师德观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师德观(精选7篇)

师德观 篇1

一个选择教师职业的人,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工作中,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时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查找不足,及时纠正,对别人的缺点,则尽量宽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意教师形象,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形象。

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如果只具有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我在工作中,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个合格的教师,还要有良好的语言修养。在我的工作中,注意训练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讲课时,尽量做到语法正确、合乎逻辑,语言生动、有趣,言简意赅。

热爱学生不仅是人民教师道德的一个标志,而且是人类道德的一个标志。教师热爱学生,可以弥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不足,形成学生的良好情感,使教师的影响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还要热爱学生。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做为班主任,更应该更好的了解、爱护学生。只要我知道的,我力所能及的,我都管。学生闹矛盾,我给处理;学生犯了错误,我耐心说服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并改正错误。我还抽时间给学生谈心、交流,和学生共同活动,和科任教师不定期家访,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家长面对面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缩短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热爱学生,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材施教,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结合实际,运用生动的现实例子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中懂得法制的重要性,并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师德观 篇2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为“ 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教育史上颇负盛名的教育改革家和思想家, 虽然未有专门文章讨论师德问题,但从其散见于谈话、报告、文件及相关著作中的见解,可以总结出蔡元培先生关于师德问题较为系统的论述。

一、教师职业的论述:师德观的提出基础

在《 世界教联半月刊》 的发刊词中蔡元培先生明确指出:“ 人类之职业,没有比教师再为重要的。 ”[1]712教师之所以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职业,是因为“ 衣食住行的改良,科学美术的创造,迷信偏见的破除,世界大同的推进,无一不出于人为。 人何以能为? 由其有知识能力。 知识能力何恃而养成? 由于教师。 所以教师是最负责任、最有势力的”[1]712。 正因为教师这一职业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蔡元培先生格外关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具有的完备的职业道德。

二、教育与政治:师德观的提出背景

蔡元培先生在《 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教育主要分为“ 隶属于政治者”与“ 超轶乎政治者”两大区别。 在“ 隶属于政治者”的教育中“, 教育家循政府之方针以标准教育”;而“ 超轶乎政治者”的教育中“, 教育家得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标准”[1]1。 蔡元培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超轶政治之教育的时代,教育者应该“ 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而不是“ 用一个人主义或用一部分人主义,利用一种方法,驱使受教育者迁就他之主义”[1]15。 在这样的教育理想下,蔡元培先生认为教师及受教育者应该“ 多致力于实业若学理,而厌薄官僚”,但是“ 证之我国,乃若不然”,主要表现在“: 自私自利之风,既未有改于曩昔; 而全国中稍有知识者,乃群以投身政界为荣。 法政学校,遍于都市, 大率以速成为的;甚至有校外讲义、贿卖证书等例,直与科举时之枪替关节相等。 ”[1]28为了能够充分实现“ 民国教育”,纠正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蔡元培先生将这一社会重任托付给教师,并且明确地提出“: 教育是专门的事业,不是人人都能担任的。 ”[2]222在此基础上,蔡元培先生构建了比较系统的师德观。

三、蔡元培的师德观

1.树立健全的人格。 在蔡元培先生看来,身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完整人格特征,即:教师首先是人,而且是人格健全的人才可以胜任的。 健全的人格应该包括:( 1) 有智慧。“ 教员者,启学生之知识者也。 ”[3]23“5须有充分之知识,足以应儿童之请益与模范而不匮。 ”[1]156“ 对于各科的知识 ,必须贯通 ,各有心得 ,多看参考书 ,参观实在情形”[1]304,切不可将文理截然相隔。 ( 2) 有道德。 教员又是“ 学生之模范”[3]235,蔡元培先生极为看重学生的道德教育,要求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过硬的道德。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这种过硬的道德即法兰西革命所揭示出来的“ 自由、平等、仁爱”。( 3)有立场。 在有智慧、有知识的基础上,要立场坚定,养成“ 独立不惧之精神”。在任何威逼利诱之下,都能够坚信公理是正确的。( 4)有责任。教师应该养成“ 安贫乐道之趣”,既已“ 委身于教育,则必于淡泊宁静之中,独有无穷之兴趣, 虽高官厚禄, 不与易焉”[1]45, 并且时刻保持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热情“, 要拿出全副的热情来教育学生”。

2.养成学问家之精神 。 教师应“ 以学术为惟一之目的 ”。 蔡元培先生认为“ 教育家最重要的责任,就在创造文化”[1]360,教师“ 不仅仅是授课,还要不放过一切有利于自己研究的机会”[1]493。 蔡元培先生强调大学是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万万不可将大学看作是“ 养成资格”和“ 贩卖知识”的地方,作为教师一定要有“ 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1]163。 因此,聘请教员,“ 不但是有求学问的,还要求于学问上很有研究的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的”[1]235。

3.更新知识体系 。“ 科学的研究与发明 ,瞬息千里。 十年前所发明的定律,现在或许要根本推翻,或许要重新固执”[1]171,这就需要 “ 教师不只是教 ,不只是研究教学的方法 ,还是要继续不断地研究所教的学科,以及所教的有关的学科;组织最新的学理,应用最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对于各科获得具体的概念,从而作进一步的研习”[1]171。 因此蔡元培先生倡导新教育,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杜绝保守习气,对所任教科应该抱有积极、主动的兴趣,主张教师应该“ 以时率学生”。

4.关注教育对象。 在教学中,蔡元培先生认为“ 学而不教”这种现象是应该引起教师的注意的,所谓“ 学而不教”是指“ 肯研究学问而不谙教学方法的教师”。 蔡元培先生希望: 肯努力研究学问的教师,不但研究所教学科,钻研自身业务,还应该研究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受教育的对象,这就需要教师做到“ 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就此选择“ 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 教师不可“ 硬以自己的意思,压到学生身上”[1]319;“ 处处要使学生自动”[1]318,最好是“ 使学生自己去研究”, 直到学生“ 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教师再去帮助他们;教师应该“ 发见一种方法”,既“ 能使国民内包的个性发达”,又能“ 使外延的社会与国家之共同性发达”,即胡适先生提出的“ 纯粹自由学校”,“ 无一定校所,无上课形式,欲学某科,找得精于某科者为导师,由导师指定数种书籍,自由研究,质疑问难而已”[1]265。

5.教学做合一。 在《 在晓庄师范学校演说词》 中,蔡元培明确提出“ 教学做是应当合一的”[1]522。 与欧美教育新法相比,中国古代教授之法中“ 中国社会教育很少”,并且“ 学校与社会不能联络”,在具体的各种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 要透彻教科书所载”“, 为将来实际应用起见,不可不多看参考书,多用思索,务使彻底明了,有举一隅而反三隅之能力”;同时要讲实证,因为“ 书本子的学问,总属有限,为求彻底明了起见,必要随时实验”“; 至于与国家有最直接之关系者, 尤在普通之体育与特殊之军事训练,尤望诸君能认真练习也”[1]652。

四、蔡元培师德观:师道与师德的统一

教育学家陈桂生认为师德内含了“ 师道”与“ 师德”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凡涉及教师的教育价值追求与敬业精神的为“ 师道”,而专指教师行为准则或因准则要求而产生的行为是“ 师德”[4]1。 二者合而为一,师道是师德的特有内蕴,师德是师道的外在规约表现。 蔡元培先生关于师德的论述, 正是从师道与师德两个方面进行的。 他提出的“ 养成学问家之精神”“ 更新知识体系”“ 关注教育对象” “ 教学做合一 ”正是从师道本身为教师应该如何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人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教师不但要专注于教学、研究教学,同时更应养成健全的人格, 这是体现良好师德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教师的师德,不但需要教师具有健全的人格,更需要教师能够坚守职业道德,提升教学质量,以良好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培养合格的人才。

五、蔡元培师德观的承上启下

1.蔡元培师德观的承上。 蔡元培旧学深沉,深谙中国传统文化, 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十分注重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合理成分的借鉴。《 在卜技利中国学生会演说词》中将孔子和墨子赞誉为大教育家,孔、墨教育包含“ 专门教育“” 陶养德性“” 社会教育”三种性质。 在孔、墨的教育中“, 均在以自己作模范,而不专恃口授”[1]346。 中国古代的教育体制是个别教学的教育体制,这是孔、 墨时代私人讲学形式的发展。蔡元培先生认为这种教育制度的优点是“: 注意道德伦理的教育和个人修养”、“ 在任何环境与条件下,可以由个人自由钻研学问”“、 以因材施教, 教学不致因班级中落后学生而受到影响”。这是古代教育特别之处。虽然蔡元培先生能够敏锐地看到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积极之处, 但是对此他并不是全盘吸收,而是进行了批判的继承,传统师德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的封建宗法性。 在蔡元培的师德观中,废除了古代教育的“ 忠君”和 “ 尊孔”,并强调“ 孔子之学术“” 与后世所谓儒教、孔教当分别论之”。

2.蔡元培师德观的启示。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一次强调:“ 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13年5月印发的《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专就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部署,并将建立师德考核档案。 教师的师德问题受到极高的重视,但是,教师的师德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仅将教师视为“ 工作”,急功近利,缺乏奉献精神;二是育人意识薄弱,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个性的培养,不注重学生的“ 育人”过程;三是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难以“ 身正为范”;四是教学内容陈旧,不善于捕捉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缺乏科学研究意识;五是教学方法单一,只知讲授“ 知识点”,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且仅把教学集中于课堂,缺少实践意识等。

针对现今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蔡元培先生早年提出的师德观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蔡元培先生在论述师德问题时,吸收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的精华,并受到古代教育特别之处的启发,认为教师应该像孔、墨那样以身示范,重视教师自身人格的养成及学生道德教育的开展;养成学问家之精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成长过程,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张将教学、学习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等。 可见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形成的师德观对我们今天的师德建设仍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摘要:蔡元培先生是中国教育史上颇负盛名的教育改革家和思想家,在其教育思想的建树中,论述了教师的师德问题。蔡元培先生的师德观包括树立健全的人格、养成学问家之精神、更新知识体系、关注教育对象和教学做合一五个方面。

张敷荣先生的师德观研究 篇3

关键词:张敷荣;师德;手稿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4-0025-05

一、张敷荣先生及新近发现的手稿整理情况

张敷荣先生出生于贵州省普安县盘水镇,自幼勤奋好学,受过的学校教育形态有:传统私塾、贵州高等小学堂、贵州初级师范学校、北平清华学校中等科、北平清华留美预备校、美国斯坦福大学。先生既经过各种旧式和新式教育的考试选拔,深受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在美国求学8年(1928-1936年),受到西方近现代各种教育思潮的影响。先生学贯中西,教育观念中西合璧。先生回国时正值抗战时期,尽管时局动荡,先生仍领导四川大学教育系,努力开展各种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为改变国家的教育现实出谋划策,1936-1948年间发表的有代表性的论文有:《近代科学教育之新动向》《人和制度》《黄种儿童与白种儿童学习上的差异》《国民教育之适应的与创造的功用》《小学教师对于教学问题应有的研究和认识》。[1]可见,这个时期的先生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教育思想,以期改进我国的教育现状。新中国成立后,正当先生的教育研究和思想处于黄金阶段时,十年文革浩劫彻底摧毁了先生的研究,先生的各种教育凭证、讲义和大量手稿被搜刮一空。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研究步入正轨,先生才有机会重新振作起来。1979年,75岁的先生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当选为第一届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同年发表《防止‘左’的干扰,使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稳步前进》的文章。1981年,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执掌中国教育学科研究和发展的规划。1984年,正式担任教学论博士生导师并于1988年为新中国培养出第一个教学论博士。先生在世的时间几乎覆盖整个20世纪。20世纪也正是我国教育体制从传统走向现代,教育变革既波澜壮阔又动荡不已的时代。追述先生一生的教育经历和实践,能活性地探究我国教育的发展过程和教师个体的成长规律。

作为先生的弟子,笔者深受先生言教和身教思想的影响,也正承担着国家级课题“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比较研究”,自然格外关注先生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在对先生思想的挖掘和整理中,2013年9月的一天,我们偶然在先生女儿家中发现了先生生前书写和摘录的约40万字的手稿。由于先生书写时未标明写作或摘录日期,目前推测手稿多为1980年以后所写或所录。

先生手稿内容涉及国内外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方方面面。根据先生在《近代科学教育之新动向》一文中提出的“教育学之根本问题有七:(1)谁教?(2)教谁?(3)为什么教?(4)教些什么?(5)怎样教?(6)在哪里教?(7)在什么时候教?”,[2]将手稿内容归纳为以下七个方面:

关于“谁教”,包括教师的任务、教师劳动的社会意义、师德等内容。

关于“教谁”,包括智力发展的心理基础、学习心理等内容。

关于“为什么教”,包括价值论、人道主义辩、认识论中的价值问题等内容。

关于“教些什么”,包括思政教育、智育、德育、美育、家庭教育等内容,涉及中小学以及高等教育等不同阶段。如:思政教育、潜课程、美国普通中学课程演变等内容。

关于“怎样教”,包括教学计划管理、现代课堂教学分析、课程评价论等内容。

关于“在哪里教”,如先生所言,“教育之环境为社会”,在教育社会学领域、学校环境等资料中都有所涉及。

关于“在什么时候教”,包括寻求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结构的量化等。

另外还有先生的生活日记(主要是1987-1989年以及1995年间的一些来往书信及每日事件记录)、教育学不同领域阅读文献推荐和知识卡片等手稿资料。

二、张敷荣先生师德观思考的路径与方法

道德与人从事何种职业,其发展的程度及其从业人员的专业操守状况密切相关。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有研究者认为:“它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各种关系、问题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信念、对事业的态度和情感、有关的行为规范等。”[3]傅维利教授在《师德读本》一书中对师德规范的外延有较为清晰的论述,认为“一个比较完整、有序、立体式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应包括四种基本关系和三个基本层次。这四种基本关系是: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受教育者(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其他教师和教师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三个基本层次是: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4]

先生对师德的认识基于“教师的任务”“教师劳动的社会意义”而形成,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充分了解学生的特性和特点,力求做到以生为本。他在“教师的任务”手稿中总结“大教育家的启示”时写道:“乌申斯基根据对人的培养和教育过程的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得出结论:教育科学的主要任务是,从各个方面研究儿童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讲,了解自己的学生的特性和特点,是有效工作的条件(巴拉诺夫等编,李子卓等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77页)”。[5]先生在发表的论文《小学教师对于教学问题应有的研究和认识》中也指出:“我们从事小学教育事业的人,要了解我们所担负的任务,不是知识的贩卖,不是儿童的看守,更不是书本规程的奴隶。我们的责任是创造新的生命,新的经验,新的社会,新的国家。我们要时常运用我们的心思、精力去寻找新的方法、新的资料,俾能尽量开发儿童身心上所蕴藏的宝物拿来献给国家,复兴民族。”[6]

先生认为教师在其劳动中需要处理好如下几对关系:教师与社会、与教育事业、与同事和教师集体、与学生和教师本人。相比其他研究者,先生更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师本人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和外在形象的塑造。

师德观是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师德观一方面散见在不同时期对教育的论述中;另一方面体现在个人学术人生的践行中。新发现的手稿中便看到先生关于师德的认识材料,但他主要采用了摘录的形式来表明自己的师德观。为表明他对教师的人格和品行的重视而摘录:“在每个教师的身上重要的是性格、品德和信念(巴拉诺夫等编,李子卓等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3页)。”[7]“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切(同上,第2页)。”[8]

三、张敷荣先生师德观的具体内容

在手稿中我们发现,先生对师德的认识是基于他对教师劳动的特性而展开的,他认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教育事业、同事和教师集体、学生和教师本人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先生想要传达的师德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爱国爱民,敬业奉献的教师事业观

教师首先是一国之民,应有高尚的爱国情操,要时刻以自己的言行履行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义务和责任,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社会发展和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现代教师是具有高度文化和渊博知识的人,是社会主义社会真正知识分子(同上,第7页)”。[9]先生时刻强调教师应该是学生以至社会上的人们学习和效仿的好榜样。即使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仍然号召“献身教育的人士们应挽救民风,启迪民智,笃厚民德,无论就社会对于他们的期许托付,或就他自己平日的怀抱及专业训条而言,他们都应能穷且益坚,贫贱不移,以专心致志的精神,树立立己达人的风声”[10]。

先生同样强调我国教师须有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有从事政治与思想工作的觉悟和能力,他摘录苏联对教师的社会性要求:“共产主义的思想性、党性和信念;做群众政治工作的能力;善于创造性地做人的工作、利用和重视集体的经验、倾听同志们的意见、以批判的态度评价所取得的一切(同上,第5页)。”[11]

先生赞同夸美纽斯的观点,认为教师是光荣伟大的职业,他摘录:“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使别人成为有智慧的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使别人成为有道德的人。‘……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地指导别人的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是无雨之云,无水之源,无光之灯,因而是空洞无物的。’教师的职位是‘太阳底下再没有比它更优越的职业’(夸美纽斯《教育论文选集》,莫斯科国家教育出版社,1955年版,第531、549页)。”[12]

先生强调教师必须树立坚定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他摘录第斯多惠的观点并写道:“他认为有了教师,才使‘人类向前发展’。教师必须‘出自内心地热爱教学,爱好教儿童学习’。‘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善于传授,而在于善于激发、唤起、振奋学生’。教师必须经常提高自己的修养‘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教师所奉行的宗旨在于培养人类德行。他要为它贡献出自己的整个心灵,……教学成了他的生命,他的养料,……’”。[13]

(二)尊重他人,团结同事的教师合作观

先生强调教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善以待人,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体谅别人,帮助别人。事实上,先生自己也是这样为人处事的,大度,宽厚,友善,博爱。吴定初教授曾提到:“在四川大学执教期间,先生闲暇之余,与邓胥功、叶麐、刘绍禹、罗容梓等学者时相过从,切磋交流。”刘兆吉教授也曾在先生90寿辰之际,献诗写到“张老我师亦吾友”,高赞先生“桃李满园花满枝,老有所为志弥坚。身教言教示榜样,不厌不倦树典范。亮节人人赞高风,高龄不忘做贡献”。[14]

先生主张集合众师的力量培养学生,提倡采用“交往学习”策略,李臣教授回忆说:“为了扩大交往学习范围,先生主张,学术兼容无门第,反对条块分割、彼此排斥。他认为关起门来不相往来,不利于学术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15]先生主张中小学教师亦应如此,教师之间互通有无,协作教学与研究,在教师共同体中实现发展,取长补短,荣辱与共。

(三)立己达人,甘为人梯的教师自我形象观

先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修养,提出道德培养的“五档次说”,并谦逊地认为自己做到了“为我利他”,即为得到人们的信赖和自己问心无愧而教育、培养人,同时他要求学生成为“纯粹利他”的社会有用人才。先生经常对学生们说,教育工作者应该追求的是具有社会主义时代特征的“万世师表”之名或地位。他非常赞同教师应树立“人乃役物,而非役于物”的观念,因此他把更多的时间、金钱和最大的精力,投注到更具价值的培养人才方面。1991年夏,他将自己在成都的私人住宅变卖,加上平时节俭积攒共3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献给家乡贵州省普安县,用于资助“那些品学兼优但因家贫而失学的学生”。1992年春,他赴昆明治病途中听说云南边疆灾区有不少失学儿童,当即将随身携带的200元钱全部捐献给“希望工程”。先生一生,如此事例不胜枚举,真实表现出崇高的师德风范。

先生提出做人“三求”(求正、求严、求信)与做学问“三求”(求实、求是、求效),强调做人与做学问是统一的,做人是做学问的基础。而且他始终以这两个“三求”严格要求自己,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工作的60年间,坚持以这两个“三求”为培养学生的目标,甘心做人梯,一届又一届地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他坚信只有自己的学生都能有所成就,才称得上“桃李满天下”。

先生深信师生人格平等,教师既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又应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强调不唯上、不唯书、只求真,既是对教师的人格要求也是其学术要求,强调精神独立、不惧权威,既是一种道德品位又是可贵的学术操守。[16]先生一生孜孜不倦,务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哪怕在病榻前,只要有青年可教,他都倾其所有爱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陶之以性、持之以恒”,有时还慷慨解囊,俯首甘为孺子牛。

(四)以生为本,尊生爱生的师生观

1. 以真实要求学生,不欺骗,不隐瞒

先生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他摘录:“教师本身的行为千万不可违犯自己的教诲……毫无疑问,坏榜样比良好的规则更容易起作用,所以他应该时时留心,不可使儿童受到不良榜样的影响(洛克,《教育学文选》,莫斯科国家教育出版社,1939年版,第89页)。”[17]以此强调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可见,教师必须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并以真实要求学生,不欺骗,不隐瞒,为学生着想,做到以生为本。否则就会如他所摘录杜勃罗留波夫的论断:“绝对顺从会使儿童失去个性,冲淡他对自己理性的信心,抹杀儿童的勇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害于儿童的意志和良心。一个人如果习惯于仅仅按命令做一切事情,那么他就会成为不辨善恶的人,就会无耻地做出违反道德感情的行为,而且还要为自己辩护说‘我是奉命这样做的’。” [18]

2. 以善良对待学生,宽容、爱护学生

先生摘录裴斯泰洛齐的观点:“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即积极的爱护的态度,是教师对待儿童最理想的态度,没有这种态度就不可能进行道德教育。”[19]教师也应如母亲般温柔可亲,善良慈祥,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动之以情。他还摘录卢梭的论述:“在解决道德教育的任务——培养‘善良之心’‘善良的意见’‘善良意志’方面,教师以善良的态度对待学生是很重要的。”[20]更具体地强调善良的品质是教师所必备的。

教师是一个真善美的综合形象,先生要求教师宽容、爱护学生,避免惩罚、恐吓和吓唬学生。他摘录欧文的主张:“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宽容及其对儿童的温和态度甚至比他的学问和专业修养更重要。反对当时盛行于学校中的使学生恐惧和吓唬他们的风气。‘恐惧在降低而不是激发学生的智慧才干,它毁灭许多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才……’(欧文,《关于建立社会合理制度的讲演,欧文教育思想》,《欧文著作选段》,莫斯科国家教育出版社,第153-157页)。”[21]

(五)智慧严谨,诲人不倦的教师身教观

先生主张培养智慧型教师,并大量引用巴拉诺夫等编《教育学》中关于苏维埃教师职业品质的论述:“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应在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具有这样的素养:懂得苏联教育学的对象、任务和范畴的方法论基础;懂得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形成的规律;了解共产主义教育的实质、目的、任务、形式的方法;懂得儿童、少年和青年在年龄和解剖生理上的发展规律;懂得学校卫生学的原理和自然科学原理及学生卫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懂得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上个性的个别心理特征(第7-8页)。”[22]“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技能是:了解学生的教养水平;制定在集体里发展个性的计划;预计教育和教学效果;制定指导学生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工作计划;选择、分析和综合教学教育材料;把教育活动划分为具体步骤;发觉和利用学生各种活动中潜在的教育影响;计划学生的活动内容及对其活动的教育指导;掌握不断变化着的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手段;找到向学生提出要求的最好形式,并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教育环境而加以改变;同个别学生、小组、学生集体、家长和教师建立从教育学观点看来是适当的相互关系;对学生活动进行经常性指导和有效地监督;对照原有条件和既定的教育目的来分析所得到的结果(第8-9页)’”。[23]

透过这些语段可以明显地看出先生对智慧型教师的培养要求,不但要具备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教育教学专业技能。

此外,先生引证巴拉诺夫等编《教育学》一书的内容,态度明确地指出教师的禁忌行为。“为教育职业所禁忌的,可列举如下几种:怀着违背社会利益的妄想;表现为因私忘工和损人利己的自私自利的目的;智力水平低下;对待儿童冷淡;缺乏意志、坚定的目的性、思考力、机智和毅力;有明显的听觉缺陷和言语障碍(第6页)”。[24]因此,先生非常强调教师要掌握教育的分寸,切莫因一己之私损他人之利。正如他对乌申斯基断言的评论:“如果教师不热爱儿童,不能引起他们的好感,‘不能取得他们对自己的尊敬和爱戴,那么最好让他离开教育岗位……’。乌极注意教育的分寸,认为教师对儿童的直观嗅觉就是教育分寸的本质。”[25]

(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人格发展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国培养教师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先生经常提及甚至可谓其“口头禅”。先生认为,“学高”是合格教师的基础,“身正”则为其前提。[26]

先生认为“学高”之师对知识如饥似渴,他摘录:“求知的目的性是对知识需要的反映,它在教师的人格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求知的目的性表现在善于主动为自己提出认识和探索性的任务,表现在善于找到解决既定任务的办法,并善于在新的情况下,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和技巧(巴拉诺夫等编,李子卓等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6页)。”[27]

先生强调的“身正”之师是高尚师德和人格的和谐融合,他摘录乌申斯基的断言:“在教学和教育中许多东西都取决于教育过程的组织和教师的个性,教师的性格对年幼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教育力量。’只有‘……以理性影响理性,以道德影响道德,以性格影响性格,以意志影响意志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28]

先生学贯中西,学术造诣深厚,德高望重,一生兢兢业业,鞠躬尽瘁。虽历经风雨磨难,仍始终倾其全力遵循自己立身治学格言,许多知名专家都把先生称作是人师与经师的楷模。先生不仅从学术和言论上提出自己对教师的期待与要求,更值得提及的是,他坚持做到言行一致,生活简朴,淡泊名利,无悔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1][2][6]靳玉乐,沈小碚.张敷荣教育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目录1-2,31,14.

[3]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8.

[4]傅维利.师德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5]张敷荣."教师的任务"手稿(1).

[7][11]张敷荣."教师劳动的社会意义"手稿(2).

[8]张敷荣."教师劳动的社会意义"手稿(1).

[9][24][27]张敷荣."教师劳动的社会意义"手稿(3).

[10]张敷荣.怎样坚定师范生对于教育的信念[J].中等教育,1943,1(3):54.

[12][17]张敷荣."师德"手稿(2).

[13][21]张敷荣."师德"手稿(4).

[14]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庆祝张敷荣教授从教六十周年暨九十大寿专辑[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

[15]靳玉乐,李森.学术与人生——张敷荣教育学术思想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3.

[16][26]吴定初.毕生探索为师之道——管窥张敷荣先生关于师范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2(3):97,96.

[18]张敷荣."师德"手稿(5).

[19][20]张敷荣."师德"手稿(3).

[22]张敷荣."教师劳动的社会意义"手稿(4).

[23]张敷荣."教师劳动的社会意义"手稿(5).

[25][28]张敷荣."师德"手稿(6).

我的师德观——学习体会 篇4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将如何面对新的形势,顺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适应社会的发展呢?我觉得要先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也就是要改变教师的角色。经过师德观,我简单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师生情感和谐的“活水”。

和谐的教学气氛能迎来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换取学生对老师的高度信任,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谐的情感是搞好教学的前提。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师生之间产生情感磁场,引导情感的延续和正确的发展。这样,教师的爱心不断地奉献,形成情感活水永不干涸的源泉。

二、教师是民主平等和谐的设计者。

在教学中我逐渐融入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创造行为。多给学生自由活动空间,让学生发现、思考、想象。给学生质疑的权力,唤起更强的民主意识,尊重他人意识,主体意识。突出教学中的双向性、互动性,使师生形成“亲和力”,使教与学更好地统一方向。

三、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

以往,我们讲究的是师德,课堂以师讲生受,师授生听为主。学生处于被动,这无形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转变后的教师是导师的形象,以指导、促进为主,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学习。师生都在课堂上平等、认真地讲,仔细地听,热烈地讨论,从而形成一个积极的课堂。

四、教师的工作方式是研究型、创新型。

传统课堂,教师一味地灌,忠实于教本,学生可能被动接受,也可能排斥。知识面被圈定,理解思路形成定格,这些极不利于学生创造和发展。实验后教师将对教学目标深入研究,对教学对象作认真地研究,对教学方法等方面也作细致的研究。

五、教师将由单一型转为综合型。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作为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应该是综合能力型的学生,是面向社会的学生。因此,教师就得先更新知识,广取其它学科亮点,综合于“我的课堂”,服务于我的课堂。教学中注意与社会生活的整合,与学生的整合,最终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改变,既是根本又是关键。只有观念转变了,角色转换成功了,才有基础谈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炉观中学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 篇5

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全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现结合我校实际,以“打造一支素质优良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为核心,帮助教师建立争当先进意识,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努力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宣传发动,成立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我校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一定不停留在只做表面功夫的应付,而要增强其实效性,经常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文件、法规,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一些发生在生活中或电视上的相关事件和一些优秀教师的具体事例等教育契机,对我校教师进行生动有效的教育。每月进行师德培训一次,以帮助一些教师转变陈腐观念,建立服务意识,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

炉观中学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邓巨辉

副组长:吴三喜

信息员:欧南保(负责收集整理资料、报道先进事迹)何利平(负责设计各类表格、传递工作信息)成员:邹运才 王建设 卿联欢邹会林 王海兵 黄鹏

袁卫东

二、活动目标和主要任务

我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始终突出一个“爱”字,因为爱是教育的桥梁,爱是教育的钥匙。热爱学生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要求教师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不但成为严师,更要做学生的挚友,将学生凝聚团结在自己周围。教会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生活,关心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是教师的职责。我们的目标是:创和谐校园,做优秀教师,育全面发展人才。通过活动的开展,造就一支让炉观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打消绝大部分家长送子女去县城和外校就读的念头,这就是我们想达到的目的和任务。

三、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全校所有在职教职工是此次活动的参与对象。

本次活动时间从2010年12月中旬开始,至2011年12月底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学习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2月)动员广大教职工提高对这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创建浓厚的教育氛围。制定好教育活动计划,开展学习培训。学习的内容包括“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娄底市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规定”等文件。

以平江小学邹泽文老师为典型,开展学习活动。

(二)查摆问题阶段(2011年3月——2011年4月)

主要任务是: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娄底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规定》和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做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通知》,结合我校实际,搞好评议教师和查找问题。

1、查找存在的问题。主要采取自我检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方法。突出四个方面:

学校领导班子内部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影响教师整体形象,损害学校声誉的难点问题;个别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重大失德问题。

每个教师要写好自评材料,并组织交流。

2、征求多方意见。采取召开学生和家长座谈会、问卷、个别谈话、向社会和学生家长印发征求意见表等形式侧面了解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效果,并将征求的意见反馈给教职工,如有问题,及时整改。

(三)整改提高阶段(2011年5月——2011年8月)

1、剖析问题根源,找准解决问题的措施,写好给人剖析报告,(不少于1500字,禁止雷同,交给学校审查备案,并载入教职工师德档案)

2、组织民主评议。在深入学习、深入查找问题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每个教职员工撰写好自我评价材料,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然后召开民主评议会,组织教职工交流自评材料,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民主评议。

3、督察整改。每位教职工都要制定整改方案,突出整改重点,规定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学校将公布每位教师的整改方案,并督促和帮助教师限期整改存在的问题。

(四)、总结表彰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1、回顾总结。在学习、评议、整改的基础上,每位教职员工撰写好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总结,并在校内进行交流。

2、推优评先。结合年度考核,开展评选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活动。对全体教职工按照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进行结论。

3、表彰宣传。表彰先进个人,汇编先进事迹材料,组织师德师风先进事迹学习活动,把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师德观 篇6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演讲台上心情有些激动,我演讲的题目是《修师德、强师德、促发展----我的成长故事》。

教师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当我在13年前第一次踏上三尺讲台,面对着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回想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工作的·生活的·学生的·教师的,一幕幕闪现在脑际,禁不住心潮澎湃。如何做一个好老师,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这个问题好难,的确,应该怎样做好一个老师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 一·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

人这一辈子,当你选定了一个职业,也就有了自己的事业,也许你在踏进这个领域的时候有着许多的无奈与反感,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既然你已经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抛却之前的种种因素,全心全意热爱它!你会从中发现,这份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含辛茹苦,还有辛苦背后收获的那份喜悦。当孩子露着漂亮的笑脸,甜甜地喊着你“老师”,张开双臂扑向你的时候,你的体会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你为人师,当然要具备的个人素养,就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即师德,亦称师魂,它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奉献·爱生。要爱学生,要让学生喜欢你。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扶蔚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他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他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师爱是每个学生都应充分享受的权力,充分沐浴爱的霞光。留有死角的师爱是一种不公平的师爱,不成熟的师爱,因此我特别关注那些有“问题”的特殊孩子,我也有孩子,也许是因为我做了母亲,我特别能体会孩子的心情,孩子的感受。所以我从来没有因为他们差而去放弃,因为他们就像是一颗蒙着尘埃的珠子,作为教师的我有,有责任去发现他们,重视他们,为他们擦拭,帮他们发亮。也许他们的光是微弱的,但是我们要相信有光就会有希望。他们的接受能力差,我们要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为他们讲解。让这些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慢慢跟上班集体前进的脚步。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我的心里真像比吃了蜜还要甜,此时,我体会到了教师的一种成功感。

纵观中国的历史,走在时代前列的总是爱学生的教师,精神境界至高无上的也是爱学生的教师,而一个为师者,有了高尚的师德修养,才能做一个好老师。

第二·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师的职业特征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知识,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当今教育实践领域中,知识在解决问题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家和新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们头脑中所具有的知识结构组块有所不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并形成最佳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长期的文化积累,犹如春蚕吐丝,厚积才能博发。我认为一位好教师应当储备四类知识三个关注。四类知识:古代诗词、经典名著、教育学理论、学科专业知识。三个关注:关注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关注名师、关注读书。只有这样,作为教师才不会落后于时代,才会是最具成长力的老师!

第三·应当求实创新,开拓进取

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对教师的知识要求从过去的“一碗水”到“一桶水”的转变,甚至应该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一桶水”与“长流水”之间有共性,也有不同。前者讲的是知识的储备,后者讲的也是知识的储量,但是两者是有区别的:一是前者与后者相比,储量的多少是不同的;二是对前者来说,所储备的知识是相对静止的,有的是传统的经典,有的陈旧过时,而后者所储备的知识是全新的,具有时代特征,是不断被刷新的。作为一名好教师,在知识的储备上不仅应从“一桶水”到“长流水”转变,而且要在师生关系上从过去的获取知识的主宰者向获取知识的合作者转变。

知识的传递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当灵活地处理教学活动,关键是教学活动能否增加学生的知识生成、学生的参与度与创造。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承担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的角色。

教师应由教书(传输知识,以教师为主体)到教学(学生求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化,由教学生知识到引导和启发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探索他们未知的实践,再到帮助学生学习寻找“水源”的方法和培养“取水”的能力。

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改革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探究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课堂结构,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还给学生,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和作用,构建自主·高效·优质课堂教学,建设科学先进的课堂文化,让教学活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育是充满智慧的劳动,它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必须为人师表,我们必须以身作则,我们必须默默奉献,我们必须辛勤育人,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否则,我们就愧对了学生,愧对了未来,愧对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试论基础教育创建厚德载物师德观 篇7

一、基础教育厚德载物师德观当代内涵

德是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和基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厚德载物道德观是基于家庭和宗法制度、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君子社会伦理道德的生存、交往规范。几千年来对师德责任的论述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道德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以表现个人精神追求的意义。在中国古代有很多表现品德至上的故事, 而在当代厚德载物的价值观依然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 对教师这一职业表现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默默无闻、为人师表。

二、现代基础教育中师德亚健康现象审视

师德健康是指维持和改进教师的身心健康以减轻工作中的精神、心理压力而愉快工作的道德标准, 教师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 塑造学生健全的个性。从心理的角度来看, 影响教师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元素包括:智力发展、情感反映、意志品质、人格统一、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但是在现实工作中, 由于各种利益的诱惑, 导致一些教师师德处于亚健康状态, 表现为教师职业尊严扭曲、环境适应不良、行为失常、人际交往孤立、常见职业疾病等。

1.师德亚健康现象

师德往往与心理健康形影相随, 还受社会环境、主观经验、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教师行业常见的职业心理问题主要有:轻度心理异常, 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疑病症;严重心理异常, 包括精神分裂、情感性精神;心理缺陷, 包括病态人格和人格障碍、性变态、行为偏离等。网络上曝光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虐待事件就折射出了少部分教师道德异化、心理扭曲、人格障碍与缺陷的状态。

2.师德亚健康的原因

从学理的角度, 师德是哲学范畴, 影响着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师德健康与心理问题受社会影响, 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人自身的身心是否和谐。笔者认为师德亚健康是教师自身道德责任缺失与现实矛盾的表现。

(1) 从古至今, 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备受推崇, 而师者更应以德为先。当今教师道德责任缺失的现象频发, 主要原因有:某些教师的价值观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自私自利、我行我素, 个体道德责任与社会主流标准背道而驰;各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 校际、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存在差别, 导致一些学校对教师的师德监督不到位, 发生一些不道德事件;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 他们身兼数职, 以兼职的态度对待教育工作。

(2) 教师所面临的现实矛盾具体体现在:首先社会对教师期待普遍较高, 将教师看成是犹如圣贤一样的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教师也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 过高的道德要求使得教师内心压力增大。其次, 尽管近些年我国的教育投入在不断加大, 但仍旧无法满足教育的实际需求。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师工作环境亟待改善等问题依旧突出, 许多地区的教师连自身的生活都无法保障, 更无暇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

因此, 只有建立适合本地区、学校、教师特点的道德标准, 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才有助于教师符合社会化的品质发展。

三、基础教育阶段厚德载物师德观的构建

基础教育阶段, 教育道德涉及范围广, 角色内容丰富, 更有利于教师客观认识师德, 履行教育承诺, 厚德载物, 主动构建赋予时代感的道德标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建构:

1. 建立教师心理预防机制, 实现身心健康

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因此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可以围绕基础教育现状, 从积极心理健康角度出发, 宣传、普及心理卫生。教师在工作中用高尚的品德温暖人的心灵、助人成长, 是自我价值的最大体现, 同时也要不断调节工作情绪,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时刻审视、提醒自己, 预防、矫正工作带来的不良心理压力, 重视个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 促使自身个性健全和谐发展。

2. 从个体的角度锻炼健康的体能和审美标准

现实生活中疾病、亚健康的生存环境会影响师德的提高和完善, 因此教师需要健康的体能和审美。首先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合理安排工作、生活, 提升工作效率, 减少职业病的发生率。其次教师应该有健康的审美能力, 能够感受美、追求美,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 使个体行为与社会道德标准一致, 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将自然界、社会中美好的东西传授给学生, 教会他们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和欣赏, 传递美好的正能量。

3. 提高社会道德风尚, 促进师德建设

一个人良好的智力、情感、意志、人格是形成健康的师德的基础。现今社会师德缺失的现象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道德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需要积极发挥社会媒介和公众团体的批评监督作用, 继承、借鉴中外道德传统, 创新道德教育思路与方法, 为师德的重塑和构建营造良好的氛围。

4. 构建有助于教师终生发展的道德教育

道德素质的提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 努力使自身的道德认知与主流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相关吻合, 继承发展传统道德规范, 适应新的社会道德标准。笔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发现,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中, 依靠知识、情感、意志、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获得良好的工作作风, 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因此, 需要构建能够促进教师终身发展的师德教育, 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性过程, 为教师提供智力支持和前进的不竭动力

四、结语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报告下一篇:企业文化行动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