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责任书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矫正责任书(精选8篇)

社区矫正责任书 篇1

为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确保矫正质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办法》精神以及社区矫正工作需要,结合我县社区矫正工作实际,签订本管理责任书:

一、负有监管职责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配备具有监管功能的手机,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及乡(镇)司法所干警为监管手机管理责任人(负责社区矫正人员的手机定位监督管理工作)。

二、在日常手机定位监督管理过程中,社区矫正监管手机管理人:

(一)监管手机必须专人专用。

1、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

2、随身携带、不准人机分离、他人使用,不准私自买卖,自行处臵;

3、妥善保管,不得借与他人使用;

4、不得损坏,如发生损坏、手机遗失,要照价赔偿;

5、因质量问题出现故障应在2小时内向主管单位报告,并在2日内由县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到电信公司重新申领或检修。

(二)司法所社区矫正监管手机管理人对实施手机定位监控的社区服刑人员,应每日进行定位监控,抽查手机使用情况,查看活动轨迹,掌握实时动态;严管对象定位频率不低于2小时,普管对象定位频率不低于4小时,宽管对象定位频率不低于8小时;因特殊情况,需实施紧急定位管理的,不受以上规定限制。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每日抽查社区服刑人员活动区域和手机使用情况,每周抽查司法所使用管理系统和定位监控情况。

(三)监管手机管理人要利用监管手机定期向社区矫正人员发送信息,督促社区矫正人员按时到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报到,定期汇报思想,参加学习教育、公益劳动等活动;要经常与社区矫正人员沟通思想,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

(四)监管手机管理人要定期向县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反映社区矫正人员的工作、生活、交友等情况,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有不安全苗头或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向县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报告。

三、社区矫正人员违法或犯罪,社区矫正手机定位监管人有主观过错的,根据有关规定应承担相应责任。

四、社区矫正监管手机管理人要加强社区矫正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监管手机必须专人专用和维护。对因监管手机保管不善或丢失,导致泄密事件发生的,根据有关保密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五、本责任书一式三份,县、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各一份,社区矫正监管手机管理人一份。本责任书自签订之日起至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解除前有效。

社区矫正监管手机管理人:(签字)

乡(镇)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盖章)

县社区矫正工作机构:

年 月 日

社区矫正责任书 篇2

(一) 社区矫正的概念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 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犯罪于社区内, 由专门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的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 在判决、决定、裁定确定的期限内, 矫正其犯罪心里和行为的恶习, 并促进其顺利的回归社会的非监禁的刑罚执行活动。

(二) 我国社区矫正的性质

英国社区矫正的性质是独立刑种的性质。美国社区矫正具有执行刑罚的性质。而日本则是具有保安处分的性质。而我国社区矫正的性质在理论上存有争议的, 具体包括:保安处分说、非监禁刑罚执行说、多重说等[1]。社区矫正的定性主要应建立在刑罚与保安处分关系的明晰的基础上, 在欧陆法系国家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经历的漫长的时间, 从菲力提出的一元论到李斯特的二元论, 各国对其定性的选择也多根据各国国情加以选择, 笔者在这里不主张一元论的看法, 其与刑罚存有本质的区别, 其仅仅是对于犯罪人的矫正, 或预防教育缺少惩治的目的。

(三) 我国社区矫正的基本结构

1.主体:由三部分构成:公安机关、司法机关、社团、社工四部分组成。2.工作机制:政府主导推动, 社区自主运作。即公安和司法机关及公务员, 作为政府力量组织、领导和推动社区矫正工作, 社团、社工等自主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运作。3.工作对象:5种人, 即管制、缓刑、监外执行、剥夺政治权利和被裁定假释的犯人。4.工作程序和内容:法院将有关法律文书同时送达街、镇司法所, 受刑人根据刑事裁判要求到司法所登记报到后, 由公安、司法、社团、社工和社区服刑人员共同签订协议, 宣告社区矫正开始。社区矫正期满前, 提前一个月或半个月进行鉴定, 期满时, 同样按期宣告社区矫正期满。期间主要工作是由社团、社会组织和社工及志愿者与社区服刑人员个别谈话、提供咨询进行教育、组织集中学习和从事非营利性公益劳动等。

二、国外社区矫正的理论概况及发展

(一) 国外社区矫正制度的历史延展

发达国家 (地区) 社区矫正的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了。早在18世纪, 英国监狱改革家约翰.霍华德就提出过反对监狱非人道化刑罚的改革理论, 其后的形事近代学派的代表龙勃罗梭, 用人道主义和实证主义双重方法, 论证了教育、劳动与社区矫治犯罪心理与行为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引发了李斯特等人对于该制度的发展, 提出的假释、缓刑、不定期性、保安处分等现代刑法制度。二战后社会防卫学派又提出了对犯罪人的社会化及人道主义理念。1995年联大举办会议通过《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1996年第二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这些文件都在强调社区矫正的重要性。[2]20世纪下半夜以来已形成了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当今的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等佣有较为完善的社区矫正制度。

(二) 国外社区矫正制度优势的立法评析

国外社区矫正要比国内社区矫正发展的早很多, 该理论的发展也经历了由轮廓式的提出到发展再到日臻完善的过程, 与中国的社区矫正相比也更为突出刑罚现代化、人道化以及对罪犯人权主义的精神。自十八世纪至今, 通过其发展进程可将其概括为如下特点。首先应该是社区矫正的递进性性与宽泛性;[4]其宽泛性主要指社区矫正的种类繁多, 根据不同的主体及定罪量刑的不同程度可以适用不同的社区矫正的种类。

1.社区矫正立法上的宽泛化

以英国为例, 英国社区矫正的种类包括:缓刑令、假释、社区服务令、宵禁令、毒品的治疗与检验令、出席中心令监督令行为规划令。[3]其具体为如下:1.缓刑令:适用于16周岁以上的犯罪人, 刑期为6个月以上三年以下。缓刑令是一种主刑, 其目的在于保障犯罪人的改造, 可以要求其在规定的期间内居住在私人住所, 也可以要求其在指定的监督机构, 特别是对于一些对社会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及一些吸毒犯。2.假释:其主要是指犯罪人执行了一定阶段的刑期, 附条件的将其从社区矫正机构提前释放到社区, 使犯罪人在监督之下完成剩余的刑期。3.社区服务令:其要求犯罪人在社区内无偿劳动的社区矫正刑。其主要根据罪行的严重程度确定其具体的劳动时间, 一般在40小时以上240小时以下。4.宵禁令:其主要要求服刑人员限制其在家里, 防止他们在夜间外出, 从而限制减少某些犯罪的目的。如盗窃及寻衅滋事等。5.毒品的治疗与检验令:是英国政府率先在1998年开始试点并于2000年的立法案中得到了确立的位置。该种社区矫正不具有强制措施, 只有在犯罪人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对他们进行检测并强制到戒毒中心进行戒毒。6.出席中心令:其主要适用于10周岁以上不满20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对成年人的犯罪。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通过教师、警察、监狱管理者等志愿者组成并在每周的周六、周日在学校、少年宫举办, 教会这些青少年罪犯怎样学会人际交流, 怎样面对生活、社会等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内容。7.监督令:将青少年交给地方当局或缓刑官员监督。一般对青少年犯采取一些当面会面及准确记录、有效监管的措施, 最长不会超过九十天。8行为规划令:主要也是适用不满18周岁的青少年, 其要求犯罪人按照规划令的行为刑事, 接受监督。澳大利亚其社区矫正多达十五种, 其包括:定期监禁、工作释放、家庭监禁、缓刑、罚金、补偿金、没收财产、社区服务令、报告中心、保证金、咨询辅导、法庭警告、限制自由、保释、假释。[4]

2.社区矫正在立法上的规范化

加拿大为例, 在加拿大《刑法典》对刑事犯罪、刑罚和相关的刑事程序有较为详尽的规定, 其中就包括社区矫正的规定。在1992年又进一步颁布《矫正和有条件释放法》成为现今成年犯的主要社区矫正法规。[5]在英国2000年也颁布了《刑事法院量刑权限法案》对社区矫正有了较为完善的规定。而中国的社区矫正也被规定在我国刑法当中。

3.社区矫正标准设立的科学性

科技与法的关系可以表述为:法律能够规范, 保障科技的发展, 而科技同时又要促进法律的发展。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需要法律对于科技界定明确的界限, 科技能够造福人类, 同样也能毁灭人类。同样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也需要科技的手段来协助法律的实行。在社区矫正的实行过程中同样需要一些科学的标准。例如:对于社区矫正的改造评估标准需要一个科学的标准, 对未成年犯罪的心理辅导也需要一套科学的辅导方式使其回归家庭, 回归校园与社会。同样关于毒品的治疗与检验更不能脱离科学检测而武断治疗。

4.社区矫正应体现了人文刑罚的精神

笔者认为这与人道主义精神进入刑法领域是分不开的, 同时也是民权刑法与刑法谦抑性的体现。诚如, 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所言:“随着人类心灵在社会状态中的柔化和感觉能力的增长, 如果要保持客观与感受之间的稳定关系, 就应该降低刑罚的强度”。[6]从某种程度上讲社区矫正也是人类向非监禁刑罚迈出的重要一步, 同时也是人类走向文明刑罚时代的重要标志。

5.社区矫正有较强的程序性

以澳大利亚为例, 进人社区矫正程序来自三个渠道。一是被地方法院直接判非监禁刑的;二是法院判决执行完监禁刑后再执行非监禁的;三是假释委员会决定假释的。经地方法院判决非监禁刑进人社区矫正的一般程序是:警方向地方法院提起诉讼, 设置专门法庭的地方也可直接向法庭起诉。地方法院作出决定后, 移交给相对应的社区矫正工作部门。社区矫正工作部门接受后, 首先对其进行危险性评估, 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 制定矫正计划, 专人负责执行矫正, 完不成计划的送回法庭。

(三) 对国外社区矫正制度劣势的警惕

国外矫正制度有其优点, 但他们的不足之处也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以防止我国的社区矫正重蹈覆辙。其不足之处概括如下:1.泛人道化倾向削弱了刑法的威慑性。社区矫正在司法实践中的实行, 要求执行者具备专业的知识背景和一定的实践能力与经验。怎样不失刑法的威慑力又能完好体现刑法的谦抑性, 其量的把握不仅仅给执法者带来挑战, 更给立法者带来挑战。2.过于技术化的倾向是否过于机械, 难以达到矫正的目的。在上文中笔者也提到这一点其科学化的手段应该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 在实践中要是将其绝对作为客观标准或风险评估标准, 可能会导致机械化, 不利于行为人的有效回归。

三、国外社区矫正制度对完善我国社区矫正的启示

(一)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法律体系

随着刑法修正案 (八) 的出台社区矫正已在我国的立法上有了明确的地位, 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后续的保障制度, 特别是对于刑事诉讼法有关社区矫正程序论的规制, 同时关于执行主体的标准也应采用立法形式详明。笔者认为现今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种类过于单一, 在立法条件成熟是有待于扩充。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历史还很短, 相关立法不能直接域外移植, 在立法上可以统筹兼顾但不是全顾, 还应建立符合国情的社区矫正制度。

(二) 加强社区建设

社区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 为了能和社区矫正很好的接轨, 还要不断完善社区矫正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有关配套设施建设。例如, 定期的谈话记录室、社区服务场所、评价罪犯委员会的建立、社区心理辅导站、社区报告中心等。

(三) 完善执行主体的范围与地位

对于社区矫正的主体范围、相关人员的服务事项、主体资格的认证标准, 志愿者的服务期限与任职标准等都应该进行相关的规定。

(四) 建立社区矫正执行人员的监督体制

怎样能过使我们的社区矫正制度不流于形式, 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现今, 我国在法律建设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监督机制, 不能说我国没有监督机制, 而是我国的监督机制正遭受着严重的挑战。如环境监管制度, 某医药总厂排污严重超标, 我们的监管者在哪里, 福建紫金铜污染事件发生后, 再问监管者在哪里。食品监管也有问题, 三鹿奶粉事件虽然已过去, 但这难道不能说明些问题吗只有出现了大事故, 他会引起监管。国外的诸多法律制度在国外实施的很好, 怎么一被引进国内就出现了巨大水土不服, 究其原因, 我们的问题出在那里——监督体制。这是作为每一个法律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好的植物需要好的土壤;同样好的法律制度更需要好的监管体制, 只有这样我们所移植来的域外制度才能更好的在我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真正的被本土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社区矫正制度也同样如此。

参考文献

[1]高铭暄, 陈冉.结合刑法修正案 (八) 谈我国社区矫正本土化发展[J].中国司法, 2008, (5) .

[2]刘晓梅, 英国社区矫正制度及其对我国刑罚制度的改革的启示[J].犯罪研究, 2006, (3) .

[3]刘强.各国 (各地区) 社区矫正法规选编及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137-139.

[4]李冰.澳大利亚市区矫正制度[J].犯罪研究, 2006, (6) .

[5]社区矫正考察组, 加拿大社区矫正及评价[J].法治论丛, 2004, (3) .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 篇3

关键词:社区矫正;宜昌市;提出建议

社区矫正制度并非我国的首创,它是一个“舶来品”,它是西方国家首先推行的一种刑事执法模式,目的是以非监禁的方式实行对罪犯人格的改造,其体现了对罪犯的人道化和社会化的矫正精神,社区矫正比监狱矫正有着更大的优越性,因此已成为了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行刑方式,也是世界各国刑罚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离形成完善的制度还有很大距离,再加上我国国情复杂、群众对社区矫正制度不了解等因素,社区矫正工作虽然发展迅速,但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宜昌市社区矫正工作现状

自2003年“两院两部”颁布《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湖北省作为全国第二批社区矫正试点地区开始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宜昌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始于2005年1月31日,于伍家岗、西陵区等地率先试点,宜昌市是全省首批7个社区矫正试点之一,自试点以来,宜昌市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优异成绩,截至2013年8月底,全市社区矫正重新犯罪率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社区矫正工作考核已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

(一)宜昌市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健全

宜昌市严格按照2012年颁布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市司法局负责指导全市的司法行政工作,成立宜昌市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局专项指导全市的社区矫正工作,各区司法局负责本辖区的司法行政事务,自2013年4月10日宜都市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局成立以来,各县区的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局逐步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本辖区的社区矫正工作的管理,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直接由当地司法所负责。另一方面宜昌市社区矫正工作也得到了有效的监督。宜昌市司法局于2012年底制定了《宜昌市社区矫正工作操作规范》,比较全方位有重点地指导了全市的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目前司法局正在大力推行“E”通信息平台的发展,通过发放定位手机获取服刑人员GPS位置的形式大大加强了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管理,通过“E”通平台,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能够实时了解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具体位置,检查矫正人员是否有越境脱管的现象,并且可以对社区矫正人员通过短信电话高效率地下派工作和任务。

(二)宜昌市社区矫正对象的规模比较大。

截至2014年2月,宜昌市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累计一共8346人,解除服刑人员一共5670人,现有的服刑人员一共2676人。在现有社区矫正服刑人员中,主要以男性为主并集中在18-45岁,其中汉族、农村户口、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例偏高。在性别层面上,男性有2404人,女性有272人,男性在社区矫正对象比例上达到89.8%;在年龄层面上(如图1所示),未成年人数为71人,十八到四十五周岁的有1811人,四十六到六十周岁的有693人,六十周岁以上的有101人,十八到四十五周岁的人占的比例为67.7%,未成年人占的比例为3%,未成年人的比例相对较少;在户籍层面上,城镇户口的矫正对象有747人,农村户口的矫正对象有1929人,农村户口的矫正对象占总矫正对象的72%,几乎是城镇户口比例的两倍。

二、宜昌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

宜昌市社区矫正工作自试点以来,虽然各方面的工作取得比较良好的成绩,但由于国内关于社区矫正的立法还不是很完善,宜昌市在社区矫正工作各方面上都需要自己来摸索和探究,再加上宜昌是一个二线城市,经济发展不充分,地区的发展差别较大,宜昌市社区矫正工作在具体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依然不少。针对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关于宜昌市在社区矫正工作发展中的不足。

(一)社区矫正工作缺乏相关经费支持。

宜昌市在社区矫正工作的经费保障制度建设上还是走在全省各地的前列的,截至2013年底,全市13个县(市、区)已有12个县(市、区)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共计74万余元。但是在经费的问题上还是存在两点不足:第一,经费的数量太少,部分地区的社区矫正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仍然不足,许多基层社区矫正机构经费明显缺乏,经费的缺少也导致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偏低,影响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第二,经费的分配不合理,区域的经费额差别较大,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县区经费较充裕,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费则相对缺乏,社区矫正经费的分配和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二)社区工作人员短缺且素质参差不齐。

新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而制度的工作队伍建设尤为重要,社区矫正制度作为一种非监禁的新兴行刑制度,因其工作的性质而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一般要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有着广泛的教育学、心理、法学等专业背景。宜昌市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发展较快,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短缺严重,据了解,目前宜昌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共有200多人,这与全市一共2600多名的现有社区矫正人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这200多名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还包括众多社区矫正工作的管理人员,这说明实际上工作在一线的工作人员面临着较大的人手压力。另一方面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跟不上,现在工作在一线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都只经过简单的培训,没有进行过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社区矫正的宣传工作不足。

社区矫正是一种非监禁行刑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监狱矫正,它是直接把对犯人的矫正搬进了居民的社区,所以如果不做好社区矫正制度的宣传工作,将可能引起群众对社区矫正的误会。所以社区矫正的宣传普法工作相当重要。宜昌市从社区矫正试点以来已经有八个年头,但社区矫正对广大的群众来说依然是一个陌生词,几乎接近80%的人不知道或者不了解社区矫正,而同样也高达83%的人表示社区服刑人员会影响社区的安全,这些数据都很明显表明社区矫正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充分或者宣传效果不好。

nlc202309011433

三 、对完善宜昌市社区矫正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对社区矫正经费投入和创新经费保障制度

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不断推进,经费投入与需求的矛盾问题就越来越突出,所以加强对社区矫正的经费的投入和创新发展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有的社区矫正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地方政府的预算,而问题就恰恰出现在这里,因为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就注定了各地社区矫正经费水平的不一样,而且我国社区矫正还明显地存在着不发达地区的社区矫正对象占的比例较多的现象,所以针对这点,我国就有学者提出了实行“省级财政经费为主,县级财政经费为辅”的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制度,也就是说在社区矫正经费的组成中,主要的经费由省级财政部门提供,次要的经费由当地县级的财政部门提供。

(二)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增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

社区矫正工作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这就对社区矫正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来看,社区矫正队伍的建设主要存在数量少、质量不高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社区矫正工作尚未形成良好完善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制度。对此,笔者以宜昌为例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统一社会工作者的招聘标准,提高工作者的待遇和工资水平,提高工作者的地位。第二,加强对现有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培训,积极鼓励和引导工作者参加心理咨询师等证件的培训和考试,加强与当地高校的联系,促进工作者的再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社区矫正机构应增加对参加培训人员的补贴;第三是鼓励社会人士的参与,增加社区矫正志愿者的数量。

(三)大力加强社区矫正的宣传工作

一个新的制度的实行必须要有群众基础,如果一个新的制度没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就好像一棵新生的树没有扎根的土壤一样。在中国,社区矫正制度似乎还不为群众所了解,甚至还有所误解,这固然与社区矫正制度在中国实行时间较短有关,但更多的是社区矫正的宣传工作做得不足。针对这点,社区矫正的宣传工作需要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和有针对性。多以活动的形式展开社区矫正的宣传,除了一般的常规宣传外,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群众普法活动,请律师或大学教师为社区群众做普法的专题讲座,还可以以传单、法制小册子的形式挨家挨户地派发宣传。

中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由于实行时间较短,且本身的国情复杂,故在实践中问题层出不穷,除上述的经费、队伍建设、宣传等现时比较突出的问题外,社区矫正还存在着立法不够健全、矫正对象评估机制不完善、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重视不够等众多问题。笔者认为,现时中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建设,应该在借鉴西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大力并坚持推进现在的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发掘未发现的问题,努力探讨和完善各项制度,笔者也相信,在国家和政府的努力建设下,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拥有自己的成熟的完善的社区矫正制度。

参考文献:

[1] 康均心,郑青.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建设.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06

[2] 种若静. 美国社区矫正制度. 北京:司法部司法研究所. 2007.11

[3] 高雪雷,邹瑛. 和谐社会下社区矫正之探究. 黑龙江政法管理学院学报. 2012

[4] 肖遥. 关于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西部普法网.2013.03

[5] 崔会如. 我国社区矫正立法述评.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报. 2013.03

[6] 王慧慧. 对社区矫正理论基础的比较研究. 2013.

作者简介:林晓军(1992-),男,广东阳江人,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2级学生。

李琼俐(1994-),女,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2级学生。

社区矫正责任书 篇4

为了加强社区矫正公益岗位人员管理,完成区司法局和社区矫正科布置的工作任务,按照《2014年社区矫正公益性岗位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的要求,结合我所实际,制定公益岗位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及分工情况:

一、人员分工

xx:负责长青路以西辖区12个村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矫正日常工作和信息报送等工作。

xx:负责长青路以东辖区12个村、一个社区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矫正日常工作和信息报送等工作。

xx:负责全街社区服刑人员的调查评估、系统录入、档案管理等工作。

二、工作职责

1、依照有关规定办理衔接手续,接收矫正对象。

2、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实际情况,制订实施矫正个案。

3、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日常管理,进行计分考核,并依法依规做好社区服刑人员奖惩的申报工作。

4、组织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活动。

5、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公益劳动,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和悔罪改过意识。

6、组织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形势政策、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教育活动,增强其法制意识、道德修养。

7、动员和指导社会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努力形成工作合力。

8、协调有关部门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为其就业、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

9、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论水平。

10、按时完成调查评估和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三、几点要求

1、公益岗位人员要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

2、公益岗位人员要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公益岗位人员要自主学习,遵纪守法,廉洁自律。

社区矫正责任书 篇5

##区社区矫正工作意见 区 法 院

区检察院

区公安分局 区司法局

区人事局

区财政局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通过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矫正其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搞好社区矫正工作,对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刑罚执行制度,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浙江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我区的顺利开展,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和《浙江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精神,现就我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思想 社区矫正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罪犯矫正质量为核心,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充分依靠社会力量,积极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刑罚理念和外省县市、区的成功做法,依法稳步推进,为进一步提高我区社区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及主要任务 一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 社区矫正适用以下具鄞州区常住户籍的五种罪犯: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监狱外执行的。二社区矫正的主要任务

1、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

3、依法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适合其年龄、身体条件、劳动技能的社会公益劳动。

4、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社区矫正工作组织及工作队伍 £¨Ò»£© 社区矫正组织及主要职责

1、区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1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 2按照上级有关工作部署及指示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方案、计划及有关工作制度; 3指导、组织社区服刑人员的集中学习教育、监督管理、公益劳动等相关工作; 4指导、帮助、督促、检查本辖区镇乡、街道的社区矫正工作; 5沟通、协调有关部门,解决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6培训社区矫正工作人员; 7完成上级社区矫正组织交办的其他工作。

2、镇乡、街道建立以政法主管领导为组长,由司法所、公安派出所、民政、社保等部门人员为成员的社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司法所内。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1贯彻

落实上级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政策和工作部署; 2依照社区矫正工作的相关规定,落实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监控措施; 3以个性化教育为主,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改造; 4组织、督促、检查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5依照有关规定或政策,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6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日常考核和实施奖惩; 7完成上级社区矫正组织交办的其他工作。

3、区司法局拟增设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科,初定4个职位,争取实行司法警察编制,负责全区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理顺区司法局与各镇乡、街道司法所的管理体制,实行局对所的直接管理,使司法所工作人员划归司法行政编制。二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逐步建立一支由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应是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国家公职人员,主要包括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公安派出所民警及社区矫正组织中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公职人员包括试点期间派驻的监狱警察。基层司法所必须保证有专人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志愿者是指愿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并经社区矫正组织批准和培训的非专职矫正工作人员,主要包括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高等院校高年级学生、村居社区干部等。三拟设立以浙江省万里学院教授、专家为主的社区矫正专家咨询小组。帮助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法律上、政策上疑难问题,研定心理矫治方案等。

四、社区矫正各有关单位的职责 £¨Ò»£© 人民法院的职责 严格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依法充分使用非监禁刑罚措施和假释等鼓励罪犯改造、自新的刑罚执行措施。在判处非监禁刑和裁定假释工作中,可以征求有关社区矫正组织的意见,并在判决书或裁定书中以适当的形式,责令罪犯接受社区矫正,服从社区矫正组织的管理教育。宣判、宣告后,及时将判决书、裁定书抄送有关社区矫正组织。£¨¶þ£© 人民检察院的职责 根据刑罚执行监督的程序,对人民法院有关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缓刑、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判决裁定实行监督。对司法行政、公安机关的呈报假释、保外就医和决定保外就医及社区矫正执法活动实行监督,以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实施。£¨Èý£© 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责 组织相关部门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和帮助工作。镇乡、街道司法所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监狱管理机关按上级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要求,依法准确适用暂予监外执行措施,对符合假释条件的人员要及时报请人民法院载定假释,并责令暂予监外执行和假释的罪犯接受社区矫正,及时将有关法律文书抄送相关社区矫正组织,积极协助社区矫正组织的工作。£¨ËÄ£© 公安机关的职责 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考察,依法履行有关法律程序;对违反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考察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重新违法犯罪的,依法及时处理。

五、工作要求 一审判、检察、公安、司法行政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探索建立配合协作、情况通报、信息交流等长效工作机制,共同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人事、编制部门要积极支持区司法局解决内设科室的充实和各镇乡、街道司法所人员的收编工作。财政部门要保证社区矫正组织的日常管理经费。各镇乡、街道财政设立社区矫正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经费年基数以不低于本辖区上年社区矫正对象总数人均2000元。二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积极探索积累社区矫正工作经验。各镇乡党委、政府,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特别是区、镇乡、街道社区矫正组织,要按照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任务和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指导、督促镇乡、街道落实相关工作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

社区矫正期满总结 篇6

我×××,男,×年×月生,×工作站工作人员,因在×年×项目区工程施工管理住勤,本单位发放野外住勤补助时程序不合,违规操作而触犯法律,于×年×月×日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缓刑考验期为:×年×月×日至×年×月×日)。现将社区矫正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提高法制观念

在接受社区矫正五年里,我严格遵守社区矫正的各项制度,认真学习,勤奋工作。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自己当初犯下的严重错误,是因自身的法制观念、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所导致,也深知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侵犯,我深刻反省,认真改过,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了解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加强社会公德和思想道德修养,时时用一名合格公民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二、积极参加各类教育活动,认真反思

在司法所帮教人员的教育下,使我认识到法律的严谨、懂法守法、廉洁的重要性。同时,我积极参加各类帮教活动和义务劳动,力争从行动上悔过自新,今后做得更加遵纪守法、更加遵守社会道德的好公民。

三、廉洁自律,主动接受监督

工作中,我团结同事,认真负责,积极做好站上各项工作及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同时,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和《廉政准则》力争做到认真做事,干净做人,积极接受领导和同事的监督。

通过五年的社区矫正,我在思想上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今后,我将时时用各类法规和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勤奋努力,认真工作,做一个合格的好公民。

汇报人:×××

社区矫正责任书 篇7

所谓社区矫正中的专业关系,是指专业社工与社区矫正服务对象之间态度与情感的互动,其目的在于使服务对象与其环境之间达到更适应的一种合作关系。此关系的本质是,它提供了矫正对象与社会工作者之间一种有意义的链接,激发了矫正对象的学习动力,使得矫正对象愿意利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自觉为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提供协助。专业关系的建立,有利于青少年矫正对象与矫正社会工作者之间亲切感和信任感的建立,使矫正工作有组织地开展,从而产生促进矫正对象改变的动力。从中可以看出互信是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关系建立的基础,如果没有互信,专业社工与矫正对象之间的互动可以说没办法发生。

二、国内外专业关系建立的现状

(一)国外建立关系现状。

在西方社会,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世界上建立社区矫正制度的最早国家之一,其在社区建立“中途之家”,社会工作者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可以在“中途之家”开展服务工作,这对服务对象建立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给予服务者温暖与尊重,促使容易建立专业关系。以日本为例,日本在政府官员的支持下建立保护司,保护司的工作者也就相当于社会工作者,这些工作人员是由各个社区推荐而来的,这样就可以确保工作者和矫正对象有熟悉感和亲切感,可以容易地建立关系。在国外,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是制度信任的关系,制度信任并不否认矫正对象对于社会工作者个人的信任,矫正对象与社会工作者建立专业关系是以专业为凭据的,而专业则包含了一系列严格的专业的知识、工作制度及其行业规则等,这些大多数都是相对固定的和普遍适用的,矫正对象以此作为衡量标准与社会工作者建立关系。

(二)国内建立关系现状。

在国内,当代的社会结构依然是差序格局,人们更加信任与自己关系较近的人。同时,社会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晚,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同样也是起步较晚,因此在理论体系和实务上社会工作都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以广州荔湾区为例,社区矫正机构与NGO组织签订政府采购服务合同,社工机构通过所购买的项目来开展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期间与矫正的青少年建立关系是通过司法人员的介绍来进行的,这种专业关系的建立难度相对较大,建立关系不牢靠同时花费的时间较长。以上海浦田区为例,同样是与NGO机构签订服务合同,同时为矫正对象和社会工作者提供工作场所,期间会有政府工作人员参与矫正过程,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不但要与矫正的青少年建立关系还需与工作人员建立关系,并且政府工作人员参与使与服务对象建立的关系有进一步扩大。

我国学者王思斌教授指出,建立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沟通理性之基础上的合作关系,是社会工作者从服务对象的实际利益出发的。但是从国内现状来看,专业关系的建立缺乏过程的细化,各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方法,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或成熟经验。总体来说,在实践中往往靠学习国外经验与同自己以往经验的修正应用,此种情况下就会遭遇建立关系的难题。

三、与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建立专业关系的难点

(一)个人方面。

从生理角度来看,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在快速发展,罪犯的标签贴在矫正青少年的身上,极大地影响了自身生理健康的发展。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自我认知能力较弱,无形中自我就把“犯罪”的意义放大,觉得自身与同龄人存在差距,内心会产生自卑,同时就会产生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对外界的人产生距离感,来保护自己。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压力,会导致矫正的青少年与陌生人建立关系的难度加大,对于要帮助自己的人会产生抵制心理,这就为社会工作人员建立专业关系带来了难度。

(二)家庭方面。

矫正青少年的父母是其监护人,对于自己孩子就存在保护作用。处于矫正的青少年是受司法保护的,其犯罪行为也要进行保密,这样作为父母就更加替孩子的犯罪行为进行保密,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自己孩子的犯罪事实。社会工作者对于父母来说就是一个陌生人,把孩子交给一个陌生人去帮助,这就让父母在心理上就产生了敌视,为社会工作者建立专业关系同样带来难度。

(三)司法人员方面。

社会工作者帮助矫正的青少年前提是需要通过购买政府的项目,在得到许可的前提下才能去帮助矫正青少年。在矫正过程中,每次的服务过程需和司法人员沟通,并且每次矫正服务司法人员需到场。司法人员参与的矫正服务,无形会对矫正的青少年造成压力,使其有话不敢说、有话不能说。与司法人员关系的处理也是社会工作人员与矫正的青少年建立关系的难点。

四、与社区矫正青少年的专业关系之建立

笔者将通过自己所接触个案,来说明建立专业关系的过程,并要阐明建立关系的特点、要素和技巧。

案例:2015年7月12日,作为一名社工的笔者在司法工作人员王某的陪同下,前往xx社区,去帮助一名司法矫正青少年小宇(化名)。由于提前通知,小宇和其父母在家里等候。沟通所要给小宇提供的帮助及需要达到的目标,最终达成目标一致。由于事前已经了解小宇的犯罪过程,在这里只略作介绍,小宇17岁,高二学生,和同伴持刀抢劫在校大学生,但是小宇只是作为从犯,并未直接参与抢劫过程,因此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被执行社区矫正。第一次见面,笔者和小宇坐在卧室,小宇低着头很紧张,笔者先做了自我介绍,告诉小宇自己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此时小宇微微抬头看了笔者一眼,比较好奇。然后让小宇介绍一下自己,说了自己的姓名、年龄和所读学校。接下来笔者跟小宇聊了一下他的兴趣爱好,他说爱打篮球和打游戏。当说到打篮球的时候,小宇开始滔滔不绝,但是自从出事以后再也没机会打篮球。笔者觉得篮球是建立专业关系的起点,就承诺下周日带他去学校打篮球,他显得兴奋不已。在第二次见面之前,与司法人员和小宇的父母沟通,他们允许带着小宇到大学打一次篮球,班里同学和小宇来了一次篮球赛,小宇很开心,带着他回家了。第三次见面,小宇和笔者主动说了他的犯罪过程和原因,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笔者清楚地知道,和小宇建立关系成功了。

(一)建立专业关系的特点。

1. 达成共同目标。

一是通过政府购买矫正服务,与司法机关达成服务目标。在给小宇提供服务时,已经和司法所所长王某说了服务计划,共同达成目标。王所长才通过服务计划,同意笔者对小宇开展矫正服务。二是当第一次与小宇的父母接触时,笔者就把服务目标与小宇父母阐明,小宇的父母同意笔者的服务目标,才让笔者对小宇开展服务。

达成共同的目标,是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的链接点。只有与矫正的青少年的监护人和司法工作人员达成共同的目标,才方便协调资源,得到支持,为与矫正青少年建立关系奠定基础。

2. 以矫正青少年的利益为主体。

服务过程中,不能损害矫正青少年的利益,要从有助于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角度去进行服务。和小宇的第一次见面,并没有直接去问小宇所犯何事,而是了解小宇的兴趣爱好,同时找到适合他心理上可以接受的帮助方法。第二次见面,则是通过他喜欢打篮球的方式,找到这种既对小宇身体健康发展有帮助,也可以进一步加深交流的方法,与小宇建立关系。符合矫正青少年的利益是与其建立关系的重要途径,通过找到符合青少年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方法,则可确定建立关系的重点方向。矫正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对陌生人是抵触的,但是找到有益于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利益点,则可直接有利地与其建立专业关系。

3.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体现在服务的整个方面,是建立专业关系的重要保障。一是能通过自己的服务方案,购得政府项目,从这点可以看出,政府肯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司法工作人员也放心将矫正青少年交给社会工作者去帮助。二是对于矫正青少年的父母,在阐明自己的服务方案和服务目标时,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使其父母相信确实自己可以帮助他们的孩子。三是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自始而终都以矫正对象的利益为出发点,用平等、尊重、个别化等专业方法去对待矫正对象,让其信任社会工作者,有利其建立专业的工作关系。

(二)建立专业关系的要素。

1. 沟通。

社会工作者与矫正的青少年建立关系必须要进行沟通,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来传递二者直接的信息。当笔者向小宇介绍自己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时,笔者向小宇传递的信号是我和你是同龄人,咱俩交流无障碍。小宇听到这个信息是从低头到抬头正视笔者的过程,用肢体语言告诉笔者,我俩是平等的,咱们是一样的青少年,这样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慢慢开始关系的建立。与矫正服务对象准确沟通想法和感受是建立关系的第一要素,通过两者间信息的传递,交流信息从简单到复杂,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专业关系建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就是在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矫正对象有了沟通才能方便建立专业关系,才能使双方可以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服务。

2. 关心。

建立专业关系,需要社会工作者对青少年矫正对象进行关心。服务过程中,小宇喜欢篮球,但没机会去打篮球,笔者觉得应该满足小宇的要求,通过征得其父母的同意,鼓励他走出家门,来到大学校园打一场篮球赛。通过关心小宇的需求,帮助他完成自己的需求,这样有助于其相信笔者可以帮助他,有利于小宇慢慢消除与笔者的距离感。对青少年矫正对象进行关怀是必要的,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就是关怀的重要体现。帮助服务对象找到需求,在可行的范围内,帮助满足需求,这就有利于矫正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慢慢产生熟悉感,专业关系也会逐渐建立。

3. 信任。

信任是让社会工作者与矫正服务对象彼此相互信任,可以让矫正对象放心地去接受帮助。第三次见面,小宇主动跟笔者谈起他的犯罪过程,这就表明小宇信任笔者,至少会相信笔者能替他保密,同时也能帮助他。这样的信任是通过前两次见面逐渐形成的,信任建立的成功也就是笔者与小宇专业关系建立的成功。青少年矫正对象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就是建立关系成功的重要体现。矫正对象把自己交给社会工作者,双方通过合作,使接下来的服务得以开展。信任的建立过程同样是专业关系建立的过程的缩影,矫正对象与工作者建立了信任,就表明二者建立关系的成功。

(三)建立专业关系的技巧。

1. 同感。

所谓同感就是一个人进入到另一个人的情感与其经历中的能力,即为能够服务对象的情感和生活,犹如自己身在其中,但在这个过程又不会失去自己的能力。同感是社会工作者努力、积极主动进入青少年矫正对象的生活中,在不丧失自己的立场的前提下,感受矫正对象的处境,并用这种理解帮助矫正对象提升能力。正如在帮助小宇时,笔者把自己想象成小宇,从自身理解小宇对篮球的渴望,才会有篮球赛作为笔者和小宇建立关系的突破点。增进与青少年矫正对象同感的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在没有与矫正对象接触之前,通过之前了解矫正对象的资料,假想自己是这种情况,需要得到怎样的帮助,帮助增进与矫正对象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在与矫正对象接触时,通过矫正对象的谈话找到假想自己就是对方,通过自己的感受找到对方的需求,来增加对矫正对象的同感。

2. 尊重。

社会工作者在建立专业关系时,要关心、关注青少年矫正对象的一切,并能够向矫正对象传达温暖与尊重。在和小宇第一次见面,笔者先主动介绍自己,平等尊重和小宇进行交流,而不是采取以上对下的方式交流,在一个平等尊重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尊重矫正对象,用正常的眼光看待对方,是建立关系的重要技巧。通过尊重去平等地对待服务对象,帮助提升对生活的愿望,以及愿意接受帮助的意愿。尊重矫正对象,也是社会工作者对自身本职工作的一份尊重。尊重服务对象的同时也会得到服务对象的尊重,这样就方便建立专业关系。

3. 积极主动。

社会工作者用积极主动的态度有助于和矫正对象建立专业关系。积极主动的态度表明你对矫正对象有兴趣,去帮助他。在和小宇见面时,笔者是主动来介绍自己,让小宇减轻陌生感。积极主动的方式,与矫正对象拉进距离,容易建立专业关系。研究显示,积极主动的态度会促进二者的沟通,减少矫正对象的紧张情绪。积极主动并不是意味着对矫正对象支配和控制,而是在恰当时间用恰当的方式给予矫正对象适当的回应。社会工作者要以矫正对象为中心,鼓励他们对自身积极探索,同时也得让矫正对象感觉社会工作者与其是在一起的,积极寻求资源协助,以回应矫正对象的需求,有利于和矫正对象建立关系。

五、结语

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尤其,实践经验最为欠缺,笔者通过自己的个案经历,对个案材料加以整理,发现建立专业关系之于青少年矫正社会工作的重大意义,即建立专业关系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整个矫正服务过程的成功与否。笔者通过全文的阐述,较为清晰地说明建立专业关系的过程及技巧,意图为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费梅苹.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多元衍化及社工介入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10,6

[2]席小华.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研究初探[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3]朱久伟,姚建龙.上海市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4]费梅苹.偏差青少年同伴圈的形成研究及对社会工作的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8~24

[5]范燕宁.抗逆力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两面性特征——以北京市未成年人社区服刑者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10~12

社区矫正实施困境研究 篇8

关键词:社区矫正;现状;困境完善

一、实施社区矫正存在的困境

(一)执行主体不明确

我国立法方面的缺失已经极大地阻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究其原因是我国关于社区矫正执法主体的法律规定错杂,没有统一的规定。之前的相关法律,仅仅规定有社区矫正这一制度,没有具体规定执行主体和程序,新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八)并没有指出司法行政部门是执法主体。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有关执行主体的条文是不科学的,规定的主体不明确,规定多元主体使得各机关职权不明,承担责任时相互推诿,公安机关精力不够,不能胜任社区矫正工作,司法行政机关没有执法权,工作缺乏威信。可见执法主体的不明确,已经制约到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适用对象偏窄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将社区矫正适用对象限缩为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此举不利于社区矫正的长足发展,造成制度浪费。社会矫正适用范围的过分限缩,阻碍了社会矫正目的的实现,而且必将在未来成为严重阻碍该制度发展的“瓶颈”。现行规定会造成监狱人满为患,会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因此,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偏窄会阻碍该项制度的长远发展。

(三)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制度不健全

审前社会调查“是指在法院判刑前,由专门机构对犯罪人的犯罪背景、一贯表现等进行专门的调查,并对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进行系统的评估,然后将调查与评估报告提交法院,为法庭定罪量刑和判后矫正、帮教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的一种制度”。①社区矫正审前社会调查是为了查清执行对象能否适应社区内的监督教育,会不会破坏社区秩序,所在社区居民愿不愿意接受,执行对象能否达到实施非监禁刑罚的标准,最根本的还要看社区矫正能否达到教育改造的目的。科学的调查能够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科学的规划,提高利用效率,所以社区矫正前的社会调查对于社区矫正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司法实践并没有规定类似于社区矫正前社会调查这样的制度,我国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审前社会调查制度。

二、我国社区矫正出路探索

(一)明确执法主体

我国应当尽快制定统一的法律规定,明确司法行政机关为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司法行政机关确定为社区矫正的执法机关。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各司其职,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社区矫正工作中,司法行政机关已经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外司法实践已有惯例,将司法行政机关作为社区矫正执法机关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社区矫正工作与监狱工作都承担了对罪犯实施教育改造的任务,二者同属于刑罚执行活动,因此,有必要统一法律赋予社区矫正机关明确的执法权。

设立社区矫正局,与监狱管理局同属于司法行政部门管辖。“将社区矫正的执行权归于司法行政机关。建议在司法部、司法厅、市司法局下设立社区矫正局,各区、县(市)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科,乡镇司法所设立社区矫正办公室”。②这样的举措提升了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的重要性,对我国非监禁刑的普遍执行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规范执行机关的矫正活动,做到各个机关间权责清晰。

(二)扩大适用对象

由于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还不完善,对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的范围进行严格的限定无可厚非。然而为了该项制度的长足发展,应该扩大适用对象。对于矫正对象的范围,《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规定的五类对象应该是合理的。应该将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扩大到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人员。扩大社区矫正对象适用范围可以最大化社区矫正的功效,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有利于犯罪情节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的犯罪分子回归社会。

(三)建立审前社会调查制度

审前调查制度是对矫正对象成功矫正的基础,是人民法院依法审判、准确量刑的可靠参考依据。实践中出现可能判决适用非监禁刑的情况,在最终判决以前,法院应该主动地请求相关社区矫正机构对案例中的被告人进行审前社会调查并做出相应的报告,被请求的社区矫正机构可以根据被告人的日常行为、邻居亲友的评价及社区是否有资格实施教育改造等相关情况,对被告人是否可以适用社区矫正做出客观的评估。我国应该对社区矫正审前的社会调查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规定,可对被告人家庭背景、个性特点、犯前表现、悔罪表现、社会反响、监管条件进行调查。此外,还应对社会调查的程序加以严格的规定,防止各个机关在履行手续的过程中相互推诿责任。

社区矫正有效地利用了社会资源,能够使罪犯顺利的回归社会,符合当代世界刑罚执行潮流。但是由于本土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社区矫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正确适用社区矫正制度,能够有效的避免监狱改造的弊端,扩大非监禁刑的应用,更好的完成帮助犯罪人员改造回归社会的任务。

注释:

①李科.从《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看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路径[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2(9).

②李鹏等.强化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途径[J].中国检察官,2012(11).

参考文献:

[1]赵秉志主编.社区矫正专题整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10.

[2]李豫黔.论监狱工作与社区矫正的若干问题[J].中国监狱学刊,2012(2).

[3]社区矫正调研课题组.推进中国特色社区矫正工作的调研报告[J].中国司法,2011(2).

[4]李懷胜.社区矫正工作实操指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5]李鹏等.强化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途径[J].中国检察官,2012(11).

作者简介:

郑菁菁,女,(1991,08–今)山西晋中人辽宁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上一篇:没想到我如此幸福下一篇:办公用品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