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经济文化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纪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9211402 汤美 39211301 杨娜 2011.11.12 tt [选取日期]
割不断的精神纽带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纪实
汤美,杨娜
摘要: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它哺育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奋斗不息。本文主要讲述2008年之后两岸文化交流成果。将中华传统文化加以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应有的使命感,应尽的历史责任,台湾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现实基因。
关键字: 中华文化 海峡两岸 交流成果 妈祖文化
台湾文化,如同祖国其它地区文化一样,是中华大文化的一朵小花,它的根在祖国大陆深处。在台湾近代史上,台湾文化承受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但它仍然吸吮着中华文化的乳汁,保持着中华文化的特性。两岸同胞同文同种,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中华文化深深地根植于华夏儿女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之中。尽管历史的阴霾曾使海峡之水长时间的寒冰冻结,但却冻结不了根深蒂固的文化根系,两岸同胞发自内心的文化交流,始终成为难割难舍的精神纽带。
一.《告台湾同胞书》揭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篇章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呼吁两岸进行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由此揭开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篇章。1992年,两岸实现双向交流,允许中国大陆人员赴台交流。这年初,中国科技协会在台湾高雄、台北举办了“敦煌古代科技展”,这是大陆首次在台举办展览。神奇辉煌的莫高窟千佛洞,沙漠腹中的月牙泉、七星草,戈壁滩上的丝绸之路、玉门关„„一幅幅雄伟壮观的画卷使参观者留连忘返。5月,中央民族歌舞团舞蹈家杨丽萍等3人应邀赴台,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3人以上的文艺团组赴台演出。一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孔雀舞蹈,倾倒了台湾广大观众。此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越加频繁。
自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担任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之后,两岸关系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签订是一个里程碑,这是两岸领导人对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贡献。然而,我们看到两岸仅仅经济的交流还远远不够,一是经济的交流并没有将两岸人民的心灵拉近,二是两岸的和平发展局面并不牢固,因此,两岸人心的交流提上了重要的课题。
二.人心的交流如何实现?马英九做出了最准确的解答。
在《2008赢回执政权》的演说中,马英九特别指出,“文化上,我们不应自外于中国。无论语言文字、历史情感,海峡两岸人民应该共用先人留下的伟大遗产。台湾不应‘去中国化’,而应勇敢地承认我们的文化与历史根源。同时,我们应有开阔的心胸,吸纳中国大陆在内所有的思想文化,以涵养这块土地,成长茁壮”
马英九2008年当选台湾最高领导人后,就曾亲临孔庙参与祭孔祀典;2009年还亲自主祭“遥祭黄帝陵”典礼,成为国民党到台迄今首位亲自赴祭的台湾最高领导人。
马英九在2008年“就职演说”、纪念“823炮战”50周年时的讲话中都明确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并指出“两岸的和解双赢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
2009年10月,马英九在“双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与台湾本土文化结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模式”,发展出了“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
2010年7月8日下午,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在台北接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将于9日率团出席在广东举行的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的代表团成员。马英九说,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在5年前国共两党设立的意见沟通平台,参与的人士不限政党,讨论的议题触及经贸、农业、文化、教育、交通及旅游等各层面,对两岸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相信在中华文化的指引下,应有智慧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
三.具有共同深厚传统中华文化的海峡两岸,没有理由不密切携手合作——妈祖文化
2008年4月,春暖花开之际,闽台文化交流活动此起彼伏 “2008妈祖之光”大型电视综艺晚会4日和6日分别在台湾台中县和台南市成功举行,共吸引了15万名台胞现场观看;
妈祖文化在中国大陆沿海、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华侨中广为传播和传承,影响广泛深远。妈祖文化交流不仅发挥着海峡两岸链结作用,而且再度促进两岸和平与发展。”台湾澎湖科技大学副教授杨崇正前不久访莆如是说。
杨崇正表示:“我来自台湾澎湖,祖籍重庆。祖国大陆与港澳台是大的两岸三地,另一种说法为小的两岸三地是祖国大陆与台澎金马。”他说,发源自莆田湄洲岛之妈祖文化迄今已逾千年,大约在十四世纪初随闽、粤移民传入澎湖,十七世纪初再随移民传入台湾本岛。身处海岛的台湾地区包括澎湖、金门、马祖四面环海,台湾民众对妈祖这位发展海洋经济守护神更是信仰虔诚,普遍尊崇。仅台湾本岛之妈祖宫庙较有规模者即多达五百余处;中小规模者更深入城乡居民小区,可能近万处。而许多地名亦与妈祖有关,例如,马祖即为“妈祖”转音;澎湖县的马公市,“马公”即为“妈宫”(妈祖宫庙)转音。公元1335年元朝惠宗时,澎湖正式设立巡检司管理民政,隶属当时福建省同安县。澎湖历史上是闽、粤汉族移民渡海赴台湾开垦拓殖中继站,也是东南沿海重要渔场。妈祖文化不仅连系祖国传统文化与乡情,也保佑移民等在异乡开垦创业,而且在两岸历史和现实中起着重要链结作用。
杨崇正认为,两岸妈祖文化交流日趋活络,对促进两岸和平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他说,澎湖气候条件、海港及机场等硬件条件远比金门佳,能通过的客流、物流能量更大更快,也能扮演两岸中继站和客货中转中心角色,澎湖各界人士对此盼望良久。自去年4月以来,福建砂石得以海运直航澎湖,降低砂石运输成本,连带降低土木工程建设成本,有助澎湖本地各项公共建设及民间观光旅游设施推展。实现两岸周末包机直航常态化,未来如能争取大陆观光客源来澎湖、扩大开放货物等项目,都有助澎湖经济发展。祖国大陆方面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金马澎及台湾本岛正呈西东走向一线排开之势,加上传统上闽、台、澎民间共同的妈祖信仰和独有的“五缘”(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关系,以及未来将扩大开放的全面“三通”政策,必将更好地为促进两岸经济繁荣发展作贡献。
杨崇正说:“21世纪初起,和平与发展在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架构下已成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潮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契合‘发展’主轴,而‘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也正契合‘和平’主轴。”他表示,不仅在全球如此,在海峡两岸之间亦是如此。有和平才能带动发展,有发展才能维护和平。妈祖文化就是一种保障“和平与发展”的文化,代表和平乐观、积极向外发展精神的海洋文明文化。因此,弘扬妈祖文化,加强两岸妈祖文化交流,进而加强经贸文教等方面交流,必将推动和深化两岸和平与发展。
四:两岸文化交流要“开大门、走大路”
两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阻隔,在既有平台之外,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解。过去两岸文化交流基本上还是自下而上的草根交流,规模小,尚未得到全面的发展。未来有必要掀起盖头来,开大门、走大路,让潜水艇式的文化交流浮出水面来,朝着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实际上大陆对两岸文化交流一直持积极的态度。2010年9月5日蔡武在台湾访问的中华文化联谊会名誉会长蔡武在基金会举行的欢迎午宴上表示,我们愿意以更加开放、务实的态度,努力构建两岸文化交流平台,全方位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我们将虚心汲取此次论坛达成的共识和提出的建议,努力转化为两岸文化交流政策,为两岸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9月6日蔡武在“两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指出,海峡两岸的和平稳定与共同繁荣不能仅仅依赖物质方面的互利,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不能够替代文化的交流与思想的沟通。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文化交流还存在一些壁垒和障碍,需要两岸同胞共同作出不懈努力,营造鼓励和支持两岸文化交流的良好氛围,共创互利共赢新局面。将秉持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品格,愿以更加开放、务实的态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构建两岸文化交流平台,全方位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它哺育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奋斗不息。它激发全国人民的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成为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成为焕发人们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鞠躬尽瘁的精神源泉。为此,我们必须将中华传统文化加以发扬光大,这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应有的使命感,应尽的历史责任,台湾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现实基因。通过教育、科技、艺术、传媒等各项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繁荣中华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的目的。参考文献:
关键词:政治传播,文化政策传播,社会文化
自古以来, 不论是国家、城市或团体之决策者, 将决策的讯息或政策之内容传达给群众, 使民众获知讯息内容后, 能依照讯息所提供之指示或规范而有所行动;故领导者在社会群体之间将“决策的讯息传递与流通”于群众之间, 满足构成人类社会生活所需与社会秩序安定之要素。藉由讯息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传递, 使整体组织关系更为紧密, 有利于社会文化的演进与发展。若政府无法有效地将政策讯息传达给被统治者, 则容易产生社会内部民众对社会事件无从遵循规则, 亦难以使一个社会群体民众形成共识或具有相同的价值观。
设想一个国家或区域, 可能因为地形风貌而形成天然障碍阻隔交通, 以致形成许多孤立的区块。在语言、风俗上逐渐形成当地的特殊性, 各地差异环境造就该区域的独特文化;若在一个国家或城市内, 到处分布着具有独立地域个体之生活文化区域, 且区域与区域之间不仅生活文化不同, 亦不相往来交流。生活于这类型国家或城市的各地域居民彼此之间, 则难以形成共同凝聚力或具有共同价值观;此外, 在这类型国家或城市内, 不同地域之间的往来交流, 亦有可能因为彼此之间的价值观或文化背景不同, 在相处之间往往因意见不同而产生摩擦, 甚至引发双方之间的冲突。欲在短期之间解决此种冲突的社会现象, 建立地域内民众的价值观与形成群众共同之凝聚力, 最佳之方法则是透过制定与推广文化政策, 使地域内的不同文化背景之族群融合在一起。
由上述可知, 文化政策传播对一个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从政治学视角观看, 讯息传播的意义不仅止于将资讯取得、传达或交流;更涉及到整个社会结构及国家组织管理能进行顺畅之运作。就宏观层面来看, 国家整体组织的施政方针与行政命令能确实传递, 代表国家的政权稳固与否。西方社会认为讯息传播是“政府的神经”, 特别是对幅员辽阔的帝国而言, 讯息的传递流通更是非常重要。在邮政系统建立之后, 讯息传递的效能与范围日渐扩大, 对帝国统治与行政管理皆有相当的帮助。[1]政治或政策的传播媒介非常的广泛, 其传播工具不仅包括文字语言, 也包括非文字语言的符号, 诸如, 照片、图腾、图画、肢体动作、举办的活动等。
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 政治的运作又关乎权力, 而研究权力的分配与运作绝对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文化政策从制定、传播与社会文化的建构之过程, 如同麦可亚当 (D.Mc Adam) 及其同僚将“认知基模” (cognitive schemata) 定义为“一群人或一个团体, 为了推广他们对这个世界以及对于他们自己的共同认知, 并且让这样的认知鼓励着集体行动并赋予行动的正当性, 应而刻意制造出的策略成果”[2]。亦如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所描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但这种支配或统治关系并不局限于直接的政治控制, 而是试图成为更为普遍性的支配, 包括特定道德、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意识观念。葛兰西把“统治”和“领导”之概念区分开来, 强调了文化霸权是通过大众同意所进行统治之方式。霸权概念之关键不在于强迫大众违背自己之意愿, 屈服在暴力胁迫之统治阶级权力下, 而是让民众心甘情愿地被同化到统治集团之世界观里[3]。
1.1政治与传播之定义
政治传播之定义, 一般主要是依探讨何种领域之议题而给予政治传播以定义。广而言之, 政治传播可视为所有关于政治讯息传播过程之行为;狭义观之, 政治传播可视为政府事务的沟通。关于政治传播就学术角度观之, 台湾政治学者彭怀恩认为, 在真实世界的日常生活中, 政治与传播是难以区分的, 因为政治要以符号或象征 (symbols) 传达意指 (intention) , 但传播效果却与传播者及接收者的相对权力关系息息相关。在彭怀恩《政治传播:理论与实践》一书中, 引用两位学者定义政治传播[4]:
1.1.1马克尼尔 (Brian Mc Nair, 1996) 对政治传播之定义︰
“关于政治有目的之传播, 包括政治人物和政治行为者达到特定目的所采取的各种形式的传播, 选民和专栏作家等非政治人物对政治人物所做的传播, 媒体有关政治人物及活动的报导、评论等的传播。”
1.1.2史密斯 (Craig A.Smith, 1990) 对政治传播之定义︰
“透过协商谈判过程, 政治与传播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活动, 前者涉及到权威性的价值分配, 后者关系到符号与讯息的交换。”
1.2政治与传播研究之发展历程
政治传播, 隶属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内;关于政治传播的深入研究, 到20世纪初才开始被政治学家、新闻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等不同领域的学科专家以直接或间接的各种观点研究政治传播的议题。到60年代后, 美国才开始有以“政治传播”为题的出版专书, 但相关的专著数量并不多[5]。较为著名的有戴逸区 (K.W.Deutsch) 的《政府之神经:政治传播与控制之模型》 (The Nerves of Government:Model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s and Control) 、柴费 (S.H.Chaffee) 编著的《政治传播:研究的问题与策略》 (Political Communications:Issues and Strategies for Research) 、艾略拉 (S.Arora) 和拉斯威尔 (H.D.Lasswell) 合著的《政治传播:印度和美国政治名流所用之公共语言》 (Political Communication:The Public Langue of Political Elites in India and the U.S.A.) 以及宁谋 (D.Nimmo) 著的《政治传播与美国舆论》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Pubic Opinion in America) 。
在美国, 政治传播最常见的研究主题通常与选举相关, 自80年代起, 美国政治传播学研究论文主题包括选举传播、政治广告、政治辩论、政治新闻、政府与媒介关系、政治语言 (符号) 、政治态度与民意、政治社会化、政治参与等, 但对于政府“政策传播与影响”的相关主题研究则非常稀少。在台湾, 政治传播的研究情形亦如此, 多数研究的政治传播的学者也大多着墨在竞选相关之研究议题上, 亦包括选举传播、政治广告、政治辩论、政治新闻、政府与媒介关系、政治语言 (符号) 、政治态度与民意、政治社会化、政治参与等议题。关于政策传播对社会作用之相关研究, 仍处于方兴未艾之阶段, 仍待学者进行研究。
1.3文化政策传播研究之跨科际领域界定
传播学理论研究领域在实务研究上, 往往跨越其他科际而成为一门跨科际之研究学科。学者格林芬 (Em Griffin) 将传播理论领域分为七大传统[6], 分别为社会与心理学传统︰传播为人际影响;控制学 (cybernetics) 传统:传播为资讯处理;修辞传统︰传播为有技巧的公共演说;符号学传统:传播为透过符号分享意义的过程;社会与文化传统︰传播为制造与建构社会真实;批判传统:传播为不公不义论述的反思性挑战;现象学传统︰传播为自我与他人透过对话的经验等七大传播领域传统。基于格林芬所归纳之七大传播理论领域观之, 研究主题着重在“文化政策”、“传播”与“社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主要涉及到传播学的“社会与文化传统”、“符号学传统”与“社会与心理学传统”, 尤其是“社会与文化传统”。格林芬所指涉的“社会与文化传统”主要是在叙述传播为制造与建构社会真实, 他认为“社会─文化传统”是建立在人们谈话时, 谈话的过程是在“生产与再生产”文化。一个文化的语言结构形塑人们的思考与行为, 在形塑的过程中, 政策传播已经发生。“真实世界”有很大部分是在无意识中建立在此群体的语言习惯上;“真实被制造、维系、修补与改变”。文化政策的传播, 即是透过各种传播媒介, 诸如广告、展演、活动等模式吸引民众参与政策活动。文化政策传播过程为人们在谈话中共同建构他们自己的世界;人们谈话时, 是在建立“生产与再生产”文化。而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 社会文化亦逐渐被建构。
1.4文化政策传播在台湾之实务概况
在一个共同生活的地域里, 不同的族群间建立起共同文化, 是融合不同文化背景族群的最佳途径;然而, 如何在短暂时期建立起一个区域里的文化建设?其最快速的途径, 莫过于透过政府制定与推动文化政策, 以形塑出一个地区群体间的共同文化。让此区域内不同文化群体的居民, 对其所居住的地区具有共同的“认同感”, 并和谐地融入地区文化中。
地方政府透过文化政策之制定与推广, 可以表示尊重当地不同的社会文化, 将其文化内涵融入到政策内容之中;在政策推广时, 亦可使不同族群体验与了解政策所推广之文化内涵。例如, 1989至2010的台北县政府经历了三任县长, 近二十年期间, 在台北县辖区内二十九乡镇市推行了“一乡一特色”的文化政策。诸如, 林口子弟戏文化节、泰山国际狮王文化节、新庄宗教艺术节与国际鼓艺节、板桥电玩音乐节、石碇野溪茶宴文化节、坪林茶乡艺术季、乌来温泉樱花祭、树林红麹文化节、莺歌国际陶瓷嘉年华、淡水水岸爵士音乐节、石门国际风筝节、野柳神明净港文化祭、瑞芳黄金山城文化节、贡寮国际海洋音乐祭与平溪天灯节等文化活动在台北县辖区内29个乡镇市进行施政推动, 使得各地区皆有各自的文化特色活动, 促使本地民众之间, 以及本地与外地民众之间进行文化交流。
以具体实例说明, 当时期的客家文化政策, 台北县政府制定的“客家桐花祭”, 即是以客家文化为政策主体, 并融合客家语言、文化、歌谣、服饰、饮食等各种客家象征性之意象加入客家桐花祭的活动内容中, 使参与的民众, 不论是客家人或是其他族群, 皆可了解客家人的文化与习俗。
透过该政策之推广, 越来越多民众了解客家文化;此情况除了使客家族群能更深入、整体地认识自己的客家文化, 对于台北县政府给予客家文化的“重视”, 使台北县的客家族群对于台北县政府, 以及台北县这个城市客家文化政策行为加深认同感。对于非客家族群而言, 亦能透过“客家桐花祭”的文化政策活动, 对客家族群的生活文化与价值观进行整体性的了解。透过客家桐花祭的文化活动政策, 促使台北县城市内客家族群与其他族群之间进行文化交流、沟通与理解, 县民继而对台北县的文化政策感到不同程度的认同, 进而对于这个居住的地域环境感到认同后, 逐渐产生了作为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共同体” (community) 之认同感。民众透过对政府的文化政策活动参与, 在活动参与过程中产生“集体记忆”, 对于活动内容亦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 进而成为这个政策主体的“共同体”。
注释
1[1]Asa Briggs、Peter Burke著, 李明颖等译.大众传播史:从古腾堡到网际网路时代 (Asocial history of the media:from Gutenberg to the Internet) [M]台北:韦伯文化, 2004:11-18.
2[2]McAdam, D., McCarthy, J.D and Zald, M.N.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Movements:Political Opportunities, Mobilizing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Feeling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6.
3[3]和磊.葛兰西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14.
4[4]彭怀恩.政治传播:理论与实践[M]台北:风云论坛有限公司, 2007:3-22.
5[5]孙旭培.华夏传播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播[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225-322.
异彩纷呈
由于每年灯会主灯造型都以当年生肖为主题,2012年适逢生肖中最讨喜的龙年,灯会上与龙相关的灯饰作品真是异彩纷呈。
2012台湾灯会主灯「龙翔霞蔚」在以雕刻、制锡及灯笼等工艺闻名的鹿港点灯后掌声不断,这个长达20多公尺,总重超过40公吨的金属雕塑龙型,是历年来最有份量的艺术雕塑灯笼,也是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结晶,在科技灯效的加持下,主灯在夜色中呈现出耀眼夺目、璀璨缤纷的光影变化,加以主体外围的烟雾祥云环绕效果,犹如神龙再现,气势非凡,可说是历年最耀眼的主灯。
每晚的灯光秀犹如一场视觉飨宴,让参观的民众赞叹连连,如痴如醉。除主灯「龙翔霞蔚」外,在鹿港中山路「千里龙廊灯区」的九龙盘天花灯也令人称奇,九条造型不同的灯龙绵延在全长1.5公里的鹿港百年大街中山路上空,展现了有别于历年灯会的创意表现,游客抬头或见神龙摆尾或飞龙在天之姿,让这条早年以不见天街闻名的街道再现不朽传奇。
由灯艺师以传统制灯方式完成的四座副灯,位于鹿港著名的古迹景点及灯区,呈现象征吉祥如意的意涵,分别为:「天上圣母」——感念妈祖保佑先民渡海来台;「展鹿头角」——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都能展露头角,五路(鹿)财神;「鳌跃龙庭」——象征鲤跃龙门,幻化为龙并飞上天庭将甘霖滋润万民;「赑屃驮福」——喻行行出状元,带来福气。
文化搭台
拉动成长
在主、副灯及其它灯区点灯发光下,有着古朴风情的鹿港小镇营造出全镇是灯区的气氛,带来灯会节庆的欢乐,也让民众在过年抢个好彩头。
此次灯会举办地点——古朴的鹿港小镇,在天时地利的良缘结合下,此次灯会以「鹿港镇即灯」为整体设计概念,将鹿港的古迹、传统工艺与灯会融合为一体,放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习俗的文化效应和商机,可以说是用文化搭台拉动经济成长的范例,让游客赏灯同时亲近古镇鹿港的民俗风情及人文美食。这场为期16天的龙年灯会活动中,共吸引超过一千万参观人次到场观赏,创下台湾花灯史上参观人数最多的新纪录,也让商家赚了个盆满钵满,为提升当地的旅游商机大大加分。
这次灯会不但创下规模最大、展期最长、主灯最庞大以及演出节目最丰富等多项纪录,在彰化乡亲的用心用情经营下,朵朵充满幸福的花灯也深印在游客的记忆中。2012台湾灯会在鹿港欢喜谢幕的同时,也为农历新年欢庆划下圆满的句点。在台湾推动观光产业的历程上,2012台湾灯会将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一.康熙统一台湾的时间是哪一年?
A.1684年
B.1685年
C.1662年
D.1683年
参考答案:D.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病逝,继承他的人是谁?
A.施琅
B.郑芝龙
C.郑克塽
D.郑经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封建政府第一次在台湾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A.澎湖巡检司
B.台湾府
C.琉球巡检司
D.台湾省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在朝廷的公文中较早明确出现“台湾”字样是?
A.明万历年间
B.南宋
C.清代
D.三国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矮灵祭是台湾哪一个少数民族的祭典?
A.泰雅族
B.赛夏族
C.鲁凯族
D.布农族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打败明郑政权收复台湾的清朝将领是谁?
A.戚继光
B.俞大猷
C.万正色
D.施琅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1930年,在台湾嘉义发生的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起义,历史上称为什么起义?
A.朱一贵起义
B.雾社起义
C.林爽文起义
D.反割台起义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清朝光绪年间台湾建省,第一任台湾巡抚是谁?
A.丁日昌
B.刘铭传
C.唐景崧
D.刘永福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在台湾诸多的戏曲中,唯一在台湾产生的剧种是哪一种?
A.梨园戏
B.高甲戏
C.歌仔戏
D.南音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促使清廷深感台湾地位重要而建省的历史事件是
A.牡丹社事件
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
D.英法联军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
一.1 1.台湾左镇人化石是在台湾何地发现的?
A.台东
B.台北
C.台南
D.高雄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清代被称为“水沙连番”的是哪个台湾少数民族?
A.雅美族
B.布农族
C.邵族
D.阿美族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请问长滨文化在哪里发现的?
A.台北
B.台南
C.南投
D.台东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矮灵祭是哪个台湾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A.阿美族
B.布农族
C.赛夏族
D.雅美族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请问台湾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多少年? A.8500年
B.6500年
C.2000年
D.7000年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雅美族居住在兰屿岛上,是以什么生产方式为主的族群?
A.狩猎
B.渔业
C.农耕
D.畜牧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原住民是属于那种语系的民族?
A.印欧语系
B.汉藏语系
C.南岛语系
D.闪米语系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下列哪个山脉是台湾五大山脉之一?
A.天目山脉
B.戴云山脉
C.中央山脉
D.怀玉山脉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
多选题(共6题,每题 5分).台湾史前文化遗迹中的长滨文化有那些原始社会生活型态?
A.采集
B.狩猎
C.渔捞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新石器的人类已有那些社会生活现象? A.制打石器,使用陶器
B.喜用玉器作为装饰
C.饲养家畜,农耕生活
D.已知炼铁,使用铁器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暂无.下列哪些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A.大坌坑文化
B.长滨文化
C.圆山文化
D.卑南文化
参考答案:ACD 答案解析: 暂无.以下名称有哪些是台湾少数民族不同时期的叫法?
A.台原
B.台老人
C.岱原人
D.山地人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暂无.下列山脉哪些是属于台湾的?
A.海岸山脉
B.玉山山脉
C.中央山脉
D.雪山山脉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暂无.下列岛屿哪些属于台湾的附属岛屿?
A.澎湖列岛
B.绿岛
C.彭佳屿
D.钓鱼岛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暂无
判断题(共6题,每题 5分)1.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东汉称夷洲,隋时改称流求,明代又称东宁。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早在唐朝,中国就在澎湖设立巡检司 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矮灵祭是布农族的最突出的文化遗产之一。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远古时期,在福建与澎湖列岛间有一“东山陆桥” 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岛屹立在我国东南海上,其西与福建省仅一水之隔,距福建平潭只有50多公里
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大坌坑文化是台湾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 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
二.1665年_____建议,在台建孔庙,设学校,极力发展文教事业
A.冯锡范
B.黄安
C.陈永华
D.萧拱辰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安平古堡在何地
A.台南
B.台北
C.台中
D.台东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郭怀一起义爆发于哪一年
A.1651 B.1652 C.1653 D.1654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郑成功收台过程中,荷兰殖民者坚守的最后一座台湾城堡是
A.普罗文查
B.热兰遮
C.赤嵌
D.巴达维亚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是
A.1642 B.1660 C.1661 D.1662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南明政权永历皇帝,对郑成功寄予厚望,封他为
A.东莞郡王
B.多罗郡王
C.宝平郡王
D.延平郡王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郑氏时期,郑成功的继位者是
A.郑芝龙
B.郑克塽
C.郑和
D.郑经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在投降书上签字的荷兰殖民者是
A.揆一
B.克伦克
C.雅克布
D.义律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
多选题(共6题,每题 5分)1.郑成功的别号是
A.郑大木
B.平国公
C.郑森
D.国姓爷
参考答案:ACD 答案解析: 暂无.荷兰因占领台湾曾与以下哪些国家交恶
A.英国
B.日本
C.西班牙
D.葡萄牙
参考答案:BC
答案解析: 暂无.荷兰人占据台湾后,掠夺的主要物品是
A.鹿皮
B.樟脑
C.槟榔
D.砂糖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暂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文人学士入台者有
A.沈光文
B.辜朝荐
C.郭贞一 D.王忠孝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暂无.郑成功的继位者设立的安抚司有
A.南路安抚司
B.澎湖安抚司
C.西路安抚司
D.北路安抚司
参考答案:ABD 答案解析: 暂无.荷兰人经台输往中国大陆的主要货物是
A.金属
B.香料
C.玻璃
D.药材
参考答案:ABD 答案解析: 暂无
判断题(共6题,每题 5分).收复台湾后,郑氏政权允许文武官员和各路官兵圈地占地,开垦耕种 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郑氏政权统治时期,开垦的区域主要在台湾中南部地区 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定都鸡笼 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隆武政权覆灭后郑芝龙归顺清朝 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荷兰人对台湾汉人和少数民族采取同一套统治政策 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1623 年 1 月,福建巡抚商周祚同雷约兹在福州正式会谈 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
三1.什么官是台湾最高行政长官
A.台湾道
B.知府
C.知县
D.参将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清朝时期,台湾的文官、武官任期都是几年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设府后隶属与什么省?
A.台湾省
B.福建省
C.浙江省
D.广东省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哪一年设府?
A.康熙二十一年
B.康熙二十二年
C.康熙二十三年
D.康熙二十四年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哪一年台湾行政机构形成一府四县三厅的局面
A.嘉庆十五年
B.嘉庆十六年
C.嘉庆十七年 D.嘉庆十八年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在得知施琅要攻打台湾后,郑克爽派谁驻守澎湖?
A.郑聪
B.郑明
C.郑智
D.刘国轩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施琅的那篇奏折使康熙下定决心要留住台湾
A.《舟师抵台湾疏》
B.《恭陈台湾弃留疏》
C.《安抚输诚示》
D.《谕台湾安民生示》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关于投降问题,郑氏集团最难接受的是?
A.台湾设省
B.迁往大陆
C.“削发易服” D.清军入驻台湾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
多选题(共6题,每题 5分).清朝在台湾地区设立的行政机构,分为哪两个系统?
A.中央系统
B.地方系统
C.文官系统
D.武官系统
参考答案:CD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府下辖哪些县?
A.凤山县 B.诸罗县
C.台湾县
D.基隆县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暂无.清政府在收复台湾后对台湾采取了哪些限制措施
A.不准台湾人入伍当兵
B.不准在台湾随意修建城堡不准铁器流入台湾
C.日本料理
D.不准台湾人出海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暂无.康熙皇帝实施“海禁”时哪些物品不能运往台湾
A.粮食
B.铁
C.油
D.麻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暂无.“三降三不降”是什么?
A.官降吏不降
B.男降女不降
C.生降死不降
D.汉降番不降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暂无.施琅到台湾后,颁布了哪些告示?
A.《安民生事示》
B.《严禁犒师示》
C.《约法三章》
D.安抚输诚文武官员兵民示》
参考答案:AB
答案解析: 暂无
判断题(共6题,每题 5分).清朝时期,台湾的文官、武官任期都是四年,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削发易服也成为两岸以前四次七轮议和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 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施琅在对台湾军事打击胜利后颁发《优抚战俘五条》 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康熙对台湾的战略是,顺而抚之,逆而剿之 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施琅向康熙题呈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篇奏疏——《恭陈台湾弃留疏》。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在遭受军事打击后,台湾郑氏集团一致同意投降 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
四1.于哪一年日本侵台使得中日交恶? A.1875年
B.1872年
C.1874年
D.1885年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杀人者皆生番,故且置化外。„„皆不服王化。”这句话源自于谁? A.柳原前光
B.董恂
C.毛昶熙
D.李鸿章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请问最早将日本侵台消息告诉清廷的驻华公使威妥玛是哪国人?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荷兰人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沈葆桢对台湾海防建设的第二项措施? A.军建
B.吏治
C.海防
D.开山抚番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是从谁开始的? A.郑成功
B.沈葆桢
C.郑克爽
D.刘铭传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亿载金城”却标志着谁为中国海防建设的丰功伟绩与世永存? A.李鸿章
B.刘铭传
C.沈葆桢
D.董恂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请问“牡丹社”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A.1870年
B.1871年年
C.1879年年
D.1876年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请问1874年的日本侵台,最终却以中日的什么条约签订而告终 A.《辽南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专条》
D.《江宁条约》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
------------------多选题(共6题,每题 5分).沈葆桢认为抚番必须做的事有? A.选土目 B.查番户
C.定番业
D.设邮驿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暂无.沈葆桢为了加强台湾海防建设,先后在台湾的哪些地方修筑炮台? A.旗后海口
B.东港
C.沪尾
D.基隆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暂无.台北建一府三县,即在台北府的管辖下,新设置了哪三县? A.淡水
B.新竹
C.宜兰
D.高雄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暂无.二鲲鯓炮台还可以称为? A.万流砥柱
B.国定古迹
C.亿载金城
D.固若金汤
参考答案:BC 答案解析: 暂无.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中,日军与台湾抗日派原住民有小规模接触,日军分三路扫荡抗日派的? A.牡丹社
B.高士佛社
C.女奶社
D.抗日社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暂无.安抚军主要招募的主要人员有? A.台湾渔人
B.乡勇
C.生番
D.学士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暂无
------------------判断题(共6题,每题 5分)1.沈葆桢对台湾海防建设的第二项措施是“开山抚番”。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亿载金城”却标志着沈葆桢为中国海防建设的丰功伟绩与世永存。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1609年,日本萨摩番岛津氏曾侵占琉球,逼迫琉球向其进贡,从此琉球处于一仆二主的地位。
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有五百多年之久。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1875年的日本侵台,最终却以中日《北京专条》的签订而告终 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光绪元年(1875年)六月十八日,李鸿章向清廷上“台北拟建一府三县折”。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
五1.1887年,刘铭传设立煤务局,以何种形式开采煤矿?
A.官府包办
B.商家自营
C.官商合办
D.小作坊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关于台湾建省一事,早在哪年日本出兵侵占中国台湾琅峤后就提出来了?
A.1850年
B.1874年
C.1936年
D.1809年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1875年11月谁提出,在闽浙总督名下设立“福建巡抚”?
A.慈禧
B.李鸿章
C.丁日昌
D.沈葆桢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天津条约签定后,福建之何处成为通商口岸,外国人潮水般地涌入台湾?
A.福州
B.厦门
C.台湾
D.漳州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1860年,谁出任英国首任驻台领事?
A.利玛窦
B.郇和
C.马雅各
D.李庥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刘铭传还组织商家在哪里投资建设商业街,装设电灯,建公共引水工程?
A.台南
B.高雄
C.台北
D.沪尾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北部种茶之发源甚早。如嘉庆年间即自哪里引入茶的种植?
A.安徽
B.河南
C.广东
D.福建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1882年落成的淡水理学堂大书院是哪位传教士募资创建的?
A.杜嘉得
B.马雅各
C.马偕
D.李庥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
多选题(共6题,每题 5分).丁日昌先后在台湾铺设安平至台湾府的电线,设立了那几个电报所?
A.台南
B.安平
C.旗后
D.台北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暂无.1858年,在英法联军的逼迫下,清廷先后与哪些国家签定了《天津条约》?
A.英
B.法
C.美
D.德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暂无.1887年,刘铭传在台北大稻埕创立了西学堂,聘请西人教习哪些课程?
A.英语
B.法语
C.数学
D.地理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建省后,对内则开始哪些近代工业化过程?
A.开矿业
B.通邮政
C.重交通
D.劝垦荒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暂无.当法军进犯台湾时,台湾防务有哪几种弱点?
A.兵力不足
B.武器陈旧
C.防务废弛
D.饷糈匮乏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暂无.刘铭传在台湾的改革涉及的面很广,涉及到哪些领域?
A.军事
B.行政
C.经济
D.文化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暂无
判断题(共6题,每题 5分).刘铭传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发展经济是人才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英国传教士安彼德于1878年来华到台南,1903年到高雄主持医院工作。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丁日昌以彰化为省会,定为台湾府。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慈禧太后正式下诏在台湾建省。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60年代以凤山为中心的反洋教斗争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刘铭传就提出:台湾可另设一省,以固夷夏之防,以收自然之利。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
六.“公车上书”事件中由康梁二人起草的折子全称是什么?
A.上皇帝书
B.公车上书
C.上今皇帝书
D.上今上皇帝书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光复后国民党军队在哪里登陆接收台湾?
A.基隆
B.新竹
C.高雄
D.台北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规定台湾总督有权“在其辖区内得颁布与法律有同等效力的命令,称为律令”是哪部日本法令?
A.“六一法” B.“六二法” C.“六三法” D.“**法”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马关条约第几条第几款规定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与日本?
A.第一条第一款
B.第二条第二款
C.第一条第二款
D.第二条第一款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从40年代初期起,日本殖民当局开始推行的一项重要皇民化运动是什么?
A.去汉字运动 B.改姓名运动
C.穿和服运动
D.废祭祀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针对台湾问题,中共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2000年发表了白皮书全称?
A.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
B.关于台湾问题的公报
C.九二共识
D.一个中国的声明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雾社起义的台湾泰雅人属哪个族?
A.赛德克族
B.福佬族
C.鲁凯族
D.阿美族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雾社起义的领导人是谁?
A.达拉奥
B.巴沙奥
C.吉村
D.莫那鲁道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
多选题(共6题,每题 5分).日本人对雾社的统治有以下哪3个方面?
A.警察社会的高压统治
B.强迫从事各种劳役
C.和婚化解抗日意识
D.建立学校等机构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暂无 2.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针对台湾在哪些地方设置了党务机构?
A.重庆
B.香港
C.漳州
D.成都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暂无.“台民布告”中请求总理衙门商情哪几个国家并阻割台?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俄国
参考答案:ACD 答案解析: 暂无.日本统治台湾期间向台湾倾销什么产品?
A.糖
B.木材
C.纺织品
D.化肥
参考答案:CD
答案解析: 暂无.下列哪些日本举行投降仪式的地点?
A.关岛
B.“密苏里号”军舰
C.南京陆军军官学校礼堂
D.台北公会堂
参考答案:BCD 答案解析: 暂无.国民政府为迎接台湾光复设置了哪些预备机构?
A.台湾调查委员会
B.台湾行政干部训练班
C.台湾前进指挥所
D.台湾光复委员会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暂无
判断题(共6题,每题 5分)1.参与雾社起义共有六个社。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总督府每年的收入有一半来自向老百姓征收的土地税、房屋税、商品税、印花税、关税等。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作为清政府代表签署了马关条约。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1930年10月27日台湾高山族人以运动会升旗唱国歌为信号,向日本人发动总攻击。
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1945年10月25日,被日寇侵占50年又152天的台湾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中国政府于1941年12月9日正式对日宣战,发布《宣战布告》。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
七.记载台湾原住民民歌的史籍是
A.《星槎胜览》
B.《台海使槎录》
C.《东槎纪略》
D.《台湾志略》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20世纪50年代台湾文学的主流是
A.战斗文艺
B.军旅文学
C.怀乡文学 D.“战斗文艺”和怀乡文学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高山族关于洪水的神话属于
A.人类来源和风俗习惯的传说
B.动物和植物的传说
C.生产劳动和自然现象的传说
D.对敌斗争的传说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被称为台湾文学的开创者是
A.沈光文
B.黄叔璥
C.朱仕玠
D.陈远华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最能代表白先勇创作成就的短篇小说集,“根本就是一部民国史”
A.《纽约客》
B.《家变》
C.《台北人》
D.《孽子》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有史以来第一个有组织的文人诗社是
A.复社
B.东吟社
C.牡丹诗社
D.应社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开始的标志是
A.台湾文化协会的成立
B.声应会的成立
C.新民会的成立 D.台湾文联的成立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20世纪八九十年代横空出世的怪才,被司马中原称为“野鬼托生的文学怪胎”的作家是
A.白先勇
B.张大春
C.钟肇政
D.七等生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
多选题(共6题,每题 5分).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台湾新女性主义小说主要有
A.李昂的《杀夫》
B.郭良恿的《心锁》
C.廖辉英的《盲点》
D.朱秀娟的《女强人》
参考答案:ACD 答案解析: 暂无.20世纪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代表人物有
A.罗青
B.陈映真
C.黄春明
D.王祯和
参考答案:BCD 答案解析: 暂无.乾隆年间出现的台湾本土文士有
A.王克捷
B.蔡廷兰
C.章甫
D.蓝鼎元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暂无.第一代台湾文人的代表的有 A.陈梦林
B.沈佺期
C.郑用锡
D.沈光文
参考答案:ABD 答案解析: 暂无.属于现代主义文学家的有
A.白先勇
B.纪弦
C.陈若曦
D.陈映真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原住民神话传说的类型有
A.人类来源和风俗习惯的传说
B.对敌斗争、生产劳动和自然现象的传说
C.动物和植物的传说
D.关于台澎等岛及矿藏、山川的形成的传说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暂无
判断题(共6题,每题 5分).神话传说产生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原始社会阶段。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现代主义浪潮首先是在小说领域掀起。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新文学运动高潮集中表现为台湾文化协会的成立。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20世纪70年代,乡土文学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流。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文学自主”论属于台湾乡土文学的一部分 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鸦片战争至割让台湾时期,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 和解除民生疾苦的变革思想,较多地出现在此时期的作品中。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
八.1.南投何时开始制造带釉陶器
A.16世纪末
B.17世纪末
C.18世纪末
D.19世纪末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会饮和歌舞是哪个民族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A.阿美族
B.平埔族
C.高山族
D.排湾族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景德镇”是指以下哪个地方
A.桃源
B.新竹
C.宜兰
D.莺歌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明清台湾画家水墨写意画以什么体裁最常见
A.花鸟
B.兰竹
C.人物
D.山水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日据时代前,台湾陶器以哪个民族的传统瓷器发展为主
A.高山族
B.阿美族
C.排湾族
D.汉族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以下哪个县是台湾栽种竹林面积最广的县
A.南投
B.桃源
C.新竹
D.云林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文人画从何时开始兴起的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最早赴日本学习美术的留学生始于哪一年
A.1914年
B.1915年
C.1916年
D.1917年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
多选题(共6题,每题 5分).以下属于“保守的文人画时代”的画家有哪几位
A.蔡雪溪
B.郑江立
C.陈心授
D.张金柱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暂无.以下哪些是台湾原住民的代表性乐器
A.口簧琴
B.弓琴
C.鼻笛
D.锣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暂无.高山族的歌谣有几种歌唱形式
A.单音唱法
B.复音唱法
C.和声唱法
D.异音唱法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暂无.明末清初,以下哪个地区的陶瓷产品技术被大量引入台湾
A.福建
B.江西
C.广西
D.广东
参考答案:AD
答案解析: 暂无.以下哪种属于台湾最初的漆器用途
A.生活器具
B.宗教神像
C.建筑
D.观赏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暂无.南投陶三绝是指哪三绝
A.陶棺
B.金鱼缸
C.陶碗
D.习字砖 参考答案:ABD 答案解析: 暂无
判断题(共6题,每题 5分).台湾陶瓷工艺中,交趾陶源于江西景德镇 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歌唱时台湾原住民主要的音乐表现形式 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水彩画会成立于1925年 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史前陶器主要来自于祖国大陆沿海地区 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最早的绘画团体是七星画坛 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明清时期台湾艺术有“闽习”之称 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
九1.产生于台湾本土的戏种是什么?
A.高甲戏
B.歌仔戏
C.采茶戏
D.布袋戏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什么戏种又称为“掌中戏”?
A.傀儡戏 B.皮影戏
C.布袋戏
D.采茶戏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下面哪部影片是1963年上映的?
A.彩云飞
B.大醉侠
C.婉君表妹
D.金燕子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什么戏种又称为宋江戏?
A.高甲戏
B.四平戏
C.皮影戏
D.芗剧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在台湾电影业的第二次新浪潮中,代表导演是?
A.侯孝贤
B.陈坤厚
C.李安
D.林清介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1922年,日本在台湾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是什么?
A.预防霍乱
B.台湾实况绍介
C.大佛的瞳孔
D.桃花江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1963年开创了写实主义先河的影片是什么?
A.养鸭人家 B.街头巷尾
C.家在台北
D.路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闽南语最古老的剧种,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是什么?
A.高甲戏
B.南管戏
C.采茶戏
D.梨园戏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
多选题(共6题,每题 5分).属于导演李安的电影作品的有?
A.饮食男女
B.卧虎藏龙
C.最好的时光
D.双瞳
参考答案:AB
答案解析: 暂无.属于琼瑶电影代表作的有?
A.烟雨濛濛
B.一江春水向东流
C.月满西楼
D.学生之爱
参考答案:AC
答案解析: 暂无.下列属于台湾著名表演艺术家的有?
A.李行
B.归亚蕾
C.甄珍
D.秦汉
参考答案:BCD 答案解析: 暂无.下列剧种中属于北管戏的有哪些? A.乱弹戏
B.闽剧
C.四平戏
D.京剧
参考答案:ACD 答案解析: 暂无.皮影戏又称什么?
A.潮词
B.掌中戏
C.宋江戏
D.师公调
参考答案:AD
答案解析: 暂无.下列剧种中属于南管戏的有哪些?
A.歌仔戏
B.梨园戏
C.高甲戏
D.采茶戏
参考答案:BC
答案解析: 暂无
判断题(共6题,每题 5分)1.第一部在台湾拍摄的电影是1907年2月日本人高松丰次郎的《大佛的瞳孔》 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因为表演用的所有木偶都用在一个布袋的帷幕下表演,这就是“布袋戏”名称的由来。
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南管戏以南音为主要唱腔,包括梨园戏、高甲戏、黄梅戏、四平戏等等。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1967年,琼瑶组建火鸟公司,拍摄由自己小说改编的《婉君表妹》、《心有千千结》
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 5.1963年《养鸭人家》一片问世,开创了写实主义先河。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采茶戏属于客家大戏的一种。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
十.1.什么是台湾现代人外出就餐的首选?
A.粥
B.西餐
C.便当
D.烧烤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人过春节时用什么祭祀祖神?
A.鸡肉
B.鱼肉
C.米糕
D.鱼丸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人在清明节扫墓后,通常会干嘛
A.唱歌
B.吃饭
C.互送礼物
D.跳舞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农家一般用什么来代替茶?
A.白开水
B.酒
C.较浓的汤
D.饮料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什么是台湾所有教徒中的最大宗?
A.佛教
B.民间信仰
C.道教
D.基督教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开漳圣王属于哪个教派的神灵?
A.佛教
B.基督教
C.民间信仰
D.伊斯兰教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请问台湾少数民族的岁时节俗与什么有关
A.农耕渔猎
B.政府规定
C.族长规定
D.四季变化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人在三月三祭祖后,通常会干嘛?
A.唱歌
B.吃饭
C.互送礼物
D.跳舞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
多选题(共6题,每题 5分).下列哪些节日属于台湾现代节日?
A.儿童节
B.情人节 C.圣诞节
D.妇女节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暂无.下列哪些是台湾人们常吃的粥?
A.清粥
B.咸粥
C.半甜半咸粥
D.不咸不甜粥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暂无.下列哪些食材可能出现在咸粥中?
A.砂糖
B.猪肉
C.鱼
D.香菇
参考答案:BCD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少数民族的丰收祭又叫什么?
A.丰年祭
B.丰收节
C.粟祭
D.收获祭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的宗教主要有哪些?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民间信仰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经历哪些阶段?
A.自然崇拜
B.图腾崇拜 C.神灵崇拜
D.一神崇拜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暂无
判断题(共6题,每题 5分).台湾九月九重阳节的风俗与大陆一样 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十二月二十四日,大陆民间称其为“灶王爷上天” 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各地的送王船习俗与其信奉的妈祖有关 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台湾道教同佛教一样,最初也是随大陆移民到台开发而从闽粤一带传入的 对
错
参考答案:T
答案解析: 暂无.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形式已经发展到至上神和一神的崇拜 对
错
参考答案:F
答案解析: 暂无.在今日台湾,高雄饮食最具代表性,可以认为是全台吃的缩影 对
错
参考答案:F
客家文化伴随着粤闽客家人的迁台而由粤闽原乡传播到台湾,并在台湾得到承传,也发生相当的变迁.本文着重从衣食住习俗、宗教信仰、文艺形式和族群性格等方面,论述客家文化在台湾顽强承传的情况.
作 者:谢重光 XIE Chong-guang 作者单位:福建省委党校,闽台文化研究室,福建,福州,350001 刊 名: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 分类号:G03 关键词:客家人 客家文化 台湾 承传
一、內閣制的特徵、優點、缺點。
特微:
1、虚位元首仅具国家象征之权利,不负实际政治责任。
2、内阁总理由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阁员由议会议员兼任,其筹组
与运作需取得议会的同意与信任。
3、内阁无固定任期,必须对议会负集体责任
4、议会有质询权,阁员对相关议题不可藉故拒答(如国防机密外交
加密等)
5、内阁与议会连锁,但可以相互对抗(国会强迫内阁总统辞职或内阁解散国会)。议会对内阁有不信任权(倒内阁),一旦内阁无法取得议会的同意与信任,内阁可解散国会。
优点:
1、国家元首统而不治,不易引起政争,政府的更迭亦不影响人命对
国家的效忠。
2、行政与理发结合,行动一致,政策制定与施行,首尾一贯,平易
可行。
3、施政权利与责任,清晰分明,不会争功诿过。
4、行政首长的任期是弹性的,最终取决于民意的支持,政府对民意
反映较敏锐。
5、行政首长为议会领袖,深谙政治艺术,执政架轻就熟。
缺点:
1、内阁任期不稳定,随时面临下台的威胁,处处追随民意,政策较为短视而难以执行长期施政计划。尤其在多党制国家,必须以联合政府方式执政,不稳定情况更加严重。
2、表面上三权分立,实际上行政与立法紧密结合,不符合权利分立的原则。
3、只要可控制议会多数席位,任何法案几乎都可通过,易形成议会专制。
二、總統制的特徵、優點、缺點。
特微:
1、总统兼具国家元首与行政首长之双重角色,大权独揽的实权领袖,政策的制定与责任由总统一人负完全责任。
2、各部会首长由总统延揽(需经国会同意),为总统僚属,不对国会负责,直接对总统负政治上之责任,故其进退全以总统之信任与否而定。
3、行政与立法分立,两部门地位平等,各部会首长不兼任国会议员,也不出席国会陈述意见或讲询。
4、国会对于行政部门不能提出质询,或提出不信任案迫使总统辞职或部会首长辞职,而总统也不能解散国会。
5、行政与立法互相牵制,在总统制下,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各自独立,相互制衡。如法律由国会制定,行政部门负责执行。故当国会可利用立法权,以牵制行政部门,总统也可讯用复议权(否决权)来牵制国会。
优点:
1、总统为国家元首,国家元首明确可辨认,元首象征国家,有助人民的团结。
2、元首独享行政大权,是权集中,地位稳固,决策明快,行政机关的职权与责任,均集中于总统,责任分明。
3、国会不得对总统行不信任投票,迫其辞职,总统也不能解散国会,总统与国会议员任期固定,因为政局较稳定。
4、司法部门具有独立之地位,可运用司法翻查权,对立法机关所制定之法律与行政部门之规定,有权宣布其是否违反宪法,司法部门与行政,立法两部门鼎足而三,对人权更有保障。
5、总统之人事任命,不受政党生态影响,可任命专家出任部会首长,建立专家政治。缺点:
1、总统独揽大权,行政的决策与效能与总统一人,总统不对国家负责,只对人民负责,选举不得其人,可能使国家陷入危机或逐步流于专治与独裁。
2、总统选举方式易形成全民动员,比较可能选出民粹型总统。
3、总统未必有国会的经历,如政治协调素养不足,容易独断独行。
4、行政与立法严重对立时,易使政治陷入僵局,总统不能解散国会,国会有不能迫使总统辞职。
5、总统制只能实施与有健全政党组织与连作的国家,因为行政与立法分立,必须藉政党组织加以联络,以求协调。
三、雙首長制的特徵、優點、缺點。
特微:
1、弹性分权
2、二元行政权:总统与总理
3、国家元首在权利组织体制中,具有统治地位
4、政府向国会负集体政治责任。
5、政府部会首长不得兼任议员
6、国家元首有选举产生
7、元首有权解散国会
优缺点:它是混合了内阁制与总统制,因此它有内阁制与总统制的优点,同时也有内阁制与总统制的缺点。含糊不定,因看国家采用的运作模式才能更加体现出其优缺点。
四、我國憲政體制具有哪些內閣制的特徵。
1、行政院长(而非总统)系全国最高行政首长
2、内阁人选(各部会首长及政务委员)由行政院长提请总统任命(即由行政院长决定人选,向行政院长负责)
3、行政院向立法院负责,而非向总统负责
4、行政院长有对总统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加以附属之权
5、总统颁布紧急命令需经行政院通过向立法院提出的法律案、预算案。且应由行政院会议议决,行政院会议即成为有决策权之内阁会议。
6、立法院质询权(即行政院的答询义务),构成责任政治及实际监督政府之制度。
7、立法院有对行政院长提出不信任案之倒阁权,行政院亦于此时有呈请解散立法院之权。
五、我國憲政體制具有哪些總統制的特徵。
1、行政院本没有解散立法院之,如同美国总统不能解散国会一样。但现行增修条文已引进倒阁权及立法院解散权。
2、采行复议制:对立法院所通过的法律,预算及条约案,行政院长不接收时。得经总统核可提出复议。
3、立法院通过对行政院长不信任案时,只需要院长一人辞职,而非全体内阁辞职,亦即不采内阁连带责任(集体负责)
4、总统任命行政院长不在需立法院同意
5、内阁阁员不需要当然为立法委员,且立法委员不得兼任官吏。
六、威權體制的特質
权威机构:
1、领袖(一人或少数人)的意旨
2、领袖(一人或少数人)的专制:相对的人治
3、一党支配:相对的党化或军队及官僚的相对支配
4、有限度的权力集中或分立
政治社会:
1、非充分公平及自由竞争性的选择。
2、非充分公平及自由的压力团体的活动
3、非充分公平及自由的个人及群体的政治活动
4、一党支配:相对的党化或军队及其官僚的相对支配 市民社会:
1、有限度的个人的平等及自由
2、有限度的社会的平等及自由
3、一党支配:相对的党化或军队及官僚的相对支配。
七、政府退守台灣後,權威合法性之建立與鞏固,是基於哪那些因素。
1、蒋中正个人的声望与魅力,使全国上下都护着他、追随他、他散发的神格色彩,使自身成为合法性的根源。
2、法统观念,坚持正统,不仅说明中国民国政府仍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且为国会不能全面改选提出有力辩护。3、50年代开始,经济改革所带来的高度经济成长率,造福广大民众,生活的大幅改善,使人民不去计较政治权利所受到的限制。
4.中共武力威胁所引发的人民危机意识,海峡两岸持续四十余年的紧张关系。替威权体制的合理性提供有力根据。
八、政府遷台,國民黨能遂行其威權統治,有那些主要因素。
第一:是国民党政府拥有高压的军队、警察、情报机关,而能与此抗衡的社会势力并不存在。第二:国民党政府持有国营视野,具有抽取独自相当岁收的能力,而在激化的冷战中,美国对台湾政府的援助也很大,在艰苦的初期,美援具有相当的意义。
第三:日本殖民地时期,没收土地及其后大规模的农地改革,规划比较接近的自耕农形成产业的核心,因此农民很少向政府提出问题。
第四:维护传统的村落共同体,中央政府避免不必要的干预,因此社会的底层很自由的自治。
第五:企业不涉入禁忌甚多的政治,而将精力专注于追求利益的经济竞争。
九、隨著參政呼聲的升高,政府施行哪些懷柔政策。
第一:是启用台湾人担任党,政要职,社会上有名望、经济上有剩余的台湾人,对于政府如此行使影响力便无法隐藏自己的弱点。
第二:想利用政府权限作为经营力量的企业家,在省议会里被拉去搞暗盘交易。
第三:反国民党的政治家成为地方首长可以给政府最大的打击,在大都市,得到医生、教师、新闻记者、律师、工程师等,比较康俗而不依赖政府经济政策的专门职业者的支持,及时在国民党的影响力尚未充分浸透底层的中、南部也有同样的情形。
第四:有些国民党员对于党内宦途及选举的候选人的推荐政策怀有不满,而脱党,成为反国民党的政治,就国民党而言,极端的情形则采用直接的压抑政策,这使台湾在世界上的威信更加脆弱,因此逐渐增加怀柔政策的比重,把主要社会集团所讨厌的政治立场提出来,诱导竞争对象与保持距离,便巧妙的将主要社会集团拉拢到自己的阵营来。
十、剛性威權體制的特徵。
1、在意识形态方面,具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但也稍具发展主义。
2、在领导方面,皆依最高政治领袖的权威领导,以及少数军政精英主控实权,彼此间形成一种辐射的主从关系。
3、在合法性方面,执政党掌控所有政治体系运作,立法院、国民大会及监察院的功能几乎是橡皮图章,但容许地方议会和首长选举。
4、在社会势力组合方面,倾向结合中上层势力,而压制中下层社会势力的活动,限制反对力量及人民应有的人权活动,并控制资讯的流通。
十一、解嚴後暴露哪些令整個社會無法忍受的憲政缺陷。
1、中央民意代表长期无法改变,缺乏民意正当性。
2、国民党以党领政的结果,使行政与立法的制衡失去效用,导致责任政治不易落实。
3、在强人政治主政下,总统的角色地位及其与行政院长得权限如何区分,对总统行使宪法所赋予的权利引起大的争议。
4、行政与立方的关系,备受争议的是行政院长的任期问题,以及两元缺乏制衡机制的设计,易陷僵局。
5、临时条款的施行,影响宪政的发展。
6、民进党成立后,造成立法院政治生态的变化,连带动机宪政的运作。
十二、督導性民主制的特徵
1、建立督导性民主制的领袖,基本上是信仰民主政治的,但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还没有施行政治性民主的条件。
2、监督性民主制与政治性民主相较之下,前者的特微在于行政权强于立法权。
3、在督导性民主体制下,执政党的领导阶层和行政最高部门高度重叠。
4、督导性民主制的纪律是靠一个强而有力的中心领导人(或领导集团),用人身性格号召来维持的。
十三、李登輝與兩蔣時代強人政治有哪些顯著的不同
1、他善于掌控群众的情绪,与心理需求,因此不但没有对社会大众构成压迫感,反而成为广大群众支持的民选领袖。
2、无论李登辉再如何强势,但至少权利的行使与运作,基本上并没有逾越的限度。
3、两蒋强人政治系依赖个人的权威与宪法部分冻结带来的统治便利,而李登辉的强人政治则是累积民气之后,以民意为筹码的映照。
十四、根據薩托里的理論,說明何謂半總統制。
1、国家元首即总统,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有固定的任期。
2、国家元首与内阁共同享有行政权力,因此,形成二次元的权利机构,其界定标准有三:
1)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无权直接单独治理:因此其意志必须经由其政府,即内阁传达并处理。
2)相反的,内阁总理及其内阁是对总统的独立、对议会依赖的:他们或以议会之信任而任职,或以议会之不信任而去职,去留均视议会信任与否而定,而需议会的多数支持。
3)半总统制的二元权利结构,容许有不同的安排,也容许行政部门内权利有变动的优势,但需受一严格条件之限制,即行政部门各构成单位(有独立行事的潜能)
十五、2000年政黨輪替後,新政府面臨哪些困境。
1、总统选制相对多数党,这使得陈水扁必须以四成的相对多数民意,去对抗六成民意为背景的国会。
2、总统不能主动解散立法院,在与国会对决时,缺乏相互抗衡的宪政机制。
一、辩士与台湾电影
也许, “辩士”一词对于很多人来讲是很陌生的, 但它却与台湾电影有着不解的渊源。
1.辩士的出现——日本电影的作用
辩士是日本特有的存在于早期舞台剧记录片幕后的“译员”。日本早期的电影是舞台剧记录片, 就是把摄影机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 原封不动、分毫不差地完全按舞台演出的原样把它拍下来。为了弥补银幕上没有演员讲话的声音, 放映时就让译员站在银幕旁边, 用舞台腔高声朗诵长而又长的台词。有时还让几个译员分别担任出场人物, 用对白的形式轮流朗诵台词 (所谓“幕后台词”) , 这些担任译员工作的人被称为辩士。
随着日本人把无声电影传到台湾, 日本辩士在银幕边解说影片的方式也传到台湾, 即辩士在台湾出现。辩士是一种有个人魅力的表演艺术, 在中国有类似的说书人, 台湾话叫讲古仙, 流行于市井之间。随着辩士传到台湾, 辩士艺术与台湾本土原有的说唱艺术相融合, 在台湾的默片时代担纲着重要的角色, 并对台湾电影声音的一个重要元素——语言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辩士在默片时期的存在
辩士是台湾默片时代的宠儿, 辩士在台湾的存在与日本有所不同, 他们不单是担任传译银幕上出场人物的对白, 还负责说明剧情, 另请小型乐队配乐, 在原有日本辩士艺术的基础上有了发展。辩士的解说, 犹如传达电影内涵的译者, 其功能已超越说唱艺术。
辩士通常于放映前, 进入放映场所;演毕后, 即行离去。辩士的位置常在银幕旁左侧, 前置小书桌上可放剧本, 上映后, 可扭亮桌前小灯, 辩士可坐下来, 随即翻阅剧本, 一面解说, 若是随巡映队外出, 则站立解说, 前方有一较高的短桌, 上有辩士的大名。他的工作不仅是“说明”剧情而已, 有时还须假扮角色的声音对话, 插科打诨, 制造合宜的气氛, 有时还会加入个人的评论, 所以辩士知识水准也很重要。
台湾默片时期的辩士仍主要为日本辩士, 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各放映团体的竞争, 许多日本一流的辩士来到台湾。1923年, 有西村乐天、林天风等有名的辩士到台湾任职。1921年出现最早的台湾人辩士, 王云峰, 成为第一代台湾人的辩士。同时, 他开始培训李光耀、叶水阁、周水盆三氏, 后来辩士就成为一种热门的职业。
台湾人辩士都是知识分子, 在面对大多数的知识水平还不高的本土观众时, 心中便油然而生那份以天下为已任的情操。故台湾辩士较能适应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 其解说行为往往兼具文化性与政治性, 善于利用电影媒体倾诉个人内在心声, 受到当时观众的喜爱。
3.台湾辩士在有声片初期的重要作用
1929年, 日本开始出现有声电影, 1935年前后开始普及, 台湾也随之出现有声片。有声电影的来临, 促成辩士行业的没落, 日本辩士到此时已多数改行了, 至1935年左右, 西门町的电影院已无辩士踪影, 洋片则以直行的字幕旁白作以说明, 到1937年, 台湾已没有日本辩士。
但当时因为总督府强制台湾所有有声影片对白都要用日语发音, 台湾同胞出于民族感情和文化水平, 对日语片有排斥感。另外, 从大陆输入的影片都是说国语, 无法配日语对白, 所以在台湾人多讲台语而不懂国语的情况下, 讲台语的台湾辩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克服了有声电影的威胁, 坚持了下来。当然也有观众欣赏习惯的关系, 因为文化水平不高, 对于瞬间出现的字幕难以接受, 也因为对于辩士的喜爱, 并已经有了依赖的习惯, 总认为口头解释比字幕翻译更简单明了, 因此, 台湾辩士在有声片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辩士艺术的传承及其所蕴涵的早期声音观念
辩士在台湾的出现到消失, 不仅影响到民间说唱艺术的表达深度, 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台湾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台湾辩士将日本辩士与中国民间传统说书艺术相结合, 在日本辩士纯刻板念词的基础上, 将其发展为一种语言艺术形式, 使台湾辩士融人物对白、剧情叙述及个人评论于一身。实际上, 辩士是不上银幕的语言表演艺术家, 它在解释影片的过程中讲求人物对白上音色的区分;讲求声音上情绪的变化等, 这都对影片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外化性补充作用。
台湾辩士艺术包含着早期涉入电影界的台湾人对于电影声音的理解和运用, 蕴涵着台湾电影早期的声音观念。尽管这种认识和理解还尚且模糊, 但作为认识的初始阶段对于观念逐步明晰过程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台语片与国语片的交错并存及交替发展
台湾电影发展过程中的台语片及国语片阶段分别代表了台湾电影创作的两个高峰, 是真正意义上台湾本土电影创作与制作的开始和发展, 形成了台湾电影曾经的黄金时代。以两大语言种类为主体所形成的影片类型的存在与交替既是特定环境下的客观驱使, 也是电影声音创作的主观要求。
(一) 台语片的兴盛
台语片出现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台湾电影。台语电影的出现可以说是族群认同意识的一种客观要求, 是适应当时当地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是面临国语片、日语片、英语片及少数使用其他语言的欧洲电影并存所怀有的危机意识的表现。
1. 关于台语方言电影
在这里所指的方言是在严格意义上与普通话相对而言的。语言学意义上的方言在当代电影中是比较少见的, 这种以相对于官方语言的地域方言电影, 在中国主要有香港的粤语片和台湾的台语片。
方言的形成往往是因为某一区域同其他地区交流不充分, 从而使本区域内的文化形成了独立的风格。个体语言的变异群体语言的变异处在同一种辨证的相互影响之中, 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发展形成带有相当稳定性的方言, 如闽、粤方言, 原是中原地区古代汉语同江南一带百越土著的语言互相混合而形成。方言是古老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本身便是一种历史积淀的象征。
台湾和福建一海之隔, 语言大同小异, 台湾主要方言属闽南语系 (厦门、漳州、泉州方言) 。台语片则主要指以台语作为电影主要道白的影片。台语电影在整个台湾电影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推动了台湾本土电影的创作, 更使其带有浓重的地方文化特色, 具有更大的电影文化研究价值。
2. 台语电影的出现与发展
1955年4月都马歌仔剧团尝试拍台语片《六才子西厢记》, 这是台湾光复后民营影业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台语片。1955年9月, 由何基明创办的华兴电影制片公司, 拍摄了《薛平贵与王宝钏》第一集, 这是民营制片公司摄制的第二部台语片。该片获得意外的成功, 大受观众的欢迎, 为台语片的起步奠定了基础。台语片圈就此诞生。自1956年开始, 台语片逐步进入全盛时期。
1957年, 台语片大量生产, 影片题材也由古装片转向时装片等。
台语电影发展到后期, 由于多数制片公司为追求赢利而粗制滥造, 极大地影响了台语片的质量, 1958年以后, 台语片创作直线下降;加之电视的开播及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懂国语看国语电影的人数相对增多, 这样到1972年只有唯一的一部台语片《回来安平港》。自此以后仅有零星的出现, 到1981年的《陈三五娘》宣告结束。
3. 台语电影中的声音特色及声音观念的萌生
台语片最重要的声音特色, 自然是它以台语发音的对白。相较于台语片时期台湾电影文化同时存在的其他道白电影, 台语片使用的特殊语言, 则更带有特定的族群认同意识。
台语片整个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层面还有大量的歌唱和配乐运用于电影中。从地方戏曲到台湾歌谣, 再到台语流行歌曲 (台语片时代是一个台湾唱片事业最为兴盛的年代) 及日本曲调的台语歌等, 这些带着浓浓的地方文化韵味的声音元素都被用来诠释影片的内涵, 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台语片声音表现的另一特色, 是明显地缺漏了一个“写实”的声音世界。早期几乎不见音效的运用, 多以配乐表达故事世界的声音。后期少数作品逐渐出现“写实”的音效。另外, 电影的对白由于制作条件的局限, 这个时期在西方逐渐兴盛的现场收音录制方式, 几乎不存在于台语片的制作模式中。后期配音技术的不太成熟, 使得到了60年代初期的作品, 都还时常出现影像和对话不同步的情况。
但在这样一个电影阶段却有了声音观念的萌芽, 由逐步克服困难, 尝试影像中人物与对话的同时同步呈现;到《独眼猫》中能以画中并未出现的人物对话, 藉以表达画外空间的存在;《地狱新娘》中则有已经逃脱情节交代, 旨在营造悬疑的第一人称旁白;《烧肉粽》中通过画外人物动效声音的强弱, 来表达人物与场景的距离。这些都初步显现了早期电影创作者对于声音与画面互动关系的潜在意识。虽然这种意识在当时还只是感性上的尝试, 还没有得到理性上的认知, 但不可否认的是声音意识的真实存在, 并运用到了电影中。
(二) 国语片的创作高潮
1. 国语电影的先声沉寂与全面发展
就时间来讲, 台湾国语电影的出现要早于台语电影。1950年的《阿里山风云》是台湾出现的第一部国语片, 视为国语电影的先声。但因为其后国语电影初期的创作带有浓厚的政治说教色彩, 使其走入了狭窄的发展境地, 并随着台语电影的兴盛而陷入沉寂。
之所以将国语电影的阐述陈列于台语电影之后, 原因在于:先于台语电影之前的国语片作品, 及与台语片并存时期的国语电影并没有对台湾电影艺术的成长与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或者说并不具有更多艺术上的价值, 而更倾重于充当政宣的工具。直至60年代, 国语电影的发展才呈现其艺术上的价值, 并将台湾电影带入又一个全盛时期。
国语片确实为台湾电影带来了迥然不同的“电影世界”:唱着黄梅调的古装爱情悲剧 (1963年, 李翰祥,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一场说着流利国语的台湾农村产品展示会 (1964年, 李行, 《养鸭人家》) ;表现中国北方憨厚朴拙的人物性格 (1969年, 李翰祥, 《冬暖》) 和京剧化的武侠世界。国语片在为台湾电影注入新鲜的同时, 也终于淹没了台语片的生存, 并引领了台湾电影的黄金时代。
2. 国语电影时期, 声音艺术创作开始崭露头角
如果说台语片时期是利用方言来作为族群认同意识的表达, 到国语片时期, 则通过大量的“写实”声音来传达他们对中国乡土风情和民族风格的族群认同感。“写实”的音效及环境的营造在国语电影的声音创作中得到了重视, 电影声音的写实风格初步显露。
随着电影声音风格的开始确立, 声音创作也逐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一时期, 声音创作频频获奖, 如:
1958年《貂禅》获第五届亚洲影展最佳音乐奖。
1962年《杨贵妃》获第一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录音奖。
196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第十届亚洲影展上获最佳音乐、最佳录音等四项大奖。并获台湾金马奖最佳音乐奖。
1966年《我女若兰》获第十三届亚洲影展最佳音乐奖。
1966年《哑女情深》获第四届金马奖最佳录音奖。等等。
这些电影声音奖项的获得不仅表征着台湾电影声音的制作水平, 更含带着诸多电影创作者们的潜在意识里对于声音表现的关注和重视, 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
(三) 进入有声电影所引发的问题:语言
电影创作与使用语言的关系, 开始于30年代有声电影的出现与普及。对于有些国家和地区, 应用自己的官方语言或地域方言, 或许是显而易见的道理。然而, 电影市场的考量也从声音来临之际, 随即带来对于电影语言使用的影响。
电影中主体语言的过度和统一既是客观条件的驱使, 更是族群认同到根系认知与接受的主观要求。台语片是台湾特定社会文化下的方言电影;而过度到国语为语言主体的电影阶段则是大众文化市场需求的必然所致。
(四) 后期配音艺术的起步与发展
后期配音出现于台语电影末期而发展于国语电影时期。因为逐步转为室外拍摄所带来的实际困难与技术条件的束缚, 同期录音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大部分演员未受过专业训练, 台词较差, 所以经常由电台播音员来配音, 并逐渐形成了带有台湾地域特色的后期配音艺术, 配音工作也成为当时一种非常热门的职业。
随着台湾电影的发展, 后期配音也逐渐形成其特有的艺术性, 并开始出现专门为某一演员配音的幕后演员, 比如通常武莉给杨惠珊配音;王惠君给林青霞配音, 被成为“幕后的林青霞”等。台湾的后期配音从语言角度来讲, 温婉而有倾和力, 含蓄而有诗性, 这主要是来自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
电影配音在台湾电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直到现在我们依然非常衷爱经台湾配音译过的韩片及日片等, 这其中虽有很多不解的原因, 但其语言背后所蕴涵的文化气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三、从歌仔戏到黄梅调——电影与戏曲的渊源
歌仔戏与黄梅调作为两种民间艺术形式, 分别引领和开创了台湾电影的两度辉煌 (台语片与国语片时代) 。以民间戏曲艺术来作为电影创作的入口, 不仅具有丰富的创作源头, 还具有特定环境下广泛的社会接受群体。地方戏曲进入电影不仅影响和丰富了电影的创作形式, 从声音角度来讲, 更重要的是为台湾电影注入了又一个有形的声音元素实体——戏曲音乐。
(一) 歌仔戏与连锁剧——影戏的产生及存在
台湾歌仔戏是一种通俗的民间歌剧, 也可以称为台湾戏, 台湾各剧种中拥有最多观众的也是歌仔戏。它流行的地区不限于台湾省, 在厦门、泉州、漳州等地也很普及, 在海外闽语华侨地区也同样受到欢迎, 从而为这一剧种的接受度奠定了广泛性基础。
同时, 歌仔戏受到日本东京连锁剧的影响, 在歌仔戏演出中穿插放映电影, 来制造水灾、大火等现场表演中难以表现的情境, 被台湾人叫做连环剧或连锁剧。这种影与戏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 也为戏曲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 台湾歌仔戏曲片与黄梅调影片所带动的创作高峰
1. 歌仔戏曲片
1955年前后, 大陆拍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天仙配》在香港和南洋上映, 轰动一时。台湾歌仔戏剧界一些有识之士从中也受到启发。
1955年, 歌仔戏曲片《六才子西厢记》和《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拍摄, 开创了歌仔戏曲片的先声, 使它发展成一个新片种, 并引领了台语片创作高峰的到来。
1956年到1960年, 是台湾地方戏曲片——歌仔戏曲片的黄金时代。这段时间, 台湾共拍古装歌仔戏曲片54部, 占全部台语篇208部的26%, 所以在整个台语片中, 歌仔戏曲片成为一个重要的片种, 是我国戏曲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使台语片更具地方色彩。
歌仔戏曲片尽管在艺术上还不尽完美, 但它却把长期流行于台湾省地方的歌仔戏纪录下来, 保留了一些著名歌仔戏艺人的精湛演技和曲调。这对保存遗产, 培养新人, 以及对台湾省地方戏曲的观摩借鉴, 都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2. 黄梅调影片
1963年李翰祥导演的黄梅戏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演, 风靡了无数观众, 该片在第二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上, 囊括了最佳剧情、最佳导演 (李翰祥) 、最佳女主角 (乐蒂) 、最佳音乐 (周蓝萍) 、最佳剪辑 (姜兴隆) 奖。同年, 在第十届亚洲影展上, 该片也获得最佳彩色摄影 (何连祥) 、最佳音乐 (周蓝萍) 、最佳录音 (王杨华) 、最佳美术设计 (陈志仁) 等四项金禾奖。可见影响之大。
也因为该片的影响掀起了以后三年中拍摄黄梅戏影片的高潮, 成为国语片时期的一个重要片种, 带动了台湾电影的发展, 造成台湾电影史上的盛世。
(三) 台湾戏曲电影中的民族文化给养
戏曲电影艺术一般要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和舞蹈动作来展现人物的风貌和心理活动。唱念作为声音元素是一种重要的表演形式与内容。而李翰祥恰恰是学习、借鉴了中国的戏曲, 利用戏曲歌唱对剧情发挥了起承转合或推动的作用, 含蓄地表达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感情。可见这种对传统艺术手法的继承, 为李翰祥的历史戏曲片增添不少民族色彩。
此外, 黄梅调电影改用了国语道白, 以黄梅调为主, 集合了越、昆、京剧及民谣、艺术歌曲的表现, 创立了中国歌舞片形式, 并打通了商业片与流行艺术的大门。因此, 深究戏曲电影的艺术价值对现今电影艺术发展来讲是非常有借鉴价值的。
戏曲艺术是中国艺术中的瑰宝, 无论歌仔戏还是黄梅调, 它们都是中国戏曲艺术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声音艺术包含着很多中国传统性的文化特征, 是文化的承袭和发展, 它集合了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 是更为凝练和诗性的中国式表达。中国戏曲与电影的融合不仅对台湾电影的表演艺术产生重要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戏曲中与“演”并行的“戏曲歌唱”、“戏曲音乐”作为声音元素为台湾电影的声音艺术发展注入了一道中国文化的血脉。
同时, 戏曲艺术中的念白对台湾电影语言艺术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考究台湾台语及国语电影的发展初始, 不难发现, 受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尤其是京剧念白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电影中出现大量的旁白及独白, 这两种语言表达形式在电影的叙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也成为后续者声音创作的主要特征。
四、类型化电影声音风格的确立与流行元素的互动
(一) 电影声音风格的逐步类型化
台湾电影发展到60年代, 逐步呈现出类型化的创作趋势, 到70年代类型更为丰富, 类型化风格更为明显, 并形成一定的模式, 达到类型片创作的高峰。如:武打片、浪漫言情片、战争片、恐怖片、神怪片等。
随着类型片发展的完善, 声音创作风格也基本成型, 有了定型的声音构成元素、运用模式和处理方法。其中以琼瑶爱情片与神怪片的声音风格最为明显。
同时, 音响作为声音元素在类型片中得到关注和运用。音响在类型片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在客观运用的同时, 得到了表现性的挖掘 (尤以武侠片、鬼怪片中的音响特征为代表) 。
(二) 校园题材影片引发的校园民谣与电影艺术的互动
60、70年代台湾校园歌曲、校园民谣成为流行的重要元素, 新学院派的城市歌曲加入台湾歌坛, 成为台湾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校园音乐为台湾电影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成为当时电影音乐创作的重要支流。如电影《欢颜》中的《橄榄树》等。
校园音乐曲调清新, 受到大、中学生的喜爱, 展现出另一种风格,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校园民歌”。校园音乐与电影的互相结合, 对彼此产生了很好的互动作用, 音乐为电影提供了创作上的源泉, 很多电影本身取自校园音乐的内容;同时, 电影也推动了音乐的流行, 使音乐的存在更为具象化。
(三) 文艺爱情片带动了流行音乐界与电影界的融合并蓄
60、70年代, 与校园音乐几乎同步的台湾新流行音乐形成风靡之势。以邓丽君、凤飞飞、甄妮为代表, 与海派 (周璇) 、港派 (葛兰) 流行歌曲并立为当时的三大流派歌曲, 台湾流行音乐对香港和大陆同时期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台湾电影的发展始终与民间的流行音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早期以流行歌曲命名并进行创作的影片就有很多, 可见流行音乐早就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随着台湾新流行音乐的发展, 许多流行歌手、流行音乐人直接参与电影歌曲的演唱及电影音乐的创作, 专门的电影音乐创作成为电影存在的主流, 这是与以往电影与音乐的关系有很大不同的地方。
如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就是在为同名影片《小城故事》配乐时而专门创作的主题曲, 并流传至今。苏芮的《酒干倘卖无》《一样的月光》《是否》《请跟我来》等可以说构成了《搭错车》的电影原声带。这些音乐在电影中获得了生命, 也给电影以生命, 并得以广泛流传, 经久不衰。应该说是电影给了音乐创作另一个表达的空间, 音乐也给了电影另一个思考与回想的空间, 这是音乐与电影融合并蓄的结果。
五、电影声音艺术创作意识的全面觉醒
70年代中后期, 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 台湾电影的制作条件开始逐步改善和提高, 制片厂制度也逐步等到完善, 这都为电影声音创作的可行性提供了客观上的技术支持与保障。其次, 电影主创群体的专业知识水平普遍提高, 新进入电影届的创作群体普遍受过专业高等教育, 具有较高的创作热情, 并具有一定的反叛和革新意识, 这为声音艺术创作上的突破提供了主观上的可能性。因此, 这一段时间到台湾电影“新浪潮”的出现, 声音艺术创作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 声音意识正步入全面觉醒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电影中, 声音元素不再作为简单的客观再现, 而有了创作者的主观需要, 也就是说声音元素开始逐步纳入到创作者的构思过程中, 声音元素在影片中有了表现性的运用, 开始逐步有意识地参与主观创作。
原有影片中大量的写实音响运用也开始转为写意性音响的创作, 通过对原有自然音响的夸张或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 来制造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性音响;也经常出现通过画外音响来结构影片等等。音响元素在台湾电影声音创作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无论是背景环境音响、自然音响还是人物动作音响都被有意识地运用到影片主题的表达过程中。
而就声音方面的语言元素, 在台湾电影中的出现与运用却是与常规电影有很大不同的, 可以说也是台湾电影声音艺术中的语言艺术特色。电影中经常运用大量画外音、旁白及内心独白来完成叙事与结构影片, 而作为主体声音既人物间用于直接交流的对白却相对比重很小, 这是台湾电影声音之一大特点。也许这种情形的出现与长期以来受戏曲电影中念白艺术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但更确定的是台湾特定的历史背景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对于民族群体意识的影响, 是生存环境背后的族群意识表达的含蓄呈现,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性语言流露的承袭。
除此之外, 电影音乐也受到广泛重视, 原有的电影歌曲逐渐退隐, 而被更为抽象、更具内在情绪感染力的纯电影音乐所取代。这一过程同样与语言的运用有契合之处, 都是将直白的道诉转为间接的、含蓄的交流, 并且这一交流是更具主观引导性的。
从台湾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的总体上来看, 这样一个听觉世界所呈现出的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静”环境文化特征;从美学角度来说, 应该是一种东方特有的“静”美学体现, 这种“静”不仅体现于生存环境, 更体现于心理空间。细细研读才领悟到相对具象的声音艺术中包含着许多更为抽象的文化内涵, 可见声音艺术创作本身是更带有强烈的主观文化倾向与引导性的。
小结
对于台湾电影声音艺术发展轨迹的梳理起初是完全出于自己对它所怀有的一种莫名之感, 因为它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地方是耐人寻味的, 总觉得它有种浓郁的文化气息在里面, 散发着古老中国的异域芳香, 当然这种感觉也在文章完成后有了些许的明朗。尽管现今台湾电影的发展似乎失去了往日的色彩, 更多的新生代导演们依旧疏离本土观众与市场而沉浸于国际影展殊荣的光环之中, 自然电影中的声音也逐渐黯哑, 最后只将一个粗糙、平乏的听觉世界留给观众。回看它的发展阅历, 更重要的是对台湾电影未来发展的警醒和期待, 同时对于同一文化母体下的大陆及香港电影发展而言也是有很多借鉴之处的。
参考文献
[1]谢仁昌著.《台湾电影年鉴》.台北, “行政院新闻局”.
[2]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北京:中国民俗学会、国立北京大学出版, 1974.
[3]陈飞宝.《台湾电影史话》.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8.
[4]王海洲.《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
[5]黄仁编著.《新台湾电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2013.
[6]蔡欣欣著.《台湾歌仔戏史论与演出评述》.台北里仁书局, 2005.
[7]曾永义著.《台湾歌仔戏的发展与变迁》.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8.
[8]孙慰川著.《后“解禁”时代的台湾电影》.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飞机在空中1万多米高度飞行,飞机上的收音机里广播的频道中可选择15种音乐,英文频道播放了优美的钢琴曲《少女的祈祷》、交响曲《匈牙利圆舞曲》;飞机上的读物有华航出版的娱乐杂志《蓝天悠游》等3种杂志,杂志的编辑和印刷十分精美。杂志中介绍了《哈利·波特》中的3位童星长大成人后的真实生活。还介绍了中国青年钢琴家郎朗的传奇故事。图文并茂的介绍了文明古国印度的各大著名观光地,让人在阅读中体验到印度文明的璀璨与传奇,如泰姬陵、鹿野苑、瑜伽城、圣雄甘地墓、圣约垣河传奇之最的琥珀堡。另一本华航杂志《Dynasy》中介绍了台湾著名的阿里山曲径通幽,成为中外游客台湾之行的神奇美丽追求。让旅客感受到台湾期刊丰富的知识内容和精美的印刷工艺。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飞机穿过台湾海峡,开始缓缓的降落,舷窗外是波光鳞鳞的海水,美丽宝岛上的山庄田园,已清晰可见。华航的空姐已经在工作位置上,告诉旅客系上安全带,电视屏幕中显示飞机飞行在台北的正上方,此刻时针指向下午14时20分,随着飞机徐徐地降落在台北桃园机场,似曾相识的场景便一幕幕扑面而来。一样的风情,一样的语言,一样的文字,一样的山水,一样的食物,还有什么更能说明两岸隔不开、割不断、分不了的亲情?
12天时间,我们在台湾最北端的野柳感受海水鬼斧神工的力量,为那被水刀割成豆腐块的巨石而慨叹;我们在最南端垦丁的巴士海峡边下海畅游,望青天苍苍海水茫茫;我们在日月潭乘舟荡漾,在阿里山信步徜徉,在高雄港看渔船帆樯,在花莲外海观海豚嬉戏。然而,一路走来,感受最深、感触最多的,还是那些台湾难忘的文化故事和新闻出版界同行们以及他们奋斗打拼的故事……
走遍了台湾全境,对台湾的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考察,感受之深,体会之多,印象之牢。
一、台湾文化同根
由于历史原因,台湾受日本、美国影响较大,中西文化在台湾交融。时至今日,东洋文化对台湾的影响仍然很深。台湾本地文化中包括闽台文化、妈祖文化和宗庙文化等。
台湾和大陆同是中国的领土,台湾是中国人的地方。当人们走下飞机,踏上台湾的土地,看到的是中国字,听到的是汉语,吃的是中餐,喝的是乌龙茶,唱的是中国戏。两岸相同的文化、相同的习俗,台湾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生存、劳动的地方,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汉文化有组织、有系统的进入台湾是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汉文化在台湾流行过程中,儒学也得到传播。台南市的孔庙,和它门额上所书的“全台首学”一样,是在台湾最早建立的孔庙。康熙统一台湾后,为巩固、完善清朝的统治,对台湾的文化教育也十分重视。到清代,已经在台湾建立起完整的统治机构,形成现代行政区划。清治台湾期间,为普及汉文化、宣传汉文化作过巨大努力,也取得相当成功,为中华传统文化广植台湾人民中间起到历史性的作用。阿里山里有一座“吴凤庙”,记载的是一位清政府的下层官吏、“阿里山通事”吴凤,因为力戒当地盛行的猎取人头的残忍风俗,革除旧弊,倡导先进文化,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来唤醒当地民众的良知而取消猎头恶习。
语言上的一致。要说两岸文化、习俗上的一致,首先得数语言上的一致。在台湾把普通话称为“国语”,这本身就反映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国家认同感。在台湾“国语”广为流行,即使在偏僻落后的山区也是这样。要说两岸相同的文化习俗,最直接的体现是语言的相同,正是因为“国语”的存在,所以两岸之间毫无语言障碍,成为加深两岸感情的基本纽带,成为促进两岸交流的主要因素之一。
习俗上的同根。要说两岸人民在生活习俗上的一致,实在是太多了。他们同出一地,又同到一地,习性要改是很难的。家乡的建筑更是让移民及他们的后代难忘。在桃园、新竹、苗粟县东部地区等客家人聚居地,街上是石板街道和风俗民居。这种石板铺、“凹”型的宅院和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几乎完全和客家风格一样。台湾更是吃中国菜的好地方,它集结了大陆所有的地方菜系。不可否认的是,今天台湾的烹饪技术、食品风格、饮食习惯开始西化,但占主导地位的、存在于家家户户中的依然是中国菜。可以说台湾的烹调艺术、传统菜肴、饮食习惯、食物结构、食补方式,几乎和大陆一个模样。
艺术上的同源。同一民族产生相同的文化,同一文化产生相同的艺术,台湾的文学戏剧就是中国文学戏剧的一部分。不仅表演方式的相同,歌仔戏的剧目也大都是根据大陆传统戏剧剧目改编而成,宣扬忠孝节义,代表作有《梁山泊与祝英台》、《刘秀复国》、《八仙过海》、《济公传》等;歌仔戏剧本也和大陆传统戏剧的旧式表演方式一样,一般都无固定剧本,大都由老演员面授和演员自己揣摩而成。大陆的许多剧种,如京剧、沪剧、越剧、黄梅戏、昆剧、苏州评弹、粤剧、川剧、汉剧、江淮戏、扬州戏、湖南花鼓戏、吕剧、河北梆子、陕西梆子等,在台湾也都有着一定的舞台,有着相应的观众群体。
宗教上的同质。共同的文化基础,必然产生相同的宗教现象。从祖国辽东到粤桂的沿海地区,流传着一个传说。说的是在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家住福建莆田湄州岛的林姓人家,生下了一个小女孩。小女孩因为出生满月后也不会哭,因此父母叫她为默娘。默娘心地善良,经常不顾自身安危,解救海上遇险的渔民,她的事迹被人们传颂。不幸的是,28岁时林默娘病故,人们为了纪念她,就在湄州岛上设立庙宇,并把她看作渔民出海的守护神“妈祖”。崇祭妈祖在沿海地区迅速流行,妈祖成为生活在海边、劳动在海上的民众的最重要的神灵。随着台湾的开发,祭祀妈祖也传入台湾。在台湾,妈祖被尊称为“天妃”、“圣妃”、“天上圣母”,各地修建了近千座妈祖庙。
台湾宗教门类众多,在台湾正式登记的宗教有12家。即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属于宗教范畴的民间信仰中,第一类是法力无边的“万能神”,如玉皇大帝、妈祖、观音菩萨;第二类是分掌神,如读书人祭孔子、文昌帝君;医生祭保生大帝、华佗仙师、瘟神王爷;药师祭神农大帝;农民祭五谷仙帝;宗教在台湾是最大的社会活动。在台湾平均不到2000人就有一座庙,每2人中就有一个信徒,一个信徒往往还同时信奉好几家神灵,台湾真可谓是“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庙”,“庙比学校多”,可见宗教已经成为台湾民众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二、台湾电影奇葩
1901年电影开始传入台湾。1921年以前,台湾主要放映日本影片。
20世纪50年代,台湾一共生产了237部故事片,其中58部是“国语”(普通话)片,其他是台语片。1950~1954年,台湾一共生产了14部“国语”片,其中11部是“官方”制片公司拍摄的,3部是私营制片公司摄制的。20世纪60年代,是台湾电影的繁荣时期。在此期间,共生产了1116部故事片,其中有713部台语片、392部“国语”片、11部客(家)语片。3家“官方”影片机构共拍摄了40部“国语”片,其中“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31部、台湾省电影制片厂6部、“中国电影制片厂”3部。20世纪70年代,共摄制1835部影片,其中“国语”片1742部、台语片87部(1973年后已停止生产)、客语片6部(1971年后已停止生产)。“官方”制片机构的产量只有62部,占全部影片的三十分之一。20世纪70年代,台湾影片《八百壮士》获第22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汪洋中的一条船》在第25届亚洲影展上获多项奖;由于电视、电影录像带的空前发展给台湾电影业以极大冲击,电影市场和票房收入日益减少。台湾电影事业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了危机。影片内容的主流逐渐由功夫武侠片和爱情文艺片转向女性复仇片、帮会犯罪片、美女冒险片、赌片、闹剧片。《城南旧事》等类型的影片在台湾受到了热烈的欢迎。20世纪80年代,台湾平均每年生产200部影片,都是“国语”片。其中“官方”制片机构共生产了22部。自此,台湾电影已渐渐到辉煌的尽头,开始了下坡路。
三、台湾电视概况
1960年,台湾的电视研究小组借助NEC等日本公司的技术和财力,与“中国广播公司”合作,在公共场所设立电视机50架,进行了实况转播,造成轰动。1961年10月,台湾“立法院”通过了“交通部”拟订的各项电视法规。至此,台湾电视扫描技术标准规定为525行的美国制式。1962年2月14日,“国立教育电视实验广播电台”问世了,这是台湾地区第一个电视台。改名为“国立教育电视台”,后归于台湾中华电视台。1962年4月,“台湾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TTV)正式成立。同年10月正式开播。台视是台湾地区第一家商业电视台,它的开播顿时引起大众的极大兴趣,电视机的销量直线上升。1968年,“中国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CTV)成立。次年,11月正式开播。中视最初每周播映57个小时的节目,并率先实现了彩色化。1971年2月,“中华电视台”(CTS)成立,这家电视台以原教育电视台的设备和“国防部”的投资作为其资本。同年10月正式开播。
台视、中视、华视三分天下,在台湾岛内竞争激烈。三家虽称“民营”,但官股多于民股,各有党、政、军靠山。岛内电视业,特别是有线电视业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现已进入方兴未艾的多频道电视产业时代,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那种“三台”垄断台湾电视市场的局面已被彻底打破。
1993年,台湾“立法院”通过有线电视法。有线频道经营者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年代(TVBS)、东森、三立、中天等几家,这些有线频道经营者基本上都是民营的,不带明显的党派色彩。
岛内的电视媒体,无论是无线台还是有线频道,都在争夺观众,各台都把最能吸引观众的新闻、连续剧、综艺节目以及能让观众打进电话参与的时事谈话类节目排在黄金时段播出。台湾从20世纪60年代萌芽无线电视,无线电视经历了将近30年几近垄断的“老三台”时代,又从20世纪90年代迄今,进入风起云涌、人人竞当媒体宠儿的有线电视百家争鸣时代。许多媒体从业者已经在引领企盼下一个媒体新世纪的到来。
四、台湾报纸印象
地方报纸靠什么建立自己的市场呢?《更生日报》的做法是:贴近生活,反映民声——这是我概括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反映民谟”,“水沟要通,路灯要亮,马路要平”,“既然是地方报纸,就应该不断去关心地方的需要,要走入基层”。
进入联合报系的办公大楼,首先见到的是创始人王惕吾的半身铜像。基座上镌着4个大字:“正派办报”。正派办报的具体含义是:不登八卦,不登绯闻,不登“膻、腥、色、性”。台湾的报纸也感觉到了网络的冲击,也注意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网看新闻。报纸为了不失去年轻的读者,忍痛将自己记者采写的新闻无偿地放到网上。虽然记者们很不情愿。在访问中我们听一些报社的记者反映:他们非常希望得到更多的大陆信息,渴望和内地新闻界建立业务往来,交换新闻信息。据悉,《旺报》每天有4个版专门刊登大陆新闻,该报在北京、上海、福州等地派有常驻记者。
在访问台湾报业中我得到的一个突出感受是:台湾媒体的管理者和领导者,都是一些老成持重的人,年龄多在60岁左右,因为他们规定的退休年龄是65岁。这让刚过知天命之年就退出新闻一线的我感到羡慕不已。
五、台湾期刊风格
台湾,被当地出版业的同仁们认为是一个“活泼有劲的杂志社会”。台湾每年出版新书43000种,每1万人新书种数为18.9种,位居世界第二,而所有的图书出版社都编杂志,所有的图书编辑都是杂志、图书两栖编辑。台湾地区在政府注册的杂志共8100多种,人均种数和册数均居世界前列。近年来,台湾期刊业发展表现为三大趋势。一是数字化(他们叫数位化)趋向明显,电子杂志掀起新的阅读热潮;二是国际化色彩加重,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等杂志集团纷纷建立了台湾的分公司,选择台湾作为他们进入华文市场的试金石;三是企业集团化运作成为主导,有香港TOM背景的城邦出版集团成为台湾书业、刊业中的“大哥大”,即是最明显的例证。
期刊风格明朗健康。从业界的所有产品看,较少低俗之风,很少见香港和大陆的期刊和准期刊及非正式出版期刊上的炒作,恶意渲染,夸大其辞的栏目、标题、封面、内容等等。绝大部分期刊远离政治,不靠揭露所谓政治内幕哗众取宠,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期刊产品风格的稳健、硬朗、健康,正说明了期刊人的文化底蕴、文化追求和文化意识。
六、台湾图书观感
台湾注册的出版社有5000多家,但经常出书的出版社大约只有1000家,而成规模的独立出版企业不过几十家。由于台湾只有2300万人口,这么一个有限的市场很难培养出大的出版企业,台湾出版企业把进入大陆市场作为其突破成长极限的主要路径,并把希望寄托在大陆出版业对台商进入限制的放宽上。城邦集团是台湾最大的出版企业,下辖5个出版集群和37家出版社,麦田、商周、格林、猫头鹰、尖端、积木等都是其属下著名的品牌,2006年出版新书1200种。城邦是台湾地区惟一一家真正按照集团化要求进行平台整合的大型出版企业。其属下整合的为各家出版社服务的平台有财务、人力、法务、资讯、行政、客服等。不仅如此,还建立了整个集团共享的发行、物流、印制平台,从而大大地压缩了管理成本。一家迷你型集团——“共和国”也同样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共和国”出版集团下辖6家出版社:木马、左岸、远足、野人、缪斯、西游记,每家出版社均为3至5人。集团总经理郭重兴先生告诉我们,“共和国”所采用的模式是,集团负责财务、行政及发行事宜,各出版社则专务编辑和市场拓展工作。与城邦不同的是,“共和国”下属出版社虽小但却是独立法人,必须自己承担经济责任和风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木马的总编辑汪若兰女士是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后融资做出版的。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无论是“城邦”,还是“共和国”,他们下属的出版社大多规模与我们的编辑室一般大小,但他们的定位十分清晰,更加注重的是分众市场以及品牌的培育,因此少有混乱之相,出版物非常整齐,体现了出版人的追求和品位,体现了职业出版人的素质。
由于资源的约束,台湾出版社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大众出版领域。在这样小的领域集中了几千家出版社在厮杀,其竞争之惨烈可想而知。也正因为如此,台湾出版业产生出许多优秀的编辑。这次访台,我们先后与“共和国”出版集团、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城邦集团等出版企业的总编辑、副总编辑进行了交流,印象深刻。台湾出版业各出版品牌的主要编辑人员大多是女性,年龄在三四十岁之间,一般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又经过数年的出版职业生涯的锻炼。在与她们的交流中可以感受到,无论是对自己所在出书领域的了解、对读者阅读习惯和兴趣的把握,还是对市场脉动的洞察、对选题或产品独特性的理解,甚至是对媒体的动员和营销活动的组织上,都显得非常专业和职业。更让我们欣赏的是她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进取精神和较高的编辑理念。
七、台湾夜市感受
六合夜市是高雄市最负盛名的夜市,距离高雄火车站不远,一条笔直的大街,全长约380米,白天是高雄市横贯东西的交通要道之一,到了晚上就化身成为热闹市集。这个夜市规模并不是很大,差不多20分钟就能走完一圈,但是云集在街两侧的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近200个小吃摊却会让你驻足停下,流连忘返。这里的小吃种类从山珍、海产、特产小吃到时令水果、冷饮冰品等应有尽有,比如用陶桶装的蒸米糕,用浓油赤酱的卤猪脚,用炭火现烤的牛排、鸡杂、蔬菜,台湾南部著名小吃“度小月担仔面”等,都让人垂涎欲滴。
八、两岸人民祈祷
两岸文化习俗的相同是多方面的,从台湾的居民组成,到生活习俗、文化体育、宗教信仰等方面与祖国大陆深层的联系,这决不是简单的文化影响、风格模仿、强行灌输的结果,也不是偶然的巧合,只能充分证明两岸同根相连,同属一源,同承一脉,同为一体,血脉相连;两岸的分是暂时的,两岸的合是长久的。
交流、沟通、理解、和谐,两岸中国人一定会用大智慧面对历史遗留问题。一个现代、文明、融合、和谐的中国,必将在两岸中国人的努力下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