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研究论文(共8篇)
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诸多新要求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1.工业化进程加快,对社会保障形成空前压力。
我国当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变化,社会风险加大,公众利益诉求趋于多元化,对社会保障水平和公平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目前还没有被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的各类群体诉求增加,新老问题交错,解决体制转轨遗留问题的任务更加急迫。比如,仍有一部分关闭破产企业的退休人员没有基本医疗保障,小集体企业职工和“原家属工”普遍游离在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等,有些已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二是已经有了基本保障的群体,由于待遇差别而产生的攀比现象日趋普遍,调整难度加大。比较突出的是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与事业单位同类人员的退休待遇落差较大,而事业单位又坚持以公务员的退休标准为比照;社会低收入群体“要社保不要低保”的呼声也很强烈。往往是解决一个问题,引发一片攀比。三是公众对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的方式和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大量出现异地养老、异地就医,群众强烈要求改善公共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
2.城乡结构急剧变化,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凸显。
2008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5.68%,比改革开放初期提高了一倍多,在未来几年内很可能出现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的拐点;到2020年城镇化率有可能达到60%.但目前对大量在城乡流动的农民工还缺乏适合其特点的政策安排,特别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养老保险,大多数人没参保,少数参保的也普遍在春节回乡时退保。主要原因是现行缴费标准较高,企业感到难以承受;又由于社会保险权益无法跨地区转移、接续、累计,农民工担心流动就业后拿不到养老金。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现状是历史形成的,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不会完全改变。如何既体现公平性,又适应城乡、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破解的一个难题。
3.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社会保障长期资金平衡压力巨大。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性难题,我国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2008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近1.6亿人,占总人口的12%,而且每年以0.4%以上的速度增长。由于人口基数大,预计我国在本世纪30年代进入老龄化高峰后,将高位保持30年至40年时间。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影响重大。经验数据表明,老年人的平均医疗费是中青年的3
倍以上。长此下去,必然导致社会保险基金“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局面,收支缺口逐步扩大,制度运行隐藏着重大危机。
4.就业方式多样化快速发展,社会保障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不能适应。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城乡、地区、行业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而现行的社会保险管理受财政“分灶吃饭”体制制约,地域分割,分散管理,资金结存苦乐不均,不符合“大数法则”,难以发挥大范围共济和防范风险的功能。同时,由于跨地区调度资金和转接社保关系困难,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市场化带来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灵活就业群体的数量和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主要特征是劳动关系、就业岗位、工作时间、工资收入四个“不确定”,导致参加社会保险比较困难。传统社会保障管理是以稳定就业群体为对象、以用人单位为依托的,如今要面对数以亿计、时常变动的参保个人,还要保证终生准确记录和结算、支付,现有管理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5.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影响加深,社会保障面临多重挑战。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扩大了国际市场,增加了就业和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和基金征缴收入;同时也对我国社会保障的稳定性、可靠性带来现实冲击和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社会保障处在快速发展期,覆盖面的扩大和保障水平的提高,带动企业人工成本逐步走高是必然趋势,在资本和商品高度自由流动的背景下,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外投资流入和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二是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很高,国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汇率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国内一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停产关闭,从而造成社会保障压力。三是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将会更大规模地进入资本市场寻求保值增值,在出现国际金融危机时,势必增大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风险。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已经不可能仅在本国范围内考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增强公平性
加快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水平相适应。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待遇水平,适当缩小待遇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1.尽快弥补老年保障的制度缺失。
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和城乡居民低保制度,目前已规定覆盖城乡全体居民。但老年保障方面,还有农民、农民工和城乡无保障老人三个群体,无法纳入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没有制度保障,是最突出的不公平。为此,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或作出相应政策安排,编织出一张更加严密的社会保障网。
建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中央已经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应抓紧启动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吸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成功经验,各级政府投入资金支持,调动广大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制定实施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办法。考虑到目前农民工收入普遍较低、就业流动性强,并有一部分返乡养老,可以适当降低缴费比例,通过全国信息联网和发给社会保障卡来实现跨地区累计权益,达到规定条件的可以与城镇企业职工一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转回农村的新型农保制度。
对城乡无保障老人实行老年补贴制度。目前,城乡无养老保障老年人约有1亿人,他们的生活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北京、上海等10多个城市针对这一情况已经建立了由地方政府出资,按月发放养老补贴的制度,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在此基础上,可考虑逐步建立由中央政府主导的全国老年补贴制度。
2.扩大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努力做到应保尽保。
已经有了制度安排的社会保障项目,要不断扩大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尽可能纳入制度范围,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医改方案要求三年内实现参保率达到90%以上。当前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企业按工资总额的20%缴费,这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时期没有为退休人员留下必要的积累,同时也与现行制度覆盖面不广有关。为了保障5000多万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发放,不得不从一开始就规定比较高的缴费比例。但这种高缴费,降低了制度的吸引力,使众多的小企业和低收入群体力不能及,望而却步。要通过适当降低缴费基数和费率等措施鼓励和引导私营企业、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这样,既可以扩大覆盖面,改善缴费者与领取者的比例,又反过来为保持适度较低费率提供支撑。要采取财政投入、多渠道筹资等方式,积极解决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将集体企业和“原家属工”的养老保障问题、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老工伤”人员工伤保险待遇问题,尽可能纳入现行社会保险体制妥善解决。
3.适时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现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养老制度,个人不缴费,待遇主要由政府财政或单位包下来,导致了与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差别扩大。应在继续深化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的同时,积极研究和适时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可以考虑采用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大体相同的制度设计和筹资结构,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要通过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逐步过渡”的措施和建立多层保障,保证待遇水平不降低。
4.逐步提高基本保障整体水平,合理界定各类人员的待遇差距。
随着经济发展,要有计划、分步骤地提高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在提高整体水平的同时,要合理界定各类群体的待遇差距,发挥社会保障调节社会分配的功能。对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同类退休人员待遇落差问题,要通过政策调整控制待遇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同时,还要逐步缩小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套医疗保险制度在报销比例方面的差距。
三、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适应性
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增强是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1.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养老保险应尽快实现省级统筹,在大范围分散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实现社会保险权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无障碍转续和累积计算。对于跨省流动,要制定全国统一的政策,养老保险主要解决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医疗保险主要解决异地就医费用结算问题。在此基础上,实施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通过进一步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责任,形成基础养老金由中央负责、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可以全国流转的格局,从体制机制上消除影响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障碍。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也要逐步实现地市级统筹、省级调剂,有条件的地区要向省级统筹迈进。
2.做好同类制度之间的政策衔接。要注重制度的整体性设计,以人为本,适应人们的现实需要,而不能让制度拴死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虽然保障水平不同,但如果都采用“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的结构,两套制度就能够互通互联,适应劳动者城乡流动;农村现有的一些特定群体的保障政策,如计划生育对象的老年补助、村干部和老党员的补贴等,可以在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之上附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要逐步打通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转换路径,保证各类人员在城乡流动时的医疗保障权益。应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条件成熟的时候,还可以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整合为统一制度。为了提高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和执行的整体性,应结合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整合社会保障管理资源,减少因部门分治造成的制度裂痕和推诿扯皮,提高运行效率。
3.以信息化为抓手全面提升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能力。提升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能力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信息化水平。为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加快建立标准统一、全国联网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并与其他公共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准确记录保障对象的缴费和权益,做到“跟踪一生,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尽早实现每人一张社会保障卡,全国“一卡通”,让参保人员随时随地可以查询自己的权益记录,转移就业可以持卡接续,异地就医可以持卡结算。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在机构、队伍、作风等方面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全面推进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执行能力和服务能力,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社会保障服务。
四、不断增强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支撑能力
保证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应对老龄化高峰的挑战,必须不断增强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支撑能力。
1.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支付力度逐年加大。但是,相对于很多国家,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偏小。可根据财政收入状况,逐步把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加大到20%左右。同时,可以把各类社会保障收入(单位和个人、家庭缴费、各级财政补助、社会捐赠等)整合起来,建立单独的社会保障预算,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达到10%左右。
2.继续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我国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到2022年前后,养老保险当期支付就将出现缺口,尔后的几十年内,缺口逐渐增大,届时财政负担将极为沉重。中央已经做出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的决策,应坚定不移地推进。目前,全国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结余增多,增强了做实个人账户能力。只有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才能真正实现现收现付模式向部分积累模式的转变。同时,应继续扩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充实国家战略储备。
3.开辟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渠道。随着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做实以及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结余增加,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的问题凸显。即要防止基金被挤占挪用造成的显性损失,也要避免基金贬值缩水造成的隐性损失。前几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已经取得成效,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积累资金也应当进入市场运作。由于养老保险基金具有长期积累和追求低风险、稳定回报的特性,特别适于做长线投资,应当在严密规则,切实加强基金监督的情况下进入资本市场,在追求合理回报的同时,增加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关投资运营办法,积极稳妥地开展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同时吸取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健全监管机制,严防违规运营。
一、重视农业生产,备荒防灾
中国古代经济水平低下,粮食是最重要的备荒物资,发展农业生产就是最根本的备荒措施,汉代统治者之所以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其中也有备荒的考虑。
汉高祖在建国之初,把恢复农业生产作为稳定天下的根本大计。颁发了一系列诏令:军队官兵复员为民,根据他们的功绩大小,按照军功爵位的高低,赐给数量不等的土地。愿意留在关中者,免除十二年的徭役;回归原籍的,免除六年(《汉书·高帝纪》)。这对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生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曾下诏:“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亲率臣农以劝之。”“……其开籍田,朕亲率耕……”(《汉书·文帝纪》)景帝也曾下诏:“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徭赋,欲天下务农桑,素有蓄积,以备灾害。”(《汉书·景帝纪》)由此可见,为鼓励耕种,帝王往往以身示范,亲事农桑,并实行轻徭薄赋,来达到倡导天下、备荒防饥的目的。
同时,许多地方官都非常重视农耕技术的推广。汉武帝末,搜粟都尉赵过总结了西北地区抗旱斗争的经验,推广了“代田法”。配合便巧的农具,每亩产量增加一斛到三斛(汉代一斛等于一百二十斤,一斤约合二百五十克)。和帝时,“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区田指的是在丘陵山坡开垦的小块荒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氾胜之书辑释》)。
虽然政府和地方都很重视农业,但是由于缺少足够的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粮食减产或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采用了平籴仓储调剂粮食的救荒措施,以稳定民心。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采纳大农令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由大农令统一在郡国设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征发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向京师输运。又置平准官于京师,总管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虽然初衷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平抑物价,但是此举让国家掌握了大量物资,从而在救灾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汉宣帝时,更“令边郡皆筑仓,以贱时增其贾而籴,以里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汉书·食货志》)。东汉“永平五年作常满仓,立粟市于城东”。通过这种做法,政府控制了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在中国救灾史上开了先河,也成为后代统治者常用的救荒方法之一。
二、兴修水利,治理水患
两汉时期,水旱灾害频仍,百姓负担极重。如果没有某种国家、社会的支持,陷入困境的普通百姓的生存就会受到危胁,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历朝统治者都采用国家干涉的手段进行水利工程建设。
西汉时期,大的水利工程主要有漕渠、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等。公元前129年,为了转输由关东西运的漕粮,在著名水工徐伯的领导下,汉武帝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漕渠。漕渠在渭河南岸,流经今临潼、渭南、华县、华阴直到潼关附近注入黄河,长达一百多千米,不仅使这一段的漕运时间缩短一半,而且使沿渠万余顷土地受益。在修漕渠的同时,汉武帝又征发万余民工修龙首渠引洛水灌溉临晋平原,在商颜山一段发明了“井下相通行水”的“井渠法”(《汉书·沟洫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又在郑国渠上游修了六条辅助的小渠,称六辅渠。公元前95年,在赵中大夫白公建议下汉武帝从仲山口引泾河至栎阳,这就是白渠。当时关中有名的渠道还有成国渠、灵轵渠、湋渠。成国渠从今陕西眉县杜家村引渭河经扶风、咸阳复入渭水,全长二百二十余里。灵轵渠引渭河在今周至县境。湋渠引渭河支流湋河水,在今扶风一带。这些工程“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它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数”(《汉书·沟洫志》)。
黄河的治理,是汉代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了严重的水灾。公元前109年,汉武下决心治理河患,派汲仁、郭昌率数万人前去修治,经过这次治理,此后八十年黄河没有发生大的水灾。到了东汉,公元一世纪初,黄河在魏郡(今河南、河北交界)决堤,淹没了几十个县。汉明帝派水利工程家王景、王吴治河,几十万劳动人民先用“堰流法”修作了浚仪渠,并从荥阳至千乘海口千余里间修渠筑堤,从而使河、汴分流,汴渠得以安流漕运。黄河受南北两堤的约束,通流入海。此后八百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三、采用各种手段,临灾赈济
1. 蠲免。
即遇灾免租税。如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大旱,诏郡国受旱灾特别严重者,民勿出租税。
2. 赈济。
(1)赈谷赈银。如“文帝后六年,夏,大旱,蝗……发仓庾,以赈民”(《汉书·文帝纪》)。《史记·汲郑列传》记载,武帝时“河南贫民伤水旱万余家”,汲黯“发河南仓粟,以赈贫民”。赈谷之外还赈银救济。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南阳一带发生地震,光武帝下诏:“……赐郡中居人压死者棺钱,人三千。……吏人死亡,或在坏垣毁屋之下,而家羸弱不能收拾者,其以见钱谷取佣,为寻求之。”这成为后世封建政府最常用的措施。(2)养恤,即收容抚恤。《汉书·平帝纪》载:“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置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至徙所,赐田宅什田,假于犁、牛、种、食,又起五里于长安城中宅二百区,以居贫民。”对流民给予及时的收容和安置。
3. 移民就粟。
这是汉代常用的方法之一。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汉书·高帝纪》)。《后汉书·章帝纪》载: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饶者……赐给公田,为雇耕佣”。这种方法既可以节省一些赈灾经费,又可以借机调剂农业生产和人口分布,为后代统治者所沿用。
四、开始注重社会养老
《汉书·文帝纪》载:“有司请令县道,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赐物及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巡行,不称者督之。刑者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明确规定八十岁以上老人,除“刑者及有罪耐以上”之外,都是养老的对象;养老标准上,除发放米之外,还加赐肉、酒、帛等物品。同时还对实施措施作了严格的规定,以保证养老诏令的贯彻执行。
《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三十年(公元49年)五月“大水,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鳏、寡、孤、独、笃、贫者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后汉书·明帝纪》中有记载:明帝永平二年(公元60年)诏曰:“有司其存耆耋,恤幼孤,惠鳏寡,称朕意焉……”还连续六次下诏赐:“贫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这些政策深受民众欢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汉代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制度还比较粗疏,但在当时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很好的治世作用;其倡立的不少模式和方法也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沿用,如重农、修水利、治河、行各种社会救济、完善社会养老等,这些都被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摘要: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相比, 汉代的社会保障相当粗放, 集中体现在重农备荒、兴水利治水患、临灾赈济、社会养老等一系列措施上, 但这些措施在当时的历史时期起到了很好的治世作用, 并对后世几千年封建社会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起了重大作用。
关键词:汉代,社会保障制度,措施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中华书局, 1962.
[2]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 1965.
[3]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1963.
[4]万国鼎.氾胜之书辑释.中华书局, 1965.
[5]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关键词:社会保障;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99-02
河西走廊是一个文化交融、特色鲜明的地区。在这样一个多元社会文化场景中,探讨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十分有意义的。金昌市是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试点市,本文对金昌市下辖的农业县永昌县进行了深入调查,实际调查的对象有农民、城镇退休职工、城镇下岗职工、退休公务员,年龄基本上在45-70岁之间,男女基本持平,调查对象涉及比较广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永昌县城乡居民参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情况。
一、永昌县社会保障发展概况
据了解,全县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2924人;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22719人,参保率为98.7%;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金发放率达100%。失业保险参保9529人。工伤保险参保3961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1046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9548人,参保率为9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180832人,参保率达97.54%。生育保险参保14372人。①
截止目前,全县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2540人,征缴基金3634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22956人,参保率为98.81%,征缴基金678.48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发放率达100%;失业保险参保9126人,征缴基金436.73万元;工伤保险参保9558人,征缴基金195.11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5196人,征缴基金2303.4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5356人,参保率为99.6%,征缴基金119.1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178190人,参保率达96.11%,征缴基金1148.4万元;生育保险参保15975人,征缴生育保险基金85万元。②(见表1)
表1 2013年-2014年永昌县各项社会保障情况一览表
2013年-2014年永昌县各项社会保障情况一览表
社保类型年度及增长率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生育保险
20131292412271995293961295482104618083214372
20141254012295691269558253562519617819015975
增长率-3%0.2%-4.2%141%-14.2%19.7%-1.5%11.2%
二、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状况及问题
(一)最低生活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方面,通过对永昌县民政局Z主任的访谈得知,永昌县自1998年开始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时的标准是家庭月人均收入在100元以下的可享受低保待遇,家庭月人均收入不足100元的由国家给补够100元。到2014年,城镇居民享受低保待遇的标准由原来的家庭月人均收入100元提高到458元,也就是家庭月人均收入在458元以下的可享受低保待遇。采用补差法,家庭月人均收入不足458元的由政府补贴达到458元。据统计,2014年甘肃省低保的覆盖比例为12.6%,而永昌县2014年享受低保的人数为7845,占整个城镇人口的7.6%。可以说,永昌县和该省其它地区相比低保覆盖比例是较低的。2006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提出实施农村低保政策,自此永昌县开始实施农村低保政策。与城镇居民低保政策不同,农村低保以人均年收入为标准。2013年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907元可纳入低保,2014年为2193元,大约上涨了15%。
jc-F-c,金昌市永昌县城关镇北海子村,农村户口,男,55岁,汉族。
“新农合参加了10年了,每年交80元,妻子曾到县医院住了十天,报销了60%。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金免交50元,医疗和新农合全队的人都入了。当时开始实施时,有些人不愿意交,害怕被骗,现在人们的意识提高了,说是党的政策好了,有发粮补什么的。以前1人享有低保,其他家人不享有低保,现在有1人评上低保,全家都享有低保。城镇居民和农农村居民素质差别大,对低保政策不了解。农村每个大队只有3个低保名额,但实际上生活困难的人较多,名额太少。城市里低保名额多,不公平。低保补助金涨了,由原来的170元涨到240元(每个月),但农村1类低保人员才205月。”
jc-H-c,金昌市永昌县城关镇北海子村,农村户口,男,70岁,汉族。
“农村不如城镇,城乡之间低保不公平,城镇名额多,而农村少。老年人养老金太少,丧失劳动能力以后不能保障生活,对身体不好的老年人来说,生活很困难。”
2012年永昌县开始执行国家发改委42号文件,农村低保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在农村低保户的评定上,永昌县采取“3+1”模式来进行综合评定,以保证评定结果的公平和公正。“农村低保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权力由村干部过渡到乡镇政府手中,效果很明显,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基层民主力量十分薄弱,机构设置不健全,原来每个乡设置3-7人从事农村的低保工作,但实际上只有1—2人,最后还是得依靠村委会来开展工作。”通过与民政局Z主任的访谈,我们了解到农村低保面临着工作量大、人员不足、指标偏少、评比困难以及易养懒汉等问题。Z主任认为“过去由于农民思想意识上的错误认识和低保执行机构村委会的问题,出现很多关系保和人情保,农村低保工作很难开展,也很难实现公平公正。”
另外,针对流动人口的低保政策还不完善。被调查者中有一位来自湖北农村的流动人员,由于户籍还在湖北农村老家,她所有的报销事宜只能到户籍所在地办理,这对于她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也是她希望当地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能够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jc-C-c,金昌市永昌县,农村户口,外来务工人员,女,50岁,汉族。
“我也很想申请低保,可是我的户口在湖北老家农村呢,这儿申请低保是有户口限制的,所以在这里是申请不了的。我要报销的话就得会老家,麻烦的很。”
(二)医疗保险
在城乡一体化试点下的医疗保险方面,永昌县2010年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社保局资料显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在报销比例、缴纳费用等方面进行了统筹。
jc-E-c,金昌市永昌县城关镇北海子村,农村户口,女,52岁,汉族。
“我家人曾经生过大病,在我们县医院住的院,总共花了3000多块钱,报销比例县里70%,镇里75%。除了给报销的钱以外,大病救助还给补助了300多元,这一点还是比较满意的。
jc-B-u,金昌市永昌县,城镇户口,退休职工,男,60岁,汉族。
“去年住院(金昌市级医院),花了一万,报销了70%(7000元)。市县的报销比例一样,住院费用我自己先垫付后来给打到卡上,用了2-3个月。”
jc-H-c,金昌市永昌县城关镇北海子村,农村户口,男,70岁,汉族。
“新农合入了有7、8年了。06年在武威市肿瘤医院看病,但是当时是出市治疗未能报销,现在出市也可报销,报销比例为70%,但有的费用如药费、检查费等不能报销。在市级医院看病可先拖欠部分费用,后来再补上。”
但是要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还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对永昌县社保局B局长访谈我们了解到,目前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医保资金筹集比例水平较低,其次是医疗费用增长比例大,最后是征缴基金缺乏。在医保、医院、患者这三方的利益链条中出现了恶性循环。即医院费用提高速度太快,医保基金筹集不够,患者报销金额被拖欠,又影响到基金的筹集,以此循环。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2014年大病保险的报销没有落实,原因是在城乡一体化的三年试点期结束后将大病保险60000元以上80000元以下的部分交给了平安保险,但这中间出现了行政工作的衔接不良,政策并没有落实,因此影响到了大病报销。此外,目前永昌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资金来源主要个人缴费以及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支持。但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医疗保险资金还是比较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进程。
三、结论
总体来说,永昌县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比较全面,尤其是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很大。参保人数在不断增加,各种保险的参保率均在96%以上,居民的参保积极性很高,居民的满意度也比较高。但是永昌县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存在漏洞,如大病保险的转移续接工作出现问题,进而导致基金征缴的困难这一现状;在最低生活保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不公平现象;基层机构设置不健全导致的工作量较大等等,还需要继续完善。
注释:
①金昌市永昌县人社局2013与2014年工作总结
②同上
参考文献:
[1]高平.城乡一体化应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J].中国乡村发现,2010,04:52-54.
[2]方菲.从失衡到均衡: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研究[J].理论探讨,2009,06:72-75.
[3]马一民.论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8,11:21-24.
[4]王延中,张时飞.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8,01:39-41.
[5]何平,汪泽英.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02:42-52.
[6]袁文全,张卫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启示与实践向度[J].学海,2010年第6期.
一、引言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建立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 安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我国政府从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并积极致力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 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金支撑能力也逐步增强。近几年全国社会保险覆盖人数每年递增 6%左右。但另一方面,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起点低,区域间的发展 差距不断扩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就成为一项十分艰巨和繁重的任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 立健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制订合理的社会保障水平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科学测定 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和我国现阶段的社保水平,并做出科学合理地比较和分析,对于我国社 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从最微观的角度出发,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被称作社会保障水平,其主要衡量指标是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 度”区域,过高或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都会对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机制和社会经济发展产 生不良影响。
1、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 国内曾有学者提出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模型: S=Sa/W×W/G=Q·H=0.75(Oa+Z+J+M)其中 S 代表社会保障水平,Sa 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G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W 代表工 资收入总额,Q 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系数,又称社会保障负担系数,H 代表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又称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系数(依据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H 选定为 0.75),Oa 为老年人口比重,Z 为失业保障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 的比重,J 为工伤、生育保障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M 为社会福利优抚支出占工资收入 总额的比重。“根据国际经验和中国已采取的保障政策,失业保险支出比重系数 Z 一般在 1%-1.5%左 右,下限选 1%为宜; 工伤、生育保险支出比重系数 J 一般在 0.016%-1.5%左右,下限
选 0.016% 为宜;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支出比重系数 M 一般在 1%-1.5%左右,下限选 1%为宜。” 参数 Z、J、M 都采用的最小值,因此计算得出的数据为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值即社会保 障水平的最低值,适度的社保水平应稍高于社保下限值。将各项参数代入上述公式,得出 2004—2006 年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度”的下限值(见表 1)。表 1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度”的下限值(2004—2006 年)(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2、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现状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额的比重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发展的深度。社会保 障水平“度”的测定公式:S=Sa/G。其中 S 代表社会保障水平,Sa 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G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
表 2 中国社会保障水平(2004—2006 年)(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整理。)依据表 1 所示,2004-2006 年,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值分别为 9.778%、9.784%、9.987%,也就是表示 2004 年-2006 年我国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应该在 10%左右。而表 2 所示,我国实 际的社会保障水平分别为:3.122%、3.183%、3.062%。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明显低于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值,实际的社保水平不及社保水平下 限值的三分之一。虽然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逐年都有所增长(2006 年除外),但增长速度缓慢,低于社会保障水平下限值的增长速度。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于社会和经济发 展水平。
三、我国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成因分析及相应对策 由于统计年鉴中社保总支出并没有涵盖事业单位和机关人员在这方面的支出,若要考虑 到事业单位和机关的高水平的保障,我国实际的社保水平应有所提高。但数据所限,故不展 开对这部分的分析与阐述。
1、社会保障覆盖面依然狭窄,没有实现全覆盖 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亟待发展。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如此低,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 是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并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同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我国 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呈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在城市,建立了面向全体城市居民的、全面的社会 保险制度;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保障与集体救助相结合的保障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并未在农村建立。迄今为止,各种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思路基本上还 是以户籍为基础的,对于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没有考虑到。我国城镇失业保 险覆盖率极其低下,仅覆盖正式职工,却将农村就业人员和城镇非职工人员排除在外。从社 会保障费用支出的情况看,占全国总人口 80%的农民保障支出
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支出的 11%,而占全国总人口 20%的城镇居民,却占 80%的保障费用。尽管如此,当前的社会保障还远远未能全部覆盖全部城镇人口。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 革仅限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一些非公有制的企业形同虚设,有相当一部分城镇企业员 工被挡在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外。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如此悬殊,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展,农村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将在逐渐被核心家庭所取代,农村的家庭养老能力也将逐渐减弱。同时,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来自于养老和医疗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因此,扩大社 会保障覆盖范围,将全体社会公民都纳入社保已迫在眉睫。但现实中,农村经济薄弱,资金来源没有充分保障,要在农村建立与城市同等的社会保 障水平也不实际。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他们既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 定因素。首先,要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根据农民工的需要与制度建设的可能,对农 民工实行分层保障。最急切的保障项目应当是按照普遍性原则来确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障制度。从层出不穷的农民工伤事故到规模惊人的农民工职业病群体,以及由此导致的数不清的劳资 纠纷,均决定了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障制度应当作为我国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尽快得到确 立。其次,有必要建立农民工的疾病医疗保障尤其是大病保障机制。尽管近几年我国在推行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但是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机制有待完善。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不仅会 导致农民工失去工作,而且极易陷入贫困境地,这使得疾病保障成为农民工的现实需要。最 后有必要为农民工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制度。它应当包括农民工遭遇天灾****时紧急救济、特殊情形下的贫困救助、合法权益受损或遭遇不公待遇时的法律援助等。
社会保障空间水平的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灰色系统控制理论,建立社会保障结构空间水平评价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和保障水平进行空间层面的评价分析,以期实现主观向客观、定型向定量的转变,为保障制度及政策的.制定者提供科学、直观的决策思路与方法.
作 者:段婕 林伟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西安,710072刊 名:统计与决策 PKU CSSCI英文刊名:STATISTICS AND DECISION年,卷(期):“”(6)分类号:O212关键词:社会保障 结构 评价 模型
进入90年代以来,civilsociety(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的研究逐步成为中国学界研究的重点,知识界就此理论进行严肃的反思,相关的研究成果叠出,涉及领域广泛。文章拟就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的市民社会研究状况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
一、中国公民社会理论研究兴起的背景
从civilsociety的本源来看,它是一个完全源于西方的极富包容性和开放性而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涵义,甚至可以说是不同的意蕴。然而,从90年代开始,大陆学界对这一概念倾注了大量的热诚。对中国大陆的学者而言,借助于这样一个纯粹西方的概念并不仅仅是用于解决现实的困境,更多的是希望能用其来提供一个解决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路径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种理想框架。
1.从整个世界的大环境来看,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的公民社会理论在西方的重新复苏为中国学术界提供了最直接的知识来源。西方公民社会理论之所以复兴,其原因在于:A.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非西方国家都面临着强大的民主化浪潮,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人们重拾了对市民社会的关注。
B.前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日益暴露出来的高度集权的弊端使人们开始对斯大林式的全权国家进行反思。从70年代起在东欧的一些国家自下而上的出现了声势浩大的争取民主的运动,一些学者借助于市民社会的概念对表达他们的反国家主义的思想,最终酿成了90年代初的苏联、东欧巨变。有学者把巨变看成是市民社会复苏的直接结果。
C.从整个西方社会来看,二战后,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失灵,福利国家的危机,也促使一部分学者呼吁限制国家的权力和活动范围,向市民社会回归。国家中心论开始衰落,人们期待官方的、扎根于共同体的组织比国家更能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80年代起,随着治理和善治理论的`兴起,国家权力重新向社会回归,公民社会理论家开始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对此理论展开研究。
2.中国国内状况的政治体制改革与公民社会的复兴密切相关
由于市场经济的确立让学者们敏锐的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可能会促使在中国出现一个类似于西方早期公民社会的阶层,并推动政治社会体制变革,从而使中国走向真正的现代化之路。因此,civilsociety这样一个极具灵活性和挑战性的概念在90年代的中国学界看来,因为能够作为这个古老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的工具因而也不可避免的带有了浓郁的本土色彩。
从中国大陆的研究情况来看,公民社会理论的兴起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介绍引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1992年开始到上个世纪末。90年代开始,中国正值政治社会体制转型期。中国的政治体制正从无所不包的、社会力量被行政吞噬的国家体制中转型,从个人的淡化到个人主体自觉意识的复苏,从分割的城乡二元体制到变迁的城乡结构。尤其是1992年中国经济改革进入了市场经济新阶段,现实层面的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作为后进国家的中国,在追赶西方的过程中也急需借用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中国知识界在对西方理论进行甄别时,选中了公民社会这样一个发源于西方,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且又重新在西方得到复苏的概念。
在这一阶段,知识界对公民社会的讨论主要围绕现代化的进程而展开,这与公民社会这一概念的“舶来”
1.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对于农村贫困人口来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而且该制度下的救助衡量标准是随着当地生活水平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政府进而可以更科学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
在陕甘宁边区,针对农村生产能力低下,人们的生活没有保障,村民就自己团结起来,集股进行医疗互助,共同抵御伤病对家庭的冲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在这个雏形下进行系统的完善而建立的。在政府组织下,农民自愿参与,个人、集体、政府多方集资。将政府纳入到筹资体系中,从而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一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持。
1.3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发展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在中国自主探索适宜中国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有重要的意义,新农保以保障农村居民老年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农村居民在老农保的基础上增加了养老金,而这一部分全部由政府负责支付,这一新举措减轻了农村居民的养老负担。
1.4 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除了进行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外,国家还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中央加大了对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建设,特别支持边远地区的卫生室建设,将建设目标进行具体的量化,政府着力培训乡镇医护人员,在软件条件上狠下功夫。在这种大力扶持之下,农村的公共卫生事业正在加快脚步发展,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缓解。
2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较窄,保障程度不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群体迅速扩大,但针对失地农民群体的保障仍处于初级阶段。一些农民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所知甚少,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参与程度。
2.2 资金支持不足
社会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难点所在。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个人、集体、政府三方筹资的机制,但是真正在实施的过程中,个人的筹资比例还是非常高,社会保险在一些地方形同个人储蓄。
2.3 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管理分散和法制缺位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是城乡分割开来的,多头管理,存在着城乡衔接问题,而且具体到各个部门来说,许多机构都涉及到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管理分散尤为显著。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透明度较低[1]。
3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未来建设方向
面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不高的问题,政府应统筹城乡的社保制度,将农村与城市的部分保障机制并轨,着力解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保障不足的问题。另外,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中央应明确自身在农村社会保障中重要的保障责任,制定有利于农村发展的财政预算[2]。
面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管理分散、法制缺位的情况,国家应逐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简化负责机构和办理手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整理服务资源,实现保障电子化、网络化,扩大农村居民的参与率。另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制建设,将农村社会保障纳入大的法制体系中,实现办理的公开化、透明化。
摘要:社会保障事关国计民生,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农村社会保障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关键的一环,建立健全适宜我国发展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农村发展全局来说至关重要。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方向,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迎生.市场转型期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展与偏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84-90.
关键词:社会保障;筹资机制;财政支出
一、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财政支持
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增加取得了全世界关注的成果,但国家的民生状态却使人担忧,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人民服务最重要的权衡标准,国家富强和民生状态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差异。推进民生状况的改善,政府、当局和国家要承当更多的责任,主要是通过政府财政性和保障性手段在政府支持方面施展建设性的影响,国家民众能够获得同一的支持和服务。社会保障权利在国民中的充分享有和广泛适用显得极为重要。政府是保障制度的终极负责的责任人,社会保障供给需要政府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撑。
二、社会保障财政筹资机制
(一)社会保障筹资方式的国际比较:社会保障性轨制能够存在而且不停的成长进而不断完善,其建立的根本便是必须要有足够的保障性资金支撑,社会保障筹资的方法须要合理的确定,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焦点是根据筹资方式确定的。各个政府由于国内状况存在差别,其实施的社会保障轨制在方法范畴上有很大区别,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法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度和区域已经创设起来了保障性的社会轨制,社会保障财政资金支持的方法主要存在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个人储蓄账户。这可以被看作是强制性的储蓄,政府采取的是强制社会保障模式。这种筹资方法的具体流程是由用工方和员工两边按照规定的准则划分,把社会保障用度存进员工的私人帐户,原则上社会保障性费用无论是本金还是利钱都归员工所私有,而且有专门的政府保障性机构对社会保障费用举行同一的管理支配,但政府也有权利进行一定范围内的适当调剂。第二种是征收社会保障性税收,也有征收社会保障性费用。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关筹资方法。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改革开放不断向前迈进,国家和政府也对社会保障体制进行了探索和改革。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但是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规范和不完善的地方。我国现在实行的社会保障的筹资方法以“现收现付”为主,特点是各个政府部分和各行业分散性筹资,多样化筹资,在资金张罗部分存在着很多弊端和问题:社会保障财政资金的筹措方式出自多家,筹资方法很符合不规范,缺少法律进行保障,没有形成全国同一的轨制。在实际中这种筹资的方法存在另外一大短处,规定大多用规章的样式,轨制体系没有法令进行保障,并且征收的实力存在不够的现象,很容易呈现不缴以及少缴的征象。
三、社会保障财政管理支出
(一)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国际比较: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以社会保险和市场主导制度为主,世界上转轨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支出可以作为借鉴;不少转轨国家由于政治经济的演变,社会保障制度随之发生剧变甚至是重塑,社会保障制度变化为以社会保险类型为主体。在财务付出方面转轨国度的保障性支付占比很高,GDP比重比肩甚至超过了有些发达国家,而且公共财务支付也与很多发达国家支付水平大致相等。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轨制在类型上实行的一般是社会保险类型。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水平的发展程度广泛不是很高,对应的财政投入的程度也比较低,社会保障水平相应处于低水平,同发达国度的社会保障的水准对比,客观上有很大的距离。
(二)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我国社会保障资金在管理上多元,分散,机构自设,管理者众多。从我国的社会保障总体情况来看,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绩观中在社会保障方面的重视还不够,责任的划分不够透明清晰,用于社会性保障的各种财务付出比重仍然不是很高,并且社会保障支付中用自公职的支出占有了不小的比重,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性支付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高,跟发达国家甚至很对转轨国家相比距离不小,同有些发展中国对比也有落后,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太小。
四、社会保障财政改革的趋势
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和政府运行的重要构成,被整个国家运行系统所包括,放眼全球,有的社会保障系统没有成为社会的安定阀和稳定器,相反由于民生问题会诱发社会的不满,更严重的情况会导致社会动荡。
社会保障轨制不应该是一个方面和一个层次,应重视起来多条理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不仅包括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也包括社会救助制度,救助制度多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也包括社会保护制度。
参考文献:
【社会保障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社会保障学课程论文12-02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研究论文11-12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社会学论文11-22
毕业论文之浅析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12-08
建立社区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下载10-12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06-17
社会保障概论试卷06-02
社会保障阅读书目06-10
社会保障试题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