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的教学应用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应用(精选10篇)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应用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学生;学习兴趣

1使用多媒体教学办法激发兴趣

当前普遍应用于课堂的多媒体教学能够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更加形象地表现给学生,展现的办法更加直接和容易理解,除了可以辅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深入观察空间以外,还可以提升学生在学习中视觉以及听觉的辅助效果,并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构筑的数学知识的课堂情景当中,从而帮助学生创设更加活泼的课堂气氛,辅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方面的经验,极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譬如说,数学教师在初中课堂上讲述关于行程方面的数学题时,如果学生无法精确地明晰什么是两地、同时出发等概念,就一定会阻碍学生获得正确的解题办法。这个时候数学教师就能够通过使用多媒体的办法放映动画版的解题过程,其成果必然十分显著。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通过使用多媒体办法的先进的影像技术,能够把关于行程方面题目的不同状况更加形象深刻的显示在数学课堂之中,通过把数学知识通过更加新奇的娱乐办法解答出来,帮助学生构筑更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针对数学概念和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兴趣,极大程度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高度提升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2使用语言艺术激发兴趣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数学教师若具备较强的语言艺术,使用更加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产生对于学生求知的诱惑力,一方面可以调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心情,另一方面还可以构筑更为和谐的数学课堂气氛,从而提升学生课堂数学知识掌握的效率,这也成为了教师使用语言艺术的魅力。语言艺术能够辅助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具体的实现,能够帮助教师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数学教学内容通俗化,也能够推动课堂中难以理解的数学理论更加通俗易懂,这在极大意义上可以高度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数学教师在初中教学课堂中,可以更频繁地使用一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案例,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譬如说,教师在进行样本这一节的讲授过程中,能够通过将生活中购买葡萄的案例进行辅助讲授,买家往往会询问“葡萄甜不甜”,此时的卖家往往会让买家进行品尝,而这种品尝自然只能是一个或者几个,无法进行全部品尝,此刻就展现了样本的含义——仅仅抽取主体的部分当做调查课题就可以估计总体,这样就能够辅助学生对其进行理解,也可以高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展现日常使用的数学知识激发兴趣

学习是为了能够切实地运用知识。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更加看重如何引领其学生正确使用课堂数学知识,进而理解日常生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疑问,必须帮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怎样使用的,他们才可能更加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吸收,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极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并培育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譬如说,学习了“三角形”的数学知识,教师能够引领学生走入日常生活,譬如要求学生去测量并通过计算得到河岸宽度等一些很难直接测量的事物。教师还能够鼓励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课,引领学生搜寻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探讨。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能够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入进数学教学中,推动学生更深层地明白数学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就提升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使用意识以及创造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

4使用分层教学办法激发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具有其独特个性的,当然从教学角度来说,每个学生接收知识的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身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高度明白这一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更加看重使用分层教学的办法,依据学生的现实状况依据其所在层次实现不同地教学。针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学生,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以及作业批改的时候需要相对宽松,通过这种方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学习自信心,推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验学习的趣味;针对数学知识接收较快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适当提升难度,进而激发这类学生对数学更加深层次的探索。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适当鼓励学生。在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陷入困境时,教师必须激励学生主动克服困难;学生有所进步的时候应当对学生进行表扬。教师必须更多地看重学生具备的优点,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表扬的作用,辅助学生产生得到学习成就的快乐,从而高度鼓励学生产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忱,激发其兴趣。

5结语

综合上文,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进程中,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是能够更快接收课程知识的关键条件。所以,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进程中,必须使用不同的办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潜力,经过以上办法激励学生针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可以推动学习兴趣变为动力,才可以更加主动地落实课堂知识的实践,从而高效增强数学课堂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赵云涛.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学周刊,(23).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应用 篇2

一、问题教学法关键是在问题的提出上面,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进行学习, 因而它在我们的教学教学实践过程中, 在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方面也都有明显的优势

在这里我们不用空洞的干巴巴的言辞来说教, 而要用一个具体活生生的事例来形象地来证明这个问题。说的是有一个幼儿园里的教师, 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 于是乎她就接着问道:“小朋友们, 你们动脑子想一想, 这个圆可能是什么?”这时候的孩子非常活跃, 纷纷举手发言, 竟然在两分钟之内, 说出了20多个答案。据说是同样的问题, 拿到一个大学里来问我们的大学生, 你想象一下, 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其结果出人意料, 令人奇怪的是, 两分钟时间过去了, 教室里竟然静悄悄的, 没有一个学生发言。据说后来, 还是这个班的班长慢吞吞地站起来迟疑不定地说道:“这大概就是零吧?”

诚然, 通过这个实例看看我们的学生都是怎样来看待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从中反映出一个根本的问题。没有受过专业素质的教育的孩子, 在两分钟内能说出来20多种不同的答案, 可是那些经过了小学、中学教育, 又考上大学的优秀的大学生, 却面对这么样简单的问题不知所云, 是不是令人费解呢?真是不可思议。难道我们的大学生真的一下子都失去了想象力了吗?其实不然, 也并非偶然。正是我们的大学生们因为经过多年的教育, 已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定式, 习惯了被动地接受教师给出的答案, 而不是向教师的答案勇敢地提出挑战;总认为教师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同时, 还有长期受传统的教育方式思想的束缚, 使学生产生狭隘自私、爱面子、怕答错了问题会当众出丑多难看等等想法来!因为这些奇异的思想在作怪, 所以才导致了他们对待一些问题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 也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好, 而今我们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 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思维方式, 通过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来改变现状, 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长足发展。

二、问题教学法让我们的课堂在提出问题中开始, 并且贯穿整个创新教学过程中, 最后终结于对问题的解决

首先, 问题教学法好就好在:以问题为起始,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开始于问题的提出。我以为, 应该让学生学会问。

让我们的学生面对新知识时, 要有自己的主见, 去进行积极的思考, 提出问题要运用自己已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来进行积极的主动思维活动, 直到最后解决问题。我们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问题思维方式: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 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我们的教学不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是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在教学开始阶段, 引发学生提出大量问题, 才能不断深入开展教育教学,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这样的课堂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 问题教学法好就好在:以问题为主线, 就是让问题成为贯穿我们创新教学过程当中, 以此来保证我们教学的连续性、有效性。

在我们实际教学生活当中, 针对学生提出来的一些问题, 教师还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 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活动。在自己独立思考后, 有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可以拿出来, 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当中, 对一些不明白的、疑惑的, 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小组互动, 合作学习研究讨论, 再到全班共同来探讨问题的解决, 这样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使得问题存在于整个创新教学过程中, 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学过程连续性和有效性。

再有, 问题教学法好就好在:以问题为纽带, 始于问题的提出, 并且让问题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最后归结到问题的解决之中。

总之, 问题教学法是值得我们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运用, 可以大胆来尝试一下, 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我们能从一个个的小的问题入手, 进行种种尝试, 提出种种方案, 再采取恰到好处的方法, 就能有所见地, 有所作为, 有所突破, 有所成就。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 而是全体学生。这就给我们所有授课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在新的教学环境下, 利用好有效的课堂45分钟, 开展教学, 使得学生既快又好地学会新知识。

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探究 篇3

关键词:中学化学;问题教学法;应用

目前,对于中学生来说,数理化是比较有难度的科目,尤其中学化学,化学方程式长而且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把握。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需要有自己的化学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才可以全面掌握化学知识。而问题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此是学习化学必须具备的能力。

问题式教学的概念

所谓的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或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惑的问题,经过提炼,提出问题,学生起主体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

中学化学是一门逻辑性、数理性非常强的科目,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取决于对化学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的高低,即使是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化学成绩也是参差不齐,这主要是不同的学生对中学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和思考能力不一致。因此,在中学化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问题教学法即是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进行思考的教学方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初见成效。

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

创造自由的课堂氛围 自由,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保证,建立民主自由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而自由,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范围内,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思维能力,对化学现象进行各种大胆的猜测和思考,甚至是质疑老师。自由的教学环境,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愿意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最后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以某实验中学为例,教师讲解“水解盐类”的知识点,讲解教材知识之前,化学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与该内容相关的问题:“我们都知道,随着工业的发展,我国的化工厂越来越多,在生活中使用的煤气和天然气也比较多,这些都是很容易产生火灾的物质,我们来看这张楼道起火的图片,居民迅速打开楼道的灭火器来灭火,那么,你们知道灭火器里面储存的是什么物质?灭火器产生的泡沫运用到什么化学原理?”

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在台下讨论得热火朝天,各自说着自己的观点,并在思考中冒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然后认真查找课本,了解到泡沫灭火器瓶内的物质是NaHCO3以及Al2(SO4)3两种物质。在了解了这两种物质的特性之后,学生便会思考这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首先,我们知道NaHCO3可以溶于水中,水溶液呈碱性;Al2(SO4)3在水解之后呈酸性,酸和碱在水中进行中和,这样会使得溶液的浓度降低,从而加快了水中离子的水解过程,离子在水解过程中,产生CO2,即二氧化碳气体,并强烈地从灭火器瓶口喷出来,形成大量的泡沫,这就是灭火器泡沫产生的原理。

在容易被忽略处提出问题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重要,有一些看似简单的地方,也容易产生问题,而学生也是经常忽视了这些问题。学习中学化学需要缜密思维,学生有时候不在思维的状态,就容易粗心大意,没有发现问题所在。教师在学生找不到是哪里出现了问题的时候,要善于发现细节,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深入思考问题。化学是实验的世界,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过程中,需要细心、耐心,更需要保持思维状态。

例如,在中学做氯气和谁反应的化学实验时,看似简单的化学方程式CL2+H2O=HCLO+HCL,正确的实验结果是把氯气溶于水后,溶液会慢慢变成浅绿色,这是由于产生了次氯酸。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就没有在意实验步骤和细节,实验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结果有一部分同学得到了浅绿色的溶液,而一部分同学得到的是没有变色的液体。此时,学生就会在脑中思考为什么自己做的实验不成功,已经开始疑惑了,教师这时候就可以顺势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同学得到浅绿色的溶液,而另外一些同学得到未变色的液体呢?是实验过程中哪里出现了问题?”然后先让学生思考原因,最后教师总结实验失败原因:氯气和水反应的过程中,反应的速率和氯气的量有关系,还和发生反应的温度有关系,必须把握好实验的各项影响因素才能成功地完成化学实验。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明白问题所在,在日后的实验操作中更加专心、细心。

结束语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只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问题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情绪,积极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领悟化学知识的奥妙,有利于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应用 篇4

中公江西教师网

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江西教师网http://jx.zgjsks.com/)

【江西教师考试课程-80元优惠券免费领】

【教师资格证笔试通关班】两门连报880。协议班2380,两科不过全退

【全程无忧协议班】只需18800元,教师招聘笔试不过退15000,面试不过退10000。并赠送教师资格证笔试+面试课程

所谓英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指的是教师用语言、教具及各种教学设备,为学生营造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有利于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完成对知识的掌握。情景教学能把简单刻板的教与学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情实景当中,让师生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在欢乐、活跃的氛围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直观,化刻板为生动,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掌握英语学习的捷径。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讲究趣味性

儿童从小就喜欢玩游戏,这是儿童不可泯灭的天性。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地增添一些趣味性游戏,使孩子们觉得学习知识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么枯燥,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课堂中设计适合儿童的游戏情景,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能帮助教师把单调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乐而好学,可谓是学生学得高兴,老师教得轻松。这样不仅减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恐惧感,而且可以延长学生注意的保持时间。

例如:在教“Happy birthday to you!”时,设计Zoom一家团聚互相祝贺生日的游戏,显得形象、生动、有趣。学生在游戏情景中深入角色、踊跃表演。在玩中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既符合孩子们乐于模仿与好玩的天性,又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还调节了学习节奏。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语言知识,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在关于人体各名称的复习课中,学生要会听、说、认、读head,eye,face,mouth,ear,nose,neck,knee,foot,arm,hand和leg等词。为了避免学生们有厌倦情绪,不妨设置两个游戏。

游戏一:分组“筛选”。让一组学生起立,其他组同学监督,教师用由慢到快的速度说:Touch your nose/hand„.Please!学生做出正确反应。没有按单词摸准身体部位学生被逐一淘汰后坐下,坚持到最后一个的学生为优胜者。

专业教师辅导

中公江西教师网

游戏二:每组的优胜者再进行比赛。教师在黑板上按参赛者人数,画若干个没有五官的人头,教师每念一个单词,参赛者用粉笔指出其位置并标上序号,教师在标出序号的位置上勾出该单词所表示器官的简笔画,直到完成整个头型。如果学生指错了位置,则会出现五官挪位的喜剧效果。这就避免了枯燥的跟读导致的疲倦和乏味,在游戏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竞争中强化了知识记忆。

此外,唱英文歌曲、表演英语情景剧等等也能起到助学的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分散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创设有声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在唱歌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进行问答或分角色对话,体现歌曲中的交际情景。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但应注意的是,为了增添趣味性而设置的游戏情景应具有科学性,应围绕学习内容来进行设置,不能为单纯逗乐而盲目设置。

二、注重直观性

直观教具是创设情境最直接、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手段,它能使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最初接触英语时,都免不了用汉语为中介把英语和所表达的事物联系起来,这实际上还是用汉语进行思维;充分利用各种教具直接比照英语的词和句,则可避免这种思维过程。因而缩短了英语与所表达事物的距离,加快了教学的节奏。

应当注意的是,直观教学要灵活多变,丰富多彩,教师既要有备而来,预先准备好一些实物或图片、幻灯片,又要善于临场发挥,捕捉现场“道具”,如学生的文具、衣物、现有的设备、景物等,并辅之以简单的简笔画,使教学过程充实且不流于重复。

例如:在进行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及Good night的句型操练时,在黑板上可以用简笔画画一个闹钟,随着时针、分针的不断变化要求学生做出准确的动作反应;因为简笔画可随时进行更改,学生的反应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三、把握实践性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是其实践性的主要表现。但在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最缺乏的就是语言环境,导致许多学生感到英语学习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兴趣,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运用英语口语进行实践学习的机会。由于小学英语课时少,时隔长,这对缺少语言环境的学生来说很不利,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造一些语言环境,别让学生们的口、眼、耳、手闲着。

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学生多看、多听,多读,利用网络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模拟表演,往往受时空限制无法全部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可运用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等电化教学手段来移植情境,形象生动地再现有关对话的时空,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适应小学生好奇、求趣、求新的心理特点。

例如:在教学天气这个课时的时候,可让学生听预先录下的下雨声雷声,先体会下雨时的情景,再学习有关下雨的对话内容及单词。视觉上学生能从录像中能看到生动的画面,帮

专业教师辅导

中公江西教师网

助他们加深对某个句型、某个词汇的理解。从录音里能听到纯正地道的英语口语,绘声绘色的故事描述和对话,这就在不知不觉的模仿中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感。

其次,模拟表演,创设语境。对话是在一定情景下的习惯性语言,脱离了情景,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真实生活情景搬入课堂,但能模拟真实情景,创设接近生活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内容。

例如:在教学迟到这个场景时,我请一位学生扮演迟到的学生,当迟到的学生要进教室时,可进行模拟表演对话情景:一边敲课桌模拟敲门声,迟到的学生一边说 May I come in?然后教师说OK.Come in,please!简单的表演既容易又很逼真,学生兴趣很浓,表演时全身心投入,神态惟妙惟肖,对内容的理解便不感到困难。

又如在学习同学间的互相介绍时,教师可让一个学生扮演从外地转学来的新同学,让其他同学向他表示欢迎、问候并询问一些有关于他的问题。如What’s your name?How are you? How old are you? Where are you from? 让这位学生一一加以回答。这些对话表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对话内容,逼真地再现对话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加深了对对话内容的理解。

总之,情境教学法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质量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把简单刻板的教与学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情实境中,让师生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在欢乐、活跃的氛围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化抽象为直观,化刻板为生动,帮助学生寻找到英语学习的捷径,使学生学于其中,乐于其中,感于其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更多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动态关注:2014下半年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班】

问题教学法对数学的应用论文共 篇5

1。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不是突兀的、无根据和无前提的,存在一定的逻辑性和必然性。首先需要教师巧妙设置情境。例如,在学习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这一内容时,可以打开教室的门让学生观察,“这里有很多直线,也有一些平面,谁可以列举一下呢?”教师先让学生指出有代表性的几条边:门的立棱以及横边,门面、墙面等几个面,开关门时,横边和立棱相对应墙面的位置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这个角度可以为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教师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就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提出相应的问题创设情境。2。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跟教学内容高度一致,不可生拉硬拽。自然而贴切的课堂情境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情境中的问题理解深刻,并产生急于解决的迫切心理。同时,理想的情境,更便于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使其思维更活跃。

(二)深入思考,在情境中提炼问题

适合教学内容的课堂情境很容易引导大家提出符合教学目的的问题来,但问题的提出要有艺术性,不能使学生产生歧义,不能让他们感到乏味,要能很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1。数学课堂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做到新颖而独特。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驱动力,各种新鲜而奇妙的问题会不断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努力认识这些未知领域,积极开拓思维,设法解决问题。2。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渐进性。问题是依据数学的知识结构和教学需要而设置的,而知识结构具有层次性,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对知识进行由易到难的剖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不同的问题得到解决。3。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多教师都侧重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事实上,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能够提出符合教学内容、有代表性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的多。在高中阶段,由于年龄的增大,学生的好奇心有所减弱,而且担心自己表达不准确或见解不被认可而有所顾虑,提出问题的意愿降低,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挥。这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表现机会,对于学生提出的浅显、简单的问题,表达错误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容忍和适当的评价,进一步激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完善自己的表达方式,也促使其进一步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大胆假设,研究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应用 篇6

摘 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教育课程不断改革的情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优化。阅读教学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促进作用,所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阅读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问题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效果显著,所以对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用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特征

问题式教学方法主要就是将教材中所讲的知识内容转换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针对相关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相互之间进行探讨,最终把问题解决。现代化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索,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应用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和阅读环境,针对教材内容提出合理问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组间讨论,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使用问题教学法,对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有着促进作用,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阅读内容与生活脱节

目前初中生所学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历史内容,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内容不能结合现代实际生活思考和理解,与学生目前的生活情况脱节,这为学生学习和理解的过程加大了难度,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2.传统式阅读训练量过大

在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把重点放在语文教材的学习上,这与新课改的内容是不相符的,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教学,这对学生相关知识的学习有着抑制的作用。

3.教师的主导作用形同虚设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相比较于传统教师“唱独角戏”的说教式教学来说,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本的鸦雀无声变成热闹红火,然而在这“热闹”背后却是教学的无效,教师指导不足,学生自由过分,教学中散漫而混乱,教学过程一团糟,教学质量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三、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其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对阅读的理解,由于受到年龄的制约,初中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注重速度不注重质量,阅读时敷衍了事,认为快速读完文章就是完成了一项任务,无法真正理解阅读的内容,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目前学生的阅读方式和技巧都存在一些问题,对阅读教学的效果有极大的影

响。所以在进行阅?x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针对这一情况,让学生放慢阅读的脚步,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并找到问题的答案,利用这种方法进行长时间的阅读教学,可以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2.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初中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时,往往都是搭不上边,甚至是胡乱说一个问题的答案,学生给出的答案与教学的内容不符合,影响阅读质量。所以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顺着教师思维去思考问题,对阅读的内容进行真正的理解,从而找到问题答案,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3.尊重个体差异,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层次化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过去“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容易导致“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来”的现象,使得学生之间的学习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效果。更何况是阅读教学,阅读作为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尤其需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思维从形象往抽象转变的过程,相对来说,形象的实物更容易被接受、被理解,所以,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点,在阅读中为学生设置具有针对性、形象化、层次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正确合作探究,发挥合作探究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然而,传统教学中,师生很容易陷入“设问”的怪圈中。如何改善问题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是我们教师着重需要考虑的问题。然而,在新课改的大形势下,合作探究模式被广泛应用,但形式化严重,效果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发挥合作探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阅读课堂效率,而且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在新课改形势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好问题教学方法,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具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应用 篇7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化学,教学应用

化学问题教学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中,有一些策略是主要的。本文探讨下列策略:创设化学问题情境的策略、提出化学问题的策略、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指导化学探究的策略。

1.创设化学问题情境的策略

问题情境是指在问题教学中所面临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通过为化学问题设置生产、生活及社会背景(境),激发学生认知内驱(情),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迫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与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讲述“氯气的漂白杀菌作用”时,为了使这一单调的内容变得饶有兴味,可创设几个问题:1夏天的自来水为什么有一股很强烈的气味,水中混入了什么物质? 2通入氯气为什么能消毒?3久置的自来水特殊气味为什么会消失? 学生有贴切的生活体验, 了解了生活中这种常见现象的科学道理后,提高了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激活了思维。

2.提出化学问题的策略

提出问题在问题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教师提问的技能是教师所具有的处理师生间问答活动的基本知识、经验和技巧,其中包括组织材料、创设环境、调控提问活动时间、提问的分布及评价、教态变化等技能,它具有调节、强化、补充和完善提问,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作用。

课堂提问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研究教材,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组织提问材料,围绕一条教学主线设问,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步步深入,从而达到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目标的需要提出问题,切忌盲目地无准备地乱提问,认为提问越多越好,或问一些学生随口就能答出来的“对”或“是”。这样虽然看似课堂气氛很活跃,却容易分散学生对教学主要目标的注意,干扰学生的定向思维。

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分布要广,使学生养成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尤其注意向学习较困难和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提问,注意引导,给予其锻炼的机会,促使其树立学习信心。当学生感到困难或回答不完全正确时,教师应给予必要提示。

新课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未知的过程,学生回答问题总是从不全面到全面,因此学生的回答即使不够全面,也应充分肯定学生回答中的正确因素,使学生首先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明确指出错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切忌以提问手段迫使学生学习,使师生间产生对立情绪。

3.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

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如何处理学生的回答呢? 在处理学生的回答时,主要需注意以下几点。

(1)尽可能地肯定和采纳学生的回答。

尽可能地肯定和采纳学生的回答, 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具体地说,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做出不同处理。无论哪种程度的学生,当他们回答问题不理想时,都应该避免批评,并指出错误在哪里。

(2)教师要能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

教师应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教师当然期望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思考和回答问题。这样想本身就是不对的。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得到的答案当然不尽相同。尤其是在做化学实验时。面对不同的化学现象时,学生的回答往往五花八门,有些回答超出我们的想象。当学生得到期望之外的回答时,教师应该肯定学生的思考方法和思路,并给予表扬。

(3)如果学生对问题答得不够全面、深刻、正确 ,甚至一无所知,则教师应认真进行处理。

问题:F﹑C1﹑Br﹑I元素的化学性质与结构有何联系? 教师可通过下面四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ⅰ.从氯原子结构分析,氯的化学性质为什么活泼?都能和什么物质发生反应?

ⅱ.F﹑C1﹑Br﹑I等卤素原子在原子结构上均有相似之处,是否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在原子结构上又有不同之处,是否化学性质又有差异呢?

ⅲ.F2﹑C12﹑Br2﹑I2均能和水发生反应,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ⅳ.观察“把少量氯水分别注入Na Br和KI溶液”和“把少量溴水注入KI溶液”两个实验现象,比较C1﹑Br﹑I的活泼性。

4.指导化学探究的策略

(1)明确化学探究的目的。

化学探究的目的是:学生在化学探究活动中学习,体验探究的乐趣,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开发学生潜力,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开展学习,提高思维水平,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化学探究的要素和全过程。

化学探究包括八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在化学学习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和熟悉化学探究的全过程。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应用 篇8

1 把握好关键词,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化学变化中经常会出现如过量、等量、充分、部分反应、完全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肯定有、可能有、部分溶解、全部溶解等关键词。准确理解、运用化学变化中特定的关键词,培养学生良好、认真、严谨的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教师应十分注意的问题。

如取一包白色固体,可能是氯化钠、氯化钡,硫酸铜,硝酸钙,硫酸钠,碳酸钠的混合物,也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实验并记录:1)取少量白色固体加水充分溶解,溶液显无色,有白色不溶物;2)过滤后在不溶物中滴入盐酸,不溶物部分溶解,并有气泡产生;3)在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且不溶于硝酸。问:粉末中肯定有什么?肯定无什么?可能有什么?这实验中的关键词:白色粉末充分溶于水;溶液显无色;有白色沉淀;加入盐酸后,不溶物部分溶解。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和运用,对物质性质的判断起了决定性作用。学生在思考后回答:充分溶解后,溶液显无色,则肯定不含硫酸铜;生成的白色沉淀物中可能含有:碳酸钙、碳酸钡和硫酸钡;加盐酸部分溶解,则肯定有碳酸钙或碳酸钡。碳酸钡,碳酸钙原来粉末中没有,则肯定是碳酸钠和氯化钡或碳酸钠和硝酸钙反应后的产物,而部分溶解说明还有不溶的物质,则应该是硫酸钡,而硫酸钡的生成,则是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的结果。在滤液里加入硝酸银后有白色物质产生,且不溶于硝酸则白色沉淀肯定是氯化银。因此白色粉末中肯定有硫酸钡、氯化钡、碳酸钠,肯定没有硫酸铜,可能有氯化钠、硝酸钙。对以上关键词的推理和判断,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

2 利用问题的辐射,让知识达到迁移、延伸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而知识的获取与掌握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加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满足学生发展的多种需要。

分析教材中一道习题,硝酸银和硝酸铜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在滤液中滴入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问有何种金属析出?学生思考后答:加盐酸后有白色沉淀产生,既滤液中有硝酸银,而有硝酸银存在,说明硝酸银过量,那析出的金属只能是银。这时将问题适当进一步辐射、延伸,设想:1)如在滤液中滴入盐酸无沉淀产生,析出的金属肯定是什么?可能还有什么?2)在滤渣中滴入盐酸,如有气泡产生,则又有那些金属被析出?学生的思维又进一步开始发散,加盐酸如没有沉淀说明滤液中无硝酸银,银肯定被析出,而铜的析出又无法证明,不能肯定,但也无法排除不被析出,只能是有可能。若在滤渣中加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铁粉过量,则析出的金属肯定有银和铜。看似一道普通的习题,由于发生的现象不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在化学反应中屡见不鲜。重要的是教师如能将知识适当的发掘和延伸,充分挖掘学习的学习潜力,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思维不断发展、发散、和延伸。

3 增设实验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是指要真正地给予学生发展他们想法的机会,从而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在学习碱的通性,二氧化碳能否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针对反应现象不明显这一个关键点,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设计改进这一装置的方案。在学生开展实验设计前,先引导学生阅读,讲解一些实验的小窍门及实验仪器代用品等,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加以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有的学生还在实验室安装自己设计的装置,认真探索,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设想,努力创新,设计多种实验装置。从中挑选几种让学生自己来讲解设计思路和操作实验,从中评出最佳实验装置来展示。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应用 篇9

问题式教学激发学习动机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初,为解决如何训练和加强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率先开展问题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

作 者:王朝霞 马依彤 徐新娟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11刊 名:新疆医科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年,卷(期):200932(4)分类号:G642.0 R4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应用 篇10

摘要:探究性教学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而采用“问题串”形式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达到发展能力。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串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应用问题串时应注意的问题做一些探讨。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串

原则

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观念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问题”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数学素质。问题串是指在一定的学习范围内或主题内,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使用问题串进行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任务)进行积极的自主学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问题串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归纳的出自己的答案,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教师作出归纳简评。“问题串”教学设计的最大优点在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出答案,经历了思考的过程。

一、问题串设计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问题串的设计只有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为基础,贴近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才能有效地促进新知识的同化,提高教学效率。过难的问题会使他们感到难堪而失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过于简单的问题也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失去探索的热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问题串,这样才有利于引导学生不断去思考,去消化教材,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2.指向性原则。问题串中的每一个问题的目的性都很明确,问什么,要求学生答什么都有明确的指向。语言含糊,词不达意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茫然,搞不清题意。因此,对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有严格的要求。即问题的目的性要很明确。

3.梯度性原则。使用问题串进行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任务)进行主动学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问题串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编设成一组组、一个个彼此关联的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都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梯度和逻辑结构的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提高思维能力。

4.过渡性原则。问题串的设计要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架设桥梁,在情境与目标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变。

二、问题串设计的方法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串,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并主动地找到答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在课堂引入时设计问题串

在教学活动开始时,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精心设计“问题串”引入新课,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建立知识联系、明确学习目标,是学生的求知欲有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技能作铺垫。设计片段1:用字母表示规律

如图:

„„,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问题1:按上述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

问题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

问题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

问题4:如果用字母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

问题5:根据你的计算方法,搭2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教师创设了探索规律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利用构建的有梯度的5个问题串引导学生体会探索一般规律的过程,并体会规律产生、发展的过程。)

2.在探究新知时设计问题串

在探究新知识时,把数学知识中所涉及的内容,通过合理精心的设计,分解成若干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在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类比、抽象、概括,逐步学会接受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其蕴涵的数学规律。设计片段2: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问题1:请你画一个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它的四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问题2: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一个四边形,剪下它的四个角,把它们拼在一起(四个角的顶点重合),它的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配合电脑演示)四个内角拼起来成为一个周角,观察猜想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问题3:如何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已知:四边形ABCD,求证:∠A+∠B+∠C+∠D=360°.问题4:你还能用添其他辅助线的方法来说明吗? 结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3.在习题教学中设计问题串

一道好的题目不但能让学生应用新知识,理解新知识,还可以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创新教学要求教师充分挖掘例、习题的潜能,精心处理教材,激活例、习题的活力,打破模式化,对常规题目进行改造,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解题思维空间。设计片段3: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A D C B 问题1: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绿地,测得∠A=52°,你能求出其它三个角的度数吗?

问题2:要在这块绿地周围围一圈栅栏,测得AB=12m,BC=16m,你能算算需要围多长的栅栏吗? A D C B E 问题3:要在绿地里修一条石子路AE,使AE平分∠DAB,你能求EC的长吗?(教师创设了应用情境,利用新知解决实

际问题,问题串由易到难,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4.在课堂小结时设计问题串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有疑,有疑问就对知识有“学而不厌的追求。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核心内容设计总结问题串,帮助学生整合所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识、自我归纳和反馈的能力。

设计片段4:通过本课的学习探索,你对四边形有了哪些更深刻的认识?你能解答下列问题吗?

问题1:四边形中若已知一对角互补,则另一对角有什么关系? 问题2: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度数之比可以是1:1:2:5吗?为什么?

问题3:四边形四个内角中最多有几个钝角?最多有几个锐角?外角是否也有类似的结论呢?

问题4:探索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你能否发现并找出n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计算规律吗?

三、问题串应用后的反思

一个好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决不仅仅在于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愤”和“悱”的境界,更重要的是,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口,确立了一个好的方向,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找到了一个好的载体,也为数学课提供了一个好的结构,使数学课成为解决“题组问题”的积极活动。在实践中,要让“问题串”成为教学中的有力助手,问题串中不同能级的问题可以问不同学力的学生,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功的体验。教师利用“问题串”之后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问题串的延伸,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选“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不能太多,太多会显得满堂问,让学生有透不过气之感;

不能太细,太细会显得没有营养,让学生体会不到数学的意境; 不能太难,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会让大部分学生望而止步;

不能太容易,缺失思考性,多是记忆性问题,甚至无需回答,属伪问题; 不能太大,让人摸不着边际,不知从何答起;

不能模糊,目标不明确,零碎不系统。设计的每个问题均要能反映数学学科的本质,要能点破所要解决问题,要能“跳一跳拿得着”。语

“教无定法,更无至法”,“问题串”式教学设计更注重“问”的效果,“问”的水平。只要能把学生的情趣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思维激活,把学生凝聚在数学的周围,就是成功的设计,科学的设计!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第8期上出了一栏专题:2013年中考数学特色试题面面观。其中有2篇文章针对扬州卷第28题。一篇文章说这道题“建立符号意识,注重逻辑推理”,一篇说这道题“凸显符号意识,体现数学思想”,读之受益。

之前,我看到这道题,就没想到这些。我第一个反应就是:又用高中数学内容来编造中考试题了,这好像近几年不提倡这么做了(印象中好像被禁止过),为什么扬州又走进这样一条路呢?是中考题命制源枯竭了吗?

数学,告诉一些教师要提前教一些高中的数学。出题人是不是有这个意思啊?就以扬州第28题为例,对数的概念和运算,在高中授课至少需要3个课时吧,可是,编题人给个定义、给个运算法则,就让考生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程度,这是不是超要求了啊?

如果有人提前学了高中的内容,这道题就显不公平;而且,中考是指挥棒,这样做无疑是在告诉接棒的考生要提前学一学高中的

上一篇:村党总支书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事迹下一篇:幼儿园大班优秀数学教案《数字宝宝找邻居》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