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精选11篇)

关于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1

调查地点:福建泉州永春县介福乡

调查对象:城镇面貌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

调 查 人:****

调查原因:

1、经济收入增加了,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在70年代中国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贫困人口有2.5亿,“改革、开放”以后,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富民政策”,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急剧减少,到80年代末上述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万;

2、物质生活提高了,各种生活生产用品的出现,给人民带来极大的方便,农民告别草危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瓦房,全乡人民的物质生活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3、精神财富丰富了,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各种文化产业也蓬勃发展……政府加大了教育财政拨款力度……;

4、社会救济制度完善了,社会救济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依法对特定的社会救助对象按规定向他们提供的社会援助。在80年代,中国社会救济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在国家规定的职责范围之内对社会救济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4个方面:救灾、救济、五保和扶贫。具体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比。现在人们不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笔者信手列举出以下有趣的变化,从中可见一斑。当然生活五彩缤纷,变化远不止这几个镜头,相信每个人都能列出一大串。

住房装修像宾馆。有的装修一套住房要花上好几万元甚至更多,比三星级宾馆还要豪华。三人两个卫生间。以前整座楼才一个公用厕所,早上起来排队倒马桶是城市一道风景。现在家家有卫生间还不满足,有的还在主人卧室里再装修一个卫生间。一家两台大彩电。有的一家还不止两台,免得一家人争频道。

家中有了电影院。功能齐全的“家庭影院”已进入不少家庭,起码也有VCD机。出门跟着轮子转。以车代步Ô绯上质担簧偃思一褂涤辛怂郊页怠?

电话装在兜里边。移动电话已不是“大款”身份的象征,连收破烂的蹬三轮车的也有手机,而且款式越来越小巧玲珑,不必专门提个“大哥大”包,只要装在衣服兜里即可。衣着越来越大胆。现在无论男女老少,什么样的奇装异服都敢穿着“招摇过市”。奶奶也把婚纱穿。年轻人结婚进影楼、拍婚纱照已屡见不鲜,连“金婚”、“银婚”的老太太也浓妆艳抹补拍婚纱照。

客人来了不做饭。以前家庭主妇最头疼的是家里来客,要买洗烧,忙活大半天还怕招待不周。现在招待客人往往是上饭店,差的也上“大排档”。在家也可以,只需一个电话,热菜便会送上门。

除夕围炉上酒店。千百年来除夕之夜都是回家吃团圆饭,如今除夕之夜各大酒家爆满,还要提前订桌呢。

退休大妈会“操盘”。退休老人炒股票的不在少数,有的还成了高手老手,讲起来一套一套的。当然实践中也是“被套”的占多。

男女征婚“网”上见。传统的“媒婆”已失业,婚姻介绍所应运而生,报刊上征婚启事铺天盖地,近来干脆在电视上、互联网上“推销”自己。婚前先把“合同”签。现在的年轻人又浪漫又实在,既有鲜花、美酒、烛光晚餐,又有AA制甚至“财产公证”等等,以防日后不测。

买车买房敢贷款。超前消费就是超前享受,容易被年轻人接受,所以贷款买房买车行情看涨。

大学毕业自己干。以前上了大学就是国家干部,就有了终身的“铁饭碗”。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在改变,现在有的大学生毕业后连单位都不找,干脆自己当起“小老板”。

休闲花钱买流汗。各种健身器材进入家庭,花钱买流汗方兴未艾,双休日各运动场馆挤满了人,不少人还买了“月票”。

高雅音乐露天演。被称为“阳春白雪”的高雅音乐开始走进普通市民中,近年厦门等城市每周都举办高雅音乐露天演奏会。

走出国门看新鲜。节假日外出旅游成为时尚,很多人还开始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开洋荤。

老头老太舞翩跹。当年最反对男男女女搂搂抱抱的老人,现在舞跳得最欢,天一亮就花枝招展到公园扭起来了。

男人也进美容院。连男人都讲究起化妆美容来了,女人就不必说了。

调查总结:最近这几年中国宏观经济态势比较好,经济增长比较快,居民收入增长也比较快,和这个是直接有关的。所以讲城市经济或者讲宏观经济和农村经济是紧密相连了,农村经济发展得好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就提供了一个非常稳固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发展好,又使得国家有更多财力解决农村的基础建设,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再一次证明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是非常具有针对性,也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2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实施时,率先启动的是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由财政直接出资来保障其运行。相对来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较晚。1986年我国部分地区开始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民政部于1992年出台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许多地区参照该方案启动了老农保制度。它在资金筹集上采取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即个人交纳要占一定比例;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的集体补助允许税前列支体现。那么这一制度的实施与改革运行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其状况如何呢?

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在执行中面临的问题

根据2000~2007年历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可以看到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实施的状况,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参保人数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近年来,农村参保人数一直在5000万人左右停滞不前。相比较而言,城镇参保人数一直在平稳上升,且远远高于农村参保人数。两者的差距越拉越大。其次农村参保人数在2000年出现一个陡然的下滑,参保人数比上年减少22.90%。

再次社会养老保险在城镇地区的覆盖面远远大于农村地区。以2007年的数据为例,2007年全国总人口132129万人,城镇人口59379万人,占总人口44.9%,乡村人口72750万人,占总人口数55.1%。根据以上数据,可计算出2007年社会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的覆盖率为33.9%,而农村居民仅为7.1%,两者差距非常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待完善,存在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民群体多样性、农民日常支出、用资需求、养老支出四个不匹配的问题。制度设计的不完善是造成农民参保人数逐年下降的根本原因。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现行制度设计未考虑到农民群体角色的多样化的问题。由于农民的身份、职业、收入水平的差异性,不可能推行一套整体划一的制度方案。迄今,农村养老保险主要适用的仍是1992年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其内容规定滞后、不完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现行制度设计与农民现实的日常支出预算有差距。《基本方案》规定,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是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集体补助几乎落空,政府扶持缺乏强制性,国家和集体的责任义务不明确,最终使保障变为一种“个人储蓄保险”。而在农民现实的日常家庭预算支出中,养老保障并非是大多数农民目前最紧迫的需要,发展生产、子女教育、疾病治疗等项目支出均位列养老保险之前。

3、个人账户资金长期封闭闲置与农民个人用资需求不匹配。《基本方案》规定,实行个人账户储备积累制,农民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个人养老账户属于农民个人所有。但实际情况是,参保农民对账户资产的控制权极为有限。除个别特殊情况(如死亡等),在达到规定年龄之前,参保农民只有缴费的义务,并无实质的控制权力和投资选择权。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农民个人账户上的资金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4、农保资金增值有限,到期领取的资金难以满足农民“养老”支出。一是农保资金增值有限。按照现行制度设计,农保基金保值增值方式为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两种方式,资金增值有限。二是到期兑付的农村养老保险资金难“养老”。《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等10个档次缴费。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可以领取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这点钱对于农民养老来说,几乎不起作用。

二、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问题的对策

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养老保险的最终目标应当是建立统一的、无城乡差别的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只是在城乡二元化经济存续期间的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这是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以及政府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承受能力所决定的。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笔者认为:

1、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村劳动力养老保险,应当根据经济水平和负担能力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实行分层分类解决。目前我国农民可分解为四个群体,如乡镇企业农民职工、城市流动人口、被征地农民和纯留地的职业农民。对于乡镇企业农民,由于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收入和消费高于农村人口的平均水平,因而其养老保险需求也较高,他们的养老保险问题可以部分由乡镇企业来解决;对于城市流动人口,其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两种思路,一是与城镇职工适用同一的制度模式,二是单独为农民工设立新的综合社会保险制度;对于被征地农民,家庭养老的物质基础与功能因土地被征用而弱化甚至崩溃与丧失,而征地补偿标准又偏低,因而对其要区别对待;对于纯留地农民,他们以土地收人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要来源,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村可采取不同的制度安排。

2、针对现行制度设计与农民现实的日常支出预算不匹配的问题,应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扶持。建议根据地方经济、财政情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推进适当的公共财政投入。地方财政预算每年要确定一定的比例,充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而且要随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

3、针对个人账户资金长期封闭闲置与农民个人用资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可推行农村养老保险抵押小额信贷业务。当参保农民因各种原因需要资金时,可以用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有效证书作为抵押,向养老保险基金申请借款。这种创新制度不仅满足了农民的个人用资需求,也是将农村资金真正留在农村、为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最佳方式。

4、针对农保资金增值难的问题,应该促进两个价值增值循环。一个是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经营性价值增值循环,可以由商业性机构竞争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运作。在商业性机构对养老保险基金运作的整个过程中,政府主要通过专门的管理部门对基金以及运作状况进行监督。另一个是非经营性价值增值循环,通过利用国家政策和社会宣传,不断增加政策性收入、捐赠和赞助收入以及其他各种非经营性的收入等来辅助养老基金增值。

三、对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从1986年开始,我国部分地区开始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民政部在试点基础上于1992年出台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许多地区参照该方案启动了老农保制度。它在资金筹集上采取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即个人交纳要占一定比例;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的集体补助允许税前列支体现。

老农保制度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属于储蓄积累性社会保险,国家财政没有直接投入,在实际运作中存在资金筹集困难的问题。1992年《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个人月缴费标准设有2至20元10个档次。”这一缴费水平明显偏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发展缓慢甚至衰落,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无力资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加之政府财政也没有给与补贴,由此造成基金缴费水平过低,基金筹集总额偏小,养老金待遇水平无法满足农民基本养老需求,这使老农保制度已经丧失吸引力,处于停滞和萎缩状态。

政府在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问题上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在老农保制度中国家财政没有直接投入,政府责任没有直接体现。从这种意义上讲,这种养老保险制度并不完全具有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实施社会保障的功能。这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财政承受能力有着直接联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税收政策的完善与收入的增加,国家的财政实力得到了提高,足以具备承担农村社会保障的实力。另一方面,城市工业化进程加速,因征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也越来越多,而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适应社会能力与就业能力极差,这就使得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如何解决这些失去土地农民的基本养老问题已成为不可避免而变得现实的社会问题了。只有勇于正视这些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行和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善农民生存问题,让农民也真正享受到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应是和谐社会建设中最基本的问题,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自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改革以来,已经历经了二十多个春秋。在这二十多年里,我们不难看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就此提出若干思考,以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杜艳辉、刘婷:“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09)。

[2]王玮、赵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J],《法制与经济》2009(04)。

[3]王兴业:“改革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制度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 (06)。

[4]郎明朗、卢营:“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问题研究”[J],《法学理论》2009(05)。

关于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 关注农村 留守少年 教育状况 措施及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70-02

一、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基本情况

围绕研究的方向,笔者在永平县11所学校抽取88名留守青少年,采用发放调查问卷、走访与教师交流等形式开展研究。经分析,留守监护情况基本分以下几种: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一、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首先,父母教育的缺位;其次,监护人教育的缺位;最后,自我教育的缺位。

(二)社会教育的缺乏

1.父母期望过低和监护人的知识水平低使得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整体上要比其他孩子差;

2.父母关爱的缺失和监护人管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留守青少年的性格形成;

3.父母的长期缺位使留守青少年缺乏亲情温暖;

4.监护人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介入少,使得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5.缺乏必要的管教和约束使得部分留守青少年出现了行为偏差;

6.父母的补偿教育不利于留守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加大投入

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青少年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二)打造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

1.建立专门档案。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青少年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对他们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学校每学期要建立留守青少年情况登记表,对留守青少年登记造册,建立留守青少年的档案,以全面掌握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生活情况、兴趣爱好等,以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和教育工作。

2.定期召开会议。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青少年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青少年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

3.建立代管家长制。在各学校建立代管家长制,让老师行使家长的职能,在生活中和学习上给留守孩子更多的关心,像家长一样经常和他们促膝谈心,和他们一起游戏,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爱。

4.开展自律自强教育。班级要成立“独立青少年小组”,学校成立“独立青少年”委员会,选用其中独立能力较强的孩子担当成员,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让留守青少年在学校、老师、同伴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这样,既可以增加心理倾诉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以找到“家”的感觉,同时便于留守青少年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开辟宣传阵地。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优秀典型,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

2.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卡、开通家长热线、定期召开家长会。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系列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对教育的正确认识。

(四)完善优化农村社区教育环境

1.学校建立激励机制。在留守青少年中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组建校外学习小组,由各方面表现好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负责,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比如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

2.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 积极争取校外教育资源,建立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如可以从本地有较高威望的党员、教师、干部中聘请一批编外家长,其主要职责是做好留守青少年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定期向学校反映孩子在校外的表现。也可鼓励有条件的退休教师或个人创办留守青少年托管中心,请他们帮助管理照看等。

3.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争取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关爱留守青少年。观察留守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定期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

4.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

关于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4

马昌营镇

自2003年北京市全面推行税费改革和对2004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落实,马昌营镇17个村已全部完成土地确权和农民减税等方面工作。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民收入普遍增加。

2003年全镇小麦种植面积为3720亩,预计2004年冬小麦种植面积将达到12000余亩,种植户也由原来的500余户增加到1500多户,全年累计发放玉米、小麦粮食直补款达75.13万元。

同时也应看到,在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不容回避的严峻问题。

一、新问题与新困难

1、小面积经营,影响集体经济发展。土地确权后,农民们纷纷要地、种地,多的10亩8亩,少的2分5分,打破了原有的以大户承包为主的经营模式,形成了小面积耕作、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和整体产量的提高。

2、上访个案激增。部分村由于前一阶段的招商引资和工业化发展,造成可分配土地的减少,再这一前提下进行土地确权给农村工作带来较大困难,部分经济落后的村又没有能力进行经济补偿,造成上访问题激增,不稳定因素增加。1

例如:魏辛庄村,土地确权后人均只分得2分地,虽然村民多次上访,但由于村党支部财力有限,也只能给予少量补助,根本不能解决一家一户的口粮问题。

3、镇、村经费困难。由于取消了乡统筹费等多项针对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大户的土地承包费用,从而减少了镇、村的财政收入,给集体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困难。部分村已入不付出,全靠从上面要补贴过日子。

4、镇村干部工作量加大,不利于统一管理和作业。由于耕地和粮农激增,造成各村、各户进程不一,镇村工作量加大。镇政府和各村不仅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工作小组,还实行机关干部包村到户制。机关干部要不断进村指导工作、解答问题、上报信息……由于耕地分散,每到农忙时节,镇农办都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随机指导维修作业、栽培、播种,多次往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机关干部原有的工作进程。

以上问题中第1、4问题最为普遍,第2、3问题虽不是村村如此,但在整体上也仍具有普遍意义。

二、解决途径:

为了进一步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马昌营镇党委、政府和各村两委班子开展了多次讨论和总结工作会议。认为今后的农村土地问题的主要解决方法:

一是仍要以承包中的土地流转和集体统一经营为主。二

是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只有集体经济发展了才能让农民得实惠,成为农民最强有力的靠山。三是要探索土地确权后的新方法、新途径,如在土地确权后农民以入股的形式,每按实际人口返利分红。四是要规范制度,加强管理,从根本上避免朝令夕改的现象(当然,此点各基层部门无法把握)。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5

——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效果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素质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尤其是在二零零五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赫成就。农村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毋庸臵疑,农民收入稳步提升,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直是我国致力于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针,在物质水平提升的同时,农民的精神文明水平也应更进一步。今天,农民精神文明程度是否提高,文化素质是否进步,是笔者急切关心的问题。为此,笔者针对农民子女受教育程度、农民文化生活、农村卫生环境状况三个能代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效果的方面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以求对新农村建设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二、调查地点

本次笔者选取了湖南省娄底市冷水江市的三个村镇进行了调查,它们分别是——潘桥乡税塘村、铎山镇眉山村、岩口镇金星村。冷水江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能代表我国农村发展的平均水平,这是笔者选择调查地点的首要理由。

三、调查步骤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采访谈话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笔者由各村村支书带领,每村随机选取十户村民,一一对其进行访谈提问,主要提出两个问题——你家的年轻一代中,有多少读了高中,有

多少读了大学(专科或本科)?你们平时劳作完以后主要进行何种休闲活动?并作了简单的记录。随后笔者就各村环境卫生情况独自作了考察,记录下各村垃圾桶数目和全村清洁程度。最后,根据此行的见闻感受和记录下来的资料笔者又作了分析整理,得出结论。

四、调查时间:2011年7月28日-29日

五、农村教育:成果可喜

经过调查走访,笔者发现,农村的教育水平较以往有了显著提升。数据显示:被调查的农户中,有85%的农村年轻一代拥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45%的农村年青一代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尽管和城镇人口受教育水准仍有一定差距,但与以往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从前,农村信息闭塞,教育水平极度落后,一个村里的年轻人普遍只拥有初中甚至小学文化水平,知识匮乏,素质低下,结束教育后只能在家务农或是去城镇充当廉价劳动力,收入低廉,导致无法提供下一代良好的教育条件,造成恶性循环。至于出去读大学的农村年轻人更是凤毛麟角。而现在,农村年轻一代均有机会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洗礼,还有一批纷纷走出村门,走向大学。

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首先应归功于农村经济的繁荣昌盛和村民收入水平的直线提升。在新农村建设的信号遍布各地以后,各地方政府纷纷响应号召,大力扶持农村建设,用心搞活农村经济。以眉山村为例,冷水江市政府对其采取土地流转政策,有计划地为村民规划土地,并投入大量资金,使得全村收入翻番提高。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还有了富余,使村民们有了极佳的条件为子女的教育投资,不

用为读书的费用担心。

同时,国家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帮扶同样功不可没。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支出,大量引进教师到农村学校中来,保证了农村的教育水平。一位正在长沙读大学的农村学子感慨万千的说:“我们村的初中教育并不差,当年到城镇读高中时并没感觉到和城市学生有什么差距。”其次,农村交通状况得到改善,为农村发展教育和学子外出求学提供了极大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老一代农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读书无用论”的荒谬逻辑在农村基本消失,大多农民都存有“知识改变命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意识,他们表示,迫切希望子女受到良好教育,成为有用的人才。一位中年农民激动地说:“现在有钱了,无论如何都要供孩子读完大学!”

六、农民文化生活:亟待改善

与农民们先进的子女教育观念相比,他们自身的文化生活方式显得尤为单调。调查显示,75%的农民在休息时间选择打牌、打麻将作为消遣,20%的农民以看娱乐节目和电视剧作为主要休闲方式,仅有5%的农民有读书看报,关心时事的习惯。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甚至有一小部分农民参与赌博。

农民有权支配自己的时间,选择牌类游戏作为休闲活动固然无可厚非,适当游戏还能有益身心健康。但是,从社会普遍习惯来看,打牌这类文化活动趋于低俗,且极有可能演化成赌博,若是赌博成风,对农村与农民的发展百害而无一益。以精神文明程度衡量,大量农民

沉迷牌类游戏显得过于单一,一个高精神文明农民群体的文化生活应当是多元化、高雅化的。同时,大量农民拥有读书看报的习惯也是农村精神文明水平的象征。但现状不遂人愿,令人堪忧。这与农民本身受教育水平不高有关系,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对农民文化生活质量不够重视。

七、农民卫生环保意识:喜忧参半

在对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考察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在被立为“省级示范新农村”的眉山村,农村环境卫生情况良好,村容村貌干净整洁。走在眉山村的道路上,每隔数米就设有标准化的垃圾桶,村道上很难看到生活垃圾,各类生活垃圾都归入垃圾桶或垃圾堆。据村民反映,全村人大多懂得自觉地保护环境,不会乱丢垃圾,每日垃圾处理也很及时,垃圾运输车会准时将各处垃圾清理,运往城镇垃圾处理点。但在税塘村和金星村,情况迥然有别,随处可见各类生活垃圾,道路卫生状况糟糕不堪,路旁垃圾桶数量为零,有些地方甚至有垃圾长期堆积,这显示出两村农民环保意识的缺乏,没有养成不随手乱丢垃圾的习惯。

这和农民自身精神素质不高有关,也和农村缺乏环保教育有关,更关乎政府对农村普及环保设施的忽视。

八、几点建议

由此可见,近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颇有成效,却也存在诸多不足。今后,相关部门在落实政策时应当注意发扬自身成功经验,学习其他地方的优秀策略,并改进不足,更要注意到以往建设中为涉及到的盲区。笔者不才,仅提供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带动精神文明建设,统筹

兼顾,不可偏废。

2、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并广

泛在农村中建立高中,引进师资,引进学习资源。

3、对现有低文化水平的农民开展二次教育,免费提供他们读

夜校或成人学校的机会。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政府人员亲自下乡,为农民讲解各项政策,引导农民关心时事。尽力提高农民审美趣味与价值观念,鼓励多元化文化生活,严抓赌博。

4、有条件的农村可以设立小型图书馆,引进图书供村民阅

读。

5、宣传环保,培养农民环保意识;跟进环保硬件设施设立,为各村各户摆放垃圾桶,完善各村垃圾运输-处理体系。

调研人:

关于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6

改进之处,尤其是排在后面三位的“集体土地承包出租或征用情况”、“工程招投标情况”和“宅基地情况”更应加大公开力度。

被调查者中85的人认为村务公开有助于村民了解村务,73.6的人认为可以防止村干部贪污腐败,70.8的人认为可以减少干群矛盾,65.1的人认为有助于村民参与村务(参见表4)。另外,64.6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村实行村务公开以后有了一定的变化,14.8的人认为变化显著,主要体现在干群关系改善(65.6)和村务管理更加民主(62.8)上,村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也有一定的提高(47.5)。总之,他们对村务公开的作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明推行村务公开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对于村民了解村务、参与村务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表4被调查者认为村务公开的作用

村务公开的作用

有效比例(%)

①让村民了解村务

85.0

②防止村干部贪污腐败

73.6

③减少干群矛盾

70.8

④有助于村民参与村务

65.1

同时,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村务公开的最大困难在于:缺乏监督、群众不关心和缺乏公开的有效机制,只有一少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是村干部不愿意公开村务(参见表5)。

表5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村务公开的主要困难

村务公开的困难

人数

有效比例(%)

①缺少监督

234

32.9

②老百姓不关心

199

28.0

③缺乏公开的有效机制

179

25.2

④村干部不愿公开村务

99

13.9

由此可见,村务公开的切实实行离不开(自下而上的)村民的积极参与和来自上级以及村民的有力监督,以及相应的机制或制度的建立、配合。在农民大量流出农村进城务工的情况下,如何调动农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参与、监督机制,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现实课题。

(三)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村治理的变化

湖北省从2002年开始在全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该项改革使原本就十分窘迫的县乡财政供养压力遽然加大,而不得不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早在2003年,我省咸安区等地就开始了以①乡镇领导班子“交叉任职”、②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竞聘上岗、③撤销乡镇站所,实行“以钱养事”新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尤其是乡镇站所的撤销、改制和实行“以钱养事”新机制,不但极大地减轻县乡财政供养压力,而且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绩效。所谓“以钱养事”,概括地说,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量化、公开招标、合同管理、农民签单、政府买单、奖惩兑现”。换言之,就是把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量化分解,使之成为能够考核的具体指标;向社会公开采购招标,凡是具有相应资质的个人、企业、社会性组织均可参加竞标,或者将量化的公共服务项目委托给非政府组织生产、供给;乡镇政府与中标者或代理者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实行契约管理;中标者或代理者的服务情况要通过农民签字认可、政府考核认定以后,根据其服务绩效由政府兑现报酬和奖惩。省委、省政府在2004年在全省选择7县(市、区)进行类似的乡镇综合改革试点,2005年以后推广到全省。

从这次问卷调查来看,绝大部分(87.5)被调查者关心这项乡镇综合改革。并且,高达81.5的人认为乡镇改革以后基层的公共服务比改革前有所提高;通过一系列农村综合改革,89.7的人认为干群关系比改革前逐渐有所好转;80的认为改革后的乡镇干部更接近群众。湖北省的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湖北省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村治理结构发生如下转型:(1)乡镇站所从乡镇政府中分离出来,成为企业或社会性组织,并且这些组织与乡镇政府之间建立了“契约治理”关系;同时,(2)这些企业和社会性组织与农民(农户)之间也建立了比较平等的市场性服务关系;(3)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开始按照有关法律,界定各自的治理范围;(4)(乡镇)政府不再与分散的农民(农户)直接“打交道”,建立了一种多元的、间接治理关系[2];(5)政府更主要的通过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与之发生联系,“把服务作为联系群众的一条重要纽带”[3],而不是通过收取农业税等汲取的方式与农民发生关系,政府与农民群众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关于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7

岳武(1970—),男,汉族,河北省滦县人,长春理工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组织员办公室副主任,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历:博士研究生。

宫猛(1989—),男,汉族,吉林省桦甸市人,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历程和启示,以期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改革开放;土地政策;演进;启示

前言:改革开放之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主要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我国的土地政策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国家和政府应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总结,以使土地政策能够满足农民的利益,并且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历程

(一)确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巨大变化,确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为我国农民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逐渐提高,在确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我国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包产到户,在包产到户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确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获得了自主经营权,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逐渐提高,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是:土地的公有制性质不变,土地生产的责任制长期不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得到了党和国家的一致认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已经经历了不断发展的变化历程[1]。

(二)土地政策从十五年演变到三十年

1.十五年承包的基本政策

1978年以后,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在制定土地政策的过程中,应依据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则,首先,应当为政策的改革留有一定的空间。其次,应保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此为基础,我党提出了十五年承包政策,十五年土地承包政策的确立,是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级阶段。

2.三十年承包政策的确立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定的初期,我国粮食生产产量不断增加,1984年以后,我国粮食产量获得大丰收,但是,由于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粮食的价格逐渐下降,这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逐渐降低,之后,1985年,农产品生产产量连续三年低产,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最终确定了三十年土地承包政策,进而为土地政策的长期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由长期稳定转变为长久稳定

在实行十五年与三十年土地政策之后,为表明我党的决心,土地政策由长期稳定转变为长久稳定。

二、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演变的启示

(一)土地政策的制定应当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

土地政策的实施好坏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并且与社会稳定发展也有密切的联系,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与国家制定的政策不可分离,土地政策能够为农民生产活动指明具体的方向。因此,土地政策的制定应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农业生产关键的因素,因此,要想顺利的实现改革,就应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确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加快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进而使国民经济稳固的向前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人民已经能够达到温饱的生活水平,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2006年,我国取消了实行几千年的农业税制度,对农业生产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大大增加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粮食生产的总量不断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2010年以后,我国已经进入了小康生活的初级阶段,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其能够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因为其符合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过程中,即使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国家和政府能够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主要的出发点,逐渐改进和完善土地政策[2]。

(二)土地政策的制定应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唯物辩证法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只有树立正确的意识,才能对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进而更好的改造世界,以加快世界发展的步伐,如何树立正确的意识,这就要求国家和政府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主观因素符合客观条件。

土地政策实质上是一种意识,指导和鼓励农民进行生产活动,如何实现意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国家在制定土地政策的过程中,应依据我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深入细致的分析农业生产力实际发展情况、农民生产的地域情况、农民的思想观念等等,因此,土地政策的制定,应当符合农民的意愿,如果不能与农村实际生产力相符,将会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会随之降低,生活水平也会逐渐降低,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固发展。

我国土地政策实施的曲折历程,事实上,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能够适合于我国人民发展的正确道路,改进和完善生产力,以充分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以此为基础,使我国国民经济稳固的向前发展,因此,土地政策的制定,应与我国的实际国情一致,进而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力,为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以不断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政策的演变与启示进行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为农民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收益,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因此,土地政策的制定应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一定要符合农村发展的实际,进而使我国经济朝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琦,高振南,张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体系建设模式[J].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18(03):259-261.

[2]赵素芬,崔健波,党的农村改革政策研究与探索[J].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20(05):12-14.

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篇8

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1O级工商管理班陈胜勤

调查人:陈胜勤

一、调查目的:了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二、调查对象:重庆市丰都县社坛镇蔡家庙村村民

三、调查形式:问答形式

四、调查内容简介:有关于蔡家庙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采取

在蔡家庙村走访农户、设置访谈、提出问题,并将问答的结果整理统计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五、调查结论:

⑴、您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A、农业生产57%B、外出务工34%C、个体商户2%D、其他7%)

⑵、您家去年的纯收入(所有生产活动的收入减去成本)为:

(A、0.3万以上27%B、0.3万到1万42%C、1万

到2万27%C、2万以上2%)

⑶、物价上涨对你的消费造成的影响?(A、日常开销增加66%

B、影响不明显28%C、收入增加6%)

⑷、在猪肉价格连续增长的两年内,您家中因销售猪肉而取得的收入是否增加,增长幅度如何?(A、猪肉卖价高于成本,收入有较大提高26%B、猪肉卖价高于成本。但收

入略有提高55%C、猪肉卖价与成本相近,收入有所下

降19%)

⑸、您家种植的果树等经济作物多吗?(A、很多30%

B、较多44%C、不多16%D、没有10%)

⑹、您家里的收入主要用于那些?(A生活支出44%B、社会应酬30%C、医药上16%D、其他10%)

⑺ 您觉得当前的物价水平高吗?(A、很高46%B、较高35%C、不高19%)

⑻ 您觉得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够完善吗?(A、很完善21%

B、比较完善49%C、不完善30%)

六、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动着城乡经济的有一飞跃,然而,发展有快又慢,迅速更新中的社会究竟将对城乡的差距产生怎样的一个影响呢?属于发展较慢中的农村又会不会对社会的迅速发展产 生不适应的状况呢?我的调查是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其中有一个问题是“物价上涨对您的消费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很具有代表性,只有6%的人选择了“收入增加”,而又66%的人选择了“日常开销增加”,还有28%的人选择了“影响不明显”,由此问题反映了社会的迅速发展对农村大多数人产生了有些不适应的状况。另外,由第一个问题反映可知,蔡家庙村绝大部分农民仍然以土地为基本的生活来源。虽然当地仍然没有改变以农业为基础的生产经营方式,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农民的土地以不只是用来种传统的农作物的单一生产方式,由此可看出当地在实现城乡统筹的路上所做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

关于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9

2010—2011学年寒假社会实践

实践报告

报告题目:新农合社会调查报告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经济10 03班

共青团西南科技大学委员会拓展实践部制

一、前言: 暑假期间,我在网上调看了大量关于新农村合作医疗

保险的资料。了解到我国近几年来关于农民保障制度所做的一些成就我决定利用寒假对我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进行简单调查。我于2011年7月23日到乐山市中区安谷镇卫生所以及周边乡镇简单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调查问卷,查阅了关于新农合的知识,分析了农民对医疗保障的主要看法。现将此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正文

(一),: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预计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归纳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2011年医改任务责任状称最高给付额不低于50000元。

(二),建设新农合的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48%,但医疗卫生

支出年均增长11.48%,后者的增长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三),历史弊端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西部因病致贫者达300—500万。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自1985年以来,虽然农村居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城镇居民。剔除物价因素,1985—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3.1%,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5%,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为9%。1988年以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稍有增长,但与此同时,农民医疗支出大幅上升。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2002年前三季,农村人均医疗支出42.82元,与上年同期37.69元相比,上升了13.6%;其中医疗卫生保健人均支出19元,已接近上年人均全年支出20.2元。2000年人

均全年压疗支出45.41元,2008年历史最高为100.11元,2009年为101.65元,10年间增长了2.52倍,而10年间农民纯收入增长也仅是2.52倍。而且在全国的保障制度中,农民被排挤在保障体系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险改革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险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以医疗保险为例,我国当前进行的医疗保险改革不同于发达国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是全民医保,而只是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改革,目前是解决公费医疗负担过重问题,保障基本医疗服务。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曾在农村被广泛实践过,但几经周折,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而解体。

(四),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1、社会满意度低

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理赔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2、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3、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4、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登记、理赔程序过于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理赔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而有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要农民先垫付,这样如果一些农民借不到钱还是看不起病,然后持着有关手续到合作医疗报帐中心申报,最后又要去信用社领钱。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毕业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以上都是我在大量阅读了相关资料后,结合工作中和调查中了解的一些实际问题。对此次全国性的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些看法。在此次的暑期实践中工作的同时我也深深的被打动着,我国对三农的重视。近几年来国家一步步的免除了农业税,学费,还有现在进行中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听卫生室的护士说现在好多种疫苗也是免费为儿童接种的。顺便提议一下,我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个弊端:医生拿过来让我录入电脑的纸质联单都是很复杂的多张联单。我觉得既然已经录入电脑保存就不需要浪费大量的纸张来开四联单了,一张存单就可以了。对此医生也甚感烦琐,毕竟在惠民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环保。

三、参考文献:1,.cn 中国医药网2,3,乐山新闻网

关于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10

联想

2014年2月10日 前言········································3

一、调查目的·································3

二、调查内容·································4

三、调查时间、地点····························4

四、调查对象·································4

五、调查方法·································4

六、调查结果·································5

七、关于网络在农村的发展的思考和建议·········8

八、调查总结································10 附:调查问卷································12 前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在整个社会的逐渐普及以及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农村。农村信息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繁荣农村,发展农业,实惠农民的重要途径。互联网服务作为农民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应当发挥充分的作用,加强互联网建设需对农村互联网的现状、农民对网络的需求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为了解农村宽带网络普及情况以及农村网络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利用寒假时间走访群众、查阅图书、上网查找资料、发放问卷等方式收集资料,写了这份关于农村宽带网络普及情况的调查报告,为以后农村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本文旨在了解网络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在农村作用的发挥,建立更加完善的文化传播机制。

一、调查目的

重视和加强农村互联网的发展,可促进农村思想观念的更新,有效的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从而消除城乡之间的信息壁垒,也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当代大学生把所学所得通过社会实践和思维创新回馈社会,肩负起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不可否认,一个人的能力确实有限,但是我想通过这次调查,唤起村民对如何合理利用网络的更多关注,掀起全村文明上网、建设文明村的公益事业的热潮。作为大学生的我,有义务与责任尽一己之力去普及网路知识。通过此次调查增强自身的本领,提高自己的认识,又能更好的服务于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二、调查内容

化州郊区部分农村宽带网络普及情况

三、调查时间、地点

2014 年1 月28 日-------2 月5 日,化州市同庆镇龙豆村、下良村和低垌村

(调研地同庆镇简介:

同庆镇位于广东省化州市南郊的鉴江平原,总面积60.2平方公里,截止至2008年底,该镇下辖17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189条自然村,总人口6.5万人,是广东省“中心镇”、广东省“工业卫星镇”、茂名市“特色工业镇”、茂名市农村综合实力“十强镇”(位居第二)。镇内建有十一万伏变电站、移动电话差转台等,开通了数字电视,电话通信发展迅速,移动电话与家庭座机相结合,宽带业务也迅速开展。)

四、调查对象

农村居民、农村中小学生

五、调查方法

选择调查对象是使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结合。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强调客观问题为主的设计方法。调查采用资料收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合的方式,以使调查报告更加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

1、走访调研法:亲身走访当地农民,深入了解当地人民对当地网络的普及以及看法;

2、问卷调查法:配合以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针对不同职业、地区、性别、年龄等不同条件,科学制作问卷。

六、调查结果

1、从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到,手机和网吧是农村网民主要上网途径。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网民因收入的限制,家中多不具备上网的设备,这使得手机和网吧成为农村网民上网的主要途径。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电脑拥有率较低,农村地区网络接入条件相对城镇落后。农村上网成本,包括硬件设备购买成本、网络接入费用等,对于多数农村居民的年均收入水平而言仍是很大的支出。虽然“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的政策给农村地区居民提供了购买优惠电脑的途径,但在推动农村地区电脑使用上作用有限。对于部分农民而言,电脑仍是奢侈的用品。所以农村网吧是农村上网的主要途径,是农民“冲浪”的主要场所。

但是,农村网吧的管理至今存在漏洞,不少的网吧对于禁止未成年进入网吧的规定没有严格的执行。不少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打游戏,他们对网络的了解不深刻。现在由于手机的大力推广,手机网络速度的提升,智能机的普及,手机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农民的青眯,手机飞入寻常百姓家,手机上网也成为农村网民上网的主要途径。在我们调查的村里,手机普及率远远高于电脑普及率。大约有80% 的村民家中将固定电话换成了手机,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上网的使用门槛低于电脑终端设备,而农民的网络使用有相对很浅,手机聊天和手机新闻等应用发展能方便的满足该群体在初期的网络使用需求。因此,促进农村互联网普及要利用好手机上网拉动作用,借助2g、3g以及4g时代来的无线网络发展热潮,加快农村地区无线接入的基础设施,推动农村网民的新增长。

2、农村网民构成特征

性别结构:调查中共计发放了200问卷,由于采取了现场做调查问卷的方式,回收率达到了100%。农村网民男女性别比例为61.8:48.2。男性高出了女性将近14个百分点。在农村的绝大数家庭里,女性承担了大部分家务事,他们的空闲休息时间明显比男性要少,还有大约22%的女性称对电脑并不是很感兴趣。

年龄结构:数据显示,20岁以下岁的青少年无一例外的全部有过网吧上网的经历,而且时间平均都在5~8小时/周,占到了上网人数的46.8%。20~50岁的人群上网占到了48.7%

,是上网的主力军,且上网时间较长。大量年轻网民的存在,一方面大大活跃了互联网在农村的应用;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网络应用的基础教育也更为紧迫。

学历结构:在我走访的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67.7%。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网民比例达到40.4%,高中文化的占27.7%,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仅占2.4%。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娱乐板块是吸引广大村民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因素。在村口小卖部进行走访时,店主梁姨这样跟我说的:“我们家买电脑也没什么大用处,我就是没事上网看看视频,最新下来的电影看看,再就是打个游戏放松放松。”像梁姨这样的网络家庭还有好多,可见,在农村,网络的娱乐化功能占据了大部分农村网民的上网时间。但是也有少数的村民使用网络的其他功能诸如搜索引擎,在下良村住的梁叔是一位个体户,他跟我们讲,他经常上网通过百度搜索一些国家的法律政策,因为这些东西他在工作业务上需要有很深的了解,而互联网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他。因此,在后期进一步宣传普及网络教育工作时,网络的教育、法律以及医疗保健等其他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开发。

3、村民网络运用情况农村网民的娱乐应用情况 从上图可知,小学生经常玩网游的占67%,由此说明,除了欣赏网络音乐和各种视频,绝大多数小学生参与网络游戏。这也让一部分并不了解互联网的农村居民特别是学生家长对网吧和网络产生误会。

七、关于网络在农村的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中国长期以来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使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网络基础知识匮乏等,限制了农民对互联网的需求和使用,城乡之间的互联网发展差距仍较大。为促进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缩短中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切实有效地将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引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去,我对中国农村网络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建议:

1、政府应该完善农村地区网络接入设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地区上网条件。网络基础设施是推进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前提条件,包括农村地区的网络接入条件、上网设备、上网场所等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地区的网络接入,提高农村宽带的服务能力是保证农村地区“有网可上”的重要举措。同时在农村上网费用上也需要政府和运营商给予政策上的优惠。目前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还很匮乏,现在农村几乎所有的上网用户均为adsl上网方式,农村网络日后的费用尽管是电信部门的事,但政府可以联系本地的电信部门,陈述利益,促使其降价;再者,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农村网络的投入力度。

2、加强村民的互联网网络培训教育,合理化应用网络。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农村居民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网络犯罪、网络上瘾、网络色情等形成的负面评价,成为农民使用网络所疑虑的问题,限制了农民的上网欲望。因此,加大农村网吧监管力度,积极推行农村网络教育。在加大农村网吧管理力度、开展农村中小学校的网络教育、将网络社会化引入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培养村民的互联网使用素养,引导村民认识互联网积极面。从网吧管理、互联网内容治理、家长和学校引导教育等多方面入手,为生长于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群体营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使用环境。

3、加强农村互联网应用教育,提升农民使用互联网的技能。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文化水平低于城镇,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技能也较低。因此,在基础设施和信息内容搞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农村互联网应用教育,提高农民接触和使用网络的技能,是推动互联网在农村普及的关键。农村地区需要通过加强学校教育、乡村基层组织学习、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等多渠道,培养农民上网的需求意愿和使用技能,将互联网的信息媒体价值、参与公共舆论和拓展关系网络的平台价值传递和渗透给农村的非网民群体,推动农村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持续发展。

八、调查总结

本次社会调查,是在村委会、乡镇电信部门、村民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利用寒假完成的。不管是在调研前期各项工作的准备,包括村庄资料的收集、问卷的整理以及农村网络发展状况的了解,还是具体实施过程中挨家挨户走访,进行问卷调查或者访谈了解该户情况,后期调查报告的写作,不同的过程会遇到不同的困难。由于村委会改选,很多工作资料的交接未及时完成,在寻找相关负责人的时候障碍。再加上问卷需要涉及不同年龄层段的村民的参与,老年人多半不识字,需要在别人的解读之下完成问卷。还有,村民们对于此类的调查有抵触情绪,会不同程度地顾忌调查者的目的以及数据的去向。有时候会出现调查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甚至拒绝参与问卷调查。在同庆镇,网络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多数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强烈抵触。这是网络在普及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只要学会好好利用网络,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可以规避的。总之,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方兴未艾,它将在各个方面给地域宽广、资源丰富的农村带来空前的机遇。而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自身也将达成新的发展。尽管目前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农村互联网的发展与城镇相比仍然差距很大,但是我们相信它的前景值得期待。

附:调查问卷

农村网络普及状况问卷调查

各位好,我是一名本科在读生,只是一份社会实践的问卷调查,希望能打扰大家几分钟时间做一下下面的调查问题。谢谢!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户口类型

a、城镇户口b、农村户口

3、您的年龄

a、18周岁以下(不含18岁)b、18~25周岁(不含25岁)c、25~35周岁(不含35岁)d、35周岁以上

4、您的受教育程度是

a、初中及以下b、高中c、大学

5、您上网的途径一般是

a、手机b、自家电脑c、网吧

6、您有上网的习惯吗?平时上网的频率是

a、每天都上b、两三天上一次c、一个星期上一次d、很少上e、从来不上

7、您经常使用的上网方式是 [多选题] a、手机b、电脑(有线)c、电脑(wifi)d、其他方式

8、您正在使用的网络是 [多选题] a、电信b、联通c、铁通d、网通e、长城宽带f、移动宽带g、其他

9、您所在家乡亲戚朋友使用手机智能机的大概比例 a、0-40%b、40%-70%c、70%以上

10、您所在的地区wifi覆盖程度如何?

a、很普遍b、只有多数热点c、只有少数热点d、基本没有

11、您了解大部分资讯的方式主要是 [多选题] a、报纸b、电视c、网络d、其他

12、您上网的时候主要是在哪些网站 [多选题] a、新闻b、娱乐c、社交d、购物e、游戏f、其他

13、您所在地区青少年经常在哪里上网 a、家里b、网吧c、其他

14、您觉得网络带来的最大便利是

a、丰富了文化生活b、方便了生产生活c、不良信息干扰正常生活d、其他

15、若您比较少使用网络,请问您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多选题] a、网络环境不安全b、比较喜欢传统的方式了解外界资讯(报纸,电视等)c、没有条件使用网络(没有电脑或家住的地方没有网络覆盖)d、其他

16、您觉得导致我国城乡互联网发展差距大的主要原因是

关于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11

报 告

题目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xxxx大学xxxx学院

内 容 简 介

调查地点: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板镇倘不浪村

调查时间:2013年7月6日

调查目的: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我省的建设情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调查原因:自十一五规划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变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和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家战略转轨,推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所以,只有及时的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情况,才能更好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出一份力量。

调查对象: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板镇倘不浪村村民

调查项目:村民生产力、生活水平,村庄的风俗文化、村容村貌及村庄的管理

调查形式:走访调查

调查过程:

1、将调查项目列成一份清单

2、检查清单是否有问题或有无遗漏调查项目

3、与当地管理人员协商能否在此进行调查

4、经允许后,到村中进行走访调查

5、整理并分析走访调查的结果

6、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分析:

1、生产力:

调查结果显示:村中成年劳动力占全村人口的19%,50岁以上能劳作的人占全村人口的52%,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及儿童占全村人口的29%。村中有机动车辆的人家占全村的60%,有生产机器(如:播种机、收割机等)的人占全村的4%。

调查结果分析:总体来看,整个村子的生产力水平不高。由于耕地面积有限,人口众多,使得务农收入无法满足生活需求,使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下大量老人,实际上这些人已经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却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青壮年所受教育比老年人高,他们的转移也带走了大量的智力,同时农村培养出来的文化程度较高的优秀分子(大学生)被源源不断地吸纳到城里去了,真正能够留在农村镇守热土的是文化程度低、能力弱、素质差的那一部分,造成一种人才单向流动的局面,农民素质难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也难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难以传播。

2、生活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人均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家庭仅占调查家庭总是的2%,13%的家庭人均收入在800—1500元这个范围内,有54 %的家庭人均收入在1500—3000元这个范围内,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到了3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民的收入就前几年比增加了很多,然而对农民而言赖以生存的农业竟然不是收入的主要部分。农业方面的净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家庭占33%,52%家庭的农业方面的净收入在2000—3000这个范围内。45%的人依靠卖菜或其他货物的收入,15%的人靠外出打工,15%的人靠经营饭店或其他买卖赚钱,还有一少部分人在年底成了“失业”人员,没有什么收入。

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文盲、小学文化水平居多(老年劳动力为主,年轻劳动力多为初中),肥乱施,农药不停,本以为可以提高产量,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产量,收割中使用机器(农民自身没有经济能力购买机器,只得出钱请人)的费用也不是一笔数目,加上运输等环节的花费,一年入不敷出,欠外债数千元。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极大,优越的自然条件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旱涝灾害在本地时有发生。水利设施的缺失,使得旱灾时排不进,涝害时排不出。旱灾发生时,农民不得不将自来水用容器运送到地里灌溉,水灾时为了将水排出早已淘汰的水车也开始“大显身手”,在21世纪的农村还会出现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不得不叫人心寒。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农民无力对抗。

3、风俗文化: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目前的农村文化生活满意度,55%的户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45%的户表示不满意或无所谓;90%的农民家庭没有订阅报纸和其他杂志;80%的村不能看到当天的《商丘日报》;70%的人没有参加过省、市、县组织的“三下乡”活动; 50%的人在一年内没看过电影; 80%的人文化生活是与电视为伴; 45%的农民农闲时玩麻将、打牌、聊天等;有80%的农民家庭用于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不足家庭收入的5%;有私人藏书的仅占2%。

调查结果分析:村中文化生活匮乏,“白日听鸡叫,夜晚听狗咬”是村子的主旋律。当前农村文化生活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政府有组织的健康文化活动开展不畅,目前农村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卷土重来,破坏了淳朴的乡村风气,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没有规范的文化活动场所,农民的文化活动类型少,文化生活单一。目前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工作难,发挥作用不力。从我们走访的一些乡镇看,大部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运转困难,组织文化活动少,门庭冷落,形同虚设。

4、村容村貌:

调查结果显示:村庄建设规划滞后,管理工作不到位。一些村建屋无序,乱建乱搭现象比较普遍。农村环境卫生差。有些村的屋前屋后、道路两旁杂草丛生,垃圾满地,甚至有的村前鱼塘漂满了红红白白的废物和垃圾。一些乡村的垃圾处理只采用简单的填埋方式进行,达不到无公害化的要求,造成环境污染。有的村生活污水横流,农民在村前村后圈养的禽畜粪便也随地排放。既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也影响了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调查结果分析:由于农民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经济基础薄弱,经费投入少、基层干部重视不够,抓得不紧等原因,导致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的改变不大。村容村貌的建设,主要靠村干部的领导。政府要加大对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如改水、改路、改房、改厕等工作。还要发挥热心人士作用。村委会和自然村要发挥好那些德高望重、在群众中有较强的办事能力和公信力以及号召力的关键人的作用。

5、村庄管理:

调查结果显示: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基层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在群众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多工作需要他们去引导。但是,目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我们的一些乡镇干部),由于缺乏培训“充电”等种种原因,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要求不相适应,发挥不了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

调查结果分析: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一个团结而有战斗力的好的领导班子。加强对农村班子的教育和指导,提高乡村干部的执政能力,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为此,要通过建立工作责任机制、争先创优机制和村务管理机制,使全省各县(市、区)的领导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我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有待加强。我省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集中;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帐”太多,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老百姓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三)建设规划存在不足,必须加以科学完善。绿色与环保在规划中缺位,乱占耕地和轮番拆建现象有所抬头,规划中节能与节约意识缺失,资源浪费严重。

关于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1、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有更广阔的视点和视角

新农村规划不能简单理解为盖几栋新房,更不能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新村建设。新农村的建设应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提升、政治改善、文化进步等等方面。党中央所倡导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包括美好的居住环境,更包括发展农村产业、增强农民经济实力,只有发达的农村经济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有更加广阔的视角。

2、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应注意生活与生产统筹安排、经济与文化并重并举、人居与自然和谐、节约与集约相辅相成。

3、要从程序和制度上确保规划的权威性,确保长期规划,能分期实施。要按照 “规划先行、抓点示范、分类指导、基础突破”的原则,立足长远,做到科学布

局,合理安排,长期规划,分期实施。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外活力。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拓宽经费投入的渠道,要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原则,加快村镇的水、电、路、讯、校、医疗、集镇等公共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结束语:

上一篇:选择后的历史下一篇:青蓝工程听课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