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感恩,所以快乐
从刚出生起,就感受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到了上学时,便感受到老师的教育之恩。从我们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到拥有已独立的空间,父母不知花了多少心血汗水,为我们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感恩的是发自内心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况且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海洋。他们把我们降生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上,付出的不止汗水,还有无限的青春,他们把所有的心血,精力…………都倾注在我们身上,只为了让我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感恩需要一个颗真实的心,用这颗心去体会身边的每件事。居里夫人是有名的科学家,曾获两次诺贝尔奖,但她不忘师恩,她在发表会上看到她的老师时,便用一束鲜花来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毛泽东亦在佳节上送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一个眼神的启示,一句关怀的问候,在爸妈面前轻轻的叫声:“爸妈,您们好!”
人生的道路上,曲折坎坷比比皆是,无论有多少困难险阻,只要有人向你伸出温暖之手,就要学会感恩并借助这无形的我们,战胜苦难,扬起风帆,驶向幸福的彼岸。面对这个世界我们不能不学会感恩?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我们,与父母日夜对我们的付出形成鲜明的对比,父母的爱比山高,比海深,学会感恩吧!感受父母给予我们的一切。
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这个精彩的世界,去看待含辛茹苦养我们的父母,去看待那谆谆教诲我们的老师,去看待身边的亲朋好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快乐,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将会发现这个世界有多么的美好,有一颗感恩的内心,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因感恩而充实无比…………….拥有感恩的心, 可以改变你的精神面貌。
近年来,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的卡车保有量和产量一直都位居世界首位。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卡车和物流行业开始得到关注, 卡车司机这个庞大的群体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特别是近期媒体对物流顽症的持续曝光, 使得人们发现十几年前曾被视作赚钱肥差的卡车个体户如今已面临重重困难, 如更高的从业要求、油价上涨、环保标准, 高昂的路桥成本, 利润空间压缩等诸多现实问题。卡车运输绝对不是一个简单活儿, 不固定的行车时间, 超负荷的驾驶以及不规律的生活等等, 让卡车运输成为“想说爱你却不容易”的工作。
然而, 在沃尔沃卡车2011全国驾驶员高效节油大赛中, 我们仍然发现, 有这样的一群卡车司机在充实而快乐地工作、生活着。
欧阳军是本届沃尔沃卡车全国驾驶员高效节油大赛华南赛区的冠军, 面对地区的优异成绩, 他谦逊地表示由于自己是首度参赛, 一举夺魁恐怕都要仰赖幸运眷宠。今年27岁的他从小就对车子有着浓厚的兴趣, 欧阳军的父亲也是一名出色的驾驶员, 于是在耳濡目染之下, 欧阳军逐渐显现出了对驾驶的敏锐和天分。15岁那年, 欧阳军第一次在父亲的教导下接触开车, 从此便结下了与车子的不解之缘。转眼间已经入行十余年, 但每每坐在驾驶室内, 那种风穿过窗隙吹拂耳畔的轻盈依然令他印象深刻。
2009年, 欧阳军有幸成为当时单位里第一批开上卡车的驾驶员。“得知我们将迎来首批沃尔沃卡车的时候, 我整个人一直都处于兴奋和激动的状态, 车还没到就已经等不及想尝试了, 那种未知的喜悦难以名状”, 谈到此处, 欧阳军微笑道:“沃尔沃卡车所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忘怀的。我们常说拒绝一个事物可能需要理由, 但喜欢是不需要理由的。每当我手握方向盘, 那种自在纯粹的快感都会油然而生。”
由于运输行业的特殊性, 长久以来都有着跑得越多就赚得越多的“默认行情”。不少司机都会在跑完既定路程的前提下, 试图通过更努力的工作创造额外的收益。在这行干了20多年的张纪成师傅就因为工作关系很少有时间回家, 每个月绝大多数的时间都要在卡车上度过。和一般的轮班制不同, 张纪成所驾驶的沃尔沃卡车主要靠其一人运营, 唯有生病才会找人代班, 工作的担子很不轻松。但就在驾驶沃尔沃的6年时间里, 卡车已经成张纪成的半个家了。
说实话,家庭的轻松氛围很容易营造,但课堂的轻松氛围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该如何营造?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营造开放的空间,让自己教得开放,学生学得开放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而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有意义的说与动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因此,对于学生创造性的说与动,在课堂上我倍加爱护和引导,不断给学生创造机会,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抛开课堂纪律的束缚,大胆玩起来、动起来。在学习《我是什么》一课第二段,同学们按自己的方式把课文读完后,就交流朗读时的感受和互相评议,有说:“我读这句话的时候,眼前像是真有千千万万朵雪花在空中飘啊飘啊,美极了!”有的说:“我虽然没看见过雪花,但听ххх同学朗读这一句时,眼前也像有无数像石头样的雹子打在地面上和我们的脸上,硬硬的,凉凉的,蹦蹦跳跳的,真好玩!”顿时,教室里热闹极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时,我并没有斥责他们,而是耐心地等学生安静下来,才继续下一个环节。这样的局面虽然有点失控,当时的我完全可以大声命令学生安静下来,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让他们尽情地说……面对一串串连珠炮似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的解答从孩子们口中飞快地迸出。这些问题大多我都能够回答,但是我没有从正面回答他们,而是启发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靠大家的力量找到答案。虽然课堂上师生看似在聊天而不是在上课,但我认为,正是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学生才能无所顾忌,也更放得开。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显出勃勃生机,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想办法让学生无法不说、不读、不讲
为提高学生的识字量,我翻阅大量教学杂志和资料,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方式,采用“听课文-读课文-讲课文-学生字”的教学模式,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孩子们多读多说,充分发挥孩子口头表达的优势,以读、讲为主,在读中理解和领悟课文;在反复接触课文的过程中,增加和生字见面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生字、运用生字生词讲话。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看雪》“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时,我让同学们先自读课文,圈出生字,然后听范读,再小组读,比赛读,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讲完后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个生字朋友,怎么认识的,在读音和字形上,它们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在这一环节中,小朋友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收获。一位同学说:“我认识了银装的‘银’,它没有后鼻音,是金字旁。因为我经常跟妈妈去银行,所以认识‘银’字。”一位小朋友说:“我也认识‘银’字,在电视上我经常看见古人数银子,我还能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银’字,把‘根’字的木字旁换成金字旁,就是‘银’字。”另一位小朋友说:“我还能用‘银’字组出更多的词,如金银、银行、银两、银项链。”还有小朋友说:“我还能用‘银’字造句呢,比如‘爸爸脖子上戴着闪闪发亮的银项链。’”这样通过比比谁读得好,谁说得好,小朋友们读与说的积极性高了,对生字记牢了,对课文熟悉了,理解课文时不用老师提示看哪一段哪一句,都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踊跃举手发言。这样上课不会出现冷场局面,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也轻松。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就是要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教师以好朋友、好伙伴、合作者、组织者的身份,去营造学生敢于创新的氛围,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没有宽松、和谐的环境,没有教师平等地和大家讨论的氛围,学生又怎敢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三、充分运用插图,让学生忍不住去看、去说、去描、去画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孩子更喜欢生动直观、色彩缤纷的图画、图片。而这些直观的图画又能帮助学生更快更牢地背诵诗文、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说话训练。因而在教学中,我注重利用学生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去看、去说、去描、去画。有时在课前,我首先较为深刻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通过各种途径搜索各种各样的图片,打印或制作成课件用来上课。有时在课堂上,我会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按自己的理解,把读到的语句以图画形式表现出来。有时在作业中,我会让学生先给课文续画插图,然后将自己所画的内容写成一段通顺的话。这样就可以以图增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画资料,将看图和背诵课文、学习课文知识和说话写话有机结合起来。如教《小柳树和小枣树》过程中我注重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解读课文。例
片段一:新课导入,出示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图片。
师:小明家院子里有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出示课题),它们两个是邻居,也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长什么样子?
生:想!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一幅图,说说它俩长什么模样?
生:我看见小柳树长满了绿叶,小枣树还没有发芽。
生:我看见小柳树长满了绿绿的枝叶,还看见小枣树光秃秃的,没有头发。
生:我看见小柳树长满了嫩嫩的枝叶,还看见小枣树光秃秃的身子。
师:小朋友们真棒,你们说出的柳树和枣树的样儿是那么形象!
这样导入,利用插图,深深吸引住了小朋友们的注意;因为有说的机会,充分激发了小朋友们说的欲望,达到情感预热,发散思维的效果,让学生的认知源于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比起开篇即让小朋友读文,或从课文中找出小柳树和小枣树样子的导入法,这样的导入更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再说,让学生直接从文中找出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样子的句子,所有小朋友眼中的小柳树和小枣树都是一样的。而让小朋友先说,就可以让他们说出各自见过的样子不尽相同的柳树和枣树。记得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应当像农业,而不是工业。因为工业生产的是一个个毫无二致的标准件,而农业培养的却是一株株充满生命、绝不雷同的幼苗。所以,教育应是育苗工程而不是生产流水线。在教学中,我认为应当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呵护学生独特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亮出学生独特的个性。因此在教学伊始,我就尝试着把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用色彩明艳的插图帮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以达到插图与解读同行,说话悟文并进的目的。
如果将工作和快乐联系在一起,很多人会摇摇头,不以为然。为什么呢?就像那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工作中不是缺少快乐,而是缺少发现快乐的心灵。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很多人为了在这个现实的世界过上美好的生活,坚持不懈地工作。他们往往把工作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如果遇上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更是得过且过,毫无上进心。曾有人说,高度的专心和强烈的进取心会使一个人在从事任何工作都取得成功,态度决定一切。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你就会所向披靡,无可替代,而在获取成功的道路上快乐也不知不觉已收入囊中。想象一下,假如你整天无所事事,那样你不仅不能感受到愉悦,反而会感到更加痛苦,因为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盗窃罪一样。
无论从事哪种工作,找到兴趣和满足,就是找到了快乐的源泉。一个农妇,一个猎人,尽管他们不认识多少字,对外面的世界也知之甚少,但他们仍能从自己的劳动中获得乐趣。当你工作的时候满足他人,他人也会以同样的工作满足你的需求,从哲学角度看,这叫双赢,这种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作家巴克莱说:“幸福有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有人爱。”有事做是使我们幸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你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你不仅可以从中受益匪浅,还会在这种满足中感受存在的价值,和随之而来的愉悦和欢乐。爱迪生、牛顿、门捷列夫,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投入工作的时候就体会到创造的乐趣,这是一种莫大的享受。高中的时候做数学题最有那种快乐的回味。每每攻下一道久窝心怀的难题,那种乐在其中的感觉久久挥之不去,这种快乐的工作就是我们探索的过程,它就像上帝在不经意间给我们一块糖,也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快乐工作,在对美国成功人士的一次调查中得出一个令世人羡慕结果:美国成功人士的93% 以上都做着他们最喜欢的工作!他们工作着,快乐着,快乐工作的人没有理由不出成果。
每一项新的工作都是一个新的体验,尝试新鲜的事物就是让我们的心灵不陈旧。尽管中间会出现工作倦怠和职业枯竭等逆境的困扰,但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请相信吧:阴霾总会过去,快乐的日子终将来临!工作并快乐着,生活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只有你秉持本色,快乐工作,善待自己,礼待他人,你才发现工作着的每一天都可以如此快乐。也只有当你快乐的工作,你才会发现,自己其实很优秀,同事其实很可爱,生活其实真的很美好!
因为热爱,所以快乐。三毛说:“我愿用一生追逐心中的梦,现在它已生根发芽。”我们要找到心中真正热爱之梦,怀一颗赤子之心享受其中追逐之乐。
他便是这样的赤子。“红楼痴儒”周汝昌,一生只做一件事,不用浮名伴此生。遥望苍穹,他便是最亮的那颗星。一勾弯月悬在冷凝处,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周汝昌独自在简陋的屋舍前,笔起笔落,涌起层层墨香。昔有曹雪芹“一部红楼,增删五次”,“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都是血”;三百年后,他为一部红楼耳聪目盲,穷尽一生,建起“红学四支”。六十年辛苦光阴,让周汝昌从一位出入贵族门庭,知名学府的青年学者,成为了红学研究的一代巅峰。对于红楼,他的爱仿若一位母亲,一手拉起传承,一手拉起继承,在文学之路愈行愈远。
惟有热爱,才能让大师在艰苦环境治学也甘之如饴。所向所爱所乐,纵使没有戏台上一颦一笑,没有炊烟下的欢声笑语,心中仍是充实而快乐的。雅士林逋悠然一句“吾情所适”何尝不是道出了许多赤子心声?因为热爱,苦难皆不成立,我们依然快乐。
犹记得杜丽娘之叹“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因为热爱,我们无悔无怨。德兰修女热爱她的工作,以平等之爱对待被践踏如泥的弱者。她说:“我们都是平凡人,却可以用伟大的爱行平凡之事。”她用她的所爱所乐感染了太多世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德兰修女的热爱如水滋养了太多心灵,她的快乐如阳光温暖了无数人。神爱世人,她何尝又不是凡世天使?
因为热爱,所以快乐。当我们全心全意爱着一件事,并乐在其中时,谁说这不会感染我们身边之人,点亮他们心中热爱之火?
人生极致的幸福便是寻一件我所爱之事,忘记一路艰辛,得我心中之快乐,让更多人感染到我的快乐!
爱,有时很简单。每天,妈妈第一个起床的.,因为她要起床为我和姐姐准备香甜可口的早餐。有一次,妈妈生病了,晚上一直没睡好,第二天错过了为我和姐姐做早餐的时间,当妈妈心急火燎地奔向厨房,却看到了手忙脚乱的姐弟俩正在厨房为她做早餐。
爱,有时很简单。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时,我听着听着就开了小差。老师不知不觉站在我的身旁,用严厉的目光注视着我,好像在说:“上课你怎么能开小差呢?”我的脸顿时火辣辣发红,马上集中注意力听课。老师的嘴角也随之露出一丝微笑,好像在说:“就应该这样!”原来老师的眼睛会说话。
爱,有时很简单。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秋游,同学们像欢快的小鸟一样,激动地奔向大自然。兴奋之余,口渴的我才发现水被我喝光了,好友王言心知道后,毫不犹豫地把他的水给了我。
爱,有时很简单。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我过得与众不同。远离喧闹的城市,我带上课外书籍和爸爸妈妈来到偏僻的小山村。山区孩子眼中的求知欲,深深地震撼了我。他们接过我的课外书籍,显得格外开心与满足,我也感到无比幸福。
教育就是打造风景
教育是什么?30多年的教育历练让我愈加地明晰:教育就是一个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过程;美即“风景”, 教育就是打造风景!
徜徉校园, 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古朴凝重的校史廊、大气磅礴的院士墙、意蕴深远的思源堂……就是我们为每一位师生精心打造的校园风景;驻足校园, “品味、韵味、滋味”的办学理念, “做最好的自己”的谆谆校训, “诚敬奠基人生”的文化磐石, “致真”“致美”“致善”的楼宇命名……就是我们为每一位师生悉心打造的人文风景;凝望校园, 创意无限的活力课堂、丰富多彩的拓展活动、温婉典雅的校园文化, 就是我们为每一位师生潜心打造的教育风景。
在这里, 我们用传承与积淀打造着环境的优美典雅, 用爱心与责任打造着教师的崇道敬业, 用勤奋与进取打造着学子的务实笃学, 用智慧与才情打造着课堂的诗情画意……我们力求让每一位师生透过这一幕幕独特的风景, 品味教育之真, 感受教育之美。
教育就是营造氛围
教育要做什么?在实践的行走中, 我体悟到:好的教育就是“营造氛围”, 只有好的氛围才能打造出成功的教育。一年一度的金秋书市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精彩纷呈的校园艺术节展示着孩子们的智慧才情;隆重热烈的红毯盛典凝聚着母校对每一届学子的无限祝福……“教有激情, 学有热情, 教学相长, 师生幸福”的活力课堂不仅让孩子们有好心情, 更让他们拥有好方法、好习惯。
在这里, 我们用心为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 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且致力于将其转化为一种能量、力量与质量, 让师生们能够在愉悦中收获, 在自信中成长。
教育就是播种庄稼
教育应怎么做?我相信叶圣陶老先生说的一句话:“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庄稼有生命, 应心怀“敬畏”;种植有周期, 应懂得“守望”!
在这里, 我们用“发展中的三好学生”“一中好少年”的馨香芬芳学生, 用“诚敬之星”“孝顺之星”“才艺之星”等评比激励学生, 让真善美的种子在每一个少年的心底生根发芽……在这里, 我们用“爱与责任”的雨露滋养教师, 用“让阅读成为我们每日的第四餐”来陶冶教师, 用“一中名师”“优秀一中人”“十佳青年教师”“年度感动人物”等评比鼓舞教师, 让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每一位教师的心底茁壮成长……在这里, 教师似“农夫”, 文化像“山泉”, 教育“有点甜”!
一、“专注开掘一口水井”
讓我们从评价学术研究时一句常用语开始。“水井”而不是枯井,证明了易彬的研究颇有收获,他从井中打到了“水”;“专注”“一口水井”说明易彬目标明确。像一位极有潜质的书法家,在入门时只苦练一种书体,将其吃透,而后才兼及诸家、博采众长及至自成一家。易彬深知只有先占领别人无法绕过的领地,才能以坚实的脚步踏上研究的路径。这一点,在研究者越来越多、代际频繁更迭的当下,实属不易。由于评审体制的客观压力,多少人需要以急就章的形式快速写作、发表,以至于在急速发言中未及深入,甚至染上跟风的习气。但易彬的研究显然不是这样。他首先是研究穆旦的专家且以此闻名于学界。厚厚的《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2010年出版)、《穆旦年谱》(2010年出版)、《穆旦评传》(2012年出版)以及上下两册的《穆旦研究资料》(2013年出版)和正在进行的《穆旦诗编年汇校》(即将于2016年出版)等,既见证了易彬多年来的研究实绩,同时,也凸显了易彬多年来的研究理路及学术轨迹。从一个具体的、有价值的个案介入,一点一滴、以小见大式地开掘自己的学术进路;触及研究对象身上有价值、有意义的各个方面,并将其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视野之中,进而在立体、繁复地再现研究对象的过程中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比如,他的《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就曾在言及“穆旦诗歌艺术精神”的同时,谈到了“穆旦的翻译行为”“穆旦的诗歌修改行为”之话题;在谈及“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时,易彬则相继涉及了“鲁迅与穆旦的比较并兼及新文学传统的话题”“新诗的散文化与语言质感——以冯至、穆旦、昌耀为中心的讨论”“新诗中的‘土地叙述主题——以艾青、穆旦为中心的讨论”等以往研究中很少触及的内容;而其“穆旦的传播历程”不仅开创了穆旦研究中的传播视野,还丰富了“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本身,从而使其成为一个结构清晰、有层次感、有组织的体系。至具体的研究实践,易彬亲力亲为,真正做到掌握第一手资料。即使仅限于我知道的,早在2002年,他就开始采访杜运燮、杨苡、罗寄一、郑敏等穆旦友人,后又多次采访穆旦同学及同事;在资料查阅方面,他也是颇为用力,不仅多次去过国家图书馆查找、复印资料,还曾三到南开,终获得完整的档案资料。在此基础上,他能相继完成数十万字的《穆旦年谱》和《穆旦评传》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但其中付出的努力和辛苦相信只有易彬本人才能知道。穆旦是一座富矿、一眼丰富的水井,对此,易彬有系统而宏大的研究构想。如今,他已是无可争议的穆旦研究专家,而其踏实、稳重、持之以恒的实践经验,恰恰是许多青年研究者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二、“资源的占有、整合与横向的迁移”
其实,在谈及易彬的穆旦研究时,我们就已触及到这一方面:《穆旦年谱》《穆旦评传》以及《穆旦研究资料》,是易彬多年研究穆旦资源整合的结果;而比较研究、主题研究、传播研究既是《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一书的特色,同时,也是易彬在穆旦研究过程中横向迁移的结果。显然地,没有大量资料的占有,《穆旦年谱》《穆旦评传》以及具有资料汇编性质的《穆旦研究资料》是无法完成的,也是无法令人信服的。正如李怡在谈及《穆旦年谱》时指出的:“其用力之深广,考证之细密,在今天的穆旦研究中可谓是前所未有的,在自我惭愧之余,我更多的则是欣喜和敬佩,因为,我们的穆旦研究从此可以说有了坚实的最综合性的史料基础,其开拓之功值得大力肯定。”①除上文提到的访谈、原始资料查找之外,在易彬关于穆旦的系列研究中,我们还读到了著者查到了穆旦在南开的档案等新材料。有了这些珍贵的资源,易彬的研究自然有了坚实的基础,但若从“资源的占有、整合”角度来说,《穆旦年谱》堪称一次具有突破性的史料工作,而《穆旦评传》则是集文学研究和创作于一体了:有评有叙、边叙边议,凭借资源占有的优势,易彬的穆旦研究已呈现出“跨界”趋向。
应当说,多年的资料搜集、整理、研究已使易彬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同时,也为其研究的“横向迁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结合我掌握的“信息”,2011年4月1日,易彬曾发给我一篇他对原“七月派”诗人彭燕郊的访谈《“民歌精神是非常真实、非常纯朴的”》,该访谈后来配以易彬和彭燕郊的合影照,发在我编辑的《中国诗人》2011年第3卷上。当时,对于这篇访谈,我的印象是:彭燕郊(1920—2008)是跨越20世纪的重要诗人,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他去世多年之后,发表这样一篇访谈,能够给研究者留下一份珍贵的资料。晚年的彭燕郊和易彬一起生活在长沙,易彬的访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后来,也曾多次和易彬见面,知其正在整理彭燕郊晚年的谈话录和彭燕郊书信等大量资料,不过,仅是闲聊似乎并未产生直观、强烈的印象,直到不久前在广州暨南大学开会期间,我拿到了易彬送给我的《我不能不探索——彭燕郊晚年谈话录》一书,多年的印象或曰线索一下子连接起来:易彬已从“九叶派”的穆旦“迁移”至“七月派”的彭燕郊了!他早于2005年5月和彭燕郊商定系列访谈事宜,于2005年8月开始着手访谈,之后去过彭燕郊先生家多少次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2011年以来,易彬又受彭先生家属委托,对其资料搜集以及藏书、遗物进行整理工作,接触到相当多的原始特别是大量的书信资料,目前已经整理成型的有数十万字之多的《彭燕郊陈耀球往来书信集》(即将于2016年出版),已着手进行的还有《彭燕郊陈实往来书信集》。藉此,易彬对对新时期以来彭燕郊所从事的众多文艺活动已然有了十分深入的了解。②他还有大量的相关工作要做,而对此,我们可以相信:一个彭燕郊研究的专家、一部甚至多部有关彭燕郊的研究力作很快就要诞生了!
三、“一个快乐的研究者”
按照最初的设想,我本想以“幸福”一词为修饰语,但后来还是觉得形容学术研究还是用“快乐”更为客观、准确:“快乐”更能体现研究过程中自我享受的状态,“快乐”只在于其本身,而与其他无关。面对“年谱”这样细致、琐碎而又枯燥的工作,易彬依然能够坚持不懈的完成;面對浩如烟海的原始资料,易彬依然能够孜孜不倦地搜集、梳理,可见,他在其中肯定获得了学术研究的快乐。据我所知,他前后已经申请下来三个国家课题,他最近的国家基金项目为《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形态研究》,其中不仅包括对现代重要作家集外文的辑佚工作,对目前学界尚未充分注意的作家如彭燕郊的文献进行发掘、整理与研究,更包括对从理论层面对现代文学文献学知识理念进行规整。可以说,上述课题是易彬多年研究积累所得,是资源整合、经验拓展的结果,既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又有鲜明的理论建构意识。对于这些研究,相信易彬在掩卷之余,也会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体验到一种快乐——那是艺术家自己面对已然成功完成的艺术品时的快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快乐”会萌生新的契机——正如多年来我一直认为,在研究过程中体味到过程的快乐才是研究本身的动力及魅力所在,此时,“快乐”是超越世俗层面的,“快乐”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精神。像早已被研究界过度使用的术语“现代性”以及“先锋”一样,“快乐”是指向未来并呼唤、指引着研究主体不断前行。坦然地讲,我在易彬身上看到了这种高级别的“快乐”,从穆旦研究专家到彭燕郊研究专家,再到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研究者,易彬总能够以全新的姿态、开拓的精神,实现学术研究的新与准、精与深,而我所言的“快乐”也必将和其结伴同行、相辅相成。
行文至此,意犹未尽。附带一点,权作此次“印象”的结尾。大致因为易彬在穆旦、彭燕郊以及现代文学文献学方面的研究过于突出,是以,他留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一位现代文学的研究者。而事实上,他还是一位时常从事当代文学批评的学者。早于2001年,易彬就在《青海湖》第5期上发表了《试论昌耀的诗》一文,长达近两万字。此后,他曾解读过于坚、桑克、古马、凸凹、李少君、柳宗宣的诗,又曾论析过“朦胧诗”、北岛的散文以及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等,易彬在当代批评方面虽写作量不大,但均是用心之作,因此,他的这方面实践理当值得我们关注与期待。
注释:
①李怡:《追踪的意义——易彬著〈穆旦年谱〉序》,易彬:《穆旦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②具体见易彬:《晚年彭燕郊的文化身份与文化抉择:以书信为中心的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3期,以及彭燕郊口述、易彬整理:《我不能不探索——彭燕郊晚年谈话录》之“附录”收录的两篇文章《关于“彭燕郊访谈”的几点想法》《“单纯就好!”:纪念诗人彭燕郊先生》,漓江出版社2014年版。
一个夏天的早晨,一只小松鼠在树枝间玩耍。突然,松鼠一不小心,从树枝上掉了下来。偏巧,树底下有一只狼在睡觉,松鼠正好砸在狼身上。
狼被砸醒了,一下跳了起来,一把抓住小松鼠就往嘴里放。小松鼠吓得浑身发抖,连忙求饶说:“狼大哥,你行行好吧!我还小呢,求你千万别吃我我,放了我吧!”
狼想了想,说:“我可以放了你,但是你必须告诉我,为什么你一天到晚都在树上玩啊跳啊,可我总是觉得很烦闷呢?”松鼠说:“狼大哥,你得先放了我,让我爬到树上再告诉你。”
狼听了,只好放了小松鼠。机灵的小松鼠飞快地爬到了树梢上。它一边梳理着毛茸茸的大尾巴,一边对狼说:“你不快乐,是因为你性情凶狠,整天算计着怎么去伤害别人。我们快乐,是因为我们有一颗善良的心,从不做伤害别的`人事。”
记得那次全家人都坐在客厅看电视,当时,正在播范冰冰的广告,妈妈搂着弟弟开玩笑地问:“威威,你喜欢那个美女吗?”“喜欢!”弟弟不假思索地回答。“那给你做女朋友好吗?”妈妈又问。“不好!”弟弟坚定地说。“为什么呢?”我们都疑惑了,“因为我找不到啊!”弟弟话音刚落,惹得我们全家人大笑,真没想到小小年纪,却能如此分析问题,不愧是我的弟弟,哈哈哈!
在我心目中,弟弟是我的保护神。每当我做错题目被大人责骂时,弟弟总会第一时间跑过来帮我说话,“哎呀,算了算了吧!爸爸妈妈你们别再骂姐姐了,这次错了,下次改正不就行了吗?”“每次你都帮你姐姐说好话……”这时,大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转移到他身上,把他责怪一番。尽管如此,但弟弟还是会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冲出来保护我,为我求情。
前段时间奶奶带弟弟到南海观音寺拜菩萨,听奶奶讲,小家伙跪在菩萨面前一本正经地说:“菩萨,菩萨,请你保佑我姐姐每天考试打一百分,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这就是我的弟弟,一个时时刻刻都以我为主的小男孩。
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家乡情结,那对家乡无尽的爱与亲近,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点。记得莫怀戚在他的散文《家乡落日》中曾这样说,云海落日飘忽柔曼,美国的落日眨眼就落下,而只有家乡的落日,才能打动人的心灵——“那才是落日啊”。其实,并不是那一轮红日有何不同,而是家乡的落日承载了太多的思念与情感与我们的记忆。那一轮落日,照过枯藤老树昏鸦,照过小桥流水人家,照着的是记忆最深处一点一滴关于故土的热爱。
心灵上的共鸣使我们感到事物的美好。看飞流直下三千尺,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豪迈;看傲雪青松屹立北风,我们感受的是不屈不挠。看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我们想到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事物本也无情,是我们心灵上的亲近使我们感到它们是如此美好。因此,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看到雁排长空,虎啸深林,鱼跃水面,落英缤纷,秋雨梧桐都能发出心底最深处的一声叹息。
在《韩非子》中有一则寓言,宋国有个富人家里的墙被雨淋坏了,儿子说:“不修好,会有人来偷。”邻人也是这样说,结果果真被偷了。富人觉得儿子聪明而邻人可疑。这一则寓言也说明了感情上的亲疏影响着我们对事物认知的正误。同样一句话,为何儿子是聪明的而邻人则是可疑的?正是因为在感情上觉得儿子更为亲近,所以会觉得是为自己着想;而邻人的话呢,也许是近乎于一种诅咒。
林清玄有一篇文章《风中跌到不为风》,说的是小时候走路摔倒时奶奶总是责怪风,“怎么把我的乖孙子绊倒呢?”因为疼爱自己的孙子,所以总觉得孙子都是正确的,是风可恶。奶奶的慈祥善良,跃然纸上。这也说明,感情上的亲疏,决定我们对事物的认知。
同一首歌,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听来,是有所不同的。正是唐玄宗自创的《霓裳羽衣曲》(该曲传自西凉,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给唐玄宗,玄宗加以润色,并更名为《霓裳羽衣》曲,并非唐立宗所创——编者注),他从中听到的是花花世界,而我们从中听到的是亡国之音。
因为对岳飞的喜爱,我们说“青山有幸埋忠骨”,因为对秦桧的恨,所以我们说“白铁无辜铸奸臣”。
记得曾有一位诗人说:“境由心生。”很大程度上说出了感情与认知的关系。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善良而美好的感情来看这个世界吧。既然一朵花里可以看出一个世界,那么就让我们坐看云舒云卷,看到一个美好的世界,把无限放在掌心,把永恒在一瞬间收藏。
因为亲近,所以美好!
[点评]
这篇满分作文饱含深情,情文并茂,文质兼美。考生一泻无遗地倾吐出发自内心的真情,具有感人的力量。
文章题目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因为亲近,所以美好”这一观点。全文紧紧地围绕着“话题”旁征博引,撷英采华,论据有力,力透纸背。从古代诗词到今人的美文,从寓言故事到历史事实,内容充实丰富,语言掷地有声。文章以“因为亲近,所以美好”收篇,照应文题,加深了文章的力度,给人留深刻的印象。
文章文采飞扬,比如,“情,是由感而生,感,又是由情而发”这样的整句在文中比比皆是,并且整散交错,错落有致;再如,“看飞流直下三千尺,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豪迈;看傲雪青松屹立北风,我们感受的是不屈不挠。看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我们想到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令人赏心悦目的排比句,使人读后,口吻生香,回味无穷。语言精美典雅使这篇考场作文魅力四射,光彩照人。
总之,这是一篇写得蕴涵深刻而又富有文采的佳作。
经了解他是个极为顽劣的学生, 是小学期间最让老师头疼的一个学生。但同时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妈妈常年在外工作, 家里完全由父亲料理生活。父亲十分疏忽对孩子的教育。了解到这些之后我找到孙某谈话, 谁知他上来就是一句:“老师, 你甭费心了, 我学不好!”
长期以来老师的恶语相对, 冷眼相待, 让他产生逆反抵触心理;长期以来的散漫让他对自己自暴自弃;长期以来的低下成绩让他对自己不报任何希望;长期以来父亲的不闻不问教育态度让他我行我素。上学是他父母的决定, 学习是老师的要求, 对于他自己他没有目标, 只是在混日子, 混到哪算哪———他在破罐子破摔, 我该怎么办?
陶行知先生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老师我有责任对有困难的学生倾注我的爱心。此后一个月我时时处处关注着他, 随时提醒他哪节课上听讲状态很好, 哪节课还不够认真;什么时候该写什么作业;自习的时候要自觉;晚睡的时候要自律;和任课老师产生了矛盾时该怎样讲话;与同学发生了口角该怎样处理;厌学时想想妈妈风里来雨里去的辛苦;周末衣服该换了, 学着洗洗;校服破了拿来帮他补上;头发长了督促他去理;指甲长了监督他及时剪掉;一周没洗脚烧壶热水让他把脚除除味儿;周末放假玩疯了电话催促他及时收心……一次我跟他谈话时他又提到:“老师, 您这么费心我也学不好!”。我立刻很严肃地说:“不是你学不好, 是你从来没有给自己学好的机会。你学, 还有好的可能, 你不学就永远只有不好。男子汉爱拼才会赢。我对你目前的要求不高, 只要你在第一次模拟考中超出10分就是胜利。”他勉强地点点头。
第一次模拟考他考了15分。成绩不高, 但他进步了。他第一次品尝到胜利的甜头。
他的第二步学习目标:到期中考试只要能超过20分就是好样的, 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其实, 他学习的马拉松长跑就这样开始了。
这期间我给他编到班长的学习小组中, 希望他在小组合作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 就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努力。
期中考他的成绩是36分———成绩依然不高, 但他又进步了, 还超越了。我让他自己与自己比, 今天与昨天比, 我要让他知道只要努力就有成功。
随着他的成绩的提高他既感到有压力, 也感到了希望。
第三个阶段我给定下二次模拟考中突破40分的目标。听到这个目标他挠挠脑袋, 表示没有多大信心。我告诉他:“别担心, 这一次老师会全程帮助你。”他笑着点点头。
他的基础的确很差。为了消除他的学习顾虑, 增加自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我为他“量体裁衣”制定了一对一个性化学习计划。每天中午利用休息时间单独辅导他学习。
他的作业差错率很高, 我批改作业时, 不是一看到答案不对就打×, 而是分析他思考的过程, 指出对的部分, 划出错的地方讲解, 待其自己改正后, 再给予评判。如改对了, 还可以打优给予鼓励。为了激励他的学习热情, 我在各组之间开展同级别竞赛, 看谁进步快, 让他感到努力不断见效, 拼搏就会成功。
模拟考他的成绩是48分———又一次他成功了。
时逢感恩节, 周末他用父亲的手机发来短信:“感谢老师, 你让我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我觉得很幸福。因为我没有放弃一个曾经什么也不会的学生。
快期末了。此时我在考虑孙某可能出现的负面心理。由于三次的成功, 胜利的喜悦是否会阻挡他继续前进的热情?进而出现逆向发展?要知道48分虽然是他的高峰然而这个成绩是还远不是终点。这时我请来了孙某的父亲。他的父亲很是惊讶自己儿子会这么令他骄傲, 连连感慨。我趁热打铁要求他的父亲必须配合我在期末考试前共同做好孙某的学习工作。家长欣然同意再怎么忙这回也要在孩子学习上下功夫了。周末放学孙某不再去外面疯跑而是由他父亲监督先完成家庭作业;晚上回家他不再守着电视看半宿, 而是由父亲陪伴温习功课。每次我走过他课桌旁我都会想他伸出一个巴掌———那是我们的期末约定:突破50分。通过家长和我的齐抓共管, 期末考试成绩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 他竟然得了62分———及格了。。
他腼腆地说了句:“老师, 谢谢你!”
来取成绩单那天, 他高兴地不得了, 当我对他竖起大拇指时他却腼腆的说了句:“老师, 谢谢你!”。
因为有责任, 所以我没有放弃。因为没有放弃, 一朵即将枯萎的花, 在期待的目光中, 终于绽放了。我告诫自己我是一名教师, 要给予我的学生以爱心、耐心、诚心, 用浓浓的师爱激励他们成长, 用神圣的责任感教导他们成才。
从那以后,我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不再是玩玩具,而是来到小床边和你玩耍。
你这可爱的小家伙,整天除了吃就是睡。吃的时候,你柔柔的喉咙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睡着的时候,你嫩嫩的手脚在空中挥舞个不停,像在打拳似的。看着小小的你,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微笑。
每次我妈妈抱着你的时候,你都会给她一点小惊喜——有时是一股热热的小流,洒湿她的衣服;有时是一坨黄黄的便便,像橘子酱一样沾满她的手上。现在想来,哈哈哈……
现在的你已经一岁多了,正是咿呀学语和蹒跚学步的时候。我教你喊“哥哥”,你却喊“嘎嘎”;要你说“吃”,你却说“七”;问你要不要,你回答“奥”……你学说话的样子总是令我们捧腹大笑。你走起路来,双手在身旁一摆一摆的,双脚一深一浅的,总是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一样。外婆生怕你摔跤,跟在你后面不停地喊着:“小心点,别绊倒了!而你仍然会走几步就摔一跤或是一屁股坐到地上,我们每每哑然失笑……
你说得最多的词不是“妈妈”,而是“球”,因为那是你最喜欢的玩具。只要看到我在玩球,你就会不顾一切地跑过来抢;到手后,还会有模有样地拍起来。妈妈每天打扫卫生的时候,都会从床底、沙发下等角落扫出各种各样的球:皮球、海洋球、乒乓球……这都是你的“杰作”。
除了球,书和笔也是你的心爱之物。记得你一岁抓周的时候,你直奔笔而去,其它的你都不看一眼。每次看我写作业,你都会伸出小手,向我讨要书和笔,然后趴在地上涂写只有你才看得懂的文字。家里人都打趣地说,你将来一定是块读书的料!
我们老师和在座的同学们还有一份缘,我们同一年走进附中青华校区。2007年,你们来上学,我们去上班。因为附中,我们共同学习、生活了三年。我们共同生活了三年的校园,是你们的母校,是我们的家。在这个校园,我们共同留下了拼搏的记忆,在这个校园,有你们最亲的老师——班主任。你们今天要离开这个校园,我们会一直留在这里。无论在那里,我们都爱这个校园,我们都爱附中!
我要感谢长春,我要感谢附中!让我和1800多名同学成为朋友,让我在长春又多了1800多个亲人。我要感谢全体班主任、我的同事,感谢全体同学,是你们让我更有干劲、让我更有信心,相信我们共同拼搏,一定能够再创佳绩!再创辉煌!
这两天看的最多的一本书,就是《同窗故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与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联接在一起,一幅幅曾经过往的画面浮现在眼前……
到今天还在帮助同学装档案的孙同学,真的是一班最懂得帮助别人的人!
碰到坐在台阶上哭泣的刘同学,我拍拍他的臂膀说:“二班的大班长,你是好样的!”
三班居然有27个“班长”,个个都那么棒!
四 班为老师画的漫画真传神,还显年青。能不能给我也画一幅呀?!
五班的吴同学,在欢送毕业生仪式上,嗓门挺大啊!
六班的白同学,总是勤勤恳恳地打理班级的后勤!
七班的孙同学又长高了,苏同学的数学题做得怎么样了?
八班的刘同学,每次检查学生仪表都冤枉你,真不好意思!
九班的自习课总是那么安静,张同学总站在讲台的左边。
十班的关同学真厉害!闫同学你的心脏好些了吗?好久没看到你了。
十一班卢同学的舞蹈、杨同学的音乐,还有为数学老师擦了两年黑板的那位同学!
十二班写着一手好字的石同学。好久不来上学的马同学,你还好吗?
十三班徐同学、沈同学还打篮球吗?
十四班车同学考得怎么样呀?还有我现在还分不清的两位谢同学。
十五班雷雷厉风行的杜同学,在毕业那天也哭了。
十六班的李同学,对不起了,那天晚上真是认错人了。
还记得早晨上班时与十七班金同学同行交流。
因为潘老师的原因,十八班同学为年级、为学校多干了不少活,谢谢你们!
王同学,你在十九班的两年真的长大了,祝你好运!
二十班的董同学、赵同学、王同学、刘同学、金同学,你们为集体带来了很多欢笑。记住,感谢对你们最爱的人——刘老师!
间操退场三年如一日地认真的要数二十一班的孔同学,你是所有体委的表帅!
二十二班的姜同学,今天上学有没有堵车呀?你比其他同学付出的辛苦更多!李同学和同学们和好没?
二十三班的张同学,我还记得在青华校园歌手大奖赛上,你跳到桌子上演唱“世界杯歌曲”的样子!
二十四班的陶同学,祝你飞上蓝天的梦想成真,以后老师坐你开的飞机能打折吗?
我教了两年的二十五班,你们的亲情能温暖我一生!
每天都能在走廊里看到欢笑的陈同学站在二十六班门口,看到你真开心!
二十七班的边同学,地理学得真厉害!
二十八班的钟同学,足球踢得很棒,学习成绩一定能像非洲豹一样更快、理强!
二十九班的徐同学,你拍的DV能不能拷给我一份呀?
我教了两年的三十班,在毕业前一周我还对着刘同学喊周同学的名字,特别不好意思,现在我能叫全你们所有人的名字了!
三年来,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满脑子想的就是这三十个班,就是这1800多个我最亲的学生。我爱你们!我会想你们的!上大学后,记得常回母校来看我们!
欢笑与泪水是毕业的主题。高中毕业,最珍贵的是同学友情,最珍贵的是师生情义;最难忘的是同窗友情,最难忘的是师生情义。带着这份温暖,带着这份爱,让我们擦去离别、伤感的眼泪,满怀信心,面带笑容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6月6日,在二十四节气中,是芒种,在华北平原是收割小麦、播种夏粮的时节。
6月6日,下午看高考考场,对同学们、老师们来说,是收获三年努力拼搏的果实、播种人生发展新希望的时节。
记住老师送你们的一句忠告:“不要给自己选择放弃找借口”。前两天碰到几位学生在厕所抽烟,说学习太累了;碰到学生交往过密,说快要分别了……这些都是借口,这些都是为自己解脱责任的借口。我们要拼搏,要努力,这是人生的主题!
近来对这种书尤其感兴趣的原因是, 在《旅行的艺术》 (The Art of Travel) 里, 阿兰提到他去阿姆斯特丹的美好经验, 站定于城西某座红门公寓前不肯走, 自那里散漫着整齐、匀净、轩亮 (order, cleanliness and light) 的舒爽味道令他甚至动了就此终老的念头。我随之想, 阿兰对建筑的敏感, 恐怕由来已久, 落成文句, 必定很好看。
阿兰提到他之所以想用“幸福的建筑”这个主题, 是基于司汤达的一句话:倘若看到了什么以为美的东西, 便也认定它是幸福的承诺 (To see something and think it beautiful is to judge it to be a promise of happiness) 。阿兰将之浓缩为, 美即是幸福的承诺, 立意要为人们视象中的客体环境和人的心情感受搭一座桥梁, 探索建筑之于我们的积极影响力。
阿兰颇有些带入感很强的文字, 偶尔也闪烁着淘气小男生的影子, 只不过轻巧而节约的秀整笔法, 往往把读者引向英文的韵律美, 来不及会意那一点而逝的狡黠。比如一上来讲“美”, 阿兰说那些对美学因素过度关心的审美家 (aesthete) , 好比奥斯卡王尔德, 他有一句名言, 说一副贴错的墙纸给他造成的杀伤力甚至超过亲人离世的噩耗;当年Punch杂志讽刺王氏, 王氏拥趸该手捧香花上街, 以免敏感的灵魂被浊世浑人污染。
再说至建筑之美的标准, 由十八、十九世纪前的“古典即为美”, 变迁为当时的“非古典未必不美”, 一下子弄到款式流派过多, 大家难于抉择。笑场特别强的一个例子, 是1767年北爱尔兰兴建的一座豪宅, 阿兰尤其八卦道, 那家男主人五十出头, 女主人却才年方十九, 两人相识于巴斯, 婚后打造新房, 不料男方偏好古典, 女方却是潮流派, 天天争嘴, 最后仲议, 房子的正面随古典, 背面却用彼时最流行的哥特式。阿兰展示正反面照片, 听众已乐不可支。
更好玩的例子是巴黎西郊的萨瓦别墅 (Villa Savoie) , 它的设计师勒克赫布谢耳 (Le Corbusier) 崇尚机械万能, 建筑应当形式服从于功能 (form follows function) , 因而这幢别墅外貌毫不起眼, 倒像工厂装配间。可是, 阿兰认为, 这些自封简素的现代派们, 其实并非完全忽略建筑必要的美感, 甚至在功能与美貌必取其一时, 他们会毫不犹豫选择look right, 所以他们依然只是建筑美学的代表之一。而这座别墅的内瓤, 其实相当颐神养眼, 不过可惜它并没有达到设计师所谓的功能第一, 屋顶挂漏, 导致主人的儿子染上肺病, 不得不转去他处疗养, 而屋主萨瓦夫人, 还不得不将就雨点打湿的信纸 (阿兰特意加了这么一句) , 向设计师哭诉灾情。
像这样的趣闻贯彻始终, 既穿梭着西方建筑史的美学嬗迁, 又实证了阿兰对建筑照映人心的精锐观察, 比如, 建筑 (包括饰品家装) 都有一定的发自其外貌而被人们所假定的性格;又如, 我们爱上建筑 (或流派) , 就像我们爱上具体的人一样, 反映了我们的某种好恶、喜忧, 甚至恐惧, 于是, 观察与探究建筑之于人的心理暗示, 大约也可以了解主体自身。
阿兰文笔温煦, 言及他不认同的观点, 好比比较急进的现代派, 他只是给出实例, 点到辄止;再如, 说到一些附会在无妨各种解读方式的抽象作品上的专业评论, 他给了几个冗长的例子, 指出过于繁复而费解的文句, 似以欺惑性的语言来误导大众, 却并无激越的深究。
他对读者的态度, 或者说, 他对自己作品的态度, 则是全然开放。他觉得持不同视角观点不合实属正常, 他的书, 没有主控欲, 只想擦边提建议。
【因为感恩,所以快乐】推荐阅读:
因为有爱,所以感恩作文07-01
因为有你感恩无限10-12
关联词因为所以造句11-04
因为懂所以爱自己美文06-24
因为心美所以和谐高中作文07-19
因为工作所以美丽的演讲稿09-17
因为幸运10-01
幸福因为有你06-25
作文 因为有你07-03
因为有你我更幸福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