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儿童朗诵的散文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适合儿童朗诵的散文(精选9篇)

适合儿童朗诵的散文 篇1

正因为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 所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追求高品质的学习方式, 就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综合化。作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方式, 行为方式并不是唯一的表征, 表面的热热闹闹并不表明学习方式的高效。

传统的学习方式以传授知识为主, 以教师讲授为主, 以课堂学习为主, 学习活动成了知识技能的生硬记忆、机械训练过程,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批判这样的学习是“仅发生在学生的颈部之上的学习” (from the neck up) 。学生成为了接受灌输的对象, 被剥夺了学习的自主权, 也阻碍了主体能力及情意品质的全面发展。固然, 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是要改革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局面, 尽可能地调动和整合学生的行为、情感、认知、社会化等要素, 推动学习任务的完成, 促进学生的全域发展。

学习方式变革的出发点及其归宿都是儿童。儿童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 他们的天然特征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什么样的学习适合他们?

一、立足哲学人类学理论, 探索正确儿童观的哲学基础

一说到儿童, 出现在我们头脑中的词语往往是:天真、淳朴、活泼、好动、情绪易变、打打闹闹、爱玩。这些特征带给我们做教师的不只是喜, 更多的是恼。而这一切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人类生命演化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从“死”的无机物渐渐演化有生命活力的蛋白体, 然后又演化出原始单细胞生命, 再经过原生动物、腔肠动物、两侧对称动物、后口动物、棘皮动物、原始棘索动物、原始头类、有颚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等诸阶段, 最后才出现人类。这个过程长达几十亿年, 人类个体怀胎9个多月便迅速地重演了这一辽远的征程。[2]所以, 人类胚胎发育是对人类产生以前的整个生命史的复演。

愈为久远的历史, 也就被愈后继的个体生命以浓缩的方式重演过, 因而也就被以更为精炼的形式浓缩在基因、表现在生理层面上。人类的大脑就是这种演化的产物。人的大脑由三重结构组成, 这个三重构造就是按人类进化顺序而来的, 生物进化的历史便直接刻画在人类的脑结构中。新皮层是后天进化的产物, 主司情感的大脑部位还更为原始, 这说明情绪的出现比理智、认知要早。[3]

生理层面是如此, 精神意识层面也是如此。有学者认为, 儿童6岁前后, 表现出远古时代初期人类极不稳定的阶段;8~12岁, 呈现远古时代人类的特征;少年期, 暗合中世纪文化的特征;青年期, 是较新近的祖先特征的反映。也有学者以复演说为依据, 划分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认为幼儿期是哺乳动物到原始人阶段;意识的学习期是人类古老文化的阶段;青年期是近代文化阶段。[4]所以黑格尔明确指出“每个个体, 凡是在实质上成了比较高级精神的, 都是走过 (人类精神发生) 这一段历史道路的……”[5]也就是说, 每个个体都要重走以往过去的精神之路, 这条路实质上是已经完成了的史实。

后辈重演愈为久远的历史所用的时间也就愈少, 愈是古老的遗传特性愈比后者更为稳定和强大。蒙台梭利就认为儿童天生具有一位“内在老师” (the inner teacher) “或“内部向导”, 它使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 他们在“内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工作着。蒙台梭利的“内在老师” (the inner teacher) ”或“内部向导”实际上指的就是儿童不断的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生长潜能, 也就是历代祖先生命发展的浓缩 (当然, 这一浓缩不是“死”的, 而是“活”的, 是一种具有动力系统的追求自我表达的生物潜能) [6]。因此我们可以说儿童的精神成长是随着基因规定的轨迹而成长的, 它是对人类精神文化现存历史的复演。而在成人精神发展的矛盾运动中, 遗传因素在个体成熟时已经在最高水平上表现了自身, 因此它在成人的发展中几乎不再发挥作用。这就是儿童精神成长的特殊矛盾与成人精神发展的特殊矛盾存在重大差异的根源所在。笔者认为, 这也就是在人的发展观上互相对立“预成说”与“外烁说”根源所在, 这对立的两派学说, 各有人类学的根据, 只不过着眼点不同。

就拿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游戏来说, 它就是人类祖先的运动习惯和精神通过遗传而保留至今的机能表现, 是儿童对人类早期功课的重演。要了解远古时代成人, 看儿童的游戏。儿童对某一种游戏发生兴趣, 是因为他能碰触、复活人类深切的、根本的情绪。

认识到了这样的人类演化进程, 你还能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儿童吗?你还能以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儿童吗?儿童经历着一个有规律的发展顺序, 这个顺序是由种系的进化决定的, 外部的影响无法改变这个顺序。所以,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精辟地说:“在万物的秩序中, 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 童年有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 把孩子看作孩子。”[7]据此他提出“消极教育”的策略:“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你开头什么也不教, 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8]“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9]周作人也倡导儿童教育“务在顺应自然”, 他认为“儿童的精神生活本与原人相似", 成人应“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10]鲁迅亦主张顺应自然教育, 他认为, ”我们从古以来, 逆天行事, 于是人的能力, 十分萎缩……”[11]

二、借鉴新人本主义哲学观, 寻找科学的儿童学习观的新视角

人的精神世界有理性成份与非理性成份之分。近代以来, 科学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取得了极其壮丽的成功。科学的成功, 一方面为科学赢得了普遍的信任和尊重;另一方面提高了人们对科学的期望。在这种信任和期望中, 对科学的崇拜和迷信逐步滋长起来。人们相信, 依靠科学和理性, 人类便无所不能, “没有一样改变办不到”。“科学万能”是这种迷信的集中体现。

“理性”是否就是人类精神的全部?科学是否万能?面对“科学理性”的极度膨胀, 哲人们惊呼“神灵”不见了, 人类的诗性消失了!所以要找回人的另一半, 唤醒人沉睡的感受、直觉、情感、幻想的灵性。

非理性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对理性的无限推崇, 看到理性的有限性。叔本华指出, “人类有好多地方只有借助于理性和方法上的深思熟虑才能完成, 但也有好些事情, 不应用理性反而可以完成得更好些。”[12]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柏格森也认为, 理性只能处理非生物, 一旦触及生物或人, 理性就一筹莫展。“理性的特征是不理解生命的本质”[13], 因为理性根本上是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以理性方式的认识要基于对事物的分解。

因此, 我们必须把“知识至上”从神殿请下, 而换以“完整人格的建构”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唯一和终极的旨归, 并且遵循儿童年龄特征, 以“感性”的学习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三、分学科研究, 探索高品质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构建策略

综合多学科研究的成果, 我们初步提炼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和操作策略。

(一) 亲历实践, 感性活动中获得个体经验的实践性学习方式

教育即生长, 既有个体心智、才能的增长、完善;也有社会性的生长, 对社会规范、民主平等意识的培育。就其个体心智生长来说, 孩童身处这样一个特定的发展时期, 不仅有知识习得的任务, 其感官的机能的发育也是教育的任务。这是常常被忽略了的。所以, 在单纯的知识传授、应试教育的重压下, 我们孩子的许多感官被弃之一旁, 大脑的机能区域也只是被使用了很小的一部分, 许多潜能还没萌发就被压抑了。这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最最可悲之处, 也是一些被寄予厚望、实质是被功利熏染的早期英才教育“扼杀”天才的罪恶所在。

感性是人性、人格中与生理直接相关联的部分, 如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直觉等, 它以人的本能冲动和情感过程为特征, 感性的发达意味着生命活力的充沛。[14]也正因此, 儿童天生就是探索家、天生就是主动者、实干家, 只是我们过早把这种欲望遏制了。

我们在许多教学活动中, 对于能够提供和学习对象直接接触机会的、能亲临现场的课程内容, 我们就不单纯借助文本、单纯依靠口耳相授, 也不去凭借挂图、标本、音像等间接手段, 干脆要么把学习对象请进课堂, 提供给学生;要么走出课堂, 让学生亲历现场。学生直接接触事物, 任凭他们观察、摆弄、拆装、品尝、倾听, 用眼、用耳、动口、动手、使工具, 视、听、味、嗅、思, 所有器官开启, 使他们在与对象的交往中获得个体的丰富经验。

这种学习方式更多适用于低幼年级, 适合于认识动物、植物等实物, 接触大自然的学习内容。

(二) 联系生活, 赋予抽象的知识、道理以意义的生活化学习方式

我们的许多课程, 其内容都是从各门科学中选取、加工而成, 表现为各种知识及结构, 服务于各自的逻辑, 具有较大的抽象性。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渗入人文学科, 使得一些人文学科也是如此演绎, 呈现严整的结构逻辑、抽象知识点的罗列。从本源上追寻, 知识来自客观世界, 许多知识直接地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提炼而来, 特别是儿童学习的一些基本知识与道理, 更直接地与生活关联。教学过程只着眼于知识的掌握, 忽视知识底下丰富生动的深厚现实根基, 教学的价值充其量只是把知识从一个容器搬到易一个容器, 教学方式势必是单向灌施, 机械记诵。

我们在研究中, 针对与现实生活有较大联系的教学内容、可以与生活世界联系的知识, 教师先对教材作生活化处理, 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 或把教学内容整个儿变成一个生活事件, 或者引入一段生活场景, 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参与生活、共解决问题、共同经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数学、科学、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都可适用。

(三) 转换角色, 置身文本情景的体验性学习方式

对于语文、品德与社会、美术、音乐等人文学科, 其本质是关涉人的生存状态的体验、生存意义的思索, 对这样的学科, 分析、推理、判断等理性的解剖刀一经举起, 完整的作品就会被肢解, 充满生活情趣的场景、血肉丰富的人物形象、不可言传的内心活动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所以在这些人文学科的教学中,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通过语言描述、配置道具、播放音画等手段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 把自己充作教材文本的人或物, 获得像文本中人或物一样的感受, 替他们行动、思考。

(四) 整合内容, 确立研究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卢梭认为, 人天性好动, 在好动这一天性的基础上发展出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寻求知识, 发现知识的动力, 所以发现感探究欲是人天生具有的而不是外在要求的。[15]在孩童时代, 这种欲望兴趣显得格外强烈。教育的责任在于保护孩子的这种天性, 并且加以光大, 使它们在面向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的探究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 获得体验, 发现科学知识的意义, 发展健全个性。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提倡学生随时提出问题, 敢于亮出自己面临的认知上的矛盾、自己大胆的猜想、假设;教师或者鼓励学生自己解决, 或者随时点拨、顺手疏导。对于那些信息容量大、思维价值高, 在整个学习内容中有关键作用的问题, 教师捕捉后作为学生共同的学习主题, 组织起探究学习环节, 甚至延伸至课外。

此外, 教师对有相似、关联性的课程学习内容加以整合, 在完成教材教学任务后, 让学生根据各自兴趣所在, 选择相关的内容作为自己探究的主题, 把学习内容进一步深化。学生自己寻找资料、动手操作、请教他人、整理分析所获得的材料, 从而证明、证伪自己原来的观点。

正确儿童观的确立, 能使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儿童主体地位的确立更加自觉, 师生关系转变成交互性主体的新颖关系, 师生角色地位发生根本的变化,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 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共同参与者、鼓励者和欣赏者。同时, 也会带来学生的学习状态、思维方式的变化。

寻找适合儿童的习作 篇2

1982年我第一次教三年级,看到那么多聪明可爱的孩子在作文课中咬笔杆、发呆、焦虑与痛苦,迫于无奈我开始新的尝试,试验着上“玩玩说说”课,把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入课堂,玩“自画像”“盲人摸象”“斗鸡”“吹鸡毛”……一下子原本枯燥的文字技巧的训练,竟变成唤醒儿童天性的快乐的习作。受孩子们习作快乐情绪的感染,我坚持实验研究两年,试着把实践探索变成文字投寄出去。不仅在国内小语界很有影响力的《教学月刊·小学版》1984年第4期上发表了,还给我的文章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标题《“玩玩说说”——作文新课型探索》。

从那以后我满怀着激情和使命,一直往前走着,用实践丰富着活动作文。从1982年单一的“玩玩说说”的“捏鸡蛋”等游戏作文发端,到“神奇的纸桥”等科学小实验作文;从1991年《吹鸡毛》《50+50=?》等一批教学录像进入《张化万习作教学专辑》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礼物,到1991年执教的科学小实验习作《烧不破的手帕》被《人民教育》等7家杂志评为教学设计一等奖,课题进入浙江省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从新世纪课程改革执教的《摔鸡蛋的学问》在天津全国小语会的习作教学研究会上引起人们热议,到2003年在杭州西湖博览会《张化万小学语文教学40周年研究会》上《我发现》《心的建议》引起热烈反响;从《乒乓打架》《保护鸡蛋》《新年贺卡》等一批活动作文教学光盘进入《中国名师 张化万小学语文教学专辑》,到省内外的一些学者开始对我的作文教学进行研究分析;从“吃西瓜”“保护鸡蛋”的儿童生活作文,到深入学生社区生活,去大街小巷查找错别字,探访敬爱的老师的综合系列活动作文……

这30多年,我和学员们通过无数次艰苦跋涉的探索实践,跌宕起伏的坚持与反思跟进,才慢慢寻找到今天受到教师与学生欢迎、充满生机而又问题不断的活动作文。

这30多年,是杭州市天长小学著名的小学教育改革家、全国劳动模范李承龙引领着我;是特级教师罗云仙、 杨明明、曹晓虹、王莺、俞国娣、虞大明等一大批人帮助着我;是杜威的生活即教育、陶行知的解放儿童的思想、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列昂杰夫的活动理论召唤着我;是杨再隋、吴立岗、刘力、汪潮等国内一流的专家教授点拨着我。这30多年,是天长小学“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鼓舞着我,是天长小学民主自由争鸣的文化厚泽了我,是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帮助了我。

30多年的实践探索终于让我们明白,传统习作教学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习作是师本作文而不是生本作文。我们煞费苦心地在寻找适合习作的儿童,而不是寻找适合儿童的习作。我们公开和内隐的最根本的假设是学生不会习作,他们的习作是完全需要我们教的。我们千辛万苦在寻找的不是如何唤醒儿童对习作的需要,激发儿童习作表达的欲望、运用的意识,而只是站在教的角度期盼一种习作教学序列,能够分门别类、分期分批按照所谓的科学教学的序列进行教学灌输,让学生学会系统的写作技巧,提高习作水平。

习作是什么?不是创作,是练笔,更是儿童生命的一部分,是他们成长发展的记录和证明。习作是儿童生活、情感、思维、语言的一个活着的整体,不是可以无限分割的句子、段落的表达训练。从根本上说习作不可能条分缕析、清晰科学地一点点分别地教和操练的。习作呈现在儿童面前的是一个情感的、生活的、语言的整体。小学生习作要成功只有全身心地、自然地投入到习作中去,把习作当作是自己的一种学习生活,当作是自己的一种情感抒发,当作是自己的一种思想表达,当作是自己的一种思维与语言的倾吐。只有这样习作才能够说是生本习作,才会从根本上具有勃勃的生机。

30多年千百度的探寻,终于找到活动作文——它鼓励学生以课堂内外各种活动的经历为基础,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在体验生活、学习生活,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并提升对生活的感受与认识,从而使习作成为学生主动倾吐情感、学习个性化表达、融入社会、提升多方面能力的一个过程。它是开放的习作教学观与教学模式。

我认识的活动作文不是从理论家的书斋中走出来的,也不是舶来品。它是生长在中国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产物。

它从一诞生就是为了儿童而存在的。活动作文的教学设计系统、课堂教学系统、教学评价系统都服从和服务于小学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存在。

活动作文的内涵

一、活动的界定、特点与分类

1.“活动”的界定

中国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家朱作仁先生认为:活动,人有意识有目的地影响周围环境的过程。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一切活动都是社会的活动,包括游戏、学习、社交、劳动等等。…… (朱作仁,《教育辞典》“活动”544,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苏联教育家列昂杰夫所说:“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是通过内隐与外显活动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机制,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生成、活动赋予并在活动中发展的。” (列昂杰夫1975年《活动·意识·个性》)巴拉诺夫更断言“活动之外不存在发展”。(巴拉诺夫等1976年《教育学》)学生的学习活动显然是生成与发展主体性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主导因素。“活动过程是主体自主的,主体态度不仅自觉,而且是积极主动的,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自己的行动步骤,经历着情感的体验,始终处于积极追求中,关注行为和目标的实现,这是最富有发展意义的活动。”活动作文以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组织作文教学,这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发展的潜能。

杜威说过:“教育并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诉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建设性的过程。”活动作文的“活动”就是学生“主动建设性的过程”。学生在活动的情境中为实现某种交际(理解和表达)需要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从中学习语文。活动能激发学生了解、感知、探究外部世界的愿望,加深对交往对象的体验和感悟,促进交际表达成为学生内在的积极需求,这样的语文学习不再是被动的灌输与塑造,而是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发展的过程。

活动作文的“活动”承担的是全面核心的教育教学任务。它是活动作文教学的主线,而不仅仅是一个环节,更不只是营造气氛的开头;它是师生、生生和活动多向互动碰撞的过程,学生不只是活动的被动裹挟的对象,更不是毫不相干的看客;它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是习作教学三维目标达成的主要凭借;它是撬动习作四个支点(欲望、内容、构思、表达)的路由器,而不只是学生观察的对象,获取的习作素材;它的功能是全面的,不仅能促进学生习作的顺利成功,还让教师真切地感受习作教育教学的快乐与幸福。

2.活动作文的特点

小学活动作文以“活动”为平台,以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为依托,进行多形式、多角度的习作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各项习作能力,使学生乐于习作。它鼓励学生以各种亲身经历的活动为基础,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探索和发现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记录和表现生活的一种教学模式。

(1)它是语文学习活动

活动作文是语文学习活动,不是其他学科活动,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

活动作文一切均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来进行的,正如“语文课标”所建议的那样:“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活动作文教学包含的“综合”主要指:一是作文知识的综合,如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作文知识解决问题;二是作文能力的综合,如组织学生参加作文趣味活动,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三是作文教学与其他课程的综合;四是作文实践过程的综合,让学生在读书、写作、调查、研究等多种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

(2)它是活动化习作实践

活动作文除其学习的对象、内容和环境是“活动”的外,还在于:一是学习的过程是“活动”的;二是学习的方法是“活动”的;三是学习的手段是“活动”的。可以走进现实世界考察、采访等,也可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

(3)它是自主的习作生活

它不是逻辑严密的科学研究。它是一种学习、一种生活、一种特殊的作文生活。一是作文实践的文化性,即所开展的作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有文化意味、文化内涵。二是作文实践的自主性。三是作文实践的体验性。四是作文实践的合作性。

(4)它是过程性习作实践

它不是结论式的知识掌握,侧重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语文素养,不是通过获取最后的结论来掌握作文知识。在对其进行评价时,一看活动确立和内容设计是否具有学习作文的价值和可探索性。二看其资源利用是否具有最优性。三看学习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即看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策略是否科学。四看学生作文实践是否具有全员参与性和全程体验性,即看是否人人参与到作文学习中,个个都经历了实践、领悟、探索和创新的全过程。五看作文结果是否具有深刻性和广阔性,学习成果怎样。六看作文教学的综合学习效率是否高。

3.活动的分类

活动作文的活动设计只要充分尊重儿童的活动天性,儿童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学习能量。

需要创设活动作文的哪些活动情境呢?

这种活动情境包括现实情境和想象情境,这种语言实践活动有很强的综合性,不仅有模仿性和应用性活动,还有探究性和创造性活动;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校园、社区和社会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儿童日常游戏与生活情境,比如斗鸡、吹泡泡、盲人摸象和吃西瓜等;二是课堂内外的校园学习情境,比如洗手帕、称金鱼、听力考试、神奇的纸桥等;三是学生家庭亲情生活和小区社会活动情境,比如保护鸡蛋、劝戒烟、心得建议等。诱导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既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自己内部的东西,也把自己内部的东西转化为外部的行为。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儿童是以个体的、独特的方式实现的。学生在主动活动中产生表达的需求,积极有效地把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有机地整合起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能力。

它源自真实生活,又不是自然的生活活动;它需要将自然状态的生活与活动和儿童的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衔接,赋予生活认识与习作教学的意义。

它是模拟的、浓缩的、精选的教学活动;它需要激活和引导儿童在活动中敏锐的感知和多种感官的观察,获取观察的表象,激活大脑中类似生活的认知记忆,努力和大脑中原有的在生活与阅读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认知网络并网,把在课堂活动观察中获取的表象转换成一种意象。这样“活动”才可能促进一种见识,一种生活的阅历,活动经过才有可能转化为学生的一种经历,启动与人、与自我心灵沟通的一种冲动与表达欲望。

二、活动作文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思想

习作教学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主要平台之一。但儿童一直生活在母语环境中,受到成人语言的影响。尽管那时儿童学习语言无明确目的,无计划,无组织,但他们不是孤立学习语言,而是在生活中认识自我和他人,认识身边的世界和生活,在互动交往中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进入学校,学习语言的时空和方式方法更加丰富多样,课内外学生的语言输入量远远大于输出量。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 “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习作是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它是儿童生活、情感、思维、语言的活的整体。不是可以孤立地无限割分的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点状、线性的表达训练。习作要成功,只有把习作当作自己的学习生活,一种情感抒发,一种认识表达,一种思想和语言的倾吐。将学生表达的欲望、内容、方法、实践等整合起来,习作才从根本上具有了勃勃的生机。活动作文就是如此。

为什么活动才能成为适合儿童习作的整合平台呢?

活动是儿童生命的本性,他们是在活动中学习的。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认识的形式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化作用,即主体对客体的行动,保持主客体一致性的基础性在于活动。儿童只有自己参与各种活动,才能真正获得知识。他认为: “动作是思想的根源,活动是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儿童时期实践智力先于反省智力,而反省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意识地掌握实践智力的结果。”皮亚杰把“活动教学法”视为儿童教育的最重要原则。他指出,社会知识直接来自于与他人的交往活动。语文属社会知识,应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活动去获得知识。活动教学已经成为现代一种基本的教学主张。活动作文,学生在新颖而有意义的活动中,兴趣浓厚,参与积极,从而增长实践能力,发展创新精神。

30多年的实践探索,30多年的理论学习,让我们认识到构建“活动”平台,才能唤起学生内在的表达需求,激活表达的欲望,以需求为机制,实现多种知识和能力的有机整合,从而实现习作学习的综合性。

活动作文以儿童“感觉在前,语言在后;思维在前,词语在后;情感在前,道德在后”的三个客观规律为基础,努力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儿童喜欢的、符合成长规律的、有利于全面成长的活动作文。而不再是单纯地站在习作教学的角度,看是否对学习习作技巧有用;也不单纯地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是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作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减轻了习作心理负担,真实地感受到习作的愉悦、轻松、快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三、游戏精神是核心价值

活动作文离不开“玩”。学生对于习作的情趣,对于习作意义的认识,对于习作的喜爱与语言技巧的掌握,都是在“玩”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要顺利地进行活动作文教学必须“把玩进行到底”。

在中国,许多人把玩作为一种负面的东西,必须节制。以为玩的功能就是娱乐消遣,其实玩更重要的功能是社交。玩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去一个新的地方,认识新的人,和新的人一起体验新的好玩的感觉。使玩变成锻炼自己、充实自己的活动。玩,让我们有可能成为儿童平等的玩伴,找回快要失去的童心,唤醒真实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玩,让我们忘记一本正经的说教,开始真正平等的师生对话,实现心灵碰撞,激活学生的潜能,释放内心的情感。那时教育教学才能真正成功。孩子们在玩的时候会神采飞扬,在玩的时候会迸发个性。当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习时,这样的学习效果就会特别好。因为玩是源于学生自己的需求。“玩”大有文章可做。玩中有学,寓教于乐,玩中创造的教学方式能在课堂内外长存长盛。玩的过程能激活语言,把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带进课堂,让玩激活观察、说话、思维和表达的潜能。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状态。儿童生命状态是一种游戏化的存在。游戏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主体活动,对儿童生命发展具有本质意义。儿童从幼儿到儿童再到少年的生命成长过程,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游戏方式不断变迁、演化、延伸、升腾的过程。从婴儿期咿呀学语时的玩物游戏、动作游戏,到幼儿初期的身体游戏、运动游戏,再到幼儿后期认知发展基础上的装扮游戏、象征游戏,最后到儿童期、少年期的探索游戏、社会游戏,游戏伴随儿童一路走来,不断谋取生命发展健康、和谐、昂扬、乐观的人格状态。没有游戏的儿童,是残缺的,也是遗憾的。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是儿童认识、理解、体验、超越生活的方式。儿童的游戏与成人所从事的游戏活动有根本的不同。成人的游戏只是为了解除生活的疲劳,暂时忘记人生的忧烦,他们无法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之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戏的意义即生活的意义,游戏是儿童大半的生活。儿童在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中,获得对生活世界的认知,获得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获得智慧潜能的滋养生发,获得丰富独特的情感体验,获得弥足珍贵的游戏精神!

活动作文倡导“把玩进行到底”。它的核心价值就是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源于人类的游戏文化史,源于儿童真实快乐的游戏生活。但游戏不等于游戏精神。活动作文倡导的游戏精神,追求的是自由创造的精神,平等的精神,非功利的合作精神;追求一种民主快乐同时又学习规则遵守契约的学习和生活过程,它是儿童快乐的来源和本质。它启迪儿童智慧,释放活力,发展自由创造的能力。它关照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和本真。

游戏精神就是“玩”的儿童精神,是“以情趣为本”(即以快乐为原则),是自由的、非功利的。这种精神融合了独特的儿童文化,伴随着儿童生命的成长!游戏精神是一种童年的精神。缺失了游戏精神的小学教育,实际上就是对于儿童天性和成长秩序的漠视和背离。只有当游戏精神贯穿于小学习作活动之时,习作才可能成为童年健康生活与快乐成长的自由乐园。

(未完待续)

适合朗诵的散文 篇3

中国人不喜欢强烈的主张,何况就是强烈成主义的主张。我也就是最近才突破了“主义”这个词的反动外壳,开始打量独身状态里的种种诱惑。那次和西影坐在商场门口的长椅上八卦。她结婚几年了,所以我们自然谈到了她的造baby计划。

唉,我现在很自私,她说,想到要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分给另外一个人,就觉得不甘心,所以暂时不想要孩子。其实我比你更自私,我就势承认,也就是因为不想把时间、精力分给另外一个人,所以连婚都不愿结。一直觉得自己对于婚姻这件事,抱着叶公好龙的态度。一个女人,30了,整个世界都在忧心忡忡地虎视耽耽地幸灾乐祸地看着你,等你把自己用跳楼价大甩卖了。别等了,跳吧,也就59楼,我们脖子都仰酸了,你就跳吧,我们还赶着去吃午饭呢。

于就是出于善良,这些年来也配合他们的目光,做出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相亲,上网交友,到各种party抛头露面。最严重的,就就是放弃自己曾经有过的一切标准、原则、理想,在那些毫无感觉的人面前骚首弄姿,努力用老爸老妈的口气说服自己,其实婚姻就就是找个伴而已,其实感情都就是培养出来的,其实一切的标准、原则、理想都只就是自恋的表现形式而已。可就是,凭什么呀。不就就是个婚姻嘛?婚姻有什么了不起的。马克思说了,私有制就是万恶之源,而婚姻本质上不过就是爱情的私有制而已。

我的一个朋友说过,一个人占有得越多,就被占有得越多。说的多好啊。比如你有一个房子,得,下半辈子就忙着还贷款吧。婚姻其实也就是一样,为了占有一个人,你被占有了多少啊。他本来习惯于三天洗一次澡的,可就是实在无法忍受她的唠唠叨叨,只好一天洗一次。她本来习惯于饱一顿饿一顿的,可就是他一日三餐一餐都不能少,只好睡眼惺忪地起来给他做早饭。他本来喜欢周末哪也不去,就坐在沙发上打游戏的,结果她非得拉他去丈母娘家。她今晚就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呆着,看看小说喝喝茶,可就是他在那个房间里看足球赛吵得她头疼欲裂。他其实喜欢挣多少花多少,今朝有酒今朝醉,可就是她非得强迫他每个月存工资的一半。她其实喜欢上网聊天,可就是结了婚的女人,还上网聊天,他说,真就是老不正经。

唯一不需要解释的选择。听上去简直令人凄凉,仿佛人的所有主观能动性,在传统、趋势、潮流等等集体性的事物面前,都不堪一击。仿佛人只就是一只陀螺,在外力的抽打下,机械地旋转。而我偏偏有一个爱追问的灵魂。我想问的不就是,为什么不结婚?而就是,为什么要结婚?或许,我只就是自恋,对那个因为炎症而肿大的自我无法释怀。

适合学生朗诵的散文 篇4

适合学生朗诵的散文篇1:白杨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适合学生朗诵的散文篇2:春笋

我真希望,烟囱里飘出来的不是浓浓的黑烟,而是轻盈洁白的云彩。

我真希望,烟囱里喷出来的不是灰灰的粉尘,而是清澈晶莹的泉水。

我真希望,烟囱里吐出来的不是难闻的气味,而是淡淡的芬芳。

我真希望啊,我真希望,我们居住的地球上,树更绿,花更红,小鸟的歌声更动听更悠扬。

我想

我想把手儿变成桃树的枝,带着一串串花苞,随着风儿飘荡。

飘哇,飘

飘出布谷鸟的声声歌唱。

我想把脚丫变成柳树的根,伸进湿软的土地,吸取甜美的营养。

长啊,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变成一只风筝,飘在高高的天上,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

望啊,望

望见了大自然这神奇的课堂。

适合学生朗诵的散文篇3:浮梦

我愿打开枷锁看你给过的风景,也许不曾有过唯那脉络,但我想那应是我渴求所倾心的。当风扬起尘埃,当雨洗去铅华,我想我已白发,立于梧桐下,依附于拐杖,眼神已不再犀利,中留有岁月的挫伤。

那一幕千寻百回间,缀满众多新象,韶光间穿于轮回之巅,白雪归于其室,守一方青土,种一园虚无,用气血渡完这最后的苦难。

菩提树下,那曼珠沙华铺满死亡的灯塔,踩在脚下,发出白骨的脆响,庆贺你登上尸山的那一刹。黄泉奈何三生石,用信念镌刻下来世的牵挂。

适合女生朗诵的散文 篇5

悠然飘落的雪景花很轻盈、很温柔、也很浪漫。然后因为有雪景花的降临大地变得洁白且肃穆。可能是风也不忍打扰雪景花的宁静,于是它隐退了。散文吧原创

走出屋外的我仰面苍穹,张开双臂迎接美丽的雪景花,很想亲吻她一下,但是她很害羞,来不及张嘴她却融化了。想把她捧在手心不让她再受伤害,她却在短暂的停留后默默离去,给你留下很温柔的泪花。

苍天赋予大地洁白的礼物,白皑皑的大地像一张白纸,随你去书写最美的文字去画最漂亮的水彩画。漫天雪景花纷纷扬扬,扫去世间一切烦恼与忧伤,洗去你所有懊恼和悔恨。这种意境不由你不重新整理思绪,重新看待整个世界。

都说梅花笑傲风雪景,也是的,你看那冰雪景下的那点点鲜艳,然后那是生命对严冬的挑战。没有雪景花的陪衬,哪来梅花扑鼻香?

什么样的交际情境适合儿童 篇6

一、捕捉日常生活情境

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 有趣话题, 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学生就会感到亲切, 乐于表达。如:在上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先用“小朋友们, 大家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然后我向同学们做自我介绍“我姓夏, 是你们的班主任, 教你们语文, 以后你们就叫我刘老师, 你们愿意和我交朋友吗?”虽然面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 小朋友却很喜欢表现自己, 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去了解他们, 于是同学们的交流兴趣调动起来了, 一个个都抢着介绍自己。我就抓住时机用与学生对话的方式教给他们交际的技巧, 我走到一学生面前, 握住他的手说:“你好, 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接着我又提出如“你家有几口人?住在哪里, 你最喜欢什么活动?”等问题。学生和老师一问一答, 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介绍着自己。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交流, 我又让同学们同桌间互相对话, 把自己想问的想说的都告诉对方。并让说得好的同学上台示范说。这样, 原本陌生的面孔在交流中熟悉起来了, 在这愉快轻松的气氛中, 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口语交际。

二、设计主题活动情境

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 必不乐学。”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必须让学生明白, 交际一是要有内容, 即说什么;二是原因或者目的, 即为什么要说;三是对象, 即向谁说。因此, 我们要经常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意义的活动, 让学生相互进行交流, 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 围绕主题, 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如:教学第一册教材中的《找春天》一课。在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里, 我组织学生去寻找春天。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 呼吸大自然的空气, 触摸大自然的花草树木, 去寻找大自然的春天的特点, 感受大自然春天的美丽。然后让学生把找到的春天动手画出来, 说说自己眼中的春天, 以自己特有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学们对于这些亲眼所见, 亲手所画的景物, 觉得有话可说, 有情可表, 也就更善于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 更好地进行口语交际。

三、体会扮演角色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和经验的贫乏, 抽象思维能力低, 有些事情不亲身经历, 便很难说清楚、讲明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亲身去实践, 扮演角色, 加深对角色的内心体验, 达到口语交际的畅通。如教学《学会道歉》这一课时, 我先出示图画, 指导学生看懂图意, 说说图上的人在干什么, 会说些什么?说说在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上这些语言。然后由我和一学生表演, 我扮演老奶奶, 一学生扮演小朋友, 生动地再现图画内容。接着我又让学生扮演其他图中的人物。通过表演, 生动再现语言, 营造民主、平等的交际气氛, 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 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设计适合儿童的科学探究活动 篇7

一、在实践中捕捉探究的机会,设计探究活动

从教师用书对教材设计的解读中了解到:指南针一课从科技史角度让学生了解指南针在我国发明、发展和应用的历史,能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指导学生认识和使用指南针,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这样设计下的教学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主要通过阅读资料、讨论和听老师讲解,了解指南针发展的历史。第二个活动是用指南针定方向,学习和练习用指南针测定方向。同时体会以观察者定物体的方向,物体的方向就与观察者的位置有关。讲解科学史和体验指南针使用方法教学显然失去了以探究为核心的课程理念。从单元教学出发,本课对指南针与磁铁的关系也没能提供机会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所以我在第一个班级的教学实践后决定从上述不满足中去寻找学生探究指南针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了前面五课内容后的评价机会。通过重新的设计的教学主要流程包括:1、提出问题。在学习磁铁的整个单元中,我们为什么要提出指南针呢?关于指南针,你知道些什么?磁铁与指南针有什么关系呢?2、分析问题形成假设。学生对指南针进行头脑风暴式的描述,并根据已经生活及学习经验建立磁铁与指南针的关系(学生已经有指南针在磁铁影响下会动的经验)。3、设计并实验验证假设。如何证实我们的假设:是有磁性的或是一块铁。运用前面五课对磁铁研究获得的认知解决问题,为学生运用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质和磁铁相互作用的已有认识提供一个运用的机会。4、集体论证。根据实验现象,理解磁铁与指南针的关系。5、在实践中运用指南针,产生新问题。学习使用指南针,了解指南针科学史,产生指南针为什么指南的新问题。新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不再是听教师或同学讲解获得指南针的认识,而对有问题、有假设、有设计、有实验获取证据、有用证据解释问题形成新理解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探究的机会。

二、让每个儿童都能参与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指导

在我高兴地感受改进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探究机会的时候,我发现了新的问题,其实在以往的其他学习内容中也有类似的问题,这就是:当学生形成假设后,我期望学生设计出验证假设的方法(或许很多教师也是这样)。或分组讨论,或集体讨论,在分享个别同学的精彩实验设计后,形成班级共同可选择的一种或几种可行的实验方法。这时候我注意到这个时间与空间都属于那一小群“优秀”学生——善于口头表达的、思维发展较好的。而更大的一个群体在这个环境中被迫失去参与机会——没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是我的总不如别人的、我无法设计。所以在后续的设计与教学中,我又借鉴一些课程的“操作指南”,我描述或展示出操作的方法与步骤,并提出注意观察的现象和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个“操作指南”出现时,我发现学生都能在问题指引下参与其中,努力阅读理解“操作指南”,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补充对操作的理解,并按其方法、步骤进行实验,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科学探究的机会让人欣喜。

三、从集体探究到个体探究,设计探究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堂组织的教师,我或我们希望课堂相对安静,有学生(经常或许是学生代表)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然后形成了新的理解并与课程目标一致。就本课而言,初始的设计与教学已经暴露出集体讨论设计实验迫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参与学习的机会,至少是难度阻碍了一部分学生参与学习,而后续的“操作指南”将学习活动让每个个体都能主动探究。在实验操作环节,因为器材或是希望学生能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学习,我将分组实验改为集体实验操作,表面看来课堂更安静,少了个别学生的一些干扰,但是仅仅只能作为观察者的大多数学生他们失去对磁铁与指南针更多的体验的机会。学习即实践。通过实践,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容才能积累经验,形成新的认识与理解。那作为观察者的大众,获得了结论,可能失去了实验过程中的经验,理解的程度得不到保证。这让我想到在一些教学内容中,当有几个因素需要研究时,我们往往将几个因素根本到不同的组去研究,然后集中论证,我想作为个体的学习者,都没能参与的那个研究因素,形成的认识能是他自己的吗。

影响儿童学习科学的环境因素是复杂的,上述三点并未穷尽,设计适合儿童的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努力完善,帮助儿童发展对科学的理解并保持对科学的强烈兴趣。

适合朗诵的散文摘抄 篇8

斟一盏初心的酒,“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深深地话浅浅的说,长长的路慢慢的走。人杳杳,思依依,心语呢喃,脉脉轻柔,谁是谁朝思暮想的寂寞?谁又是谁魂牵梦萦的寄托?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忘却了千年等待的落寞,轻轻的回眸,深深地凝望。不晓,泪潮眼底。也许,一颗真心,无需巧语花言,久了总会知道;一份真情,无需能说会道,时间会让你看清。那这今生逢着的人,遇见的事,合不拢的念,是否冥冥中早已注定,千万人中,只此一眼,便是那眼睛与眼睛的一世缠绵重逢,便是这心儿与心儿的一生炽热相依。那这倾落在眉间的相思,攒动在发梢的情怀,琐碎在光阴中的痉挛,灯火阑珊时,莫然守望刻,月色朦胧中,又能与谁诉?

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入骨。相思踩疼了相知。那此时,模糊的双眸,痴痴的眷恋,傻傻的期盼,苦苦的等待。这心上的疼,忘不了的情,醒不了的梦,又是谁终把思念守成了一曲长相思,一阙鹊桥仙。那这七月七,会因曾经的山盟海誓,诺许一生,毫无怨言,还是捡拾光阴的碎片,心头的朱砂依旧只愿静守那份恍若初见的暖,而渲染馨香了整个季节里的流年?

回眸莞尔,一笑倾城。时光素简,岁月暗香。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韶华易老,容颜易逝,往事燃尽了铅华,倾尽了相思。折一段时光,赋一抹眷恋,拈一缕柔情,花自飘零水自流。那这刹时清风的低吟,月儿的朦胧,花开的呓语,还有这久久难以忘怀的牵绊,是那单薄的心儿,扰动了思念的琴弦,还是这守望渐已湿了眼,着了狂,残笺断稿已成殇。那这一世等待的海枯石烂,翘首的风花雪月,曾诺的点点滴滴,又终是被谁的“薄凉”,在岁月的指尖轻轻的打转,任凭流年里随意洒落,抑是依然等你在时光的最深处,执一阙相思,捻辗禅悟间,怦然心动刻,暗香浮动时,这指尖的情感,心底的思念,一生的眷恋,不觉间这相思已入了骨,溶了肠,而我们始终却未曾彼此相忘?

时光是洒落一地的花瓣。那这流年倚风而过的记忆,滑落指尖的片言碎语,溢在心底的暖意,梦魇深处,又是谁将这浓浓浅浅,浅浅浓浓的相思轻轻安放,淡淡吟唱,几番等待,几度徘徊,或是这菩提树下,等千年,只为见你一面。原来,这世上也总有那么一个人,就这样“轻易”的温柔了你的似水流年,倾城了你的指尖年华,读懂了你的心灵,解开了你的心音,可又为何这眼角还迟迟缓流着昨日的泪痕?是相思入了骨,还是已断了肠?

剪一抹相思的暖,掬一捧思念的香。人能相遇,已是不易;心若相知,更需珍藏。红颜劫,英雄殇。那这滚滚红尘,谁是谁的地久天长,谁是谁的刻骨铭心,谁是谁的义无反顾?世事如棋,人海茫茫,岁月如河,相遇相知,而后相亲相爱。那这初遇时的美好,回眸处寂寞流年里的温存想念,终究是打湿了谁的记忆,熏醉了谁的流年?还有这一笑莞尔下,翘盼的三生情,永世暖,流年不曾给予的最美韶华,是否也都会因这七月七,因这七月七的一弦月光,而终将心有所依情有所归呢?还是不思量,自难忘,鬓如霜,不相忘,一个凝眸便是永远,不相守也是永恒呢?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那这时光里的心念,一抹婉约的心事,沁入心底的温暖,望不穿的红尘落寞,合着眼角的笑意,是终究为情掬不起,还是这相思润不开。也许,风景再美,也要有赏风景的心;情意再真,也要用心去珍惜体会。那这一个个凝眸,这一缕缕殇,又惊了谁的梦,搅了谁的情?或许,这尘世间最美的相遇不是让不爱我的你爱上我,也不是让那本相爱的我们不能在一起,而是把这相遇终变成了细水流长,爱到了天长,暖到了地久,融尽了亲情。那这又是谁?写不尽缠绵悱恻的思念,舞不完缱绻万千的浪漫,将这无法安放的相思,潜移默化为柔情似水的文字,悄然着情感翘跃于笔端,一程山水一华年。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长,与君同;繁华落尽,但求与君老。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相思落谁家?那这静候千年,痴心不改的尘缘,今生最美的邂逅,是任凭一剪相思浊湿了心灵深处那久违的晓月眉弯,从此念儿在风中诉说,情儿在心间蔓延,还是浅浅语,深深藏,七月七,愿天有情,人有意,赐你我今生这般痴情,我们长相思,长相依……

最适合朗诵的经典散文 篇9

适合朗诵的散文篇一

我知道——

一切的快乐和忧伤都将随风而去,慕然回首——

所有的辉煌与失落不过是一场旧梦而已。

可我还是——

要企盼自己的成功,尽心竭力地——

付出所有的努力。

就为着——

那些美丽的经过磨砺的点点滴滴,有朝一日——

能成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什么时候----

开始有种心情叫漂泊;

什么时候----

开始有种感觉叫失落;

什么时候----

开始有种情怀叫缺憾;

什么时候----

开始有种闲愁叫落寞。

秋天----

就让心情流浪,去追逐生命的颜色。

我知道——

一切的快乐和忧伤都将随风而去,慕然回首——

所有的辉煌与失落不过是一场旧梦而已。

可我还是——

要企盼自己的成功,尽心竭力地——

付出所有的努力。

就为着——

那些美丽的经过磨砺的点点滴滴,有朝一日——

能成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什么时候----

开始有种心情叫漂泊;

什么时候----

开始有种感觉叫失落;

什么时候----

开始有种情怀叫缺憾;

什么时候----

开始有种闲愁叫落寞。

秋天----

就让心情流浪,去追逐生命的颜色。

于是----

我把心事放飞,飞到黄叶飘过的每一个角落。

绝对原创 于是----

我把心事放飞,飞到黄叶飘过的每一个角落。

适合朗诵的散文篇二

《春》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微信搜索【瑞文唯文】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并发送“109”即可阅读上面的美文哦~

最好的话,不是说得漂亮,而是说到心上;

最美的爱,不是风花雪月,而是患难与共;

阅读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这里有你想看的美文,还等什么,赶紧关注我们!


适合朗诵的散文篇三

匆匆

作者: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适合朗诵的散文篇四

一滴水

如果我是一滴水,我不愿做天边浪际的白云。

请让我做清新的雨丝,在仲春三月,悄悄地唤醒沉睡的大地……

如果我是一滴水,我不愿做石板桥上冰冷的晨霜。

请让我做晶莹的露珠,沐着明媚的朝晖,温柔地亲吻鲜花的脸庞。

如果我是一滴水,我愿做母亲甘美的乳汁。

用圣洁无私的爱,去安抚孩子无瑕的笑容。

或者,做男儿胸堂上挥洒的汗水,随着那喷张的血脉和博发的激情,去创造一片壮美的天地!

我是一滴水啊,一滴微不足道的水。

可我要投入江河奔涌的波涛,飞溅起雪白的浪花,推动着远航的风帆!

我是一滴水,我要投入大坝飞泻的闸口,去化作电流,带来那驱逐黑暗的光明!

我是一滴水,我要投入宽广丰饶的大地,去滋养了嫩绿的秧苗,在金风如醉的季节里洒播着丰收的希望!

我是一滴水,我要投入滚烫芬芳的清茶,去滋润了老师干渴焦灼的喉咙,把知识和信心传递给年轻而渴求的心灵!

我虽然只是一滴水,一滴微不足道的水。

可要是我能熄灭山林中一星肆虐的火苗,我便是一滴骄傲的水!

要是我能合成一滴特效的药剂,我便是一滴珍贵的水!

或者,或者,只要我能浇灌一株枯萎的幼苗;

能鼓起一串小鱼戏嬉的气泡;

能滋润小云雀快乐的歌喉;

能洗净姑娘心爱的丝带;

能成为家人团聚晚餐里一勺浓郁的汤汁……

那么,我便是

一滴满足的水!

一滴幸福的水!

一滴神圣的水!

也许,烈火般的骄阳会带走我的温柔;

极地般的严寒会凝固我的舞姿;

铺天的风沙会困住我的脚步;

沉重的泥尘会污染我的面容;

可我从不退却!

也从不后悔!

我为自己是一滴水而欢欣,我为无数像我一样的一滴水而骄傲!

因为再绚丽的彩虹,也只是华彩的一瞬间,而我们浩瀚清澈的水滴,却能亘古养育整个世界!

适合朗诵的散文篇五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回家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的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还是(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顾(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真)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

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

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 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上一篇: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感想下一篇:店长年终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