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
1857年由美国开始,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由美国开始,爆发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20世纪70年代,中东国家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
时光飞逝,如今,金融危机再度笼罩世界。
在大洋彼岸的华尔街,在经受着席卷而来的巨大金融危机风暴洗礼之后,转瞬之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危机引起了银行倒闭、工业萧条、全球股市重挫、破产**接连不断,不仅如此,还直接导致金融从业人员的就业率下降,美国零售业从2008年开始陷入低迷。
现在,这股金融风暴正在影响着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除了美国人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其他国家的百姓生活也同样会因此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们再次陷入金融危机笼罩下的阴影之中,惶惶不安。
虽然爆发经济危机的不是中国,但这并不代表在这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面前,中国可以独善其身、毫无顾虑。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百姓的生活所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加明显起来。这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受金融风暴影响最大的当属中国股市。中国股市仅8个月时间就跌去百分之六十三,市值损失近20万亿,在1800多点探底后,原本反弹形势比较乐观,但在全球大势影响下,中国股市不可避免地随之下行,这场灾难无疑是实实在在的砸在了中国股民的头上,大部分股民的是损失惨重、血本无归。
二、在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趋势中,中国房地产行业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房子的成交量持续下滑、空房率持续增加与毛利率下降,也直接导致老百姓对于购房的信心减弱和持币观望。
三、在美国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大背景下,美元走势会对国际油价产生巨大影响。近阶段,由于美元贬值原因,带来以美元计价的国际油价的极度飙升,也直接导致国内油价的大幅度提升。这直接对中国百姓的生活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中国的有车一族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就不得不提高了生活上的开支。石油价格的上涨,也带动了物价的上涨,这就间接得造成了百姓的经济损失。
四、中国的许多外贸公司也受到了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牵连,提早进入寒冬。由于欧美市场需求大幅减少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汇率波动,导致一些外贸公司开始亏损甚至倒闭,尤其是广东等沿海城市最为明显。企业的倒闭直接导致大量员工的失业,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家庭收入的流失,生活质量的下降。
五、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于中国而言,当然也决不会成为一场万劫不复的灾难,它也同样存在着好的一面,在消费观方面,中国消费者终于认识到,“美国式消费”终究是由美丽的泡沫堆积而成,提前消费也要有“度”,中国人传统的消费方式是不能丢的。
六、通过这次的金融危机,很多百姓有了风险意识,他们不再在经济虚高的大环境下自我陶醉,毫无顾及的疯狂投资,而是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投资模式,理财方法。这样做从长远角度来看,是弊大于利。
虽然欧美国家正在经受的金融风暴与我们相隔甚远,但是,从全球金融一体化日趋紧密的角度,美国金融风暴的袭来,对于每个中国百姓而言,都会产生不同
程度的影响。但是最重要的是,中国百姓不能因此而惶惶不可终日,而要从中有所感悟,从容面对,防患于未然。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场世界金融危机中不退返进,才能在风暴面前立住脚跟。
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 影响中国报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 但金融危机、新媒体和国家产业政策是近两年来相对较为活跃、而且对报业的作用力相对较强的因素, 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另一个因素甚至整个报业的变化, 这三个因素相互关联、制约与转化, 促使中国报业结构与功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报业影响
金融危机对报业的直接影响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减速减少了报社的广告收入;二是造成报社两极分化更为严重, 三是纸张、工资的涨跌影响报业的经营成本。
经济发展是广告发展的基础。有关研究表明, 广告市场的增长会随着GDP的增长而波动, 而且其波动幅度会大于GDP的波动幅度, 其中报纸广告波动的幅度比电视广告会更大一些。[2]
(一) 金融危机减少了报社的广告收入
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报业的外部生存环境发生变化, 报业发展动力受到削弱、降低。金融危机使消费者收入增长停滞或降低的同时, 降低了人们对前景的良好预期, 使需求受到抑制, 使报社的广告收入减少, 这在2009年上半年表现尤为突出, 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内GDP增长为7.1%, 广告市场增长为13%, 广告再次实现两位数增长。根据引力媒体对CTR上半年的数据分析发现, 2009年上半年我国电视、电台、杂志广告总花费额同比均有不同幅度上涨, 而报纸广告则比2008年同期出现3%的下滑。[3]央视市场研究机构CTR的监测数据显示, 2009年, 我国广告市场整体达到13.7%的增长率, 而报业的增长为9.4%。有专家预测我国“2010年的报业将会保持增长的态势, 但总体上很难与广告市场同步增长。尽管2009年报业广告呈现增长, 但从未来趋势看, 3至5年后, 报纸广告将进入缓慢增长的周期, 并逐渐进入平台期, 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将成为报纸广告的一道槛。”[4]
广告收入是报社发展的物质动力, 特别在报社发展过度依赖广告收入的情况下, 动力的减少, 使报业的质量提升和规模扩展受到一定限制。
(二) 金融危机造成报社两极分化严重
由于预期降低, 使得广告商和消费者变得更加精打细算, 广告投放的选择性更强, 报业两极分化严重, 报业面临洗牌格局。广告主把有限的广告投放到品牌大报以及广告价格比报纸低廉的新媒体上, 减少了二三流报纸的广告投放, 加快了二、三流报纸的衰退步伐。
(三) 金融危机中原材料、工资的涨跌影响报业的经营成本
金融危机中的经济波动, 影响着报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例如, 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后, 我国新闻纸价格大幅回落, 但由于报纸的发行是建立在发行赔钱, 而通过广告收弥补发行亏损这样一个模式之上, 当广告收入和报纸销量同时下降, 纸张降价的利好就并不显著。况且2009年底到2010年初, 由于经济回暖, 纸张又开始涨价, 而且因金融危机而滞后的劳动力加薪的意愿得以释放。经济波动, 使得那些对形势判断失误、逆势而为的报业经营者显得更为被动。
在新闻纸价和劳动力成本变动的背景下, 需要报业经营者更加审时度势, 提高预见性和抗风险的能力, 加强成本控制, 在报纸版面规模、投入的人力、报道的信息量与报纸纸张成本、广告收入之间找到平衡点, 力求版面内容适销对路, 既要防止在纸价处于低位时忽视成本, 盲目降低报纸售价或扩版的行为, 又要防止在纸价高涨时, 为追求短期利润, 而随意提高报纸售价或采取版面缩水的办法向消费者转嫁经营成本。报纸售价涨跌幅度过大或版面数量增减过于频繁, 会破坏读者的价格公平感, 影响他们对报纸这一商品的接受程度。
金融危机要求加大报业成本控制的力度, 对于商业化的报纸而言, 报社的每一次采访都成为成本控制下的获取资源的“商务活动”, 但这也容易使报业步入广告至上的误区。
二、新媒体对中国报业的影响
蓬勃发展的新媒体对报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 新媒体促使了传统报业的读者流失;另一方面, 新媒体的发展也为传统报业提供了变革的契机和条件, 为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提供了可能。
(一) 新媒体促使传统报业的读者流失
由于新媒体在时效性、互动性等方面的优势, 从传统报纸吸引分流了越来越多的受众, 中国传统报业面临着新媒体越来越大的冲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09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 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 达到28.9%。我国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 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 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迅速增长, 规模已达2.33亿人, 占整体网民的60.8%。[5]越来越多的读者流向了网络, 年轻读者、高学历读者减少较为严重。[6]这势必会影响到报社的广告收入, 加上前述金融危机的影响, 传统报业增长的天花板降临得比原先更快了, 传统报业已经无法单纯通过纸质版面的单腿跳跃来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迫切需要通过媒介融合来改变报业的组织运作模式和媒体形态, 改变原有的收入渠道与营利模式。
所以我们看到, 当金融危机来临, 广告商预算降低时, 广告投向首先考虑的是价格低廉的网络和影响力大的报纸媒体;当报社需要努力控制运营成本时, 报纸新媒体战略是重要应对策略;当新技术不断普及, 人们的阅读习惯不断改变之时,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指向了新媒体。新媒体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 替代作用明显提高。
(二) 新媒体为传统报业提供了变革的契机和条件
金融危机向报业提出了加快新媒体建设步伐的紧迫要求。
一些实力雄厚的报社在新媒体建设方面早已先行一步, 它们或在资源整合, 或在采编流程方面变革, 或在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有所创新, 广州日报社的“滚动新闻”与“编辑部前移”模式,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内部通讯社”模式,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报网合一”模式, 这些都有力地拓展了报业既有的版面空间及其影响力。
新媒体是传统报业化解金融危机风险、有效控制成本的有力武器。报社办好新媒体, 不仅可以免受纸张等原材料价格涨跌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纸质媒体的读者流失进行补偿, 形成“纸上损失, 网上补”的良性循环, 而且还可以满足新的需求, 提供新的服务, 吸引新的受众和广告商。近两年来, 手机报迅猛发展, 既有报刊网内容与功能的开发利用等等, 都是报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有力证明。
但是, 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 就目前总体而言, 报业的新媒体业务还没有摆脱传统办报的惯性思维, 运作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 目前尚未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式, 内容生产与新媒体特性没有很好的结合, 加上各地在内容监管方面还不适应新媒体发展的要求, 相当数量的报社所办新媒体还处于弱小和陪衬的地位, 新媒体收入占整个报业收入的比重还比较小, 其影响力还无法与商业性网站甚至报纸本身相提并论。纸质媒体读者流失的损失, 往往大于报社所办新媒体的收入。特别是一些办报能力相对较弱的报社, 由于金融危机减少了收入, 因而会减少对新媒体的投入, 而新媒体建设落后的报社, 反过来又使收入更为恶化, 造成恶性循环。
相比传统媒体, 金融危机对新媒体的影响相对较小, 新媒体的替代作用得以放大, 但这并不是说金融危机对新媒体没有影响。经济环境不佳, 会影响对新媒体的投资, 金融危机使投资回报周期延长, 在广告投放上, 知名网站受到的影响较小, 而规模小、知名度低的网站相对较大, 新媒体之间也存在两极分化问题。
三、产业政策对报业的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的创立者道格拉斯·C·诺思指出, 制度的演进为解决复杂交换时的合作方案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它决定了经济增长。[7]面临金融危机和新媒体双重冲击的中国报业, 对产业政策提出了变革要求。
产业政策提供了保障报业健康发展的规则, 影响着报业的进退方向。由于我国报业集中度相对较低、规模小、实力弱, 竞争力不强, 因此,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治理报业散滥和增强报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直是我国制定报业政策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 同时, 无论是从应对金融危机、减轻报社负担的角度, 还是从推进媒介融合转型的角度, 都需要有相应制度性的安排与保障, 为报业发展注入活力。
2009年4月以来,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这些政策规定, 相互配套, 其中的优惠政策不是“白给”的, 其前提是要改革现有报业体制。
(一) 确立报业改革方向
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规定, 我国将确定公益类报刊与经营类报刊两大主体, 剥离公益性报刊出版单位的经营性业务和资产, 实行事企分开。
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官员认为, 90%的报刊都应改制为企业。[8]党政机关所属新闻出版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原则上逐步与原主办主管的党政机关脱钩, 尽快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90%的报刊要面向市场, 意味着彻底堵死它们依靠行政权力谋求生存的后路, 使之更多地经受市场经济的洗礼, 别无选择地面向报业市场寻求生存和发展空间。
更多的报社面向市场, 意味着报业优胜劣汰的力度加大,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还建立报业退出机制, 推进报业联合重组。过去报社的退出, 一般都是行政性退出, 而现在则要建立市场性退出机制, 变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联合重组为通过资本、技术为纽带, 进行媒体间的融合与资源的整合, 市场导向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我国这场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最终将决定一些报纸的生死问题, 相信将会有一定数量的要死不活的或亏损严重的报纸停刊或者被兼并, 需要注意的是, 停刊和兼并并不是此次改革的目的, 而是手段, 其根本目的是使报业资源配置得以优化, 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 讲求报业产品的适销对路、可持续发展, 做大做强整个报业。
(二) 减轻报业负担
根据相关政策规定, 国家对于传媒企业改革, 将给予税收、进出口、人员安置等政策上的支持, 完成转制的报纸可以连续5年享受减免税费的优惠政策;国家将对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150%加计扣除。其中包含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数据库出版等新媒体。
上述这些政策规定, 既减轻了报社经营负担, 又确保了报社改革正确的发展方向, 在应对金融危机和新媒体建设方面, 发挥了产业政策应有的导向和助推作用。
在报业变革的大背景下, 对于一些弱小报刊来说, 要痛下决心, 利用此次报业改革的优惠政策, 转变理念和机制, 争取早日摆脱困境;对于那些多次改版而又在报业市场屡试不爽、起死回生无望的报纸, 要争取尽早找到一个好“婆家”, 以获得新生, 而不要等到“人老珠黄”, 错过新生机会。对于那些报业市场的强势媒体, 要抓住机遇, 兼并一些弱势媒体、行业媒体和外地的媒体, 实现媒体资源的重组再造, 使自身实力进一步壮大。但在兼并过程中, 要切忌一味贪大求全, 只顾跑马圈地, 而忽视管理和效益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可以用一个模式图来反映金融危机、新媒体和产业政策对中国报业的交互影响:金融危机影响着报社的成本与收益, 降低了报社发展的动力;新媒体促使了传统报业读者流失、减少了广告收入, 同时也为传统报业的媒介融合创造了条件, 报社新媒体战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媒体的发展;金融危机和新媒体作用下的报业对产业政策提出了变革要求, 而产业政策的正确变革会对金融危机产生制约作用, 对新媒体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最终影响报业发展的进退方向。
影响中国报业发展的因素不是单一的, 特别是当金融危机、新媒体、国家产业政策相互作用, 并同时迭加影响的时候, 报业格局与形态的变化会剧烈而深刻, 促使报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些弱小报社将荡然无存, 而整个报业会升级换代, 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林康义, 魏宏森,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7:3.
[2]艾瑞咨询公司.2008—2009年中国网络广告行业发展报告简版[EB/OL] (.2009-3-18) [2010-6-28].http://down.ires earch.cn/Reports/Free/1252.html#.孔乂国.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新媒体[J]传媒, 2008 (11) :99.
[3]中国广告协会网.上半年传统媒体广告市场达3651亿[EB/OL] (.2009-8-3) [2010-6-28].http://www.cnadtop.co m//news/industryVision/2009/8/3/53b03056-16fd-4949-80a1-9aff97f398e8.htm.
[4]牛春颖.2009报业广告状况或成今年预演[EB/OL] (.2010-02-02) .[2010-6-28].http://www.chinaxwcb.com/2010-02/02/content-188772.htm.
[5]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0-01-15) [2010-6-28].http://www.cnnic.net.cn/h tml/Dir/2010/01/15/5767.htm.
[6]姚林.中国报业:挺过危机, 阴霾未散[J].传媒, 2009 (12) :10.
[7]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 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4:2.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每一个产业都带来了一次洗礼。香水作为奢侈品市场的主角之一,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彰显身份和增加生活乐趣,与其它类别化妆品相比缺乏实用性,因而在危机下所受冲击较大,也显现出一些新的市场特点。
一、消费分散,品牌竞争白热化
市场竞争加剧,消费呈分散之势。金融危机一方面影响消费者购买力,一方面使各大品牌竞争加剧,导致部分消费下移,品牌竞争分散,市场集中度不断下滑。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化妆品市场中除护肤品、彩妆品类市场集中度略微上升外,其它市场集中度均呈现下滑态势,香水类市场降幅最大,前十名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之和相比上年同期下滑幅度达5.25个百分点。
优势品牌间竞争惨烈,市场份额差距缩小。香水市场领先品牌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根据计算,香水市场第一位品牌与第十位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之间的差距继续缩小,由2008年上半年的10.55个百分点,缩小到2009年上半年的7.67个百分点。
二、地区特点决定市场表现迥异
1金融危机下地区市场表现各有不同
东部沿海地区市场争夺惨烈。沿海等出口依赖型的经济区域,是最先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地区,品牌生存压力增大,竞争激烈。2009年上半年,华北、东北、华东地区香水市场品牌竞争加剧,前十名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之和相比2008年同期下滑明显,分别下降了7.39、8.25,6.69个百分点;且领先品牌间竞争惨烈,第一位品牌与第十位品牌之间的市场综合占有率差距均有缩小,分别减少了6.81,3.86、0.45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消费趋于集中。中南、西北地区由于消费水平略低于东部地区,金融危机下消费态度变得更加谨慎,消费考在削减需求的同时集中关注大品牌,促使优势品牌市场份额提升。2009年上半年,中南、西北地区前十名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之和相比2008年同期分别提升了9.53和8个百分点;而领先品牌间竞争情况各有特点,中南地区第一位品牌与第十位品牌之间的市场综合占有率差距扩大了8.94个百分点,西北地区这一差距却缩小了1.15个百分点。
相较之下,只有西南地区最为淡定,由于市场本身缺乏优势品牌,且消费者品牌忠诚度有待提高,因而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小,品牌市场集中度大体与上年同期持平。
2品牌排名地区市场各有偏爱
从分地区来看,2009年上半年品牌排名地区特色浓郁,各地区市场既存在大众普遍喜爱的品牌,也有受区域消费者偏爱的品牌。从香水分地区市场领先品牌分布来看,BOSS、阿迪达斯,香奈儿较受大众欢迎,在多数地区独领风骚,其中BOSS集中于华北,华东、西南、西北地区,阿迪达斯集中于华北、中南、西北地区,香奈儿集中于华北、东北、华东地区;CD在东北、华东最受追捧;CK在西南,西北较受欢迎;美顿在中南较有影响力;而兰蔻是中南、西南地区的最爱。
三、理性消费带动下新特点凸显
香水作为奢侈品消费群体较为固定,一部分是经济独立的年轻人,重视以香水来传达自己的个性和气质;另一部分是30—50岁拥有较高收入可以从容消费的中年人。长期稳定发展的消费环境,使得这些群体的品牌需求较为稳定,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原始格局被打破,市场形成了新的消费特点。
节日带动销售。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消费者用于享受型消费的购买力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购买力有限的年轻人不得不在平时降低消费标准,仅在特定节日才舍得高消费,这使香水市场呈现出节日性波动的特点。从市场集中度变化上可以看出,在情人节,妇女节、母亲节等适合给女性送礼的节日里,香水市场消费明显向大品牌集中,即2月、3月,5月香水市场前三名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之和明显高出其它月份5个百分点左右。
3月8日下午,由中华慈善总会主办,人民政协报社、中民善文化传媒中心承办的“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社会责任”高层论坛在京举行。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副会长邓桐山出席论坛,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和来自各地的企业家、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慈善组织如何与企业更好地沟通,以及企业该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的话题。
主持人:董思阳董事长要成立一个大学生创业基金,我们会后要认真跟部长和两位会长汇报讨论你这个话题。接下来为我们演讲的是来自康基营销管理学院院长艾莫先生。
艾莫:非常感谢中华慈善总会还有政协报社、各位专家、学者、企业家,我们一起在这里探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责任。其实谈到责任我个人的心得就是首先从观念入手,如果改变一个人的观念责任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目前针对中国的企业家阶层,在我过去25年所做企管顾问过程当中,我所看到和了解到的是很多人缺乏这种观念。以及价值体系,能力体系,一个人的能力是决定我们是否愿意承担责任或者能不能承担责任。真正承担责任是不取决于能力,而是在这之前的变量,一个是观念系统,这是有没有看到,有没有认识到。价值系统就是认为重要不重要,值得不值得。我们知道比尔盖茨和巴菲特都是世界首善,他们所捐的400多亿跟每天全球的捐款是沧海一粟,关键是他们的观念。
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和价值是最重要的,今天的企业家借助媒体、协会、政府所倡导的事情,能够改变他们的观念,进而能转换这个责任,我想企业家是愿意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
我们集团之前在母亲水窖里面做了一千万的项目,后来我跟马敏女士考察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公司和本人又追加了很多捐款。为什么呢?我们到地方才知道,是因为母亲水窑,母亲要走很远路背来,换句话说没有母亲水窖,当地人连喝雨水的能力都没有,我们看到了之后现场又做了很多举动,那个村400多户人家只有200多户在过去几年当中解决了饮水问题。当时我们公司执行总裁张总现场决定我们十个公司其中的一个公司就把200户给包了。今年公司也做了计划,在过去半年左右时间做了2000多个捐款捐物。
我们是做水的,水是包容一切,包容万物,在今天金融危机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在北京已经有两家分公司了,要成立一家公司要解决一千人就业的问题,我非常同意企业家的观点,承担责任首先必须自己要强大,当自己强大的时候才能尽可能帮助别人,但强大之后必须要改变观念和转化价值,观念变了,价值变了自己就会具备这样的能力,承担这样的责任。
摘 要:发端于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不但引发了美国全面的金融危机,而且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外部经济冲击,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因此整体研究国际金融问题,从部分探析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且寻找解决策略是本论文的研究特点。
关键词: 金融危机原因与影响;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一)住房贷款过度扩张,风险控制不严
(二)华尔街对金融衍生品的滥用
(三)华尔街激进的财务政策和侥幸心理
(四)监管机构的失职与政策的失误
(五)信用评级机构的失职
(六)美国政府对危机认识不足、处理不力
(七)一个民族文化影响,提前消费,没有合理规划消费
(八)在纯粹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下,通货膨胀和货币资产(虚拟经济)泡沫,虚拟经济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必定演变成一种虚幻经济(fiction economy)。
(九)国际货币体系的缺失。
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和发展出现的多方面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第一,海外投资遭受损失,且风险加剧。。第二,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第三,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第一,出口增长趋缓。。第二,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第三,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降低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
第一,影响购房者预期。。第二,影响政府政策及银行经营理念。。第三,影响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中长期走势
(四)、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第一,首先遭受冲击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的就业
第二,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小企业
第三,农民工和低技能劳动力最容易遭受冲击
第四,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增长下行,对城镇新增就业产生挤压
三、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分析
要有效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们应当汲取以前“短期波动冲击发展战略”的历史教训,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既要注重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经济转型,从而为我国经济提高金融危机防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在农林水利、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开拓消费市场。努力提高城乡居
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培育消费热点,完善消费鼓励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努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三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银行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资产质量。按照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应与我国实际相适应的原则,逐步有序的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积极稳妥的开拓国际金融市场。加强金融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系统。
四是转变外贸出口增长方式。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减少和分散市场风险。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及农轻纺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和稀有战略资源的出口。加强对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在税收和融资方面的支持力度。五是引导企业和公众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金融危机。政府和媒体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金融危机,对各种负面报道要正确疏导和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公共恐慌。加强对国内投资者的心理引导和能力建设,避免其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使其能理智判断市场形势。
六是加快推进关键领域的改革。建立健全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继续推进投资体制、公共财税体制、垄断行业等方面的改革,重点加强以改善民生为中心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特别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首先,当前我国公众的科技素养较低。虽然我们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我们的祖先曾创造出光彩夺目的科技文明成果,但近代以来我们的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英国《自然》杂志的一个编辑曾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做过调查,发现唯有中国人对科学事件的评价在各国中最低,远远不及印度人。当前,中国急需在先进科技和新的领域有所作为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此,提高公众的科技素养已经刻不容缓。
其次,目前在我国媒体中,与其他专业类型的记者相比,科技记者呈结构性缺失状态,不仅数量不多,而且职业水平不高。很多时候,一群专家总是让非专业人士来负责报道工作。有些情况下一些记者甚至越过了职业道德底线来传播“伪科学”,或单纯追求轰动效应,不从多个信源求证,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
第三,有些科技人员没有积极与媒体合作。甚至有时在功利的驱动下利用传媒谋求个人利益而没有成为客观消息的来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调动科学家积极正确地参与科学传播,只有新闻记者学会正确地传播科学,科学才能逐步接近自己的终极目标——服务社会。
当前形势下,媒体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认清形势,从而更好地进行科技传播。
首先,要让媒体成为科学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窗口,最重要的是要逐步完善建设一批称职的科技记者。要使他们真正成为记者中的专家,成为科技界与公众间的桥梁,成为科技传播与普及过程中的重要力量。报道科技新闻,记者本身就要成为专家。专业素养不够,报道有时就会出现偏颇。特别是在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中更应该小心认真求证。科技记者需要完善自身的科技知识储备,更要遵循科学的客观性,把最新的科技动态真实地报道给受众,从而引导受众以科学的方式理解世界,了解当今世界发展潮流。
其次,科技报道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单凭科技记者的一己之力有时是远远不够的,科学的社会化传播,必然离不开新闻记者与科学家的不断交流和沟通。有些科技记者时常会感叹他们在报道中遇到的真科学家的矜持与假科学家的张扬所带来的困扰。作为科技工作者,应主动和传媒界沟通合作,引导帮助科技记者,积极促进公众理解科学,让中国媒体上出现更多更精彩更贴近大众的科技报道,让科学更好地服务生活。
再次,科学技术促进了传媒的快速发展,如今科技的进步发展也必然离不开媒体利用自身多样化的传播手段的推动。目前,我国广大群众的主要信息来源是媒体。要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没有媒体的正确引导是不可能的。其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的发展需要一个公平竞争,没有垄断、没有特权、没有国界的环境,要营造这样的环境,需要媒体实施舆论监督,揭露违法行为,展开相关的调查性报道。其二,媒体在不夸大不炒作科技成果的前提下,应积极鼓励科技人员面向市场,将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三,尤其是在电视和网络的媒体平台上,要多制作一些知识性与实用性、形象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科技节目服务大众。我们科技节目制作的数量和质量,与国外优秀节目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制作草率、缺乏文采、缺乏情趣,是我们不少科技节目的通病。而中央电视台的《科技博览》、《走近科学》、武汉电视台的《科技之光》、北京电视台的《世纪之约》等优秀电视科普类节目已赢得了不少观众的认同和喜爱,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解释科学道理的最大难点是抽象,科普文章力图写得形象些,是为了让读者在头脑中构建起文章描绘的图景,而电视却能把最抽象的事物直接具像化。所以,最大程度地将现代电视手段用于制作之中是科技类电视片今后发展的方向。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美国的过度消费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过度储蓄是这次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2001年~2006年,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由于政府通过按揭贷款的支持,很快火爆起来。发展到了2007年,美国人购房的按揭贷款已经和美国的GDP一样大。这些通过“两房”给低收入人的住房贷款很快就有人还不上钱,这种还不上钱的比率越来越高,就引发了次贷危机。
2 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孪生兄弟,世界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中国,而房地产行业则受到显著影响。无论是民众的消费能力还是消费意愿,在金融危机中都出现大幅度下降。中国房地产业则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积累效应和金融危机波及效应的双重打击。对房地产行业而言,市场预期非常重要。在经济上升期,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会带来明显的财富效应。人们手中的资产都会显著升值,购买力和变现能力都很强。在乐观的预期下,房地产价格和成交量都处于稳步上升阶段。然而当宏观经济增长减缓甚至停滞时,人们的消费预期不足,资产价格萎缩,财富缩水。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成交量不足是最大的问题。
房地产行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包括3个方面:1)作为投资的一部分,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2)房地产开发投资通过关联产业带动GDP增长的间接贡献;3)房地产开发投资通过拉动消费对GDP增长的引致消费贡献。199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波动上升。近年该比重基本保持在18%左右。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趋缓,施工面积、竣工面积、新开工面积等都出现同比下降的态势。从全国范围看,房地产行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在降低。
3 中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应对世界金融危机
为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党中央及时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把满足居民合理改善居住条件愿望和发挥房地产支柱产业作用结合起来”的观点,并强调“要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减轻居民合理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负担,发挥房地产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各种救市举措。西安高调救市,西安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恢复房地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市民购买商品住房给予一定比例的政府财政补贴。《意见》规定,从2008年9月4日起至2009年12月31日,对购房户按购房款总额分等级给予补贴。其中,购买90 m2以下商品住房或购买144 m2以下二手住房的,可享受购房款总额1.5%的补贴;购买90 m2~144 m2商品住房的,可享受购房款总额1%的补贴;购买144 m2以上商品住房及二手住房的,可享受购房款总额0.5%的补贴。在房价下跌的“重灾区”深圳,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提出了减免交易环节税收、适度放松货币政策的救市建议。而经济重镇上海市政府出台的措施包括对购房贷款利息实施财政补贴、逐步放宽享受廉租住房的认定标准等。
4 房地产开发企业采取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1)合理定位,寻求发展。
中国房地产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目前已经从卖方市场逐步转向成买方市场,经过一段时间后,购房者参与市场的能力和素质都有了较大提高,加上目前世界金融危机下,全国各地楼市普遍低迷,而房地产价格要降的呼声在全国已经响成一片,购房者均为持币观望,旺盛的住房需求暂时得到了遏制。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对房屋应进行合理销售,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减少损失,安然度过这一危险时期,为下一步积极储备资金、人才和专业能力,以实现企业再取得跨越式发展。
2)坚定信心,积极应对。
如何在这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存活,是每一家房地产企业都关心和谈论的话题。对于企业“存活”这两个字,胡锦涛主席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的一句话“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提出的方向更明确。坚定信心固然比什么都重要,但是在当前的市场压力下,每时每刻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压力和影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何生存,如何进行管理,如何进行发展都是一个严峻而又紧迫的问题。曾经有一位经济学家这样说过:一个优秀的企业,不在乎它一年的销售额是多少,关键在于当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一样可以保持稳定的发展。因此只有坚定信心,企业才能走出困境,才能走向发展。
3)社会责任,国民共担。
按照2007年新修订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的经济适用房项目利润率按不高于3%核定,这对于自主定价高投入高回报的商品房开发来说利润相对较低。但是在目前商品房普遍滞销的市场行情下,承担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作用是:可以获得稳定的现金流,根据国办131号文件规定,2009年我国新增经济适用住房130万套,以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而200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纳规模达到2 023亿元,高达6 000亿元的闲置公积金将投放到经济适用房建设。能够提高企业品牌品质知名度与社会责任意识,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通过在保障性住房中建设,可以为企业锻炼一批高素质、高技术、高能力的人员,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 结语
2009年对于中国房地产业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房地产企业也不因暂时的困难而停滞,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肯定了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并且出台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相关配套法规,也就是说,政府对积极发展房地产市场,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的政策思路明晰,高度重视解决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台相关措施越来越坚定而且有针对性。2009年,政府将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的同时,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房住房消费。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促进商品房销售,以促进房地产顺利度过本轮调整期。危机、竞争、调整,将使得中国房地产市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规范,无论消费者,还是房地产开发商,都将会更加理性、更加成熟,中国房地产业将会全面的理性回归,并且将走向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要:对金融危机及产生的原因作了概述,阐述了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较为系统地归纳了中国政府及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以确保房地产业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房地产业,影响,对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房地产低迷、地方政府终出手暖楼市[J].城市住宅,2008(9):2.
[2]马克.企业过冬——信心是最好的棉被[J].城市开发,2009(1):5-7.
[3]龙建辉.房企的发展路线选择[J].城市开发,2009(1):7-9.
一、金融危机下的化妆品行情
在全球金融风暴波及之下,很多人都捂紧了钱袋子过日子,唯有“面子”上的钱是无法省下来。尽管全球经济下滑使中国这个最大的化妆品消费市场难以绕过,但国际市场反映出的情况与近日的消费调查及化妆品龙头企业的市场表现,都为明年行情带来相对乐观的预期,从化妆品热销现象“嗅”出经济“萧条”。
与大多数消费类产品销量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口红眼下在韩国热卖。韩国LG生活健康公司报告显示,口红2008年10月份销量比前年同期上升15%,韩国爱茉莉旗下品牌口红2008年头9个月销量猛增44%。法新社对此评论,口红似乎是最廉价的化妆品。面对经济萧条,女性越来越依赖口红点亮妆容,争取以一张容光焕发的脸展现自信。有预测称,虽然经济危机可能会持续一段很长时间,但韩国国内化妆品市场明年将增长6%以上。
英国经济不景气的整体局面并没有影响英国消费者在化妆品及护理品方面的开支。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去年英国消费者在保健和美容产品方面的开支还同比增长4.7%,达到156亿英镑的可喜成绩。其中,防晒品和彩妆是消费额最好的领域,分别增长了10.1%和8.4%;男性化妆品及护理品也增长了7.3%,可见其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2008年底,日本政府近7年来首度以“恶化”来形容日本经济,不过即使不景气,女性美容市场却出现惊人增长,尤其是中老年妇女养颜美容品销量逆势增长,可见女性不想变老的心理没有受到经济低迷的影响。
美国1929年至1933年工业产值减半,但化妆品销售增加;1990年至2001年经济衰退时,化妆品行业工人数量增加;2001年遭受“9·11”袭击后,口红销售额翻倍。同样,日本自1997年起经历长期经济停滞,化妆品等非必需品的销售额增长10%%。
全球几大化妆品巨头,如法国欧莱雅公司、德国拜尔斯多尔夫公司、日本资生堂公司等近期销售额可证实这一点,其中欧莱雅公司去年上半年销售额逆市增长513%。
作为中国化妆品龙头企业,上海家化去年10月化妆品销售仍保持良好势头,没有因经济环境恶化出现增速回落。据悉,公司1—10月化妆品收入累计同比增长23.8%,10月单月增长33%,其中第一事业部(六神、美加净、家安等)增长18%,佰草集增长67%%,清妃和高夫增长49%。女性消费者对国产化妆品很有信心。去年12月27日,首部研究中国时尚产业发展的报告一——《中国时尚产业蓝皮书》在沪发布。《蓝皮书》指出,目前,化妆品、消费类电子品、服装、珠宝首饰、时尚服务业是国内时尚产业中的典型代表:全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其中化妆品占了四分之一。
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化妆品行业逆市增长
从2008年至今,世界经济危机已经威胁到各行各业。当各行业把精力放在如何在危机中求生存,在逆境中谋发展的焦点上时,作为快速消费品的化妆品行业业绩将继续上升。
从销售业绩上看,中国化妆品行业似乎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化妆品行业不存在金融危机。我国化妆品行业才刚刚发展了20多年,我国化妆品企业目前还没有实力打开国际市场,主要仍是以国内市场为主,所以此次受国际市场影响很小。而且,我国化妆品行业多数是由民营企业组成的,这是我国化妆品业的结构特点。它们从来没得到国家支持贷款,没有融资,所以也不存在次贷危机。
虽然在金融危机下,民众的荷包缩水,但是化妆品的销量不会受到影响。因为作为日常用品,化妆品是日常的皮肤护理、保养,是不可或缺的。而且目前国产品牌价格都较低,不是奢侈品。
金融危机使原材料、成本都在下降,这对于我国化妆品行业是一个机遇。目前化妆品业还是正常发展,处于一个上升阶段。
目前全国化妆品生产厂大概有4000多家,70%具有强大生产能力的都在广东。广东是中国化妆品行业最大的集散地,广东具有领军的地位,是市场重镇。如广州是全国化妆品行业的交易中心、集散地、全国的销售中心,全国80%的化妆品是通过广州向全国分销的。所以换句话来说,广东做好了,中国就做好了。
三、金融危机下化妆品零售业自有品牌发展
近几年来,现代新兴直营化妆品连锁渠道发展迅猛。AC尼尔森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上半年,国内化妆品专营店已经超过1075-家,并以30%的年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在许多二、三线区域的护肤品市场,专营店的份额超过了60%。在经历了流通、百货、商超、大卖场的历史演变之后,传统的渠道在商业格局的变化之中,销售逐渐萎缩而且门槛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大。在此变革下,化妆品新兴的现代销售渠道——专卖店渠道蓬勃发展。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屈臣氏、万宁、康是美、SASA莎莎、丝芙兰五大化妆品连锁巨头。他们虽然不是化妆品行业的商业集团,但是他们凭借其雄厚的资金、高端的定位及覆盖面广的连锁渠道而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化妆品特别是高端产品销售的主力阵地。五大化妆品连锁巨头们的经营赢利模式是:代理众多国际优势洋品牌及部分国内高利产品,同时经营自有品牌,获取巨额利润。
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规模、网点资源、业态生命力、流通成本、赢利能力等。因此,当化妆品零售商们在完成一定渠道网点建设后,就开始实施发展“自有品牌”战略,他们通过最短的渠道、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同时通过“自有品牌”产品打击传统渠道及同是化妆品连锁的竞争对手,并稀释其代理一线品牌的市场份额,从而间接地拉高店销商品的毛利贡献指数。所以,屈臣氏从2001年起开始着力发展自有品牌,而其他化妆品连锁渠道亦是“前扑后继”,各连锁自有品牌的“个人护理用品”系列产品纷纷亮相,成为化妆品零售业经济增长新亮点。
当金融海啸发生后,企业必然会遭遇资本危机,面临“并购、淘汰、洗牌”,竞争加剧:金融海啸同时必定影响“时尚消费”,消费者捂紧钱包过日子,自然化妆品销售额下滑。这样,化妆品连锁渠道企业必然需要压缩自己的运营成本来“过冬”,来使自己在“冬季”里健康持续发展。但是,压缩自己的运营成本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而发展自有品牌,对零售商来说,最直接的吸引力就是其低廉的成本,而且由于其掌控“渠道”而变得非常实际、可行。所以,以屈臣氏为代表的化妆品连锁渠商,在寒潮一来便提速、提量发展自有品牌,而不单独采取简单的、没有技术含量的价格战作为化妆品连锁零售业的龙头老大屈臣氏,在“个人护理用品”领域,不仅经营了众多世界顶级品牌,而且通过OEM经营着上千种WATSONS自有品牌产品。-直以来,自有品牌的开发和店铺扩张计划,被认为是屈臣
氏中国公司最主要的两项核心任务。目前,屈臣氏全球拥有8000家左右零售店,中国大陆约300家个人护理用品店,中国公司正在实施“千店计划”,即到2010年为止,内地门店数将达1000家。据行业可靠消息称,当“金融海啸”来袭后,李嘉诚立即组织集团高层开会讨论,作出两大重要举措:一是要求立即将屈臣氏“自有品牌”WATSONS产品销售额由25%提升到30%;二是屈臣氏“自有品牌”WATSONS产品的研发对准其连锁店洋品牌销售前20名的产品。屈臣氏“B5”系列剑指潘婷,其产品功能定位、价格定位均与潘婷类似,屈臣氏以期通过自有品牌WATSONS“B5”系列产品,获取高额利润,成为其增长新亮点,同时抵御金融寒风。
零售业发展“自有品牌”战略在欧美国家早已成功运作,而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连锁经营机制后才引起广泛关注。零售业发展“自有品牌”,是零售业价格竞争过度的产物。一直以来,零售业发展自有品牌褒贬不一,争议不断。有人认为“自有品牌”是盛宴,也有人认为“自有品牌”是烫手山芋。
“金融海啸”后的2009年,经济紧缩、前景不明朗,企业为了过冬,为了生存,自然会调整商品结构、扩大品类中自有品牌的比例,不会过多考虑“自有品牌”是不是烫手山芋,相信他们都期望着成为“盛宴”,都将与屈臣氏一样对“自有品牌”提速、提量发展。他们必将舞动手中“自有品牌”这个锐利武器,在海啸声、严冬中,与传统生产企业品牌产品同台再竞技。
四、金融危机——中国化妆品品牌历史性的机遇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金融危机是西方的危机,也许是中国人的机遇。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换来了中国十一年的高速增长,这次金融危机也许又会换来中国品牌超越国际品牌的历史性机遇。
总而言之,现在中国品牌的机会来了,现在人们消费时变得谨慎了,奢侈品受影响很大,而中国品牌价格适中,成为了人们的替代性选择。中国品牌资金在手上,网络在手中,成本在降低,中国化妆品行业没有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对中国交通建设行业影响的思考与对策
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惊骇世界,并对各国实体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对全球众多企业来说,应对危机,求得生存成为当务之急。但对中国建筑行业来说,这是继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面临的又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应对金融海啸,中央迅速调整宏观政策,适时提出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扩大内需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战略决策。中央政府公布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各地方政府相继公布了近18万亿的投资计划。面对这场金融危机,我们中交二航局的应对方略是:苦练内功,全面提升企业素质,抢抓机遇,实现公司稳健发展。
一、正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的“大势”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的10年前,中交二航局还是一家年施工总产值不到15亿元,利润仅1000余万元、产品结构单一的建筑企业。10年弹指一挥间,中交二航局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总资产近百亿元,年总承包产值近150亿元,在港口码头、特大型桥梁、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具有强大竞争能力和较高知名度,管理规范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近10年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中交二航局善于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善于把握顾客与市场变化的快节奏,发挥好自身优势,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由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急剧变化,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这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中国经济11月份CpI涨幅在上月回落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度下降,预测为2.8%左右,明年初可能出现通缩。今年1-10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已经连续三个月出现负增长。上半年,中小企业倒闭6.7万家。
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和出现大的波动,中央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今后二年仅中央政府将有4万亿元投资,并决定在今年第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加快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
综合对国内外经济环境透析,未来一二年我们面对的外部经济环境是:经济衰退,金融动荡,投资减少,成本上升,货币贬值。内部经济环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投资加大,GDp增长在8-9%之间,生产物价指数上升,建筑业及相关的钢铁、水泥等行业有可能再次过热,而与出口外贸相关的制造业可能过冷。
因此,从总体上看,XX年年是建筑业的转折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原材料、油料、人工费的大幅上涨或犹如过山车一样的剧烈波动,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环境保护的成本日益上升,这些综合的因素使建筑行业进入了高成本时代,同时面临的成本的不确定因素更加难以控制,履约风险加大。
二、科学审视交通建设行业的“危”与“机”
中国交通建设行业,主要业务集中在港口、公路、铁路工程建设领域,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对这一行业的影响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
港口建设市场,可能面临3至5年的萧条期。港口码头是中交二航局的传统主业,占主业的30%左右,这一板块将面临较大冲击。由于外需不振,国内出口下滑,航运业不景气。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由5月的11067点跌至现在的824点。造船业遇上寒冬,钢铁企业、能源企业景气度下降。航运企业运力过剩,现有港口、船厂业务萧条,相应的业主货运码头建设会大幅下降,在建项目也将面临资金不到位而停工下马的危险。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思路的调整,依靠外贸支撑GDp增长的格局将转变为依靠消费、外贸、投资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港口建设必然与之同步调整,要从出口外贸港建设为主转向内陆港口建设与内河整治工程齐头并进。
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工程迎来了新的一轮黄金发展周期。由于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建设对经济的拉动直接作用明显,国家在今后二年的4万亿元计划投资中,公路、铁路、电网投资高达1.8万亿元,公路与铁路市场,将出现3至5年的快速发展期。公路及特大型桥梁系中交二航局的拳头产品,经过近十年的拓展,中交二航局已成为国内最著盛名的建桥企业之一,建造和参与建设了百余座跨江、跨海湾特大桥,成功建设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世界级桥梁;同时,近几年中交二航局抓住铁路市场开放和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中交股份的大力支持下,至XX年进入铁路工程建设市场以来,承接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及地铁、轨道交通项目已经超过100亿元,成为新的主业增长点。面对新一轮的铁路发展机遇,我们中交二航局必将大有可为。
海外工程承包市场将面临一个不确定的时期,快速发展的势头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过去两年中交二航局承揽的海外合同额超过8亿美元,在主业板块中异军突起,成为公司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但金融危机带来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三个方面的改变,一是基于中国自身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就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的认知,中国政府将着眼于拉动内需,以投资海外拉动出口的政策将有所改变,对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投资将大幅下降,国家投资性框架项目将减少;二是由于国际油价的大幅下挫,非洲、中东、俄罗斯等产油国外汇收入大幅下降,必然导致这些国家的投资项目大幅减少;三是由于金融危机加剧了利率和汇率风险,特别是汇率风险,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对冲手段,成为中交建设行业扩展海外工程承包市场面临的一大难题。
再从资本运作层面看,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股票市值大幅缩水,香港恒生指数由高位的3万点下降到目前的1.2万点左右,A股市场上证指数由高峰的6100点下降到目前的1800点左右。同时,因企业毛利率下降,负债率提高,资产缩水,与股票市场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再融资困难,这将对企业的扩大再生产、项目投资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扩大内需战略决策的实施,施工企业可能面临原材料再次大幅上扬,项目成本上涨风险十分巨大;地方政府乱铺摊子,自不量力地加大投入,致使大量资金不落实项目出现,垫资项目、假BT项目增多,而政府因债务负担沉重,偿还能力下降,这些风险如果应对不当极有可能导致施工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绝境。
三、化“危”为“机”,实现公司发展新跨越
如何化“危”为“机”,实现公司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我们中交二航局的主要对策是:苦练内功,全面提升企业素质,抢抓机遇,实现公司稳健发展,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战略性转型,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奋斗,为实现公司“成为世界一流的工程建设企业,成就基业常青的百年二航伟业”的愿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实施大铁路战略,成为中交行业铁路建设的排头兵,推动产品结构的调整。高速铁路网包括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将成为新一轮投资的热点,中交二航局将从战略上布局、筹划,集中投入设备,加快人才培养,迅速打造一支能够克难攻艰的铁路(含地铁与轨道交通)建设队伍,形成新的市场板块,真正成为高速铁路市场的主力军进而争当排头兵,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
二是稳步实施大海外战略。从长远看,海外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没有海外业务的支撑,也就谈不上世界一流的工程建设公司。但目前我们在海外营销网络建设、项目管控、人才培养上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要本着“干好、干精、干一个成一个”的原则,以点带面,形成对海外工程项目的系统管控,逐步把海外市场打造成新的业务增长极。
三是加速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升级的步伐,推动企业向智力密集、管理密集的知识型企业转型。重点是建设特大型桥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大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投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占领交通建设的高端市场,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应有作用。
四是加快资本积累,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加大投资力度,通过bt/bot项目的运作,推进中交二航局经营方式、资产结构和盈利模式的转变,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要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100亿元的经营性资产,再造一个全新的中交二航局。
五是建立全面的风险管控体系,建立以财务管理流程再造为基础、以现金流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垂直、统一、高效”的财务管理系统,以财务、合同管理的信息化为抓手,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特别要避免“规模冲动”,从源头控制参与资金不落实项目的投标,加大现金流预算刚性管理和有效平衡的力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六是发挥好“采购交易中心”集中配置资源的作用,特别做好钢材、水泥等大宗材料的集中采购,发挥规模优势,防止因原材料大起大落而导致成本失控。今年宏观调控的一波三折让我们充分领略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巨大冲击,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快速变化,大起大落,股价、油价、钢材价格都体现出这一特点,这是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挑战,这大大增加了我们履约和成本控制的风险,如果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目前材料低位的投标在明年材料恢复性上涨时就可能导致成本失控。
总之,金融危机是挑战,但对有准备的交通建设企业更多的是机遇。这一轮的发展是中交二航局“三步走、两个三分天下”战略全面落地的大好时机,千载难逢!随着中国经济“保八”保卫战的打响,中交二航局有信心将自身的发展定格在年增长15%左右,这既是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郑重承诺,也是对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
注:“三步走”:第一步,通过管理领先,进而实现综合绩效在行业的领先;第二步,通过铁路、地下工程和海外市场及BT/BOT项目主业的拓展和延伸,实现赢利模式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第三步,最终成为世界一流的工程建设公司,打造基业常青的百年二航。
这个寒假,最受瞩目的焦点莫过于“金融危机”了。电视里,在谈金融危机;报纸上,在谈金融危机;电脑上,也在谈金融危机。而在金融危机下,这个寒假也过得不太过瘾。
一、“零花钱危机”
“金融危机”,说白了,就是钱的危机,而我们小孩的零花钱也有“危机”了。以前问老爸老妈要零花钱易如反掌,现在简直比登天还难。这天晚上,我靠到正在看电视的老爸身边,“老爸,我的钱包现在很脆弱,可不可以支援一下啊?”我苦苦地“哀求”。“你这孩子,跟你说了多少遍了。现在到处都是‘金融危机’,我买的股票啊、基金啊,都在不断地疯狂下跌,我都快气死了,哪还有多余的钱给你?”唉,这个目标失败了。于是,我马上瞄准另一个目标。“老妈„„”还没等我说完,老妈就唠叨起来:“乐,你都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也应该懂事一点了。现在谁不为‘金融危机’而烦恼?我正在为买不起高价的OLAY化妆品而烦恼呢!唉,我这美丽的皮肤,要受一点苦咯„„”唉,金融危机真折磨人哪!我的零花钱哪„„
二、“时间危机”
这可恶的金融危机,不仅影响到“零花钱危机”,还影响到“时间危机”。“时间危机”主要是指老爸老妈的休息时间。这大过年的,老爸老妈的老板可精巴得不得了,为了自己能有更多的收入,根本不顾及我们的感受,竟然要他们大年初六就去上班。要知道,老妈可是休息了一个星期都不到啊!老爸老妈也没有办法,只得老老实实地去上班。原本热热闹闹的家,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孤零零的了。我实在受不了了,就到外公、奶奶家去解闷。
坚定信心防危机。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指出“最大的恐惧是恐惧本身”,温总理也一再强调“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创业的热情、创新的能力,源于信心的提振。信心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境界。有信心不一定会赢,没信心就一定会输,我们不能自己把自己打败。在困难时刻,要沉着冷静,坚持坚守。即使碰到再大的困难,所有的人都没了主意,但作为领头人,自己不能没有主意。信心从何来?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13亿人口的大市场,是信心的源泉;行业调整振兴规划,是信心的保证;“中国本身没有金融危机,只是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冲击”,是信心的底气。冬天是一个企业家必须经历过的,经历过春夏秋冬的经理人才是成熟的,英文里叫“季节性经理”。在冬天,要顺着逆境做一些必要的储备,最重要的是保持元气,拥有能量能够迎接春天的到来。有时候稳住、稳定也是一种发展,甚至退半步、退一步也可以理解。“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是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不但要有信心,而且要有恒心和耐心,要做“猪坚强”,不做“范跑跑”。
转型升级抓转机。危机的另一面是契机。在应对危机的同时,要抢抓机遇,把危机变为转机。经过多年低水平的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做企业当然不是说转变就能转变,说提升就能提升,但是我们确实应该看到。迟一点去领悟这个问题、迟一点行动,那么面临的危险就会多一分。转型升级,首先是要做强主业。原来我们都说做大做强,现在应该考虑做强做大,因为做大不等于做强。要专注自己的主业,在最熟悉、最擅长和最有实力的领域做强自己,不能什么钱都想赚。只有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不管春暖花开,还是天寒地冻,才能稳坐泰山。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给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们要抓住这危机中的机遇,从实际出发,调整产业结构,整合投资战线,改变市场版图,寻找新的发展路径。经过“冬眠”的休养生息和“冬泳”的强身健体,要抓住原材料价格下调、融资成本降低的有利时机,适时出击“狩猎”,实现更高水平、更快速度的发展。
团结合作保生机。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团结合作。政府和企业要共进共退,共克时艰。政府要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保护生产力,保护市场主体。银行和企业之间要抱团御寒、相互补台。银行既要锦上添花,又要对基本面较好但一时有困难的企业雪中送炭。“救急”、“救窮”,但“不救乱”。企业与企业之间要抱团取暖、守望相助,通过资源互补、重组整合,做强做大。我们诸暨人有句古话叫“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其实做“凤尾”也没什么不好,很多时候恰恰只有合作才能走向成功。不一定要当董事长,做股东也是成功的一种方式。企业与职工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关爱。企业要关心职工,职工要忠诚企业。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理解支持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老板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企业和职工是一个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企业要把职工作为战胜困难的依靠力量,努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尽可能做到不裁员,不减薪,如果真的由于订单减少等原因要“暂停”一下,也要保障好职工的生活,保护好职工队伍,以利再战。企业小的时候是自己的,做大了就是社会的,一定要尽到社会责任。
1.1金融创新更加严格
中国作为世界性大国,在整个世界金融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欧美国家的金融市场出现问题,并且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修复,因此我国能够在这一时间段占据有利的位置,尤其是在制造业上面。同时为了使我国金融创新更加完善,需要严格管理我国的金融创新,若盲目投资将有可能造成货币贬值的问题。
1.2经济结构出现问题
在后危机时代下的中国金融创新过程中,不仅金融市场的结构需要及时调整,连整个金融行业的产品也需要进行升级。首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若政府采用一定手段拯救我国金融市场,自然会带动我国金融创新。其次,中国作为金融产品出口大国之一,若对我国金融行业进行升级更新,就必须对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进行优化。最后,由于金融创新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因此更加需要解决经济结构的问题。
2后危机时代下中国金融创新的问题
2.1没有良好的金融创新环境
正因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金融市场进行改革,才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但从现今我国金融创新现状来看,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银行方面更是改变了过去的存、取模式,加入了证券、理财等业务,使得整个金融行业开始有了新的发展前景。但由于我国没有良好的金融创新环境,使得整个金融市场只看得见几大商业银行,根本无法看到其他金融企业,且由于这几大银行的资产过于优越,导致其他金融企业无法超越这几大银行。
2.2金融行业缺乏可造型人才
金融创新是金融企业发展最有效途径,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只有优秀的人才才能推动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创新现状来看,我国还缺乏金融创新的可造型人才,这是因为金融创新技术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素质较低所造成的,因此,要想在后危机时代中解决我国金融创新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发展金融创新人才。
2.3金融行业的监管质量不高
金融创新的监管质量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关注的部分,从以往金融创新的监管工作来看,由于我国金融行业开放性较大,整个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较大,且金融市场正在不断地扩大之中,因此整个金融创新的监管质量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往我国在金融创新监管工作上都是采用分业监管,这个模式虽然能有效保障金融创新监管工作顺利开展,但却无法保证整个金融创新监管工作的真实性,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金融创新监管方式都适用于后危机时代下我国的金融创新监管工作。
3后危机时代下中国金融创新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加快我国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制度是加快我国金融创新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在后危机时代下的我国金融创新是需要及时改善,尤其是在经济转型这方面,一定要采用科学、合理的金融制度,才能看到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前景。在我国以往的金融创新过程中,金融创新制度主要是根据政府给予的意见制定的,并没有对我国经济和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这种模式不适合后危机时代我国的金融创新。由此可见,我国可以采用供给主导型金融制度来提高我国金融创新的可能性,由扩散性较大的制度转变为变迁方式,最后根据我国金融创新的实际情况再转变为诱致型制度。
3.2优化我国市场结构
优化我国市场结构既是解决我国金融创新问题的首要选择,也是使我国金融市场有更多可能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在我国金融市场中,要注重金融产品的开放性,虽然要扩大金融企业规模,但也需要有一个范围,这样才不会出现混业经营占据我国金融市场的现象。其次,要注重金融创新的体制改革,不仅要采用科学、有效地方式对其进行改善,更要通过市场需求来调整我国金融市场结构。最后要改善货币市场结构,尤其要特别注重金融服务质量这一方面,在有限空间里扩大金融企业的规模,才能对我国金融创新提供帮助。
3.3加强金融监管质量
在后危机时代下我国金融创新过程中,金融监管质量已成为最重要的环节,既能调控整个金融市场结构,也能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经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可根据我国金融创新问题制定出一个实用性较高的制度,其次要对各类金融企业实施有效监管,确保我国金融市场资金的平稳流动,最后要建立金融监管预警机制,根据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警戒性、危机性的不同,采取针对性较高的措施,才能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才能对我国金融创新做出贡献。
4结语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推荐阅读:
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2-24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09-07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01-09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06-07
中国国际金融危机11-04
金融危机对机床工具产业发展的影响07-10
中国会爆发金融危机吗09-22
全球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调查报告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