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教案(精选10篇)
2、想一想,龙本来不存在,劳动人民是怎样创造出它的样子来的?(把许多动物身上的特点集合在一起。)
3、找一找,龙身上有哪些动物的特点? 讨论后得出结论:(结合图片进行对比)龙的角是鹿的角;
龙的嘴巴是鳄鱼的嘴巴; 龙的身体是蛇的身体; 龙的爪子是老鹰的爪子; 龙的鳞片是鱼的鳞片。
4、小组讨论:你听过有关龙的故事吗?你了解龙的文化吗?
5、龙文化的广泛运用。欣赏:a、邮票、雕塑、器皿、玉器等;b、龙舟(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传统的民间活动)
四、学生作业
1、“原来龙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有着丰富的内涵,这是多么奇特的想像啊!”
2、听音乐《龙的传人》,激起学生的民族热情。
3、“让我们发扬龙的传人的团结精神,小组合作一起描绘我们中华民族的巨龙吧!”
五、教师辅导
1、鼓励学生大胆描绘
2、创造出来的龙的形态要完整,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
六、课内小结 学生评价。(结合学生自己讲述的创造意图进行评析,以表扬、鼓励为主。)
1、我认为哪一组最团结;
教材分析:
本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在本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龙的知识,了解龙的历史和文化,参与画龙、舞龙活动,最终领悟龙的精神。
学情分析:
本特别注重学生对龙的文化和龙的精神的学习。五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多数学生可以从造型、色彩方面对艺术作品进行简单的描述与分析,初步具备了搜集资料、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开展本学习活动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欣赏龙的造型,了解并讲述中国龙的历史及其象征意义,体会中国龙的精神。
难点:在欣赏、评述的过程中感悟龙的精神。
教学目标:
通过本的学习,简单了解中国龙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指导龙的各部位的象征意义。与同学合作,利用多种材料完成一舞龙道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龙的传人》并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讲前老师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龙的传人》)
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有同学会唱吗?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
对,这首歌叫做《龙的传人》,那龙的传人是什么人呀?对,是我们中国人。
为什么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呢?
2、简单介绍龙的背景文化
师:到了今天,我们都知道,龙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动物。它只存在于中国人的想象和传说中,是中华民族远古时期所崇拜的图腾。龙之所以备受中国人崇敬,是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无所不能的,中国的龙不同与西方的龙,西方的龙往往集各种凶恶于一身,专干害人的事情。中国的龙则是集各种能力于一身,象征着中国人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中国人常常自称为“龙的传人”。
3、揭示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中国龙》。
二、新授、讲述关于龙的成语,引导学生感受龙文化的历史。
师:既然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那你们看看大屏幕上这条龙,想一想都能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它?
总结成语,强调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意义,感受龙的精神。
2、展示不同时期龙的形象,总结特点
师:那其实最早的龙的形象不是大屏幕上展示的这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最
初的样子吧!
播放玉猪龙的秒懂百科视频,随后展示各个时期龙的形象,试着总结特点。
3、试着在大屏幕的龙身上找到其他动物的特征。
3、展示故宫九龙壁,感受龙千变万化的姿态。(学生可以尝试模仿)
三、示范、探索
、有感而发,教师示范
师: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姿态的龙,现在老师也迫不及待的想要来描绘它了,那在老师描绘的过程中请同学们帮助老师一起回忆,我们龙的身上到底集合了哪些动物的特征,首先我来画龙眼,它是虎眼、骆驼头、鹿角(风华稳重)、马齿、牛耳、蛇身(灵敏矫健)、泥鳅尾、鹰爪(扎实气魄)、鲤鱼鳞(条理有序)。
师:谁来评价一下、形容一下老师画的这条龙?老师画的是升龙还是降龙?
师:你们想不想让它动起来?
2、播放舞龙视频,启发学生创作
师:同学们,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真的让龙舞动起来了,我们赶快来看看吧!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活动?对,民间舞龙,一般在盛大的节日我们会以这种舞龙的形式进行庆祝,希望龙能实现人们的美好愿望。
3、实践创作
师:今天我们同学们就在画纸上也让中国龙舞动起来吧!
描绘一幅舞龙的场景,主题突出,色彩丰富。
四、实践创作,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过程性评价)
五、展示评价
六、小结、布置下节任务。
主备人:张志兰 审核人:李慧珍 复备人: 单元教材分析: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华人居住的地方,总有龙的形象。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有关龙的传说和故事。本单元围绕“龙”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主题课文,一篇拓展阅读和相关的实践活动。“初显身手” “笔下生花”把课文内容向生活扩展,引导学生体会龙的象征意义,同时积累语言材料,提高书法鉴赏力。从本单元开始,要培养学生自己进行单元小结的习惯。单元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龙的象征意义,理解《叶公好龙》的寓意。
2.继续练习写较复杂的提纲笔记,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3.总结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这四种主要的说明方法。4.理解“崇拜、装饰、祥和、真切、缩小、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气魄、喷涌、呼啸、搏击、旭日东升、叶公好龙、魂不附体”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5.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认字11个,写字25个。
6.开展搜集成语、欣赏书法、调查并交流与龙有关的事物等语文活动,在活动中体会龙的象征意义。
7.开始练习自己进行单元小结。单元学习重难点:
通过对龙文化的学习,理解龙的象征意义,体会龙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单元课时总览:
第一课时:多种形式读本单元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第二、三课时:生字新词闯关课。
第四课时:品读感悟《龙的传人》。
第五课时:导读《大人们这样说》。
第六课时:细读理解《叶公好龙》。
第七、八课时:拓展阅读《乐山龙舟会》;交流有关龙的成语、故事、介绍龙的工艺品;欣赏书法。单元学习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龙的成语、图案、饰品、传说等。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单元学习课时安排:八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初读本单元所有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目标:对本单元课文内容有全面、大致的了解。学习过程:
一、围绕主题,初谈认识
1.板书单元主题“龙”,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对龙的了解与认识。2.启发谈话,引导读文。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华人居住的地方,总有龙的形象。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有关龙的传说和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龙”这一主题单元,了解有关龙的知识。请同学们赶快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吧。3.交流汇报,浅谈感受。
谈谈你对本单元哪篇课文感受最深。
二、采用多种方式再读本单元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
第二、三课时
学习内容:学习本单元生字词。学习目标:掌握本单元生字词。学习过程:
一、自主或小组合作通读本单元课文。
二、小组合作,交流识记生字词。
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交流。
三、检测学情,评选“识字高手”
1.出示课件,多种形式认读字词。2.检测字词的掌握情况并评价。3.各组评选“识字小高手”并加分奖励。
四、自由练写,评价激励
1.在田字本上书写本单元生字。2.自主或同桌评价,圈出最美汉字。
3.小组评选“小小书法家”“书写进步明星”,全班表扬。第四课时 学习内容:品读感悟《龙的传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与完美的民族精神。2.理解龙的象征意义以及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的原因,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和完美的民族精神。学习难点: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学习过程:
一、歌曲引入
1.播放歌曲《龙的传人》,会唱的学生可以跟着一起唱。(1)你知道歌曲的名字吗?
(2)关于龙,你都知道些什么?(教师组织学生用简短的语言交流)(3)谁知道歌词中“龙的传人”指的是什么人?
2.过渡: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是“龙的传人”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理清文章脉络,并说说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
3.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提出课前提出的问题:中国人为什么要自称是“龙的传人”呢?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把重点句子画下来。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1)出示在不同时期文物古迹中龙的图案,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其样子的不同,深入理解它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人们想像出来的传说中的动物。
(2)理解“图腾”的意思,讨论远古时期的人们为什么把龙当作崇拜的图腾?
(3)再读课文,看看龙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引导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7自然段。
四、体会开头与结尾的作用
1.指名分别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部分,说说这两段有什么特点。
(开头提出疑问,结尾回答疑问,开头与结尾相照应)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紧凑)3.列举几篇文章,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五、课堂小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同学们,作为龙的传人,我们骄傲、自豪,让我们发扬龙马精神,大步前进吧。
六、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龙的资料,创办专题读书笔记。板书设计:
龙的传人
与人的关系——人们赋予龙的含义——自称龙的传人(密切)(丰富)(骄傲与自豪)
第五课时
学习内容:导读《大人们这样说》。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龙的知识和人们赋予龙的新的含义。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够续写诗歌。学习重点:
了解现在人们赋予龙的新的含义。学习难点:
能够续写诗歌。学习过程:
一、图片导入新课
1.播放由赛龙舟、舞龙灯、北海九龙壁等内容组合的幻灯片。
2.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画面有什么共同点吗?(都与龙有关)
3.对于龙,你知道多少?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4.揭示课题“大人们这样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想一想龙在大人们心中是什么样子的? 2.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学习第2节。
(1)指名读,思考:为什么说龙是神?联系你搜集的资料,说说你知道的龙有哪些威力。
(2)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龙的威力。
(3)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第3节。
(1)指名读,思考:为什么说龙的故乡在中国?
(2)你还知道哪些带有“龙”字的地名?
(3)说一说我们华夏名族龙的精神、龙的气魄是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3.学习4—6节。
(1)自读第4—6节,思考现在人们还赋予了龙哪些新的含义。
(2)学生交流汇报。
(3)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龙已不仅是一种动物了,它还象征着我们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象征着我们祖国今后会像巨龙一样直上蓝天,不断发展。
(4)选择其中的一小节朗读。指名读,评价。
4.小组合作,请你用了解到的知识,试着在第5节后面再写几句。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龙”象征着腾飞的中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腾飞的中华龙是怎样震惊 世界的。(播放视频: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航天事业,军事、经济贸易、教育等事业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中国正在不断地腾飞,不断地进步。)
看到中国各项事业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你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老师指名回答)
五.布置作业
1.把这篇文章有感情的朗读给爸爸妈妈听听。
2.把第五段后面续写的几句修改好。3.你作为“龙”的子孙有哪些感想? 板书设计:
大人们这样说 龙是民族历史的见证 中国——巨龙腾飞
第六课时
学习内容:细读理解《叶公好龙》。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学习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学习难点:
指导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目标
1.交流课前搜集情况,引出课题。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叶公好龙。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叶公”是谁?“好”是什么意思?应读几声?想不想知道叶公和龙之间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画出自己读不明白的地方。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纠正错音。2.播放朗读录音。
3.默读课文。要求:结合译文,感知课文内容。
三、回顾学法,合作解疑
1.前后联系,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想:我们上学期在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是怎样解决难读、难记、难懂的句子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2.再读课文,自主提出难懂的字、词、句。教师相机把重点句、词或共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一角。
3.小组合作探究,共同释疑。
4.老师这里也有一些问题,看谁能解决。
⑴有些字的字义,古代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你能找出课文中有哪些这样的字吗?
“走”古代是“跑”的意思;“写”古代是“画”的意思。
⑵“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谁把它读给大家听听?
(3)说说“叶公好龙”这个成语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背诵积累 1.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1)注意把读的速度适当放慢。(2)要注意停顿得当。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3.多种形式读文。
指名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齐读。4.背诵积累。
五、由文明理,拓展延伸
1.回归整体,挖掘寓意。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觉得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2.联系生活,拓展开去。同学们,你喜欢叶公吗?为什么?你想对叶公说点什么?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展开想象:真龙回到天上以后,会怎样想?叶公回家之后又会怎样做?
六、演一演,背一背
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这则寓言。第一次可以先用现代话演,然后启发学生: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有信心吗?在此基础上,促使全班学生都能背过。
七、探究作业
1.把《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考考他们。
2.给叶公写信,告诉他如何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3.继续收集与龙有关的资料,办一次“我所知道的龙”手抄报。板书设计:
叶公好龙 表面上——喜欢 实际上——不喜欢 为人处世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第七、八课时
学习内容:拓展阅读《乐山龙舟会》;交流有关龙的成语、故事、介绍龙的工艺品;欣赏“龙”字的各种写法。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感受龙文化。
2.交流有关龙的成语、故事、介绍龙的工艺品。3.欣赏“龙”字的各种写法。学习重、难点:
在读文、交流中感受龙文化。学习过程:
一、拓展阅读《乐山龙舟会》 1.激情导入:出示图片,引出课文。
2.自读品味,思考:这篇文章重点写了什么活动?
3.小组交流,并深入学习乐山龙舟会重点写的三项活动——“龙舟夺标”“抢鸭子”“放漂灯”,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乐山龙舟会的盛况?
4.师生交流,小结全文。
5.拓展延伸:课后继续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民间风俗节日活动。
二、日积月累
1.交流有关“龙”的成语。2.交流有关“龙”的故事。
3.把自己知道的带“龙”字的特产或地名和同学进行交流。4.向大家介绍搜集到的龙的形象的工艺品。
三、书法欣赏
1.欣赏“龙”字的各种写法。
2.了解有关书法家的资料:王羲之、颜真卿、米芾、怀素、张旭、王铎„„
四、学唱《龙的传人》
五、单元小结
一(11)班
李娟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听文和猜想,了解故事内容。
2.发现图画的秘密,体验读图画书的乐趣,培养观察、表达、想象能力。
3.从图画书中积累好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读封面,了解作者
1.孩子们,我们交流交流,平时你们都看过什么故事书?了解哪些有趣的故事,还记得书的名字或者文章的题目吗?说几个听听。2.揭题
过渡语:今天我们要一起分享一个故事,名字就叫——(板书)戴眼镜的龙爸爸。3.读封面、环衬、扉页
过渡语:孩子们,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封面,看看能从封面上了解什么信息;
师:翻开书第一页叫“环衬”,再往下翻,这叫“扉页”,这本书的扉页是——一条戴眼镜的龙在照镜子显得很烦······ 4.介绍作者
二、读故事,师:故事就要开始了,请同学们用心听,仔细看,尽量多留意图画。注意,图画书不光是用文字在讲故事,图画也能说话呢!(板书:用心听
仔细看)。
1、《戴眼镜的龙爸爸》——听到这个书名后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吗?那就是龙爸爸。龙爸爸为什么会戴眼镜呢,同学们想知道吗,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2、故事是从小龙的生日开始的,讲述1、2页内容,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过生日的时候都会许什么样的愿望呢(提问)。然而小龙的愿望却很特别,同学们是不是和小龙有同样的疑惑,那我们现在就和小龙一起去了解一下小龙的爸爸。
3、视频出现了一条英俊的目光炯炯有神的龙,那就是龙爸爸,可以看出龙爸爸小时候视力也是极好的并没有戴眼镜,那为什么后来就戴眼镜了呢,我们一起往下看。
4、龙爸爸童年喜欢玩游戏机,看电视,而且一看就是很长时间,龙爸爸的妈妈——也就是小龙的奶奶,多次劝说龙爸爸他都不听,而且说多了就闹情绪,一闹情绪就发洪水,奶奶也束手无策没有办法,只好依着龙爸爸,久而久之,龙爸爸眼睛看东西越来越模糊,爷爷奶奶只好带龙爸爸去医院眼科检查,医生说龙爸爸近视了,后来带了眼镜。看3D电影的时候也要带双层眼镜,龙爸爸也感觉到了戴眼镜很不方便。听了龙爸爸的故事后,同学们知道龙爸爸为什么戴眼镜了吧,联想一下生活中的自己是不是也是像龙爸爸一样,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近视,数数班里有多少戴眼镜的人
5、小龙知道了爸爸的故事后,采取了哪些行动:a、玩游戏半小时就关机b、看电视也不超过半小时c、看书坐姿端正,在光线充足的地方d、经常吃对眼睛有益的食物,比如胡萝卜、菠菜、奶类、豆类、动物肝脏等含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的东西。不用不卫生的手揉眼睛,不用别人的毛巾擦脸。(学生集体朗读)
6、小龙吸取了龙爸爸的教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成为了一条最美最英俊的龙王。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故事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回到封面副题——我要亮亮眼睛,告诫同学们要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重复正确用眼的注意事项。
四、布置作业
活动目标:
1.学习制作玩具,增进折纸技巧。
2.操作自制玩具,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1.“美术”:《舞龙舞狮真好玩》
2.龙的图片,长条纸(把8开纸裁成四长条,每条约38×7cm),腊笔、筷子、胶带、剪刀。
活动过程:
1.问幼儿:“什么动物头上有角?”“什么动物身上有鳞片?”“什么动物有长长的尾巴?”
2.展示龙的图片,请幼儿观察龙的外形的各部分(特征)像什么动物。
3.拿出长条纸示范制作纸龙的.方式:
——折出龙的身体。
——折出龙的角。
——用笔卷一卷龙的角。
——画上龙的五官及鳞片。
——头尾粘上筷子。
4.请幼儿上台操作,让纸龙跳跳舞。(配乐)
一、材料与工具
布(红、黄两色为主),鞋盒(其中一个最大,两个最小,其他的大小相同),双面胶,透明胶,棉花,各色橡皮纸,电线,金色即时贴,两颗黑色大纽扣以及针、线,一颗圆珠子,硬纸棒等。
二、制作方法
1.将鞋盒用透明胶固定,使其不会散开。
2.制作龙头。
①在最大鞋盒的盖上开口,在口中塞入两个最小的鞋盒做成龙嘴。
②用黄色旧布的一端包裹龙头,并在龙的上颚和下颚处贴上剪好的齿形红布
③将棉花塞入白布,缝制成又圆又大的龙眼,并把纽扣缝在眼睛中间作眼珠,然后缝到龙头上。
④用金色即时贴包裹电线做成龙须固定在龙头上。
⑤将棉花塞入红布,缝制成又短又粗的龙角,并固定在龙头上。
⑥将圆珠子塞进龙嘴并固定。
3.制作龙身。
①将其他鞋盒按一定间距固定在黄布上做成龙身。
②用各色橡皮纸剪成鳞片贴在龙身上。
③在所有鞋盒底下开一个口,将硬纸棒涂色并塞入鞋盒固定。
4.制作龙尾。
用红色橡皮纸剪成龙尼固定在龙身上,并用其他橡皮纸剪成各种图形装饰龙尾,完成制作。
三、玩法
幼儿可尝试跑动舞龙,还可变换队形提高难度,锻炼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提高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教学决定,在活动中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发现、探讨、寻找,让孩子在观察时享受探索的快乐。一节课下来,我个人认为,我设计的这节课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活动目标:
1、欣赏感受龙的美,了解其外形特征。
2、通过观察、模仿、想象画出龙的形态。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龙”的图案画纸勾线笔
活动过程:
1、参观“龙展”,观察“龙”的外形特征,感受“龙”的美。
2、介绍讲述自己的“龙”展品,进一步感受“龙”的美,知道“龙”是古代中国人想象出来的神物,激发我们是“龙的传人”。
3、通过观察、模仿、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龙”。
4、将作品放入“龙展”,相互欣赏。
活动反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于景中见情,次句便直叙其事。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教学目标:
1.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诗人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贬官的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能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第一课时)
五上
第一课
教学目标:1、了解龙的造型特点及相关文化,欣赏饰有龙造型的艺术品。
2、表达自己对龙艺术形象及文化的感受,描画龙纹样。
3、了解中传统的龙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探究龙的造型特点及相关文化,欣赏饰有龙造型的艺术品,表达自我感受。
教学难点:在对龙形象的感知、理解、体会的基础上,进行临摹及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世界各地的人,只要一提到中国或中国人,就会与一个神兽联系在一起,这个神兽就是——龙。龙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是代表最高祥瑞的神物,有着悠久的历史。
龙,怎么来的?谁了解“龙”字的由来和龙的身世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
小结:一方面是科学说,最初古人对自然界的现象不理解,雷雨时发出隆隆的雷声和闪电就成为人们对龙的想象,创造出象形文字“龙”。另一方面是龙图腾说法。
中国人始终把自己看作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象征。
传说中有的四灵的说法,是什么?谁知道?
生:龙凤
麟龟。
小结:龙是四灵之首,龙凤在我国传统中是重要的两个分支。今天我们学习内容就是描龙画凤,重点学习——描画中国龙
出示课题:
二、新授
今天,龙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仔细观察。龙图片大家看,在龙身上你都能找到谁的样子呢?
生:
特征总结:身——蛇身
龙鳞——鱼鳞
龙背鬃毛——鱼鳍
龙头——马头
龙角——鹿角
龙嘴——鳄鱼嘴
龙须——鲤鱼须
龙眼——金鱼眼
龙牙——虎牙
龙耳——牛耳
龙鼻——牛鼻子
龙毛发——狮子毛发
龙尾——鱼尾
龙腿——狮子或老虎腿
龙爪——鹰或鸡爪
小结: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龙能腾飞,能下水,能爬行,其实是代表各种动物的技能,又代表了多家部落的特征,成为了造型独特神龙形象。
1、观龙的姿、色
龙的身体像蛇一样灵活,姿态多变,你都知道龙有有几种颜色?能描述出龙的哪钟姿态吗?
生:飞行…
龙的姿态和色彩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九龙壁,九龙壁有两处,故宫《九龙壁》和北海北岸的快雪堂《九龙壁》
观龙姿:这就是故宫皇极门南侧清朝乾隆年间的《九龙壁》流传至今的龙图腾。
九条龙九种姿态。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龙的姿态吗?
生:
小结:总结下来有,立龙或团龙、升龙、降龙、行龙、坐龙、卧龙、飞龙、盘龙、游龙等
观龙色:你都见过什么样色的龙啊?
小结:传说中龙有七色——赤赭黄绿青蓝白。每种都有不同的意境或寓意。
小结:红黄蓝白青绿紫。其实,用色可以随心所欲。传说中龙有七色、九姿,这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只是说明了数量较多的意思。
2、龙九子:
龙有多少个龙子?长什么样儿有谁见过?
生:龙生九子。
小结:九是个虚数,又是个贵数。
九子长什么样子?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谁知道?看图
生介绍:“龙生九子,皆不成龙,各有所好。”
老大囚牛、老二睚眦、老三嘲风、老四蒲牢、老五狻猊、老六霸下、老七狴犴、八负屃、老九螭吻、还有,椒图:宫门门环
饕餮:有首无身,食量大
貔貅:招财神兽。
小结: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往往以九来表示极多而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龙九子的形象多饰于古代建筑或器物上,有什么作用吗?
生:用作辟邪驱魔,以保安宁。
小结: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4、龙在天有神性的传说
小组讨论:龙有哪些神性特点?
生讨论:
龙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来概括。
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善于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物,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吉祥之物。
《说文解字》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我国古代把龙、凤、麟、龟合称为四灵。龙为最大的灵物,龙这么富有神性,龙的形象一诞生就是这个样子吗?是有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的。
5、龙有多种类:龙有多种?谁知道?
生:
种类总结:有鳞者称——蛟龙
有翼者称——应龙
有角者称——虬龙
无角者称——螭龙
未升天者——蟠龙
好水者称——蜻龙
好火者称——火龙
善吼者称——鸣龙
好斗者称——蜥龙
小结:通过赏析说明了龙有一个“大家族”。由于人们对龙的喜爱,所以将龙的样子从古至今被广泛用于我们生活中,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龙头、角、身体、四肢、尾巴。出示图片。
6、踏寻龙的踪迹:知道吗?
龙从出现就长这个样子吗?生:不是。是怎样形成的?生:是人们在生活中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变化过程,逐渐形成的。
龙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不同时期。老师为大家找到了几张龙的图片,请仔细观察龙的造型特点,你能判断龙的发展变化的次序吗?
小组间同学商量一下,一会谈一谈你是怎样判断的?出示图片
生:最早的是《龙纹彩陶盆》、《玉龙》
《龙纹瓦当》《金钩玉龙》《龙袍龙纹》
小结:龙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概括到具体的过程。体现了不同时期工匠的杰出的创造和设计智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龙在皇家:龙袍是皇帝的专属,龙袍中的秘密你知道吗?龙袍上你知道绣了几条龙?
什么部位?什么姿态吗?
生猜测:
介绍:皇帝服饰龙袍:在领口、前胸、后背、胳膊、袖口、裙摆的部位绣着造型精美、形态各异、疏密相间的28条龙形象(正龙8条、行龙11条、团龙9条)。还有十二章纹做装饰: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fǔ、黻fù在上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上,象征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彰显了威严、睿智、一统天下的九五之尊。
在皇家的皇宫大内中处处都有龙的身影,造型独特、神气活现、灵动征瑞的龙形象。龙的形象设计到了清代达到了顶峰。
龙在凡间:在帝王家,龙是中国古代想象性的神物,以后演变成封建帝王政治权利的象征。
给人庄重威严的感觉。
在民间,则把它看成是吉祥、威武、神秘的化身,甚至是保护神。但是,在画像砖上面也有这样的故事发生,请看:《人龙斗画像砖》人与螭龙激烈交战时的场景。汉代《龙纹铜镜》中也有龙的身影,给你什么感觉?
小结:姿态优雅、动态夸张,慈祥和善。
正龙惊讶于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艺术在传承中创新:
建筑装饰:龙是居家保护神,神武,强悍,体现出建筑设计艺术
动漫创作:龙特点+恐龙造型
创造了造型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
艺术作品中:
《龙》
形象人格化,富有智慧和情感,爱意满满
《龙
》承载着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上天、入海度过快乐的,令人神往的美好、快乐时光。
疯狂的原始人呢也和蓝色火龙做起游戏,怎么样有趣吧!
龙在身边:学生作品
慈祥的龙下凡来到人间,萦绕在身边保护我们,成为我们亲密的伙伴。
小结:龙文化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画龙
1、欣赏
构图方法:同一龙形象不同的角度来表现,造型姿态变化多端,姿态各异。
2、教师示范
刚才对龙文化进行了初步的了解,从古至今,不同朝代的帝王都非常重视龙文化在自己统治时期的传承、创新,使得龙的形象呈现不同的造型特点。赏龙、说龙之后,还要画一画龙,边讲解边示范。
教师示范:1、龙头、龙尾
2、龙身体、腿、爪
四、作业要求:用线描的方式描绘一条龙形象,可以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意。
五、学生作业欣赏:龙形特点、构图方法、造型特点、色彩设计
六、学生创作
自由选择不同时期的龙造型。要求:1、临摹美术课本中龙的形象或纹样。
2、在临摹的基础上,尝试添加自己创意。
3、构图、起稿设计造型和动态,勾勒线条。
七、讲评展示作业
1、关注问题作业的分析与改进2、优秀作业的赏析
八、小结
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多练习,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将龙家族的其他成员及不同种类的龙画一画,来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美化生活,也一定将龙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九、拓展
正是人们对龙的崇拜和喜爱,生活中常常开展民俗活动:“舞龙”“赛龙舟”
“观龙灯”“龙船”等,都是为了祈祷平安丰收。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有什么
实际上,之所以说“二月二,龙抬头”,是与古代观测天象的天文学有关。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又根据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将其分为四宫,并依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四种动物。
其中东宫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很像想象中的龙形星象,便称其为东方苍龙(其它为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每年农历二月二傍晚,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代表龙角的角宿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而整个“龙身”即其它六宿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为“龙抬头”。
那么为什么要在“二月二”祭龙呢?这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二月二,正值惊蛰前后,也是农田春耕、春播季节,能否风调雨顺,这直接关系到一年庄稼的丰歉。而在古代诸神谱系中,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二月二这天,人们便在龙神面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除唱大戏娱龙之外,有的地方还要舞龙、戴龙尾、开笔(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祝愿孩子长大后能断文识字)等,以求得“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在民间,则盛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龙王三年不得降雨。龙王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赶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并立碑告示天下:“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一,一位中年妇女背了一袋黄豆走亲戚,途中不慎将黄豆撒了一路,阳光下,这些黄豆闪闪发光。人们看见后高兴地说:“这不就是金豆吗?炒熟了不就开花了吗?”第二天即二月二,家家户户把炒好的、开了花的黄豆供在当院,看管龙王的太白金星一看,确实是“金豆开了花”,便让龙王重返天宫。
后来,人们为了怀念、纪念龙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黄豆,一边炒嘴里还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吃(黄)豆花,大人小孩给一把。”明朝玉米传入中国,之后,人们又用香喷喷的爆玉米花祭祀龙王,一直流传至今。
二月二祭祀龙王,还寄寓着人们“引龙伏虫,驱毒除瘟,保佑平安”的愿望。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惊蛰过,百虫苏,蝎子、蜈蚣都露头。”百虫萌动,易传疾病,易伤五谷,而“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驱毒除瘟,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明代沈榜《宛属杂记》载:“二月引龙,熏百虫……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步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撒灰十分讲究,也很有意思:用簸箕盛草木灰,从家门口撒一 条
龙到河边,再用谷糠撒一 条 龙引到家,意为送走懒(青)龙,引来钱(黄)龙,保佑人畜平安;从临街大门口一直撒到厨房灶间,并绕水缸一圈,叫做“引钱龙”;将草木灰撒于门口,镇门避灾;将草木灰呈龙蛇状撒于墙角,以招福祥避虫害。
老百姓过年,讲究个长长久久,圆圆满满。因此,从广义上讲,自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王爷开始,就算过年了,到二月二龙(王爷)抬头,才算真正结束。比如陕北乡间直到现在还流传着一段民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初一过大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了年过完。”对老百姓而言,二月二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认为这天不仅是苍龙“登天”之日,更是新一年的开始。
因为二月二一般处在惊蛰前后,大地春回,万物复苏,春耕在即,百事开端,因此,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要举行多种纳吉活动,如舞龙灯、戴龙尾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剃龙头习俗,即二月二要理发,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一天理发呢?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而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而陕北在这天,不仅要唱大戏、舞龙灯、放烟火,十里八乡的秧歌队还要聚拢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扭一天,图个圆满。
为了纳吉,连二月二这天吃的食物也要加上“龙”的头衔。如这天吃面条叫吃“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米饭称作“龙子”、春饼称作“龙鳞”、馄饨称作“龙眼”,馄饨面条一块煮则叫做“龙拿珠”,等等。
中国地域辽阔,地域不同,过节的风俗不同、方式不同。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着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不仅寄托了人们的生存理想,也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和由来: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之说。
“二月二,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因此,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