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养生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书与养生

读书与养生 篇1

本次活动旨在促进大家认识和相互交流,营造更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推动我们九思学苑生根开花,茁壮成长。

我们这个群是立足于孝感本土的一个民间学习型组织,既然是学习,就不能不谈到读书,要不要读书?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可以说是我们学习进步的前提,所以我们第一场论题必然与读书有关。

那么人活一世,生存、发展、自由、解脱,每一阶段都离不开身心健康这个基本前提,而人所共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到病已上身,症状显现,已经很麻烦了,甚至太迟了。所以养生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养生,形成了非常深厚的养生文化,需要我们去好好发掘和体会。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把九思学苑的第一次研讨,题目定为“读书与养生”,应该说主旨鲜明,立意长远。希望各位在接下来的研讨交流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谢谢大家!

几年前,我有写日记、写札记的习惯,经常练笔,感觉驾驭文字的能力日渐提高,思维日渐活跃,可是这几年由于奔忙于生计,浮躁于人事,基本上没有动笔了,因为这次联谊会,更因为舒旭东老师的叮嘱,我又拿起久违的笔,将自己关于读书与养生方面的感受,梳理归纳,先不说内容如何,就这个限时又限题的写作本身,就使自己得到了锻炼,由此,我想到曾文正公曾国藩在家书中的一句话:“天下事,有所逼有所激,而成者居其半。”真是至理名言。

好,言归正传,下面我就把昨晚写的散文,或者叫感想向大家汇报:

中国是个成语的民族,中国人的思维方向、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形成了灿若星河、语言简练、立意深远的成语文化,而成语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这样一条成语,传诵千年,我们耳熟能详,就是:开卷有益。说的是宋太宗每天坚持读书,有人就向他建议:每天政务繁忙,读书不要太辛苦了,少看些,也不必每天都看。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他的意思是说:只要打开书就会有收获,只要浸染其中,就会生乐趣,乐在其中,就感觉不到疲劳了。

所以,读书总是会有收获的,这一点无庸置疑,相信在座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感受。

我们且不说读书人“立功、立德、立言三并不朽”的伟大理想,也不言“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现实追求,单说读书对于我们普通人修身养性,就有莫大的好处。

一、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这个观点,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被证明。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人的一生,经历的事有限,认识的人有限,自身的经验和常识往往是不够的,所以要靠书本补充。为什么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孙思邈活了102岁(也有人考证他活了140岁)?所以就引起我们探索的兴趣,看过他们的书才知道,他们不光学识渊博,也是养生的专家,对此都有自己独到的观察与心得。孔子讲“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撤姜食”,孟子讲“恻隐之心、浩然之气”,老子讲“虚极静笃、道法自然”,庄子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诸葛亮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毛泽东讲“基本吃素、饭后百步,、遇事不怒、劳逸适度。”这些养生的哲学及方法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无不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所以我们通过读书看过历史上的各色人物和案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从这个角度来看,读书对我们保持身心健康确有促进作用。

二、学问深时意气平

一个经常读书的人,他必须要排除很多干扰,“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在读书的过程中,心自然慢慢静下来,就像《大学》中所讲:“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时候,心平气和,于身体自然有益。

一个广泛阅读的人,他知道永远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己在

历史的长河中,广袤的宇宙间是多么渺小,哪怕自己再有能力,再有知识,也会谦卑自律。这个时候,心平气和,于身体自然有益。

一个知书达理的人,他明白永远有人比自己幸运,同时永远有人比自己悲惨,他就会悲天悯人,知足长乐。这个时候,心平气和,于身体自然有益。

三、关于读书与养生的三点意见:

1、判定一本书,乃至一个人的标准,首先要看他是否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有位国学大师讲了一个观点,原话不记得了,大意是:所有的学问都是建立在对生命科学探索的基础之上。我对此深信不疑,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判定一本书,乃至一个人的标准,首先要看他是否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比如现在流行的成功学,把成功定义在房子、车子、票子这样一个狭窄的领域,把人赚钱的欲望无限放大,把人生的追求低俗化、固定化,把追求的手段简化为“要想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的鲁莽哲学,为了所谓的成功,什么都可以做,透支身体,甚至不顾人伦,漠视情感,与环境和实际情况格格不入,这样子怎么可能成功呢?即便达到了那样的物质高度,失去必定会更多,这样的例子,生活中太多了。传销就是这种路线的极端表现,很多隐性传销也是这个路子,我们不可以不警惕。

2、所有的道理,中国人老早讲就完了,至少在先秦时期,2000

多年前,中国人在天文地理、医学人文等宏观领域就达到了今人无法逾越的高峰,个人认为也许是永远无法逾越的顶峰,所以孔子讲:述而不作。我觉得在这方面读中国书,特别是古书,要比读西方书划算。不是说西方书不值得读,而是相对于中国书而言,我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读,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地域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文字表达不同,文化基因不同,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在这里我想起一个西方的笑话:现在西方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盛行,这一点我们从很多美剧中都看得到,说一个人去看心理医生,约好下午3点去,他如果早到5分钟,医生说他有焦虑症;迟到5分钟去了,医生说他有抗拒症;一分不差,准时到,医生便说他有强迫症。

我们中国人看了简直觉得好笑,而西方人却相信。为什么?因为文化基因不同,他们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原罪,而我们相信立地成佛,只要发心,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而且中国书不像西方书那么大部头,很多经典只有几百个字,道德经只有五千字,论语一万多字,比不上现在一篇本科论文。但是里面的奇思妙论俯拾即是,不胜枚举,仿佛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把人带到思维境界的世外桃源,真是流连忘返,带来的启迪和愉悦简直无以言说,蕴藏其中的为人处事的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简而言之,就是七个字:好书不厌百回读。

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道德经》中最感触的一句话。这

句话我用一个故事来阐释:

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做太守时,慕鸟巢禅师的大名,便入山求见。那个时候佛学盛行,出现了一些高僧。而白居易自觉才华横溢,仕途顺利,便有些志得意满,对佛学有些不屑。白居易见到禅师后便说:“禅师居的地方太危险了!”不想禅师修行深厚,因缘教化他说:“太守的危险比我更大!”白居易问:“弟子位镇江山,哪来危险?”禅师说:“官职越大,妄念越多,就像柴放到火上,能没危险?”白居易若有所悟。又心有不甘,便问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佛法大义是说不出来的,要讲也能讲上几年,甚至一辈子。白居易问这个问题,也有难为禅师的意思。鸟巢禅师只说了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一听未免失笑,说:“三岁的孩儿也懂这个道理。”鸟巢禅师说: “三岁孩儿虽然能懂得,八十岁老翁却做不得!”白居易是个绝顶聪明的人,马上明白了禅师的用意,一言不发的向禅师顶礼而退。

所以真正的大道理往往并不是高深莫测,神鬼皆惊,而是相当朴素,朴素到看起来,仿若似是而非,甚至可笑,却极少有人一以贯之、勤而行之。这种现象太普遍了,我们都说早睡早起身体好,有几个人能做到?都说学习是第一生产力,有几个人能大力发展?都说环保低碳,又有几个人在身体力行?都说时间就是生命,多少人在真正珍惜?

“勤而行之”与“若存若亡”、甚至“大笑之”是人格高下的重要分野以及成功与否的显著标志。反思自己这么多年来,除开学校的系统教育,书倒是读得不少,想法也是一筐一筐的,可是为什

么进步不大呢?每次读到这一句时,总是充满震撼。原来症结就在这里,勤而行之,才是闻道求知的归宿。纸上谈兵,光说不练,有百害而无一益。

为什么我要举白居易这个故事呢?因为对于读书与养生这个论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关键是缺乏行动。这是现代人的一个通病,没有几个人能够幸免。因为现代资讯发达,知识丰富,大家都成了白居易那样聪明的人,反而就缺乏行动了。

所以希望各位学知识,长见识,我们互帮互学,用行动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四、推荐自己喜爱的养生名言及书籍

1、名言8则 无过无不及(孔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

天天三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相逢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

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简单的生活令人愉快。(李嘉诚)

世界上有二十岁的朽木,也有八十岁的长青树。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

一切福田, 不离方寸。从心而觅, 感无不通。(禅宗六祖)

2、推荐书目8本: 论语 道德经 大学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了凡四训 曾国藩家书 思考中医 问中医几度秋凉

读书与养生 篇2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 妇女体内若缺乏维生素D易患肥胖症。维生素D是人体制造瘦素所必需的。瘦素是一种可控制人食欲的激素, 它会使人在进餐后产生吃饱的感觉, 从而停止进食。人体内的瘦素含量若不断降低, 胃口就会越来越大, 从而更容易患上肥胖症。

茶杯不洗净易留致癌物

陆游读书与养生 篇3

陆游是个长寿诗人,长寿而目力不衰,特别在他年过耄耋以后还能“孤灯对细字”,实为奇迹。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植根于中青年时期的锻炼。陆游38岁有诗云:“少年学剑白猿翁,曾破浮生十载功。”他曾参军游宦“十年走万里”,骑射行猎为常课。

二是得益于长期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古人在山林,射自事樵汲。我虽迫耄期,勤慎亦在习(《幽居即事》)。”诗中表明了“勤慎”的养生观点。所谓“勤”,就是适当的活动,“慎”,当是良好的言行修养。

当然,陆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还是体现在读书上,读书给他带来莫大的快乐与慰藉。他的住屋有“书巢”之称。他67岁写的《冬夜读书》有言:“老勤犹欲与书鏖”,70岁以后仍“蝇头细字夜抄书”。他还“一笑语儿子,此是却老方”。

中医认为,“聚精会神为养生”。老人动脑动笔,心有所乐,神有所藏,自然延年益寿。陆游80岁后,每年还能作诗400余首。

每日读书之余,陆游常去郊外散步,有时还登山、乘船出游,或与渔农闲话。“心常凝不动,形要小劳之。活火闲煮茗,残枰静拾棋,晒书朝日出,丸药昼阴移。意适还休去,悠悠到睡时(《秋怀》十首之五)。”陆游年事虽高,仍然坚持干力所能及的活,做乐意做的事,事毕则悠然小睡。“不自逸”的精神给他增添了生之活力。

陆游熟研《本草》,识药性,又精医理,能辨证。“骑驴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都以陆为名(《剑南诗稿》卷65《山村经行冈施药》。”他做此诗时年81岁,也真是老有所为了。

此外,陆游还总不忘寓精神修养于丰富多样的活动之中,旷然自逸。他的《东斋杂书》十二首之五云:“下帷听雨声,开户延月色,霏霏半篆香,满满池一墨。徐行舒血脉,危坐学踵息。吾闻诸先贤,养生莫如啬。”这首诗告诉我们,他寄兴于观察自然景色,怡情案头挥毫,或徐行散步,或静坐“调息”。活动方式多样,一个“啬”(节制)字更道出了他良好而健康的生活习惯。结合他的诗句“小炷留灯悟养生”,对于我们,尤其是老年人更是深有启发。前面引诗中提到一个“慎”字,起居上如是,饮食亦如是。陆游认为“一毫不加谨,百疾所由滋”。他于82岁所作《东斋杂书》十二首之一说:“吾庐虽甚陋,窗扉亦疏明,开卷冬日暖,曲肱暑风清。昨日一鸟鸣,今日一木荣,欣然与之接,悲慨何由生。”一个外形干瘪的老叟,却神清气爽,襟怀坦荡,闻鸟声觉可喜,睹“木荣”亦欢欣,开卷多新得,安眠解百忧。如此怡然自得,心境开朗,境界多么旷达!

读书与养生 篇4

当今天“养生”已经成为一个烂大街的词汇之时,各种养生方法、宝典层出不穷之际,我不是来教大家怎么做个大保健,也不是来送一碗心灵鸡汤,只是以个人的微观视角,以《说文解字》、《周易》 及《黄帝内经》为纲,通过对传统文化中“汉字”、“阴阳”、“五行”等元素的解读,与大家共同探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所折射出的养生智慧。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汉字起到了关键作用,正是由于汉字承载了不同时代的古代文化,才使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得以延续至今。汉字的历史据科学考证始于殷商时期,距今已经有3 400年左右。传说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的形状、鸟兽的足印创造了汉字。汉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用图画表述文字非常烦琐,从整个汉字的发展史来看一直都在想办法使之简化,简化字在普及教育和书写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却完全忽略了汉以前的古代文化形式和内容的特殊性,现代人使用简化字阅读古代汉语的著作相对来说就有很多困难了。例如《黄帝内经》是春秋时期的经典著作,应尽可能使用传统文字,也就是繁体字来阅读,所以说繁体字应该是阅读经典的第一道门。

一、【疾与病】“疾”字的篆书是,它的外面是个“病”字旁,“疒”(音读ne四声)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疒者,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从篆书上看很像一个人病了躺在床上。疾的里面是个“矢” 字,《说文解字》曰:“矢者,弓弩矢也。”就是古代兵器弩的箭。疾者,《说文解字》曰:“疾者,病也。一曰急也。”《广韵》曰:“疾者,急也。” 属“疾”的病症应该是急性病,但急性病为什么用“矢”字来表示呢?《黄帝内经》曰:“风为百病之长。”而且弩矢的快速很像风,中文有疾如风雨之说。因此,“疾”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外来的邪气侵袭人体,以风邪为代表。第二,其病症特点是速度快、发病急。回头再看看“病”字,外面也是个“疒”,是指人生病了;里面是个“丙” 字。“丙”是十天干之一,十天干有阴阳五行的不同,五行关系: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从阴阳关系看,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丙的阴阳属性为阳,五行属性为火。“丙”属阳火,应该与心、心包、胆、小肠有关。从字形上看,“丙”字形很像钻木取火,也说明“丙”与火的关系。既然“丙”字与“火”密切相关,而“病”字选择“丙”作为它的意思,就是说“病”字的本意是“火”病了。火是五行之一,五行内属五脏,经云:“在天化气,在地成形”,在天为风寒暑湿燥热六气,在地金木水火土五行。《黄帝内经》曰:“心者,阳中之太阳。”当人生病时主要表现为火的失调,在上为木火上逆;在下为相火妄动。心主神明,心病与神情与情志有关。心火的失调主要表现心阳虚,或者心火上逆,心阳虚则寒,心火上逆则会出现头晕、头痛、面红、口舌生疮等火热症候在上焦。“疾病”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而在古汉语中,“疾”与“病”代表的意思有所不同,分别代表阴阳两种不同的状态。从病因上看,“疾”是由于外邪侵袭人体而致病;“病”表示由于内在病因所致。从病症上看,“疾”是指病发迅速而急,多由风邪致病;“病”是指病发相对缓慢,病程时间较长,多与情志有关。

二、【阴与阳】阴阳这两字中国人都熟悉,阴阳源于道,“一阴一阳谓之道”,“道法自然”,阴阳就是事物的自然属性。阴阳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生老病死的准则。阴阳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仅就文字方面做进一步的解释。阴者,《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暗者,闭门也。”?以长江为例,江南为阴水湿偏多,江北为阳相对要干燥许多。阳者,《说文解字》曰:“阳者,山之南,水之北”“高明也。暗之反也。除此以外,阳这个字的繁体字是“陽”,左边是山的意思,右面的字“昜”还叫阳,这个“昜”不是太阳的意思,而是开的意思,从简体字就看不出来了。所以像学习《黄帝内经》这样的远古经典一定要用繁体字,要查《说文解字》。再来进行阴阳对比,意思相对来说就比较有逻辑了,阴阳有了开阖,才有寒热、升降。所以道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二”就是阴阳,天地混沌开始,日月分出阴阳,阴阳有了开阖转化,才生出中间的一层气的世界,才有了人,有了生命万物......总之,从阴阳的字面意思来看,是因太阳光线来决定的,太阳光线照得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为什么阴阳排列,阴在前阳在后呢?《黄帝内经》曰:“阳予之正,阴为之主。”“阳”给予事物以正名,以外在表现为其要;“阴”是事物内部的主宰,以内在能量之源为其要。其他名词也有类似的排列,例如“精神”也是以阴精在前,阳神在后。

三、【精与神】提起“精神”一词人们一定不陌生,我们都是在各种各样的精神影响下长大的,刘禹锡的一首诗这样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那到底什么是精神?如何学习别人的精神?这些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只要稍加思考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精与神在《黄帝内经》中出现频率非常高,但从未组成一个词,正像《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又有《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简而言之,心藏神、肾藏精,精与神分别归于肾和心两脏。换句话说,比如“雷锋精神”实际上就是雷锋的心与肾的功能的外在表现。从中医生理上看,精神是不容易靠学习而得来的,应该靠调理。中医里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叫心肾不交,也就是精与神不相交通,临床上由于心肾不交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主要是心火不降而上逆表现:多为失眠、心慌心悸、胸闷气短、头晕、记忆力下降等。而肾精不藏的表现:多为遗精多梦、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疲乏无力等症状。想想看如果每天都处于这样的病态,如何学习别人的精神呢?外在良好的精神状态是要基于在内的心肾的相互协调,心肾的功能平衡。“精神”这两个字从文字上分析又有怎样的含义呢?先来看看“精”,《说文解字》:“择米也。拨云雾而见青天亦曰精。星,精也。”《注》:“精,犹精密也。又灵也,真气也。”《疏》:“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左传•昭七年》:“子产曰: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从这几段文字来看,精是能量高度聚集的物质,一般情况多以收藏的形式存在,当条件需要时可以气化,正所谓“精化为气”,是人体能量的来源,在人体,肾藏精,精是人体能量的高度集中,是生命之本,主生长。生是指生命,长是指身体的成长,两者的意思有区别,当肾气盛时身体处于成长期,而过了青年时期以后肾气平均,身体就不再继续生长了,但还是有生命的存在,而维持生命的存在也是肾藏精。再来看看“神”,《说文解字》曰:“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徐曰》云:“申即引也,天主降气,以感万物,故言引出万物。”又《皇极经世》曰:“天之神栖乎日,人之神栖乎目。又神明。”神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天上的神,表现在“天运当以日光明”,万事万物的存在运行都是天地阴阳四时运行的结果,而这一切的自然变化称为神;第二是指人心中的神,表现在人的各种感受器官,而所有的感受终极都是心,心是人体感受的根。《黄帝内经》曰:“所认任物者谓之心。”由于人们各自内心中的神是不同的,人们对外界的世界观也不同。例如,人们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制造出来有具体形象的神,像释迦牟尼佛、耶稣、圣母玛利亚、安拉等,他们的形象和神奇都有其共同点,他们都是当地人的形象,他们都具有人无法达到的神奇的力量。而从道家的观点来看,天上的这个神是没有具体形象的,其所具有的能力是神奇的,它创造了世界、人类、世间一切万物,这个神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神,但又概括了所有神的共同点,这个神就是事物的自然属性,“道法自然”,也就是道。在人体,心藏神,《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又《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中的神和天上的神,在汉字里用一个字,说明其含义是一致的。心中的神同样具有超强能力,举个例子,当我们心情高兴时,走起路来好像在飞。而当人心情不好时,走起路来双腿像是灌了铅,每走一步都很艰难。总之,心藏神,肾藏精;心属火,肾属水。精与神是水与火、阴与阳的关系。精是神之根本,神是精的外在表现。

刚才我们提到了“阴阳”,说到阴阳大家脑海中最常出现的就是一副“太极”图,而个人认为太极图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图腾,但凡一个事物,在中国都能用“太极”解释清楚,而太极生两仪,就是像这样阴阳相合,对峙转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现代所提的和谐,便是如此。接下来,两仪生四象说的是什么呢,其中有很多涵义,比如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比如四个方位(东南西北),那么这些和养生有什么联系呢,其实只要加上另一个传统文化的元素,就可以把这些串起来了,这个元素是什么呢?就是五行。

一般大家都认为是上北下南,为什么这张图南在上面呢?这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图,中国古代讲的从医入道最容易。要想把这些东西弄明白,首先要对照我们的人体来看,中医讲心主火,心在最上面,当我们俯卧大地的时候,心在最上,所以上边为南,东方为木,对应脏器为肝,西方为金对应肺,北方为水代表肾,中央为土代表脾胃。而《易经》后天八卦图中也是以水火立两级,震兑分列左右,这也是与五行的生长和成行有关。那现在咱们来谈一个常识的话题,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说买东西,不说买南北呢?从远古来讲,在用竹篮子打水的那个时代,木和金为可承受之物,比如工具、器材等是可以拎着走的,然后火和水是不可承受之物,更多意义上是抽象的,易变动的,不易搬运交换的。这是第一个层面,所以我们中国人是买东西不买南北。

实际上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买南北,买水和火,如果水和火进入人的买卖层面,就会对人类造成某种伤害。比如说买军火,买卖军火和买卖石油,垄断行业大多都与水火有关,而现在我们目前的所有动荡,其实都跟这两个东西有关,它会对人类造成某种伤害,所以我们中国是讲文化的,连骂人都讲究文化。我们经常说你这人真不是东西,为什么这么讲,实际上说你不是东西,你就是什么,就是南北,就是在说你这个人就像水和火一样无情无义。它是在讲这个层面。

佛学与气功养生 篇5

北京中医药大学气功学教研室宋天彬据佛教界人士声称,佛教是从来不讲什么气功的,根本没有佛教气功的说法。但是研究佛学的一些学者认为,佛家修持的“禅定”,实质上就是气功修练,只是佛教的教义强调要破除“我执”、“身执”,悟到“四大皆空”,因此不主张在肉身上用功,不象道家有性功、命功之说。而禅修等的心理调节,可以说就是性功。现代气功锻炼的所谓“三调”,就是从天台宗“调五事”借用来的,可见佛教的修持也是要从心身两方面进行的。无论小乘佛法的戒、定、慧三学,还是大乘佛法的再加“布施”、“安忍”、“精进”,都可以作为气功修练的内容。从中医的原理来看,佛家的修持都是调心养神的方法,神足则精气亦足,身体自然安康。从现代科学角度来说,这些也是心理调节的方法,丰富了心理疗法的内容。由于获得了心理平衡,减轻了心理压力,就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自然有利于身体健康。本文从佛学如何摆脱人生苦恼和如何开发智力两方面,阐述佛学与气功养生的关系。佛学与气功养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气功学教研室宋天彬据佛教界人士声称,佛教是从来不讲什么气功的,根本没有佛教气功的说法。但是研究佛学的一些学者认为,佛家修持的“禅定”,实质上就是气功修练,只是佛教的教义强调要破除“我执”、“身执”,悟到“四大皆空”,因此不主张在肉身上用功,不象道家有性功、命功之说。而禅修等的心理调节,可以说就是性功。现代气功锻炼的所谓“三调”,就是从天台宗“调五事”借用来的,可见佛教的修持也是要从心身两方面进行的。无论小乘佛法的戒、定、慧三学,还是大乘佛法的再加“布施”、“安忍”、“精进”,都可以作为气功修练的内容。从中医的原理来看,佛

家的修持都是调心养神的方法,神足则精气亦足,身体自然安康。从现代科学角度来说,这些也是心理调节的方法,丰富了心理疗法的内容。由于获得了心理平衡,减轻了心理压力,就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自然有利于身体健康。

一、如何摆脱人生的苦恼

小乘禅法的禅定理论,教人们从世界观、人生观方面去思考人生的根本问题,这的确是彻底脱离苦海的唯一之路。气功的调身、调息、调心,以调心为核心,而调心的最高境界就是获得正确的认识,这需要从根本上认识宇宙的基本规律,即从哲学的角度认识人生和世界。过去批判佛学的许多理论在哲学方面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其中不乏正确的认识。如:“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等,是释加牟尼初次说法的基本内容,其中描述了许多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事物的前因后果是客观存在的因果规律,说明了宇宙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诸行无常”是指宇宙处于永恒的生灭变化之中,也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如果把生死轮回循环理解为物质不灭定律,这也是符合实际的。人生的一切苦恼都是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即所谓“无明”,于是贪、欲、嗔、痴、恨等诸多苦恼接踵而来。在无明状态下,身、口、意所产生的不善行为,必然结出恶果,又要引发一系列苦恼。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就是要翻然悔悟,不执着于我,正视人生苦乐,认识产生苦恼因缘,消灭其原因,修持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从而消除苦恼,获得彻底地解脱。正见即正确的见解,佛教认为必须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这“三法印”做标准,来厘定自己的见解。如果悟到“色(指物质,是地水火风四大所造就,所谓四大皆空)即是空,空即是色”,连我的存在都是虚无飘渺的幻境,那还有什么必要去争、贪、爱、恶,这到不失为一种精神安慰剂,也是摆脱苦恼,解脱心理压力的方法,不过未免有点

太消极。其实用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不过是物质运动进化到高级阶段,产生了自我意识,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认识自身这些物质的运动规律,遵循这些规律去生,去死,一切都是安祥坦然的,这更是摆脱苦恼的正见。其实佛教的宗旨是“普渡众生”,也是入世的,并不消极。正思维就是以正见为基础的积极思考;正语是要求善言爱语,不得妄言辱骂;正业是正当的职业;正命是正当的谋生方式;正精进是断恶修善,自我激励;正念是摄心修持,不起物、我之念;正定是按上述七个阶段修持,才能入定,进入涅磐寂静,摆脱一切尘世之苦,达到永恒安乐的精神境界。这八正道的修持也并不消极,可集中地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戒”是戒律,是佛教集体生活的规则和道德规范。律仪戒重点在止恶,摄善法戒重点在自身修善,饶益有情戒是行善利他。这些戒律对修身养性来说,有许多可取之处,特别是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注重道德修养,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使之符合养生之道,这正是气功养生的前提。“定”是禅定,是一种意念集中,注意同一对象的心理活动,佛教称此为“心一境性”。它包括“止”、“观”两方面,所谓“止观法门”。“止”是长久地把注意力停止于一点,以一念代万念,尽可能地停止思维活动,使心如明镜止水;“观”是尽可能地运用想象力和抽象思维,以哲学观点分析一切,从道理上求得领悟,达到“慧”的境界,从而巩固“定”境。现代气功通过意守达到入静,仅仅属于“止”的功夫,而止观双运,定慧双修,是佛家禅修的特点。仅仅停留在止的阶段,只是暂时压服杂念,习性潜在,触景生情,仍旧引发人生的烦恼。只有在得“止”以后,凭借止力而修“观”,运用思维的专一,对人生的根本问题追根究底,以因果规律,逻辑推理,证明“四大皆空”,从而获得心灵的净化和超脱,以自我安慰永远摆脱人生的一切苦恼。这虽然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想法,但是仍不失为减轻心理压力的心理疗法,完全可以用于医治心身疾病。在高

度入静时,会产生一种气功快感,这与佛家所谓十功德的“七喜”、“八乐”极为相似,也是“五支”的喜支和乐支。这种短时的喜悦心情,对健康也是十分有利的。心理学认为,平静而愉快的心情,是健康的心理状态的主要标准之一。对长寿老人的社会调查发现,他们最突出的共同特点是乐观的心态,豁达大度。他们知足常乐,助人为乐,与众同乐,进取为乐,从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因此能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获得了健康长寿。这些与佛家修持所要求的是一致的。

二、如何开发智力

定学的止观双运是要达到慧的境界,“慧”是智慧,又分闻慧、思慧、修慧。理解并接受佛学的哲学观点叫闻慧,又名“解”;用闻慧指导修止观,在定境中引发智慧,称思慧,又名“悟”;再从悟修起,定境深入,进而获得超越意识的直觉叫修慧。这才是断绝苦恼的真实智慧,只有悟到无我,得大自在,清静光明,思想才能得到彻底解放。于是开发了“藏识”(蕴藏种种功能保持不失,好象是个保持信息的系统)就能引起“净妙殊胜功能现行”,获得最佳心身功能状态,出现“六通”、“四智”。这对研究人体特异功能也许会有参考价值,因为人类对自己的了解实在太少了,大脑就是最大的谜,有的学者估计,人脑有100--140亿个神经元,积极参与思维活动的不过十几亿,90%左右的神经元没有开发利用。这种潜能也许可以和“藏识”相比较,心理学家声称:如果把大脑全部神经元动用起来,可以储存美国国会图书馆那麽多信息,可以学会40种语言。开发这种潜能应当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养生并非消极的保养,应当是促进人类进化、提高人口素质的积极的实践活动。

小乘禅法的禅定分世间禅与出世间禅,世间禅包括四禅八定、四无量心观、通明禅、十六特胜等,出世间禅包括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狮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等等。这些禅法大大丰富了心理训练的内容,其总的原理在于充分开发右脑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人的想象力,这又与人的创造才能密切相关。今后社会生活中,人的最大长处在于创造才能,在于丰富的想象力。人在幼年时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入学以后,绝大部分课程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抽象思维能力的片面训练。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受到很强的压抑。成年以后的职业生活中,除了文艺工作之外,绝大部分工作还是运用抽象思维。这就使左右两大脑半球不能得到平衡地发展,以致在血液循环和血管结构方面也有了差异。有的专家认为,这也是发生脑动脉硬化和中风偏瘫的原因之一。现代医学认为,人的心理状态对生理状态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维持最佳的生理状态,使免疫功能得到正常地发挥,从而人的健康,所以有心理免疫之说。可见禅定不仅可以开发人类智力潜能,而且能够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防治各种疾病。

佛学对禅修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有细致入微的描述,例如色界四根本禅的初禅,可出现八触、十功德、五支等心理现象。五支又简称:寻、伺、喜、乐、定,恰好概括了四根本禅的层次和境界,这也是气功锻炼过程中,随着功夫的长进,其意守度和入静度一步步加深的表现。现代“注意心理学”有“反身注意”的概念,与禅修的“止”、“观”和气功的意守很相似。心理训练和肌肉训练有其相似之处,运动生理学认为,有阻抗的训练是唯一可以加强肌肉强度的方法,无负载的训练,是不可能加强肌肉力量的。外向注意的用脑,可类比于肌肉的无负载训练;内向注意的用脑,好象肌肉有阻抗的训练。可以认为禅修是开发大脑潜能,发展人类智力的有效方法,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训练方法。注意心理学有其生理生化基础,因此这种心理训练方法,也必然在高级神经中枢引起相应的生理生化过程。动物实验证明:单

中国传统养生与健康 篇6

【摘要】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十分重视养生保健,在生活实践中创建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我国传统养生内容丰富,涉及到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方方面面,在增进人类健康,延长寿命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对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养生进行产业开发,在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将其发扬光大。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成我国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利于我们把握和弘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希望通过我们的论文,让你更加的了解茶文化。

【前言】

传统养生文化源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茶文化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养生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并且还声名远扬传达到外国等诸多地方。而且茶文化内容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和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

【论述】

一、茶文化的作用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3.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4.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5.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二、中国茶道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之功效,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

茶道礼仪最基本的是奉茶之道,也就是客户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七分满为宜。

中国的茶道有悠远的历史渊源,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在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三、茶文化及茶道精神的传承对当今大学生的作用

1.茶道精神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并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茶道精神离不开茶人精神。所谓茶人精神是指茶人的形象或者说茶人应有的道德情操、风范、精神面貌。“茶人精神”是已故原上海市茶叶学会理事长钱梁教授在 80 年代初率先提出的。“默默地无私奉献,为人类造福”是“茶人精神”的朴素表达。它是从茶树风格、茶叶品性引申过来。以茶喻人,以茶树为榜样的茶人,就是指具有这种博大胸怀、无私奉献精神的人。范增平先生将茶人的精神归纳为四点: 一是理性的思考,作为一个茶人凡事能做理性的思考,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沉着的修养,有沉着的修养,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无畏精神;三是坚毅的信仰,能择善固执,不畏讥怕谗,明是非、辨善恶,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四是正义的行为,为追求真理,只问是非、善恶,不计利害得失,只要是合乎社会正义,符合大众公平的道理,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这就是茶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无疑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当前,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时期,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念难免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和影响,使大学生自身状况发生显著变化。有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较弱,遇到学习困难、爱情失意和人际关系紧张,便产生沮丧、自卑、孤独、焦虑等消极情绪,甚至发生轻生行为,缺乏应有的自我心理疏导和调节能力。因此,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通过对茶文化课程的学习,及通过对茶德思想的领悟,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这样就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平衡人的心态,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对稳定社会秩序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茶道精神可以为当代大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提供若干方面的深刻启迪。

2.讲究“敬”、“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有助于大学生修心养性。

茶文化的本质,是要从茶中得到感悟,并可与人的追求相关系,这种相关性与茶相联系,使得人们从细致入微的感官感受去感悟体验,甚至去寻思一些尚未认识的东西,有助于大学生在自我认识的进一步发现中实现自我超越。陆羽在《茶经》中说: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懂得茶道精髓的人认为“茶可行道”、“茶利礼仁”、“茶可雅志”,他们从“洁性不可污”的茶性中吸取灵感,通过饮茶而自省。这种自省有利于清醒地看待自己、正确地对待他人。个体的思想、品德对人类社会正常运转有重要作用。仁义、诚信是每一个人立足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同时也是资源、财富。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出现了某种诚信危机。甚至高等学校里的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诚信缺失问题。从部分大学生的考试作弊、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到择业过程中的伪造证件、改动成绩、随意毁约,无不显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因此,作为培养新时期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在人格塑造、情操追求、道德修养等方面精神教育已成为适应新时期的挑战,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以德为中心,注重人的思想、品德和个人的修身养性,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和诚处世,敬人爱民,化解矛盾,增进团结,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这对于培养大学生个人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3.中华茶文化有利于丰富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

茶文化根植于华夏文化,其体系中渗透了古代哲学、美学、伦理学、文学及文化艺术等理论,并融汇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茶文化可以增长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内容丰富的各式茶艺、茶道都容纳了礼仪、道德、科学与艺术的内容,欣赏茶歌、茶舞和茶音乐,可提高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茶与一定的历史文化相融合,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社会的规章、制度与法令,下至各种的风俗、风气与习惯,以及以茶为内容所产生的各种茶诗、茶楹联和茶画都能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增加我们的人文知识。

四、红、绿茶的品质审评

红绿茶的审评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外形:茶叶的外形包括色泽在内,为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

审评处形,即检验茶叶外形松紧、整碎、粗细、轻重、均匀程度及片、梗含量与色泽。

嫩度:茶叶的老嫩与品质有密切关系。凡茶身紧结重实,完整饱满、芽头多、有苗锋的,均表示茶叶嫩、品质好;反之,枯散、碎断轻飘、粗大者为老茶制成,品质次。净度:即正茶内含有梗、片末、朴及其它杂质的程度。

匀度:是指茶叶是否整齐一致,长短粗细相差甚少者为佳。

色泽:凡色泽调和、光滑明亮,油润鲜艳的,通常称为原料细嫩,或做工精良的产品,品质优,反之则次。

香气:北方通称“茶香”。茶叶经开水冲泡五分钟后,倾出茶汁于审评碗内,嗅其香气是否正常。以花香,果香、蜜糖香等令人喜受的香气为佳。而烟、馊、霉,老火等气味,往是由于制造处理不良或包装贮藏不良所致。

滋味:北方通常称“茶口”凡茶汤醇厚、鲜浓者表示水浸出物含量多而且成份好。茶汤苦涩,粗老表示水浸出物成份不好。茶汤软弱、淡薄表示水浸出物含量不足。

水色:也称“汤色”。审评水色主要的区别品质的新鲜程度和鲜叶的老嫩程度。最理的水色是绿茶要清碧浓鲜,红茶要求红艳而明亮。低级或变质的茶叶,则水色混浊而晦暗。

趣谈集邮与养生 篇7

集邮,人数最众的收藏爱好

时下,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国人生活质量和审美层次的不断提高,一股有益于增添生活乐趣和欣赏古今中外世间之美、对人体养生保健起着潜移默化促进作用的“集藏热”日益升温。举如,集邮、集钱币、集古玩、集奇石、集票证、集茶壶、集明清及民国家具、集连环画册、藏书、藏画等等,五花八门、各有所好。其中,对集邮情有独钟的人数 (尤以中老年人) 最众。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的集邮爱好者目前至少已超2000万人。

邮票,作为邮寄信件、邮包的邮资凭证,只不过度过174个春秋的时间。自从1840年英国开创印发世界上第1枚以维多利亚女王18岁即位侧面像为图案的“黑便士”邮票当为邮资凭证的先河以来,世界各国也纷纷仿照先后印发了代表自己“国家名片”的各式各样、五彩缤纷的邮票作为邮资凭证,它代表着各个国家秀美的风光、崭新形象和日益成熟的精良的艺术设计印制水平而流通于国内、国际之间。邮票乃“方寸之品”,但其图案精美,内容广泛,古今中外,包罗万象。集藏上千百枚、万千枚方寸之品,实可谓汇集了大千世界的人、事、物,以及天上地下、陆上海底自然界中的奇观美景、湖光山色,还有千姿百态的珍禽异兽、花鸟鱼虫等等。令集藏者翻阅观之赏心悦目,兴趣盎然,神驰情往,爱不释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目前全球集邮爱好者已超3亿人。1个多世纪来,世界上不少名人学者、养生学家也加入到集邮行列中来,举如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福特,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前苏联文学大师高尔基,前苏联生理学家、养生学家巴甫洛夫,前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中岛健藏,我国已故作家夏衍等等。文学大师鲁迅先生虽自己没集邮,但他常从信封上剪下邮票给爱好集邮的进步文艺青年。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生前也十分关心举办全国邮展,并带头参观。周恩来、宋庆龄、老舍等老一辈革命家、作家,都曾为我国权威的《集邮》杂志或全国的大型集邮盛会郑重地题词祝贺。周恩来总理的亲笔题词“传邮万里,国脉所系”,1981年还印制上J70邮票发行……足见集邮实为举世公认的一种高尚的集藏爱好。

“百科全书”与“知识宝库”

一本本集藏满满的邮册,宛若一卷卷形象生动的“百科全书”,一个个可令人坐观天下、博览古今的“知识宝库”。厚厚的邮册里,绘印有经济、政治、军事、历史、科学、文化、艺术、天文、地理、动物、植物、体育、医药、名人、妇女、儿童等等彩色图案,令人大开眼界,给人高品位美的艺术享受,以及全方位、多学科的知识和启迪。举如:

1. 可及时形象地触摸到“时代脉搏”。如1986年发行的T108《航天》、2004年发行的J16《奥运会从雅典到北京》、2001年发行的特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3年发行的特5《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2013-15《中国梦———国家富强》、特9-2014《中国首次落月成功纪念》等邮票。

2. 可回顾创建新中 国的革命斗争史。如集纪念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南昌起义、井岗山会师、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雪山、抗日战争、解放南京、开国大典等邮票。

3. 可游历“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如集黄山风景、万里长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北京故宫、苏州留园和拙政园、长江三峡、台湾日月潭、承德避暑山庄、秦始皇陵兵马俑等邮票。此外,还有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以及华夏大地各处的自然保护区、名山胜川等邮票,都令集邮爱好者赏之心驰神往,大有身临其境之感。

4. 可欣赏到古今美术大师、邮票设计师的杰作缩影。如徐悲鸿的《奔马》、齐白石的《蝦》、郑板桥 的《竹》、黄宾虹的《山水》、孙传哲的《黄山风景》、李可染的《浅塘渡牛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邮票精品。

5. 可欣赏到中国古典名著感人故事的精彩镜头。如《西游记》、《红楼梦》、《牡丹亭》、 《西厢记》、《儒林外史》等邮票,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 等系列邮票。

……

集邮,非常有益于人体养生

美文祛疾,我的读书养生法 篇8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和五声“呼、笑、歌、哭、呻”之间是有对应关系的。如果经常发出呼喊的声音,就可以适当地排泄郁闷的情绪,达到舒肝气的作用;如果能笑口常开,适当的笑可以缓解心脏的压力,对于防治冠心病有积极的意义;唱歌可以升举脾气,使脾气不至于下陷,脾虚的人除了运动之外,唱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哭可以宣泄内心的苦闷,有泪不能悄悄往肚子里流,但过度的悲伤也会损耗肺气;肾虚的人往往会表现为呻吟不止,呻吟的声音是从肾脏里面发出来的,它提醒你应该保养自己的元气了

“书者,舒也”,文学作品是一种引发欣赏者情感共鸣的触发剂,读书既可以消遣,也可以排忧解闷。“言以散郁陶”,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发出声来,随着琅琅的读书声,你的心情随着文章而动容,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内心的焦躁等各种不良情绪会不知不觉地消散于无形,这样就起到使身心松弛的作用。

观赏美景使你心情舒畅,优美的文章可以洗涤你心头的灰尘污垢,使你的生活重新变得阳光明媚,生机盎然。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虽是范仲淹谪贬之时所做,但读它时你完全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所感染,内心一下子变得洁净无比,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不论是生活中遇到了什么苦痛,你都能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了!

闲来无事,吟读诗书,乐此不疲,书中的春风暖阳,桃红柳绿,秋风皓月,孤舟独钓,寒江映雪,长河落日,月落乌啼,蝉鸣千古,风流人物,清泉溪流,巴山夜雨……,动静结合的蓝天白云,刚柔相济的青山绿水,心旷神怡的和风细雨,神清气爽的鸟语花香。去书海遨游,使人心态平和,修养心性,书中万千理,静心慢慢品,不亦乐乎!

美文可以当药使,可以祛除疾病,有时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清代学者汪莹在《示儿》中说:“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人的体质有阴阳之分,“善读书”就是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心理状况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书,以此来培养、平衡体内的阴阳之气。

阳性体质的人大多内热偏盛,容易急躁、冲动,情绪不能安静,因此应该多读一些淡泊、宁静的文章以制约这种阳气过剩的状态,使你的内心归于平静。吟诵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另外像诸葛亮的《出师表》,还有一些山水游记类的散文,比如《桃花源记》等都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

阴性体质的人大多情怠、消极,缺乏激情,容易坐失良机,因此应该多读一些可以使人精神振作的作品。多诵读豪放派大诗人李白等的诗篇有助于唤起对生活的热情,比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首诗想象丰富,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其它作品还有苏东坡的《赤壁赋》、岳飞的《满江红》、毛泽东的《长征》、《沁园春·雪》等,读来都令人精神振作、耳目一新。

读书可养五脏六腑之气,古人总结为:“少思虑以养心气,寡色欲以养肾气,勿妄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以养怒气,薄滋味以养胃气,省言语以养神气,多读书以养胆气,顺时居以养元气。”清代文人李渔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验说:“文字之最豪宕,最风雅,作之最健人脾胃者,莫过填词一种……”他通过写作来保健自己的脾胃,可谓别具心裁的经验之谈。

我自小喜欢诵读古今诗文名篇,对于读书给身心所带来的益处深有体会。上中学时由于睡眠时间太少,学习时难免困乏,这时候信口读起《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顿觉精力倍增。

2004年三月游历少林寺的时候心情郁闷,有缘碰到一位老者以诗相赠:“赵施略才拓春晖,红云呈瑞助元魁;军地辅其沧海上,诗人豪情壮声威。”这首诗开头的每一个字暗藏我的姓名于内,读起来使人自信心增强,对生活充满希望。1999年二月正值事业的低谷,去陕西耀县孙思邈的故乡开学术研讨会时在药王庙抽签一首:“好雨知时处处同,杏林乔木绿叶丛。算来多得天宫力,成就荣善乘晓风。”杏林不就是指的是中医吗?从此大大增强了我学医、行医的信念,所有心头的阴霾一扫而光,使我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我所热爱的事业中去。

美文可以疗疾,读书是延年益寿的良药。读书可以促进脑循环,延缓脑细胞衰老,预防痴呆症。历代不乏许多文化名人、文学大师,他们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在书的海洋中徜徉一生。唐代著名学者孟诜拜孙思邈为师,于养生食疗更情有独钟,得以活到93岁的高龄。“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的火箭之父钱学森老在系统工程等多个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于中医也多有研究,享寿98岁。宋代诗人陆游享寿86岁,当代文坛世纪老人巴金享寿101岁,国学大师季羡林享寿98岁。

上一篇:信息技术老师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呼和浩特个人贷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