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说课稿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说课稿(精选11篇)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说课稿 篇1

教学内容: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科书P26~27 教学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联想等形式发现小正方体涂色和位置规律。

2.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激趣导入

出示正方体图形,提出问题:正方体有哪些基本特征?把它表面涂上颜色,表面涂色正方体中蕴含了哪些数学问题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走进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揭示课题后,板书。

二、自主探究 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2*2*2)

提问:把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每条棱都平均分成二份,照这个样子把它切开,能切成多少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每个正方体有几面涂色?为什么有的面没有被涂上颜色?

(既界定了分割正方体的方法,又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初步体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并由此提出问题,激发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兴趣。)

2、自主探索

(3*3*3)

(1)提问:如果把这涂色的正方体每条棱都平均分成3份,如图所示切开,得到的每个小正方体仍然都是3个面被涂上颜色了吗?请举例说明。看来,这里比棱两等分的的涂色情况要复杂了,请同学们借助老师发给你的3阶魔方,依据屏幕上的问题在各组长的带领下有序的进行探究。并把探究的结果记录在作业纸上的第一列中。

汇报:要求说出结果的同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追问:a、三面涂色的正方体分别在大正方体的什么位置上?

b、两面涂色的正方体分别在大正方体的什么位置上?为什么每一条棱等分成3份而两面涂色的个数只有一个?

C、一面涂色的正方体分别在大正方体的什么位置上?

依次分别演示课件,学生再次充分感受不同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上的位置。

(4*4*4)

(1)、提问:如果把这涂色的正方体每条棱都平均分成4份,如图所示切开,又是什么情况呢?请各组借助4阶魔方依据屏幕上的问题在组长的组织下有序进行,并把结果记录在每个人记录单的第二列。

汇报。追问:a、几种涂色情况分别在大正方形的什么位置上?

B、大正方形的每个面上1面涂色情况可以用一个什么算式表示?2*2表示什么?*6又表示什么?依次分别演示课件。

(5*5*5)

(1)、提问:如果把这涂色的正方体每条棱都平均分成5份,如图所示切开,又是什么情况呢?这次老师提出新的要求,尝试不用合作交流,借助组中的5阶魔方或者屏幕上的图独立思考,把探索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比一比谁完成探究任务的速度快。汇报后重点追问:a、每条棱上有几个两面涂色的?比棱的等分数少几?

b、9*6中的9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算是中的每个数个表示什么?结合课件演示。

(6*6*6)如果把这涂色的正方体每条棱都平均分成6份,你能在前面探究的基础和经验上直接说出思考过程吗?指名汇报

(从3阶、4阶合作交流、5阶借图独立思考、6阶看板书口述过程,让探究的层次在追问中进行。同时借助3阶、4阶、5阶魔方和课件演示有效的突破难点充分感受不同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上的位置。以及每一种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它们的个数与棱的等分数之间的关系。)

3、发现规律

追问: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结合自己的探究过程,你能发现哪些规律?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结合板书和课件横向比较感受规律。

(借助课件中的两面涂色和一面涂色的横向比较图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形象支撑,在对比中让学生深入理解正方体的涂色规律,同时也渗透了学习空间几何的方法。)

4、提炼规律

(1)谈话:如果用n表示把大正方形的棱平均分的份数,你能说出切割后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吗?如果用字母a表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你能用含有的式子表示的结果吗?如果用字母b表示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你能用含有的式子表示的结果吗?(2)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后汇报。板书

5、应用规律

提问:如果这时把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12份,你能很快地算出3面涂色、2面涂色、和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吗?

三、回顾反思

总结全课

回顾刚才我们探究的过程,你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有什么体会?

指出:把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每条棱等平均分成若干份,切成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找各种小正方体时,要注意他们在大正方体的位置;它们的个数与正方体顶点、面和棱的个(条)数有关;在探索规律时,要把找、数、算等方法结合起来,并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思考。刚才我们探究的是有涂色的正方体数与棱等分数之间的关系,那么切割出来的小正方体中有没有没有涂色的?如果有,那么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数与棱的等分数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走出课堂。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说课稿 篇2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广泛关注的内容. 有些版本教材在小学三年级就涉及该内容, 也有到初中一年级才出现.

我国小学版数学杂志已有较多文章或教案讨论该课题,这些都是老师们辛勤工作的教学经验总结, 十分可贵. 我是小学六年级学生,本学期苏教版采用了“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内容,该内容对我很有吸引力,它使我加深了立体空间概念,启发我从空间图形中去寻找规律,并且尝试用数学思维寻求规律,这是从实际上升到理论,从个别提高到一般的极好教学典范章节.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又好像一个“数学魔方”, 使我从中得到乐趣和启发,我们能在玩转这个“数学魔方”中,深入探讨其内涵,会在游戏中增长知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从实际空间图形中去寻找数学表示

教材中要求我们要回答下列几个问题:把一个表面涂色的大正方体,将其2份、3份、4份、5份……n份切开,分别能切成多少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 其中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无色各有多少个? 它们分别处在大的正方体的什么位置? 小正方体个数随n的变化数学表示是什么?

首先让我们从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2份、3份、4份寻找规律,请参见图1.

图1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2份、3份、4份涂色,小正方体分布,其中红色为3面涂色小正方体,黄色为2面涂色小正方体,蓝色为1面涂色小正方体, 无色处于大的正方体剥除所有被涂色的小正方体外表层中间.

大正方体中切成小正方体的总个数,以及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无色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如表1所示,其位置已在图1标出.

表1所有数值和表示是怎样求得的呢? 我是这样分析的:

1. 求大正方体中切成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只要把小正方体视为度量单位,就类似求正方体体积一样,求得n3.

2. 3面涂色切成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无论是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2份、3份、4份,…,n份,它们只出现在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处,所以与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分法无关,都为8个. 在图1中它们都以红色涂面表示.

3. 求2面涂色切成小正方体的总个数略麻烦些 ,它们从大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及以上才出现,而且它们都出现于大正方体的中间层,本文图2中表示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在其上、下、左、右面切出的中间层展示图,该截面清晰显示有4个2面涂色切成小正方体它们分别位于截层的4角上. 用同样分析方法, 我们还可以在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的前、后、左、右横切截面各自找到4个2面涂色切成的小正方体,以及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的前、后、上、下竖切截面各自找到4个2面涂色切成的小正方体. 所以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的大的正方体共有4×3 = 12(个)2面涂色切成小正方体.

若大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从图1可见,仅是又增加了图2中三个中间层,即又增加了12个,即12×2 = 24(个).

容易推论, 若大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n份,2面涂色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可写为:12(n-2)的一次方关系, 括号中减2是来源于2面涂色小正方体层数总比每条棱平均份数少2.

4. 求1面涂色切成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很简单 ,从图1可见(蓝色小方块),它们都位于大正方体6个面的中间,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时,每个面仅1个1面涂色切成小正方体,故总数为6个.

但是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时,因为小正方体一边份数比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数少2个,所以一个面小正方体的个数为(4 - 2)2= 4个 ,是2次方增加 . 大正方体因为有6个面,所以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小正方体的总个数为:6(4 - 2)2个.

容易推论,若大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n份,1面涂色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可写为:6(n - 2)2的2次方关系.

5. 无色小正方体全部位于大正方体中心部 ,如移走大正方体最外层所有涂色小正方体,无色小正方体总数形成正方体出现. 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时, 与上文讨论一样原因,无色小正方体仅(3 - 2 =) 1个,如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时,无色小正方体增为(4 - 2)3= 8(个 ). 大的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5份时,无色小正方体增为(5 - 2)3= 27(个). 它们和体积增加类似 ,是3次方增加.

容易推论:若大正方体每条棱平均分成n份,无色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可写为: (n - 2)3的3次方关系.

三、玩转这个“数学魔方”,深入探讨其内涵

1. 我发现在大正方体表面拿走一块小正方体 ,因小正方体所处环境不同,引起大正方体表面积总面积逐级以2个小正方面面积减少规律:

拿走一块一面涂色小正方体,大正方体表面积增加4个小正方面面积;

拿走一块两面涂色小正方体,大正方体表面积增加2个小正方面面积;

拿走一块三面涂色小正方体,大正方体表面积不变;

拿走一块暴露出四面小正方体, 大正方体表面积减少2个小正方面面积;

拿走一块暴露出五面小正方体, 大正方体表面积减少4个小正方面面积;

拿走一块暴露出六面小正方体, 大正方体表面积减少6个小正方面面积。

总之如上随小正方体暴露面增加,它拿走后大正方体表面积总面积逐级以2个小正方面面积减少的规律相应逐减.

其对应关系:

拿走一块小正方体1面2面3面4面5面6面

增加小正方面面积4个2个0个

减少小正方面面积2个4个6个

该规律不限于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对于讨论整齐堆积若干小长方体或正方体形成的总表面积都适用.

如上规律有实际应用价值,可指导人们怎样堆积或取走有污染的小正方体.

露出四面小正方体露出五面小正方体露出六面小正方体

2. 如图3,长方体涂色切成小正方体有何变化规律 ? 留给读者思考.

3. 小学低年级同学想一想下面几个问题 :

(1)如上文所述 ,随小正方体暴露面增加 ,它拿走后大正方体表面积总面积逐级以2个小正方面面积减少的规律相应逐减,用正、负数表示这种逐步变化.

(2)n≥3的“数学魔方”一个面有几个对称轴 ?

(3)n≥3的“数学魔方”1面涂色切成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占涂色小正方体的总个数6n2的几分之几?

(4)产生随小正方体暴露面增加 , 它拿走后大正方体表面积总面积逐级以2个小正方面面积减少的规律相应逐减的几何原因是什么?

4. 初一同学能以更高数学方法表述该“数学魔方”,很值得期待.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学设计2篇 篇3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

1、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提问: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2、提问表面积和体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都需要许多计算才能得到, 但是今天我们不去探讨 这个, 我们今天来进行一个不需要怎么计算, 但是需要发挥你们想象力的小探究, 好不好?

2、创设问题情境。

(1)将一个大正方体的的表面刷上黄色的漆,再将它的每条棱都平均分 成 2份,能分割出多少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2)你觉得分割出来的小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二、引导探究、积累经验

1、观察感知,将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 3份。

看来同学们都比较聪明, 这个问题难不住大家, 那么如果将这个大正方体 分得再多一点呢? 课件演示: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刷上黄色的漆,将它的每条棱平均分成 3份

(1)能分成多少个小正方体? 课件演示大正方体平均分成 9个小正方体。(2)那这个时候分割后的小正方体,都有什么特点呢?(3)提出问题: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请大家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板书。

2、发现规律,拓展延伸

提出问题:如果把大正方体的棱长平均分成 4份、5份,分成的小正方体 有多少个?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1)学生借助直观图独立思考,解决平均分成 4份的问题。

预览:

(2)分类汇报交流。

①三面涂色:当学生说出有 8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时,追问:哪 8个? 学生说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来大正方体的 8个顶点的位置。

②两面涂色:可能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 也可能有的学生是用 2×12算出 来的。

先让用计算方法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 2×12?”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 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原来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 体会可以从一条棱上有 2个 两面涂色的,推算出 12条棱上就有 24个两面涂色的。

引导比较“数”和“算”哪种更简便。

③一面涂色:着重交流明确可以由一面有 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推算 出 6个面一共有 4×6=2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还要追问 4从哪来的——棱长 4,减去两个 2个,得到一个边长是 2的正 方形。(3)学生独立解决棱长平均分成 5份的问题。教师课件演示

4、发现并总结规律。

(1)引导学生对比三次分类计数的过程,重点讨论:推算两面涂色的小 正方体的个数时, 该如何确定每条棱的位置有几个小正方体两面涂色?推算一面 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时, 该如何确定每个面的位置有几个小正方体一面涂色? 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2)总结规律。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顶点的位置。不论棱长是几, 分割后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都是 8个。

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 只要用每条棱中间两面涂

预览: 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乘 12,就得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面的位置, 只要用每个面上一面涂色 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乘 6,就得出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如果把棱长为 n 的大正方体涂色切割,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 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三、巩固应用、深化经验

1、利用经验自主探究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与原来大正方体的关系。

(1)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除了知道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 方体的个数以外,你还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会提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 多少个?)(2)学生讨论方法。估计大部分学生是用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减去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3)课件演示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激 发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

(4)学生自主探究,并填写表格。

(5)展示汇报,从而总结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n-2)3个。

四、全课总结、反思提升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教师举例说明 “分类计数探究规律” 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生活中有着广 泛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100~101页附录例 46,通过分类计数,探索规律,积累由特殊到一般寻找规律的数学经验。

[背景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将棱长为3、4、5、6 的大正方 体分别涂色分割成棱长为 的小正方体,让学生综合运用正方体的特征等相关知识,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在观察、想 象、推理、交流等活动中,把握问题 的共性,从而发现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大正方 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小学生六年级的学生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及空间想象能力,但仍以 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本课的探究规律过程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在教学时应从直观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问题的本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分类计数,探究将棱长为n 的大正方体被涂色分割成棱长为 的小正方体后,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与大正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积累分类计数及从特殊到一般寻找规律的数学经验。

2.使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空间想象能力,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初步的探索精神,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树立学 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分类计数及探究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积累由特殊到一般寻找规律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每位学生一个333 的正方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

1.复习正方体的特征。提问: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2.创设问题情境。

(1)课件演示:将棱长为3 的正方体的表面刷上黄色的漆,再将其分割成 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明确:分割后的小正方体如果在原来大正方体的 内部,那么它的每个面可能都没有黄色的漆;而表面有黄色的小正方体可分为 三类,即三面涂色、两面涂色和一面涂色。

(3)提出问题: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板书课题:分类计数探索规律。

【设计说明: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的直接知识基础,课始有效进行复习,为学生探究发现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与大正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做好充分的准备。接下来课件演示将大正方体涂色分割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分类,产生分类计数的需要,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又一 次为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积累经验

1.观察感知。

(1)学生独立观察被分割的棱长为3 的正方体模型,数出其中三面涂色、两面涂色和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2)指名汇报结果并到台前指一指,数一数,根据情况强调要有顺序地数。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明确:三面涂色的有 个,两面涂色的有12 个,一面涂色的有 2.发现位置特点,自主推算。提出问题:如小正方体的棱长为4,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 方体 各有多少个?

(1)学生借助直观图独立思考,并把结果填入学习材料

(一)的表格中。三面涂色两面涂色 一面涂色

(2)分类汇报交流。三面涂色:当学生说出有 8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时,追问:哪 逼着学生说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来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的位置。两面涂色:可能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也可能有的学生是用 212 算出 先让用计算方法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212?”,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两 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原来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体会可以从一条棱上有 两面涂色的,推算出12条棱上就有24 个两面涂色的。引导比较“数”和“算”哪种更简便。一面涂色:着重交流明确可以由一面有 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推算 出6个面一共有46=2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3.运用位置特点熟练推算。提出问题:如果棱长是5和6呢?

(1)学生运用发现的每类小正方体的位置特点独立推算,并填写“学习材 料

(二)中的表格。三面涂色两面涂色 一面涂色

(2)交流汇报。指名汇报,着重让学生交流推算的方法。

4.发现并总结规律。

(1)引导学生对比三次分类计数的过程,重点讨论:推算两面涂色的小正 方体的个数时,该如何确定每条棱的位置有几个小正方体两面涂色?推算一面 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时,该如何确定每个面的位置有几个小正方体一面涂 色?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2)总结规律。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顶点的位置。不论棱长是几,分割后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都是8 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乘12,就得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面的位置,只要用每个面上一面涂色 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乘6,就得出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如果把棱长为 的大正方体涂色切割,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设计说明:本环节,让学生经历观察数数—想象推算—对比分析—发现 规律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三面、两面和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不同 位置特点进行推算每类小正方体的个数,从而在对比分析中把握问题的共性,自然而然地得到一般性的结论,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由特殊到一般、寻找规 律的数学经验,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巩固应用、深化经验 1.利用经验自主探究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与原来大正方体的关系。(1)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除了知道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 体的个数以外,你还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会提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 多少个?)

(2)学生讨论方法。估计大部分学生是用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减去三面、两 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3)课件演示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激发 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

(4)学生 【设计说明:本环节,让学生利用刚刚积累的由特殊到一 般、寻找规律的数学经验,再一次进行探究,在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深化经验,增强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全课总结、反思提升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教师举例说明“分类计数探究规律”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生活中有着广 泛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说课稿 篇4

一、学习目标的叙写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关系到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为此,在叙写目标前,我认真查阅了标准、教材、了解了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现状。

1、基于标准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基于教材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二节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学习,既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分三个层次:一是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展开图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二是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三是利用公式解决例1和例2等一些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本节课学习难点在于学生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求每个面所需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正方体或长方体纸盒剪开,通过观察展开图来突破这一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以下两点:

1、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并归纳出计算方法。

2、能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根据学习目标的设计和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节课学习重点是:

1、重点:说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2、难点是: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如下学习方法: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中明白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并归纳出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火柴盒、直尺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

为了检测目标的达成,我设计了以下的评价方案:

任务1:通过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能说出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任务2:通过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发现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本节课我以“四了”教学模式为宗旨,设计了四个环节,下面我说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流程:

三、说教学流程:

(一)巧设情景,质疑引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以自己的兴趣为转移。本节课我结合小明为妈妈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可他觉得这件礼物的盒子不够精美,你们能不能给小明出主意?想知道这张包装纸的大小吗?导入新课。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经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独立去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动手操作、探究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对于学生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每个面面积的计算已不是难点,难在如何从立体图形中找到每个面所对应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

1)复习旧知,巩固强化。教师先拿出长方体纸盒对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复习巩固为求表面积进行铺垫。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剪开,然后将自己剪开的长方体纸盒展开,标出“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的位置。使学生明确表面积的定义: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为进一步求表面积作好铺垫。

3)讨论探究让学生观察展平的长方体图,分小组带着问题进行讨论:A、一个长方体剪开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B、展开后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有几组相等的面?C、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什么?让学生通过手动、口说、眼看、脑想发现长方体每个面面积的计算所需数据。

4)教师课件演示将长方体纸盒剪开,学生说出每个面的算法。

5)总结归纳用文字的形式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这样使学生从循序渐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小组合作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明确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自己去探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总结出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设计了有梯度的三类练习题。

1、基础练习:

引导学生练习书本中例题1和例题2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感性认识。

2、巩固提高

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不需要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我通过两道求5个面面积的练习题(课本33页做一做,35页第6题)进行了巩固。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说说解这种题时要注意什么,并举出在日常生活中,做哪些事与求长方体、正方体的部分面积有关。使学生懂得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

3、拓展延伸

因学生个体的差异,我让学生同桌合作,测量火柴盒的长、宽、高,并计算做这样一个火柴盒需要多少纸板?学生经过动手测量,体会到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同时在量一量,算一算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全课小结:谈谈你在本节课中收获到了什么

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肯定。

(五)说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重点内容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增强识记效果。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篇5

稿

教师:杨旭波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依据以及教学设计两大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依据有三大方面:课标、教材、学情。

(一)课标

课前,我仔细研读了课标,本节课的课标语是“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中有两个词:“探索”、“掌握”。我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如下剖析: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二)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是前面平面图形学习的延续,也是后续几何学习的基础。在这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直观形象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借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也是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三)学情

知识与技能底数: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信息储备和一定的探究能力。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经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因而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探究基础。

认知特点: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但容易浅尝辄止。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给合具体情境探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会利用体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二)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作业汇报单,课件 学生准备:棱长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30个

(四)下面我重点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设计了:“复习导入-探究新知-学以致用-梳理提升“四个环节。

1、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我引领学生回忆:什么叫物体的体积?为学生顺利掌握本节课知识做好铺垫。然后我出示一组图片(ppt),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来求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样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具有挑战性,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探究目的和方向。

2、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的体积

首先我引领学生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问怎样来求它的体积?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方法:切一切:将长方体切成一个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可以通过数小正方体的个数从而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但是,有的学生提出质疑: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不能切的,比如求一个箱子的体积,我们不能将它切一切,那么,用什么方法呢?有的学生提出第二种方法:用学具摆一摆。我这节课重点引领学生用摆一摆的方法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紧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1号长方体,并说说是怎样摆的,为什么这样摆。从而明确摆的方法。再通过小组合作利用学具摆一摆2号和3号长方体,同时完成手中的汇报单(ppt),看一看有什么发现,最后找小组代表上来交流。

同学们会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即长×宽×高。在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既让学生巩固掌握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又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推测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猜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进行验证,从而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就是棱长×棱长×棱长。

3、学以致用

学生掌握公式后,就要通过练习进行巩固。因此我分层有针对性的设计了以下几组练习。

第一,解决上课开始留下的问题:求可乐箱子和啤酒箱子的体积。

第二,求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从而巩固本节所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体积公式。

第三,公式的灵活运用。已知长方体沙雕的体积、长和宽,求高。使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梳理提升

在这节课快结束时,我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时运用的数学思想,使用的学习方法,掌握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与价值。

(五)最后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ppt)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说课稿 篇6

说课内容:浙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

本节课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的整理与复习,教材除了在编排上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加强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意从现实生活素材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图形,在练习中适当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些新的变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素材,也为教学提供了开放的教学空间。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开始对身边的数学感兴趣。他们思维活跃,极富探索精神。此时,如果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注重了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能够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他们便愿意并想学数学。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沟通长方体、正方体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是:选择恰当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二、目标与要求

1.认知目标:通过整理与复习,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主要概念、计算方法的理解。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

三、程序与设计

本课我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和一份测试试卷贯穿课的始终。教学流程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学习新知识,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太乐意去复习、整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张暗藏玄机的试卷,其玄机之处就在于第一大题和第八大题。(一、请认真读完试卷,然后在试卷的右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八、如果你已经读完以上题目,只需完成第一题即可。这样的测试有意思吗?有意思就笑在心里,等待2分钟的到来,好吗?)学生往往疏忽大意,没看完题就动笔做了,以致2分钟到了完不成任务。我安排此试卷的目的一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本单元知识,二是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2.合作探究交流,形成知识网络

首先,教师提问:请大家想一想,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将这单元知识很清楚、很有条理地展示出来?你们认为用什么形式比较好呢?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并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和容积及计量单位等用自己喜爱的形式整理呈现。

接着,小组代表汇报整理结果。最后,学生反思、交流。

这时,教师可提问: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什么样的错误?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3.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有效练习

在这里,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一是基础练习,分为判断、选择和计算三个小题,旨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二是实践练习,也就是课始测试卷中的第七题:“要计算一个牛奶盒能装多少牛奶,需要获取哪些数据?怎样获取?根据这些数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自己测量出数据,并提出问题,然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设计练习,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基础性”“层次性”“应用性”的特点。

4.创设具体情境,进行课外延伸

最后,我设置了这样—个情境:聘请学生当小设计师。

牛奶厂想将20盒牛奶装在一个包装箱里,如果请你做设计师,你认为将这个包装箱的长、宽、高确定为多少最节省材料?请大家课后自己动手设计,然后把设计方案汇报给老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篇7

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学法: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篇8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下面我将分教学思考、教学设计及教学随想三部分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首先我来谈谈这节课的教学思考。学生在本单元已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知道了它们的特征。本节教学就是要在这一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会用简便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

本课在设计时,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具体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为原则。针对现今的学生知识面宽、理解能力强的特点,并从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为同一板块的知识系统出发,合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为一节课时教学。以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重点,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只是让学生感悟和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二,以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后继学习为着眼点,扩展周长的概念。变周长的概念“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为“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这样处理,既反映了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又为学生今后学习习近平面曲线图性的周长打下了基础。第三,以实践性为准则,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之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第四,以信息反馈师生互动为原则,利用反馈教学法,尽可能的让学生从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以上教学思考我本节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创设情境 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今天呀,龟兔要进行第二场比赛。裁判小猴正在宣布完比赛路线(出示路线图)乌龟沿着长方形草地跑一圈,小兔沿着正方形草地跑一圈。小兔马上提出抗议“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程比乌龟长!”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小候也搞不清楚。同学们,你们有办法知道吗?

[播放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既创设了乐学的情境,又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更为学生的思维训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接下来进一步感知抽象,解疑新授。

第一步,认识周长,让学生感知周长的含义。电脑演示:小兔子分别沿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草地跑一周。教师提问:谁愿意来指一指小兔子跑过的路线?这条路线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什么?由此,你能说说什么是周长吗?指一指身边一些物体的周长,你能举出周长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

第二步,研究求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教师提供长方形、正方形学具,让学生想办法比较龟兔赛跑路线的长短。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也可以自由讨论,共同交流,同学们得出了多种方法:有的用绳子先“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有的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像车轮一样先“滚”一圈,再量出长度;有的先把两个图形的边“拆”开,接起来,再量长度;还有的想出先量出它们边的长度,然后再“算”出它们的周长,再比较。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去寻找、去发现。体会到解决问题要从方法策略入手,而这种数学素养正是学生全面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三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指出,刚才大家通过用“围”、“滚”、“拆”、“算”等多种方法求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如果,现在我们要计算一个很大的长方形草坪的周长,你会选择那种方法呢?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兴趣。教师提问,你想怎样计算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呢?

学生反馈的方法如下:

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一般有3种方法:

方法

1、把四条边长连加:长+宽+长+宽;

方法

2、运用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2个长+2个宽;

方法

3、方法三就是在方法二的基础上,更灵活更简便的得出,两个长加两个宽也就是长+宽的和×2 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一般也有三种方法,学生根据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可以类推出

方法

1、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方法

2、(边长+边长)×2;

根据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征可以得出方法

3、用边长×4。第四步:比较。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以后就用哪种方法

第五步:用自己的语言告诉小猴正确的答案。

[这个环节的教学,我采用了看图形——找策略——析思维——看演示——想算法的教学步骤。这样在数与形的一一对应,图于式的相互诠释中,学生清晰的领会到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既开阔了思路又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了个性。] 在此基础上,我设计反馈互动,巩固交流这个环节

教师让学生帮爸爸、妈妈计算台布花边和镜框的周长:

1、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高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有多少分米?

2、一个长方形的镜框,四周用木条钉成,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最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帮王爷爷和李老师求出花圃的边长和篱笆的长度:

3、一个正方形花圃,周长60米,边长多少米?

4、一块长方形菜地(如图),用篱笆把菜地围起来,篱笆长多少米? 以及,动手摆一摆,动脑算一算:

5、有两个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的长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如果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以上练习即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又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设计思 考题如下: 计算铺盖领奖台上的地毯长度。(题略)

这样课首设疑,课中探导,课尾照应,均以龟兔赛跑的故事来贯穿,学生参与其中,其乐融融。最后,我来谈谈这节课的教学随想: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一课的设计,我在改变传统几何图形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既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又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定会使学生在这个轻松、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到发展与提高!

托班数学《圆形和正方形》说课稿 篇9

一、说设计意图

我们班是托班上学期的孩子,他们对数学领域的知识还很缺乏的。在之前的教学中,我发现,幼儿对图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整体来说,认识的还不够。为了让幼儿能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图形,所以我把教学范围定在圆形和方形的认知上。将教学题目定为《圆形和正方形》。

二、说教材

(一)说教材分析

《圆形和正方形》是根据教材语言活动《方方圆圆的饼干》后继续延伸的数学活动。教案的设计考虑到本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整个教学活动以情景教学为主,以幼儿喜爱的小狗为主要人物,符合托班的年龄特征,深得幼儿喜爱。以小狗要过生日为主线贯穿于教学中,充分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而在图形的认知中,圆形与正方形是托班幼儿较为容易掌握的,也能让教学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因此,我选了这个教学内容。

(二)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中提出:“要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求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且能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方面的发展水平: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为中心,接受能力比较弱。我从认知、能力、情感这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用看、摸得方式了解圆形和正方形的基本形状,并能区分它们。

2、初步学习根据物体的形状进行简单的分类。

3、在游戏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用看、摸得方式了解圆形和正方形的基本形状,并能区分它们。

由于是托班上学期,各方面的能力有限,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数学中的分类上,所以本次教学的难点是:初步学习根据物体的形状进行简单的分类。教法和学法直接接到重点、难点说,说说突破重难点的主要策略就行了。不单独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法

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实践法等。

1、情境教学法:

为幼儿创设了小狗来班里做客,和我们一起过生日的情境,幼儿就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许多不能理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需要连接的恰到好处,我采用小狗和幼儿的对话形式来进入下个环节,在游戏过程中,要求幼儿和小狗一起做游戏,又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兴趣。

2、实践法:

在教学活动中验证幼儿是否掌握了知识,让幼儿去实践操作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在游戏环节中,主要还是验证幼儿是否已经掌握了圆形和方形的知识。

四、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幼儿运用了观察法、游戏实践法等学习方法。

1、观察法

教师出示各种圆形和正方形礼物,让幼儿在观察中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形状,有利于巩固幼儿对圆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2、游戏实践法

幼儿在游戏中,边游戏边操作边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和探讨,学习简单的分类,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四)说活动准备

1、教具上的准备

这个阶段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托班幼儿喜爱游戏,喜爱小动物的天性。于是,我准备了一个玩具小狗,图形的两个“家”,以及有图形的小汽车,自制的圆形蛋糕和正方形蛋糕以及各种圆形、正方形小礼物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2、物质上的准备

在教学活动的最后,我安排了幼儿品尝图形饼干,在准备的时候,要求每位家长为幼儿准备图形饼干带到幼儿园来。在出示小狗时,是以小狗过生日为主线,所以准备了可以吃的`圆形饼干和正方形饼干,在送小狗礼物的环节作为奖品送给幼儿品尝,以及在最后的品尝会中,幼儿可以品尝。

五、说活动过程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激趣导入,主动观察。

2、情境游戏,加深理解。

3、角色体验,操作巩固

4、快乐分享,迁移生活。

(1)出示小狗的生日蛋糕,引出课题——圆形和正方形,激发幼儿兴趣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的关键。开始部分我就出示玩具小狗,并直接告诉他们小狗要过生日了,我们要一起为小狗过生日,所以,他们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该环节完成目标幼儿对圆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没有具体的策略)。

(2)出示小狗朋友们参加生日会的交通工具——汽车,创设坐汽车的情境,以对号入座的情节加深幼儿对圆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坐在车上可以喝小朋友聊聊:汽车上哪些是圆形的?哪些又是正方形的?这一环节通过观察、提问,让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形状,你一言我一语,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圆形和正方形。它是解决重点,突破活动难点的一个环节。

(3)游戏:给小狗送礼物,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知识如何送?

这个环节是根据数学活动要有实践和操作,用来验证幼儿学习的效果而定的。它既可以让幼儿对圆形和正方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又可以满足幼儿的游戏的欲望,并能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又一次巩固所学知识,最终达到实现活动目标的目的。

(4)结束部分:图形食品品尝会

《地球表面的地形》说课稿 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说课稿 篇1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正方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正方形》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内容。《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知识及简单图形,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探索正方形的性质,进一步学习、掌握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数学方法。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正方形的概念,再由概念去探索正方形的性质。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难点是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的应用方法。根据大纲要求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正方形的有关概念;

2、理解正方形的性质判定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讨论的团队精神;

3、通过正方形图形的完美性,培养学生品格的完美性。

二、说学生:(学生分析)

这节课是在八年级二班上的。学生基础一般,但上课很积极,有很强的表现欲,通过前一学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培养说理能力,使馆学生逐步提高。

三、说教法(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探究,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概念、性质定理

六、说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注意挖掘教材中培养创新意识的素材,为学生营造一种创新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上探索问题之路,为学生构造一道亮丽的思维风景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本课以问题为载体,探究为主线,有意识地留给学生适度的思维空间,从不同视角上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力水平,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七、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通过课件演示得到正方形的过程,成功的达到了学生对正方形直观认识,并轻松地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

二、本节课设计的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归纳概括能力,并重视培养学生说理能力。

三、通过练习,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功的体验,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工作总结下一篇:新店开业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