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不好就业原因(精选14篇)
1: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新宇教育职业能力专家经过调查发现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2: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调查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3: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据北京现代管理大学就业处和招生处反映,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5: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6: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一、学生不想学习。
当一个人没有做一件事情的意愿度、没有做事情的兴趣的时候, 是极难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对一个成年人来说, 可以用间接兴趣来作为做事情的动力, 但是, 对一个孩子来说, 他对社会、对自己、对人生还没有太多的接触和感悟, 所以, 他很难会因为学习能够他的未来“拥有选择的权利, 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 而不是被迫谋生。 (选自龙应台《致即将开学的孩子们》) ”从而对学习产生动力和兴趣。但是, 我们也知道, 学习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孩子从一出生, 就具有极为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兴趣, 周围的一切都可能让他兴致勃勃、兴趣盎然, 那么, 孩子这种对世界的探索欲望、学习兴趣是如何消逝的呢?多年的研究发现, 这些情况的出现, 和家长在整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养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
(一) 用低级需求替代孩子的高级需求。
美国人文心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68年提出需求理论, 他认为, 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第一层, 生理的需求;第二层, 安全的需求;第三层, 社交与爱的需求;第四层, 尊重的需求;第五层, 自我实现的需求。人基本是从先满足低级需求然后再满足高级需求的顺序来发展的, 每个人都具有尽可能的向高层次迸发的动力, 每个人都有追求高层次需求的需求。但是, 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却时常打压孩子高级需求的发展, 用低等需求替代孩子的高等需求。比如, 孩子到两、三岁的时候, 会出现想自己吃饭、自己洗衣服的现象, 那是孩子自我实现需求的萌芽。尽管孩子小, 但是, 追求高层次需求是每个人的天性, 孩子也不例外。但是, 作为父母, 却时常害怕孩子弄脏了衣服、浪费洗衣粉、浪费水等原因, 不给予孩子自己洗衣服的机会;怕孩子把饭菜洒的到处都是、害怕孩子自己吃饭太慢等原因, 而不允许孩子自己吃饭, 总是家长喂饭……生活中无数的事例, 无数件小的事情, 让孩子即将萌发的自我实现需求丧失掉了。再比如, 孩子长大一些, 上小学了, 取得了好成绩, 非常开心, 回家和父母分享。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由于自己良好的表现, 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 自我实现需求得到发展, 但是, 家长却时常一高兴, 对孩子说:“走, 我们吃肯德基去!”或者, “星期天, 我带你去游乐场玩!”家长的这些奖励, 实际上恰恰是在用低级的生理需求来替代孩子高级需求的发展。
(二) 家长的过分焦虑。
太多的家长, 总是处在焦虑的状态中。他们害怕孩子背不动书包、害怕孩子自己整理不好书包、害怕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害怕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所以, 他们总是活在督促中、活在提醒中, 甚至活在监视中。“作业写完了吗?还不赶紧写作业去?”“你看电视一天只可以半个小时, 半个小时候必须关电视, 听见没有?”“乖, 快练琴去!”……而这些事情, 原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老师布置的作业, 孩子是知道要完成的, 即使完成不了, 有老师会批评他。
二、努力学习却无法取得好成绩。
不是所有成绩不好的学生都是不想好好学习的, 不排除, 有一部分学生是非常努力在学习的, 有着极强的意愿去争取好成绩。因此, 他们会努力要求自己上课好好听讲、放学认真完成作业, 读了初中、高中, 他们也会熬夜到很晚。他们很努力很努力, 但是, 却好像上天不公平, 不善待他们, 让他们的付出和得到总是不成比例。这种情况下, 不是孩子不好好学习, 而是孩子不具备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的能力。那么,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也和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 特别是孩子的敏感期如果度过不好, 是非常影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的。而孩子一旦没有培养起注意力、观察力、空间想象力等能力, 孩子想学习好, 几乎是天方夜谭的。
什么是敏感期呢?敏感期, 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 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 在某个时间段内, 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 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这个时期, 孩子的大部分能力的发展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我们知道, 印度有个狼孩叫卡马拉, 他两岁的时候被狼叼走, 七岁的时候被人类解救回来。当时的卡马拉和狼一样, 白天睡觉, 晚上嚎叫, 吃生肉、喝生水。当时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用了大量的精力来教育他, 可是, 两年的时间, 卡马拉学会了直立, 四年的时间学会了六个单词, 到他17岁去世的时候, 他的直立水平只相当于2岁的幼儿。只完了七年, 可是却注定了卡马拉一辈子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由此可见, 0-6岁这个时期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那么, 对于孩子来说, 有哪些具体表现呢?比如, 孩子最先出现的敏感期是口腔敏感期, 但是, 这个时候, 由于家长孩子不卫生, 所以, 不允许孩子用嘴去自由探索, 剥夺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 因此, 一方面口腔敏感期不能充分度过, 会影响后续敏感期的发展, 同时, 有会导致孩子长大后专注于食物、啃手、爱吃零食, 甚至容易生病等问题。再比如, 孩子小的时候, 在专心玩玩具, 家长时常会担心还渴、会认为孩子该吃水果了等原因而打断孩子, 从而破坏孩子注意力的发展, 而一个孩子没有长久的注意力, 也是几乎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再比如, 孩子在3-6岁的时候, 会出现爬窗台、爬楼梯、跳沙发、喜欢捉迷藏等现象, 实际上是孩子到了空间敏感期, 由于这个时候可能会给家长造成的危机感比较大, 很多妈妈害怕这个、害怕那个, 所以给了孩子太多的限制。空间敏感期如果过渡不好, 会造成很多不利的后果, 比如孩子长大后, 空间几何学习不好。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孩子在0-6岁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发育充分, 那么将来想取得好成绩也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尽管孩子有极强的学习好的欲望。
1、小儿生活习惯不合理。小孩活动过度或缺乏足够的睡眠,在疲惫的状态下,食欲就会受影响。
2、由于生活条件好转,有些孩子的饮食习惯不合理。饮食不定时、不定量或吃了过多的甜食、零食、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影响孩子消化液的分泌,导致食欲不好。有的孩子有挑食的习惯,也会影响食欲。
3、食物单调不多样。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在饮食烹调方面,不大注意孩子饮食的色、香、味、形,同成人一样,有什么吃什么,忽视了小儿的口味,这样,孩子无兴趣、不想吃。日久,可引起厌食症。
4、家长的态度影响孩子进食情绪。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过分爱子女,总怕孩子吃得少,营养不够,要求孩子多吃来增加营养,结果适得其反,时间一长引起胃肠道病变。有的不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强迫命令的方法,这会使孩子厌倦,以致不想吃或拒食;有的家长午餐放任不管,给孩子一些钱自己买了吃,结果引起孩子营养不够,甚至引起胃病;有的采用哄、逗的方式,让孩子边吃边玩或在进食时批评、斥责、处罚孩子等,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食欲,日久可引起孩子的胃肠道疾病。
5、营养缺乏症或患有急慢性病。如蛋白质供给不足,各种维生素缺乏,甚至微量元素如锌、铜、铁……缺少,均可影响孩子的食欲。上海地区,有人曾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了500多名儿童,证实儿童缺“锌”元素,除了有“异食癖”以外,最明显的症状是厌食。
笔者近年在临床对100名儿童,做微量元素报告,结果发现儿童缺锌占85%左右。可见,缺锌是造成儿童食欲不好的主要原因。所以,对儿童来说,饮食中要多吃一些含锌食物。当然,缺锌严重要请医生诊治,服用补锌药物。
那么,遇到孩子食欲不好怎么办呢?
首先要对孩子进行细致观察,寻找孩子食欲不好的主要原因。其次,要是一时找不出原因而又多方治疗无效时,最好找儿童保健部门的医生,或请有经验的儿科医生,进行咨询检查。笔者在这里可提供一药方,对治疗孩子食欲不好、厌食均有一定效果。
这个问题在的人际交往中比较常见,这些大学生通常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诉衷肠、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因此有时感到孤独和无奈。这个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在交往中只追求广度而不追求深度。
2.与人难以相处
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人别人交往不好,但这些个别人往往是对自己比较重要或熟悉的人,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如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3.与他人交往平淡
这些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
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点头之交,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感到空虚、迷茫和失落。
4.感到交往有困难
这类大学生渴望交往,由于能力有限、方法欠妥、多属点头之交,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感到空虚、迷茫和失落。
5.社交焦虑与恐惧
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敏感且害怕,不愿见人,不愿在众人面前出现,更不愿被人注意,极力回避与他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惧、面红耳赤,难以自制,为此常陷入焦虑、痛苦和自卑中,影响身心健康成长。
6.不想交往
首先机械专业它是属于工科中的一个大的学科,也是大多数理科生所报考的热门专业之一,它是和电气自动化并列的最强工科,机械专业里面所学习的科目包含内容较多,有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汽车服务运用工程等等。
现在这个社会不论是汽车还是飞机,所有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和机械设备挂钩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使用上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小汽车等交通工具,这些都离不开机械设备的生产及工艺科技的完善。
我国高校自1999年进行大规模扩招以来, 招生人数不断增多, 毕业生数量高速增长,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逐渐明显, 就业状况十分严峻。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随着全国各大高校连年扩招, 使我国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的发展阶段, 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70万的速度增加, 如此规模的毕业生未实现就业, 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 即使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就业机会, 但是面对年年扩充的就业大军, 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决不仅仅是因为高校的扩招, 扩招仅仅是一个表面的原因。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涉及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
(一) 社会因素
1、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金融危机的冲击。
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金融危机的推动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就业难与产业结构不合理有莫大关系。在我国, 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 而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能够大量吸纳大学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则明显发育不足, 甚至出现畸形。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劳动力市场对于知识型人才的需求, 大中专毕业生的供需和层次错位问题突出。
2、社会不良风气。
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大学生公平就业。目前, 大多数毕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 对父母、家庭都有很强的依赖性, 自身缺乏社会实践锻炼, 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被动性。在面临一些困难时, 不能够自己独立解决, 而是向父母求助, 让父母为其包揽一切。对于自己子女工作问题, 父母不能够正确对待, 而是“托亲求友”, 动员所有社会关系, 大行不正之风。另外, 许多女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明显出于劣势地位, 许多用人单位标出只招男性等字样, 将女性拒之门外, 这样许多企业单位的大门就为女性大学毕业生封闭着。
(二) 高校因素。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性影响大学生就业,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性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当前, 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 如学科和专业结构对社会需求预测手段不科学, 无法做出准确预测, 使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因就业环境的变化, 许多学校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专业设置不规范, 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高校缺乏市场经济观念, 培养出的学生质量不过硬, 不受用人单位欢迎;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充分, 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关系认识不充分, 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上明显不足, 就业工作比较被动, 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增加了就业工作困难。
另外, 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和结构性失衡, 高等教育质量难以保障, 学生内在质量下降, 国有高校出具名不副实的文凭, 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三) 个人因素
1、期望值过高, 自身综合素质不足。
首先, 许多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因为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期望值过高, 往往把工资待遇、住房条件、晋级升职、能否在省会城市或沿海城市工作等作为求职的前提条件, 从而形成了地区扎堆现象, 提高了就业门槛, 加大了求职难度, 加剧了职业供给与需求间的不平衡, 也使求职者自身出于被动状态, 增大了求职的自我心理压力;其次,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 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得多样化, 不同的岗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又有不同侧重。当代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如专业不精、实践经验不足、欠缺合理长远的职业规划、创新意识不够, 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加之应聘场合紧张、胆怯, 不能充分展示自己, 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其结果也必然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
2、过分看重“专业对口”和求职途径把握不准。
有些大学生甚至其父母亲戚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也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如果一味地强调专业对口, 只会将自己的就业之门堵死。与其如此, 大学毕业生不如勇敢地“推销”自己, 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 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 把自己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以提高就业率。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研究
(一) 加强政府调控, 完善就业市场, 拓展就业渠道。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首先, 要求各级政府应明确自身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责任, 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其次, 政府应该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积极培育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 拓宽就业渠道, 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第三, 政府要鼓励用人单位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特别要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
(二) 深化改革, 强化责任,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新的形势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首先, 高校应将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大力发展应用性专业, 建设特设学科, 与时俱进;其次, 由于当代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 这就使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发现不能达到用人单位要求, 造成就业难现象的出现。学校应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社会形势以及预测未来社会走向,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确立明确的目标, 使之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养精蓄锐, 努力奋斗。
(三) 科学用人, 构建公平竞争机制, 实现三方共赢。
首先, 用人单位应该树立科学的用人效益观;其次, 应注意人才的合理使用, 加强人才储备, 合理置换冗员;第三, 企业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 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 构建公平竞争机制, 多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同时, 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第四, 企业应加大与高校的渗透机制, 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达到高校、企业、毕业生三方共赢。
(四) 转变就业观念, 提升综合素质, 实现自主创业。
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 首先, 应该从实际出发, 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 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这些都要求大学生还应该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 将眼光投向西部, 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其次, 为了应变经济、文化不断进步的现代化时代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 提高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成为一门必需的课程。再次, 大学生要善于自我调适, 进行科学职业规划, 客观评价自我,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综上所述, 在高校扩招的新形势下,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否有效解决, 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 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不是社会、学校以及个人单方面能够解决的, 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齐抓共管之下方能解决困境, 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关注。
参考文献
[1]陈巧兰.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10.9.
[2]邵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前言探究, 2010.7.
[3]耿立卿.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0.5.
[4]申加强, 张娟.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10.3.
[5]曲明哲.大学生就业难教育因素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12.
[6]陈建波.试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9.9.
关键词:就业压力;人格;埃里克森
大学阶段是我国优秀青年群体的人生重要发展时期。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成年早期(通常在18~25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这种亲密感和孤独感不仅仅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包含着对于社会的适应和再生。这阶段的青年人去开始一种相互信任、努力工作、生儿育女的生活,以便更圆满地融入社会,但有时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和他人或伴侣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并因而产生孤独感。
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不少硕士研究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虽然面临结婚生子的压力,但是由于读书的缘故,很多人还未进行到这一阶段。所以对这个群体而言,如何定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以及如何适应社会,成为这个时期应届硕士毕业生面临的首要问题。
然而,由于受自1999年大学扩招的持续影响,以及2007届、2008届在高考当中本处于参加高考总人数的最高峰值,这一部分人目前也面临毕业,让原本不被看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13年初,发布了今年的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趋势。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00万之多,较之2012年增加20万左右。再加上往届毕业没就业或者就业不理想准备择业的大学生,准备就业的大学生远比这个数字高。可以看出,今年又是一个大学生就业难年。另据统计,今年只是700万应届生的第一年,在未来3-5年应届生的就业规模都会维持在700万以上。这意味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往后会愈加困难。
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也造成了毕业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压力的持续增大,严重影响应届毕业生就业的热情。而硕士毕业生较之本科毕业生年龄较大,社会、家庭给予其的压力远大于研究生,而硕士毕业生在企业以及研究所的竞争优势又小于博士研究生。因此可以说,硕士毕业生是三种毕业生压力当中是最大的。因此,如何缓解硕士应届毕业生的压力是心理学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硕士应届毕业生的压力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丰富压力心理学的理论,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影响压力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个体自身的因素,如性别、年龄、人格等,另一类是社会或环境的因素,如社会支持等。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人格心理学家会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它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事件的影响。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对于人类行为和人生事件会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
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人的内心冲突及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压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人格与压力的形成息息相关。人格与压力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控制点、内外向、坚韧性、乐观性等多种人格特质均对个体感知和应对压力具有显著的影响。但以往的对于压力的研究针对性不强,且往往着眼于其中一点或几点,关于学生群体的压力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与青少年大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其它一些人格因素,如进取能力、社交能力等缺乏考察。
社会支持作为个体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环境资源,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行为模式。 社会支持与压力的产生、发展、控制和预防有着密切关系。良好的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 另一方面对维持个体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也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作为重要的个体变量的应对方式,,则决定着人们对付内外环境的要求及其有关的压力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
大量研究证明了社会支持对压力的缓冲作用。亲密人际关系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压力的不良后果, 降低个体的压力感, 提高个体适应各种压力和生活变迁的能力 。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经历着认知与社会性等方面的诸多变化。研究发现, 面对生活事件, 青少年选择支持者及获取支持的能力与其压力感知显著相关。大学生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后, 不仅同伴的影响和作用日益上升, 而且建立与获取社会支持的能力也在变化。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王魁.大学生就业压力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Health Medicine Research and Practice,2012,1.
[2]任敏,徐吉鹏.结构性差异: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基于华中五所高校的实证分析.青年探索,2013,3.
[3]唐本钰.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中的作用.中国特殊教育,2012,12.
[4]王德强.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关系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
[5]杨小晶,李德勇.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中国成人教育.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可到政府的政策研究与制定机构(如科技部、农业部、全国人大常委会等)、大专院校、研究所等教学研究机构(如北京社科院、北京农科院、北京农学院等)、国际国内发展机构(如中国扶贫基金会、国际行动援助、全球环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英国救助儿童会、国际计划、香港乐施会、世界宣明会、云南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研究会、宁夏扶贫与环境改造中心等)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薪资待遇如何
截止到12月24日,131790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5477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4132元,0-2年工资4705元,以上工资1000元,3-5年工资5287元,8-10年工资7325元,6-7年工资8570元。
填志愿如何选大学专业
1、轻易不学医
很多人都在讲“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虽然很夸张但是有一定根据。一般本科生学医要5年时间,而且普通本科生不容易到市区级别的医院工作,如果学生的情商低,出头的日子会更难。而且本科5年之后还有3年的规培期,也就是学医的学生8年之后才能正式参加工作,别人大学4年毕业后就能参加工作。
2、不要捡漏上“生化环材”四大类专业
虽然近些年很多人都在追捧捡漏上好大学,说实话捡漏也得看类型。虽然说比较建议学生捡漏某好大学的冷门专业,但是这个冷门专业不能真的没有出路,或者出路非常窄。就拿“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专业来讲,他们确实也能出头,但是研究生学历以及出国深造的经历,就不是一般人能够获得的。
3、轻易不学艺术
之所以和大家聊轻易不学艺术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教育改革,近些年有政策表示要提高艺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艺考将不再是“易考”;第二个原因是艺考生的学生选择专业比较单一,即使以后进行专升本,转专业都是不能跨过艺术大类的。所以说轻易不要学艺术,除非真的有天赋。
4、选择管理类专业要慎重
俗话说“十个管理九个坑”,因为管理类专业比较看学生的学校,也就是所谓的名校效应。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最起码也得是本科学历起步,之后考虑研究生,博士生,甚至是出国深造。但是现阶段专科层次的管理类专业确实是“坑”,当然他们想要升本的话,才很建议学管理类专业。
5、选科当中尽量有物理
生物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它与很多学科紧密相交,结合生成了生物医学、生物制药、生物信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很多边缘性专业。因此,很多院校的生物院系下面,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之外,仍设有其他专业,比如制药工程、医学工程等。接收生物科学类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单位是各类生物制品公司,其中大部分是生物制药、酒水饮料食品、保健品企业;其次是环保生态部门,但吸收量不是很大。同学们在报考生物科学类专业时,可尽量选择牌子好一些的院校,在就业形势没有显著扭转的情况下,好牌子的优势显而易见。不过,一旦进入牌子一般的院校,也可以做好辅修双学位的准备。
为帮助广大高血压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压,心内科专家总结出了血压控制不好的10大常见原因,高血压患者不妨对照一下。
一、 吃得太咸
不良饮食习惯是导致血压控制不佳的常见原因。多项研究发现:钠盐摄入与血压水平呈线性正比关系:钠盐摄入少,高血压患病率低,反之亦然;每人每日多摄入食盐2克,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2.0毫米汞柱及1.2毫米汞柱;限盐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压,减少降压药的用量。
对于中国广大民众而言,“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饮食模式联合构成了血压升高和控制不佳的膳食要因。其中,盐摄入量长期偏高是导致血压控制不佳的最主要原因。调查显示,我国北方地区每人每日平均摄盐量为15~18克,南方地区每人每日平均摄盐量为10克左右,大大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人每日5克的标准。
当然,不良饮食习惯的纠正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要让所有人在短期内达到限盐标准是不现实的。高血压患者不妨循序渐进地减少盐的摄入量,少吃含钠量高的食物,如添加了亚硝酸盐的火腿肠、腌制食品等。
二、 对降压治疗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有些高血压患者虽然血压很高,但由于没有明显不适感觉,便误以为自己挺健康,没必要就医,也没必要吃药;还有些高血压患者只看到药物的副作用,不知道降压治疗的重要性,不愿意服药,由此导致的后果是血压持续升高,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全面受损。
受医学条件的限制,高血压目前尚无法治愈,只能依靠药物控制。高血压患者是否有症状是因人而异的,不管有无症状,升高的血压对身体的危害是逐渐发生、发展的。因此,一经确诊,高血压患者必须坚持服药。
三、 治疗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阶段
部分高血压患者喜欢“跟着感觉走”,只有在出现了头痛、头晕、乏力、失眠等症状时,才会想到要服用降压药。一旦不适症状消失,便不再服药。殊不知,降压药吃吃停停会人为加剧血压波动,血压忽高忽低对身体的危害比血压持续升高更大,降压治疗强调的不仅是血压降至正常,更是24小时平稳降压。
四、 降压目标不明确
多数高血压患者对降压治疗的认识仅局限于降低血压,至于血压究竟需要降至多少才算合适,并不十分了解。同时,部分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已非常陈旧。笔者在门诊时,经常会有一些老年患者来询问:“医生,我今年70多岁,160/90毫米汞柱的血压应该是正常的吧?”
实际上,降压治疗不论年龄,只要血压高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140/90毫米汞柱),都必须接受降压治疗。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冠心病等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更为严格,患者一般较难掌握,不妨咨询专科医生。
五、 血压一正常就擅自停药
部分高血压患者不能接受“高血压需要终身治疗”这个现实,害怕长期服用降压药会有副作用,或者会把血压降得过低。不少人在吃了一段时间的降压药以后,发现自己的血压正常了,便擅自停药。殊不知,所谓的“血压正常”是药物的作用,一旦停药,血压又会再次升高。
一般地说,高血压患者如果在用药后,能够把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没有不适症状,应继续服用原先的药物,药物种类和剂量均不需调整。如果用药后血压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也不必担心,这是最理想的血压,可维持原来的药物剂量。如果血压继续下降至110/70毫米汞柱以下,可在医生指导下将现有药物减半服用或停用一种降压药物,但不要停用所有药物,以免数天后血压又回升至用药前水平。
六、 频繁换药
不少高血压患者比较“心急”,服药两三天以后发现效果不佳,就一再要求医生换药,或者干脆换医院、换医生。其实,医生很难在首诊时(第一次开药)就把所有患者的血压控制到正常水平,患者不宜过分急躁。若血压低了,可在医生指导下稍微将降压药减量;血压高了,也可在医生指导下将降压药稍稍加量,切忌频繁换药,更不要频繁增减药量。需要提醒的是,2/3的高血压患者常需联用两种或以上的降压药才能控制血压,单一药物即使价格再贵,疗效再好,也不能将所有高血压降至正常。
七、 道听途说服药
有些高血压患者“胆量惊人”,不去医院请医生诊治,偏偏喜欢“道听途说”选药,自作主张服药。他们只要听说哪个人服用什么降压药有效,就去药店买药服用。运气好时,血压或许能降下来;运气不好时,连换好几种药,血压就是降不下来。实际上,每种降压药在降压的同时,对心脏和其他脏器都有不一样的影响,哪些药能合用、药量该如何增减等,都需要向医生咨询。
八、 缺乏针对性降压治疗
对降压药反应性差,血压长期控制不佳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行进一步检查,明确高血压难治的原因,并根据检查结果,有针对性地选择降压药物。
九、 忽视精神心理因素
笔者曾遇到过一位患高血压多年的女患者,她一直坚持服药,血压控制得不错。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她的血压波动很大,便问她是否按时服药。她回答说从未停药或减量。经进一步询问,我终于找到了原因:她因丈夫去世,十分悲痛,情绪低落。
高血压也是一种心身疾病,高血压的发生与心理因素有关,心理因素对保持血压的稳定也至关重要。除心理打击外,个性强、固执、好争辩、急躁、易怒等,也是导致血压不易控制的重要因素。
高血压患者应保持开朗、乐观情绪,遇事要沉着、冷静,避免大喜大悲,培养业余爱好,陶冶情操,对生活中一些不顺心的事要低调处理。同时,应尽量避免不良刺激,防止血压升高或波动。
十、 熬夜或失眠
失眠是影响高血压疗效、诱发血压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熬夜和失眠会扰乱人体生物钟,破坏血压的昼夜节律,直接影响降压效果。因此,高血压患者一定要重视睡眠质量,平时应尽量避免熬夜,生活要有规律,要劳逸结合。一旦出现持续性的失眠或睡眠不佳状况,患者应高度重视,并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药物与非药物疗法加以调整,避免血压波动与控制不佳。
特别提醒:
1.1 就业率低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 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该组织的另一项调查显示, 没有签约的女大学生中, 农村籍女大学生比城市籍女大学生要多出三分之一。
据厦门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女生的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 女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63.4%, 比男毕业生就业率低8.7个百分点。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仅相当于男生的85%。既然女大学生的总体就业就难, 那么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更加不容乐观了。
1.2 性别歧视严重
据《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进行的专题调研显示, 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 34.3%的女生有多次被拒经历。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调查中发现, 在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求职中, 超过半数的招聘单位提出“只要男性”的要求, 甚至一些国家政府部门、银行、高校、医院、报社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在招聘条件中明确提出“只要男生”, 使具备同样应聘条件的女生失去竞争机会。
1.3 受家庭出身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据搜狐网上的一项调查显示, 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 家庭出身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四大因素。这就对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2 当前农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2.1 社会方面
(1) 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尖锐。
目前, 我国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量与大学生毕业生的数量呈不对称增长的态势,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供求矛盾的尖锐。在“十五”期间, 全国每年求职人口达2200-2300万人, 而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只有700-800万个, 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 ”的趋进, 大学的扩招,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暂时找不到工作, 也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 女大学生就业尤为艰难, 更不用说农村女大学生了。
(2) 性别歧视严重。
在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 传统文化的性别歧视和偏见, 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近年来, 随着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遭受性别歧视的现象越来越多, 越来越成为一个弱势群体。为最大追求自身的利益, 降低人力成本, 有的用人单位成本核算功利化, 在性别上进行限制。因为在用人单位看来, 女大学生工作几年后, 要面临结婚、生育及抚养子女等问题, 会给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会增加单位雇佣成本, 降低单位效益, 而且结婚、生育、抚养还会影响到单位工作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安排。
2.2 政府方面
(1) 政策、法律保障措施欠缺, 在执行上缺乏应有的力度。
《劳动法》在性别歧视方面还是空白, 更不用说保护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利益了。而已经颁布的旨在保护女性就业权利的法律法规中, 其可操作性又比较差, 使得一些法律、政策流于形式, 在实际中公开性别歧视的现象仍肆意泛滥。
(2) 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对于农村女大学生在社会保障主要是在生育保险方面。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聘女员工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女性的生育问题。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机制仍不很完善, 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以及她们因休假或子女问题带来的工作不便, 客观上必须由用人单位承担时, 这大大提高了用人单位的成本, 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 同等条件下, 用人单位必然会更多选择男性。
2.3 女大学生自身问题
(1) 心理素质不高, 而心理期望太高, 急功近利, 倾向于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和大都市, 而且过分注重工作收入;有的则自我封闭, 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 担心不被用人单位接纳, 在择业就业过程中, 缺乏主动性, 没有积极走出校园了解就业市场动态的心理准备。
(2) 信息通道缺乏。大部分农村女大学生缺乏相关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 再加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也较弱, 在找工作时的信息渠道较之城市大学生自然处于劣势。
(3) 毕业后的选择比较单一, 由于家庭的经济原因, 大部分都选择就业, 选择继续深造的、出国的和自主创业的比例都十分小。这无疑会使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
总之, 了解当前我国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原因, 采取相应对策, 解决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 使高层次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 对于维护农村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益、促进城乡的和谐发展与进步、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近年来就业形势的紧张,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 处于“来自农村”和“身为女性”的双重枷锁下的农村女大学生越来越成为就业边缘化的特殊群体。对当前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进行分析, 发现当前我国的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就业存在很大的问题, 讨论其原因。
关键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原因,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许燕, 张敏琴.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 2006, (07) .
在珠三角将会有2万多家中小企业面临倒闭,而产生更多的就业职位! 20年初企业仍然会出现大于10%以上员工离职,而HR在年初也是招聘的高峰期,企业大量离职,企业大量招聘都会成为HR的主要工作,因此一个优秀的HR人士在企业中颇受欢迎。年HR主要面对的工作有,2009裁员成为HR的工作重点;推行绩效考核管理成为主工作;大量招聘一线员工不在难;大量招聘一线员工不在难;冻结加薪成为主流;年初仍然是离职高峰期;追讨社保欠费增加;追讨社保欠费增加。面对诸多的问题,企业很需要此类人才加盟。
一般传统管理类岗位
一般传统管理类岗位,由于专业性不太强,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应聘一般传统管理类岗位将收到有技术背景并有一定 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有力冲击。课堂上讲授的理论一般比较抽象,必须结合工作实际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业一般会安排管理专业的新员工下基层接受相应 的锻炼,以积累进入管理层所需的经验。据底形势,多数企业在裁员应对难关,招聘此类人才的企业不多,若你没有亮点,建议放弃此类岗位。
市场营销类,在任何一个企业都必不可少的。
企业在此岗位招聘的人数是比较多的,因为产品或服务要营销出去才能获利,企业才能生存并发展。在以往,企业的此部分员工很大一部分 都是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有其自身的优势,才毕业,精力旺盛,可塑性高,对报酬眼球不是很严,再加上企业对营销类实行弹性薪酬制度,你给企业获利 越多,你自己收入就越丰厚。一般在前三个月,少数为企业获利少的员工就自动离职了,剩下的就转为企业营销骨干。这时企业继续在社会招聘此岗位,为的是优胜 劣汰。但在20底,很多企业国际业务市场受到很大冲击,业务由出口转内销。虽然很多企业在此岗位招聘人数不再是“若干”,但此岗位不得不招,因为产 品出来就的卖出去,不然企业就只能倒闭。注重长远发展的企业,还是很欢迎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如果你有这方面的特长,并且愿意在这方面发展的学子,可以关注 一下此类岗为。在严峻的形势下,若找准市场入口,你的报酬一定不低。
通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如何的阅读,大家对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业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小编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帮助,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专业就业方面的知识,请您关注上海高考网,更多专业的知识让您更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1.关于会计就业方向
2.经济学各专业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分析
3.电子信息工程就业前景及方向
4.英语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5.财政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
6.电子商务就业方向有哪些?
7.市场营销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8.美国酒店管理就业前景
市教育工委宣布,今年本市将建立就业信息预测预警机制,定期向高校发布企事业单位用人信息。今后,高校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将与招生计划挂钩,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将在高招中减少计划。
据介绍,由市教委牵头的就业信息预测预警机制将在年内建立,同时启动就业导向考评机制,涉及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招生规划、学位设置、办学评估、班子考核等工作考评,将高校就业状况与学科专业设置挂钩,对一些就业形势不好、不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将适当进行调整。
市教育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起,本市高校将全面建立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关注每一名学生、教师和教职工。今年起,本市将投入约万元高校公共服务补贴,用于补贴北京高校为在校贫困生提供公益性服务,使贫困生在校园内能免费饮水、洗澡、节假日打电话。同时,市政府和高校还将研究为贫困生提供免费网络学习的办法。
关键词:就业困难,体制,观念
1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形势
“毕业那天, 我们失业”。这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对于毕业来临、面对求职, 最普遍的一种想法。而对于那些即将进入大学的学子而言, 众多高中生放弃高考, 调查显示就业难成重要原因。由此可见, 大学生就业难不只是在现实中打击了这些天之骄子, 就连他们曾经所拥有的理想也为之退却。
大学生就业难, 不只是停留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 却切实关乎到了社会的稳定, 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老百姓的生活信心。而我国对“失业大学生”尚无真正准确的统计数据。目前, 国内关于失业大学生的统计口径有两个:一个是教育行政机构发布的大学生就业率, 另一个是国家劳动保障部关于城镇人口中毕业后暂未找到工作的比重。这两种统计口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比如说登记失业率则可能遗漏了“隐性失业”而难以表明实际的就业水平。
按照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统计口径, 近年来暂时处于失业状态的大学生约占当年度毕业生的20%~30%。高校大规模的扩招, 待业大学生的工作问题, 始终是社会和国家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政府权威部门所发布的数据, 也从理性层面印证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事实。尤其是2008以来, 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势更加趋紧[1]。
2 就业难的根源分析
2.1 大学生人数的增加
2003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23%, 人数居世界第一, 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也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情。高校扩招, 使得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生增长速度。大学生就业岗位增长远远小于大学毕业生的增长, 供需矛盾突出。仅从数字的角度看, 扩招似乎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因此很多人把就业难的问题归咎于高校的扩招, 其实不然。如果未扩招, 那么这一部分高中毕业的青年, 也必须加入到就业的大军中, 社会和政府也须承担起责任。
2.2 就业体制不健全
我国体制内的一部分工作岗位被长期冻结, 后来者很难得到进入和参与竞争的机会。这样起码存在三方面的弊端: (1) 由于竞争遴选机制缺乏, 而难以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 (2) 由于缺少外来的竞争压力而导致消极怠工、效率低下等弊病产生; (3) 对于新增劳动力而言, 减少了参与竞争的机会。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民营企业、外企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 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区、出系统要交费的阻碍。另外, 很多用人单位观念脱离实际, 盲目要求高学历、名牌大学, 要求有工作经验。有的单位甚至拒绝接收非名牌大学生、专科生、扩招生、女生和应届毕业生。还有的单位拒绝招外地学生, 只招本省、本市的学生。
同时,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大批沿海地区的外资企业倒闭、迁移或收缩, 大批海归人员回流, 从而使得高端竞争出现下移, 这也造成了目前的形势:博士生抢硕士生的饭碗, 硕士生干本科生的工作, 本科、专科毕业生待业。这个供需矛盾不光是总量的矛盾, 而且是结构性的矛盾。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需求脱节。企业用人时, 首选是相关专业, 其次是高潜质人才, 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才, 这也带动了非本专业人才的就业市场。
2.3 大学生就业理念陈旧, 工作期望过高
大学生不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 择业意识陈旧, 就业期望过高。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重点院校三分之二的学生毕业时首选出国, 结果往往变成了待业青年。另有大部分毕业生择业选择外企、事业单位, 对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带有先天的抗拒感。而据社会调查, 占有我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 承担着最大量的工作岗位需求。
由于就业观念、职业价值取向与社会人才需求不对称, 大学生就业始终伴随着一个巨大的悖论。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 许多工作却没人做。来自全国10个省会城市的数据表明, 排在前三位的岗位空缺大于求职人数的职业, 并非都要求高深的专业技能。造成这种旱涝不均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求职者的选择意向与社会需求未能全接轨。
近几年, 应届毕业生的洪流, 正在以越来越庞大的规模涌向北京和东南沿海大城市。据大学生求职调查显示, 近七成大学生仍然选择在大城市工作, 造成了局部人才过剩, 增加了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难度且降低了薪酬额度, 同时使中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 缺少发展所必需的人才, 延缓了发展。
同时, 很多毕业生都有”创业不如就业”的想法, 而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 多方面准备不够, 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如果这种择业观不改变, 大学生就业压力将难以缓解。
2.4 高校教学体制的限制, 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现在中国大力发展大众化教育, 虽然受教育人数和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 但是, 中国的教育质量和经济政治发展不相符合, 在世界上仍然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究其原因, 最主要是培养模式和学科分类两方面。中国的培养模式缺乏自由气息, 对人才的潜能开发受到很大限制, 自然也就培养不出太出色的人物。还有就是学科分类, 近些年, 学科分类越来越细, 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出专家, 但绝对不会出现大师, 没有大师级的人物, 在高尖精科研领域也不会获得好的研究成果。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杨福家先生曾撰文说, “纵观当今世界著名大学, 哪里有好的研究传统, 哪里有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 那里就会吸引住一流人才, 而一流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决定一所大学学术水平的最关键性因素。普林斯顿大学是去年名列美国榜首的世界顶尖大学 (哈佛名列第二) , 她不仅有恬静的校园和优美大楼, 更充满着大师和‘大爱’:她只有6 500名学生, 不算大, 又没有医学院, 也不是综合性大学, 但是她却培养了2位美国总统, 又在诺贝尔奖100年的历史中培养出了24位获奖者。”
纵观中国教育的现状, 大学毕业生就业举步维艰, 社会和政府要如何去担当自己的责任, 高校和毕业生自身该如何完善自身的素养, 这不得不引发大家深层次的思考。
3 解决之道
3.1 规范就业体制, 拓宽就业渠道
要解决就业体制的问题, 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2002]19号文[2]和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的教学[2002]16号文[3]。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 取消各种对毕业生就业的限制, 大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契机,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切实落实企业的用人自主权。规范就业体制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开放性的用人机制, 建立完善人员进入机制、责任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和退出机制, 给予新增劳动力更多的竞争和进入机会。从而既有利于干部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又有利于为就业市场注入活力。
必须坚持市场调节就业, 要形成由市场竞争机制起作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就业调节机制。同时, 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劳动者自主择业。只要善于发现市场需求并努力满足, 或通过创新式劳动创造市场需求, 就能成功地实现创业的目标, 创造出较多就业机会, 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而政府在规范就业体制中须承担起责任, 制定政策, 监督政策实施, 保证社会就业公平,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保障应届大学生就业的合法权益, 同时通过制度建设确保教学更加贴近市场的需求, 并使学生得到职业规划的指导、培训和服务, 从而提高择业的成功率。
3.2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理念改革, 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就必须改变高等教育现行的体制和制度, 如果仍以考试为中心而不是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课程,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要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因此需要政府采取新的改革措施来帮助实现就业。高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都应该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学教育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迅速转变过程中, 既要重视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 更要重视多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知识面的拓宽及实践能力的增强。要着重培养他们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成为实用型人才。另外, 高校在教学理念上也须进行改革。强加给年轻人的影响应该弱化, 应该多重视年轻人的能力和喜好。
3.3 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定位, 更新就业观念
宏观经济形势发展以及经济危机的现状下, 政府和高校应加大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鼓励毕业生到欠发达地区、到基层去就业。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 则应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 提高择业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 调整就业期望值, 更新就业观念, 由挑地区、挑单位变为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同时, 国家必须对整个产业布局、生产力布局做战略性的调整, 使各个地区、各个城市都能得到均衡发展, 通过振兴东北, 西部大开发等举措, 缩小欠发达地区和东部沿海城市的差距,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到农村和基层工作, 并且对于选择这些地区和职位的毕业生, 国家必须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和经济补偿, 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临时就业, 进行灵活就业。如果大学生毕业后只希望进入到大城市, 进入公务员队伍或有稳定收入的岗位, 那么就业难的问题可能得不到解决。因为这些岗位数量有限, 往往形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状况。相反, 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愿意更多地依靠真才实学自谋职业、到艰苦的地方去, 或者自主创业, 那么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会得到很好解决。
4 结语
综上所述, 只有社会、政府、高校、企业和大学生自身不断的努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将解决, 只有这样, 经济才能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才能迅速提高, 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王璐.加强创业教育, 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形势[J].科技经济市场, 2009 (9) :144-145.
[2]《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 (国办发[2002]19号) [Z].2002.
【留学生不好就业原因】推荐阅读:
中国留学生选择到澳洲留学的原因06-02
出国留学的原因有哪些06-08
新加坡留学生就业建议06-26
出国留学 什么专业好就业?07-04
韩国留学: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介绍11-09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读后感09-17
南非留学:去南非留学好处06-23
启德留学 美国高中留学申请技巧指导06-29
立思辰留学网:荷兰留学住宿11-06
中亚留学生总数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