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途径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途径(精选8篇)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途径 篇1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4〕24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深化我司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公司稳步健康发展。

一、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合理性和充分必要性

(一)市场优势互补,市场竞争回归理性。此前,双方之间的市场竞争惨烈,在市场销售价格方面,价格混乱、市场行为不规范,甚至发生过低于成本价进行倾销的现象;在市场占有量方面,双方竞争可谓势均力敌。

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双方将在市场上优势互补,行成混合协同效应,一是将进一步规范市场价格和市场行为,为全面实行“先款后货”措施奠定坚实基础,能够有效防范货款回收风险,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二是将全面节约社会资源,不断提高产能利用率,有效避免生产要素闲置浪费现象。

(二)降低资产负债,提高经营效益。目随着生产经营活动规模的不断发展,仅靠内部积累和自有资金无法保证企业发展的需要,制约企业的快速发展。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将在资产负债、经营效益和财政税收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绝对控股权和保值增值。

(三)严把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质量关。我司将按规定采取招标方式选聘中介机构,对公司股权转让开展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加强财产清查工作,通过盘点资产、清查账务,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切实查清公司家底,企业主要负责人对财产清查结构签字确认。加强对中介机构出具的审查评估报告审核把关,重点关注企业近3年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审计以及涉及时间长、权益影响大事项的追溯审计情况,企业土地房产、无形资产、债权债务、减值准备等特殊资产的评估情况,全面体现国有权益的合理市场价值,并按规定报县人民政府、县国资监管中心核准或备案。

(四)层层落实企业改革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集团公司董事会、高层管理人员对公司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承担主体责任,分解落实改革任务,规范改革程序,建立可追溯的全员责任体系。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造的公司要通过修订章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落实股东重大事项决策、选择管理者、资产收益等权利。

(五)切实保障员工就业,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本次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涉及裁员问题,我司将进一步加强与工会、工会联合会和职工代表大会沟通交流,进一步加强公司和员工的联系,切实保障员工就业,维护公司员工合法权益,有效提升公司员工活力和工作积极性,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途径 篇2

1978年起, 随着我国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 国企改革以“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精神着手诊治国企病。分为四个时期:初期, 1978~1982年, 为解决经济短缺问题, 国企改革初探, 起步于放权让利, 主要是经营层面改革。

1978年, 根据国家关于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严重缺陷是权力过于集中的认识, 对国企扩权让利, 以扩大其自主权, 并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物质利益挂钩, 调动积极性。1982年, 试行工业经济责任制, 硬化预算约束, 强化管理。1984年, 推行厂长 (经理) 责任制, 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四自”经济实体。国企外部环境上, 国家同期开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试办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各种所有制经济竞争, 使国企看到差距, 激发动力。

第二时期, 1986~1992年, 在国企经营权层面改革推行承包制的同时, 首次触及所有权层面改革, 试点股份制。

1987~1992年, 国企经历了两轮承包和租赁改革。到1987底, 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同年, 十三大肯定了股份制试点。虽然承包制当时取得了一定成功, 但“负盈不负亏”等问题已暴露。1991年中央工作会议强调转换企业经营机制。1992年后, 不再鼓励企业承包制。1986年股份制试点在大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展开, 发育虽不足导致了改革的迷茫, 但随着发行股票增多, 沪、深交易所成立, 我国资本市场已起步, 为国企改革融资及深化奠定了基础。

第三时期为1992~2003年, 企业制度创新, 明确国企改革主要方向, 并在战略上结构性调整国企布局。

单一经营权改革, 暴露出了“内部人控制”、“大锅饭”等问题, 且难有可操作指标规范国家和企业的责权利。为突破僵局, 1992年, 我国明确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 国企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5年, 国家“抓大放小”“有进有退”战略性改组国有经济布局。走市场路, 推动小企业改革, 转换经营机制。大批民企通过并购、委托经营等参与国企改革, 盘活国资。特别是1997年, 明确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并肯定了股份合作制和提出调整所有制结构。

1996年起, 大型国企大面积上市, 证券市场代替财政成为向国企输血的工具。受此推动, 1997年, 国企公司制改造普及, 初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1999年, 国家再次明确大中型国企改革主要方向是通过规范上市等改为股份制企业,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家控股重要企业。

可以看出, 20世纪90年代国企的生存困境后隐藏的是企业制度问题。只承认经营权, 不承认法人财产权, 即使转换经营机制, 也不能成为真正的企业。

第四时期为2003至今, 国企病发生新变化, 深层问题显现, 混合所有制企业大量出现, 国企改革不断深化、攻坚。

2003年, 为促进解决政企不分等问题, 深层次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各级政府设国资管理机构行使所有者职能, 打破原部门分割局面。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继续“抓大放小”, 推动不同所有制间资本流动、重组, 国资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显现国有经济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同时, 国企改革的另一重点是公司制基础上的治理结构建设。一方面完善《公司法》等依法经营依据;一方面, 为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2008年起国家逐步提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以期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开始, 改善经营管理, 促进国企公众公司化转变, 提高市场适应力。

这一阶段国企改革一大趋势是与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结合得更紧密。资本市场为国企改革提供了全国范围的资源配置平台, 更利于国企完善治理结构,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实现优质国企转轨, 2005年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 市场化解决二元股权结构问题, 近年来, 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完善, 为国企改革深化和攻坚提供了更好的市场化接轨平台。

二、当前国企病的主要表现及根源

1. 权责不统一, 经营层缺乏企业家责任感

国企中, 国有出资额对应的所有权属于国家, 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国有出资人以其投资比例享有所有者权益、重大决策权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从“政企分开”的角度, 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代表在我国应由政府相关国资监管部门 (各级国资委) 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 (国有投资公司等) 两部分组成。目前, 有关制度管理框架已建立, 但具体办法仍在不断摸索、完善。此情况下, 国资监管部门、授权经营机构、企业、经营层都对同一个企业标的拥有权利、承担责任。而其权责本应各有侧重, 但在现实中往往难以把握, 权责界限有交叉或相对模糊, 导致权利和责任不统一、责任的不确定。加之, 企业经营者因其处于被任命的状态, 并大多不持有企业股份, 反而成为国企管理体系中主动性较弱的环节, 缺乏企业家应有的责任感, 缺乏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 易滋生腐败。

2. 企业缺乏活力, 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 国企管理者的选拔和产生仍较多地依靠传统的体制内组织配置, 模式单一, 使用与党政干部选拔几乎如出一辙的方式。且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不灵活, 考核指标由于缺乏市场数据, 标准相对主观化、行政化。缺乏内在动力-经济利益的推动, 国企难以富有效率和效果地灵活运转, 限制了企业的活力。

3.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企业抗风险力薄弱

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 是企业规范发展的制度化基础。国企实现大规模公司化改造后, 大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机构。但在实际运行中, 由于大量国企中国有股“一股独大”, 出资人制度不完善, 使本应成为企业法人治理核心的董事会制度并没有真正发挥效用, 一方面, 大部分股东代表既是董事会代表, 又是经营者, 董事会失去了代表股东监督经营者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 国企内部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 (包括日常经营管理信息和重大决策信息等) , 使外部董、监事难以真正参与管理、发挥作用, 这些都使得国企内的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无法相互有效制衡, 内部人控制风险加大,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科学决策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4. 员工民主管理和监督不到位

虽然是国企, 但内部员工的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落实并不到位。这主要源于两点, 一是员工因激励不足, 没有与企业形成荣辱密切相关的利益共同体, 员工自己并不曾认真思考该如何行使权力, 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相比, 反而更在乎个人眼前利益;二是国企内部信息的非公开化惯例使即使有意愿关心企业运营、发展的员工也无法取得充分的数据和信息依据, 没有参与管理或行使监督权所必须的合理条件, 员工对其所处企业的关心只能流于表面情绪的表达, 而无法落实到科学的参与或监督行为中。

5. 企业发展红利未得到充分的体现

有报道揭示国企的员工工资过高。但随后已有调查和数据予以反驳。有共识的是, 国企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受工资分配体制的影响, 既存在吃大锅饭的问题, 又有差距过大不合理的问题。在各级国资委对国企工资总量进行控制的前提下, 国企工资虽然已与其经济效益初步实现挂勾, 但由于改革还不到位, 低端人员比社会高, 高端人员比社会低, 并没有按市场原则体现人力资源的价值。

三、整治途径的探讨

从我国国企改革历程可以看出, 我们最早触及的是企业经管层面的改革——放权让利, 目的是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主动性。但, 改革实践表明, 企业和员工的责任感并不那么容易被调动。厂长 (经理) 责任制、承包制, 在根本上仍是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能起到短期效果, 但不利于中长期发展。因而, 1992年起, 我国才开始探索所有制层面改革, 试行股份制, 并逐步规范发展为大规模公司化改造。以此为基础, 宏观国企布局层面上, 调结构, 促发展, 微观企业层面上, 建现代企业制度, 搭法人治理结构, 转换经营机制。由此, 实现了国有经济在经济中从量的主体到质的主导的转化。当前, 国企改革仍在攻坚, 但脉络已相对清晰, 将国企改革的有效方法直指所有制层面, 直指国企股权结构也就成为了必然。

现代企业制度的四个基本特征中, 产权清晰是基础。产权, 尤其是所有权的界定中企业中不同权利主体的行为权利界限和约束关系, 是企业根本性法权基础。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核心。实现国企所有制结构的混改, 可以在国企基本经济制度中注入多元化发展力量。通过将不同利益主体, 以资本纽带聚焦在发展特定企业的共同使命下, 将使股东各方均得到平等的学习和讨论机会, 实现决策多元化, 并赋予企业更大活力。更重要的是, 社会学研究表明, 单一社会趋向于人治, 而多元化社会则趋向于法制。对于国企, 亦是。打破一股独大, 使协商成为可能, 而协商不仅是可以博采各家之长, 更为关键和影响深远的是可以促进规则的诞生。

以往国企产权改革, 包括管理层收购等, 曾有过不少试点, 但一波三折, 争议不断。究其原因, 一个主要顾虑即在于, 产权 (资产、股权) 交易过程中国有资产是否实现了保值增值?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可以理解, 当资本市场发育不足时, 即使有资产评估、协商议价或挂牌竞价等程序, 成交价仍可能较大程度上受一些主观或个别因素影响, 交易各方信息掌握度不一、主观判断有异, 对最终的产权交易定价是否公允存有置疑在所难免。近年, 我国着力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 已构建了从主板到中小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等全国性市场, 并正在建立各种地方性产权交易平台, 各种金融工具也越来越丰富。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就是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资本市场, 为众多国有产权或股权在场内直接定价交易或以场内价格为场外交易的参照系提供了制度和市场上的必要条件, 以及多样化的交易工具。因而, 今日之中国, 在国企已大规模完成公司化改造、资本市场已初步形成之时, 已具备了通过混改这一更有力的途径来深入推动国企改革的条件。

四、混改措施的几点建议

1. 建立筛选民间投资者的机制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新生力量, 也是我国改革红利的受益者。新一轮混改中, 不少民营企业虽有一些政策顾虑, 但积极性仍很高。值得注意的是, 国企混改应是有选择性地引入战略合作型投资者, 而不仅仅是为了国有股减持变现或引入资金。必须建立科学的投资主体筛选方法, 引入那些具有市场竞争力、有核心技术及管理优势的优质民营企业, 才能为改革后的新国企建立科学有效的经营机制添力。混改的重点不是资金流入的多少, 而是对其它优势经营管理的能力吸纳。通过不同所有制经济文化的冲突、碰撞, 提高国企面对市场的决策能力和企业自我更新、完善的能力, 建立更符合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

2. 推行职工持股制度

混改应加入管理层和员工持股计划, 以加强企业利益最相关者的责任感。相对于货币资本而言, 职工以其不可再生的人力资源作为投入。管理层因其职责优势, 主导着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 其管理能力和实绩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企业的命运。管理层之外的员工, 不持股时, 在组织体系中仅被当作被管理者和被监督者, 因而易处于消极、被动地位, 严重影响其参与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论管理层还是企业员工, 身处企业内部, 熟悉企业情况, 处于市场竞争一线, 可以收集到的对企业发展有用的信息更多, 相应的, 如果加强其责任感, 他们可以为企业提供的改善空间将更大。因此, 混改方案中应加入职工持股计划, 而这一计划一方面要在职工中有足够广泛的覆盖面和适应企业持续发展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要构建合理的结构, 根据包括管理层在内的职工对企业发展的能动性和责任大小设计职工持股比例结构, 使管理层对其决策更负责, 使一般员工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有理由相信, 只要我们根据国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参与主体、设置得当的国有股与非国有股的比例, 并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功能, 国企就能通过混改探索出一条整治“国企病”的切实有效的途径, 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泉红.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载体深化国企改革[J].前线, 2014, (2) :16-18.

[2]孙德升.深化国企改革天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几点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4, (5) :31-33.

[3]梁法院.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J].企业研究, 2014, (2) :77-79.

弘毅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 篇3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迈入新阶段的今天,经历了10年实践和研究的弘毅投资将继续在国企改制领域深耕细作。在选择企业和投资项目时,我们仍笃信两个重要标准:第一,增值服务、价值创造,用机制、体制提升企业价值;第二,“投资是投人”,选择德才兼备的企业家,“把老虎从笼子里放出来,再给老虎插上翅膀”。

国企改制:艰难与机遇并存

2003年,十六大报告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后不久,弘毅投资宣告成立。在初始战略中,我们提出“以国企改制为切入点,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发展路径。彼时,国企改制还被股权投资机构视为“难啃的骨头”,真正的改制十分艰难。初出茅庐的弘毅选择啃这块硬骨头,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我们在制定战略之前,派团队在全国各地调研、考证机会。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机会很真实,是会持续的,是系统性的。第二,国企改制虽然难,却是最值得做的。做好了,必定劳而有获。因为国企有发展的需求,也有基础、有资源,很多国企领导人有才能,也有公心,但受体制的束缚和阅历的限制,不能释放出自身的能量,需要借助外力的支持。

从价值创造的原理来讲,国企改制虽然艰难,但充满机会。而且,弘毅的优势是背靠联想,联想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论是我们起步之初的重要财富,因此,弘毅基因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管理创造价值。国企改制能够发挥我们的特长,也符合我们价值创造的核心理念。

以2003年主导苏玻集团改制为起点,在过去10多年里,弘毅一共参与了27家原国有企业共32个项目的改制。令人欣慰的是,这些项目可以说无一失手——企业经营业绩、产品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都大为提升,从上缴税收、解决就业等指标看,也为社会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其中一些企业已经成长为全球范围内的行业领先企业。

混合所有制心得

总体来说,弘毅在国企改制方面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被誉为“国企改制专家”。当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之后,我时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弘毅在改制方面有很多经验,那到底如何混合才是正确的比例?

我没法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通常不是这样看待问题。弘毅过去10年的一贯做法是:去认真地看行业、看企业。看这个企业、这个企业家,有怎样的历史,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弘毅能用何种方式为企业打造市场化的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

弘毅过去10年在混合所有制方面的实践,有几个重要心得:

首先,过去的诸多理论、实践和弘毅亲身参与的案例证明,股权的多元化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的股权多元化,容易打造出一个高度市场化、有高度竞争力的治理结构。

其次,混合所有制的核心目标是治理、管理、激励层面的市场化,这是企业在竞争中长治久安的基础,是企业保持生生不息活力的优选路径。“长治久安”是指中国企业应该具备很强的存续能力,历经波折而不断发展;“生生不息”是指能够不断创新、不断成长、不断引领。这是中国企业整体竞争力和中国经济活力提升的重要表现。

第三,混合所有制绝非一混就灵,也不存在股权混合的黄金比例,必须“一企一策”,量身订制。具体的股权比例、实现方式可以多样化,结果是体制、机制的市场化,而“市场化”有一些重要的标志,如CEO的任命由董事会决定,企业领导人不再纳入或参考国家行政干部的管理序列,等等。让企业有明晰而正确的追求,能够不受束缚地打拼,有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有吸引和绑定人才的激励体系。

第四,管理层特别是核心管理层的有效持股,是改制成功的关键。中国实行市场化经济的历史还不长,法律体系、诚信体系都不尽完善。因此,市场化的体制、机制需要有效的方法,保证实施的效果。从我们过去的实践来看,管理层持股特别是核心管理层持股,是保证市场化体制、机制得以落实的利器。反之,即便形式上建立了多元化混合的股东会、董事会,也有很能干的CEO、很好的团队,但实际效果不好,没有完全克服内部人控制等问题。

对于内部人控制这个顽疾,我的看法是,企业管理层需要对企业有很强的掌控能力,对企业发展有长远的规划,脱离短期利益的追求与格局。而这需要用公开、透明和制度化的方式,把管理层和企业的利益牢牢地绑在一起——如果利益不统一,没有正常、阳光的机制让管理层的利益得到平衡,掌控企业的目的往往就会变成中饱私囊。

对国企而言,这是个特别敏感的问题,但在现阶段,改革尤其重要。管理层持股与企业发展不矛盾,国家出让了一些股份,却换来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国家的竞争力源于企业,企业的竞争力源于管理层。让管理层与企业捆绑在一起,与企业利益保持一致,通过持股方式,使他们能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光明正大地通过为企业谋利来获取个人利益,让他们产生主人翁感,这才是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弘毅的投资方略

如果看看弘毅所投资的70多家企业,我很自豪地说,弘毅就是要找掌控力强的企业家,帮助他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而他个人的利益与企业高度绑定,个人成败取决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对于目前正逐步展开的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尽管与前10年相比,企业体量、运作情况、作价方式都不同——现在运作良好的企业多、大企业多、用上市公司作价的企业多,但对弘毅来说,选择项目的标准还是十年如一日,“事为先,人为重”。

所谓事为先,是指我们重视选择行业、选择企业。我们一直讲究“行业专注”,结合国家政策导向、经济转型方向,深入研究行业规律。未来几年,我们对于与消费升级、城镇化相关的行业都会特别关注,比如说消费行业、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都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变之中有很大上升空间的行业,我们会在这些行业中认真地研究,选择好的投资标的。

以城投控股为例,我们最看重的是环境产业——城市的固废处理、再生能源、环境保护,等等。这都是国家政策特别支持、老百姓也特别关注的。如何做出既对环境有益、又可以持续盈利的模式,是我们未来重点关注的战略方向。

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关键 篇4

2014年03月04日13:21 来源:国企

国企改革和产权制度,是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关键突破口

文|孙连才

2014年,随着各地“两会”的召开,不少地方结合自身特色,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把火”引向最具优势的产业领域。以混合所有制为核心的国资改革正在从上海、广东等一线省市政府向纵深推进,如包括安徽、深圳、大连等地均将混合所有制改革列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等文件中的首项内容,并明确改革路线及时间表。目前已知的改革步骤包括:首选优势产业破冰;圈定试点国企并限时上报改革方案;先行先试内容为设立国资投资运营公司。

推进“混合所有制”,既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也符合贵州省国有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混合所有制的生成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优点将越来越充分。以股份制等形式出现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很可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形态。

2013年底,全国90%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公司制企业户数的比例接近57%,占中央企业登记企业总户数的一半以上。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56%、净资产的70%、营业收入的62%已在上市公司。石油石化、民航、电信、建筑、建材等行业的中央企业主营业务资产已基本进入上市公司。从这个角度看,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处于主要地位。

混合所有制的三大基石

国企改革要在“混合所有制”道路上继续前进,必须奠定三大基石。

首先,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为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平等竞争创造了条件。不同经济主体若不平等,竞争生产要素就不能按效率原则自由流动、重新组合。因此,创造不同经济主体间平等竞争的条件,保证竞争结果的公正性,体现出效率优先、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竞争原则,是完善市场环境、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目前,多种所有制不平等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垄断行业打破垄断难,政策性限制坚冰难破。我国的行业垄断主要集中在国有资本控制的行业中,如电力电信、铁路民航、银行邮电、城市基础设施等自然垄断行业。这些行业里,许多企业从创立、成长到发展壮大,都得到了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有力支持和保护。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一统天下,且资金实力雄厚,动辄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元,非公资本和非公企业难以插足。垄断行业拥有巨额的垄断利润,要打破垄断很难。

在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比较严重。其一是产业比重失衡。总体上看,我国混合所有制的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产业结构整体优化调整,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第三产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等传统领域,在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则缺乏混合所有制经济大规模的推进。其二是金融支持不足。对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讲,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还是资金短缺,缺乏通畅的融资渠道。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缺少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完备体系,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都不健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的体系也不完善。

其次,资本市场是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中小企业投融资、企业并购和上市辅导的重要渠道,是混合所有制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混合所有制最重要的特质,就是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产权融合和流动。没有产权的融合和流动,混合所有制就不可能生成,更不可能发展。

发展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而且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公司控制权转移市场和经理人市场,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企业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依法履行公开信息披露义务,有利于增强企业透明度,使公司经营管理者接受全体股东和媒体的监督;有利于公司和管理人员形成诚信自律意识,建立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

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很不成熟,这严重制约了混合所有制的进一步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一是市场主体运作规范化程度不高。近几年,随着资本市场的制度和机制的变化,市场化约束日益加强。但一些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的情况是治理水平低、运作不规范,侵害社会公众投资者权益的现象时有所见,已成为影响市场稳定运行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市场主体频繁出现失信行为的冲突日益加剧。资本市场只有通过真实有效的信息,才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信息披露不规范、不真实、不及时的现象以及各种失信行为,造成了市场信号失真,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降低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多元投资主体之间的投资导向错误,影响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三是市场稳定发展与外部环境因素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法制环境不配套,立法和司法环境不完善,监管力量和监管威慑力还十分薄弱,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受到较大的束缚。

最后,没有企业产权交易就没有混合所有制。企业产权交易的实质是信息交易,交易各方信息对等,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形成价格竞争。产权交易客观上使得以企业国有产权交易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产权市场的发展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资本化和市场化程度得到明显提升,产权市场发现卖主、发现价格的功能进一步显现。通过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了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了国有企业和各类企业产权的规范、有序、高效地流转。

由于我国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特别是由于对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误解,对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投资、股票上市的种种限制,使得不同投资主体之间相互投资难以实现。制度建设滞后也导致产权保护的缺陷。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最根本的制度性缺

陷是国家为单一的产权主体。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就是要把这一格局改造成为公民和自然人都能够成为产权主体,使产权主体多元化,这样才能顺利促进混合所有制的进一步发展。

混合所有制发展的两个突破口

国企走向混合所有制,有两个关键突破口。

其一,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主要取决于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调整和优化,加快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推进非公经济发展。

要进一步加快国有大型企业的改制步伐,继续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尽快消除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为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要推动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吸纳非公有资本进入,积极推进股份制,优化产权结构,解决“一股独大”问题。同时,鼓励公有资本特别是国有资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股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真正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并以此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只有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才能让多种所有制企业之间顺利地相互投资和相互融合。消除体制性障碍,从根本上说,是要坚持各种经济成分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原则,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放宽市场准入:使非公有制企业享有和其他企业平等的投资权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将给民营经济机会,也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可以有效放大国有资本的带动力,充分发挥影响力。要切实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市场进入难的问题,原则上,凡是我国政府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投资领域,都应向非公有资本开放;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进入的包括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在内的一切行业和领域,都应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结合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允许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或资产重组。

改革审批限制:使非公有制企业得到与其他企业一样的政府行政服务。对于非公有制企业,在进入新行业、兼并收购其他性质的企业等活动时,往往要经过更复杂的审批程序和繁多的审批手续。这种歧视性审批制度,抑制了社会与公众的创业积极性,使得很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产投资活动难以展开,非常不利于混合所有制的发展。今年以来已经进行的行政审批权取消和下放,即是此次改革的前奏,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多作用。

消除政策歧视:使非公有制企业拥有与其他企业同样的市场环境。非公有制企业难以与其他市场主体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如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是延续多年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切实采取措施,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使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依法保护私有财产:使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与其他企业平等的权益保障。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私有财产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正当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在一些地方,私有资产得不到必要的尊重,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等名义下,损害非公有制企业和私人资产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对产权保护的不到位,导致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地位不对等,非公有经济无法得到与公有经济相同的地位和利益。此次全会特别强调了对产权的保护,强调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对民资入股国企的促进和推动。

其二,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发展产权交易市场。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个人积极性的迸发,都是以合理的产权制度为前提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求产权必须流转顺畅,只有建立起产权自由流动的机制,才能实现资本、股权的优化配置和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而国有企业从传统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改造成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只有通过资产的转让、收购、合资才能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权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资产的不断增值,混合所有制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要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运转的平台。健全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的机制和功能,加强产权交易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系统化和网络化水平,加强产权交易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产权交易规范水平,降低产权交易成本,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加快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产权监管制度;严格执行产权交易进入市场制度,提高产权交易的市场化运作程度,鼓励民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进入交易,促进产权竞争,激活产权市场,使产权市场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壮大的有效平台。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途径 篇5

——混合所有制背景下

黄晓冰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2、广东光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 0030)摘要: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大背景下,国内逐渐掀起了一股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入股国有企业的热潮。本文旨在探讨和分析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时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注入了新的内容,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还进一步明确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使之成为深化国企改革新的有效载体、新的动力。在这种背景下,国内逐渐掀起了一股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入股国有企业的热潮。

一、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的动因

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除了是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一种基本方式和手段外,通常还具有以下动因:

l、获取战略机会,即通过并购民营企业,直接利用目标企业的资源和优势,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或做大做强某一个特定的行业。

2、进行资本经营,即通过并购一些自己看好的、被低估的民营企业或资产,并对目标公司进行包装整合,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活动,实现低买高卖。

3、实现企业增值,即在完成对民营企业的并购后,通过拓展市场、提升技术、注入资金、控制成本、加强管理等手段,实现目标企业的保值增值。

4、获得特殊资产,即通过并购获取民营企业所拥有的土地、岸线、码头等稀缺资源,以及专有技术、销售网络、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

5、满足考核需要,即通过并购民营企业,使自身收入和利润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以满足国资管理部门对其的业绩考核需要。

6、谋求协同效应,即并购民营企业后,通过利用规模经济效应、管理优势输出、财务资源整合等手段,实现经营、管理、财务上的协同效应。

二、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的风险分析

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如果操作成功,可以获取很大的战略好处和利益。但国有企业在对民营企业实施并购的过程中,往往也面临较大的风险和挑战,归纳起来主要有:

1、盲目决策风险。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体制方面的原因普遍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即股东利益与经营者利益不统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开展并购活动时并不完全出于市场经济行为,这类交易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特别是在当前总体经济放缓、企业经营困难的时候,一些国有企业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经营考核任务以获取高额年薪,或者为了掩盖经营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常常在没有深入开展尽职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盲目决策、随意扩张、频繁并购,风险意识淡薄,短期行为明显,致使并购重组行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2、信息不对称风险。在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的过程中,信任不对称很容易导致并购行为的最终失败。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表内风险和表外风险。一方面,民营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习惯于粉饰财务报表,造成目标企业财务数据失真,加大了并购风险;另一方面,在并购开始之前,民营企业通常会隐瞒目标企业的或有债务、隐性担保、连带诉讼等重要信息,造成实施并购的国有企业事后不知不觉陷入债务沉重、官司缠身的被动境地。

3、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交易定价是企业并购的核心问题之一。一旦目标企业的定价虚高,国有企业就很可能为此支付过高的价款,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在现实操作当中,由于我国目前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缺失,部分国有企业高管和并购操作人员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通过抬高交易价格、私下收受回扣等不法行为侵吞国有资产;部分民营企业利益至上、诚信缺失,通过虚构特许经营权、专有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高估自身资产的价值,造成交易过程中国有资产损失。

4、过度融资风险。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很多时候是出于资金上的优势。国有企业由于具有国家背景,规模实力通常较大,因此更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而且贷款利率相对较低,正好可以满足对外并购所需要的资金需求。但是,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正是由于具备获取银行资金的便利性,许多国有企业在对民营企业实施并购时,经常会忽视其他融资方式和渠道,过度依赖银行贷款,随意提高标杆率,最终导致自身陷入资本结构失衡、财务风险剧增、债务负担沉重、还本付息困难、资金周转不畅等不利局面。

5、文化冲突风险。在我国当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国有企业往往更加强调遵规守法、诚信经营、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核心观念,在经营管理中更加注重长远规划,在决策制定上主要依靠集体负责、分权制衡,在选人用人上常常受制于论资排辈、人际关系等;而民营企业往往更加强调效率优先、利益至上等价值观念,在经营管理中更加注重短期利益,在决策制定上主要依靠个人负责、独立决断,在选人用人上常常只考虑成就贡献、开拓创新等。因此,在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的整合过程中,必将存在激烈的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和融合,必定会对并购后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冲击,甚至最终决定企业并购行为的成败。

6、法律适用风险。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鲜有针对企业并购行为的专门立法。虽然近几年新修订的《公司法》、《证券法》、《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兼并行为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对企业并购行为做出了一些相关的规定,但对不同经济成份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仍然缺乏相应的规范和指导,而且权威性和操作性都较差。正因为立法上的滞后,目前国有企业在对民营企业实施并购时,无论在报批、审核方面,还是在估值认定、交易定价方面,均存在较大的法律法规适用风险。

7、税务违法风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部分民营企业在粗放成长的过程中,遵规守法、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的意识较弱,有些民营企业甚至为了逃避纳税违规设置会计账簿、虚构隐瞒业务合同、随意进行财务核算、大搞特搞现金交易等。因此,国有企业在对这些民营企业实施并购之前,应当认真评估和谨慎对待其可能涉及的税务违法风险。

8、诚信履约风险。由于我国现阶段社会诚信体系仍未完全建立,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股东和经营者还普遍缺乏守法经营、诚信为本的理念,加上自身资金规模较小、履约能力有限,因此经常出现故意逃避履行合同、单方曲解或中止合同、客观无力履行合同、履行合同过程因故中断等情况,这些都是国有企业在并购民营企业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和关注的。否则,可能因此遭受不必要的挫折和损失。

三、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的风险应对策略

对于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加以防范: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并购决策程序。为了优化国有企业并购决策流程,降低决策风险,有效防范盲目决策行为,必须建立和完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做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独立运作,相互制衡。有条件的国有企业,还可以探讨引入股权激励、期权激励、分红权激励、职业经理人、外部董事、独立董事等机制和措施,更好地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从源头上防范并购决策风险。

2、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力量。做好并购尽职调查等工作。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本来就存在较大的利益输送风险,加上民营企业诚信度较差、习惯性粉饰财务报表、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风险因素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因此,国有企业在并购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应大力发挥注册会计师、评估师、律师、投资银行等专业机构和人员的作用,尽力做好目标公司尽职调查、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等相关工作。

3、采用恰当的并购估价模型,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国有企业并购民营企业,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评定目标公司的价值。对于拟开展对外并购的国有企业而言,必须根据并购动机、并购要素、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存续以及实际掌握的资料信息充分与否等因素,来选择和确定应采用的估值模型和评估方法,以合理评估目标公司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再与对方协商确定最终的交易价格。

4、合理筹措并购资金,适当控制融资风险。企业并购交易和后续的重组整合,往往需要支付和投入大量的现金,这会给并购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虽然国有企业对外融资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在并购民营企业时也应该适当控制财务杠杆,综合使用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等方式,尽量减少现金支付的比例,这不仅可以降低自身的财务成本,而且一旦目标企业出现风险时,也可以将该风险造成的损失限定在目标企业范畴,从而减轻自身可能遭受的损失程度。

5、并购整合过程中注重双方文化融合,有效管理文化冲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由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互不相同,前者对后者实施并购很容易导致并购后的目标企业效率低下,甚至走向失败。因此,在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并购方应加强与对方的沟通协调,在努力管控分歧的基础上,积极塑造一种求同存异、扬长避短、相互融合的企业文化,使并购协同效应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途径 篇6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政治意志的直接贯彻者和具体执行者,在所有其他各类组织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也不例外,建立党组织必须立足于此,发挥作用也必须立足于此。围绕政治核心地位发挥好保证监督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这是执政党政治意志在经济组织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在非公有制企业加强党组织建

设的中心任务。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一旦建立,一方面要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方面要从非公有制企业的特点出发,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工作,努力做到“为企业所需要,为企业所理解,为党员所欢迎,为职工所拥护”,通过“有为”,确保“有位”。

围绕保证和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要求,找准工作的三个结合点。

一是结合企业发展目标,确立党建工作目标,把保证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作为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二是结合生产经营状况,开展不同方式的党的活动,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渗透到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三是结合企业的优势,搞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以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成效,检验党组织活动的水平和党员发挥作用的状况。

协调各方关系,化解矛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党组织要面对各种复杂矛盾,提高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能力。协调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化解各种矛盾,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为根本依据,以有利于企业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健康发展为统一尺度,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要方法,以公开、公正为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此应努力做到:

――增强责任感,维护国家利益。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主张,引导广大员工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支持出资者、经营者依法经营,引导和监督企业照章纳税,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严格掌握政策,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引导党员和职工尊重和维护出资者、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财产处置权、收益分配权、用人自主权,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和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反映出资者、经营者的要求和呼声,促进有关部门改进作风,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坚持党的宗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要倾听职工群众的呼声,了解职工群众的疾苦,尽力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在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理、有利、有节地做好出资者和经营者的工作;在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受到侵犯时,要敢于站出来为职工做主,努力把职工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针对当前存在的党员学习少、活动少的状况,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从组织职责出发,加强党员教育尤其重要。要因时、因地、形式多样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增强党员意识。通过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也是实现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体现,从而克服“雇用”思想,增强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做到“平时工作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特别是在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中,成为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骨干。

――提高党员的岗位创新能力。立足党员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加强现代管理知识、科学技术的培训,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活动,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强化组织纪律。加强对党员特别是处于决策层、管理层中的党员的教育,使他们增强组织观念,自觉服从组织决定。特别是在重大问题上坚决贯彻党组织的决议,使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在企业中得到贯彻落实。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

党组织要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指导他们按照各自的章程开展活动,使群众组织成为党组织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优势,积极配合党组织的工作。党组织可以依托团组织把企业中的优秀青年特别是管理层中的优秀青年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并通过这些青年骨干开展党的工作。对涉及劳资矛盾的一些问题,党组织可将意图交待给工会组织,由工会出面协调。党组织还应支持和指导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集体劳动合同并监督合同的履行,参与劳动合同的协调,督促劳动保险福利的落实,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要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工会、共青团组织的工作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作用都得到有效发挥。

把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培育企业精神。

党组织要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载体,使企业管理、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工作融为一体。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优化企业健康发展的环

境,创新党建工作的方式,拓宽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

――着力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借鉴一些企业开展的以“讲文明、讲贡献,爱祖国、爱企业、爱岗位”为主要内容的“二讲三爱”活动,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三德教育”活动等做法,规范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加强职工岗位培训,鼓励职工自学深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着力塑造企业精神。借鉴一些企业以“振兴民族工业,争创世界名牌”为理念,开展“凝聚力工程”,营造“和谐、科学、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等做法,引导企业职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努力提升企业文化品位。

――着力抵御各种不健康思想文化的侵蚀。针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的实际,教育广大职工汲取各种思想文化的精华,自觉抵制和克服不健康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封建、愚昧、落后的思想文化的影响,努力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

加强对业主的教育和引导,为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的工作创造条件。

加强对业主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业主的政治觉悟和综合素质,从而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是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加强政治引导。针对业主的特点,要着力进行共同理想教育,引导他们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想的侵蚀,自觉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要着力进行责任意识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社会责任,合理支配个人财产,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发展企业,回报社会;要着力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引导他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尊重员工的民主权利,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要着力进行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教育,引导他们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加强市场经济、金融、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现代化管理水平;要着力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引导他们增强对党的感情,自觉支持在企业中开展党的工作。

――加强对业主党员的教育管理。在抓好对业主民主法制等方面教育的基础上,刘业主党员还要强化理想信念和党员意识教育,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党章,认真履行党员义务,自觉接受党组v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织的监督,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此,应建立健全有关制度,确保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双重管理”制度。以企业党组织为主,上级党组织、工商联、个协、行业协会党组织为辅对业主党员实行双重管理。上级党组织要经常督促他们参加党的生活,接受教育和培训,完成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工商联、个协、行业协会党组织应利用自身优势,及时掌握业主党员的思想动态和经营状况,协同企业党组织加强对业主党员的管理。二是定期报告制度。针对业主党员活动空间大的特点,要求他们定期汇报思想、工作、学习情况,正式党员可每半年向党组织汇报一次,预备党员每季度汇报一次。三是民主评议制度。在每年一次的民主评议党员活动中,认真对业主党员进行评议。应广泛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并听取工商联、税务等部门的意见。对丧失党员条件的,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正确认识和对待业主党员担任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的问题。为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便于协调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如果企业中没有其他合适人选,且业主党员素质较好,有党务:作经验,群众也公认,可以由业主党员作为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的预备人选,经过上级党组织批准,方可进行选举。对已经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的业主党员,应加强党性教育和制度约束,要求他们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党的工作。

浅析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篇7

近年来, 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拉开序幕, 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重点, 并且从现阶段的状况来看,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环境优化、路径选择以及制度设计已经成为国有企业关心的重要课题,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已经成为监管部门、学术界以及实务界的焦点。

二、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发展, 国家统计局按照企业登记注册类型, 把企业划分为三大类, 即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内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划分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外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等;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划分为: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其他港澳台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合作经营企业、合资经营企业等;内资企业划分为: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联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集体企业、国有企业等。上述企业中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企业、集体联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以及其他有限责任公司等, 都存在多种所有制资本混合。混合所有制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国有企业强调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将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现代经济制度的微观实现形式, 并且已经明确了混合所有制的高度以及意义, 明确混合所有制是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实现形式和组织形式, 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空间, 这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加快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有效措施分析

(1) 打破传统一股独大的现状, 实现投资的多元化发展。国有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盈利, 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 应该按照市场化要求, 引入多样化的外部资本, 创建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对于履行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提供公益性服务或者产品、处于特定领域的国有企业, 应该保持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对此, 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应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引入不同类型的投资资本以及不同的战略投资者, 还可以通过引入期权等多种股权, 不断的引入内外资本, 让所有投资主体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管理、财务、技术以及市场等信息, 创建权责明确、保护严格以及归属清晰的现代产权制度;其次, 应该鼓励和国家安全关系、重大战略, 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有企业, 通过股权并购、资产并购等方式减持存量, 实现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为其他投资主体提供更多的投资空间, 逐渐的下调国有股权比例。

(2) 创建完善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企业的发展必须严格的遵循市场的相关运行机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的过程中, 应该不断的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 创建完善的企业制度, 逐渐的增大国有企业市场化选聘制度, 实行经营目标契约化管理与岗位制度管理, 借鉴国外政府允许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企业制度的方式, 创建投资银行体制,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筋肉机构对国有企业的投资, 还能够实现对国有企业经营的监督和管理, 主要是因为银行在投资时会指派专门的审计人员进行监督, 更加明确国有企业的财务信息。此外, 还应该增加员工的持股比例, 由国有企业的员工出资认购公司的部分股权, 还可以创建员工持股基金的方式, 创建完善的职工激励机制, 制定客观的奖励以及职工升迁指标, 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处于特殊地位的国有企业。采用员工持股、股票期权、经营者持股等方式, 将企业职工的薪酬和企业的利益相挂钩, 这样能够强化对国有企业经营的监督和盘活国有资产。同时, 还应该通过市场化手段聘请职业经理人团队, 引入专业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第三方审计室等, 创建多样化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对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 给予严厉的惩罚, 防止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部分人以非法额渠道获得高额的非法利益。

(3) 创建和强化董事会, 维护各个股东的利益。构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创建和强化董事会, 能够保证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法人主体地位, 将董事会作为混合所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核心, 能够切实的维护股东的利益。董事会的成员应该严格的按照股权比例以及章程进行配比、任免以及推选, 保证外部董事、独立董事的比例少于二分之一, 并且独立董事的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和企业决策的需求相匹配。同时, 还应该定期的对所有股东进行薪酬管理、经理层选聘、董事会业绩考核等, 保证所有的股东发挥相应的作用。

(4) 明确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以及程序。无论是国有独资企业还是国有企业, 想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应该制定明确的程序, 并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负荷市场规则的方式, 通过对重庆、广东以及上海等众多期房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做法来看, 各个地区实施混合所有制的改革程序和方式、国有和非国有资本的比例、混合所有制的对象选择以及各种所有资本的权益保证等, 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 国有企业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 应该根据当地以及市场的具体状况, 制定明确的程序与方式。

四、结束语

总之, 国有企业想要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 就应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 并严格的遵循市场规律, 充分的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让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并和其他所有制成分进行谈判、兼并以及重组, 进一步的深化国企改革, 提高国有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彭翔.公益性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5, 14 (5) :511-513.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途径 篇8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经济;产权结构;改革

一、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来克服国有企业的弊端,标志着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在内的中国改革站在了一个新的航标和历史起点上。

二、国企产权制度问题以及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比较系统的30多年改革,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90年代初以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思路,实际上已经触及产权这一核心问题。但是具体的改革实践尚未到位,没有很好地解决产权制度改革中最根本性的有关所有者主体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在产权制度上存在着产权关系范围过宽、产权关系链过长、实际产权主体缺位等严重问题。同时,由于在经营管理上又存在政企不分等问题,在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和公司治理结构上造成许多缺陷,如政企不分、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不落实、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企业内部人控制和国有资产流失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因此,从国有企业经营和运作的现状看,国有产权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措施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就是把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推动国有资产的产权以资本运作的形式,实现产权的流动和重组。

产权制度改革要立足于解决国有企业的深层次矛盾。第一,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自有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这是构筑现代企业制度资本结构的一个重要基础;第二,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直接融资不足的问题,这是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一个根本出路;第三,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冗员多、效率低、工艺技术落后的内部结构不合理状况,这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途径;第四,要着力解决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重复建设、产业趋同化、外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是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的一项战略举措;第五,要着力解决企业办社会负担重、政企不分的问题,这是推动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真正走向市场的必由之路。

当前,产权制度改革应坚持市场配置为主的原则。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实质意义上是国有资本的重新配置,在市场经济日臻完善的新形势下,企业在定方案中应该充分考虑市场规律、市场机制和市场取向。国有资本在一个企业是否“全部转让”或“部分转让”,关键要尊重市场的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行业和企业,不“退”不足以解决国企深层次矛盾的企业要抓紧推进资本退出的产权制度改革。对市场中的强势企业,无论其是否是竞争性行业,则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吸引外部法人参股或股票上市等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可通过资产置换、投资入股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国有资本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

坚持依法推进的原则。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涉及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国有净资产的重新配置。当前,在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的形势下,产权制度改革涉及的国有资产的权属变更,应依法办理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置股权;二是对产权变更的资产要严格按照“资产评估条例”等现行法规进行评估。三是制止行政性“宽松政策”对国有资产折价“配送”的不规范做法。坚持合理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原则。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围绕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一是突破不同所有制之间资本整合的壁垒,推动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重组;二是突破产业内部整合的旧模式,推动国有资本向高效产业的流动重组;三是突破区域内的封闭整合,推动国有资本跨区域的优化重组;四是突破国内集团资本的互补性整合,推动国有资本与跨国集团合资重组。

四、 用混合所有制方法深化国企产权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国资民资混合,民营企业机制引入到国有企业机制中,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可以有效克服国有企业一资独大,有利于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效率较低的不足。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通过多种改制形式使得国有企业资本日益明确化和集中化,也是企业效益增长的加速化。

(二)有利于公平正义的实现。国有企业可以收购、兼并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也可以兼并、收购国有企业,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既解决了民营资本的出路问题,又解决了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公平待遇问题。

(三)产权更加明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组成混合企业集团,成为混合所有制,通过股权的形式,财产权利清晰,实践中可以灵活兼并、出卖、破产,利益关系明确,有利于搞活国有资本,提高国有企业的控制能力。

(四)优化了资源配置。运用混合所有制的形式来改革国有企业的最大优越性,是成功地实现了资本的社会化,国有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形式,不仅有效地利用了自有资源,而且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等方式,放大了国有资本的正能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五、结语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的作用,决定着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从理论研究到具体的实务操作过程上必须以审慎的态度对待。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明确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主体,由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做到国有资产产权和行政管理权彻底分离,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行使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国有资产,政府机构行使行政管理权,执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在区分国有资产的终极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并且政企分开的条件下,规范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在明确产权主体的前提下,加快国有产权的流动,调整国有产权结构,既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又使国有资产发挥其特殊的功能。也只有通过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才可以使社会发展的基础有根本性的变化,国有企业效益得以提高进而国家的经济实力得以强大,最终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既全体人民可以从国有企业改革中分享到实惠。

参考文献:

[1] 马立行,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有限公司,2010

[2] 刘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 吴威,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6月,第543期

[4] 漆多俊,国有企业股份公司改组法制问题研究[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收件人:陈哲文 手机:181 0964 9230

上一篇:一上历史复习资料下一篇:圣诞节简短幽默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