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好新闻发言人制度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落实好新闻发言人制度(精选8篇)

落实好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1

东沟公司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

规范企业重大新闻发布的实施方案

一、公司设立新闻发布和舆情监测研判领导组

1、组长兼新闻发言人:冯喜廷

主要职责:负责日常性舆情监测和处置工作,以及重大舆情信息的监测和管控工作;配合新闻发布办公室组织实施公司突发事件新闻处置工作;确定公司新闻宣传口径以及发布范围;做好记者采访接待和答复记者询问等媒体服务工作,公司重大事件、热点舆情,以及发生突发事件时对外发布新闻、接受采访;定期向晋南公司新闻发布办公室、舆情监测与研判办公室提供公司的新闻宣传或舆情信息,东沟公司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 规范企业重大新闻发布的实施方案。

2、新闻发言人联络人:王彦军 主要职责:统筹指导与协调公司新闻发布工作,联络新闻发言人接受媒体访谈;协助新闻发言人处理日常工作;对新闻发布办公室、舆情监测研判办公室进行业务指导与工作协调;对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由新闻发言人委托定期在新闻媒体发布新闻。

3、新闻发布办公室设在公司综合工作部

主要职责:新闻发布办公室是公司对外新闻发布的常设机构。对新闻发布和涉外宣传工作进行日常管理。根据公司新闻发言人和联络人的部署和安排,负责统一指导与协调公司及各部门开展新闻发布和对外宣传工作;研究制定对外新闻宣传重点选题计划,并协调各有关部门具体实施;负责制定舆情监测管控考核评估和绩效责任制度;公司舆情收集和整理,特别是新闻发布后的舆情跟踪分析和评估工作;协调记者采访和答复记者问询等媒体服务工作;与外部主流新闻媒体的沟通工作;组织学习、考察有关团体新闻发布工作,推动公司新闻发布向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4、舆情监测与研判办公室设在公司综合工作部

主要职责:对涉及公司的舆情进行监测与研判。开展重大舆情的监测与管控工作,抓好日常性的舆情信息监测工作;对公司相关舆情的收集、筛选和归档,并定期向新闻发布办公室报告舆情;定期检查、分析、研判舆情,对可能引发风险的舆情进行预警,及时提醒相关部门和舆情监测信息员;对涉及公司的、影响较大的负面舆情及时处理,对重大事件和可能引发危机事件的舆情,及时报告新闻发布办公室。

5.公司安全监察处、生产技术部、通风管理部、综合工作部、经营管理部等部门要明确设置一名舆情监测信息员,及时了解掌握公司生产、经营、安全、社会热点等方面的舆情信息。

6.公司要在综合工作部设立新闻发布和舆情监测研判机构,领导由公司书记担任,及时掌控舆情信息和指导协调突发事件的新闻宣传工作。

二、新闻发布工作指导原则、主要内容、基本形式和实施要求

(一)指导原则

新闻发布应当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正面宣传为主、用事实说话的工作方针,以建设“平安东沟、卓越东沟、文明东沟、和谐东沟”为目标,通过全面、准确、主动、及时的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和情况说明,不断增进职工群众、社会公众对公司开疆拓土和跨越发展的了解、理解和支持。逐步建立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新闻发布制度,确保消息发布的权威性,提高公司工作的透明度,以利于引导、调控舆论,趋利避害,使新闻发布工作成为促进企务公开、党务公开,推动公司安全发展,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平台,为推动集团公司高质量实现“强煤强化,五年双千亿”宏伟目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新闻发布的主要内容 按照企务、党务信息公开工作要求,新闻发布的主要内容包括:

1、重点工作。公司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要决定等;公司出台的重要规范性文件;公司一个时期安全生产、经营指标、职工生活发展情况;公司所属各部门工作中的重要事项以及相关职责的履行落实情况。

2、热点问题。涉及公司的重大问题、新出台的政策、规章制度以及职工关注的阶段性热点问题等。

3、企业发生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情况以及采取的对策措施等。

4、荣誉成就。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改革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各方面获得的荣誉和取得的重要成就。

5、依法可以公布的其他事项。

(三)新闻发布的基本形式 根据发布内容与传播效果的实际需要,新闻发布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1、新闻发布会。包括公司新闻发布会、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发布等。由新闻发言人、公司领导或公司新闻发布办公室指定的相关信息员围绕预设主题发布信息,邀请新闻媒体参加。发布人围绕发布主题回答记者提问,一般不对媒体报道作出限定或提出特别要求。

2、媒体沟通会。包括新闻通气会、背景吹风会等。由新闻发言人或新闻发言人联络人指定相关信息员,就公司发展状况、企业工作和职工队伍建设说明情况、解读背景、阐释政策。邀请特定媒体参加,与会人员与记者进行现场交流。

3、新闻通稿,规划方案《东沟公司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 规范企业重大新闻发布的实施方案》。包括新闻发言人发表讲话、授权主流媒体发布的新闻稿等。对于授权发布的内容,一般要求被授权媒体全文刊发;其他新闻稿,一般不对媒体的报道使用提出特殊要求。

4、接受媒体采访。包括接受媒体专访、组织媒体集中采访等。接受媒体专访前,公司新闻发布办公室要求记者提供身份证明、采访提纲及说明报道意向,经审核后报新闻发言人联络人,由联络人根据情况及专业划分提请新闻发言人或协调有关领导,分别受理省内外媒体的采访。必要时,新闻发布办公室要对相关新闻稿件进行审核。组织媒体集中采访,新闻发布办公室应进行周密的组织策划,采访前可以对媒体报道提出相关要求。

5、答复记者问询。包括通过电话、传真、邮寄材料及电子邮件等答复媒体记者或相关机构提出的问询。统一由公司新闻发布办公室负责。

(四)新闻发布工作实施要求 新闻发布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各部门、队组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不断增强新闻发布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提高新闻发布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要周密安排、精心策划新闻发布工作。要根据有效利用新闻媒体、主动引导舆论的原则,认真策划和选择新闻发布的主题、内容、时机和形式。

2、要建立健全舆情收集、研判机制。要通过跟踪、收集、分析省内外新闻媒体对本公司工作的相关报道,及时研究对策,提高新闻发布的针对性和引导舆论的有效性。

3.要建立重要信息核实机制。要及时核查社会舆情涉及公司的重要信息,并拟定对外口径,确保发布新闻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相关部门和队组要积极配合和支持核查情况及拟定口径工作。

4.要做好新闻发布和新闻发布会的报道组织工作。除有特殊安排外,新闻发布会应向所有具有采访资格的主流媒体新闻记者开放。

5.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新闻发布。包括举行新闻发布会、媒体沟通会,组织记者集体采访、单独采访,以公司新闻发言人的名义发布新闻公报、声明、谈话,答复记者的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问询,通过公司网站发布新闻信息等。要根据新闻发布的内容、目的和要求,从实际效果出发,充分利用不同的形式,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6.自主新闻发布会应相对固定场所,对讲台、背景、标识等做规范化的场景布置。

7.要严格执行新闻宣传纪律和公司有关保密规定,不得泄露公司秘密;未经批准,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以公司名义举办新闻发布活动。

三、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工作

突发事件是指在不可预见的条件下发生的,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生活秩序和公司形象的事件。它具有紧迫性、传递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企业突发事件主要包括生产事故类、群体事件类和自然灾害类。

公司成立突发事件新闻应对领导小组

组长: 冯喜廷

副组长: 公司各分管领导

成员:公司各部门负责人

(一)突发事件新闻处置工作的基本程序

1、启动应急预案,制定新闻发布方案。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发生地单位应及时向晋南公司新闻发布办公室报告。公司新闻发布办公室组织有关方面在迅速查明情况,掌握事态发展动向的基础上,及时研究和制定新闻发布工作方案,并确定专人负责及时向新闻发言人报告。涉及多个部门的,由新闻发言人联络人协调确定发布新闻的部门、内容和程序。新闻发布工作方案必要时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

2、核实事件信息,起草新闻发言稿件。对重大突发事件,由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新闻发布前,要认真研究确定发布内容和口径,并与事件发生地单位信息员认真核实,必要时派人赴现场核查,确保信息准确。新闻通稿由新闻发布办公室审阅后,送公司新闻发言人审定,对是否报道和如何报道提出指导性意见。

3、组织新闻发布,适时应对媒体采访。对于情况较为复杂的突发事件,可分阶段发布。先简要发布基本事实,争取主动,正确引导舆论,然后视突发事件发展处置的情况,及时发布有关新闻。对于一般性突发事件,责任单位应主动配合新闻媒体,对新闻报道提出建议,对新闻稿涉及的事实进行认真审核。对于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字的发布,应征求责任部门和公司有关领导的意见,做到准确、真实。要随时了解外界舆论的有关反应,组织好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的新闻发布,以减少对处置突发事件工作的各种干扰和不利影响。

4、评估总结。突发事件解决后,要通过评估反思,切实改进工作,努力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从根本上杜绝类似突发事件的发生。

5、重塑形象。在突发事件过后,责任单位要采取一定措施,与此同时,要持续关注媒体动态,防控相关不良舆情的发生和多次传播。同时,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告知他们突发事件后的新局面、新进展,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

(二)突发事件新闻处置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1、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遵循“快讲事实、慎讲原因”的原则。对突发事件要积极主动地查清基本事实,在第一时间选择权威媒体发布,争取主动权,最大程度压缩虚假信息的传播空间。要特别慎重发布突发事件的原因和结论,可适时不断补充最新情况。

2、要认真做好外部媒体记者接待工作,并及时联系新闻发布办公室应对采访工作。没有新闻发布工作任务的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外发布消息。对擅自对外发布消息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要重视员工的日常管理教育,提高员工维护企业形象以及新闻发布工作制度的认识,避免引发歪曲性报道。

4、如遇媒体报道与事实不符的,应及时通过适当方式予以澄清;如遇歪曲性报道,要及时通过主流媒体主动澄清事实,以正视听,着力塑造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最大程度降低负面影响。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提高公司新闻发布的舆论引导工作水平,使公司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尽快规范化、制度化。

1、建立舆情监测与研判工作制度

舆情信息是企业了解情况、分析形势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各部门要按照公司舆情处置要求,抓好日常舆情信息监测工作,对各类新闻媒体信息进行动态分析,对涉及公司的重要舆情信息,按照分级处置原则,及时进行反馈与处理。对不良舆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重点跟踪,分级处置,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处置工作方案

高度重视企业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置工作。一是把突发事件新闻处置纳入公司整体应急预案中,制定新闻处置预案和工作流程。二是通过宣传、培训和演练,把新闻处置预案和工作程序落实到各级管理人员,切实提高各部门处理新闻媒体突访能力。三是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制高点,积极主动配合新闻发布办公室开展新闻发布,解疑释惑,化解危机。

3、建立新闻发布与舆情监测研判队伍培训工作机制

各部门要重视新闻发布与舆情监测研判工作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新闻宣传与舆情监测研判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公司新闻发布办公室、舆情监测与研判办公室将搭建平台,组织有关新闻宣传与舆情监测研判工作人员开展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

4、建立与媒体日常交流沟通渠道。

公司新闻发布办公室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主动加强与省市主流媒体开展联谊活动,加强沟通、争取支持、推动工作,适时召开公司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座谈会,主动介绍公司生产经营、改革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情况,并酌情接受记者提问,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

五、本月底前,各部门应成立新闻发布和舆情监测研判机构报,并设一名舆情监测信息员,按要求填写附表一、二,及时报送公司新闻发布办公室。

附件一:舆情监测信息员报表

落实好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2

要建立健全新闻发布法定制。各级党委有必要出台一个《党务信息公开条例》, 以法定的形式把新闻发布的任务、内容、时间和程序确定下来。新闻发布的内容应包括:党委和党委各部门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工作、重要规定及其执行情况和进展;社会广为关注的干部选任、反腐倡廉等重大热点敏感问题;针对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虚假、歪曲或不完整信息, 以及群众所产生的误解、疑惑, 及时加以澄清, 正确引导舆论;发布其他需要党委部门向党员和群众公开的信息。

要建立健全新闻发布问责制。一是对党委部门首长问责。把新闻发布做成“一把手工程”, 党委部门“一把手”要对新闻发布负直接领导责任。二是对党委新闻发言人问责。新闻发言人要真诚面对媒体和公众, 说实话、讲真言。如果对新闻发布不作为、不及时、不规范、不准确, 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后果的, 党委新闻发言人将依法面临问责。

新闻发言人制度离制度化还有多远 篇3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制度;制度化;知情权

中图分类号:G2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0-0056-02

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特别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后,铁道部及时地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然而,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却因“不管你信不信,我信了”、“这是生命的奇迹”等不适当言论最终被停职。对于他的离开,很多人拍手称快。然而客观审视这场新闻发布会,发言人的表现确实不佳,和公众的期望值之间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他的离任却反映出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遭遇的一个瓶颈,也再次把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制度化建设提上了日程。如果没有相关制度法律的保障、没有宽松的环境新闻发言人就成了一个高危行业。新闻发言人在发布会上能说什么,该说什么都要依照领导的意图,那么新闻发言人就很容易因为某句话说错了,领导不高兴了或者公众不喜欢听就遭遇离职。因此,新闻发言人制度需要真正的制度化,但当前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离制度化还有多远?

一、制度化理论

按照社会学的有关社会制度的理论知识,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社会的一种具体的制度,它也是一种管理和控制社会的有效方式和规范体系。一个制度之所以成为规范体系,最基本的便是制度化过程的实现。

制度化指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同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1]。可以说制度化也就是人类的社会形式普遍被制约及社会规范逐渐内在化的过程,也是群体组织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社会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备;其二社会规范内在化的程度。因而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化也就是围绕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整个体系建立与完备过程,以及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工作方式逐渐走向规范并被认可的过程。

关于制度化的具体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共同价值观念的确立;二是规范的制定;三是相关机构的建立和健全。就新闻发言人制度而言也就包括新闻发言人制度遵循的被普遍认可的价值观;与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关的法律规范的制定;保障新聞发言人制度的基本组织结构体系。以下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对当前我国新闻发言人的制度化程度作一个具体的分析。

二、新闻发言人共同价值观

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目的是什么?新闻发言人在工作中要遵守怎样的价值本位?这实际上就涉及到新闻发言人制度共同价值观念的确立。只有有了共同的关于新闻发言人价值观的确立和统一,新闻发言人在实际工作中才会建立自身职业和所代表组织的认同感,并在工作中将人格融合于组织之中。具体而言,新闻发言人在工作中要明晰作为一个职业,新闻发言人理应遵守的职业诉求以及秉承的价值是什么,这就如教师其遵循的本质价值理念就是教书育人一般。这个价值观的统一非常重要,价值理念的模糊就会使新闻发言人对自身的工作职责认识不清,会使新闻发言人在面对该不该说?要不要说?说到什么程度等情况时选择依照上级或者领导的统一口径来思考问题。

那么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设立其目的是什么呢?新闻发言人无疑是我国政治文明向前推进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政府包括党委普遍都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为了更好地开展政府工作,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各省市制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一个共同出发点。但是,有些地方将其看成是政府与公众沟通的一个桥梁,是为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有些地方则强调是为了宣传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工作成就。这两个方面归结起来也反应出当前新闻发言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两个角色的扮演:一是政府部门的代言人,根据政府的授权,充当“喉舌”;二是于社会公众而言,新闻发言人是他们获知国家政务信息的权威来源,是实现公民知情权的保证[2]。在这两个角色中哪个才是新闻发言人应该秉持的根本价值取向呢?我个人认为喉舌固然重要,但如果秉持加快我国的政治民主发展进程的目标,后者才是新闻发言人应该坚持的角色自觉和价值取向。因此,政府应该改变高高在上的,主导一切的传统政府形象,而应该放低姿态,政务公开,努力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真正做到为人民的利益着想,把自己拥有的绝对数量的信息资源分配给大众,实现与大众的信息资源共享。

三、制定规范

新闻发言人制度要有统一的价值取向之外,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新闻发言人也日益意识到与媒体和公众沟通的意识,对自身工作有了正确的导向定位。但是,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成熟与进步却必须要有法律上的相关规定,以此才能为新闻发言人制度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机制。因此,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主要是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备是新闻发言人有效运作的根本保障。没有制度法规的保障,新闻发言人在实际工作中依然会出现“因言获罪”的情况。

在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上,我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以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实现。有人统计,从1979年到2000年,有60多件法律规定了公开制度,其中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有17件,有220多件行政法规规定了公开制度,其中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有67件[3]。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已经实施。这一条例旨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条例在法律制度上第一次对公民知情权做出明确规定。然而,我国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具体规定依然散见于高阶位的宪法和一大批法律法规之中。在国家层面上,重要的政务新闻发布规则一般体现在中央政府颁布的行政文件或条例中,而有关气象、疫情、证券等生活服务类或经济领域的信息的发布则一般由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在零散的法规文件中,有关信息公开的规定大多比较简单,缺乏可操作的程序,如公民遭遇信息不公开,新闻发言人法律责任如何追究?公民如何寻求及时的法律保护等等。此外,负有公开责任的机构在执行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信息公开的界限不明,没有法律救济手段,可见正式约束虽然存在,但由于其自身的零散、简单,因此,对于信息公开行为的强制性约束作用很小。

另外,虽然条例已经实施,但是有些地方和部门公开不规范,随意性较大。想公开就公开,不想公开就不公开。一些部门公开的内容不全面,不细致,让群众如雾里看花,看不明白;有的甚至从部门利益出发,公开内容避实就虚,形式主义严重。因此,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一定层面上成了“花瓶”。以上情况的出现与政府体系长期习惯于操作不公开,缺乏基本的透明度的状况有密切关系,而且这种状况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惯性;而要改变它,根本上要靠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推进。

四、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健全

首先,从纵向的组织结构而言,我国已经建立了三级新闻发言人制度,即国务院办公室、中央各部委、省级人民政府三级发言人制度。然而另外一种以新闻发言人的名义,定人、定时、定点举办新闻发布会目前还比较少。有些虽然定了人,但往往是有话就说,没话则会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很长时间不说,缺乏常态的新闻发布机制。这就使得政府的新闻发布会变得可有可无,进而削弱了公众获取应有知情权的权利,损害了公众的合法权利,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了一种摆设。

其次,横向而言,从新闻发言人发布信息的流程可以看出新闻发言人制度具体运作。据此大致可窥探出新闻发言人制度内部的组织结构。我国的新闻发言人每次开展发布活动时,需要做的工作包括:信息的采集与加工,包括发布主题的定位与确定到新闻发布稿的准备;具体新闻发布会的会务准备;发布信息,答记者问及最后的反馈四个主要方面。这些工作并不是都由新闻发言人来独自完成的,其背后应该有一个团队。国务院新闻办人事局局長汪兴明认为,为新闻发言人配备一定的助手非常必要。他说,美国的新闻发言人要配备二三十个助手。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不少地方实行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往往就只有一个新闻发言人在工作,有的则设置一名新闻发言人,配备1至2名联络员,这样就组成了一个新闻发言人工作班子。每次举行新闻发布会,面对繁多的行政信息,就全依靠几个人在众多信息中选择所发布的信息,而且还要做到所发布的信息要具有时效性,要有新闻点,要符合公众的信息需求,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就如前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也坦言自己只能算是半个新闻发言人,那一半还有重任。而且他负责的宣传部只有11名定员,除了新闻发布工作还需要完成对铁路系统内部200多万员工的宣传教育,工作强度之大可以想见。因此,这样的内部运作机制和结构势必影响到新闻发言人所发布信息的质量,因此很多时候很多新闻发言人的发言可以说内容空洞,显得华而不实,更不用说有新闻点,能引起媒体及公众的兴趣。这种状况其实是对政府信息利用的无效,是信息的一种浪费,也从本质上影响了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

以上是按照社会学中制度化的相关理论知识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制度化程度作的一个考察。从分析中不难看到在共同价值观念的确立、与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备上以及完备的组织结构体系上,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着不少不尽人意之处。因此,从制度化理论层面来看,当前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进步,但是离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化还有不小的距离。要走向制度化,政府部门需要对政治传播有更长远的战略构思,需要相关行政上新闻发言人授权和认可机制的建立,更需要具备以信息公开、信息自由为立法旨趣的法律保障。这样新闻发言人才不会成为一个“高危职业”;也才会真正推进社会民主政治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郎劲松.新闻发言人实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司对外宣传和沟通管理,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工作体系,规范公司系统新闻发布工作,为公司发展赢得广泛的理解和支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公司章程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司新闻发言人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的原则,按照“权威、及时、准确、灵活”的要求开展工作。

第三条 新闻发言人工作应遵守新闻宣传纪律和有关保密规定,维护公司和投资者合法权益;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展示良好企业形象。

第二章 工作职责

第四条 公司新闻发言人由董事会秘书担任,代表公司对外发布新闻。

第五条 新闻发言人主要职责:

(一)协调、指导新闻发布筹备、实施工作;

(二)审核新闻发布建议、新闻发布稿和新闻答问口径;

(三)主持新闻发布会;

(四)代表公司对外发布新闻、声明和有关重要信息。

第六条 新闻发布工作实行归口管理。证券事务部为新闻发布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协助新闻发言人开展新闻发布工作。

第七条 证券事务部的主要职责:

(一)研究分析外部舆情,对需要发布信息、澄清事实或加强宣传的新闻事件,提请新闻发言人对外发布信息;

(二)梳理内部工作情况,就本公司相关部门提出的新闻发布需求,提请新闻发言人对外发布信息;

(三)组织实施新闻发布工作,拟订新闻发布工作计划、策划方案,会同相关部门起草新闻发言稿;

(四)做好新闻发布的会务工作;

(五)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发布活动,邀请相关新闻媒体采访报道;

(六)跟踪媒体报道情况和社会舆论反应,开展新闻发布效果评估,向新闻发言人反馈信息,提出工作建议;

(七)完成新闻发言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 公司其他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提供专业背景资料,协助证券事务部起草新闻发言稿;

(二)根据实际需要参加新闻发布会,补充解答新闻媒体提出的问题;

(三)根据新闻媒体提出的问题,补充提供专业技术资料,并对本部门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和反馈。

第三章 新闻发布的内容和形式

第九条 新闻发布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应急新闻发布。应急新闻发布工作是指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可能涉及或已经涉及公司形象的负面报道进行的新闻发布工作。

(二)针对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解疑释惑。

(三)其他需要发布的重要事项。

第十条 新闻发布要严格执行新闻宣传纪律和企业有关规定,注意尚未公布信息及内部信息的保密。未经批准,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以公司名义举办新闻发布活动或对外发布新闻和信息。

第十一条 新闻发布可采取以下方式:

(一)新闻发布会;

(二)新闻通报会(包括记者招待会等);

(三)以新闻发言人的名义发布新闻、声明、谈话;

(四)组织新闻记者集体采访或单独采访;

(五)其他形式或渠道的新闻发布。

第四章 新闻发布工作机制

第十二条 新闻发布工作实行审批管理。新闻发布的主题和内容由证券事务部或有关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提出,报请董事长审批后实施。

第十三条 新闻发布的工作程序:

(一)明确发布主题。根据新闻发布计划和工作需要、突发应急事件分析结果或社会舆情分析结果,以及媒体采访要求等情况,由证券事务部或有关部门等有关方面提出发布需求,执行审批程序,明确新闻发布主题。

(二)收集发布资料。新闻发布材料一般包括新闻通稿和背景材料。新闻通稿主要介绍要发布的主题内容,应形成书面材料并在会上散发;背景材料应根据一个时期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做必要的答复准备。上述材料由参加发布的相关部门提供,证券事务部汇总把关,报公司领导审定。

(三)制定发布方案。新闻发布归口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新闻发布时机和形式,制定相应的新闻发布工作实施方案,协调相关部门,起草新闻发布稿,报新闻发言人审核。

(四)邀请相关媒体。根据发布需要,邀请相关新闻媒体。

(五)实施新闻发布。以公司名义召开的发布会,一般由新闻发言人发布,也可邀请公司领导或相关部门负责人发布。除新闻发言人外,其他发布人员由证券事务部提出建议后,报董事长确定。

(六)事后效果评估。新闻发布后,证券事务部回顾发布流程,存档新闻发布资料,跟踪媒体报道情况,评价发布效果,总结发布工作,及时向新闻发言人、有关部门反馈。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证券事务部负责解释。

落实好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5

为把医院新闻发布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按照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做好《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结合医院工作实际,特制定《XX医院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医院新闻发布工作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的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发布内容

(一)医院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

(二)医院当前的建设与发展情况。

(三)医疗、护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四)医院的政风行风建设,医德医风教育情况。

(五)社会关注的与医院相关的热点问题。

(六)重大突发性事件。

(七)对新闻媒体有关报道的回应和事实说明。

(八)其它需要发布的事项。

三、发布程序

新闻发布具有其权威性,须经院长办公会讨论研究决定。

(一)新闻发布会一般由医院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信息。重要新闻信息由主管领导发布。

(二)网上发布新闻信息一般由医院新闻发言人审核后网传。重要新闻信息由主管领导审核后网传。

四、发布范围

新闻发布范围分院内和院外两种,标准相同。

五、组织部门

新闻发布活动由医院党委办公室负责组织,其它职能部门予以配合。

XX公司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6

(讨论稿)

2009年3月19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XX公司对外宣传和沟通,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工作体系,规范公司系统新闻发布工作,为公司发展赢得广泛的理解和支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国家电网公司有关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公司新闻发言人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的原则,按照“权威、及时、准确、灵活”的要求开展工作。

第三条 新闻发言人工作应遵守新闻宣传纪律和有关保密规定,维护集团公司合法权益;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展示良好企业形象。

第二章 工作职责

第四条 集团公司新闻发言人由办公室(新闻中心)主任担任,代表集团公司对外发布新闻。

第五条 新闻发言人主要职责:

(一)协调、指导新闻发布筹备、实施工作;

(二)审核新闻发布建议、新闻发布稿和新闻答问口径;

(三)主持新闻发布会;

(四)代表集团公司对外发布新闻、声明和有关重要信息。

第六条 新闻发布工作实行归口管理。集团公司办公室(新闻中心)为新闻发布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协助新闻发言人开展新闻发布工作。

第七条 办公室(新闻中心)的主要职责:

(一)研究分析外部舆情,对需要发布信息、澄清事实或加强宣传的新闻事件,提请新闻发言人对外发布信息;

(二)梳理内部工作情况,就本单位相关专业部门提出的新闻发布需求,提请新闻发言人对外发布信息;

(三)组织实施新闻发布工作,拟订新闻发布工作计划、策划方案,会同相关专业部门起草新闻发言稿;

(四)做好新闻发布的会务工作;

(五)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发布活动,邀请相关新闻媒体采访报道;

(六)跟踪媒体报道情况和社会舆论反应,开展新闻发布效果评估,向新闻发言人反馈信息,提出工作建议;

(七)完成上一级新闻发布归口管理部门交办的工作;

(八)完成本单位新闻发言人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 总部有关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提供专业背景资料,协助办公室(新闻中心)起草新

闻发言稿;

(二)参加新闻发布会,补充解答新闻媒体提出的问题;

(三)根据新闻媒体要求,补充提供专业技术资料;

(四)根据新闻媒体提出的问题,对本部门(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三章 新闻发布的内容和形式

第九条 新闻发布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新闻发布。以工作会为时间节点,重点发布公司工作成绩,阐述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集中传播公司发展规划、优质服务、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等企业核心价值观,向社会各界集中展示企业良好形象。

(二)年中新闻发布。以电力迎峰度夏为时间节点,重点发布电力迎峰度夏形势、有序用电工作等内容。

(三)应急新闻发布。应急新闻发布工作是指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可能涉及或已经涉及公司形象的负面报道进行的新闻发布工作。

(四)针对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解疑释惑。

(五)其他需要发布的重要事项。

第十条 新闻发布要严格执行新闻宣传纪律和国家、企业有关保密规定,不得泄露国家和企业秘密。未经批准,任何部门或

个人不得以公司名义举办新闻发布活动或对外发布新闻和信息。

第十一条 新闻发布可采取以下方式:

(一)新闻发布会;

(二)新闻通报会(包括记者招待会等);

(三)以新闻发言人的名义发布新闻、声明、谈话;

(四)组织新闻记者集体采访或单独采访;

(五)XX公司网站;

(六)其他形式或渠道的新闻发布。

第四章 新闻发布工作机制

第十二条 新闻发布工作实行审批管理。新闻发布的主题和内容由办公室(新闻中心)或总部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提出,报请集团公司分管领导审批后实施。

第十三条 新闻发布的工作程序:

(一)明确发布主题。根据新闻发布计划和工作需要、突发应急事件分析结果或社会舆情分析结果,以及媒体采访要求等情况,由办公室(新闻中心)、有关部门等有关方面提出发布需求,执行审批程序,明确新闻发布主题。

(二)收集发布资料。新闻发布材料一般包括新闻通稿和背景材料。新闻通稿主要介绍要发布的主题内容,应形成书面材料并在会上散发;背景材料应根据一个时期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做必要的答复准备。必要时,还可准备电视专题片、图表等

资料。上述材料由参加发布的相关部室提供,办公室(新闻中心)负责汇总把关,报公司领导审定。

(三)制定发布方案。新闻发布归口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新闻发布时机和形式,制定相应的新闻发布工作实施方案,协调相关部门,起草新闻发布稿,报新闻发言人审核。

(四)邀请相关媒体。根据发布需要,邀请相关新闻媒体。

(五)实施新闻发布。以集团公司名义召开的发布会,一般由新闻发言人发布,也可邀请集团公司领导或相关部门负责人发布。除新闻发言人外,其他发布人员由办公室(新闻中心)提出建议后,报集团公司分管领导确定。

(六)事后效果评估。新闻发布后,办公室(新闻中心)回顾发布流程,跟踪媒体报道情况,评价发布效果,总结发布工作,及时向新闻发言人、有关部门反馈。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办公室(新闻中心)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公司所属各单位可根据实际,参照本制度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如何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7

一、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内涵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通过媒体和社会公众, 以发布、传播与公共利益相关的政务信息和重要新闻来实现政府和社会的沟通。它是一种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公共信息传播机制, 已经成为现代政府对社会进行服务和管理的必要方式。关于“新闻发言人制度”, 世界上没有公认的定义。有学者认为,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新闻发言人及其职责 (职位) 的经常化、固定化和关涉信息公开化制度的法律化。综合中外学界所给定义, 也有学者认为,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由专门的官员或机构, 代表各级党组织、政府或重要部门、机构、团体, 利用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厅, 以及接受记者采访等发布形式, 就某些特定的政府新闻信息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发布, 并就新闻记者提出的各类问题现场进行解答、解释和说明。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的利益, 这些要素的固定化和制度化, 就构成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借鉴国外对新闻发言人的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郎劲松教授认为:所谓新闻发言人制度, 是指由授权的指定代言人, 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事件或时局问题, 代表政府、部门或个人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 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政府、本部门的观点立场, 并回答提问的一种新闻发布机制。而云南大学新闻系郭建斌教授认为:所谓新闻发言人制度, 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 (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 新闻发布人员。其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问题, 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记者, 发布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 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其内容涉及政府的重大事项、重要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海内外关注的问题、重大突发事件、公共政策、公共服务、政府决策等所有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 针对这些内容提供的一种接受公众和媒体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的制度安排。

二、政府新闻发言人现状

1. 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1982年3月26日, 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在外交部主楼门厅外发表了三句话的简短声明, 就苏联勃列日涅夫的讲话进行了回应。虽然受邀参加发布会的中外记者有七八十人, 而且现场没有接受提问, 但是为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契机。1983年3月1日, 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齐怀远上任成为外交部第一位新闻发言人。1983年4月23日, 中国记协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个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 正式宣布我国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2.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

2005年, 绝大多数部委、绝大多数省级政府都建立了省级发言人的制度。国务院近70个部门, 包括部委、直属的国家局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共有80多位新闻发言人。全国31个省区市中, 除了山西、江西、陕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个省区还没有正式建立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以外, 27个省区市已建立此项制度。2006年全国31个省 (区、市) 人民政府都建立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 共设立52位新闻发言人。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新闻发言人名单及新闻发布工作机构电话不断公布并更新;各省 (区、市) 新闻发言人名单及新闻发布工作机构电话首次公布。从2007年1月份起, 国家发展改革委、劳动保障部、建设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知识产权局、气象局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9个国务院的部门推出由新闻发言人定时定点发布新闻的制度, 有的可能是一个月一次, 有的是一个季度一次。

三、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1. 新闻发言人素质欠缺

现阶段, 国家各部委、省市自治区等大多数都设立了新闻发言人, 出台了相应的信息发布制度。但是绝大多数政府新闻发言人一般由部门内人士担任, 而且往往是本部门中上层领导干部。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信息发布的权威性, 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新闻媒体出于其职业特性, 在新闻发布会上不可避免会提出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是很难做出准确而又得体的应答的, 会导致其在涉及到敏感问题时采取消极回避态度, 而不是积极应对。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上, 政府依然处于明显的信息强势地位, 而媒体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公众利益的损害。

2. 权限监督问责机制缺位

随着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及逐步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 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定位和活动边界没有统一而明确地界定, 而对新闻发言人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更是缺乏。由于多数新闻发言人由部门领导兼任, 他们除了新闻发言人之外, 还要承担其他政务活动, 而新闻发言工作仅仅是其多项工作之一, 这势必导致其在新闻发布时采取报喜不报忧、可说可不说的不说、可多说的少说、拣自己喜欢的说, 或者不负责任地说的做法。这些虽然只是个别的, 不是普遍现象, 但却没有相应的制度监督和约束机制。官员问责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制度缺陷, 但问责制对新闻发言人的具体适用至今无例可循。

3. 法律法不健全

一是我国目前没有明确的关于新闻发言人的相关法律法规。关于新闻发言人的相关法律法规要包括对于对新闻发言人权利和义务的界定, 对新闻发言人“过失”和“无为”的程度界定, 如何保障新闻发言人的权利, 如何履行新闻发言人的义务, 这些我们目前没有详细的内容文本。

二是关于信息公开法和保密法的界定, 相对于国外“信息公开是规则, 而保密是例外”的情况, 我国现行信息方面的法律规定不对称, 对于信息公开的法律条文太过笼统, 而保密法的内容又过于繁冗, 导致政府可说的能说的内容很少。而且没有明确什么可说什么不可说, 导致很多政府人员形成了不说不错, 说了就可能错的思想, 使得很多必须公开的内容也变成了保密的内容。这违法了我们的知情权, 也对新闻发言人制度极度不利。

四、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对策建议

1. 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培训机制

一是突破“官本位”的选拔模式。首先, 应明确规定新闻发言人的职权范围。其次, 应该选拔一批优秀的媒体从业者进入政府机关工作, 作为新闻发言人的后备力量来培养。最后, 在现有的宣传部门的基础上还应当设立负责新闻发布的职能部门。

二是培养专业化人才。一是要有正确的立场、丰富的知识。新闻发言人发布的信息必须定位准确。尤其针对突发事件进行准确的定位, 新闻发言人就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 才能快速灵敏地面对媒体和公众。二是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新闻发言人在某种意义上, 不是一个自然人, 而是一个制度人。突发时间发生时, 新闻发言人小组必须是由和该事件相关的部门单位的新闻发言人组成, 每个相关部门都要根据当前事态回答记者的问题, 这就要求新闻发言人之间要有很好的团队精神, 才能及时准确地发布突发事件的信息。

2. 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监督机制

引入问责机制, 根据权责一致的原则, 权力与责任共存, 拥有什么样的权力, 就承担相应的责任。政府内部或者是社会公众等对政府信息发布进行监督, 对于出现的问题, 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问责, 给予相应的处罚。对于新闻发言人的“有过”和“无为”进行问责。同时, 还要引入监督保障机制, 在法律上对媒体和公众对新闻发言人的监督进行有效保障, 要有明确的法律条款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当然, 无论是问责机制还是监督保障机制, 都必须是在信息公开法和保密法的基础上, 公民监督的是政府的恶性过错和无为, 而不是对政府工作的恶意捣乱和毁坏。

3.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一是制定符合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专门条例, 明确细化新闻发言人的权利和义务, 明确新闻发布的内容和新闻发言人的职责。对新闻发言人的“有过”和“无为”需有详细的法律条文规定。对其过错程度制定相应的制度。明确保障新闻发言人的权利和保障新闻发言人利益。

二是要制定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法。综观我国有关新闻信息公开的法律, 其中没有保障新闻自由的条款, 也没有相关法律规定政府应该在何种情况下公开重大突发事件。通过完善相关条例, 明确新闻发言人什么可以说, 可以说到什么程度。还要完善相关的保密法, 根据我国的国情细化保密法相关法则, 科学地界定国家秘密的范围, 合理地规范“定密”的内容, 精心地设计解密的程序, 合理调整其公开程度。

摘要: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诞生不过短短的8年时间, 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发展极为迅速, 但是仍有诸多问题亟待完善。通过对我国新闻发言人实施现状进行剖析, 梳理出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如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上的支撑;新闻发言人垄断话语权, 信息公开不完全;中央与地方及政府各部门信息流通不畅;发言人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培训机制等。结合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现状, 对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政府,新闻发言人

参考文献

[1]汪兴明, 李希光.政府发言人巧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落实好新闻发言人制度 篇8

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等提出了若干新举措和新要求,在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时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务工作透明度的具体要求。对“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这一新要求必将推动党务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做好新形势下党务新闻发布工作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一、舆论学为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提供了动力支持

舆论动力学研究关注了少数人影响多数人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意见持续性更可能存在于一个对称的社会网络中而不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关系网络。在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交往网络中,如果追随者顺从领导者的意志,而不是从相反方向反抗,领导者的意见影响会逐渐减退。在政治竞技场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苏联,他们倡导的共产主义有一个严格的结构,由上至下施加影响的是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但是该结构最后却土崩瓦解。假设在另一方面,领导者也听从他们的追随者的意见,这样领导者的意见就会持续很长时间。另外,领导者离社会交往网络的核心越近,他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同时,舆论动力学的研究还发现,如果政党或政府的内在意见分歧很大,他们通常会逐渐失去支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这在我党历史上和党的中央文件中明确提出尚属首次。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办好党报党刊和党建网站。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是积极发展党内民主的重大举措,随着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推进党务公开、党务信息公开,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注意听取不同意见,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使党的机关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逐渐成为党内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舆论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成为至关重要的发展资源和工作环境。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舆论。舆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舆论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实现各类发展的和谐、各类建设力量的和谐、各种思想观念的和谐、各种利益关系的和谐,都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供保证。因此,研究舆论动力学,发现并把握舆论形成和演化的规律,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运行机制的思路

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充分发展和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需要;是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尊重和保障广大党员对党务信息知情权的需要;是新的舆论形势和传播格局下,健全完善党务新闻发布制度,改革创新党务新闻发布工作,提高党务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科学化水平,积极主动引导舆论,维护党的形象和声誉的需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目标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围绕党的工作大局和工作中心,全面、准确、主动、及时地向党内外境内外介绍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介绍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党的建设的政策措施及其进展,增进社会公众对党的工作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二是针对境内外舆论动向,及时发布党的权威信息,解疑释惑,消除不实或歪曲报道的影响,维护党的团结和社会政治稳定,树立和维护党的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形象,为党的工作营造良好的境内外舆论环境。

根据中央的要求,几年来,在中央外宣办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党中央部门中已有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台办等7个部门初步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党中央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初步建立推动党务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取得了较快进展。党中央各有关部门对外发布和介绍本部门工作已初步日常化、经常化、规范化。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一定要防止这一制度发布流于形式。设立党委新闻发言人不仅仅是一项信息公开制度,更是党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的实际举措,要确保制度取得实际效果。要着力防止出现几种有名无实的情况:一是虽然设立了新闻发言人,但是不发布或很少发布新闻,发言人形同虚设;二是发布的内容是官样文章,并不是党员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三是对人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质疑熟视无睹,或者避实就虚、答非所问。党委新闻发言人要尽可能地用广大党员群众乐于接受的语言,多通报一些基层关心、群众关注的实事,要讲真话,认真回答人们提出的问题和质疑,把人们想知道的信息说实说透。

三、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与国家健康发展

看一个国家是否健康发展,主要是看她的民主政治是否成熟,看她的决策是否开放,全体人民是否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国家作为一个复杂的生命组织系统,亦存在“健康”问题,从广义上说,“国家健康”就是“国家运行的一种良好状态”;从狭义上说,“国家健康”就是建立在国家代谢、国家免疫、国家神经和国家行为四个子系统自身运行良好,以及相互之间整体自洽、平衡、协调、和谐基础之上的一种相对完好的状态。

一个国家健康离不开该国家执政党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施,同时这也是执政党尊重民意、汇聚民智、凝聚民力、维稳民心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推动提升理论。国家健康为执政党新闻发言人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良好运行机制为一个国家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动力。党中央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初步建立和党的新闻发布工作的进展为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打下了一定基础、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各级党委和党的部门要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和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采取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今天,照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舆论与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思想闪电,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把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推向深入,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裕、更加有尊严。

上一篇: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的思考下一篇:1分钟自我介绍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