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责任与义务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项目管理责任与义务(通用11篇)

项目管理责任与义务 篇1

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可以分为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P101 积极条件:

1、持股条件

2、国籍条件

3、身份条件

4、年龄条件 消极条件:《公司法》第147条

1、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2、因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5年,或者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5年。

3、担任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或者厂长、经理,对该公司、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3年。

4、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3年。

5、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

独立董事原则上最多为5家上市公司兼任独立董事。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义务—是指基于其与公司的关系,或在公司所处的法律地位,而对公司所承受之义务。P104 大陆法系国家主要采取委任关系说。英美法系国家主要采取信托关系说。义务的内容:注意义务、忠实义务

注意义务—又称善管义务、勤勉义务,是指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诚信地履行对公司的职责,在管理公司事务时,应当以一个理性的谨慎的人在相似情形下,所应表现的勤勉和技能来履行其职责,以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P105 注意义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P106

1、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章程

2、在履行职务时不得越权

3、熟悉公司业务经营及公司管理状况

4、出席董事会、监事会、并以公司利益为出发点来发表观点

5、向股东会、社会公众等如实提供公司资料。

6、列席股东会并接受质询。

忠实义务—又称为诚信义务,是指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进行经营管理和监事时,应以公司利益为己任,为公司最大利益履行职责,当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公司利益为重。

P107

1、不得侵占公司财产

2、不得利用职务获取非法利益

3、禁止越权使用公司财产

4、竞业禁止义务(我国为相对禁止),高级管理人员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两年。

5、限制自我交易义务。

自我交易—是指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为自己或他人利益与其所任职公司进行的交易。(直接/间接交易,合同行为/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6、篡夺公司机会禁止义务。(英美法系)

7、机制泄露公司秘密义务。

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是董事最为重要的两项义务,两者之间虽然存在着密切联系,但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P110

1、两类义务的属性不同

2、功能不同

3、判断标准不同

4、责任形式不同

商业判断原则—是对注意义务的豁免原则。P111 商业判断原则—是指,主要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是基于管理信息、善意和诚实地作出合理决议,即便事后在公司立场上看来此决议是不正确或有害的,也无须由上述人员负责;对此种决议,股东无权禁止、废除或者抨击、非难。发源于美国。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对象分为:对公司的责任、对股东的责任以及对第三人的责任。

P112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承担民事责任应具备:

1、对公司负有义务

2、实施了侵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包括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

3、主观上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

4、不属于可免责的范围

从实践中看,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的责任主要包括:

1、董事参与董事会议而产生的对公司的民事责任

2、董事违反董事会合法、有效的决议而产生的对公司的民事责任

3、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越权行为而产生的对公司的民事责任

4、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竞业禁止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5、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其在管理公司事务中故意或者过失给公司造成严重损失的,应负赔偿责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对股东的责任:

P113 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对股东的民事责任,一般属于侵权责任。在这种责任类型的构成要件中,责任主体的侵权行为、主观过错、股东利益受损的客观后果、因果关系是必备要件。

责任形式: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并存,而违法者不足以同时支付的,应当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1、民事责任:1)确认行为无效

2)停止侵害

3)赔偿损失

4)返还财产或收益

2、刑事责任:P116 1)商业受贿罪。5000-2万以上为数额较大 2)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

3)职务侵占罪

。5000-2万以上为数额较大。

项目管理责任与义务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市场空前繁荣,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随处可见。据国家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统计:2011年全年,建筑业总产值11.8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2万亿元,同比增长10%,已占国内生产总值6.78%;同时,具有建筑工程资质等级以上企业总数超过10万家,从业人员高达4300万人。这些数字非常耀眼,我们国家取得的成绩非常显著,但是在这些数字、成绩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许多让人伤心、不安的斑点—建筑工程安全事故。2011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589起、死亡738人、伤残人数近万人。为了真正实现建设单位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并取得满意的管理成果。建设单位应切实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 认真贯彻法律、法规,明确自身法律责任

建设单位作为建筑工程的发起人,在《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中有明确的行为规定。在《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中,对建设单位安全责任有这明确的规定。

1.1 如本条例第六条明确规定:“建设单位也就是建设单位,应当向施工单位提供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广播电视等地下管线资料,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相邻建筑物和构筑物、地下工程的有关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看似简单的规定,往往被建设单位所忽略,但却含有重大的安全责任,如果建设单位在开工前,未向施工单位提供上述资料,而施工单位在施工时,恰恰发生与上述事件有关的安全事故,那么这个安全责任自然应由建设单位承担。小事故损失不大;但如在开挖时,碰到高压电,出现伤人、死人及造成大规模停电,损失将不可估量。

1.2 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为节约投资费用或要求建筑物提前投入使用,通常会向勘察、设计单位提出降低设计标准的要求;向施工单位降低工程合同价格,缩短工期要求,这将直接导致施工单位对工程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投入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安全、安全管理无从谈起,安全事故、人员伤亡的发生机率大大将剧增。事故一旦发生,之前的所谓“节约”将不复存在,同时,建设单位还要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本条例第七、八条有明确规定)。

1.3 由于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加之自身缺乏安全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建设单位或工作人员为获得星星点点的利益、好处,常常会(明示或暗示)要求施工单位购买、租赁、使用自己提供或介绍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消防设施和器材等,至于是否符合安全施工要求却全然不顾。一旦由此出了事故,这点蝇头小利在责任与法律追究面前将荡然无存。这正是本条例第九条明确禁止的。

1.4 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坚决执行行业及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各种规定,确保工程的各项手续完备和程序合法。本条例第十条、第十一条对此有着明确的规定,如建筑施工许可证的申领、安全施工资料的报送、备案及对特殊工种、拆除工程的有关规定等。在现阶段,对建设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主要集中于程序是否合法和手续是否完备,并对参建各方是否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和费用支出。为此,建设单位出于对自身的保护,也应坚决执行行业及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各种规定。

2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虽然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往往在安全管理的技术力量上,投入不够或本身就不具备相关的管理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常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班子是临时凑的,人员是临时招的,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及敬业程度、思想品质都不得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依靠人员的自觉性,同时,又要实现对工程的良好管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那么,建设单位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通常应包括以下部分:

2.1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职责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是建设单位实现安全管理的先决条件。组织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应要具有一定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和强烈的责任心。其次,管理组织中各级管理人员,需要选调那些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且思想品质优秀的人参加,这里的责任心、业务水平、思想品质缺一不可,任何一项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安全管理的失控。第三,管理组织内部的职责与权限界定一定要明确与落实,这关系到安全管理工作能否全面开展和安全管理体系的能否有效运行。

2.2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消除工作死角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靠人管人很难做到有效管理,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落实管理目标。

2.2.1 保证建筑工程手续完备和程序合法

建筑工程建设期间,建设单位要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实现对工程的安全管理。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这也是对建设单位自己的有力保护。(1)施工前,完成设计、审图、规划的相关程序,并取得相关部门的许可文件,切勿干“三边工程”,一旦出事,建设单位将承担全部安全责任。(2)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程序,确定合理招标条件和控制价,不可暗箱操作,或恶意压低工程价。施工单位承接工程是要盈利的,暗箱操作选择的施工企业可能不具备施工水平和管理能力,这样的施工企业在施工中,如出现安全事故,无力赔偿或不愿赔偿,建设单位将“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对于恶意压低工程造价的,《招投标法》有明确的禁止条款,但由于目前的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缘故,有的企业在微利的情况下,不得不勉强承接这些项目,为了盈利,施工企业就会在多个方面减少投入,安全设施的投入往往被首当其冲,由此,安全事故的发生就成立偶然中的必然,事故发生后,施工企业会以建设单位恶意压低工程造价为由,拒绝对事故的赔偿和善后,如果责任重大,主管部门还可追究建设单位的责任,对于建设单位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2.2 加强巡查力度,及时检查、通报,消除安全隐患

建设单位要抓好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就要加大安监人员巡回检查力度,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把可能出现的安全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以防为主”。杜绝“以包代管”,对承包方的安全管理进行全过程的检查,督促和指导,并加强安全考核,对违章作业、野蛮施工、管理混乱的承包方进行处罚并提出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的承包方予以警告、停工整顿,直至清场,也绝不允许可控事故的发生。明确监理单位的安全管理职责,并对监理单位的工程安全管理进行全过程的检查,督促,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分包单位进行联合安全检查,通报情况,确定整改意见和期限,提出处罚决定等,可以以安全简报的形式向各施工单位及被监督的施工队伍传递交流安全监督情况。

3 总结

总之,建设单位是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无论出于对自己或是对社会负责的角度,还是出于对降低工程风险系数与安全成本的角度,都应做好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摘要: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是建设单位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此,建设单位应明确其在安全管理中应承担的安全责任与义务,应明确其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并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行为规范。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安全管理,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东升.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矿大出版社,2010,6.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03.

中学图书室管理员的责任义务 篇3

图书管理员学生阅读阅读指导随着国家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电脑走进千家万户,许多中学生对电脑里的虚拟世界爱不释手,相对于读书获取知识、信息、娱乐等而言,网络世界来得更直接、更迅捷,这导致当前中学生爱读书、好读书的比例大大减少。面对学生不爱阅读的现象,学校图书管理员切实要调动和激发青少年学生进行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本位功能加强学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一、更新观念,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许多中学图书管理员,长期以来以学校教学为中心,服务于师生,工作上拘泥于按部就班,缺乏创新,领导安排到哪干到哪,认为学生不爱阅读,阅读积极性不高与自己关系不大,忽略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图书馆代表一个学校的底蕴,应该是学校的亮点,应该成为学生最钟情的场所,最爱去的地方。因此,中学图书管理员需要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认识以下三项内容。

1.图书管理员服务内容

图书管理员服务内容,总的来说就是负责学校图书、报刊编辑和使用的管理,负责图书室的整体环境管理。目前,“人之患在不好读书”,体现的是人(包括学生)的一种浮躁心态。图书管理员服务内容中重要一项应该是服务主动,加强学生的导读。

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需要开展活动去培养,图书管理员每年配合学校主动开展活动,利用阅览课推出相关的读书月主题活动。始终把各项活动的中心放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上,让优良的读书之风浸润整个校园。不同的学科对阅读内容要求是不一样的。图书管理员服务要满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的阅读需要。图书管理员要了解各学科教学情况与发展情况,尽力去启迪学生奔向各学科宝藏区,为学生的成长拓展更多样的渠道,更宽广的空间。

2.图书管理员服务对象

中学生作为图书阅读的对象,有其身身的特点,中学生阶段,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侧重于科学文化的学习,这就要求图书管理员及时了解这个阶段的特点,及时准确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切合实际的学习用书,清楚《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满足中学生需要。读者有的需求是明确的,如学校举行名著阅读写作比赛,那图书管理员就要提供给学生机关的阅读材料,这无疑对于学生来说十分必要。

3.图书管理员服务的基本技能

首先,如何获得与学生阅读内容样关信息和文献资料。图书管理员要看得懂、看得透文献资料。这就需要图书管理员具备一定的汉语水平和英语水平。在看得懂之后就要求能够找得到。這要求图书管理员熟悉各种查询工具和搜索引擎,熟悉查询方法和技巧。

其次,如何宣传、展示学校的图书资源。学校图书的收藏是为了利用,而利用的前提,就要宣传、展示。这一点,被很多图书馆忽略。幸运的是,在许多学校,“书香校园”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宣传阵地越来越多地被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也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广大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爱好也被很好的激发,学生爱阅读、爱借书的好习惯也逐渐养成。在学校举行的各种主题征文、阅读感悟等比赛活动背后,学生热爱读书的风气越来越高涨。

二、从实际出发,对阅读书目要有针对性地选择

1.对阅读书目的选择首先要适应人际关系教育指导。中学生刚入学时,应该学会适应一个新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学生阅读书目的选择,就应该把握这样的时机与要领,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阅读寻求正确处理问题的办法。

2.阅读书目的选择要适应学习方法、挫折教育指导。中学阶段是人生最为关键的阶段,学习方法与技巧,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价值与人生观的树立,都是不可缺少的一课。这一时期就应该把阅读重点放在这一方面的书目上。

3.阅读书目的选择要包含进行生理、心理教育的指导。中学阶段是生理心理变化较为显著的一个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容易产生许多困惑、迷茫,自我意识产生矛盾,许多未知与迷惘等都需要得到答案。因此,帮助他们在书中找出答案,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学习,解开心中疑惑,化解矛盾,进一步解决存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三、开展阅读指导,势在必行

中学阶段仅靠课堂内学到的书本知识是无法适应日益发展现代社会的需要的,他们必须要通过阅读来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因此,阅读指导工作在中学生的阅读中就尤为重要。做好阅读指导,更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从而让学生更热爱阅读,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指导的有效途径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书目指导

(1)主动向学生介绍。向学生介绍图书分类和检索的方法,使他们能快速准确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2)通过图书管理员创造性的工作,将经过实践和时间验证的图书推荐给学生;(3)将所介绍的图书结构和内容向学生作一些提纲性的介绍,以使他们阅读时正确把握要领,体会内涵,理解作者意图,提高阅读效果。

2.方法指导

方法是提高阅读效果的保证。对中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主要是:(1)对中学生进行选书方法指导,推荐一些思想性强、科学知识丰富、品味高雅的图书介绍给他们。(2)开展学校相关主题图书资源大展出活动,引导他们去尝试阅读与时俱进的的相关图书,激发阅读兴趣,增强阅读效果。(3)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个人读书书目的不同,个性也有差异,要指导学生选择最佳的阅读方法,并不断地调整创新,最终成为属于自己的阅读方法。

3.榜样示导

充分利用生动、形象感人阅读成功者的榜样来影响教育学生,使其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楷模,帮助学生树立阅读的习惯,增强信心,提高认识。(1)用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等名人志士热爱阅读、阅读成功的事例启发学和激励中学生,使他们树立理想、增强对阅读的渴求与欲望;(2)把学校里同学们身边的读书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用他们的阅读成果启迪教育同学们,真正让他们品尝阅读成功的喜悦。总之,采取每一种方法都是要培养学生对阅读拥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提高他们在不断学习的人生中的阅读水平。

学生热爱阅读,是做老师、做家长乐于看到的。作为图书管理员,我们更期望文化底蕴充沛,阅读之风丰盈整个校园的景象。学生们,请热爱阅读吧。未来在向我们发出召唤,时代在催促着我们每一个人前行!让中学生喜欢阅读,成为校园里的一股有力的正能量,从而促进图书阅览工作以及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真.在阅读中成长[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11):45-46.

[2]周琴.让学生都成为“读书高手”[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6):41-42.

[3]张仁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改进对青少年的阅读指导[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12):52-53.

筹备期间的义务与责任 篇4

主要工作任务

1、筹建计划的编排

项目总体进度计划,施工计划,验收计划,订货计划,招聘及培训计划,市场营销计划,经营计划等;

2、功能布局设计优化

审验所有工程设计图纸,包括:功能规划合理性,布局分布合理性,空间分布效率,管线分布合理性,客流通畅性,物流通畅性,操作通畅性;

3、建筑装饰方案优化

审验所有建筑装修方案,包括:装饰风格,装修新颖性,实用性,材料选择和预算合理性,校方要求,环保要求,4、设备系统方案优化

审验所有设备系统设计方案,包括:设备系统的必要性,先进性,预算合理性,易升级性,易维护性,其他客户使用情况,消防安全要求,环保排污要求和城建综合治理要求,5、节能方案优化

审验设备系统的节能状况,中央空调,中央热水节能,电梯,公共区域等;

6、用品方案优化

制定和审验所有用品的选择方案;

7、工程监管和验收把关

8、采购计划和订货合同

项目管理责任与义务 篇5

电梯使用管理单位依法履行安全责任义务承诺书

根据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山东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青岛市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及《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TSG T5001-2009)等法规、规章和安全技术规范(以下简称电梯法规)的规定,作为电梯使用管理单位,承诺履行以下安全责任义务:

1、设置电梯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电梯安全全面负责,至少有一名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

2、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电梯使用和运营安全管理制度,并且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至少包括:相关人员的职责;安全操作规程;日常检查制度;维保制度;定期报检制度;电梯钥匙使用管理制度;意外事件或者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与应急救援演习制度;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3、在电梯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应当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使用登记。维保单位变更时,在新合同生效后30日内到原登记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并且更换电梯轿厢内维保单位相关标识。

4、电梯使用管理单位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1)保持电梯紧急报警装置能够随时与使用管理机构或管理人员实现有效联系;

(2)在电梯轿厢内或者出入口的明显位置张贴有效的《安全检验合格》标志;

(3)将电梯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置于乘客易于注意的显著位置;

(4)在电梯显著位置标明使用管理单位名称、应急救援电话和维保单位名称及其急修、投诉电话;

(5)制定出现突发事件或者事故的应急措施与救援预案,适时进行救援演练;

(6)电梯发生困人时,及时采取措施,安抚乘客,组织电梯维修作业人员实施救援;

(7)在电梯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时,组织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8)电梯发生事故时,按照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应急救援,排险和抢救,保护事故现场,并且立即报告当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9)监督并且配合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和维保工作;

(10)对电梯安全管理和操作等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5、建立电梯安全技术档案。安全技术档案至少包括:日常检查与使用状况记录、维保记录、自行检查记录或者报告、应急救援演习记录;定期检验报告;设备运行故障

记录至少保存2年,其他资料应当长期保存。使用管理单位变更时,应当随机移交安全技术档案。

6、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在用电梯每年进行一次定期检验,并在《安全检验合格》标志规定的检验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电梯检验机构提出定期检验申请。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电梯,不得继续使用。

7、委托取得相应电梯维修项目许可的单位进行维保,并且与维保单位签订电梯维保合同,约定电梯维保的期限、要求和双方的权利义务等。

二○一一年十一月七日

承诺单位:(盖章)固定电话: 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手机号:

使用管理电梯数量:是否到办理注册登记: 电梯维保单位:

先合同义务与先合同责任 篇6

一、先合同义务的法源及界定

对先合同义务的研究始于1861年德国法学家耶林 (vonJhering) 对“缔约上过失”理论的提出和阐释。立法上对先合同义务的规范始于1940年《希腊民法典》第一九七条的规定:“从事缔结契约磋商之际, 当事人应负依诚实信用及交易习惯的要求为一定行为的义务。”对该理论适用的判例始于著名的亚麻地毡案:原告在商店挑选地毡时, 因店员的过失意外受伤, 德国最高法院判决原告依缔约过失获得赔偿。但对先合同义务的内涵, 一直颇具争议。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更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对先合同义务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先合同义务指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 合同成立之前所发生的由缔约双方当事人承担的义务;第二种观点认为, 先合同义务指合同生效前, 合同双方当事人所负的附随义务。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对先合同义务终止时间的界定不同, 第一种观点认为先合同义务存在于合同成立之前, 第二种观点认识到合同成立和生效的差异, 认为先合同义务存在于合同生效之前。但两种观点都对先合同义务的起始时间未作界定, 都没有界定清楚先合同义务的法律性质。笔者认为, 先合同义务是从双方开始谈判到在合同生效前, 缔约当事人双方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应承担的法定义务。

二、先合同义务的要素

先合同义务作为广义的合同义务的一种, 存在诸多要素, 笔者将理论与实务中争议较大的三要素提炼出来, 做出以下分析。

1. 先合同义务的存续时间。

其一, 先合同义务的“起点”。有观点认为, 先合同义务应从要约生效时, 即要约到达受要约人开始发生。因为根据我国现行合同法的规定, 双方产生合同法上的约束力始于要约的生效,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 将先合同义务的开始时间界定为要约的生效时间, 是符合合同法理论和实务逻辑的。但是合同法是一个动态的法律体系, 合同的谈判缔约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该过程中, 即使要约尚未生效, 但双方建立了合理的信赖利益关系, 则对方基于该合理的信赖利益关系所发生的支出, 理应列入到先合同义务的法律保护范畴。因此, 应当将谈判双方建立合理的信赖利益关系作为产生先合同义务的起点。其二, 先合同义务的终点。对该问题的争议, 主要在于先合同义务终止于合同的成立还是生效时间。对于合同成立和生效时间同一的合同不存在此争议, 对成立后需要特定程序方才生效的合同, 区分这一时间尤为重要。如果仅将先合同义务界定在合同成立之前, 那么, 在合同成立后、生效前这一阶段的义务状态, 则处于真空地带。这一阶段, 合同已经成立, 双方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相互的信赖利益, 但合同约定义务尚未生效。因此应纳入到先合同义务的法律保护范畴, 这也与合同无效与合同被撤销后的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规定相互衔接一致。

2. 先合同义务的性质。

随着合同义务的扩展, 合同义务已经不仅限于合同中约定的义务, 产生了先合同义务、后合同义务、附随义务等合同义务群, 其中需要截然分清的是先合同义务与附随义务的差异。有理论认为先合同义务是附随义务的一种。事实上, 先合同义务和附随义务是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而确定的合同义务, 先合同义务是相对于合同义务而言, 而附随义务则是相对于合同义务中的给付义务而言, 内涵与外延各不相同。附随义务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间, 随债的关系发展, 依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 依附于给付义务的合同义务。该义务仅仅存在于合同履行期间, 且只附随于合同的给付义务。而先合同义务是基于对信赖利益的维护, 其不依赖于某种合同义务的存在, 而是依据诚实信用原则, 存在于合同生效之前这一特定期间的法定义务。

3. 先合同义务的内容。

其一, 告知义务。在缔约的过程中, 双方应将合同的成立、生效等有关缔约对方利益的事实情况如实告知。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关于合同订立的重要事项的告知义务。二是产品使用方法的告知义务。三是瑕疵告知义务。即对物品的存在的物上瑕疵和权利瑕疵负有告知义务。四是格式合同中, 提供格式合同一方当事人的详细陈述和解释义务。其二, 保护义务。在缔约过程中当事人应当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 保护对方人身及财产权利不受侵犯。同时, 不得滥用一方的优势地位, 胁迫对方, 对对方施加不当影响或利用对方无经验或形势紧迫等需要, 而取得不当利益。其三, 协力义务。在合同缔约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很多导致合同最终不能成立或不能生效的情况。缔约方应该相互协助, 共同配合, 采取积极有效的行为, 促使合同成立和生效。其四, 禁止欺诈义务。即在缔约过程中当事人应当遵循必要的注意义务, 不得以损害对方利益为目的, 假借订立合同而恶意磋商。其五, 保密义务。当事人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和个人隐私等, 无论合同是否成立, 都应保密, 否则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三、先合同责任

1. 违法撤销要约时的先合同责任。

对于确定了承诺期限的要约, 或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不可撤销的要约, 因为受要约人对该要约会产生合法的信赖, 相信自己一旦承诺, 合同便会成立, 要约人违法撤销要约给要约人造成损失的, 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 合同不成立时的先合同责任。

缔约双方经过谈判, 最终合同不能成立, 当事人的合同目的不能达到, 预期的利益不能实现, 但已支出了相应的合理费用。如果合同不能成立是由于一方违反先合同义务造成的, 那么过错方应就此承担赔偿责任。

3. 合同无效或被撤销时的先合同责任。

合同无效或被撤销, 自始不发生效力, 所期待的法律后果也不能实现。但在合同谈判或履行期间发生了相应的支出。造成合同无效或被撤销的过错一方应赔偿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该种责任又被称为效力过失责任。

4. 无权代理时的先合同责任。

项目管理责任与义务 篇7

关键词:安全保障义务;第三人侵权;补充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出台了《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确立了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明确了安全保障义务人的义务范围和责任界限。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中也明确规定了公共场所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这种义务可以表现为很多具体的形式,如警示义务、告知义务、帮助义务等。因此,义务人违反这种法定的义务就可能构成不作为的侵权行为。由此可见,现代法律对侵权受害人的保护已经非常肯定地从积极侵权扩展到了消极侵权的保护。

我国《侵权责任法》在侵权责任的承担中确立了补充责任制度。具体规定在第37条第2款以及第40条的相关规定。从相关条文可见,补充责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补充责任没有改变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过错责任性质;第二,补充责任在责任分担上具有顺序性;第三,补充责任不承担最终责任。不难看出补充责任确实算作我国立法上的一个创设,也体现了我国侵权责任形态的法律传统。我国当前主流侵权法学者延续了上一代民法学者对受害人求偿不能风险的强化保护倾向,对违反预防他人侵权义务的不作为侵权与直接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侵权行为,做出了轻重不同的价值判断。①补充责任也就不同于传统理论上的按份责任或是连带责任,也正是因为如此,补充责任才得在某种程度上以消除了传统侵权法适用按份责任或连带责任的困境。

数人侵权的连带责任是指,数个责任主体对侵权造成的损失承担连带责任。每一个责任人都对损害负有全部的赔偿责任,其中一个责任主体承担了全部责任之后可以就不应由其承担的份额向其他责任人求偿。补充责任的支持者指出在第三人侵权,安全保障义务人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情形中,一个积极的侵权行为和一个消极的不作为不能构成一个关联的行为。②但是,这样的困境是有所夸大的。不论是积极的侵权行为还是消极的不作为,从主观心态上都可能存在故意或者过失两种情况。

同样,如果适用按份责任也会导致面对困境。因为很多情况下,安全保障义务人为履行其义务是损害发生的必要条件。很多特定情况下,如果没有安全保障义务人不作为,也就不会发生损害的后果。另一方面,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当然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运用按份责任是很难从全部责任的范围中划分出一部分属于各方的责任的,在实践中尤其不好操作。

因为补充责任避免了上述困境的产生,所以补充责任得以取代其他责任形式最终以描述的方式规定在了《侵权责任法》中。但是,补充责任也因它与其他责任形式的巨大的差别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

存在不同声音的最总分歧是,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人究竟是不是终局的责任人。按照侵权法的过错归责原则,安全保障义务人违反了义务,具有过错,因此应当承担责任。而在补充责任中安全保障义务人实现了追偿权的情况,显然对过错责任原则有所违背。而这种违背的原因就在于,当侵权法发展逐渐引入不作为侵权时,却没有将其与作为侵权行为同等看待。注意义务可以分为作为的义务和不作为的义务,不应该作为而作为是一种过错,应该作为而不作为同样也是一种过错。又怎么能说安全保障义务人没有最终的责任?③

对安全保障义务质疑的第二种观点就是对补充责任顺序性的批评。在补充责任的制度下,只有当受害人先行向致害的第三人求偿,并且要求偿不能或者求偿不充分的情况下,补充责任人才承担责任。这就使部分学者认为,这种规定破坏了安全保障义务本来应该具有的警示意义。当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责任退居其后,容易使人抱有让致害人承担全部责任的侥幸心理以及推卸责任的借口,从而对自身的过错缺少强有力的惩罚措施。这种有失偏颇的认识都是来自于对不作为侵权特殊性的排斥。不作为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实一直存在,安全保障义务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导致危险的增加和扩散,最终导致了潜在的危险变为了现实的损害。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过错责任的基本精神还是因果关系的角度,补充责任作为非最终责任存在都是不合理的。

然而,这些批评和质疑仅仅是说明了补充责任支持者所认为的补充责任的一大特点——非终局性是不成立的,并不能全面否定补充责任作为对不作为侵权的一种创设性的对应责任形式不是大有裨益的。这就需要对第三人侵权时,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进行重构。

第一,保持补充责任顺序性的必要。补充责任的顺序性是因为在作为侵权和不作为侵权的责任结合下,作为侵权的直接责任具有主导性,而不作为侵权的责任具有从属性。如果没有第三人直接侵害民事权益的行为,也就不会有潜在的危险变为现实的损害。因此,将其置于次要的顺序也是合理的。

第二,对非最终责任的修正。如上面所论述的,补充责任不能否认安全保障义务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时,即使是对第三人造成的损害也是负有最终责任的。因此,笔者认为规定安全保障义务人赔偿之后享有全额的追偿权是不合理的。很多情况下,如果安全保障义务人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那么实际的损害就可能不会发生,当第三人充分赔偿了被害人的损失之后,安全保障义务人已无剩余赔偿责任,不应当有追偿权。

在这两种不同的设置中,笔者认为前者较为合理。因为考虑到安全保障义务人通常是商业经营者,在经济中处于优势的地位,也能比较便利地利用商业保险来分担自己的损失。因此,补充责任应当补充第三人不能赔偿的全部剩余责任,但是追偿权仅仅限于超出其过错范围的“补偿”部分。

第三,之所以在对安全保障义务人之补充责任的支持与质疑的分歧中,笔者选择修正地坚持补充责任,是因为补充责任是一种强调责任顺位的新型责任形式,又能通过求偿权的大小有无来体现“公平责任”的价值取向,无疑可以有更广阔的适用空间。

而安全保障义务追根溯源于德国法,德国法继受罗马法而来,作为义务主要来自于法定、约定或者先行行为。随着社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义务不能借助传统的理论来解释,交往安全义务就孕育而生,使得义务不限于前面三种来源,而是依据“开启或持续危险”这一实质标准来判断。④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2条,同样可以用交往安全理论解释,并按同样的路径看做是补充责任的扩展。按照上文对补充責任的分析,为保证被无民事行为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侵权的受害人的全部损失得到足额的赔偿,监护人可能会承担超出自己过错范围的赔偿责任,对于超出的部分,监护人仍然对被监护人保留追偿的权利。

对教育机构违反特殊安全保障义务、甚至是出租人、分包人、雇主等违反自己应尽的注意义务,第三人侵权造成损害,都可以适用补充责任。综上,若是能够在内在一致性的前提之下,对关联的、同质的规范进行整合,对不作为侵权预防义务的对应责任加以统一,补充责任不仅能够作为特别创设得意完善,也能为法律体系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注解:

① 王竹,《补充责任在<侵权责任法>上的确立与扩展适用——兼评<侵权责任法草案(二审稿)>第14条及相关条文》,《法学》2009年第9期。

② 张新宝,《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的补充责任》,《法学杂志》,2010年第6期。

③ 杨垠红,《安全保障义务人补充责任之检讨》,《法治论丛》2008年3月,第23卷第2期。

项目管理责任与义务 篇8

在我国,发展的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最好的社会环境。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这就为人由片面到全面、由欠缺到完善、由贫穷到富裕、由潜在的到现实的各方面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一方面我们要扩大自我生活的圈子,提升人生境界,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以人民、国家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社会利益,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我们要在肩负起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勤奋学习的社会责任的同时,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深入社会大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情与社会调查、科普宣传、专业知识宣传、文化下乡和智力扶贫,积极开展杜区服务等活动,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追求的一种需要,并努力实践之。另一方面,又要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实现个人的利益与价值,创造丰富多彩的、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把聪明才智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推动社会进步和自身的发展。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既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学会做人,又要提高文化业务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学会做事,二者绝不可偏废。大学生尤其是要求进步的同学要不断增强对党的信念的认同感、与人民的亲切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中国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明确实践是学习知识理论的目的。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竞争激烈,更要求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偏离学习的根本目的,单纯为了掌握书本知识,为了考试和分数而学,就可能导致“高分低能”或“混文凭”的结果。其次,要加强实践性环节,我们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形成和提高。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不可能形成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我们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我们要向身心健康努力,既要科学地生活,锻炼,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又要加强学习和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尽可能地爱护身体,讲究卫生,增强体质。同时,人又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自尊、独立、平等、自信、自律、坚强、宽容、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现代,心理是否健康已成为衡量健康的一方面标准。即使一个人身体残疾或患有疾病,但只要有健康的心理,不自卑,不自暴自弃,照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以生活得快乐,幸福。相反,即使一个人有健康的体魄,但心理不健康,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弱,他的生活不会开心,甚至可能逐渐损害身体健康。

从业人员的权力、义务、责任 篇9

《安全生产法》立法的目的就是保护每个从业者的生命安全,其中明确了从业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从业人员的权利

第四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以及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社会保险的事项。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

第四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权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有权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

第四十六条 从业人员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或者拒绝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四十七条 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在前款紧急情况下停止作业或者采取紧急撤离措施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四十八条 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从业人员的义务

第四十九条 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第五十条 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五十一条 从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从业人员的责任

诚实有两种:出于义务或责任 篇10

出于义务的诚实是有条件的,即把誠实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它不具有道德价值。美国政治家和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诚实是最好的策略”就属于这种诚实。商人的“童叟无欺”可谓诚实,这是因为他如果不这样做会让自己受到社会谴责,商誉受损,落个“奸商”的恶名失去了顾客,从而也就失去了赚钱的机会。康德认为,从本质上讲,商人对顾客的诚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私利,是为获得长久私利的一种手段。

而那些出于责任的诚实,则是无条件的,它把诚实这种行为本身作为目的,具有道德价值。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所讲的“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篇章”就属于这种诚实。出于责任的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必须诚实,而是做人就应该诚实。

项目管理责任与义务 篇11

一、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法律界定

关联交易亦有人称之为“关连交易”、“关联人士交易”、“关联方交易”。 (1) 关联交易, 即公司与其关联人之间的任何财产、权利或义务的转移。 (2) 我国沪深两市的《股票上市规则 (2006年修订本) 》将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规定为: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 是指上市公司或其控股子公司与上市公司关联人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我国现行的《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七条第四款规定:“关联关系, 是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 以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但是, 国家控股的企业之间不仅因为同受国家控股而具关联关系。”从以上对关联交易的规定, 我们可以看出:一项交易是否属于关联交易, 关键是判断交易双方是否属于上市公司的关联人。从国内外的现有规定看, 对关联方关系判断的基本标准是:存在“控制”或“共同控制”关系。我国《公司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关联方包括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五种类型。沪深两市《股票上市规则 (2006年修订本) 》将关联人分为关联法人、关联自然人及潜在关联人三种。总之, 准确的界定关联人和判断某项交易是否属于关联交易, 是完善关联交易的基础。

二、我国关于控制股东关联交易中违反诚信义务存在的立法与现实问题

(一) 上市公司控制股东在关联交易中频繁违反诚信义务的现状

最近几年, 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频频发生关联交易, 其中, 上市公司与其控股母公司发生的关联交易最为普遍。在这些关联交易中, 控制股东违反诚信义务, 滥用控制权, 从而发生不公平关联交易的现象尤为突出。这种不公平的关联交易严重干扰了资本市场的运行, 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二) 存在的问题

2005年新修订的《公司法》对上市公司控制股东关联交易诚信义务已经加以关注, 证监会、国家经贸委也相继发布了监管规则。但是现有的立法、执法并不能有效地遏制控制股东在不公平关联交易中滥用控制权的行为, 其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 我国《公司法》尚未承认或者确认控制股东关联交易诚信义务制度, 而只是在第二十一条原则性的规定:

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违反前款规定, 给公司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2002年1月7号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十九条明确了控制股东的诚信义务。但可惜的是仅原则性的规定了义务, 并没有规定相应的责任和后果。而且《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作为部门规章, 法律层次较低。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控制股东关联交易诚信义务从国家基本法层面并没有加以规定, 立法对此问题仅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探究。

2. 由于现行立法对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的规定太过原则性,

且只是在部门规章中予以规定, 缺少国家基本法律层面的依据, 因此, 在控制股东关联交易违反诚信义务的案件中, 监管机构、司法部门显得无能为力, 难以介入案件追究控制股东的法律责任。

三、完善上市公司控制股东关联交易诚信义务法律规制的措施

笔者认为, 鉴于当前的形势, 应当在国家基本法层面上对控制股东关联交易诚信义务作出规定, 同时要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 以限制控制股东在关联交易中违反诚信义务, 滥用控制权的行为, 从而更好地保护中小股东和上市公司的利益不受侵害。

第一, 完善公司立法

现行《公司法》应明确规定控制股东关联交易诚信义务制度。同时, 也应具体规定违反诚信义务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从而保障控制股东诚信义务制度得以落实。

第二, 完善控制股东关联交易的“股东会或董事会批准制度”, 严格规范控制股东关联交易的批准程序

对重大的关联交易应经股东大会的批准, 对非重大的关联交易应经董事会的批准, 且应当排除具有利害关系的股东和董事的表决权。股东或董事的批准, 可以是交易前的批准, 也可以交易后进行的追认。

第三, 确立非公允关联交易的司法审查的标准

对于控制股东关联交易, 如果公司或者公司的少数股东提起诉讼, 即使该交易已经履行了适当的批准程序, 法院仍有责任审查其交易条件的公平性。非公允关联交易司法审查的标准应参照美国公司法中的实质公平规则, 在司法解释中明确予以规定, 所谓实质公平规则即公平交易和公平价格两个方面。公平交易是指关联交易的整个过程要公平。公平价格是指交易最后达成的价格对双方而言是公平的。 (3)

第四, 确立关联交易中举证责任分配制度

参照美国公司法做法, 控制股东承担举证责任的条件是:该项关联交易未经合法有效的批准程序或者是未获表决通过;提起诉讼的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条件是:该项关联交易经过了合法有效的批准程序且经表决通过。此外, 借鉴美国特拉华州关于控制股东违反诚信义务举证责任的例外, 对于经过合法有效批准程序的关联交易, 在一定条件下, 控制股东仍应承担举证责任。如该控制股东属于绝对控制股东, 该交易性质属于所有权益型交易或利益排他性交易, 这时, 控制股东就应承担举证责任。

第五, 完善控制股东违反诚信义务的处罚

首先, 由于控制股东诚信义务是法定的义务, 故对在关联交易中控制股东违反诚信义务的行为应认定为侵权行为, 根据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 应当要求控制股东停止侵害、恢复原状, 对上市公司、中小股东造成的损害予以赔偿, 赔偿范围包括现实被转移的利益以及可期待利益的损害。

另外, 《公司法》应当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董事的连带赔偿责任。虽然现行《公司法》规定, 参与交易的董事和批准交易的董事应承担赔偿责任, 但是并没有明确是独立赔偿责任, 还是连带赔偿责任。笔者认为应规定以上两类董事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同时还应规定, 不可随意免除该两类董事对公司的赔偿责任, 除非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表决通过。

第六, 引进上市公司控制股东关联交易强制性的定期信息公开义务

在我国, 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控制股东具有隐秘性, 公众股东对其持有股份的上市公司的控制股东知之甚少。基于受信人地位和诚信义务, 以及为了消除关联交易的隐蔽性所带来的恶果, 有必要在上市公司中强制性要求控制股东披露信息。应当要求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的控制股东, 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 提出公司与关系企业间的关系报告书, 报告书内应说明上一年度与控制企业或其他成员企业间所为的一切法律行为, 及因控制企业的促使或为其利益而采取的一切措施或不作为。 (4)

第七, 完善控制股东违反诚信义务时诉讼请求权的行使

首先, 鉴于我国现行《公司法》第二十二条关于撤销之诉和无效之诉的规定, 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停止侵害请求权的行使得到了保障。

其次, 现行《公司法》应增加直接诉讼制度, 即中小股东在受到控制股东侵害时, 享有直接要求控制股东予以赔偿的权利。新《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了直接诉讼的对象仅限于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并没有包括控制股东。笔者认为, 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应在《公司法》中增加规定对控制股东的直接诉讼。有了此规定后, 在控制股东关联交易违反诚信义务直接侵害到中小股东时, 上市公司的中小股东就可以直接起诉控制股东。

最后, 新《公司法》有必要将代表诉讼的被告扩大到控制股东。与直接诉讼相同, 我国代表诉讼的被告也仅限于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并不包括控制股东。在当前上市公司控制股东关联交易中违反诚信义务的行为频繁发生, 不断侵害公司利益的大背景下, 笔者认为, 应当将控制股东列为股东代表诉讼的被告。在日本, 亦有学者指出, 应扩大股东代表诉讼的适用范围。股东代表诉讼的被告不应该仅限于公司董事, 具有控制权的股东也应该被列为股东代表诉讼的被告。 (5)

第八, 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管机制

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 大多数的独立董事被借其成为一种“名人效应”, 作为了粉饰公司信用的摆设, 并没有发挥其对控制股东在关联交易中的监督与制约作用。故有必要完善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建立独立董事的约束激励机制, 以此来强化对关联交易的监管力度。对于依赖关联交易才能生存的上市公司, 应在其董事会中设立关联交易独立审核委员会, 该委员会享有独立的审核权。

摘要:不当关联交易在我国现今的上市公司中频繁发生, 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所以规范这种不当关联交易, 在我国立法中确立控制股东诚信义务制度, 刻不容缓。

关键词:控制股东,诚信义务,关联交易

参考文献

[1]顾功耕.公司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汤欣等.控制股东法律规制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6, (1) .

[3]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 2003, (1) .

[4]李建伟.公司制度——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1) .

[5]习龙生.控制股东的义务和责任研究.

①崔献:《论上市公司控制股东关联交易中的诚信义务》.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12月.第4页。

②顾功耕.公司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③崔献:《论上市公司控制股东关联交易中的诚信义务》.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12月.第25页。

④汤欣等:《控制股东法律规制比较研究》, 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第250页。

上一篇:可能性第一课时教案下一篇:高二物理上学期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