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 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体会演讲词思想性与艺术性、鼓动性与形象性相结合的特点,学习演讲。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来感受比喻、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进而体会演讲词语言形象性、鼓动性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作者倾注在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
揣摩重要语句,体会演讲词的特点;学习演讲。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知道,演讲词是在公共场合中发表的讲话,是面向听众集中阐释某个问题的一种说话形式。它具有宣传、鼓动、教育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由此我们判断一篇成功的演讲稿,内容必须要具有鼓动性和感染力。《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词被“美国修辞学会”评为“最高百篇演讲”之首,可见是一篇极成功的演讲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它的语言魅力。
二、思考探究
(一)下面让我们从听众的角度来感受他演讲的魅力: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一位听众,马丁演讲的内容中,哪一部分对你触动最大,会让你毅然决然地投身改变自己命运的斗争中,成为马丁·路德·金的追随者呢?为什么会让你感动呢?
1、同学阅读、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揣摩重点语句,体会各种修辞的效果。
(二)文中哪些段落侧重说理,哪些侧重抒情,请找出来体会其句式特点。
1、同学速度课文。
2、教师补充长、短句,整、散句的知识。
3、同学朗读,体会短句、整句简短有力,感情强烈的特点。
(三)演讲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演讲者,更取决于听众。马丁•路德•金,是怎样通过演讲的节奏来吸引观众呢?
1、教师补充介绍当时演讲的现场情况。
2、学生找出情绪高昂的段落。
3、学生讨论作者的安排意图。
三、归纳演讲词语言的基本特点(提示:①修辞 ②句式特点)
1、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2、交流
明确:
三多:
多用整句(排比,气势强大)
多用短句、呼唤语(感召力,煽动性)
多用修辞格(比喻、排比、反复等增强感染力)
语言:形象性、鼓动性、感染力
四、拓展延伸
鼓动性是演讲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演讲取得成功的力量之所在。除了本课所学的这几种方法外,我再给大家介绍几种增强演讲鼓动性的方法。
1、我希望大家都记住即使给了你十万个理由让你去作恶,你都要保持自己的操守跟底线,仅仅就因为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就是你不是一个禽兽,你是一个人。我更希望我们所有的九零后们,你们都能成为那种难能可贵的年轻人,一辈子都嫉恶如仇,绝不随波逐流,你绝不摧眉折腰,你绝不放弃自己的原则,你绝不绝不绝不失望与任性。
-----刘媛媛《年轻人能为世界做点什么》
2、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个世界是有一些不平等的。他们有很多优越的条件,我们都没有,他们有很多的捷径,我们也没有。但是我们不能抱怨,人生跟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人生是怎么样,完全决定于自己的感受。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感动,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立志于改变这个社会,那你的一生就是斗士的一生。-----刘媛媛《寒门贵子》
3、各位,你想知道一个小小业务员是如何在一年的时间就成为超级演说家的吗?你想知道一个从事销售工作一年时间才认识300个人是如何通过公众演讲现在每个月认识超过500人的吗?你想知道一个个性内向害羞不善言谈,甚至很自卑的人,导致他大学不敢谈恋爱,研究生不敢谈恋爱,毕业工作两年依然不敢谈恋爱的人是如何现在能够站在100人,300人,500人的会场上侃侃而谈的吗?这一切的答案就是:受够了!
六、课堂小结
马丁路德金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语言大师,《我有一个梦想》也不愧是一篇不朽的演讲词,今天读来,我们依然被它深深的打动着,鼓舞着。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或演讲中运用今天所学的技巧,使自己成为驾驭语言的能手。
七、布置作业。
1、人类从婴儿时期成长到现在,有过无穷无尽的梦想,不管它是唾手可得还是遥不可及,但美好的梦想总是让我们执着追求,同学们,我们想听你诉说,诉说你的梦想。
要求:①仿18——21段以“我有一个梦想”或“我梦想有一天”开头写一段话。
②注意演讲词鼓动性与形象性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反思:
《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饱含激情、文采斐然的演讲词,它打动过无数颗心灵,也因此推动了历史改变。作为演讲辞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从单元目标的定位到课堂目标的锁定,我都力争找到一个更合理的视角。一篇演讲辞,可以挖掘的方向不可谓不多,但最终我确定将从演讲词入手,让学生认识演讲词,学会演讲,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
我主要采用诵读法与讨论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地积累语言知识,体会作者文句中蕴含的感情,领会演讲的魅力。对难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讨论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排比、比喻等修辞在演讲词中的独特效果;体会长句便于说理,短句便于抒情的特点;学习演讲过程中如何把握情感和节奏。设计问题,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
在拓展延伸过程中,我给学生补充了课外几段著名演讲词中的段落,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写好一篇演讲词的方法技巧。
演讲是技巧性较高的语言表达,不是一节课内可以让同学们学会的,本节课上我尽量让学生了解演讲词的特点,让尽量多的学生能熟悉基本的演讲技巧。
学情分析:学生对演讲并不陌生, 但演讲辞的特点及如何把握其特点, 学生并不熟悉。就本篇演讲辞而言, 学生还有国别与时代的距离感, 因而学习兴趣并不浓厚。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问题的探究中来。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通过诵读, 掌握品味情感的多种表现方法。
2.品味语言, 能够评价演讲者的表达方式以及表达的效果。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角色转换, 在体验、交流、碰撞中, 激发思想火花, 提高阅读能力。
2.从不同的角度品味情感, 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3.品味语言, 体会和揣摩本文成功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审美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由学生收集、整理、总结奴隶制度下黑人的悲惨境地, 学习、理解马丁·路德·金为平等自由而奋斗的崇高精神, 培养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多角度地阅读, 体味文本的感召力, 获得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的体验。
教学媒体设计:
让学生在课前上网搜集整理奴隶制度下黑人生活的素材 (可以是文字, 也可以是视频) , 以便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查找作者马丁·路德·金的生活经历, 以便更好地感受这篇演讲的魅力。我节选了马丁·路德·金现场演讲的视频片断, 让学生感受现场气氛, 更好地品味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说它著名, 是因为作者马丁·路德·金是个不平凡的人物。他是什么人?还有, 这篇演讲也因特定的背景而著名, 那么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表的呢?
在这篇演讲中, 他代表广大黑人发出了正义的呼声。那么, 美国的黑人究竟遭到了怎样的不公的待遇?之前让同学们查阅了当时美国黑人生活的资料, 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
课件视频:美国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片断
学生活动:学生介绍这次演讲的背景, 并展示收集、整理的黑人的悲惨生活的资料, 有文字的, 也有视频资料 (节选自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 。
二.教学过程
(一) 体会情感, 激发兴趣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 调动了场下所有人的情绪, 让他们跟着自己的情感脉搏一起跳动。
指导同学通过课前预习, 从多角度思考作者的演讲具有的巨大感召力。
生1:再好的演讲辞, 如果碰不到一位激情饱满的朗诵者, 也会黯然失色。所以, 我认为马丁·路德·金当时的演讲一定是饱含激情的。
生2:他的演讲辞写得既优美又有气势, 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等多种修辞。
生3:他讲出了黑人的心声, 自然倍受欢迎。
师补充:我们要想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心声, 有一种很好的方法, 就是角色转换法。现在, 设想我们就是当时听众中的一员, 或是黑人, 或是白人, 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 自主选题, 合作探究
设置了三个研讨组:朗诵组、角色转换组 (黑人或白人) 和修辞组来感受马丁·路德·金演讲的情感魅力。
学生活动:学生四人一个组合, 选取一个问题组进行探究。学生把承担的问题总结整理记录, 上交老师。
朗诵组:聆听和指导学生通过朗诵来品味作者的情感。
生1:朗诵第10~14段, “绝不会满足”, 应读出坚定的语气, 表明了马丁·路德·金的立场。“不”这个字, 更应读得简短而有力, 更展现了黑人绝不妥协的坚定立场和坚决斗争的顽强精神。
生2:朗诵第18~26段, 金提出的梦想是那样的美好, 语气里没有大海咆哮般的愤怒, 而是潺潺小溪般的轻灵、柔美, 给人憧憬。
生3:第28段和第32段都有歌词, 这些歌词的朗诵应是节奏舒缓的, 洋溢着欢乐的情感, 那美好的梦想象一只和平鸽把欢乐的祝福传遍美国的每个角落。
教师小结:朗诵可以比较直接地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朗诵时要根据需要恰当地选用一些表现方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课件投影:表现方法———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
修辞组:
指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品味语言, 进而体味情感。
生1:第1段把“林肯的庄严宣言”比作灯塔的光芒, 给人光明, 给人温暖, 给人希望。
生2:第2段把“黑人的生活环境”比作“穷困的孤岛”, 很形象地写出了黑人倍受歧视的生活困境, 令人同情。
生3:第4段把“没有实践的诺言 (《解放黑奴宣言》) ”比作“空头支票”, 给人一种空欢喜后的失望感受。
生4:第6段把“自由平等的理念”比作“爽朗的秋天”, 给人一种清爽、舒适感;把“义愤填膺的情绪”比作“酷暑”, 让人难以忍受。
运用了排比修辞:
生1:第2段由“一百年后的今天”引领的几个排比句, 把黑人生活的悲惨现状一幕幕展示在大家面前, 令人悲哀, 同时也催人警醒。
生2:第18~26段用排比句来表达马丁·路德·金的“梦想”, 这些“梦想”又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大家面前, 让人听到了欢笑, 闻到了芳香, 感受到了甜蜜。
生3:第29~32段, “让自由之声”响遍美国每个角落, 运用了排比修辞, 很有气势, 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这些自由之声仿佛一股股的热浪滚滚而来, 此起彼伏, 震撼着在场每一位听众以至所有美国人的心。
教师小结:修辞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过程中, 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言语实践。最佳表达效果就是指“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课件投影:表达效果就是指“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角色转换组:指导学生通过角色转换来设身处地地感受听众的内心世界, 从而品味真情。
生1:假如我是一位黑人, 我听到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中提到我们黑人的生活现状 (穷困、受歧视、地位卑微) , 那就是我和我的黑人同胞们的悲惨生活, 这牵起了我心中无限的痛苦之情和悲愤之情。我被鼓舞, 我想投身到斗争中去。
生2:假如我是一位黑人, 我听到马丁·路德·金的一个个美好的梦想非常地激动, 这些梦想就如一团火焰温暖着我的心, 使我失望的灵魂找到了希望的归宿。
生3:尽管我是一个白人, 但我被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深深地震撼了, 他说到黑人的生活现状———生活在贫民区中, 不能享受到住旅馆的待遇, 没有选举权等, 都是真实的, 但之前我没有去用心体会黑人的感受, 以后我要在白人中宣扬平等思想, 帮助黑人申张正义。
生4:我是一个白人, 以前我也歧视过黑人, 很无礼地让他们给我让座。听了马丁·路德·金的美好梦想, 我感觉黑人兄弟是那样的高尚、宽容和善良, 我要洗净过去罪恶的灵魂, 用一颗爱心去接纳黑人同胞, 并带动我身边的亲人、朋友投入到爱的洪流中来。
教师小结:我们进入了角色, 把自己的感情和课文中人物的感情相沟通, 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课件投影:角色转换产生情感共鸣的示意图
(三) 延伸拓展, 提升价值
马丁·路德·金发表这篇演讲的当天, 肯尼迪总统就邀请他到白宫做客。可见, 这次演讲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马丁·路德·金也将作为英雄永载史册。下面再从个人的经历的角度来认识一下这位英雄。
学生活动:展示马丁·路德·金的生平资料
课件投影:马丁·路德·金发表这篇演讲的当天, 肯尼迪总统就邀请他到白宫做客。1964年, 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1968年4月4日, 不幸被枪杀, 当是只有39岁。马丁·路德·金为平等自由而奋斗的崇高精神一直长存。美国政府确定从1986年起将金的诞辰日定为全国纪念日。从1987年起, 金的诞辰也成了联合国的纪念日之一。
教师小结:伟大的英雄已经离我们远去, 但他为平等自由而奋斗的崇高精神一直长存, 并且鼓舞着黑人不断前行, 他的正义的呼声也在美国的历史长空中响彻着。让我们看一眼今天美国黑人的生活现状吧。
学生活动:学生展示今天美国黑人的生活状况。
课件投影:20世纪结束之前, 白人早已习惯了大量的黑人官员、黑人警察、甚至黑人部长, 更不用说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黑人白人的共同活动, 甚至已有了不少白人与黑人的通婚。
教师小结:现在,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 更表明了和平的火焰正在慢慢消融种族歧视的冰山。马丁·路德·金的高贵灵魂可以享受天堂的快乐了。最后, 让我们听一段他的现场演讲, 再一次感受心灵的震撼。
课件投影:播放《我有一个梦想》的片断视频
三.迁移深化
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 写一篇小作文。要求:结合自身生活, 抒写个人感受。至少运用两种修辞。不少于400字。
四.结束语
从衣衫褴褛、戴着镣铐等待出卖的奴隶,到西装革履、自信满满地向公众大谈美国价值观的总统奥巴马,400年间,美国黑人的地位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变化并不像我们多数人想象的那样,是经过无数血雨腥风的暴力斗争得来的,相反,这种变化在最近的60多年间,更多地是以一种非暴力的形式而取得成效的。说起这些,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位黑人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
《我有一个梦想》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苏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政治演讲词,是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特区组织的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上,向成千上万的听众发表的演说词。
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新课标对必修课程的设计目的(“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以及单元学习指导与目标(“注意抓住演讲词的主旨和特点,分清逻辑层次,体会其中多样化的表现手法”,“领悟、品位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感受演讲词磅礴的气势,领会文章妙用修辞的表达技巧;
2.学习马丁·路德·金高尚的人生追求、无畏的斗争勇气,激发学生追求民主、自由的勇气;
3.感受美国黑人从奴隶到总统这一变化中体现出的丰富内涵。
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领会表达技巧, 感受丰富内涵。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2008年12月,奥巴马获得竞选胜利后,在芝加哥发表了一篇名为《美国迎来变革》的演讲,其中有一段谈到了黑人地位的变化,其中有一处翻译我觉得不是很妥当,下面请大家观看这段视频,并联系你课前搜集到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和马丁·路德·金的相关情况,判断下面的语句翻译为什么不妥。
她看到蒙哥马利通了公共汽车、伯明翰接上了水管、塞尔马建了桥,一位来自亚特兰大的传教士告诉人们:我们能成功。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这段翻译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所以有网友批评说奥巴马先生并非建筑承包商,奥巴马也不是任志强(中国著名房产开发商)。这是因为翻译者没有注意到,这句话中奥巴马连续运用了三个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历史上的经典事件:
(1)1955年的12月1日,因黑人帕克斯而引发的蒙哥马利公车事件;
(2)1963年春天,当局使用高压水枪镇压黑人集会的伯明翰运动;
(3)1965年造成100多人浴血的塞尔马惨剧。
另:亚特兰大的传教士指的就是马丁·路德·金博士。
所以,奥巴马的这句话应该翻译为:
她看到了蒙哥马利市公车上坚韧不拔的抗争,看到了在伯明翰市水枪下苦苦支撑的抗议群众,看到了在塞尔马市那座桥边民主斗士们的斑斑血迹,她也听见了那位来自亚特兰大的传教士——马丁·路德·金博士曾告诉人民的话:我们终将克难成功。
二.听现场录音,感受当时激动人心的气氛
三.指导学生朗诵,体会作者感情
本文是世界演讲词中的经典作品,朗读时要注意情感的把握、语调的缓急、语音的轻重。如:
第3段作者揭示了黑人现在的生活,又是演讲的开始部分,朗读时既要充满激情,又要沉痛有力。段中前边的三个“今天”,读时既要一气呵成,又需要每一次的语调比前面有所抬升;需要重读的词语有:“必须正视”“隔离”“歧视”“穷困”“萎缩”“自己”“故土家园”。
第4段在读时整体词语可稍和缓些,但一定要注意重点词语:“每一个美国人”“所有的人”“生存、自由”“追求幸福”“权利”。
经过4、5两个自然段的平缓之后,第6段作者的情感再次抬升。为了满足这种情感的张扬,作者一口气连用了四个排比句“现在是……的时候”,一方面这是作者情感宣泄的需要,另一方面这种排山倒海的语势也加强了内容的表达,极强地突出了实现为自由、平等而战的重要性,所以要注意语调的扬升。
8-9段因为讲的是斗争的策略,所以要语调平和、理智、语重心长。
11—15段可以说是一段答辞。针对“热心人”的质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挑衅,“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作者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一串条件式排比句,如出膛之弹、喷井之油,似江海汹涌、狂风扫云,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段誓言正义逼人、豪气冲天,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表明了黑人斗争的决心,但同时又不失理智,因为作者在讲述的过程中是按了一定的顺序的,即由生存到政治权利。这一点要十分注意。
18—34段快要接近演讲的尾声,从内容上讲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描绘,与前面相比应舒缓些。
四.解决重点、难点
1.作者的梦想究竟是什么?(15字内回答)
明确:美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2.根据18段以后的6个排比内容,具体说说作者“梦想”的内容。
明确:让黑人享有政治平等权;拥有正义和自由;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黑人和白人能和睦共处,情同手足。
3.作者是如何向听众描述梦想的?
明确: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在文中,作者就像一位修辞大师,他巧妙地运用了:
(1)新颖贴切的比喻。如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和“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来比喻黑人的处境,生动地描绘出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和他们内心的渴望。
(2)气势磅礴的排比。如第2自然段连用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来表达一百年来黑人的悲惨境地,多侧面、多角度地强化了黑人境遇之悲惨、地位之低下、生活之贫困,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些排比,如长虹贯日,瑰丽绚烂;如阳光普照,正大光明;如飞瀑直下,一气呵成;如铁链相接,环环相扣。
(3)反差强烈的对比。如“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句,用“物质充裕的海洋”和“穷困的孤岛”相对比,充分表明黑人在美国社会生活于被遗忘的角落,反映了黑人地位低下、生活贫困的社会现实,抨击了美国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4)动人心魄的反复。如第5自然段,运用6个“现在是……的时候”,既反映了斗争的迫切性,也是对当局的严正警告,要求他们必须立即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还有恰到好处的引用、呼告等。全文各种修辞俯拾皆是,犹如“杂花生树”,大大地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与表达效果。
五.探讨美国黑人从奴隶到总统这一变化中体现出的丰富内涵
经过学习,我们了解了黑人处于奴隶地位时的悲惨,联系现实,我们也看到了如今黑人地位的巨大变化。你能说说这个漫长的斗争过程给你的启示吗?
(说法不必拘泥,学生言之有理均应鼓励。当然更要鼓励学生发表有思考价值的内容。)
下面的说法仅供参考:
(1)2008年奥巴马的当选让我们看到黑人社会地位的取得,不仅需要梦想,更需要务实的精神,需要勇敢地迎接挑战的勇气。也许奥巴马改变不了世界,但世界会因为他的当选而改变。因为这个改变是从人们的内心开始的。
(2)这个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人的梦想、社会的梦想、国家的梦想、时代的梦想实现后的巨大喜悦。
(3)从马丁·路德·金到奥巴马,这渐进的45年告诉我们,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4)他们的经历让我们懂得:我们缺少的不是梦想,而是坚持的信念和有效的方法;我们缺少的不是梦想,而是梦想的广度和精神的高度!
六.结束语
马丁·路德·金为了自己毕生的梦想不断奋斗,甚至献出生命。他的人生历程让我们明白:
倒下,是他生命的终点,但不是他梦想的终点!
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
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教后反思】
一.要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常规预习内容不能忽视。
由视频导入,直观、形象,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纠正视频翻译的错误,可谓一举多得,既可考查学生对文章背景的了解情况,也可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还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功感、自豪感。不过这里要注意学生背景材料的搜集、课文内容的预习工作一定要到位,否则一些思考内容极易陷入“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尴尬境地。
二.预设知识与课堂调节要有机融合,亮点往往产生在生成的过程中。
在听完马丁·路德·金的现场录音后,我马上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这一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诵的热情,加强了对文章情感的认同感,形成了课堂的一个小高潮。
在探讨内涵环节时,我本以为学生会大力赞颂从奴隶到总统的变化中体现出的美国式民主。但在课堂上,也有不少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同学提出了我们不能过于夸大奥巴马当选对改变美国黑人生存现状的作用的看法,他们认为奥巴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从底层走出的黑人,他的黑人身份更多的可以看作是他竞选时打的一张牌,所以对他的当选,美国黑人也要冷静,应“听其言,观其行”。我一方面为这些同学的深刻、理智感到高兴,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正是要培养出独立思考的人;另一方面也认识到,我们备课时,更要加强“备学生”,真正的课堂亮点不是预设出来的,而是学生创造出来的。
凉山州民族中学
汤颜毓
一、教材解读
《我有一个梦想》是人教版新课程高一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学习的均为演讲辞。这篇文章是马丁•路德•金在25万人的盛大集会上的著名演说,他围绕着黑人在美国社会处处受歧视,受压迫的苦难处境,提出自己的内心梦想,表达出了广大黑人共同的心声,意在为自己的黑人同胞争取自由与平等的权利。在高中阶段学习演讲辞,是希望学生学习演讲的技巧、体会演讲的魅力,提高演讲的能力;这样,教师在教授课文时,就不能只重内容的学习,更要重拓展运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根据高中一年级学生特征分析是根据老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做出:(1)学生为高中一年级,具备一定的散文阅读基础;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掌握文章感情基调,反复朗读并进行研读。
三、教学设想
演讲一般来说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往往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同时,演讲又要以说服听众为目的,往往中心突出、逻辑性强;因此,我在设计中,打破课文自然顺序 , 从课文中间切入 , 按以下顺序学习: 马丁·路德·金有怎样的梦想——马丁·路德·金 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梦想——马丁·路德·金认为怎样才能实现这一梦想。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在的逻辑思路。朗读应贯穿教学始终 , 通过对文中大量排比、比喻语段的朗读、品味 , 感受作者激昂澎湃的感情对听众的感染力,排山倒海的气势对听众的震撼力,揣摩作为演讲词理论性与艺术性、鼓动性与形象性有机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体会本文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文辞优美、气势恢弘的写作特点,学写演说辞。
3.理解马丁•路德•金在文中所表述的和平斗争主张。
4.感受作者争取种族平等的热切情怀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体会本文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文辞优美、气势恢弘的写作特点,学写演说辞。
五、课前准备
教学之前,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诵读感悟 , 讨论比较 , 咀嚼鉴赏。
七、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人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梦想是 在喧闹的尘世中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空中楼阁”,诗人海子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痛苦煎熬 , 他的梦想是“面朝大海 , 春暖花开”, 备受沙皇专制迫害 , 一生多次遭受流放的俄国液漫诗人普希金 , 他的梦想是“能像大海一样自由奔放……”美国有一位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 , 他的梦想是什么呢 ?(二)、文本解读 1知识积累(1)、作者介绍
马丁•路德•金(1929——1968),是美国一位重要的政治领袖,曾获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他为美国黑人的政治权利而斗争,从而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他带给人们的启示是黑人不应该被隔离,而应受到像其他人一样的待遇,而且应该受到完全的尊重。(2)、背景介绍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25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一篇演讲,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己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2信息筛选
(1)、教师播放师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或指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教师根据演讲词的特点,结合演讲的内容、场合、对象,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1)这一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的?
2)这一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各是什么? 3)这次演讲涉及哪些内容? 4)这次演讲想达到什么目的?(三)、合作探究
1、马丁·路德·金有怎样的梦想?让学生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梦想的语段(17-32段), 明确后集体朗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演讲辞 , 体会排比句式在演讲中的作用 ,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梦想含义是多方面的,涉及到黑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理解来阐发,各抒己见。)
明确:首先.在政治上,作者希望美国的有色人种能享有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有同等的地位和公民权,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而不是被作为二等公民备受歧视和压迫;其次,在文化上,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人们不再以肤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来坪判他们,有和白人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和自由;第二,在经济上,有和白人一样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限制在固定的贫民区,贫困潦倒。
2、放演讲录音 ,再感受激情、气势和氛围。
3、这篇演讲为什么能激动人心?
因为这篇演讲辞有着极其感人的充沛的情感。作者从“结束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对一百年之后黑人现状的失望,到要求政府兑现支票的义正词严,再到对“梦想”的热烈憧憬,其间无不充满着作者悲愤而热烈的情感。正因为作者饱含深情,而且在演讲中把梦幻、心曲和圣歌联系起来,使演讲如交响乐一般在听众中回荡,使听众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产生了极强的号召力。而这正是演讲成功的必要条件。
4、学生再读。请学生根据6个“我梦想有一天……”,提炼或概括出作者梦想的内容,领悟作者在“梦想”具体内容安排上的内在逻辑。
“人人生而平等”引自《独立宣言》是前提,是依据,只能放在最前面,为后面几个“我梦想有一天......” 张本。
品味排比、反复的修辞效果,体会繁复语言的表达作用。朗读第9至第14段,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手法 ?如第2段、第5段、第10到13段以及文章最后连用6个“我梦想有一天……”都是比较典型的集中使用排比句的段落。学习时可让学生大声朗读,仔细体会其中充沛的感情和磅碍的气势。这些排比句的使用,使作者的思想表达得更充分,更鲜明,更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更容易感染听众并激起他们深深的共鸣。如长江大河滔滔奔涌,排山倒海,气势磅确。找出来并试着自己演讲一下。
最后四段列举了美国的许多地名 ,为什么不简单地说“让自由之声从美国各地响起来”, 而要用这么繁复的语言呢 ?
集会的25万同胞来自美国各地 , 马丁·路德·金演讲时列举美国的许多地名,说要让自由之声从这些地方响起来 ,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形成排比,很有气势。举例使学生感悟繁复语言的作用 : A、江南可采莲 ,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B、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5、马丁·路德·金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梦想 ? 让学生找出相关内容(1-6段),明确课文写了黑人集会的原因与目的后,集体朗读1-6 段。重点品读第2段。具体体会“一百年后的今天”在文中反复出现所形成的艺术效果,感受黑人在生活上备受压榨、经济十分贫穷、政治遭受歧视的悲惨现状,进而明确作者提出这一梦想的现实意义。
①一百年后的今天——生活上备受压梅 ②一百年后的今天——(经济十分贫穷)③一百年后的今天——(政治遭受歧视)让学生仿照① , 完成②③。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 , 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能把”骇人听闻“改为“耸人听闻”吗 ? 为什么 ?
(明确:不能。“骇人听闻”是事件本身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 强调客观效果“,耸人听闻”是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震惊 , 强调主观目的。)“公诸于众“有问题吗?明确:“诸”就是“之于”的意思,公诸于众重复了于,应改为“公之于众”。这类错误常见,如:付诸于行动、见诸于报端、发诸于真情、取诸于生活。
6、马丁路德·金认为怎样才能实现这一梦想呢?集体朗读7-16 段,明确黑人为争取自由平等所采取的斗争手段、方式和态度。法国史怀哲、印度甘地、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等“非暴力抵抗”者。获诺贝尔和平奖。
7、研读关键语句,体会其深刻含义和妙处。结合课后练习三
1)、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这两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它们从哪几个方面揭示了美国黑人的生活处境 ?)2)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 , 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 , 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 ,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这里的“空头支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3)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 ? 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讨论后明确:
1)、两句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 揭示了黑人物质生活贫困 , 精神备受歧视 , 没有安全感和归宿惑的悲惨现实。
2)、空头支票”在这里是个巧妙的比喻。本来,自从林肯总统签署黑奴解放宣言,黑人在法律上就有了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现实却如此令人失望,就像空头支票一样,听起来不错,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在美国这样一个商业社会,空头支票的内涵大家都非常熟悉,用它来作比,形象且易为人们理解。
3)、“这个信念”具体指的是,作者相信总会有一天,美国黑人会和白人一样,拥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人们不再以肤色而是以品格的高低来衡量黑人和白人,美国一定能变成一个真正的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家。“交响曲”的特点主要是多重乐声合奏,在这里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 那就是将来总有那么一天,白人不再歧视和压榨黑人 , 白人和黑人能像兄弟般地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八)课堂小结
本文情感充沛,词句优美,设计比喻巧妙,感召力强,作者以回顾历史开端,以揭示黑人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展望美好的未来而结束,全文思路清晰,富有逻辑性,体现了作者的才情,更展示了作者高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神。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马丁•路德•金激情洋溢的演说,又听了大家或慷慨激昂或热烈迷人的憧憬,我们的心灵又经受了一次洗礼,我们人生的目标又清晰了几分。我想起了我国诗人国风写的一首诗送给大家。(师生齐读)
我有一个梦想 那一天世界不再动荡 没有战争、贫困和饥荒 幸福的生活充满阳光 和平的鲜花到处开放 我有一个梦想 那一天人类不再忧伤 没有恐惧、歧视和眼泪 欢乐的歌声响彻四方 自由的鸟儿展翅飞翔 我有一个梦想 那一天大地不再凄凉 没有破坏、掠夺和污染 秀美的江河一片蔚蓝 我有一个梦想
那一天将化为美好的希望 让我们携起手来,迎接这一天的来临 用我们的爱实现梦想
愿大家珍惜时光,努力拼搏,为心中的梦想而奋斗!愿全人类的美梦成真!让我们一起祈祷吧!
(九)作业
以“我有一个梦想”为开头 , 造一个排比句。学生完成后交流,教师点评。
(及时迁移练习, 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 激发学生的理想追求。)
八、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安之若素”“义愤填膺”等词语。2.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
1.揣摩重要词句,结合文体特点与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2.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2.自由、平等、民主是人类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奋斗。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难点:1.对本文背景的了解和认识。2.深层理解本文演讲后产生的意义及其影响。●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重点句段,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文。
2.问答与拓展。在设疑的前提下,点拨、解答难题;同时提供有关的图片、文字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资料1:我(中国人)在美国菲蒙开加油站时,雇用了一位白人青年一天早上,他打电话来说辞职不干了。我回到加油站,发现他当班的时段短少了200多元,油库里少了3箱汽油。我报了警,菲蒙警局派了一位白人女警察来查案。当我向她说出雇员名字--一个白人的名字的时候。我意识到她很勉强抄下名字,冷冷地对我说:“你知道吗?如你告上法庭,你是输定的,而且他的家人也会反诉你。” 资料2:2001年4月7日,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19岁的黑人青年蒂莫西·托马斯遭遇一名白人警官的追捕。当托马斯试图逃跑时,白人警察竟开枪将他射杀致死。事后证实:手无寸铁的托马斯,当时并没有犯罪行为。然而,白人警察不仅未受处罚,反而得到奖励休假一个星期。
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明确:种族歧视!白人袒护同一种族的人,歧视有色人种。提问:什么种族歧视? 明确:黄(亚、印)白(欧、美)黑(非)灰(澳西)四大人种;同一种族是指具有共同形态、生理特点,具有相近的语言习俗、历史文化,具有区域性特点的群体。因不同种族在形态、生理、语言习俗、历史文化等差异,而造成的歧视叫做种族歧视,即人种差异。
明确:虽然美国在1865年学结束了奴隶制,然而黑人还没有受到平等的公民待遇;当时南部各州通过了州法律,继续把白人和黑人分开。面对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有话要说--《我有一个梦想》!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每人一份,资料内容如下:
1.马丁·路德·金(1929~1968),是美国一位重要的政治领袖,曾获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他为美国黑人的政治权利而斗争,从而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他带给人们的启示是黑人不应该被隔离,而应该受到像其他人一样的待遇,而且应该受到完全的尊重。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
1929年,马丁·路德·金诞生于美国东南部的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他是一位基督教牧师的儿子。小时候他喜欢打篮球网球,特别喜欢踢足球。他把大量时间用来读书。为了赚点钱,他还送报纸。他喜欢广交朋友,而不喜欢任何形式的打斗。15岁时他获得入学成绩优秀奖而进入壮方某州的一所大学深造。黑人在那里享有平等的权利,可以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自由地生活、学习和工作。1948年他大学毕业,担任教会的牧师。当时在南部各州,黑人还没有受到平等的公民待遇。虽然美国在1865年就结束了奴隶制,然而南部各州通过了它们自己的法律,继续把白人和黑人分开。法律禁止黑人和白人通婚。在商店、饭店、医院、公共汽车和火车里都有为黑人设置的隔离区。黑人儿童在单独为黑人开设的学校上学。花在黑人儿童身上的教育经费只及白人儿童的四分之一。南部各州的黑人没有选举权,如果他们想要参加选举,就得通过一项阅读测验。
1948年到1951年间,马丁·路德·金在美国东海岸的费城继续深造。他毕生相信,如果人们得不到民权,那么要求社会变革则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他认为,可以通过和平革命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而不通过战争和杀戮。在他的一生中,他迫使政府解放美国黑人,给他们平等的权利。
196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将全部奖金(54,600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1964年通过了新的民权法案,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地对待黑人。1965年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成为法律。从那以后,所有黑人都享有选举权。
由于马丁·路德·金从事黑人解放运动的工作,所以树敌众多。有一次,一枚炸弹爆炸,毁了他的房屋。1968年4月18日--一个永远值得被所有人记住的日子,马西·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
(多媒体显示马丁·路德·金遗像)2.背景简介
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阿拉伯乘坐公共汽车,坐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于是成立了一个组织,要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这个组织的领头人。他们在市内散发了好多传单,传单说:“你去上班时,请乘公租车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不要让步,而要继续斗争。他的房子被人毁坏了,有段时间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该州首府的政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人和白人分开。
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然后他又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新的革命。此地黑人的住房情况很糟,黑人参加工作的机会极少,而且只有25%的黑人有选举权。马丁·路德·金被关进了监狱。他说:“我们已经为我们的权利等待了三百四十年!”斗争在继续,一周后所有的监狱都关满了人。黑人的革命赢得了全国的支持,最后,公共场所都对黑人开放,所有被关押的参加游行的黑人都被释放了。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马丁·路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一篇演说,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己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三、朗读课文。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或指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文详解。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根据演讲词的特点,结合演讲的内容、场合、对象,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
(1)这一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的?(2)这一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各是什么?(3)这次演讲涉及哪些内容?(4)这次演讲想达到什么目的? 2.学生分组讨论,指定学生发言
明确:(1)主要是针对美国黑人,同时也包括美国政府。
(2)这一次演讲的时间是1963年8月28日;地点是在华盛顿广场;场合,在华盛顿特区组织的二十五万人的集会上。
(3)要求自由、民主、种族的平等。
(4)进一步推动黑人要求自由、公正、平等的运动,加快实现理想的步伐。
五、学生精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 1.学生讨论,各组组长组织学生发言,组长做好记录。2.选交流较好的小组面向全体同学发言,其余各组点评。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回顾、肯定《解放黑奴宣言》的重大意义。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揭示黑人生活的现状,抨击美国社会黑暗的一面,提出自己正当的要求。
第三部分(第17自然段到结尾),展望前途,前途是光明的,胜利一定能够到来。第二部分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揭露事实”“讽刺许诺”“提出要求”“提醒当局”“讲究策略”“表明决心”。
教师出示全文结构图,要求学生填写空缺内容。多媒体显示:
学生明确:①当局空头许诺 ②提出自由、平等要求 ③讲究斗争策略 ④表明斗争决心
六、布置作业
南陵萃英园中学
赵凌
【文本解读】
《我有一个梦想》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有着“黑人之音”美誉的演说家马丁·路德·金博士的一篇著名演讲辞。
1963年8月28日,为了争取与白人同等的权利,消除在商店、餐厅、学校和就业等方面的种族歧视,在林肯总统的《解放黑奴宣言》签署一百周年之际,马丁·路德·金会同其他民权运动领袖,组织发起了由美国50个州的25万黑人和白人反种族主义者参加的争取人权运动的“大游行”。这是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游行示威,他们提出了“立即自由”“我们要工作”“我们为立即成为一等公民而进军!”等口号。在华盛顿广场的林肯纪念堂前,马丁·路德·金博士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据记载,那时与会的黑人唱了一天圣歌,听了一天演说,身心疲惫,艰于站立,但当马丁·路德·金上台演讲时,人群顿时沸腾起来;他的演说语音铿锵,雄浑苍凉,激昂雄辩,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整个演讲义正词严,情感充沛,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其饱含的深情,冷静深入的分析,稳健严谨的结构,华丽的词句,典雅的语言,使得演讲如交响乐般在听众中回荡,特别是演讲辞中大量形象的比喻和排比、呼告等修辞的运用,更使演讲者的思想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 1 表达,使演讲具有了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这次演讲主要是以25万集会听众为对象的,他们中大部分是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黑人,而马丁·路德·金博士演讲目的又非常明确——就是想要号召听众与种族歧视作斗争,帮助黑人同胞树立起民主、平等、自由的理想和坚持斗争的信念,要求美国政府兑现他们“给予所有人生存、自由权利”的诺言;所以这篇演说词的思想逻辑必然是清晰明确的,语言也必须是平白晓畅的,事实也正是如此。
但真正深入理解《我有一个梦想》对于今天的高中生,尤其是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又都是一进入高中就趋向于坚定的学习理科的学生,又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牵涉到课文的难懂的内容不算少:
1、黑人的历史与当时的现状;
2、“非暴力反抗”的内涵和条件;
3、演讲者基督教徒、牧师的身份和背景;
4、美国的民主政治;
5、黑人的梦想与美国的梦想乃至人类梦想的关系;
6、演讲辞的艺术表达……鉴于此,我特做了以下教学设想与设计: 【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解读、单元要求和教学对象这三个因素的综合考量,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
《我有一个梦想》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单元要求中就强调,演讲辞“作为演讲时的文稿”,“除了具有观点鲜明、逻辑性强的特点外,还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鼓舞听众的情绪,唤起他们的共鸣”。学习演讲辞,“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 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注意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其深刻的说理方法”,“注意体会演讲辞情感力量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其中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我所教的高一学生,虽然文科基础不是太理想,但从读懂文章这个层面来说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因此,我有选择的确定了本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并在布置了学生回家利用网络查阅背景资料、利用自习课通过《三维设计》“资料助读”的阅读以及“夯实基础”部分的练习题,进行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教学简案】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词语,掌握“安之若素”“义愤填
膺”“骇人听闻”等词语的含义;
2、通过自学了解作者及背景知识,通过诵读、讨论了解演讲辞内容;并通过点拨,感知内容的逻辑性;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目标:
1、揣縻重要词句,结合文体特点与语境辨析,品味语言 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2、通过诵读和点拨,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感受其情感力量;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讨论、点拨,归纳总结演讲辞的特点:逻辑性、感染力、思想性;并结合自己的真实理想,学习写作演讲辞,为班级演讲活动做准备,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德育目标:
1、体悟马丁·路德·金崇高的献身精神;
2、教育学生树立平等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把握演讲辞主题思想,体悟演讲者的崇高理想;
2、通过诵读和点拨,体会文章语言的艺术魅力和感受文
章的情感力量。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利用教室多媒体出示有关马丁·路德·金的图片资
料和检查预习情况来导入新课学习。
二、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利用自身朗读优势,有感情的范读演讲辞,并在范读前 出示思考题:
马丁·路德·金有一个什么的梦想?
——消除种族隔离,真正实现民主、自由、人人平等。
(黑体字板书)
三、文本内容探究:
1、提问:马丁·路德·金的这个梦想最突出的集中在哪些段落中表达出来的? ——第17—25自然段。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17-25自然段,以加强对情感的理解,在指导中明确朗读要注意的方法:节奏、语调、情感,学生齐读感知。
3、思考、讨论:马丁·路德·金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梦想?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演讲辞前4段寻找正确答案,明确:
(1)《解放黑奴宣言》签署一百年后黑人悲惨的现状;
(2)合理合法:共和国缔造者草拟宪法时许下的诺言、给予的权利,但事实上没有履行所以要求美国兑现政府的承诺。
4、学生继续思考、讨论:
马丁·路德·金认为应该用什么斗争方式实现梦想? 教师点拨、明确:
——(1)非暴力抗议(板书)
(2)联合白人兄弟
(3)坚持斗争,坚定必胜信念
四、自由朗读,感知艺术与情感的魅力:
学生找出最受感动或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大声朗读,并和同桌、前后桌交流、讨论,为什么能受感动,为什么喜欢?选代表回答,引导学生从修辞、情感等方面回答,感受演讲辞在艺术情感方面的特点。当然要注意肯定学生不同看法和见解。
五、总结归纳:
点拨学生,引导他们通过与前一篇演讲辞的比较,自己总结本篇演讲辞的特点,教师归纳:
1、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有说服力】
2、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有鼓动性】
3、还有极强的思想性【有启迪性】(黑体字板书)
六、教师小结:
马丁·路德·金所表达的绝不是他个人的梦想,也不仅仅是美国黑人的梦想,也是全体美国人的梦想,是整个人类的梦想,这就是马丁·路德·金理想的崇高所在,是这篇演讲辞的伟大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依然还有不平等的现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平等意识,为真正实现人人平等而努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跟踪训练》第11题:以“我有一个梦想”为开头,写一段排比句,表明对治理环境恶化的渴望(仿写题)。
2.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篇演说辞,要求尽量能有说服人的逻辑性和鼓舞人的感染力,为班级演讲会做准备。【板书设计】
民主自由
说服力
→
非暴力反抗
鼓动性
人人平等
课前我通知学生:下节课演讲比赛, 每组出一人, 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节选》, 时间不超过4分钟。
演讲由科代表主持, 我站在一边当顾问和场外指导, 不过整个过程没人顾得上问我, 于是我就成了一个使劲拍手的人, 情不自禁时我也掏出手机拍照。
首先演讲的是平时比较淡定的何松, 他的演讲语气和他一样淡定, 但就所选的演讲内容来看也不必雄浑激昂。他获得的掌声不多, 我倒认为他的演讲恰到好处。第二个上场的是健壮结实的哈尼女孩张鑫晶, 我知道她是年级诗歌朗诵一等奖获得者, 具有较好的肢体语言和感染力, 当演讲到“让自由之声响起来, 从每一片山坡响起来, 从……响起来……响起来……”时, 她黑亮亮的眼睛里放射出的希望之光, 她黑黝黝的脸庞上洋溢着的希望之情, 还有她的手舞足蹈, 使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掌声———我感觉到把课堂交给学生, 没错!
第三个准备上场的是学习很好, 但却有点内向的曾婉芹———我正担心她如何演讲时, 她却空着双手大大方方地走上讲台, 不慌不忙地开始演讲。原来, 为了演讲, 她已经把课文背熟了。她的演讲不仅带来了掌声, 还有尖叫。“背诵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语文修养之道”, 我借着曾婉芹成功的演讲提醒全班同学。
接着上场的是英语科代表莫雨欣, 我想曾婉芹的成功肯定会对这位要强的女孩带来压力, 但她却满不在乎, 竟然小跑上台, 她因别出心裁而充满自信。她在台上演讲时, 小组成员在台下呼应。当她演讲到“现在有人问热心民权运动的人, 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满足”时, 她的组员在台下齐声喊:“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 我们就绝不会满足。”这不正是我们构建高效课堂以来所追求的小组集体学习, 人人参与, 全班整体性进步的教学效果吗?原来教师绞尽脑汁的设计与追求, 就这样轻松活泼地被学生变成了现实。如此读书、演讲, 还用得着教师站在讲台上吆喝“大声读书, 声音再提高点”吗?教是为了不教, 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自觉自愿地去学习的时候, 教师就是一个欣欣然的指导者、旁观者、欣赏者, 甚或是享受者了。面对这个小组的表现, 我深深感觉到, 在新生事物面前, 教师的思维远远落后于学生的行动。
白族姑娘何怡雯上场了, 她是学校的播音员, 沙沙的嗓音有点甜, 落落大方的台风有点亮。紧随上场的是傣家姑娘刀飘雅。在西双版纳, 傣家姑娘总是占尽风头的。飘雅的演讲如同白族姑娘的演讲一样引来满堂喝彩, 这都在我的预料之中。
不过最吸引人的还是回族男孩马文浩的演讲, 他以浑厚的嗓音、端庄的形象、颇为深厚的语文功底及其对马丁·路德·金演讲稿的准确把握和理解, 赢得了满堂彩, 代表他的学习小组获得了本次演讲赛第一名。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的三篇课文全是演讲稿, 我揣测编者的意图是要借此培养学生的演讲爱好, 提高演讲能力。能力莫不来自于自我实践, 与其给学生讲三篇演讲稿的特点和演讲技巧, 还不如让学生自己登台演讲, 在演讲实践中学会演讲, 爱上演讲。就青年学生的特点来看, 他们喜欢自己上台演讲而不喜欢听老师坐而论道。
当然, 演讲要有好的演讲稿, 课本上的三篇演讲稿堪称典范之作。于是, 在剩余的十分钟课堂时间里, 我让学生借助导学案, 在小组内探讨《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著名演讲稿的结构特点、修辞方法、语言特点。我相信学生对自己发现的东西, 肯定要比教师灌输给他们的东西感触更深, 掌握更好。
初中时,我遇到了一位影响我一生的老师,她对学生的高要求与她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体谅,她对新的教学方法的大胆尝试与她的课堂的活跃,甚至是她那诗人般的伤感都让我至今难忘。在我那篇得了满分的毕业作文中,我是这样结尾的:“汽笛呀,请停止你的吹奏;列车呀,请慢些走。再见了,亲爱的老师;再见了,亲爱的妈妈。”
高中时,偶然听见做老师的哥哥跟人聊天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唉,做老师真贱,心中有再多怨气,一到教室全没了!”奇怪,明明说自己贱,却又死心塌地、乐呵呵地做这事,难道做老师还有什么魔力在里面?于是,我向往当老师,希望能解开这谜。
于是,大学便读了师范;于是,毕业便做了老师。
刚教书时,自己也像孩子,跟学生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临放假过年了,一个俊秀的、父母正在闹离婚的男学生忽然对我说:“刘老师,我跟你回家过年吧!”我心一紧,他的心境一定跟我当年写毕业作文时一样,充满了不舍。我未想到,才半年时光竟让他对我产生了如此的依赖,竟让他舍得丢下正在吵架的父母,我在他那幼小的心灵里,一定是那温暖与光明的所在。我骤然意识到我肩头的担子很重,那是老师的责任之所在。
后来,做了班主任,班上有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开始同学们都欺侮他,他也很自卑。于是,我一次次告诉他,要做堂堂正正的男儿;一次次告诉其他学生,要爱护同学,关心同学。有一天,孩子的爷爷找到我说,孩子有一星期未回家了。我觉得奇怪了,明明每天都在上学呀!调查之后,才知道班上几个男孩子轮流把他接到家中去了,他们说要让他感受一下正常家庭的父母之爱。爷爷的眼泪一下夺眶而出,他说——感谢这样的好班级,感谢这样的好同学,感谢你这样的好老师。
今年,我到了一所新学校。这里严格有序的教学管理,老师们对教学的孜孜追求,特别是班主任们起早贪黑、一心扑在班级上的不懈努力,都给我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也有自己的家、自己的孩子,他们之所以能如此长期坚持,是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有时候甚至还会为了学生委屈自己的孩子。在这里,我感到了深深的压力同时又感到振奋。在这里,我产生了新的梦想: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得和他们一样好;希望将来有一天,也会有孩子视我为他们的亲人;希望将来有一天,也会有孩子轻声地唤我一声“妈妈”!
你同样会发现,作文就是这样简单。亮明观点,独特表达。
[本期主题] 时间的经纬
10月1日 国庆日
[本期主题感言]
特约主持:刘洋
○生命是一条单行线,没有回头路。我们驾驶着人生的机车渐行渐远,将一站又一站抛在自己身后,留恋的,纯真的,厌弃的。而前方迎面掠来的站点或许诱惑悦人,或许枯燥无味。这种驾驶游戏的规则在于,你可以操控你的车的方向,却无法操纵它的速度。任何站台,一旦开过,就无法后退或回顾。
操控这游戏规则之神,名为时间。
○前方有无数条分岔路。我们在憧憬中前往,在艰难中选择,这时,就用上了过去的经验。就像祖国走过的六十年,一路风雨,眉头上紧锁的沧桑,到今日,已全部化为了智者目光的深邃。
○所以,我们要了解历史。但了解是将过去的岁月沉淀在心里,而非一头沉湎于往昔,徒为自己制造了一副沉重镣铐。因为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活在现在,并且,掌控未来。
○与时间进行游戏时,最最至关重要的一条,是牢记这个游戏永远永远无法,置身事外。
[本期主题联想] 过去与将来历史与现在游戏与规则岁月与经验 流逝与永恒
1968年,我出生了。那一段时间世界非常乱,我们应该记住的是马丁·路德·金先生的遇刺。虽然那一年他倒下了,但是“我有一个梦想”这句话却真正地站了起来,不仅在美国站起来,在全世界也站了起来。
但是当时很遗憾,不仅仅是我,几乎很多的中国人并不知道这个梦想,因为当时中国人,每一个人很难说拥有自己的梦想。中国与美国的距离非常遥远,不亚于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但是我并不关心这一切,我只关心我是否可以吃饱。很显然,我的出生非常不是时候,不仅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对于世界来说,似乎都有些问题。
1978年,10年之后。我10岁,我依然生活在我出生的那个只有20万人的非常非常小的城市里。它离北京的距离有2000公里,如果想看北京出版的报纸,得等上3天。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存在新闻这个说法的。母亲一人抚养我们哥俩,她一个月的工资不到10美元。因此即使10岁了,梦想这个词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词汇,我从来不会去想它。我看不到这个家庭的希望,只是会感觉,那个时候的每一个冬天都很寒冷。但是就在我看不到希望的1978年的时候,不管是中国这个国家,还有中国与美国这两个国家之间,都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那是一个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该记住的年份。
1978年12月16日,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那是一个大事件。而在中美建交两天之后,12月18日,中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那是中国改革开放31年的开始。历史,两个伟大的国家,一个非常可怜的家庭,就如此戏剧性地交织在一起,不管是小的家庭,还是大的国家,其实当时谁都没有把握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
1988年,我20岁。这个时候我已经从边疆的小城市来到了北京,成为一个大学生。虽然现在中国依然有很多人在抨击高考制度,认为它有很多很多的缺陷,但是必须承认正是高考的存在,让我们这样一个又一个非常普通的孩子,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当然,这个时候美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很遥远的国家,它变得很具体,它也不再是那个过去口号当中的“美帝国主义”,而是变成了生活中很多的细节。这个时候我已经第一次地尝试过可口可乐,而且喝完可口可乐之后会觉得中美两个国家真的是如此接近,因为它几乎就跟中国的中药是一样的。
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非常狂热地喜欢摇滚乐。那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开始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因为改革已经进行了10年。 那一年中国开始尝试放开很多商品的价格。这在你们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但是在中国,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迈进,因为过去的价格都是由政府来决定的。但是,也就在那一年,因为放开了价格,引起了全国性的疯狂抢购,大家都不知道放开的时间有多长,于是要把一辈子用的食品和用品,买回到家里头。这一年也就标志着中国离市场经济越来越近了。
1998年,我30岁。我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闻节目主持人。更重要的是,我已经成为一个一岁孩子的父亲。那一年在中美之间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主角是克林顿。在6月份的时候,他访问中国,在人民大会堂和江泽民主席举行了一个开放的记者招待会,然后又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个开放的演讲,这两场活动的直播主持人都是我。
克林顿在北大演讲时用的全是美方提供的翻译,我猜想有很多中国观众,是一直知道克林顿的确在说话,但说的是什么不太清楚。所以我在直播结束的时候,说了这样一番话:“看样子美国需要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有的时候要从语言开始,而对于中美这两个国家来说,面对面永远要好过背对背”。当然也是在这一年年初,我开上了我人生的第一辆车。这是在我过去从来不会想到的,中国人有一天也可以开自己的车。
2008年,我40岁。很多年大家不再谈论的“我有一个梦想”这句话,在这一年我听到太多的美国人在讲。奥巴马用了“改变”以及“梦想”这样的词汇,让耶鲁大学的师生在为他当选总统之后举行了游行,甚至庆祝。
而这一年也是中国梦非常明显的一年。就像全世界所有伟大的梦想都要注定遭受很多的挫折一样,中国梦亦是如此。无论是期待了很久的北京奥运会,还是“神舟七号”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行走,那都是很多年前我们期待了很久的一个梦想。
但是,突如其来的四川大地震,让这一切都变得没有我们期待中的那么美好。8万个生命的离开,让整个2008年中国人度日如年。但是就像40年前马丁·路德·金先生的倒下,却让“我有一个梦想”这句话站得更高,站得更久,更加有价值一样,更多的中国人也明白了,梦想很重要,但是生命更重要。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度过了自己40岁的生日。那一天我感慨万千。因为时间进入到我生日那一天的时候,我在直播精彩的比赛。24小时之后,当这个时间要走出我生日这一天的时候,我依然在直播。这一天我觉得我非常的幸运。因为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40岁,让我意识到了我的故事背后的中国梦。
正是在这样40年的时间里,我从一个根本不可能有梦想的,遥远边疆的一个小城市里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可以在全人类欢聚的一个大的节日里,分享以及传播这种快乐的新闻人,这是一个在中国发生的故事。
而在这一年,中国和美国相距并不遥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需要。据说布什总统度过了他作为总统以来,在另外一个国家呆得最长的一段时间,就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菲尔普斯在那儿拿到了8块金牌,而他的家人都陪伴在他的身边,所有的中国人都为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祝福。
当然,任何一个这样的梦想都会转眼过去。在这样的一个年份里,中美兩国历史上几乎是第一次同时发出“我有一个新的梦想”的呐喊,如此的巧合,如此的应该。
1. Introduction
Information about the author and his speech.This is a speech, i emerged during the war between North America and South America It is moved deeply by others and air man’s views vehemently About 250 thousand people listened the speech respectfully.We’l focus on how King achieved his speech by stylistic devices.
2. Analysis in features and the definition of stylistics and stylistic analysis
2.1 The feature of the speech
This speech has it’s own feature, King has used many features in his speech, the following parts will discuss the special features which used in the speech.
2.1.1 Phonological features:Rhyme
“Battered and staggered”can be considered as pararhyme, the definition of pararhyme is two syllable have the same initials persecution and police brutality can be regarded as reverserhyme, and the definition of it is syllables have the same initial consonant.All of this has a great help for readers to get the exact ideas of King in his speech, that is, struggle against the injustice.
2.1.2 Lexical features
King’s speech is very cautious and careful, because it’s very important to blacks and he’ll read it to all of the people in public“You”, “I”and“We”in his speech, is the use of personal pronouns By using this, King awoke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to accept his point.This is a apparent feature in the speech.
2.2 The definition of Stylistics and Stylistic Analysis
The definition of stylistics has many different study ways Wales defines it simply as“the study of style” (1989:437) , while Widdowson gives the definition as“the study of literary discourse from a linguistic orientation”and“a view that what it is essentially a means of linking the two” (1975:3) , Leech’s opinion is as the same as it.His definition is“study of the use of language in literature” (1969:1) .It perceived that stylistics is an area of study, it perches two disciplines:literary criticism and linguistics.
Stylistically speaking, stylistic analysis is the selection of a periodic sentence for the embedding of a parenthesis.In terms of structure, the sentence is rather formal and complicated.Halliday points out, “The text may be seen as‘this’in contrast with‘that’, with another poem or another novel;stylistics studies are essentially comparative in nature...” (1971:341) .In this part, Widdowson has the same opinion as Halliday.Therefore, we realize that stylistic analysis is a movement that is comparative in nature.
3. An analysis of the stylistic devices used in the speech
3.1 Usage of Repetition
King repeats words and sentences many times in the speech this is a very conspicuous feature, it is called repetition.The use of it is emphasizing.There are three factors in repetition:1.cognitive factors.2.psychological factors.3.social factors.Generally speaking we also combine the three factors in the speaker’s elements Otherwise, the use of them are to move forward and deepen the theme of speaker.The term repetition is restricted to mean the case of exact copying of a certain previous unit in a text such as a word phrase or even a sentence (Leech, 1969) .Repetition in this speech not only makes the audience to know what King said, but also gives a strong strength to the speech and audience, let them strengthen their position.As all the over-regular features in the literature are in some sense repetitious, audience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peech Take the paragraphs for example, from paragraph 8 to 16, the words“I have a dream”which King used, appeared nine times.This repetition helps to achieve the function of coherence in address and the function of reinforcement in feeling and emotion, expressing King’s strong emotion of thirsting for freedom, justice and righteousness.All the emotion in this speech expressed very vivid.
3.2 Usage of Contrast
These are the use of contrast.Contrast may to show differences when compared, also to point out a difference that can distinguish meaning.In speech, this use can have the function of making clear the ideas of the speaker.Here, contrast has been used effectively.In paragraph 1, “great beacon light of hope”is contrasted with“flames of withering injustice”and“joyous daybreak”is contrasted with“long night of captivity”.Therefore, it is easy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use in this speech and easy to know why King uses so many contrasts in his speech.
3.3 Usage of Similes and Metaphor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imile:
1.The main body and the metaphoric meaning are both in the sentence, but they are different things.
2.The main body and the metaphoric meaning may have some same points.
In our territory of study, a simile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ich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quality or characteristic in common.To make the comparison, words like as, as if, as though and like are used to transfer the quality we associate with one to the other.Simile has the overall functions of rhetoric, it can let person to familiarize the strange things.So King also use many similes in his speech.
A metaphor, like a simile, also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but unlike a simile, this comparison is implied rather than stated.It always have the deeper sense than simile and more succinct, appropriate, lively and embody.
In speech, King makes much use of similes and metaphors.In paragraph 1, King compares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to two forms of brilliant light cutting through darkness;the first a joyous daybreak compares it to the sunshine.In paragraph 2, he uses“the manacles of segregation and the chains of discrimination, ”compare to segregation and discrimination.In paragraph 7, he compares“justice rolls”to waters and compares“righteousness”to a mighty stream.In paragraph 14, he compares“little black boys and black girls will be able to join hands with white boys and white girls and walk together”to sisters and brothers.
All the usage of similes and metaphors make the audience easy to understand the speech and King’s thinking.
4. Conclusion
The thesis has discussed the stylistic devices which are frequently used in the discourse of literary works especially in speech.This makes the speech easy to understand for audience.This thesis has discussed it from the feature of the speech, the definition of stylistics and stylistic analysis, the usage of repetition and parallelism the usage of contrast, and the usage of similes and metaphors.It also gives some background of the speech and author Martin Luther King Jr..Only undering that background of period, then the speech reached public attention.
There are five main features in his speech:
1.Be adept in using parallelism.In paragraph 3,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from paragraph 4 to 8“I have a dream…”, in paragraph 9, “Let freedom ring from…”.All the examples make the audience have the deep impression with the content of the speech, the sentences are full of energy, and also have the energy o f persuading.
2.Full of confidence.From the beginning, King ha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speech in the history, “go down in history”, “the greatest demonstration”, “in the history of our nation”.It attracts the audience with his confident wording and diction.
3.The concrete examples.Some people like using unrealistic words in their speech, that is not a good way.But K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m He used many concrete place names, for example“Alabama” (Para.7) “New Hampshire”, “New York”, “Pennsylvania” (Para.9) , and so forth.That makes the audience feel authentic.
First of all, it must be very persuasive, and the sentences are very well-organized, with the usage of repetitions, parallelism contrasts, similes and metaphors and so forth.The second is that it must be emotional in order to be convincing, for the speaker should face the audience directly and his words must be correctly and orderly.The words not only be informative but also be expressive.So as to the speech may be full of influence.And finally in many other conditions, written-conversational style is usually used without very formal diction and very complicated sentence structure.
To sum it up, we can learn much from Martin Luther King’s speech.In addition to the stylistic devices, his ideology and deeds are worth for our reference.
Bibliography:
参考文献
[1]、Martin Luther King, Jr., I HAVE A DREAM.August28, 1963
[2]、Pan Shaozhang, English Rhetoric and Writing.Shanghai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Press, December, 1998
【《我有一个梦想》 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课文《我有一个梦想》优秀教学设计10-21
我有一个梦想的诗歌12-01
我有一个梦想老师作文12-12
我有一个梦想七年级作文06-01
我有一个梦想高中想象作文06-03
“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稿09-08
我有一个小小的梦想诗歌10-19
小学作文我有一个梦想11-17
我有一个梦想阅读及答案11-28
六年级我有一个梦想范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