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外国文化渗透
The meal usually begins with a set of at least four cold dishes, to be followed by the main courses of hot meat and vegetable dishes. Soup then will be served (unless in Guangdong style restaurants) to be followed by staple food ranging from rice, noodles to dumplings. If you wish to have your rice to go with other dishes, you should say so in good time, for most of the Chinese choose to have the staple food at last or have none of them at all.
Perhaps one of the things that surprises a Western visitor most is that some of the Chinese hosts like to put food into the plates of their guests. In formal dinners, there are always “public” chopsticks and spoons for this purpose, but some hosts may use their own chopsticks. This is a sign of genuine friendship and politeness. It is always polite to eat the food. If you do not eat it, just leave the food in the plate.
本文就文化渗透与小学英语教学的关系, 主要从文化的概念、文化与英语教学的关系、文化渗透教学的必然性、文化渗透的主要内容与途径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着重对文化渗透的内容展开讨论, 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有效教学。
1. 文化的概念
语言承载着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的外在表现。一个民族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语言离不开文化, 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 因此英语教学应结合相应的英语国家文化。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西双方的文化差异、历史背景不同, 因此, 了解中西方文化是避免冲突的有效途径。
2. 文化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根据教学实践得出, 将相关的文化知识与英语教学相结合, 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成绩。根据《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从3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 3、4年级应完成一级目标, 5、6年级完成二级目标。小学生对英语有好奇心, 喜欢听他人说英语, 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特点, 将相关文化知识以故事、活动或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寓学于乐, 从而使文化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3. 小学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必然性
外语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用已有的文化知识与来自各个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 因此, 外语教学不局限于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对比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将会有良好的效果, 因为小学生接触英语时间不长,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点, 采取趣味教学, 将相应的文化知识渗透到课堂中。
4. 小学英语教学文化渗透的主要内容
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有很多, 哪些内容应导入到英语教学中是主要探讨的内容。在我国, 由于一切教学都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 所以, 英语教师们普遍重视语言知识的传输, 忽视文化知识的教学。因此, 学生在交际中容易产生误解。由于小学生初步接触英语, 所以将汉文化与英文化进行对比,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这里谈谈小学英语教学主要的文化内容。
4.1 称呼语
称呼语的使用在交际中是必不可少的, 了解中西方称呼语的差异是交际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中国人常用职业或职务来称呼别人, 如“张校长”、“赵经理”等;但英语国家人常在姓氏前加上Mr.、Mrs.或Miss.来称呼别人。汉语中非亲属之间可以称呼“叔叔、阿姨、大哥、大姐”;英国一些非正式场合陌生人之间也可以用亲密的称呼, 如love, dear, sweet-heart等。
4.2 打招呼和告别
在中国, 熟人间见面经常问“你去哪儿?”来打招呼, 而英语国家人认为这样问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在中国, 熟人或陌生人之间都可以询问年龄, 而英语国家人忌讳被问年纪。除此之外, 不要问英语国家人如下问题:Are you married?What’s your salary?What’s your religion?告别时他们常说:“See you”, “Bye-bye”等, 但中国人除了说“再见”之外, 为了表示客气, 还要说“慢走”、“再来”等客套话。这几个例子明显的表明了汉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差异。
4.3 谦虚
谦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人在受到别人赞扬时, 自己却贬损自己以表谦虚, 而英语国家人则说“Thank you.”当英语国家的人赞扬中国人时, 如果我们进行谦虚的自我否定, 很容易被误解, 造成冲突。在送礼物时, 中国人常谦虚说:“一点薄礼不成敬意。”如果英语国家人不太了解中国文化, 他们会想为什么要送一件“薄礼”给别人。因此, 在小学教学中, 应该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教学, 避免文化冲突, 使学生能够顺利的与英语国家人进行交际。
4.4 餐饮习俗
中国人向来热情好客, 所以, 在餐桌上中国人总是相互敬烟敬酒。英语国家人比较尊重个人权益, 所以在吃饭的时候, 他们经常说:“Enjoy yourselves”
4.5 传统节日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 我们不能说哪个国家的节日好, 哪个国家的节日不好。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的特点, 在不摒弃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 客观的将英语国家的节日告诉学生, 包括节日的时间、传统食物、活动、装饰等。
4.6 主要城市
北京、上海等是我国重要的城市, 其中长城、故宫和东方明珠分别是其代表性建筑。同样, 小学英语老师也应该渗透一些英语国家的重要城市以及标志性建筑, 比如英国伦敦的大本钟, 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等。此外, 要学生了解相关英语国家的首都。
5. 文化渗透教学的有效途径
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来自课堂, 教师有计划的将文化知识渗透到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与此同时, 丰富的校园文化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相关英语国家文化。校外合作学习是现如今社会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 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 而且能够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1 课堂教学
小学是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的年龄偏小, 依赖性很强, 他们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取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用不同种方法将相关文化内容渗透到教学中, 让学生寓学于乐。如今多媒体已经普及, 教师可以充分多媒体的直观性、动态性等优势, 将大量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相关国家的文化等。
5.2 校园文化
小学生易接受新鲜事物, 但遗忘也快。如果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提供学习的机会, 那么将有利于学生了解并掌握知识。比如, 可以在校园的墙上贴着相关国家的标志性建筑物;节日简介;推荐英语电影等。学校还可以播放英语广播, 让学生每天都能听到地道的英语;学校还可以组织英语角, 让学生有机会用英语进行对话, 从打招呼到告别;学校还可以举行英语演讲比赛,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同时对学生也有鼓励的作用。除此之外, 板报以及定期举行知识竞赛都是有效的途径。
5.3 校外合作学习
现如今社会倡导合作, 让学生进行校外合作学习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相关英语国家知识, 让学生课外通过因特网或图书馆来查阅资料,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这样更有利于英语文化知识的教学, 因为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
结论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 是国家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跨文化交际必不可少, 所以文化渗透在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本文共讨论了五大方面, 笔者认为结合有效途径来讲述相关文化内容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仅仅传授语言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充分利用相关文化因素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Brown, 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and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Harmer 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UK:Pearson Longman, 2007.
[3]Kramsch, C.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4]安凤岐, 梁承锋.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蔡晓颖.新课标下小学英语教学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 .
[6]范东生.如何看待今天英语的通用语地位[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0 (3) .
[7]吕良环.外语教学与课程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8) .
[8]张镇华.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9]赵昌汉.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J].教学研究, 2011 (2) .
何孟德,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首次要求参加旁听,使这个省份“两会”上的外国领事官员由原来的六国增加到七国。与何孟德一起的,是泰国、缅甸、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老挝等东盟国家领事官员。
从2005年云南首次邀请领事馆官员旁听会议起,每年,驻昆明所有的领事官员都参加云南“两会”。
他们是除了采访的外籍记者之外,“两会”代表们最熟悉的外国人。而除了他们,“两会”上还可以看到其他身份的蓝眼睛,有些甚至是人大代表。
美驻华领事馆“渗透”地方两会
2012年1月,一脸“外国相”、头戴鸭舌帽的吴志祥(Chris Wurzel),出现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人民大会堂,他来参加南京人代会的开幕式,提前了半小时到场。
与其他与会者不同,吴志祥没有南京绿卡,也没有在南京定居过,他是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的副总领事。待到上午的议程结束后,吴志祥即坐高铁返回上海。
尽管只是旁听,并只能参加开幕式,但“能够参与、有亲身感受我已经很高兴了”,吴志祥说。此前,他曾是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分管南京的领事,在中国工作已超过10年。近两年来的春节前夕,类似的行程对他来说越来越频繁。
近年来,大规模旁听中国地方“两会”,成为美国驻华使领馆的一项重要活动。过去两年,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多名官员分别旁听过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的“两会”。而2012年,美国驻广州领事馆得到了广州市和广东省“两会”的邀请,但因领事馆人手调配紧张未能如愿。
旁听的地方也由沿海扩展至内陆,美国驻上海总领事葛瑞风(Robert Griffiths)表示,“之前我们大多关注中国沿海城市的发展,现在我们逐步意识到和其他二三线城市的交流也非常重要,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动力”。这也有了开头所提,云南省的第七国蓝眼睛。
除了省一级的“两会”,市级甚至县级的“两会”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面孔参会。据新华网报道,今年湖北武汉、江苏南京、江苏常州、山东滨州等地的“两会”都有外籍人士旁听,深圳福田区也邀请了20多位国际友人旁听“两会”。
“被邀请参加人代会,我以为在开玩笑”
除了外交使节,其他身份的外国人也出现在地方“两会”上。
对北京来说,外籍人士参会听政,是SARS风波之后的变化——2003年SARS危机后,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外政务透明。2004年的北京市人代会,便首次邀请到驻京外交官与驻京外媒记者旁听开幕式,并在会后提供英文版政府工作报告,以求准确。次年,代表们已可以同步拿到政府工作报告英文版,大会也逐渐将邀请对象范围扩大到留学生、外国专家、友好城市代表以及跨国公司驻华代表。
而2010年,广西的“两会”则主要邀请了东盟各国外交官——这一年,广西正在筹划建设东盟贸易区事宜。
这些外籍人士在接到邀请后的第一反应,普遍是感到惊讶。参与2010年江苏省人代会的安德鲁电信器材(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柏迈高曾对媒体说,这种情况在美国也很少遇到,“秘书跟我说被邀请参加人代会,我以为他在跟我开玩笑。”日商加藤纪生亦表示,外国人参加类似的会议,在日本从不曾有过。
不过,外国人的参与热度,出乎主办者的意料。虽然他们只是旁听,但也一度出现外商不约而同早到会场,以致政府安排的接送车白跑一趟的场面。
2009年,浙江义乌的人代会上,则出现一位“荣誉外籍人大代表”,他以“代表”的身份出席,不只是“旁听”。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因为对当地政府与这个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之间的关系研究,被纳入地方人大的视野。
更大的背景是,义乌有上万常驻的外籍商人,他们是这座城市的投资主力之一。自2003年义乌人大邀请外籍代表开始,每年都有10名左右老外“参政议政”,名单各年不同,但都是常年在本地生活和工作的。2013年3月上旬将举行的义乌人代会,也是如此。这些外籍代表不单参加人代会当天的开幕式,还会出席专门为他们而开的座谈会。
在政策面上,对于外籍代表的意见解决,并无法律规定政府必须办理,但在实际操作中,人大都会将这一年一度的座谈会所反映的问题记录在册,再由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级别领导,交办给市政府主管副市长。通常情况下,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这一举动,也在义乌、嘉兴等外商动辄上千人的地区赢得外商好感。
唱中国国歌,找报告重点,认识“关键人物”
中国新闻网报道说,驻华使节旁听中国地方“两会”,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主动邀请,美国等国家的使领馆也会主动向中方提出申请。
“一般在会议开始前的两个星期,我们通过地方政府的外事办联系,先向他们提出申请,然后由他们与人大和政协沟通”,美国驻上海总领事葛瑞风说,这一切都很顺利。
“我们主动要求参与越来越多的地方“两会”,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重要的省份和城市究竟在发生着什么。”葛瑞风说,“更重要的是,可以结交中国地方上重要的政治经济界人士。”
葛瑞风认为,由于平时没有太多机会深入中国内陆基层进行交流沟通,通过“两会”认识当地官员,可以获得建立人脉关系的机会,并且能够知道这些关键性人物在关注什么。
进入会场后,他们也“入乡随俗”。开幕式刚启动时,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副总领事吴志祥也和所有参会人员一样,站立起来,高唱中国国歌。
“比较中央、省级和地级市的‘两会’报告,我们发现高层级的报告比较抽象,而越向下越详细和具体,提供的商业信息更多,这意味着可能出现的商业机遇更多。”吴志祥表示。
2012年的江苏南京“两会”上,他就注意到软件是南京在发展新兴产业上的着力点。当市长季建业在报告中表示要“筹办软件大学”时,吴志祥在台下用笔做了记号。
“中国在转型,这种转型必然会带来产业的变动,比如地方政府会主推一些新兴产业,如新能源领域,这些变化会给我们带来投资机会。”吴志祥说,这些信息将会反馈给美国的企业,帮助他们寻找在华投资机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内容摘要:说到数学文化,我们就会想起“数学王子”张齐华。他认为“数学就是一种文化。”具有文化诉求的数学课堂并不排斥具体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相反,数学课程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正是依托于具体数学知识、方法的学习而得以实现的。知识和方法是载体,是数学的文化价值赖以彰显、实现的母体和根系。
关键词:数学文化;文化底蕴;数学美;数学历史;人文价值
现实的数学教学过于关注知识、重结论,甚至有许多人认为数学是一门学习语言、图表、符号表示的学科,忽视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凡此种种,促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来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要在具体的数学概念理解、掌握以及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运用与体验中揭示数学的文化底蕴,要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数学不再是忽视应用及与其它领域脱离联系的、空洞的解题训练。数学文化应该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渗入实际的数学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说到数学文化,让我想起名师张齐华。提起张齐华,便不能不提到数学文化。
张齐华认为,数学不只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数学教学也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数学课堂应当是数学文化流淌的地方,是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内在文化特质的自由天空。数学就是一种文化。这种“作为文化的数学”一旦进入课程,尤其是教学视野,势必会呈现出一般课堂所不具有的文化气质,她既可能表现在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组织上,也可能表现在对儿童数学需要的把握上,更多的还表现在对具体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作上。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比他人具备更加敏锐的数学视角,以捕捉现实生活中所内涵着的丰富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要素,为数学教学所用,并真正转化为学生数学成长的有效资源与动力。有人说,张齐华的数学课有一种淡淡的“文化味”,他虽然年轻,但他却以过人的专业自觉,凭着对数学教学的敏锐洞察与深刻理解,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搭建出了“文化数学”这一崭新的教学平台。
下面我就以张齐华执教的“圆的认识”这节课,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一、对“教师文化底蕴”的追问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如果说数学需要“文化”,那么首先教师需要“文化”.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出发进行教学工作。另外,教师的文化底蕴是数学“文化”的保证,一个数学教师,如果不能对自己的学科怀有一种追本溯源的态度,如果不能对“什么是数学、什么是数学教育、数学与人的关系、数学教育存在的意义、数学教育之目的”等有一份深切关注与深刻思索,他的工作则必然就带有一种盲目性与追逐性,自然就无法在纷繁复杂的数学教育变革中寻得“不变的东西”,找准继承与创新的支点。
在张齐华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触觉到数学的源头、数学的历史、数学的精神乃至数学的力量,也可以体会到他丰厚的文化底蕴。他的“圆的认识”一课上,从水面上漾起的层层涟漪,到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从光线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到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进而再到建筑、美学、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圆”这一抽象的平面图形以一种瑰丽的姿态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并悄悄改变着他们对数学抽象面孔的最初印象,在他精心演绎的智慧课堂里,有一种充满生命的活力,弥漫诗意的人性光辉,更加灵动与飘逸。
二、对“数学美”的体悟
数学首先是“真”的,它是一门充满理性,并“教人”理性的学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由此而放弃对数学“美”的追随。哲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提供了一种精确简洁通用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正是以她的结构与内容上的完美给人以美的感受。”如何在课堂向学生传递数学的美,让学生们耳濡目染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关于自然有序、结构的美,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生共荣美好景象,获得对大自然崇高和敬畏之感,或许,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首先就应具备对数学美感的良好的感受、捕捉和创造能力,并带着自己对数学美的强烈体验与感悟走进课堂、走进孩子、走进数学,与他们共享数学美、共创数学美。
众所周知,“在所有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可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圆这一平面图形的美,进而获得真切的审美体验?课堂上,张齐华设计的几个问题耐人回味:“和其他直线图形相比,你觉得圆美在哪里?”(圆由曲线围成)“可是,不规则的曲线图形或者椭圆也是由曲线围成的呀,和他们相比,圆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圆看起来更光滑、匀称)“除了外表光滑、匀称以外,还有没有什么内在的原因,让圆成为最美的平面图形?”“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与圆的美有什么重要的关联吗?”(事实上,正因为半径处处相等,才使得圆具备了一种无限对称的和谐结构,美因此而生)一连串的问题,看似都在探寻“圆为什么最美”,但探究的最终结果却指向了圆的内在特征,以及由这些特征所构成的圆的和谐结构。至此,数学知识的习得、数学方法的渗透、数学美的体验,三者有机融合为一体,共同构筑起了这节具有浓郁文化气质的数学课。
三、对“史”的关注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发展史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传承,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察史可以明今。一个真正热爱数学的教育工作者,理应具备深沉的历史感。明了中国数学的历史、明察西方数学的历史、明晰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知悉中国数学“问题解决”之传统,知晓西方数学“科学理性”之渊源。或许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永远不会与孩子们提及“笛卡尔”、“亚里士多德”、“尼采”、“米藏山国”、“弗赖登塔尔”,但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知道他们的名字,并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数学前进的精神力量与源泉。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知道现在国外的数学课程改革之进程,把握他们曾经走过的弯路,也汲取他们历次改革后沉淀下的原创性的经验与教训。熟悉“回到基础”、“新数学运动”、“《人人算数》”等,知道他们每一次变革的背景、思考与问题。(千万别以为,这些只是课程专家们理应关注的。)坚信,你的视野有多开阔,你创造的空间就有多大。
我们再来看看张齐华关于“圆的认识”这一课的史料链接:介绍我国数学史上关于圆的研究记载,“圆,一中同长也”(《墨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周髀算经》),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此外,教师结合相应史料的介绍,“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将一些联想题、开放题自然穿插其中,既渗透了数学历史、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像能力。
四、实现“文化价值”.
数学有着它自己的丰厚的文化渊源。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其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己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数学文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学+文化”.在关注数学历史性和数学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对数学文化有一种朴素的理解:数学真正的文化要义在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张扬数学思考的魅力,并改变一个人思考的方式、。数学学习一旦使学生感受到了思维的乐趣,使学生领悟了数学知识的丰富、数学方法的精巧、数学思想的博大、数学思考的美妙,那么,数学的文化价值必显露无遗。张齐华教学“圆的认识”开始时,借助多媒体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圆在人类历史、生活、文化、审美等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比如“圆与桥梁设计”、“圆与中国剪纸”、“圆与中国结”、“圆与中外建筑”、“圆与著名标志设计”等,引导学生感受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体会圆的美学与人文价值。
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英语教育专家经常说,外语教育是外国文化在外语课堂里的呈现。英语教师应该通过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进行跨文化教育。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可以,也是应该能做到的。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我们应该首先具有丰富的跨文化知识、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娴熟的跨文化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熟练地驾驭课堂,才能长期地、系统地传授跨文化教育理念。
吃透教材,善于利用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文化比较和渗透。英语教材是教师输入文化最好的载体,在现行的教材中,编者已经较好地关注到了文化的编写。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文化教学要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素,特别是那些会影响语用和语义的文化因素,与本国文化加以比较,因势利导,积少成多,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英语教师要注重创造良好的英语课堂环境,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带有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情境,语义、语境、语用尽量真实,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突出一些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并要求他们尽量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言语交际的环境准确地使用语言。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可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提高文化敏感性。
英语教学包含着西方英语语系的文化烙印,涉及问候、购物、祝愿、饮食等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民族差异的背后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但是直白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灌输,对于小学生来说,与听天书无异。因此,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跨文化差异的幻灯片或视频,根据看到的内容组织表演。
文化教学是语言课堂中的一道营养大餐,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应设法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世界的多彩,唯此才能体现语言课程价值的完整性和时代性。
摘要:英语学习首先在于对英语文化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才能具有在教学中有效地导入文化的自觉性,依此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文化教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从文化导入、教师角色、教材、课程设置和评价系统等方面进行。
【摘要】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比成人更为强烈,对于知识的渴求也比成年人更为迫切,小学生如同一张白纸,用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去影响他们,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至关重要。小学生德育工作是小学生班主任的一项基本任务,相较于喋喋不休的说教,巧妙的利用一些故事、课外活动来引导孩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茶道、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歇后语、成语、节日、民俗活动等等,无疑为我们的这一思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载体。教师如果可以根据德育教育的目标,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德育教育同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必然能够实现德育教育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双重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 传统文化 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224-02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排在第一位,与现代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的思想无比契合,可见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小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文化建设的深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被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可。而优秀传统文化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崇尚文明礼仪、诚实守信、尊亲孝亲、惜时守时的元素不胜枚举,所以小学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生班主任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应当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重新焕发光彩。
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生在课堂学习文化知识时,背诵古诗词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学习项目,由于古诗词朗朗上口,孩子们也十分有兴趣,而中国的古诗词中有大量作品中的寓意与小学生德育教育内容一般无二:如杜甫的《春望》、文天祥的《叹伶仃洋》、《扬子江》等无不是爱国主义情怀的最好诠释,教师在教孩子背诵课文的同时可以深刻的讲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其中诗人的爱国热情;《长歌行》很明确的指出了时间一去不返的道理,教育孩子们要守时惜时;《三字经》中: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故事都是非常好的德育素材,教师可以延展开来教育学生孝敬双亲,温良恭让。还有很多成语故事比如程门立雪、刻舟求剑、买椟还珠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从这些故事中领悟德育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传统文化在课外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的课外活动是小学班主任老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不少适宜学龄儿童开展的传统文化项目,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茶道、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歇后语、成语等。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天然的载体又是丰富的资源库。例如京剧传统剧目《杨家将》、《岳飞传》都传递了保家卫国的崇高信念,梅兰芳大师为了不给日本人唱戏蓄胡须的故事也彰显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而传统的茶道可以教会孩子们很多礼节和礼仪;围棋、书法等可以锻炼孩子的耐心和团队观念;民族音乐、民族戏曲、曲艺等可以通过基本功练习让孩子理解“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坚持不懈的道理;对联、灯谜可以锻炼孩子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书法、国画还能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一些爱国画家的事迹和作品也能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可以举办一些传统文化项目的比赛,如灯谜、国画、曲艺等,运用这些传统文化为载?w,让孩子在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加孩子的团队意识、动手能力,彼此尊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做为小学的班主任老师同家长的有效沟通协作,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环节,优良的传统文化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的发挥空间。
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清明、重阳、中秋节等,教师可以和学生家长共同为孩子讲解节日的由来,同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民俗活动比如:剪窗花、春节包饺子、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做月饼等,以此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的优良习惯。这些节日和民俗背后通常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含义,在进行节日介绍和民俗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孩子能领会增强责任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以及团结协作等。同时还可以和家长一起通过正确的宣讲让孩子远离封建迷信活动,从小让孩子树立崇尚科学远离迷信的意识。
还可以布置一些学生和家长互动的活动,比如让孩子回家为父母泡功夫茶、重阳节为爷爷奶奶洗脚等,以此来教育孩子要尊老敬亲。还有一些玩具比如:风筝、陀螺、毽子、空竹等也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要求家长同孩子一起制作、玩耍,不但能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还可以让孩子远离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让孩子的兴趣爱好更为广泛从而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小学教育尤其是小学德育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班主任老师应该在小学生德育过程中深入发掘巧妙运用,通过文化教育、课外活动、家庭互动等形式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各个角落,在帮助小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小学生从小就对几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身为华夏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为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的学习与英语学习关系密切, 学好中国文化有益于英语学习。其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学好了中国文化可以对英语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就有助于英语学习, 也体现在可以提高学生自己的鉴别、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 可以在进行文化对比时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两种文化的异同, 因而也就能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敏感性, 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还体现在可以培养基于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途径
1. 比较
中国地大物博, 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各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习俗。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补充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引领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在教学译林牛津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5Let’s celebrate!时, 本单元的话题是“Festivals”, 以万圣节和中国的春节为例讲了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对比。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课前我安排学生以小组互助的学习形式通过查阅网络, 查找图书杂志、讨论等形式预习本单元内容, 要求: (1) 以中英文的形式写出中西方的传统节日, 越多越好。 (2) 对比中国的春节与万圣节的异同。以表格的形式从日期、来历、传统活动、食品、服饰等方面展示。 (3) 结合本单元话题, 谈谈扬州的春节有什么独特之处?扬州还有哪些传统节日是自己最喜欢的?为什么?提前让学生通过比较的形式自学探究, 这样上课时学生就可以有话可说, 有话能说。可见, 比较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 特别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 学习语言的同时培养文化意识。
2. 拓展
当前,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重“精”轻“泛”, 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量十分有限, 严重制约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因此, 教师应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中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年龄段, 教师应引导学生记忆单词, 扩大词汇量, 使他们成为高效的学习者。教师还应适时增加相关的阅读和写作训练, 或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等。如, 在教学译林牛津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时, 本单元的话题是谈论各种食物和如何保持健康。为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同时又为本单元的学习做好过渡与铺垫,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里面有很多独特的文化, 例如, 饮食方面, 那咱们扬州过春节时吃什么呀?有几样菜一般是家家都有的, 且含有吉祥的寓意:安豆 (即豌豆) 头炒百页 (寓“百事平安”) 、水芹菜 (因其节节相通, 故寓“勤快”和“路路通”之意) 、烧鲢鱼 (当天不吃, 留到初五以后才吃, 象征“年年有余”) 、烧杂烩 (又称“全家福”, 象征“全家幸福”) 。不少人家还有烧芋头 (一般跟肉烧) , 这些地方小吃, 你们会用英文表达吗?”这个开篇导入不仅承接了上单元, 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在学习完本单元后, 我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好本单元的基础单词、句型, 学会如何保持健康, 还要将本单元的内容与当地文化联系起来, 运用所学知识具体做事情, 达到输出的目的。例如: (1) 阅读一个扬州地方小吃的英文菜谱, 并将其背熟, 能讲给小组成员听。 (2) 查阅资料, 为一家扬州餐馆做一个英文菜单。 (3) 假如你是扬州小吃导游, 请用英文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下咱们的特色小吃及其文化, 至少三种。
这样通过拓展和补充学习资料, 学生可以结合当地文化在具体活动中实践所学内容, 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当然,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途径还有很多, 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适用性、适度性和阶段性原则。适用性原则, 是指所导入的中国地方文化必须要和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适度性原则是指所选材料和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适合程度。选择材料时应注意选择那些代表主流文化的内容, 同时也要兼顾趣味性。阶段性原则是指在渗透中国地方文化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状况, 循序渐进, 注意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时, 教师应避免一味地讲解, 而应鼓励和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式、研究式的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综上所述,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中国文化的渗透, 而是应通过合理的措施与途径利用好中国文化, 促进英语教学, 提升教学效率。
摘要: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 而且应该是文化教学。而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很多教师过分强调英语文化, 而忽视了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其中, 它不仅影响了学生语言的学习, 还影响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形成。
一、文化融入,培养学生自我意识
文化的融入要求英语教师要把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的材料,并要介绍英语国家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通过教授与介绍,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评价能力,这种自我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日之事,要求教师持之以恒的在课堂上进行文化渗透教学。由于英语文化在英语语言中体现的范围广泛,所以教师在渗透文化的时候必须要面面俱到,否则就造成了学生对文化理解的偏差。在英语词汇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做到教授词汇的语法意义,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对词汇的语用意义和文化意义。如chicken一词,在英语中属于一词多义,除了表示鸡外也可以表示鸡肉,比喻意义还有胆小鬼的意思。在教此类词汇的时候,可以通过举例子,让学生在例子中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如:There are three chickens in the yard. I like eating chicken. You chicken,don’t cry。在英语日常对话方面,英语文化讲求一种绅士风度、礼貌原则。教师在教授对话式,尽可能的让学生进行小组对话合作。如:A:Your cap is nice。B:Thank you。这样的对话对中国学生人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学生在通过小组对话,反复练习之后,自然就形成了语感,从而大脑意识中就生根了。英语的习俗、历史、风土人情等文化渗透不像词汇和对话教学那么容易了。这些文化要是光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是形成不了理性认识的。但是教师要是通过相关图片、影视、录像等辅助教学工具,把这些文化展示出来,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二、文化体验,培养学生独立意识
文化的体验都是实践活动。内容包括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这种对文化的体验,教师要实时的指导学生,切忌包办,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这也意味着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机械的抄写层面上。听一听课外录音;表演一下英语对话;读一读课外英语小故事;写一些英语学习心得或简单的几句话小英语作文等等。这些实践活动要交叉进行,要考虑适度性和难易度,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厌烦心理,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鼓励学生利用网路结交外国朋友,这样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与外国朋友用英语听说读写,有条件的,在家长的陪同下,也可以鼓励学生与外籍朋友面对面交往,学习。
三、文化氛围创设,培养学生社会道德意识
文化氛围的创设,主要是体现在学校英语文化建设上面,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会陪同学生度读过愉快的学生生活,校园英语文化建设要依靠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实施。校园英语文化的创设应体现在班级内、学校宣传栏、学校广播、英语社团、学校文化艺术节等上面。班级内的墙壁和学校的宣传栏上可以写些英语故事、英语幽默笑话、英语谚语、学生英语习作,贴挂些英语国家的地图等。学校的广播系统可以适当的播放些英语歌曲、英语国家的节日、风土人情的介绍等。英语社团主要是开展英语角活动,锻炼口语与听力,当然也可以收集一些英语文化方面的背景知识来讨论。学校的文化节上,学生可以编排英语国家的舞蹈、演唱英语国家的歌曲等。文化氛围建设起来后,也要靠教师和学生共同来保护。在保护校园文化方面,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教师应该告诫学生不要随意擦除和撕毁班级内与宣传栏内的内容,更不能在学校广播内播放低俗的英语歌曲和笑话。英语文化内容要积极向上,有启发意义和教育作用。
四、中西文化比较,培养学生世界意识
高中英语教学的跨学科文化渗透实践
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各学科新教材都从不同的视角辐射出跨学科文化的合作通识效益和微型知识点的`跨越性功能;为借他山之玉拓宽英语教学的文化视野,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发掘各学科文化通识的交融点和衔接口,并着手尝试了一些各学科间优化教学资源的新方法.
作 者:樊志芳 Fan Zhifang 作者单位:绍兴第一中学,浙江,绍兴,31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年,卷(期):29(12)分类号:G633.41关键词:英语教学 跨学科 文化渗透
关键词:英语教育;茶文化;渗透
引言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核心,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和先进的道德思想,将其融入英语教育之中不仅可以提升英语教育的内涵,而且还能够弥补传统英语教育的不足,拓展英语教育外延,全面提升英语教育质量。
1传统茶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意义
教师可以将传统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其思想品德,对于思想品德教学,教师应当从品德原则,规范标准等方面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遵守记录的好习惯,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增强其思想品德进而更好地约束自身,将茶文化与英语结合后的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视将课堂变得规范化和系统化,按照新时期对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帮助其能够争取的建立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分辨善恶美丑,将思想品德划分的更为细致。其教学目标旨在增强大学生对自身的约束力,进而帮助其更好的提升道德水平,优化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遵守制度进行学习。就大学生的品德教育而言,茶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英语教学下的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区别。如果英语教学的德育教育更注重道德层面,而茶文化抓手下的德育教育更注重规范教育。前者更强调自我加以约束和规范,而后者更强调人格对外的标准。尽管二者在教育理念上有一定的区分,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成长,因此教师应当做好二者综合性的教育,不仅为学生后续的德育教育和英语教育夯实基础,还能切实为社会输出更多高品质、高素质的人才,达到高效教育的最终目标。
2传统茶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应用背景与趋势
2.1传统茶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应用背景
就目前的国内英语教育而言,无论是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都不够优秀,因此,对于英语教学的改革必须进行,将传统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产生的思政教学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2.1.1应当完善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增强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于高校而言,不仅需要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还需要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更好进行素质建设。2.1.2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兴趣的养成,选择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学习中去,学生增强对茶文化的兴趣后可以更好地领悟其中蕴含的内容,进而获得学习和为人方向的全面提升。2.1.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满足社会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在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其进行全面的提升。
2.2传统茶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小学英语外国文化渗透】推荐阅读:
德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09-11
小学英语教学文化品格10-23
英语课堂德育渗透11-25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计划09-07
英语作文:给外国朋友提建议07-03
高中英语德育渗透教学10-11
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07-18
六年级英语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1-27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