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折桂令张可久,折桂令的意思,折桂令赏析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折桂令,折桂令张可久,折桂令的意思,折桂令赏析(共8篇)

折桂令,折桂令张可久,折桂令的意思,折桂令赏析 篇1

在这部套曲中, 作曲家运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三音、四音、五音和弦作为主要和声材料, 这些和弦的原始形态均包含两个或三个纯五度音程, 在作品中具体的叠置方式较少运用原始形态, 往往采用变化形式, 使得和弦中出现纯四度或大二度音程, 这些音程具体的运用方式可能采用分解和弦式、半分解和弦式的横向运动, 也可能采用纵向叠置。这些具有五声性和弦材料的运用, 使该作品在有选择的保留大小调功能和声中三度叠置和弦的基础上, 具有典型的五声性和弦结构特征, 突出了五声性和声的音响色彩。

1. 加六度音的附加音和弦

加六音的附加音和弦主要是由大三和弦加上方六音组成, 作曲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保持基本和声进行动力性的基础上, 通过附加音和改变和弦排列的变化形式, 来增加和弦五声性的结构特征, 加强五声性和声的音响色彩。在和弦表现方面, 加六度、七度音的附加音和弦, 大部分是在和弦上方或下方, 以大二度音程呈现出来的。

谱例1:《折桂令·春情》第8小节

上例中运用了大三和弦基础上附加六度音的和弦形态, 左手声部的和弦原始形态为G-B-D构成的大三和弦, 右手声部的E音是附加的大六度音, 以D-E构成大二度音程呈现出来, 突出了五声性色彩。这种处理方式与大小调体系中省略五音并附加六度音的方式形成了对比, 包括后面由D-E-A构成的二度、四度、五度结构和弦都突出了五声性和弦结构色彩。

谱例2:《折桂令·春情》第26小节

在上例中, E-C-G-A的原始形态为C-E-G-A的和弦, 它是C大三和弦加六音的和弦, 作曲家通过转位的形式, 形成C-G纯五度、C-A纯六度、G-A大二度典型民族音程的特点, 此和弦与后面的D, 形成纯四度D-G、纯五度A-D的横向进行, 这些技法都影响此段音乐的音响效果, 使得民族化的元素更加突出。

2. 加六度、七度音的附加音和弦

谱例3:《折桂令·春情》第6小节

上例中, 体现了附加六度音、七度音的大三和弦, 从本质上看F-C-A-C-D-E构成了大三和弦F-A-C附加六度音D和附加七度音E的和弦, 作曲家通过改变和弦排列, 突出民族特征, 增加民族化元素, 增强民族化音响效果:即低音声部F-C纯五度音程, 高音声部A-D纯四度音程、A-E纯五度音程、D-E大二度音程。

二、高叠和弦——九和弦运用

在此套曲中, 出现了很多高叠和弦的运用, 在本质上, 九和弦与附加六度音、七度音的大三和弦非常相像, 在此我们只有通过研究和弦的排列方式来确定作曲家在运用的过程中到底是使用哪类和弦。

九和弦的应用, 作曲家通常是用三度关系的音符叠置而成, 形成九和弦的特殊音响效果, 增加和弦的紧张度和冲击力, 增强向后一个和弦的倾向性, 而附加六度音、七度音的大三和弦通常会出现二度关系音程、纯四度关系音程。这种附加音和弦在音响效果上较之九和弦更有民族性特征。

谱例4:《折桂令·春情》第17小节

在上例中的最后一拍, 体现了作曲家在高叠和弦九和弦的运用, b A-C-b E-b G-b B构成了三度叠置的九和弦。此和弦的运用是为了增加和弦的不稳定性, 增强和声进行的动力性, 和向下一个和弦进行的倾向性。

三、结语

通过对《元曲小唱 (三首) 》之一《折桂令·春情》和声材料的分析我们简单可以看出, 高为杰教授在和弦材料的运用方面的技法是独特的, 将西方大小调体系与中国五声性和声相结合, 在西方大小调和弦进行的基础上, 增加民族元素, 通过对和弦的民族化处理, 大量附加六度、七度音的和弦运用, 使得该曲在音响效果上具有典型的民族化音响效果。

参考文献

[1]桑彤.《和声学教程》.上海出版社, 2005.

[2]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 (修订版)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折桂令 九日》诗词赏析 篇2

张可久②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重阳节。②张可久:字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州)人。曾任典史等小吏,还做过昆山县的幕僚。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

21.这首曲子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是哪一句?让作者产生这一感情的原因是什么?(4分)

2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3分)

参考答案:

21.最能表达感情的诗句:倦客思家。

原因:(1)传统节日――重阳节引起作者思乡思归之情。

(2)南飞的大雁让作者触景生情,产生思归之情。摘自: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

(3)仕途坎坷失意,对仕途产生倦意,从而产生思归之情。

(4)人已年老,有落叶归根之意,产生思归之情。

(赋分:诗句1分,原因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原因表述与答案相近即可得分。)

22.这三句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天际的斜阳与寒鸦营造了凄凉的氛围,又以“一抹”修饰“斜阳”,以“数点”修饰“寒鸦”,更增添景物冷落之感,在这凄凉与冷落之景中融入了作者的厌倦官场、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赋分:写出表现手法1分,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亦可得分;对手法的具体分析2分。)

《折桂令·毗陵晚眺》赏析 篇3

注释

[一]毗(pi)陵:古县名,春秋时吴季札的封地,治所在今江苏省常州市。

[二]倦客:倦于游宦的人。

[三]几许消沉:多少人消沉下去了。几许,多少。

[四]买田阳羡:苏轼晚年想定居于阳羡,有买田于此的意思。阳羡,古县名。在今江苏省宜兴县南。

[五]挂剑长林:《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黎君冢树而去。长林,茂林。

[六]画锦:原为衣锦荣归之决。《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宋韩琦在故乡筑了别墅,因名为画锦堂。

[七]月钩句:这句是化用周密《一萼红》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的句意。

[八]磷火:由骨殖分解出来的磷化氢,在空气中会自动燃烧,在墓地中多见。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通用 篇4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1

折桂令·中秋

元朝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折桂令·中秋》译文

那一轮悬挂高空的明镜,是谁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个山河。秋天的露珠清凉凄清,水洗过般的明净夜空里,银河平静无波。此夜的月光,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晰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我不由得引吭高歌,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好的夜晚,何不纵情一醉?

《折桂令·中秋》注释

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

飞镜:比喻中秋之月。

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

银汉:天河。

桂:指传说中月中的桂树。

婆娑:形容桂树的影子舞动。

嫦娥:传说中月官里的仙女。

恹恹:精神萎靡的样子。

《折桂令·中秋》赏析

月亮因其朦胧、晦暗、可阐释性强,历来是文人墨客们乐于歌颂的对象。这一看上去单调、简明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和形象。清夜良辰,对月兴叹,文学家们往往会敏锐地觉察到月亮的圆缺不定,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这时,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抒发。这首双调《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这首散曲作者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灵。通过对澄澈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异常清幽宁静的意境与氛围,最后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而其结构则是触景生情,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转、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迹。凡此皆别具一格。

首句“一轮飞镜谁磨”即是写月。天空中这一轮飞镜般的明月,是谁将它打磨得这般圆滑清亮?比喻和语言虽简单,但不失优雅。这一句反问好像作者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与月相望后,发出的轻声探问。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明亮的月光仿佛照彻了乾坤大地,印透了大好河山。这句紧承上句反问而来,写“飞镜”的实际效果,也是作者直观感受的延伸。张养浩没有直视月亮的光芒,而是描绘它遍洒在大地、河川、山林上之后的效果。月光与日光不同,不会给人强烈、充满穿透力的印象。月光是阴柔、幽媚之美的代表,“照彻”“印透”是月光无孔不人的渗透、无声无息的轻抚。

“玉露泠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四句,写秋夜里清澈透亮的白露,被此时特有的中秋明月映衬得更加洁白、优美。透明的清白色遍洒在整个秋夜的天空里,洗净了平日银河波浪般的星光。中秋之夜的月,较平常更盛,所以说“比常夜清光更多”。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最后四句又是反问。作者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想问问那月中的嫦娥,这般良夜美景,如此动人心弦,此时此地,何不纵情一醉?这四句表现作者月夜赏景中澎湃的情感。嫦娥是明月的代表,也是美丽和孤独的象征。

张养浩自叹不如嫦娥一样,可以长生长在,看尽世间浮华。但他可以亲身体验人间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这种现世世界的情感与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起了作者无限悲伤的情绪,所以说“不醉如何”。

总体来说,《折桂令》一曲所描写的月亮既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又不同于“月有阴晴圆缺”,更不同于“对影成三人”,但又确确实实继承了先辈文人对月这一意象的阐释,独具空灵、幽远的艺术特色。

《折桂令·中秋》创作背景

蒙元王朝建立后,官场黑暗腐败,张养浩为官廉正,主张清除吏弊,改革政局,虽处位不低,终因直言敢谏两次获罪遭贬,以致晚年在山林过了较长一段隐居生活。这是一篇熔铸前人诗句、巧妙地以景抒情的佳构,前有姚燧以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书潜赋》作底子写出情思迥异的.《黑漆弩》,张养浩则复将辛词加以翻演,写出了这篇咏中秋的《折桂令》。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2

原文: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赏析: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折桂令·游金山寺》原文及赏析 篇5

作者:张可久

倚苍云绀宇峥嵘,有听法神龙,渡水胡僧。人立冰壶,诗留玉带,塔语金铃。摇碎月中流树影,撼崩崖半夜江声。误汲南冷,笑杀吴侬,不记茶经。

译文

高高的佛寺横空出世,直与浓云相傍。这里曾有神龙幻形前来听讲,还有从远道渡江到此的西域和尚。

游人置身于玉洁冰清的世界之中,忆起东坡留下玉带和诗篇的佳话,听那寺塔的金铃阵阵作响。

树影出现于长江的江心,摇碎了波面的月光。夜半的江涛,隆隆地震撼着崩坏的崖壁,势不可挡。

昔时曾有军士拿江岸水冒充南泠水的情况,可笑如今的吴人,早已把《茶经》遗忘。

注释

金山寺:又名龙游寺、江天寺,在镇江长江中的金山上(金山至清代方与南岸毗连)。

绀(gàn)宇:佛寺,佛寺多以绀色琉璃作屋顶。

听法神龙:北宋庆历间金山寺毁于火,寺僧瑞新发誓重建。相传有神龙化为人形前来听法,显身潜入金山下的龙潭,寺僧因得布施钱百万。元释明本《题金山寺》:“龙化楚人来听法,手擎珠献不论钱。”

冰壶:喻洁净的世界。

诗留玉带:据宋范正敏《遁斋闲览》及《金山志》记载,金山了元佛印法师曾与苏轼参禅,苏轼赌败,留下玉带永镇山门。《苏轼诗集》卷二十四有《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次韵二首》的诗作。

中流树影:唐张祜《金山》:“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人以为传出金山的特色。

误汲南泠:唐陆羽精于茶事,世称茶神。湖州刺史李季卿命军士汲取长江南泠水,煮茶请陆羽品尝,陆羽说茶瓶上半是江岸水,下半才是南泠水。召来军士一问,原来他们因汲得的水在舟中晃出了一半,所以临时在江岸边汲水补入。事见唐张又新《煎茶水记》。南泠,一作南零,在镇江附近的长江中心,陆羽品其水质为天下第七,《煎茶水记》则品为第一。

吴侬:吴人。

《茶经》:陆羽论茶的经典著作。

赏析

小令入手擒题,以三句写出了金山寺宏伟的外观与富有宗教色彩的精神内质。“苍云”是实景,又暗用《宝雨经》“乘苍云来诣佛所”的佛教语言;“听法神龙”、“渡水胡僧”,则呈示了寺内的宗教气氛与巨大的感召力。龙、僧对举,当是受唐张祜《题润州金山寺》“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名联的启示,但在曲中更见形象。以下三句鼎足对,则度入了“游金山寺”的“游”。尽管与作者形象直接关联的仅出“人立冰壶”一句,但“诗留”、“塔语”,也间接反映出诗人观景、怀古乃至诗兴遄发的景象。而此三句中,又进一步表现了金山寺的风物特色与文化内涵。这一切都从“风神”落笔,自觉气象不凡。

“摇碎月”一联为细染,对象为“树影”与“江声”。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的写景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将眼前的实像都转移至夜间表现,这是为了取得更为完美、典型的艺术形象效果。从前文的.“苍云”、“冰壶”来看,作者的游览已近黄昏,这就为他进一步驰骋想象提供了条件。树影中流、江声撼崖,置于夜半“碎月”之中,更添一种苍莽悲郁的风调。作者的襟怀茫远、心潮澎湃,也于此间反映了出来。

末三句的“误汲南泠”云云,看似无端,实为眺望南岸所见景观的联想。时值黄昏,南岸人家汲水回家,一片熙熙攘攘的生活情景。他们的“汲水”是为了应付日常的需要,自然“不记《茶经》”,曲中的这一笔便点出了这一实质。然而,金山寺的游览却激起了诗人的无穷雅兴,所以要“笑煞吴侬”了。这三句巧妙地借用典故,为这快游的满足心态画上了句号。

折桂令_诗歌鉴赏 篇6

【原文】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鉴赏】

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此时正值秋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秋野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前三句:“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意思是说,面对着青山勉强整理头上的乌纱,归雁横越秋空,困倦的游子思念故家。这是诗人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出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这种感情,正如晋代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写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样。张可久的一生是在时隐时仕、辗转下僚中度过的。他自己所说的“半纸虚名,万里修程”(《上小楼·春思》),是很形象的概括。此时,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厌倦官场的倾轧,望着南归的大雁,内心感到无限惆怅。

接下来,“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三句,诗人由写眼前景转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其中“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诗人忆往昔欢乐生活时浓缩而成的意象。这里化用了宋代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写尽了宴客场景的繁华热闹。昔日官场生活,翠袖殷勤劝酒,金杯错落频举,玉手弹奏琵琶,是多么热闹,这里用的是以乐景写哀的反衬之法,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凸见诗人此时的孤寂心境。

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化用了苏轼的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由于添加了“西风白发”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胜一筹;同时,倒装加对偶的句式,韵律和谐,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匠心。这也是这首曲中的名句,是诗人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西风吹着满头白发,突然省悟到,人终有衰老之时,花亦有凋败之日,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何况人呢。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这里又化用宋词人秦观的《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诗人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折桂令,折桂令张可久,折桂令的意思,折桂令赏析 篇7

双调·折桂令·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銮舆三顾茅庐)

虞集

銮舆三顾茅庐,汉祚难扶。

日暮桑榆,深渡南泸,长驱西蜀,力拒东吴。

美乎周瑜妙术,悲夫关羽云殂。

天数盈虚,造物乘除,问汝何如?

早赋归欤。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曲。它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三国时代群雄逐鹿,叱咤风云的局面,赞颂了诸葛亮和周瑜等历史人物的功绩。

对于三国故事,人们是比较熟悉的,这也是历代文人争先歌咏的题目。宋元词曲中亦不少见。这支曲子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尺素之幅描写三国广阔浩大的斗争画卷。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概括力。但是,作者把三国的盛衰兴亡。归结为“天数盈虚,造物乘除”,都是天数规定,人是无能为力的。这就陷入了宿命论思想。所以他的结论只能是劝人们不必徒费苦心,只有早日归隐为是!这是消极的。

这支曲子采用了“两字一韵”的“短柱”体形式,用韵密度较大,字句稳贴严备,别具一格,使曲子写得典雅古朴。

【题解】

这首曲子作者把历史换代归于“天数使然”,同时又为元朝统治者造“天意相助”的神话。

水仙子过折桂令.行乐注释及译文 篇8

一春长费买花钱,每日花边一醉眠。喜春来百花都开遍,任簪花压帽偏。花间士女秋千,红相映桃花面。人更比花少年,来寻陌上花钿。

来寻陌上花钿,正是那玉楼人醉杏花天。常言道惜花早起,爱月夜眠。花底相逢少年,赴佳期梨花深院,约定在花架傍边。柳影花阴,兀的是月下星前。

[写作背景]人们生性爱花,爱花是爱美心性的表现,惜花是爱惜青春的情绪的自然流露。中国古代诗歌中,吟咏花草的篇章很多,这首带过曲就是这样的一首咏花之作。它不仅句句带花,而且所用的两支曲牌亦以花名:水仙子与折桂令。这位作者写花意在写人,写赏花、买花、簪花的人,而春季是爱情开花的季节,花前月下,正是与恋爱氛围最为和谐的环境。相逢于朝露莹莹的花丛之中,相会在梨花斑驳的月影之下。青年人的恋情,正像朝花一样鲜艳,又像是月下的花阴一样朦胧!

[注解]

任簪花压帽偏:古代习俗,不仅女子喜欢戴花,男人也戴花。男人戴花,将花簪于帽上。

红相映桃花面:化用唐代诗人崔护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

花钿:用金银珠宝等制作的花形首饰。

玉楼人醉杏花天:化用宋代诗人陆游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兀的:指点词,这,这样,这般。含有惊异之意。

[译文]

【折桂令,折桂令张可久,折桂令的意思,折桂令赏析】推荐阅读:

《折桂令·春情》原文及赏析07-23

上一篇:海河杯工程汇报下一篇:氯碱行业工艺流程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