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地位调查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妇女地位调查(共6篇)

中国妇女地位调查 篇1

以郑州市为例

一、郑州市妇女权益保障工作现状

(一)妇女政治地位进一步提升

妇女参与管理国家及经济社会事务的权利得到较好保障,政治地位进一步提升。截至2013年5月,全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中均配备有女干部,配备率100%;市级和县(市)区级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分别为60%和69.5%;市级人大有女代表99人,占代表总数的18.61%,市级政协有女委员170人,占委员总数的28.81%;女代表、女委员单独或领衔提出的议案、建议和提案数呈上升趋势。2011年村级组织换届,全市2270个行政村共选出女村干部2775人;2012年社区换届,全市660个社区共选出女社区干部3088人,基层女干部队伍逐渐壮大。

(二)妇女生存状况进一步改善

1.卫生健康状况不断改善。连续3年将全市35-59周岁城乡妇女乳腺癌、宫颈癌“两癌”免费检查纳入政府“实事工程”,出资3956万元对70余万名城乡妇女进行了免费检查,2013年又将“两癌”检查列入市政府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形成了制度化、长效化的妇女“两癌”检查工作机制。持续推行出生缺陷一级干预服务,免费为孕龄妇女提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孕前、孕后各3个月叶酸营养素,降低出生人口缺陷。加大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的补助,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

2.人身权利得到有效保护。加大对侵害妇女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针对妇女的犯罪活动。建立完善妇女维权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妇联干部人民陪审员、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维权志愿者三支队伍,构建咨询投诉、司法保护、普法宣传和妇女帮教四大网络,逐步建立家暴庇护中心,推行家庭平安代表制,开设网上妇女维权信箱,全市实现“12338”妇女维权热线全覆盖,逐步形成“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心理疏导、人民调解、救助帮扶”五位一体的妇女维权模式。

3.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得到较好维护。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2年,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女性77.9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52万人。女职工劳动条件不断改善,截至2012年,市级企业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8%,女职工生育保险参保率89.9%。

(三)妇女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1.受教育环境不断优化。截至2012年,全市小学适龄女童净入学率为100%,初中阶段女生毛入学率114.81%,基础教育基本实现性别均等化发展,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状况都有较大改善。

2.教育培训渠道不断增多。通过举办培训班、报告会、流动课堂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妇女教育培训,先后举办下岗失业妇女技能培训班、女社区党支部书记和女居委会主任培训班、农村妇女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班等各类培训。利用电视、网络、远程教育等平台,开展女性素质教育流动课堂进企业、进社区、进村镇活动以及关爱女童家庭教育系列讲座等,扩大女性教育培训覆盖范围。近3年来,累计培训妇女140多万人次。

3.创业就业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开展“春风行动”、“春风送岗位”女性专场招聘周等促进女性就业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女性创业贴息贷款工作。仅2012年就组织女性专场招聘会102次,为1万多名妇女提供了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亿多元,扶持3500名妇女创业。

二、郑州市妇女权益保障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1.就业性别歧视仍然存在。目前,很多用人单位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以及法律的特殊保护规定,为了减少用人成本,追求单位利益最大化,实行了隐性的性别歧视,即在招聘方案上不明确显示,但却仍然重点聘用男性,或者在招聘过程中内部掌握“不用女性”。

2.大龄女性就业困难。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方案中对女性的年龄做出了与男性不一样的要求,一般要求男性年龄在50岁以下,女性在35岁以下,拔高了女性的就业标准,造成40、50等大龄女性就业困难。

3.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女职工依法办理生育保险。在政府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郑州市市级企业已普遍推行,但在县域中小、私营企业却推进缓慢。

4.侵犯女职工权益现象时有发生。从分布来看,目前郑州市女职工主要分布在餐饮、零售等第三产业和服装制造等轻工业领域,由于行业性质,这些领域经常出现延长工作时间、节假日加班等现象,企业不能按劳动法落实加班工资。有的女工怀孕后被辞退,也有的不能按规定休产假。诸如此类的侵犯女职工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女职工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对这些权益也没有主张。

5.女性竞争力不强。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分工,女性要承担生育子女任务,在家庭中也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劳动、照顾家庭成员的任务,尤其是生育子女使得女性在20岁至35岁之间,出现一个竞争力弱化期,而这正是人生的重要起步期和事业的黄金成长期,这造成女性在社会竞争力上比男性有着天然的劣势,加上参政议政水平较低、接受培训不够等原因,导致女性竞争力进一步弱化。

6.女性接受教育培训力度不够。目前,除了妇联开展的教育培训外,其他部门或行业的培训一般没有性别意识,很少举办专门针对女性的培训,培训中也很少向女性做政策性倾斜。由于忽视了性别因素,未考虑实际存在的男女差距,造成了女性参与教育培训的数量和比例都低于男性,在享受教育培训资源方面处于弱势,这种弱势又会在工作中造成更大的差距,形成“马太效应”。

女性创业方面的问题:

1、自身创业能力有限。单一劳动技能和较低的文化水平束缚了广大妇女的创业就业,在妇女中具有专业技术素质的人偏少,存在“有人没事做、有事没人做”的现象。

2、女性就业观念陈旧。部分女性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还没有从“单位”、“机关”、“贵贱”劳动观念中解放出来,对一些适合妇女从事的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行业,认为是伺候人、低人一等的工作,不愿从事。尤其是一些女大学生盲目追求职业声望,过分地计较单位的性质、工作环境及身份,不屑从事操作性、实践性、服务性的工种,倾向于从事文秘、管理等岗位,创业意识淡漠。

3、资金、信息要素制约女性创业。受资金制约,有的只能选择一些投资少、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产业。信息不畅也使不少妇女感觉茫然,她们虽有创业的意愿,但创什么项目,如何创业无从入手。

《 企业女职工从事禁忌劳动情况调查研究报告》(一线女职工多担心工作环境多辞职)

孕期:多数一线女职工因健康威胁辞职

《报告》显示,绝大多数怀孕一线女职工在孕初期就辞职,根本不进入女职工孕期从事劳动的特殊保护阶段。

留任工作岗位的怀孕女职工中,86.6%的怀孕女职工从事行政后勤等非禁忌劳动,有3.3%的女职工在有毒物质超标的环境下工作,有0.2%的女职工则从事非密封源放射性物质的操作,核事故与放射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有1.1%从事高处作业,有5.3%从事冷水作业,有

1.6%从事低温作业,有1.6%从事高温作业,有3.6%从事噪声作业;有0.7%从事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有0.2%从事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有0.2%在密闭空间、高压室作业或者潜水作业、伴有强烈振动的作业以及需要频繁弯腰、攀高、下蹲的作业。

一般认为,女职工怀孕期间依旧在不良的工作环境工作,主要是迫于生计,特别是对于计件工资制的员工而言,产假期间的工资保障通常无法满足其日常开支需求,因此只能减少产假,以求获得更多的报酬。

然而,《报告》认为,这并非主因,特别是怀孕初期,孕妇没有感受到身体负担却依旧选择辞工回家。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管理岗位、办公室岗位上的女职工,怀孕时却无人辞职。所以真正的原因是女职工所在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对其孕期健康存在相当大的威胁,如泉州市不止一家企业发生过多名女职工“正乙烷中毒”,从而导致职业病。

《报告》指出,部分有规模的企业对怀孕女职工采取调岗等方式减少工作环境或工作岗位对孕期女职工身体的负面影响,这一措施值得推广。

《报告》认为,法律如果只给予女职工在孕期的休息权和获得报酬权远远难以达到保护的目的,还必须在劳动安全权上加大保护力度,在规定调岗等保护安全的措施时要结合休息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障。另外,还应当加大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企业必须履行告知义务,女职工的知情权得到全面满足时,才能有的放矢选择休假或调岗等。

哺乳期:仅有15.7%的企业建有哺乳室

记者在厦门市采访哺乳期女职工时发现,有部分企事业单位,甚至公务员单位都没有设立哺乳室,使得大部分哺乳期女职工只能先在单位存奶,然后再回家哺乳。差别是,在办公空间宽敞的单位,女职工一般去暂时没人的办公室或者会议室以及会客室储奶;在办公空间拥挤的单位,女职工只能利用女厕人少的时候,在女厕里储奶。

据了解,女职工哺乳期特别保护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有的企业规模效益有限,不愿专门开设哺乳室;也因为许多女职工选择提早下班,利用企业安排的哺乳时间回家哺乳,企业由此认为没有设立哺乳室的必要。

《报告》表明,仅有15.7%的企业建有哺乳室。受访企业都表示会给女职工每天至少1小时哺乳时间,并允许其灵活使用;有14.4%的企业建立孕妇休息室,有的企业在厂区内建设有职工宿舍,已上班的哺乳期女职工能够兼顾哺乳婴儿,这是一个显著的进步。关于哺乳期间从事的禁忌劳动,占比最高的为“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未能调岗进行强度较低的体力劳动的原因可能是不同岗位有不同的技术需求,未经过培训无法直接调岗,企业也不愿为了哺乳期女职工另外投入培训时间、资金帮助女工转岗。因此,如果能为哺乳期需转岗女职工提供专项的基金保障,企业也许才会愿意配合女职工的特殊需求提

中国妇女地位调查 篇2

列宁装本为前苏联的男性上衣, 20世纪50年代初, 为何在中国演变为女装?它对于当时的中国女性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一些学术文章评论列宁装的发展动因时认为:由于新中国刚成立时“中苏同盟, 无敌于天下”的政治概念左右了服装, 所以出现了女人穿列宁服 (与列宁装同义) 的现象[3]。再者, 列宁装是由单位统一发放的——发什么穿什么, 实行“供给制”的国家工作人员就穿这样的衣服[4]。对于上述观点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第一, 穿列宁装是出于对理想的追求。为了体现中苏友好关系, 表达对新中国理想的追求, 中国人民主动学习苏联文化, 包括服饰文化。而模仿穿着苏联的服装样式, 也体现了两国人民的友谊。第二, 列宁装作为制服穿。建国后, 列宁装作为女军装发行, 当其除去胸章即为政府机关的女性制服。

然而, 笔者认为当时中国妇女穿列宁装不仅仅是把前苏联男性的服装挪来照穿来表达政治理想, 而是结合了中国建国初的国情需要, 并且因主观和客观条件发生了一定的演变。在变化过程中, 对其穿着人群的分析, 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列宁装。据史料记载, 建国后穿着列宁装的主要群体是女军人、政府工作女性、知识妇女和学生等。笔者借助服装心理学中“团体与个人外观”的理论来分析这几种人群。

团体:女军人, 女干部, 女性知识分子

列宁装是这个团体的日常工作服, 穿着这样的工作制服, 不仅可以让外界认出哪些是组织成员, 更能促使组织成员解释他们的地位、责任和特权[5]。这个群体大致遵循了“代表党的男人引路→投入运动/生产/战斗→得到改造/解放/保护→不断斗争/追求集体解放/不怕牺牲→成为团员/党员/妇救会主任→变成女英雄[6]”这样一条成长轨迹。从这个方向中, 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妇女解放是与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相伴而行的。当时, 国家大力发展妇女运动, 鼓励妇女从家庭中走入社会, 推动妇女参政议政, 培养知识女性, 开办女子学校, 进而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因此, 较之于建国前, 这样一批妇女已不再是旧社会男性背后的附属物, 而是作为了国家的人而存在, 是为建设美好的新中国而奋斗的一批女军人、女干部、女知识分子们, 她们以一种崭新的姿态站立起来, 大有一种“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的气势, 代表了一群被解放了的、独立的新中国新女性的形象, 她们的形象通过服装外观表现出来即为列宁装。

从各种新闻报刊资料、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看出当时女性穿列宁装的情况。据《新华日报》记载, 1950年7月, 上海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上, 与会者都是男穿中山装, 女穿列宁装。从典型的个人也可以看出来, 当年曾跟随毛泽东主席左右的英语翻译者“唐闻生”, 每当毛主席接见外宾, 她给毛主席当翻译时, 总是穿一身灰蓝色的列宁装。另外, 王仙芝, 现任中俄友好协会理事, 曾于1949年~1951年南京军事学院任俄语翻译员, 在她的《我的苏联回忆》[7]中写道:她的母亲是旧中国社会的上层人家小姐, 从没有工作过, 她父亲姓王, 是中国四平大学教授, 她母亲被称呼为王氏, 建国后仍然裹着小脚。而王仙芝是他们家第一个参加革命的女性。当她从苏联留学归来抱着第一个儿子见高堂的时候, 她穿的就是一身英姿飒爽的列宁装, 而她母亲仍然穿着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旗袍。从这样的历史情境中我们能感知到他们两代人在厅堂里相遇的那一刻是旗袍与列宁装的“对峙”, 更是文化、地位、心理上的碰撞, 也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女性社会地位的写照。

个体:普通妇女

列宁装的影响力还可以表现在个体对这个群体的服装和外观的参照上。举个例子:上海著名配音演员“苏秀”在《我的配音生涯》一书中写道:1949年5月, 上海解放了。那时我虽然已经有了一个孩子, 但实足年龄尚不满24岁。看着满街红旗, 听着那令人振奋的腰鼓声, 我是多么羡慕那些剪着短发、戴着蓝布帽、穿着蓝布列宁装的女干部啊!我渴望自己也能那样地穿着, 渴望着走到社会上去, 渴望着工作。

老裁缝张承广师傅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时, 说道:“解放后, 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 很多人都不敢再穿, 中山装和列宁装就成为时髦的衣服了, 列宁装穿起来确实很好看。那个时候, 女同志能有套列宁装就很不错了, 当时流行一个顺口溜:‘做套列宁装, 留给结婚穿。’长江路上当时有好几家裁缝店, 不少人都拿着布料去找师傅给自己做套列宁装。”那个年代的青年男女结婚, 新娘的礼服往往就是双排扣的列宁装。

从理论上来说, 个体可能会加入提供参照性影响力的团体, 而服装和外观提供了一种肉眼可见的基础, 可以表达对团体的认同, 建立起能够提供荣誉、名声与认同的社会身份[8]。苏秀只是个普通人, 为了能够穿上列宁装而不断拼搏, 渴望的是可以去社会上工作、得到社会对她的认同, 这也是当年中国大多数女性的内心写照。青年女性把列宁装作为结婚礼服, 也成为了她们追求先进与时髦的形式。

因此, 无论从团体还是个人来看, 穿列宁装的妇女在当时的社会中树立了一种革命、先进、独立的女性形象, 建立起一种被认同的社会身份, 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体现了女性经济、政治地位的提升。这应该是50年代初社会各阶层共同适应、普遍接受、追求、穿着列宁装的内在动因之一。

然而很多研究者认为:列宁装只不过是政治的产物。建国初中国的妇女解放在“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到”的口号下拥有“男性化”的倾向, 即以男性为标准要求女性, 因而“女性并没有获得个性自主与性别意识, 不过是特定的政治话语支配下的承载政治经济革命使命的意识形态的整体符号。”[9]

笔者认为, 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女性首先作为人, 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就业权利, 这给女性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她们刚刚从旧社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对于刚涉入职场的女性而言, 在寻找自身价值的时候期望找到一种与男性同等权利和能力的象征, 而穿着男装特征的列宁装, 能够反映出她们的能力和配合工作需求的意愿。回顾世界服装史时也可看到, 一战后, 许多妇女走进了工厂或社会各种机构和部门, 职业的需求推动了女装向男装靠拢:紧身胸衣的束缚慢慢消失, 曾经流行一时的霍布尔裙于1914年左右也销声匿迹, 当时裙子短缩到离地20厘米左右, 腰身越来越宽松。女性一旦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人们便走向另一个极端, 即否定女性特征, 向男性看齐。我们再来看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 同样是在战争后进入到相对和平、安定的时期, 也是新一轮妇女解放时期, 富有机能的列宁装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短发配着简朴的面料、色彩、细节构成的服装样式成为当时人们追求的打扮。而中国妇女完全丢弃女性装束, 在衣着上与男人看齐, 应该是反对苏修以后逐渐开始的。在笔者采访的人物中, “王仙芝”谈及列宁装时会洋溢着激动的神情:“在那个年代, 我穿着列宁装走在路上, 很多妇女羡慕地看着我, 我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那时穿着列宁装走在街上的妇女和当今女性提着路易威登 (Louis Vuitton) 手提包 (法国著名奢侈品品牌) 走在街上, 或许有某些相似的地方, 那就是一种身份认同感。当时的妇女在满足了社会安全的基础上, 也希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肯定与信任, 展示女性的社交能力, 满足社交需求, 获得社会认同感, 并进一步实现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自我实现的心理层次。列宁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女性的心理需求, 因此获得了人们的审美肯定。

结语

从以上的论述中, 我们很难再从男/女、刚/柔、理性感性等先验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来思考中国列宁装与女性的关系。在同一历史时期, 不同的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观点。虽然这种服饰在反对苏修的历史事件中很快退出大众的视野, 但列宁装中双排扣和翻领这些设计元素在当今的服装设计中已经司空见惯。时代不同, 人有变化, 服饰更替, 人们爱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曾说过, 某一过去本身就是给予构成当时社会情境的那些因素的精神的一个行动者或代理者。透过列宁装, 我们可以窥知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 这种变化曲折而珍贵, 也表明了女性服饰发展的新起点。

参考文献

[1][3]华梅.中国服饰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117页, 117页

[2]刘爱芳.现代女性打扮的风格.现代服装, 1996 (06) :65页

[4]张竞琼.西服东渐——20世纪中外服饰交流史.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2.43页

[5][8]Susan B.kaiser著.服装社会心理学.李宏伟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438页, 428页

[6]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85页

[7]王仙芝.我的苏联回忆.妇女研究论丛, 2000

中国妇女地位调查 篇3

● “蓝领”(blue coller),泛指一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群,因穿着蓝色衣服工作得名。现代蓝领的范围还延伸到新兴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等领域,新蓝领不仅指从事高新技术的技工,还包括复合型、智能型,能从事生产设计和管理的高级技工。

● 新一代的中国蓝领,普遍都受过高等职业教育,他们的劳动素质和技术能力与之前的蓝领相比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且薪酬待遇也有了大幅提高,基本超过普通白领。但是,中国蓝领与国外的差距不仅体现在薪酬上,社会对于蓝领的认识,社会保障和福利,培养方式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较大差距。

● 与上一代蓝领“挣票子、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赚钱谋生不同,如今的新蓝领的诉求已明显不同,在渴望工资福利的同时,更希望能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同。

高级蓝领高价难求

目前,高考录取已经进入到高职阶段,而“最难就业季”里高职院校蓝领毕业生就业率超过211院校的亮丽表现,反映出社会上对高级蓝领人才的需求强烈,这也让学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更专业更务实。一些有名气的高职院校、热门专业早就招满,并表示没有补录机会。

数据显示,在西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熟练工人、高级工人在工人中所占比例几乎达到总数的1/3,而在我国7000万技工中,高级技工仅占5%。

在劳动力成本急剧攀升的背景下,为弥补人才短缺,27%的中国内地雇主会采取提高起薪的方式来填补职位空缺,另外,有27%的雇主会为在职员工提供额外的培训与发展。

“有经验的技术员去现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问题,一般的技术员去三四天都查不出毛病。”某中央空调维修服务公司老板张女士向记者表示,技术人员即使高薪也难找了。“制冷、暖通行业的高级技术员年薪都能拿到二三十万元,一般技术员也能拿到七八万元。但我们今年夏天一直在招技术员,一个也没招到。”张女士说,五六年前,高职院校每年都会和自己联系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可最近两年,连实习生都抢不到,学生早在大一时就被各大企业订光了。

高级技能型人才是目前企业趋之若鹜的招募对象,面对高级技工总量不足、年龄老化、复合型人才匮乏导致的“断层”现象,高职院校担当起了培养人才的重任。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2年就业率蓝皮书中披露,2012年高职高专就业率热门专业包括: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秘书处还介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立都会考虑本地区的区域特色,把专业与就业进行结合,专业就业率还与学校所在区域直接相关。例如,宁波的物流、港口业务管理、模具制造专业就业率高,而东北由于是老工业基地,一汽以及沈飞等大工业集团都在,与机械制造相关的专业吃香。

目前,随着职业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拥有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加入到了新蓝领职业大军。虽然某些高级技工的收入赶超白领,但是普通蓝领依然处于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的状态,新蓝领对自身工作满意度较低,换工作频繁。而中国固有的等级观念,也使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甚至被忽视。

国外蓝领白领差距不大

与国内情况不同,在德、澳等国,“蓝领”与“白领”收入差距不大,甚至有的蓝领收入大大超过白领。但对技术工人而言,想练得一身本领并非易事,完善的职业教育让学生可以接触生产一线,跟“师傅”学手艺,在工作中也有各种学习机会继续充电。工作了10年,其间经历了3年半企业学徒的德国小伙Fabian Mueller在小学毕业后就选择了职业预科,并在16岁时顺利进入一家比赛级跑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开始接受Lehrberuf(职业教育),在企业中边做边学。而随着工作经历的积累,薪酬也逐渐提升。

但对于想留在海外工作的中国“蓝领”来说,虽然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各方面都要好于国内,但他们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语言、技术的挑战,还有当地的就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冲突。

国内中专毕业的安女士2010年申请到新加坡百汇护理学院学习,专业为护理,第一年是理论课学习,第二年就在医院带薪实习。

现在安女士已完成学业,并在新加坡某大型医院工作,刚毕业时月薪是1800新币(折合人民币9000元),工作时间为每周44小时,同时享有年假7天,病假14天的福利和相关待遇。但在新加坡留学的papasen说,“新加坡的护士很受世界承认,但也很累”。

2002-2007年留学澳洲拿到永居身份,之后回国工作,2010年时又回澳洲一年的俞明则对澳洲本土的就业文化感受深刻,“当时中国人学的比较多的专业是护工和厨师,汽修、水管工之类的很少。以汽修行业为例,澳洲开汽修厂的多为本地人和意大利人,以家庭传承为主,其他人很难进入。而在银行业,不少银行喜欢招印度人的妻子”。对中国人而言,学完护工通常会进入像养老院这样的机构,“澳洲养老院的硬件、管理都非常好,护工的工作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辛苦”,而厨师更可能的出路是自己创业在社区开个小店,“澳洲很多上海餐厅和港式茶餐厅,但多为夫妻档,为控制成本,厨师多是亲戚或老板亲自上阵,只是雇佣一些服务生,要想进入西餐馆也非常困难。”

在澳洲留学、工作的几年中,俞明和老公开过清洁公司,帮家庭、公司做保洁,也曾想过在社区开个鱼薯店,“起步资金大概10万元

左右,平均大概2年左右回本。辛

苦是肯定的,一大早得起来收拾土

豆炸薯条,但心态不一样,心里没

那么大压力,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剩

下的时间都是你和家人的。”

蓝领社会地位低与中国人

爱面子的传统观念有关。

【国外版】

德国完善的职业教育

Fabian Mueller 德国,26岁,工作10年

26岁的Fabian出生于德国南

部巴伐利亚州,家境殷实,父母从

事不动产中介生意,家中有两个姐

姐和一个弟弟。

小学在玩中确立未来方向

Fabian说,在德国,孩子们通

常6岁进入小学。小学一至四年级的主要“任务”就是玩,老师在带领

孩子玩的过程中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思考方法。但同时,在这四年过程中,老师会持续记录每个孩子的兴趣、偏好、学习能力等

课堂表现,在四年级小学毕业时,根据孩子们的小学平时成绩、教师鉴定和家长意见,将孩子分为三个方向:Hauptschule(职业预科),Realschule(实科中学),Gymnasium(文理中学)。其中职业预科的学制是五年级至九年级,实科中学的学制是五年级至十一年级,文理中学的学制是五年级至十二或十三年级。这三个方向虽然有级别高低之分,但学生可以平行流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表现调换级别。比如学生在职业预科学到五至六年级时,如果成绩很好,将有机会进入其他两个级别学习。

Fabian从小就对课堂学习感到头大,他对汽车、手工制品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于是在小学毕业时,父母接受了老师的建议,让他进入职业预科学习。

“在德国南部,越来越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还是倾向于希望孩子上文理中学,因为文理中学可以有更多选择,既可以进入职场,也可以选择进入大学。”Fabian说,“但还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孩子的综合兴趣和能力来选择,文理中学课程通常比较难,而职业教育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和工作。”Fabian觉得,从长远发展来看,职业预科毕业的学生从工作能力、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等各方面,都不会逊色于实科中学与文理中学,德国社会对于职业预科的学生也是一视同仁。

去企业争取职业教育

在职业预科学习了四年后,Fabian在十六岁那年如愿进入了一家比赛级跑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开始接受Lehrberuf(职业教育)。这个机会是他通过投简历、面试争取来的。为职业预科毕业的学生提供职业教育是德国企业的传统,绝大多数的德国企业每年都会提供数额不等的职业教育名额,以学校教育+企业培训、在企业中边学习边工作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中,学生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三分之二时间在企业车间实际操作。由此,学生可以接触生产第一线,学习前辈的实践技能。

汽车和足球是Fabian的两大爱好,能进入汽车行业继续学习对他来说是非常开心的事情。Fabian的公司主要从事比赛级跑车的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零部件的生产加工。

Fabian说,德国职业教育的学制通常是3年半的时间,在企业中跟着师傅当学徒,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学习的内容实用性非常强,他在职业教育中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迅速成长。在企业里,由正式的员工(工程师或助理工程师)作为师傅进行指导,除了师傅以外,团队的工程师或团队主管也会对学生进行指导。而部门经理主要职责是管理,一般不会直接带学徒。职业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不用支付学费,还可以领取工资。职业教育学徒工资根据公司大小不等,一般是每月500欧元-1200欧元,通常公司越大,相应薪酬越高。而师傅的工资通常在每月1500-3000欧元的水平。

想成为专家型技术人才

Fabian很喜欢这份工作,除去每周偶尔去学校上课的时间,他在企业每天工作时间是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很少需要加班。结束了职业教育后,他通过公司考核,留在公司成为一名正式员工。现在,他已经是公司有着十年工作经历的“老”员工了,年收入约有4万欧元,这样的收入在同龄人中属于中等偏高的水平,并且每年可以享受28天的带薪休假(德国企业法定带薪休假时长在24-30天)。

和许多德国年轻人一样,Fabian的一大乐事就是每年和朋友去世界各地旅行,Fabian笑着说,“今年可能会去西班牙找一个小岛住一段时间,顺便学一点西班牙语。”

Fabian享受着现在的生活,他租住在父母的一个90平米的公寓里,每月付给父母650欧元房租。酷爱汽车的他现在拥有两辆车,一辆宝马Z3,一辆宝马320,都是价格适中的二手车。他还有两辆摩托车。目前,他和女友正在物色一块地,准备贷款买地盖房,Fabian说,通常德国年轻人在进入职场、经济独立之后,不会再接受家长的经济支援。

未来,Fabian希望自己能成长为专家型技术人才。他正在考虑去技术学校进修以获得进入应用技术大学深造的机会。

“绝大多数的德国企业每年都会提供数额不等的职业教育名额,以学校教育+企业培训、在企业中边学习边工作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

英国职业教育最发达

英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之一。英国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偏于实用性,课程安排上面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沿用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一般必修两门通用型技能课,后期也有各类基础职业知识和技术选修课。通常实习实践的机会较多,有些专业就是在工作现场授课,很多职业教育的学校与很多相关的企业单位合作,提供学生实习工作机会,有助于就业。

在2011年底中英达成的教育合作协议中,除高校合作外,中英高职专科院校的合作也被纳入了教育合作的范围。

新加坡职业教育优势明显

新加坡职业教育主要优势在于其教学质量高,升学、就业渠道通畅,有健全的培育和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机制等等。滨才留学新马部经理闫红玲表示,新加坡的职业教育院校对国际学生学历的最低要求是初中毕业及以上学历,有些像华文幼儿教师则要求申请者具备高中以上学历。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也根据专业不同有所区别,比如西厨、西点是英文授课,学生必须先过语言关。职业教育类课程的授课时间通常为1年到1年半,学费从5万到7万人民币不等。一般先是理论学习,然后是带薪实习。学生完成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以后一般就是选择在新加坡当地就业。

声音

目前在国内蓝领工人收入待遇普遍比一般白领要强,但他们的社会地位仍然很低。这与社会上对蓝领工作的认知度有关。蓝领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长、工作性质让社会普遍认为蓝领的工作层次低,蓝领的身份低人一等。

——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 孟广

蓝领社会地位低与中国人爱面子的传统观念有关。蓝领现在就业率好、工资高不是坏事,有利于社会观念的转变。毕竟社会的认知有一个过程。现在对蓝领的认知过程,就类似于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对个体户的看法。

中国妇女地位调查 篇4

xx市共有人口80多万,其中女性23万。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妇女同男子一样,为xx市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以来的五年,广大妇女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重视下,在各级妇联的组织下,在四有、四自精神的鼓舞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于xx市的改革开放和“二次创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妇女的作用与价值,撑起了xx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半边天。

一、妇女在xx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进步与贡献

1.妇女生产力获得进一步解放,妇女成为振兴和发展xx市经济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市妇女从业人员已占社会总从业人员的47%,从业数比五年前增加19.58万人。在农村,妇女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批男劳力流入城市和乡镇企业,妇女承担了粮、油、菜、果等主导产业的大部分生产任务,创造的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50---60%。妇联开展的以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双学双比竞赛活动为农村妇女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广大妇女在种植、养殖、加工等各个领域大显身手,全市以妇女为主从事专业生产的村达329个,妇女专业户1960户。在城镇,有3。3万名女职工通过参加巾帼建功“竞赛活动,提高了职业技能,成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全市136名女性获得了县以上”巾帼建功标兵“光荣称号,商业、文教、卫生等23个女性集中的行业和部门被评为”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市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妇女达31482人,占个体劳动者总数的一半以上,在发展非国有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年来,全市共有23名杰出女性被评为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职工,有15名优秀妇女获市以上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她们用行动为广大妇女赢得了社会赞誉和尊重

2.妇女文化科技素质明显提高,加快了科教兴市和妇女人才成长的步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广大妇女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妇女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和自卑依赖心理的影响,积极发扬四自精神,全身心地投入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全市共有20329名女职工参加了生产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其中1115名成为岗位能手和技术标兵。有27万人(次)妇女参加了扫盲学习和各类生产实用技术培训,90%以上的妇女掌握了2-3项实用生产技术,有467名妇女获农民技

术员职称,许多农家女学会了大豆垄三栽培、水稻旱育稀植等新技术,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广大妇女群体素质的提高,加速了妇女人才的成长。全市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782人,其中高级职称286名,中级1845名,初级4651名,她们积极进行各种技术改造与革新,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各级党政机关中女干部数量不断增加,现全市共有女干部8087人,其中女厅级干部3人,处级干部125人,市级四大班子中有3个班子中配备了女干部;14个乡镇的党政班子至少配备了1名女干部;应配备女干部的部门,全部已配齐。她们以廉洁务实的作风,勤勉敬业的精神,极为出色的工作业绩,为广大妇女争得了荣誉。

3.妇女投身造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市每年有上万名妇女参加义务植树、绿地认包、认领,防护林体系建设,五年来共植树310万株,面积14000余亩,各地建设的三八林果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500余个,有3名妇女获得省级以上三八绿色奖章。

4.妇女劳动收入增加,促进了家庭、社会地位的提高。据抽样调查,目前我市妇女劳动收入占家庭收入的40%以上,有的家庭特别是农村以妇女为主的专业户家庭,妇女收入比例高达60--70%。妇女收入的增加不仅改善了家庭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在我市,由夫妻共同决定家庭重大事务的家庭占58%以上,并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5.妇女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家庭稳定和社会进步。广大妇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身优势和妻子、母亲的特殊地位,积极向社会传播文明新风,奉献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特别是在参与文明城镇、文明村、建立”五好文明家庭“和开展家庭文化建设活动中,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努力树立文明进步的婚恋观、生育观和教子观。全市涌现出”优秀年轻妈妈“1250名,”五好文明家庭“15545户,以良好的家风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战斗在政法、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妇女,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勇于奉献,涌现出一大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尊敬爱戴的先进典型。活跃在基层的广大妇女群众,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全市成立妇女”禁赌协会“554个,”红白理事会“574个,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妇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条件。

1.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是妇女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前提。1995年,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之际,为认真执行《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我国政府率先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把男女平等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的战略观点。xx市作为广西的一个县级市,始终把贯彻实施《纲要》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自觉实践着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于1996年颁发了《xx市妇女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门成立了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

《纲要》、《规划》的组织实施;成立了妇女发展监测评估领导小组、统计监测组和专家评估组,并制定了包括监测评估方案、监测体系框架和评估指标框架在内的监测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了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分别牵头的劳动监察、卫生监测、教育督导、统计评估、法律监

督等监测评估机制;根据我市妇女发展的实际需求,适时提出参政、就业、教育、卫生保健、法律保护五个方面为妇女发展的优先领域,给予积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五年来,共制定各类优惠政策25余条,扶持资金上百万元,为妇女更好地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2.参加生产劳动是妇女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先决条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决定他在其它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妇女要想获得与男子同等的社会地位,就必须和男人一样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劳动权利是人的最基本的权利,剥夺或削弱了广大妇女在社会劳动中的权利,那么,她在其它社会活动中的权利作用也就会相应地被剥夺或被削弱。目前我市妇女从业人员已占社会总从业人员的近一半,妇女从业人员的增加,使更多的妇女获得了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权利,为有效发挥妇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半边天“作用创造了条件。

3.妇女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妇女素质的提高是妇女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保证。广大妇女要想获得与男子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克服自卑依赖心理;必须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几年来,我市妇女虽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下岗的冲击,但她们不等不靠,积极参加美容美发、服装裁剪等再就业培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向旅游、服务、餐饮等三产进军。五年来,全市已有千余名下岗女工通过再创业实现了再就业。妇女发展的实践已向大家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妇女必须树立和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效发挥自己的作用,争得自身的解放。

4.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妇女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市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各行各业逐步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洗衣机、微波炉等已成为寻常百姓家必备的物品。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减轻了社会劳动强度,缩短了妇女同男子在体力上的差距,为妇女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另一方面家务劳动的电气化、简单化、社会化,使妇女摆脱了繁重的家务劳动,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从事其它方面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因此妇女的解放、妇女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经济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三、进一步发挥妇女作用面临的新挑战

今后五至十年,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二次创业"的关键阶段。深化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猛烈地冲击着每一条战线,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同时摆在每个人的面前。在广大妇女面前,挑战更加严峻,矛盾冲突更加尖锐激烈。

1.劳动力相对过剩,部分妇女就业困难。一方面,我市20-55岁的女性劳动力中,尚有30%左右应就业的人未能就业;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在业妇女面临着失业的危险。有的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实行优化组合时,不大考虑妇女的特殊性;有些工种如采矿、伐木等,从生理上看不适合女性以上种种原因,使女性在招工和大学毕业分配时遇到一些实际困难。这是妇女解放和妇女作用有效发挥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

2.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远远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妇女劳动力在数量上远远超过需求,在质上又远远低于需求。据调查,在我市15-5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之中,大学本科男性占72.3%,女性占27.7%;专科男性占58.8%,女性占41.2%;高中男性占62.5%,女性占38.5%;初中男性占60.6%,女性占39.4%;小学男性占52.4%,女性占47.6%;文盲男性占40%,女性占60%。

从精神面貌看唐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篇5

在中国数千年封建宗法社会里, 女性长期在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约束和支配下, 遵从君主、父母、丈夫之命, 个性受到压抑, 毫无人身自由, 充其量不过是男方家族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但是, 在唐代前期, 社会比较开放, 女性思想观念相对比较开放, 使得女性的个性能自由地发挥, 突出表现在女性着装风格和面部妆饰方面。

在穿着服饰方面, 唐代前期妇女在服饰上追求健康美, 充满蓬勃向上的开放气息, 而且样式繁多。平常是小袖长裙, 长裙为束胸、曳地大幅长裙, 外面穿着短袖衫, 有绣带双垂, 常常裙束在外露腰。这种短小紧身的褥衫配上艳丽宽阔的褥裙, 更展现出女性健美、婀娜动人的体态。当时, 在社会上还流行一种袒胸窄袖服。周濆《逢邻女》道:“日高邻女笑相逢, 慢来罗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绿水, 参差羞杀白芙蓉。”初唐欧阳询《南乡子》诗中有“二八花钿, 胸前如雪脸如花”的描写, 这都是对这种袒露装的真实写照。表明唐代前期女性着装风格的新奇, 显示了此时女性“以露为美”的个性特点。此外, 唐代前期女性穿胡服, 戴胡帽, 大有矫健英武, 跃马扬鞭之势, 成为当时女性的一种时尚。服饰的胡化, 正是唐代前期女性思想开放, 敢于吸收外来文化, 装饰美化自己, 个性突出的表现。除了胡装以外, 当时还流行男装、戎装。唐代前期女性服饰的多元化, 正是对唐代前期女性青春、自由、欢乐的精神风貌的写照。

在面部妆饰方面, 唐代前期女性多喜欢“浓妆艳抹”。《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贵妃每主夏日常衣轻绢, 使侍儿交扇鼓风, 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 红腻而多香, 或拭之巾帕, 其色如桃红也。”擦拭粉脂的手帕被染成了红色, 足见其粉脂之重, 这一时期“浓妆艳抹”的流行, 是因为她们在施面妆时, 很少考虑遭到人们的非议, 在没有外界的干涉下, 按个人意愿去尽情地妆饰自己来展现个人风格。眉是妇女面饰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唐代前期不管是在宫廷女性还是在民间女性中, 画眉是十分流行的。画眉的形状, 大致可分为蛾眉 (阔眉) 和柳眉 (细长眉) 两种。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诗中说:“青黛点眉眉细长”, 杜甫在《北征》诗中说:“狼藉画眉阔”。女性根据自己的爱好, 画上自己喜欢的眉形。总之, 由于唐代前期社会环境的开放, 使得妇女的心理也比较开放, 女性的个性也比较凸显。

唐代后期, 随着社会动荡, 国势衰弱, 女性的心理由开放走向保守, 个性严重受挫。

在着装方面, 唐代后期女性着装风格少了前期的自由、潇洒和飘逸, 却多了几分拘谨和压抑。一种比较肥大的妇女时装式样开始兴起了。女装趋向越来越宽肥, 中国传统的“褒衣博袖”成为女服主流形式。晚唐时期妇女宽袖对襟衫的衣袖宽度几乎与身长相等, 差不多是初唐女装衣袖宽度的十几倍。元稹在《寄乐天书》文中说:“近世妇人, 晕淡眉目, 绾约头鬓, 衣服修广之度, 及所配色彩, 尤剧怪艳。”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亦说:“风流薄梳洗, 时世宽装束。”再如胡服, 在唐代前期它是自由开放的象征, 而唐代中后期被看成妖服。“开元中, ……而士女衣胡服, 其后安禄山反, 当时以为服妖之应。”《旧唐书·文宗纪》记载, 太和二年 (公元828年) , 命中使于汉阳公主及诸公主第宣旨:“今后每遇对日, 不得广插钗梳, 不须着短窄衣服。”唐代后期女性着装已经受到了较多的约束, 个性自由已受到限制。

在面饰方面, 白居易《时世妆》诗中生动地描述了唐代后期女性的面貌:“时世妆, 时世妆, 出自城东传四方……腮不施朱面无粉, 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化作八字低, 妍眉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新唐书·五行志》中亦有记载:“元和末年, 妇人为圆鬟椎髻, 不设发饰, 不施朱粉, 惟以乌膏注唇, 状似悲啼者。圆鬟者, 上下自树也;悲啼者, 忧恤像也。”唐代前期女性喜欢化浓妆, 穿着大胆的服饰, 显示她们热爱生活, 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唐代中后期女性面部化妆不施朱粉, 以乌膏注唇, 好似悲啼, 服饰受到限制, 反映出女性心态抑郁寡欢, 个性受到压抑, 精神风貌消极悲观。

妇女权益调查报告 篇6

调查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妇女维权意识明显提高,但仍需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妇女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不断提高,受访农村妇女大多知晓《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有的女性表示,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会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有的女人明明知道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扶持,关起门来打老婆已经不是简单的家务了;一些妇女知道,当她们遇到家庭暴力等问题时,应该报警或寻求当地妇女组织的帮助。从XX年开始,我和我村妇女主任接到了两起周世庄离婚妇女要求财产分配的案件。通过我们的调解,他们享有了应有的权益。顺河镇妇联接待了6名受家庭暴力困扰的妇女,其中5起为恢复和谐家庭进行调解,1起最终拿起法律武器捍卫个人权利。

种种现象表明,女性不再是沉默的羔羊,已经能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也有一些农村妇女长期遭受或忍受着家庭暴力。因为不懂法,所以有人犯法。这些现象表明,对农村妇女权益的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农村妇女承包的土地大多在自己的出生地,婚后户籍和户籍都发生了变化。但土地不能随着居住地和户籍的改变而改变,大部分农村妇女自愿放弃土地种植和收入权。75%的妇女在土地承包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向哪个部门寻求解决,但56%的妇女知道在承包土地被挪作他用时要积极争取补偿。

第三、农村妇女享有的财产控制权有限

谈到家庭财产由谁管理的问题,80%的女性表示对家庭财产有一定的控制权,这也表明大多数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明显改善。但被问到重大家庭问题的决策权时,都异口同声地说要一起商量,还是男方说了算。当男女在重大决策问题上存在分歧时,即使妇女知道自己是对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她们仍然无法掌权。也说明女性的财产支配权还很有限,女性的权利观念还比较保守,女性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家庭暴力问题仍需关注

在接受调查的女性中,10%或更多的人说他们被配偶殴打过,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数字。当然,很多被殴打的人并不构成家庭暴力,但从这个数字中也透露出农村女性家庭生活幸福指数并不是很高。

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因素

1.家庭暴力存在的原因是:第一,客观上是身体自卑,挨打被动,几乎没有反抗的余地。偶尔反抗可能会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伤害。第二,农村妇女自身的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她们知道遭受暴力后是违法的,但许多妇女遭受“不要宣扬你家的丑”而其他观念,或者干脆没有勇气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导致配偶多次施暴。第三,家庭暴力取证难。虽然目前有专门的家庭暴力鉴定机构,但由于大多数女性不知道家庭暴力的鉴定程序,她们不知道应该找谁,如何进行鉴定,以及遭受家庭暴力后什么时候是最好的鉴定时间。而且女性受害者在不打算离婚的情况下一般不做鉴定,导致家庭暴力证据获取困难。

2.土地权益存在的原因。第一,女人的土地大多在婚前父母居住的地方。一旦结婚,父母处取消其承包经营权,丈夫家可能没有她的土地,从而失去土地。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土地种植传统,即妇女婚后将土地留在出生地,由兄弟代为种植,并获得经济利益,这导致广大农村妇女认为土地承包权应该属于兄弟,而不是为之奋斗。第三,土地承包以家庭为基础,户主多为男性,这也导致土地作为农村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出现结婚、离婚或丧偶等特殊情况时,不能随着妇女居住地和户籍的变化而变化。

3.财产支配权有限的原因有:第一,女性意识中最重要的任务仍然是照顾孩子和老人,所以她们不积极争取工作机会。相当多的农村妇女没有工作,这导致她们严重依赖男性。第二,就农村而言,男性仍然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女性会觉得自己是“没有发言权”,以免争产权。

上一篇:设备设施更新改造及报废管理制度下一篇:节假日期间公务车辆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