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新课标计划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教师新课标计划(精选8篇)

英语教师新课标计划 篇1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提高本校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以及驾驭能力,充实学科专业知识,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二、培训对象:本校全体语文教师

三、培训内容:

1、解读《语文课程标准》

2、熟悉梳理新教材结构体系,熟悉和掌握1—6年级教材内容。

3、教法培训: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年段、全册、单元和每课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通过分年级研究、集中交流等形式,使教材解读最终能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三、培训方法:

1、以一个年级段为单位,分组组织培训,发挥各年级组长的作用,以集中辅导、自主解读等形式,了解教材在听说读写方面在各年级提出的不同要求。

2、分教研组培训:利用教研活动,穿插着交流、学习区教研室上传的优秀教材。

3、语文教研大组安排相关活动,促进对教材的理解。

四、具体活动安排:

三月:解读《新课标》

要求:人手一份课标内容,将新课标与老课标作对比,按组根据发现写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年级组为单位)

活动:教研组内交流体会

四月:学习区教研室上传的资料及低、高段的语文教材。

要求:分低、高段教研组进行学习,由组长组织。

活动:说课比赛。(戴汪军、邱玥、李娜组织评选)

五月:理解教材,指导实践。

要求:分低、高段进行上一堂精品课活动。(教研组长组织)

活动:45周岁以下老师上课比赛。

流程:备课——上课——评课——反思

六月:经验交流

要求:每位老师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课文进行全方位解读,并且就一个片段进行教学设计。

英语教师新课标计划 篇2

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师的立教之本。教师在实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育观念对教育改革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教育观念的先导性表现在教育观念对教育实践有巨大的作用。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使教育获得成功;而落后的教育观念产生消极的教育行为,导致教育的失败,甚至伤害教育对象。我们的教育不仅仅要立足现在,更要面向未来,要着眼于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使教学的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突出教育过程的人性化

对于中学生来说,未来学习或工作的结果不仅取决于他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且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独立掌握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人文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把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大胆放手给学生自己处理,我们则加以精心的组织指导。改变传统的以教代学、以讲代练,教学过程的重心在教师,学生只是处于被动位置的局面。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每个学生。遵循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尝试,保持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意识及创造能力。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使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

三、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是需要培养、提高和引导的,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教师的责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使其具有主体性是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它不但是一个理性过程,更是一个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的情感过程。然而,传统的评价体系是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评定学生的,而且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客观地、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存在很大的弊病,日长月久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学生的创造性。“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对象和形式的多样化;评价目标的多层次和多元化;关注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对所学内容掌握的情况,达到评价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结果的综合性和统一性”。这种评价体系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的兴趣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同时也提出了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这种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五、提高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教材是教学之本,但任何一种教材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某一特定学生群体的需要,因此教师不能完全被教材本身所束缚,而要善于根据所教学生的已有外语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等实际情况,适当地对教材作一些处理。如适当补充教学内容,教师可结合所教内容,补充一些介绍背景或相关情景的录像、录音,更可以组织学生在网上搜索与教材相关或相似的内容。有时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可补充一些动听的英文歌曲,有趣的英语小故事、谚语、幽默等。另外,教师还可以灵活地调整和集中教材。如学校将组织运动会、歌咏比赛,教师就可以将有关体育运动、音乐的内容提前讲授或把相关内容集中起来。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英语教师要改变过去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以超越课堂、超越教科书和超越教师为重点,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突出教育过程的人性化,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英语教师新课标计划 篇3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做“听长”;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想睡。教师教了几年学,最终进步最大的只有教师自己。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教师不再是教材的代言人,而是要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交流伙伴和指导者。教师要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好师生互动活动。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语言材料、实际环境、教学目标等因素,设计一堂课的活动任务或语境,并说明活动的操作过程及要达到的目的。这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教材,熟悉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还需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并深入到学生中,指导、帮助他们。如教学“Can you play the piano?”时,笔者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招聘会,请5位同学分别充当5个clubs (English,computer,art,music,football)的负责人,并指导他们为各自的club制定招聘条件、设计面试措辞:Can you dance? Why do you want to join our club? Please dance...任务开展前教师先选一个club,同时充当应聘者与负责人进行示范。招聘会开始,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到想参加的club负责人处进行面试,他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才华。招聘会结束,由各负责人宣布被录取人员名单并说明原因,同时汇报到本组应聘的总人数。教师根据各club表现作最终评价。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许多英语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初一年级课堂气氛活跃,初二开始平静,初三非常沉闷。这除了学生心理、生理产生了变化的原因以外,教师是否反思过自己的教学方式出了问题?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倾向。“任务型教学旨在走出‘课堂小天地,把社会引入课堂,把课堂延伸到社会。改‘语言为本为‘任务为本;变‘重视语言形式为‘重视语言功能、语言内容和使用语言的人;注重课堂内外的真实的交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参考的教法不多,除了深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外,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复思考,精心设计课堂上教学的新做法,并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对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查找不足,不断改进。笔者认为,任务型教学必须是互动教学,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Brain Storm”,大胆尝试,一定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教学方式。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学生也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在接受、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明确自己是任务的主人,是自主的学习者。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努力探究英语合作学习相关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学习上善于和别人合作,乐于和别人交流,从而发展合作精神,提高教学效果。设计的任务要为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做事中解决实际问题。合作的形式通常是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编对话、比赛、调查或采访、制作作品等等。合作学习使学生人人都获得参与语言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学会合作,取长补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对学生评价的转变

传统上对学生的评价以测试为评价的唯一形式,过分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考查,导致了课堂教学以考试为中心的局面,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个体发展。英语课程标准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出发,提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主张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从而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就需要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建立新的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测试性评价和非测试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总之,在完成任务的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有较多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培养责任心和发展学习英语的非智力品质,它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也可以改变目前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的知识传授比重较大、语言实践不足甚至单纯讲授语言知识的现状,可以给学生创设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机会。这有利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及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高红.现代社会如何实施初中英语教学[J].现代经济信息,2009(7).

英语教师新课标计划 篇4

天矿学校谭丽珍

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推广实施,它将对教师的个性发展、素质提高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然而英语新课标中的“新”体现在哪里?新课标下的课程改革到底对教师意味着什么?这些都是在实施课程改革中我不得不询问自己的问题。不过暑假期间,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国培和初中英语教师培训,针对以上问题,我从培训中找到了答案,这让我受益匪浅,也感慨颇多。以下我就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新课标之三“新”

1、“新提法”

通过暑假培训学习后了解到新英语课程标准对课程任务、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途径、评价手段等方面都有全新的提法。包括六方面:坚持终身学习观、明确分级课程体系(九个级别)、强调自主学习、提倡“任务型”教学理念、建立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新课堂”

回想自己以前上学时的初中英语课,满脑子闪的不是老师密密麻麻的板书就是书后快被翻烂的单词表,英语课似乎就是永远抄不完的笔记和总也记不完的单词。往事不堪回首,该是我们这些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举起素质教育的大旗,向传统说“不”的时候了!与传统的英语课堂相比,新课标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既可以是在一个班级教室里,又可以是一个突破时间、地点局限的大环境。其主要特征有两方面:

(1)宏观大环境---浓郁的氛围

环境对语言的学习和影响是很重要的,需要强调的是,不能满口“Chinglish”(中国式英语),为了说英语而说英语。我们要关注课堂,但更要关注课下宏观大环境氛围的营造。

(2)微观小环境---“活”教室

教室是课堂的载体,师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把知识讲“活”,学生听懂了运用灵“活”,那整个教室就充满了生气。新课标提倡的“任务型教学”、以“多媒体课堂”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主张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但我个人认为,活动的“量”我们应该做到有的放矢,否则可能过犹不及、适得其反。在微观小环境里,我们要“关注学生”,但不要“关住”学生。

3、“新问题”

由于受到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农村的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相对较薄弱,因此我觉得在新课改开展中所出现的尴尬是必不可少的了。通过学习《初中英语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这本书后,我总结了新课标中的新问题主要有五方面:

(一)指挥棒滞后

(1)中考标准不同步

结合自己四年的教学经验和老教师的评价,对比过去全国统一的教材,新课标的语法较为混乱、语法点少,但是词汇量大,注重口语。英语新课标的理念,就是要改变只能应试的哑巴英语的尴尬状况。“既然每年是实行全县统一考试且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主张应试教学,考试标准就应该同步,可是现在还是在沿用旧标准,不是穿新鞋走老路吗?”毕竟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模式差

异很大。所以很多时候,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还是找出了旧教材补充语法点。

(2)新瓶装旧酒

新课程力求培养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这点却往往在学校的具体操作中被机械地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被排成“信息技术”、“团建”、“安法”。上课依然是老师口干舌燥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团团转。所谓新课改不过是多媒体的“机灌”代替教师的“人灌”。

(3)面对分数的无奈

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分数的“牢房“中,课改中的教师就像戴着镣铐跳舞。搞课改,观念新,课堂也新,但是,领导和家长还是只看学生的分数。这样的课改,应试本质还是没有变,这样一来,不管什么样的课改都是形变而质不变。

(二)课堂教学不力

(1)“快乐”而肤浅

新课改的课堂往往是充满了笑声,一则是教材使然,二来可能部分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对教学的尺度把握的还不够成熟。课堂上要有一定的活动和游戏,但要适度。如果牺牲了基础知识的学习,那整个课堂必然是肤浅的。

(2)“上课”还是“做课”

我曾听过很多同行不同科目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的公开课,感觉每次听完,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从这些课中除了看到一些教师为“做课”而精心准备的“各种师生活动”外,英语学科的学科特点却从未在课堂中得以体现。

(三)与农村教育脱节

新课改的经验大多还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总结出来的。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学校还是存在一些不适应。就拿七年级的教材为例,里面有涉及到谈论国家和职业的,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无疑这样的话题往往会让他们无话可说或无从可说。

(四)教师压力负担过重

新课程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作业等都有新要求,教师就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既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完成各种学习培训等任务。“关心学生的一切,关心一切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如今物价高涨,竞争激烈的社会,教师面对学校、家庭和社会上诸多的各种压力,这一切是否也要有人关心呢?换个角度,即使为了保证或提高工作质量,关注教师的工作强度和生活状况也是非常必要的。

(五)扼杀学生创造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是在教师要分数,备课要环节,课堂要模式,答题要格式的重重形式和框子下,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虽然新课标的“三新”已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其真正意义所在,也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但还值得商榷的是新课标下的课程改革到底对教师意味着什么? 本人觉得这意味着教师要重新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多转变。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意味着要重新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多转变 在新课程的理论下,教师应该做到角色上的多转变。韩愈的《师说》曾对教师角色是这样阐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意义下教师的角色,但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我想应该要一系列地转变。尤其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教师的新角色可以适当转变在以下几个角色:

1、设计者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设计者,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测验手段来检验教学效果?

2、指导者

指导者有两种,一种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这一过程类似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职能;另一种是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这时候学生主动向教师寻求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为主动。

3、促进者

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动机、为学生提供支架,提供必要的辅导、支持和示范等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更深入。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支持逐渐减少。

4、组织者和管理者

教师要进行教学环境的控制和管理,组织课堂教学,理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

5、伙伴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有好融洽的关系,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特点、兴趣、个性爱好等,以保证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6、反思者和研究者

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另外,教师还要从事一些与自己的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简而言之,教师角色的转变其实就是由原先的“施教者”转变到“引导者”、从“教书匠”转变到“研究员”、从“执行者”转变到“决策者”、从“独奏者”转变到“伴奏者”、从“关住者”转变到“关注者”、从“消费者”转变到“提供菜单者”等。

新课标个人学习计划(本站推荐) 篇5

河湾小学尹燕

面临着新课改,我们每位从事教育职业的人都多多少少会产生一些压力。教学理念必须更新,得用新理念去教学;教学方式也得改变,由过去的“灌输式”变为“合作式”,不能在把学生当作“容器”,不论学生个人是否愿意接受,教师都得强制性地“灌”,学生是被迫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现在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互动,一方面,在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老师也会从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也许针对某个问题就会产生火花,同样,这也是新课改所提倡的。以上所说的都要靠学习才能完成。我为自己制定了以下计划:

1.领悟课改的目标,寓德于教。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后两个目标就要求我们的新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态度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摇篮。我们的课堂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播知识这种片面性的培养模式,更要注重德育渗透,寓德于教。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的工作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贯彻课改精神的新课堂也要体现这点,不能对课堂的德育任务置若罔闻,视而不见。

2.结合生活,丰富德育内容。所谓的德育不能空穴来风,而要有其合适的载体,来源生活的德育往往是最贴近人心的。

3.教师表率,言传身教。新课堂的德育还体现在教师日常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中,它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充满生命

活力的,它是一个师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同时,教学本身充满了教育性。

4.多向有经验的老师求教。

自己从事教育的时间还很短,在教学过程中时而会遇到一些问题,应虚心地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因为她们毕竟比我有经验,从事教育已经多年。在一些时候,我们不能只要求学生有“不耻下问”的精神,身为年轻教师的我们也应具备这种精神。

5.多看书。

不光看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书籍,也应多看看教学理论方面的书,从中可以学习一下人家是怎样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借鉴一些理论用于教学实践中。我感觉:方方面面的书都应看,因为语文这门学科,涉及的知识很宽泛,也就是新课标中所说的,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

现在国家提倡终身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也应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自身知识底蕴丰厚了,才能在教学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用我们的双手创造奇迹。

新课标个人学习计划安排:

教师新课标教学个人心得 篇6

新课程标准有以下特点:

一、加深了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二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关心科技发展,注意学科渗透;

三是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四、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五、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的修订情况及如何解决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如

八、九年级的内容编排上作了修整、穿插、改动。由原来的17章变为22章,细化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新教材在编排上,图片多了,实验更加完整,文字的也增加了,使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加强了,新教材课后的习题量增加了,每一章后面都出现了“学到了什么”,这样让老师和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简单明了。

英语教师新课标计划 篇7

一、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纲要》的精神, 结合英语学科自身的特点, 教育部制定了新课程标准。新课标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 重视共同基础, 构建发展平台;第二, 提供多种选择, 适应个性需求;第三, 优化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四, 关注学生情感, 提高人文素养;第五, 完善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强调在进一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的基础上, 着重抽调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新课标教师自身素质的体现

1.高中英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高中英语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 突出学生主体,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 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毕竟有其枯燥的一面, 例如一些复杂的语法知识, 需要学习、记忆的众多单词, 怎样把这些枯燥的东西变为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 教师起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如果在课堂上纯粹采用“填鸭法”向学生传授语法知识, 硬让学生背诵单词, 学生会感到学习英语很吃力, 会逐渐失去兴趣。

2.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让学生拥有独立自主学习的环境, 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方式, 但自主学习必须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 必须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此, 首先, 教师要根据所学语言内容设计出当前学生能够使用所学语言的情景。其次, 要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材料, 并使学生能驾驭这些材料。再次, 要交给学生使用语言材料完成交际的任务并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实施计划。最后, 对自主学习的结果给予合理的评价, 尊重学生的个性, 赞扬、关注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3.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时俱进是时代的特征, 高中英语整合型课程为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正视自己英语学习和教学的习惯及经验, 利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使用, 师生的互动, 同事之间的相互听课、说课和研讨, 评价自己和同事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教育教学经验, 呈现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和想法, 以便更好地、经常性地检测课堂教学情况, 从而不断修正、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 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

三、在教学中, 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以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还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2.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 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3.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4.教师要形成开放的教学和研究的工作方式, 经常开展教师间的合作与研究, 集体反思, 相互支持,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业务素质。

5.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的新要求。

6.具备吸引学生的魅力。每一位课堂教学成功的教师都应具备吸引学生的魅力。

新课标给教师提新要求 篇8

1、加强理论学习。科学技术的发展,音像制品的空前传播,使学生在走进音乐教室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思想,其掌握的音乐手段之多,资源之丰富,决不在老师之下,老师所处的那种“垄断音乐资源”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逆转。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地学习,向书本学习,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用新的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向专家和同行学习,对照、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向孩子学习,转变角色,共同发展。

2、提升文化修养。传统的音乐教师十分注重音乐基本功的训练,认为只要唱得优美,弹得流畅,就可以上讲台当音乐教师了,他们用“学院派”的教学模式给自己的学生上音乐课,单调呆板地练习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不爱上音乐课。我认为要上好一堂比较满意的音乐课,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音乐基本功为学生范奏范唱,更要注重自己的音乐美学修养、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历史文化的通观知识的提高。我曾给五年级的孩子上过一堂音乐欣赏课《走近贝多芬》,如何让小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了解贝多芬的音乐和生平,理解其作品中所蕴涵的哲思,并有兴趣在课外继续关注、研究贝多芬呢?课前,我阅读了世界各国文学家撰写的各种版本的《贝多芬传》,从哲学的高度重新关注贝多芬苦难而辉煌的一生,将小语课本上的《月光曲的传说》和空灵纯美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融合在一起作为新课的导入,最后请学生用200多年前贝多芬的音乐作背景,设计主题队活动:孩子们怀着对“乐圣”的景仰,对和平的企盼,唱着圣洁的《欢乐颂》,感情也随之升华。

3、多涉猎其他学科知识。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面很广的学科,它包含了深厚的文学、美学、历史、地理、物理、生物等知识,音乐教师应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多读些“闲书”、“杂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储藏,这样“才有能力去开发学科中的美育内涵”,讲的课才会吸引人,学生才会听得津津有味。例如,在教《初会琵琶》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欣赏琵琶古曲和现代味十足的琵琶协奏曲,听琵琶的故事,读有关琵琶的古诗,如王翰《凉洲词》、白居易的《琵琶行》,看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和唐朝《韩熙载夜宴图》中演奏琵琶的画面,用竖笛模仿“箫”和琵琶进行合奏,分组制作琵琶小书签,请学生为本课设计课题等。在这堂课中,学生通过看、听、想、唱、画等活动和多通道地刺激,不仅欣赏了琵琶曲,而且接触了和琵琶有关的知识,领略了琵琶文化,从而更加喜欢琵琶,更加喜欢中国的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

4、完善人格素养。在欣赏音乐时,音乐教师不能留于表面地分析、理解作品,应该和音乐家同悲同喜同欢乐,从音乐中汲取养分,接受灵魂的洗礼,让自己的境界、人格变得更加高尚。此外,用音乐来陶冶学生情操的音乐教师,更应该有高尚的师德:宽容、激励、真诚,平等而充满爱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既学得知识,又获得情感的陶冶。

上一篇:解放思想抓教育 求真务实促发展下一篇:数一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