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通用9篇)

关于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篇1

一、农民增收难的原因调查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很多,实现农民增收的压力相当大,从我市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素质难以提高。

近年,各级财政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长期的投入欠债造成农村各项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教育的落后,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很难提高。一方面造成农民人力资本不足,难以有效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收入。另一方面造成封建迷信及不合理消费、投资在农村盛行,大量资金被用于建筑住宅、修墓造坟、人情世故,使农户无钱从事生产投资,开拓新的生产项目。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道路交通状况较差、电力通讯落后等都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阻碍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从大冶市的情况来看,农村住户的从业人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从业人数的53.31%,初中占40.33%,高中(中专)占6.24%,大专以上占0.12%,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农民的思想观念依然陈旧,市场经济观念淡薄传统的计划意识较浓,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低,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的增收。

2、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

《“十五”计划纲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的要求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以农户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为主体,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的起色,但是仍然存在步子不大,力度不够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近30%的农户调整了种植业结构,调整面积平均占总面积的5%以下。有的农户虽然调整了结构,但一般几年都没有上新的种植品种,即使上了也大多都是常规农产品。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在品种结构上,名、优、特、稀、珍品种较少,大路农产品较多,难以适应优质、多样、反季节、营养保健、无公害等社会需求;在种植模式上一般为“油稻稻”的模式,土地产出率较低;在区域布局上,没有规模,没有特色,基本上属于“小而全”或“杂货铺”,难以形成气候。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3、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成本过高。

目前,由于政府对农业的有效投入不足,不少水库、渠灌、塘堰、泵站机组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比如大冶市现有28KW以上抗旱机组360多台套,在去年大旱中,就有127台套无法启动,严重影响了蓄水抗旱。一遇灾年,农业就会严重减产,农民收入就会大幅下降。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民对种田缺少积极性。以一亩水田的投入产出为例:一亩水田一年产两季,产稻谷700公斤(早稻300公斤,晚稻400公斤),按每百斤40元价格计算,折合人民币560元,其中一亩大约需种子60元,磷肥3包90元,农药2瓶20元,牛工和人工等约需100元,脱粒费20元,再加上亩平负担税费90多元,这样一亩田的成本接近400元,利润微乎其微。如果遇上旱涝灾害,加上抗旱水费、排涝费、劳力投入等费用,则几乎没有什么收益了。这种经营分散、规模过小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成本过高,技术含量低,在市场上必然缺少竞争力,受全国农产品

供给总体过剩·,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农民种田巳很少能赚钱,有时甚至是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不少农民完全是出于对土地的朴素情感及迫于地方政府不许撂荒而从事农业生产的。

4、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渠道单调。

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已达到47962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占总量的68.4%,而Z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份额仅15.9%。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社会平均水平的1/3,这就是农民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而有限耕地上的农业劳动总量居高不下,又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其自身也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因此,不仅没有增加吸收新的就业人员,反而年年递减,致使本就相当严重的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就业不充分的状况更加恶化。“九五”期间,我国农村劳动力共增加2920万人,如不开辟新的转移渠道,仅靠在农村内部,靠发展乡镇企业就地转移这一种方式,农业劳动力总量就又将进入一个增长期,对提高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都极为不利。从大冶市情况来看,目前全市农村可从业人员在45万人左右,而全市农村目前实际从业人员为33万人左右,其中外出务工人员为6.7万人左右,从事林、牧、渔业及农业服务业人员在2.5万人左右,农村二、三产业人员13.8万人左右,全市155万亩农作物所需劳动力为9.76万人左右,大冶市目前尚有12万农村劳动力以“饥饿”状况滞留在种养业内部,农村劳动力剩余率达26.07%,地方政府目前还没有很多渠道来转移劳动力,除了农民外出流动打工收入在增长外,农民还没有其它办法来增加收入。

5、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提高土地产出率,即依靠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目前农业科技的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目前大冶市平均每个乡镇仅拥有种植业科技人员15人,水利技术人员18人,畜牧技术人员4人,林业科技人员7人农机科技人员25人,在农民科技队伍中,全市只有823人,每1000名农村从业人员中只有2人,而且这些人才大多集中在传统农业中,在农产品营销、加工等二、三产业中非常贫乏,有的甚至是空白。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因农业科技转化不力,我市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新科技项目难以开花结果,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科技对我市农业的贡献率仅为35%,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二、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探讨

随着加入WTO,农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当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坚持多于、少取、放活的原则,千方百计采取多种综合性措施,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结合我市的实际,我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

1、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优势,调整农业结构。

90年代初,我国就提出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思路,当前在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背景下必须在保护主要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明确使农业的发展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具体说就是我市要在调整农业布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上下功夫。调整农业布局就是要以资源为依托,坚持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粮则粮、效益优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板块和农业经济带。如保安、还地桥、东风农场等乡镇就要发展成水产高效养殖经济板块,刘仁

八、殷祖等乡镇就要发展成林果、竹木,苗木和畜牧业生产经济板块,沿大金省道要发展成观光农业经济带,沿铁贺线和106国道要发展成生态农业经济带。提高农产品质量就是要大力实施优质稻、优质油、优质畜禽、优质林果、优质水产品等“六优”工程,全面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将农业结构调向高附加值的生产项目上来。畜牧业既要抓大型养殖场等的规模养殖,又要抓千家万户的养殖,扩大优质三元猪养殖规模。水产业要重点发展名特优产品,特别是要打响“保安湖牌螃蟹”等品牌,扩大优质螃蟹养殖面积,大力发展网箱精养,稻田养蟹,提高水面的使用效益。

2、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通过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逐步做到以销定产,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农户经营规模过小且过于分散,使得我市的农业生产很难根据市场需求作出有效反应,使我市农业面临所谓的“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如何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解决和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市农业的影响,已成为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篇2

一、莲花县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

通过调查, 笔者发现, 由于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造成的信贷收紧、成本上升、订单减少等的影响, 我县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加大, 资金需求量明显上升, 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凸显, 以致不少中小企业融资“喊渴”。受调查的16家小型企业中, 13家企业今年向银行申请过贷款, 占比高达81.3%;由此可见, 小型企业的贷款需求日趋旺盛。从企业的流动资金状况来看, 3家企业的流动资金状况“非常紧张”, 占18.8%, 9家企业的流动资金状况“比较紧张”, 占56.3%, 而没有一家企业流动资金是“比较宽松”的;当被问及“与去年同期相比, 当前企业流动资金状况”时, 10家企业选择了“更紧张”, 占62.5%, 比选择“差不多”、“更宽裕”占比分别高出31.2和56.3个百分点。从实际发放情况看, 2012年四季度, 全县共有116家小型企业向5家银行申请贷款, 申请金额7.9亿元, 同比增加0.7亿元;5家银行实际为86家小型企业发放贷款5.6亿元, 贷款满足率达70.7%。虽然贷款满足率较高, 但贷款覆盖面仍然偏低, 从莲花县的情况看, 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不到全县中小企业总数的30%。另外, 由于莲花县只是一个小县, 大多中小企业规模小, 尚未建立起外部市场融资体制, 基本是内部融资, 自我滚雪球式发展, 致使企业很难形成规模生产。因为融资不给力, 我县许多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资金矛盾非常突出, 许多有项目有盈利的企业由于难以筹措到必需的资金而不能最大规模地发挥其能力, 这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的重要“瓶颈”。

二、中小企业为何融资难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 觉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中小企业自身资质不足是主因

在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下, 中小企业生存空间日渐狭小, 其自身大多不具备银行贷款的条件。一是中小企业普遍自有资金不足, 隐性负债严重, 偿债能力弱。二是部分中小企业资信度低、财务行为不规范, 金融机构通过企业财务报表很难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三是中小企业没有品牌效应, 市场份额小。同时, 许多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资金管理较为混乱, 大大降低了自身的信用度, 严重削弱了其融资能力。

(二) 中小企业融资配套服务体系发展滞后是瓶颈

一是融资服务机构不健全, 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在外部遍地开花, 而我县仅有一家农村信用社, 小额贷款公司也只有一家。二是抵押类贷款程序多, 手续复杂。目前, 要办理抵押类贷款, 需要经过房产、土地、工商等多个部门评估登记, 平均周期要达10天以上, 且各个环节均收取一定费用, 在延误贷款时效的同时, 也增加了贷款成本。笔者调查的16家企业中有3家未向银行申请贷款, 主要原因均为“中介评估费用较高”。三是金融行业潜规则的制约。通常, 银行把贷款主要投放给“高帅富”的大中型企业, 小企业仅得小部分。银行在信贷方面的潜规则可谓花样百出, 除了对企业资质、信誉、担保等方面有明确要求, 还对企业公关提出了考验, 同时省分行和市分行严把信贷闸门, 杜绝支行违规也相应地增加贷款的难度。四是金融法制不健全, 信用观念淡薄。一些中小企业将贷款资金作为自有资金使用、短贷长用、挪作他用的现象较为普遍, 加剧了银行贷款风险。

(三) 信用担保环境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信用担保体系的欠缺和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尽管我国一些地方在尝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但都处于初级阶段。在企业信用低下、中小企业融资的要素不健全时, 靠中小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信用担保条件, 难以顺利完成融资任务。

三、如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笔者认为,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金融机构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方能起效。

(一) 银行必须在客户结构转型方面“再给力”。

大型银行须提高对小企业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针对小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在货币阀门踩紧的时期, 大企业、大客户的资金需求相对而言易被满足, 小企业“短、小、急”的融资需求易被冲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放权给县支行确保小企业信贷额度。事实上, 大批嗷嗷待哺的小企业, 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正是一片广阔无垠的“新蓝海”。

(二) 加快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方面要“再给力”。

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银行机构必须立足当地, 更好地服务于小企业。同时, 应积极发展与小企业相适应的小型金融机构。

(三) 银行内部机构设置方面需“再给力”。

虽然监管部门积极鼓励商业银行设立小企业专营机构、新设或改造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特色分支行。但是, 一些银行在响应号召打造小企业分支机构战略布局时, 往往多布局在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重点城市, 对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则重视不够。

(四) 金融产品的改革和创新仍需“再给力”, 特别在运用新的技术, 新的风险管控的手段方面创造出新的产品。

比如说电子商务的发展、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移动通讯的发展, 使得很多信息的沟通比以前便捷得多。

(五) 金融监管创新和改革上也需“再给力”。

关于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社调报告 篇3

关于“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社调报告 □

【摘要】

据报道,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30万人,比去年增19万人,为历年之最,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与此相反的是,由于经济迅速回暖,2010年春节过后,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缺工现象。其中,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缺工超过200万人,部分生产线处于停工状态。企业纷纷上调工资,调低学历、年龄等限制,以缓解用工荒。

【关键词】

用工荒 就业难 探索矛盾并存原因 产业结构 【调查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最终都是 为了让劳动者又有更好的生活。“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提醒我们再不能抱着“劳动低成本优势”不放,因为这样的发展方式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者会做更多权衡,苦活累活,钱再多可能也没多少人愿意干。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源上平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此次活动的开展,旨在深层探索“就业难”和“用工荒”矛盾并存的原因,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一套合理的建议以供参考。

【调查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问卷调查为主,访谈调查为辅。共发放110份问卷,分小组统计数据,求平均数的方法处理数据。【现状分析】

一面是企业喊用工荒,一面是民工诉苦找工作难,对于在就业市场中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其中反映了双重矛盾:

首先,这是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对的矛盾。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变调整,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向技术型调整,劳动用工的结构也随之转变,简单的重复劳动已经不是企业需要的,这直接导致不少技能不强、不足的农民工无法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也就是像那家大型建筑企业的老总反映的那样,企业想要的,招不到;民工达不到要求,也就没人雇,这是“用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年末至今,经济逐步上升,在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不少大中企业在渐渐复苏的过程中有意降低用工成本,开出的用工待遇等等往往不能满足农民工尤其是年轻 的“二代”农民工的需求,“一边嫌成本高,一边嫌收入低”,收入分配不足,直接导致不少农民工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岗位,而在省会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压力之下,一些“二代”农民工甚至萌生“退意”,打算返乡找工作。

然后,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不平衡。这几年,大家都在谈论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首提这一概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不久前发布的“新生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了农民工总数的60%,他们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71.4%的女性、50.5%的男性希望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

事实上,这些特征不仅存在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上,也是“80后”计划生育一代的整体特征。而对这一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比农民工的选择余地更大。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这几年越来越突出,但即便如此,大学生们宁愿失业,也不会到东莞大朗的毛纺厂做一般工人,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工作环境好、能展示才能的白领工作岗位。这是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的情况。而在供给方面,以往的就业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工厂还是原来的样子,工作环境一成不变,工作岗位大多还是蓝领的工作,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从欧美、日本的情况看,当第二产业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时,很多人会进入第三产业就业。和一般人的理解不同的是,第三产业除了餐饮、旅店、商业等传统领域外,也包括金融、保险、教育、政府部门等广阔的领域,它提供的是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工作环境和社会评价比较高。而从我国的大环境看,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因此还不能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

最后,中国企业经营环境恶劣也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记得2008年有报告称中国企业的税负痛苦指数全球第一时,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税务局都出来反对。但大部分的企业却认为报告反映的情况属实,因为中国企业的税负并不仅仅是交到税务局而已。这些,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还有一句话说得好,“税负痛苦的并不在于税率,而在于税收的分配使用上”。经营环境恶劣下的中国企业,赢利自然很艰难,为了企业自身的生存,企业只能大力节流开源;在这种情形之下,员工工资很难提上去。反过来,如果企业赢利状况良好的话,员工工资的提高就会比较顺利。可参考中国石油和中国移动及各大银行的工资水平。坊间有消息说中国移动的工资水平太高,以至于国资委要求他们主动降薪。

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就业需求和供给上的不适应。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大学生,他们需要的工作社会不能提供,于是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尴尬现象,这反映了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不适应劳动力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就业需求。

【存在的问题】

尽管用工荒提高了农民工的议价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工资和待遇,但提高的幅度是有限的。另外,在与民工兄弟们交流,很多人内心都流露出一种缺乏“归属感”的恐慌,无法落户,教育、医疗、社保上无法享有同等权利,如何让这些新市民真正在城市里安心工作?如今,全国高度关注统筹城乡发展,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呼声也越来越高,这让农民工,尤其是大量不愿返乡又在城市中备感压力的“新生代农民工”非常关注,也非常期待。

并非大学生不好就业,而是由于有些大学生不达目标,绝不罢休,挑剔工作;个人条件一般,父母要求很高,达不到父母的期待值,这部分学生的父母以为,孩子能上大学就是精英,应该有一份令人称道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大学生就业难为何不找找自身的原因?

要问民工市场里面招聘企业最多的是哪些,肯定是电子、服装、餐饮行业,而最紧缺的岗位肯定非操作工、服务员、缝纫工莫属。民工市场年后刚开市的头一天,就来了三家服装企业,大量招聘缝纫工,工资“炒”到3500元一个月。据统计,民工市场里面目前有近2万个岗位,光这三个岗位的缺口就达到1万个。为何有大量的民工不去干操作工、服务员、缝纫工呢?工作人员指出,这三个岗位的短缺,主要还是因为工作比较辛苦、要求年纪轻、管理较严等原因造成的,现在的小年轻越来越不能吃苦,而且也不太受管理。

就业难的存在,说明了中国目前的劳动力资源还是很丰富的。如果企业想解决用工荒,在市场经济下,看起来应该很简单。涨工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是自古而来的真理。但现实中我们看到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提出涨工资来应对用工荒。这说明什么呢?我们认为,这说明中国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乐观,赢利能力薄弱。也就是说,中国企业无法承担涨工资带来的财务压力,所以没办法用涨工资来吸引工人进厂。

【对策及建议】

首先,社会应调动企业、职教机构、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组织职校与大型企业对口建立各色实习实训基地,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广泛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职教资源,引进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经验,探索以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新型就业模式。

其次,要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最大的不同是,制造业是供给创造需求,服务业是需求创造供给;制造业以资本和物为主,服务业则更多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发挥程度;制造业讲求的是规模经济和标准化,产品整齐划一;而服务业是一个以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为特征的行业,市场是分层的,不同收入、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的每个人,他们对服务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有人提供有差别的个性化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方面的需求增长很快。而这恰恰是中国的软肋。无论是建酒店还是居民小区,我们总是强调投入了多少钱,采用了什么样的设备,而忽略了人的因素,所以,很多酒店水龙头出水不畅,很多小区不能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我们一般归结于硬件不行,却没有意识到人力投入不足,服务不细致的问题。

最后,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方面,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扶持政策。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协调配合,强化监督检查,抓好各项政策特别是就业专项资金、减免税费、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二是及时研究政策落实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操作难点,调整完善扶持政策的享受范围、享受标准等,进一步发挥政策 引导和促进就业的作用。一方面,进一步深入挖掘就业岗位。把发展非正规组织就业摆到突出位置,继续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深入开展“春风行动”活动,依托活动平台,建立长效机制,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腾出岗位,积极主动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另一方面,加快形成覆盖全区的职业介绍服务网络。以形成覆盖全区、体系健全、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服务网络为目标。区继续拓展、规范就业信息三级网络服务领域,调整、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交流中心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功能互补、层次分明的市场格局。加强人力资源的软、硬件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市场促进就业的作用。再者,有效地开展大中专毕业生见习训练。在确立企业作为大中专毕业生见习训练基地的基础上,主动设立服务窗口,积极搭建服务平台,认真组织见习训练,提高见习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逐步增加见习训练基地和岗位数量。

【摘要】

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悖论http:// “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民工生存尴尬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4

一、调查背景

中央政府为了使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但事实却不是很乐观,农民的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

二、调查目的1、探究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2、寻求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方法,使农民摆脱贫穷的新路子。

3、培养自身关注生活,关注生产的良好习惯。

三、调查方法

1、资料收集(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媒体。如:上网查询、电视新闻、图书馆相关书籍以及报纸刊物等)

2、实地调查(走访劳动力市场,职介所,回到自己所住村庄调查等)

3、汇总分析和讨论(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汇总并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展开讨论)

四、调查内容

(一)、农民收入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采取得力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确保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其主要特点是:

1、全市农民收入呈恢复性增长。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在连续三年下滑的情况下,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有所反弹。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4.6%,99年6.6%,2000年6.3%,2001年反弹明显,达到

9.8%。全市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方面,一是非农收入增长较快。据对10个镇处、50个村庄、500个农户抽样调查来看,2001年500个农户非农获得的收入为171.5%万元,人均农民非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0.5%,比上年增长6.2%。其中外出劳务收入增长迅猛,总收入达125.2万元,占农民非农收入的73.1%,外出劳务人均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22.3%。二是畜牧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比重增加。据抽查500农户调查统计,2001年500个农户畜牧业收入137.8万元,占家庭收入的23.7%,比上年增长17.5%,人均畜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24.5%。三是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据抽查的500个农户调查统计,2001年500个农户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28.1万元,比上年增长5.3%,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5.1%。

2、2、民内部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据调查,由于自然环境、劳动者素质和产业结构调整差异等原因,造成农民低、高收入农户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据500个农户抽样调查统计,2001年以从事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农户164户,占调查总户数32.8%,家庭人均纯收入1298元;以从事果业生产为主,兼种粮食作物的农户151户,占调查总户数30.2%,家庭人均纯收入2431元;以从事疏菜生产为主,兼种粮食作物的农户116户,占调查总户数23.2%,家庭人均收入4052元;以从事养殖业为主,兼种粮食作物的农户33户,占调查总户数6.7%,家庭人均纯收入3120元;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36户,占调查总户数7.2%,家庭人均纯收入5213元。再从他们的收入结构来看,同是第一产业,收入不同。低收入户生产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从事粮食种植业;高收入户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得较为合理,粮经比例适当,产出效益较高。据500个农户抽样调查统计,2001年低收入户一产人均民入1132元;中等收入户一产人均收入2818元,是低收入户的2.5倍;高收入户一产人均收入3495元,是低收入户的3.1倍.3、3、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喜忧参半。据500个农户调查统计来看,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1892元,比上年增加264元,增长14%。生产费用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达到29.6%;生产消费支出占农民家庭总支出近三分之二,达到62.6%;缴纳各种税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4.67%;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占生活消费的50.3%,其中食品支出比上年减少10.6%;衣着消费支出比上年减少2.51%。用于居住消费、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和交通通迅等项目的消费继续呈上升趋势。居住消费支出、医疗消费支出、文化教育消费支出、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2.6%、3.5%、5.6%和8%。

(二)制约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通过调查来看,我市农民收入虽有一定增长,但随着我国加入WTO,下步农民收入仍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1、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跌。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造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理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农民人均农业收入。据500户居民家庭调查看,1997年人均出售农产品收入1182.4元,到2001年下降为777元,下降了34.5%,这相当于每个农民比1997年少获农产品现金收入405.4元,相当于70万农村人口减少收入2.84亿元。即使如此,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还高于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20%—40%之间,特别是我国入世后,将面临国外优质、价廉农产品的冲击。在国际和国内农产品供大于求且价格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农民增加农业收入的可能性越来越少。

2、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由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随之出现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劳动手段的推广应用,导致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农业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据农业部门统计,1997—2001年,全市农业生产总费用支出由103.8亿元增加到149.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1.1%。而同期我市农民收入年均增长幅度为9.8%,费用增幅远远高于农民收入增幅。

3、业结构调整不到位。通过调查来看,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除了农产品价格下跌、生产成本上升等客观原因外,农户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是目前影响农民增收最重要的因素。仅以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为例,据调查,在生产条件大致相同的前提下,群众种植粮食,每亩纯收入约400元;种植牧草,每亩纯收入约800元;种植每亩纯收入约2500元;林业育苗,每亩纯收入约4000元;大棚蔬菜,每亩纯收入约8000元。同是一亩地,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相差了19倍,这说明了农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在于农业结构不合理。

4、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收入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市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5、社会保障措施不力,致贫因素增加。由于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障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在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部分,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三)、解决办法

从上述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1、立足农业特色,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我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在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在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2、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3、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4、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切实提高村干部素质。对于村干部选举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出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5、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制度体系。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减轻农民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6、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农民工地位。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保险等,帮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

关于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篇5

来源:《红旗文稿》期号:2013/09作者:张 弛

在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是重点中的重点,难点中的难点,需要社会各方面大力扶持。其中,尤其离不开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但是,笔者在中部某省的几个贫困县调研时发现,当地农民普遍存在着贷款难、难贷款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而且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多方破解农民融资难题。

一、农民融资难的主要表现

当前,农业生产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种养业,而是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转变,需要投入的资金更加密集。同时,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加快,也使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大。特别是在欠发达农村地区,农民有渴望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愿望,创业、兴业需要一定的资金扶持和助推,而农民贷款难、难贷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1.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少,农民“贷难”。调查发现,在一些贫困县,金融网点一般只分布在乡镇,通常只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3家金融机构,每家金融机构平均只有10名工作人员,而这些乡镇的平均人口在3万人左右,服务很难有效覆盖。历史上,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曾经每个行政村招聘一名信贷员,负责受理本村农户的贷款申请和审查。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批信贷员在信用社改革时全部辞退。由于金融机构网点少、人员少,一个人平均要管理上千农户,难以全面了解贷款农户的家庭和个人情况,加之一些乡村位臵偏远,交通不便,贷后管理困难,所以大部分农民的贷款需求被拒之门外。

2.农民融资的门槛较高,农民“难贷”。与城市居民贷款用房产、车辆等固定资产抵押不同,《担保法》、《物权法》明确规定,农村的耕地和宅基地不能作为抵押。农民的住房因建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也不能作为抵押。虽然法律允许抵押的荒地承包经营权、农村车辆所有权等,由于登记制度不完善,法规不明确,实践中都不能作为抵押物抵押给金融机构。由于农民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农民贷款不能通过抵押贷款的方式,通常只有担保贷款一种途径。在一些贫困县,农村信用社采取农户联保、公务员及公办教师担保的方式,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采取公务员及公办教师担保的方式,这样最多也只能贷款3-5万元。由于农村地区的公务员及公办教师稀缺,再加上担保手续复杂,农户很难轻松贷到款。同时,通过联保、担保获得的贷款数额不大,很难满足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3.农村融资的成本较高,农民“怕贷”。在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农户贷款需要采取公务员或教师担保、多户联保贷款的形式。农村公务员、教师毕竟很少,通常也不愿轻易承担担保风险,贷款农民往往需要“攀亲带故”,无形中增加贷款成本。同时,联保贷款由于涉及多家农户,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实地考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此外,个别素质低的工作人员对贷款农户“吃拿卡要”,造成农民贷款成本居高不下,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轻易去贷款,这也是造成农村民间借贷活跃的主要原因。

4.农业生产风险较大,农村金融机构“慎贷”。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面临着无法抗拒的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直接造成农业生产收益低下。同时,由于农民在知识、技能、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农业生产和经营方面缺

乏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应对复杂多变市场的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这些主客观原因都会形成不良贷款,对风险掌控要求越来越高的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往往慎之又慎。

5.农村信用环境欠佳,农村金融机构“惧贷”。由于农村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契约意识和信用观念,农民的信用观念仅限于农民与农民之间,一些信用观念淡薄的农民甚至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认为政府的贷款可以不还,一些“钉子户”干脆不还,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长期不能收回,不良贷款率较高。当然,这也与一些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松懈有关。

二、破解农民融资难的对策和建议

调查表明,由于农民从金融机构融资难,造成当地民间借款发生率高达95%,其中农民借款的80%来自于农民与农民之间。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农民未能获得任何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长此以往,不仅严重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的顺利推进,也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

1.农村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农村金融机构本来“姓农”,应该立足农村,服务农业,面对农民。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增强服务“三农”的意识,要改变过去“只存不贷”、“多存少贷”的现象,不断加大“三农”信贷资金的规模计划,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改变过去“高高在上”、“有求不应”的态度,发扬“挎包银行”的精神,深入乡村、深入农户,了解农民需求,掌握农民生产经营状况,随时把控信贷风险。同时,要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让农民与城里人一样享受热情、高效的金融服务。

2.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连续10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村金融改革做过重点部署,但是仍未解决农民融资难的困境,主要是因为涉农贷款投入不足、农村金融产品不足、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足,农村金融仍处于“贫血”状态。因此,必须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近些年,在农村地区成立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有益的探索。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贴近农村、了解民情、审批快捷、手续简单,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金融产品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政府应该大力扶持,积极引导,使其不断扩大规模、壮大实力。

3.推进农村物权改革,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农民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合法有效的抵押物品。土地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积极探索法律允许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另外,对于农业产业园、水面经营权、林权、大型农机具等资产,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登记、评估、公证,以达到抵押条件,满足信贷需求。

4.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建信用村、户。农村不良贷款率高主要是由于农民的信用意识不高造成的。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以评定“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构建乡(镇)政府、村委会、农村金融机构、农户“四位一体”的农村信用服务体系。对信用等级高的实行贷款优先、手续简化、额度放宽、利率优惠等优惠政策,逐步营造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

5.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保障信贷资金安全。各种自然灾害往往会给受灾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户造成很大损失,也是造成农村金融机构慎贷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虽然农村地区推行了农业保险制度,但主要是政策性保险,其种类仅限于母猪、水稻、奶牛等为数不多的几种,其产品基本是传统的灾害保险,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农业保险需求,导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保险覆盖面很低,涉农信贷风险大,农民参保的积极也不高。因此,需要加强农业保险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同时建立各级协调管理农业保险工作的专门机构,通过政府主导、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商业化运作的模式,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和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关于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篇6

一、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分析

通过对各类农民工的问卷调查, 笔者了解到农民工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首先, 由于农民工学历层次较低, 在打工的过程中他们难免会遇到侵权的事情。其次, 由于常年在外打工, 夫妻之间的感情难以维系, 由此可能导致婚姻的破裂。另一方面, 由于生活的需要, 很多家庭是夫妻两个外出打工, 这就有了相当一部分的留守儿童。针对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汇总调查结果, 可以做如下总结。

1、学历层次较低。

由这个称呼我们可以看出来, 农民工这一个群体, 他们没有好的出身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这也就注定他们要想在大城市发展自己, 就必须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同时, 还会导致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危害时, 不懂得用法律这一有力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大家热议的河北农民工讨薪六年未果, 央视曝光后三天解决问题。其实我们都知道何师傅的这条漫漫讨薪路走得谈何容易, 我们更清楚的知道在这条道路上走着的不仅仅是何师傅自己, 而是中国两亿多的农民工。由于他们的学历层次较低, 因此当他们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该怎么维权。

2、婚姻破裂。

农民工的婚姻破裂, 从表面上看, 是由于农民工收入过低, 自身文化水平不高, 城市的消费水平太高, 夫妻长期不能交流等原因造成的。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 到现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户籍制度是中国特有的制度, 在这种制度的限制条件下, 农村和城市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社会。两者之间很难进行流动, 正是由于这种不平等的存在, 农民工天生就被贴上了‘不平等’的标签。他们为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付出了自己的劳动, 但是由于他们的户口在农村, 不能平等的享有城市人所享有的待遇, 一定程度上也给他们的婚姻造成了影响。从微观上看, 主要是个人自身的原因。由于农民工的学历层次较低, 在城市中, 他们从事的都是比较低端的行业, 理所当然的他们的收入水平就不会太高。由于农村的生活模式都是男人出来打工, 女人在家照看老人孩子和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当收入水平低于他们的消费水平时, 难免会给他们的婚姻蒙上阴影。另一方面, 由于农民工长期在外, 居无定所, 他们的婚姻基础较差, 在城市中也难免会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当有第三者的插入时, 很可能导致婚姻的彻底破裂。

3、留守儿童问题。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 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 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做出重要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农村的家里, 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该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孩子集中起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近年来成了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向大城市, 在广大农村也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根据权威调查, 中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5800万。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 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 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 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二、解决农民工所面临问题的政策建议

针对农民工的学历问题, 婚姻破裂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 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势在必行。针对农民工出现的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 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

1、提高农民工的学历水平。

农民工自身可以在经济等各方面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参加一下知识培训。通过各方面的学习, 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 同样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 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社会其他人群也应该给予力所能及的尊重和支持, 很多农民工的求知欲很强烈, 但是顾忌到自己的出身和年龄的一系列问题, 他们对知识的态度是“可望不可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样是一个很大的导向。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一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如果政府可以从财政上拨款来支持农民工的学习, 这同样也会很大程度的促进农民工学历的提高。

2、促进农民工和家人之间的交流。

通过对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的调查, 很多人每年在家的时间加起来都不足两个月。他们常年在外务工, 自然与家人之间的交流减少, 长时间的夫妻分离, 很容易导致婚姻的破裂。解铃还须系铃人, 从农民工的角度来说, 不能只为了提高家里的经济水平就常年在外打工, 要给家人留出一定的时间。除此之外, 还需大家的齐心协力来促进社会的公平。机会是否均等是影响农民工婚姻的一个重要因子, 因为它直接决定着农民工能否找到好的工作和提高经济收入。政府要做好进城农民工的安置与疏导工作。政府要引导全社会正确对待农民工, 消除农民工与市民的矛盾, 使他们自愿为城市发展服务;各地区要保证进城农民工能得到相应的权利, 要在条件许可的地方为进城农民工建立“夫妻房”“农民工公寓”等, 尊重和满足农民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3、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根据调查, 大多数的农民工家庭模式都是男人常年在外打工, 女人在家带着孩子和赡养着家里的老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首先需要解决农民工的生活问题。如上文所述, 留守儿童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他们也有获得爱的权利, 这就要求政府要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尽量的满足他们的父母可以在家的附近劳动, 从而获得可以支撑家庭的收入。其次, 我们都应该认识到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在孩子未成年阶段, 父母在给孩子提供尽量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要倍加注意孩子的思想动态。最后, 社会也要给予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足够的尊重和帮助。

中央电视台前些年做过一则公益广告:一盏灯只能照亮一个家庭, 但是每一家都开一盏灯足以把这个城市照亮。如果每个人都迈出一小步, 社会将迈出一大步。农民工和留守儿童, 他们本身就处于弱势群体, 他们本身就需要社会的大力帮助和支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民工的一举一动都将牵动中国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只有农民工的面临的问题的到了切实有效的解决, 我国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良性发展。

摘要:就当下形势来看, 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已不单是他们这个群体所面临的问题, 而是牵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大问题。本文在了解了一系列的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基础上, 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黄进才, 程利敏.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探究[J].农业经济, 2013 (6) .

,关于农民的调查报告 篇7

我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它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如如何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

1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

根据从网上和我家乡的情况分析,目前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的增长,具体表现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缓慢的特征 2农民的生活支出不断增加。今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支出逐年增加,主要的原因就是急剧的市场化导致农民的生活费用大幅度增加,这与低水平的收入和收入增加缓慢极不相称。因此农民收入增加低于支出增加的现象比较明显

3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是力图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收,但由于农民自身对市场的对接能力弱,信息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不高,大多都是集中于出门打工和在加种植一些农作物来增加收入,但农业生产收入还很低,甚至没有什么收入。

4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五. 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由于农民的素质低,怕担当风险,几乎没有几个农民具有对市场的分析能力,对前景也无以判断,大家都只懂的为别人打工,从来就没想到自几也能打造自己的品牌。

制约农民发展的主要因数

为什么农民会如此困难?是什么造成他们还远远的落后于城市的经济增长水平呢,通过对网上的各方面资料收集和对农村的认识,我发现了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资金和资源问题。由于农村人口多,每个人在改革开放和分田到户时的分到的土地十分有限,而资金也十分少,而现在对于农村的信贷也很少,主要是农民的土地和房子不能像城市那样进行抵押而获得资金。所以农民很难扩大自己的产业规模,进而增收,同时也不敢引进比较先进的,需要比较多投入的那些新兴产品。

2人为因问题,突出表现为文盲和半文盲的农民比较多,劳动者的素质不高。多数农民的市场意识淡薄,适应市场的能力差,缺乏进市场,闯市场的劲头,满足于现状,小富既安,部分基层干部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和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要求,沿袭着传统的工作抓法,缺乏研究产品,市场,技术,服务的本领。

3科学技术的问题。虽然我国在最近对科技下乡的活动中给农民带来了比较好的影响,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但是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和资金,原料等因数,对科学养殖等还是比较抗拒的,一位的沿袭以前的旧方法。同时由于我们在农村的科技人员也比较少,不能对农民进行大面积的服务,使科技推广的应用得不到认可

4农民的信息不及时。虽说现在大多数农民都有电视,有些还有电脑,但是从这里发出的信息是非常之多的,农民并没有能力去获取哪些是对他们有指导意义的,因此经常造成“跟风”现象,看那家的哪样东西好卖,大家都去种植或养殖,但其实那东西很快就会饱和,而其他东西反而又更好卖了。而对信息的把握在买农产品的时候也是必须的,不然就会被一些商贩乘机打压价格在最低价卖出。

三 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由于农民是我国的大部分人口,所以关于农民增收的问题是个关系到我国能否长期健康发展下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的提高那么急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

标。那要实现这要的目标应该怎么做呢。

1加强基层干部的培养:一个国家要能够发展的很大一部分决定于要有一个好的领导,一个好的政府,一个高效的领导班子,而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也同样需要一个好的村委会,一个好的基层干部,在我国的农村,很多基层干部是靠比拼财富,家族人口当上的,这些人的素质本来就不是很高,同时上台的目标就不是好的而是自私的,很难有带领农民致富的行动,对农民的增收反而是有害无益。虽说最近几年有大学生当村官的现象,但是那仅仅是让大学生去当村委主任的秘书等等,而不是村长,所以很难改变农村的实质。所以我们还要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让最有能力和愿意帮助农民的人去当基层干部

2要大力发展养殖业。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消费水平也的到了很大提升,对各种肉类的需求十分旺盛,所以养殖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了内让农民收入增加,是个不错的发家路子

关于农民素质的调查报告 篇8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所谓农民的素质,就是指被称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

者的基本性质、基本素养。具体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经济行为素质、政治素质。

21世纪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

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依靠人来掌握,依靠人来发展的。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人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说到底是人的竞争。因此,研究提高农民素质问题的紧迫性,是我国同国际环境相关联的重大问题,应该是在国际大环境下解决提高农民的素质问题。首先,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其他国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其次,提高农民素质是农业生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再次,经济全球性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正在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各国经济的发展。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党和政府一直将农村作为普及和教育的重点。新中国成立之前,农民文盲率在80%以上;1990年文盲半文盲率在20%左右;1998年已经降低到10%左右;2008年降到5%左右,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小学基本

普及。大多数农民家庭也都看上了电视,能收听广播,接受到各种

文化、信息、媒体的熏陶。

(一)农民劳动力素质状况

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从业人员占80%,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素质人员所占比重还很小,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员还占一定比重,从事非农产业人员文化水平较高。

(二)后续农民的素质状况

农民劳动力虽然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但是缺乏科技知识和劳动力技能。由于缺乏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他们只能通过少量的农技活动来获得技术和知识等。

(三)农村人口出生率状况

衣食足而后知礼仪。人口素质低,制约着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人口素质低也会导致人口数量的居高不下。发达国家的人口年增长率为5‰,不发达国的人口增长率为21‰.人口素质越低的不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速度越快,生育率与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成反比关系。

(四)农民素质的地区差异

经济收入水平的差距决定农民接受的教育程度,非农产业为主的农民家庭收入较高,接受义务教育比较好,儿童辍学率小,文化教育消费所占比重明显高于普及农户,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各地区农村文化教育发展也不平衡,文化程度差异相当大。从总体上看,城市郊区农民的素质高于远郊,东郊农民的素质高于中部和西部。

(五)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

由于较高的小学入学率和成人扫盲计划的实施,中国的成人文盲率明显下降,1990年为22%,目前为6.72%。1990年成人文盲率的性别差异是19个百分点,1999年这一差异已降为13个百分点,2000年青壮年文盲率已降至5%以下。

三、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农民作为社会群体自身的特性

1、传统观念和现代化观念的不适应

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禀赋“乐天知命”、“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文化,循规蹈矩奉为时尚,墨守成规受到推崇,缺乏突破陈规陋习,大胆投入创新、创业的原动力。千百年历史造成农民的小生产狭隘性与自然经济封闭性导致农民形成传统的观念,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在教育与挣钱的长期效应与短期收益之间的徘徊

大多数农民对教育还持有消极态度。一方面,在打工潮、经商期的强力冲击下,许多农民为了省几个读书钱,或让其子女早点挣回几个油盐钱,过早地让未成年子女离开了学校。

(二)农村教育和文化卫生明显滞后

由于财力所限,国家用于农村教育方面的支出严重不足,教育投资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需要;农村教育比城镇教育更为落后;有益文化活动很少;卫生事业还有待于发展;环境污染没有得到重视。

(三)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的力度薄弱

推广机构不健全,推广机制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稳定;农村成人技术再教育力量薄弱。

(四)大中专毕业生在农村感到无用武之地

人的素质的提高靠教育,教育靠学校,靠师资,而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特别是农村教育现状仍然不容忽视。教育是具有长期效应的事业,教育现状的不尽人意,是十分令人忧虑的大计。农村的文盲数字有的地方在逐年增长,与之相应的是农民素质下降。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农民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

1、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3、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二)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

引导农民深化对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认识。

(三)加强科学技术推广力度

1、加大农业科学基础的投入,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2、实施农村技术人才工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3、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增强农民科技意识

第一,科技、经济管理部门要转轨变型,把信息技术服务列为应尽的职责。第二,农村推广组织要由单一渠道向多元化发展,改革和强化主渠道,形成新的农村推广网络,县乡村“三结合”,搞

好实验示范、推广、培训,形成新的上下相连的农技推广开发网络。第三,坚持先试验示范后推广的技术路线。

(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转变其工作作风。

(五)加强农村基层的政权建设

第一,加强思想建设,增强开拓创新新意识,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标准,切实解决好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的问题。第二,加强组织建设,提高班子的战斗力,形成带动农民群众开展各项工作的坚强集体。第三,加强作为建设,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

(六)加强农村环境与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善

(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化素质的提高

1、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降

2、要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对农民开展思路政治工作的新路子

(1)要寓教于乐,以情感人,以文化文

(2)要分层施教

(3)要建设健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管理制度

(4)要逐步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降地、制度建设

(5)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建设和完善县、乡、村思想政治工

作网络

3、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八)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农民法制素质

1、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制素质

2、加大执法力度,净化社会风气

3、加快“三农”的立法步伐

(九)加强法制学习,做到有法必依

1、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改变农村重男轻女的状况

2、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落实

关于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篇9

一、当前农民自主开发经营农村集体土地情况

近年来, 全国各地在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中, 注重发挥农民和市场的作用, 积极探索农民自主开发经营农村集体土地的有效途径, 加快了农村以土地、房屋等为主的资源向资本转化的步伐, 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1.国内其它地区农民自主开发经营集体土地的情况

(1) 打捆流转, 村企合作开发模式。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村距北京市中心约35公里, 面积4332亩, 共有679户1382人, 其中农业人口1085人, 主要产业为传统种植业。1998年, 村委会引导农民自愿把土地交回集体, 交由宏福集团 (原郑各庄村办企业改制的股份制企业, 村委会占股33.33%, 为第二大股东) 统一开发经营。宏福集团实施以城市化为目标的旧村改造, 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 建设了村民公寓楼, 全村宅基地由1050亩缩小为250亩, 节约土地800亩。宏福集团建立了占地800亩的创业园吸引企业入驻, 土地按每亩每年5000~13000元的价格出租。郑各庄按照现代社区的理念制定了村域发展规划, 经北京市规委会批复同意, 把全村4332亩土地规划成普通住宅区、高档住宅区、科技工业区、旅游观光区、文化教育区、商业服务区等六大功能板块, 按城市标准完善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积极发展房地产、旅游、教育、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培育出“宏福集团”和“温都水城”两大品牌。截至2010年, 宏福集团下辖26家全资子公司, 发展成为以传统产业为龙头, 科技产业、教育后勤产业为两翼, 旅游休闲产业为主导的村企合作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1998年到2010年, 社区总人口从1350人增加到32000人, 就业人数由380人增加到9000人, 村级总资产从3600万元增加到5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从3100元提高到44566元;村民人均福利从109元增加到7325元, 人均居住面积从23平方米扩大到70平方米。郑各庄村先后荣获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百强示范企业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1项, 首都文明村、北京最美乡村等市级奖项21项。

郑各庄是农民自主整理开发集体土地, 并将土地资本化的收益用于自我发展。主要借鉴意义有:一是村庄的土地由自己成立的股份制公司开发经营, 既不是由社会资本经营, 也不是由村委会直接经营。公司化经营可取得土地资本化收益最大化之效, 比村委会更加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与经营, 也有利于村委会集中精力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二是由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创新推进村庄就地工业化、城镇化, 发展二、三产业, 在获得土地级差收益的同时, 也促进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2) 政府出资整理, 农民联户开发模式。

2008年重庆市垫江县针对政府主导的土地整理工作中, 由于立项申请未能充分反映农民意愿, 农民热情不高;施工企业过于追求利润, 整理质量差;规划产业不配套, 后期管理不到位, 土地利用率低, 甚至出现撂荒现象等实际, 确立了以农民自愿联户申请和适宜耕种为主要原则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试点。通过社员大会征求意见, 社员一致同意把土地 (包括承包地、院林地、自留地) 的经营权交由组建的专业合作社统一整理开发, 实行“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规模化经营。专业合作社每年每亩稻田补偿农民350公斤水稻, 旱地补偿水稻200公斤, 以当年市场价现金提前一年预支。同时, 专业合作社聘请本社社员在合作社上班, 实行计时或计件工资, 农民月均收入800~1500元。农地整理项目采取财政投资, 资金拨付采用边建边补方式, 由专业合作社负责实施建设。工程监理由合作社组织本地有一定专业技术特长、威望高和有正义感的村民担任。县国土资源部门负责项目踏勘选址、测量、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竣工验收、技术指导、新增土地确认、基本农田补划、成果交接及利用监管等, 县财政、农业、审计、镇政府等部门给予积极配合。通过土地整理, 实现了小土变大土、薄土变厚土, 打破权属界线, 增加了耕地面积, 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耕作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整理后每亩耕地产出收入达4000元以上。2010年, 该社农民人均收入比2008年增加2056元以上, 最多的家庭工资收入就达35000元, 少的也有8000元左右。

农民借鉴这种模式需要注意克服以下问题:一是需要研究制定鼓励支持自主开发整理的相关配套政策, 如项目不公开招投标, 直接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联户建设, 与现行政策相悖。二是需要注重保证工程质量。由于项目由农民联户自行组织施工或委托专业合作社施工, 村民自行监督, 毕竟缺乏技术支撑, 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指导。三是需要注意保证工程施工进度。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 联户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纪律性不强、时间观念差、作息无规律、机械化程度又低, 工程施工进度十分缓慢。四是需要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农业是弱质产业, 投入大、效益低, 始终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 需要注重从制度机制上来防范农业生产风险。

2.成都市农民自主开发经营集体土地的情况

(1) 都江堰市天马镇金陵村自主整理流转。

金陵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过与农户充分商议达成一致意见, 并经2/3以上村民代表签字同意,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土地整理项目业主, 整理后经国土部门确权颁证, 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后, 申请委托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及其都江堰分所挂牌出让, 最终以每亩44.2万元价格成功出让。

(2) 新津县袁山社区自主开发。

袁山社区按规划将土地整理后节约的40亩集体建设用地配套给集体经济组织—袁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该公司在县信用联社贷款150万元, 修建50幢兔舍, 以兔舍入股 (占25%股份) , 与袁山獭兔专业养殖协会合作成立新津县袁山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当地农户在獭兔养殖基地免费承包兔舍, 只要保证每年獭兔出栏数, 农户每年可实现1万元~4万元的收入, 形成了“集体经合组织+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 獭兔养殖基地占地约130亩, 笼位18000余个, 年出栏商品兔可达12.5万只, 产值近400万元, 不仅解决了该社区农户就业, 而且壮大了集体经济, 增加了农户收入。

(3) 邛崃羊安镇界牌社区异地购买指标自主开发。

羊安镇界牌社区农户用现金入股, 在邛崃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购买了山区镇乡土地综合整理新增集体建设用地指标29.7亩, 在集镇规划区内新建综合市场。同时, 以新建房屋的产权作抵押, 申请成都市农村产权担保公司担保, 成功向成都市农村信用联社担保贷款500万元, 用于综合市场建设。项目第一期投资1800万元, 其中500万元为融资贷款、1300万元为入股股金, 目前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二、影响和制约农民自主开发集体土地的原因浅析

1.部分地方党委政府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在目前“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下, 地方政府通过征用农民土地, 获得的土地收益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自主开发经营集体土地, 必将使大部分土地级差地租收益留在农民手中, 致使部分地方政府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 积极性不高。

2.农村规划不健全

近年来, 成都市十分重视规划工作, 建立了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 实施了乡村规划师制度, 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建设。但涉及到具体村域的发展规划存在覆盖不全、内容不具体等问题, 致使农民自主开发意愿与规划相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都江堰市金陵村计划在整理出的34.04亩集体建设用地上修建一个竹编市场, 但根据规划, 只能从事商业旅游, 农民只得将土地拍卖出让, 而不能实现自主开发经营, 获取更大、更持续的收益。

3.政策措施缺失

调研发现, 由于政策措施缺失, 农民自主开发集体土地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成都市虽然出台了《关于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意见》, 但相关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进, 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4.自主开发的主体缺位

从当前农村集体土地开发利用的成功范例来看, 项目的规划和实施都是把农民组织起来, 由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实施, 避免了农民以单个主体身份进入市场的无序和盲目, 有效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了市场谈判的“话语权”和抗风险能力。成都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不平衡, 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加之缺乏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村的配套激励措施, 农村集体土地开发经营的主体相对欠缺。

5.农民自主开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 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开发, 一般采取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农民对自主开发的政策措施了解较少, 认识不深不透, 难以充分掌握和利用政策。加之自身经济实力有限, 管理水平较低, 技术支撑不够, 对许多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三、推动农民自主开发集体土地的政策建议

鼓励和引导农民自主开发经营集体土地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需要高度重视、完善政策、加强指导。

1.完善农村产业发展规划

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理, 进一步完善农村规划尤其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划, 切实做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四规合一”, 以高质量的规划引导农民开发经营农村集体土地, 可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

2.完善促进农民自主开发经营的政策措施

对征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等项目, 按照5%~10%的比例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排发展留用地。市、县两级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 市、县两级土地开发整治中心要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 以多种形式支持农民。鼓励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成都银行、农商银行, 以及市、县农业发展投资公司, 优先提供金融服务。对农民自主经营开发土地所得, 兴办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发展产业所需办理的各种证照, 工商、税务等部门应免收除省、国家以外的各种税费。对统一规划建设的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员工宿舍, 相关的给排水、电力、广播电视、通信、消防、环保等配套公用设施, 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

3.鼓励农民集中集约开发经营

建议结合小城镇发展战略, 鼓励以镇为单位, 集中若干个村的集体建设用地, 集中各村财力, 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 产权独立, 收益归村”的方式, 在城镇、工业园区等区位条件较好的地方统筹建设标准厂房、员工宿舍、仓储物流设施、三产经营用房等集体物业项目, 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 使村级经济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体系, 促进镇域经济、村与村的联动发展。

4.大力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以农户自愿联合为基础, 以产权为纽带, 引导农民将农村房屋产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入股, 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专业经济合作等多形式的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5.加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培养

按照“把党员培养成经济能人、把经济能人培养成党员”的思路, 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好、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人才队伍, 尤其是能够掌握和运用市委总体战略的农村干部队伍。重点抓好村干部和“一村两大”的培训, 不断提高村 (社区) 干部带领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

6.加强对农民自主开发经营的领导

建议出台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开发经营集体土地的实施意见, 加强组织领导, 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 形成合力, 切实解决好农民自主开发经营农村集体土地的难点、热点问题,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摘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加快资源向资本的转化步伐,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从当前农民自主开发经营农村集体土地的实践案例出发, 在理论层面、制度体系、操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对深入推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聚心合力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上一篇: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结题报告下一篇:市场营销课程重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