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偏见作文
终于有一天,我抓住了一个教育契机。这天,班上有位孩子带来一小袋气球,户外活动时,我便领着孩子们去操场上吹气球玩,可有些孩子铆足了劲也没能把气球吹大,而壮壮三下两下就吹出了一个大气球。我便对那些孩子说:“你们可以去找壮壮帮忙呀!”壮壮看见小朋友都找自己帮忙,很开心。不一会儿,五彩的气球就飞舞在同伴的手中了。
一、让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写作文要有素材,只有积累到了足够的作文素材才能做到“下笔如神助”。那么,如何积累到作文素材呢?开阔学生的视野,视野越开阔,写作才能越顺利。学校或老师、家长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北宋胡瑗说:“学中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各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物情志,南北风俗,以广其间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和奇妙,感受到社会生活的酸甜苦辣咸,慢慢的学会观察、渐渐地学会领悟,外界的事物、丰富的情感一点一滴积累下来,都可以成为作文写作的素材。
二、鼓励、鞭策学生多阅读、多练笔
1. 多阅读是一种最便捷的积累材料的途经和手段。
现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家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你、我、他”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在受局限的空间和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呢?这就需要阅读。阅读不仅指书本、杂志、报刊,还应包含符合现代化的多媒体、电视、电脑以及手机等,都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渠道。尽管足不出户,但是通过看书读报、浏览网页信息等已经让你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当然一味的观察和阅读并不能说明你已经积累到了足够的写作素材,还要做一些读书笔记,将那些优美的语句、触动你心灵的段落描写等摘抄下来,或者碰到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活体也可以摘抄下来,写上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养成一个写作动笔的意识。
2. 要想写出好的作文,不仅要多观察、多阅读,还要多练笔,只有坚持练笔、练习写作,才能尽早养成一个爱写作的习惯。
多练笔,可以通过写观察日记或者读书笔记,逐渐积累一些零星散落的文字,通过将这些所听、所闻、所看到的东西或事物转换成文字,逐渐培养成一个写作文的意识。
学生通过切身的观察、亲身的体验,大量的阅读以及摘抄动笔等,逐渐培养起来对写作的兴趣。但是,往往自己那些零散的笔记、局限的表达能力和作文构思能力会限制作文的写作水平,因此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想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多多接触一些美文。老师教学生去分析一些美好的文章和文字中的描述或叙述方式,通过这些手段观察作者是怎么来抒发内心情感的,从而从中学会一些写作的技巧。让学生尝试着去运用这些学到的写作技巧,逐步学习和锻炼,从而学会更加有效地写作。
三、少否定,充分肯定优点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
仅仅有了足够的写作素材、基本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还是不能保证学生能写出高质量水平的作文,还需要语文老师对这一阶段学生写作的肯定与鼓励。肯定学生在某一段语言的描写较为生动形象、某个句子蕴涵的哲理较为丰富、写作较为用心、中心思想较为突出或者情感描写较为深刻动人等,即使学生最终的写作并不怎么样,也要从词语、语句、语法或段落中找到可以表扬的地方,鼓励学生继续进步。当然,对于学生作文中明显的问题也要适度的引导和委婉的提出,不能以一概全、全盘否决学生的写作,继续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指导学生时多动脑筋讲方法
指导学生写作时,应当给予多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魅力与成就感。直白的职责与一味地贬低,只会让学生越来越恐惧和厌恶作文写作。
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要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仔细观察学生的写作特点,找到闪光点,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赞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五、引导学生自己评改,发现得与失,提高写作能力
为鼓励学生的写作热情,可采取学生参与评改作文,互评互改、集体批改等措施。在互评互改以及集体批改中,要求学生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的分析自己或同学的作文,找出优秀的描写以及不恰当或错误的地方,不仅可以看到别人的缺点,同时也可以意识学习到别人的优点。通过互评互改的方式,可以使写作水平不同的学生之间进行一个写作交流沟通,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的写作技巧分享给同学,写作水平不好的同学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到更多的写作技巧,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从而调动大家的写作积极性。
六、培养语言积累习惯
语言积累在作文写作过程中特别重要,语言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可采取两种方式进行语言积累,即应试积累和常规积累。应试积累主要是指为了应对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内容,如成语、谚语、名言、语句以及诗句等进行分类归纳的积累过程。常规积累,可以按照周一至周日,不同的时间和日期进行设定语言积累计划,如周一可按照成语的意思和成语的背后故事积累成语;周二可以学会一首诗词的朗诵或背诵;周三可以学习几个谚语或歇后语,等等。以此类推,引导学生走进奇妙的语言王国,奠定走向写作成功的基石。
七、启发想象
想象是开发创造力的前提,有了各种天马行空、异想天开的想象,才能创造出各种事物。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一个群体。要想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回归孩童的纯真境界,可以通过设定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个轻松愉悦的情境当中尽情放飞自己想象的翅膀,尽情翱翔在其中,创造出更多独特且具有审美意味的想法和情境。通过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展开写作的通道,让他们觉得有东西可写、有素材可用,从而充分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提高写作能力和效率。
八、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慢慢消除学生的写作恐惧,培养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热爱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应试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教育制度逐渐改革创新,现今则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主要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素质等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作文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语文老师应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作文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如何消除学生写作文的困惑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激发,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家英.让学生在修改中成长——浅谈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2]雷喜峰,张晓军.“轻导厚评重改”教作文[J].教育革新,2008,(10).
[3]钱逸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架起读与写的桥梁[J].语数外学习,2013,(12).
对等离子电视厂商而言,2007年4月9日是他们扬眉吐气的日子。
当日,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等离子专业委员会和信产部旗下电器评介实验室,在信产部数字电视标准工作组的现场监督下对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进行了“盲测”(在不告知被测试设备种类条件下作出评价)。结果发现,液晶电视在静态清晰度上较等离子电视略占优势,但在动态清晰度和另外3项指标上却明显输于后者。此前的4月1日,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和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等机构也曾联合发布了《2005~2007年中国消费者平板电视使用评价报告》,认为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其实各有所长,难分伯仲,消费者应该按照不同需求选择产品,而不是迷信所谓“等离子不如液晶”的荒谬说法。
长期以来,由于不少消费者对等离子电视认知上存在偏差,致使其发展缓慢,甚至是倒退,破坏了彩电产业的协调性。而随着索尼、东芝等厂商宣布砍掉等离子电视业务,越来越多的等离子电视生产商改投液晶阵营。如今,只有松下、LG和长虹等屈指可数的几家企业在苦力支撑。
国家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郝亚斌指出,消费者意识与厂商心态其实并不孤立,而是相互影响,这也是为什么等离子电视在市场上的处境日渐恶劣的关键原因。此次具有官方色彩的“盲测”和评价报告的出台实出无奈,相关方面希望借此消除人们的认知误区,并改变目前已形成的不合理消费环境,最终实现电视机产业的健康发展。
被遗弃的等离子
在国内,等离子电视的遭遇让它看起来像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
刚刚过去的2006年中,等离子在平板电视市场上的份额已由年初的20%骤降为10%。虽然它在第4季度的销量增长了24%,但根本无法与液晶电视高达180%的增长率相抗衡。去年,国内销量接近400万台的液晶电视已经占到全球需求的9%。
不断扩大的差距显然击垮了厂商的信心,在液晶电视一统平板市场的强劲势头面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或是放弃或是削弱对等离子的生产与投入,呈现出“树倒猢狲散”的悲凉景象。而在2006年8月,索尼、东芝正式退出等离子市场的举动,无疑把这场灾难推向了高潮。有人据此断定,“等离子是在重蹈背投旧路,其将永无翻身之日”!
同年9月20日,以长虹、松下为代表的8家等离子厂商发起成立了旨在树立市场信心的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等离子专业委员会,但却收效甚微。
由于等离子阵营内部经营状况的两极分化,除了拥有40.1%全球份额的松下赢利外,其他厂商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日立不得不在今年2月宣布推迟在华建立等离子显示器新厂的消息。受此影响,先锋公司等其他厂商也开始收缩在等离子电视方面的投资。甚至在3月14日一度传说有“等离子开山鼻祖”之称的飞利浦将逐渐淡出等离子市场转投液晶电视。虽然飞利浦很快就否定了该说法,但却承认“公司正在对等离子业务作重新考虑,液晶电视业务的地位将较以前有所提高”,这立即引发了业界的一阵骚乱。
今年3月17日,著名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发布的电视市场趋势预测报告指出,全球液晶电视2008年的出货量将突破1亿台,并在2010年增至1.7亿台。届时,液晶电视将占据整个电视市场65%的份额。这直接导致了全球第二大等离子面板厂商LG在3月26日表态,将出售或分拆旗下的等离子显示器业务。
厂商的离去导致了等离子电视产销量的下降,但在不少分析人士看来,真正让等离子“卫道士”们心寒的却是政府相关政策对液晶阵营的明显偏袒。
据悉,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把液晶屏制造业列为“重大工程”,并计划在2008年之前建设3至4条第五代生产线,第六、第七代生产线也会在2010年陆续建成;此外,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方政府也纷纷规划着各自的生产基地。尤其是深圳,不仅要建成液晶屏生产线,还要围绕该生产线发展相关产业,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其彩电产业基地的领先地位。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等离子面板产业虽然也出现在规划书中,但描述却十分模糊,有形式化之嫌。
回归理性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但等离子电视的命运不应该就是这样无奈。”当提及2006年节节败退的话题时,不少等离子厂商依然充满愤慨,“在国外,人们购买电视时相当部分会选择等离子,但国内消费却只对液晶情有独钟,这皆源于偏见。”
如今,这种偏见在造就液晶电视强大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催生了惨烈的价格战,反而不利于液晶企业的发展。
资料显示,目前液晶电视前7大本土品牌占市场总销售量的62.6%,但销售额却仅为54.2%。而前10名洋品牌的销售量虽不足20%,但销售额却超过了23%。而根据某著名市场研究公司最新发布的报告,2007年国产品牌液晶电视的市场份额将占到全国彩電行业50%以上,如果液晶电视利润继续被压低的话,中国彩电业必然会全行业亏损!
从已知的情况看,国家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在“盲测”前的3月30日,信产部电子信息产品司副司长陈英就曾在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政策通报会上明确指出,国家将遵照以42英寸以上的等离子显示屏和5代以上TFT-LCD屏为重点的平板发展战略,同时加速对相关器件新品的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鼓励引导设备和专用材料的产业化。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政策把等离子提升到与液晶同等高度的做法表明,在全球都强调发展液晶电视,且我国在这方面与国外品牌相差不大的背景下,等离子已经成为提高国内平板电视整体水平的另一重要筹码。同时,也能很大程度上减轻价格战对液晶电视销售利润的伤害。
然而,这些年来等离子电视已经被形容成“末路产品”,消费者根本无法一下子对其重新认可,直接制约着电视机厂商的参与,以及阻碍政策的具体实施。如何才能让他们发现自己以前了解的平板电视知识是错误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亲身体验。
《IT时代周刊》了解到,无论是4月1日发布的《2005~2007年中国消费者平板电视使用评价报告》,还是4月9日的“盲测”实验,它们所有的结论均来自普通消费者的现场体会。或许正因如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院的刘全恩高级工程师深信,2007年液晶与等离子之间持续多年的争斗也会得到缓解。他还十分乐观地认为,“行业发展回归理性已指日可待。”
效果有些出人意料
让消费者自己的感受来说服自己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以此来改变厂商的投资计划却并不容易。
日前,索尼中国公司的相关人士就言明立场:公司制定的液晶电视战略已经经过深思熟虑,不会因为一个报告或一次测验而发生改动;而国内某些厂商则表示,“已意识到报告当中提到的有关液晶电视对人眼带来的损害”,但它们早在去年的时候就推出了针对问题解决的产品,因此也不会转向等离子生产。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有些意外。
等离子能等来翻身之日吗?在液晶阵营强硬的态度面前,这场政府主导的“盲测”会不会因此而成为一次“作秀”?在其他厂商鲜有响应的情况下,单凭长虹等数家等离子厂商就能支撑起整个等离子电视的未来吗?这一系列的疑问已经缠绕在行业分析者的心头。
相当部分电视机厂商认为,市场偏信虽然让等离子电视的销售低迷,但另一个重要原因也在阻碍等离子被消费者选择。那就是,它无法像液晶电视那样投入惊心动魄的价格大战。支持以上观点的人士称,等离子电视产业的高度垄断大大压缩了其价格下调的空间,而液晶电视由于上游核心部件的供应已形成竞争格局,为价格的持续走低预备可能。
2006年12月,长虹成为本土等离子厂商中第一个付出实践并获得成功的企业。它旗下的四川世纪双虹以9990万美元收购了荷兰Sterope公司75%的股权,从而间接获得韩国第三大等离子制造商欧丽安公司75%的股权,为长虹顺利消除上游核心部件来源风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这只能算是个案,等离子电视产业的发展是让所有相关厂商都能共享无差别的产业待遇。”上海交家电行业协会秘书长韩建华指出,长虹无法以一己之力来保证真正降低成本,其他厂商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实现这一目标。而事实上,过分迷信价格战略即使能让等离子的市场份额上升,但谁又能保证它不会像液晶今天这样高份额低利润令人伤心。
关键词:偏见,女性,婚姻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为我们展现了在19世纪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英国的大背景下一块宁静的乡村土地上发生在贵族与中产阶级之间的故事。给予人印象最深的当属里面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和千姿百媚的各类妙龄女子。笔者认为这些女性可以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当属简这样美丽温柔的女子。她一直生活在美好中, 用善良的眼光和心去看待, 对待周围的人或物。这样的女子在现实生活中已少之又少, 因为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女子必定受伤, 即使在当时的英国作者都担心她和宾利的结合会让他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入不敷出, 更何况是尔虞我诈的现代社会。而那些如简般善良纯洁的女子也终究在生活的坎坷中被磨平棱角, 褪掉软弱的外壳。
第二类是愚蠢的女人。莉迪亚, 凯瑟琳, 班得瑞太太, 玛丽都可归为此类。其实笔者本想把玛丽归为下一类的, 但觉得她又欠缺了些东西。这一类女子的愚蠢在小说中俯拾皆是, 肤浅, 见识短, 贪慕虚荣……虽然莉迪亚最后和威科姆体面的完婚, 但是众人都知道这婚礼后面所付出的代价, 而莉迪亚还恬不知耻地将此作为炫耀的资本。而玛丽虽然在这几个女子中更拥有知识和文化, 但也是因为天生相貌不如姐妹们, 所以才想用知识弥补她的不足。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也不乏这样的女子, 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第三类是伊丽莎白的闺蜜夏洛特。夏洛特是个不美貌却智慧的女人。虽然在爱情和婚姻上她跟伊丽莎白出入很大, 但是对于她这样一个现实的女人来说, 嫁给科斯林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近三十的她在今天也差不多被称为“剩女”了, 更何况在当时封建的英国, 她所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有人愿意娶她, 她自是高兴, 更何况科斯林的家境也算过得去, 可以让她不再成为父母的负担并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庭, 这更是锦上添花。
最后一类是当然是伊丽莎白为代表。她如简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不过这几类女子都拥有这个优点。只是她的个性比简更棱角分明, 更尖锐, 更敏感, 更开朗活泼。如果说简是静如处子, 那她当然是动如脱兔。严格地说, 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十分优秀的女子。首先, 她的淑女气质和言行举止在众多贵族女子中并不突出。其次, 伊丽莎白相貌也只能算中上水平, 不能达到让人过目不忘、倾国倾城的地步。所以, 也没让达西一见钟情。“她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和独立人格的新女性。”1并且, 对于伊丽莎白的优秀, 更多的是周围其他人来衬托出来的。在家里的姊妹中, 大姐简岁温柔如水, 但是缺乏主见、过于单纯;妹妹们爱慕虚荣、缺乏思考;母亲一心想攀得富贵人家;闺蜜夏洛特过于现实理智。她身边的男人们也是如此。而达西先生则是奥斯汀塑造的一个比较完美的形象。虽然在最开始他也拥有带有偏见的贵族意识, 但是他在后来及时予以改正。也只有这样一个形象才配得上伊丽莎白。但即使是如此的伊丽莎白, 也难免被偏见蒙蔽了心智。在受到达西的怠慢后偏见已在她心里萌芽, 后来又听信了威科姆的谎言, 并且对外表英俊的威科姆心生好感, 从此偏见就在她心里根深地步。而偏见甚至比无知更可怕, 她因此拒绝了达西的求爱, 并且被威科姆的外表所蒙蔽。
不管是哪一类女子, 她们都在围绕着一个主题, 那就是“婚姻”这一主题。在当时的英国, 无论是在哪个阶层, 婚姻无疑是每个女性最关心的话题。《傲慢与偏见》开篇第一句就是:“有钱的单身汉, 要娶位太太, 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上层女性都想嫁得一个与自己家世相匹配, 甚至能对自己家有所帮助的贵族男性, 中产阶级的女性或者下层女性, 更是想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或者一家人的命运。这种世俗的婚姻观念也造成了18、19世纪英国女性的不高的结婚率, 有许多“大龄剩女”存在。汤普生说:“在英格兰, 45~54岁的妇女, 有12%从未结婚, 在苏格兰, 是19%。”2这里主要说的是中产阶级妇女。由此也可以看出, 女性一直生活在男性的压迫之下, 只是男权社会的附属品。同时, 在这样的婚姻观念的主导下, 她们婚姻显然是不幸福的。“在奥斯丁看来, 不幸的婚姻大约有二种情况。一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样, 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上;二像莉迪亚和威克姆那样, 纯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欲的基础上。而伊丽莎白和简的婚事则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 这是真正的美满姻缘。”1
但是要维持美满的婚姻并使之长久则是要建立在两人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基础之上。其实,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故事与《简爱》里的爱情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简爱》讲述的是一个“灰姑娘”式的经典爱情模式, 但是这两个爱情故事都是一波三折, 伊丽莎白和简都经历了女性意识的复苏和从顺从到反抗的过程。简是个各自矮小、五官平淡的不起眼的女子, 在经历了痛苦的童年后, 从一所女子寄宿中学毕业成为了罗切斯特先生家的女家庭教师。明亮十足的英格拉姆小姐与她形成鲜明对比, 英格拉姆小姐拥有财产、美貌和贵族地位, 但是却心灵丑陋。达西最初瞧不起伊丽莎白也是因为她在金钱地位上的落后于他, 而伊丽莎白正是受到了达西的怠慢所以才对他产生了偏见。笔者认为, 伊丽莎白自身在金钱上的自卑感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这两位女主人公的命运都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过程:“第一是反抗阶段。在这一阶段, 伊丽莎白和简都经历了自我灵魂的抗争以及对平等的追求。第二阶段是缓冲阶段, 即理性的追求和感情的升华。最后是结合得阶段, 是感情的回归和幸福的结局。”3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两位女主人公身上显示出来的女性意识的苏醒和反抗精神的演绎, 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也正是这样的安排使得《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两部小说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黄静《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兰州商学院外语学院, 甘肃兰州730020)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F.M.L.T hompson.The Rise of Respecta ble So ciety[A].A Social Histr ry of Victor ian Britain[M].Massachusett s:Har var d U niversity Pr ess, 1988.52.
[3]、马丽君经典爱情模式中的女性形象广西师范大学文学艺术.
[4]、 (英)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4, (2) .
文学阅读活动就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阅读是读者向文本的敞开, 用自己的偏见通过对“他人的世界”的理解, 扩展自己的世界, 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异己世界的意义。阅读活动的这种本质属性, 确定了读者在阅读中的中心地位。
一. 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基于哲学解释学对于“偏见”的认识, 我们类推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的学习是以“偏见”作为前提和基础的, “偏见”是意义学习的开始。学生所处的社会时代、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等因素构成他的“偏见”。因为有了“偏见”,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才成为可能。“偏见”意味着学生不是一块等待着教师填入知识和思想的“白板”。学生也是思想的拥有者, 具有潜在的主动性、能动性。就教育者而言, 尊重学生的“偏见”是教育教学的前提, 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 而漠视学生“偏见”的存在, 无异于排斥了学生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学校教育中常常要求学生转变观念, 以适应学校教育的需要, 这一方面有其合理性, 因为学校或教师拥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另一方面, 要求学生放弃自己所持有的观念, 同时也否定了学生的能动作用, 甚至可能造成学生对于学习的冷漠或“阻抗”, 这是不可取的。
二. 阅读是学生对作品的再创造
从本质上讲, 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 如果说科学论文等非文学作品阅读追求的是准确理解文章言意, 强调统一性, 那么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是靠读者的再创造, 追求创造性甚至求异性。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使他们形成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的人格, 这已经不是教学方法的问题, 而是根本的教育教学理念问题。受应试教育影响, 我们习惯于让学生服从教师, 听信书本, 习惯于让学生说一种声音, 习惯于统一化模式, 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漠视乃至压抑学生的自由创造精神, 造成学生心灵的闭锁。比如对《孔乙己》的主题理解, 我们习惯定位于揭露科举制度罪恶的单一层次, 而不善于引导学生去认识其主题的其他层次。比如对阿Q革命的理解, 我们往往固守着阿Q革命的“合理、正义论”, 而对阿Q革命的“反革命”论不予理睬。
三. 文学教学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文学教学中, 读者既包括学生, 也包括教师, 从教学的目的讲, 学生更为重要。教学中要把阅读作品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与作品的对话中, 与李白、杜甫、鲁迅、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大师对话, 与作品中一个个血肉丰富的人物形象对话, 激活自己的想象力、直观力、感悟力, 调动自己感性之躯的各种器官去触摸、去品味、去探究, 从而进入一个个充满文学色彩和人文精神的世界, 达到主客相融、浑然一体的境界。只有学生主体能动地参与, 以自己的心灵世界和生命体验去和文本对话, 以自身固有的心理图式及情感需求去建构对象世界的意义, 以至忘却自我, 相互同化, 才是成功的对话。
有一次, 我乘坐出租车, 司机听我说到职高, 出口就一句:“哦, 职高啊, 你们职高里很多人都很垃圾的吧?”满脸鄙夷的神色, 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生活中这种情况很多, 网上还曝过某普高学校德育处发给学生家长的“不要与社会不良青少年或职高学生混在一起, 以防上当受骗或被欺负”等信息。所以, 我与现在读普高的初中同学也渐渐断了联系, 而且和亲戚朋友们都不好意思说我在读职高, 甚至在校外, 基本上不敢穿着校服逛街, 怕周围的人通过校服上的标识知道我是职高生。真想不明白,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歧视职高生?身为职高生的我该怎么办?
我答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指出:“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承担着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神圣使命。”但这种官方化的“正名”在“骨感”的现实面前却显得底气不足。人们口头上都说职业教育重要, 不能歧视职高生, 但骨子里仍然将职业教育视为“二等教育”, 把职高生等同于“双差生”。
造成这种歧视的原因有很多。
从社会观念上看, “工人地位低, 白领更神气”的思想深入人心, 这是短期内不能更改的事实。虽然现在国家已经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 各省、市政府同样在大力推广, 但人们的观念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转变的, 很多学生的家长还是觉得做白领好。从家长和学子的角度来看, 上职高也多半是“实在没有其他出路”的无奈选择。加之“以分数论成败”的固化观念, “职业高中是差生的收容所”的说法也就深入人心了。
从教育原理上看, 教育机构的社会地位是由其所培养的人将来在社会上获得的经济利益来决定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在社会上获得的经济利益并不好, 所以社会地位不高。在我国, 职业高中招收的初中毕业生虽说在原则上与普高并无区别, 且近年来政府在资金的支持力度上也在不断加强, 但事实上, 与普高相比, 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环境, 职高都相差甚远。重招生、轻培养、强制实习等各种乱象在职高的有些学校里也是不可否认地存在着。
另外, 职业教育不完善, 理论很薄弱, 迄今为止依然没有一本全国公认的职业教育学理论书籍。而一旦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支撑, 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没有权威。
所以, 对职高生的偏见与歧视不仅是基于认识, 而且是缘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和社会现实的。正是这些原因, 使社会人士不能正确地看待、评价职高生。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印象中, 职高生是自己不争气, 老师没办法, 家长很无奈。
但作为职高生, 我们应该怎么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 要去掉各种感情因素, 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 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更重要的还是要向自身的病症“开刀”。
首先, 从小处做起, 从“面儿”上做起, 对一切不文明、不和谐行为说“不”。其实, 很多时候外界对我们有看法, 也是根据他们平常所见的少部分人的不良外在形象做出的评价。比如, 有的同学一出校门就叼一根烟, 或者公然与异性搂搂抱抱, 或者常出入网吧, 或者穿着不得体, 烫染各种怪异发型, 甚至与不良社会青年步入夜生活场所……这些行为都直接造成外界对职高生的“非中学生”形象认定。诸如这种情况, 就需要我们每个职高生共同努力, 杜绝种种不良行为习惯, 才能重塑职高生新形象。试问, 一个穿着干净整洁、文质彬彬的“绅士”或“淑女”或“有学生样儿”的学生怎会不赢得外界人士的认可呢?
其次, 要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用技能说话。职高生相对普高生的最大优势就是实际技能水平, 我们接受的是良好的专业技术教育, 那就应该在学习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各类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中, 不能潦草将就, 或者半途而废, 或者一知半解。学技能就要学得专, 学得精, 力争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如今, 每个中职学校都培养出了很多优秀技工, “数控达人”“计算机精英”“汽修超人”不胜枚举, 他们总是在毕业时被用人单位抢着录用, 毕业后在单位里也都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再次, 要活出自我,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挑战。抛却自暴自弃的念头, 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们照样可以像普高生一样深造。杭州临平职高2006级数控专业学生夏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进入职高后, 也曾经落寞过、失望过。但在老师的鼓励下, 他不再在乎他人眼光, 一改往日的坏习惯, 踏踏实实学技能, 勤勤恳恳钻理论, 抱着“职高生也会有出息”的信念不断取得进步。学习部部长的工作他干得风生水起, 篮球场上时常有他挥汗如雨的身影, 课间还能见他捧着小说读得津津有味。用夏江自己的话说:“在临平职高的三年, 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这让我变得很自信、很开朗。”所以, 他在200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重点大学——浙江师范大学, 2013年因品学兼优被保送读研就不足为奇了。试想, 在走向工作岗位后, 有谁会因为他以前是职高生而歧视他呢?
总之, 面对人们的“偏见病”, 我们虽不能很好地辩护与正名, 但可以让自己内外兼修, 进而变得更强大。只要有了“惹人眼红”的成就, 一切偏见与歧视都将不攻自破。
关键词:语言,女性歧视,男性偏见
一、引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通过语言, 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社会现实。语言中确实存在性别歧视现象。随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 社会语言学家越来越关注语言与性别的关系研究, 但其研究的出发点是将女性视为语言歧视的受害者, 研究语言中存在的歧视、诋毁女性的现象, 比如从词语的非对称性、称谓、搭配、谚语、男性词语的泛化以及词序等方面对语言中歧视女性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 在研究过程中, 人们片面地将语言性别歧视局限于对女性的歧视, 将语言中对女性的歧视归咎于男性, 甚至将性别歧视定义为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 尤其是指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然而, 在很多方面, 男性也是语言歧视的受害者。在现代社会中, 英语语言也存在男性偏见现象。但是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因此, 本文将对英语中存在的男性偏见现象进行研究, 分析男性偏见现象的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原因。
二、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现代英语中存在的男性偏见现象:
(一) 性别排斥性语言
性别排斥性语言指的是现代英语中存在部分词语及短语, 其仅指代某一特定性别, 若要指代另一性别, 需添加特定修饰词。在英语中, 有大量的词语仅指代女性, 将男性排除在外。就这一方面, 语言学家已做了大量研究。人们可以轻易地列举出将排斥女性的词, 但是很少人注意到英语总也存在一些男性排斥性语言。
其中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parents这一词。在谈及parents (父母) 时, 大多数人都不自觉地联想到mother (母亲) 。早在20世纪50年代, Roman和Haddad公布了他们的一项社会学研究, 名为The Changing American Parents (变化中的美国父母) , 为了寻找素材以支持其研究, 他们对582名母亲进行了访问, 但未涉及父亲。由此可见, mother和parent之间的互换性非常普遍。另外, 当涉及custodial parent (监护父母) 时, 人们通常会自然而然地想到mother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字典的解释, 一般来说, 在父母离异之后, 母亲为监护人) 。相反, non-custodial parent, 即非监护父母一方一般指代father (父亲) , 并且几乎成为父亲的代名词。由此看来, 在社会科学中, 人们通常将mothering和parenting等同起来, 把对子女的教养仅仅当成女性的责任, 忽视了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做出的贡献。这一点还可以从以下用法中得到证实:mother tongue, 表示我们在婴儿期和幼年期间自然学到的语言, 即母语, 这体现了母系亲属在子女语言学习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但同时抹杀了父亲在这一过程中的贡献。类似短语还有motherland (祖国) 、mother wit (天资) 、Mother Nature (大自然) 、Mother Earth (大地) 、mother lode (母脉) 等等。
此外, 在涉及vitcim这一词时, 人们也经常会不自觉地将男性排除在外, 这一点在大众媒体报道中比较常见。在媒体报道事故的伤亡情况时, 比如巴以冲突,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innocent women and children (无辜的妇女和儿童) 。类似短语在VOA (美国之音) 或BBC (美国广播公司) 新闻中也经常出现。比如:他们杀害了一些无辜的妇女和儿童, 以此来威慑我们。 (2007年8月4日, VOA新闻) 。这种表达忽视了男性也是战乱的受害者。还有一些比较好的例证, 如sexual harassment, wife and children abuse, spousal abuse等, 这些词本身并没有特指某一性别, 但是当提到这些短语时, 人们会不自觉地将女性视为viticm, 而将男性排除在外。综上所述, 在现代英语中, 男性经常被排除在双亲或受害人之外。
(二) 性别定型语言
在人类社会中, 根据男性和女性各自所具备的社会角色特征。人们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期待即性别定型 (gender stereotype) , 一般来说, 男性和女性都应该接受自己的性别定型角色, 其行为不应脱离性别定型角色。但是, 如果女孩的行为脱离了其性别定型角色, 比如性格或穿着等, 大众一般都能接受, 在英语中一般用tomboy来形容, 即孩子气, 没有任何贬义的意思。但是如果男性违背其性别定型角色, 则会被嘲笑为sissy, 表示女人气的、胆小无用的男性。男性经常被告诫做事要“be like a man” (像个男人) , 而且, 男性还必须具备brave、aggressive等气质, 若男性的行为违背了这些气质要求, 其可能会被称为公共舆论的焦点。
作为一个小男孩, 在跌倒的时候, 家长总是鼓励他自己站起来, 并要求他们要be brave, responsible以及be a man。所有这些表达方式都意味着男孩以后注定要经历些痛苦的事情。英语中存在很多词或短语专门用于男性, 嘲笑其违背其社会角色的行为。比如, turkey一词意为没用的人, 呆子等, 一般用来嘲笑那些到了一定年龄, 被自己追求的女生拒绝的男孩, 与turkey类似的词语还有jerk、clod、goofball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 英语中确实存在一些贬义的词语, 其对象主要针对感情上比较脆弱的年轻男性。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coward, 作为一个男性必须要勇敢地面对任何困难, 不能退缩, 这样才能被社会接受。如果他做事不够果断勇敢, 就会被看作是coward。类似的词还有:chicken, spineless, weakling等, 这些词几乎专门用于男性, 而不用来形容女性。如果一个年轻男性的行为脱离了社会所给定的角色特征, 或不承认其角色特征, 英语中有大量的单词或短语专门用来形容此类男性的行为, 而且大都为贬义词。而且这些词语几乎不用于女性, 如果女性做事不够勇敢, 一般不会受到责备。
在结婚以后, 男性必须承担起养家的重任, 他们必须尽全力满足妻子和孩子的需要, 如果他辜负了大家的期望, 会被讽刺为:impotent、loser、leech、good-for-nothing等。然而在孩子成立了自己的家庭, 每次回父母的家, 一般会说go to my mother’s home。从这一点不难看出, 一般来说, mother可以指代family, 但是father却不可以。因此, 男性在他的一生之中, 不管愿意与否, 其行为都必须符合社会所给定的性别角色特征, 否则, 就会遭到社会的质疑, 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在现代英语中, 存在着大量的专用于男性的贬低且带有歧视性的词语或短语。
(三) 罪孽联想男性化现象
在英语中, 谈及crime以及evil等词语, 人们通常会联想到男性。曾有人做过一个小实验, 他列出一些名词, 让同学看后指出哪些词是主要指女性、哪些主要指男性, 以及哪些两性都可指代。这些词主要有:murderer、killer、hitman、thief、slayer、assassinator、robber、pirate、bandit、burglar、crook。根据构词结构, hitman以man为后缀, 令人联想到男性, 这一点比较正常。但是其他的单词有的以“er”结尾, 有的以“or”结尾, 有的没有明显后缀, 但是学生的答案却非常一致, 他们认为几乎所有的词都指代男性。所有的词语在形式上都是中性的 (hitman除外) , 但是所有人都认为这些词均指代男性。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 在英语中, 在一些违法事件方面, 男性总是被视为有罪的一方。
除了犯罪事件之外, 当人们谈论到一些恶习时, 也通常会联想到男性, 比如在英语中存在这些词语如:boozer、drunkard、lush等。事实上, 现在女性犯罪的事件或恶习也有很多, 但是这些负面性的词语多用来指代男性。此外, 英语中还有一些习语可以反映男性负面定型角色。比如描述一个人喝的烂醉, 我们通常用drunk as a lord, 而不是说drunk as a lady。类似的习语还有:Every man has its price表示人人皆可被收买, Dead men tell no tales表示死无对证, 这些习语在意思上既指代男性又指代女性, 但是在形式上面可以看出, 这些负面形象似乎和女性无关, 通常会让人联想到男性。综上所述, 在英语中不仅存在歧视女性的现象, 也对男性存在一定的偏见。
三、男性偏见现象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同时语言也可以反映种种社会现实。与女性性别歧视一样, 英语中存在的男性偏见现象, 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并已扎根于社会中。从本质上来说, 语言本身没有性别歧视。之所以会出现性别歧视现象, 是因为人们将自己对男性的偏见转移到语言的使用中。此外, 英语中男性偏见的出现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因素。历史方面, 自远古时代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男性应该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担当重要角色, 因此, 人们通常不能容忍男性所表现出的无能。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男性应当承担其上帝所赐予他的一切苦难, 不得有怨言。这种想法一直流传至今。在社会层面, 产生男女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就是女权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在美国, 20世纪60年代, 女权运动兴起。女性对社会赋予她们的社会地位等强烈不满, 她们不满足于仅仅做家庭主妇, 而是渴望可以出去工作, 她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其价值。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造成了语言偏男性化, 而女性成为语言歧视的绝对受害者。因此, 女权运动的兴起, 使得女性慢慢认识到这一点, 她们渴望能在这个男性统治的世界中听到自己的声音, 于是她们将对于男性的偏见融进语言中。
四、结论
毋庸置疑, 英语中不仅存在女性歧视现象, 也存在男性偏见现象, 因此男性和女性都是语言性别歧视的受害者, 在某种程度上, 他们都是陈旧观念的受害者。由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语言习惯, 使得两性之间的交流容易产生误解。要改变各自的言语习惯不现实, 但是两性可以在尊重各自言语习惯的基础上, 尽力减少彼此交流时的误会。
参考文献
[1]Hudson, R.A.Socio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艾晓明, 译.语言与社会性别[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刘润清, 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6.
[4]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5]顾嘉祖, 陆异.语言与文化 (第二版)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6]许力生.跨语言眼睛就的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消除偏见作文】推荐阅读:
初二写偏见作文500字以上02-12
傲慢与偏见英语读后感作文02-22
及时消除安全隐患06-19
如何消除焦虑心理01-20
大班额消除计划02-27
消除不良信用记录04-03
消除质量通病的措施02-13
如何消除教师职业倦怠04-11
消除疟疾防治工作计划06-0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