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国主义培养的必要性

2024-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爱国主义培养的必要性(精选11篇)

论爱国主义培养的必要性 篇1

专业:中医学 姓名:王 胜 指导教师:

摘 要: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情怀就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那一个个爱国历史故事点燃了我们内心的爱国的激情,纵使中国经历了无数的改朝换代,历尽沧桑,但是爱国从历史角度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没有期限的,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首先应明确认识到爱国的意义,它的历史和当代意义,再担当起爱国的责任,用实际行动来理性爱国。

关键词:

爱国主义

意义

大学生

民族精神

核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潮流,能不能跟进历史潮流。古代世界曾经产生过20多个不同的文明,但大部分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文明或者说民族精神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不得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我们的民族精神。现阶段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木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为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视同统一的事业。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素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是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着四化建设的成败和祖国的兴衰。

1、爱国主义是指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其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四化建设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

2、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当前大学生对祖国是否有深刻的了解呢?一些调查资料表明,他们对祖国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传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确实知之不多、知之不深。

因此,他们对封建主义旧中国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本质缺乏认识,对历史和现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时不能科学地分析、正确地对待,容易产生种种偏见。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以此激励大学生珍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相信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一个人没有精神不行,一个民族没有精神更不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俞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紧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我们要坚持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二十一世纪,信息交流日益广泛,知识更新大大加快。形势逼人自强、催人奋进。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创新,善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去,不断成才。我们要注重锤炼品德。优良的品德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在全社会提倡诚信、讲究文明的今天,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的青年大学生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名利观,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做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富裕安康、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艰苦能磨练人,创业能造就人。青年一代的我们,只有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真正地做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结合。

论爱国主义培养的必要性 篇2

一运动、父权制和男性权利

追溯体育的历史, 早期的体育完全是男性的世界。男性控制了体育机构, 将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与阳刚之气、力量和优越性联系在一起。男性的优势被放大化为体育运动的魅力和实质所在。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 尽管大力提倡男女平等, 女性逐渐加入到体育社会中, 并且具有越来越多的影响力, 但体育仍被视为一种父权制机构, 而且是一种象征的和重构的父权制机构。通过调查表明, 如国际奥委会、国际足联和FINA这些国际化体育组织, 男性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男性对分享权力要求的抵制证明了体育中的男性霸权主义。反观女性体育, 有些媒体常使用带有歧视性的语言, 极力突出其外表, 刊登带有色情色彩的照片, 关注女性与运动员的情感表现并且拐弯抹角地鄙视女性, 以表明他们的地位身份。

二体育社会女权主义及其发展的必要性

过去提出有关女性和体育的问题运用的是男性中心主义的科学化模式, 女权主义学者早年的任务之一便是对此加以批评。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男女共同组成的, 体育社会虽然从男性社会开始, 但少了女性的膜拜和追求似乎一切就毫无意义。女权主义的发展可以实现体育社会决策的女性参与, 实现女性体育权利。因而, 从根本上认识和分析女权主义在体育社会中的作用, 将推动体育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1. 女权主义的定义

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外, 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2. 女权主义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 权利是相关的, 没有一个男人、女人或一群男人、一群女人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下能完全控制对方, 只有人们相对于对方有或多或少的权力。所以, 单一的权力群体是不可能生存的。

第二, 女性和男性在体育和锻炼方面的经验对社会和体育社会学都有着积极意义。对女性地位的认可和女权主义的稳定发展是体育社会和谐发展的助推器。

第三, 如果要在男女两性中发展出一种体育实践的社会和社会学意义, 那么女权主义者就担负着挑战并改造性别不平等的责任。女权主义在体育社会的积极发展必然会影响女性的社会遭遇和状况, 并使改造不平等性别关系的女权主义活跃在更广阔的政治舞台上。

第四, 女权主义的发展不仅仅是追求男女平等, 更关键的是从女性的身心发展出发。激进的女权主义不是发展的目标。生态女性主义者已向妇女们发出警言:不要一味地强调与男子平等而无视自己的身心发展而过度地开发自己, 这样只能导致自己病态。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认清自己的精神世界, 文化女性主义主张重新估价与女性有关的价值, 开创女性的精神空间。她们需要获得真实个性的发展, 这就决定了女权主义的不断完善, 最终实现关爱、尊重女性和价值的真正体现。

三结束语

体育社会是社会的一种特殊形态, 它属于社会, 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追溯体育发展史, 男性的领导地位毋庸置疑。但随着文明社会的建立, 女性扮演的角色和地位逐渐受到重视。重新审视体育社会的两性关系, 正确对待女性在体育社会的地位是当今不可忽略的问题。女性曾经或仍然在体育社会中面临的遭遇, 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趋势势必促进女权主义在体育社会的发展。只有当女权主义健全地发展, 才可能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体育社会, 进而促进体育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瑟夫·马奎尔·凯文·扬.理论诠释:体育与社会 (陆小聪译) [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2]卡尔·法斯丁.女子体育运动与媒体[J].体育文化导刊, 2005:60~61

[3]金梅、齐晓英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体育社会学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2 (5) :14~17

[4]李小兰、张宏宇.女性主义思潮的变迁与奥运女子体育项目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5) :23~25

论爱国主义培养的必要性 篇3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少数民族 学生 重要性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项目“边疆治理视野中的新疆社区冲突研究”(项目编号:2014-GM-08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63-02

河南省有少数民族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14.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5%,人口在万人以上的有回、蒙古、满等民族,其中,回族约95万人,仅次于宁夏、甘肃,居全国第3名。蒙古族8.22万人,满族6.1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全省158个县(市、区),万人以上的县(市、区)有40个,省辖市民族区3个,民族乡12个,民族镇9个。相对集中的地方有3个城市民族区、21个民族乡(镇)、526个民族聚居村。[1]中小学时期是人格完善、心理成熟的重要社会化阶段,素质教育应当完善人格的重要任务,因此,有必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少数民族学生作为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其思想动态的变化关系着校园民族关系建设。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阻断不良思想的蔓延,有利于增强其国家民族利益大局意识,提高其正确处理学生族际矛盾的能力。显而易见,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深入开展。

其次,有利于强化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民族”与“民族主义”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政治概念和社会运动,“民族国家”也是民族主义运动的必然结果。民族认同与民族国家建设相联系,互为表里,相互促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从封建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转型,[2]而中国尚处于民族国家转型阶段。主体民族在王朝体制到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其国家认同意识的转变是一种自然过程。而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并非完全能够自主完成,需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国家建设活动,才能将少数民族逐步纳入现代民族国家发展的这一进程,并使各少数民族享受到民族国家的基本福利。

最后,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我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大团结是维护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障。毫无疑问,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影响到其所在家庭、社区及其所属民族成员的思想行为,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其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与其相联系的民族成员。由量变到质变,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西方社会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严重腐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健康。中小学素质教育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而我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改革依旧滞后,爱国主义公民教育工作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工作机制滞后。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形式化现象严重,这个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群体的家庭背景也更加多元化。面对来自不同阶层的学生,形式化的教育方式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变迁。

第二,责权利机制滞后。就目前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机制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责任大,权力小,待遇低。责权利不对等,导致承担责任的同时,却没有相应对等的权力与利益与之相平衡,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尤其是涉及少数民族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尤为谨慎。

第三,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机制滞后。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其特有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需要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机制,制定适应少数民族心理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校园集体活动,促进其了解社会、了解其他民族,培养其集体主义观念,增强自我教育能力。通过自我教育增强其爱国主义信念。由于目前管理机制不健全,少数民族学生在外学习期间的管理,难免有所疏漏,很难做到有效管理。

三、改进措施

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一个国家实现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精神是促使各族人民不断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未来栋梁,有必要加强这个阶段学生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需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水平和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思政工作者有必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要系统地、完整准确地学习和掌握科学发展观,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处理新形势下的学校园内的民族学生群体关系问题,全面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要充分认识和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特点,要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少数民族学生,做他们的贴心人。把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到民族团结、改革发展的大局,提高到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人才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并在实践中认真落实。

第三,因材施教,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格完善。针对中小学生的不同性格、心理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途径和方法,真正使爱国主义教育入耳入心,内化为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增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四,正面引导,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积极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3]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状况,正面引导,充分发挥民族意识积极的一面,扬弃消极的一面,培育少数民族学生健康向上的民族情怀。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全面了解本校有关的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熟悉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引导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五,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学生“联系人”制度。作为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学校,应该建立少数民族联系人制度,设立“联系人”的专职岗位,责任到人。通过“联系人”这一纽带和桥梁,时刻关注、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从而,加强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联系。

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4]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公民教育,对于维护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民政府网,http://www.henan.gov.cn/hngk/system/2006/08/03/010000267.shtml,访问日期:2014年6月30日。

[2]马戎.现代国家观念的出现和国家形态的演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3]杨鹍飞,刘庸.转型中国城市民族意识的概念、特征与功能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7).

[4]杨鹍飞,田振江.国家认同、法治与爱国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实现路径.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

作者简介:

论爱国主义培养的必要性 篇4

-------------统计学院 10级经济分析2班32010121336 卫士加我们都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我们应该时刻遵守的准则。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科技逐渐成为主流,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更快,对高科技的要求更高,更加注重实用个性化的东西,这时,对厂商来说怎么适应市场需求,生产出有特色,有创意并且能满足大众愿望的商品,已经成了商家考虑的首要问题,这就需要大量的拥有创意的,不同年龄段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这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所谓的创新型人才,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创新能力。

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创新能力是一种我们极其缺乏的能力。据调查表示,201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660万,较2004年多了近380万,与50年代相比更是多了不知多少倍,但真正的就业率很可怜,也就是说大学能给国家输送的有用的人才很少,很少,很难。从学生个体来看,不能找到工作,以后的生活很困难,对家长来说,更是一种压力,培养了多年的孩子找不到工作,很悲哀。然而对国家不失为一种讽刺,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存在着结构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大学教育的不合理。

在我们现阶段的学习中,往往存在这种情况,我们的大学教育还

是停留在教学生怎么做的阶段,老师拿着课本,讲一节课,讲完走人,或者放个课件,边放边念,念完走人,这是最常见的两种大学教育模式。学生学到了什么,不知道,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不知道,考试之前大背书,反正答案都在书上,不用想,只要背就可以了,时间一长,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下降了,总是存在定式模式,定势思维,大学教育也就并没有起到相应有的作用。时间一长,学生把这当成习惯,家长在见怪不怪中慢慢把这事情遗忘,企业则苦于没有创新的人才而不断的退步,真正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为了教育体制的完善,就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并且,从学生自己的角度来说,谁都想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拥有一个好的前程,应该没有想要一事无成的人,然而,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好的,有用的人才,是一个首要的问题,我们总是不重视这个问题,但是,社会的竞争是激烈的,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怎么样在几千几万人中脱颖而出,顺利拿到想要的职位,就必然需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如果只是一味的模仿,一味的抄袭,怎么能长久的生存呢,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人,同时也是有创新精神的人,现在很多学生说不想为别人效力,想要大学毕业后自己创业,自己做事业,这固然是一个好的想法,但是,只是一味的学别人,看行业IT好,不管行业是否饱和,硬要进入,没有创新的能力,产品知名度不高,面临的问题会一个接一个增多,在现代社会,看成功地人士,都是具有很大创新精神的。因此,作为学生,一定要有创新精神。创新

能力的培养更是必然需要。

再说,就家长而言,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工作,好的生活,而填鸭式教育,硬性记忆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相信任何一个家长都不想看到自己的上了大学的孩子,在经过了四年甚至更多的教育后仍然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为了家长的期待也应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让父母安心。从社会企业角度考虑,更愿意吸收对自己有用的员工,他们可能不会注重你的证件个数,而更倾向于你的能力,企业需要你,并不是因为你的活干的有多好,不是因为你多么会说话,而是你的点子有多独特,多能抓住消费者的口味。有人说,21世纪是知识的社会,是技术的社会,最受重视的人必然是拥有高端技术和知识的人,而高端技术和知识的开发过程,就是创新能力实践的过程。如果没有创新,怎么能完成这个过程?这有要求培养创新能力。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创新是我们的一个必须要做的课题。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的六十多年来,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都飞速发展,特别是我们的经济,在提出中国特色社会建设后,我们更是迅速发展经济,但是,我国的经济多以制造业为主,也就是说,对外开放以来,很多的外资在我国建厂,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为他们建造产品,我们则是一次有一次,一样有一样的买下他们的版权,买下生产经销权。属于国人的品牌反倒是少之又少,并且在以不同的形式被外企兼并或竞争失败倒闭。追究其原因,创新能力的缺失不得不称得上一个大问题。市场的消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培养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国今后长远的发展,立足于社会之林,不受制于其他国家,真正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爱国主义培养的必要性 篇5

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 13111103 张阳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国防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国家安全中最重要的因素,从个体来说它是个人安身立业的根基,从整体来说是一个民族、国家存在的基础。通过几周的学习,我了解了国防的基本概念、基本的军事思想,明确了我国所处的战略环境,学习了一些军事高技术,以及部队的一些条例和规定。军事理论内容是众多的,我深知学习只是浅尝辄止,但对于个人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却有着很大的帮助。当前我国处于和平时期,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增强,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然而现在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当中缺乏信仰、危机意识不强,中国人的爱国情感在日益安逸的生活逐渐淡化与消磨。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国防教育对现代的大学生很有必要,这不仅对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重塑中国人的内心、增强爱国意识也十分必要。下面将从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当前军事理论课在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方面的不足、建议和方法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国防教育是指整个国家范围内对公民所进行的国家安全防务教育,也就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在全体公民中灌输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提高保卫祖国的各种素质的活动。在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以及进行军事训练,是全民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重要一环。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军事理论课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行为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组织纪律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等院校中搞好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不仅仅是建设强大国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需要。培养国防意识,至关重要!

高校国防教育可以唤起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国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国防意识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国防教育内容是有关国家安全防卫问题,它与国家和民族荣辱兴衰、生死存亡密切相关,“多难兴国,殷忧启圣”。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与国防形势、国家安全系数、国防教育有着最直接的联系。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规律可以看出,越是在和平时期,越要重视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励。而要持久地保持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就应从强化大学生国防意识、提高大学生国防观念入手,坚持不懈地开展国防教育,不断加大教育力度,深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特别是在当今中国与世界联系愈发紧密的情况下,更要加大国防教育力度,让广大大学生明确我国国防面临的严峻挑战,不断激发我们的忧患意识和殷殷爱国之情、拳拳报国之志。

高校国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居安思危,激发民族危机感。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战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这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聚精会神搞好经济建设。但是,“和平之树”的繁荫也给社会投下“安逸”的影子,容易使人滋生和平麻痹思想,消磨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部分大学生由于有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缺乏艰苦生活的体验,抱有天下太平的思想,对国家前途命运没有一种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或是偶尔想到也认为事不关己。纵观影响世界的安全与稳定的因素,我国国家统一、领土主权完整以及其他重大民族利益问题上仍然面临巨大的现实威胁,特别是在当今美国重返亚洲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具有较强的居安思危意识,既能搞经济,又能固国防,维护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可以使

他们了解国情,使大学生正视综合国力的现实差距,提高忧国忧民的意识,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不再把振兴中华当作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把它融入日常的学习、工作之中。

国防教育效应可以转化为国家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国防教育实质是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责任感的教育,我们进行的国防教育必然涉及到民族发展史,遭受外来侵略的苦难史,这都将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正确的国防观,形成人人关心国防,支持国防的良好社会风气,这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兴旺发达的重要前提。高等学校开设军事课程,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当今世界霸权主义泛滥、强权政治横行、“台独”势力依然存在,宗教矛盾、恐怖活动有增无减,高技术局部战争接连不断,使我国的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与挑战。因此,通过军事课程的学习, 进一步使我们懂得国防与国家的关系,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爱军学技、勤奋成才、报效祖国的赤子热忱。

(二)当前军事理论课在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方面的不足

①课堂内容容量过大,难以保证爱国主义的渗透。在当前的军事理论的课程中,面临着学时短任务重的现状。一个老师往往要在二、三节的时间内把一章五六节的内容讲完。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而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十分的不利。何谈对爱国主义的渗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有限的时间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难免打折扣。

②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新意,缺少时代气息,脱离现实。课程的名称虽然为军事理论但是对学生爱国主义的培养还是要结合现实的、新鲜的实例为好。现行的教材修订时间过长,几年内未曾更新,自然无法很好反映当前最新的军事变化和我国战略思维,对学生的爱国教育也只能停留在过去式中。同时这些课程内容对学生来说现实意义不大,与生活接触不多,专业性又过强。教材又以理论为主,没有生动的实例为支撑,爱国主义的培养只能是“空中楼阁”。

③教学方法陈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当前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习时间较短,老师往往教学方法程序化、单一化,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手段缺少创新等问题。虽然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有多媒体设配进行辅助教学,可这是远远不够的,多媒体教学带来是对学生教育的过度平面化。而且传统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情感特征,不能满足他们不同情感需求,难以激发、调节其情绪机制,很难对其情感产生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达不到情感渗透的效果。

(三)建议与方法

①优化整合课堂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时间紧、任务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精选教学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传授部分知识,同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的爱国主义才会是具体的,对学生的触动也才会是最大的。还要保持教学内容有较高的起点,既要让学生切实掌握有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础知识,又要让学生认清加强国防建设的重大意义和自己肩负的责任,培养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当然这样也给学生留下了课下学习探讨的时间跟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行动脑思考以达到进步的效果。

②定期修订课程教材,增添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当前的军事理论课程并没有专门的章节讲述爱国主义,只是通过讲述具体军事理论知识进行情感渗透,只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增添专门章节,从理论和实践具体分析什么是爱国主义,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军事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较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其独自的特点,主要是因为他的某些内容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在教材的编写修订的过程中、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追踪和关注教学内容中的新动向,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力求把学生最关心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最新学术动态引入课堂,使教学内

容前卫、鲜活、精干,让军事理论课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最新的实例,以案释情。只有这样在真实的情况,才会有最真实的触动,也才能达到弘扬爱国主义的效果。

③改进教学方法,将情感教学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学既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军事课教学一定要改革传统的教师教材加粉笔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探索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提倡教学过程中就热点问题,加强师生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如讲授打击“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意义时,可以就台海局势现状,可以利用翔实资料对比分析前苏联解体给人民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危害,介绍在防止“台独”上所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斗争,让学生互相探讨发言,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台独”分裂祖国的危害性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达到统一思想和统一认识,取得较好的教学和教育效果。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尝试交互式教学法,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宽松的气氛,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必要性 篇6

姓名:吴振国学号:2011019190006指导老师:徐一飞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唯物主义解释历史、辩证法、和对资本主义批判所发展而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世界观。在19世纪中后期,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构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基或方法论的写作对现代的政治哲学和社会运动产生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包含了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以及革命意识形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没有一套统一的定义,也因此它在众多的领域和题材上出现多元的发展,导致其门下包含众多明显对立甚至互相冲突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以唯物主义的立场检视社会的发展,认为人类社会是架构在其赖以维生的经济活动上。经济组织的架构和生产模式被视为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政治、法律、和道德关系的根本来源(或至少发挥了主要的影响),这些社会关系进而构成了马克思所谓的上层建筑。随着生产模式的进步,既有的社会组织和关系变得没有效率并且与经济活动产生冲突,这种冲突进而发展为阶级斗争。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由无产阶级劳动操作的高效率机械化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中替少数持有生产工具的资产阶级产生了剩余产品并成为剩余价值,此种剥削关系进而转化而根本性的矛盾,随着矛盾的扩大,社会的革命必将发生。马克思主义预言社会主义会从革命中产生,并将生产工具归还到集体的手上,依据每个人的“实际劳动”分发利润,并且依据“需求”而非利润规划生产。马克思并且称在社会主义之后,共产主义将会诞生,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为生产模式,成为一个无阶级、无国界、无货币、无私人产权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发展为众多的分支和流派,不同的流派对于古典马克思主义的论点往往有不同解读和着重处,有时也会融合非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由于这些理论方法上的差异,众多马克思主义流派除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态度一致以外,并没有既定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也因此,众多从马克思主义衍生的政治哲学,在追求社会主义上所采取的策略常大不相同。

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定性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理想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本质规定,主要是指每一个现实的人摆脱和超越各种内在和外在的限制与束缚,从而在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个性、素质等方面所获得普遍提高和协调发展的过程和境界。自由发展主要包括人和社会关系、自然关系、自身关系上的自由发展。人和自然关系上的自由发展,是指自然威胁人的生存、发展以及人和自然对抗关系的消失,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意味着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然的主人,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人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人和社会关系上的自由发展,是指人类不断地摆脱各种社会关系的枷锁,人在体力和智力方面获得自由发展,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充裕的物质生活是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自由时间是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和自身关

第1页,共3页

系上的自由发展,是指人自身不再盲目受外在力量所统治,也不再受自身内部盲目力量所任意摆布,而是受作为主体自我的有意识支配,作为客体的人自身的发展符合了作为主体的自我的真正需要。总之,自由发展就是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不断摆脱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束缚,摆脱片面发展、异化发展的状态,在社会关系、能力、素质、个性、需要、活动等方面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本质,“在于揭示每个人获得不受强制性的限制(自然力、社会和他人)而摆脱对物的依赖的自觉发展和选择的自由。从个人方面看,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或潜能、个性、素质等方面获得不断发展或发挥,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人的活动不再屈从于被迫的分工和狭隘的职业,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天赋、特长、爱好自由地选择活动范围和活动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个人,也就是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交换的职能中使自己各种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人。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以及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和共同控制。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自由个性的张扬。从整个人类方面看,全面发展是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和谐发展状态。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并且整个人类共同控制着整个社会生产力以及在物质需要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保证,人与自然协调、有序、可持续地发展,人类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真正的主人。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类第一次成为与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人类从大部分人受压迫、剥削的社会中解脱出来,进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共同体”中生活。在这么一个“自由人共同体”中,每个人都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每个人都自由自觉地开展社会活动,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们克服了世界市场这个异己力量的支配。总之,全面发展“是每个人都能得到‘人’的平等发展、‘人的本质内容’的完整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和‘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主导下规范利益关系,主导价值观是社会主体自觉构建,具有现实和历史的社会合理性,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体系。确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思想的混合及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冲击,部分人崇向金钱第一奉行物质利益至上,为了金钱而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追求个人中心主义,注重自我漠视他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且给广大人民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和深刻变革,要求我国积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新时期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坚持在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和集体利益的条件下实现个人利益。调节好国家利益与各利益集团的关系、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树立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负责的思想。邓小平指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要是那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我们从来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

其次,牢记“八荣八耻”,树立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主义规范为基本形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实践导向,为人的相

互关系调节和行为表现提供了一种价值的支撑和导向,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言行提供了衡量的标准。要知荣辱、识大局,把自身的利益同社会和人民利益的实现联系起来,始终牢记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员,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在有利于人民的事业中。

第三,要树立远大理想,心为社会,情系人民,以人民的幸福安康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人都有责任把人民的利益、安全和幸福放在第一位。把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情感,用具体的连续行动表达出来,服务社会、贡献社会,通过自己努力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篇7

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意义,原则,策略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是中小学德育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是一切思想道德培养的前提, 缺少爱国主义精神, 无论多优秀的学生都无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真正的接班人。

提到爱国, 有些学生会觉得老生常谈, 觉得不合时宜, 甚至有人会说:国家, 看不见摸不着, 我想爱它, 可是它爱我吗?再说, 又不是战争年代需要我们为它抛头颅洒热血, 和平年代, 我们又能怎么爱它呢?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充分理解社会主义建设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了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掌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方法。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爱国?这个问题类似于“为什么要爱父母”, 在你出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 无一不和祖国有着最深刻的联系:思想、道德、习惯、语言……从这一层面上来说, 爱国主义是一个人的精神血脉, 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更是一个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祖国, 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 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所以, 抛开其社会意义、国家意义不谈, 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 最容易迷失方向、迷失自己的无疑是价值观、人生观。还未定型的青年学生, 他们是看着日本的漫画, 以及美国的大片、听着流行歌曲、玩着网络游戏长大的一代, 他们生活在对旧有伦理道德的痛痛快快的解构之中, 可是他们并不能重新建构自己的价值世界, 无聊、空虚、贫乏使他们成了最为“贫血”的一代。对于他们来说, 世界是一体的, 无所谓国家;个人的一切是最重要的, 无所谓集体;在精神上他们缺乏认同、缺少归宿, 爱国精神的缺位使他们成了漂泊、流浪的一代。正确的爱国观的树立无疑会给他们提供一个精神的底子, 使他们从漫无目标的浪荡状态中走出来, 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其次,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是学生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励的不仅是一代人, 更是后来的无数中国学子。当前的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理想缺位的情况, 一方面是由父母理想对于孩子理想的强力取代造成的, 另一方面也是由成人世界、现实社会的功利造成的。理想的缺位使得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只能从眼前的利益出发, 为眼前的琐事所左右, 无法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快乐。作为青年学生, 没有了理想的动力, 只把读书看作是谋求未来生存的手段, 他们自然不会从中得到什么乐趣, 在外部世界的新鲜刺激面前也只能毫无坚持地随波逐流。在这样的状态下, 给予他们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无疑是给了他们一个理想、一个动力。

曾有学生家长非常精辟地概括思想道德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如果身体不好, 他是一个残品;如果学习不好, 他是一个次品;如果思想不好, 他就是一个毒品。”对于国家来说, 培养一个人才首先就要培养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坚持的教育原则, 是当代教师必须认识到的教育责任。

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则

人们常常会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误解, 认为提倡爱国就是要人们放弃自我、放弃个体利益, 事实上, 爱国主义精神的提倡恰恰是对于个体的保护和张扬。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值得我们不懈的求索———内心崇高的道德律令与头顶灿烂的星空。”俄国作家果戈理说:“为了国家的利益, 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 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 我也会热血沸腾。”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前提, 是一个人实现人的价值的保证, 它应该是一个人内心归宿感、充实感、崇高感的自然需要。基于此,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重在找准切口、启动人的内心需要。所以, 在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中, 我们必须以人为本, 坚持“三近”原则, 即贴近学生生活、接近学生个体、亲近学生心灵。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应贴近学生生活。以往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往往流于高、大、全, 形成远离学生生活的“空洞”教育的弊病, 爱国主义的榜样自然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 但贴近于学生生活的题材更能启动学生的心灵世界, 利用流行歌曲、利用网络、利用明星效应能够起到的作用可能要远远大于教师的口头宣传与教育。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应接近学生个体。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之下, 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学生显然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个性的张扬使得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不再是整齐一律的群体, 而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个体, 所以,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必须从每一个个体入手, 从他们的兴趣、爱好、成长环境入手, 这样才能真正让他们接受而非排斥。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应亲近学生心灵。每个人的心灵都是最为敏感的地方, 对于外在于心灵、强加于它的东西会自觉地产生抗拒力, 所以, 只有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工作者应本着保护心灵、关怀心灵的宗旨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这就要求教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并和学生成为人生道路上的同行者。

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策略

在了解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原则的基础上, 教师还必须掌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方法, 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落实爱国主义教育, 让爱国主义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心灵, 成为他们的道德选择。

1.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现阶段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

一个人只有在能够分清是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培养其道德精神, 只有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是与非才能更进一步地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热爱祖国就是热爱祖国的土地, 这块土地上的一切都是一个人的责任, 大到维护领土完整, 小到生活中的节约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你从地上拣起一个纸屑, 你扶起一棵小树, 这都是你爱国的表现;热爱祖国就是热爱祖国的人民, 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们都是祖国的人民, 热爱他们, 和他们和谐相处, 这就是爱国。孝敬父母、礼貌待人、团结互助……公交车上的一次让座, 给陌生人的一句善意的提醒, 这也都是你爱国的举动;热爱祖国就是热爱祖国的文化,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所走过的每一步都值得我们关注。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秦砖汉瓦……一点一滴都是中华民族的魂魄, 都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 它以你不能察觉的方式在铸造着你, 在指挥着你的行走。你写方块字、说中国话、哼中国歌, 其实都在证明着你的爱国。

所以, 要让学生认识到提倡爱国并不是要去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从自己的认真学习做起, 从一点一滴的身边小事做起, 这就是爱国的内涵。

2. 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一个社会中的个体必须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 也就是个体的利益必须服从集体的利益。只有养成利他、利群的集体主义观念, 才有可能培养学生为祖国而努力的爱国主义精神。所谓的集体主义观念某种程度上就是当下时髦的“团队精神”, 强调的是合作、双赢, 所以, 教师应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团队中成长, 学会合作, 学会暂时牺牲个人利益而取得团队利益的最大化, 学会享受集体的荣誉, 一个人只有习惯了集体利益才是个人利益的前提。这样的思维方式, 才会使学生自觉地在内心深处生成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

3. 再其次是要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民族情感, 即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对于一个国家的每一个成员来说, 只有具备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才会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联系在一起, 并注意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维护祖国的良好形象;只有具备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才会乐意与自己的祖国站在一起, 理直气壮地时刻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所以, 作为教师, 不仅要引领学生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曾经创造的辉煌、社会主义建设中伟大的成绩, 而且要将我们祖国过去、现在和未来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生存压力通过各种形式展示于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祖国命运的联系, 感受到自己身上所承担的重任。

4. 最后是培养学生“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

对于祖国的责任源于个人的责任意识的树立:对自己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人们对于责任总有一种误解, 以为其总是外加于人、让人不堪重负, 因而总想逃避。其实, 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责任, 有责任才会让一个人活得充实完满, 不承担任何责任的人生只能是不能承受其“轻”的人生。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担当, 勇于承担自己的错, 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只有习惯于自己承担自己的人生, 不推委于他人, 一个人才会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无论是对他人的责任还是对社会、国家的责任, 自觉地将祖国的未来与自我的未来联系在一起, 从而在行动中努力落实爱国主义精神。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为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开拓进取提供强大精神支柱, 鼓舞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团结奋斗。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国人民热爱自己的国家, 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决不允许任何势力侵犯。”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 对祖国未来负责的当代教师无疑应率先努力成为这一精神的体现者和实现者。我们一定要对新的历史时期下新的学生群体、新的历史使命进行认真的探索、研究, 这样才能让爱国主义精神真正成为养育学生心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问答.人民出版社, 2006.

[2]高震东.一台湾校长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演讲.http://bbs.gter.net.

[3]梁衡主编.爱国的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朱小蔓.加强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http://www.lzjy.gsnet.cn.

论爱国主义培养的必要性 篇8

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已经冲破了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的理念,变为开放的、多层面的、贯穿人的一生的活动。而在终身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学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学能力是一个人得以终身学习的基础和保障。有研究表明,“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在数学阅读中,学生要不断地同化、顺应新的数学概念、术语、符号,不断地进行假设、预测、检验、推理、想象,不断地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而且往往会遇到富有挑战性的全新的问题,还有的学生会不满足现成的答案和结果,会尝试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都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适应“数学化社会”的需要。现代高科技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数学技术,迅速辐射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多数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收集、分析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另外,数学语言正在生活化,或者说生活中需要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各种统计图表,比例、分数、小数、百分数符号随处可见;生产产量、股市行情、升学人数等迥然不同的领域都在用几乎相同的数学手段向公众传递大量的信息;理解购房价格中的起价、均价、最高价需要平均数的知识;理解工资分配需要用到加权的思想;投资必须懂得复利的概念;至于与经济相关的买与卖、存款与保险、股票与债券等活动,更是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比和比例、统计与概率、运筹与优化以及系统分析与决策等数学知识。总之,数学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社会的一切领域渗透。而数学阅读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启发学生在不熟悉的领域进行数学分析,还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应该说它是一种帮助学生更好更快适应社会的工具和手段。

学好数学学科的要求

数学是研究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学不仅是研究其它学科以及人们参加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它也是高职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产、从事科学研究创新的基础。数学对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等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更显示出其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科学与文化价值。而加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职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

理解数学语言的需要。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它是数学的载体,通用、简捷和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数学知识中的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无不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的。数学知识是数学语言的内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上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而数学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数学交流形式,它能使学生通过与课本标准语言的交流,来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力,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發展,提高学生合乎逻辑、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观点的能力,从而也就能避免出现那种不能正确有序、逻辑合理地书写解题过程的学习困难。通过数学阅读训练,学生可以提高数学语言的发展水平,对数学语言信息敏感,思维转换快,知识接受质好量多,数学理解力强,能够自己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大多数常规问题。

积累和丰富数学知识的需要。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改变和结构重组,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作用过程。数学素养好的学生通常是数学知识丰富的学生,由于他们在拥有了较多的数学知识,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网络以后,新的知识更容易与旧知识发生联系,即所谓的“锚定点”增加,学生不仅能更容易接受知识,而且知识更容易提取,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知识更容易被联想到。数学阅读提供给学生丰富鲜活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给学生以启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和丰富了自己的数学知识,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培养数学思维、数学视角的需要。数学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不断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方法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训练,从而更加完善。

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即通过教育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养,而不是陷于功利性和人的片面发展。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有着多方面的发展需求,这些需求也呼唤着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思维品质。在阅读中,善于联想,将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很好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思维的广阔性;能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表现出思维的深刻性;快速准确的理解所阅读的内容,掌握所学的知识,可以触类旁通,则表现出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对所阅读的内容不是盲目被动地全盘接受,而是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有关内容正确性的判断,表现出思维的批判性。

数学阅读可以提高高职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元认知能力。数学阅读的重点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参与程度,相对于简约化的课堂知识学习,它更强调学习过程的深刻性,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共享的个性品质,以及对丰富而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的体验。比如,学生会不断调节自己的任务所带来的挑战;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计划、分配资源、寻求帮助、自我评价等;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能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寻求教师和学生的帮助。阅读对于绝大多数高职学生而言,重点并不在于获得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形成独立思考和研究的意识与态度倾向,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发展能力,即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立性、自觉性、主动性”。最终使自己能“系统地形成学习目标,选择并使用适合于对象、条件及目标的学习策略,合理地使用学习工具和学习时间等等”。

数学阅读可以发展高职学生的情意素质。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它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摄入过程,也是一个包含着态度和情感的综合体验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是智慧、能力、情感、态度等的全程参与,因此,它是一种以丰富的情意体验和深入的认识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1]高瑞卿.阅读学概论.[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06

[2]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不容忽视的课题.[J]数学通报,1999.10

[3]王言根主编.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07

论爱国主义培养的必要性 篇9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警察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经济关系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我国现今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经济运行中一些问题往往还要沿用旧体制的办法来解决,而旧体制某些方面的弊端未能彻底消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进程。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反映和表现为道德严重滑坡的各种行业不正之风,无不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有关。因此,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实施“三项工程”,是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内容很多,主要有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评价3个方面,亦称“三项工程”。;

(一)制定警察职业道德规范,是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也决定了现阶段的警察职业道德具有不成熟性。高尚的警察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通过制定职业道德规范来逐步实现。要把职业道德规范的制订与完善建立在牢固的思想基础之上:组织警察共同讨论,共同制订职业道德规范,使集体主义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体现在规范之中;坚持从警察职业具体实际出发,做到制订的规范有警察岗位特点,简明适用;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结合起来,制订警察职业道德规范,尽可能达到法规性与道德性的统一;结合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制订和完善警察职业道德规范,及时检查、总结实施情况,并根据警察职业情况的变化和形势发展的要求,组织人员不断修订补充,及时完善职业道德规范。;

(二)开展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是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和长期任务。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职业道德理论以及我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提高民警对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配合落实岗位责任制进行教育,提高履行职业责任的自觉性;与岗位练兵、技术竞赛等活动结合起来,提高民警的业务能力;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教育,引导广大民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三)搞好警察职业道德评价,是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第一要充分认识警察职业道德评价的地位和作用。警察职业道德评价是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裁判、教育、调节作用。没有警察职业道德评价,也就无所谓良好的警察职业道德。第二,要掌握警察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本客观标准。一般说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是道德评价的根本客观标准,在我国现实条件下,警察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本标准应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行各业的共同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繁荣,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三,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组织好警察职业道德的社会评价活动,及时将社会评价结果传递给警察,从而规范、约束和引导警察的道德行为,提高警察职业道德素质。第四,要抓住自我评价这个重点和关键,推进警察自主管理,要引导和组织民警对自身行为得到的价值进行善恶判断,及时调节自身的道德行为。第五,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的关系,实现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三、开展做人民满意警察活动,是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形式;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必须着重抓好起主导作用的基本形式。笔者认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应着重抓好“三个结合一个基础”:

(一)与警察精神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持久、深入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警察精神,是警察在保卫国家、集体、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等过程中逐步确立和形成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它以强烈的群体意识、正确的激励原则、坚定的共同追求、鲜明的社会职责,形成公安队伍巨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把警察职业道德同警察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广大警察在职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对公安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经常用警察精神激励自己,继承和发扬蕴含在警察精神中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传统,以主人翁态度在本职岗位上为社会多做贡献。

(二)与“三讲”、“三项教育”、“三个代表”等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抓好警察职业道德规范建设。通过学习,查摆问题,分析原因,统一认识和交流思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广大民警增强“三个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群众意识)、实现“两个提高”(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提高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处理“两个关系”(即公安工作与经济建设、公安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使公安工作自觉服从于经济建设,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

(三)与警察民主管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做好人民满意警察考核评定工作。人民满意警察考核评定工作,实际就是职业道德评价活动的一项内容,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结合点之一。搞好这项工作,就是要求以警察职业道德规范为考核评定标准,通过民主生活会、民主管理会的形式,采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进行。考核评定对象是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在内的全体警察。做好人民满意警察考核评定工作,为完善警察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开辟了新渠道,拓展了新领域。;

(四)坚持开展科、所、队、室创人民满意警察活动,把职业道德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科、所、队、室是公安队伍的细胞和基础,公安队伍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从基层抓起,否则,警察的职业道德建设抓不上去,要提高整个公安队伍工作水平也将是一句空话。;

四、发挥党组织在加强社会主义警察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大事,必须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抓好。各级警察部门的党组织具有做好警察中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优势,其作用不可低估。同时,各级党组织也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原则和要求,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通过民主渠道和社会调节作用,把警察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五、在加强警察职业道德建设教育中还要处理好以下5种关系

(一)权与责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原则,也是从业人员终生修养的课题。警察的职业道德都是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道德准则具体展开,“人民警察为人民”就是党的宗旨在公安行业中的体现。警察受人民委托,代表人民行使职能权力,理应用这种权力服务于人民,其权力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权力越大,职位越高,责任就越大,义务也就越多,越不能辜负人民的期望,要利用好手中的权力为社会最大限度地办好事、办实事。;

(二)虚与实的关系;警察职业道德既要务虚,也要务实,既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也要注意关心和解决民警的实际问题。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除一部分纯属认识和思想意识问题以外,在很多时候都与本人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实际困难有关。如学非所用问题、岗位分工问题、奖金福利问题、子女上学就业、住房分配以及人际关系方面难以处理的矛盾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以及解决程度如何,都会直接影响到民警的思想变化和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开展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贯彻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分析产生思想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在解决民警实际问题时,不能有远近亲疏之分,尽量做到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同时要注意不能把对个人利益的关心绝对化,要引导民警正确对待实际问题,体谅国家和单位的困难,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三)利与名的关系;职业道德教育与物质利益都是针对某种需要起作用,它们可以互相结合,但不能互相取代,因此,必须正确贯彻职业道德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关系,对于那些在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使其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社会的承认,从而释放出更大的工作热情,但是,单凭物质或奖金调动起来的积极性是不稳固的,也是不能持久的,如果没有精神鼓励,失去精神支柱,就会诱发狭隘的利已主义。所以,只有建立在较高思想觉悟基础上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才最可贵、最可靠。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四)褒与贬的关系;职业道德教育是联系实际讲道理、论是非的工作,在教育中难免涉及一些具体的人和事,对值得提倡的典型给予表扬,对错误言行提出批评,褒贬分明,一针见血,这样才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但在实践中要注意三点:一要正确对待先进和后进,对民警身上的“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决不能把注意力放在专找对方缺点和错误上。二要与人为善,表扬和批评都要实事求是,从团结和爱护同志出发,不带个人恩怨。三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场合,注意权衡各种关系,做到细致周到,恰如其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表扬和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

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精神 篇10

作为一个来广东十几年的外来人员,很少关注过岭南文化,应孩子要求,读了一本《岭南故事2》,让我了解到许多耳熟能详的岭南人物,以及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

书中讲述了众多岭南的英雄人物,如洪秀全、孙中山、黄飞鸿等,讲述了他们的成长故事和成长经历。他们个个都临危不惧、英勇无比,一心一意地忠心报国。虽然我不是岭南人,但是,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一样会为有这样的国人而感到骄傲。在书中,这些岭南的英雄人物对自己的同胞都十分的友好,同时,对那些伤害自己国家的敌人非常的憎恨。不管是行侠仗义的黄飞鸿、忠肝义胆的刘永福、还是救国救民的孙中山,他们的精神,都可歌可泣,他们的事迹都永留史记。

在我们儿童时代,最爱听广播里面的评书,其中最有印象的是《黄飞鸿》,非常敬佩他功夫高强,而且机智勇敢,临危不惧;敬佩他的人品,疾恶如仇,好打抱不平,敢于锄强扶弱。就是这些故事,成就了我现在的正直和爱国,我为我们国家成功收复香港、澳门而自豪;为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而欢欣鼓舞。然而看到日本人扣留我们中国船长,又生气愤,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我想我们这一代,生在和平年代,长在和平年代,我们非常庆幸,而我们的下一代也会这样庆幸吗?前伊拉克灭亡了,现在的阿富汗战争还没有结束,中国的周边还不平静,谁能预知将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庆幸有许多革命前辈,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那谁来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和平与繁荣呢?

论爱国主义培养的必要性 篇11

关键词:知识记忆方法 兴趣

一、语文修辞法。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脑对知识学习的容量是有限的,一般5到9个单位,超过容量记忆容易受干扰而遗忘。记忆可以相互抑制,先学记忆抑制后学记忆,后学记忆也可抑制先学记忆,而前抑制与后抑制交互作用就会使记忆消除。因此,最先进入脑中与最后进入脑中的记忆会少了一重抑制,更鲜明、准确、持久。在政治学习中,可以先浓缩主谓宾,再记状语、定语,这种方法一般用来记忆各种概念。分三步,即“三步曲”。

二、三个“W”法。

三个“W”,即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办)。这是我多年高三政治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最引以为豪的极具特色极具个性极具逻辑性、层次性的记忆方法。

(一)运用三个“W”法记忆概

例1、企业的概念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按照三个“W”法,自问自答记忆。

①企业是什么?是经济组织(是什么)②为了什么?以盈利为目的(为什么)

③怎么办?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怎么办)

将①②③连起来就是企业的概念。

例2: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按照三个“W”法,自问自答记忆。

①社会保障制度是什么?是一种制度(是什么)

②为什么要设立这种制度?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为什么)

③怎样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社会成员提供救助和补贴(怎么办)

将①②③连起来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

例3: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按照三个“W”法,自问自答记忆。

①税收是什么?是基本形式(是什么)

②为了什么?为实现国家职能(为什么)

③怎么做?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怎么办)

(二)运用三个“W”法记忆高考主干知识

例1: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按照三个“W”法 :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 为什么要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怎样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例2:关于经济效益,按照三个“W”法 :什么是经济效益 为什么要提高经济效益 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例3:依法治国,按照三个“W”法 :什么是依法治国 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怎样进行依法治国

这种记忆方法的优点是逻辑性、层次性强,能极大提高学生记忆效率,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科的兴趣和信心。

三、创设情景,通过押韵、谐音记忆

这种方法需要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展开想象,其优点是活泼、有趣,易记,记得牢,能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例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记忆方法:创设情景,运用谐音。“平静(竞)下来,花(法)儿才会开”。

例2: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信。记忆方法:创设情景,运用谐音。“我不着急,我愿等平信,我不需要快件”

例3:财政收入的四种形式:税、债、费、利。记忆方法:创设情景,运用谐音。“水在沸哩”。

四、网络记忆法

也叫系统记法忆。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可以编织在某个网络之中,知识的网络之间虽然纵横交错,关系复杂,但只要抓住主要的关键的部分,那么次要的、从属的部分便会顺理成章了,古人说:纲举目张。网络记忆法就是利用知识的网络性、逻辑性、层次性进行记忆的方法。网络记忆法操作的一般方法:先找出一个知识点,再以这个点为中心构建知识线、知识面,最后形成立体化知识网。形象地说就是构架“知识体系树”。

五、运用科学常识理解记忆法

在积极思考达到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材料的方法。理解记忆也称意义记忆,是和机械记忆或死记硬背而言的。理解记忆是以理解材料为前提的。理解有助于记忆,理解了的东西更容易记住。

(一)运用物理常识理解助记忆

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这两个考点,按照高考的要求,考生要记住这两个概念各自的含义、实质、表现、产生的原因、危害、解决的措施。教师如果善于运用物理学知识引导学生,则这两个考点应不难记忆。关于通货膨胀,我的引导方法是:为什么“胀”?因为“多”、“热”,什么“多”、“热”?投资过多(热),消费过多(热),出口过多(热),纸币发行过多。怎么办?“降温”,怎么“降温”,政府应采取收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通货紧缩则刚好相反,在此不再阐述。

(二)运用化学、生物常识理解助记忆

例:货币的职能、纸币的职能、国家机关的职能、人民政协的职能。这些考点都是高考的常考点,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复习时,这样引导:“性”质决定功能,跟学生特别强调“性”字。

(三)运用哲学常识理解助记忆

哲学是对万事万物的抽象和概括,哲学使人深刻,通过哲学来理解记忆经济、政治常识,可以达到“双赢”之功效,既加深了对经济、政治常识的理解记忆,同时又复习了哲学常识知识,并且做到了学科内的有机联系。

六、协同记忆策略。

协同记忆,就是把视觉、听觉、动作等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其应用于学习实践,主要体现在把看、听、读、写、思和实际操作等能力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大脑各神经中枢的积极性,对提高记忆质量效果显著。原苏联心理学家沙尔达科夫的实验证明:只听不看的记忆能力是60%,只看不听的记忆能力是70%,而既看又听的记忆能力达到80%。古人读书讲究“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文学家苏东坡,在多年的求知生涯中,养成了抄书的习惯。他抄书不是为了积累资料,而是为了加强对书内容的记忆。因此,政治学习也要做到“三到”,眼到、心到、手到,最好的方法就是记笔记。在阅读时可用颜色笔把重要内容进行标识,因色彩能刺激视觉,使我们对所阅读内容更有深刻印象。

学会记忆、善于记忆是需要方法,也是能力要求。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离不开动手。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必须做到动手、动口、动脑,即“三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更牢固地把知识记住。

上一篇:研学游作文的下一篇:建筑安全事故案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