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导入八法(精选12篇)
新课导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好的导入语言能够让学生进入课堂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接受新知识的想法。因此,教师应当精心设计一些好的导入语,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同主题导入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根据新课的内容和主题来谈论具有相同主题的内容。如在讲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跟学生讨论一些关于春天的诗句、段落等。提起春,展现在眼前是阳光明媚、绿意盎然的美丽景象,感受的是春特有的生机勃勃。“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王安石眼中的春,“二月春风似剪刀”是贺知章眼中的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朱熹眼中的春。这些诗句都从各自的角度描写了春天,而朱自清眼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一片景象呢?通过与别人眼中的春进行类比和讨论,让学生能够融入一片春光明媚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通过充分运用语文的文字美、语言美和意境美,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氛围中。
又如,在讲《范进中举》时,可以这样引入:通过上节课对鲁迅《孔乙己》的学习,大家能够看出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才精神和肉体的戕害。这节课将要学习的《范进中举》也刻画了一个受科举侵害的人物,虽然人物最终的命运和孔乙己不同,但却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黑暗。通过这种引入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对文章有初步了解,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标。
故事导入
学生通常会很快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教师在讲课前可以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如在教学《从三到万》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个妄人学字的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家里有很多钱,但家里的人都不识字。于是,他就请了一位先生教儿子认字。先生从一开始教起,写了一横说这是“一”字,写了两横说这是“二”字,写了三横说这是“三”字,财主的儿子听到这,很高兴地丢下笔,告诉父亲自己都学会了,不用再学了,可以不用先生了。财主很高兴,就辞退了先生。一段时间过后,财主准备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让儿子写一个请帖,财主等了很久,儿子还是没有写好,财主催促儿子,儿子抱怨说:“写了一整天才写了五百个横,什么时候能写到万”。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什么?这样,学习《从三到万》这篇课文就能更加明白。通过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不仅能够让学生从故事中收获到一些个人的思考和见解,还能吸引学生进行进一步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要比其他话题更大,教师在教学中活用这些故事,能够在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历史知识导入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尤其是课本中文言文的教学与古代历史的关系尤为密切。很多学生对一些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比较感兴趣,如苏轼、李清照、岳飞、诸葛亮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在讲解课文时,导入和文章有关的历史事件及人物,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文言文和现代文相比,生涩难懂,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难且枯燥,学习效率也比较低,会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当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相关时代背景,很多文章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都有着特定的含义,等到引起学生的兴趣后再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就非常明显了。如在讲解《岳阳楼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代三大名楼,并介绍范仲淹创作时的心态,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范仲淹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设置悬疑导入
初中生还处于对各种问题都有很强的好奇心的阶段。因此,教师在进行新课的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置悬疑的方法进行导入,让学生为了找到答案而主动思考,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文章。如在进行《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悬念。文中的父亲很喜欢养花,有一天花枯萎了,为什么爱花的父亲会对花不管不顾呢?文章的题目又暗示着什么呢?下面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来探寻出这些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一种神秘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通过学习课文得知,花儿落了,找到父亲去世的答案。通过这种设置悬念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和思考,还能让学生更容易明白文章的主旨,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巧妙地进行新课导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理解课文。因此,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新课导入语,采用有效的导入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导入,方法
一、新课导入的界定
新课的导入, 是指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 运用建立情境的方式, 借助学习的旧知、经验和各种教学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使学生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新课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并激发他们对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给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生动别致的语文课堂导入至关重要。实践表明,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
二、新课导入的几个基本要求
(一) 新课导入要简洁
导入环节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不超过3—5分钟, 应力求做到“简约不简单”。如果时间过长, 内容复杂, 一是不能保证教学时间, 二是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
(二) 新课导入要实效
导入要富有趣味, 但不能“为导入而导入”, 单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设计导入环节。如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 最终都要为学习语言现象, 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服务。新颖、巧妙地导入既能创设浓厚的语文学习情境, 又能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 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在导入中, 教师架设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梯子, 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三) 新课导入要新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导入方式种种, 许多方式在教学中为老师普遍采用,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它又是必须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教学手法。用“一招鲜, 吃遍天”的方法去套用所有课堂教学内容, 是不可取的, 也是不现实的。无论这种导入方式效果多么好, 如果经常、反复地运用, 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降低导入效果。因此, 导入方法必须灵活、多样, 给学生一种新异感,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新课导入的方法阐述
新课导入的方法因教学情况而不同, 本文结合自身教学情况选用几个导入法来展开描述。
(一) 形象直观法
形象直观法, 就是在导入新课时, 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借助歌曲、图片等, 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 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 在教学《记一辆纺车》时, 可以设计以下导语:同学们, 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 ( 播放《南泥湾》) 。这首歌唱的是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 歌颂三五九旅战士“又战斗又生产”, 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遍地是庄稼, 到处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英雄事迹。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吗?那时是抗战最艰苦的岁月,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 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甘宁边区, 想困死我们。当时边区经济极端困难:没衣穿, 没鞋穿, 甚至没饭吃。为了战胜困难, 彻底粉碎敌人的阴谋, 毛主席号召大家“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边区军民热烈响应, 开荒种地, 纺线织布。结果我们不但吃得饱, 穿得暖, 而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 接着用幻灯放映纺车图片)
我们的对象是十三四岁的少年, 讲的是与学生思想、心理距离较大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很容易搞成枯燥乏味的空洞的说教, 学生听得恹恹欲睡, 更不用提课堂效果了。借助现代化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应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 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曲、放映幻灯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二) 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 就是教师在导入课文时, 可根据具体的课文, 利用幻灯片、多媒体等直观教具, 或配乐朗诵, 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 渲染课堂的气氛, 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 并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 就会引起共鸣。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 我们就可以先播放江涛的《愚公移山》, 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从而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又如, 《最后一课》在导入时, 我们放一放我们自己的祖国当年国土沦丧, 受外敌入侵的历史画面。让学生感受爱国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情感。然后说: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个在外敌入侵祖国时的法国小男孩的心理活动, 从而进入新课。
(三) 激情导入法
一、直观法
即在导入新课时,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图片,音乐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这也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请大家和我一起边欣赏音乐,边观看图片(播放苏州评弹,同时用幻灯放映苏州园林的图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古老的苏州有着驰名中外的两大文化瑰宝,那就是评弹和园林,今天让我们走近这瑰宝——苏州园林,走进这如画般的世界中。”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二、激发情趣法
1.情感激发。即通常所说的“以情动人”,就是用作者的情来熏陶学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犹如欣赏一件艺术珍品,从而怀着与作者相同的情趣进入学习状态。如:学习《醉翁亭记》一课时,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不仅有许多秀美、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着无数蕴含深厚文化的人文景观。我们大家在赞叹黄山和九华山之时,可不要忘记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曾经令宋代大文豪家欧阳修迷醉,并因此而给自己取了个;‘醉翁的雅号,那么这是什么地方呢?今天就让我们大家跟随‘醉翁一起来领略醉翁亭的风采吧。”这个时候学生的情趣就被激发起来了,急于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美景让人陶醉,因此阅读兴趣也就大大增强了。
2.知识激发。如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就得引起学生对沙漠的关注,引起对人类目前生存状态的关注。导语可做如下设计:“同学们,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从太空俯瞰这个蓝色的星球,如梦如幻。但是在这个蓝色星球上,陆地仅占29%,沙漠却又在争抢着我们的宝贵土地。仅我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就达33万平方千米,沙漠、戈壁占去了我们国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且在不断蔓延扩大。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北非的撒哈拉沙漠总面积为770万平方千米,约占整个非洲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它的面积每年还在不断地增大。我们美丽的家园正在日益遭受沙漠的侵袭,沙漠成为了严重威胁我们人类的自然敌人之一。那么我们人类怎样才能战胜这个敌人呢?让我们一起从《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找一找办法吧。看谁找的办法最多。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都被激发了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
广安市岳池县中和职业中学 宋军
我从教已经30年,一直工作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在这个似乎短暂而又漫长的教学过程中,自己对语文《大纲》有了一定的认识,尤其是近2年来,自己有幸参加了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大家都在研究语文《新课标》,实施和发展素质教育,自己通过不断研修、实践、摸索,对初中语文《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尽管主要任务是要顽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是课改是一项综合性改革。因此,在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标,进行课改中,不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发生巨大转变。大致体现在以下14个方面。
1、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新课标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少时候会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2、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习惯:1)、默读和“速读”习惯。;2)、圈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置疑和发问习惯;4)、使用工具书和看书下注释的习惯;5)、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习惯;6)、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习惯;7)、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习惯;8)、集体讨论的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等过程。
3、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4、教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习过程和学习体会,给学生以示范。新课标 要求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以教师自己学习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习能力。
5、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由实施预案向增加准备如何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转变。课上学生会主动提出的问题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6、讲读和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单位和与 “教学单元”为单位相结合”设计、施教。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课文间有较明显的内在联系,可按照教学单元组织学生进行 “求同与求异”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7、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学生将围绕自己对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和知识深入探讨、思考和学习。因此,教师分析课文要突破由“从头到尾抚摩一遍”的教学习惯。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综合性,通过指导学生首先寻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其写作手法,并强调学生个体的需求和体验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8、批改作文要针具体文章提出指导性修改意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那种“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言通顺”颠来倒去的“总批”一去不复返了。伴之而来的是增加眉批,要求教师指出学生的具体文章好在哪里、怎么个好法儿,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9、教师将自觉地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放式教学和探究式和讨论式学习,结束了教师凭借一本教科书和一本参考“打天下”的历史,要求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解答问题,还要为学生提供寻找辅导材料的线索。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和实践终身学习思想,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10、教育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明显、不可替代。课改最终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第一决不能削弱基础知识教学、否定接受学习。第二不论是对教师和是学生的要求都更高了。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学生时代是班里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面对“就近入学”的群体,不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教师从未体验和感受到的,“没有相同的经历,不可能有相近的感受,更很难有相互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一定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学生,必须站到学生的立场设计、实施教学工作。否则,欲速则不达。
11、以“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践行就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策略,创造一种兴趣盎然、生动活泼、风采迷人的课堂教学气氛,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趣味性,让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使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有一股新兴的魅力牢牢吸引学生,只有学生“乐学“才能”“好好学”,才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势必与教师不厌其烦的细讲精练、单一以课堂为主的资源、没有多大激励作用的单调评价是格格不入的。于是新课标下的以学生为主,其实累的是我们一线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琢磨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选好教学内容,要设计好课堂环节,要定好教学手段,掌握好教学艺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想想觉得我们又在风口浪尖中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难啊!
12、以“学”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是老师的“教”学生“学”,为了让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老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提供给学生。课标中指出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这些要求和理念,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的“学”才是第一位,我想首先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其次要让她们多读多思多讲。其次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预习,自主复习。于是一些省市的《导学案》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再其次,就是要让学生面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自主学习。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以新课标倡导多读书少做题,作业“变脸”尤其重要,只有从课业负担解放出来后学生才有更多的时间与书本接触,于是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积累,老师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得阅读兴趣并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学校和家长要给予全力支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阅读空间。比如定期地给他们推荐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然后让大家畅谈读后的心得体会。还可以布置她们去阅览室或者图书馆等文化中心去翻阅好书。还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从互联网、报刊等媒介上搜寻自己要的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发他们向高层挑战的求知心里。
13、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更广泛、更容易地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那么,什么才对学生终身有益呢?除了听说读写、探究思索等心理能力外,文化的品质和素养应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文化可以使人超越于生活的表层领域,不为技术经验或工具理性拘检、束缚,进入人格自我完善的境域,充满睿智和灵性地观照世界,应答世界,表现世界。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层结构,是个体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有这样的文化追求,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区别的地方。如果对一篇文章的解读把“工具性”无限制的放大,那势必上成了自然科学,抹煞了语文文字的深刻内涵,摒弃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再也谈不上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有些老师存在这种情况,结果造成了学生厌学,语文课堂索然无味。相反,如果单单着眼于“人文性”,只注意分析作品里的思想情感,而不顾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只注重文本内容对学生的影响,那又上成了思想品德课,丢弃了“语文课程也是实践性课程”这一基本理念。
14、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来!它要培养人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提高人文素养这方面的价值,当然它也要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如阅读教学中,不光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巧,而且思想情感态度也应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潜移默化的演变。4月9日至13日,我们莱州市举行了语文优质课复赛,选手们分别讲授了散文、诗歌、文言文三种不同的文体,教研员刘东方老师一直对评委和选手强调,无论哪一种文体,都必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要让学生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感染,又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种对教师的引领、导向,是完全顺应新课标的精神的。同时,她也从新课标出发,指导老师们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在本次比赛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课例。凡是听过课的语文老师都说,这届语文优质课评比是最有语文味的。
只要我们领悟了新课标的内涵、精髓、实质,然后在课堂中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那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上出语文味!上出新境界!
语文同仁们,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通过对语文新课程的学习我深有体会到我们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性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个人的业务修养等诸多因素去实施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不仅是为我们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课堂上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习语文,也要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好语文。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教师要紧跟形势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通过培训我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不能说是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而应对传统教学思想扬弃。
四、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更要转变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常把课文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多媒体教学能够启发学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学生搞表演活动能够体现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主要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我们现代中学语文教师业务素质的展现
总之,通过培训和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新课标准对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性,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素质,为新时代培养有用人才。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尽管主要任务是要顽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是课改是一项综合性改革。因此,在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标,进行课改中,不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发生巨大转变。大致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少时候会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二、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习惯:1.默读和“速读”习惯;2.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3.置疑和发问习惯;4.使用工具书和看书下注释的习惯;5.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习惯;6.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习惯;7.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习惯;8.集体讨论的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等过程。
三、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四、教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习过程和学习体会,给学生以示范。
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以教师自己学习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习能力。
五、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由实施预案向增加准备如何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转变。课上学生会主动提出的问题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讲读和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单位和与教学单元”为单位相结合。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课文间有较明显的内在联系,可按照教学单元组织学生进求“同与求异”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同时又要求,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即在导入新课时, 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借助图片、音乐等, 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 这也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形、声、色的感官刺激, 形式的新颖形象, 会使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 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例如, 在教学《苏州园林》课时, 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 请大家和我一起边欣赏音乐, 边观看图片 (播放苏州评弹, 同时用幻灯放映苏州园林的图片) ,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它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呢?古老的苏州有着驰名中外的两大文化瑰宝, 那就是评弹和园林,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瑰宝之一—苏州园林, 走进她如画般的世界去。
二、描摹景物法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 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在一个季节里,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热闹。这些花有的红得像火, 有的粉红像云霞, 有的洁白像雪花, 花里带着香甜的气息, 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是什么季节呀?”“是春季。”“春天里还有哪些景象吗?”让学生自由回答, 然后印证课文。
三、介绍作者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语形式。通过介绍作者, 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值得一提的是, 如果作者的经历较为复杂, 我们介绍时就不能长篇大论地笼统叙述, 而应该突出一两点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东西。如介绍《回延安》的作者贺敬之, 可以突出他步行千里赴延安, 延安把他培养成人, 使作者爱党、爱延安人民的一片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图解式导语
图解式导语也叫“实物式导语”。即开课之前先展示某件实物, 给学生以新鲜、形象的感觉, 引起他们的注意, 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松鼠》一课时, 学生对松鼠这种小动物不熟悉、难理解, 我就借生物实验室的松鼠标本采用演示的办法, 让学生观察它清秀的面容、闪闪有光的眼睛、矫健的身体、美丽漂亮的尾巴, 从而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五、直入式导语
直入式导语又叫“开门见山导语”。即一上课就板书课题, 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讲《爱莲说》揭示课题后我就问:“你们见过莲花吗?谁能说说这种花的样子?它生长在什么地方?花蔓有什么特点?花有什么好处?”这样开讲, 简洁明快,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 很快进入对课文中心的探求。
六、析标题, 明重点
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 来领会题意和文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各有特色, 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 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 意味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通过眼睛, 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 透过标题, 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 从标题导入课文, 能让学生抓住重点, 把握中心。如, 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开始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几个地点? 学生们会很快找到答案:两个地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在三味书屋须认真读书, “从……到……”揭示的是:作者记叙两个地点的生活。分析出来后就可以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 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七、借教具, 助领悟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模型、录音、录相、FLASH动画等教具,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具分为视觉型教具、听觉型教具、视听型教具。
视觉型教具如挂图、模型、实物、幻灯片等。例:讲《人民英雄纪念碑》时展示挂图, 让学生观察, 就会真切地了解纪念碑的构造;在讲《国宝大熊猫》时出示幻灯片, 各种憨态可掬的熊猫展现在学生眼前, 学生就会在图片中受到感染, 从喜欢大熊猫上升为喜欢学习《国家大熊猫》一文。
听觉型教具如录音。录音有课文朗读带和与课文相关的乐曲, 朗读带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 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乐曲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又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听觉型教具一般适应于散文、小说、诗歌的讲授。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 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 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 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 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
视听型教具如录相、FLASH动画等。视听结合, 更能增强教学效果, 语文教材中所选作品有不少已拍成影视片, 不少乐曲也制作成FLASH动画, 运用视听型教具, 会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会、去领会、去把握。如讲授《再别康桥》时, 可让学生欣赏FLASH动画, 既有符合意境的不同图片, 又有专业的朗读, 声、色、情熔于一炉, 其教学效果显然要比光看图或光听朗读要好。
八、摹实境, 调激情
就是指让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 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 激情澎湃。如:在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这样导入的:“每个同学的图画书里都有这样一幅画—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你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 . 曾经想到过什么呢 ? 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 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啊 ! 巍峨啊, 它有十层楼那么高, 看到它, 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 花岗石, 汉白玉那样庄严, 那样雄伟, 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站在纪念碑前, 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 看现在解放后的幸福生活, 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深感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志, 在新长征中勇往直前。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活动顺序和碑的方位顺序, 认识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这段导语描摹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和质地坚硬,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了大体的概念, 而且语言极有感情, 学生们的思维极易跟着老师走, 学生们的情感极易激发。
摘要:重视新课的导入, 对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进行精心设计, 引导学生挖掘课文深度。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 谈谈对几种常见的导入方式的运用和感受。
1 情景导入法:
生活情景导入教学法,是一种通过设置具体的、生动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就置身于某种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之中,促使学生在形象的、直观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教学。上课伊始,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设置一幅生活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和谐的氛围。联系他们现实生活的体验,进行假定情景中的训练。由于这种情景是他们熟悉的,因此,课堂上,学生们便会有很高的热情,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如在《心声》一节中,我就出示了这样的导语:成长中的你是否有些感慨想说给爸爸妈妈老师朋友听?能不能放下心中的顾虑,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呢? 同学们纷纷发言,课堂其乐融融,很自然的引入李京京的心声。
2 知识型激趣法
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3 形象直观法
就是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我在上《安塞腰鼓》一课借助现代化手段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增强了,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4 前后知识联系法
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可以这样开头:
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今天,我们要从范进的喜剧命运的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
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由“孔乙己”这一刚学过的人物入手导入新课,还可以使两个形象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
5 音乐欣赏导入法
音乐能放松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如果在新课导入时放一段与之相关的音乐,容易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需要的情境之中。然后教师再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升入理性。这样既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且很快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爱莲说》时,可在新课导入时播放歌曲《荷花颂》,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感受荷花的形态美和意蕴美,自然融入课堂。讲解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可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在唱和中体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这时教师再适时引入课题,课堂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最喜欢田老师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的“委婉拒绝”环节。
因为,田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并没有直接导入,而是通过创设了故事情境引入。故事内容是:罗斯福任美国总统之前,在海军部供职。某日,一位朋友问他美国海军在大西洋的一个小岛筹建基地的秘密计划。此时,田老师并没把罗斯福的回答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揣摩罗斯福角色来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情境的创设,很快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学生的感情和思维都直接切入本课的主题,学生情绪高涨,畅所欲言。然后让学生来点评。最后出示答案:罗斯福特意上四周望了望,然后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 “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此时,通过学生回答与罗斯福的回答进行对比,教师及时小结:学会拒绝别人,既要语言文明,又不能伤害别人,更要学会委婉拒绝。这样就水到渠成的引到本课主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委婉拒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田老师这一导入环节,即体现了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生活,联系生活中实际问题开展活动,在学习语文目标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符合“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的原则”。
一、从课程目标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时代实实在在地到来了。
二、从课程内容看,新课标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构建了3个层面6个学习任务群,对于提升语文学科育人质量和教学效率都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三、学业质量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突出亮点。细化了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指向性、操作性都很强,对于教学实践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四、跨学科学习成为了语文学习倡导的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技巧;策略
如果一节课在刚开始阶段就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也会为全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还能够能在此基础上,促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展开、发展、开拓,把新课的教学进程不断地推向高潮,也有利于课堂教学产生一种更为有效的、良好的、积极的“连锁反应”。这也是导入教学法所独有的魅力所在。
一、结合标题导入教学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浓缩点,而且还包含很多的信息。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课题为线索,分析解剖文章中的词句,然后再提出合理的问题,将主题的焦点提出来,让学生从内心处直接切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上。这样,既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又能够简洁、清楚、明了地进入新课学习中。例如,在教学《“红领巾”真好》这节内容时,红领巾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而且小学生人人都有。但是,课文为什么要给红领巾加上引号呢?红领巾在这里又代表着什么呢?是谁赞叹红领巾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这篇课文,学生也会在问题的驱使下努力地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自身的努力下很快也就领悟了红领巾真好的真正含义所在。
二、问题导入教学法
俗话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考问题主要是从疑问开始的,思考问题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疑问也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小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都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喜欢一探究竟。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文章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和探究动机,这样也有利于促使学生带着饱满的学习情绪和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例如,在教学《梅花魂》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文章的标题梅花魂中的‘魂是什么意思呢?”这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也都进入了求知的状态当中,他们也会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为新知识的高效教学奠定基础。
三、欣赏音乐导入教学
借助音乐进行新知识的导入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导入新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音乐大师贝多芬曾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罗曼罗兰)”,尽管无汹涌的波澜,但是能够渗透人的灵魂,让人赏心悦目且心旷神怡。
例如,在欣赏《月光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结合其创作的过程,这样进行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喜欢音乐吗?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首钢琴曲。”(打開录音机,播放《月光曲》)听完后,再问学生:“此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这种借助音乐导入新课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最佳的审美氛围。学生既欣赏了音乐,又学到了知识,同时也理解了贝多芬对音乐的特殊感情,学生也受到了美的享受,为接下来新课的探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故事引路导入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故事情节比较丰富,结合讲故事的导入教学也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故事导入教学既能够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又能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乐学”的境界当中。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木兰从军》这篇文章时,就可以这样进行导入:“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有趣且真实的故事。我国古代有这么一位女英雄,她的名字叫花木兰,她代父从军,在战场上立下了很多战功。但是,我有一些问题需要你们帮我解答,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吗?难道她在军中并没有被人发现她是女扮男装的吗?你们能够帮我解决这一问题吗?那么,接下来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仔细地去阅读这篇文章,通过阅读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缘由了。”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也迅速地进入新课的探究当中。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远不止以上讲到的这些,究竟选择哪一种导入教学法进行教学则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实际教学情况,因人制宜,因课制宜,一切要坚持从实际效果出发,不能够生搬硬套。在教学时,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着的教学理念后,然后再认真地研究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采取适合的导入教学法,才能够更好地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教学,这样也才能促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上荣.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8(05).
[2]梁伟.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J].现代教育科技论坛,2012(02).
[3]魏筱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一、情境导入,引人入胜
现实生活一般与文本描述的情境有很大差别,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创设出与课文相符合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并激情满怀地探究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譬如,我在执教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课时,就选择播放古曲《琵琶语》导入,一边让学生仔细聆听,一边妙语点拨:琵琶女强忍无比痛苦弹奏出绝望的心声,映射出乱世中无处倾诉的苦涩,背景女声的吟唱表达了飘飘潦倒、无处安身的忐忑。许多学生陶醉其中,不仅初步感知琵琶女的心绪,而且为进一步理解作者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奠定了心理基础。再如,我在执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把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音乐背景,并将电影《赤壁》中的有关场景和主要人物形象制作成幻灯片,以此作为媒介来导入新课。雄浑的男高音唱出了雄浑的气势,栩栩如生的画面仿佛让学生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看到了赤壁金戈铁马的场景,看到了英俊潇洒的周瑜谈笑风生的神态。许多学生的心中受到震撼,为理解作者“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感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所谓故事导入就是指教师抓住大部分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灵活选择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历史故事诱发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投入到师生互动中去。譬如,我在执教《鸿门宴》一课的导入时,就讲述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的故事,不少学生被这些经典的故事所吸引,初步了解项羽优柔寡断、刘邦有勇有谋的性格,并对两位枭雄争霸的事迹充满兴趣,纷纷拿起书本朗读范文《鸿门宴》,品味刘邦巧施金蝉脱壳之计从“鸿门宴”中逃脱的精彩片段。类似借助讲述趣味化的小故事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帮助学生深刻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课堂教学效率稳步提高。
三、学科渗透,自然导入
高中语文具有基础性、工具性双重特点,但许多知识与各学科紧密相连。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应该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适度渗透其它学科知识导入,其效果往往事半功倍。譬如,我在执教《短歌行》一课导入时,先借助多媒体展示了一段英语“speak of the devil,and he appears,”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翻译成汉语,有的小组成员还在琢磨,有的学生完成翻译后举手回答:“说曹操,曹操到。”其他学生拍手叫好,我趁机追问:“为何是曹操,而不是孙权何刘备呢?”于是很自然的谈论《短歌行》的作者(曹操)。再如,我在执教《兰亭集序》时,就利用美术课导入,从王羲之的《妹至帖》入手,再探讨他的书法。其实,语文学科并不单纯的属于文学领域,它与其它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导入新课时合理渗透相应学科的知识,过渡自然,简洁明了。
四、情感导入,引起共鸣
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导语设计时只有充分挖掘课文内容的情感因素,运用恰当的重音、语速、语调、停顿等口语表达技巧,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尽快进入师生互动的最佳情境教学佳境。譬如,我在执教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窦娥冤》时,就开门见山地说道:刘兰芝举身投池源于对爱情的忠贞,杜十娘纵身激流始于对爱情的失望,祥林嫂郁闷而终主要受封建思想的迫害,由于对生活的迷茫陈白露最终选择了服毒自杀绝命之路。这些女性的悲剧令后人感慨万分,但是,又一个女性却因为蒙受千古奇冤居然也被剥夺了年轻的生命,如花似火的青春,毁灭于草菅人命的屠刀之下,她就是关汉卿塑造的窦娥。现在,让我们携手走进关汉卿的名剧《窦娥冤》,切身感悟窦娥的旷世冤情。此时,许多学生发出了叹息声,他们的表情显得格外凝重,都积极进入到鉴赏作品的氛围之中。
五、悬念导入,趣味无穷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往往能使学生感到“奇”,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苗。在高中语文新课导入中,教师巧妙设置悬念,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譬如,我在执教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就提出如下问题导入:“全文共七个部分,但涉及刘和珍只有一、三、四、五等章节,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假如由你为刘和珍写一篇祭文,应该选取哪些内容拟写?”话音刚落,各学习小组立即投入到问题的讨论中去,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如何去谋篇布局。再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左丘明的《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结合“三十六计”提出疑问:“作者在本文中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妙计?”一石激起千层浪,全体学生迅速打开课本阅读、思考、分析,很快找到了答案。
烟无常形,教无定法。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新课堂导入模式层出不穷,但愿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新课堂导入门径,把有限、有形的课堂变为无限、无形的课堂,跌宕起伏,极尽一波三折、峰回路转之妙,让更多的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梁平.如何避免合作探究流于形式[J].上海教育,2004
【初中语文新课导入八法】推荐阅读:
语文新课导入06-29
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具体内容09-09
初中语文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06-29
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学论文07-05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0-07
初中学语文新课标09-10
语文新课标教学05-30
小学语文新课标反思06-06
语文新课标学习体会06-20
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解读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