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建设基本内容(共8篇)
党的基本知识专题内容
第一专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性质
通过讲授,展示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史和光辉业绩,使学员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增强学员入党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
第二专题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根本宗旨、最终目标
和现阶段的任务
通过讲授,使学员深刻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深刻理解党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的任务领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第三专题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制度、作风和纪律
通过讲授,使学员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组织观念、作风观念、纪律观念;在行动上自觉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发扬优良作风,遵守党的纪律,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遵守党纪国法的模范。
第四专题端正入党动机争取早日入党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 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 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我们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是一个领导着12亿多人的发展中大国的大党, 是一个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 党的作风状况关系党的形象, 关系人心向背, 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
一、加强党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1980年, 陈云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我们党执政经验的基础上, 针对改革开放初期的新形势、新任务和突出问题, 明确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 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 永远搞。”这一重要论断, 深刻揭示了加强党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在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对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 党越是长期执政, 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 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 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我们一定要从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 进一步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引向深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切实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努力提高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能力, 以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二) 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加强党风建设
新世纪新阶段,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 给我们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能否实现, 党的执政能力能否提高, 都有赖于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抓紧解决党的组织和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始终保持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形象, 始终保持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把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凝聚起来,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 作为“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 关系人心向背, 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全党同志要居安思为危, 增强忧患意识, 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二、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一) 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能否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是能否做好各项工作的必要条件。从反面讲, 如果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就会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 理论就会与现实脱节, 我们的决策就会发生失误, 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就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甚至失败。
(二) 密切联系群众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 坚持群众路线, 是我党最重要的工作作风, 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充分发动群众, 充分依靠群众”, 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的, 是党的宗旨、任务的集中体现。从本质上讲, 群众路线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根本立场和观点, 它是唯物史观在党的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坚持紧密联系群众, 核心问题是群众观点即如何对待群众的问题, 落脚点是群众利益, 为人民谋利益, 维护群众利益, 并充分调动和凝聚群众的力量, 是各项工作的政治保证, 如果我们脱离了群众, 高高在上, 不仅会一事无成, 而且是极为危险的。
(三) 批评与自我批评
开展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 是我们党开展思想斗争、提高自身修养, 加强自身建设, 维护党组织的统一和团结, 保持和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和思想武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是“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 “团结——批评——团结”,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言者无罪, 闻者足戒,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这也是由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所要求的。只有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来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 才能使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使自己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 才能使党的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产生党内不正之风的主要根源
党内产生不正之风其根源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
一是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 封建残余的影响在党内和社会生活中至今仍然存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进行了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是成功的, 彻底的。但是, 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 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 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所以没有能够完成。”这种封建残余影响必然渗透到一些党组织中来, 败坏我们的党风, 成为党风不正的重要原因。如家长制现象, 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官僚主义现象, 封建迷信, 哥们义气等, 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的色彩。
二是法制不健全, 政策不配套, 调节机制不完善。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在转变过程中, 一些规章制度不健全, 难免存在一些漏洞, 容易产生不正之风。比如, 权力过分集中, 容易产生官僚主义等。
三是少数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观念差, 理想信念动摇, 组织纪律观念淡薄, 追求名利。
四是有些党组织涣散软弱, 对错误倾向过分容忍, 姑息迁就, 是某些不正之风长期得不到纠正的重要原因。有的处理老朋友、老乡、老同学、老战友、老部下的问题, 怕伤情面;有的处理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问题, 怕受到打击报复;有的处理蛮横不讲理的人的问题, 怕给自己带来麻烦, 招来不幸;有的自身不干净, 怕处理别人问题牵连到自己。
四、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建议
(一) 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
作风纯正既是检验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试金石, 也是一个党员是否先进的显著标志。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 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紧迫。可以说, 加强作风建设, 既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也是我们必须长期抓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更是我们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央政治局制定加强作风建设的“八项规定”, 就是要告诫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 加强作风建设决不只是个人思想道德层面的小节问题, 而是重大的党性问题;决不是小是小非问题, 而是大是大非问题;决不是非原则问题, 而是重大的政治原则问题, 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 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 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途径
好的作风形成巨大的凝聚力, 造就坚强的战斗力。回顾过去,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励精图治的优良作风。实践证明, 只要矢志不渝、孜孜求索, 保持优良的作风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不论身处什么环境, 不论什么艰难困苦, 都能攻坚克难, 勇往直前。要贯彻落实十八大部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只有加强作风建设, 才能提高领导干部提高协调兼顾、总揽全局的能力, 提高多谋善断、民主议事的能力, 提高强化操作、狠抓落实的能力, 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 提高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能力, 拒腐防变、规避风险的能力, 从而完成好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 不负人民重托。
(三) 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密切党群干群联系的应有之义
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和感情问题。我们党是执政党, 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主要靠广大干部来实现。干部作风好, 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就强, 党群干群关系就密切, 执政基础就稳固。否则, 就会脱离群众, 执政基础就会动摇甚至瓦解。历史的教训启示我们,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作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 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健全服务群众制度, 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督促、保证作用。健全联系群众制度, 创新联系群众方式, 机关工作要重心下移, 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 领导干部要定期深入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 了解群众疾苦, 倾听群众呼声, 帮助解决困难。领导干部下基层要轻车简从, 不扰民, 不搞层层陪同, 不组织群众迎送。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 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 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 注重分析网络舆情。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 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五、结论
党的作风, 既是党的性质、品格的体现, 也是党的追求和行为准则的体现, 是我们判断一个党是否有吸引力、有无执政能力的重要依据, 因此党风问题是我们要认识、了解我们党, 换言之, 是我们决定是否决定加入党组织和为之风斗的一个的必须把握的极为重要的方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管理, 有利于党要管党原则和从严治党方针的贯彻执行, 可以对党员和党员干部更加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参考文献
[1]苏利娅.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思考[J].党建与人才, 1998 (2)
[2]胡伟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树立改革创新精神[J].当代陕西 (党建版) , 2009 (21)
[3]怎样加强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1-07
关键词:党的建设科学化;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2—0048—02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建设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新课题,其前提条件和首要环节是要准确把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所谓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党的建设在不断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基础上走上科学化轨道的状态与过程。它不仅涉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各个方面,而且包括党的领导方略、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党的纲领的制定,包括党在各个阶段的中心任务的确立等等。从党的建设的整体视角审视党的科学化问题,它突出体现为以下九大基本特征:
1.规律性。这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本质特征。“科学”与“不科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不是遵循和把握了规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说到底就是要不断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1]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加强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分别从党的建设的思想基础、根本路向、实践主题、价值立场、根本方法和基本方针等方面,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对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面对未来,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和方面,仍然需要我们进行艰辛的探索和实践。这个探索和实践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认识和运用规律的过程,也是党的建设不断实现科学化的过程。
2.创新性。科学总是要求人们不断探索,按照规律性的认识去创新。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创新的精神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2] 20世纪,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纷纷下台、甚至不复存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看到国内外的变化,执政思想、执政体制和执政方略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尽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然也不例外。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苏东剧变的历史,很重要的一条教训就是因为党内缺乏改革创新精神,从而使党失去了保持旺盛生机与活力的动力源泉。“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由之路。”[3] 六十年的实践证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党。国家的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生机活力在于改革创新。
3.先进性。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一致的,只有科学性,才谈得上先进性。“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党的先进性的本质体现。党的先进性与党的建设科学化本身就是一个复合概念。从本质上讲,党的先进性是建立在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先进性,是科学性与先进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具有其他政党所无法比拟的先进性,首先就在于它能够深刻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精神体现党的先进性。”[4] 执政党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理论、理想、目标、宗旨和性质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实现执政目标的制度、规划、战略、策略、方法举措的科学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就丧失了基础。
4.动态性。首先,党的建设科学化需要长期的不断探索和不懈追求。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自觉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历史。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推进的一个重大命题。”[5]其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容是不断丰富和深化的。把党的建设与科学性联系起来,始于古田会议。这次会议的决议中毛泽东就提出了“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从八十多年前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科学化,到今天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和科学化,这是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升华。最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标准是相对的。“在某一时期、某一环境下、某一背景下、某一形势下,被认为是科学性、先进性的党的建设模式、被高度推崇的党的建设范式,也许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随着事过境迁而变得落伍过时了。因此,党的建设科学化永远是相对的,它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它的长征是没有终点的。”[6]
5.系统性。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党的建设科学化既包括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也包括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党内和谐建设、党的领导能力建设、党的政治建设等方面建设的科学化。它是涵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要素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宽领域的整体性概念,它同时也是由党的建设整体的科学化所建构和支撑起来的模式。加强执政党建设,不仅要研究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还要研究执政党与宪法和法律的关系、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包括各种社会组织的关系。 “党只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加强自身建设,在正确处理与国家政权、参政党的关系中加强自身建设,在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包括各种社会组织的监督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2]
6.规范性。“科学化的主要特点,是规范。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最基本的,就是要在认识规律和推进创新中形成科学的制度和办法,有章有法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7]推进党的建设规范化是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新观点、新要求、新任务。黨的建设规范化,就是指党的建设要系统化,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规律,要有条不紊地开展和推进,而不能具有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党的建设规范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衡量必须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制定不能依赖于“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也不能依赖于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必须上升到制度安排上,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什么样的党建模式、党建思维、党建做法才是科学的,才是符合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运行模式所要求的。这就表明党的建设科学化暗含了制度的建立健全过程,它同时意味着党的建设的制度化。
7.民主性。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的建设科学化与民主化是内在统一的。推进党的建设的事实和经验都充分表明:党的建设民主化是科学化的前提与基础,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党内民主化的结果和体现。党的建设科学化所需要的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都需要通过领导集体、党员群众在民主基础上的集思广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群策群力,才能够不断得到提炼和形成。实践表明:党组织和领导人的权力过分集中、个人专断、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就不会将党的建设引入科学化的轨道。因此,党的建设只有充分调动领导集体和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在他们民主参与的基础上不断形成党的科学决策、开展党的科学管理、实现党的活动科学运行,不断提升党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8.实效性。党的建设科学化不是为科学化而科学化,而是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首先,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成效,表现在对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动上,体现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上。其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成效,表现在党的建设伟大目标的实现上,具体表现为党的执政能力的显著增强、党的先进性的保持和发展上,表现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推进上。最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成效,表现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进一步的实现、维护和发展上。从这种意义上说,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就是党的建设的伟大目标逐步实现的过程,就是为民造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的过程。
9.开放性。党的建设科学化,需要有综观天下大势的眼光,海纳百川的胸怀,大胆借鉴外国政党的有益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党较国内外其他许多政党成立要晚,建立之初吸收了不少政党的建党经验。”[8]虽然世界各国政党的执政模式不同,它们的性质、信仰、纲领、执政理念、社会基础千差万别,但作为执政党,应该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吸收其中一些合理的成分,积极探索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客观规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执政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认真研究借鉴外国政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有益做法,用开放的眼光,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大格局的视野,通过比较和借鉴,获取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有益经验,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员.提高科学化水平推动党的建设创新——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之三[N].人民日報,2009-09-25.
[2]李君如.科学化的基本精神是按规律办事[N].人民日报,2010-
01-04.
[3]习近平.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N].人民日报,2009-10-09.
[4]唐晓清.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N].辽宁党校学报,2009-11-16.
[5]胡锦涛.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N].人民日报,2009-11-28.
[6]张书林.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灵魂:党的建设科学化[J].党政论坛,2009,(11).
[7]李君如.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N].学习时报,2009-10-27.
[8]王长江.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几点思考[N].天津日报,2010-
党的作风建设是一项经常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这是因为党的优良作风不是自发形成的,其产生既要有客观阶级基础,又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还要靠全党同志的共同努力。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集中工人阶级的高尚品质,把党员分散表现出来的好的作风加以总结、提高,并将其作为规范,在全党宣传推广,使之为全党多数人所认识和接受,从而成为全党范围内比较稳固的自觉行为和风尚,而不只是个别党员的模范行动。这样,才可以说有了全党性的优良作风。不仅如此,党的优良作风是在同各种不良作风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产党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外部的剥削阶级思想作风以及各种旧习气的影响和侵蚀,而且党内由于认识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思想和作风。党内正确的思想作风与错误的思想作风的斗争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这种斗争将会贯穿于党的发展过程的始终。只有不断克服各种不良的作风,党的优良作风才能够形成、巩固和发展。还必须看到,党的作风建设是随着无产阶级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客观形势的变化,向党提出了新的任务,也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无产阶级政党的优良作风不是凝固僵化,停滞不前的,它不能固定在某一水平上,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发扬光大,不断提高发展,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党的作风建设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在树立常抓不懈思想观念的同时,又要在一段时间里,抓住一些突出问题、重点问题,集中加以解决,使局面为之改观,真正取信于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的重点问题和突出问题,就是《决定》中所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势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党的作风的实质是世界观问题。就一个党员而言,只有当他用科学世界观指导行动,并把这种世界观反复体现在自己行动中的时候,才能形成他的优良作风。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恩格斯说过,共产党员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这“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即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这个世界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共产党既区别于资产阶级建设的一切旧政党,又区别于其它工人政党的根本标志。所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对全体党员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加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加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党在现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及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的教育。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经典著作认真读,又要写出新篇章;优良传统要弘扬,又要创造新方法。要突出一个创新,即坚持勇于追求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要弘扬一种学风,即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决纠正轻视理论、忽视学习的错误倾向,坚决反对照抄照搬、照本宣科、做表面文章的本本主义倾向,不断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创造一种环境,即在全党进一步造成鼓励解放思想、实事求事的生动局面,按“思想守成无成本,解放思想有代价”的糊涂观念,使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全党蔚然成风。
党的纪律是全党意志的体现,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每个共产党员必须不断增强党纪观念、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中国共产党章程》(第37条)
二、党的纪律的含义
• 党的纪律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根据党的性质、纲领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而制定的,是全体党的意志表示。
• 党的纪律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原因,是党赖以建立、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保证。
• 党的纪律是贯彻党的路线,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提高党的战斗力,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保证。
• 党的纪律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三、党的纪律的基本内容
(一)党的纪律的三个重要法规
党的纪律的内容非常广泛,党章是党内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党内生活和党的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党的最高纪律。《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党章的必要补充。
1.《党章》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我们可以称党章为“母法”,其他法规称为“子法”。党章的性质、内容和产生程序决定了党章在党内生活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一,它是党的整体意志的体现;第二,它是党内的普遍行为规范;第三,它是具有最高权威的党内法规。
党章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没有党章我们的党就会“群龙无首”,我们党员的思想、行为就会无所遵循。党章既是全党统一行动的基本规范,也是一个党员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党章对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应该怎样做和做什么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所以作为一名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学,应认真学习党章,吃透精神,了解各项原则和规定,并认真遵守和维护它。
2.《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准则》是专项规范党员政治行为以及组织行为的最重要的文件之一。
《准则》由前言及十二条准则构成,前言部分着重说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对于保证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任务的重大意义。十二条准则是:一、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二、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四、坚持党性,根绝派性;五、要讲真话,言行一致;六、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七、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
八、选举要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九、同错误倾向和坏人坏事作斗争;十、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同志;十一、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十二、努力学习,做到又红又专。
3.《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2月中共中央颁发《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
中共中央根据形式变化的需要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进行了重新修订,正式颁布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全面、系统地对于党内违纪行为定性和量化标准的法规,是实施处分违犯党纪案件的基本依据。
这个条例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依据党章和宪法、法律,结合党的建设的实际制定的。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更具有现实可行性,更具有党内法规的特点,更加符合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全文共分三编,十五章和附则,共一百七十八条。
总则对指导思想、任务和适用范围,实施党纪处分的原则,纪律处分适用规则,对违法犯罪党员的党纪处分等内容作了原则规定。
分则具体规定了违纪行为的构成及相应的纪律处分标准。分为政治类、组织、人事类、经济类、失职类、侵犯党员权利、公民权利类、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类、严重违反社会管理秩序类等七大类错误。附则对有关问题的解释及条例的时间、效力等问题一一作了规定。
除了这些最基本的党内法规之外,党的纪律的内容还非常丰富,那些针对某些专门问题制定的具体制度、条例、规定、细则等,也具有党内法规的性质,都是党的纪律。每项党纪条规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明确划分了正确与错误、该做和不该做或必须反对的界限,以便党员在行动中所遵循,同时对党的组织和全体党员起着警示和预防违纪的作用。党纪条规是监督党员、反对腐败的有力武器,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有力武器,所有共产党员都应自觉地拿起这个法规武器,用以辨别是非,严以律己,自觉遵纪守法,从而进一步保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四、党的纪律的类别
党的纪律按照性质和作用主要分为以下八类:
党的纪律涉及党内生活的各个方面,1、政治纪律;2、组织纪律;3、群众纪律;4、经济纪律;5、人事纪律;6、宣传纪律;7、外事纪律;8、保密纪律;
1.1政治纪律概念及要求
•政治纪律 政治纪律是维护党的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政治路线的纪律。是处理党的各级组织、党员同党中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间关系的规定。是党依据不同时期政治任务的要求,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活动和政治行为确定的基本规范,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政治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政治纪律是保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统一的基础,在党的纪律中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
•核心内容 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基本要求 胡锦涛同志于1月15日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 特别强调了政治纪律问题,并提出了“六个决不允许”,六个决不允许是:一、决不允许在群众中散布违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意见;二、决不允许公开发表与中央的决定相违背的言论;三、决不允许对中央的决策部署阳奉阴违;四、决不允许编造传播政治谣言及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五、决不允许以任何形式泄露党和国家的秘密;六、决不允许参与各种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
1.2、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主要表现
•有的党员干部在报刊、书籍、讲坛和因特网上,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中央已经作出决定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历史结论,公开发表反对意见;
•有的公然散布歪曲党的历史、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
•有的缺乏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对违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错误言行不报告、不抵制、不斗争,甚至听信、编造、传播政治谣言,丑化党和国家及中央领导人的形象; •有的对党的方针政策、中央的决策部署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由散漫,我行我素;
•有的参与各种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比如参加邪教组织的非法活动等等。
1.3 正确对待纪律与民主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党的纪律和作风是重要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当前,党内和社会的民主氛围不断浓厚,言路环境日趋宽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共产党员模糊了民主与纪律的关系,甚至在公开的社会场合发表对党的不满的言论。而一些党的组织也错误地认为在民主的环境下,对党员的言论不能有太多的限制,教育批评不力。但是,在党外的群众眼中,他们从这些党员不负责的表现中,对党的先进性产生了怀疑。有位党外同志曾经气愤地说:“现在一些共产党员在公交车上、在饭桌上传播谣言,毫无顾忌地对自己的党说三道四,这在任何政党都是不能容许的”。这种批评很尖锐。党员必须在党的纪律的框架内来履行民主权利。譬如,党员应该在党的组织内开展对党的工作的讨论,按照组织程序提出意见和建议;当党组织做出决定后,党员仍可以按照程序表达不同意见,但不得在公开场合反对党组织的决定,等等。这些要求,在党章和一些党内的重要法规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党的组织和党员都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
1.4 违反政治纪律的案例
2.1组织纪律的概念及要求
组织纪律:
党的组织纪律是指党员和党的组织必须遵守的维护党在组织上团结统一的行为准则。是处理各级党组织之间,党组织同党员之间关系的纪律。 党的民主集中制是党的重要组织原则,也是重要的组织纪律,任何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言行,都是违反组织纪律的,是党的组织纪律所不允许的。
• 核心内容
是自觉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重点内容是四个服从: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基本要求
党员必须有组织观念和服从观念,这是党员遵守纪律的前提。
毛泽东: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1957年夏)
2.2 党的组织纪律的基本内容是:
•(1)党员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 •(2)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3)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并向选举产生它们的党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4)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
•(5)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民主讨论,作出决定。
•(6)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必须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不允许任何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人凌驾于党的纪律之上。
•(7)党内不允许搞派别组织,进行派别活动,也不允许在党外参加和支持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
2.3 违反党的组织纪律的主要表现
•有的地方和单位组织人事风气不正,个别领导干部热衷于封官许愿、拉帮结派、买官卖官、跑官要官、拉票贿选,以个人亲疏、好恶和恩怨用人,把干部任用权当成了发财致富的手段。
•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凌驾于组织和群众之上,独断专行,家长制¡±一言堂、个人说了算,听不得不同意见,对于批评和意见,轻则置之不理,重则疏远刁难,甚至打击报复。 •有的组织纪律涣散,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个人利益第一,不服从组织分配;有的违反组织原则,泄露组织机密,传播小道消息,制造内部矛盾;有的在班子和单位内搞宗派主义,以我划线,任人唯亲,拉关系,找靠山,拉帮结派。
五、党的纪律的特点
1、纪律的自觉性
所谓自觉的纪律,是指党的纪律是依靠全体党员自觉遵守的。
1)因为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之上。
2)因为它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基础上制定的,反映了全党大多数党员共同利益和愿望。
党的纪律是建立在自愿自觉的基础上,靠党员群众的高度觉悟和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来遵守和维护的,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是每个党员应尽的义务;党员既是党的纪律的制定者、执行者,又是党的纪律的遵守者。
信仰支配思想,思想决定行动
陈然的故事:
2、纪律的统一性(33)
党的纪律对每个党员都具有同等的约束力。
所有党员,无论职位高低、年龄大小、党龄长短,贡献多少,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都必须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 如果违反纪律,都要受到追究并按照同样的原则进行处理,不允许有特殊性。
.3、纪律的强制性和严肃性
我们所说的“铁的纪律”,就是指党的纪律对整个党的组织和党员都适用,具有同等的约束力。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
党的纪律是以服从为前提的,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决议一旦形成,不管你赞不赞成,首先必须服从;不服从,就是违反纪律。
六、 严明纪律的意义
1、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也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名言,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则是影响深远的优秀革命歌曲,也是我党、我军严守群众纪律,密切党群关系和军民关系的具体体现。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
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实践启示我们:人民群众永远是我军生存的根基、行动的靠山、
力量的源泉。严守群众纪律,是维护群众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密切军民关系的根本途径;是革命军人必备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
2、加强纪律性,才有先进性
纪律和作风是党的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命题
胡锦涛指出:“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样,在当今党的先进性要求下,对党的纪律和作风问题也有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纪律和作风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认识和实践上要有一个新提高。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给党的纪律和作风建设带来了深刻影响。
有的是掌握各种权力的领导干部;有的是生活条件富裕,满脑子“利多”“利空”的商人,有的是在与贫困搏斗的下岗工人。过去共产党员吃的是“一锅饭”,现在这种利益的分野使党员看待问题的视角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党组织错误地认为,现在抓纪律和作风无从着手,因而放任自流。有些党员错误地认为,现在各吃各的饭、各做各的事,谈纪律和作风没有意义,因而放松要求。
我们要认识到,在“五个多样化”的条件下,党的纪律和作风的本质要求不能变。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生的变化,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党员的纪律和作风的具体要求,可能不一样。如,对党员干部,要求的是廉洁自律、关心群众利益;对党员商人,要求的是不仅要带头守法经营,还要带头反哺社会,帮助困难群众;对党员的困难群体,要求的是坚定信心,通过奋斗走出困境。但这些具体要求反映的本质是一致的。
这些本质要求包括,共产党员必须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在党、国家和人民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必须在任何场合、任何群体中表现出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等等。把握了这些本质要求,在任何多样化条件下,共产党员都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体现出良好的纪律和作风,才能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3、加强纪律性,才能执好政
纪律和作风是党执政的重要保证
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作风是党完成伟大历史使命的必然需要。建党90年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遇到了各种极其复杂的局面和问题。他要求党的高层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时,能够做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要求这种决策能够在全党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而在另一方面,我国的地域辽阔,再加上随着党的队伍的不断扩大和党的组织体系的日趋庞大,党的决策的执行链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使决策变形或效应递减。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的措施很多,但最基本的,是各级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纪律和作风保证。铁的纪律能够保证党的决策的完整性,好的作风能够保证党的决策的有效性。党的历史上的许多经验和教训,都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作风是党克服艰难险阻的必然需要。党在前进的历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与困难的斗争中,有时会流血、会人头落地、会妻离子散;有时会使
个人的荣誉和人格蒙上一时的屈辱。党的先进性就在于,在这些关键时刻,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应该是义无返顾冲在最前的队伍,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是在这支队伍最前列的引领者。
“冲在最前”靠什么?靠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还要靠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作风。在革命战争年代,老百姓可能还很难理解共产党的信念。但当他们看到共产党员为了他们的利益,能够在敌人的枪口下挺身而出,能够抛下妻儿血染沙场,就认定了“从今后跟着共产党把虎狼撵”。共产党员在这种关键时刻的纪律和作风的表现,是群众对共产党认知的最好媒介。
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作风是党在长期执政下的必然需要。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党的先进性面临着许多新的历史考验,其中包括党能否保持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作风。世界一些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告诉我们,在长期优越的执政环境下,党最容易丢失的就是在严酷斗争时代养成的纪律和作风。而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作风的丧失,党的战斗力和先进性也就荡然无存。党内许多腐败问题的发生,使我们愈加感到,要居安思危,把执政条件下的党的纪律和作风建设抓紧抓好,这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基础。
第二节 党的作风(59)
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上,“党风”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毛泽东正式提出来的。毛泽 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并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在这里,毛泽东明确提出党风就是党的作风,并且具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这里仅指党组织及党员在组织生活中反映出来的作风。而包括“学风和文风”在内的党风,则指共产党组织及其党员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的作风。
一、党的作风的定义:
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就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个党员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
党风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的世界观和党的性质在党的组织和党员个人行动中的体现。党的作风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支持、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法宝。
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靠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优良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
二、党风的特点
1、具有外显性。直露外显,摸得着看得见,示范性和影响作用极大。
2、具有广覆性。党风涉及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政党或党的干部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
3、具有迅速的传递性。干部的言传身教,群众就会耳濡目染,如果做得不好就会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
三、党的优良作风的基本内容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总结我党进行党风建设的实践经验,从理论上提出和论证了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他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
四、党的“三大作风”的内涵
1、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党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 。
一般地说,理论联系实际;特殊地说,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70多年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是我们党最基本的历史经验。
理论联系实际
这个“联系”或“结合”的物质成果,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而其精神成果,则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果离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正确轨道,党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党的路线就会发生“左”或“右”的偏差。建国前三次“左”倾错误(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和两次右倾错误(陈独秀、王明),建国后两次大的“左”倾错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因为党在指导思想上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轨道。
如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首先,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把调查研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途径。第三,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邓小平理论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检验和发展起来的。第四,敢于讲实话,反对说假话,善于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必须反对教条主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楼观台有副对联“真话不美,美话不真”,说的真话不好听,但真言逆耳利于行,因此,不能讲假话。第五,必须坚持与时俱迸,推进理论创新。
2、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指我们党在工作中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密切联系的思想和行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是全世界一切共产党的共性,但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更具有生死攸关的决定性意义。否则党就不能存在并发展壮大。
密切联系群众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政治规律邓小平同志谈到把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实质上就是讲的群众路线问题,讲的宗旨问题。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邓小平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整套符合民心、顺应民意的方针政策,使中国更加富强起来,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使人民得到了实惠。
由此人民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拥护是由衷的。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核心问题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要密切联系群众
我们必须努力做到:
第一,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依靠群众,相信群众。
第二,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第四,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搞好党风廉政建设。
四、党的“三大作风”的内涵
3、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开展党内思想斗争、纠正党内错误的基本方针;是我们党抵御各种政治灰尘和腐朽思想侵蚀、端正党风、解决党内矛盾、维护组织纪律、增强党内团结的有力武器;是党员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觉悟、增强党性的有效方法;是全面加强党风建设、永葆先锋队本色的重要法宝。
批评和自我批评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我党区别于其他任何党政的显著标志之一。是我党的特有品格和优良传统之一。事实上,无论党或党员个人,缺点错误的出现有时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是否愿要一面镜子照照自己,及时发现不洁之物予以清除。愿要镜子是明智的表现。从客观上看,凡有关全局的,中央都召开人大会,政协会或争取通报情况等方式,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尽量避免决策上的失误,实事求是地予以认识、总结和汲取教训,不回避。““””十年,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沉痛的教训。1981年6月27日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做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32年以来特别是““””作出了客观、公正的总结和评价,科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这对于我党今后不犯类似错误是十分必要的。
批评和自我批评方法
从主观方面看,这一作风强调了在党内生活方面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需坚持正确的方式方法,“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这就是说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故要以理服人,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策;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达到统一思想、纠正错误、团结同志一道前进的目的。
要注意做到:首先要敢于和善于开展批评,其次要严于和勇于自我批评,再次要把批评与自我批评结合起来。
五、 党风建设的重大意义
1、党风 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能否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2、党风关系到党的纲领、路线、万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关系到能否实现党的领导。
3、党风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4、党风关系到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
理解:
•党风是由党的性质和世界观决定的,是党性的具体表现,党风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党的性质,人们判断党是否坚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是否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不仅看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还要看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作风如何,
•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就能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树立党的光辉形象,反之就会损坏党的形象,使党腐败变质。
•从一定意义上看,党风的核心问题是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党风不好,党就脱离了群众。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了人民的作用。
• “千秋窑洞对”
第三节、如何增强党纪观念,自觉维护党的作风
一、如何增强党纪观念,自觉维护党的纪律?(88)
(一)加强学习,认真掌握党纪基本知识
(二)提高认识,增强维护党纪的自觉性
(三)严守党纪,争取成为合格共产党员
二、校园不廉洁现象:
•违反规定乱办班、乱收费;
•利用职权收受贿赂;
•权学交易,索贿或受贿;
•考试舞弊、投机取巧;或学术腐败,弄虚作假;
•关系铺路,在评优、评奖、入党、选干中徇私舞弊;
•经费、信息不公开,暗箱操作,谋取私利;
来源: 求是网 王锁明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把政治建设作为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也是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贯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提出党自身建设新的总要求,第一次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这体现了党的建设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也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管党治党的雄心、魄力和担当。在党建史上,以往长期强调把思想建设放首位,现在突出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内涵向纵深发展的新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十九大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文件精神,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极端重要性。
突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因而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讲政治。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人历来重视讲政治,习近平同志就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讲政治”。旗帜鲜明讲政治,必然要求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注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讲政治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政治立场的大问题。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但也要处理好党的政治建设与其他建设的关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同时全面推进党的其他建设。党的政治建设及其作用的发挥,也需要党的其他建设的密切配合。
突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驾驭当今国内外复杂局势的客观要求。当 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传统安全威胁和不确定性因素有增无减,战争威胁还未根本消除。在国内,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诸多领域深层次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增多,加大了引发局部风险的概率。如何经受住前进道路上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这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增强党驾驭全局、大局的能力和力量,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
突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巩固近年来党的建设成果的内在要求。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如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三严三实”,推进“两学一做”;实施“八项规定”,整治“四风”;发挥巡视威力,坚持“打虎”“拍蝇”“猎狐”不动摇,反腐败形成压倒性态势;尊崇党章,确立“四个意识”,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严肃性等。党中央出台的这一系列管党治党新举措,有许多涉及或指向“讲政治”,属于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容。应该说,十九大提出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对近年来全面从严治党基本经验进行系统性梳理而得出的基本结论,必将有利于巩固和推动党的建设向纵深发展。
突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迫切要求。现实中,党内搞团团伙伙,基层党组织宽松软,弱化党的领导,不守政治纪律和不讲政治规矩,总体而言只是少数现象,但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如任其发展,必将削弱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毒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些问题既有思想观念的原因,更有政治立场、政治纪律和政治素质等因素。而惟有从政治高度,严把政治建设关,才能认清其危害性和予以有效解决。十九大报告明确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有助于从根本上扭转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从严治党不力,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避免和抵御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推动我国政治文化根本好转。
突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实现新时代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当今中国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更加需要党的坚强领导。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第一条便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新时代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就当前来说尤其需要加强政治能力、治理能力和执行力建设,把政治过硬与本领高强结合起来。而提出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有利于探索形成党进行全面领导和治理的体制机制和实现方式,从而确保党和国家前进的正确航向。学习十九大会议精神 旗帜鲜明讲政治
来源:中青在线共青团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委员会 张坤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将揭开新的一页。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国家度过了一个“极不平凡的5年”,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这5年,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伟大成就的背后,旗帜鲜明讲政治,成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能够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度过一个“极不平凡的5年”的坚实保障。
时间回到2016年10月,十八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正式提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习近平同志在党中央、在全党的核心地位。这对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凝聚力量、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对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是一句空话,要切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讲政治,就要树意识。总书记讲话强调,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意识摆在首位,就必须要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政治原则,站稳政治立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 禁止,这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讲政治,就要明目标。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忧、所盼。虽然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任务在变,但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没有变,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始终没有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始终没有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对人民作出了庄严的承诺。2017年,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讲政治,就要重实干。总书记反复强调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说到做到,只争朝夕。中国人民历来强调实际、注重实干,最不喜欢喊大口号,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3年2月28日,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目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无论是教育、医疗、住房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还是脱贫攻坚面临的精准扶贫问题,都需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以破解。
讲政治,就要守规矩。2015年1月,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 全会上提出“政治规矩”一词,并将党员应守的规矩归纳为四个方面:党章、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他要求全体党员必须具有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担当。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就必须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在守纪律、讲规矩上做表率,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党内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谁触犯法律,不管级别有多高都要问责,都要处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继往开来明确大政方针、制定行动纲领、实现理论创新,中国人民将面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
来源:共产党员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杨德山
党的十九大在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谋篇布局时,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既对新时代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宝库。
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一直强调旗帜鲜明地讲政治。但一段时间以来,“讲政治”讲得少了,有的人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为由,轻视、忽视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要求。久而久之,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不正常现象滋生,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政治生态严重恶化现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等重大举措,使党内真讲、敢讲、实讲、严讲政治成为风气,党内政治面貌焕然一新。
肇发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道德文明, 一直到中世纪基本上是以基督教伦理为其主要标志, 对道德个体作神的“超越突破”, 将上帝作为道德个体永世追求的道德目标。中世纪之后, 一方面, 西方的道德是建构在对人性的抽象和超越的基础之上的, 它是抽象的, 是形而上的;另一方面, 西方的道德又体现对道德个体的人本关怀, 它是具体的, 形而下的。然而, 西方的道德一直迥异于中国传统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人伦之理的道德, 这也形成了西方道德与中国传统道德的明显分野, 构成了西方道德的实质和核心。为了更好地理解西方道德建设, 首先必须了解西方道德建设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
1. 经济背景。
中华民族是在中原沃地生存、繁衍和发展的, 这决定了古代中国是大陆农业文明。相对而言, 以古希腊罗马等国为代表的早期西方国家则属于海洋商业文明, 这些国家大多为海洋国家, 国内资源并不丰富, 生存的压力迫使西方人将发展的眼光投向广袤的大洋。海洋成了西方人发展经济, 拓宽领地的重要场所, 他们航海经商, 探寻物藏, 开拓市场, 形成了以古代工商业为主的社会生产方式。从17世纪开始, 西方逐渐从封建自然经济转型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彻底冲破了一切封建的宗法关系, 斩断了劳动者与土地联系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人身依附关系, 并且打破了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和闭关自守的统治方式, 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世界市场。
2. 政治背景。
与中国“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不同, 以雅典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是以居住的地区和财产划分阶级而形成的, 血缘家族关系相对来说远没有中国那样重要。在古希腊的社会结构中, 政治上实行自由民民主制的城邦制度, 自由民个人和城邦群体的关系远高于家族内部成员关系。虽然城邦高于个人, 但个人作为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城邦是以维护个人利益为目的, 这也成为西方道德个人主义的最初滥觞。在这种政治背景下, 古希腊罗马伦理的中心思想和主要任务都是调节自由民个人和城邦群体之间的关系, 用以调节家庭 (家族) 成员内部关系的伦理思想相对而言处于很次要的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建立, 近代资产阶级更是置资本积累于家庭之上, 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简单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对家庭伦理道德的关注也更趋式微。
3. 文化背景。
文化是道德的载体,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道德建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就是以宗教为核心的哲学、伦理、宗教三者的紧密结合。在西方中古时期, 宗教一直是人灵魂栖息的基地和道德理想的肇源。宗教对于西方人来说, 与其说是一种神学的体系, 不如说是一种心灵的母体, 它涵摄着人从生到死的整个一生的生命活动。然而, 这种以神作为人的精神支柱, 以宗教作为人的精神家园的终极神圣律法, 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稳固,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宗教改革的影响而渐趋瓦解, 并最终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强烈冲击下实现了由神的外在权威向人的内在权威的转变。
二、西方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1. 西方道德理论体系建设。西方道德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学派林立、
学说纷呈, 但从整体上说, 西方道德理论“明显地具有前后相继的递进性和逻辑的一贯性”。 (1) 西方思想家围绕下述的道德理论问题进行了卓越的探索, 从而建设成了西方道德理论体系。
(1) 道德本原论。在古希腊时期, 西方思想家就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思想观念包括道德理念的基础。普拉塔戈拉认为, 善与恶、利与弊等道德命题都必须以人的欲望和利益作为衡量的基本尺度, 他认为只有满足人的欲望和利益的事物才是善的。伊壁鸠鲁更是创立了西方伦理学中著名的快乐主义学派, 他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 提出凡是能使人得到快乐的意识与行为都是合乎道德的, 凡是顺应人的自然本性的事物都是善的。人性论也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理论前提。资产阶级人性论有可分为感性主义人性论和理性主义人性论。费尔巴哈的“我欲故我在”是典型的感性主义人性论, 他认为人来自于自然, 感性欲望是人的本性, 人天性趋乐避苦、自保自爱。人的感性欲望、利己心理本身是合理的, 无所谓善与恶。人的感性欲望就是道德的标准, 道德不过是实现人性的一种手段和工具。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是典型的理性主义人性论命题, 他认为人之本性在人的理性, 理性使人具有无限的价值, 使人成为目的而不是手段。这种理论强调人在理性指导下的行为都是善的, 道德是理性指导人的欲望满足的结果。
(2) 义利关系论。西方伦理思想中历来以重利为主流, 无论是古希腊的快乐主义, 还是近代以来的功利主义、实证主义, 都是以利益为基础来阐述道德问题的。西方伦理学传统由于将人性归结为生物的感受性, 因而把能否满足人的快乐和享受作为衡量善恶的标准, 强调对人欲的重视。伊壁鸠鲁认为道德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得到幸福和快乐。菲利普斯强调使人快乐是一切善中最大的善。但也有如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这样有名的伦理学家, 主张道德与财富并不对立的观点, 认为占有、享用中等财富反而对道德有利。后来的斯宾诺沙、休漠等都是从人的苦乐感受来判继事物的善恶, 并在此基础上来阐发他们的伦理思想的。近代资产阶级功利主义者则把个人利益作为道德标准, 认为本性自私的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 也就增进了社会功利。因此, 个人的利益满足和提高是合乎道德的, 利即义。18世纪英国伦理学家孟德维尔提出私恶 (个人追求私利) 即公利的观点, 十分明确地表达了利即义的道德观。这种义利观注重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 但同时又造成了西方个人主义的泛滥。
(3) 人生观论。由于秉信自然主义人性论, 西方人认为人生的总目标就是追求幸福。虽然西方伦理学家在对幸福的具体理解以及获得幸福的具体途径等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但是, 他们普遍把幸福看作伦理价值的终极目标。主张快乐主义幸福论的伊壁鸠鲁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 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 (2) 费尔巴哈强调:“同其他一切有感觉的生物一样, 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 (3) 他还明确指出:“道德的原则是幸福。” (4) 主张德性主义幸福论的思想家尽管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但并不因此否定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利。他们认为追求道德意识绝不能放弃幸福, 绝不能把幸福这个环节从它的绝对目的中排除掉。
(4) 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论。西方道德理论一方面强调人的自然属性, 认为情欲是人性的合理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强调以理性疏导情欲, 使人的欲望得到合理满足, 从而实现人的道德之善。这造成了西方国家倾向于以规约的形式进行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与中国传统道德重视自律不同, 规约体现的是西方道德的他律要求。规约使人们都能通过共同承认的方式或曰理念契约来规束自己的欲求。西方强调从他律的角度对道德主体进行道德教育, 而对道德个体的自我道德修养要求则处于很次要的地位。
(5) 道德作用论。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调整人们相互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自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促使道德产生以来, 道德始终伴随人类社会的变迁说明了道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西方是基督教伦理, 基督教义的教化功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所以西方并没有像中国传统道德建设那样明确强调道德在稳定社会秩序和完善自我人格中的作用。但基督教以符合西方文化特征、适应西方人性特点的“润物无声”式道德教化代替了繁琐的、教条的道德教育程式, 建设成了较高的道德文明, 体现了道德在促进社会发展和协调人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
2. 西方道德规范体系建设。
道德规范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同时又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人们自觉行为的产物, 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阶级都是从相应的时代要求和阶级利益出发, 经过概括而形成相应的道德规范, 用以指导人们的道德生活和道德行为。西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道德建设中形成了具有西方特色的道德规范体系。
(1) 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时期。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有智慧、勇敢、公正、节制这一“四基德”的基本道德规范, 古希腊罗马众多思想家都对“四基德”作过详尽的解释。德谟克利特认为, 智慧是最高的德目, 智慧就是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从事人类活动。公正就是在追寻自己的幸福的同时必须服从城邦的要求, 或者说, 公正就是在个人权益和城邦利益之间实现平衡。勇敢就是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但又不莽撞行事。节制就是不对力之不及的事物有过分的苛求。柏拉图对“四基德”的解释与德谟克利特的不尽相同。他认为, 智慧就是少数用金子做成的统治者具备的治理国家的知识。他说:“一个建立在自然原则之上的国家, 其所以整个说来是有智慧的, 乃是由于它的最少一类人和它自己的最小的一部分, 乃是由于领导和统治的那一部分人所具有的知识。并且我们还可以看到唯有这种知识才配称为智慧, 而照自然的规定, 能够具有这种知识的人, 乃是最少数的人。” (5) 柏拉图认为勇敢是银子做成的人即统治者的辅助者——武士所具备的道德。作为道德规范的勇敢要求人们要严格执行少数统治者的命令, 不管执行这种命令给自己带来的是快乐, 还是痛苦。他说:“我以为说到一个个人的时候也一样, 倘若他的这个原素, 在快乐和痛苦中都坚持理性关于什么该畏惧和什么不该畏惧的命令, 那我们便因为他本性中勇敢因素的原故而称他为勇敢的” (6) 公正是西方伦理思想发展中的一个主要德目, 在理论和实践中占据中心地位。所谓公正就国家中各个阶级、各个个人各做自己的事情, 不要企图改变自己的地位与命运。或者说:“当商人、辅助者和监护者这三个阶级在国家里面各做各的事而互不相扰的时候, 便是有了公正, 从而也就使一个国家成为公正的国家了。” (7) 在柏拉图认为节制是一种秩序、是一种对于快乐和欲望的控制。由铜和铁做成的人即那些做工、务农的人, 节制应该是他们必备的道德规范。
(2)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统治时期。中世纪是指从西罗马帝国灭亡 (公元476年) 到文艺复兴 (兴起于公元14世纪) 间的近1000年时期, 在欧洲最黑暗的这段时期内, 宗教僧侣控制整个国家和社会, 基督教作为许多西方国家的国教, 基督教义思想当然就成为居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并且对西方哲学、艺术和伦理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基督教教义宣扬爱上帝, 鼓吹禁欲主义, 否定人的价值, 压抑人的个性。中世纪推行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就是基督教《圣经》中的“约”的核心———“十诫”和“爱、信、望”三主德。
(3) 资本主义时期。作为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在其革命时期提出的政治口号的“自由、平等、博爱”既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 理想追求, 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道德规范。早在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前, 启蒙运动思想家针对法国封建独裁统治和宗教神学的禁锢, 就继承前人的自然权利说, 提出了“天赋人权”, 认为自由、平等是人与生俱来的, 不可剥夺的权利。在上述思想影响下, 自由、平等、博爱成为1789年发生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人权宣言》的核心。作为一面旗帜, 它曾经起过非常大的进步作用, 它不仅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起了号召、激发、团结革命群众向封建统治发动进攻的作用, 而且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的影响。
一是自由。在古拉丁语中, “自由” (Liberta) 一词的含义是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自由与解放同义, 主要是指自主、自立、摆脱强制, 意味着人身依附关系的解除和人格上的独立。西方对自由的推崇是源于摆脱中世纪宗教神学对人性的禁锢, 作为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的伏尔泰开启了西方科学和理性的大门。在他去世后, 刻在他的棺木上的两句话是对他很恰当的评价:“他拓展了人类的精神, 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自由的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但精神的自由必须要有身体自由来保障。因为身体是精神的载体, 没有自由的身体, 哪里会有自由的精神。也就是说, 自由还须要物质条件。所以人类要自由不但要冲破精神枷锁, 还要争取自由的物质条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一次讲话中提到:“公民应该‘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因为真正自由的人, 必须有基本的经济保障。”然而, 自由也绝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法国人权宣言给自由的定义是:“自由就是做任何无害于他人的事情。”
二是平等。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从斯巴达克斯率领奴隶起义到到基督教的“天堂”平等的理想再到资产阶级提出的平等理念。平等一直是人类不懈的永恒追求和永恒理想。平等, 不仅是指人和人之间的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 更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 互相尊重, 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现代社会的进步, 就是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过程, 是平等逐渐实现的过程。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针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提出平等的口号, 宣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思想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杰弗逊曾道:“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神圣和不可否认;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平等和独立……”
三是博爱。博爱精神是西方社会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精神原则之一, 早在《圣经》中博爱的思想就得到较详尽的阐述。基督教的博爱是基于对神的爱和对神的律令的敬畏而爱所有的人, 包括爱自己的仇人。博爱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基本精神原则是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提出和确立并为世人熟知的。在法国大革命的第二阶段, 法国面临着国内保皇党反革命活动与国外反动势力武装干涉的双重威胁。为了保障资产阶级既得的利益, 法国国内普遍展开了一个停止党争、拯救祖国的运动, 资产阶级开始提倡博爱。资本主义的博爱, 试图超越党派的纷争和阶级阶层的对立、试图摆脱血缘、地域等狭隘关系的束缚而对全人类实行普遍的爱, 是以个人之间的自由平等和相互尊重友爱为目标的一种不加区分的、一视同仁的爱。
但是, 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倾向性。首先, 资产阶级从抽象的人出发的, 鼓吹人人天生自由、平等, 抹煞了在阶级社会中人总是属于一定阶级的客观现实。因而人的自由、平等绝不可能是抽象的, 只能是具体阶级的具体的自由和平等, 从来就没有超阶级的、一般人的自由和平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自由实际上变成了资产阶级可以自由剥削无产阶级的自由, 而无产阶级并没有摆脱、不受这种剥削的自由;平等仅仅表现为在资产阶级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 而这种法律正是以不平等为其前提的;而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 所谓博爱或“人类之爱”几乎从来就没有实行过。马克思主义认为, 真正的自由、平等的内容, 从根本上说, 就是消灭阶级, 消灭剥削和消灭私有制。其次, 这个口号在现时代具有欺骗性, 它不再具有进步的革命的意义, 而是一种烟雾和麻醉剂。列宁曾指出:只要阶级还没有消灭, 任何关于一般的自由和民主的谈论都是欺骗自己, 欺骗工人, 欺骗全体劳动者和受资本剥削的人, 就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除了上述基本道德规范外, 西方在道德建设中还形成了遵纪、奉公、守时、勤劳、节俭、诚实、大度、宽容等其他道德规范。
三、结语
西方道德建设赖以存在和进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的独特性决定了西方道德建设理论体系和规范体系必然鲜明的民族性, 而在具有悠久市场经济历史的西方社会中进行的道德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的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提供理论的参照和实践的镜鉴。
参考文献
①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7
③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关键词: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变化着的实际,不断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向前发展的过程。这一伟大事业能否顺利推进,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全面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是一步到位的,经历了一个艰辛的探索,期间有过成功的辉煌,也有失败的惨痛。正是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对这问题形成了科学的认识,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全党广大党员来说,要全面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一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过对马列经典著作深入细致的研读,掌握其基本原理、精髓和精神,能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当做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坚守的教条;二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在新时期就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它来指导实际工作又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使其能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进步而进步。
二、加强党的组织制度建设,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完备的组织保障
中国共产党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主体,自身组织状况及制度体制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顺利推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纵观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所犯的错误,一个很重要的诱发因素就是党的组织结构不完备,制度体制不健全。建党早期,陈独秀无视对待其他党员提出的正确意见,一意对国民党推行妥协退让政策,对大革命失败负有不可推却的责任;第五次反围剿中,王明之所以能获得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的职位,也是得益了苏联人米夫的支持,党内民主受到极大破坏;而“十年文革”的发生,更是党的组织混乱、制度瘫痪、 个人崇拜盛行、“一言堂”“家长制”造成的结果。
因此为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推进,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和制度建设:一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改革和完善党的制度体制。建立能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形成一套有效的上下沟通体制、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党内选举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的制度等保证党内正确思想能够如实反映,正确政策的能够贯彻落实和良好机制能够正常运行。二是加强党的队伍建设。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领导干部队伍;优化党员结构,形成“老中青”比例的合理党员队伍;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及广大基层党员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良好的作风保证
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过程需要全党形成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形成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忠于实践,善于实践的工作作风;形成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作风;形成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的创新作风等等。一是定期开展党内教育工作,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体党员,提高党员的理论素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方略的提出,为全广大党员学习理论提出了目标要求和提供了组织制度保障;二是在党内倡导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的践调查研究的作风。毛泽东同志早在土地战争时期就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著名论断,这也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把握国情,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的秘密武器。在新时期,国内国际情况更加复杂多变,要在变化的实际中顺时顺势制定正确方针政策,必须立足于广大党所做的调查研究工作。因此我们党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机制,保证这一工作成为党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在全党培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持久创新精神和风气。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我们党要推进马克思中国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树立这种创新意识,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勇气和胆魄,结合发展着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推向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使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党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可以参照,只能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因此及时对取得的经验加以总结,作为我们工作的指南,对保证我们党沿着正确轨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梅荣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03.
[2]王格芳.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J].理论学刊,2011,09.
[3]向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新探[J].皖西学院学报,2010,2.
[4]刘先春,杨志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根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理论总结[J].理论学刊,2011,2.
(編辑王影)
【党的作风建设基本内容】推荐阅读:
党的作风建设历程09-30
加强机关党的作风建设10-30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12-09
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常识宣传内容09-26
处室作风建设09-12
作风建设年09-17
党的建设论文12-15
医院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工作计划工作作风建设09-17
宣传干部作风建设06-10
部门作风建设报告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