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验收标准(共5篇)
1总则
1.0.1为统一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质量检查、随工检验和竣工验收等工作的技术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
1.0.3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实施中采用的工程技术文件、承包合同文件对工程质量验收的要求不得低予本规范规定。
1.0.4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执行本规范有关施工质量检查的规定。建设单位应通过工地代表或工程监理人员加强工地的随工质量检查,及时组织隐蔽工程的检验和验收。
1.0.5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应符合设计要求,工程验收前应进行自检测试、竣工验收测试工作。
1.0.6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
2环境检查
2.0.1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的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房屋地面平整、光洁,门的高度和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房屋预埋线槽、暗管、孔洞和竖井的位置、数量、尺寸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铺设活动地板的场所,活动地板防静电措施及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4电信间、设备间应提供220V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
5电信间、设备间应提供可靠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及接地装置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6电信间、设备间的位置、面积、高度、通风、防火及环境温、湿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2.0.2建筑物进线间及入口设施的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引入管道与其他设施如电气、水、煤气、下水道等的位置间距应符合设计
要求。
2引入缆线采用的敷设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
3管线入口部位的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检查采取排水及防止气、水、虫等进入的措施。
4进线间的位置、面积、高度、照明、电源、接地、防火、防水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2.0.3有关设施的安装方式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的抗震要求。
3器材及测试仪表工具检查
3.0.1器材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工程所用缆线和器材的品牌、型号、规格、数量、质量应在施工前进行检查,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具备相应的质量文件或证书,元出厂检验证明材料、质量文件或与设计不符者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2进口设备和材料应具有产地证明和商检证明。
3经检验的器材应做好记录,对不合格的器件应单独存放,以备核查与处理。
4工程中使用的缆线、器材应与订货合同或封存的产品在规
格、型号、等级上相符。
5备品、备件及各类文件资料应齐全。
3.0.2配套型材、管材与铁件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各种型材的材质、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得变形、断裂。预埋金属线槽、过线盒、接线盒及桥架等表面涂覆或镀层应均匀、完整,不得变形、损坏。
2室内管材采用金属管或塑料管时,其管身应光滑、无伤痕,管孔无变形,孔径、壁厚应符合设计要求。
金属管槽应根据工程环境要求做镀锌或其他防腐处理。塑料管槽必须采用阻燃管槽,外壁应具有阻燃标记。
3室外管道应按通信管道工程验收的相关规定进行检验。
4各种铁件的材质、规格均应符合相应质量标准,不得有歪斜、扭曲、飞刺、断裂或破损。
5铁件的表面处理和镀层应均匀、完整,表面光洁,无脱落、气泡等缺陷。
3.0.3缆线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工程使用的电缆和光缆型式、规格及缆线的防火等级应符
合设计要求。
2缆线所附标志、标签内容应齐全、清晰,外包装应注明型号和规格。
3缆线外包装和外护套需完整无损,当外包装损坏严重时,应测试合格后再在工程中使用。
4电缆应附有本批量的电气性能检验报告,施工前应进行链路或信道的电气性能及缆线长度的抽验,并做测试记录。
5光缆开盘后应先检查光缆端头封装是否良好。光缆外包装或光缆护套如有损伤,应对该盘光缆进行光纤性能指标测试,如有断纤,应进行处理,待检查合格才允许使用。光纤检测完毕,光缆端头应密封固定,恢复外包装。
6光纤接插软线或光跳线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两端的光纤连接器件端面应装配合适的保护盖帽。
2)光纤类型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有明显的标记。
3.0.4连接器件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配线模块、信息插座模块及其他连接器件的部件应完整,电气和机械性能等指标符合相应产品生产的质量标准。塑料材质应具有阻燃性能,并应满足设计要求。
2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各项指标应符合有关规定。
3光纤连接器件及适配器使用型式和数量、位置应与设计相符。
3.0.5配线设备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光、电缆配线设备的型式、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2光、电缆配线设备的编排及标志名称应与设计相符。各类标志名称应统一,标志位置正确、清晰。
3.0.6测试仪表和工具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事先对工程中需要使用的仪表和工具进行测试或检查,缆线测试仪表应附有相应检测机构的证明文件。
2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仪表应能测试相应类别工程的各种电气性能及传输特性,其精度符合相应要求。测试仪表的精度应按相应的鉴定规程和校准方法进行
定期检查和校准,经过相应计量部门校验取得合格证后,方可在有效期内使用。
3施工工具,如电缆或光缆的接续工具:剥线器、光缆切断器、光纤熔接机、光纤磨光机、卡接工具等必须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在工程中使用。
3.0.7现场尚无检测手段取得屏蔽布线系统所需的相关技术参数时,可将认证检测机构或生产厂家附有的技术报告作为检查依据。
3.0.8对绞电缆电气性能、机械特性、光缆传输性能及连接器件的具体技术指标和要求,应符合设计要求。经过测试与检查,性能指标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设备和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4设备安装检验
4.0.1机柜、机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机柜、机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垂直偏差度不应大于3mm。
2机柜、机架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不应有脱落及划痕,各种标志应完整、清晰。
3机柜、机架、配线设备箱体、电缆桥架及线槽等设备的安装应牢固,如有抗震要求,应按抗震设计进行加固。
4.0.2各类配线部件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各部件应完整,安装就位,标志齐全。
2安装螺丝必须拧紧,面板应保持在一个平面上。
4.0.3信息插座模块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信息插座模块、多用户信息插座、集合点配线模块安装位置和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安装在活动地板内或地面上时,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采用直立和水平等形式;接线盒盖可开启,并应具有防水、防尘、抗压功能。接线盒盖面应与地面齐平。
3信息插座底盒同时安装信息插座模块和电源插座时,间距及采取的防护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
4信息插座模块明装底盒的固定方法根据施工现场条件而定。
5固定螺丝需拧紧,不应产生松动现象。
6各种插座面板应有标识,以颜色、图形、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业务类型。
7工作区内终接光缆的光纤连接器件及适配器安装底盒应具有足够的空间,并应符合设计要求。
4.0.4电缆桥架及线槽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桥架及线槽的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要求,左右偏差不应超过50mm。
2桥架及线槽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2mm。
3垂直桥架及线槽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3mm。
4线槽截断处及两线槽拼接处应平滑、无毛刺。
5吊架和支架安装应保持垂直,整齐牢固,无歪斜现象。
6金属桥架、线槽及金属管各段之间应保持连接良好,安装牢固。
7采用吊顶支撑柱布放缆线时,支撑点宜避开地面沟槽和线槽位置,支撑应牢固。
4.0.5安装机柜、机架、配线设备屏蔽层及金属管、线槽、桥架使用的接地体应符合设计要求,就近接地,并应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
5缆线的敷设和保护方式检验
5.1缆线的敷设
5.1.1缆线敷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1缆线的型式、规格应与设计规定相符。
2缆线在各种环境中的敷设方式、布放间距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4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5缆线应有余量以适应终接、检测和变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在工作区宜为3~6cm,电信间宜为0.5~2m,设备间宜为3~5m;光缆布放路由宜盘留,预留长度宜为3~5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6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1)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
2)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8倍。
3)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
4)2芯或4芯水平光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25mm;其他芯数的水平光缆、主干光缆和室外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0倍。
7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1)电源线、综合布线系统缆线应分隔布放,并应符合表5.1.1-1的规定。
表5.1.1-1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最小净距
条件 最小净距(mm)
380V<2kV•A 380V2~5kV•A 380V>5kV•A
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平行敷设 130 300 600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 70 150 300
双方均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② 10① 80 150
注:①当380V电力电缆<2kV•A,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且平行长度≤10m时,最小间距可为10mm。
②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系指两个不同的线槽,也可在同一线槽中用金属板隔开。
2)综合布线与配电箱、变电室、电梯机房、空调机房之间最小净距宜符合表5.1.1-2的规定。
表5.1.1—2综合布线电缆与其他机房最小净距
名称 最小净距(m)名称 最小净距(m)
配电箱 1 电梯机房 2
变电室 2 空调机房 2
3)建筑物内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见表5.1.1-3的规定。
表5.1.1-3综合布线缆线及管线与其他管线的间距
管线种类平行净距(mm)垂直交叉净距(mm)
避雷引下线 1000 300
保护地线 50 20
热力管(不包封)500 500
热力管(包封)300 300
给水管 150 20
煤气管 300 20
压缩空气管 150 20
4)综合布线缆线宜单独敷设,与其他弱电系统各子系统缆线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5)对于有安全保密要求的工程,综合布线缆线与信号线、电力线、接地线的间距应符合相应的保密规定。对于具有安全保密要求的缆线应采取独立的金属管或金属线槽敷设。
8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端到端应保持完好的导通性。
5.1.2预埋线槽和暗管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敷设线槽和暗管的两端宜用标志表示出编号等内容。
2预埋线槽宜采用金属线槽,预埋或密封线槽的截面利用率应为30%~50%。
3敷设暗管宜采用钢管或阻燃聚氯乙烯硬质管。布放大对数主干电缆及4芯以上光缆时,直线管道的管径利用率应为50%~60%,弯管道应为40%~50%。暗管布放4对对绞电缆或4芯及以下光缆时,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
5.1.3设置缆线桥架和线槽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密封线槽内缆线布放应顺直,尽量不交叉,在缆线进出线槽部位、转弯处应绑扎固定。
2缆线桥架内缆线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1.5m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设时,在缆线的首、尾、转弯及每间隔5~l0m处进行固定。
3在水平、垂直桥架中敷设缆线时,应对缆线进行绑扎。对绞电缆、光缆及其他信号电缆应根据缆线的类别、数量、缆径、缆线芯数分束绑扎。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间距应均匀,不宜绑扎过紧或使缆线受到挤压。
4楼内光缆在桥架敞开敷设时应在绑扎固定段加装垫套。
5.1.4采用吊顶支撑柱作为线槽在顶棚内敷设缆线时,每根支撑柱所辖范围内的缆线可以不设置密封线槽进行布放,但应分束绑扎,缆线应阻燃,缆线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
5.1.5建筑群子系统采用架空、管道、直埋、墙壁及暗管敷设电、光缆的施工技术要求应按照本地网通信线路工程验收的相关规定执行。
5.2保护措施
5.2.1配线子系统缆线敷设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预埋金属线槽保护要求:
1)在建筑物中预埋线槽,宜按单层设置,每一路由进出同一过路盒的预埋线槽均不应超过3根,线槽截面高度不宜超过25mm,总宽度不宜超过300mm。线槽路由中若包括过线盒和出线盒,截面高度宜在70~l00mm范围内。
2)线槽直埋长度超过30m或在线槽路由交叉、转弯时,宜设置过线盒,以便于布放缆线和维修。
3)过线盒盖能开启,并与地面齐平,盒盖处应具有防灰与防水功能。
4)过线盒和接线盒盒盖应能抗压。
5)从金属线槽至信息插座模块接线盒间或金属线槽与金属钢管之间相连接时的缆线宜采用金属软管敷设。
2预埋暗管保护要求:
1)预埋在墙体中间暗管的最大管外径不宜超过50 mm,楼板中暗管的最大管外径不宜超过25mm,室外管道进入建筑物的最大管外径不宜超过l00mrn。
2)直线布管每30m处应设置过线盒装置。
3)暗管的转弯角度应大于90。,在路径上每根暗管的转弯角不得多于2个,并不应有S弯出现,有转弯的管段长度超过20m时,应设置管线过线盒装置;有2个弯时,不超过15m应设置过线盒。
4)暗管管口应光滑,并加有护口保护,管口伸出部位宜为25~50mm。
5)至楼层电信间暗管的管口应排列有序,便于识别与布放缆线。
6)暗管内应安置牵引线或拉线。
7)金属管明敷时,在距接线盒300mm处,弯头处的两端,每隔3m处应采用管卡固定。
8)管路转弯的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入缆线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并且不应小于该管外径的6倍,如暗管外径大于50mm时,不应小于10倍。
3设置缆线桥架和线槽保护要求:
1)缆线桥架底部应高于地面2.2m及以上,顶部距建筑物楼板不宜小于300mm,与梁及其他障碍物交叉处间的距离不宜小于50 mm。
2)缆线桥架水平敷设时,支撑间距宜为1.5~3m。垂直敷设时固定在建筑物结构体上的间距宜小于2m,距地1.8m以下部分应加金属盖板保护,或采用金属
走线柜包封,门应可开启。
3)直线段缆线桥架每超过15~30m或跨越建筑物变形缝时,应设置伸缩补偿装置。
4)金属线槽敷设时,在下列情况下应设置支架或吊架:线槽接头处;每间距3m处;离开线槽两端出口0.5m处;转弯处。
5)塑料线槽槽底固定点间距宜为lm。
6)缆线桥架和缆线线槽转弯半径不应小于槽内线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线槽直角弯处最小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槽内最粗缆线外径的10倍。
7)桥架和线槽穿过防火墙体或楼板时,缆线布放完成后应采取防火封堵措施。
4网络地板缆线敷设保护要求:
1)线槽之间应沟通。
5)至楼层电信间暗管的管口应排列有序,便于识别与布放缆线。
6)暗管内应安置牵引线或拉线。
7)金属管明敷时,在距接线盒300mm处,弯头处的两端,每隔3m处应采用管卡固定。
8)管路转弯的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入缆线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并且不应小于该管外径的6倍,如暗管外径大于50mm时,不应小于10倍。
3设置缆线桥架和线槽保护要求:
1)缆线桥架底部应高于地面2.2m及以上,顶部距建筑物楼板不宜小于300mm,与梁及其他障碍物交叉处间的距离不宜小于50 mm。
2)缆线桥架水平敷设时,支撑间距宜为1.5~3m。垂直敷设时固定在建筑物结构体上的间距宜小于2m,距地1.8m以下部分应加金属盖板保护,或采用金属走线柜包封,门应可开启。
3)直线段缆线桥架每超过15~30m或跨越建筑物变形缝时,应设置伸缩补偿装置。
4)金属线槽敷设时,在下列情况下应设置支架或吊架:线槽接头处;每间距3m处;离开线槽两端出口0.5m处;转弯处。
5)塑料线槽槽底固定点间距宜为lm。
6)缆线桥架和缆线线槽转弯半径不应小于槽内线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线
槽直角弯处最小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槽内最粗缆线外径的10倍。
7)桥架和线槽穿过防火墙体或楼板时,缆线布放完成后应采取防火封堵措施。
4网络地板缆线敷设保护要求:
1)线槽之间应沟通。
2)线槽盖板应可开启。
3)主线槽的宽度宜在200~400mm,支线槽宽度不宜小于70mm。
4)可开启的线槽盖板与明装插座底盒间应采用金属软管连接。
5)地板块与线槽盖板应抗压、抗冲击和阻燃。
6)当网络地板具有防静电功能时,地板整体应接地。
7)网络地板板块间的金属线槽段与段之间应保持良好导通并接地。
5在架空活动地板下敷设缆线时,地板内净空应为150~300mm。若空调采用下送风方式则地板内净高应为300~500mm。
6吊顶支撑柱中电力线和综合布线缆线合一布放时,中间应有金属板隔开,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5.2.2当综合布线缆线与大楼弱电系统缆线采用同一线槽或桥架敷设时,子系统之间应采用金属板隔开,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5.2.3干线子系统缆线敷设保护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缆线不得布放在电梯或供水、供气、供暖管道竖井中,缆线不应布放在强电竖井中。.2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之间干线通道应沟通。
5.2.4建筑群子系统缆线敷设保护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5.2.5当电缆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时,应选用适配的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应符合设计要求。
6缆线终接
6.0.1缆线终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缆线在终接前,必须核对缆线标识内容是否正确。
2缆线中间不应有接头。
3缆线终接处必须牢固、接触良好。
4对绞电缆与连接器件连接应认准线号、线位色标,不得颠倒和错接。
6.0.2对绞电缆终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终接时,每对对绞线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对于3类电缆不应大于75mm;对于5类电缆不应大于13mm;对于6类电缆应尽量保持扭绞状态,减小扭绞松开长度。
2对绞线与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相连时,必须按色标和线对顺序进行卡接。插座类型、色标和编号应符合图6.0.2的规定。
两种连接方式均可采用,但在同一布线工程中两种连接方式不应混合使用。
7类布线系统采用非RJ45方式终接时,连接图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4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与连接器件终接处屏蔽罩应通过紧固器件可靠接触,缆线屏蔽层应与连接器件屏蔽罩360°圆周接触,接触长度不宜小于l0mm。屏蔽层不应用于受力的场合。
5对不同的屏蔽对绞线或屏蔽电缆,屏蔽层应采用不同的端接方法。应对编织层或金属箔与汇流导线进行有效的端接。
6每个2口86面板底盒宜终接2条对绞电缆或1根2芯/4芯光缆,不宜兼做过路盒使用。
6.0.3光缆终接与接续应采用下列方式:
1光纤与连接器件连接可采用尾纤熔接、现场研磨和机械连接方式。
2光纤与光纤接续可采用熔接和光连接子(机械)连接方式。
6.0.4光缆芯线终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光纤连接盘对光纤进行连接、保护,在连接盘中光纤的弯曲半径应符合安装工艺要求。
2光纤熔接处应加以保护和固定。
3光纤连接盘面板应有标志。
4光纤连接损耗值,应符合表6.0.4的规定。
表6.0.4光纤连接损耗值(dB)
连接类别 多模 单模
平均值 最大值平均值 最大值
熔接 0.15 0.3 0.15 0.3
机械连接 0.3 0.3
6.0.5各类跳线的终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类跳线缆线和连接器件间接触应良好,接线无误,标志齐全。跳线选用类型应符合系统设计要求。
2各类跳线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7工程电气测试
7.0.1综合布线工程电气测试包括电缆系统电气性能测试及光纤系统性能测试。电缆系统电气性能测试项目应根据布线信道或链路的设计等级和布线系统的类别要求制定。各项测试结果应有详细记录,作为竣工资料的一部分。测试记录内容和形式宜符合表7.0.1—1和表7.0.1—2的要求。
表7.0.1-1综合布线系统rll电缆(ftEtt/信道)性能指标测试记录
工程项目名称
序号 编号 内容 备注
电缆系统
地址号 缆线号 设备号 长度 接线图 衰减近端串音 电缆屏蔽层连通情况 其他项目
测试日期、人员及测试仪表型号测试仪表精度
处理情况
表7.0.1-I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光纤(链路/信道)性能指标测试记录
工程项171名称
序号 编号 光缆系统 备注
多模 单模
地址号 缆线号 设备号 850nm 1300nm 13l0nm 1550nm
衰减(插入损耗)长度 衰减(插人损耗)长度 衰减(插入损耗)长度
衰减(插入
损耗)长度
测试日期、人员及测试仪表型号测试仪表精度
处理情况
7.0.2对绞电缆及光纤布线系统的现场测试仪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能测试信道与链路的性能指标。
2应具有针对不同布线系统等级的相应精度,应考虑测试仪的功能、电源、使用方法等因素。
3测试仪精度应定期检测,每次现场测试前仪表厂家应出示测试仪的精度有效期限证明。
7.0.3测试仪表应具有测试结果的保存功能并提供输出端口,将所有存贮的测试数据输出至计算机和打印机,测试数据必须不被修改,并进行维护和文档管理。测试仪表应提供所有测试项目、概要和详细的报告。测试仪表宜提供汉化的通用人机界面。
8管理系统验收
8.0.1综合布线管理系统宜满足下列要求:
1管理系统级别的选择应符合设计要求。
2需要管理的每个组成部分均设置标签,并由唯一的标识符进行表示,标识符与标签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3管理系统的记录文档应详细完整并汉化,包括每个标识符相关信息、记录、报告、图纸等。
4不同级别的管理系统可采用通用电子表格、专用管理软件或电子配线设备等进行维护管理。
8.0.2综合布线管理系统的标识符与标签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标识符应包括安装场地、缆线终端位置、缆线管道、水平链路、主干缆线、连接器件、接地等类型的专用标识,系统中每一组件应指定一个唯一标识符。
2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所设置配线设备及信息点处均应设置标签。
3每根缆线应指定专用标识符,标在缆线的护套上或在距每一端护套300mm内设置标签,缆线的终接点应设置标签标记指定的专用标识符。
4接地体和接地导线应指定专用标识符,标签应设置在靠近导线和接地体的连接处的明显部位。
5根据设置的部位不同,可使用粘贴型、插入型或其他类型标签。标签表示内容应清晰,材质应符合工程应用环境要求,具有耐磨、抗恶劣环境、附着力强等性能。
6终接色标应符合缆线的布放要求,缆线两端终接点的色标颜色应一致。
8.0.3综合布线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管理信息记录和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1记录应包括管道、缆线、连接器件及连接位置、接地等内容,各部分记录中应包括相应的标识符、类型、状态、位置等信息。
2报告应包括管道、安装场地、缆线、接地系统等内容,各部分报告中应包括相应的记录。
8.0.4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如采用布线工程管理软件和电子配线设备组成的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工作,应按专项系统工程进行验收。
9工程验收
9.0.1竣工技术文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编制:
1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应在工程验收以前,将工程竣工技术资料交给建设单位。
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竣工技术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安装工程量。
2)工程说明。
3)设备、器材明细表。
4)竣工图纸。
5)测试记录(宜采用中文表示)。
6)工程变更、检查记录及施工过程中,需更改设计或采取相关措施,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之间的双方洽商记录。
7)随工验收记录。.8)隐蔽工程签证。
9)工程决算。
3竣工技术文件要保证质量,做到外观整洁,内容齐全,数据准确。
9.0.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应按本规范附录A所列项目、内容进行检验。检测结论作为工程竣工资料的组成部分及工程验收的依据之一。
1系统工程安装质量检查,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则被检项目检查结果为合格;被检项目的合格率为100%,则工程安装质量判为合格。
2系统性能检测中,对绞电缆布线链路、光纤信道应全部检测,竣工验收需要抽验时,抽样比例不低于10%,抽样点应包括最远布线点。
3系统性能检测单项合格判定:
1)如果一个被测项目的技术参数测试结果不合格,则该项目判为不合格。如果某一被测项目的检测结果与相应规定的差值在仪表准确度范围内,则该被测项目应判为合格。
2)按本规范附录B的指标要求,采用4对对绞电缆作为水平电缆或主干电缆,所组成的链路或信道有一项指标测试结果不合格,则该水平链路、信道或主干链路判为不合格。
3)主干布线大对数电缆中按4对对绞线对测试,指标有一项不合格,则判为不合格。
4)如果光纤信道测试结果不满足本规范附录C的指标要求,则该光纤信道判为不合格。
5)未通过检测的链路、信道的电缆线对或光纤信道可在修复后复检。
4竣工检测综合合格判定:
1)对绞电缆布线全部检测时,无法修复的链路、信道或不合格线对数量有一项超过被测总数的1%,则判为不合格。
光缆布线检测时,如果系统中有一条光纤信道无法修复,则判为不合格。
2)对绞电缆布线抽样检测时,被抽样检测点(线对)不合格比例不大于被测总数的1%,则视为抽样检测通过,不合格点(线对)应予以修复并复检。被抽样检测点(线对)不合格比例如果大于1%,则视为一次抽样检测未通过,应进行加倍抽样,加倍抽样不合格比例不大于1%,则视为抽样检测通过。若不合格比例仍大于1%,则视为抽样检测不通过,应进行全部检测,并按全部检测要求进行判定。
3)全部检测或抽样检测的结论为合格,则竣工检测的最后结论为合格;全部检测的结论为不合格,则竣工检测的最后结论为不合格。
5综合布线管理系统检测,标签和标识按10%抽检,系统软件功能全部检测。检测结果符合设计要求,则判为合格。
附录A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检验项目及内容
表A检验项目及内容
阶段 验收项目 验收内容 验收方式
施工前检查 1.环境要求(1)土建施工情况:地面、墙面、门、电源插座及接地装置;(2)土建工艺:机房面积、预留孔洞;(3)施工电源;(4)地板铺设;(5)建筑物人口设施检查 施工前检查
2.器材检验(1)外观检查;(2)型式、规格、数量;(3)电缆及连接器件电气性能测试;(4)光纤及连接器件特性测试;(5)测试仪表和工具的检验
3.安全、防火要求(1)消防器材;(2)危险物的堆放;(3)预留孔洞防火措施
没备安装 1.电信间、设备间、设备机柜、机架(1)规格、外观;(2)安装垂直、水平度;(3)油漆不得脱落标志完整齐全;(4)各种螺丝必须紧固;(5)抗震加固措施;(6)接地措施 随工检验
2.配线模块及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1)规格、位置、质量;(2)各种螺丝必须拧紧;
(3)标志齐全;(4)安装符合工艺要求;(5)屏蔽层可靠连接
电、光缆布放(楼内)1.电缆桥架及线槽布放(1)安装位置正确;(2)安装符合工艺要求;(3)符合布放缆线工艺要求;(4)接地
2.缆线暗敷(包括暗管、线槽、地板下等方式)(1)缆线规格、路由、位置;(2)符合布放缆线工艺要求;(3)接地 隐蔽工程签证
电、光缆布放(楼间)1.架空缆线(1)吊线规格、架设位置、装设规格;(2)吊线垂度;(3)缆线规格;(4)卡、挂间隔;(5)缆线的引入符合工艺要求 随工检验
2.管道缆线(1)使用管孔孔位;(2)缆线规格;(3)缆线走向;(4)缆线的防护设施的设置质量 隐蔽工程签证
3.埋式缆线(1)缆线规格;(2)敷设位置、深度;(3)缆线的防护设施的设置质量;(4)回土夯实质量
4.通道缆线(1)缆线规格;(2)安装位置,路由;(3)土建设计符合工艺要求
5.其他(1)通信线路与其他设施的间距;(2)进线室设施安装、施工质量 随工检验隐蔽工程签证
缆线终接 1.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 符合工艺要求
2.光纤连接器件 符合工艺要求
3.各类跳线 符合工艺要求 随工检验
4.配线模块 符合工艺要求
系统测试 1.工程电气性能测试(1)连接图;(2)长度;(3)衰减;(4)近端串音;(5)近端串音功率和;(6)衰减串音比;(7)衰减串音比功率和;(8)等电平远端串音;(9)等电平远端串音功率和;(10)回波损耗;(11)传播时延;(12)传播时延偏差;(13)插入损耗;(14)直流环路电阻;(15)设计中特殊规定的测试内容;(16)屏蔽层的导通 竣工检验
2.光纤特性测试(1)衰减;(2)长度
管理系统 1.管理系统级别 符合设计要求 竣工检验
2.标识符与标签设置(1)专用标识符类型及组成;(2)标签设置;质及色标
3.记录和报告(1)记录信息;(2)报告;(3)工程图纸
随着自动化技术、IT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结合,以太网及TCP/IP通信技术使信息交互沟通领域正在迅速覆盖从企业工厂层到设备层的控制、管理等各个层次[1]。尤其是近年来物联网技术[2,3]的发展以及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导致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装配数据,大量的生产数据在装配设备之间流动,并且机械产品装配车间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操作平台,产生的数据格式也不相同,即生产信息具有多源异构性,因此,在物联网环境下如何准确获得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中的多源感知信息成为车间信息采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数据格式的不统一也会给设备之间或设备与上层系统之间进行交互带来很大不便,容易造成底层设备信息孤岛,生产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掌握现场的装配情况。针对上述信息交互问题,需要对装配过程中涉及的信息交互方式和交互标准进行统一考虑,从而使得装配信息能够很好地在装配车间流通与交互。目前很多学者在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感知和信息交互方面做了相关研究。胡永利等[4]总结了目前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感知技术和信息交互技术。贺德强等[5]提出利用对等网实现信息交互,可以提高信息交互的实时性,他们还提出了基于对等网络和移动Agent的车间层信息交互模型[6]。蒋研川等[7]研究了基于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SOAP)的成套电器产品网络化定制系统的信息交互技术,包含信息内容、信息格式和信息传输技术三个方面。张映锋等[8]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技术的制造执行系统体系构架,提出了一套基于物联技术的制造执行系统关键技术体系和实现框架,包括基于传感网的制造资源物物互感技术、制造执行过程多源信息的主动感知与增值技术、制造执行过程动态优化技术、生产过程质量信息传感/监控和全程追溯技术等。
本文在分析机械产品装配过程车间层信息多源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装配过程的信息交互环境与交互构架进行分析(即对企业的三层网络架构进行分析,再对车间层的信息流进行分析),给出信息流流通图,最后建立一个车间层的信息交互协议与标准,给出信息交互协议标准制定的原则、通信方式以及具体的制定方法。
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械产品装配过程多源信息感知
1.1 物联网环境下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信息感知平台构架
所谓信息感知就是对信息数据的一种反应,也就是对信息数据的采集。信息感知为物联网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来源,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信息感知的最基本形式就是数据收集,即感知数据从感知节点汇集到汇聚节点的过程。在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中,由于装配过程涉及的装配信息存在多源异构、复杂的特征,如操作工、在制品和物料的状态信息和移动信息,产品的加工装配状态信息,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等,故传统的感知信息的采集系统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物联网环境下的装配过程。需要结合现代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以物联网技术为背景,建立基于物联网的产品装配过程多源信息感知系统。
工厂物联网是通过各种感知技术,如传感器、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工厂中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的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信息,构建企业局域网并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工厂中的人机料、水电气、生产进度、工艺参数、质量、环境等各种生产要素,实现管理自动化。基于上述工厂物联网的定义,本文提出了图1所示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信息感知平台构架,该构架主要由感知装配层、网络层、信息融合层、装配采集系统、上层应用系统和数据服务中心六部分组成。
(1)感知装配层主要面向物理制造资源层,针对要采集的多源装配数据,通过配置各类感知单元(如RFID读写器、视频设备、IC读卡器、PDA(掌上电脑)和扫描枪等),利用标识单元(如RFID电子芯片、二维码、一维码和IC卡等)和信息单元(如各类传感器、光电开关、报警灯和信息指示灯等),确保对多源装配数据的可靠获取。
(2)网络层主要面向多源信息的传输网络环境,该层定义了信息传输的无线和有线网络环境,结合了现代蓝牙传输技术和总线技术,该层结合感知装配层实现制造资源的互联、互感,确保了机械产品装配过程多源信息的实时、精确和可靠的获取与传输。
(3)信息融合层。在获取装配数据的基础上,信息感知中间件建立事态和信息映射,特征提取则是对感知信息进行过滤与分类、信息集成以及通过信息转换的形式,将源自异构传感器上多源、分散的现场装配数据转化为可被制造执行层利用的标准制造信息提供服务。
(4)数据采集系统层主要是面向不同的装配企业用户,从利用装配现场采集的多源信息实现制造执行过程的优化管理的角度,通过提供可视化管理、装配资源实时监控、装配在线质量监控、生产任务动态调度、物料优化配送、返修管理、设备监控管理以及其他应用服务等,实现物联网环境下装配过程的信息透明、过程实时感知和动态优化管理。
(5)上层应用系统主要面向企业的上层管理系统,如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客户管理系统(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CEM)、工艺数据管理系统以及销售服务管理系统等,通过与上层应用系统进行交互,实现装配过程与上层系统的联通,利于企业对整个装配过程的透明化管理。如装配车间通过信息感知平台可以获取上层系统下达的生产订单、销售计划、采购计划以及库存等信息;反之,信息感知平台也可以将生产订单的执行结果、设备人员配置情况、物料消耗的情况反馈给上层应用系统来供上层系统进行决策。
(6)数据服务中心主要是从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层面为物联网环境下信息感知平台的运行提供随时会用到的信息服务,主要包括制造资源信息、感知件的配置信息、企业的生产数据模型、实时数据整合、生产管理知识库、实时的数据和信息等。
1.2 物联网环境下机械产品装配过程多源信息主动感知模型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制造系统对资源的互联、识别、感知以及信息传输、集成和共享等[9]。在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中以工位为装配单元,根据各工位操作的不同,可将工位分为装配对象数据初始化工位、质量数据采集工位、供应商数据采集工位以及加工完成下线工位等[10,11]。为各工位配备感知元件(如传感器、条码识别、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单元),则工位变为信息感知工位,具有感知能力的工位被称为工位智能装配单元,工位智能装配单元是物联网环境下机械产品装配过程的核心。以工位智能装配单元为中心建立的多源信息感知模型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装配资源建模与组态、智能装配信息感知资源、感知信息集成。
(1)装配资源建模与组态。在物联网环境下,对装配资源进行分类建模,构建装配系统的基础信息,主要有工厂建模(如公司信息、工厂信息、装配线信息、工位信息、设备信息、供应商信息等)、产品建模(如产品信息、零部件信息、产品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BOM)信息、产品供应商信息等)、人员建模(如人员基本信息、人员部门信息、人员班组信息、人员设备信息、人员工位信息等)、管控单元建模(如信息单元建模、控制单元建模、标识单元建模、执行单元建模、管控处理器建模等)。在装配资源建模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组态思想,构建装配资源组态单元,主要有响应事件组态(主要有触发条件和响应事件,如设备报警、质量报警、按灯呼叫等)、装配工艺组态(如工序零部件组态、工序质量规范组态、工序作业指导组态、工序产品组态等)、生产事件组态(如工序能力指数、装配完整性校验、质量校验工位按灯呼叫、装配工位故障等)、智能装配单元组态。最后,建立装配资源建模与组态的映射关系,为装配过程提供基础数据的来源。
(2)智能装配信息感知资源。在装配资源建模与组态的基础上,智能装配信息感知层以信息采集终端为核心,通过调用数据感知单元和信号感知模块来完成装配过程中状态、数值等数据信息感知。其中,数据感知单元主要有RFID读写器、扫描枪、IC卡读写器、图像识别设备等,利用电子标签、条码等技术完成资源信息的采集。信号感知模块通过信息标识单元(如各种传感器、光电开关、信号指示灯等)获取各种资源的状态、参数值等感知信息,并能够按一定的规律将感知信号转化成数字量、模拟量以及其他形式的数据输出。通过智能装配感知资源层可以实现装配资源的物物互联与感知。
(2)感知信息集成。在装配事件组态基础上,构建数据控制地址与装配事件关系的映射模型,基于控制地址与信息映射组件(如KEPServerEx、Siemens等OPC(工业标准OLE for process control)组件)将感知数据接入工位智能装配单元主感知组件,最终实现感知数据的获取、分类及数据融合。对于获取的实时感知数据,基于规则库、方法库、基础数据和历史库等方法实现感知数据的增值。通过传感网、工业以太网将增值信息存入车间数据服务中心,完成多源异构感知信息的标准接入与信息集成。
2 物联网环境下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信息交互标准
物联网环境下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信息交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物联网的构成本身就复杂,再加上机械产品装配中人、机、物复杂及具有动态不确定性,同时存在多种异质网络,故信息的交互需要包括这些异质网络的节点所感知的信息数据,通过传输、共享以及交换的方式实现交互。本文针对物联网环境下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信息交互过程并结合上节提出的多源信息主动感知模型,提出了一种交互标准,在产品的装配过程中,信息的传输和交互按照该交互标准进行交互,使得装配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更易于传输、共享和交互。
2.1 物联网环境下机械产品装配的网络结构
在制造业物联网环境下,随着网络体系结构的不断更新,TCP/IP通信协议和现场总线技术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企业各个层次[1]的信息交互变为现实,形成了三层网络架构,如图3所示。车间采集层处于企业网络层的中间层,车间采集层与其他层以及车间检测基层内部的信息交换就成了装配过程信息管理的关键。从数据传输的方式上看,信息都是以某一信息格式流入车间采集层的数据采集设备的,车间层的采集设备对流经这里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现场的底层设备通过以太网和现场总线等相关协议向车间采集层的采集设备发送数据并与之进行交互,同时车间层采集设备通过TCP/IP协议与工厂的管理层进行信息交互。
2.2 机械产品装配的信息交互标准研究
装配现场的底层设备数量庞大,不同的设备采用的操作平台和通信协议也不同,因此,设备产生的数据在通过车间层采集设备时要对其进行统一优化处理,上下层设备的信息交互涉及多种通信方式及协议,对其进行统一规划,把成熟的通信协议和自己制定的信息交互标准相结合,取长补短,使整个装配过程有序进行。物联网环境下机械产品装配过程的信息通信方式如下:车间层的采集设备对底层设备传来的数据进行优化制定,通过采用统一的信息交互标准对底层设备信息进行采集处理,通过TCP/IP协议将处理信息上传到上层应用系统后解析;上层指令通过TCP/IP协议下达到车间层采集设备,经信息标准转化后通过以太网和现场总线下达到现场底层设备。
2.2.1 信息交互标准的制定原则
信息交互标准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由特定的数据按照特定的数据格式组织的,在特定的交互系统进行传输的数据组织形式。因此,信息标准的制定原则如下:
(1)分区定制。根据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中设备信息的不同类型,在交互标准中进行分区交互,不同分区的数据交互互不干涉。
(2)数据格式的统一。尽量简化设计,信息交互的双方尽量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进行交互。
(3)数据的标识。进行数据交互时应对数据进行标识,防止相同的数据被重复访问。
(4)可扩展性。为方便交互标准的修改和补充,要求交互标准具有可扩展性。
(5)通用性。制定的交互标准应该具有通用性,也就是交互标准应该满足尽可能多的数据结构的交互,而不是满足某一特定的设备信息交互。
(6)数据结构整合。在分析要进行交互信息的类型基础上,尽量对数据进行整合,减少数据冗余,尽可能获得想要的准确数据。
遵循以上原则,把双方要进行交互的信息进行统一的规划与定义,最后形成信息交互的标准。
2.2.2 信息交互标准的具体内容
在机械产品的装配过程中是以工位为中心的,产品在装配过程中依次流转到各个工位,对工位进行编号,每个工位可能要监控多个点,对每个点的信息进行分类,根据每个点信息的类型划分信息区域,将某一工位采集的数据分类提取存到对应的数据区中,每个工位的数据存储结构定义为工位数据块。工位数据块存储工位要采集的数据信息,包括工位的状态信息、工位设备信息、工位检测信息、工位报警信息以及工位的其他装配信息等,其结构如图4所示。
在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中,产品要流转到每个工位进行装配,将每个产品在各个工位的工位数据块信息连接起来形成数据流,加上产品的信息、装配线的信息,最后加上自定义的报头,定义为报文。报文数据表示某一产品在装配过程中的装配信息和装配状态,报文结构如图5所示。
2.2.3 信息交互标准的工作机制
本文将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信息交互标准抽象为报文结构,阐述报文在产品装配过程中的工作机制。图6为机械产品装配示意图,在产品上线时将产品信息存入报文产品信息区域,同时服务器和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等上层系统通过报文与上线工位进行交互。当产品流转到下一工位时,下一工位将该工位的交互信息存入报文相应的工位数据块信息区域,同时通过报文与服务器和上层系统进行交互,通过报文该工位还可以获取上一工位的装配信息来指导该工位的装配,也可以给下一工位提供前序工位的装配信息。
图6中,在产品上线工位OP1010,上线工位信息采集终端从车间管理系统获取待上线的产品信息以及装配线的信息,并将信息写入报文中相应的产品信息区域和线体信息区域,信息采集终端将报文中的产品信息与上层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交互,跟踪计划的执行情况。当产品流转到工位OP1070时,在此工位进行零部件的装配,通过扫描枪获取装配的零部件信息,信息采集终端解析条码后与报文中的产品信息进行型号匹配判断,匹配成功后将装配的零部件信息存入报文相应的工位数据块信息区域和工位合格状态区域。当产品流转到工位OP1130时,在此工位通过报文获取前序工位的合格状态信息,若前序工位不合格则在此工位不进行装配,只有前序工位合格后才能在此工位进行装配;若在此工位有报警信息,则将报警信息写入报文中相应的工位数据块中的报警信息区域。当产品流转到工位OP1180时,在此工位进行质量数据的测量,设备从报文中获取产品的信息,根据产品信息调用相应的设备程序,当测量结束后将测量数据写到报文工位数据块中相应的测量数据区域,若有设备报警信息,则将报警信息写到报文中相应的报警信息区域,最后将工位状态信息写入报文相应的区域。当产品流转到工位OP1210时,此工位为返修工位,在此工位若产品要进行返修,返修结束后将产品返修数据写入报文工位数据块中的相应返修信息区域。在后续的工位中产生的装配信息按照报文的格式存入报文的相应信息区域中。在装配的每个工位,利用车间层的采集设备,根据报文的结构和工作机制编写后台和监控程序,运用B/S、C/S或两者相结合的模式,在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中实现底层设备的交互和信息采集、数据的上传及上层指令的下达等功能,并在前台界面进行显示。信息采集终端和上层信息管理系统都可以通过报文获取工位的实时装配信息,通过报文可以对装配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可视化管理。
3 应用实例
在本文所描述的物联网环境下的机械产品过程信息感知框架和信息交互标准的基础上,基于Java2平台企业版(Java2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J2EE)构架开发了信息感知系统原型,原型通过采用本文提出的信息交互标准,并在安徽某汽车发动机装配车间对该信息交互标准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验证。在发动机的装配过程中,涉及产品的机型较多,装配的零部件种类繁多,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也较多,且不同的设备的信息交互方式也不尽相同,尤其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发动机装配过程中的应用,使发动机的装配过程产生大量的装配信息,发动机装配过程中设备之间、设备与车间管理系统以及车间管理系统与企业上层系统之间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交互,如果没有统一的信息交互标准,就会使发动机装配过程信息的交互出现混乱,发动机的装配也就不能顺利进行。根据本文提出的信息交互标准制定了感知件FRID的电子芯片的数据格式和工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数据块的数据格式。在发动机的装配过程中,当发动机流转到每个工位时将产生的工位装配数据和工位状态信息以及设备信息存入RFID标签和PLC工位数据块中,车间采集设备的监控程序将RFID和PLC中的数据实时读取上传服务器或上层应用系统。上层指令通过车间采集设备下达到RFID或PLC工位数据块中来与底层的设备进行交互。在信息集成系统中建立工位控制地址与装配事件的映射,如设备报警与控制地址的映射、质量数据采集与控制地址的映射、物料ANDON(按灯)与控制地址的映射等,当控制地址发生跳变时引起装配事件的触发,数据采集管控处理器根据装配事件的触发获取感知信息,并将感知信息存入相应的工位PLC数据块相应的数据区和RFID相应工位数据区。工位智能装配单元主程序对RFID和工位PLC数据进行解析并上传到车间信息集成系统。信息集成系统可以对采集的感知数据进行统计、查询和分析,满足车间信息管理的需求。
4 结语
物联网中信息感知和交互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内容,本文基于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面向机械产品装配过程的信息感知构架,并以工位智能装配单元为中心建立机械产品装配过程多源信息主动感知模型。在物联网环境下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信息感知平台和多源信息主动感知模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针对机械产品装配过程的信息交互标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该标准的制定原则、信息交互标准的内容以及信息交互标准的工作机制。在实际应用中以安徽某汽车发动机装配过程为例,在发动机装配过程中按照该信息交互标准实现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中的信息交互,按照该信息交互标准可以对机械产品装配过程的信息进行整合,减少了数据冗余,有利于装配过程数据的采集和传输,该信息交互标准能较好地满足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信息的交互。
摘要:在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中信息的产生具有多源异构性,装配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多源信息给信息交互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分析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信息通信中存在的信息交互困难和应用多源信息感知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机械产品装配过程信息的交互标准,重点阐述了该交互标准的交互形式、交互结构以及该交互标准在装配过程中的通信过程;最后,结合该交互标准在某汽车发动机装配过程中的应用,展现了该交互标准在实际应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证明了该信息交互标准具有可应用性。
关键词:物联网,多源信息感知,交互标准,装配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国栋,孙增圻,刘化君,等.异构环境下车间层信息集成的分析与研究[J].信息与控制,2001,30(6):522-525.Liu Guodong,Sun Zengqi,Liu Huajun,et al.Analysis and Study of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in Shop Floor in Isomeric Environment[J].Information and Control,2001,30(6):522-525.
[2]Michael C,Markus L,Roger R.The Internet of Things[J].McKinsey Quarterly,2010(2):1-9.
[3]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胡永利,孙艳丰,尹宝才.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J].计算机学报,2012,35(6):1147-1163.Hu Yongli,Sun Yanfeng,Yin Baocai.Information Sensing and Interaction Technology in Internet of Things[J].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2012,35(6):1147-1163.
[5]贺德强,鄢萍,刘飞,等.基于对等网络的网络化制造中信息交互模式及其实现[J].中国机械工程,2004,15(3):217-220.He Deqiang,Yan Ping,Liu Fei,et al.Information Interactive Models and Implemention Based on P2P among Networked Manufacturing[J].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04,15(3):217-220.
[6]贺德强,鄢萍,刘飞,等.网络化制造环境下车间层信息交互模型及实现[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10(5):514-518.He Deqiang,Yan Ping,Liu Fei,et al.An Information Interactive Model and Implementation Technology in Shop Floor for Networked Manufacturing[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4,10(5):514-518.
[7]蒋研川,罗小明,尹超.基于SOAP的成套电器产品网络化定制系统信息交互技术[J].现代制造工程,2006(7):18-22.Jiang Yanchuan,Luo Xiaoming,Yin Chao.Research on the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of Electrical Equipment Networked Customization System Based on SOAP[J].Modern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2006(7):18-22.
[8]张映锋,赵曦滨,孙树栋,等.一种基于物联技术的制造执行系统实现方法与关键技术[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2,18(12):2634-2642.Zhang Yingfeng,Zhao Xibin,Sun Shudong,et al.Implementing Method and Key Technologies for IoT-based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12,18(12):2634-2642.
[9]任磊,张霖,张雅彬,等.云制造资源虚拟化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17(3):511-518.Ren Lei,Zhang Lin,Zhang Yabin,et al.Resource Virtualization in Cloud Manufacturing[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11,17(3):511-518.
[10] Huang G,Zhang Y,Chen X,et al.RFID-enabled real-time Wireless Manufacturing for Adaptive Assembly Planning and Control[J].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2008,19(6):701-713.
江苏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零售)验收标准
一、机构与人员
第一条 企业负责人应熟悉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法规、规章和所经营医疗器械的相关知识,无《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第36、37条规定的行为记录。
第二条 企业应配备与经营品种相适应的专职质量管理人员(以下简称质管员),每门店至少1名。
第三条 企业质管员依书面授权行使质量管理职能,并在企业内部依授权对医疗器械质量行使裁决权。
第四条 质管员应具有医疗器械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国家认可的相关专业初级以上技术职称。
第五条 质管员应接受上岗培训,考试合格,方可上岗。质管员应在职在岗,不得在其他单位兼职。
第六条 超过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担任质管员的,其年龄不得超过68周岁,并应提供申办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体检合格证明。
第七条 经营下列产品的,还应配备以下专业人员:
(一)经营家庭用医疗器械产品的,应配备每门店至少1名医师或护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二)经营角膜接触镜(不含角膜塑形接触镜)及其护理用液的,应配备2名以上(含2名)眼科医师或中级验光员(经劳动部门认定)以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三)经营助听器(植入性助听器除外)的,应配备2名以上(含2名)五官科医师或测听技术人员,并经生产企业或相关经营企业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四)经营其他需要为个人验配的医疗器械企业,应配备至少2名以上(含2名)医师(或技师)以上职称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
(五)在国家有就业准入岗位工作的人员,需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有效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六)企业负责人、质管员不得兼任上述专业技术人员。第八条 超过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承担企业专业技术工作的,年龄不得超过70周岁,并应提供申办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体检合格证明。
二、经营场所与设施设备
第九条 经营场所应设在方便消费者购买的门面房内。经营场所应宽敞、明亮、整洁、卫生,与办公、生活、库房等区域应分开,不得设在居民住宅内、部队营区(不含可租赁区)以及其他不适合经营的场所。
第十条 企业的经营场所面积应不少于40平方米(以房屋产权证建筑面积,无产权证以使用面积×1.2计,下同);
在超市等其他商业企业内经营医疗器械的,必须具有独立的区域。专营医疗器械的,经营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使用面积); 兼营医疗器械的,经营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使用面积)。
第十一条 营业场所应有产品陈列柜,陈列所经营的医疗器械产品。柜台及货架整齐,柜组标志醒目。
零售药店兼营医疗器械的必须设立专柜(橱)陈列医疗器械,不得将医疗器械与非医疗器械混放。
第十二条 经营下列产品,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经营角膜接触镜(不含角膜塑形接触镜)的,应设置检查室(区)、验光室、配戴室(区)等验配场所,配备配戴台、洗手池、干手器、视力表、检眼镜、镜片箱、电脑验光仪、裂隙灯显微镜等仪器设备。
(二)经营助听器的,应设置接待检查室(区)、听力测试室等,配备专业听力测试仪器、计算机编程器等专用设备。
第十三条 企业具备及时补、供货条件的,可不设仓库,但产品应全部上架、入柜或置于展示区;需要设置仓库的,应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配备与所经营品种相适应的储存、保管设备。
第十四条 经营需要验配或家庭用医疗器械的,应具备售后服务能力或约定第三方给予技术支持。
第十五条 企业应配备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计算机设备和管理软件,能实现与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计算机数据关联,及时上传购、销、存等相关数据,具有接受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通过远程监管平台对其购、销、存进行监督管理的条件。
三、管理与制度
第十六条 企业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标准,结合企业实际及经营范围,制定下列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并有措施保证予以实施。
(一)岗位责任制;
(二)员工法律法规、质量管理培训及考核制度;
(三)医疗器械购销管理制度;
(四)质量验收、保管及销售制度;
(五)不合格产品处理程序;
(六)质量跟踪和可疑不良事件调查、报告制度;
(七)文件、记录、票据管理制度;
(八)售后服务制度;
(九)医疗器械召回制度;
(十)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审核制度;
(十一)仪器、设备、计量器具管理制度;
(十二)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第十七条 企业应建立下列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记录及档案,并有措施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
(一)员工健康检查档案;
(二)员工培训档案;
(三)医疗器械质量信息相关档案;
(四)供货方及审核相关档案;
(五)进货、验收、销售、退货等相关记录/凭证档案;
(六)用户相关档案(必要时);
(七)设施设备/计量器具管理档案(若有);
(八)不良事件监测/召回及报告相关档案。
四、零售连锁企业特别要求
第十八条 零售连锁企业各门店申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应符合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零售)许可验收标准相关要求。
第十九条 零售连锁企业应设总部,总部应单独申领零售连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第二十条 零售连锁企业总部应指定一名最高管理层中人员担任质量负责人,负责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零售连锁企业总部负责人不得兼任质量负责人。第二十一条 零售连锁企业总部应设置质量管理机构,质量管理机构至少由质量管理机构负责人等3人组成。
零售连锁企业总部的质量负责人不得兼任质量管理机构负责人和门店质管员。
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经营医疗器械的,质量负责人、质量管理机构负责人和质管员可分别由相应的药品质量管理人员兼任。第二十二条 零售连锁企业总部“机构与人员”的其他要求,包括质量管理相关人员资质等要求参照《江苏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批发)验收标准》实施。
第二十三条 零售连锁企业总部的经营场所可以设在相对独立的非门面房内,但不得设在居民住宅内、部队营区(不含可租赁区)以及其他不适合经营的场所。
第二十四条 零售连锁企业总部的经营场所面积不得少于100平方米。
第二十五条 零售连锁企业总部应设立与企业经营规模、经营品种相适应的配送中心。各门店经营的医疗器械应由总部统一采购,由配送中心统一配送。
配送中心应设置仓库,仓库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第二十六条 零售连锁企业总部“经营场所与设施设备”、“管理与制度”其他相关要求参照《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批发)验收标准》实施。
五、角膜塑形接触镜验配门店特别要求 第二十七条 角膜塑形接触镜验配门店申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除应符合医疗器械经营企业(零售)许可验收标准相关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验配人员应是中级职称以上的眼科医师或中级视光师或高级验光员(经劳动部门认定),并经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专门培训。
(二)验配场地总面积不得少于45平方米,设置有接待室(区)、检查室(区)、验光室和配戴室(区)等,并有良好的环境及卫生条件。
(三)应配备相应验配设备,至少应包括:角膜曲率计、角膜地形图仪(8mm以上直径测量范围)、非接触眼压计、角膜厚度测定仪、电脑验光仪、综合验光仪、验光试片箱、裂隙灯显微镜、远/近视力表、检眼镜、眼底镜、荧光素钠试纸、焦度计、镜片投影仪(不低于7.5倍)、镜片弧度测定仪等。
(四)验配门店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第二十八条 验配门店应取得生产企业或角膜塑形镜经营企业(以下简称经营企业)的授权/认定,并只能从该企业采购角膜塑形镜。验配门店应与进货企业签定责任书,确定各自在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中应负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 验配门店应有严格的验配管理规范。
(一)使配戴者充分了解角膜塑形镜的相关知识,包括:作用原理、临床使用现状结果、镜片矫治效果、维持期镜片的使用、配戴风险、禁忌症和注意事项、可选择的其他矫正近视的方法等。
(二)所有配戴者都应进行眼科和角膜塑形镜相关的必要检查,除眼科裂隙灯常规检查外,应包括:角膜形态、角膜厚度、眼轴、眼压、眼位、远近视力、屈光度、泪液测试、角膜直径、瞳孔直径、眼底检查,并根据检查数据确定是否适合配戴角膜塑形镜。
(三)首次配戴镜片和定配前应进行试戴,观察、评估适配状态并进行试戴评估。
(四)根据检查数据和试戴评估结果设计定片参数和配戴方案。
(五)必须给配戴者提供配镜后使用指导,内容至少包括: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个人卫生要求、镜片配戴操作、镜片护理常规、护理产品和镜片盒的使用、出现副作用和紧急情况的处理等,并提供使用说明书
(六)必须对所有配戴者建立档案,保存验配记录、复查记录,以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保存期至少为5年。
(七)随访复查的时间前6个月以内至少7次,6个月之后定期复查,复查内容包括:屈光度、视力、移动度、中心定位、舒适度、荧光素染色、角膜地形图、眼压。
第三十条 验配门店应从生产企业或经营单位取得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产品使用说明书,产品使用说明书应符合《角膜塑形用硬性透气接触镜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要求。
第三十一条 验配门店有责任指导验配者正确使用角膜塑形镜和护理产品。严禁销售、使用无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的角膜塑形镜和护理产品。第三十二条 验配门店应保证角膜塑形镜具有可追溯性,能从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追溯至配戴者。验配门店采购产品时,应同时索取生产企业与经营企业共同制定的《角膜塑形接触镜使用责任书》三联单(并加盖经营企业和验配门店印章)。配戴者在验配角膜塑形镜之前,应阅读三联单内容并与验配人员共同签字。验配后,三联单由配戴者、验配机构和经营单位各收存一联。三联单的内容应包括:配戴者姓名、性别、年龄、验配日期、验配机构、验配人员、对配戴者眼睛验测的主要标识数据、产品名称、规格、编号、识别标志、生产企业、经营企业、注册号、各方责任、验配人员及配戴者签字等。
第三十三条 验配门店使用的试戴镜片应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检验中心的合格检测报告,并有规范的使用、处理规定。
第三十四条 验配门店如发现产品使用中出现质量事故,应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协助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处理。
六、检查验收评定标准
第三十五条 现场验收时,检查组(至少两人组成)应对以上条款逐项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并逐项做出合理缺项、肯定或否定的评定。涉及否定评定的,还应逐项分别对不合格进行陈述。第三十六条 开办、变更和换发许可证的企业现场验收应依照本标准进行。对现场验收结果符合本标准的,评定为验收合格;对现场验收结果不符合本标准的,评定为验收不合格。若不合格条款(不含合理缺项)不超过3条(含3条),且不合格条款不需现场复核,只需提交书面证据审批部门即可对整改完成情况进行复核的,现场验收结果可评定为“整改后复核”。
第三十七条 验收结论为“整改后复核”的经营企业上报现场验收报告时需附不合格条款整改报告并完成全部整改。
七、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标准适用于医疗器械零售企业(含按医疗器械管理的体外诊断试剂零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部分需要特殊管理的医疗器械经营资格和条件有明确要求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九条 本标准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企业负责人: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指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授权的最高管理者;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指经营者或经营者授权的最高管理者。
首营企业:购进医疗器械时,与本企业首次发生供需关系的医疗器械生产或经营企业。
首营品种:本企业向某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首次购进的医疗器械。
角膜塑形接触镜:俗称OK镜,指通过改变角膜的形态来矫治屈光不正的医疗器械。
角膜塑形接触镜经营企业:是指受生产单位委托,向验配机构和验配门店供应角膜塑形镜产品,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
角膜塑形接触镜验配门店:取得医疗器械零售验配经营许可,由生产企业或有资质的经营企业认可并授权,直接为屈光不正患者检查验光,使用角膜塑形镜为配戴者矫正裸眼视力。
零售连锁企业:经营同类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实行统一质量管理,由10家及以上的零售门店组成的零售企业。
第四十条 本标准由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四、《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零售许可经营范围要求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零售许可经营范围仅限在以下范围内核准:Ⅱ类:6801基础外科手术器械,6820普通诊察器械(6821家用电子血压脉搏仪归入6820无创性电子血压计),6823家用超声理疗设备,6824家用弱激光体外治疗仪,6826物理治疗及康复设备,6827中医器具,6840自测用体外诊断试剂,6841血糖分析仪用采血针,6854家用小型制氧机,6864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6815玻璃注射器,6866家庭理疗护理用高分子耗材(如输氧管、输氧面罩、雾化组件、肛门管、鼻饲管、导尿管、臭氧治疗仪配件等)。
按照“合理布局、总量控制、有利于监督”的原则,药品连锁企业零售门店除以上许可范围外,还可依申请增加“Ⅲ类:6815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含针),胰岛素注射笔专用针”经营范围。其他零售药店医疗器械经营时间在3年以上、经营规范、质量管理制度健全、无经营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被处罚记录的,也可依申请增加“Ⅲ类:6815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含针),胰岛素注射笔专用针”经营范围。
文明班级评比主题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力争做到
行为文明、语言文明、仪表文明、安全文明。
一、文明标准
(一)环境文明爱护校园环境,不在课桌墙壁乱写乱画,不乱扔垃圾,不
随地吐痰;认真打扫班级教室卫生、分担区卫生,并保持干净整洁;注重班级文化建设。
(二)语言文明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不讲粗话脏话。
(三)仪表文明学生精神状态健康向上,班风、班貌、学风有积极向上的形象,学生仪容仪表好,遵守礼仪常规,在文明礼貌养成及诚信教育中有突出的表现。
(四)行为文明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努力促进民族团结;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上课或会议期间关闭手机;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男女同学不得在公共场合过分亲密,不在公共场合嘻戏打闹、大声喧哗,不在公共场合吸烟;不翻越围墙栅栏。
(五)安全文明遵守交通规则;不私自上山下河;班级无打架,喝酒等
严重违纪事件。
二、自主活动有创新并取得一定成绩。
三、每月根据文明评比活动中的表现和班级量化考核积分合计计算积分并
公布,文明评比得分占总分70%,班级量化考核积分占总分30%。自主活动可根据活动创新性及所取得的成绩另行加分(1-10分)。
扎兰屯农牧学校精神文明评比办公室
2013年3月28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以及与世界经济的逐步接轨, 电力投资规模日益加大, 电网工程项目建造过程也日趋复杂,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新的形势, 新的挑战, 电力企业必须密切追踪国际先进管理模式, 以实现项目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目标, 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供电公司面临项目多、任务重的局面, 在全面完成建设目标的同时, 确保基建安全稳定局面, 提升电网建设质量, 落实精益化工程建设管理的任务愈显重要。制度标准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 是提升电网建设安全质量、工艺水平, 提升管理效率和效益的基石。
电网基建主要指输变电工程的建设, 包括土建、电气一次、电气二次、通信等多方面的建设, 在施工和验收过程中涉及多项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规范。而电网基建工程施工场所一般都远离日常办公地点, 若基建员工在进行现场勘探、施工、监理、验收时需查询工程相关的管理制度、标准及规范, 则需携带大量纸质文件, 供现场使用。但现场携带大量标准规范不适应施工现场的“随时随地”的实际需要, 尤其是长距离的输电线路工程。
2 基建施工及验收标准规范移动检索应用目标
结合“互联网+”和“云存储”技术在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通过研究在移动智能终端中查阅基建施工及验收涉及的各类管理制度、标准及规范文档, 对基建施工及验收所需的各类管理制度、标准及规范文档进行分类, 将基建验收涉及的各类文档进行整理, 转化为可搜索的文档存储于云存储中, 基建员工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 可随时、随地查阅并搜索文档中的内容, 摆脱当前工作环境中所遇到的困难, 如需打印文档、随身携带文档、不方便查找等问题, 大大提升基建管理的工作效率与知识管理水平。
3 基建施工及验收标准规范移动检索应用实现手段
通常标准规范、管理制度等文件在智能终端上通过浏览器阅读时, 是全文阅读的方式, 即在智能终端上查看全文, 在文件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该种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标准规范、管理制度等文件内容较多, 篇幅较长, 当查找某项特定内容时, 需要在文件中进行前后切换, 操作极为不便。尤其是基建施工现场一般都远离办公地点, 智能终端的屏幕较小, 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十分不便。
因此, 20 1 5年9月,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徐州供电公司开发了《基建施工及验收标准规范移动检索应用》A P P, 通过全文搜索的方式, 实现了在智能终端上对于基建施工及验收标准规范的查阅。当用户需要查询某项内容时, 先输入需要查询的关键字, 系统会将该关键字在标准规范、管理制度等文件中各章节出现的位置列出, 然后用户根据关键字前后的上下文选择其需要查阅的内容, 进行阅读。
3.1 基建验收相关的管理制度、标准及规范的全文索引制作
基建验收相关的管理制度、标准及规范的收集、整理以及全文索引的制作是项目的基石, 在该部分工作中收集必备的基建施工及验收相关的管理制度、标准及规范文档, 如《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1 1 0k V~10 0 0 k V变电 (换流) 站土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110 k V-5 0 0 k V架空电力线路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等。中文全文索引的制作流程如图1所示。
对文档的全文索引制作, 将词典分词与文法分析算法相结合, 采用“正向迭代最细粒度切分算法”, 极大的提高了中文检索的命中率, 制作生成的全文索引与H T M L 5文档、P D F文档一起生成压缩包, 供移动终端下载使用。
3.2 文档分发
文档分发功能是将制作好的包含全文索引的H T M L 5文档分发到用户的移动终端上。在新的管理制度、标准及规范制作好后, 在服务器端上传该文档, 服务端会自动向系统中的所有用户的智能手机终端发送通知消息, 告知其有文档更新。用户接收到通知消息后, 可以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连接到服务器进行文档的下载或更新。
3.3 移动应用开发
移动应用是面向用户的接口, 是次应用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的功能有:
(1) 文档安全管理。
用户在使用移动应用前, 必须先进行登录, 登录后, 才可访问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的文档内容。登录时不仅会进行用户名、密码的验证, 也会对设备进行授权验证, 允许授权的终端设备访问, 非授权的终端设备无法访问。
(2) 文档阅读与搜索。
在移动应用中将所有文档以列表的方式进行展示, 用户可点击文档进行阅读, 也可通过输入关键字的方式进行搜索, 应用会将包含该关键字的文档逐一列出, 并标明该关键字在文档中出现的次数及位置, 用户可以直观的获取到需要的信息从而进行查阅。系统文档列表界面如图2所示。
当输入搜索的关键词时, 移动应用会列出所有文档中包含该关键词的数量, 点击进入某文档后, 会列出该查询关键词在文档中各章节出现的频度, 此时用户可根据自己需要选择需查阅的章节。关键词搜索文档列表界面如图3所示, 关键词搜索文档章节列表界面如图4所示。
在用户为了具体查询某个标准、规范的详细内容而进行具体章节阅读时, 移动应用会将搜索关键词列出, 用户可点击页面右侧的箭头在关键词之间切换, 以寻找合适的内容。文档阅读界面如图5所示。
(3) 文档更新。
文档更新包括:移动应用可以接收到服务端发送的通知消息, 及时提醒用户有新的文档发布或者有文档需要更新;当手机连接到服务器时可以从服务器获取可以更新的文档列表, 选择相应的文档更新至移动终端中。
4 基建施工及验收标准规范移动检索应用使用情况
自201 5年1 0月起, 基建施工及验收标准规范移动检索应用A P P在国网徐州供电公司基建系统开始试点推广应用, 220 k V微山湖输变电工程等1 0余项工程的参建人员普遍反映, 该系统简单易学、方便便捷, 在现场更快、更方便的查阅各类文件, 提升了现场管理的精益化水平, 满足了电力企业基建工程施工及验收管理的需求。
5 结语
基建施工及验收需要查阅各种标准、规范、管理制度等文件, 通过基建施工及验收标准规范移动检索应用, 可帮助基建建设的管理、监理、施工人员在现场更快、更方便的查阅各类文件, 提升各类人员的知识管理水平与能力, 从而提升电网建设质量、管理效率和效益。
摘要:针对基建施工及验收特点, 分析基建施工及验收标准规范移动检索应用目标, 介绍该应用实现手段以及使用情况。
【互联网产品验收标准】推荐阅读:
互联网产品的开发流程01-08
互联网产品运营计划书07-24
互联网产品经理工作岗位说明09-21
互联网金融培训、互联网金融课程、互联网金融培训课题10-23
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营销课程02-28
互联网金融培训机构:互联网金融培训平台06-13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保险模拟试题及答案10-15
互联网营销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