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维目标

2025-0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什么是三维目标(精选7篇)

什么是三维目标 篇1

第一篇

认识

一.什么是三维目标-------定义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或标准,也就是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和特征的预期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夏谷鸣,2008)。

二.如何理解三维目标------含义

知识与能力:是三大目标之一,而且处于首席的位置。因为知识与能力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知识与能力是新课程提出的目标,但实际上它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双基”,即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高中英语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掌握33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优秀的要达到4500-5000个词汇。读懂一定难度的文章,学会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是能力赖以形成的基础。无论一个人说得多么漂亮,如果没有基础知识,用的时候看到词不会,小文章也看不懂,解释不了,等于没学。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松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当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有一种不加分析地,笼而统之地淡化甚至贬低“双基”的倾向,有些教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钟情于“创新”而冷落“双基”,他们把基础和创新完全对立了起来,这显然是错误而有害的。事实上任何创新都离不开继承,任何高精建筑,都离不开牢固的基础,正确的继承和扎实的基础只会促进而不会妨碍发展和创新。现在,课改纲要把“知识与技能”列为三维目标的第一维,这不仅是对于我们过去重视“双基”教学所给予的应有的肯定,也是对当前某种淡化“双基”的倾向所提出的一种警示。

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目标之一,“过去的教学大纲从来没有这样提出过。今天作为目标提出是为了匡正“以知识为中心” 的教学偏颇。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的弊端之一,就在于重结论,重结果,而轻过程,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采取了填鸭式、接受性学习和死记硬背。现在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的一个维度,因为它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终达成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学生生存、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它留给学生的是一些对他们终身有用的东西,所以充分肯定了它的教育价值,表明了对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给予了高度重视。打个比方,说知识好比一个百宝箱,里面藏了大量的珍宝,而这些珍宝不会自动的学习与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探究通过创设情境等手段与途径,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实现知识的内化。这个过程就是新课程要求的“过程与方法”是学生联系实际体验感悟知识的过程。“过程与方法”虽然作用重大,但却不是离开“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独立自在的目标,而是相随二者同步发展的伴生目标。在教育目标中引进它,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表明了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这是为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 “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相对应。但“对应”并非相等,它比之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人的精神状态。从知识的传授到对人的重视,从技能技巧的掌握到对人的精神、心理的关怀,凸现了人的本体意义。有效的情感教育不是通过讲解培养的,它搭载于情景话题、语言知识、小组互动、语篇的输入和输出等教学因素中,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知、体会和反思,直至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品质(胡洁元,2009)我们也可以反思一下,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向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那样关注过他们的心理健康,做学生心灵的“牧羊人”?黄洋的个案令人心痛。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陷入了教育的误区。学生潜移默化中已经被植入了价值观迷茫的基因。只育“才“不育”人。结果必是“人才两空”。三.如何整合三维目标-------意义

三位目标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说知识与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过程与方法则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与手段。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保持课堂教学具有生命力的系统。三个目标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说得再明确不过:“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句话至少让我们明了这样几点:

(1)“过程(二维)”是三维目标的最重要的连接纽带:既是达成认知目标(一维)、情感目标(三维)的主要途径,也是“学会学习”即掌握方法的途径。如果离开了教育教学过程,培养人的教育目标就成了一句空话,方法也不可能产生。

(2)落实第一维目标——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是教学的最基本的过程,而第三维的目标——形成正确价值观是蕴含在这一基本“过程”之中共生的,而不是单列的教学过程,也不是外贴的标签。它必须是在认识知识及建构知识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终达成,离不开体验、探究的“过程”和科学的“方法”,任何一种学习过程都不仅仅是单纯的认知学习过程,其中还包括学生动机的维持和改变,情感态度的形成、变化与思想文化的熏陶等等。过程和方法是连接另外两者的纽带;知识与技能是实现另两个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另两者的升华。举个例子如果把英语素养比做一座由“三维目标”构成的大楼,知识与能力就是基座,过程与方法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上层建筑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这座大楼的内外装修。

第二篇

思考

一.三维目标设立的误区

关于教学目标的英文表述有三种:Goals,Aims,Objectives。但这三种表述却有着明显的区别。Goals和Aims指的是目的,Objectives才指目标。是以学生为出发点,是具体的课堂学习目标。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所确定的目标当属此种。然而在平时的听课、评课、说课活动中,有些教师却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够重视,在教案中省略了对教学目标的描述,直接描述教学过程;有的教师把“目的”当作“目标”,导致目标过于笼统、宽泛,甚至流于形式;有的老师任意降低或拔高目标。这些问题和偏差给实际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误导性。

第一,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一些课听下来我们总觉得心虚,我们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抓“双基”,但也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双基”。“双基”毕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也是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因此,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4月15号在64中,听了两节张若兰老师和朱海风老师的家常课,感触颇深,两位老师都是特别能就这学生的高度设计课堂的教学。比如说朱海风老师讲的是高二的定语从句,她没有上来就讲关系代词,关系副词,先行词这些比较抽象的名称,而是从一个问题导课的“Who is the most handsome boy I our class?”一个小伙子很自信的说,是我。大家哄堂大笑。这样的一个问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接下来老师就从”a handsome boy”这个词组入手,讲了什么的定语,什么是前置定语,后置定语,什么是定语从句以及定语从句中各个部分的名称,作用,用法以及练习。层层深入,问题设置非常的充分而且注意了学生的反馈。一堂课下来,所有学生都能跟得上老师的思维,学生学会了什么是定语从句,什么时候该用关系代词,关系副词怎么用。我们说这样的课堂就是生命化的课堂。他没有多么的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能俯下身来关注到你的学生,这样的课堂就是生命的课堂。可能3中,附中的孩子不需要这样上,可是64中的孩子就是需要这样上,这不就是关注了学情吗?所以说理论是永远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的。

第二,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首先,由于“过程、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一般教师设计这类目标的意识不强,有些教师是有明确的意识,却在设计和操作中明显地出现了“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方法的价值丧失殆尽。学生们越记越复杂,越学越糊涂。这种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的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是,现在却有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这类教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而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有积极的作用。我们纵观现在的高中课本选材广泛、题材多样,而且每一模块、每篇文章都是仔细斟酌、精挑细选的,摆在师生面前的就像是一桌丰盛的精神盛筵。学生读完每篇文章、学完每个模块都会受到影响和启迪。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及时对学生启发和点拨,利用好它们。如:必修一Module2就是“My First Day at SeniorHigh”,通过教学要向学生渗透热爱学校、热爱老师和同学的情感态度,与老师同学积极融洽地相处。必修二Module2是“No Drugs”,通过教学要向学生渗透“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思想。通过必修二“Newspapers andMagazines”和必修五“The Great SportsPersonality”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习宇航员、运动员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Module2和Module4“Fantacyliterature”和“Music”的学习要引导学生热爱文学和音乐,培养音乐和文学素养。通过Module6“War and Peace”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每学到一个模块,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欣赏,以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情感的共鸣。让学生看完后用英语写出自己的感想或感受,或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讨论,用英语写出调查讨论的结果,上课时大家一起分享。也可以适当组织小型辩论赛来弘扬积极正确的思想,摒弃错误的观念。

二.三位目标的表述 1.分析教材特点:

NSE高中英语教材整体分析

一、词汇分布情况

初中阶段1600词。通过多种语境和有意义的训练,学习新词,使学生在学完1-5册时词汇量达到2500词,顺序选修完6-8册时词汇量达到3500词(课表要求的词汇量:)。

二、语法项目分布 1.必修一:复习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动词的-ing和-ed形式作表语和定语、形容词比较级、冠词;

2.必修二: 将来时、过去完成时、不定式、动词的-ing形式作主语、表语、状语,副词和副词词组、状语从句;

3.必修三:被动语态、不定式、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间接引语、定语从句;表对比的状语从句和让步状语从句,并列句、主谓一致;

4.必修四:将来进行时,将来时表达法,被动语态的复习,情态动词,条件状语从句和让步状语从句,祈使句;

5.必修五:前三个模块式动词的复习,包括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将来时,过去时,过去完成时,过去进行时,-ing形式-ed形式,to do ,系动词;第四模块复习被动语态;第五模块复习状语从句;第六模块复习定语从句。比前四册书加深了,综合性更强了,对应着更多的训练题,在学中用,在用中学。6.选修六:动词的-ing形式做状语、动词的-ing形式的完成式和否定式,以及动词的-ing形式作宾语和不定式的区别;现在完成进行时;虚拟语气。

7.选修七:构词法;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倒装;强调句;更多的状语从句的复现;省略;过去分词作状语的用法;虚拟语气。

8.选修八:主语;情态动词;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状语和状语从句;定语和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不简单罗列或讲解语法结构和规则,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对比、总结等方法发现语法规则,培养语法意识,并给学生提供运用语法的机会。

2.三维目标书写的几个关键词

全面:就是指既要有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也要有能力,情感,习惯方面的目标。适度:就是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一安课的容量既不能太多,以致学生消化不了,也不能太少使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目标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个班里的几十个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动机水平是有差别的,教师拟定的教学目标应有针对性,又分别适合于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学生。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分层次教学。要关注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这也是我们生命化课堂所追求的。

明确,就是目标要抓住教材的重点,不要不分主次地提出一连串教学目标。具体:主要是指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要用学生的学习结果来表述,不要用教师或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来表述。例如“可用”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或”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来表述。用学习结果的动词来表述,这样才能检测教学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通常使用”认识,掌握,能用。。表示,能说出,能标出“等反映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这就使教学目标具体化。3.三维目标的设立原则

.理论依据《英语课程标准》,一堂英语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三方面设定,即教学目标(Instructional Objectives),包括语言知识目标(language knowledge)、语言技能目标(language skills);教育目标(Educational Objectives),包括文化目标(cultural awareness)、情感目标(affect),学习策略目标(learning strategy)最后是个人发展目标(Personal Objectives),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根据Mager(1984b),教师在撰写教学目标时要把握ABCD原则:

A---Audience(行为主体),一般而言就是学生,如:Students will be able to…(122中的课例)

B---Behavior(行为动词):对学生的行为、动作或者做事的结果的预设,这种行为或结果必须是可以观察或者听到的。在叙写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参照《标准》里课程目标不同方面、不同级别所用的行为动词,如理解、抓住、听懂、提取、表达、列举、预测等;也可以参考布鲁姆等人提出的认知、情感、运动技能等领域目标分类所用的行为动词来叙写教学目标,如define, describe, identify, know, label, list, match, name, outline, recall, recognize, select, state, comprehend, convert, defend, distinguish, estimate, explain, extend, generalize, give examples等。

C---Condition(行为条件):在何种条件下学生做事或开展活动,如:after debating,given a specific instrument等。

D---Degree(表现程度):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4..案例分析:人教版高中英语Module 2 Unit4 Wildlife Protection的Warming-up和Reading

【教学目标】

Help the Ss to get to know how to help wildlife and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protecting wildlife.(让学生了解如何帮助野生动物并且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Train the Ss’ learning strategies, such as skimming and scanning.(训练学生的的学习能力如速度和细读能力)

Get students to learn and use different way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让学生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表达自己)

【分析】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预期描述,是以学生为目标主体的,而不是教师。判断教学有没有效果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所以,我们在关注教学目标时常见的help,train,get…to learn等描述都是不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理念的,取而代之的应该是“Students will be able to…”等课时教学目标描述,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指导课堂教学围绕学生进行。教学目标描述不明确、不具体,形同虚设

【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英语Module 4 Unit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r的Reading

【教学目标】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learn and master the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学生能够学会并掌握有用的词汇和词组)Improve the reading ability.(提高阅读能力)

Learn to keep an optimistic attitude to life and foster sense of humor.(学会对生活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培养幽默感)

〔分析〕目标1)的描述过于模糊和宽泛。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中出现的新单词和新的词组往往较多,教师要列出要求学生掌握的具体词汇和短语,否则学生会因目标词汇过多而产生畏惧心理。目标2)提到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学生无法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可以学到或者说培养起来的。这些都是一些虚设目标,没有可操作性,缺乏可评价性。

讲了这么多,下面该轮到我们实战演练了,大家可以就刚刚看过的课,谈谈自己的想法。这节课的三维目标已经呈现在大家面前了,我们看看这个三维目标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注意到了刚刚讲到的几个原则?在授课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实现的?那我们把时间交给大家。

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将高中阶段的词汇量由原来的2,000个增加到3,500个,这一大幅度增加势必给中学的词汇和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挑战。近几年NMET阅读理解试题十分重视对考生猜词能力的考察,因此猜词能力即使用猜词策略的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了。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让学生了解英语词汇的一些常见的构成方法,就可以对词义进行有效的猜测。构词法(派生,缩略,合成,混合)知识不仅有助于词义猜测,还可以大大扩展学生的词汇量。上下文线索(定义,解释,同义,反义,举例,因果,背景关系):一个单词用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所以孤立地去背一个词的定义对于充分理解词义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从上下文中去揣度词义这一策略在英语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能够学会。。的方法)2.能力目标:

(1)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并使阅读更加轻松容易。

(2)训练学生从上下文猜测词义使他们大大增强了理解能力并且阅读速度也大大加快。(3)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整体理解的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必须把注意力导向更大的(过程与方法应该描述的更加清晰,设计了哪些活动,通过活动,学生能够获得哪些能力。哪些活动是适合全体学生的,哪些是适合有一定能力的学生的。体现分层次的教学)语言单位,增强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教学手段更加有趣而且充满挑战性。因为猜测过程本身包含着解决问题的特点,所以它使阅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迎接挑战。

(2)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也使他们在阅读中建立起很强的自信心。(稍显宽泛和模糊)

 那么,活动的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这样几句话: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什么是三维目标 篇2

一、认识小学《科学》课程的“三维目标”

建国以来,小学《科学课》经历了多次的变革。1981年以前,小学生学习《自然常识》,其目的是为了教授科学知识,可以说这是“一维目标”;1981年以后更名为小学《自然》,目标除了教授科学知识,还要学习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但那时并不称为科学探究,而是简单的教会学生观察、实验等方法,可以说这是“二维目标”;进入21世纪,从小学《自然》发展到小学《科学》,不仅名称上来说更科学、更合理、目标更明确,科学启蒙教育的要求更高、更全面了,而且在目标上提出了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和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这是在原来只教授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科学探究更为强化,科学态度更显性化,这便是科学课的“三维目标”。

在小学科学课目标中的三个维度,分别有不同的作用,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主要载体,它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小学科学课包含的科学知识有: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科学探究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是科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可操作性,学生比较好掌控,它包括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态度,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思想品质教育,它包含了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科学素养的培养,弘扬科学精神,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善于思考和分析,同时能听取不同意见的精神等等。

二、“三维目标”的整合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小学科学课中的“三维目标”,它即是总目标,又是每节课的分目标,无论是教授什么知识内容,都要从这三个层次去引导学生学习,长此以往,才能培养出雄霸世界的“科学的孩子”。好的教学活动,往往能达到多个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科学的实施三维目标,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使三维目标能够相互溶合,相辅相成,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来完成,在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必须以这三大要素进行表述。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维目标”如何整合是焦点,是难点,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有限,要想落实科学探究,渗透科学态度,却弱化了科学知识;着重科学知识的教学,又忽略了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开动智慧,开拓创新,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我在备课或讲一节公开课的时候,一般都会把自己放在教材编写者的位置上,以他们的角度认真思考,教材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内容?这节课要体现出《课标》的哪部分内容呢?它又为什么放在这个年段来讲呢?通过这样的换位思考,便很容易把握住教材,从而更好的进行教学。例如: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白醋和小苏打的变化》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精彩片段: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我用一句话引入教学,“厨房里有一些常见的物质,老师拿来了两样,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这两种物质有所了解的同时,复习科学课上学到的观察方法,更是为了接下来的活动做准备。这时,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引导学生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尝、用手摸这些观察方法来辨认白醋和小苏打,在总结课题的同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有地放失地渗透了“有时,光通过观察收集的证据并不能证明这是小苏打”这一科学理念,其目的是和后面“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相呼应,让学生从中体会“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三维目标”对学生的评价

每一种学科都有其独特的评价标准,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与培养目标,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无论是设定教学目标,或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必须紧紧围绕科学课的“三维目标”,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也必须紧紧围绕科学课的“三维目标”。

保底目标到底是什么? 篇3

教学过程:

师:(板书:平均数),今天我们来讨论与平均数有关的问题

出示:男生平均身高142cm,女生平均身高140cm,你们有什么想法?(师:故意设陷阱)

生:可以求出男、女生平均身高是多少cm。

师:怎么求?

生:(142+140)÷2=141(cm)

师:都同意这种做法吗?(生都同意)今天就解决这个问题,都做对了,就可以下课了。(师: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生:(沉思)不会这么简单吧?

生:应该知道人数是多少。

师:补充上一个条件:一个运动队共10人?又该怎么求呢?

生:(又思考片刻)不知道男、女生各多少人?

师:想一想,设一设,试一试。

生:得数不固定,因为男、女生各是多少人不固定。

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计算各种情况,并配合:这个线段区间图,估计答案分别在哪个区间上。

140141142

生:讨论:当男生人数分别是2、3、4、5、6、7、8时,平均数各是多少?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进行分组讨论,效率高,教师深入小组参与引导]

生:分组汇报自学的结果,先估计所算答案在哪个区间上,再列式分别是:

当男生人数是2、3、4时,答案在140~141之间,算式分别是:

(142×2+140×8)÷10

(142×3+140×7)÷10

(142×4+100×6)÷10

当男生人数是5时,答案是141,算式是(142×5+140×5)÷10,即(140+142)÷2

当男生人数是6、7、8时,答案在141~142之间

算式分别是:(142×6+140×4)÷10

(142×7+140×3)÷10

(142×8+140×2)÷10

[反思]

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重点让每个学生说出答案,在哪个区间上。这是教师在说课时阐述的本课保底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估算。即让学生看到题目,不用计算就能根據线段区间估计答案在什么范围内。但没有引导学生观看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出求平均数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两个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问题。求平均数问题最基本的保底目标不应该是正确估算答案的范围,而是让学生在弄清求平均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并利用线段区间图理解求平均数问题的本质,最终通过分析观察引导学生得出求平均数问题的方法是用“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一基本定律。

2.对(140+142)÷2=141(cm)教师给予简单的肯定。其实对(140+142)÷2=141(cm)正确是有前提的,即当男、女生人数相等时才是可以的,但也应通过从:

(140×5+142×5)÷10

=(140+142)×5÷10

=(140+142)÷2

推导得出,如果直接列成(140+142)÷2应是错误的,如果教师把这个推导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弄清来龙去脉,体验错误的成因,学生理解就深刻了,也就不至于练习巩固过程中又出现一片错误。

题目:什锦糖每千克60元,水果糖每千克40元,两种糖合成一种糖,每千克多少元?

生:(60+40)÷2=40(元),错误率达85%。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既要关注过程,但更要关注结论。对平均数问题的教学,教师利用线段区间图让学生充分理解估计所求平均数在什么范围,这仅是让学生体验求平均数问题的过程,但必须让学生在经历探究求平均数问题的过程中推导总结得出求平均数问题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

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篇4

1.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比较

教学目的是传统教学设计中由教学参考书的编者制定或者由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制定的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是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由授课教师制定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①理解振动图像的物理意义;

②利用振动图像求振动物体的振幅,周期及任意时刻的位移;

③会将振动图像与振动物体在某时刻位移与位置对应,并学会在图像上分析与位移有关的物理量.

2.振动图像演示的基本实验方法:

观察沙摆演示实验中拉动木板匀速运动,让学生学会这是将质点运动的位移按时间扫描的基本实验方法.

3.渗透物理思维方法教育: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让学生知道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基础.摘自《高中物理教案(一年级)》杨宝山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简谐运动图像的得出过程;

②知道简谐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

③能说出简谐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当堂都能从给出的简谐运动图像上观察判断出振动的振幅,周期及质点在任意时刻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②在课堂上学生能从给出的简谐运动图像上正确判断质点运动情况(如位移、恢复力、加速度、速度的大小及方向的变化趋势);

③在课堂上学生能根据老师给定的一个简谐运动(已知振幅周期、初始位置等条件),绘出其运动图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生能够感受用图像表示物理现象的思想方法;

②学生能够领悟正弦(余弦)图像中的对称美、简洁美,增强学习兴趣;

③学生能够自主、积极、热情地参与小组学习讨论,敢于想象,发表自己的意见;

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作者自己拟定).

2.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比较的本质及意义

我们之所以要提出将传统的教学目的转化为教学目标,其理由或目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根本上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第二,在设计和规定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给部分学生以充分发展的空间,课程标准只有下限,没有上限,下限是绝人多数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发展,对有些问题的研究,学生完全可以超越课程标准。

第三,增强教学设计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教师对照教学目标,检查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否使学生达到要求。

第四,有利于对教学或者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有利于其他教师、教学管理部门按照教学目标,评估教学效果。

因此,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不同,其实质就是两种教学观、教学理念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一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谁?二是课堂教学的归属是什么?三是教师的角色如何重新定位?

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基本的范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颁布,我们必须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其中首要的一项就是,要学会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如何科学地制订并叙写课堂教学目标呢?

“要清晰而明确地表述课堂教学目标,在叙写时至少应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既要指出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要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领域和内容,这样才能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是什么,而且,所用的行为动词必须能对所表述的具有不同特征的行为做出区分,必要时要对行为动词进一步下定义;内容方面也同样,最好不要用一些概括化的表述方式,如‘学会解应用题’,等来叙写”。

根据马杰和加涅的行为目标理论与技术,结合参考文献所讲,一般认为,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四个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

行为主体――即学习者――教学目标的设计,其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要……学生应该……”等。

行为活动――即用行为动词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列出、认出、记住、辨别、比较、对照、绘制、解决”等。

行为条件――即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根据地图……看完全文后……等,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不可以带计算器”;二是提供信息与提示,如“给出一张中国行政地图,能标出……”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十分钟内……”;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行为标准――即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于评测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写出三个事例”、“百分之九十九的全对”、“完全无误”等。

例如,根据知识分类学习论,“力的图示”是一节以智慧机能为主要目标的课,这里的智慧技能是利用力的三个性质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概念为给定的受力现象做出图示,因此,本教学目标可陈述如下:

目标1:能说出力的三个要素。

目标2:对提供的实例,能用力的三个要素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目标3:对提供的实例,能用力的图示法做出正确的图示。

企业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篇5

1、企业发展作为管理者应该明白,企业的发展目标是没有终极时间的,2-5年企业为了稳增长,目标就是为了解决员工的福利待遇,提升企业的战略品牌,10年以后企业要的是覆盖性、全面性发展,产业链的扩充,行业的做精,品牌的做大,一个企业到最后真正为了什么,更多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团队文化。如果一个你跟随了10年的企业,你很清楚它的最根本的目标是为了什么?你收益了多少?企业强大员工自然出色。。。需要说明的很多,但希望你更多的去悟,作为管理者,不要想企业的终极目标,而是想好眼前目标与短期目标。这是职业经理人的事。

2、无为而治.企业的每个组织,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有效地自动自发的运行!

企业管理有五个层级.第一是产量管理,只要产量多就行(搞生产,计划经济),第二是利润管理(做制造,运营管理,),只追求获利多.第三是利润率管理(产品管理,做企业文化),第四是品牌管理(做价值,价值观传播)

什么是三维目标 篇6

一、以学定教, 高效教学

对于知识和能力这个目标, 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性, 标准化唯一答案的时代早就过去, 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如何指引学生, 做到以学定教, 这样才能使得语文课堂更加高效。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富有魅力的文章, 阅读这篇文章能让人更好地品味祖国山水之美, 感受情景交融的表现技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决定教学的方法, 让教学更为高效。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设置以阅读为主或者以写作为主的教学方法, 用来帮助不同特点的学生共同进步。在以阅读为主的教学方法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细读文章的某些片段, 尝试自主提问并解决这些问题, 如在第二段写雨的片段中, 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做?在第三段中作者用了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写雨, 他具体是如何写的呢?在以写作为主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仿造文本中的精彩片段来进行仿写, 要写出自己对某自然现象的看法, 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 凝聚情意。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而定的, 比较有针对性, 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教学的内容,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做到三维目标中的要求。

二、过程体验, 深化素养

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化素养。如果教师直接将文本分析的内容灌输给学生的话, 就起不到让学生体验过程的作用, 学习效果也不会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 让他们尝试提出问题, 在提问的过程中深化过程体验, 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在学习《劝学》这篇文章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提问, 自己解决, 从而更好地学习这篇文言文。学生可以提出和文章字词理解有关的问题, 如有学生提问:“木直中绳, 以为轮, 其曲中规”, 这个句子里的“中”是什么意思, 是“中间”的意思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词典等工具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发现原来“中”是动词, 是“符合”的意思, 由于是自己找到的答案, 他们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在理解文本内涵的时候也要重视提问的过程, 有学生发现这篇文章中有很多比喻, 教师就可用此来引导学生, 让学生思索每一组比喻的意义, 思考它们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等, 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心理学家加涅提出问题式学习是一种高级规则学习, 让学生体验提问的过程, 就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习得解决同类问题的办法, 这能够对学生起到思维指导的作用。教师如果经常让学生体验提问思维的过程, 必然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创设情境, 升华情感

学生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 熊川武教师在提到情境的时候提出情境是由风俗、事件、物质条件等各种要素组成的一定的氛围或环境。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情境, 那么必然能够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 让他们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激发情感, 有更多的感悟。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诗情画意融入教学, 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文化的熏陶, 在静谧优美的情境中达到情感的升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夏夜》等体现宁静祥和感觉的音乐, 让学生感受垂柳依依、睡莲朵朵的感觉。这种感觉正好和《荷塘月色》带给人的感觉相互契合。在这种背景下,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情感地阅读该文, 这样的诵读可以很快将学生带入到特殊的氛围之中。在具体细读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阅读文本中的一些片段, 在同时展示一些和文本内容有相似之处的图片。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索文章是如何描写月光的投影, 从而使得月光有了质感的;文章中“泻、浮、洗、笼”等动词的使用有什么巧妙之处, 作者说“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这是为什么?如果能够图文并茂地欣赏这些细节片段, 必然能够让学生感悟颇深, 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品读文本。

教育家李吉林在提到情境教学的时候提出语文教学要和生活、艺术、自然等联系起来, 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课程, 让学生在自主体悟中有所触动, 从而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能力迁移, 提高语文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 人类发展的目标是人类的不断完善, 要使得人类的人格变得丰富多彩, 表达方式变得更为复杂, 也就是说, 人类应该是道德、智慧、情感等因素的综合体。语文教学和人类的精神世界休戚相关, 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在三维目标的指引下, 促使学生全面提高。

摘要:语文学科是广博精深的学科, 其中既蕴含丰富的情感因子, 更富有深邃的学习方法。我们教师在教学中, 要通过优化教学思路, 将三维目标的教学落实在点滴教学中, 从而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既获取知识, 更内化情感, 掌握方法, 使自己得以全方位的发展。

什么是三维目标 篇7

这场以“中国城市化的未来”为题的对话,由陆铭教授主持,发言者是三位来自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世界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吴卓瑾(Chorching Goh),世界银行农业和农村发展部首席经济学家哈南·雅各比(Hanan Jacoby),以及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徐立新。

陆铭:城市化的“四大鸿沟”

在开始我们今天的演讲之前,我将给大家总结四个关于城市化的特征事实,我把它们称为“四大鸿沟”。讨论城市化问题之前,需要知道几个最基本的事实。第一个鸿沟是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鸿沟。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90%,但以城市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只有50%左右。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之间存在高达40%的差距。这是大家需要知道的第一个鸿沟,也是中国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第二个鸿沟是“人的城市化”和“地的城市化”之间的鸿沟。地的城市化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人的城市化速度。城市面积的扩张要比快于城市人口的扩张。第三个鸿沟是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倍多。第四个鸿沟是城市内部的鸿沟。根据官方数据,没有城市户口的外出务工者人数已超过两亿一千六百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意味着每六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是“移民”,然而他们却不能均等地享受教育、医疗、退休金等公共服务。

当未来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的时候,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怎么让移民融入城市,是未来我们必须面对的另一个挑战。”

吴卓瑾:经济有效率、社会包容与环境可持续

世界银行新一任行长金墉首次访问中国期间,他和李克强总理讨论了一个协议,即世界银行和中国政府合作研究城市化的作用。我们就土地、城市规划、粮食、安全、农民工等问题分别撰写7个报告。这里我重点谈一下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发现。

在过去的30多年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与中国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市场同时进行,这意味着中国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结构转型。我们知道,城市化背景下的经济转型,首先是从农业部门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在过去的时间里,中国大规模地减少了贫困,也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中国在过去30年已经做得很好,人均GDP翻了好几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在社会包容性方面,中国出现了两极分化,就像其他国家过去100年发展中所遇到的情况一样。但中国的发展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户籍制度。户籍制度不是靠市场力量形成影响的,而是通过政策来形成的扭曲。

在我看来,中国未来30年城市化发展的目标是:经济有效率、社会包容与环境可持续,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过去30年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结构转型,从农业经济为主转向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接下来中国将面临第二次结构转型,这次结构转型应把中国经济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形成一个创新型的社会。这就是中国经济有效的发展道路。

在社会包容目标上,过去30年中国大规模地减少了贫困,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社会包容性目标应该是创造更多的中产阶级。根据中国目前的人均GDP,只有12%的人群可以被定义为中产阶级。而韩国和日本,当经济发展到中国类似阶段的时候,已经有40%~50%的人群是中产阶级。这个问题和刚才陆铭教授所提出的“四大鸿沟”是有关联的。中国的户籍制度存在扭曲,因为它缺少移民与城市的融合,城市中产阶级的数量还是很少。我们认为在未来30年社会包容性的目标就是多创造中产阶级。

在过去30年的发展中,中国引进了许多污染性的工业来进行中国的工业化和全球化,而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在这些方面,中国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而其他国家也可以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我们希望我们的报告既可以记录中国的问题,也可以提供中国的发展经验,让世界其他国家和中国互相学习。

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一个挑战是地的城市化。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克服这些挑战:第一就是放慢城市土地的扩张速度;第二是加快移民融入城市的速度。这可以帮助中国接近它所确立的目标。我们认为中国应该给土地市场更多的自由,而不是过多的干预。

什么是优先措施?政府应从哪里开始转变?在未来30年,我们需要考虑三方面:一是怎么让农村居民自由流动;二是怎样的政策可以让移民和城市居民融合;最后是让大家所享受的社会福利、养老金等可以随着人的移动而流动。

这三点中最重要的还是土地,在给李克强总理的报告中,我们给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建议,就是给农民完整的土地权利。

哈南·雅各比:农村转型和城市化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这是我第二次来中国。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86年,想收集一些数据。当时,只有1/ 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现在50%的人口为城市人口。显然,农村转型和城市化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现代化、结构转型、农村转型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广泛存在的现象。这意味着劳动力从传统农业转移到现代产业。在美国只有2%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有82%的人口是城市人口。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经济现象呢?

结构转型的分析有一个范式,主要集中于探讨两种力量之间的点相互作用:一种是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同时,存在恩格尔法则,也就是说,当人们的收入增加的时候,他们花在食物上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会越来越小。这意味着相对于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对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少。因此,农民们被迫离开了农业,农业已不再需要这么多的农民。他们将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

nlc202309011903

这就是我们简单的结构转型理论,至于如何转移到了现代经济之中,这依赖于农业的增长速度,也依赖于人们学到制造业所需技术的快慢。所以,人力资本积累在这个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这个理论也有许多问题,比如人的问题。在这个模型中,城市都是相同的,每个城市没有自己的特殊之处。我们找不到为什么人们转移到城市的原因。而城市化正发生在中国。传统理论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农民工转移到城市的原因。

城市是新居民学习现代工业所需新技术的地方。农民工转移到了城市,农民在离开农村的时候并不掌握城市所需的技术,但他们在城市里学会了如何使用现代科学技术。随着技术的积累,他们学习速度也会加快。在现实中,也许农民需要花上很长时间才能学会现代技术。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长期发展。这个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说明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会更加吸引人,聚集越来越多的农民。

从这个意义上,政府在调整政策的时候,要允许这些过程发生,消除过渡阶段的阻碍,因为这个过程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对中国而言,要让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土地,以适应城市化的进程。

徐立新:政府应该做很多事情

当人们谈到为城市化融资的时候,他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是他们需要多少钱来进行城市化。我想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首先需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但我也想强调,政府的确应该去做很多事情。比如,使政府的财政行为更为透明,给各级地方政府适当的财权与事权,让国有企业提供更为透明的财务信息,保护投资者和公民的权利等。

就金融系统而言,中国是以银行为主的经济体。银行的覆盖率,资产规模等方面确实非常强大。但从另一方面而言,银行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缺乏竞争。

与银行系统相比,中国在股市上面遇到更多的问题。虽然中国在股市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比如股市的快速增长,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参与都在增加。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股市有着非常大的波动。从2000到2005年,股市价值损失了一半;从2007到2008年,股市损失了3/ 4的价值;2009年到2010年,其价值再度下跌。

在公共财政方面,重点是1994年的财政分税制改革。分税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逆转了税收收入/ GDP和中央财政收入/财政总收入下降的趋势,并建立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推广了9年义务教育等。但另一方面,分税制改革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地方政府对非预算收入的依赖使地方政府的的软预算约束问题更加严重;其次,目前的分税制也带来了巨大的地区收入差距问题。 目前户籍制度的限制也使城市内部居民对公共服务的享受差距巨大,而这也不利于提高中国国内消费。

当前中国不可持续的过分依赖土地财政的情形也是分税制造成的后果之一。土地出让收入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最重要的预算外财政收入来源,与土地相关的税收收入占县级政府财政收入17%左右的比例。地方政府也用土地作为向银行贷款的抵押,以此来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这导致的结果是,地方政府只看重短期后果,而经济增长也演变为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

当前的干部评价体制对宏观经济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这种管理体制鼓励经济增长却不注重环境保护。环境支出占GDP的比例在不断下降,而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占GDP的比例却不断增加。

根据2000年到2009年的数据,我们发现,虽然环境保护支出对环境有明显的正影响,但城市支出却严重向交通基础设施支出倾斜。这是因为在交通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与GDP、土地价格存在显著的正影响,前者影响市级党政干部的晋升,后者影响政府的卖地收入。相比之下,致力于改善环境的环境支出与干部的晋升并不相关,对当地的GDP和土地价格影响也很小。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环境质量与干部的晋升概率相关,那城市在环境改善方面的公共投资就会增加。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安全标准化工作的意义下一篇:价格执法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