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观潮》 的教学设计

2024-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课文《观潮》 的教学设计

语文课文《观潮》 的教学设计 篇1

语文课文《观潮》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二、引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⑴、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⑵、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2、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⑴、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⑵、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出:来到。

倏尔:一会儿。

皆:都。

略无:毫无;略,大概,大致。

夸能:夸耀才能。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掌握课文脉络

1、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思考:

⑴、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⑵、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⑶、说说自己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⑴、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

①、水军在潮里演习;

②、吴中健儿溯迎弄潮;

③、江边喧闹的看客。

⑵、也可用带“潮”的词概括形容这三段文字的内容:人潮

四、两相比较,体味观潮以外的内容

语文课文《观潮》 的教学设计 篇2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核心词汇是“整体”, 其次是“语文”。从“整体”的角度而言, 单元教学应该关注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 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整体教学目标。把小学六年的语文教学看作一个整体, 注意到整体目标和每学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语文”的角度而言, 单元教学应该突出“语文能力系统”, 把语文能力分成不同的层级, 在适当的阶段培养适当的能力。从“教学”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是一种教学形式, 其突出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随着学习的推进, 学生逐渐达到能够自学的能力, 学生自学后和教师探讨、交流, 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最后,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导师”。从“单元”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整合教材, 把“教科书”“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从“小学”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认识到培养学生是教学的目标和归宿, 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 尊重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在编织一张网, 这张网不一定“经纬分明”, 但是大约有这样几条线:教材的体裁、教材的主题、教材的结构、语文能力、语言特点、年段特点、教学方式, 这些线编织成一张语文网, 一张蹦蹦床一样的弹力网, 语文教师和他的学生舞在网中央。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操作流程及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包括“教科书教学”“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三部分, 各部分既有横向联系, 又有一个纵向的序列。单元整体教学分为7个模块:预习模块、理解内容模块、领悟表达模块、口语与习作模块、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语文实践活动模块、检测模块。每个模块大概用2课时教学。

(一) 预习模块。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能够读通、读懂课文, 能够划出不懂的地方。在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划生字词;三、四年级还要能够提出问题;五、六年级提问题时要注意从多个角度考虑, 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个人的观点等。

安排预习, 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学习。预习以后, 师生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交流。

(二) 理解内容模块。

理解内容模块有两个任务:一是理解内容, 二是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 通过解决提出的问题, 能够复述、解释、重整文本, 获得自己的体会。在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后, 还要能够体会到文字背后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同年段对理解的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能够知道文章讲了什么就可以了;三、四年级还要求对某些细节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五、六年级还要求能够对文字中的信息进行整合, 通过推理论证得到问题的答案。

(三) 领悟表达模块。

领悟表达模块也有两个任务:一是领悟表达, 二是欣赏评价。领悟表达, 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 从体裁、表述方式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探讨。欣赏评价, 就是在领悟和接受的基础上, 从读者的角度, 对文章好的地方进行欣赏, 并对文章某些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 或者能够进行修改。本模块重点培养学生伸展、评鉴和创意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接受的基础上又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低年级重在领悟重点词语和句子, 理解重点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可以通过替换词语等方式进行体会。中年级重在领悟句子和段落的表达效果, 能够对一些表达方法进行辨析, 能够通过具体的语言, 感受到作者表达的独特性。高年级除了领悟词、句段的表达效果外, 重在对文章篇章结构的领悟。

低年级的欣赏评价, 只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把自己觉得好的地方读出来即可。中年级能够对具体的词句说出自己的看法, 还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高年级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文章的看法, 还要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 口语交际与习作模块。

教学中对人教版“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进行整合。先从教材的设计来看, 结合“口语交际”的要求和“交流平台”的内容, 设计口语交际的话题。从口语交际向习作进行自然过渡。口语交际的内容往往与习作的内容紧密相连。口语交际的过程往往也是习作指导的过程。

在口语交际模块中, 让学生结合话题准备, 并且充分表达。表达的过程就是调整思路并不断修改的过程。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让学生互相评价, 在此基础上动笔写作。

(五) 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

整本书的选择要和教科书中的单元有密切的联系。如主题的相似、体裁的相似、内容的相似, 从这些相似点入手寻求结合点, 然后确定应该读哪本书。选好书以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阅读。

一、二年级阅读整本书, 可以由教师讲给学生听。三、四年级教师可以先进行导读, 激起读书兴趣, 学生在期待中阅读。五、六年级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 提出自己的问题, 进行读书交流。读书交流大概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二是领悟表达, 欣赏评价。

整本书阅读讨论, 重要的是提出讨论的话题。话题可以由教师提出来, 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来。学生提出的多是内容方面的问题, 重在理解和解释文本。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指向性, 指向于阅读的方向和规律。

(六) 语文实践活动模块。

“语文实践活动”与“语文实践”有区别。“语文实践”是指学生听、说、读、写等一切与语文能力有关的实践, 在前面任何一个模块中, 学生都是在进行“语文实践”, 并且是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发展、提高。“语文实践活动”, 是以某种语文实践为主所组织的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方式:课内的语文实践活动和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内语文实践活动, 可以和单元联系。比如, 在上完人教版四年级童话单元后, 整本书阅读讨论了《木偶奇遇记》, 安排了“编写剧本”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把自己写的童话或者《木偶奇遇记》中的某个段落编写成剧本。编写剧本, 一是让学生简单认识剧本与文章的不同, 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 把自己的文章进行精细化描写, 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目的是锻炼学生文字的表现力。编写以后, 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表演, 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边排练边修改, 最后在全班表演。“编写剧本”, 每个年级都可以进行, 只是要求不同。四年级能够按照剧本的基本样式对人物语言、动作进行细化就可以了。五、六年级可以在语言刻画和表演上再提高要求。

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就是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课内进行展示的活动。比如, 低年级识字的实践活动。一年级的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字, 搜集各种食品包装袋上自己认识的汉字。语文实践活动时间, 让学生把食品包装袋带到班级, 小组内互相交流, 然后, 全班交流, 共同识字。二年级的教师让学生制作自己的识字课本或者识字卡片, 搜集各种材料 (广告、包装袋等) 上的字, 剪下来贴在一张白纸上, 并给字注上拼音。学生在剪剪贴贴的过程中, 不仅认识了字, 还锻炼了搜集、整理、构图等方面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的识字意识增强了, 见到有字的纸就要看看。这样的识字,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跳出课本, 同时和他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七) 检测模块。

检测模块, 一、二年级由教师带领检测, 三至六年级先由学生自己复习检测。通过复习让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梳理, 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学生自我检测完毕, 教师再用适当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个检测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 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不同的年级使用的方法不同:三年级开始的时候, 在教师的带领之下, 让学生知道要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慢慢地教师的作用就要淡化;到六年级的时候, 就以学生自我检测为主, 教师的作用在于和学生进行讨论, 回答学生的问题。

不同的年段在7个模块中的操作重点不同。有的在于教给方法, 有的在于启发引导, 有的在于给予时间和空间。无论这7个模块怎样设置都服从于单元的总体要求。其要求大体分为三个方面:主题、体裁、语文能力。整个过程都试图把学生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 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学生与学习、学科总是融合在一起的, 当对“语文学习”这个过程和“学习语文”这个目的分不清的时候, 就出现了偏差。“语文学习”这个过程本身是要有人文关怀的,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 尊重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数倍的努力, 既要有学科知识, 又要有学生观念。语文应该是工具性的学科, 教师应该以“人文性”的态度去教学, 对学生充满人性的关怀与期待, 看到学生语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

语文是工具, 但教师不是从一只手交到另一只手的派发工具的“工头”。语文教师应该带着理性的关怀、感性的期待, 帮助学生找到顺手的工具, 并在工具出了问题时帮助他们修理好。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在表面上是功利的或者说是工具的, 因为它的最终指向是学生积累语文学习的经验, 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但是, 在骨子里是人文的, 因为教师不会把所有的点都考虑到, 不会把所有的点都设置得那么精确深刻, 不会把所有矿藏都挖尽。教师只是找到典型, 找到学生不易发现的地方进行设计,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开采空间。教师的作用只是像运载火箭一样, 以适当的力把学生推上预定轨道。然后, 学生就要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生命的运转。

语文课文《观潮》 的教学设计 篇3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体。新课程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同样提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教学要完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和课堂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从新课导入和指导学生阅读两个方面来比较,借鉴语文课文教学的可取之处,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指的是以教师为指导,对学生的阅读实践给予巧妙的导入。课文的导入,实质上就是课文的最初呈现,也是课文教学的“序曲” 。巧妙而恰当的导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导入部分力求做到新颖别致、简练到位。语文课文教学中导入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情境创设法、悬念设置法、知识迁移法、歌曲导入法、图片导入法、时尚话题导入法等。

这些导入方法,我都尝试过。其中我最喜欢使用的方法是图片导入法结合问题导入法。科学研究表明,图片是大脑接收信息的最直观的方式。在我所教的大多数课文中,我都使用了这样的方法。例如,在教Star signs这一课时,我会播放西方国家12星座的图片,不是简单的图片,而是真正的星座图。我想学生会对这个更感兴趣的,在学生兴致勃勃讨论时,可以提出类似问题What is your star sign?然后自然过渡到课文。这样就使得课文内容成为学生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效果自然不错。

课文导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还可以趁热打铁,在学生兴趣得到激发时,进行读前活动,为正式阅读做准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作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两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针对中学英语教材课文类型较多的特点,我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设计恰当精炼的导入语进行课文的导入。新课导入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我运用启发手段,如问答、讨论、听有关材料,看有关插图或片段并提问等引入本课话题。

2. 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因此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而获得信息的多少,又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训练不仅仅是让学生看懂文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他们的阅读技巧等。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常常有些课文片段需要精读。对于这些片段,他们往往从以下几步进行教学。首先,精心设计教学导语。精彩的教学导语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使教学过程严谨而不紊乱。学生能更好地集中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然后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读的训练。对课文精读段落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课文,反复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让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英语教学中所欠缺的。早读课,学生只是背诵单词、词组,根本就不读课文。这些学生缺乏必要的朗读训练。学生即使读了课文也像小和尚念经,读好了课文,但却不知道读的是什么内容。所以在英语的课文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要读懂课文。

3.适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说一说(说说自己的感受)、演一演(演演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我们主要在对话里经常会用到)、辩一辩(阐述自己对文章的不同看法,有些课文联系实际,学生往往有很多话要说)、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等。比如,在 Trailwalker 这一课,我就把这一课当作一篇精读课文来讲。我会要求学生找出能够表现毅行者们“毅”的词汇,并且要求他们说一说他们的感受,辩一辩他们的不同看法等等。总之,学生们都有很多话要说,教学效果也很好。

通过比较我知道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观念,灵活处理教材,仔细寻求文章内容与学生思维相关的切合点,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开展各种思维活动,如预测、想象、推论、判断、归纳、总结等,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延伸知识。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文观潮教学反思 篇4

三、阅读表达释放情感的精华

〖片段五

师:学到这儿,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来给钱塘江观潮的客人当导游,我们先来设计一个开场白。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请跟我来,我会带你看个仔细。

生:游客朋友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是观潮最好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哟。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威力无比,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靠近江边。

师:相信你们都是合格的导游。现在就请你们给画面配上解说词,注意用上设计好的开场白。先在小组内练习一下,一会看看哪个组说得最精彩。

(CAI课件视频:潮来时的过程。)

(生在组内练说。)

师:请大家推荐一个同学来当导游。

生:游客朋友们,欢迎您来钱塘江观潮。你听到了吗?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江面还是风平浪静。你看,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了。那条白线移动得很快,越来越粗,横贯江面。潮水已经涌起两丈多高了,就像是一堵白色城墙。潮水越来越近了,就像是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你听,那声音快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游客朋友们,你们认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吗?

师:这位同学介绍得不错,用上了很多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就更好了。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要摄像的,请大家做好准备。你听,大潮离我们很近了,你听到了隆隆的声音了吗?那是潮水的声音。快看啊,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声音越来越大了。潮水越来越近了,请大家退后一点,注意安全。你看,江水就要向我们扑来了,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了,那浪潮多高啊!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现在,我们脚下的大地都颤动起来了。相信你们一定会终生难忘!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真让人感到震惊,难怪人们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

(生齐说。)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3、4自然段,感受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都学得不错。那么课文2、5自然段还写了些什么呢?老师想交给大家自学。你们可以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说说你的感想,还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自学,自由讨论。)

生:我喜欢读“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写得很美,钱塘江就像是一位身披白纱的少女。

生:我读了“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这句话后,觉得钱塘江大潮的余波也非常的有气势。

生:老师,我想知道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知识锦囊,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自己在电脑里查找资料。

1.观潮课文 篇5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着而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入文理解“观潮”

(1)导入: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

(2)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一句。

A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者说一说吗?

B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二、品位“奇”,感觉奇观

师: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课件出示:

*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件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3、学生读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是什么?眼看潮水就要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4、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1)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口评“奇”

A 潮水的长 师:你懂得“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B 潮水的高 师: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既有声又有形,极为恰当生动地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接着,说明气势大,速度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又如“白色城墙”色形兼具地说明浪高,直立向前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这不是一般的浪,是罕见的浪,潮也是罕见的潮。)

C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

“起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3)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过渡:同学们谈得真不错,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刚才大家想的一样呢?下面请大家欣赏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4)欣赏课件。

(5)品读回味。

师: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我想大家也能受到了感染,把这雄伟壮观之势读出来。

(6)启发学生与文本、作者、大自然的对话。

师:如果你就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呢?

(7)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8)配乐朗读3、4自然段。

5、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联系全文)

6、品读“潮来前”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平时的钱塘江本来就美,也有大潮出现。但“观潮日”这一天的潮就最奇特了,所以人们对这一天的到来翘首相盼。

(2)引读:带着期盼的心情,读好句子。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我们仿佛来到了钱塘江边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再次感受“观潮”中的美、壮、奇吧!

第二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分段训练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品位了那“天下奇观”带给我们那壮观的景象和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3、4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写什么?1、2、5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

《观潮》课文疑难解析 篇6

1、《观潮》一文是怎样由景到情勾画出一派欢腾场面的?

答:章前半部分写观潮所见,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记写雄伟壮丽的江潮、骁勇善战的水军和勇健善泅的吴儿。这三幅画面给人的感受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便是“惊心动魄”。三幅画面又各具特色。写江潮主要表现其气势:那登城越岭的高度,那直接天际的广度,那似玉似雪的水色,那如雷如霆的声响,汇成一派吞天沃日、震撼寰宇的气象,雄浑豪壮,势不可挡。写水军集中展示其声势:数百巨舰,分列布阵,刀枪旌旗,壁垒森严──这是战前的阵势;突然黄烟四起,炮声轰鸣,声如崩山,势如破竹──这是进攻的威势;最后则以烟消波静、一舸无迹的静态反衬先前攻势的猛烈。这就活现出一支训练有素、骁勇善战的`水军的赫赫声势。对吴儿的描写则突出再现其踩波踏浪的姿势,那些披发文身、手持大旗、腾身百变、奋勇争先的弄潮勇士们的雄姿,直令惊涛骇浪为之减色。三幅画面,既各自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连贯,相互映衬:江潮是大背景,又是主旋律;水军操演和吴儿踏浪,就是在这大背景上演出的威武豪壮的活剧;而江潮的气势、水军的声势和吴儿的姿势,更是一气贯穿,组成一曲暴风骤雨般的交响曲,惊心骇目,动人魂魄。

接着,作者在文章的下半部分将视线由江中转向江边,记下了观潮的盛况。这部分也分为两层。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物价倍涨,席地难闲:极写都民观潮的踊跃;高台俯瞰,一目了然,黄伞羽扇,人间仙境:极写禁中观潮的逍遥。江干、高台齐踊跃,民间、禁中同欢乐,勾画出一派欢腾场面、升平景象。

2、《观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略谈语文课文的整体性教学 篇7

一、整体入手

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 不要搞得花里胡哨。为了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 为了常态课能够实现有效性, 还是沿用传统的好方法, 同时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例如利用“阅读提示”、教材关于题目的注释、教师出示的课件资料, 甚至利用教辅材料里各课的助读预习、学前热身的资料, 导入整体感知课文。如教学《< 孟子> 两章》, 引导学生默读或朗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题目的注释, 了解如下内容: (1) 课文的写作背景; (2) 有关《孟子》、孟子的简单情况。教师再投影简要资料并讲解: (1) 《孟子》的文章特点; (2) 本课文章的特点。这是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性内容, 为整体感知课文服务。

二、优化部分

1. 寻找评价性语言。很多文本会在不同位置出现评价课文所记叙的人、事、物等的语句, 这样的议论性语句往往是对诸多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的归纳提炼。所以, 寻找并抓住此类评价性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 可充分贯穿全文的内容,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 读课文之后, 教师问:“作者对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如何评价?为什么?”学生回答:“变色龙, 因为奥楚蔑洛夫有五次变化。”教师提出要求:“请简要概括奥楚蔑洛夫五次变化的原因和内容。态度五次变化, 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归纳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如此教学, 抓住了“变色龙”这一评价性语言, 促使学生逐步读课文、分析内容, 让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流畅自然、井井有条。

2. 筛选内容、语言、篇章的特点。很多课文, 叙写的顺序、结构、内容、方法、语言等方面, 总有至少一个方面很有特点, 非同寻常。课堂教学时, 就紧抓课文的特点进行探究, 肯定能够达到良好效果。写人的文章, 一般都得写出人的正面形象, 但朱自清的《背影》却写人的背影, 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进行分析。学生初读课文后, 我就问:题目是“背影”, 本文对父亲的背影写到了几次?“背影”在课文里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共四次;线索, 贯穿全文。我又问:你们觉得哪一次背影最感人? 学生回答最感人的是第二次背影, 并且具体描写。我又问:课文这么平凡的背影描写, 怎么会深深感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技巧?学生在引导下体会细节描写的效果。我引导再读第二次背影的画面时问:又读出了之前你们没读出的东西?学生回答读出了质朴的父爱, 读出了一幅深沉的父爱图。这样, 教师引导体会四次背影, 体会质朴深沉的父爱, 为体会情感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默读课文, 我问:课文几次写作者流泪?学生回答四次。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旁批的方法, 品味语言, 感悟流泪所表达的情感。

3. 做到有力的教学过渡。要使整个课文教学过程眉目清楚、紧密衔接, 让学生容易接受, 就得注意做好教学过渡, 让教学秩序不凌乱, 整体感强。 (1) 设计自然有力的过渡。如教学《最后一课》, 当再读课文、从全文内容分析了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之后, 我说:韩麦尔先生怎么分析?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分析有三种见解:是位好老师, 因为他非常热爱祖国;不是好老师, 他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去替他浇花, 他去钓鱼时就放学生一天假, 他很不负责任;无法评价韩麦尔老师, 评价老师要看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学水平, 但从文中看不出来。出现了此类状况, 就得靠教师进行教学过渡, 做好思维导向。教师问:“从全文来看, 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越来越高的, 为什么?因为在最后一课上的人和事影响着他, 那么, 谁对他影响最大呢?显然是韩麦尔先生。那么, 韩麦尔先生的哪些言行影响着小弗朗士的爱国热情的高涨呢?”这样问, 就把讲解韩麦尔与讲解小弗朗士进行了教学内容的过渡。 (2) 批注文中的过渡句。如教学勃兰兑斯《人生》, 我就直接引导批注文中的四个过渡句:“这里有一座高塔, 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在人们眼前, 还有一个无穷无尽地延伸开去的广阔领域”“然而还有这样一种工场”。引导抓住四个过渡句进行合作探究:A、勃兰兑斯分别将人生比做什么呢?B、模仿勃兰兑斯的语句来一段。请注意, 勃兰兑斯每个比喻的开头都有提示语:“这里有一座高塔”、“这里还有一个地洞”、“还有一个……广阔领域”、“还有这样一种工场”。

三、回归整体

1. 布置课堂练习题。很多课文, 第一课时“回归整体”时要布置课堂练习题, 题目要体现教学目的、教学重点, 题目分三类:口头回答题、笔答题、为第二课时服务的预习题。这样就有助于理解全文。

语文课文“助学稿”的设计与运用 篇8

一、单篇课文“助学稿”的设计

根据课文特点,基于对目标的定位、学情分析及知识呈现等方面的考虑,大体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1.阶梯式“助学稿”的设计

现行新课程教材多是只呈现学习对象,缺少处理对象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只罗列学习目标,缺少引导学习者一步步达成目标的具体步骤。其实,学习过程是把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联系起来的基本保证,呈现学习过程的阶梯是“教材”变为“学材”的重要转变。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卖木雕的少年》一课,可以做这样的“助学稿”设计(如下表所示)。

阶梯式“助学稿”的设计既明示了学习目标,又把抵达这些目标的学习流程相对固定下来,便于学习者沿着台阶一步一步深入课文,接近学习目标。

这种“助学稿”的设计关键在确定课文的功能定位的“一级目标聚焦”后如何进行“二级目标聚焦”。具体做法详见笔者拙文《目标聚焦:语文课文教学内容二次开发的有效策略》(发表于本刊2011年1-2期)。

2.嵌入式“助学稿”的设计

有些叙事性课文,按故事发展顺序展开,环环相扣,有严密的逻辑顺序,不适于打乱。现行新课程教材的学习目标往往会局限于故事情节的理解,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一课“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的目标,显然不能体现一篇课文实质的教学价值。参考国外教材“搀扶式”的编写形式,可以进行嵌入式的“助学稿”设计。

《七颗钻石》“助学稿”设计

嵌入式“助学稿”,按照阅读的进程逐步展开,在文章的关键处提出问题,指引学生进入相关的学习活动,使他们看到作品中蕴含的意蕴。把读和练紧密融合成一体,就像清晰的地图纹路,能引导学习者有兴趣地一步步学下去。教材中很多故事情节很强的叙事性课文都可以这样设计“助学稿”。

3.整合式“助学稿”的设计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知识组块,散点呈现的学习内容显然不利于学生知识组块的形成,同时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助学稿”的设计应帮助学生有机整合知识。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我们就将插图、字词学习及叠词的语言特色进行整合,设计“助学稿”。

《哪座房子最漂亮》“助学稿”设计

整合式“助学稿”的设计,很好地物化了我们曾研究的“识字阅读有机结合”的“语境识字”的成果,这样的整合方式还有很多。

二、单元“助学稿”的设计

新课程教材按专题设置单元体系,专家在编著时都做了较严密的考虑,因此,单元“助学稿”的设计一般在尊重教材原单元的基础上,根据学习活动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微调,如换、调、增、删,以更好地发挥其教学价值。

1.前置任务式“助学稿”的设计

主要适用于单元教学前,对这个单元的学习做一个提纲挈领的引导。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动物一组”,单元课文的编写体现了“情境—功能”型的体例,对学生学习写动物的文章颇有典范价值。但几篇选文在写作知识上相对独立,缺乏联系,不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过程,因此,单元学习前可设计前置任务式“助学稿”。

“动物一组”前置任务式“助学稿”设计

观察任务的前置,让学生提前积累写作素材,随着学习逐步丰富。

前置任务式“助学稿”的设计,使学生在单元学习前就心中有数,学习中不断深化,逐步丰厚积累,最后运用时就会得心应手。

2.整理式“助学稿”的设计

主要适用于单元教学后,对这个单元的学习做一个总结性的整理。引领学生通过整理,使自己零散的知识条理化,使自己在学习方法策略上有所提升。

“动物一组”整理式“助学稿”设计

单元“助学稿”的设计既保证了原来目标的达成,也把相关的选文联成一个整体,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但对教师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有从整体观照局部、从局部观照整体的系统观念。

“助学稿”的设计,为教师分析课文的教学价值及定位“学什么”“怎么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实现了从“教材”到“学材”的华丽转身,教师研究“助学稿”的设计及运用过程,也是最实在的教师教学研修。

跟我学课文《观潮》作文 篇9

3、潮来之后。

在《观潮》这篇文章的最后,作者还没有忘记给我们描写潮来之后的情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的涌来,江面还在风号浪吼,过了很长时间,江面才平静下来,可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让我们从头到尾欣赏了钱塘江涨潮时的景象。

《观潮》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再次,要根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本课生字词;2.感受大潮的奇特与壮观;3.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重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只有目标一是需要着重提出来学习的,目标二和三都是在课文学习中领悟到的。一篇课文的重点要突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正是犯了什么都抓的错误才导致这篇课文的讲解如此长,效果却不怎么好。

然后,在教学中要注意使用合适的教学语言。我是一个善于找茬,但是一般不夸奖人的人,但是现在我的职业告诉我,我要多多的去表扬身边的人,尤其是我的学生。课上我对学生激励性的语言还是少些,他们毕竟是孩子,大人都喜欢好听的话,何况是孩子,他们更加需要鼓励。

追寻常识性课文教学的“语文味” 篇11

【教学目标】

1. 学习用“最早……后来……再后来……现在……”的句式说话,并理解“不断提速”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3、4、5自然段;初步运用生字组词法理解“创举”“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等词语,了解“绿色环保”“海拔”“世界屋脊”三个词语。

3. 会写“晚、新”两个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火车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你们还记得它们吗?请大家将书翻到第150页,“我会读”中的词语,你能一组一组地读一读吗?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回个别指导,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读叫一组一组地读。学生拍手一下,示意老师已经读完。)

师:谁来读第一组?

生:速度、快速。

生:提高、提醒, 梦想、做梦……

师:你们读得可真好!上节课,我们用了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课件出示生字:列、弄、创、速、提、名)你们能不能也来给这些生字组组词?(生开火车组词,小老师带读)

师:上节课,大家还用了换一换的方法学了这四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断、梦、郊、查)你们也能组词读吗?(生组词,小老师带读)

师:我们还用组词的方法学习了这两个词语。(课件出示词语:世界、修建。生读。个别读、两人一起读、齐读)

师:学习汉字时,我们可以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来学习一组组字。上节课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我们还知道一节一节的车厢是靠谁带动的?

生:机车。(齐声回答)

生:原来,一节一节的车厢是由机车带动的。

师:我觉得你们把“原来”这个词读得慢慢的,我仿佛真的明白了。

二 、感受并运用“最早……后来……再后来……”的句式

师:其实机车还有不同类型的,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3自然段,再找找有哪些机车,用横线画下来。

(学生各自读课文。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找出第一个机车。再启发学生读读找找)

生:磁悬浮火车、内燃机车、蒸汽机车、电力火车。(学生汇报时,教师在课件中相机画出对应的机车名字)

师:你们读得很棒,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些机车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请大家看看图,读读文,为它们找到自己的名字,并从文中找到依据说明理由。

生:电力火车在最后一幅图,因为在图上我看到有电线。

生:我觉得第二幅图是蒸汽机车,因为它上面有一根管子在喷蒸汽。

生:我觉得第三幅图是磁悬浮火车,因为它下面有根钢管,也许可以悬在上面。

生:还有图上这个火车造型也能看出它速度快。

生:污染小。

师:哪里看出来污染小?

生:蓝天白云,这火车看起来也很干净。

师:同学们真能干,通过图文对照、查找资料了解了这些机车的模样和特点。你们还能根据课文的内容,给这四个机车排排队吗?再读读这段文字,圈一圈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读完以后在认真地圈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圈完以后再读读课文,这样做真好!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注意听清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先请组里每位同学选择一种机车,尝试排顺序,再找到对应的图片,最后借助书本介绍一下这些机车。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师巡视,进行指导。)

生:最早是内燃机车。(课件出示“最早”)

生:后来人们把内燃机装到火车上,制成了内燃机车。(课件出示“后来”)

生:再后来,又发明了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课件出示“再后来”)

生:这样的火车速度快,污染小,真称得上是“绿色环保型”火车了。

师:用上了这几个词呀,不仅清楚地介绍了有几种机车,还能明白它们发明的先后顺序呢!像这样四人小组分工再来介绍介绍。(学生再次进行小组合作介绍)

师:其实我们中国的火车不仅污染小,而且速度快。(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哪两个词语让你们感受到速度快呢?

生:不断提速。

生:夕发朝至。

师:我们先来看“不断提速”。在预习时,有28位同学提出不理解这个词语。(出示图表)过去我们坐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要22个小时,后来直达车加快到14个小时,现在动车组只要10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而高速列车6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这就叫作不断提速。请大家用上“最早、后来、再后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分小组看图用上连接词说话)

师:还有一个词语“夕发朝至”也有很多同学不理解。你们知道“夕”和“朝”分别是什么时候吗?

生:夕是晚上,朝是早上。

师:(课件出示相应图片)你们可以想象,从北京到上海夕发朝至的情景吗?

生:一个人晚上出发,在车上看会儿电视,睡一觉,第二天早上就到了。

三、借助微课,理解词语“创举”

师:其实中国的火车不仅速度快,而且铁轨也很先进。我们班有23个同学提出对“屋脊”不理解。(出示房屋图片)看屋脊在哪里?点给我看看。

生:(学生用手指点屋脊)就是房子最高的地方。“世界屋脊”就是我们的青藏高原。

师:为什么说青藏铁路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呢?我们来看看电脑老师是怎么介绍的。(播放微课)

师:你们能不能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学生轻声自读第5自然段,接着师生合作读,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读中感受“创举”。)

师:了解了火车和铁路建设的这一切,小明做了一个梦,这个梦呀也是他的一个美好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最后一段。

四、学写生字“晚”和“新”

师:(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中的“晚”和“新”)通过了解,同学们觉得这两个字特别需要老师指导一下。它们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左右结构的。

生:它们都是左窄右宽。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但是还要注意穿插。(师引导学生发现“晚”的撇,“新”的横和撇在书写时要注意穿插)

(师范写生字,生各写一个生字。师相机巡视指导并进行书写展评,总结在书写时与横中线、竖中线重叠的笔画要特别注意。)

【评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火车种类与发展的科普小品文,文中具有常识性知识的词句较多,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常识性课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性,娄屹岚老师巧妙地以多种形式的词语理解为切口,来统领全文学习,充分体现了低年级词语理解的形象性、具体化。整堂课,充满趣味,扎实有效。

一、 图文对照,了解“火车种类”

课文向学生介绍了火车发展不同时期的四种机车,有的已历史悠久,远离了学生的生活,有的虽有乘坐的亲身经历,但缺乏观察与了解。因此,教师将学词与认知结合起来。在圈圈读读机车的名称基础上,出示四种机车的图片及简洁的补充文字,以学生预习中最想了解的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为例,引导学生图文对照,从图片、文字中提取信息,了解特点,说说是怎么认识这种火车的。这样,学生既学习了图文对照、整合信息来理解词语的方法,又了解了相关的常识性知识, 很好地体现了常识性课文立足于语言学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 摆摆说说,感受“火车发展”

在了解“火车种类”的基础上,教师抓住文中表示时间先后的连接词“最早……后来……再后来……”让学生感受“火车发展”。借助图片排序,引导学生先自主读文,圈一圈表示机车发明先后顺序的词语,再通过小组合作摆摆说说的方式来介绍机车发明、发展的历史,从火车不断地更新换代中感受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这一过程中教师特别重视指导一年级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展开合作学习的原则,要求清晰、分工明确、分步落实。

步骤一:自主读文,圈画表示顺序的词语,为分工介绍做好铺垫。

步骤二:布置要求、明确分工、落实任务,尝试合作学习。

步骤三:一个小组示范展示,进一步明确学习流程。

步骤四:再次实践,将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以小组合作为载体,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发现由于分工明确,每个学生都有了各自的学习任务,在合作中相互监督、相互补充、相互调整,学习成果有了新的提升。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个体学习的质量。

三、 拆字解词,想象“不断提速”

“不断提速”“夕发朝至”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如何让抽象的词语具体化呢?教师通过补充资料,并以数轴显示的方式将数字变化形象化、具体化,再小组合作运用上文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最早……后来……再后来……”来说一说。让学生借助补充资料,在运用句式说话中理解了所需时间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快,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不断提速”,从而感受我国火车的发展越来越先进。然后,教师又从“夕发朝至”入手,采用拆字解词的方式,借助学生已有的对“朝阳”与“夕阳”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义,并引导学生读读句子,想象一下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读句子想象,学生就将“夕发朝至”转化为具体的情景画面了。

四、 寻找联系,感知“世界屋脊”

借助图片演示让一年级学生具体感知“屋脊”是房屋的最高点,那么“世界屋脊”又是指什么呢?为什么说青藏铁路建成后火车可以开到“世界屋脊”上了?教师不是自己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自主从文本中去提取有关信息来加以说明。学生找到了文中“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句子,教师再补充:“青藏高原离海平面可高了,有我们杭州20多个玉皇山那么高呢!” 从而具体感受青藏铁路的“世界之最”。 这样,不仅学习了常识性知识,更突出的是教师指导一年级学生学着去依据上下文寻找联系,利用关联信息解惑,提升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五、借助微课,感叹“伟大创举”

青藏铁路被誉为“天路”,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克服了世界级困难修成的高原铁路。一年级儿童由于生活经历少缺少体验,因此对于“青藏铁路的建成是了不起的创举”难以理解。教师在拆字解词、具体理解什么是“创举”的基础上,运用生动的图片、藏族的民族音乐和简单准确的讲解,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景,制作成精简的微课。借助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修建青藏铁路的背景知识——天气恶劣、生态脆弱、高原缺氧和土质特殊,深切感受建成青藏铁路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有效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功效。

语文课文《观潮》 的教学设计 篇12

一、理出一条线索,为讲好故事内容穿针引线

对于叙述性的作品,复述故事主要内容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像裁缝一样帮助学生“剪裁”课文,在梳理板块的基础上概括出关键词语,将这些关键词语串起来,就是课文的线索了。学生能够根据课文的线索还原课文整体,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复述故事。

例如《哪吒闹海》一文,课后有这样一道题:“练习讲一讲‘哪吒闹海’的故事,看谁讲的最生动。”教师可以借助词语线索,由粗到细地指导学生讲好故事。首先,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三组词语:“称霸一方、兴风作浪”;“混天绫、乾坤圈、滔天巨浪”;“夜叉、三太子、胡作非为”。学生可以借助词语简要概述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精心指导学生讲好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哪吒与夜叉和三太子打斗的场面。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出小哪吒的一系列动作作为线索:“闪、躲、取、扔”;“一纵身、抖出、喷出、紧紧裹住”。这样学生就能把故事讲得更加具体。当然,教师还可以强调讲故事的表情、语气、动作,把故事讲得更加生动。

二、关注两种描写,为品析人物形象传经送宝

名著类课文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并教会学生分析、品评人物形象的方法。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小学教材中的名著类课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正面描写来表现,也有通过环境等侧面描写来烘托的。于是,笔者将这一“诀窍”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这两种描写,自主品析文中人物。

如《三顾茅庐》课文第三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情节,生动刻画出两个人物形象的个性特点。文中描写刘备时侧重于动作描写:“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动作感悟人物内心的想法,体会刘备的谦逊和求贤若渴。对于诸葛亮作者仅写了他午睡:“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才悠然醒来”,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却蕴含了诸葛亮大智若愚的才情。为了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雄才伟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本段开头的环境描写:“他们来到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结合诸葛亮具有“卧龙先生”的美称,让学生明白这段景色中的“卧龙”暗指诸葛亮,诸葛亮居住在这样景色秀丽的隆中,可谓“人杰地灵”。

三、巧用对比阅读,为体悟语言特色铺设阶梯

古典名著浓缩了我国语言文字的精华,具有时代特征,在选入小学语文教材时已经过改编。虽然保留了一部分名著本身的语言特色,但也因考虑到小学生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做了改动,或多或少影响了其本来的语言魅力。教师要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尽可能为他们体悟语言特色铺设阶梯,笔者觉得对比阅读是很不错的方法之一。

一是课文与原著的对比。如《三打白骨精》一文中,对白骨精变为村姑、老妇人和老公公并未做具体描写。教师可以补充《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长老圣僧恨逐美猴王》中的描写。如写老妇人:“假变一婆婆,两鬓如冰雪。走路慢腾腾,行步虚怯怯。弱体瘦伶仃,脸如枯菜叶。颧骨望上翘,嘴唇往下别。老年不比少年时,满脸都是荷叶褶。”这些语言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值得学生积累、借鉴,更能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白骨精千变万化、诡计多端的特点。

二是课文中人物的对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作者始终将林冲和洪教头放在一起对比描写:林冲“躬身施礼”,洪教头“全不理睬”;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林冲连说:“不敢,不敢”;洪教头“先脱了衣裳……独自耍了一阵……”,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洪教头使出“把火烧天”,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教师应该关注到这一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深化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再如《三顾茅庐》中,张飞与刘备的语言描写,《三打白骨精》中唐僧与孙悟空面对妖精的不同表现,都可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体悟作者的语言特色。

四、开展主题阅读,为实现内外融汇架起桥梁

编委们将古典名著引入小学语文教材,旨在以课文为窗口,开启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大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授之以渔,抛砖引玉,让学生们在古典名著的海洋中遨游。笔者尝试开展主题阅读,实现外在阅读与内在体验的融汇,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融汇。

如在学习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主题阅读任务:(1)用两周时间阅读《水浒传》(青少年版)中第六到第十一回有关林冲的章节,以《我眼中的林冲》为题写一篇读书交流心得。(2)用一个月时间阅读《水浒传》(青少年版),选择一个人物进行品析。开展“水浒人物评论会”读书活动。(3)选择《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表演故事内容。时间为两周。这样总共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笔者带领学生们在水浒的世界里走了一回。学生在这样的主题阅读活动中,运用了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内化语言,学会表达;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激发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八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13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

2、把握文章内容,学习生动简洁地描绘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的笔法及对比映衬的写法。

3、体会文章所描写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 背景解读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 基础积累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词语。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4. 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5、指出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也( )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③皆披发文身。( )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

● 文学常识

6、《观潮》选自《 》,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人。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 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思考填空

7、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的景象,赞美了大潮的 ,抒发了作者 的真挚感情。

【合作研讨】

● 疏通文意

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2)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3、文章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正面写海潮之盛?

4、文章第二段中写“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中“如履平地”有什么样的内涵?

5、第三段“吴儿”手持十幅大彩旗的作用是仅仅为了好看吗?

6、文章结尾一段是否为“蛇足”?

● 拓展延伸

部编版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14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3.欣赏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三、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学生在七年级已经陆陆续续有所接触。一系列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已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汇。但七年级所选的文言文是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所选的文言文则以写景为主,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挑战。好在《观潮》是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有了《三峡》、《短文两篇》、《湖心亭看雪》的铺垫,学生学习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我们的孩子整天跟大山打交道,虽触目皆为青山绿水,可那水,也只限于小溪、小河,大部分人从没见过大江、大海,也从没见过潮水,所以潮水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神秘的。相信周密的《观潮》应该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观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既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播放视频)教师讲解: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二)检查预习

课前已经充分预习了本文,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文中的重点词语及重点语句的意思,理解全文大意。词语: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农历十六)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忽然;一点点)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被;去、往)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6.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阻塞)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的涌潮,(是)世上伟大的景象。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烟雾消失,水波平静下来,就一条船也没有了,仅仅剩下敌人的船只被火烧毁,随波漂流逐渐消失。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腾起身子,变换着种种姿势,而那彩旗末梢却一点不湿,他们就是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本事。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头戴珠翠首饰,身穿绮罗衣裳的游人满目皆是,车马堵塞了道路,饮食百货价格都比平常高出一倍。

(三)整体感知 1.作家简介。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华不注山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南宋末年词人、文学家。2.教师作简要讲解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著名的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作者也兴致勃勃地来到钱塘江边,他被眼前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的场面深深震撼着,他仿佛看到了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巧妙结合...观潮结束后,他回想起汹涌的潮水发出滔天巨响、岸边的看潮的人群齐声惊叹,他的内心以为那震撼人心的场景深深触动......终于,他再也不能忍受内心的平静,一定要把这壮观场面记录下来!仿佛一幕幕都已呈现在他的眼帘;他拿起毛笔,笔走如飞、行云流水;仅用了两百余字,便把钱塘江潮的宏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3.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本文的音频朗读,听的同时思考: 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1)海潮的雄伟壮观;(2)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3)弄潮健儿的英姿;(4)观潮人数之多。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

读准每一个字音;注意正确断句;体会文中的感情。

(四)精读品味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题目中的“观”于首句“天下之伟观也”中的“观”意思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题目中的“观”的意思是看;首句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首句的意思就是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雄伟壮观的景象。(2)首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题旨。(3)那么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明题旨,先声夺人,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 “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5)哪位同学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本段文字?(其他同学点评并总结规律)2.指名朗读第二段

(1)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2)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3.齐读第三段。

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4.教师朗读第四段。

讨论:哪些词语能看出观潮人数之多?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五)问题探究

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

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六)总结全文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2.完成《语文学习报》练习。

(八)教学反思

《观潮》这篇课文里,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思考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播放课件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让学生听范读、自由读,边读边体会,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读”。学生自由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透过朗读课文,再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己的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学完

语文课文《观潮》 的教学设计 篇15

那么, 如何改革课文教法,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呢?我认为, 在教学中, 要想方设法发挥出课文的感染力, 使学生从课文的情感形象中熏陶渐染, 从而陶冶性情、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 注重诵读体验, 以情感熏陶情感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语文课文内容饱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人物的悲欢离合, 这些都能不时地激起学生的情感浪花。长期经受这种情感的冲击和感化, 可以使学生在情感和心境方面逐步由冲动、浮躁、脆弱、抑郁、沉闷向平稳、深沉、坚强、振奋、开朗转化, 从而主动地发展健康个性。教会学生通过诵读课文, 品味语言来体验作者的情感, 是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读得好, 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诵读能使枯燥的视觉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 沁入学生心肺, 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因此, 进行课文教学时, 我特别注重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如范读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 我读得握拳捶桌;范读柯岩的《周总理, 你在哪里?》我读得伤感泪下;范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我读得热血奔腾……此外, 我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的方法指导, 如正确流利地朗读后, 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及给予自己的感觉, 再围绕这种感觉找出重点词语, 想像画面, 读出感觉, 然后又完整地读一遍, 再观画面, 想一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再带着这种感情诵读。又如对小说、剧本, 就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进行课堂剧表演, 对诗歌散文, 就指导学生放声朗读或低声吟颂。通过这样反复的指导与训练, 使学生能够以诵读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以表演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喜怒哀乐、憎恶爱好融为一体。

作者强烈的情感, 是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为了让学生深入体味作者的情感, 除了诵读外, 我还注重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 抓住重点语句, 指导学生通过口头语言来体验作者感情。如学习《最后一次讲演》一课, 我就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无耻的东西……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等感叹句, 体会讲演者愤怒控诉、尖锐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的义愤填膺的强烈感情;抓住“正义是杀不完的, 因为真理永远存在”体会讲演者的坚定信心, 气壮山河的气势;抓住“我们不怕死, 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 前脚跨出大门, 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两个感叹句, 感受那种排山倒海之势, 体会闻一多先生对李公仆先生的高度赞扬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我着重通过对典型语句作例析, 来品味语言的有关知识和方法, 引导学生自己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品味揣摩, 激发相应的情感, 从而受到感染。

(二) 注重形象感染, 以性格培养性格

语文课文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令人目不暇接的鲜活的文字形象。作者本人以及不少文字形象, 都具有流芳千古、可歌可泣的人格。他们所体现的各种优良品质, 时刻震撼着学生善良纯真的心灵, 学生往往被这些人物形象所吸引, 有意识地模仿。所以在课文教学中, 我特别注意有意识地利用这具体形象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 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一个个光辉的榜样, 从而感染学生, 激发起积极进取精神,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例如, 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我就启发学生思考:一个卧病在床的68岁的老人, 不但不自哀, 反而想着为国家戍守边疆, 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 需要多么执着的精神呀!学生通过这一形象的理解, 除了体会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外, 更深刻地感受到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又如学习《为学》, 我就启发学生对贫僧“凭一瓶一钵从四川走到南海”这事进行讨论, 引导他们体会“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的生活哲理, 并从中学习贫僧立定志向、不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和毅力;再如学习《七根火柴》, 我就通过播放录像, 把无名战士在牺牲前“用尽所有力气举起手来, 直指向正北方”的舍生忘死的形象凸现出来, 让他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无名战士为什么会有这个动作?反映出他怎样的心灵?通过讨论, 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他一心想着战友, 一心想着部队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对他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总之, 课文中的文学形象, 有的坚强不屈, 有的舍己为人, 有的见义勇为, 有的善良正直, 有的谦虚谨慎, 有的勤劳俭朴, 有的严肃认真……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认为在课文教学中, 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注重借助文学形象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 并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对学生加以点拨启发, 使学生与美好的情操、高深的情感产生共鸣, 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 注重读写结合, 以作文启迪做人

我特别注重以课文作为现成的材料进行作文教学, 或写读后感或进行仿学。这种方法, 能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景之中, 议人物言行的思想根源, 辨文章道理是非曲直, 在脑海中浮现完整而鲜明的形象, 对课文形象进行吸收、加工、内化、迁移, 能够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 升华他们的品格。

如学完《生命的意义》一课后, 就有一位学生在读后感里这样写道:

人活着为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曾做过思考, 于是有了各式各样的答案:有的人是为了延续生命而活着;有的人是为了吃喝玩乐而活着;有的人是为了个人或家庭的利益而活着;有的人是为了全人类的进步而活着……

活得最有意义的, 就是那些干出一番事业, 或做出对人类有益的事业的人。他们为人类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就算生命短暂, 也会让人长久怀念。或许他们并不出名, 但他们无愧于自己和人类, 无愧于时间和生命, 他们可以自豪地说:“这辈子我总算没有白过。”人生能够这样, 就已足够了。

我们都不想自己碌碌无为地过一生, 我们都想有意义地活着, 能为人类作出贡献。所以, 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 用它来做一些有益的事。否则, 我们只是空有理想, 蹉跎岁月, 那也只会使人生变得毫无意义。

又如学习了《荔枝蜜》后, 有位学生在仿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时这样写道:

星星和月亮, 从不与太阳争光辉。它们总是在人们最需要光明的夜晚散发出自己的亮光, 照亮别人。它们无私而又自信, 它们不用去争名夺利, 它们相信自己对别人的巨大作用。于是它们只管默默地奉献。但是, 正是这默默的奉献, 使人们为它们谱写了一曲曲颂歌, 它们自己不争名利, 人们却给它们无限的荣耀……

星星和月亮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在别人需要的时候, 要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样的人生才会有意义, 这样的人才会被人仰视。

这样通过读写结合来进行自我教育, 从中感悟做人道理的习作是不胜枚举的。总的说来, 结合课文进行写作, 既能让学生加深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又能使学生作文过程中, 得到思想、品德、意志、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和提高, 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 使自身人格受到熏陶, 是完善学生人格的一种好方法。

上一篇:语文教改下一篇:便利店门店会计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