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语文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学习生字“朱、攻、守”,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围攻、坚守”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不畏艰险、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图文结合,话说扁担,引出人物形象
1、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珍藏着许多宝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出示扁担图)看,这是什么?(板书:扁担)
(1)“担”在这里是轻声(板书dan)谁来准确地读一读?
(2)人们常常用扁担来干什么?对,人们用扁担挑水、挑粮食,所以可以说挑“一担粮食”。
2、挑粮食的扁担不是很普通吗?怎么会成为宝贝,还藏在博物馆里呢?可真奇怪!别急,请你再仔细看一看,这根扁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上面写着三个字“朱德记”,这是朱德在扁担上做的一个标记,(板书:朱德)告诉大家这根扁担是朱德的。
(2)听说过朱德吗?他是中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示朱德图)瞧,他就是朱德,多么威风,多么神气!
3、朱德和扁担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板书: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感人的故事。(1)齐读课题。
(2)点拨:这根扁担可不是别人的,是朱德的。再读课题。
二、充分诵读,形象板书,了解故事背景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认读词语。
(1)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 朱德 朱德同志
(2)粮食 生产粮食(就是种粮食)储备粮食(就是储存粮食,把粮食存起来慢慢吃)(3)坚守 围攻 粉碎 敌人 红军 山高路陡 翻山越岭(这些词语你能读准确吗?)
3、词语读得有滋有味的,真不错。接下来再请同桌一起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4、读了两遍课文,你已经读懂了什么呢?(简单交流)
5、红军为什么要挑粮?请再认真地读读课文1—2小节,边读边想。
6、在江西有一个地方叫“井冈山”。那里群山环绕(板画山),一座座高山连绵起伏。1927年,毛泽东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叫“井冈山根据地”。(板画“红旗”)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也来到井冈山,(板画“红旗”)这两支队伍合在了一起,(把两面红旗合在一起,板画一面大红旗)胜利“会师”,不久就成立了“红军”。
7、书上第一小节是这样介绍的。
(1)谁来读一读?(点评:你把刚才学的词语都读准了,真会学习!)(2)谁再来读一读?(点评:你把句子读通顺了,真不错!)(3)读了第一小节,你还知道了什么?(4)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板书:敌人)敌人离我们这么近,他们想干什么呀?想攻打我们(板书:攻)敌人可狡猾了,他们分布在山下的好几个地方(板画……)把红军团团围住,这就叫“围攻”。(板书:围)敌人要围攻,红军就要“守”住井冈山,(板书:守)而且要牢牢地守住,这就叫“坚守”。所以,红军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8、当时,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所以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板书:茅坪)。那么,红军战士是怎样挑粮的?在挑粮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
三、抓词扣句,反复推敲,感悟人物形象
(一)研读挑粮的艰险。
1、默读第二节,找出相关句子,用“――”画出来。
2、(出示句子“从井冈山到茅坪………”)红军在挑粮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1)“五六十里”(看图)相当于从江阴到无锡的路程,汽车要开一小时呢。路很长,谁来读好这个词?
(2)“山高路陡” 山路又高又陡,(看板图,教师手势演示)多难走呀!这个词该怎么读?(3)正因为山高路陡,所以大家挑粮时要“翻山越岭”。(看板图手势演示)读词。肩上挑着粮食,走路会这么简单,这么轻松吗?再读这个词。
(4)原来挑粮有这么难呢!谁把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点拨: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次挑粮,大家都要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多么辛苦呀!再读。)
3、尽管山路那么远、那么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还争着去。朱德同志也像战士们一样争着到山下去挑粮。
4、(出示挑粮图)看,他们挑着粮食向我们走来了。走在最前面的就是朱德。
(1)谁来说说他的穿着打扮?他头上戴着……脖子上搭着……手臂上挽着……脚上穿着……
看来,他和战士们穿戴得没什么两样!
(2)再看他箩筐里装的粮食……(出示词组“满满的一担粮食”)从“满满”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3)挑着这么满满的一担粮食,走在那么长,那么难走的路上,他为什么还笑得这么灿烂?(*想到战士们有粮食吃了……
*有了粮食,就能吃饱……吃饱了肚子,就有了……有了力气,就可以坚守……)
5、是呀,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穿草鞋、戴斗笠,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一起和敌人作战,这就叫“同甘gan共苦”。书上是这样写的(出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谁来读?尽管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朱德仍旧走得那么带劲!再一起读一读。
(二)研读战士们的“想、劝、藏”。
1、读到这儿,老师想问一问,如果你是朱德身边的一位小战士,看到他这样挑粮,会怎样想?
2、是啊,战士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想:(出示“朱德同志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
(1)“那么忙”,当时,朱德是一位军长,请你猜一猜,他要忙些什么呢?(看军事地图、思考怎样跟敌人作战、指挥战斗……)
(2)是啊,作为军长,朱德比战士们更辛苦,他要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但尽管那么忙,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看板图手势演示)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一不小心就会摔一跤。要是碰上刮风下雨,走一步,滑两步。尽管如此,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离敌人那么近,(看板图手势演示)随时可能遇到敌人偷袭,挑粮还有危险呢!尽管如此,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3)朱德这样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真是“不畏wei艰险xian”。(板书:不畏艰险)
(4)朱德工作这么忙,还要去挑粮,如果累坏了,就没有人来指挥战斗,就难以取得革命的胜利。战士们十分担心,十分着急。谁来读一读?
3、所以,大家都劝朱德同志不要去挑粮。他们会怎么劝呢?同桌讨论一下。现在,如果朱德同志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劝他呢?
4、你劝我劝大家劝,可是,朱德同志……有个同志甚至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大家以为,没了扁担,就不能挑粮了。不料,……(接读句子)朱德同志竟然会这样做,大家都没有想到,多惊讶呀!再读“不料,……”大家见了,……(接读句子)。
5、是呀,作为军长,朱德同志竟然带头挑粮,这,多么感人呀!请再连起来好好地读读第三小节。
6、读到这儿,你一定了解到了这根扁担的特别之处了吧。过了这么多年,当我们来到军事博物馆,看着这根扁担,你会想到些什么呢?(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感人故事,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戴着斗笠,翻山越岭挑粮的感人画面)看着这根扁担,我们还能真切地感受到朱德同志……引说“不畏艰险、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根特别的扁担“朱德的扁担”,永远记住这个伟人的名字“朱德”。
7、学习生字。
(1)朱德的“朱”是一个生字,怎样记住它?“朱”在这里是一个姓,它还有红的意思,有种颜色叫“朱红”,一起读一读。让我们一起认认真真地写这个“朱”字。(红笔写“朱”)看,“朱”跑到了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什么?(竖在竖中线,撇捺要舒展,)(2)这两个生字你还认识吗?“攻、守”是一对反义词。你能给他们找朋友吗?(进攻、攻打、攻击、反攻;防守、守住、看守)
一、利用插图, 拉近课文与孩子的距离
对小学低年级孩子而言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形象直观的东西更能吸引孩子的眼球, 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苏教版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 这些课文的插图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往往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上《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时, 我就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插图入手, 首先让孩子们认真观察文中插图, 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开始的时候, 孩子们只看到了朱德挑了一担粮食。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孩子们要仔细观察图中朱德的穿着, 通过观察, 孩子们发现朱德戴的帽子与我们生活中的不一样, 孩子们就很自然地理解了“斗笠”这个与现代生活遥远的词语。经过提醒, 孩子们的观察细致多了, 有的说看到了朱德挑着粮食带头走在了最前面;有的说朱德挑的箩筐里装的满满的粮食, 一定特别重, 要花很多力气;有的说他们走的路上长满了杂草, 而且路也不平, 一定特别难走, “山高路陡”的意思孩子们也理解了。通过引导孩子们看图, 原本陌生的内容, 孩子们一下子有了许多话要说, 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朱德在孩子们的看看说说中呈现出来。原本陌生难懂的故事内容在插图的帮助下, 变得形象有趣了。
二、讲述故事, 拉近课文与孩子的距离
故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 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低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 故事对他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根据孩子的这一认知特点, 我在教学《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的时候, 就将课文的内容改编成简短的故事, 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 将远离生活的内容传递给孩子们, 顺利地将孩子们领进课文, 原本遥远的、陌生的、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了。
在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 运用故事既符合儿童年龄认知水平, 又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色。
三、创设情境, 拉近课文与孩子的距离
语文情境的创设必须扎扎实实地为孩子理解语言、品位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服务, 让孩子在有效情境中习得语感, 积淀语感, 形成语感。《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描述的内容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遥远, 如果不把孩子们带入情境当中, 孩子们就成为了旁观者。在学习课文第三段内容时, 我抓住“劝”字创设情境, 感受朱德的品质。其中, 我扮演朱德, 孩子们就是一个个战士, 引导孩子们说说你怎样劝我。我说:“明天我要和你们一起去茅坪挑粮食。”孩子们说:“你年纪大了, 挑粮食这种重活就交给我们年轻人去做。”我又说:“这么重的活, 我不能让你们去做, 我自己必须和你们一起去做。”有的说:“你是首长, 晚上还要研究打仗到很晚, 就歇一歇吧。”在不断的对话当中, 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朱德再次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孩子们更深地体会到了朱德的高贵品质。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 原本陌生难懂的故事内容, 变得生动有趣了, 与此同时孩子们的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1960年代上小学时,语文课本有一篇《朱德的扁担》,我们都能背诵: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爬山。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劝他不要去挑,他不肯。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连夜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文章写得很朴实,表现了朱德与红军战士同甘共苦的优秀品德。到了1990年代,我的孩子上小学时,在我面前背课文:
朱军长找来了毛竹,亲自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还在扁担上写了八个醒目的大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
我说:“背错了。”孩子说:“课本就是这么写的。”我就想:怎么语文课本也知道与时俱进呀,历史故事还能改来改去啊!
《朱德的扁担》Ô¬作者是朱良才上将。这是他写的一篇革命回忆录,最初发表在1958年出版的《星火燎Ô¬》第1卷:
¡¬¡¬那年,朱德同志已¾¬四十多岁了,他也跟大家一道去。他着双草鞋,戴顶斗笠,挑了满满的一担米,和战士们一道爬山。大家看到朱军长整夜整夜地计划作战的大事,白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又讲他不过,只好把他那根扁担偷去藏起来。本来,藏扁担的同志以为这样一来朱军长就可以休息了, 哪知道朱军长却另找来了一根扁担,并且用柴刀把扁担削平,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从此,他的扁担再没有人 “偷”了,同志们挑米的劲头也更高了。同志们还编出了这样一首歌子:“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围剿’。”每当挑米爬山爬累了的时候,大家就用这歌子互相鼓励。
问题又来了,朱德扁担上变成了五个字。同一条扁担,怎么会有三字、五字、八字三种说法呢?
后来我到了井冈山,纪念馆里陈列的红色文物,有朱德的扁担。上面写的是八个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细心的同志突然发现:那个“乱”字是个简体字。那个年代可没有简体字啊,这是怎么回事啊?
这些疑问引起我的好奇。觉得有必要刨根问底,考证一番。
井冈山挑粮的由来
朱德為什么要挑粮?
1928年4月,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这是中共党史上大书特书的历史事件。但是一个现实问题产生了:毛泽东的队伍有2000人,朱德的队伍有2000多人。另外,跟朱德上山的湘南农民多达8000人。这些人中有穿长袍的,有拿大刀梭镖的,有老人和女人,还有抱在怀里、坐在箩筐里的孩子。没有作战能力的农民和家属一起上山,给Ô¬本资源贫乏的井冈山地区造成沉重的压力。井冈山区人口稀少,耕地不多,¾¬济落后。众多兵马齐集山上和山下小块平Ô¬,吃饭、穿衣等,都成了大问题。毛泽东5月2日在永新给中央的信中抱怨:“岂有此理的(湘南)各县县委和县政府 , 带领了一大批农民一起跑来,现有一万人在这里 。”
因为生活困难,湘南农民军也不愿意长住,一个月后陆续回家乡去了。但是井冈山还是养不活这么多军队。½¬西省委知道这些情况,派人传达指示,要红四军下山到湘南地区去发展新的根据地。毛泽东不愿意离开井冈山,朱德和陈毅愿意执行省委的命令。于是,7月中旬,朱德带着28、29两个团下山去湘南,毛泽东带着31团在井冈山周边活动。
没想到去湘南后,湘南农民军组成的29团不听朱德指挥,非要打郴州,结果遭到优势的国民党军反击,29团溃散,28团2营营长袁崇全叛变,À¬走了部分队伍,打死了团长王尔琢。朱德、陈毅遭此损失,只得收拾队伍重回井冈山与毛会合。后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称之为“八月失败”。
“八月失败”引起连锁反应,使井冈山的形势发生了逆转。红四军兵力削弱,只能守山,无力出击。山下永新、遂川、酃县等地被国民党重新占领,对井冈山形成包围。毛泽东Ô¬来在永新打土豪、分田地,结果反动派一回来,农民或逃上山,或反水,田地又被地主夺回去了。当时正是稻谷收获时节,结果变成“农民种田,地主收获”,真是倒霉透了。
红四军困守井冈山,生活越来越困难,吃饭穿衣都成了大问题。井冈山地区方圆五百余里,“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食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于是红军中掀起了一个挑粮上山的运动,这就是朱德挑粮的缘由。
挑粮持续了多长时间?据《朱德年谱》记载,朱德和毛泽东是在9月底回到井冈山的。随后在宁冈、遂川一带游击作战,打击进犯的国民党军,这期间行动飘忽不定。到11月中旬,部队在宁冈砻市一带整训,挑粮应该在这个时期。12月,彭德怀率部上井冈山,国民党军随即对井冈山进行了包围和封锁,红军进入困难时期,挑粮的事情应该结束了。
老红军杨兴顺又有一说:当时红军从外地运来的粮食,集中到宁冈。国民党军即将围剿井冈山,所以要抢在敌军到来之前将粮食全部运上山。部队全体挑粮,实际用了三天时间。到第三天下午敌军到达永新之前,粮食已全部转运完毕。说明朱德挑粮不是长期的工作,而是临时应对紧急情况的措施。
故事的产生和演变
“朱德扁担”故事的作者,是开国上将朱良才。朱良才(1900—1989)湖南汝城人。1927年10月入党,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在耒阳遇见朱德,加入红军。上井冈山后,他在军部当通信员。建国后任北京军区政委,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
1956年7月,为Ó¬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向全军老同志征文,编¼¬革命回忆录“星火燎Ô¬”丛书。作为井冈山时期的老同志,朱良才写了《这座山,它革命》、《朱德的扁担》、《练兵与御寒》、《一根灯芯》四篇文章。
朱良才的儿子朱新春说:在写作期间,朱良才发现问题不少。《朱德的扁担》是他根据自己的记忆,将有关人物、细节写得较多,也较具体,但与当年一起在红四军军部警卫连当排长的肖新槐(开国中将)等几个老同志一聊、一对证,大家的记忆都不一样。终究是30年前的事情,ˬ能把挑粮的细节记得那么准确、那么清晰。朱良才对文章进行了修改、简化,最后形成了600多字的定稿。文章发表后反响很大,大家认为这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文章,被教育部收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这个红色¾¬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到了1980年代,另一位当事人范树德指出朱良才的文章有记忆错误。1928年朱、毛会师后,范树德任红四军军需处处长,成为红军最早的后勤负责人。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范树德被留在½¬西苏区。1935年4月在汝城打游击时受伤被俘。因曾就读黄埔军校,转为国民党军官。抗战后任郑州绥靖公署少将副处长。1948年中Ô¬战败后,逃回桂林做小生意。1954年被桂林公安局逮捕,以战犯身份长期在开封、西安监狱关押改造。1975年获特赦释放,1980年当上了桂林市政Ь委员。
范树德的坎坷¾¬历,使他到获得自由后才能开口说话。他看到《朱德的扁担》后,作为亲身¾¬历者和见证人,他在《文史通讯》1982年第三、四期撰文,提出朱良才的回忆中有三处与史实不符:一、朱德扁担上的文字,不是“朱德的扁担”、“朱德记”这几个字,而是扁担的一端写的是“朱德扁担”,另一端写的是“不准乱拿”,共八个字。二、朱德挑粮的路线,朱良才说是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实际上是从柏露村到桃寮村。三、挑粮重量,朱良才说是挑了“满满的一担米”(当时一担通常为100斤),实际上是40斤左右(当时范树德20来岁,也才挑了30斤左右)。
nlc202309040505
½¬西地方党史和博物馆研究人员¾¬过验证,认为范树德说的情况是准确的。当年在井冈山,毛泽东住在茅坪(就是八角楼所在地),朱德的军部住在桃寮村。茅坪在井冈山半山腰上,山下的粮食是运不到那里的,只能在宁冈砻市以下的地方。从砻市往下走,就是柏露村。这里是永新通往井冈山上的必¾¬之地。朱德挑粮是从柏露到桃寮村,往返60华里,都是弯曲不平的盘山小路,因此,红军战士都是挑个三四十斤左右。朱德军长年岁大了,可他“挑粮时,担子一头是行军时背米的三个白布米袋,另一头是一个用粗厚布缝的北方人叫做‘捎码子’的米袋,两头共计装40斤,再加上他¾¬常佩带的一支德造三号驳壳枪和一条装有约百发子弹的皮子弹袋,总共约四十六七斤”。这已¾¬是体能的极限了。
至于那根扁担,就是朱德让范树德给他做的。范回忆说:“我当即带名勤务兵到桃寮村张家祠附近找到一个姓张的老板娘(当时红军对当地中年以上妇女的称呼),用一个ͬ板向她买了一根毛竹。削成两根扁担,一根送给朱德同志,另一根我留着自用。在朱德同志的那一根上,我用毛笔在一端写上‘朱德扁担’,另一端写上‘不准乱拿’八个字。朱德笑着说:‘好啊,明天就用上了。’”
范树德的回忆被认定后,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了复制这个文物,派专人带着一根井冈山毛竹扁担,前往广西桂林,请范树德在扁担上重新题写这八个字。范在扁担上书写后,来人高高兴兴地返回井冈山。一位细心人突然发现“朱德扁担,不准乱拿”的“乱”字,当年必定是繁体字,而范树德却写成了简体字,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件不真实的复制品。为了还历史Ô¬貌,又派人带着扁担赴桂林让其重写。然而范树德已¾¬去世,现在井冈山博物馆展出的朱德的扁担,就是范树德书写的带有简化“乱”字的八个字。历史给人们留下了这点遗憾,同时也留下了朱德扁担故事背后的故事。
2001年6月4日,《解放军报》发表了朱良才口述的《常想起藏朱德扁担的日子》的文章,更正了他过去回忆中的错误:“小学课本有《朱德的扁担》一文。文中说,战友们怕朱德下山挑粮累坏了身体,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这个藏朱德扁担的人就是我。那时,朱总司令常常晚上和毛主席研究敌情,白天和战士们下山挑粮。我是他的通信员,担心他累坏身体,就和其他战友劝阻他,但ˬ也劝不住。后来,我出了个‘鬼点子’,干脆把朱总司令用的扁担藏了起来。可他仍不罢休,找到军需处长范树德,让他花一个ͬ板买了一根毛竹,为自己做了一根扁担,还特地写上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又高高兴兴地下山挑粮去了。”
挑粮没有改变井冈山的困境
朱德挑粮的故事,表现了他与战士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但历史事实证明:挑粮只解决了一时的困难,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井冈山的困境。
红军到山下向老百姓买粮食,是需要钱的。“八月失败”回到井冈山后,红军遭到国民党军的围困,不能四处游击,打土豪筹款子。买米的钱越用越少,红军生活陷入了困境。毛泽东在1928年11月25日给湖南省委的报告说:“给养问题: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现在军中的生活则相反,恐怕什么人的生活都很少有红军这样坏的。因为现洋缺乏,每天每人五分大洋的伙食钱(米归地方供给),时常难乎为继。‘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士兵的谚语表示了他们的苦处。耐得苦,比四军更耐得苦的恐怕也少了。仅仅发伙食钱,此外一切费用都省掉,每月都需现洋万元以上,出发全靠打土豪。但一则打过的地方,没得打了;二则敌人围得紧紧的¡¬¡¬打土豪也不许你打远。三则敌情之严重,单独一两营兵简直不能出去筹款。要筹款须得多兵,问题就不是简单的了。现在全军五千人的冬衣,虽得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即一律两角,四角即一律四角。大家又都懂得是为了无产阶级受苦,因此又不怨恨什么人。虽然如此,¾¬济问题始终是很严重的。” (这是毛泽东报告的Ô¬始版本,后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修订时,删去了这些话——作者注)
五分錢的伙食是什么概念?井冈山老战士黄达回忆:“那时的五分钱和现在的钱不太好换算。我小的时候,一块银元可以换八百个ͬ板。一分钱就是一个银毫子,等于一百文。所以那时红军五分钱的伙食,每天只能吃三钱盐、四钱油,常吃野菜、南瓜,很少吃肉,生活是很艰苦的。”
当时在28团当连长的粟裕回忆:“本来井冈山的¾¬济基础就差,加上敌人的封锁 , 就更困难了。部队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布很难买到,军衣都是自己动手作。领到白布,用锅灰煮成灰颜色,裁好后自己一针一线地缝。我第一次做裤子时,不会裁,就把自己身上穿的一条裤子拆开来照样子裁,然后再缝起来,做一条裤子缝两次。穿着自己做的裤子格外高兴。衣服很少更新,全身破破烂烂的。到了冬天。棉衣很少,号召共产党员、团员不穿棉衣,让给伤病员穿。所有干部、战士都会打草鞋,用稻草打。吃得也很苦,每天的伙食除粮食外,油盐菜金五个ͬ板。基本上餐餐吃红米、南瓜。南瓜吃了涨肚子,不好受。最困难的是部队吃不到盐。不吃盐,行军、作战没得劲。后来自己熬硝盐吃。硝盐就是把房屋墙角下长的一种白毛刮下来,用水熬。那东西又苦又涩,但毕竟比没有盐好一些。”(《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毛泽东也意识到井冈山可能坚持不了很久,他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谈到了“以赣南为退步”的想法。他说:“非¾¬济上到了绝路,非往赣南就无法维持时,决不走此一路。万不得已时也许要往赣南,但完全是为¾¬济计而不是政治的意义。”
1928年12月,彭德怀率领平½¬起义的红五军上了井冈山。彭虽然只带来了800人,但每天要吃饭,更加重了朱、毛的负担。冬季来临,井冈山的日子真的过不下去了。粟裕说:“井冈山¾¬济基础薄弱,地区比较狭小¡¬¡¬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后方是可以的,从战略发展观点来看,作为大发展的基地不够理想。”
在这个没有多少回旋余地的山区呆着,早晚会被困死。所以,1929年1月,朱、毛在山下柏露村开会,决定带红四军主力下山,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开辟新的根据地。此后,朱、毛红军开始了进军瑞金的征程。
新发现的史料
“朱德的扁担”已¾¬考证清楚,应该可以定论了。作者最近突然发现了一则新史料,不胜惊喜。
为了搜集研究资料,我去图书馆查阅民国时期的旧杂志,看到1936年上海出版的《逸¾¬》半月刊第11期上,有篇介绍朱、毛红军的文章,署名“柳云”。这是个化名,但从文章内容看,是个¾¬历过井冈山生活的人。估计是后来脱离了红军,为杂志写写稿子。值得注意的是,文章说朱德在井冈山与红军“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去往桃寮挑谷子,“朱确与众同挑,有人在其扁担上大书‘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字,至今赤军中犹传为美谈”。
这是有关“朱德的扁担”的最Ô¬始记载。《逸¾¬》在上海是个颇为特殊的杂志。社长简又文,号“大华烈士”,早年当过冯玉祥的秘书。他既是文人,又是政客,和政界、军界及文化界人士都有关系,交际很广。《逸¾¬》¾¬常刊登一些有特色的稿件,但作者和稿件的来源是绝对保密的,连总编谢兴尧都不了解。瞿秋白牺牲前写的那篇著名的《多余的话》,就是首发在《逸¾¬》上。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央特科人员、红色牧师¶¬健吾陪同美国记者斯诺秘密潜入陕北,采访毛泽东和红一方面军。¶¬带回了红军长征的回忆录,据此写成两万字的长文《二万五千里西引记》,署名“幽谷”,也在《逸¾¬》上发表。这是国民党统治区首次介绍红军长征的文章,比斯诺的《西行漫记》还早一年。柳云写朱、毛红军的文章,发表在1936年,距井冈山朱德挑粮的时间仅有8年。他的记载是清楚准确的,也可以为“朱德扁担”的争议作一个裁决了。
(作者系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5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朱德同志与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事迹,体会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受朱德同志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爱戴之情。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扁担图,让学生观察,这是什么?(板书:扁担)指生认读。仔细观察,你知道这是谁的扁担吗?补全课题:朱德的扁担,指生认读。齐读课题。
2、指生介绍朱德,师进行补充。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涵:
1、课题为“朱德的扁担”,他用这根扁担做什么吗?(挑粮上山)为什么要挑粮上山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
3、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观察这根扁担,你发现了什么?(朱德记)他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呢?(学生再读课文,找出答案)体会“藏”
1、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战士们为什么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1)朱德同志是军长,他都要忙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学生看图片试着说一说。)
(2)教师小结:是啊,清晨,当战士们还在睡梦中时,朱德同志可能已经在察看地形,进行作战布局,布署一天的任务。白天,他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和战士们一起耕田种地。晚上,当战士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思考,研究战略,可能一工作就会到天明,他的工作这么忙、这么苦,却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呢?
3、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体现挑粮累的句子
课件出示: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1)五六十里:单靠两只脚要走上以整天!路远吗?谁来读好这个数字?
(2)山高路陡:什么是山高路陡呢?(课件出示“山高路陡”的井冈山,学生想象:这样的路会怎么难走呢?谁来读出山的高,路的险?指名读。
体会“同甘共苦”
过渡: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争着去,抢着去,作为总司令的朱德同志,当年已经四十多岁的他,也和战士们一样争着去挑粮。(课件出示插图)
1、看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相机出示草鞋、斗笠。
2、说话练习: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读文: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话,学生齐读。
4、同学们,故事学到这儿,你们认为朱德同志是位什么样的人呢?(板书:同甘共苦)这样一位可亲可敬、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司令,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敬佩,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感动,怎么能不让红军战士心疼呢?看到朱德同志这么辛苦,也难怪战士们会这样想──(课件出示)
5、这句话该怎么读出战士们的心情呢?试一试。(自由读,指名读)
6、带着你的担忧、你的心疼齐读。
体会“劝”
1、在这种情况下,战士们都劝他不要去挑,你想想:战士们会怎么劝说朱德同志呢?(思考交流)
2、多么贴心的话呀,朱德同志听劝了吗?他会怎么回答战士们好心的劝说?(交流)
体会“做扁担”
1、在大家劝说不成的情况下,只好决定把他的扁担藏起来,战士们认为只要朱德同志没有扁担了,就不能再挑粮食了!这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战士们的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不料)
2、让红军战士们没有料到的是,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夜那么深了,可他还在煤油灯下用力地劈、认真地削、仔细地磨。花了很多精力,做了整整一个晚上,当第二天早晨,他拿着扁担走出来的时候,你看到的朱德司令是什么样子?(交流)
3、看到朱德同志连夜赶做的新扁担,战士们还忍心再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吗?因为大家知道,他们藏了,朱德还会再做,这样只会让他更累,战士们不忍心啊!而且扁担上写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就是藏也藏不住呀,大家是不忍再藏,不能再藏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齐读)不料,朱德──三个字。所以大家见了(引读)越发敬爱──他的扁担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一个和战士们(指板书)同甘共苦的人,他就是再苦再累也要和战士们在一起。
三、拓展延伸:
朱德爷爷的这根扁担,让我们永远记住了朱德爷爷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伟人,永远学习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相信,读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和小朋友一样受到教育,和小朋友一样感动。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讲给你的家人听,讲给你周围的人听。
四、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
德:左让右。挑:竖弯钩比掀更高。
部:立下面一横左长右短。
茅:注意右下不要添一捺。
2、将今天学的生字各写三个。
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倩。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朱德、扁担、会师、封锁、险要、崇敬、稳健利落、日理万机”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朱德、扁担、会师、封锁、险要、崇敬、稳健利落、日理万机”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习课文,读顺课文,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质疑问难,为下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朱德像,简介朱德。
朱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板书“德”,字形右边是“十、四、一、心”。在课桌上练习书写“德”
(2)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板书“扁”,注意下面的里面是一横,多音字“担”不同的音组词。
(3)课题补充完整,教师示范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学预习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1 回顾预习情况。
2 交流预习情况。
(1)生字词正音。
生词:朱德到达布匹药材官兵着急毛竹防止甩得老远
难读的词语:会师增添崇敬敬佩井冈山十分险要日理万机稳健利落
(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难读的句子:
①根据地周围地势十分险要,上山下山非常难走。
②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需的食盐、布匹、药材和粮食奇缺,红军官兵的生活十分困难。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疏通课文。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5)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质疑。
学生质疑预设:
A朱德是谁?扁担是什么?
B朱德用扁担干什么?
C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
D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刻“朱德记”。
三学习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 简介背景:(看插图)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
2 读课文,说说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3 查字典理解“会师”“记”。
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记在字典中的含义有:①在脑子里保留着印象。②把事情写下来。③记载、描写事物的书或文章:④符号;标志。⑤皮肤上天生的色斑。⑥量词,用于动作的次数。
想一想“朱德记”的“记”应取的解释是:
这些词语中的“记”又分别是什么意思?选择填空。
记忆()日记()笔记()胎记()一记耳光()
过度: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作记号?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四.课堂练习:
1 认读生字卡片,复习生字。
2 学习生字:朱、达、冈、匹、材
3 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 学习课文,了解朱德同志与红军战士一起跳粮的事迹,体会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回忆质疑。
(1)朱德用扁担干什么?
(2)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
(3)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刻“朱德记”。:
二.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指导朗读。
1.指导理解第一个问题:朱德用扁担干什么?
(1)自由读课文,分别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言,回答问题。
提示:课文总共有五处可以说明朱德是用扁担来挑粮的。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文中仔细地体会,全面的理解课文内容。阅读教学的读懂课文内容就要落实到每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内容主要集中在第2、3、4自然段中。(详情见课文)
(2)指导学生完整、连贯、全面的回答这个问题。
2 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
提示:这是文章的重点问题,也是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朱德挑粮的样子,战士对朱德的敬佩和心疼来理解“藏扁担”的原因。重点抓住的词有:地势十分险要、非常难走、往返50千米、穿草鞋、满满的一担粮、稳健利落、甩得老远、日理万机、翻山越岭等等词语来体会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以及战士们对他的崇敬和爱戴。
3 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刻“朱德记”?读了文章,你想说什么?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指导书写有关生字:官、甩、急、竹、防
(2)课堂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甩( )记( )桃( )防()仿()
用( )纪( )挑( )放()访()
(2)总结填空: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和()一块儿( )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 )的高尚品质;我们( )。
(3)写出和下面句中带横线的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A 朱德同志仍然走在战士们中间。()
B 大家很惊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
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为其逐步培养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
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
图文结合 感知人物形象《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朱德的扁担》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食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为了让孩子们彻底感受到朱德同志的这种品质,我采用了观察插图与分析人物行动的方法:
一、仔细观察插图,感受朱德的品质
在弄清了为什么要去挑粮、朱德同志的身份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认真观察文中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起初,孩子们都没有仔细观察,只说看到了朱德同志也和其他战士一起挑粮。我提醒孩子们要仔细观察图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细节都不要放过,经过提醒,孩子们的观察细致多了。有的说看到了朱德挑着粮食走在了最前面;有的说朱德的箩筐里满满的,一定很沉;有的说朱德穿着草鞋,戴着斗笠,和战士们没有任何区别;有的说周围杂草丛生、山高路陡,但是朱德同志始终微笑着,他一定感觉和战士们在一起很开心……说了很多。从图中,孩子们看到了朱德同志作为一个将领,始终和战士们在一起,没有上下之分,他们感受到了一个亲切的朱德,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朱德,一个没有架子的朱德,一个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朱德。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从图中,孩子们就能基本感受到朱德的高贵品质。
二、认真分析朱德的行动,体会朱德的品质
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始终引领孩子分析朱德的行动来体会朱德的品质。我先让孩子们数一下第三小节共有几句话,孩子们数出了7句,然后我们就一句句来分析。重点分析朱德的穿着、战士们与朱德的举动。其中,战士们与朱德的举动是重中之重,我问孩子们战士们为了体谅朱德同志,想出了什么办法?大家一起分析出了:劝、藏,我又问孩子们:当战士们劝朱德不要去挑粮食时,朱德有怎样的行动?当战士们藏了朱德的扁担之后,朱德同志又有怎样的行动?孩子们从文中的“不肯”与“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体会到了朱德的高贵品质。
本文的时代背景比较远了,学生在学习此类课文的时候,有一定的时代距离感,因此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积极性不高。教师在课堂上也有不容易把控的感觉。我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关键词词引导学生去理解,阅读材料,使得学生领会本文的主导思想,体会朱德的高洁品格。
抓住“山高路陡”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烈日下,战士们( );下大雨时,红军战士们,( );山高路滑,红军战士们一不小心就会( )……哪怕路况如此险峻,哪怕路上会遇到重重困难,战士们都争着去挑粮。一个“争”字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红军战士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朱德的扁担教案
1教学目标:
1、会认18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1、按笔顺规则书写8个字。
2、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想猜一猜吗请听:生在树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墙。(这是扁担)出示投影,板书:扁担。现在我国的农村,有的地方山路崎岖,还有很多东西如水,粮等需要用扁担来挑。在科技不发达的旧中国,更是离不开肩挑手提。说起扁担,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6,朱德的扁担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相机简要介绍朱德及其课文背景。(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他南昌起义和湘南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主党组织极积动员群众为山上送。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那年,朱德军长已是40多岁了,但他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在有疑问的地方划上问号。
2、听课文朗读录音,通过听,你认识了哪些字,记住了哪些字
3、把这篇课文读给同桌听,和同桌一起讨论识记生字,解决疑问,标出自然段。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纠正字音。
5、质疑:初步理解以下词语
坳:山间平地。
围剿:包围起来消灭掉。
经济封锁:用强制的力量使跟外界经济联系断绝。
绵延:连续不断。
(三)集中识字。
1、在本课中,你找出了哪些生字
根据学生回答,贴出生字卡片:
朱担粮绝军令禁锁井冈坪战士脱肩浩荡戴
2、这一课的生字这么多,你能记住吗有什么好办法
3、将生字按难易分类,把容易识记的字卡拿出来指名认读。
如:担战士军令井冈山粮食
指出“担”是个多音字,本课读dàn 担子,扁担,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dān 担心)
指导学生读好后鼻音:令粮
4、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记住形声字:粮禁坪浩荡
5、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指名读。
(四)巩固练习。
1、游戏:识字大餐。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老师念出本课生字,学生指相对应的生字卡片,看谁指得又快又准确。指得快又对的为优胜。
2、再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你能把课文准确地读出来吗指名朗读课文,集体纠正发音。
(五)作业设计。
将本课的生字和课文读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围绕“藏”和“找”学习课文。
1、过渡:我们上节课读过了这篇课文,课题是: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挑粮上山。)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不够山上的战士吃。如果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会饿肚子。战士们吃不饱,就没力气打仗了。)你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呢!
2、(出示投影)说说你看到的朱德。
回答后出示书中的句子: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稻谷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从“满满”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朱德爷爷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爷爷的肩膀都压红了。可能还会流出血来。朱德爷爷可能是硬坚持住的。)
3、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好好读读课文,想一想。(因为朱德同志工作很忙,还要挑粮上山,太累了。大家想,把扁担藏起来,朱德就不用挑了,这样就可以让他轻松点。如果朱德不挑粮,可以更加专心研究国家大事。战士们希望朱德不要过度疲劳。
4、挑粮上山到底累在哪里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如:从井冈山到毛坪,有五,六十里路,路很远,而且山高路陡,十分难走。尤其挑着粮食就更吃力了。
什么是“山高路陡” 什么是“崎岖” 引导学生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山很高,路也不平。路上有很多石头,不像我们现在的水泥路。而且路很窄。下山时,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如果下过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走一步,又会滑两步。)
5、刚才通过大家的想像,把挑粮的困难再现到了我们的面前。现在,你能用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6、过渡:是呀,这些就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所在。一个“藏”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呢(从“藏”字,我体会到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从“藏”字,我也知道大家非常敬爱朱德。这种体贴和关心,其实也是一种爱戴。)真是“藏中见真情”哪!
7、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词看出来(“没想到”)也就是战士们没有如愿以偿。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朱德又找来毛竹,亲自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还在扁担上写了八个醒目的大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
朱德的找扁担又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朱德做事不怕困难。朱德做事有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觉得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朱德很爱战士们,很爱部队,很乐意为部队做事。)
是的,朱德愿意与同事们同甘共苦。这就让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朱德的一个“找”,也让我们看见了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到这里,你明白第一自然段这首歌谣的含义了吗
2、指名读歌谣,说说自己的理解。
这首歌谣表现了老百姓对朱德的爱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这样和战士同甘共苦的首长,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
总结补充。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了什么想法
2、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朱德的故事吗请阅读《朱德的故事》等课外书。
朱德的扁担教案
2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习课文1、2段,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挑、争这十个生字。二,教学重点:读通全文、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挑、争这十个生字、学习1、2自然段:
3,教学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朱德画像、朱德的扁担图片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教学扁,注意不要写成肩。教学担,扩词。
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教学挑,注意右半部分笔顺:J y 5l扎兆兆。
(2)扁担上写着什么呢?(朱德记。)
(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教学德,字形:朱德爷爷一心为人民,我们记住右下是一心。
记,在这里是作记号的意思。学记。
(3)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揭题)
(4)朱德爷爷干吗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2.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4.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5.学习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1928年井冈山会师
简介背景:(看插图)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
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
什么叫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
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有什么困难?
①看填空回答以上问题:
a.(),所以常常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b.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路很远,有(),(),非常难走。
②(看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山高路陡?
②引读:可是大家都争着去,说明什么?
(3)朗读1、2自然段。6.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
德:左让右。
扁:内赂宽。
挑:竖弯钩比掀更高。
部:立下面一横左长右短。
茅:注意右下不要添一捺。
(2)将今天学的生字各写三个。
一、说教材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全文虽没有一句对话,但却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可以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红军指挥官的形象,而且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出革命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尊敬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知道挑粮路途遥远、山高路陡,体会挑粮的艰辛
2.第3自然段是全文教学的重点。要从中体会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和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3.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四、说教法、学法
(一)想象拓展,发展学生认识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去对比,加强对当时革命状况的了解,从而引发对革命事业的崇敬之情。
(二)创设情境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故事所在的背景中,使得学生把自己当作是故事中的一员来参与,参与其中的艰辛,参与其中的心理过程,这样不但有助于教学的开展,而且也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的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对革命领导人的尊敬与热爱。
(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另一个重点就是“扁担”,始终抓住“扁担”,从战士的“藏”,到朱德的“做”,并且刻上“朱德记”三个字,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
(四)精读领悟
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齐读、小组读、师生读、表演读、配乐读,让读成为情感体验的快乐过程。通过多读来揣测人物的行动和心理。把握、理解课文的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在第一课时,结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讲述了本文的时代背景,并通过学生的自读,教师的点拨明确了此时红军所处的严峻形势,即“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是敌人。”坚守阵地相当的困难。第二课时,在这个基础上,我主要完成二、三自然段的教学。导入时主要是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准备。
教师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只要说出当时坚守阵地困难重重即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当时真的是形势严峻,红军战士们在这个情况下要坚守阵地真的是非常困难。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解读第二自然段
(有因才有果,正是因为粮食是一切的根本,所以才会有这个故事的来源,所以首先要学生明确粮食的重要性。)
联系第一自然段中当时的形势,让学生明白不仅是距离遥远,地势条件差,而且还面临着敌人攻击的危险。在这个基础上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体会这个路途的艰险。
第二自然段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挑粮食路途艰险。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体会只有身强力壮的人才能担任挑粮食的重任。接着再联系学生平时爬山时的感受:自己空身爬山都很累,担上粮食就更艰难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情感体验,使
-这个难点很好地解决了。
这么艰难的事情,为什么大家都争着去做呢?从这里学生就能体会出红军战士不怕苦难大无畏的精神,这个就是红军的精神。指导朗读,把战士们争着去挑粮的那种感觉读出来,进一步体会战士们的精神。
2.感悟第三自然段
(1)(出示图片)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问: 大家看谁走在最前面?(朱德)你能在课文中找到用来描述这幅图片的句子吗?出示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让小朋友看看朱德的着装与其他战士们一样吗?并体会“满满”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这个时候我介绍当时朱德同志的年龄,以及当时的职务是红军的军长,初步感知朱德与大家的不同之处。)
(2)朱德爷爷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一道),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要求学生说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是把自己也当作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在这个基础上指导朗读)小朋友看到朱德爷爷这么辛苦觉得心疼吗?战士们也是和大家一样。设计说话练习: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怎么劝朱德?听听朱德会怎么回答?
(劝说的时候可以适当点拨,点拨小朋友结合第二自然段中的地势条件说说路途的艰辛以及险恶。之后出示这句话:战士们-4-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指导朗读,体会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可是朱德同志却不听大家的劝说,他依然要去挑粮)
(3)出示扁担图
看,这就是朱德挑粮食用的扁担。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朱德记)
①理解“记”是记号的意思。
②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轻声读后面的课文,在读中感悟。
③战士们劝说不成之后,是怎么做的?(板书:战士藏扁担)为什么要这么做?(板书:尊敬、热爱)朱德又是怎么做的呢?(板书:朱德做扁担)为什么这么做?(板书:同甘共苦)
这个自然段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精神。学生主动学习比被动的学习更有效。通过让学生了解双方的行为意图,从每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体会到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以及朱德同志的精神,这样有了换位思考的答案,比教师填鸭式的说教要好多了。
(4)引读:大家见了,——
①大家心里怎么想?
口头填空:大家见了,心里想:()。从此,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通过填空,加深刚才体会到的精神。
②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
-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3.拓展延伸
(1)讲一个朱德的故事。
(2)讲一个革命领袖或革命英雄的故事。
这样的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以这堂课的学习为起点,积累更多的知识。这也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六、说板书
13、朱德的扁担
战士
藏扁担
尊敬热爱
朱德
做扁担
同甘共苦
丰盛坝完小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朱、攻、守”等于1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不畏艰险、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2.难点:了解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朱德同志像、扁担图片或实物、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1.谈话。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怀人民的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老一辈领导人。2.课件或图片出示朱德像。认识“朱德”这两个字。
你们知识他是谁吗?
3.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朱德的什么事呢?
板书:朱德的扁担,请你们读一下课题。
4.课件或图片出示扁担图,也可出示实物。认识“扁担”这两个字。
这就是扁担,谁知道用它可以干什么?
“扁担”这两个字怎么记。
[课题中“朱德”“扁担”两个词里的四个字都是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其中有三个字是要求会写的字。利用图片,随着出示课题分散识字。这样字不离词,音、形、义紧密结合,学生识记生字的效果好。]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圈出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2)标出自然段序号。
(3)遇到不懂的词句和问题作记号。
2.小组学生互读、互查、互教生字读音,互相解疑。
教师巡视,了解生字认读情况。
3.集体认读生字词。
朱(朱德)(朱红)德(德行)(品德)扁(扁担)(压扁)担(担子)(扁担)志(志气)(志向)伍(队伍)(行伍)敌(敌人)(敌军)抽(抽到)(抽签)陡(陡坡)(陡峭)难(困难)(难办)斗(北斗七星)(升斗)仗(打仗)(仗势欺人)疼(心疼)(疼痛)根(树根)(根本)料(意料)(预料)敬(尊敬)(敬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手势告诉老师,这课有几个自然段。
2.请三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看谁能读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先评读,再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朱德和大家一起挑粮。战士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后来朱德在扁担上写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 4.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
(1)什么是“斗笠”?
(2)“会师” “不料”是什么意思?
(3)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藏了?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采用不同方式解疑。
(1)利用实物、图片、插图解决以下问题:
(2)引导学生带着质疑3读课文,找有关的句子,初步了解战士为什么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的原因。
①让学生带着质疑3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②让学生读有关的句子,说说战士藏扁担和后来又不藏的原因。
(因为战士心疼朱德,所以要藏他的扁担。后来大家敬爱他,不再藏他的扁担。)
板书:心疼敬爱
(四)研读、感悟、理解战士为什么心疼朱德。
1.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地方让战士心疼,找出相关的词句。2.小组交流。结合自己找的词句,谈看法,互相补充。3.集体交流。
学生先读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看法,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随学生发言投影以下句子,随机在重点词下面点点。
(1)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从“不远”这个词看出敌人离井冈山很近,是要进犯井冈山。朱德到山下挑粮会遇到危险。
(2)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①想想“五六十里”是多远,要走多长时间。(天不亮出发,开黑才能回来。)
②陡峭的高山,你有什么感觉?(难爬、累、喘不过来气。)
想想朱德还要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走这样难走的路就更难更累了。
③指导朗读:评读、赛读。
谁能把挑着粮爬这样的山,来回走五六十里那种艰难的感觉读出来。
(3)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①朱德穿着草鞋,肩上担的满满的一担粮食,走那么难走那么长的山路,实在让人心疼。
②朱德白天挑粮,晚上还不能休息,而且不是一个夜晚,是整夜整夜地研究打仗,他太累了,太辛苦了。
③想想朱德最需要的是什么?(休息)
④让学生进入角色。
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对朱德同志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练读,小组交流读、个人展示读。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讨论,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所以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大家想,朱德找不到扁担,没办法去挑粮,就可以多休息一会儿。
(二)研读读课文,感悟理解。
这节课,我们再认真读书,找找大家因为什么敬爱朱德同志,而不藏他的扁担。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请你们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找找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找到答案的。2.同桌互相交流。
3.集体研讨。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看法。
(1)课件出示句子: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①朱德为了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就在扁担上写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②从“不料”这个词看出朱德这样做是大家没想到的。从这句话能看出战士藏扁担是挡不住他和大家一起挑粮,共度难关的决心。
(2)课件出示句子: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①大家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所以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②从“越发”这个词看出大家更加敬爱朱德了。
③大家对朱德产生了敬爱之情,所以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④再联系上文,想想大家都敬爱他什么?
(勇敢、不怕危险和战士同甘共苦等)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三)总结谈话。
读了《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战士心疼朱德而藏他的扁担。当大家看到““朱德的扁担”五个字,被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而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朱德的扁担》是朱德同志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象征。在1958年已是72岁高龄的朱德同志还亲临十三陵水库劳动,和大家一起挑土筑坝。
(四)拓展。
关于朱德同志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你们课后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五)指导书写。
1.让学生读、描字帖中的字,找出难写的字。2.小组研究书写方法。3.教师课件演示指导。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6朱德的扁担 战士们藏扁担 朱德找扁担
(以身作则,同甘共苦)
教学反思: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粹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写出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可是”承接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路程长路难走的困难,是说虽然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都争着去挑。“争”字表现了战士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感人场面。课文以“朱德的扁担”为题,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革命伟人的鲜活形象。课文最后三句提到“扁担”,与题目呼应,既点明了课题,又深化了内涵。
由于孩子对朱德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来感悟文章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绍了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中的“不远处”来体会当时环境的危险。第二自然段中介绍区挑粮的原因是我训练学生说话的重点。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了解储备粮食的原因和挑粮的原因,并通过反问“去挑粮容易吗?”让学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词语的意思,联系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粮的艰辛,为后面学生感悟朱德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埋下伏笔。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一道”、“一块儿”两个词语其实很能体现朱德吃苦耐劳的优良革命品质。可以主要抓住了想象练习,让大家想想:战士们会怎样劝朱德?战士们为什么要
教学目的:
1、阅读短文,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理解朱德喜爱兰花的原因、感受兰花和朱德夫人伍若兰的高贵品质,并从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习作作方法。
4、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花,了解花的特点并写清喜欢的原因。
5、学习按顺序抓住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进行表达和描写的习作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朱德喜爱兰花的原因。
教学难点:感受兰花的高贵品质,学习作者的.习作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兰花是我国传统的名花。(出示图片)瞧,它那清新飘逸的幽香,刚柔相济的叶丛,端庄素雅的风韵,历来为人们推崇和钟爱。朱德元帅就十分钟爱兰花。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德与兰花》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自读短文,初知文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章,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读不通的句子反复读读,读通文章。
2、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4、汇报。
三、合作学习,交流分享。
1、小组合作探究:
(1)朱德写了哪些诗词,赞美兰花。
(2)朱德喜欢兰花的原因。
2、生汇报,师随机指导:
(1)朱德赞美兰花的诗词。
(2)朱德喜欢兰花的原因
a、喜爱兰花的朴素高雅。
b、兰花寄托着他对战友,妻子伍若兰的思念。
设问:伍若兰是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她的什么事?(引导学生讲伍若兰英勇牺牲的故事,感受其高贵品质)
c、朱德在峨眉山见到一株珍贵的兰花,便赋词一首。找出这首词读一读,体会寄托了朱德什么样的情感(以歌颂兰花,寄托对妻子的情思)。
d、你认为伍若兰与兰花有什么相似之处,生畅谈体会、感受。
e、小结:伍若兰的这种为革命英勇牺牲的高贵品质如兰花一样。
四、指导朗读,体悟情感。
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感受伍若兰的高贵品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受到美好的高贵的品质熏陶与感染。
五、总结写法,指导习作。
1、学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
2、文章的写作特点:借物抒情,借兰花赞美伍若兰的高贵品质,抒发朱德对妻子的情思。
3、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可以适用这种写作方法。
六、拓展作业(拓展作业设计为习作指导作铺垫)。
1、收集赞美你最喜欢的一种花的诗、词和优美的语句、佳词。
2、认真观察你最喜欢的花,注意按顺序、抓住花的特点进行细致的观察。
3、想:由花能想到谁?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