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梳理

2024-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问题梳理(精选9篇)

问题梳理 篇1

高艳忠

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我认为在“四风”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形式主义

1、学风会风文风不实。主观上存在对理论武装工作重视不够,重视业务工作轻理论学习的现象,学习上流于形式,有敷衍应付的心理,有学用脱节的现象。会议、文件偏多,存在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会议和文件重复,内容空洞现象较普遍。会议质量不高,有时会前沟通不够,会上讨论不足,会议时间过长,议而不决,会后工作落实力度不够,开了会也不能很好解决问题。要精简会议数量,提高会议质量和会议决策效率。要精简文件,改变文风,增强可操作性。

2、不求实效。贯彻执行上级要求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现象。存在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把口号当成绩。为寻求“轰动效应”,下发文件、层层鼓动、全面铺开,重形式、轻实效,最终也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存在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现象。

3、调研深入不够。深入基层不多,深入教师、学生的工作、生活场所不多。调研广度和深度不够,存在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现象。听汇报多,实地调研少,看表象多,研究深层次问题少。

4、决策脱离实际。一些制度在制定前,没有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使工作决策存在脱离实际情况的现象。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提出发展目标上,对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研究较少。

5.狠抓工作落实不够。花了很多精力,开了很多会、发了不少文,但是抓落实力度不够,缺乏具体检查指导,抓而不紧、抓而不实,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存在抓工作慢半拍、不催不办、不催不动、消极被动、办事拖拉的现象。

二、官僚主义

1、脱离群众。领导坐办公室时间多,与一线教师、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深入基层做实事、听取教职工意见、分析和剖析问题少,特别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研不够。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调研不够,没能广泛的征求意见或没能很好的采纳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要充分发挥党委全委会、教代会的职能。

2、对师生关心不够。强调做好本职工作,忽视对干部职工的关心爱护。存在对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没能及时解决到位的现象。

3、责任意识不强。执行上级和领导决定时照本宣科、当“二传手”。在干部教育和管理上不够严格,对某些不良现象监督不力,管理松散,存在有的奉行“好人主义”,回避矛盾,只栽花不栽刺,把批评和自我批评变成了表扬和自我表扬,貌似批评、实则表扬,不敢抓、不敢管。工作标准降低、要求不严,工作效果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4、加强分管部门横向工作联系的指导,进一步解决工作协调难问题。

三、享乐主义

1.思想松懈。思想上有松气享乐倾向,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存在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上进心、敬业心不够,责任心不强的现象。面对学校改革发展的难题总是从客观上找原因,不从自己的思想观念上找问题,习惯于拿老眼光看待新事物,拿老办法对付新情况。

2.缺乏苦干实干精神。不愿意深入思考谋划重大问题,工作重点不突出,缺乏方向性、计划性。“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真正成为精神力量深入人心,艰苦奋斗的思想在淡化。

3.不愿担当,怯于管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对工作敷衍应付,得过且过;存在畏难情绪,怕冒风险、怕承担责任,胆子小、忧虑多,不敢决断、不敢拍板,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往后缩,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该改的不改,满足于做四平八稳的“太平官”,要开拓创新,加大改革。

4、存在部门攀比心理,有心态不平衡的状况。

四、奢靡之风

1.讲究排场,铺张浪费。对上接待依然有讲究排场、档次的现象。担心照顾不周、服务不好,存在陪同吃喝现象和攀比心理。部分教学实验设备利用率低、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问题梳理 篇2

我们要论述的, 就是第三个境界:如何从文章筋骨脉络的角度来梳理文本。庖丁解牛, 靠的是经验和解牛刀, 而教师梳理文本, 则主要是围绕核心问题设置问题组。

“核心问题”, 指能激发和推进学生主动活动、整合现行教材中应该学习的重点内容、能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密切相关联的、能贯穿整节课的问题或者任务。 (1) 那么, 围绕核心问题构设的课堂教学环节则应该具有如下特征:问题组围绕核心问题而设置, 目标集中, 纲举目张;问题由3-5个构成, 符合思维的层递行, 由浅及深、环环相扣;问题为激发思维推动活动而设置, 促思激疑。而关键步骤则是找出文章的筋骨脉络, 从整体感知、把握进入局部分析。文章的脉络骨架, 则可从两个角度去探查, 一为文体, 形式结构;二为主旨, 内在风骨。问题的价值并不在于获得唯一答案, 而在于激发学生思考、探究。

从策略上来讲, 我们可以在预设核心问题组时注意以下情况, 并通过一些办法来解决相应问题:

一.目标聚焦功能。

聚焦功能最大的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聚焦。问题是一种情境, 是当前状态向目标状态的转化与操作。问题的预设或生成, 就决定了要想达到的目标状态的指向。对应于教学中, 就是教学目标的选择。问题的功能就在于能够通过提问, 选择教学内容, 简化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在进行梳理文章的教学中, 问题不能太多, 以3-5个为宜, 其中应该有总摄或核心的问题, 聚焦于文章的结构与内容, 能够通过解决问题披文见情、披文见理。

二.环节组织功能。

课堂是一个活动的思维流, 问题可以决定流程, 具有环节组织功能。好的问题应该是逐层深入, 问题之间有思维的递进关系、环环相扣, 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师在不断训练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由此可见, 问题构成课堂流程, 流程影响思维活动发展。梳理课文时, 学生认知活动层次应该由低到高、文章分析应该由浅及深。

三.思维激发功能。

问题促进思维活动。课文的梳理是以学生的研读、讨论、辩驳、师生的对话为主。教师仅仅起组织的作用, 给大家创设一个思考的对象, 提供一个对话的平台。“我们应该发现问题教学的课堂优势, 这就是课堂里的诸多思维个体以及这些个体之间通过对话而形成脑风暴并最终将会带来的无穷的方法空间。” (2) 这里所说的方法, 就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 梳理课文时, 教师不是答案的提供者, 也不要做绝对的评判者, 而应该是一场论辩的组织者, 顺水行舟、迎风扬帆, 把握着课堂活动的方向与节奏。

君子之学必好问。梳理文章, 问得其法, 问得其妙。倘能用基于“核心问题”的问题组来梳理文章, 定能使文章“謋然已解, 如土委地”,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综

参考文献

[1]周光岑:《核心问题教学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论述文思路梳理的问题及对策 篇3

长期以来,顽固影响中学议论文教学最基本的两点是:三要素,三段论。笔者尝试通过分析学生在概括论述思路时常见的问题,简单谈谈如何快速地理清议论文的思路。

学生在这类题型上存在的问题大致表现为以下三点:

1.文体意识不够 按说高中生对散文、小说、议论文等文体的认识已经足够清晰了。然而,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脱离文本答题的倾向。简单举例,在散文的命题中,往往会有关于某个段落的作用的题目,而学生在答到结构作用时常常会有“设置悬念”这样的表述,将散文与小说混为一谈。同样的问题在论述思路概括的题型中屡屡出现,学生喜欢用“说明了……的观点”这样的表述。

2.抓不住答题的重点 议论文的思路概括,有时是整篇文章的,如鲁迅先生的《捧与挖》;有时是某个段落的,如伍尔夫的《笑的价值》。学生不知道去抓议论文的三要素。学生会用“先提出观点,再举例论证,最后再强调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空框架,期望这样也能得到分数。在高考阅卷中,这样的没有实质的没有重点的答案是没有分的。

3.无法有层次地表述 既然是思路的概括,必然要有先后的顺序。然而学生答题会“眉毛胡子一起抓”,使得阅卷老师无法看到层次。还有的学生怕遗漏信息,将一篇文章分上五六层,概括得很多。须知,概括论述思路跟概括段落大意是不一样的。

笔者尝试以江苏卷朱光潜先生的《谈静》为例,谈谈自己在思路概括方面的心得,或许会对学生答题有帮助。

题目是这样的: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

参考答案如下:(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我们的教材中,论述类的课文主要是随笔和杂文,这也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主要类型。一般议论文都是有论点的。论点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实然),另一类是主张——应该是什么或怎样做(应然);如果是主张,就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密切关系。

这个答案是怎样得出来的呢?

首先,要有整体意识。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求精细。平时老师教一篇文章,喜欢肢解开来,从多个角度进行仔细品味。可是高考考场毕竟不同于平时的课堂,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思路的整理,就需要有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把握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这恰恰是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和命题角度。

整体感知有两个方面,一是文本主旨,一是文本内容。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这两者应该是捆绑在一起的。这篇文章,在概括思路的时候,始终要围绕“静”这个中心,我们从文中可以直接找到,朱光潜先生认为的“静”是什么: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正是因为心灵空灵,就更易领略趣味。这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接着,在梳理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尝试去概括每一节段的内容。《谈静》这篇文章中,第一节大意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并举例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第二节大意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第三节大意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第四节大意领略趣味的能力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在梳理层次的过程中,结构思路也慢慢展开。

其次要改变对议论文三要素的固定认知。“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这一著名论断颠倒了认知的顺序。它给人的错觉是:论点是先行的,议论文的义务就是要找一些论据来证明论点。自然,教师平时的教学任务也就是先把论点找出来,再把论据找出来。这样写议论文几乎成了类似于几何证明题的过程。而实际上,议论文的写作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认知事物、发表观点的过程。先有对事物的认知,才有对观点的阐发。认知顺序与写作顺序很多时候是不一致的。我们的认知往往来源于社会实践。首先是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去收集材料,然后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解决了问题。这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严格地说,这是一个认知事物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写作内容的呈现过程。所以,考试的时候概括论述类文本跟写作议论文是两码事。就像《谈静》的题目所说的那样,“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就是由人生乐趣谈起,人生乐趣一半来自感受,而感受力强了容易领略,容易得到趣味;领略趣味的能力一半来自修养,而静中容易见出趣味。简单概括就是:乐趣——感受——领略——静——静趣。一直到文本的后半段,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静与人生乐趣的关系,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四风问题情况梳理报告 篇4

通过学习、查摆、对照,特别是联系班子及个人在这两年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实际,虽然工作出现了一些起色,管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组织和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认认真真“照镜子”,老老实实“正衣冠”,重点查找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班子及个人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班子查摆出的问题

在形式主义方面要重点解决部署工作作风不务实。部署工作照抄照转,不结合实际;习惯于用会议落实工作,会后分解责任不够、跟踪推进不力。

在官僚主义方面,重点解决领导作用不突出。深入一线调研不够,坐守机关、高高在上。

在享乐主义方面,重点解决精神懈怠、贪图安逸、工作标准低。包括精神头不足,进取心不强,工作不在状态的问题;不推不动,推一推动一动,工作不主动,“自转”能力差的问题。

在奢靡之风方面,解决执行廉政规定标准不高。主要包括应酬多“朋友”多,廉洁自律标准不够高;接受请托打探、帮助说情。

二、存在的原因

通过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相关资料学习,深刻地认识到“四风”现象表现不一,症状多样,但究其根源,理想信念问题、思想作风问题是存在上述所有问题的直接根源。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主动,不够深入,政治理论修养有待提高。

2、对党的群众路线认识不深,经验不足,宗旨观念有所淡化。

3、创新意识有所淡化,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整改措施和方向

一是纪律作风明显转变。实现管理秩序明显转变,领导作风明显转变,机关风气明显转变,党群关系明显转变,会风明显转变。

二是强力实施“长效机制”。坚持用制度机制管人管事管案件,全面实施四个方面的制度机制,即通报批评机制、执法监督机制、考评排序机制、惩戒追究机制。

二、个人查摆出的问题

崔国青

1、教育学习缺乏系统性、主动性。学习上还存在应付思想。主要表现在学习不主动、缺乏自觉性。学习只限于份内的科目,没有从教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并且理论学习联系实际工作不够。由于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学习归学习,理论和实际相脱节。表现为开拓创新精神不够,创先争优意识不强,对自己工作标准要求的不够高。

2、工作布置多亲自检查少。自己往往把工作布置下去之后,只问结果,很少亲自督促检查完成过程和质量。只懂分管业务,对分管以外的业务参与少。工作不深入,工作统筹性不够高。

3、组织纪律性不强,有时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自由主义的行为在我的身上还时而不时的出现,不能很好地接受组织纪律的约束。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分析自身存在的以上几个问题,我认为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原因。对教育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理论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对相关业务工作及工作标准要求不高,工作中安排多,抓落实少,生活中不能认真听取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自身要求不够严格,不能时时刻

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三、今后整改措施

1、要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牢固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在学习中充实自我,增长才干,提高本领。建立健全各项学习制度,在时间、内容和效果上狠抓落实。

2、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更深层次、更好的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思想、工作上的不适应,抢抓发展机遇,积极破解工作中的难题和薄弱环节。坚决破除小进则满、小富即安的陈旧观念,破除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保守心态,破除自我封闭、不求进取的狭隘思想,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开放意识和改革意识,提高工作质量。

教学工作问题与困惑梳理单 篇5

裕安区丁集镇华组学校

张新法

一、关于“应用多媒体”的困惑

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现代化手段就是一节不成功的课。所有的优质课比赛中,没有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课件用的越花哨,课就是成功的。

在这里,我很困惑:课堂教学中老师能代替的、生活中有实例的,有时候只需要一块小黑板就可以达到目的,需要用多媒体吗?是否应该把“应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一项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体?多媒体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为教学服务呢?

二、学科间相关知识点进度平衡兼顾问题。

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出现了压强、电流、电阻、电压、密度等,而在学这部分知识时,物理上还没有学到,学生还不具备这部分知识,该如何去做呢?

三、初、高中数学的衔接

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是衔接初中与高中知识中最受关注的内容,要不要单独讲授呢?教材中我们可以从容地补充二次函数、方程的相关内容,作为重要知识处理吗?而受课时安排以及中考范围的影响许多精彩的典型问题也只能忍痛割爱了,并且这部分知识在初中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学习,会不会影响学生高中的助学学习呢?这部分内容初中教师到底该如何去教?教到什么程度呢?这 个问题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同行来关注。

四、探究与建模

数学探究与数学建模的教学目标要求不易把握,从各地各校试卷来看,有的侧重于考查理论层面上概念性的问题,而有的则是侧重考查动手操作层面的问题有的侧重知识点该如何把握?

五、激活课堂

我们的班额较大,很多问题在课堂上不敢放手给学生,怕引起课堂混乱,这样就显的课堂气氛较沉闷,如何让课堂真正活而不乱起来?特别是对大班额的教学有更好的方法吗?

六、潜能生

班额较大,随着课程的深入,知识的加深,“潜能生”的比例越来越大,怎样使“潜能生”真的发挥其潜能,而且能够持之以恒呢?

七、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有时学生确实参与讨论,当讨论汇报的正尽

兴时,下课铃响了,给学生的时间短,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时间长了,常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

八、如何开展课堂评价。

课堂上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有的同学举手回答但不正确,老师摇头可能说:不对。比较注意表达的老师或者出于保护学生的自尊的老师会说:你再想想。如果其他同学回答对了,老师就会眉开眼笑地说:好!然后让学生和他一起激动地为这位同学鼓掌,掌声非常热烈。难道说这就是激励性评价吗?这样的评价就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吗?其实如果继续观察没答对的和受到表扬的同学会发现:他们以后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因为他们都受到了压力,一个懊丧得听不下去课,一个得意的听不下去课。那么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对与错应该怎么办呢?

九、课时安排与教学辅导书的选用。

按照教材的课时安排,多数学生感到非常吃力:每节课的容量特别大,而且每节课的内容都是新的,复习与巩固提高全要靠自己课后下功夫了。面对新课程,我们又有了以前的感觉:,讲授新课也就差不多了,根本没有时间补充其他内容,而且要不停地赶课时,哪有时间讲评练习、进行单元测试呢?若不进行反馈检测,又怎能知道学生的学习水平? 我们选用的教辅导用书是《创新与探究》,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基本都能听懂,但很多练习却做不来,有的根本找不到思路。仔细研讨其中的习题,窃以为教辅依然停留在以前教材的套路上,同时还有少量习题与学生所学内容是脱节超前的,学生根本没有能力完成。我们该怎麽办呢?

十、如何开展合作性学习。

问题梳理 篇6

离婚房产分割涉税问题,主要是房屋产权变更环节。按法律规定对婚后财产(房屋)不管产权所有人是谁(其中一方)都属于夫妻共有财产,在析产时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一方放弃全部归另一方拥有;二是双方各拥有一部分;三是房屋归一方所有,另一方按房屋份额得到补偿。如果原房屋的产权所有人是离婚后的持有人,不需要办理变更手续。如果原产权所有人不是离婚后的持有人,则需要产权变更,变更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税种的征免界定。

一、关于营业税问题,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金融商品买卖等营业税若干免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11号)文件规定:个人无偿赠与不动产、土地使用权,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暂免征收营业税:

(一)离婚财产分割;

(二)无偿赠与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

(三)无偿赠与对其承担直接抚养或者赡养义务的抚养人或者赡养人;

(四)房屋产权所有人死亡,依法取得房屋产权的法定继承人、遗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

以下三种情形暂免营业税: 对一方放弃全部归另一方拥有,属于无偿赠与配偶;对各拥有一部,属于离婚财产分割都暂免征收营业税。对一方拥有,另一方得到补偿也应该属于离婚房产分割暂免征收营业税。

二、关于契税问题,在离婚分割房产办理产权时可按《国家税务局关于离婚后房屋权属变化是否征收契税的批复》(国税函[1999]391号)规定判定,即:“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夫妻共有房屋属共同共有财产。因夫妻财产分割而将原共有房屋产权归属一方,是房产共有权的变动而不是现行契税政策规定征税的房屋产权转移行为。因此,对离婚后原共有房屋产权的归属人不征收契税。”也就是,无论是分割后办理各方拥有产权,还是归一方拥有产权,也无论是一方放弃还是一方得到补偿,在变更产权时都不征收契税。

三、关于个人所得税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无偿受赠房屋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78号)文件规定,以下情形的房屋产权无偿赠与,对当事双方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一)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配偶、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

(二)房屋产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对其承担直接抚养或者赡养义务的抚养人或者赡养人;

(三)房屋产权所有人死亡,依法取得房屋产权的法定继承人、遗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个人所得税,虽然没有直接说“离婚财产分割”是否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是离婚财产分割时,按法律规定要判定是婚前财产,还是婚后财产,对婚后财产不管这个房屋的产权名是谁(其中一方),都属于夫妻共有财产。如果一方放弃,属于“将房屋产权无偿赠与配偶”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各拥有一部分,分割时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执行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9]121号)第四条第(一)项规定:“通过离婚析产的方式分割房屋产权是夫妻双方对共同共有财产的处置,个人因离婚办理房屋产权过户手续,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如果一方拥有房屋所有权,另一方得到补偿,对得到补偿的一方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再看国税发[2009]121号第四条第(二)项:“个人转让离婚析产房屋所取得的收入,允许扣除其相应的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余额按照规定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其相应的财产原值,为房屋初次购置全部原值和相关税费之和乘以转让者占房屋所有权的比例。”从这个文件分析,对个人转让离婚析产房屋所取得的收入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那么,是不是在一方拥有房屋所有权,另一方得到对方补偿时,就要对得到补偿的一方征收个人所得税?我们认为:这个环节不征个人所得税。理由是:这部分财产原本就属于个人所有,并非转让行为,只是通过变现形式拥有自己的财产。另外,如果离婚前这个房屋的产权所有人是男方,离婚后男方拥有,女方得到补偿,则不需要更名。也就不涉及个人所得税。相反,如果离婚前这个房屋的产权所有人是男方,离婚后归女方拥有,男方得到补偿时则需要更名。更名时如果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不公平。所以,个人转让离婚析产房屋只有在转让给第三人(非夫妻各方)时,才涉及个人所得税。

另外国税发[2009]121号第四条第(三)项还规定:“个人转让离婚析产房屋所取得的收入,符合家庭生活自用五年以上唯一住房的,可以申请免征个人所得税。”

四、关于土地增值税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有关规定,原房产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与房屋产权权属证书变更,而不改变用途或对外转让,实际未取得收入,不缴纳土地增值税。

(一)对个人之间互换自有居住用房的,经当地税务机关核实,可以免征土地增值税。

(二)房产所有人、土地使用权所有人将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赠与直系亲属或承担直接赡养义务人的,不征收土地增值税。房产所有人、土地使用权所有人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将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赠与教育、民政和其他社会福利、公益事业的,不征收土地增值税。

(三)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

综上所述,离婚财产分割时,不征营业税、契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费附加,当再次转让时,要涉及营业税,契税、个人所得税及土地增值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费附加等。

问题梳理 篇7

道林和莱昂把阅读定义分为两类:一类强调的是译码的过程,一类则强调意义的获得[1]。其实,两者并非相互对立,互相排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阅读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阅读是从篇章(text,又译为文本)中提取意义的过程。篇章包括文字材料,也包括图画、图解、图表、插图等符号性阅读材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阅读包含两层涵义,一个就是不论是阅读文字,还是阅读文字之外的符号,都属于阅读活动。所以,将阅读材料局限于文字,将阅读活动简单等同于识字是对阅读狭隘理解的表现。还有研究在参考国外关于早期读写概念后,将早期阅读理解为阅读和书写两个方面[2]。这显然是对阅读概念的误解。读与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心理过程,虽然两者有联系,但决不是合二为一的活动。会读未必能写。

阅读所包含的第二层涵义就是阅读是一个提取意义的过程。作为阅读的主体,个体在阅读时的主要目的是提取意义,而不在于创造。但是,由于阅读者是一个具有积极主动性的个体,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积极的策略加工过程,读者会对文本的事件、主人公的行为和状态进行解释,根据当前阅读内容主动地激活背景知识,将当前信息与先前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文章的情境模型,以获得连贯的心理表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自动用当前信息以及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激活,从而达到共振,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维持阅读的连贯性[3]。所以,在阅读提取意义的过程中,个体会以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积极地建构篇章的意义,诠释篇章的涵义,构成自己对于篇章的理解。面对同一个篇章,不同的阅读者会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其出发点和目的都在于从篇章中获取信息,建构意义。

二、关于幼儿阅读的材料

阅读理解以阅读者的思维发展水平为基础。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思维的主要工具是图像,而非语言符号。在幼儿晚期,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语言符号在思维中所占据的地位逐渐加强。幼儿的这种思维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所能理解的也最适宜的阅读材料应当以图像为主,辅以文字。而兼有图像和文字双重功能的阅读材料非图画故事书莫属。图画书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在图画书里,图画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4]。对于幼儿而言,图是图画故事书中最主要的表达媒介。图画故事书中文字和图画是相互依赖的。被后人誉为“现代图画书之父”的英国人凯迪克强调,只有图文在视觉上变为一个整体,彼此之间才能真正融合[4]。这是优秀图画故事书的基本要求。其实,图画故事书中的很多氛围、情感、心理活动远非是语言所能表达清楚的,也非用语言能使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的幼儿所能理解的,这时图画就显示了其生动的表现力,传递了语言所不能传递的信息。一本好的图画书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

研究也表明,儿童早期的阅读是以图画为主要内容的。Sulzby(1985)采用让幼儿选择最喜欢的图画故事书,然后让幼儿念给研究者听的方法,来观察儿童阅读图画故事书的行为发展阶段。研究结果显示:2岁~6岁儿童以口头语言阅读图画书的行为可以分为下列四个发展阶段:(1)注意图画但未形成故事;(2)注意图画、阅读和说故事的混合;(3)注意图画,但未形成书面故事;(4)注意文字。杨怡婷(1995)复制了Sulzby的研究设计,对台湾儿童图画故事书阅读行为发展阶段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与Sulzby的大致相似,但也有新的发现。为此,她把儿童阅读图画书的行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8种行为。第一阶段:幼儿先看图画,未形成完整故事。行为表现为三种:命名和述说;注意图画书中的行动;口语说故事,并未形成故事。第二个阶段:儿童看图说出完整的故事。行为表现是口语说故事,形成故事。第三阶段:儿童开始试着看文字。行为表现为四种:部分地读;以不平衡策略读;独立地读;独立且完全阅读[6]。从中外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论母语为英语还是汉语的儿童,其阅读图画故事书都历经了从关注图画到图文同注的过程。所以,图画故事书中的图画是幼儿阅读的重要内容。

图画故事书本身也向我们展示了书中语言所没有的丰富内涵,其对幼儿的教育价值是其他阅读材料所无法替代的。《借你一把伞》是日本儿童文学作家小出保子写和画的图画故事书,由何亦佳翻译。故事的内容是:下雨了,小姑娘娜娜没有带伞,躲在树丛中。小蚂蚁、小青蛙、小兔子、小山狸、大熊一个接着一个给娜娜送来了自己心爱的伞,但是这些伞对娜娜都不合适,只有最后小狗拿来的伞才合适,那是我们人类使用的雨伞。故事采用重复结构,使用重复语言“借你一把伞”,让每个小动物从小到大依次出场。使幼儿阅读后能够感知序列、明白适合自己的不一定适合别人的道理。故事运用水彩作为绘画材料,使整个画面蒙上清新透明的氛围,更好地表现了作品想表达的温馨气氛。图中每个动物的表情动作都活灵活现地表现了自己的性格特点,使读者感觉动物如同自己身边的某一个好朋友一般熟悉和贴心,体验到友情。此外,作者的构图采用从封闭到开放的手段,分别表达了故事中人物角色从紧张、焦虑到轻松、开朗的心情,采用留白突出人物的动作和表情,采用跨页直观地表现故事中动物身躯从小到大的变化。这些都是图画自身带给我们的对于故事的深入理解,都是文字中所没有也难于表达的内容。

三、关于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目的

早期阅读和早期阅读教育的目的是不同的。早期阅读的主体是儿童,如前所述,阅读的目的是提取信息。而早期阅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阅读者。众多的研究往往将这两者混为一谈。1925年,面对小学生因阅读障碍而产生学习障碍的问题,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Reading)提出了“阅读准备”(reading readiness)的观点,将0岁~6岁的学前教育阶段称作“为读写做准备的时期”。其意指在正式的读写之前要做好读写准备。与此观点相对应,1966年,Marie Clay提出了“早期读写能力”(emergent literacy)的观点,认为读写能力的发展从个体出生时就开始,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父母、教师以及周围的环境在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1986年,Teale和Sulzby在《E-mergent Literacy:Reading and Writing》一书里对“早期读写能力”概念作了更为全面的介绍。他们认为,早期读写能力是指幼儿在正式学习读写之前所具有的关于读写的知识、技巧和态度,所以幼儿在正式入学前已经学习了很多有关读写的知识与技能。早期的阅读和书写行为并非在为任何事物做准备,而是日常生活中自然表现出来的。它是一种逐渐变成会读会写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持续向前的;孩子在探索周遭环境的过程中,主动结合新知识和既有旧知识,不间断地学习读和写[8]。

从对于早期读写问题认识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认识都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研究早期读写问题的。在这些认识的发展过程中,包含两种观点,一是读写能力是需要专门正规教育的;二是读写能力是一个自然习得的过程。正如余珍有所言,自然习得和积极建构都是阅读能力获得的手段[9]。此外,对于读写的主体而言,幼儿在读写时未必考虑到“准备”的问题,至于“准备”那是教育者或者是成人的责任。从认识的发展变化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读写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读写的能力以及兴趣。就阅读而言,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是我们阅读教育的目的。

阅读兴趣是幼儿众多兴趣之一,是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表现之一,是对从图书中提取意义、建构解释的兴趣。阅读能力则是提取并建构图书中文字和图画共同所表达的意义的能力。

四、关于幼儿阅读的心理活动

以图画故事书为材料探究阅读心理过程的研究还极为少见,以汉语文字的图画书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康长运(2002)用质的方法研究后认为,儿童的观察、探究、想象、理解、情感等参与到图画书阅读过程中来,成为阅读这一整体中的要素,使儿童图画书阅读成为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幼儿图画书阅读过程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这个建构主要表现在原有知识经验的改组和重建以及意义建构。幼儿图画书阅读是一种理解与对话的过程,是与创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幼儿阅读图画故事书的机制是文本呈现、移入、对话、理解、解释和表现[10]。

我们认为,幼儿的图书阅读是两种信号系统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的认知和情感交织的活动。阅读过程中,幼儿需要同步或先后加工三种性质的信息:图像、语音和字形。心理过程为感知、理解、想象、体验和评价。幼儿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使用了识别、假设、匹配和联结的加工策略。识别是指儿童对图画故事书中出现的事物、故事背景等的觉察、分辨和确认。幼儿面对图书时,首先会分辨图书中图画所画的是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在阅读过程中,当前工作中的信息会自动向长时记忆发送信号,背景信息则依据与这些信号的匹配程度而快速地得到不同程度的激活,从而与工作记忆中的文本信息进行整合,对当前信息进行分辨和确认。对于一些比较熟悉的事物,识别过程是迅速的;而对于幼儿不熟悉的事物或场景,则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匹配和激活。幼儿在阅读过程中的识别有三种情况,一是幼儿可以把当前的刺激与已有的“图式”进行整合,从旧知识当中搜索与当前刺激一致的信息,从而正确识别所觉察到的事物;二是幼儿可以把当前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匹配的策略进行识别;三是把成人讲述的文字与图画进行匹配,从而正确识别。

假设是指幼儿阅读时进行的猜测,包括对“人物”心理与事件发生原因的猜测。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断地翻看前后页,来观察“人物”的变化,以及相关图画的变化,从中猜测“人物”心理与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原因。

匹配是指幼儿对图画和文字进行的对应,以及文字与成人所讲语言的对应。通常幼儿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才能真正地完整理解整个故事。成人在讲故事时,幼儿会将成人的语言与图画和文字进行匹配,尤其在成人分别用口头语言和图书中的书面语言讲解故事时,幼儿就在验证自己猜想的同时进行文字、图画和口头语言三者之间的匹配,同时更加准确地提取图书所讲述的故事内容。

联结是指幼儿对图画故事书情节内部的联结,以及图画故事书情节之间的联结。幼儿所讲故事内容也反映了幼儿对故事情节之间的联结。幼儿讲故事的连贯性受到使用联结加工策略的制约。联结策略使用较好的幼儿能够透过图画观察到图画书中的联系,把整个或者大部分情节进行有效的联结,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当然讲述的故事内容可能与故事本身的内容稍有出入,但基本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之间不是毫无联系。

参考文献

[1]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

[2]孙玲芬.对早期阅读教育活动的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2005,(9):49-50

[3]莫雷.阅读与学习心理的认知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6,35

[4][5]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6

[6]朱从梅.图画书阅读中母亲和儿童的语用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7]杨青.幼儿读写发展的教育观辨析[J].教育评论,2005,(4):71

[8]Sulzby,E.Writing and Reading:Signs of oral and written language organization in young children. In W.H.Teale,& E.Sulzby(Eds.),Emergent literacy: Writing and reading.Nowood,N.J:Ablex,1986:50- 89

[9]余珍有.日常生活中的早期阅读指导[J].学前教育研究,2005,(1):31-34

问题梳理 篇8

擦花和压痕印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如果未及时发现并加以处理,极有可能导致批量性的质量问题,不仅会给烟包印刷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而且一旦有质量问题的印品流转到客户手中,后果更加严重。在此,笔者专门就烟包烫金、模切生产过程中擦花、压痕印的产生原因,按照生产流程的顺序进行详细梳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码纸

在烫金、模切生产开始前,待加工的半成品纸堆往往由前工序设备自动收放在一个纸凳(卡板)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烫金、模切生产开始之前,必须有一个手工将半成品重新码放到烫金、模切机纸架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操作人员的动作不规范,纸张码放时上下两叠纸之间的摩擦力过大,极易导致下叠纸最上面的一张印品的表面产生满版面的杂乱擦花现象。

飞达部

(1)飞达部最容易产生擦花和压痕印的部位是吸嘴。如果吸嘴的上下高度及角度调节不当,极有可能导致圆形或者圆弧形的压痕印。在调节飞达时,当吸嘴头降到最低点时,以刚好能够稳定吸取纸张为宜,不能过低,以免压到纸张。此外,吸嘴不能只是以保持水平为基准,而应该通过角度调整,使其与即将吸取接触的纸面保持平行。

(2)由于绝大部分平压平全自动烫金、模切机都只具备平行的两排吸嘴(一吸吸嘴和二吸吸嘴),且这两排吸嘴之间的初始间距基本都是固定的。因此,在加工大版面印品时,吸嘴往往只能吸取纸堆最上面一张纸的拖梢部分,并使其与纸堆有效分离,故飞达所送纸张与下面静止不动的纸张表面将出现不可避免的摩擦,此时也极有可能造成印品表面擦花。

(3)此外,如果一吸、二吸时间不匹配,就会造成一吸吸嘴还未松开纸张时,二吸吸嘴就已经开始向前送纸,出现“抢纸”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吸力较小的吸嘴就会打滑,从而造成印品表面擦花问题。

(4)设备高速运转时,如果纸张的平整度不是很好,有可能造成纸张向上拱起的部位高速撞击到飞达头上各突出的机械部件,从而造成擦花或压痕印现象。

纸张传输和定位

1.胶轮

在全自动平压平烫金、模切机上,纸张从飞达传输到烫金、模切部定位,主要是依靠胶轮与传输皮带的配合来保证纸张准确稳定的传输。如果胶轮压力过轻,纸张传输可能产生偏移或者不到位的现象;如果胶轮压力过重,则可能导致压痕印现象。此外,由于胶轮直接与印品表面的墨层接触,日积月累,胶轮上就会黏附较多油墨与粉尘的混合物或其他杂质,也有可能导致擦花和压痕印的产生。因此,定期对胶轮进行清洁保养是十分必要的。

2.毛轮与拉规

在烫金、模切开始前,全自动平压平烫金、模切机会通过前规、侧规三点定位之后将待加工的印品转交给牙排。其中,前规定位的动力来源于毛轮的推动,在这个推动过程中,毛轮的压力、前后位置调节不当都有可能造成印品表面擦花。侧规定位的动力来源于侧规装置的拉(拉规)或推(推规),当使用拉规时,如果拉规压力调节过大,印品表面在侧规定位处极有可能出现明显的压痕印。

工作部

1.烫金、压凸版材

如果烫印、压凸的压力过重,烫金版、压凸版(尤其是腐蚀版)的直角边缘容易在印品上产生压痕印。如果腐蚀版表面加工不规范,本应空白的版面上遗留有点状凸起,也会造成压痕印;若腐蚀版边缘扭曲拱起,也会导致压痕印的产生。而电雕版由于图文部分较基层高出较多,且基层的边缘大多已经加工成一个钝角,产生压痕印的几率相对较小。

此外,采用立体感较强的电雕版进行压凸和立体烫印时,还需注意及时检查和清洗版材。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有杂物黏附在模版上,就会出现明显的压痕印,甚至一根细小的纸毛都有可能造成印品表面极为显眼的线状压痕印。

2.棉纸

在烫印过程中,为促使电化铝与印品表面更充分有效地剥离,经常会在烫金上版的相应位置垫上略高于烫金版面的海绵或棉纸条(因为较难采购到合适高度及硬度的海绵,生产中一般习惯使用折成条状的软质棉纸)。若海绵或棉纸条过高,就容易导致印品表面擦花;若海绵或棉纸条靠烫金版太近,则容易压到底版或者胶模块,导致压痕印的产生。

3.模切海绵胶条

模切版产生压痕印主要源于海绵胶条。一是海绵胶条直接压在底模边缘,造成压痕印;二是海绵胶条距离底模边缘太近,在海绵胶条的紧压作用下,印品在底模边缘被绷出线状压痕印;三是海绵胶条本身的硬度过高,直接在印品表面压出压痕印。模切工作部通常情况下不会产生擦花,如果有擦花,必然会因为摩擦过大伴随出现乱纸现象。

收纸部

1.纸张拖梢甩动

不论是全自动平压平烫金机还是全自动平压平模切机,其收纸部的构造基本相同。目前,我国烟包印刷企业采用的全自动平压平烫金、模切机的速度已普遍达到5000~6000张/小时,甚至更高,印品在烫金、模切工作部经过烫金、压凸或者模切加工后,将在叼纸牙排的牵引下,有一个从静止瞬间加速到极高速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只有纸张叼口受到牙排的牵引力,因此必然会造成纸张拖梢出现一定程度的向上甩动。如果纸张拖梢的甩动幅度较大,撞到纸面上相应的设备机械部件,也会造成印品表面擦花甚至撞击产生的压痕印。

2.压纸毛刷

在全自动平压平模切机上,为避免收纸时出现乱纸,或者牙排放纸后叼纸边的现象,收纸部一般都装有一个长条状的压纸毛刷间歇性地压纸尾。压纸毛刷压力过重或者与设备运转的整体节奏不匹配,均有可能导致印品表面擦花。

3.齐纸装置

经烫金、模切加工后的印品还需要码放整齐。在调节齐纸装置时,注意不能过紧,否则会造成印品之间产生直接的挤压摩擦,从而造成印品表面擦花现象。

外部因素

除了设备本身、操作水平的原因外,还有许多外部因素也会造成烟包烫金、模切过程中产生擦花、压痕印,如油墨未干透、纸张静电太大等。对于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仅凭烫金、模切工序的操作调整是无法妥善解决的,只能及早发现、及早提醒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这里不再一一阐述。

问题点的查找原则

其实,上述仅仅是烟包烫金、模切过程中产生擦花、压痕印质量问题可能性较大的几个方面,还有很多其他细节也会导致各种各样的擦花和压痕印。那么,当检测到印品表面存在擦花、压痕印质量问题时,该如何迅速判断并查找出问题的源头,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呢?具体操作起来,方法五花八门,但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查看擦花、压痕印的位置、形状等,是否有烫金模切设备、工艺的明显特征点,如吸嘴形状等。如有明显的特征点,则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处理。

(2)如没有明显的特征点,无法第一时间确定问题点,应立即停机,检查未经生产的来料是否存在擦花、压痕印,确定是否为本工序的原因。

(3)确定来料没有问题后,正常运转设备,在高速运转过程中小急停,从输纸部开始依次检查设备上各处停止状态下的印品,找到第一张出现擦花、压痕印质量问题的印品,确定问题产生的大体位置。

(4)比对问题印品,在大体位置范围内查找问题点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关于抚养费7个实务问题梳理 篇9

抚养费、抚育费在不同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多次交叉出现,但未在同一法律法规中同时出现过,二者到底是不是同一内容?不但当事人搞不清楚,一些不常接触家事审判的法律工作者甚至也搞不清楚。

首先给大家梳理下两个词汇在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使用情况,进而明确二者的具体含义。

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中使用“抚育费”的情况

1993年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以下简称《子女抚养问题司法解释》)中使用的是“抚育费”。如第7条规定“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20xx年4月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司法解释》)中使用的是“抚育费”,如第九条“追索赡养费、抚育费、扶养费案件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辖区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中使用“抚养费”的情况

20xx年4月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中使用的是“抚养费”,如第二十一条规定“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

20xx年12月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婚姻法解释一》)继续沿用“抚养费”这一说法,如第二十一条规定“婚姻法第二十一条所称的抚养费,包括子女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费用”。

20xx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使用的也是“抚养费”,如第三十七条规定“依法负担被监护人抚养费、赡养费、扶养费的父母、子女、配偶等,被人民法院撤销监护人资格后,应当继续履行负担的义务”。

在同一部法律或司法解释中先后使用“抚育费”“抚养费”的情形

20xx年1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使用的案由是“抚育费纠纷”。但20xx年2月实施以及20xx年2月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则使用的案由名称是“抚养费纠纷”。

通过梳理,我们可以发现:

抚养费和抚育费两个词汇在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中多次交叉出现,但含义实质上是一样的,指的是:父母或其他对未成年子女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负有抚养义务的人,为子女承担的生活、教育、医疗等费用。

2、抚养费诉讼的案件管辖原则

抚养费纠纷案件原则上适用一般地域管辖,即原告就被告原则,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当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法院管辖。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多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辖区的,根据《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九条的规定,追索赡养费、抚育费、扶养费案件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辖区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因此从便于诉讼的角度出发,原告可以选择在本方住所地法院诉讼。

3、抚养费纠纷案件的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督促当事人及时行使权利。

但一方面,抚养费是一种基于父母与子女血缘关系而形成的特殊的、持续性的、具有身份属性的债权,关乎未成年人的基本生存保障利益;另一方面,未成年人不具有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其权利的行使受制于监护人的法律意识。

从保护未成年人子女权益角度出发,不能苛求未成年人子女和其监护人能够理解诉讼时效并及时行使权利,因此抚养费案件并不适用普通诉讼时效的规定。

对此《民法总则》第一百九十六条也予以了明确规定:

《民法总则》第一百九十六条:

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一)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二)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三)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四)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4、抚养费纠纷案件的诉讼主体

实践中,经常遇到由谁作为原告主张抚养费的问题。有人认为,应当一律以子女为原告;但也有人认为,子女或父母均可以作为原告起诉,具体案子具体分析。

对于诉讼主体问题,简要概括以下几种情形:

以子女为原告、直接抚养子女一方担任法定代理人,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为被告

具体来讲又可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子女起诉要求不直接抚养的一方按照离婚协议的约定支付抚养费。比如协议离婚时,父母双方约定未成年子女随一方共同生活,不直接抚养一方每月支付抚养费。现不直接抚养一方未按照约定支付抚养费,未成年子女可作为原告起诉要求其支付抚养费。

第二种情况是子女起诉要求不直接抚养的一方变更抚养费。比如离婚时父母已就抚养费问题达成了协议,或法院判决确定了抚养费的标准。现因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子女要求不直接抚养的一方增加抚养费。

以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为原告,子女及直接抚养子女一方为共同被告

这种情况是常见的变更抚养费的起诉模式。如父母已就子女抚养问题在离婚时达成过一致。后因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要求停止或降低支付标准。

以子女为原告,父母双方为被告

采取这种做法的情况一般是父母均不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义务,子女起诉父母要求承担抚养义务。或在父母离婚之后,无其他扶养及赡养义务人的成年子女出现患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等状况,无法维持正常生活时,成年子女起诉要求父母继续履行抚养义务。

5、抚养费的支付标准及给付方式

抚养费的标准

根据法律规定,子女抚养费的数额,应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的收入的,抚养费一般按照月收入的20%-30%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不应超过月收入的50%。

若收入过高或过低,可以适当下调或上调其比例。如支付抚养费的一方收入过低、或无法确定的,法院在处理时可参照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20%先行判令义务人每月支付生活费,而医疗费、教育费等费用可判决双方按照实际发生额各半负担。

抚养费的给付方式

《子女抚养问题司法解释》第8条规定,抚养费可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一次性给付。

审判实践中,抚养费的支付方式一般是按月支付。但有时一方为减少麻烦会提出要求对方一次性支付。是否准许,法院应结合另外一方当事人的经济负担能力以及态度决定。如果当事人不同意一次性支付,法院一般不宜判决一次性支付。

6、抚养费变更的条件

子女在必要时可请求增加抚养费

子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或母有给付能力的,子女主张增加抚养费的,应予支持:

(1)原定抚养费数额不足以维持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的;

(2)因子女患病、上学,实际需要已超过原定数额的;

(3)有其他正当理由应当增加的。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协议离婚或法院调解离婚的案子,离婚时一般会就子女抚养问题一并处理;若子女在父母离婚后不久就起诉要求增加抚养费,对于变更的条件应当严格审查,除非有充分证据证明子女生活状况发生重大变化,不增加抚养费会导致子女难以维持正常生活,否则不宜轻易变更。

父母或其他义务人在必要时可请求减少、中止给付子女抚养费

抚养未成年子女是父母或其他义务人应尽的义务,但抚养费的实际给付,以其具有负担能力为前提。

根据司法经验,父母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适当减少或中止:

(1)给付方的收入明显减少,虽经努力仍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2)给付方长期患病或丧失劳动能力,又无经济来源,确实无力按原定数额给付,而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又有抚养能力;

(3)给付方因违法犯罪被收监改造或被劳动教养,失去经济能力无力给付的。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或其他义务人减少或中止给付抚养费后,一旦恢复或超过原有的抚养能力,子女仍有权要求恢复至原定的抚养费数额,甚至要求增加抚养费。

7、抚养费纠纷中需要注意的

其他几个常见问题

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孙子女、外孙子女的抚养义务

抚养子女是父母应尽的义务,父母作为抚养义务人在人们的观念中早已根深蒂固。实践中最普遍的抚养费纠纷也发生在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之间。

但现实生活中也常遇到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子女,比如父母丧失劳动能力且无财产或者监狱中服刑等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有抚养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则有对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抚养义务。

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抚养义务,现行的《婚姻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

父母对年满十八周岁的在校大学生不具有法定的抚养义务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具有法定的抚养义务,法律规定的未成年人的年龄是十八周岁,当然如果虽不满十八周岁,但已年满十六周岁,能够以其劳动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并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停止给付抚养费。

成年子女作为被抚养人有严格限制条件,按照《婚姻法解释一》规定,“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仅包括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的子女,或者丧失或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非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

对于已满十八周岁的在校大学生而言,身体、智力发展状况正常,完全具有劳动能力,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的标准,因此父母不再具有法定的抚养义务,如果向父母主张继续支付抚养费,法院不予支持。当然如果父母在离婚协议中对子女读大学的费用有约定的,则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该义务。

法律依据:

《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

《婚姻法解释一》第二十条: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是指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或者丧失或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

一次性支付抚养费后,并不阻碍子女在必要时主张增加抚养费

基于儿童权益最大化和对未成年人依法保护的原则,即便离婚时约定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一次性支付抚养费后不再承担子女任何抚养费用。但协议或判决原定数额偏低,无法满足现实生活需要的,子女仍可要求不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增加抚养费,增加的金额可参照不直接抚养子女一方的经济能力及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等因素确定。

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母应当承担子女的抚养费

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侵犯和歧视。

上一篇:带着感恩上路演讲稿下一篇:我的老爸400字小学四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