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劳技教材说明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下册劳技教材说明(精选6篇)

五年级下册劳技教材说明 篇1

一、总体介绍《课标》对进入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新的目标。教材编写者认为,理解这些目标,既要着眼于前两个学段的学生达到的水平,又要把它们看成一个需要经过两年努力才能实现的学习任务。教学五年级下册,教师仍然需要瞻前顾后,熟悉前两个学段的教学目标,熟悉前九册教材,同时大略翻阅一下六年级的教材,以发展的眼光从整体上把握。

五年级下册教材秉承了前九册“培养兴趣、文化积累、学会学习、整体推进”的总特点,从选编课文、设计活动、安排练习等各方面拓宽并深化了学习内容。

五年级下册共10个单元,单元主题分别为:龙、书、礼物、真诚、劳动、心愿、火与光、角度、破除迷信、我们去旅行。这些单元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第一,文化含量比较大。

例如第一单元“龙”,选择了《龙的传人》《大人们这样说》《叶公好龙》三篇主体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乐山龙舟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古代神话、民族发展、古代寓言、民俗等多方面内容;教材还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书法,组织搜集有关龙的工艺品、特产和地名的活动。虽然教材中这一单元不过九页纸,但是通过学习,学生在寻找民族之根、领略中华文化方面,应该有较大的收获。第二,教学要求比较高。

例如:第五单元“金钥匙”中,丁丁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首李白写的诗,我又通过查找资料知道李白是唐朝伟大的诗人,回想学过的李白的作品,对他的印象更深了。”丁丁的话提示了三个学习要点: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李白其人其事。2.回忆并整理学过的李白的作品,收到常学常新的效果。3.对李白在历史上的地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右边冬冬说:“还有其他一些著名的文学家,我们也学过他们的不少作品,还自读过一些,我想回头整理一下。”冬冬的话是学习更广的延伸: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两位我国的文学家,从纵向上理解作家作品。显然,这个金钥匙综合性很强。

五年级下册教材延续了上册的体例。每个单元依然由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两部分组成,以保持教材的连贯性。

1.“语文天地”中不再安排“日积月累”,改为每篇课文后面有一栏“日积月累”,而且内容较少,象征性地提示学生要注意在阅读中积累字词句。

2.教材不再单独列写字表,认写合一。

3.“语文天地”里不再编写自读课文,阅读量应通过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得以保证。各单元主体课文(共25篇)后面有一两篇拓展性阅读课文(共16篇)。拓展性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必读,字词句的学习可以放给学生自己做,教材不提要求。这些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应组织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也可以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有较大价值的问题。有些拓展阅读的课文通过小“金钥匙”提出了教学要点,需要教师做相应的诠释和练习,不能简单地把课文放给学生自己阅读。另外,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水平以及教学时间,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选择某些篇目作为主体课文学习。

4.有三个单元的“语文天地”以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形式出现,目的是为了加强综合性,并与六年级的学习形成发展的梯度。

二、总体把握教材

学生是发展着的学生,五年级发展的基础是三、四年级,又为六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应当从小学发展的整体把握五年级下册教材,承前启后,要在学生发展的进程中把握、开掘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太窄太浅或太宽太深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小学前四年半所有的学习要点应当继续滚动前进、螺旋上升,在五年级得到提高,获得新的发展。同时,又应把五年级看成是发展的一个阶段,不要把六年级的学习任务一股脑揽到五年级来,加重五年级的负担。

1.单元文化主题的提升

有些单元的主题,表面上与前九册重复,例如一年级上册有“劳动”,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也是“劳动”,类似的还有“梦想”(一上)――“愿望”(一下)――“幻想和想象”(三上)――心愿(五下);有的单元主题还接续到六年级,例如“破除迷信”(五下)――“科学的精神”(六下)、“我们去旅行”(五下)――“母亲河”(六上)――“遗迹”(六下)。

[例] 关于“书”这个主题,本套教材曾经在二上、三下分别安排了单独学习的单元,分别引导学生认识书的价值、爱读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题还是“书”,选编名家作品作为课文,从人生意义的高度谈书,思想内涵比较原来高了许多;教材还设计了一个综合性学习,对读书计划、读书方法、读书的选择、读书守则等等方面做总结性的练习。这样的安排,对指导学生终身与书为侣将会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2.积累方面

“积累”的一层含义。学生已经学过如何摘录,如何背诵(见四年级教材)。升入五年级后,要继续练习和运用这些方法独立、主动地做语言材料的积累。教师要把积累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督促、检查、辅导学生,并做出评价。积累的对象,可以是生字新词,也可以是佳句、片段和篇章,也可以积累信息。“积累”的另一层含义。学生学过的字、词(包括成语俗语歇后语)、句(包括名言警句和古诗名句)、文(包括诗歌),并不等于都学“会”了,更不等于完全可以当工具“用”了。俗话说,“复习是学习之母”,要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巩固学过的东西。但是这种练习巩固,不应当脱离语文实践单独训练,而应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活动结合起来进行。

3.关于学法

传统教学主要以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包括各种标准答案)为主。新课程则要求老师把教学的重头转移到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学法、培养学习的好习惯等方面上来。受传统教学影响较深的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学法应当纳入评价的范围。

识字的方法(第一学段学习)、学词的方法(三年级学习)、提问的方法(四年级上册)、阅读的方法(四年级下册)、检索的方法(三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等)、修改习作的方法(四年级上册)、自我评价的方法„„都是以前学习过的方法,升入五年级后还要学习一些新的方法,所有这些方法都应该加强实际运用,逐渐达到纯熟的水平,成为学生学习的能力。不能把这些学习内容抛在一边,由教师包办代替,或者简单地放给学生,任由他们随随便便做,以致无法保证学习的质量。下面分项提出教学建议。

三、识字、学词、练句

教材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怎么抓基础知识的学习,思路却与以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字、词、句的学习主要靠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2.字词句的学习要密切联系阅读和写作的实际。

3.教师要积极(而不只是消极的监督检查)引导,有所作为。

五年级上册曾提出了错别字率要小于1 %的要求。这个比例数,也应当成为本学期每个学生要求自己实现的目标,一定要想方设法达到。老师要从激发兴趣、教会方法、培养习惯等方面帮助学生实现这个目标,把他们的努力过程记录下来,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五年级上册还引导学生进行书法欣赏,练习常用偏旁连笔,还有对对子,都可以结合本学期的阅读和写作继续做下去。如果时间太紧,也可以暂不做。

四、阅读

在阅读方面,教材一贯重视积累,而不过多地费劲“深挖洞”;重视学生阅读的体验和感受,而不追求记忆标准答案;重视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而不是围绕阅读的结论下功夫。在这些方面,前四年半已经学习了很多内容,主要是:

1.愿意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2.会分类处理所提的问题;有办法解决所提的问题。

3.学会独立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学会写摘录笔记、批注笔记,并用来自读。

5.学会查找目录的三种方法,检索资料,帮助阅读或开展综合性活动。

6.培养每天阅读、读书动笔、阅读时翻查工具书等好习惯。

因为具有了独立阅读的基础,进入高年级后,阅读课上更多的应是学生自读、写笔记、交流讨论、评价、自己复习。从总的发展趋势看,教师的讲解应逐步减少,尤其是不应像原来那样设计问题、安排阅读步骤、统一标准答案,一味地牵着学生走。五年级上册在写提纲笔记、心得笔记和进行发散性思维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学习要求,继续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五年级的教师们要继续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熟练掌握独立阅读的技能,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质量。

五年级下册在课文后面的小“金钥匙”中,还提出了新的学习要点,主要是:

1.自测阅读质量。

第一单元提出了自测阅读一篇文章的方法(第2页),第六单元提出了阅读一本书的自测方法(第60页)。自测的能力不是讲一讲就能够获得的,需要做大量的练习,每个单元要做,每课书要做,从而逐渐形成不断跟踪自己的阅读状况、及时调适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能力。这样做,附带的好处是可以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课业负担。

2.写好自读笔记。

四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写摘录笔记、批注笔记,升入五年级后又学习了写提纲笔记和心得笔记,五年级下册则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和自己的习惯选择合适的自读笔记样式,见第80页“金钥匙”。

3.把作品放在社会背景中理解,通过阅读认识社会。

人们对社会的认识,既来自于生活实践,也来自于阅读。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文化含量加大,作品不仅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有联系,更与整个社会、历史有联系。教材在第57页“金钥匙”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认识社会,在第97页“金钥匙”中引导学生在历史背景下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4.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质疑能力反映了探究进取、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能简单地把质疑理解为否定教材、否定作者。进入五年级的学生,阅读的感受理解应该更接近作品本身传达的感情和思想,能与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产生共鸣则更好。《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只有敢于质疑,才可能对作品做出“评价”,质疑是“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先提条件。

但是,五年级学生毕竟还是小学生,探究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不可能达到成熟的水平。所以教材只在86页“金钥匙”中做了简单的指导,留待中学继续发展这样的能力,以期日后取得长足的进步。

5.快速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三学段提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搜集信息、检索需要快速阅读。五年级上册曾在这方面给予了较充分的指导,教学本册应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如第74页“金钥匙”又提出了阅读译文――外国人名的方法。

6.古诗文阅读。

全套教材在古诗文教学方面始终坚持的观念是:

(1)重在积累。

(2)注重朗读、诵读、吟咏,而不是传授文学史知识,也不是分析古诗文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

(3)注重整体感受,不搞一对一的直译(教材没有注解)。

五年级下册第5页讲到古今词义的演变,只想对学生有启发作用,还不能要求学生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具体内容和规律,老师点到即可,不必深究。

另外,教师应提出通过课外阅读主动朗读背诵古诗或名言警句的最低要求,例如:全学期至少背诵古诗8首,连同自选背诵的内容,全学期不少于15篇(段),要组织学生互查,作为课外阅读成绩的一个方面。

7.学习记叙的顺序,学习几种人称。

见第38页、40页“金钥匙”。表达顺序的教学,不要落实在知识上,而应作为整体感知、理解课文的一个步骤来进行,并作为提高表达能力的一种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尤其不要离开课文阅读而纠缠在语文知识的概念里,大讲特讲什么是“顺叙”、什么是“倒叙”、什么是“插叙”,硬要学生去分辨哪里是倒叙,哪里是插叙。

8.与作者对话。

人们在入情入境地阅读时,在深入地阅读时,不仅要跟作品中的人物对话,还要跟作者、甚至跟教材的编写者对话。与作者对话,要求不但要就“这一篇”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而且要把“这一篇”放到作者的全部作品中整体去把握“这一篇”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五年级下册在56页、71页都通过“金钥匙”引导学生这样做。但是这只是建立一种联系,由于阅读量不够,学生还不能做到历史地看一位作者、历史地评价一篇作品,所以这样做时不应对学生提过高的要求,学生只要能回顾整理,把作品放到一起议一议就可以了。

9.搞好读书活动。

第二单元设计了一项关于读书的综合性学习,对自己独立阅读做了全方位的指导,19页、20页每一个小栏目都包含着不少要点。教师可组织学生开读书会,成立读书小组,办新书展览,坚持做到小学毕业,引导学生成为终身自觉阅读的学习者。

五、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高年级写作的要求仍然沿用“习作”的提法,重点还在于体会写作乐趣和练笔。要防止写作教学揠苗助长的倾向,不应用写作知识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进行书面表达。《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注意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五、六年级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写作教学方面的一贯思路是:

1.始终认为使学生愿意写、有的写是写作第一位的要素,通过与生活结合(日记)、与阅读结合(仿写、续写、补写等)、与活动结合等途径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学生是在写作实践中逐步学会写作的,靠老师讲解、靠学习写作知识不能使学生写出好文章来。所谓“写作实践”,一是多看,二是多练。“多看”包括观察和阅读,“多练”包括练笔和修改。广义地说,修改也是一种练笔方式。修改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不是老师单方面的工作。

五年级上册指导学生如何为习作写评语。写评语要一直滚动做下去,不断提高学生评价习作的水平,进而提高修改习作的质量。

五年级下册另增加了一些习作的学习要点,主要是:

(1)参照学过的课文修改自己的习作,见33页中。

(2)炼字、炼句、炼意,见第43页下。

(3)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见57页上。

(4)与读者换位思考,修改作文,见91页。

(5)习作经过修改交流,还应有后续的学习,见105页。

六、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五、六年级的目标是:“1.为解决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五年级上册指导学生制订可以实行的小组活动计划,本学期还应坚持做下去。

2.组织好三个综合性学习活动。

(1)应当说,各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这些活动可以做大,也可以做小。怎么安排,应该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能力决定。

“书”、“劳动”、“我们去旅行”这三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作为保底的学习内容,不能做小,但要求可以不必太高。“书”这个单元的活动成一个系列,应由个人完成,其间安排交流。“劳动”单元的综合性活动需要做比较充分的准备,尤其要征得家长的支持配合,营造和谐的交流氛围。“我们去旅行”单元可以实际组织一次集体旅行活动;也可以学生自由组合(比如参加某某夏令营)来做;还可以做假想旅行,根据所搜集的资料编旅行故事。

(2)单元教学内容教师要整体设计,学生也提前制订计划,不要等学完课文再着手设计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

第116页的对话框,实际上是一次较大规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应该由学生根据提示独立去做,或者只完成家长会上的部分任务,比如办展览、汇报演出。

综合性学习自始至终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合作精神。结果是否漂亮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主动精神、创造性和合作意识,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五年级上册开始,综合性学习应评价水平,记录进学期总成绩中。评价方式应以小组为主,以等级制呈现。

(3)活动总结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做。

七、自我评价

根据教材的安排,前九册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检能力的:1.培养自检的习惯。2.学习自检的方法。3.学习做单元小结的方法、形式。

五年级下册劳技教材说明 篇2

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 在20 世纪80 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它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关注的核心是文本的诠释, 这与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有着一致的指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 理解”,以原文的意义、作者的心境、读者的解读这三者的关系为主线, 就意义问题研究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区分“ 说和听”“ 写和读”两种模式,辨析理解原文意义和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1]。 本文拟从解释学的视角阐述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的技术路径。

一、 对话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

为了理解文本,一个人必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向它提问,并让自己接受它的提问,从而探知表面言辞背后的意思[2]。

1.初次阅读后感知到的整体信息

文本阅读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宏观理解阅读,即对文章整体形式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我们把前者称为文章的结构性阅读, 后者称为文章的信息性阅读。 绝大多数读者拿到一篇文章的第一次阅读都是以文章的信息性阅读为主, 这种阅读侧重于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教师解读文本教材也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首先了解文本“ 写了什么”。

以《 水》 为例,教师初读后就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写了:“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缺水的村子,全村老小在雨中洗澡很痛快, 母亲用一勺水给兄弟四人冲凉,“ 我们”很舒服。 这些是最浅表的阅读感知。

2.局部语言文字传递的零碎信息

西方解释学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醒我们:“ 我们试图要理解的是符号所指的东西 ———意思或思想。 ”“ 话语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指向某个确定意义的符号;相反,一个人必须学会倾听除了它们之外它们所带来的一切。 ”[3]文本是内在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作者的思想和接受者( 读者) 的中介。 再次面对文本,教师要做的是对文章潜在信息进行推论。 而要理解这些,则要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揣摩文字传递的信息。

( 1) 平常表达传递的信息。 文本中某些司空见惯的表达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背后其实有着作者的隐藏信息。 如《 水》 的第一自然段, 几个带数量词的短语就值得咀嚼:“ 十公里之外”———路太远了;“ 一处很小的泉眼”———泉太小了;“ 一个小时”———人太多了;“ 挑上一担”———水太少了……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 就需要提炼出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2) 陌生表达传递的信息。 解释是对陌生意义的理解和翻译, 所以当文本中出现一些基于作者独特体验的文字表达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用学生熟悉的言语范式去表述,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陌生意义所表达的东西。 如《 水》 中有一句比喻句:“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跟前。 ”把人比作“ 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比喻对学生来说新鲜而有趣。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比喻写出了什么, 继而让学生把“ 狗尾巴草”替换成“ 白杨树”“ 仙人掌”,辨析是否合适,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比喻形象而贴切,既符合人物生活的环境, 又写出了四兄弟因为严重缺水蔫头耷脑、没精打采的样子。

3.整合文本后获得的全面信息

德国语文学家、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阿斯特提出, 每一个人的心灵的表达都必须要求根据它的整个上下文( 及它所从属的整体) 来理解[2]。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于“ 整体”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教材解读这一行为来说, 完整的教材文本必定是一个“ 整体”。 教师在经历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再读时的细细咀嚼之后,需要再一次回归文本整体,进行深入的文章结构性阅读, 关注文章整体信息的组织与建构———篇章布局、写作意图、表现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上文提到《 水》 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数量词各有其隐藏信息, 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将这些零碎信息整合,得出“ 生活在极度缺水地方的人们太苦了”,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传递给读者的完整感受。把这一段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来看, 又可以发现作者写缺水之苦仅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 却用很大的篇幅在写“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带给大家的“ 痛快、舒服”,这是一种以“ 乐”衬“ 苦”的写作手法。 第一自然段写村民远道挑水像电影中的远镜头, 文中母亲腰间挂着的钥匙又像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 勺水冲凉”时的舒服则是用慢镜头一样的语言详细描摹的,统观全文就会发现, 强烈的镜头感正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二、 对话作者,体察文本背后的写作心境

德国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解释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入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处,“ 外在的” 言说必须通过联系作者“ 内在的”思想才能被理解[2]。 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体会、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要想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正确性,就必须和作者对话。

1.还原文本后捕捉的真实信息

教材文本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已经经过了编者的“ 手术”。 编者出于教材体系的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有些改编后的文章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思想,教师就需要在教材文本解读时将文本还原。

《 水》 这一文本在选编进教材时就经过了改编。原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 为了水, 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要闹出一些磨擦。 特别是到了夏秋断水的季节,村里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编者将其改成了短短的一句:“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 改编后的句子高度概括了原文的意思,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但是,原文的语句却更真实、具体地传递出了水对村民的重要, 更符合作者的行文风格。 再如,原文写大家雨中洗澡后,有这么两句:洗过澡后,大家碰了面,相互都会吃上一惊,一个人说:“ 啊呀,你怎么胖了? ”一个人说:“ 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 ”如此富有情趣的文字被编者删去了。《 水》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特色就是反衬, 用有水的“ 乐”反衬出缺水的“ 苦”,而原文中的这几句话正是大家“ 苦中作乐”的体现。 这样的文字基于作者的独特体验,是学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需要揣摩编者的意图,也需要越过编者直接与作者对话,还原文本,直抵作者最真实的思想, 这样的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2.观照写作心境后得到的客观信息

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和解释文本时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心境、情绪,将文本视作作者意识、生活的再现,努力去认识和构造作者的思想,避免误解。 因此,要合理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还需观照文本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创作心境。

1967 年,《 水》 的作者马朝虎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 有些教师武断地认为浙江水资源丰富,作者文章里的描述不真实, 因为找不到能体现天马镇缺水严重的图片和文字,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形象的感知,就找了我国别的干旱缺水地区的资料代替。这种做法说明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只关注了有限的文字,而没有去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把体会“ 缺水之苦”当成了教学重点。 文本描写了三个场景———“ 远道挑水”“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 这三个场景中直接体现缺水之苦的“ 远道挑水”花的笔墨是最少的, 后面两个场景则是越来越具体。 除了运用“ 以乐衬苦”这一写作手法外,作者在三个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 远道挑水”更多是大人的事,因此,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短短数语勾画了这一镜头。“ 雨水洗澡”时,作者也是狂欢队伍中的一员,体会真切,印象深刻。“ 勺水冲凉”时,作者成了主角,感受自然,而且更为丰富。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写的内容却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经过那么多年还能留存于记忆中的镜头经过一遍一遍的温习,特征会越来越放大、鲜明,苦的愈苦、乐的愈乐,正因如此,作者描写“ 勺水冲凉”时的文字也格外细腻、夸张。 综上所述,将品味作者基于独特感受的独特语言文字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才更适宜。

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材文本解读才能更为客观,教学重点的确立也才能更准确。

三、 对话自己,获得超越文本的独特解读

1.理性对待前见,实现两种视域的融合

“ 前见”也叫“ 前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 前理解”基础上而存在的[4]。他同时提出:“ 解释者的前见只具有消极的价值,它们作为成见和主观性只能阻碍正确的解释。 ”这样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与之相比,伽达默尔的说法则更为理性:前见并不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种视域的融合。 的确,既然“ 前见”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 前见”为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助力。

如在读《 水》 这一文本之前,每一个阅读者由于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对“ 严重缺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如果读者与作者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读“ 远道挑水”这一场景时会联想到更为具体的细节,读到“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时,更会引起共鸣,丰富其阅读感受。 这样的“ 前见”,可以使读者走进作者写作心境,从而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 如果读者从来没有过缺水的体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 那么就要想办法在这两种不同的体验中搭建桥梁, 比如说通过图文了解“ 严重缺水”地区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利用两种不同体验的巨大反差,去观照作者心境,正确解读文本。 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要理性对待“ 前见”,努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中,走进作者内心,实现读者视阈和作者视阈的融合。

2.包容多元解读,尊重超越文本的体验

在解释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精确复制, 它们所表达的只是一个人要说的某一方面, 而不是内容的全部。 这提醒我们,不要将语言符号看成是最终的符号,它所展示的总是一个不完全的解释,它总期待更多要说的东西[2]。

文本解读不是单向还原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而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去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不单是由作者赋予的, 而要有赖于读者的二次建构, 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过程[5]。

《 水》 这一文本中, 有几处对母亲形象的刻画:“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 ”“ 母亲锁上水窖, 笑着对我们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有的教师把母亲看成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从母亲的两次“ 笑”中解读到了她面对艰苦环境淡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母亲,所以“ 严重缺水”的日子给作者留下的仍是快乐的记忆多。 这样的解读就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尊重读者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读者要入乎其内,努力倾听作者的真意,同时也要出乎其外,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5]。 但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创造性解读而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最终扭曲甚至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教材文本解读是一个多向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和文本、作者、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细腻触摸语言文字, 用心走近作者心境, 就能更好地探寻到文本的真意。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解释学[EB/OL].http://www.doc88.com/p-9059006923567.html 2014.01.27/2015.06.02

[2]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H.-G.Gadamer,”Von der Wahrheit des Wortes”,载Jahresgabe der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1988),p.17.

[4]鲁苓.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9(3):27-300.

五年级下册劳技教材说明 篇3

《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其中写道,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的“进化”是什么意思呢?

“进化”就是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宇宙在不断发展,任何生物都在进化,人类也在进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严酷的自然法则。因此,所有生物都在追求进化。比如第一次在房间里用蚊香,效果非常好。用了一段时间后,蚊子对这种蚊香就有了适应性。这说明蚊子“进化”了:它迅速地建立起抵抗这种蚊香的机制。

进化慢的生物群体必然会逐步遭淘汰。一个民族要在长远上成为最优秀的民族,就必须重视自身的进化。比如多用脑,可促进大脑的进化;多锻炼身体及摄入合理的营养,可促进人体的进化;多用手,可促进手的进化……

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总会碰到很多挫折,前人为后人铺路,后人踏在前人的身上“进化”。后人应感谢前人的铺垫,前人应感谢后人继承和发展自己的事业。就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

《晏子使楚》的“五笑”

《晏子使楚》一文中,出现了五次“笑”,含义各不相同。细细体味,很有特色。

楚王在与晏子斗智时,第一回合便被压住了气焰,觉得很丢面子。他就极力想挽回自己的面子,所以在第二回合中“冷笑”着发问:“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似乎胸有成竹。不料晏子针锋相对,侃侃而谈,直逼得楚王无奈,只好“陪着笑”。从“冷笑”到“陪着笑”,生动地层现了楚王从挑起事端的高傲到被挫锋芒的尴尬。

再看晏子的笑。也是在第二回合斗智中,他面对楚王的挑衅,从容应对,讲完话以后还“故意笑了笑”。细细辨来,这里的“笑”表面上看是自嘲,实际上是绵里藏针,显示了强烈的自信。在这一回合中,楚王的笑与晏子的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第三回合中,楚王又是“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大臣们也都跟着“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他们似乎抓住把柄,有了嘲笑晏子的资本。但是晏子思维机敏,巧舌如簧,妙语连珠,以淮北淮南的柑橘之喻予以有力的驳斥,使楚王也“只好赔不是”。由此可见,这里的两个“笑”除了显示楚王和大臣们的无知以外,还对他们的扬扬自得之态予以了强烈的讽刺。

《晏子使楚》中的“五笑”寓意深刻,情趣盎然,实在耐人寻味。

《再见了,亲人》的艺术特色

《再见了,亲人》写的是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时,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课文并不很长,但却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其原因有三点:

1选材真实典型。《再见了,亲人》选取了“老大娘”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干粮、背伤员的感人事迹,再现了“小金花”机智勇敢救战士、妈妈牺牲不流泪的刚强形象,追忆了“大嫂”为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被炸伤双腿的动人真情。作者慧眼独具,匠心独运,精心摄取了这三个镜头,以老/j、中三代代表了所有送别的朝鲜亲人,典型地反映了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感人至深。

2对话别具一格。这篇文章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好像在面对面地和亲人话别:“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大嫂,请回去吧!……”这里的对话形式别具一格,亲切自然,扣人心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描写形象具体。文章中,用“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比喻中朝军民的情谊,用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的噩耗后“把脚一跺”(没有流泪),而在与志愿军分别的时刻,却“落泪了”这样的对比,来衬托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依依不舍之情,用“再见了,亲人”的多次反复,来强调中朝军民之间的深厚情感。这些描写都是非常生动具体的,感染力极强。

《金色的鱼钩》里的“三哭”

《金色的鱼钩》写的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催人泪下的革命传统故事。其中写了“我”的三次“哭”,粗一看并不起眼,但是细细一想意味深长。

1委屈的“哭”。当课文中的“我”发现了老班长“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姻下去”时,“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于是就要帮助老班长“一起找”吃的。但是,老班长不让“我”找,而且“严厉”地命令“我”“坚持走路……”照顾好小战士。在这种情况下,“我”“扑倒在他怀里哭了”。这里的“哭”从表面上看,是“我”的意思不被老班长理解而委屈的“哭”,而实际上是“我”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精神饱含敬意的“哭”。

2激动的“哭”。“我”知道了内情以后,当老班长又一次把鱼汤端来让“我”和两个小同志吃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多么难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这时候,老班长又一次“严厉”地批评“我”“不要太脆弱”,因此,“我”只好“把碗端到嘴边”,然而却止不住“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这里的“哭”是“我”心中对老班长饱含敬意的“哭”。

3哀痛的“哭”。老班长钓鱼熬汤,自己却点滴不沾,全给了同行的“小战士”,终于拖垮了自己的身体,有一天“已经奄奄一息了”。他仍,然不喝“我”端来的鱼汤,关心的仍是别人。直到最后,老班长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于是,“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想一想,老班长为了关心同志,而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此情此景,谁能不揪心扯肺?这里的“哭”,是哀痛的“哭”,同样也是对老班长饱含敬意的“哭”。

金色的鱼钩,闪射着光芒;老班长的精神,源远流长。“我”的“三哭”是对老班长的无限敬仰,也是对革命传统的衷心颂扬。

《草船借箭》中周瑜的“三变”

《草船借箭》一文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其中有对周瑜的三处神情描写,在文章中具有画龙点睛之奇效。

第一处是周瑜经过步步紧逼,使诸葛亮答应三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周瑜“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于是就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假借公事,步步为营,想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但是,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满以为自己的阴谋得逞,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因而得意忘形。由此可见,周瑜是一个假公济私、心胸狭窄、不顾全大局、无容人之量的人。

第二处是当鲁肃向周瑜报告情况时,说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周瑜“迷惑不解”。竹子、翎毛、胶漆都是造箭不可缺少的材料,诸葛亮却不用这些材料。周瑜对此不明白、不相信,

但他并未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调查,去弄清事情的真相,说明他太自以为是了,以为自己的计谋方无一失,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的。这也从侧面反衬了他的“才不如人”。

第三处是诸葛亮按时交箭,周瑜“长叹一声”。这一叹既有由衷的惋惜,又有无奈的佩服。想自己久久谋划,深深算计,满以为滴水不漏,水到渠成。谁知道却未能如愿,全盘皆输,自然是非常惋惜;而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他深知自己远不如对方,因此只好无可奈何地说:“我不如他!”课文以周瑜的一声长叹结尾,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周瑜的三次神态变化,不仅表现了周瑜的性格特点,而且反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习本文时,抓住上述“三变”,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景阳冈》的人物描写

《景阳冈》一文,生动地描写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勇敢威武行为。其中对武松的人物形象描写真可谓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令人击节赞赏。

1语言描写,突出音容笑貌。《景阳冈》中对武松的语言描写很富有特色。如写他在酒店里,喝了三碗酒以后,店家劝他不要再喝了,但是,武松不听,一个劲地说:“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根本不相信信“三碗不过冈”的警告,显示了他英勇无畏、豪爽要强的英雄性格。后来,当店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武松更是出语豪壮:“就有大虫,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老虎,我也不怕。”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心理描写,映射内心变化。《景阳冈》中尉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反映了武松的内心变化过程,但也透露出他的英雄气概。如在写到他看到官府的榜文,“知道真的有虎”时,他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当武松施展神威,打死老虎之后,他仍想“把这只死大虫拖下冈去”,这是何等的雄心勃勃,但终因“使尽了气力,手脚都酥软了”,便想:“……还是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也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

3动作描写,凸现英雄气势。《景阳冈》一文的重点是“武松打虎”,而“打”则是“重中之重”。作者写武松打虎,生动又传神,虎虎有生气。先是他的“三闪”:“……大虫扑来,一闪,闪到大虫背后。”接着,当老虎把“腰胯一掀”时,他“一闪,又闪在一边”。老虎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时,“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这是面临猛虎的锋芒毕露而机智避让的“三闪”,说明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接着,武松“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是“吝啬”还是“节俭”?

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教师让大家同桌讨论,畅所欲言,谈谈对严监生的看法。玲玲和莹莹又开始争论了。

玲玲:莹莹,这个严监生真是个爱财如命的“吝啬鬼”。

莹莹:是吗?

玲玲:当然是了。你看他在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是什么意思呢?难以捉摸的动作造成了悬念。最后,赵氏才把谜底揭出来。原来是他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哈!真小气。这段细节描写非常精彩,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莹莹:我可不这样认为。

玲玲(笑笑):什么?你又有不同的看法了?

莹莹(坚定):是的!过去,大家都认为严监生是一个为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的土财主。可是,从理财的角度来看,他勤俭节约的精神倒是应该肯定的。能用一根灯草,为什么要用两根灯草呢?当然,他做得是有点过分,但给他扣上“吝啬鬼”的帽子,我觉得不妥当。

玲玲:嘿!你这家伙真是鬼点子不少,竟然为严监生“翻案”了!

莹莹:为严监生“翻案”?你又给我扣帽子了!我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评评严监生,怎么就是为他“翻案”呢?

莹莹的话让一旁巡回的教师听到了。教师露出了喜悦的神色,告诉他们:畅所欲言,就是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莹莹:玲玲,咱们的看法都各有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么!

《刷子李》的绝妙之处

《刷子李》一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显示了他的大本领、大智慧。其绝妙之处在于:

1对比显艺。“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刷子李”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展示他的高超技艺,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和自豪。这样的对比描写,让人感受到他的技艺奇崛,一下子就吊起了胃口。

2侧面烘托。“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小徒弟看到师傅穿着一身黑色的衣服,刷完墙壁后,“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对如此高超的技艺感到惊愕,内心受到震撼。因而,他觉得那件“黑衣服”具有一种威慑力量。这就从一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

3一波三折。徒弟开始是“半信半疑”,后来对师傅高超的技艺感到惊愕,接着却突然发现师傅裤子上有一个白点,不禁产生了怀疑,最后又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这样一波三折的叙事,紧紧抓住了读者,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4蕴含哲理。“好好学本事吧!”“刷子李”的这句话意味深长。他告诉徒弟,不要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一定要好好学真本事。有了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这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貌似一般,但却有很深的含义。

《威尼斯的小艇》的写作特色

《威尼斯的小艇》栩栩如生地介绍了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的独特交通工具——小艇。具体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开篇点题。课题本身就题旨鲜明地表明了课文的内容,而开头一段用简练的语言说明了小艇是水城威尼斯的“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这也是闻名世界的水城威尼斯的特点。

2比喻形象。比喻是神奇的魔棒,能把事物表现得生动活泼,惟妙惟肖。文章中描写威尼斯小艇的样子:“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这

里用了三个比喻:将小艇比作“独木舟”“新月”和“田沟里的水蛇”,写出了小艇的长度、外形和特点,十分形象地显示了它与众不同的形态。

3总分有序。在写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时,文章先以一句总起:“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然后分别从几方面分写“行船的速度极快”,在很多的来往船只中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在“极窄的地方”能“平稳地穿过”,“作急转弯”……这里通过一些动词,把船夫驾驭小艇的技术娴熟、得心应手写得井然有序,活灵活现。

4动静结合。本文通过动态、静态的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和作用,让人如临其境。如前所述对船夫驾驶小艇的描述,就是动态描写,而“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等也是对水城威尼斯的动态描写。文中还有“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的静态描写。这样动静结合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了威尼斯水城的独特风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丰碑》中的“愣”

《丰碑》一文塑造了一位在长征途中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军需处长的形象。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写到了将军的两次“愣”,从而使军需处长的崇高形象——“一座晶莹的丰碑”非常清晰地矗立在我们面前。

当将军听警卫员说“前面有人冻死了”,他“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有说,快步朝前走去”。他为什么“愣了一下”呢?因为他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他知道前面有人冻死了,心中很不好受。这里的“愣”进而引发了他的疑问:战士为什么会被冻死?将军看到冻僵的老战士身穿单薄破旧的衣服时,心情非常沉痛、愤怒:革命战士没有死在战场上,却被这严寒夺走了生命,这是多么令人心痛啊!他认为这是军需处长失职,下决心追究军需处长的责任。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想到掌管供给“大权”的军需处长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活活冻死!这时,将军的心情很复杂:沉重、崇敬、自豪……这不仅震撼了将军的心,也震撼了读者的心——军需处长在恶劣的条件下,想的只是别人,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精神呀!只见军需处长“……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身为军需处长,不肯浪费一根火柴,一件衣服,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寥寥数笔的描写,使军需处长一心为公、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跃然纸上。将军的“愣”可以使我们想得很多很多……

文章通过将军的两次“愣”,深入地表现了中心思想。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迈着“坚定的脚步”去夺取长征的胜利。红军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像一座晶莹丰碑,永远耸立在我们心中。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教材说明 篇4

依据本套教科书“放低起点,小步快进,激励自主,成功达标”的编写原则,本册教材在第一、二学段教材编写特色的基础上,遵循《语文课程课标》第三学段的目标要求,从课文的遴选到练习的设计,从教材的编排到呈现的方式,从课型的确立到“积累与运用”栏目的设计,较之以前,都有了一些改进或变化。为了配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的使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理解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读懂教材,使用好教材,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内容、编写特点、教学目标与实施建议作简要的介绍,供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参考与借鉴。

一、本册教材的基本内容

本册教材继续按主题组元,其八个单元的主题大致为:

风景名胜爱的颂歌

真情世界智慧人生

科学视界尊重生命

革命传统传统文化。

(附本教材的目录两页)

每个单元包括课例、“积累与运用”两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3篇(含批读课文),略读课文1篇。精读课文后列有导学、导教功能较强的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则较简略,它有助于师生正确把握课型。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了“课文链接”,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积累与运用”由温故知新、语海拾贝、互动平台、口语交际(或综合性学习)、习作与自主阅读六个栏目组成。全册共有精读课文22篇(含两篇批读课文),略读课文8篇;“自主园地”附有8篇自学课文,共计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到批读,到略读到自学,按四个层次编排,体现循序渐进、由扶到放、由讲读到自学的设计思路。

本册要求会认、会写163个字。为了便于教学,这些生字先分别在精读课文后的生字方格里列出;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教材后又附有生字表。

二、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1.选文上:既突出多元视角,又具有文化品位

翻开本册教材,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呈现在大家面前。细细浏览,我们会发现本册教材选文的视角多元,品质高,且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适合儿童阅读的中外名家名篇约占了二分之一,足见其文化教育含金量高、文学品位纯正。

选文视角的多元与具有文化品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展示地域风情的名家美文。如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的主要课文,那柔情似水的《故乡的“水墨画”》让学生走进故乡那涨满菱角的池塘,观看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的嬉戏,去采撷刚出水的、鲜嫩的、清甜的菱角;那洋溢欢声笑语的《海滨仲夏夜》让学生欣赏“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以及苍穹中那“一串流动的珍珠,和满天的星星互相辉映,煞是好看”的美景;而热情奔放的《草原即景》,像寂静的、广袤无边的大海,而风呼啸时,又像奔腾的千军万马,动与静的草原带给人们无穷的遐想;还有那弥散淳朴民风的《吐鲁番的葡萄沟》等,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着华夏大地自然的美,让学生与作者一道去欣赏祖国山川的美景,让学生的心与优美的文字一起飞扬。其次,是用真情编织的爱的颂歌。如二、三单元的课文以叙述与抒情为主,这八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对荡气回肠的友情、催人泪下的亲情、梦绕魂牵的乡情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对生活、青春以及儿童的“异想天开”予以了由衷的赞美与真诚的欣赏,展示了人世间的真、善、美。如《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通过对爱德华在灾难中第三个电话内容的寻觅,让我们从他朴实无华的生命留言

——“妈妈,我爱你”中,感受到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挚爱与无限的眷恋;十八岁的少女达格妮从大音乐家弹奏的《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的优美乐曲中,不仅听到了真诚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陪伴着你”,更感受到了“信守了10年前的诺言”的美好诚信;还有《我和乌丽娜》中两位小朋友逛古城、数古桥中结下的诚挚的同学情谊……这些课文用“人性的美”、“心灵的美”、“情感的美”,给学生的心田注入真、善、美的清流,引导学生崇善、从善。

第三,彰显中外人民智慧的发明创造。如四单元的课文就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毕升的梦想》让我们在为爱动脑筋的毕升的执着而为之倾倒的同时,更为他的发明对世界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而感到骄傲自豪;从《最佳路径》的创意中,我们再次真切地感受到有不少的创造发明都曾有一段“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过程,可见丰富人生阅历是多么的重要;《迟到的奖赏》用深情的笔触,介绍万维网的发明者科学家蒂姆把公众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以发展科学、造福人类为己任,为人类营造一个统一的网络世界,方便“人们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他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的确让人心生敬意;《与太阳赛跑》用大朋友的口吻告诉小学生:要做生活的强者,就要始终走在时间的前面,“假若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让学生感到“惜时”不仅仅是一种人生态度、进取精神,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第四,有弘扬民族文化的经典名胜。如八单元的课文充盈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气息,脍炙人口的《诗词两首》,既让人感受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那清新的田园风光、淳朴的乡村生活,又让人领略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季美景;《我爱你,中国汉字》深情地赞美了汉字独有的魅力与韵味,它的形象、声音、气味,它蕴含的情感,发生的变化,想象的魅力,“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读来令人振奋;《闻名中外的“三孔”》让人们在欣赏古建筑——孔庙、孔府、孔林的壮观时,一面感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文化的博大精深,一面不得不惊叹建造者们的巧夺天工,“三孔”布局的完整、造型的优美、工艺的精湛、碑刻的珍贵、孔墓的大气等。

第五,有趣有益有用的科技天地。在《有趣的生命时钟》中“走进绚丽多姿的生物世界,我们会发现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命时钟,许多生物的活动是按照昼夜的节律周期进行的”;在《送你一片绿阴》中,领教“爬山虎”的特点与作用——“我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大”,“不仅可以吸收环境中的噪音,而且能够吸附飞扬的尘土”;在《体验“航天生活”》中感受像云一样轻柔的“航天飞机服”,体验“失重”状态的美妙,无定式的睡觉姿态的可笑;在《采访周博士手记》中认识太空水、纯净水、矿泉水、开水各自的利与弊。科技文章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科普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第六,尊重生命的美好境界。在《珍珠鸟》中让学生体会作者与珍珠鸟的和谐相处,认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意义;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体验小女孩的孤苦无依,她只能在火苗中想象好吃的烧鹅、圣诞树的美丽、奶奶的温柔慈祥,生命在寒冷与饥饿中,在充满火光的期盼中燃尽,使我们倍加珍惜幸福的生活,亲情的温暖。在《胡杨赞》中,认识胡杨“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腐”的生命,胡杨“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的毅力,胡杨“只知道默默地奉献,从来没有索取”的高尚品行;《到山下去看树》中感受战士们长年驻扎在冰天雪地的高原默默奉献生命的崇高,以及到山下去看树的悲壮与“奢侈”。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想象的美好。

第七,具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故事。《贺龙钓鱼》中,简陋的鱼竿“凝聚着贺龙革命必胜的信念,对战友骨肉般的深情厚谊。”让学生认识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情怀;《小兵张嘎》中,小嘎子勇夺敌枪的机智勇敢让人钦佩与崇敬;《江姐》临刑的话语“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展示了革命者对死亡的从容,对敌人的蔑视,对革命的坚定信念;《骄傲吧,祖国》中,我们看到第一个涉足死亡地带——南极腹地文森峰登山探险的一名中国女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不懈探究的身影,体验“中国人在南极发现铁矿”的喜悦、自豪、骄傲!

综观整册教材的阅读文本,无论是经典的童话,厚重的传统文化,革命的故事,还是优美的散文、动人的诗歌,抑或是科技小品文,新闻作品等都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精神营养,心灵陶冶,让学生受到古今中外经典作品的感染和优秀时文的激励,以培植学生美好的情感,使之能涵养品性,净化情感,充实精神,提升思想。

2.体例上:既注重学段衔接,又不失螺旋上升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增强,本册教材的精读课文、批读课文、略读课文所占的篇幅较之以前有所调整。全册书32篇课文,其中有22篇精读课文,8篇略读课文,批读课文仅有两篇。批读课文的呈现形式有所改变,即不再由编者作旁批引领,而是把批读的空间完全留给学生,让学生借助课后的提示自主阅读,自主批注,养成边读、边想、边动笔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阅读的质量。

“课文链接”——为了帮助学生学好文本,同时增强生活阅历,开拓文化视野,积淀文化底蕴。本册教材的部分课文,如《草原即景》《生命的药方》《和太阳比赛早起》《献给守林人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毕升的梦想》《小兵张嘎》《江姐》《诗词两首》《闻名中外的“三孔”》等,在课后新增了“课文链接”的栏目。这栏目或介绍相关作家生平事迹与主要文学成就,(课文链接118页、171页)或简介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资料的(课文连接136页、)为学生的阅读扫清了障碍,引领学生走进经典,亲近名师,提升品位。

“互动平台”——进入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得必要的读写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本册教材的八个《互动平台》通过师生或者学生之间的即兴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及时地梳理、巩固本单元或本期需要学到的相关的、也是必要的读写知识与方法。如一单元(19页互动平台)重在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形象;二单元(40页互动平台)则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线索与思路;三单元从习作的角度(62页互动平台),既引导学生感悟本单元课文结尾的作用,又鼓励学生尝试着写出有创意的、吸引人的结尾,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五单元(104页互动平台)重在巩固已学会的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七单元(152页互动平台)让学生把握写读后感的方法;八单元(173页互动平台)启迪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这些“互动平台”的内容既源自本单元的文本,又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读写目标的要求,做到了突出学段特点与年段特点,让学生在把握年段特点的基础上,由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习作,上升到自主发展。

3.练习上:既强调基础学习,又不失学法引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的练习上。本册教材在练习设计上既强调基础学习,又不失学法引领。课后的问题与练习,紧扣教材重难点,突出年段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积累与表达的语文素养。如《故乡的“水墨画”》(课后练习5页)一课后先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景。”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课文内容;接着设计了“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在描写中的作用”,这道题重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进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第三道题抄写叠词,既让学生积累语言,又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叠词的音韵美,节奏美;最后一题是背诵课文2.3段。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从词语积累上升到句段积累,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本册教材每篇精读课文后都安排了三道或者四道题,有的引导朗读或默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有的抓住重点段落或重点语句进行深入理解;有的从表达方式上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特点;有的要求勾画出段落的中心句,或归纳每一段的内容;有的从抄写、背诵方面提出要求。“课后练习”从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阅读方法,同时也更加关注文本,揣摩语言。

另外,课后练习还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以体现自主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部分”,“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一背”,“课文中有不少描写景物的好词佳句,选自己喜欢的抄一抄”,选作题中还设计了一些动手题,如《最佳路径》的选作题(73页)“通过多种途径,查一查有关迪斯尼乐园的资料,对你感兴趣的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张贴在学习园地与大家分享”,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有的则明确指出“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加强学习的指导性,增强教材的操作性,以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的相辅相成。

课后练习的设计,注重开启学生思维,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学生自主体悟、自由表达的空间。如《生命的药方》(27页)课后练习的3题指出“生命的药方”指的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30页)的第二题让学生说说从爱德华的第三个电话你想到些什么?《最佳路径》(73页)第3题“格罗培斯从卖葡萄的老太太那里受到了启发,你又从格罗培斯那里得到了哪些启示?”……诸如此类的练习设计,既倡导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引导学生想自己所想,悟自己所悟,又注重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在一起,以便落实课标精神。

“积累与运用”中的练习设计也很有针对性,重视各种形式的语言、词语的积累。

“温故知新”旨在引导学生巩固旧的知识,发现新的语文学习的规律与方法。如一单元(18页)让学生领会特别的比喻句;二单元(39页)认识由AABB式的四字词构成的反义词;三单元(61页)认识与了解形式多样的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四单元(81页)理解四字词中关键字的意思;五单元(103页)感受转折关系关联词的作用;六单元(127页)从“徜徉”、“流连”、“漫步”、“徘徊”等词语在句子中的运用,知道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让学生感受汉语的丰富性与变化性;七单元(151页)将象声词单列成一道题,突出象声词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母语丰富多彩的表现力……通过词语、语言的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语海拾贝”或是成语(18页),或是农谚,或是经典名句(127页)

或是对联,其形式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

“词语拾趣”(39页)用词语转换的形式,让学生在乐中积词、趣中记词。

本册教材的八次习作,旨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乐意写。一单元写童年的生活;二单元写自己的一天;三单元以礼物为话题进行习作练习;四单元(83页)练习写一次运动会;五单元写自己做过的家务事;六单元写表现自己能干的事;七单元写一篇读后感;八单元(174页)写一个最开心的节日。这八次习作都是从生活入手,选材的范围广,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记录生活。让他们感到:只要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就能找到习作的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习作就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日常生活;习作就是把生活中自己所思所想所为表达出来,让他们在习作中感受表达的乐趣,写作的快慰与自信。

本册口语交际一共五次: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设计(40页)、就小女孩在“海啸”中的机智发表自己的看法、(63页)述说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的愿望、(128—129页)说说自己看电视、电影后的感想、(152—153页)

讲传统文化故事(173—174)。这些口语交际既贴进现实生活,又符合儿童的生活阅历,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互动交流中吸取智慧,学会思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本册教材无论是课后练习,还是“积累与运用”都在强调基础学习的同时,注重学法的引领,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持续发展,奠定较坚实的基础。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自主认识163个生字,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会使用字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书写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或段落。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抓住文章大意。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关键词语在句子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4.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阅读叙事性作品,能了解事件梗概,简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能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诗歌,能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美好的情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查找和处理资料的方法,学着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6.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勤思考、乐动笔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和内容梗概。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四、本册教材的实施建议

1.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在高年级识字、写字虽不是教学重点,但是在教学中,对于笔顺偏难、笔画偏多、容易混淆的字,教师要作具体指导,引导学生用规律认记生字。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要随课完成。对于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老师要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写字时要给学生留足时空,让他们从容地写、端正地写,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2.重视阅读教学

精读课文的教学:

重视朗读、默读、批读指导。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都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根据课型的特点及具体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内容,读中体会感情,读中领悟表达方法。本册重点在提高默读的速度,培养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边动笔勾画、批注的习惯。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给学生的默读留足时空,循序渐进地提出默读要求,以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品读词句,抓重点词语,积累语言。本册课后练习安排了相当数量的抓重点词语体会其表情达意作用的练习,这对学会学生品词品句、积累语言大有裨益。

研读课文,体会情思,领悟表达方法。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文体特点,充分利用课后习题、或《积累与运用》中“互动平台”的读写知识与方法的提示,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选择地读、思、记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精读课文可采用多种方法教学:或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或联系生活思考、联想和想象,理清课文的线索和思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或引导学生联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文的人物、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中,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本册教材重点要引导学生把握“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阅读方法和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把握说明方法重点要让学生领会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或表现力。

略读课文的教学:本册安排了8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只要抓住重点(或内容的,或写法的)“粗知文章大意”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在方法上,教师要更放手,让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读懂课文。

3.重视口语交际教学

本册教材安排了五次口语交际话题,如有“选感兴趣的项目说设计”;有“就在海啸中小女孩的聪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说心里”,有“交流看电影的观后感”,有“说说有关传统文化的故事”。本册的口语交际教学,要根据话题内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讲清楚事情,在语言表达的准确上、内容的丰富上和思维的清晰上给以指导。对一些不文明的语言要加以纠正。在互动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发言。要把口语习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他人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4.重视习作教学

创设情境,激活思维。习作应关注儿童的情感世界,应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愉悦和谐的心境,激活形象思维,使学生的情感、思维、想象均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激发学生表达的冲动,为学生的真情表达奠定基础。

减少束缚,抒发心灵。给学生习作一定的选择自由,尽量让学生围饶习作要求写自己想写的内容。本册的习作大多都是生活习作或体验习作,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充分用好教材的资源,解放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体验生活,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二是教师要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儿童的习作,不要用成人的要求束缚儿童。

澄清误区,加强指导。我们在吸收、消化习作新理念的同时,不能走入“二元对立”的误区,要处理好“个性发展”与“统一指导”、“自由表达”与“规范练习”的关系。

强调个性,但不能忽略有效的“统一指导”。我们应以文本为凭借,抓住契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言语实践,降低习作的难度,缩短生生之间的差距。当然,“统一指导”要讲究时机和方法。既不能没有,也要尽可能地越少越好,要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积累的成功的习作经历和经验,为学生自由与个性的习作奠基。到了高年级段,“统一指导”应逐步淡出,学生自主的成分应逐渐增加,直至完全自主。总之,我们既不能因为信奉统一指导而磨灭学生的个性,也不能只为学生提供一个张扬个性的机会而缺少了如何更好地张扬个性的有的放矢的指导。

倡导“自由表达”,但不能回避扎实的练习。某些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一学期只完成教材规定的八篇作文,这是不恰当的。没有一定量的习作练习就不可能带来质的提升。当学生经过练习形成了必要的习作技能之后,学生面对习作题目才会文思涌动、下笔成文。至此,学生才达能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境界。因此,本册教材还随文安排了一些有价值的小练笔。对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千万不要让有效资源流失或浪费。

5.重视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次综合性学习:即做读书卡,做自己的习作集,在实地观察、或采访、或查资料等实践活动之后,举办《有趣的生物世界》的报告会。综合性学习: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活动中更多的是起组织、调控、辅导、检查等作用。二是合理安排课内外的活动时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尽量都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言语实践能力。

以上是编者就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及使用建议作的一个简要引领,仅供老师们参考,不当指出,敬请老师们斧正。作为编者,我们更真诚地期待老师们就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给我们提一些真知灼见,以便我们能更好地为实验区的老师们正确地用好教材服务。

撒播真善美的种子;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吸纳当今中外时文;

开阔学生阅读视野;

加强学生能力训练;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精选) 篇5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 200个字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 300个。

本册口语交际聊聊热门话题。的写法,并鼓励学生将写的信寄出去;第三组是写发言稿,教材介绍了发言稿的具体要求和写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某种需要写一篇发言稿:在第六组综合性学习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材提供了两个研究报告的范例,要求“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写研究报告,然后分头撰写。”

借箭》或《金色的鱼钩》;在第二组,安排了看图作文,学生要认真观察图画的内容,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

二、本册教学目标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每课识字量不超过14个,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高年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教学要更加放手。教材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以外的其他部分,一律不再

注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朗读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写景的文章,既要读出景物的美好,还要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写事的文章,要体会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要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默读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为此,本册教材将默读与理解、思考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加强了“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等方面的训练。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许多也是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为保证默读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充裕的默读时间,并提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不能匆匆忙忙,流于形式。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1)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2)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

除了凭借课后练习,课文中还有大量精彩的语言材料值得学习和品味。

体会观察细致和表达生动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冬阳〃童年〃骆驼队》

体会用词的准确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把“横”换成另外的词,你感觉有什么不同?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是确数吗?)──《牧童》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白杨》

体会表达的丰富内涵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桥》

体会怎样把内容写具体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威尼斯的小艇》

寄情于物的方法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祖父的花园》

(3)在“交流平台”中总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4.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策略。

本册教材体裁广泛,文体的丰富给阅读教学提出了更多的研究课题,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要根据不同文体课文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要初步感知古汉语的形式,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还要了解少量文言词语的意思。如课文中的“曰”是“说”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甚”是“很”的意思,并能背诵短小的文言文。

剧本和相声,适于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主要人物或重点部分,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可以分角色读一读,或者演一演。这两类文体课文的教学都不适宜用集体朗读的方式。

作为略读课文的两篇近代白话文,要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学生不理解的词句,老师可以略作讲解,但不能逐字逐句地解释。作为精读课文的教学,也要抓住重点,不能平均用力。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人物服饰的大段描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不必去深究,大概知道王熙凤穿的是什么就可以了,重点要把握的是,在这个片段中,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是什么?课文的哪些语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

此外,散文,特别是借景抒情的美文,宜用指导朗读和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读的方法,理解景物的境,体会作者的情,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言。故事,宜在初读大体了解主要内容之后,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熟悉重点词句,而后以线索为经,以重点词句为纬,练习复述。叙事性文章,宜先了解事情梗概,再抓住重点部分发表感受,借鉴写法。小说,宜在初读有个初步印象之后,抓住对人物的描写,感受、体验、评价人物形象,了解描写人物的种种方法。

(三)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写句子、写话,中高年级习作。作文并不神秘。“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作文“如同衣食一样,成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它能够使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明确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就不会要求过高、急于求成或急功近利,就不会让学生的习作向“优秀作文”看齐,揠苗助长。

2.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作文指导,一定要从内容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打开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一上来大讲写法或用范文、例文开路,容易束缚学生。开始宜“放”,使学生感到想写的内容很多,教师指导学生从中选择最恰当的内容来写。至于怎么写的问题,在打开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的过程中渗透,在写作中、在交流草稿的过程中指导,指导的内容不外乎习作目的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体,顺序是否清楚,选词用语是否合适,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等几个方面。

习作讲评重在激励。讲评的时候,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充分肯定大多数同学的努力和进步。使每个学生通过讲评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激起对下一次习作的渴望。讲评一般的程序是:总评,充分肯定成绩,同时指出带有共性的问题;交流、欣赏佳作,交流写得好的句、段,教师相机点评写法,学生相机谈出习作体会──讲评也是指导,是以学生习作为例的实实在在的指导,对日后习作定会产生影响;用中等的习作或针对班上带有共性的问题编纂的短文,指导如何修改;最后互改、自改。

3.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

习作首先要有内容,习作素材的获得,往往来自于作者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及独特的感受,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可是由于缺乏敏锐的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表达的内容常常是一般化的,缺少个性的。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睁大”自己的眼睛,“伸长”自己的耳朵,留心周围的一切,从生活中发现新事物,获得新感受。

有了内容,要想写好作文,还要靠合理地安排、组织材料,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都要想清楚;心里有了“谱”,要想最终写成一篇好作文,还要看语言表达的功夫。因此,平时进行作文教学,观察、思维、表达都不能忽视,三者要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句、段,续写结尾„„自自然然地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本册教材安排了3次小练笔,一次在《白杨》课后,仿照课文句式夸夸祖国的建设者或保卫者;一次在《再见了,亲人》课后,想象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再写下来;一次在《威尼斯的小艇》课后,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个物。教材的安排是有限的,关键的是老师要形成这样的意识,特别是在高年级,读写结合的形式应该更加丰富,可以写段、写篇,可以缩写、扩写、续写、改写;可以在典型处仿写、在可变处改写。如,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也可以进行由简到繁或者由繁到简的语言转换练习。

另一方面,把练笔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根据生活需要练笔。作文是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应帮助孩子认识到习作是学习、生活的需要,是倾诉、表达的需要。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比较强调作文的社会意义,而比较忽视作文对于学生自己的作用。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总之,生活的广阔,为读写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教师要引导、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服务生活的同时,提高读写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我们在前几册教材介绍中已经有所涉及,不再赘述。就阶段特点来说,高年级的综合性学习,要比较充分地体现其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注重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就本册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信息传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来说,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活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充分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等文章,了解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和不同;另一方面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亲身操作体验等形式,了解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综合性学习活动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因此活动的开展定位于解决学生在读写中可能(或应该)遇到的问题。教材提出的4项活动建议中,暗含了“怎样写研究报告”的方法:

第一步:确定话题;

第二步:获取资料;

第三步:分析材料,形成观点;

第四步:依照样本,撰写报告。

对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阅读材料,在教学中可以灵活使用。比如:

1.阅读两篇阅读材料,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这两篇研究报告主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在这两篇研究报告中,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师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而后,确定一些值得研究的主题,比如,本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和分析;菜场使用塑料包装袋的情况调查;我家节约用水的调查;校门口交通情况的调查和建议。

3.分头搜集资料,在组内交流汇总搜集到的资料。

4.阅读《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明白搜集到的信息是要按照信息的不同方面分类的;搜集到的信息还要进行筛选。

5.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和筛选,形成初步观点。

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解析 篇6

第一部分 教材简介

一、教材的编写理念

“整体构建,注重体验,强化探究,主动发展”。

二、教材的基本结构

话题是单元的灵魂。八个话题依次是——“自然奇观”、“书的故事”、“爱国情怀”、“神话传说”、“难忘童年”、“动物情结”、“戏剧人物”、“爱与和平”。

阅读课文是单元的主体。诗词诵读是单元的拓展。

语文乐园是单元的综合实践。其中“口语交际”安排四次;“探究与实践”共两次,分别安排在语文乐园

(四)之中和第21课之后。

教材的附录部分有“生字表”和“查字表”,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三、教材的主要特色

(一)教材拓宽了文体。思想内涵更丰富深刻。表达方式更灵活。

1、教材拓宽了文体。将歌词、剧本、研究性报告等编入本册教材,有些体裁还是第一次进入小学课本。如:本册选编了青年歌手郭峰创作的流行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歌词,剧本《皇帝的新装》《智斗》。在第七单元的习作中安排了《我的研究报告》这一内容。

2、思想内涵更丰富深刻。如:第一单元“自然奇观”,《暴风雨》中谈到的全面看待事物,认识事物的变化、和谐之美;

3、表达方式更灵活。如:第五单元“难忘童年”虽然仍是写人记事的散文,但表达方式各具特色,《我的老师》侧重通过记事来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边叙事,边抒情,情感色彩浓郁;《傻二哥》侧重通过叙述从外貌、动作等几方面来突出人物的多方面的特点,叙述简洁,语言平实;《童年的小花狗》则以玩具小花狗这一物件为线索,回忆童年记忆中难忘的手艺人王大爷,侧重通过作者的心理活动来衬托主要人物王大爷的形象。

又如:第六单元“人与自然”,虽然仍是状物之作,但描写细腻,借物喻理,其中的《隔窗看雀》借描写麻雀的生活图景,抒发了“热爱生活、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生活感悟;

(二)教材的实用性得到鲜明体现。.........导学和练习系统更加完善,导学、导练的功能进一步加强

----语文学习的重点更加突出,导思、导学和导练贯穿于每个单元的始终。----课后练习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的结合上,学有所得。

---内容的选择与编排,跳出了听说读写的常规范围,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能力进行人文关照和合理指导。如口语交际《请帮帮我》,指导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危险时应怎样求助;如语文乐园五教学生“做读书卡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学习习惯。语文乐园

(八)的“读一读”,“钢笔楷书”通过钢笔的自述,教授相关的书法知识及要求:如笔画,字体架构,帮助学习树立正确的书写观,进而改进书写习惯。

第二部分 教学教法分析

一、关于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材内容分析

阅读课文是单元的主体。以叙事性作品为主:包括写人、记事、状物、写景四类。叙事性作品教学的个性要求。

1.引导学生具体感受人或事物的形象

2.通过人物刻画、事件叙述、景物描写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3.让学生了解叙事性作品表达的方式,了解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描写 4.掌握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第一单元 话题 自然奇观

训练重点: 欣赏课文展现的自然美景,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观察和描写方法。关键词:

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

——揣摩时间顺序 如《海上日出》:课文描写了哪几种景象?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如《暴风雨》: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暴风雨的?分别写了那些景色? ——揣摩抓住事物几方面特点来写的顺序

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青海湖。2领悟观察和描写方法 观察方法

① 自然观察法。在自然的状态下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首在把握一段真实。如《暴风雨》描述的是某次令人惊悸的暴风雨之夜。

② 长期观察法。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个事物进行观察。如《海上日出》,“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旨在提炼最为典型的特点。

——体会描写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如《海上日出》: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点的词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冲,说明很有力量力。破,是跨越了阻力,势不可挡。跳,有生命的张力。将看似没有生命的太阳写得生机勃勃。)

如《暴风雨》: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如同”“宛如”“犹如”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描写的好处。请你也试着用这些词语写几句话。

窗外,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幕,沉闷的恶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悸恐。(1)这些词语的运用,是比拟句的标志,使所表达的事物生动可感。(2)“如同”、“宛如”、“犹如”,比以往所学的比喻词“像”、“好像”、“是”更为丰富,也更有层次,表达效果更具有文采,朗读效果更为悦耳。——领悟描写中对比手法运用的。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读下面的句子,想一想,课文写的是青海湖,为什么要写道这些著名的湖泊。

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撼,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推翻了。

第二单元 话题 书的故事

训练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起享受读书的乐趣,交流读书的感受。关键词: 1典型的写作特点: 如:《钟楼读书》中“我非常喜欢我们学校的阅览室”一句在课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从全文角度来看,是反复;从具体的语段来看,是叙述加抒情的表达方式。

——有领悟有特色的构段方式并尝试仿写的 如:《钟楼读书》中“先概括写事实,再具体写想象或感受”的典型段落。读书给你带来了哪些快乐?请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有一天,我看到一本书,里面有......我好像......关键词:

2领悟谋篇布局特点的

如《钟楼读书》中体会用中心句、关键线索串联全文内容(“一线串珠法”)如《意外》中体会“设置悬念、卒章显底”的方法:

读完课文后,才知道“我”遇到的是高尔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安排独具匠心,既符合事情发展顺序,使事情真实可信,又使文章跌宕起伏,增强文章可读性,使文章耐人寻味。

第三单元 话题 爱国情怀

训练重点: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关键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 如《丰碑》:课文多次描写“狂风”“大雪”,这有什么作用?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没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狂风”“大雪”不仅描述了当时的环境,也起到了渲染故事发生的悲壮气氛。如:《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中课后练习以“我是中国人”开头,写几句话。在课堂体会反复的修辞手法及其串联全文内容的作用,即强化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为自己祖国骄傲、自豪的情感,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并将之运用到语言实践中来。

第四单元 话题 神奇的宇宙

训练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关键词: 想象,自己的看法

教学措施: 引导学生熟读,美读,充分利用复述,改写,扩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教给一些联想,想象的知识;引导学生课外扩展阅读经典童话,神话故事。

第五单元 话题 童年往事

训练重点: 抓住印象最深的情景和人物写人叙事,学习写人叙事的方法。关键词:——领悟人物外貌、动作和场景描写的方法

如《傻二哥》: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写一两段话。他出去卖药糖,总是穿着白布上衣,黑色裤子,挽着袖子,留着偏分头,自额背着一个很讲究的大玻璃瓶子。

如《童年的小花狗》:联系课文,发挥想象,将省略的内容补写出来。(其中省略的内容就是要求学生联系语境写人物外貌或事件发生的场景。)

——领悟直接抒情的方式 如《我的老师》:课文中有不少语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老师的怀念之情,请你找出来,读一读。——抓住印象最深的情景和人物写人叙事 《我的老师》叙述了7件小事: 1.佯装发怒。2.教授跳舞。

3.带领我们观察蜜蜂。4.教我们读诗。

5.我们对老师的依恋。

6.正确处理“我”与同学的纠纷。7.睡梦中去找老师。

7件小事前面5件略写,后2件详写。

抓住印象最深的情景和人物,作为刻画人物形像主体,字里行间充溢着学生对老师的一往情深。

第六单元 话题 人与动物

训练重点: 了解观察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内涵。

《隔窗看雀》

关键词: 定点观察。

“定点观察”,就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进行观察事物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选好合适的观察点,然后再从这一点出发进行观察。

例如:“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从一个楼檐到另一个楼檐,与人共存,生存于市井之间,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它那么小,落在枝上就是近视眼中的一个黑点,连逗号还是句号都看不清楚。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在季节的变化中坚忍或欢快,有责任感地孵蛋和育雏„„活着。”

作者隔窗看远处的麻雀,对观察物作由远及近、由广阔到集中的视野调节,对于获取大背景中某一细部的独特之处很有用处,这些独到之处的发现,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确定观察的重点;

难点:1 你怎样理解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两个层次来理解

1麻雀是忙碌,平庸的。文中相关语句很多,声音,外貌,能力,很普通。不停的跳跃,飞翔,也非常忙碌。“低飞、跳跃、啄食、梳理羽毛,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在季节的变化中坚忍或欢快,有责任感地孵蛋和育雏„„活着。”麻雀飞得不好看,但是不羞愧,经常在飞;麻雀的叫声,很一般,但是它并不感到羞愧,还是在用它的唧唧喳喳来表达它的欢快。它也是可以不羞愧不自卑的。虽然卑微,但还记得自己的责任:孵蛋,育雏„„虽然卑微,但是坚忍,在季节的变化中坚忍,在冬天里,麻雀要忍受大自然和人类或者其他动物对它的伤害,其它鸟类早已不见踪影。而麻雀“发出永远幼稚的鸣叫”。

难点:2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下面这段话的精妙之处。

它是点缀在人类生活中的活标点:落在冬季枯枝上时,是逗号;落在某一个墙头上时,是句号;好几只一起落在电线上时,是省略号;一对儿追逐翻飞,累了落在上下枝时,就是分号。

妙处;1麻雀比成了标点,形象,生动,精准。

2标点用在句子里的作用是隔开句段,停顿,休息。麻雀也像标点,在人类的生活带来了闲趣。

3本段共有三个分号,四个分句,很整齐,为我们描述了麻雀停落时候的四组画面,写得富有节奏,充满诗情画意。

第七单元 话题 戏剧电影

训练重点: 在读一读,演一演中了解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体验自己的学习乐趣。

戏剧(剧本)的特征

-------凝练地反映生活。

------个性化的剧本语言。------有集中的矛盾冲突。------结构布局安排巧妙。

《小兵张嘎》、《智斗》、《皇帝的新装》 教学策略:

1必要的戏剧知识简介,帮助学生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或其他手段,了解完整的戏剧情节和准确的时代背景.2.整体把握人物形象,寻求分析人物形象时不同的切入点和方法。(1)了解文本的形式特点,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可通过默读、浏览,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形式特点;

教学设计应将“某某是怎样一个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身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等认识人物特点的问题的探究作为教学的起点、终点和中心问题。从初读感悟、精读分析到读后评价,要引导学生形成对人物的立体化认识。

(2)着重指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揣摩台词和潜台词,从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智斗》的教学:

一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整体把握全文,理清剧情。

二理解阿庆嫂是怎样和敌人斗智,体会剧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建议在学生了解剧本基本剧情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运用比较发现的方法,来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发现语言的表达效果,体会人物对话中的潜台词。朗读训练时要把握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特点。

戏剧可从剧情的矛盾冲突、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变化处入手,如《皇帝的新装》中,“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1)这句话是剧情的焦点,是剧情得以展开的立足点,也是课文的文眼,2)这句话是骗子行骗的幌子,它切中了皇帝和老大臣、官员爱慕虚荣的要害,使骗子能行骗成功。

3)它增强了剧本的戏剧效果和讽刺效果。

3.灵活运用表演尝试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领悟文学的魅力。

---学习剧本必须把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学习表演。教师的示范指导必不可少,让学生产生兴趣,声情并茂的表现。表演能否达到预定要求,关键还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问题、对人物性格的把握问题。

第八单元 话题 和平友爱

训练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生活。

各类文章教学要点小结:

(一)关于写景类课文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整体感悟画面。

----要引导学生落实全文的初读工作,整体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做好重点段的阅读工作,整体感悟画面的意境美。

----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味词句运用之妙、领悟描写之功、揣摩表达之序。

2.重视课堂内外的沟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课堂教学应注意调动和激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充分读书,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下工夫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后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领悟到的方法去观察生活、留心生活、表现生活,多提供练笔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二)关于写人类课文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初步感悟人物形象。2.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逐步丰满人物形象。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细细体会;-----引导学生紧扣词句,设身处地、切己体察,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3.交流、表达阅读感受,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通过朗读、说话、写话等方式表达感受,把“人物”的形象“立起来”。

(三)关于状物类散文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读书的学习兴趣。2.将学生的初读变为“熟读”,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要点。3.领悟作者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人与动物的深情。

----阅读之时,不忘作者身处何时何地;读懂之后,不忘品味描写之精妙;----学完一篇,不忘将前后课文进行比较,领悟不同的观察方法和描写特色。

如:《游天然动物园》的重点观察和拟人描写,《隔窗看雀》的定点观察和借物抒情就很不相同。

4.落实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的目标,实现读写的积极迁移。

-----可开展文体形式和语言转换练习,如《游天然动物园》的导游词、《麻雀的自述》等。

二、关于古诗诵读和现当代诗歌、歌词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教材内容分析

从诗歌内容上看,本册所选的古诗词大多属于侧重绘景的山水田园诗,但各自的表现手法却不尽相同。有的采用拟人手法,如“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将景物人格化,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形象;有的长于对偶,如“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以民歌清圆的调子写句,极有吸引力;有的运用对比和衬托,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动静结合,使诗句平添了许多生趣;有的善用夸张,如“千里莺啼绿映红,酒村山郭酒旗风”,“千里”一词,活画出江南春色的辽远,景象繁荣,而意境全出。2.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诗歌的特征,了解其特殊的教学规律。------诗歌的形式技巧。

诗歌的外在形式。“诗歌打破日常语言运用的散体文形式,视觉上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听觉上则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合于音律。”

诗歌的内在形式。“与诗的外形是相融合的,使诗情、诗意、诗味得以感性显现的表情形态,即诗的意象、意境、象征、隐喻,等等。”------诗歌的情感韵味。

对诗歌的解读,最重要的不是“诗歌写了什么景、说了什么事”,而应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和情感变化,是阅读诗歌的重点。(2)发挥诵读的优势,保护“诗言诗语”和“诗情画意” 要重感悟,轻分析。

(3)破解关键意象,感悟内在诗情。

——在诗歌解读上求深寻美,力图使学生对文本的言外之意、画外之音产生探究的兴趣,如《寒食》的解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候家。

------破解关键意向。古诗词中有一些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景象,应指导学生深入感悟,必要时应作讲解。如“柳色”“长亭”含送别留恋之情,“断鸿”“寒鸦”有寂寞冷落之感,又如“西风”与悲哀,“大漠”与豪壮,“明月”与思念都是诗歌的特殊语言。若几种景物几种一处,往往是诗人别有用心的“因情设景”“因情造文”。

——设计整体性的、有启发性的、有弹性的问题,检测学生对诗歌词句的理解和诗境的把握,教师相机予以点拨提升。

如《渔歌子》:熟读之余,问:下雨了,诗人还在哪里在干什么?为什么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于是,可引导学生描述景物,体验诗境,感悟诗情,深入学习全诗。

——指导学生将画面描述得越清晰,越动人,学生的画面感就越强,情感体验就越深刻、越丰富。

三、关于作文教学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中安排了八次“习作”,主题分别是:《我喜欢的季节》、《我开的小店》、《饭桌上的故事》、《看图作文》、《给老师“画像”》、《难忘的礼物》、《我的研究报告》和《我成功了》。

与上学期不同的是,在习作类型上,重点安排了写纪事作文,共5次,安排了2次想象作文,还安排了1次写研究性报告这种应用文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本阶段的课堂作文训练重点:

(1)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

(2)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抓住重点,运用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感受写真实。

(3)修改自己的习作。

2.本册教材对作文训练的具体要求:

(1)能抓住重点,运用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感受写真实。

如,第2单元《我开的小店》:“把你觉得重要的方面说清楚,说具体,其它次要的内容可少写或一笔带过。”

如,第3单元《饭桌上的故事》:“按照一定的顺序,生动具体地记叙饭桌上发生的事或听来的故事。”

如,第4单元《看图作文》:“除了描写对话之外,还可以写一写它们的神情、动作以及 心理活动。”

如,第5单元《给老师“画像”》:“注意描写老师的外貌、语言、动作等,也可以写你当时的心理活动。”

如第6单元《难忘的礼物》:“对礼物进行细致地描写。” 如第8单元《我成功了》:“详写克服困难的过程,突出自己的具体做法及心理活动。”(2)能有条理地叙述、介绍。

如,第3单元《饭桌上的故事》:“按照一定的顺序,生动具体地记叙饭桌上发生的事或听来的故事。”

如第8单元《我成功了》:“有条理地叙述这次令你难忘的经历。”(3)学写研究报告。

见第7单元。

(三)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用好用足本册教材,组织读写训练。1.“教读”时时不忘“教写”,落实阅读教学的重点。2.师生共读“单元习作提示”,落实习作教学的流程。第二,抓好关键步骤的指导,提高教学的有效性。1.明确作文教学的任务:

在小学高年段,内容与形式应并重。“写什么”与“怎么写”同样重要,越往后,“怎么写”显得越重要。

2.明确课堂作文教学的要素

(1)获取写作素材,提前解决写作源泉的问题。

-------经常性开展口头、书面形式的交流活动,交流生活见闻,交流奇思妙想,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提前考虑习作内容和习作要求,提前观察生活,提前开展活动,提前搜集资料。(2)随机心理诱导,着重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3)精心组织评改,着重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评改策略:

教师示范评改,学生自评自改,同学互评互改有机结合。

评改要求,应从字词的对错,语句的通顺,好评佳句的引用,上升到习作的结构,段落的衔接等范畴。

如第七单元《学写研究报告》的作文教学设计: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范例《京剧脸谱研究》,认清研究报告的结构,打消学生对写研究报告的恐惧心理,激发学生写研究报告的热情。

2让学生自由地读范例后交流:研究报告该写些什么? 3请学生将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列举出来,越多越好。

想想这些题目中哪个题目是自己最想研究,有最有条件研究的,开展研究。选材应有实践操作性,是他们关注的乐于去做的,且具有积极意义,如:班上有多少近视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避免近视的措施有哪些?再比如:孩子们生日想要什么?喜欢的物品种类 压岁钱 学习用品 图书 服装 装饰品,各有多少人,占多少比重,现在的孩子到底喜欢什么,需要什么。

4学生写完研究报告后,在班上开展交流活动,自豪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请别人提点意见。

四、语文乐园 教学目标(基础部分)

1.加强字、词、句的单项训练,感受词语的丰富多彩,接触成语王国,辨析一字多义的现象。

2.认识了解各种关系的复句,体会双重否定、反向句和感叹句的表达效果。教学内容及要求 :四部分

第一部分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字词类,感受词语的丰富多彩,接触成语王国,辨析一词多意现象。

第二部分 读一读,用加点词语写句子。认识各种关系的复句,体会双重否定,反问句和感叹句的表达要求

第三部分 读一读 记一记 古诗文名句,要求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积累,为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第四部分 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学习内容,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学策略:

第一题 常规要求:读一读(字词类),你发现了什么?

难点:发现规律,奥妙以后,点到为止吗?举例:语文乐园4

1.读一读。找出词语的内在规律。

高瞻远瞩 深谋远虑 神机妙算 精益求精 好高鹜远 老奸巨滑 诡计多端 吹毛求疵

2积累。

比赛背读。

提问式解答帮助记忆和梳理。3运用。举例:(语文乐园六P/106)你知道这些词语可以比喻什么吗? 领头雁 和平鸽 金凤凰 报春燕 吉祥鸟 百灵鸟 千里马 孺子牛 变色龙

读一读。理解这些词语可以比喻什么后,创造语言氛围,帮助学生运用。

第二题 读一读,用加点词语写句子。例句分析:(语文乐园二 P/33)

因为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他学习效率很高。.... 知识的海洋是辽阔无边的,所以学习是无止境的。安徒生老爷爷坐在马车上,脸上好像..有一种宽慰的微笑,因为,他已经知道国王和臣仆们赶到城里去了„„ ..①

均是带有明显关联词的复句。

同一单元的复句都进行了归纳,如第一单元,均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语文乐园二,均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

关联词,由固定的一对词,转化到可以一个,可以一对词的灵活模式。练习常见问题:

: 转折句:虽然他考了一百分,但是他从不骄傲。

会写,但是写得不深入,没有层次,或是背相关的例句,没有创造力。△

没有运用到写作等更为深入的范畴,无法扩展实践。解决途径:

1多多开展口头训练,在常态中有意识的使用关联词,是语言更有条理,更具逻辑性,使之具备一定的语感。

2仿造例句的句型,提出具体语言要求,例如,好词佳句。修辞手法的的运用。

五、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继续培养表达的能力:------练习“讲故事”,要讲得生动有趣;

------练习演讲,表达真情实感,并能配合表情和动作。第二,培养倾听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作好交际准备,多方搜集资料。

1.从内容上作好准备。如《我喜欢的书中人物》;

2.从要求和方法上作好准备。如《感动我们的人和事》《请帮帮我》; 第二,创设交际情境,引发互动欲望。第三,摸清学习起点,体现训练层次。

1.教师要心中有标。区别于日常会话和对外汉语教学。2.教师要目中有人。多倾听,多援助。3.教师要手中有法。多示范,多鼓励。第四,拓宽实践途径,提高交际能力

六、关于探究与实践的教学

(一)引导学生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学生。

(二)遵循探究实践程序,落实活动过程。

第一,过程和方法比结果重要。

上一篇:江西省财政厅信息中心下一篇:防爆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