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技术(推荐8篇)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水产养殖06-4班安海燕0601101401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推动了养殖业的迅速发,增加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疾病滋生,有严重困扰着养殖业的步伐。如何寻求一种有效的途径来缓解疾病给养殖业带来的危害与损失,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主题。近些年来,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新的挈机。国内外诸多学者将这一新兴科技用于病害防治,取得了不少成果,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技术的发展与相应的病原研究的深入程度密切相关,近20年来,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检测病毒、细菌性病害的发展迅速,主要有荧光抗体技术、免疫酶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核酸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等。由于上述检测技术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实用性好等特点,在国内外已成为多种水产动物病毒、细菌等病害的常规诊断方法。对鲑鳟鱼、对虾等的主要病毒和细菌病原的相应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病原检测技术多数都开发成了商品化的试剂盒。
近年来,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动向,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体现出极高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它对解决水产业的技术难题、开创新的领域、改造产业的传统模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大力研发与水产业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并着力于开发新的优良养殖种类、培育高产抗逆的良种以及探寻检测和防治病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因此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水产养殖品种的疾病诊断领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目前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病原体检测上的应用,我国水产养殖业尤其是虾类、贝类、鱼类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扰十分严重,如何对水产动物疾病进行快速、准确的预报与诊断,是摆在养殖业面前的第一道门坎。近些年来,生物技术的发展已为病原体的检测提供了快速、高效、灵敏的技术手段。
同时,免疫学快速诊断技术是一项特异、敏感和简便的技术,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尤其在生物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断方面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包括血清凝集试验,免疫荧光抗体和免疫酶标技术在水产动物疾病诊断上的应用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定位准确和应用广泛等优点。现代生物技术结合免疫学对免疫检测技术、核酸检测技术、核酸技术与免疫学相结合方法等 1
进行了研究与应用。
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个细胞传代所产生的高纯度、高特异性的抗体。它与常规血清抗体相比,具有更强的特异性与针对性,且制备简单,因而在病原检测中得以广泛应用。80年代后期,已成功研制出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毒、出血病毒等单克隆抗体,并用于鱼类多种疾病的诊断。近年来。有学者已成功制备了抗鳗弧菌的单抗和抗嗜水气单胞菌的单抗。我国在单克隆抗体技术中,将其应用于检测草鱼出血病毒和对虾白斑病毒,均获得了较为
酶联免疫吸附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是将抗原或抗体吸附在载体表面,通过酶与底物显色来检测特异性抗原或抗体的技术。该技术具有反应迅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目前,ELISA在鱼类病原体检测上的应用较广,国内诸多学者将此技术用于疾病检测上,如李焕荣等(1997)应用Dot-ELISA快速检测出了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因子胞外蛋白酶AhECPase54;黄?(1995)应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到了对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陈怀青等(1993)应用Dot-ELISA检测到了鱼类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hec毒素。国外对此项技术的研究较国内早,广泛用于对疖疮病、红嘴病、细菌性肾脏病以及爱德华菌病等的快速检测与诊断。此外,Noel等将ELISA用于菲律宾哈上,成功检测出了弧菌PI满意的效果。
核酸探针
核酸探针是指利用特定标记的DNA或RNA探针与病原生物中的与探针互补的靶核苷酸序列进行杂交,以此来确定宿主是否携带病毒的一类分子生物学技术。该方法以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等特点,在病原检测中倍受青睐。Futo,Hiney(1992)将此技术应用诊断细菌性鱼病,Comps等(1996)采用地高辛标记的RNA探针检测FEV病毒在鱼类中的表达,Bruce等(1994)利用DNA探针检测对虾杆状病毒。日本学者也采用地高辛标记的DNA探针进行菌落杂交,用于鳗弧菌的鉴定。我国学者对导致我国对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已成功研制出核酸探针试剂盒,用于虾病的诊断。该法简便快捷,操作性强,已获国家专利。
聚合酶链反应
酶链反应(PCR)技术是指在引物的指导下,体外酶促反应,迅速扩增DN**段的一种方法。该法反应十分迅速,几小时内便可扩增到108-10倍,因而PCR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敏性。目前PCR在水产动物病原的操作中,已成功应用于毛蛤甲肝病毒,对虾桃拉病毒、的检测白斑病毒等,并研制出了诊断白斑病毒的检测试剂盒,可用于幼虾、成虾以及亲虾的带毒检测,同时还可对养殖环境中的宿主、底质、饵料等进行检测。另外有学者也报道了应用PCR技术检测贝类肠道病毒以及周围水体内的病菌等。
PCR与其他技术的联用
PCR不仅自身可以用来检测病原体,也可以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其优点。例如Sukhum-sirichart等(2002)通过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地高辛标记的dUTP,采用将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相结合(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PCR-ELISA)从虾中检测出了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Hepatopancreatic Par-vovirus,HPV),通过比较实验,说明其灵敏度是southern杂交(Southern hybridization)的10倍,是常规PCR的20倍。该法避免了PCR中使用溴化乙锭的缺点,但是它也有实验成本较高的缺点。Schwab等采用一种从嗜热菌Thermus thermophilus中提取出的耐热性的同时具有反转录酶和聚合酶活性的酶rTth,与RT-PCR结合建立了DEIA(DNAenzyme immunoassay)法检测出了诺沃克样病毒(Nor-walk-like viruses,NLVs),由于该法的结果是用数字表示的,这样也避免了电泳和Southern杂交时人的主观判断。del Cerro等等利用基于TaqMan探针的PCR检测了病原F.psychrophilum.。Heath等等利用竞争PCR扩增鱼类的一种病原体Piscirick-ettsia salmonis的核糖体RNA基因间(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部分序列,并用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检测到了结果。
16S rRNA技术
16S rRNA是核糖体RNA的一种,具有分子量适中、所含的遗传信息丰富等特点。在结构上分为保守区(Conserved domain)和可变区(Variable domain)。保守区能反映生物物种的亲缘关系,可变区能揭示生物物种的特征核酸序列,被认为是最适细菌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的指标。目前16S rRNA序列分析已广泛用
于水产动物病原菌的鉴定。Ragnhild等(1995)通过对分离于大西洋鲑鱼、虹鳟鱼、大菱鲆和鳕鱼中的致病弧菌的16S rRNA序列进行比对,对鱼类致病弧菌进行分类。Carlos等(1999)通过对26株不同来源的鱼病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的分析,确定了鱼出血性败血病血症病原美人鱼发光杆菌的分类地位,并建立了基于16S rRNA基因的巢式PCR病原检测方法。Cerda等(2001)利用一种特异的16SrRNA基因探针对V.vulnificus 病毒进行检测。邹玉霞等(2004)通过对大菱鲆出血症病原菌的16S rRNA 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了该病原菌为鳗弧菌。耿毅等(2006)从发生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斑点叉尾鱼回肝脏、肾脏分离到一高致病性的菌株,经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细胞培养
当前,动物细胞培养也作为一类技术用于水产动物病原体的检测。如Lu等(1995)应用对虾淋巴器官原代培养细胞检测对虾黄头杆状病毒(YBV)。此外,水产动物细胞培养也可用于筛选抗菌药物、培育新型品种以及生产各类疫苗和免疫制剂等。
限制性酶酶切检测
限制性酶可识别DNA上较短的序列,在识别位点上切开DNA,单个核苷酸变化即可导致限制性酶切位点的增加或缺失。因此,酶切后产生的片段数目发生了改变,即所谓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根据酶切后的DNA片段在凝胶电泳上进行分离,染色后即可观察各个不同大小的片段,进行遗传变异的分析。这种诊断对于病原微生物是相当有效而直接的方法。如Katja Einer-Jensen等通过RFLP技术分析鱼体棒状病毒血红素败血病病毒的基因型。
荧光抗体技术
荧光抗体技术是根据抗原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反应,把荧光素作为抗原标记物,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呈现荧光的特异性抗原复合物及其存在部位,在水产动物病原体的检测上得到了一定的应用。鄢庆枇等应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牙鲆体内的弧菌。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水产动物疾病研究广泛地与其它先进技术手段相结合,尤其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结合,为水产动物疾病快速诊断技术的研发带来了
福音。快速准确的病原体检测手段,高效免疫疫苗的制备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病害所带来的严重损失。然而目前许多快速诊断技术都处实验室研究阶段,将这些快诊技术应用于生产,还有待于条件方法的优化以及仪器设备成本的降低。随着研究的深化,水产动物疾病的快速诊断技术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技术的研发也渐有突破。日本水产综合研究中心已经成功开发出利用DNA晶片快速诊断鱼类细菌性疾病的新技术,利用DNA晶片的诊断法与过去只能检出特定病原菌的PCR法或培养法相比,不但在检察时间或步骤上缩短许多,在成本上也比较便宜。利用该技术,以往被归为不明原因的细菌性疾病也能在一次的诊断中检测出来。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快速诊断技术确实是一种敏感性强、精确度高的有效检测手段。
关键词:动物疾病诊治,兽医,病理诊断技术
引言
兽医病理诊断是专门对患有疾病的动物进行诊断、控制及治疗的技术。在检查动物致病或死亡原因的过程中, 根据动物疾病的组织变化, 进行相关的诊断和判定。兽医病理诊断技术由于不用在检验动物尸体和检查动物疾病组织的过程中, 不需要携带仪器、设备和检验的工具, 而且实用性强, 因此在现代诊断动物疾病中, 使用的范围也非常的广泛。兽医要提高自身的诊断技术水平, 在检验动物尸体及治疗动物疾病的过程中, 养成总结经验的良好习惯, 兽医具备较高的病理诊断技术, 在治疗动物疾病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兽医病理诊断技术在判定动物疾病中的应用
过去人们在治疗、诊断及控制动物疾病的过程中, 没有先进的检测仪器和治疗设备, 所以在判断动物疾病类型及病理结构中总会出现误断的情况。目前对于猫、狗、鸡、鸟等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 在进行血清检查、抗体检测、PCR检测时, 都有关于这些动物的全面病理结构和常见疾病类型资料[1]。兽医病理诊断是根据动物体征的病变情况所做出的经验诊断, 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治疗诊断。兽医病理诊断技术与设备仪器在成本上相比要低出很多, 兽医需要具备足够的医疗理论经验。当鸡得了霍乱时, 鸡冠的颜色会渐渐的变成黑色, 主要的表现的症状为有鼻涕流出、不进食、走路不稳, 兽医可以在鸡患有的疾病特征上, 引用自身的经验, 对鸡的疾病类型进行判断。
2 病理诊断技术在解剖技术中的应用
兽医病理诊断技术最早是由古时候对动物及人体的解剖技术发展而来的专业技术。其在传染疾病的过程中, 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动物的病情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解剖技术的实践应用, 至今都没有完全的开展[2]。在检查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动物时, 如果没有及时的对这种疾病进行病理的划分, 兽医便不能进行实际的治疗, 这也等于让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动物更接近死亡了。在对动物尸体进行解剖前, 要对动物的死因有一定的了解, 不是所有的病死的动物都采用的解剖方法, 有一些动物的尸体对于环境及空气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 兽医在对动物尸体进行解剖或处理的过程中, 要先判断出动物致病死的病原体, 根据病理诊断技术分析其病原体的危害, 减少对环境带来的危害。
3 兽医诊断技术可以快速的分析动物致病或病死的主要原因
目前兽医检测仪器所使用的范围较小, 在检测动物的疾病过程中, 实验运用的次数与时间都非常的少, 尤其是在检测以下非传染性的动物疾病中, 检测仪器和实验一般不会应用上[3]。兽医检测仪器和实验室在检测时都需要依赖一定的药物, 但由于对动物所设的疫苗与检测药物会产生一定冲突, 而导致疫苗的作用不能完全的挥发出来, 最终影响动物的康复时间, 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动物死亡。实验与检测仪器在对患有传染性疾病动物进行检测, 较难发现其体内的致病原体, 而需要运用兽医诊断技术对动物的表现症状进行详细的分析, 唯有这样才能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当动物在发病后, 要准确且快速的判断动物患有的疾病类型和病理结构, 可以对动物的体征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要注意在使用检验仪器的过程, 对于已经死亡或产生疾病的动物, 应该先将非致病的病原体区分出来。例如在检验患有疾病的鸡的过程中, 会发现其体内含有大量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和大肠杆菌及鸡艾美耳球虫等多种对鸡身体有维护的病原体, 要从这些病原体中判定出哪种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可以根据养殖户所提供的一些信息中进行分析, 会发现鸡在临死前都会出现羽毛发乱、常闭眼打盹、翅膀下垂及怕冷的症状, 从这些症状中, 说要就可以判定, 病鸡死亡的真正原因是由鸡艾美耳球虫引起的鸡球虫病。从这个病例分析中, 可以发现兽医病理诊断可以有效的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因此兽医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要过多的依赖于实验和仪器。
4 结语
兽医病理诊断技术在控制、诊断、检查及治疗动物疾病的过程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不仅能够快速的找到动物患病及病死的真正原因, 还为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动物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因此在现代宠物及养殖户中都有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伟, 江志强, 刘斌等.浅议兽医病理诊断技术在动物疾病诊治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 2010 (51) :29-34.
[2]张海峰, 戴华卫, 周瑞等.浅议兽医病理诊断技术在动物疾病诊治中的作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 35 (6) :37-39.
【关键词】水产动物疾病 案例教学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110-02
《水产动物疾病》是中职水产养殖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应用基础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诊断和防治水生动物疾病,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培养学生健康养殖和生产无公害产品的理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探索出既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又贴近生产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和钻研能力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此阐述案例教学法在《水产动物疾病》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水产动物疾病》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设想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推广应用已有20多年的历史,郑金洲教授认为,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真实事件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也可以是通过具体事件模拟生产情境,让学生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中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水产动物疾病》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有两种类型,一是思考讨论型,收集生产中真实案例,根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案例,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获得贴近生产实践的知识。二是探索实践型。利用真实发生的水生动物疾病案例,模拟生产场景,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观察了解病原体的特征和疾病的症状等,并进行治疗试验,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找出防治方案,然后总结归纳。通过探索实践,获得应该掌握的知识和生产技能。
二、在《水产动物疾病》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实践
在中职《水产动物疾病》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侧重应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水生动物疾病诊断、防治知识和技能。
(一)思考讨论型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
从资料或生产中收集水生动物疾病防治案例,设计思考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分析和总结。以“草鱼烂鳃病防治”为例。
1.案例
2011年8月中旬,吉林省延吉市朝阳川镇一鱼塘饲养的草鱼发病。该塘面积 1 hm2,水深 2-2.5 m,淤泥厚 24 cm,池塘周围可见生活垃圾,水质较差。病鱼由于呼吸困难而浮至水面,行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食欲减退,离群独游,不吃食,已出现少量死亡。捞取 10 条病鱼进行观察,其中 4 条鱼体色发黑,尤其以头部为甚。打开鳃盖,可见鳃片上有泥灰色、白色或蜡黄色斑点,鳃片表面、鳃丝末端黏液增多,并附有淤泥,鳃丝充血肿胀,鳃组织腐烂,出现蜡黄色溃疡灶。
2.讨论题目
(1)草鱼发生了什么病?
(2)病原体是什么?有何病症?
(3)如何进行防治?用药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分成6个小组,组长组织各小组针对设计的问题,查找资料讨论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病名、病原体、病症和防治方法,及规范用药应注意的问题。
4.教师总结点评
(二)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试验,并与对照班比较教学效果
1.试验方法
选择2个淡水养殖专业的平行班进行对比试验,1班41人用案例教学法教学,2班42人用常规讲述法教学,以“鱼类小瓜虫病的防治”为例。
(1)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案例:近日,学校实训基地养殖的台湾泥鳅大批死亡,病鱼常聚集成团,部分静伏于池底,鱼体分泌很多黏液。体表有很多小白点,鱼体发黑。
〖课前准备〗
分组:把1班分成6个小组,在实训基地各管理一池感染小瓜虫病的台湾泥鳅。
设计问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生产实践,设计如下问题:
①小瓜虫病流行季节和环境条件是什么?
②小瓜虫病的病原体是什么?有何病症?如何诊断?
③如何防治小瓜虫病?及用药注意事项?
预习课前,学生根据设计的问题,预习和查阅鱼类小瓜虫病的有关资料,对小瓜虫病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设计的问题,分组进行观察和探索。
①观察记录疾病发生的环境条件:测定记录水温、溶氧、氨氮、酸碱度、盐度、透明度等。
②观察病鱼症状:观察记录病鱼的体表、鳃、鳍的症状。
③观察病原体:分别取病鱼的体表粘液、鳃、鳍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小瓜虫的形态和活动情况。
④治疗试验:分别用次氯酸钠、甲醛、食盐、冰醋酸、青蒿末等进行治疗试验。
⑤注意禁用药物:学生熟记农业部规定水产禁止使用的药品。
⑥讨论总结:各小组根据观察记录,讨论设计的问题,小结出小瓜虫病的发病环境特点,病症、病原体的形态特点、有效的治疗方法。把小结交给教师。教师对各小组的小结进行总结点评。
(2)讲述法的教学过程
对比班用常规讲述法进行教学,以教师讲课为主。教师进述小瓜虫病的流行特点、病原体的形态特征、病症和防治方法。学生实验观察病原体和病症。
2.试验结果
本教学内容结束后,对这两个班进行测验。结果如下表:
试验结果表明,实验班明显优于对比班。
三、讨论
(一)案例教学法与讲述教学法分别应用于《水产动物疾病》教学的比较
案例教学法与讲述教学法应用于《水产动物疾病》课程教学相比较,案例教学法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说明它是一种适合中职淡水养殖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以真实的案例进行教学,学生能真正接触到生产案例,并参与生产实践,看到了所学内容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兴趣。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驱使学生主动学习。主要由学生通过自主地查资料、思考分析、探索实践和总结归纳来完成教学过程,使学生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动脑动手,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很少有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
学生有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治好水生动物疾病,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有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主动去查找资料,积极探索和实践,逐渐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和本行业的情怀,养成了积极探索、不怕辛苦的良好职业习惯。
在教学中,学生在反复查找资料、讨论、分析、实践、归纳、总结中,既逐步掌握了水产养殖生产应具备的疾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总结归纳的能力,以及讨论发言的方法和技巧。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需要到生产一线或查阅资料收集水产动物疾病案例,经常了解行业动态和养殖业的发展,与养殖生产紧密联系,所教的知识和技能贴近生产,积累丰富的生产经验。在教学中不断地观察和研究学生的特点,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案例教学法准备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搜集真实的生产案例,并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成教学案例,设计问题。
实践探索型的案例常受到条件限制,需要适合的疾病流行季节和恰好发生疾病,在教学中可以调整教学顺序,根据生产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适合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需要对学生进行训练。长期以来,学生比较适应讲述教学法,老师讲,学生听,很少主动学习和探索。特别是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差,需要逐步培养学习能力,加强技能训练,才能实施案例教学法。训练方法可以从讨论思考型开始,让学生逐渐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主动发言,再放手让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法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三级立项项目(桂教职成[2014]32号)
课程编号:2541240
英文名称:Aquatic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s
课程负责人:万军利
师资队伍:万军利、邹宁
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
开课学期:秋季学期
课程类型:必修
先修课程:动物生理学/2542250、生物化学/2501030、鱼类学/2517410
总 学 时:理论学时:45实践学时:18
学分:3
内容简介: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涉及水产动物的营养及其配合饲料的一门课程,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主要阐述养殖水产动物的营养生理、生化和各种营养物质的营养需求,饲料原料和添加剂的选择和开发,配方设计及加工工艺,配合饲料的质量管理与评价及投饲技术等。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原理、营养需求,饲料营养成分及特性,理解饲料配方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了解配合饲料生产加工工艺、配合饲料的质量管理和投饲技术。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可以为学生将来进入养殖企业、饲料企业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本课程考试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
选用教材:
β-葡聚糖广泛存在于一些真菌和植物体内,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可作为一种免疫增强剂使用而倍受人们关注.本文就β-葡聚糖结构和活性的关系以及在水产动物健康养殖中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论述.
作 者:周艳萍 孙露 方晓益 刘襄河 作者单位:周艳萍,孙露,方晓益(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311500)
刘襄河(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一、开展设计型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培养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水产病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以实验指导教师为主体、以教材规定的实验目的、仪器设备、操作步骤等内容为基础,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和实验指导教材逐步进行实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实验过程中学生较少讨论和交流。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教材、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缺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和个性的培养,更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独立分析和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但没有达到通过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学习所应达到的理想的素质,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去解决。从教学目标来看,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实验技能,过分注重知识结论的验证,忽视了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从教学过程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只关注实验结果,忽视操作过程,忽视对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只要实验过程中不出现较大失误,实验结果一般都会成功,整个实验过程一帆风顺,学生没有探究的困惑、挫折、失败,也没有成功的喜悦;从师生互动的角度看,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预先设计好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案,学生逐条照着做,所有学生实验内容、方案、仪器设备雷同,实验结果统一,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忽视了实验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到实验单调乏味。总之,水产动物疾病学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特有的教育功能。随着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的增加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水域养殖环境日趋恶化,水产动物疾病种类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由此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环节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真正掌握水产动物疾病控制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在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中,具体的实验仅仅是手段,而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端实用型人才。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是以研究性问题为起点,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验过程与方法为轴心开展,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与技能,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成为初级研究者,或者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像研究者一样地去工作、思考。设计型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找和阅读参考材料,选择研究课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实验结果以规范的实验报告或科技论文的形式进行表述,整个实验过程体现了“三个转变”:转变简单验证为自主设计,转变实验辅导为实验引导,转变重视结果为重视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二、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
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确立研究任务阶段、实验操作阶段和成果分析与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推进的。
1. 确立研究任务阶段。
学生2-3人为一个实验小组。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小组通过查找和阅读参考资料,确定研究题目,自行设计实验内容、器材设备、实验步骤和实验计划。如果部分学生自已确定研究题目有难度,也可从教师提供的推荐题目中选择。为了适应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我们设计了一些有别于传统实验教学的实验题目,以供学生选择。我们的设计原则是:密切联系教学大纲,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水产病害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水产药物的剂型与使用方法、细菌性疾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水产动物疾病的免疫学与分子学诊断、常用抗菌药物对水产动物病原菌的药敏实验、渔用免疫菌苗的制备与免疫途径、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效果等。
2. 实验操作阶段。
学生实验小组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去做实验,验证预设实验目标,记录和分析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过程的巡视和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操作,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学生要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疑问,自己动脑思考,或与小组同学讨论,最终得出最佳实验结果。
3. 成果分析与交流阶段。
学生要对取得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提炼,撰写出条理清楚、简要而全面的实验报告,或按照论文发表的格式要求写成科技小论文。成果交流主要以集中答辩的方式进行,答辩时要求每组派一名同学代表本实验小组,简要概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主要步骤、观察现象或指标、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过程的得失成败,对本小组同学的表现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及个人体会等,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等。在整个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讨论、相互合作,鼓励学生提出科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转化成为以后学生科研或毕业论文的课题,应鼓励他们继续钻研。
三、建立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学生参与整个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情况,包括实验方案、实验操作过程、数据记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答辩情况和实验态度与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反映出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又能反映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处理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因此这种考核比以往实验技能考核更有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协作,实现个体和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有效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 实验设计方案的考核。
实验设计方案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30%。学生确立题目后,查阅参考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初稿,交给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最后修改后定稿。指导教师根据初稿和定稿两方面进行评分。实验设计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分: (1) 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是否合理可行,是否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 (2) 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步骤和方法、观察现象或测定指标、注意事项等是否详细具体、表述清楚; (3) 实验基本项目是否齐全、规范。
2. 实验结果的考核。
实验结果考核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30%。学生对本组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总结归纳、逻辑推理,按照论文发表的格式撰写出条理清楚、简要而全面的实验报告,并进行答辩,答辩时要突出实验的特色和关键性问题,同组其他同学给予补充,随后回答指导教师和其他组同学的提问。教师根据报告格式是否规范,结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是否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答辩表现情况、实验态度和表现等给予评分。
四、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1.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查发现,自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中引入设计型实验后,我校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普遍增强,对实验课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也由66.2%增至91.8%,增加了38.6个百分点。
2. 学生科研能力有所加强。
设计型实验是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前人的实验条件和结果,最终确定实验方案。调查发现,教学改革实施后,学生基本了解了解决和研究水产动物疾病学相关问题的思路,掌握了解决和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操作技术和技能。
3. 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加强。
学生要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以科技论文的格式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学习常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熟悉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要求。学生经过一周到二周时间基本写出初稿,经教师的审阅、返回修改,最后基本写出条理清楚、简要而全面的实验报告,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4. 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加强。
相对验证性实验,设计型实验内容多、步骤繁琐、时间长、结果数据复杂,所用仪器也较多,单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而是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及团队协作。对团队协作精神的考核,可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利益要服从团队的利益,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学会顾全大局,树立了团队协作的意识。
5.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所增强。
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详细阐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实验后还要完成条理清晰的实验报告或科技小论文,这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很有好处。调查发现,教学改革后,学生由不会设计实验方案和撰写科技论文转变为基本会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写科技论文,个人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均得到提升。
五、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应注意的事项
1. 注意实验内容的层次性。
认识的规律是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简到繁,因此,设计型实验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的教学时间段,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安排不同内容的实验,使学生在“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等实验内容层次上得到创新教育和培养。
2. 注意实施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
一般来说,在设计型实验中,教师只提出目的和要求,没有规定具体的实验内容和步骤,没有限制完成任务的方式、时间,这样,学生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掘潜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因此,设计型实验要求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在时间上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 注意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设计型实验对实验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实验教师要具有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有极强的耐心和责任心,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探索;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业务水平,包括娴熟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良好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才能够在实验题目的确立、实验方案的审查、修订、答疑辅导、报告批改(或论文修改)等整个实验流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 鼓励学生进行后续研究。
在设计性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发现许多感兴趣的新的问题,鼓励学生就有关内容向学校申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或“挑战杯”,或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鼓励学生进一步就这些感兴趣的问题继续进行研究。
水产动物疾病学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有着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作用和效果。通过设计型实验的训练,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均得到全面培养和提升,从而能够主动观察、积极思考。而且,学生还可以深入了解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过程,使之具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将来从事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工作或相关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多年实践证明,水产动物疾病学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效果良好,值得在同类院校相关实验教学课程中推广应用。
摘要: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方面, 有着传统实验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和效果。本文从培养高校本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愿望出发, 针对水产动物疾病学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缺点和不足, 进行了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阐述了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具体操作程序、考核评价方法、注意事项等,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设计型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高路斯, 邹龙江, 潘学民.设计性综合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3) ;96-97.
[2]李炳奇, 刘红, 王东.开发设计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2 (2) :69-70.
[3]张俭, 伍贤进.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教育导刊, 2005, (1) :69-69.
[4]张伟妮, 林旋.《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14 (2) :100-102.
[5]黄辉, 吕光俊.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 (10) :91-93.
[6]唐毅.水产动物疾病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4) :187-189.
[7]胡卫东.设计型实验的实施与思考[J].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7 (2) :68-69.
1 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
动物疾病一旦爆发, 不仅对经济效益是一次重大打击, 而且对人们身体健康也会造成很大程度的危害。因为对动物疾病预防工作的不了解和轻视, 导致大规模养殖场所极易爆发动物疾病, 并且容易扩散和传播, 一旦疾病爆发就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进行治疗。导致经济效益降低, 如果疫情无法及时控制造成人畜交叉感染, 如禽流感、SARS病毒和非洲埃博拉病毒这样的疫情一旦爆发, 治理难度非常大, 将给公共卫生事业造成严重威胁。
2 国内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发展趋势
2.1国内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现实情况
据相关调查显示, 我国家畜的年饲养量可达20 亿只, 禽类饲养量更是高达160 亿只以上, 水产品也达到3600万吨以上, 家养宠物的饲养量也在逐年增长。虽然我国在动物预防和治疗方面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步, 养殖企业针对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工作也有所加强, 但面对动物疾病爆发的严峻形势, 我国的动物疾病防治工作依然有一些不足之处。国家动物疾病防治技术相对落后, 海关检疫过程中制度不够完善等方面依旧有待改进。
2.2国外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技术情况
国外的动物疾病防治工作相较于国内来说要好一些。以狂犬病的预防为例, 大部分狂犬病是通过家养犬与野生动物的接触将致病病毒携带到身上, 主人在与家养犬接触这样的途径传播给人类的。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几十年都没有出现狂犬病, 因为家养犬管理的工作到位;还有是因为野外狂犬病毒携带率非常低, 他们通过向野外大规模抛洒带有疫苗诱饵的方法, 有效的控制了野生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3 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技术措施
近年来爆发的大规模严重疫情, 多数是由于动物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预防治疗, 动物死亡后尸体没有得到妥善处理, 进而产生环境污染, 造成了动物疾病爆发。经历了SARS和禽流感的肆虐之后, 人们对动物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3.1重视畜牧养殖工作的日常管理
首先, 在养殖过程中动物的饮食要保持卫生和健康, 定期的消毒和通风对控制疾病的爆发有着积极作用, 对养殖环境温度、湿度的调控也要进行合理规划, 在适宜动物生长的同时, 对致病菌的控制也非常重要。其次, 控制养殖的规模, 不要为一时的利益遮蔽双眼, 健康科学的发展才是畜牧业未来的方向。历史已经给了我们教训, 畜牧养殖工作的管理每个细节都马虎不得。
3.2做好针对动物疾病的免疫检疫工作
动物疾病的预防主要采用注射疫苗的方式, 疫苗在动物体内形成抗体可以阻挡病原体的入侵。但是注射疫苗的防治方式是有时间限制的, 养殖者应及时对养殖动物进行新疫苗注射, 避免出现疾病隐患。对动物的检疫应做好两个方面:活体检疫, 检验部门应严格执行规定程序对动物和动物产品进行检疫, 保证市场流通的都是合格产品;屠宰检疫, 要确保没有疾病的动物才能进行屠宰, 对带病动物应及时处理和销毁。
3.3针对动物疾病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理制度
面对动物疾病引发疫情时出现大范围、快速传播感染的可能性, 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理制度对于疫情的及时发现和控制必不可少, 也是控制社会出现不稳定因素的有效手段。
3.4对大众推广动物疾病防治的科普知识
在我国, 进行大规模畜牧养殖的工作者大多是文化素质水平不高的农民, 他们对动物疾病的防治工作认知较差, 这就要求我国有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 及时有效的将动物疾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和必要性告知他们, 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 让养殖者积极主动的做好相关工作, 以此降低疾病爆发几率。当然除了养殖者外, 那些平日常与动物接触的人也应该了解动物疾病方面的知识, 做到防范于未然。
4 结论
国家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高于一切, 面对动物疾病带来的潜在威胁, 防御和治疗动物疾病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在畜牧业给大众带来更高的生活品质和经济效益时,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疾病防治方法, 认真负责的防治态度才能消除动物疾病带来的潜在威胁, 营造出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
1.1 病原学
炭疽杆菌首先由Pollender、Davine和Rayer于1850年在病死畜血液中发现。该菌是一种呈竹节状而两端平直的兼性需氧菌, 长约1.0~1.5μm, 宽3~5μm, 无鞭毛, 无运动, 可产生毒素, 革兰氏染色阳性, 在病料样品中多呈散发存在或2~3个短链排列, 能形成荚膜;在培养基中形成较长链条, 一般不形成荚膜。炭疽杆菌的致病力主要取决于其产生荚膜多肽和炭疽毒素, 在外环境中具有长期生存能力。
1.2 流行病学
炭疽是个古老的疾病, 早在18世纪中叶英国就有毛纺工人患吸入性炭疽的报道, 德国和奥地利也有类似报道。炭疽呈全球性分布, 以温带、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多发。高发地区包括南美、中美、东欧、亚洲、非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东等。历史上曾有过动物炭疽暴发流行的报道, 如1945年伊朗动物炭疽暴发流行, 导致100万头羊死亡。在我国, 炭疽高发地区有西藏、甘肃、广西、贵州、新疆、青海等10个省市, 有关于我国2001年以来炭疽发生流行呈上升趋势的报道。
炭疽主要通过食用或接触污染的饲料、饲草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 也可以经呼吸道和吸血昆虫叮咬而感染。当病畜处于败血症时, 可通过粪、尿、唾液及天然孔出血等方式排菌, 这些散布于环境中病菌很容易被动物食入或吸入体内, 在机体抵抗力较弱时, 有毒力的炭疽杆菌形成一种有保护作用的荚膜而不被白细胞吞噬和溶菌酶作用, 使得细菌得以扩散和繁殖, 最后侵入血液导致败血症。炭疽杆菌还能产生一种毒素引起局部水肿。
人多因接触病畜、解剖或处理尸体及病畜皮毛加工时防护不到位或食用患炭疽病畜肉, 经损伤皮肤或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主要发生于与动物及畜产品接触较多的人员。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 有一定的季节性, 多发生于干旱或多雨、洪水涝积、吸血昆虫多的季节。检疫不严格, 盲目引种, 对检出阳性畜不能及时处理, 未能从根本上消灭传染源, 以及对养殖环境消毒不严格、不及时等是造成炭疽不断发生与流行的主要原因。同时, 由于近年来物流业发展, 牛、羊等动物及相关产品流动性进一步加大, 这也一定程度加大了炭疽流行的风险;由于抗菌素大量使用, 出现了一些耐药炭疽杆菌, 给炭疽的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
2 炭疽的诊断方法研究
2.1 临床诊断
该方法为炭疽最基本的诊断方法, 主要是依据患病动物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流行病学特征来对患病动物作出初步诊断。临床症状:病畜常表现出痹性肿胀、腹痛、高热、病情发展急剧或死后天然孔出血等症状。
2.2 病理变化
可视黏膜发绀、出血, 血液呈暗紫红色, 凝固不良, 粘稠似煤焦油状;皮下、肌间、咽喉等部位有浆液性渗出及出血;淋巴结肿大、充血, 切面潮红;脾脏高度肿胀, 达正常数倍, 脾髓呈黑紫色。同时, 对发病地区开展炭疽流行病学调查, 如调查近年该区炭疽发生情况、死畜处理情况、发病动物种类及季节性、预防免疫注射情况等, 也为确诊提供一定帮助。
2.3 细菌学诊断
涂片镜检适合对新鲜病料进行检测, 对已经腐败的病料不具诊断价值。取病畜的血液、水肿液等病料进行涂片, 用雷比格耳 (Rabiger) 氏荚膜染色法、碱性美蓝染色法或荧光抗体染色法染色后镜检。炭疽杆菌的培养性状具有特征性, 从病畜标本中分离炭疽杆菌比较简便, 只需将病料接种于普通琼脂和肉汤中, 菌落形态为不透明、灰白色、干燥、表面粗糙、边缘不整、呈火焰状或逗点状菌落, 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呈缩毛结构, 但要从环境样品中分离鉴定则相对困难, 主要是缺乏有效富集方法以及其他需氧菌的干扰, 因此直接分离培养环境样品中炭疽常用含粘菌素、溶菌酶、EDTA和醋酸铊的PLET选择性培养基。还可进行动物接种试验, 将培养物或病料悬液注射到小鼠腹腔, 1~3d后小鼠因败血症死亡, 并从血液或脾脏检出有荚膜的炭疽杆菌。
2.4 分子生物学诊断
炭疽生物分子学诊断方法有PCR技术、基因探针、适配子、肽核酸、生物传感器等, 其中PCR技术是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技术最成熟的炭疽诊断技术之一, 具有反应灵敏、特异、快速, 可区分炭疽杆菌强毒、弱毒等优点。肖履中等建立了炭疽芽孢杆菌质粒DNA的PCR检测方法, 并测出敏感性可达1131个菌/m L (无毒炭疽杆菌株) 和1720个菌/m L, 同时建立了可区分炭疽杆菌强、弱毒的多重PCR方法。应用PCR方法检测炭疽杆菌, 关键要选择合适的DNA片断为模板设计引物进行扩增。目前研究报告中, 有以质粒基因为模板设计引物的, 但要设计两对以上针对不同质粒基因的引物;有以染色体上的一些基因和DNA片断, 如rpo B基因、Sap基因、SG2850片段和Ba813 DNA等为模板设计引物的。Qi等比较了不同炭疽芽孢杆菌和其它芽孢杆菌的rpo B基因, 设计了炭疽芽孢杆菌的特异引物, 并证实目前为止染色体基因中炭疽芽孢杆菌特异性强最强的一对引物。PCR技术操作简单、灵敏性好, 但是实验要求技术质量高、容易受到标本、试剂、环境影响, 出现假阳性问题。为此研究人员开发出了高灵敏性、高特异性的PCR方法, 如逆转录PCR法、套式PCR法、单管套式逆转录PCR法、实时荧光PCR和酶联PCR等。
2.5 免疫学诊断
2.5.1 沉淀反应 (Ascoli反应)
沉淀反应是诊断炭疽一种常用方法, 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检出率高, 有很高的耐热性和耐腐败性的优点, 适用于细菌培养失败、病料腐败严重或检查大量畜产品的情况。主要方法是将病畜肝、脾、肾、血液研磨后, 用生理盐水稀释5~10倍, 煮沸15~20min, 取浸出液用石棉滤过后即为沉淀原, 然后用毛细吸管吸取透明液滴于小试管内的沉淀素血清上, 于1~5min内在接触面出现清晰的白色沉淀环者为阳性。该方法特异性、灵敏性较差, 检测样品必须含有足够抗原量才能检出, 容易出现漏检。
2.5.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ELISA具有灵敏、特异、重复性好、结合物稳定、有效期长、试剂制备容易、仪器设备简单等优点, 现已广泛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验。主要是检测血清中炭疽杆菌多聚D-谷氨酸荚膜抗体, 通过固相吸附器, 用已知抗体来捕捉目标生物体, 然后以带荧光的酶联抗体再次结合, 经充分冲洗, 用酶标仪读出OD值, 并与阴、阳对照判断待测样品是否含有抗体。该方法适用于无法分离出炭疽杆菌的感染动物回溯性诊断的确认。由于病例与对照抗荚膜抗体效价具有一定交叉, 使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检测炭疽荚膜抗体的特异性受到影响。
3 炭疽的防治措施
3.1 预防炭疽发生与传播措施
采用“免疫、监测、检疫、扑灭、消毒”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每年对疫区或常发区内易感动物进行一次炭疽预防免疫注射;加强检疫监测、隔离, 防止外来疾病传入, 净化污染群, 培养健康畜群;有疫情发生时, 要做好隔离封锁, 对发病畜诊断治疗, 对受威胁动物作紧急预防接种, 禁止疫区内畜及畜产品流通;病畜尸体要就地深埋, 畜舍及用具场地要进行彻底消毒。
人炭疽预防着重于与牲畜及畜产品频繁接触的人员, 在近2~3年内发生炭疽的疫区, 每年4~5月份要对牲畜养殖者、畜牧兽医人员进行“人用划痕炭疽减毒活菌苗”接种。炭疽病人住院时, 要隔离治疗, 并对病人分泌物、排泄物、物品用具进行严格消毒。
3.2 治疗措施
炭疽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对病畜进行治疗时, 要严密隔离, 在专业人员护理的情况下进行。最急性炭疽, 病程短促, 常来不及治疗便死亡, 急性、亚急性病畜, 如早发现、早治疗, 多数可以治愈。治疗炭疽常用方法有血清治疗法、抗生素疗法、磺胺类药物疗法等。
4 小结
从全国炭疽疫情来看, 防治形势相当严峻, 炭疽是威胁我国广大人民身体健康和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根据国内、外实际情况和防治经验,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应用各种先进诊断技术做好诊断工作, 采取“免疫、监测、检疫、扑灭、消毒”综合防治措施, 就能预防与控制炭疽的发生与流行, 确保人民身体健康和促进畜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费恩阁, 等.动物疫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动物炭疽诊断技术 (NY/T561-2002) [S].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炭疽防治技术规范 (2008) [S].
[4]顾贵波, 等.动物炭疽病的研究进展[J].现代畜牧兽医.2009, 4:63-65.
[5]肖履中, 等.PCR检测炭疽杆菌的研究[J].中国动物检疫, 2004, 21 (10) .
[6]李永生, 等.地方志中关于炭疽病最早记载[J].中国地方志, 2008, 2.
[7]郑铃, 等.炭疽杆菌直接荧光快速检测及定量ELISA检测[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3, 19 (4) .
[8]张致一, 等.炭疽芽孢杆菌的感染与生物恐怖[J].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3, 20 (5) .
[9]张铃, 等.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炭疽芽孢杆菌的实验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2005, 21 (11) .
[10]李有业.猪炭疽病的诊断与治疗[J].当代畜牧, 2004, 12.
【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技术】推荐阅读:
水产动物教学设计免费07-14
水产技术推广信息06-01
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06-02
畜牧水产06-02
海鲜水产市场方案10-24
水产行业分析报告07-11
水产养殖培训方案07-21
水产养殖企业制度10-31
生态水产养殖申请报告07-07
水产养殖建议书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