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为什么要学习设计模式(精选8篇)
1.基础知识目标:
①了解学习世界历史将会扩大我们的历史知识面,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世界,吸收和借鉴外国的优秀的文明成就。
②了解学习世界历史,除了学习历史的共性要求外,还会继续受到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以阶级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树立“面向世界”的观念。
2.思想教育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不仅要从中国史,而且从世界史上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接受教育,提高认识。
②使学生认识:我们应当而且能够从世界历史的学习中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3.能力培养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将中、外历史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激发学习世界历史的兴趣,说明为什么要学习世界历史的道理。
2.难点:使学生理解学习世界历史的必要性。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
3.要点:
一、为什么要学习世界历史
1.更好地了解世界
2.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的文明成就
3.扩大的深化思想教育
二、注意学习方法
1.中外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
2.勤于思考
3.理解名词术语
(三)授课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我介绍后),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世界史这门课。那么,什么是世界史呢?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人类历史自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从中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向。其实,世界历史对于大家来讲,并不是个陌生的朋友,同学们在小学时就接触过,而且大概平时关于世界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也没少看,你们都看过什么呢?……但从同学们对世界历史的了解情况看,还不能说大家对世界史已经了解了,那只是只麟片爪,有的可能还有误解,因为电影、电视剧中有很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并非历史真实。说到这儿,同学们脑子里可能会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世界史,学习世界历史有什么好处呢?
[讲授新课]
一、为什么要学习世界历史(板书)
各地区、各国的历史汇成世界历史这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但是世界历史并不是各国分散而孤立的历史,而是相互联系,成为一体的历史。这是因为,在世界范围内,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外界隔绝,而且人类文明越发达,国际交往越密切。中国是世界历史这个整体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比方说,西汉时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出现了联结中西的丝绸之路。东汉时,有甘英出使大秦,虽然没有成功,却引来了大秦王安敦首次遣使赴汉。唐朝时有不畏艰险西游天竺取经的高僧玄奘以及出生入死六次东度的鉴真大师。明朝有七次下西洋的郑和,等等。到了近现代,中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因此,不难看出,学习世界历史,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而且有助于理解中国历史。
历史是人类发展过程的记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前天、昨天和今天是一个完整的系列,是相互衔接的链条。因此,当代许多历史问题都有其历史源头。比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何以进行那么多年的战争?南北问题的由来?
(出示:表1《南北贫富差距表》) 单位:美元
从这张表格中,同学们不难看出,南北方的差距日益增大,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同学们再看一下表格2:《南方国家外债表》
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70
1976
1986
1987
外债数
641
2,500
11,200
11,900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南方国家人外债负担日益严重。那么,南方国家为什么会欠那么多外债呢?这些问题,学了世界史之后,大家就能搞清楚了。比如,南北问题,归根到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长期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
2.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的文明成就(板书)
了解世界只是我们学习的第一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里说的应用,便是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的文明成就,为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人类进行的物质生产过程中,从古到今,都是在同自然斗争,都在发展生产。为此,人类付出了无限的智慧,发挥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才使社会经济生活不断改善。这其中,有许多我们今天值得借鉴的东西。而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精神财富。流传到今天的人类文化系统,真是一座令人叹为观卡的宝库,有熠熠生辉的思想明珠,也有不朽的传世之作。有促进生产的科学技术成就,更有推动社会进步和启迪人们认识自然的理论体系。它们是民族的、国家的,又是属于世界的。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外国优秀文明成就中汲取有用的东西,取长补短。在这方面我们是有经验教训的。唐朝正是全面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才进一步促进了她的强盛与繁荣;而到了清代,一方面是天津卫的兴盛,上海的日益繁华,香港、澳门的开埠;另一方面则是“天朝上国”的梦幻,闭关锁国,处于挨打的境遇。一部近代史,令人扼腕、悲愤,也催人奋起!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必须要面向世界,善于学习其它国家、民族的长处。此外,站在当代的角度看,由于现代交通、通讯设备的完备,地球似乎也相应变小了,一个地方发生的事,顷刻之间,全球皆知。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了。在这种形势下,一个民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不封闭,勇于向先进学习。在这方面,世界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会给我们很大帮助。
3.扩大和深化思想教育(板书)
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名垂干古的仁人志士足以使我们赞叹不已。学习了世界历史,人们的视野将更加开阔,可汲取的营养更丰富。所受到的思想教育将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我们大家都知道,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整个人类社会相继出现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通过世界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发展历程。切实体会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后一种社会形态比前一种社会形态进步。尽管20世纪八九十年代风云变幻,但不论历史如何曲折、复杂,都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黄河九曲,终归流入沧海。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更加坚定。
二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你有,我有,中国人有,外国人也有,它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通过世界历史的学习,我们会接触到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爱国者,深入到当时的历史氛围。去领会他们的`精神,这种学习会使我们的思想升华,会终生受益。具体地讲,我们可以从两种杰出人物那里获得爱国主义的精神感召:1.各民族为人骄傲的爱国主义者。(找一学生读课本2页后5行)指出:这些人的艰苦奋斗,为正义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2.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找学生读课本3页前四行)找学生谈谈从巴斯德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二、学习世界历史的一些方法(板书)
从上面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学习世界历史的目的。这就好比明确了过河的目的,但怎样过河,还要借助于桥或船,要学好世界史也同样要有一套好的学习方法。有三方面:
1.联系,比较(板书)
同学们往往对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比较熟悉,而对世界史的了解就差一些。经过一段学习,同学们会发现。由于知识面的扩大,我们会从时间上将世界历史上的人和事同中国历史上的人和事联系在一起,还要比较一番,这种比较,可以是时间上的纵向比较,也可以是地域间的横向比较。(请同学看3页中间彩框内的文字)通过比较,有时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历史,有的可以促进我们去思考相关内容的异同,有时甚至可以使我们受到深刻教育。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将有共同点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联系、比较,才有意义。
2.勤于思考(板书)
“学而不思则罔”,对于学习必须勤于思考这个问题,古人早有论及。很多现代的科学家、思想家也反复强调。历史课并非要求每位同学都成为史学家,但要学好历史就必须勤于思考,并由勤于思考走向善于思考,世界历史空间广阔,发人深思的问题很多。比如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坚持多思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同学们会终生受益。
3.注意名词术语(板书)
每一门学科都有本学科的名词术语,但由于历史是过去的事,我们现在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还有的由于发生在其它国家和地区,我国并未经历,理解起来也有障碍。如“君主立宪”一词,我们应如何处理呢?第一次碰到时,要结合史实理解其含义。第二次碰到时,要结合史实理解其含义。第二次碰到同一名词要回味其含义,见得多了,也就熟了。
[巩固小结]
这节课,实际上是世界史的导言课,我们明确了世界历史的学习目的,即了解世界,借鉴外国优秀的文明成果,扩大和深化教育。学习方法是联系、好学、深思。李大钊曾经说过:历史犹如在人生世界上建筑起来的一座高楼,里边一层一层地陈列着人类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家珍国宝。健足的人们拾级而升,把经过的层级的陈列品一览无遗,然后登临绝顶,纵目四望,才能看清无限的将来远景,不尽的人生大观。今天这一课,我们仅仅是为登楼作准备,从下节课开始,我们就要登楼探宝,共同努力,去领略历史的无限风光,我预祝同学成功!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 为什么要学习世界历史
一、为什么要学习世界历史
1.了解世界
2.吸收和借鉴外国的优秀文明成果
3.扩大和深化思想教育
二、学习世界历史的一些方法
1.联系、比较
2.勤于思考
3.注意名词术语
其一, 新闻言论往往比新闻报道更能够体现舆论导向。新闻言论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就是那些关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或重要事件、重大意识形态文体的文章, 这类文章常常以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在媒体的重要版面, 代表党和政府的声音。如果我们能够驾驭这类文体, 那么就会更有力的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其二, 当今中国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开放, 大兴安岭地区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一些落后的观念亟待解决, 更多新的理念需要树立。这个时候, 尤其呼唤新闻评论要挺身而出, 以先进理念的春风细雨来滋润社会的每一个细胞, 力促整个社会形成发展的共识, 凝聚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
其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社会有了更多的利益群体, 人们想知道对于某件事情别人是什么看法。这就为新闻言论提出了大量社会性的课题, 也提供了受众群体。
其四, 任何一个优秀的编辑、记者, 都善于使用新闻报道和新闻言论这“两个武器”, 现在, 我们一些同志特别是青年新闻工作者, 写起通讯、消息往往可以一挥而就, 但是一拿起笔来写新闻评论, 就觉得挺为难, 有时勉强写出来了, 自己却又拿不准在领导和编辑那里能不能通过, 或者通过了, 稿子也被改的面目全非。这种现象提示我们:必须认认真真地在新闻言论写作上下功夫, 必须把“两个翅膀”都练得硬起来。
从概念入手把握新闻言论的写作要求。什么叫“新闻言论”?就是关于政治和一般公共事务的议论, 由新闻媒体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表议论或做解释或提批评意见或发号召的一种新闻体裁。这个概念对新闻言论的题材作了明确的界定。重大问题如党的十八大精神, 感动兴安人物的评选结果等等。有新闻由头的言论才是新闻言论, 才能刊发在新闻媒体的新闻版面或播发在媒体的黄金时段, 否则, 就不是新闻言论, 只应在其他位置、时段刊发和播出。
新闻言论是衡量一个媒体水平高低、质量优劣的标准之一, 是媒体的旗帜、灵魂。这一文体一般包括八个特征, 这些特征也是判定一篇新闻言论质量的标准, 换句话说, 新闻言论在写作上必须遵守这些标准的要求:1.强烈的政治性2.准确的针对性3.突出的时效性4.鲜明的思维型5.独特的新鲜性6.严密的逻辑性7.广泛的群众性8.高度的简洁性。
新闻言论在实际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许多, 又因题材不同而千变万化。这里仅谈常用的几点。
材料。一般而言, 我们新闻言论的写作任务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领导 (编委会) 的安排, 二是个人的写作冲动。前者是“命题作文”, 写什么, 题, 是指令性的;后者是“灵感作文”, 缘于作者对所写题材的“有感而发”。不同的任务, 不同的主题, 便有着不同的收集写作材料的内容和方法要求。如按照指令来写“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那么, 就要了解“发展林下经济”是谁提出来的, 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提出的, 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官方对这项工作有过怎样的部署和要求:当前林下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尤其是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对策等等。再如出于个人愿望要写作的言论, 可能在产生写作动机的时候就已经了解到了一些相关材料, 但常常是在动笔要写时, 又忽然发现自已的材料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这原因, 大致是由于对事物的“点”和“面”仍然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深度的把握。例如当下“学子宴”之风盛行, 群众对此大多持反感态度却又不得不去“随风而动”、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金钱化”、“庸俗化”程度加剧。对此, 倘若泛泛地去加以议论, 恐怕难有好的效果, 而如果收集到个案的相关细节, 在以这些细节为基础的情况下再加以评论, 可能就会使文章既言之有物, 又入木三分。
调子。新闻言论是有调子的, 即如一首乐曲, 调子定在什么位置上, 有一定的讲究。新闻言论定调或高亢, 或平和, 或激昂, 或冷静, 或直率, 总应有一个同主题相契合的选择。调子同立论有关, 同选词用字有关。应高亢激昂的, 可以高调出手:应冷静分析的, 可以如剥茧抽丝, 应表明立场, 观点鲜明。
语言。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新闻言论的语言尤其应干脆利落, 有节奏有起伏。文章写完之后, 应反复推敲, 有逻辑缺陷的地方要修改完善。好的新闻言论, 甚至十分注意上下句尾部的平仄关系, 注意句式的工整和长短句的穿插使用。
一、完善知识结构,拓展智能空间
人的知识结构是多方面的。学习数学主要是让学生提供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量与计算、统计与概率、方程与不等式等领域的学习观察、了解现实世界,从而充分认识到数学从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又广泛地应用于实践。通过对数学活动的参与,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大胆尝试猜想、仔细合情推理、严格科学论证等;建立和增强数学的意识,如化归意识、抽象意识、推理意识、符号意识、量化意识等。
数学重思维训练,而思维品质又是智能素质的核心。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通过经常性的数学思维训练得以改善和提高。數学教学中提倡的一题多解,训练学生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善于从旧有模式或传统思维的轨道上跳出来,做到另辟蹊径、曲径通幽,以此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对某一问题,鼓励学生不停留在直观的认识水平上,而是要运用合情推理,辅以精密计算、逻辑论证,以此训练思维的严谨性;鼓励学生敢于对已有的数学表述或论证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盲从,以此锻炼学生思维的批判性;鼓励学生对一个数学事例做出多方面的解释,对一个数学问题用多种形式表达、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让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发挥和锻炼;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优秀的思维品质因此逐渐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空间也因此得到完善和拓展。
二、倡导钻研精神,健全心理素质
解决数学问题所需要的钻研精神可以健全人的心理素质。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并不绝对取决于智商的高低,而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心理素质的好坏。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否适应环境,能否赢得学习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它在人的素质形成中起着平衡调节作用。
问题是数学产生、起源与发展的动力,问题往往源于好奇。从牛顿观察苹果自由落地到瓦特发明蒸汽机,从电话的发明到镭的发现,无不源于强烈的好奇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数学本来就是一门充满神秘与趣味的学科,著名的“四色问题”、“七桥问题”等都可诱发天真儿童的好奇心,激活数学天才的智慧。数学探究往往伴随着困难,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挫折和失败,这正是磨练意志、锤炼心理素质的绝佳时期。有位著名数学教育家对此曾经做出过这样的论述:“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
三、感受数学美,完善审美结构
我国数学家徐利治教授指出:“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具有一般文学与艺术所共有的美……即数学美。”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以及数学中的奇异性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它是一种理性的美、抽象的美,没有一定数学素养的人是不可能感受数学美,更不能发现数学美。一些表面上看来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对象,一经数学的分析便显得井然有序,从而唤起理性上的美感。
四、体现严谨态度,健全人格
数学教人诚实和正直。受过良好数学教育的人,在数学的学习和训练中形成的品质,会对其今后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数学的精确、严格,使学生们将来在工作中减少随意性;数学的抽象分析,使他们善于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数学中的精辟论证和精炼表达,使他们的表达简明扼要。英国律师至今要在大学里学习许多数学知识,美国的语言学硕士导师更愿意招录理工科的学生,这样做不是因为律师工作或语言研究与数学有多少直接联系,而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那就是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能够使之养成一种独立思考而又客观公正的办事风格和严谨的学术品格。
总之,数学的终极价值在于,当学生步入社会后,也许很少有机会直接用到数学中的某个定理或公式,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数学的精神一定会伴随他们一生。学习数学,就是在提高人的素质。也正如新课标所倡导的那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也通过学习数学,使学生具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吴振奎等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中的美》。
笔者在大学任教经济法,每学期上课让学生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法律?学生大致回答:学习法律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或者,因为开了这门课所以不得不学。接着又问:你对法律如何看待?回答是千篇一律的:法律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没有人认为法律是目的。再问:你认为中国目前是法治社会还是人治社会?大多数谨慎一点的学生回答说不清楚或不好说;个别胆大一点的学生则肯定说是人治社会。
笔者到浦东去参观,看见金茂大厦下面有一块铭牌,号称世界第三高楼。紧临金茂大厦的环球金融中心号称世界第一高楼正在破土动工。整个陆家嘴高楼林立,绿草鲜花掩映其中,环境整洁优美。乍一看,似乎上海的水平离世界第三也差不了多少。笔者所任职的高校,只过了一个暑假,所有的教室、宿舍、办公楼修缮一新。但思想还是以前的思想,观念还是以前的观念,人还是以前的人。总之,物质文明的进步是相对容易的事,而精神文明——人们精神的改造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绝大多数中国人骨子里恐怕都会认为虽然中国现在在物质上是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在文化上、精神上是不落后甚至是领先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为了说明问题,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中国有莱文斯基吗?有褒拉琼斯吗?普通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是克林顿的性丑闻,关心的是克林顿和多少女人睡过觉,却并不关注克林顿的性丑闻能大白于天下的原因和背景。难道中国就没有莱文斯基和褒拉琼斯吗?以堂堂中国之大,人口之多,官僚之众,可以断定的是,中国肯定有莱文斯基和褒拉琼斯这样的牺牲者,却没有莱文斯基和褒拉琼斯这样的平民英雄。此话怎讲?想那褒拉琼斯不过是阿肯色州一介村姑,胆敢把堂堂大总统告上法庭,法庭居然受理并且向堂堂总统发出传票,这才引出白宫实习生莱文斯基。想这莱文斯基脸皮也恁厚,当总统矢口否认的时候,竟敢拿出自己珍藏的内裤,以证明总统曾经“到此一游”,这才引出总统涉嫌向法庭说谎作伪证,以致引起国会的弹劾动议。要知道,把总统告上法庭,这在任何国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中国,别说告国家主席,就是告一个乡长村长也是极难的事情。拿法制较发达的上海而言,上海一个区法院一年受理的以区政府为被告的行政诉讼不过两三件(这还是公事)。当我们在为莱文斯基和褒拉琼斯的勇气喝彩的时候,是否想到过这些事件的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文明、什么样的法治在为这两位弱女子撑腰壮胆呢?当克林顿的性丑闻曝光之后,克林顿的支持率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媒体就此事采访一位支持克林顿的普通老太太,老太太理直气壮地回答说:“I hire him to take care of the country.I don’t care who takes care of him in bed.It is Hillary’s business”(我雇佣克林顿照管这个国家,我不在乎谁在床上伺候他,那是希拉里的事)。“我雇佣克林顿”,“雇佣”一词用得多好,这个老太太之所以如此理直气壮,是因为全体美国人民都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反观我们中国人,我们绝对不敢说是我们雇佣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单就这一点而言,美国人民的智识就远远超过了我们中国人。然而美国人民的智识还不仅仅体现在这里。一般中国人并不知道克林顿其实是因为在法庭上否认与莱氏有性关系因而涉嫌作伪证妨碍司法而遭弹劾,还以为克林顿是因为性骚扰而遭弹劾。美国人对公与私、法律与道德、才干与品德分得很清。人民选举克林顿是看中了他的政治才能,与其花时间看住他的裤腰带,应当花更多的时间来监督和考察他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克林顿与谁睡觉是克林顿的私事,克林顿是否说谎作伪证则与公共利益有关。这涉及到他是否欺瞒公众和选民以及是否滥用权力的问题。公职人员作伪证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总统也不能例外。当然,虽然公众人物也应当有自己的私事,但是公众人物的私事又不完全是他个人的私事,为了公众利益不得不牺牲一些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因此,普通人的隐私你不得曝光,而克林顿的隐私你却可以公开宣扬。
也许有人会说她们这样做是为了出名图利,那么请问,她们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又有多少人多少事与追名逐利没有关系呢?求名求利,事关生计,本是无可厚非之事,只有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才会只许自己追名逐利,不许他人求名求利。因此,把她们称为平民英雄绝不是什么过誉之辞。但是,为什么中国就没有这样的案件曝光呢?为什么中国就没有这样的平民英雄呢?难道是中国人生性怯弱,天生就是懦夫懦妇吗?如果说中国人生性怯懦,谁都不会承认。唯一可信的回答应了那句古话:“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所谓“齐人在齐则为良民,齐人在楚则为盗贼”,环境使然。美国有莱文斯基和褒拉琼斯这类橘子生长的环境,而中国则只有妓女、二奶和情人这类枳子生长的环境。一句话,美国有这类平民英雄诞生的环境,而中国则没有。
一句“环境使然”,使许多人松了一口气。问题是环境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你我的环境?环境可以分为多种,例如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等。学生在课堂里上课,教室大概就是他的地理环境,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和坐在前后左右的同学大概就是他的人文环境或社会环境。你我在这个社会中工作和生活,你我所在的城市或乡村就是你我的地理环境,你我的邻居、同事、亲朋这些熟人和其他陌生人就是你我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相对较死,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则相对较活。如果你的邻居、同事、亲朋是你的人文环境的话,那么反过来,你也是你的邻居、同事、亲朋的人文环境。如果我是你的环境的话,你也是我的环境,你我其实互为环境,正是你我的相互活动和影响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所谓“环境使然”说白了不过是“你我使然”。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笔者愚见,大概并不是要每个人都去当总理或议员才能对这个社会发生影响,而是说每个人的思想、观念、言论和行动都会对他人、对社会发生直接间接的影响,每个人言行的良莠善恶对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兴衰都会起到各种各样的作用。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目前的状况不是他人或其他因素造成的,而是你我这些社会成员过去和现在的言行造成的。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的兴衰也取决于你我目前的思想、言论和行动。
的确,我们中国目前的状况完全是我们中国人自己造成的。笔者曾经在网上看到公安部发布的消息,说是四千贪官携款五十亿在逃。当然,我们在其他媒体上也经常看到类似的消息。所谓少见多怪,多见则少怪,也许我们实在是见得多了,也就不以为怪。但值得反思的是在通讯日益发达、民主思潮日益泛滥的今天,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对这些事情还是如此的熟视无睹,如此的麻木不仁?不说美国的那两个美妞,我们甚至也比不上将埃斯特拉达赶下台的菲律宾人民和将藤森赶下台的秘鲁人民。算算这笔帐,四千贪官携款五十亿,人平一百二十五万,有人说还不止这个数字(看来的确如此,最近,笔者又看到一篇报道,湖南娄底市不过一个副厅级的副市长竟然受贿加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共计2660万)。人人好象都觉得这个事情与己无关,暗地里只恨自己不是贪官一份子,只恨自己没有骑在他人头上拉屎拉尿的机会,只恨自己没有携款潜逃的机会。我们中国就是这样一种心态,这样一种文化,这样一种社会。人人都以他人为手段,人人都以攀龙附凤、做有权势之人的工具为荣,人人都追求奴役同胞的权力。某某长是我的亲戚,某某官是我的朋友,某某头是我的熟人,凡此种种,是我们最常用的炫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干着贬抑自身而抬高官吏的蠢事,最终我们的心态也是如此——自轻自贱、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因此,在我们抱怨“苛政猛于虎”的时候,别忘了我们是自作自受,是我们自己“养虎遗患”。
说这话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文革已过去二十多年,但是我们有多少人真正对这场民族的浩劫做过深刻的反省。大家一说文革,就是毛泽东的错,似乎与己无关。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说毛泽东是这场灾难的发动者,应当承担主要责任的话,那么,谁又是胁从者呢?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文革英雄只有两个,一个是张志新,一个是遇罗克,这两个人是当时极少数清醒者和真正的民族英雄。那么,除了他们之外其他人都在干什么呢?他们不是帮凶又是什么呢?让我们想想张志新是怎么死的。为了摧毁张志新的意志,侩子手把她关在一间只能站立不能躺到睡觉的极小的牢笼里;临刑之前,张志新仍在不停的呐喊和抗争,于是侩子手就首先割断了她的喉管,再用胶带封上,这样她就不能讲话,然后才把她拖到刑场枪毙。让我们想想,这样令人发指的暴行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离我们并不太远,就是我们的父辈、我们的同胞、甚至是我们自己干的呀。扪心自问,我们、我们的亲朋戚友就没有责任吗?而现在,我们对文革又做过多少真正的反省呢?张志新和遇罗克是牺牲了,又有多少人意识到他们的价值?没有人为他们树碑立传,没有人弘扬他们的英雄事迹和大无畏精神。就笔者所知,有人慷慨解囊甚至给那些刚刚打入世界杯决赛圈的足球运动员雕塑了铜像(试想他们这些人背着几十吨重的铜能在世界杯足球场上踢球吗?),但是没有人为我们真正的民族英雄塑像。笔者也在大学课堂上做过调查,没有人不知道刘德华和郝海东,但是只有极少极少大学生知道张志新和遇罗克。我们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就是这个样子,其他人可想而知!难道英雄的血就这样白流了吗?难道千百万文革死难者的血就这样白流了吗?如果我们不反恭自省并找出文革发生的、根植于我们民族固有劣根性的真正背景和原因,那么我们并不能排除类似文革事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如果文革我们是盲从的话,那么现在,我们是否清醒?
近两年清宫戏、清官戏、廉吏戏流行,似乎好皇帝、清官廉吏层出不穷,远的不说,这至少反映或者迎合了社会上一种企盼好皇帝,企盼好官吏的潜在心理——正如前些年流行伟人像是这种心理的明显反映一样。一部包青天,唱了几百年,但是几百年来只有一个包青天。姑且不论历史上的包拯是否是真正的青天——据笔者所知,包拯并非圣人完人,充其量不过专制皇帝下的一个好官僚而已,就算包拯是青天,几百年来再无第二人。中国人民盼了几百年,再无后来人。看看现在的政府和法院,不说“侯门深似海”,也是“有理无钱莫进来”。而在民主国家法治社会,不说个个法官都是包青天,但完善的制度要求每个法官都去做包青天。报载,香港一法官在一离婚案中将一子女的抚养权判给一位来自大陆的女子。这位女子胜诉后,按照大陆的习惯给法官送去礼金礼物。法官不但拒收钱物,而且立即将该女子以行贿法官罪名移送廉政公署。我们在乞求好皇帝、清官廉吏救我们的同时,别忘了中国历史上好皇帝几乎没有、清官廉吏屈指可数的事实。还是西谚说得好:“自救者上帝救之”,除了我们自己救自己之外,没有其它的选择。
目前的中国到底是人治还是法治,答案是不言自明的,甚至连党的十五大也不否认这一点。中共十五大将建设法治国家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这句话本身就隐含了一个潜台词,即法治国家是一个有待追求和实现的目标,也就是说现在并不是法治社会。人治和法治孰优孰劣,似乎无须回答。人治自然是少数人的统治,而法治似乎也不是多数人的统治,其根本差异不在于统治人数的多寡,不在于是多数无产阶级的专政还是少数资产阶级的专政,而在于这少数人是在法律之上还是在法律之下进行统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是多数人在法律之上对少数人进行专政,那就有可能演变成暴政和无政府;如果是少数人在法律之上对多数人进行专政,那就是典型的专制。当然,这里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即法律是善法还是恶法的问题。有人说恶法非法,这个姑且不论。就我们的人生经验和司法实践而言,主要的问题在于法律能否得到贯彻实施,相比之下,法律的善恶是个次要问题。
为什么说法律不仅仅是手段和工具,而且应当是目的呢?对皇帝和贵族而言,法律当然是手段,法律是他们制订并为他们所用的工具。但对普通百姓或公民而言,法律就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而且应当成为目的。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却是人人视法律为手段和工具。当法律被人人都视为手段和工具的时候,它当然是一种手段或工具,而不可能成为目的。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很多学者著书立说详加论证分析,其实本质上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问题:是人在法之上,还是人在法之下?如果有人,哪怕只有一个人在法律之上,那么这就不是一个法治社会,而是一个人治社会,例如封建社会皇帝的金口玉言即是法律,皇帝一人居于法律之上,就是专制人治社会的典型;反之,如果所有人,特别是政府首脑,都在法律之下,没有人在法律之上,那么这就是一个法治社会,而不是一个人治社会。如果这个社会的所有人都认为法律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换言之,即认为法律应当在人之下,则法律自然不会跑到人的头上去。因此,要建成法治社会,首先需要树立法律是目的和信仰而非手段和工具的观念。如果人人抬起头来把它当作一种信仰,则法律就是目的,那么法治社会的实现就不是一个很远的事。正如一句西方格言所说的那样,如果法律不被信仰,它就不会有效力。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权利与权力、或者说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于是学法律时常要碰到的一个问题。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我们普通中国人历来不太清楚的一个问题。“权利”一词就像“沙发”一词一样是个舶来品,不过,“沙发”是音译,却并没有背离“sofa”的本意;而权利是“right”一词的意译,却背离了“right”的本意。在英文语境中,“right”的本意是“正当的、应当的、正确的”,“这是你的权利”意味着“你做这事是正当或应当的”,意味着“他人妨碍你做这事是不正当或不应当的”,“这是你的权利”也总是可以替换成“你做这事是正当或应当的(”This is your right means what you do is right)。而中文的“权利”从字面意义上来讲,则是“权衡利益”的意思,丝毫没有“正当的或应当的”这样的含义。“权衡利益”是基于价值的判断,而“正当或应当”则是基于道德的评判,二者相差远也。如果从“权衡利益”的字面意义出发,“这是你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你做这事应当权衡利弊,对你有利就去做,对你不利就不去做”,一个基于公共道义的评判嬗变成一个基于私利的评判。这种语境的差异粗看起来无关紧要,其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它反映的是文化和观念的巨大差异,反映的是东方和西方对权利的不同认识,如果说权利意味着正当或应当性的话,那么把权利嬗化为权衡利弊的一种工具性评判则是极其错误的。
此外,关于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何者是第一位、何者是第二位,何者是本源、何者是派生,何者是本位、何者是从属的问题,也是我们普通中国人历来比较模糊的一个问题。一般而言,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大致有两类:一类关系是以公民权利为第一位、政府权力为第二位,公民权利是生而就有的、是本源,而政府权力不是生而就有的而是由公民权利派生的。公民出于管理和组织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例如外交、国防和治安——的需要,自愿让渡和委托部分权利给政府,从而形成政府的公共权力。因此,政府权力是派生和从属于公民权利的,是为公民权利服务的,而公民权利是主导和处于本位的,这种关系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权利本位”。另一类关系则是以政府权力为第一位、公民权利为第二位,政府权力是主导和本源,而公民权利不是生而就有的而是由政府权力赋予的、公民权利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在极端的情况下,例如封建专制年代,臣子犯错甚至连死的权利也没有,而要由皇帝来“赐死”,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且要“谢恩”。这种关系实际上就是我们熟知的“官本位”。无论是权利本位还是官本位,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所代表的资源和利益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常数。因为无论这个国家或社会多么大,其人口和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在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所代表的资源和利益总体上是一定的情况下,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之间的关系就表现出一种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反比关系。公民权利越大,则政府权力越小;反之,公民权利越小,则政府权力越大。在权利本位的情况下,对公民而言,“法无明文规定则为自由”,因为公民首先是自由的,除非法律限制其自由;对政府而言,“法无明文规定则为禁止”,因为政府首先是不自由的,政府的所有权力都来自公民的同意、委托和让与,来自法律的授予,否则就是政府不得做的。在官本位的情况下,对公民而言,“法无明文规定则为禁止”,因为公民首先是不自由的、是没有权利的,除非法律授予或赋予其权利,否则就是其不得做的;对政府而言,“法无明文规定则为自由”,因为政府首先是自由的、是不受限制和控制的,政府的所有权力往往是通过革命和流血夺取来的,无须公民的同意、委托和法律的授予,某种意义上,政府本身就是法律。这种权利本位和官本位的差异,实际上也就是东方和西方、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西方发达国家能实行有效的责任政府制度而东方的古老中国则缺乏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制度的深层次上的原因。从权利本位的立场出发,公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和政府权力的委托人,自然享有了解、知悉和监督政府运作情况的权利;而政府作为公民权利的代理人和公共权力的执行者,自然负有将其所掌握的情况报告给公民并接受公民监督的义务。从官本位的立场出发,因为公民权利来自政府的赋予,政府官僚无须对公民负责,公民是否享有一些权利完全取决于政府官僚是否格外开恩,自然,政府也不负有将其所掌握的情况报告给公民并接受公民监督的义务。我们中国是个官本位传统十分深厚和悠久的社会。只要睁眼看看我们的现实社会,对此就会有切肤之痛。例如,我们中国人习惯以“科长、处长、局长”这种表明官职身份的用语来称呼人,这种称呼隐含着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女士、先生、小姐”这种西方人习惯称呼则凸显出人与人的平等和尊重
一:《弟子规》书名解读:
什么叫“弟子”?弟子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指年幼的孩子,儿童,少年,这可以算是弟子。还有一个是指学生,在这部书里,这两层意思都有。但是在古代,是以前一种为主的,因为《弟子规》关注的是比较小的孩子。什么叫“规”?“规”即“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这里是指规则,规矩。“弟子规”就是指从小必须遵守和养成的规矩。
二:《弟子规》是一本怎么样的书?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弟子规》,曾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并改名为《弟子规》。其内容以《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指导思想编纂而成。内容包括为人子弟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特别讲求生活和做人教育,是启蒙养正、教育人们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作风很好的读物。
用钱文忠的话说,《三字经》偏重于教人知识,而《弟子规》所偏重的则是做人的规矩,《三字经》着重的是文化,《弟子规》侧重的则是文明,《三字经》和《弟子规》两者功能互补。《弟子规》将孔子老先生教诲(当然也有后代老先生们的)编写成人们的生活规范,凡1080字,共360句,曾经是讲给开蒙的小孩子们的养正宝典,将儒家的五伦大道用最平实的语言和最普通的事例呈现,而着眼于帮助听讲者处理好身边的人际关系。《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21世纪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回过头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哭泣的孔子
中国曾经是一个十分推崇道德的国家,“礼义廉耻”、“孔孟之道”等曾经主宰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世界。然而有一天,有些精英发现这些“老古董”过于的束缚思想,于是在改G开F的旗子下,在精英们的无限推崇下,中国开始追求西方的价值观。
“ 西方价值观”自然有其长处,但是,近几十年来,中国人从西方学到的,只是一些弱肉强食的法则,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等,而西方社会的“诚信”、共8页 第1页 “ 民主”和“法制”等却被有意识地“扬弃”了,同时,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也被无情地丢掉了。该“接轨”的接轨了,该“特色”的特色了。开放的中国人向极端自私的世界观急速蜕变,在经历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大部分人的道德水准急剧下降,人的劣根性得到了最彻底地发挥。
古老的中国曾经有过“礼义廉耻 ”的教育,“孔孟之道”的熏陶;也有过“斗私批修”的灵魂洗礼,以及“雷锋精神”伟大情操的培养。我们既有过信仰宗教的历史,也有过信仰共产主义的年代,中国什么都学过。但是,在举国发展市场经济、“致富最光荣”的浪潮中,“一切向钱看”让所有中国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迅速成为“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唯有个人的利益才是最实际的,而道德、良心、信誉等等,统统被抛弃了。
于是乎,官场热衷于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GDP(国内生产总值)崇拜。只要是能来钱的项目,无论是深度环境污染,还是明显的短视短期行为,不管三七二十一照上不误。任凭江河湖海污染、任凭青山秀水变色,统统在所不惜。至于只图眼前利益、为了所谓政绩而大卖农田林地、大赚其钱的,更比比皆是。而所有这些,都会在冠冕堂皇的“公”字旗号下进行,有的还为此类行为罩上一层光辉的油彩和美丽的面纱。
于是乎,一些官员私欲膨胀,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纷纷拜倒在孔方兄脚下,钻进钱眼里不能自拔。有些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赃枉法,贪污腐败;有些人习惯于暗箱操作,醉心于权力寻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朝大权在握,国库悉数成为一己私产;臵房产,买别墅,养小蜜,包二奶,不亦乐乎;挥霍浪费已是小菜一碟,中饱私囊实乃家常便饭……这些人,名为官,实为蠹,早已沦为不折不扣的“钱奴”。
于是乎,恶商、奸商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巧取豪夺、坑人害民。卖木耳的用福尔马林浸泡,卖火腿的用敌敌畏熏制,卖食盐的用工业盐充数,卖黄鳝的给黄鳝喂避孕药,三鹿奶粉更披着国家科技进步奖外衣坑害后代……。他们弄虚作假,作奸犯科,无所不用其极。黑心的房地产商上通贪官,下结地痞,哄抬房价,欺行霸市,牟取暴利,坑害百姓。至于黑煤矿之类的窑矿主,更是视人命如草芥,视黑煤如黑金,只要有钱可赚、有利可图,哪管他人死活?
共8页 第2页
于是乎,升斗小民见利忘义,地痞流氓肆意妄为,黑社会横行霸道。你要问个路吗,对不起,拿点“好处费”来!人与人,变成了冷冰冰的铜板关系!甚至在目睹有人落水之时,竟然毫不掩饰地大叫:“拿钱来就救!”还有诸如“笑贫不笑娼(黑、匪,诸如此类)”的论调也大行于世,一些人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人性在金钱面前黯然失色,良知在金钱面前霍然泯灭。甚至对那些伸出援手、助人为乐的善行,不以为然、冷嘲热讽,做阱陷害,敲诈勒索;以至操弄司法,为虎作伥。人人以金钱为衡量一事一物的取舍标准,渐渐地将这个社会推向了邪路。
古老的中国尽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却有着强大的道德规范约束,然而,当一个民族的道德观被彻底粉碎的时候,法律能够约束到人们心灵的每个角落吗?更何况在一个法律并不健全,又常常被强权破坏的国家里,哪些层出不穷的“缺德”事件,仅仅暴露的是法制、管理上的问题吗?中国人常常说,“头顶三尺有神灵 ”,可那不过是一些受害者对不法分子的诅咒罢了,做缺德事情的人从来就是将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臵上的。
回顾一下中国几十年来发生的那些缺德事,从工业酒精兑酒,到注水猪肉、瘦肉精,从苏丹红到地沟油,从大头奶粉到“三聚氰氨”,从南京徐老太到荆州捞尸人......中国人的良心已经堕落到连婴儿、死人都不放过了,而这些还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于是乎,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舞台上,时时上演着这样的悲喜剧:
------看到有人摔倒可千万别去扶,这一扶搞不好就是几万块钱的医药费;
------看到马路上有人偷东西可千万别吱声,你这一喊多半被小偷围殴一通;
------想要跳楼、跳河,放心的跳吧,不会有人拦你,也不会有人救你;
------如果遇到入室盗窃的,最好假装睡着不要高声呼救,以免遭到人身侵害;
------如果你与之搏斗,打不过你倒霉,打得过也不能打死打残,否则还是你倒霉;
共8页 第3页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好事无人敢做,坏事无人敢管!这就是和谐国的生存之道。
这还是那个有5000年文明史的古老中国吗?
曾经被祖先高高地供在庙堂之上的“道德”、“良心”、“正义”,今人还有吗?
两千五百年前,管子就把“礼义廉耻”作为一个国家立国的根基:“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一个丧失“礼义廉耻”的国家,是不可能长治久安的。丢掉了“礼义廉耻”,我们看看这个疯狂的“金钱社会”还能走多远!!
再看看当前教育中的种种乱相。今天的孩子,比历史上任何时候的孩子都更苦,更可怜。他们被逼着学一大堆东西,没有爱好,没有理想。除了自己,没有他人,没有爱心,没有国家民族的观念,人性严重扭曲。
福州郊区有一位初一的学生在教室里喝农药自杀身死,他的遗书里有一句话看了让人为之动容:“如果我不上学那就好了!死也许是一种自由解脱”。
湖北省安陆市一中学生因上课多次看小说,与班主任王小平发生冲突,几天后这个学生将班主任王小平连砍数十刀,当场身亡。
有一位女教师汪老师发现一个叫男同学趴在桌子上没听课,便上前劝说到:“你这么高的个子,趴那儿睡,不怕人笑话吗?快起来吧!”在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这个学生冲向讲台,把汪老师按在讲台上,一刀刺进了汪老师的胸膛,顿时血流如注。汪老师还没来得及反抗,甚至还没来得及吭一声,便倒在了血泊中.........有一个学生犯了错,班主任批评了她。她就爬上了教学楼,要跳楼——除非班主任跪下向她求情。结果,为了怕出更大的事,班主任老师当场下跪,对学生苦苦哀求。
在校园里,有一对男女学生紧紧搂抱在一起,一位老师看见了,就上前进行教育。没想到,这位男学生对老师大喝一声:“你给我滚开!”。这位老师说,我是学校老师,有责任教育你……话没说完,男学生提起一条凳子就冲出去追打老师……
共8页 第4页 种种乱相,种种的颠倒,教育这样办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乱相?这源于思想观念的颠倒混乱。如果这些孩子从小建立起孝亲尊师的观念,怎么会干出这样不堪的事情呢?
同学们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从小接受的是什么观念?电视上教的是打斗残杀、情欲,学校里是分数竞争、争斗、攀比、撒谎,孩子的心中没有孝心,没有感恩心,没有恭敬心,没有道德,没有良心,没有爱心,没有同情心,没有正义感,没有觉悟,没有仁义,没有灵魂,只有贪心、争斗心、狠心、嫉妒心、情欲心、杀心、……,孩子的心几乎成了一片垃圾场,成了一片脓血池,教育这样办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我们当下的学校都在教什么呢?大家都在为什么而忙、而惊慌不安呢?只重分数和技能忽视德行教育的结果,不仅耽误了学生,祸害了社会,也直接伤害到教师自己。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个弱势群体,我们社会目前关注的比较多的是课堂中、学校中体罚等各种事件,教师的种种不良行径,但很少把目光投向教师的生存状态。千错万错总是老师的错,可很多人也不想想:老师为什么要体罚学生?当一个老师不得不用体罚来对付学生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滋味呢?教师的全部努力就只为了可怜的分数,这种对分数的病态的追求,使教师正成为精疲力尽生命枯竭的人。
人本来有善良的庄严的一面,也有恶的阴暗的一面。而现在的教育气氛唤起的只是师生心中的争斗、紧张、焦虑、不安、恐慌。教师已经活得很没尊严。
这一代孩子,可以说是不知感恩的一代。我国的传统美德被称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像感恩、诚实、勇气、善良、利他、负责任以及孝顺、仁厚等等,都是我们的古代典籍中反复论述过的,也是被人们在生活里不断赞颂的。但是现在频频发生的网吧纵火,绑架、杀害同学,杀害父母亲人等学生犯罪事实(更可怕的是他们对犯罪和惩罚的漠然态度),从一个方面告诉我们:学校中传统道德教育已缺失太久!(3374)
功利教育的恶果,是大家要共同承受的。
有一个大学生,打电话给他的父亲,称自己生病要住院,需要一千二百块钱医药费。这个学生来自农村,家境贫寒,平常都是父母到整个村子向别人借钱交学费,才勉强供他去读书。这下一开口就要一千两百块,他的父亲只有出
共8页 第5页 去借。因为借钱借到别人都怕了,绕了一大圈只借到三百块。没有办法,他的父亲只好回家跟他爷爷商量,把爷爷的一副棺材板卖了换钱,这才勉强凑够数。由于父亲不放心,亲自把钱送到学校。因为担忧儿子,也不知忙碌了多少天都没有睡好,到了儿子的寝室,一看到他的同学就问:“我儿子住在哪家医院?”结果他儿子的同学就说了:“你儿子根本没有生病,他是跟他女朋友去照艺术照。”父亲根本没想到会是这样,听完当场就气昏过去了,打击太大了。当父亲醒过来,见到儿子,非常难过地问:“你怎么可以做的出这样的事情?”结果他的儿子说:“这有什么!我的同学都这样!”这样的儿子真是连禽兽都不如。
为什么父母付出这么大的心血,得来的却是这个结果?因为我们教给他的是只想着自己,我们并没有教给他感恩别人的付出,时时替人着想。人生中很多不好的情况发生了,大部分人都是自愿自艾,却没有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现在我们的「孝道」缺失了,所以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子?对待父母是什么态度?那天我看到一个报导,深圳一个六岁的女孩子,每个礼拜的零用钱是一百多块。有一天去买东西,她妈妈钱带少了,她要买的东西她妈妈付不出钱来,结果在大庭广众之下,朝妈妈就是一耳光,妈妈让她打得鼻青脸肿。
有一个孩子,家里很有钱,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孩子伸手向父母要钱,父母就给。后来竟然一个月要花掉一万多块钱,而孩子不过还在读书而已。父亲这才觉得不对劲,就对他说:“从此以后我不再给你钱了。”不久就送他去西藏当了两年兵。孩子回来之后,因为恶习太深了,仍然改不过来,还是跟父亲要钱。父亲狠下心来不给,儿子为了得到父亲的钱,最后竟然雇了杀手杀死了父亲,而且不只杀了父亲,因为保险箱的钥匙在母亲手里,他居然把亲生母亲也杀了。
这样的悲剧可能不是只有这一出而已,当谁没把自己的孩子教好,这出戏就有可能搬到谁的面前演。所以没有教育好孩子,宠坏了,再多的钱也无法解决问题。今天要教育好孩子,靠的绝对不是钱,而是父母的陪伴、父母的用心才行。
四川有个孩子,才十三岁。有一天煮饭给父亲吃,父亲吃完就死了。过了没有多久,他母亲吃了他的饭也死了。在祭祀完父母后,他很不耐烦地把饭菜直接倒到水沟里,刚好被他婶婶看到这一幕,心里一惊:哎哟,这个孩子怎么
共8页 第6页 对父母一点恭敬心都没有?后来当这个孩子问他的婶婶“我父母是不是买了保险?”,他婶婶听了全身汗毛直竖,生起了警觉报了警。警方经过侦查发现,原来是这孩子为了拿到保险费而把父母全杀了。这一笔保险费多少钱?一万多块。拿了保险费去做什么?买一部手机。你看当一个人内心的私欲燃烧起来的时候,什么事干不出来?这真是「欲令智迷,利令智昏」,被欲望名利蒙住了双眼,做的事连畜生都不如。(4598)
在一次德育课上讨论时,一个七岁的孩子站上来,他第一句话说:“我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做人原来要孝顺。” 诸位同学,这句话很有味道,做人「原来」要孝顺,所以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而中国圣贤教诲已经断了两、三代,大半的人现在已经不知道做人的根本、做人的义务是什么。「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现在要怪谁?一直怪上去,都是受害者,因为都没有机会闻到圣贤的教诲。
这个七岁的孩子提到了做人“原来” 要孝顺。提完之后,他又说:“我还没有学《弟子规》以前,每天想着要如何谋害父母。” 这句话讲完,他母亲坐在底下瞠目结舌,她绝对不相信,这句话居然是从自己的孩子嘴里讲出来的。为什么孩子会想着要谋害父母?才七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孩子营造了最温暖的家,是孩子最爱的人。而当今孩子的种种做为,孩子想要伤害父母,我们要把原因找出来。
所以孩子的思想、观念到底往哪里变化,其实现在为人父母者,心里很多有没有底?没有底。当孩子从小就父子无亲,他就无法形成仁爱之心,他的发展就会自私自利;慢慢提升就变成竞争,变成斗争,变成战争。我们来看看,现在每天你打开报纸,在社会上、在国际上上演的戏是不是竞争、斗争、战争?这些果相根源在哪?在于一念私心。我们只要把这一念转正确,整个社会的恶果就会慢慢改善过来,而转成正确的思想,一定要从仁爱下手。(5219)
扭曲的人性,变态的人格。有关部门对幼儿园的小朋友进行一次调查:当你看到有一只瞎了眼睛的小猫,在下雨的路边上瑟瑟打抖,你会怎么做?孩子们的回答令人吃惊!很多的同学说,不理它,因为它很脏,不要脏了自己。还有一些同学说,打死它、踩死它、宰了它、一脚踢死它,有的个别小朋友将具体怎样去宰,步骤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极少数的小朋友说应该把
共8页 第7页 它抱家去养起来。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的孩子才只有几岁,今天孩子们应有的天性纯真、善良、和爱心,到底都哪里去了呢?
总之,我们的教育,已经基本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我们教育的成果是:天真活泼的孩子少了,自觉学习的孩子少了,有责任感的孩子少了,孝敬老人的孩子少了,有正义感的孩子少了,见人打招呼的孩子少了,能积极劳动的孩子少了,助人为乐的孩子少了,热爱集体的孩子少了,有同情心的孩子少了,善良的孩子少了;撒谎的孩子多了,骂人的孩子多了,上网吧的孩子多了,欺负人的孩子多了,谈恋爱的孩子多了,顶撞老师的孩子多了,打群架的孩子多了,吸烟、染发、打耳朵眼、修眼眉的孩子多了(吸烟的年龄小多了),家长管不了的孩子多了,成为害群之马的多了,毕业后傍大款或当妓女的多了,毕业后进局子的多了,杀人不眨眼的多了,死于非命的多了。
林则徐曾说过:“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这对我们目前的教育真是当头棒喝!
我们的国家,总要传给这一代人来掌管。到那时,这样一群人性扭曲、没有灵魂、没有正义感、冷酷残忍的人,会制定出怎样愚蠢没有人性的政策?可想而知。那时可就是哭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了!(6150)
同学们,我们无力改变整个冬天,但可以生起一只火炉,温暖一个屋子;我们无力改变整个夏天,但可以做一棵树,为人们撑起一片绿荫。我们无力改变整个社会,但我们愿意做个好人,做一个人们所需要的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为净化世道人心、播撒爱的种子,在自己位臵上尽到最大的努力,给人们荒芜的情感带来一点滋润,为那被各种欲火所燃烧着的心灵带来一丝清凉,恢复人心本有的宁静、庄严、慈悲和真正的智慧。
现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气候已经成熟,弘扬传统文化先从《弟子规》开始。《弟子规》是一面镜子,是用来照自己的,不是用来照别人的。(6213)
有很多人认为,学习只是为了美好的。大家了解学习,只要学习好了,就能考好的大学,找好的工作,可以住好的房子,只有好好学习,才有美好的未来和理想。
我认为学习是为了充实生活,生活本是单调的,只有好好学习才能给生活注入色彩,它才会更“美丽、可爱”。将来那些美好的前途和学习的知识,在无形中增个你一个可爱的礼物。
人文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暂时接受一个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三个大方向。先谈谈文学,指的是最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美学,广义的美学。
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
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而我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认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我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人熟不熟悉鲁迅的小说?鲁迅的短篇《药》写的是一户人家的孩子生了痨病。民间的迷信是,馒头沾了鲜血给孩子吃,他的病就会好。或者说《祝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是一个唠唠叨叨的近乎疯狂的女人,她的孩子给狼叼走了。
让我们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么我们看见的,理解的,会是什么呢?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绕道而行的疯子。而在《药》里,我们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买馒头、等看人砍头的父亲或母亲,就等着要把那个馒头泡在血里,来养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们就是那小村子里头最大的知识分子,一个口齿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对农民的迷信表达一点不满。但是透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艺术的距离。在《药》里头,你不仅只看见愚昧,你同时也看见愚昧后面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伤。在《祝福》里头,你不仅只看见贫穷粗鄙,你同时看见贫穷下面“人”作为一种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学,使你“看见”。
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种吧!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这是三个不同层次。
文学与艺术使我们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在这种现实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还有直觉的对“美”的顿悟。美,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假想有一个湖,湖里当然有水,湖岸上有一排白杨树,这一排白杨树当然是实体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觉到它树干的凹凸的质地。这就是我们平常理性的现实的世界,但事实上有另外一个世界,我们不称它为“实”,甚至不注意到它的存在。水边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只要白杨树长在水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树干,而且它那么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满月的月光浮动,或者水波如镜面,而使得白杨树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回旋的,它是若有若无的。但是你说,到底岸上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水里的白杨树,才是唯一的现实?然而在生活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那个层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水里头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
文学,只不过就是提醒我们:除了岸上的白杨树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湖水里头那白杨树的倒影。
哲学——迷宫中望见星空
哲学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哲学?
欧洲有一种迷宫,是用树篱围成的,非常复杂。你进去了就走不出来。不久前,我还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在巴黎迪士尼乐园里走那么一个迷宫,进去之后,足足有半个小时出不来,但是两个孩子倒是有一种奇怪的动物本能,不知怎么的就出去了,站在高处看着妈妈在里头转,就是转不出去。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处境,当然是一个迷宫,充满了迷惘和彷徨,没有人可以告诉你出路何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价值颠倒混乱,何尝不是处在一个历史的迷宫里,每一条路都不知最后通向哪里。
就我个人体认而言,哲学就是,我在绿色的迷宫里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晚上降临,星星出来了,我从迷宫里抬头往上看,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斗;哲学,就是对于星斗的认识,如果你认识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宫,不为眼前障碍所惑,哲学就是你望着星空所发出来的天问。
掌有权力的人,和我们一样在迷宫里头行走,但是权力很容易使他以为自己有能力选择自己的路,而且还要带领群众往前走,而事实上,他可能既不知道他站在什么方位,也不知道这个方位在大格局里有什么意义;他既不清楚来的走的是哪条路,也搞不明白前面的路往哪里去;他既未发觉自己深处迷宫中,更没发觉,头上就有纵横的星图。这样的人,要来领导我们的社会,实在令人害怕。其实,所谓走出思想的迷宫,走出历史的迷宫,在西方的历史里头,已经有特定的名词,譬如说,“启蒙”,18世纪的启蒙。所谓启蒙,不过就是在绿色的迷宫里头,发觉星空的存在,发出天问,思索出路,走出去。对于我,这就是启蒙。
所以,如果说文学使我们看见水里白杨树倒影,那么哲学,使我们能藉着星光的照亮,摸索地走出迷宫。
我把史学放在最后。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以测未来,这话都已经说烂了。我不太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
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了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的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针叶型,有点像松枝的形状。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干掉,枯干如沙。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好,我就把这个团枯干的草,用一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开始,我跟我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松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颜色。第三天再去看,那个绿的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色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第八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三个疯狂大叫出声,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这一把杂草,你们干吗呀?我愣住了。
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
对于历史我是一个非常愚笨的、非常晚熟的学生。40岁之后,才发觉自己的不足。写《野火》的时候我只看孤立的现象,就是说,沙漠玫瑰放在这里,很丑,我要改变你,因为我要一朵真正芬芳的玫瑰。40岁之后,发现了历史,知道了沙漠玫瑰一路是怎么过来的,我的兴趣不再是直接的批评,而在于:你给我一个东西、一个事件、一个现象,我希望知道这个事件在更大的坐标里头,横的跟纵的,它到底是在哪一个位置上。在我不知道这个横的跟纵的坐标之前,对不起,我不敢对这个事情批判。
了解这一点之后,对于这个社会的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所给你的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你发现,恐怕有60%都是半真半假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从小就认为所谓西方文化就是开放的、民主的、讲究个人价值反抗权威的文化,都说西方是自由主义的文化。用自己的脑子去研究一下欧洲史以后,你就大吃一惊:哪有这回事啊?西方文艺复兴之前是一回事,文艺复兴之后是一回事;启蒙主义之前是一回事,启蒙主义之后又是一回事。然后你也相信过,什么叫中国,什么叫中国国情,就是专制,两千年的专制。你用自己的脑子研究一下中国历史就发现,咦,这也是一个半真半假的陈述。中国是专制的吗?朱元璋之前的中国跟朱元璋之后的中国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国,跟雍正、乾隆之后的中国又不是一回事的,那么你说“中国两千年专制”指的是哪一段呢?这样的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有什么意义呢?自己进入历史之后,你纳闷:为什么这个社会给了你那么多半真半假的“真理”,而且不告诉你他们是半真半假的东西?
对历史的探索势必要迫使你回头去重读原典,用你现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眼光。重读原典使我对自己变得苛刻起来。有一个大陆作家在欧洲哪一个国家的餐厅吃饭,一群朋友高高兴兴地吃饭,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离开餐馆很远了,服务生追出来说:“对不起,你们忘了付账。”作家就写了一篇文章大大地赞美欧洲人民族性多么得淳厚,没有人怀疑他们是故意白吃的。要是在咱们中国的话,吃饭忘了付钱人家可能要拿着菜刀出来追你的。
我写了篇文章带点反驳的意思,就是说,对不起,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化差异的问题。这恐怕根本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比如说如果作家去的欧洲正好是二次大战后粮食严重不足的德国,德国侍者恐怕也要拿着菜刀追出来的。这不是一个道德的问题,而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体制结构的问题。
写了那篇文章之后,我洋洋得意觉得自己很有见解。好了,有一天重读原典的时候,翻到一个两千多年前的畅销作家写的文章,韩非子的《五蠹篇》,让我差点从椅子上一跤摔下来。我发现,我的“了不起”的见解,人家两千年前就写过了,而且写得比我还好。
韩非子要解释的是:我们中国人老是赞美尧舜禅让是多么道德高尚的一个事情,但是尧舜“王天下”的时候,他们住的是茅屋,他们穿的是粗布衣服,他们吃的东西也很差,也就是说,他们的享受跟最低级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然后禹当国王的时候他的劳苦跟“臣虏之劳”也差不多。所以尧、舜、禹做政治领导人的时候,他们的待遇跟享受和最底层的老百姓差别不大,“以是言之”,那个时候他们很容易禅让,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能享受的东西很少,放弃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今之县令”,在今天的体制里,仅只是一个县令,跟老百姓比起来,他享受的权力非常大。用20世纪的语言来说,他有种“官本位”所赋予的特权,他有终身俸、住房优惠、出国考察金、医疗保险……因为权力带来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个家族都要享受这个好处,谁肯让呢?“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也”,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么呢?“薄厚之实异也”,实际利益,经济问题,体制结构,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样的行为。
看了韩非子的《五蠹篇》之后,我在想,算了,两千年之后你还在写一样的东西,而且自以为见解独到。你,太可笑,太不懂自己的位置了。
这种衡量自己的“苛刻”,我认为其实应该是一个基本条件。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过的路,但是对于过去的路有所认识,至少是一个追求。讲到这里我想起艾略特很有名的一篇文学评论,谈个人才气与传统,强调的也是:每一个个人的创作成就必须放在文学谱系里去评断才有意义。谱系,就是历史。然而这个标准对20世纪的中国人毋宁是困难的,因为长期政治动荡与分裂造成文化的严重断层,我们离我们的原典,我们的谱系,我们的历史,非常、非常遥远。
每天醒来,你都能发现天空是那样蔚蓝,阳光是那样温暖。我们就能保持一个好心情,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认真,持之以恒的做下去,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你往往能获得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学习也是。有时候觉得很枯燥,无聊。但只要稍稍努力,坚持一下就会发觉,解决一道难题后,心中是多么的轻松,雀跃。这是一种永远都不会麻木的自豪感,因为我们过于年轻,长辈的教诲永远不当回事。这其实知识我们可笑的骄傲罢了,这种骄傲即不能使你提高成绩,又不能处理好与家人之间的关系。这东西一无是处。
学习中,重要的是自谦和坚持,在无论多忙多累的情况下都不能放松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不能不懂装懂。因为,也许就是这些坏习惯,使你今后的人生发生一些巨大的改变。有些现实是我们一定要面对的,我们不可能一辈子都躲在父母的怀抱中,而这个社会是残酷的,如果你没有生存的本领,你就永远都无法享受生活带给你的乐趣。所谓的先苦后甜,就是指我们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一定会有好的发展。而身在信达的我们,有这么优越的条件,学习可以说不苦了,只是需要我们努力一些,认真一些,尽力而行。那么多年以后,任何人都不会因为当初愚蠢的冲动而后悔而自责了。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就能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我们同样要学会知足,在别人不停地付出的时候,却一点都不给予回报,还索求更多。总有一天,我们是要考自己的,那时,爸爸妈妈老了,是我们孝敬他们的时候,有付出,才有回报。
【简述为什么要学习设计模式】推荐阅读:
“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教学设计06-03
为什么要刻苦学习09-20
为什么要学习国学经典09-26
企业家为什么要学习07-10
人为什么要学习散文11-19
家庭装修为什么要请设计师06-03
游戏特效设计要学什么06-08
为什么要发展核电09-30
你为什么要选择考研?05-30
为什么要有感恩之心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