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述类阅读答题技巧

2024-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论述类阅读答题技巧(共14篇)

语文论述类阅读答题技巧 篇1

2 规范解答:点题.分条(很重要,防止遗漏关键点,提高老师对你的印象分。).升华(由小我到大我,由小家到大家,由家庭到社会等等。)

3 举例解答:连自己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08江苏卷)

语文论述类阅读答题技巧 篇2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教学体会和浅见:

一、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 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 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 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 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 除了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以外, 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快速阅读能力, 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理解方法,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 严格要求, 严格练习。

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 有许多不良习惯, 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 逐词逐句慢慢读, 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 在阅读练习时, 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 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快速阅读, 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 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阅读。

2. 教给读法, 自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 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 达到在感知中认读, 在速读中感知。

3. 捕捉信息, 重点突破。

学生阅读, 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 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 以便及时解决。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 切忌粗心大意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 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 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 不可不答。

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 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 不可不答, 不答则无分。

2. 不能乱答。

学生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 我们称之为乱答题, 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 不得分。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 但并不是让学生胡说和乱说, 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答题时要抓住要点, 不能偏离题目要求。

3. 懂得取舍。

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 要先放一放, 以免影响回答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 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在解答阅读题时, 让学生千万不要慌, 要静下心来, 按照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 先从容易的入手, 逐渐地打开思路。

4. 言之有据。

“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 找依据, 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和句子, 显得理由不充分, 更不能凭空瞎说。

三、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 力求言之有据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 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 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 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 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 基础知识, 牢牢掌握。

阅读题型多种多样, 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 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 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 课堂里一定训练过, 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

2. 生字新词, 不要着急。

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 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 如果没有注出词义, 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 (1) 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2) 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 (3) 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 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 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 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3. 弄清问题, 巧用“原话”。

对于一些题目, 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 要善于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原文”, 进行回答。 (1) 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 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 (2) 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 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 (3) 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 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 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 想像说话, 联系生活。

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 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 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 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 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 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 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 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思路与规范 篇3

一、含义类

就现有命题而言,主要考查重要词语或关键句子的理解,有客观选择题和主观表达题两种题型。从命题趋势来看,已经由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达的两者并存逐渐转向主观表达的一统天下。答题思路上,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放入语境。无论是重点词语,还是关键句子,都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之中。二是要划出要点。要根据上下文,紧扣重点词语或关键句子,划出相关的有效信息。三是要筛选领悟。如果是客观选择题,就要通过筛选来作出正确选择;如果是主观表达题,就要通过领悟来做出正确答案。例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语文题第19题:“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粗看全文,立马就可知道:所要理解的关键句子,就是文本的最后一节。细读关键句子,可以划出三个要点:“连生命都不怜惜”、“最可怕”和“活在书中的好”。仔细体会,深入进行领悟:“连生命都不怜惜”是说要珍惜生命,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最可怕”是说要反对崇尚武力,滥用暴力;“活在书中的好”是说李逵破坏性太大,有警醒作用。根据以上领悟,稍加进行整理,便可形成正确的答案。

规范答题,要做到三点:其一是要点题。要紧扣题目,在开头标出“理解”。可直接用“理解”二字,也可用“某词语或句子理解如下”。其二是要分条。要分条进行阐述,体现出答题的层次性;要用①②③标示出来,表现出答案的条理性。其三是要升华。或略作总结,让答题有所提升;或阐述作用,让解答更加完善。当然,答题还必须简明扼要,语言精练;大体相当,讲究匀称。仍以上面列举的例子为例,请先来看看提供的答案:① 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② 反对滥用暴力。③ 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就规范而言,宜在开头加上“理解”二字或“句子理解如下”,在结尾加上“总之,能告诫和警示人们”。根据简练的要求,第①点可改为“要珍惜自己生命,珍惜他人生命”。依据匀称的要求,第②点可改为“反对崇尚武力,滥用暴力”。按照简练与匀称的要求,第③点可改为“李逵破坏性太大,有警醒作用。

二、思路类

所谓思路题,就是理清文本脉络,把握文章结构。思路是结构的先导,结构是思路的反映;二者是融为一体的,只是有先有后而已。当然,论述类文本的思路,总体上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说是提出观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从答题思路来说,不外乎三点:第一是紧扣段落入手。虽说段落属于结构,但段落是思路的反映。把握了段落,也就把握了思路。第二是划分段落层次。弄清段落关系,把握结构脉络。也就是说,将段落归纳成几个层次,分解成几个部分。第三是概括段落大意。可以按节进行归纳,也可逐段进行概括;将每层层意归纳出来,将每段段意概括出来。如此,前后连接起来,论述思路也就形成了。例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语文题第15题,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粗粗一看,全文一共是9节。细细阅读,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二两节,第二部分为三四两节,第三部分为五至八节,第四部分为第九节。仔细品味,第一部分是由一贯做法引出爱“捧”的习惯;第二部分是分析人们爱“捧”的动机。第三部分是用例证揭示爱“捧”的后果;第四部分是提出“挖”的做法,呼应开头。在此基础上,将四部分内容稍加整合,就可形成准确的答案。

就答题规范而言,必须注意表述顺序,体现出文本的思路;使用承接词语,表现出文章的脉络,体现段落之间的关系,表现层次之间的联系。在通常情况下,可以表述为: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首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总之,要体现思路的承接性,表现脉络的过程性。如上例,提供的答案为: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采取“捧”的做法;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且不说内容如何,单就规范来说,不是表达得最好。因为“首先”、“其次”、“再次”、“最后”,虽说也有承接性,但它是议论的承接性,不是思路的承接性。如果换成“先”、“后”、“再”、“最后”,其承接性会更好。另外,还有一种版本的答案:本文先从中国人一贯的做法引出下文,提出人们有爱“捧”的习惯,并指出“捧”的实质和后果,举三例给予佐证,而后提出“挖”的观点和具体做法,最后再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显然,答题用了“先”、“并”、“而后”、“最后”等承接词。应该说,是很不错的,只是“并”是“并且”之意,承接性还不够强;如果换成“接着”,那承接性就强多了,更能体现出思路的特点。

三、原因类

一般说来,有结论就必有理由,有结果就必有原因。所以,回答原因题,最佳办法是由结论推出理由,由结果找出原因。具体地说,其一是寻找。在上下文中,要寻找出相关的重点句或关键句;并用笔划上横线,做好相应的记号。其二是浓缩。要去除重点句或关键句的附加成分,圈出它们的核心词语。其三是整合。要将圈出的核心词语连接起来,组成表原因的句子。其四是验证。要用“因为”来连接整合起来的句子,看看能否推出有关结论或结果。例如,2011年高考福建卷语文题第12题:文章结尾画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据题目,寻找相关重点句或关键句。不难发现,最后一节有两个假设性的句子:“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索,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据此,圈点出两句的核心词语:“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功利、近视的价值观”、“普遍陷入名缰利索”、“价值平等和人格尊严”、“社会异化”。最后,将核心词语整合一下,形成答案要点:①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就只能产生功利和近视的价值观。②社会普遍陷入名缰利索,就不会维护生命价值平等和人格尊严。③社会就会被异化。

规范答题,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扣题回答。因为题目是要回答原因,开头或每点开头可直接用“因为”。二是要分点列举。要用①②③标出,也要注意先后顺序;4分题至少要列出两点,6分题至少要列出三点。三是要回应题目。在结尾点一下题目,使之更为完整。比如,“所以,某某某是题目中的结论”,或者是“以上就是某某某的原因”。如上例,其提供的答案为:①如果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的,追求诸如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东西的价值观;②社会因为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③社会就会被“异化”。应该说,答案是紧扣原因回答的,是答在点子上的;但如果严格要求,答案还不够规范:开头没有使用“因为”,中间也不够精炼,结尾也没有回应题目。如果要规范答题,那应该做如下修改:①因为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和近视的价值观。②因为社会普遍追求名利,就不会维护价值平等和人格尊严;③因为①②,社会就会被“异化”。所以,作者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的理解。

四、论证类

通常考查两类题目。一是考查观点与论据的关系,也就是论据证明了什么。二是考查论据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证据之间有什么关系。考查观点与论据的关系,先要分析论据,看看论据到底证明了什么,推出了什么结论,根据分析论据的结果,确定观点与论据的关系。考查论据之间的关系,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论据之间的关系。例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语文题第16题: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其实就是解答例子证明了什么观点。仔细体会,三例都揭示了“捧”的后果:第一例证明了“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第二例证明了“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第三例证明了“捧”使祸害更大,如河水决堤,危害一片。如此之后,再将三者进行比较,三例之间的递进关系就豁然开朗:由“危害个人”到“危害一方”,再到“危害一片”,危害范围由小到大,危害程度逐渐递增。

规范答题,要做到三点:首先要总说观点。根据试题问法,开头先总说一下观点。其次要具体阐述。要列点进行阐述,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要收束答案。对阐述进行小结,作出提升。如上例,先看参考答案:前者,“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中者,“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后者,“捧”使祸害更大,如河水决堤,危害一片。三例证之间存在着由范围小到范围大、由个体危害到全民,危害程度递增的递进关系。显然,不论是第一问,还是第二问,都没有总说观点,也没有收束答案,只有中间的具体阐述。如果规范答题,就应该这样回答:①三例揭示了“捧”的不同后果:前者,“捧”使人起贪心,危害个人;中者,“捧”使好人变坏人,善人变恶人,危害一方;后者,“捧”使祸害更大,如河水决堤,危害一片。②例证之间存在着递增的递进关系:由“危害个人”到“危害一方”再到“危害一片”;危害范围由小到大,危害程度由轻到重。总之,危害范围越来越大,危害后果越来越严重。

五、观点类

众所周知,作者表明观点态度,大体有三种情形:一是直截了当,通过语段的中心句来表达;二是有所显露,蕴含在对事物特征的理解中;三是比较含蓄,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对于前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直接提取就可以了。对于中者,要寻找点点滴滴,通过辨别比较,得出正确的判断。对于后者,要透过表面,深入体悟,作出准确的概括。譬如说,2011年江苏卷高考语文题第17题: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就题意而言,是说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的观点包含哪些内容。细读结尾第一句,后半句是中心句,可以直接提取出第①点:“挖”是“自求多福”之道。根据第二句,找出点滴的显露:劳力之量差不多,但惰性之人却以为“捧”省力。言下之意,“挖”是不省力的。稍加辨别比较,得出第②点:“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却大不相同。细读第二句,深入去体悟:“捧”是因为有惰性,故而要强调“挖”。根据体悟,概括出第③点: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

要想答题规范,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其一是要分小点。如果题目问“哪些”,那至少是两点,肯定要分小点来回答。如果题目没问“哪些”,那总说观点之后,也要分解成几个小点。其二是要分类别。回答题目时,既要防止观点重影,又要防止观点交叉。如果能按类别回答,那就能避免观点的重影与交叉。其三是要分层次。要么采用并列式,要么采用层进式;要让回答思路清楚,让答题层次清晰。不妨以上例为例,请看另一版本的答案:对待贪图者,不要迎合投好,连最低的要求都不要满足他;对待廉洁者,不要讨好恭维,或腐化他,要一道廉洁自律;对待高高在上的人,要勤于监督,指出过失。应该说,是分小点的,只是没有加上①②③;也是分类别的,分为贪图者、廉洁者和高高在上者三类;更是分层的,由“不迎合满足”到“不讨好腐化”,再到“监督与谏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显然,此答案是着眼于全文的,跳出了结尾一节。就观点题而言,此种答案更好。因为分观点不局限于末节,常常散现于全文;再者,题目问的是结尾提出的“挖”,而不是就结尾而言的“挖”。

六、探究类

就探究对象而言,可能有多个;但回答题目时,只能抓住其中一个,深入进行阐述,并且选择了某一对象,就得围绕某一对象来阐述。从探究观点来说,也可能有多个,有时观点还正好对立;但解答题目时,只能抓住一点,不能面面俱到,并且选择了某点,就必须紧扣某点来阐述。由态度来说,可以持肯定态度,也可持否定态度;但无论是持肯定态度,还是持否定态度,都要自圆其说。如此,才可能深入下去,深刻起来。举例来说,2011年辽宁卷高考语文题第12题中的第4小题:“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对于这道题,要么作肯定回答,要么作否定解答;当然也可肯定其有部分合理的,否定部分不合理的。如果选择正面的,持肯定态度,那就可作出如下解答:有道理。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一定要及时改正。所以,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说到答题规范,很有些跟段落论证类似。概括地说,是观点+例子+升华。首先,要提出主张。也就是要摆出自己的观点,或者表明自己的态度。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是可以的。其次,要选例证明。要围绕自己的观点或态度,到原文中去寻找论据;然后分条列举,进行证明;最后,要总结提升。小结一下,收束论证;升华一下,升格观点。为了说明的简便,再以上例为例。如果选择反面的,持否定态度,可作如下回答:没有道理。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所以,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很显然,“没有道理”是表明自己持否定态度;①②③是选自原文中的三个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之后的内容是小结升华。

考试题型远不止这些,但万变不离其宗。从答题思路来说,要先从试题入手,弄清题意;然后找准答题区域,划出有效信息;最后进行筛选整合,形成正确答案。就答题规范而言,要先进行总说,摆出自己观点;然后分条列举,找出论据证明;最后总结,回到试题。

高中语文论述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4

备考目的:明确并进一步强化信息比较意识。

大致步骤:

①各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重要语句;

②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

③连缀重要词语,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

[例·全国新课标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高中语文新闻类阅读答题的技巧 篇5

新闻是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因此,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

★ 高中语文现代阅读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公式

★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答题套路

★ 高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技巧有哪些

★ 高中语文诗歌赏析怎么答题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试题答题技巧 篇6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1.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3)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内容: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刻画人物性格。

3、推动情节发展。

4、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结构: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如《睡美人》,开头说女A角失踪,制造悬念,结尾写她在观众席上鼓掌,揭穿谜底,使事故情节完整,又表现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主题。又如《雪夜》开头结尾都写雪花飘舞,渲染凄凉气氛,暗示了人物命运。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如《书法家》。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例如:2010年陕西高考卷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据郝运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教主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

A不是回报的方式,而是炫耀的方式。B不是照应上文,而是引起下文。E除了犹豫,还有不安、恐惧、或说受宠若惊。

(2)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

答案: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16枚硬币

侯德云

俗话说,好吃的不如饺子,舒服的不如躺着。刘二说,老辈人留下的这句话,真是有道理。他说,他从小到现在,最爱吃的就是饺子,干了一天的活之后,又累又乏,最爱做的事,就是躺着。他说他小时候不爱躺着,在村子里到处乱跑。他说他虽然瘸了一条腿,却能跑得很快,好腿的孩子也落不下他。当然,让刘二感到最自豪的事情不是吃饺子,也不是躺着。他感到最自豪的事情,是小时候妈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妈妈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这句话妈妈一连说了很多年。刘二24岁那年,妈妈一个人搬到荒山上去住了,从此不再给家里人包饺子,也不再说那句话了。

小时候,刘二家里的日子是很穷的。可是再穷,过年也总要吃顿饺子。过年嘛,不吃顿饺子能算过年?

饺子是必须要吃的,而且,乡间的习俗,饺子里要包上一两枚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着谁是一个有福气的人。

刘二8岁那年,在自己的那碗饺子里吃出了一枚2分

钱的硬币。他把一个圆滚滚的饺子填进嘴里,用力一咬,就听见喀嚓一声,他兴奋得差一点跳起来。他把嘴里的硬东西吐出来,大声宣布:“我吃到钱啦。”

2分钱硬币,用手指擦干净之后又送给他,喜滋滋地对他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听妈妈这样说,刘二咧开大嘴笑了,还抬起一只手,在自己的后脑勺上轻轻挠了两下。

刘二8岁那年,他开始上小学了,他的一条瘸腿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在村子里到处乱跑的时候不是这样。村子里的孩子没有嘲笑他的,他们天天在一起玩儿,看不见刘二的瘸腿,或者是,他们觉得,刘二天生就应该有一条瘸腿,没啥好奇怪的。学校里的孩子还没有修炼到这种程度,他们一看见刘二的瘸腿,就大呼小叫起来,后来还把他的瘸腿编成了顺口溜到处传唱。那些日子,刘二每天肚子都气得鼓鼓的。

自从吃到了2分钱的硬币,刘二就不跟那些嘲笑他的孩子计较了。他在心里对他们说:“我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我不会在乎你们说什么。”

从8岁到23岁,刘二年年嘴里都要喀嚓一声,年年都能从饺子里吃到2分钱硬币,妈妈也年年都要重复一遍她说过的话。妈妈的话,给了刘二做人的底气,他觉得,这辈子,他一定会做出一件让人高看一眼的大事情。

刘二23岁那年,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秘密。年夜饭的饺子已经煮好了,却迟迟没有端上来。刘二着急了,进厨房去看,他看见妈妈正在用手指头去捏那些煮好的饺子,嘴里还嘟嘟囔囔地说:“我做了记号呀,怎么找不到了?”

那年的饺子,有不少让妈妈的手指头捏破了。吃饺子的时候,刘二的眼圈一直是红的。

刘二23岁那年,他总共积攒了16枚亮晶晶的带有齿痕的2分钱硬币。

妈妈去世以后,刘二用那16枚硬币买了一棵槐树苗,栽在妈妈的坟前。转过年,他向村委会递了申请,承包了那座荒山。

从此,每年的年夜饺子刘二都是跟妈妈在一起吃的。他把一碗饺子端到妈妈的坟前,说一句,妈,过年了,就大口大口吃起来。自然而然的,他的嘴里会 “喀嚓”一声。他从嘴里吐出2分钱硬币,对妈妈说,妈,二小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说完,他的泪水,会像溪水一样从眼眶里涌出来。如今,刘二妈妈坟前的那棵槐树已经长得很高了,刘二承包的荒山也绿得不能再绿了。雨后,山沟里到处都是清清的溪水。他不想让那些溪水白白流掉,就在山下修了一个池塘,种上了莲花,养上了鱼。

夏天的中午,刘二喜欢躺在池塘边的树阴里,看粉红粉白的莲花在微风中摇曳,看鲤鱼在水面上撒欢,听草鱼吃草的嚓嚓声。他的脸上写满了得意。常常,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他沉浸到好梦当中了。

村里有人看见过刘二在树阴里酣睡的模样,感慨地说:“舒服的不如躺着,这个刘二,真是好福气。”

差点忘了说,刘二现在已经不叫刘二了,他的大名叫刘志福。

1.“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1)这句话表现了母亲对刘二的爱和希望,为塑造母亲的形象服务。(2)为刘二买树苗、承包荒山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3)照应结尾处刘二的真名“刘志福”,表明刘二是一个真正有志气、有福气的人。(4)是全文组织材料的线索。(每点1分)

2.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试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1)细节描写。如,①“他看见妈妈正在用手指头去捏那些煮好的饺子,嘴里还嘟嘟囔囔地说:‘我做了记号呀,怎么找不到了?’”这个细节表现了妈妈为让儿子吃到有硬币的饺子的苦心。②“夏天的中午,刘二喜欢躺在池塘边的树阴里,看粉红粉白的莲花在微风中摇曳,看鲤鱼在水面上撒欢,听草鱼吃草的嚓嚓声。他的脸上写满了得意。常常,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他沉浸到好梦当中了。”这个细节写出了刘二努力奋斗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2)神态描写。如,“吃饺子的时候,刘二的眼圈一直是红的。“说”完,他的泪水,会像溪水一样从眼眶里涌出来。”这两处描写分别表现了刘二知道母亲苦心后的感激之情和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3.有人说,小说在刘二发现母亲捏饺子的情节后便可以结束,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6分)

语文论述类阅读答题技巧 篇7

《2015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 (语文科) 》中这样阐释:“文科加试题由三部分组成:文言文阅读、名著名篇阅读、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其中, 文言文阅读部分要求对课外一段文言材料的全部或部分断句, 并回答相关问题。

二、难点分析

历年江苏高考附加题文言文阅读简答题的得分情况都不很理想, 笔者发现学生在该题中的得分障碍主要是以下几点:读不懂、找不到、写不出。

首先是读不懂。从材料选文内容来看, 都是课外选文, 文字障碍多, 艰深难懂, 阅读难度大;从材料文体上看, 大都是议论性语段, 比较抽象深奥;从能力考查来看, 除了间接考查“辨析文句意义”外, 侧重考查筛选归纳信息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C和E, 要求很高。

其次是找不到。很多同学在答题时找不到答题区域, 胡乱摘抄文本, 答案游离于题干之外。

最后是写不出。因为前面的“看不懂”和“找不到”, 学生在组织答案时胡乱编造, 或者写出来的答案与题干关联度甚小, 还有的不符合字数限制。

三、方法指津

(一) 如何快速猜读文本, 把握文意

从解题环节来看, 读懂材料是解题的第一步, 也是正确答题的前提。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猜读文本大意。

1.利用问题, 整体把握法:问题往往是内容的概要或要点, 可以借此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调动积累, 联系语境推知法:在平时的学习、练习和复习中, 我们已经接触到大量的文言文, 同时积累了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式。在阅读新的文言短文时可以利用已知的词句推知未知词句含义。

3.圈画关键词句法:阅读文言短文的目的就是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者在材料中传达的思想内容。所以, 在阅读过程中, 有意识地圈画作者的观点句和文章中的过渡句, 可以快速把握文意。

4.留意注解和作品出处:有些考题为了降低理解难度, 会在文章后面提供一些生字词注解、作家介绍和选文出处。我们要利用这些资源, 根据时代文风和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 如何准确定位区域, 筛选信息

在理解了文意, 把握了主旨之后, 就进入定位答题区域这一环节。

1.认真审题, 明确标准。可以圈出题干中的关键词, 为筛选明确方向。

2.搜索关键语句, 排除无关的信息。带着筛选标准, 到材料中搜索相关语句, 找到相关文字, 明确答题区域, 排除干扰信息。

3.分层抓点, 防止遗漏。筛选的时候还要考虑分值 (阅卷时采点得分) , 分层抓点。有时答题区域比较分散, 在文中有几个要点, 重要语句或关键词可能不止一处, 要有得分意识, 防止遗漏要点。

(三) 如何转换内容要点, 贴切作答

理解了文意, 也准确定位了答题区域, 关键的一步到了, 那就是组织答案。如何将答题区域中的信息转化为合符要求的答案?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例1:2012年江苏省高考题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 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 辞采精拔。跌宕昭彰, 独起众类, 抑场爽朗, 莫与之京, 横素波而傍流, 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 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 与道污隆, 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 不能释手, 尚想其德, 恨不同时。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问题: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作者敬慕陶渊明的原因, 不超过10个字。 (2分)

答案:文章不群, 大贤笃志。 (前一点也可答“辞采精拔”, 后一点也可答“与道污隆”。答对一点1分)

这是原文词句摘取组合法的答案组织方法, 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要注意找出中心句等概括性的语句, 注意字数限制。

例2:苏锡常镇四市2014届高三5月教学情况调研

是故辞主乎达, 不主乎简。刘器之曰:《新唐书》叙事好简略其辞, 故其事多郁而不明, 此作史之病也。且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 谓如风行水上, 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 则失之矣。当日 (曾公亮) 《进<新唐书>表》云:其事则增于前, 其文则省于旧。《新唐书》所以不及古人者, 其病正在此两句也。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问题: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新唐书》在叙事上的主要不足是什么? (2分)

答案:追求文辞简略 (1分) , 导致记事繁多而不清楚 (1分) 。

这是原文词句翻译引申法的答案组织方法。在已经定位的答题区域内, 对相关语句进行翻译, 要注意翻译时关键字词的落实和语句通顺。

例3:2014年江苏省高考题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 其词明白感慨, 颇类世所传木兰诗, 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 犹涵养圭角, 不尽发见, 况伯喈女乎?又琰之流离, 必在父死之后, 董卓既诛, 伯喈乃遇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 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 而范晔荒浅, 连载之本传, 可以一笑也。 (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

问题: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括。 (不超过20个字) (3分)

答案: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 (各1分)

这是语段整体概括法的答案组织方法, 这种类型的题目, 往往要求考生整体理解材料的内容, 切分层次, 归纳概括。考生就要紧扣材料, 揣摩文意, 尽量贴近材料作答。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99-01

多年来,语文测试学生失分较多的题型往往是阅读,一份试卷30到40分的阅读题,能获得过半分数的学生极少,这在农村学校极为常见。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除了要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外,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方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阅读理解题的解题应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1、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提炼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阅读原文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一种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带着问题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如果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就可以直接用原话作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是挖掘出文中隐含的信息和深层含义然后作答。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阅读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语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目,把握题目要求,即是把握题目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目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二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目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目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域,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总之,题目提示了答题范围,规定了答题角度,提供了答题思路,隐含了答题信息,体现了答题规律。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目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

1、弄清题目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目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目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目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目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目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论证方式、理论论据、思想感情等。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因为不懂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要领,往往失分较多,且大多失分非常可惜,甚至是无谓的失分。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9

1.要注意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要正确理解并给予足够的关注。

2.要重视表达功能强烈的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有高度的概括力,并与文章的核心内容有关。

4.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二:理解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1.就是通过客观的事,景,物,深入理解作者的情,理,意。句子的含义有基本含义深层含义之别。要准确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态度,不能孤立的加以理解。

2.语言特征有朴实自然,清新活泼,含蓄深沉等等;语句的表现手法 有比喻,拟人,象征,烘托。

3.解答此题目不能漫无边际,要抓住表现手法,语言特征,和表达效果三个要素。

三:分析表达技巧与表达手法上的作用

要注意运用表达技巧·表达手法的知识,结合主旨与上下文,准确把握答题角度,从形式与内容俩个方面考虑。侧重的内容一般是证明观点侧重形式色一般为使用什么表现手法和方法。答题的一般顺序为:1:判断使用了什么技巧什么表现手法 2:指出这样用的作用 3: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四:理解段落的作用,分析概括散文的内容大意。

答题时要找准全答案要点,从内容上来看,有点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等作用;从结构上看,有总结,总括,承上启下,提示文章思路等作用;从表达效果上来看,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等作用。

五:分析概括散文的内容大意

多角度对散文进行发掘探究,理解作品内涵。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10

古诗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艺术,是学生们从小到大都要学的内容,而且随着语文的改革,新的部编版教材古诗的内容相比之前增幅了87%,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比例,对于现在的学习生们也是一个挑战,因为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背诵古诗,更重要的是体会古诗的情感。

这一制度的改革,让很多家长都十分的愤慨,有家长说到:“现在又不是古代了,现在都使用白话文,简单方便,为什么还要学生学习大量的古诗,本来孩子们的作业已经够多了,现在又增加这么多古诗,这是要让孩子们每天都熬夜刷题吗?”

但是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鉴赏其形象、其语言、其表达技巧。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所以,古诗是必学的,而且是一定要理解古诗的内容,光背诵还是不够的。因为在高考时会考到古诗鉴赏,古诗鉴赏就是分析其语言、其表达技巧,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而是所占的分值还比较高,如果学生不能掌握,那么考试时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但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自己写作文的时候都表达不出真情实感,没有写作技巧,不懂得把握文章的机构和内容,更别说鉴赏古人的诗歌了,还有学生说到:“我哪有资格去鉴赏那么伟大的文学家的作品呢?不是不会,而是我能力不够!”

其实啊,古诗鉴赏哪有那么难,很多学生不愿意做,就是给自己找借口罢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其实对于这一类题型,也是有“套路”可言的。只要掌握了诗歌的答题技巧,在考试时依葫芦画瓢,就一定能取得不错的分数。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现代文积累

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 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 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 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 C象征意义 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 C抒发作者情感 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 E见证历史沧桑

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 B生活和社会环境 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 B人物的精神风貌 C人物的思想特征 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 B自由直接 C真实生动

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 B便于感情交流 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 D自由灵活

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C显得客观冷静

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

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 B传神鲜明

17.插叙:A丰富内容 B深化主题 C使事件曲折有致 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 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 B读起来波澜起伏

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

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 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 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 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 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

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 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 C衬托作用 D渲染、烘托气氛 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23.结尾段:A照应主题,呼应开头 B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 C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

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25.照应:A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 B呼应文题

26.举例:A具体实在,易于接受 B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C丰富文章内容 D表明XX观点

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A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B使主旨的更加丰富 C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28.侧面烘托:A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 B从侧面烘托XX的XX特征

29.引用:A具有文学味 B丰富文章 C引起读者兴趣 D表明XX观点

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

31.叠词:A强调XX B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

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

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

34.人物对话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B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35.引用传说故事:A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 B丰富文章内容 C引起读者兴趣 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36.引用诗歌:A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B丰富文章内容 C引起读者兴趣 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37.引用名言:A增强说服力 B丰富文章内容 C引起读者兴趣 D表明XX观点

38.描写方法包括:A正、侧面B工笔、白描C多角度描写D动静结合E点面结合F寓情于景、情景交融G一些修辞、表现手法

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A引人联想 B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 C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

3.比拟:A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 B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 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4.夸张:A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 B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5.对偶:A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B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C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6.排比:A句式整齐,节奏匀称 B文章贯通,语势强劲 C集中内容,加重感情 D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7.设问:A提醒注意,引起思考 B突出内容,变化波澜 C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D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8.反问:A强化语气,强调内容 B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 C引起思考,余音回荡

9.反复:A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B承上启下,层次清晰 C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10.起兴:A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 B统摄全诗,引出故事 C激发读者想象 D化实为虚,形象生动

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表现手法的作用

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

2.象征:A言在此而意在彼,丰富 B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

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

5.借景抒情: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 B营造氛围 C委婉含蓄地表达XX思想感情

6.融情于景: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 B营造氛围,创造意境 C表达XX思想感情 D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

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

8.托物言志:A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 B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9.虚实相生: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 B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10.化用典故:A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 B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 C丰富文章

11.意象组合:A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 B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 C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12.结构安排的特点:

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

浅谈语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篇11

阅读中值得强调的是学生和题目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但前提是要能够整体感知题目内容。只有具备了整体阅读的能力,才能完成和题目对话过程中的多元思考,才能回答好阅读试题。强调于“感”,落实于“知”,“感”与“知”也就是信息筛选整合的过程。接下来要依据整体感知的内容,深入思考题目的主体和局部,重点是对关键语段和关键词语的理解,努力思考它们在题中的作用。最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再从局部回到整体思考,以便有更深入的理解,圈定题干要求回答的内容。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考生要根据不同题目的具体要求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不同题目思考的角度也不同,我们要善于筛选各题干要求的明显信息,更要学会筛选隐含在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如果说考生在现代阅读中既能把握文章的整体阅读又能分析、品味关键语段和词句,并能理解题目的主旨和情感,就已经具备了答好阅读题的较强能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怎样把想好的答案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以往,有些考生思考问题的过程是正确的,但在表达时却因语言组织不严密、说话不完整而丢分,这是得不偿失的。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切忌只用词或短语来回答表述性的问题,更不能盲目地片面地用原话答题。根据题干的要求,在提炼筛选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好语言,紧扣题干答题,切忌说含糊的话,更不要答非所问,写了不少字,结果徒劳无益。而应该:一通读题目,把握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地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题目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题目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题目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三从题目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题目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及感悟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的点滴看法,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新集中学)

科学解析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篇12

2013年高考课标卷语文第一小题: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钱穆说过, 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 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 《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就无从谈起。而原文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 真相不明, 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运用简单比对法, 我们很快发现,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和“老子伪迹不彰, 真相不明”明显不是一个意思, 至此, 我们可确定选项B不符合原文意思。选项C、D不必考虑, 浪费宝贵的时间。

第二小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 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 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再看原文最后:《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 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朱熹指出:“或人所称见《老子》书。”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 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我们细心阅读, 就会发现朱熹指出“或人所称见《老子》书。”一句给丢弃了, 这一丢弃使前后句子衔接强加了因果。因此, 我们要特别注意运用因果连词, 辨明误区。

第三小题: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C.申不害、申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 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多有形同相似, 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 与《黄帝书》后来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在看原文第四段开头:《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 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具有崇高位置, 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申不害、申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 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多有形同相似, 可认作是对《黄帝书》的阐发。我们用辨析法就会发现, “同时”一词前后句子应该是并列关系, 并非是选项C中的因果关系。况且后段文字分析的是申不害、申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 三人与《黄帝书》的关系, 不是与《老子》的关系。

2012年高考课标卷语文第一小题: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储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 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多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而原文第一段中间则是“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 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多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通过对照, 我们发现“修正”和“选择”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选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第二小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原文并无此信息, 属于无中生有。如果要从原文中找到二者的关系, 那么“科技黑箱的出现, 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青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可以作为注解。这类典型的逻辑问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 我们平时演练要特别注意。

第三小题: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 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 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我们细查原文最后一段中的“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 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对照原文和选项比较上的差异, 就可以认定D选项错误。

通过对两年来的课标卷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解析, 这类题并不难, 关键在于对照原文和选项比较表达上的差异。论述类文章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 以严密的议论或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课标卷现在仍以客观形式命题, 以“不符合”“不正确”类试题难度最小, 只要认真通读原文, 筛选要点, 就能选出正确的选项, 难度不大。

归纳论述类文本失误有八种类型:

1.偷换概念, 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 故意弄错对象, 迷惑考生, 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人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调换、改变或混淆, 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 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 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选项特征是: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小, 或者增减一两个词语甚至是增减了“的”“了”等虚词;或者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而改变了意思。

2.无中生有, 即原文并无信息。所给选项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 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选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选项特征是: (1) 选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有关, 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 (2) 选项中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 但在原文中的不同位置, 选句通过另外的组合形成一种新的说法。

3.张冠李戴, 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特点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特点等。选项特征是: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当选项中出现类似XX的观点、发现、发明、特点等词语时, 注意是否有类似情况。

4.混淆范围, 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整体 (把部分说成整体, 或把整体说成部分) 、偶尔与往往、轻度与严重等。选项特征是:注意选项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 如:全部、都、全、必须、一定、严重、非常等。

5.混淆时态, 就是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这一现象涉及已然与未然、可能与必然等。选项特征是:要注意选项中一些表时间、结果的关键词, 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

6.混淆是非, 即肯定与否定颠倒。命题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 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 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选项特征是:选项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 如:没、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等。

7.混淆因果,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 就是把因错断为果, 把果错断为因, 颠倒了二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 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选项特征是:选项句与原文相似, 需注意: (1) 选项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 (2) 注意一些该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 如:之所以、就、只要等。

8.主客倒置, 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 不合逻辑。选项特征是:注意比较选项中陈述对象与被陈述对象的位置。

总而言之, 科学解析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 平时演练要特别注意, 养成认真严密的思维习惯, 高考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摘要:论述类文章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 以严密的议论或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文章就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进行科学解析。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方法 篇13

一、品析诗眼应知人论世。如:《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和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有何作用?读这两首诗必须了解当时背景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我们不了解创作背景,就不可能准确把握。

二、柳宗元的《江雪》,《江雪》本诗诗眼应为独字。从全诗意思看,它紧承前文鸟飞绝、人踪灭、孤舟,勾画出一幅冰雪独钓图: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只孤舟,一个孤独的垂钓者。从诗歌形象上看,独字准确形象的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从本诗的写作背景看,独字准确的展示出作者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景况,也展现了作者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

总之,独字笼罩全篇,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堪为诗眼。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绿字诗思深沉,情思浩荡: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还流露出作者经历第一次罢相之后,虽被再次征召回朝,但不能不产生的重重忧虑,丰富的表现力,也十分生动的确让人称道,难怪王安石不厌其烦,易十许字,始定为绿。

三、品析诗眼要仔细体悟修辞和表现手法。例如《题玉泉溪》红数醉秋色,碧溪弹夜弦。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诗中弹字精练传神。。写出了溪水声,富有音乐性。以动写静。将万籁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幽静。同时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玉泉溪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

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和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比较不难发现两诗都着一望字。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篇14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在中心句中找到高频词

在阅读理解中,什么是高频词?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高频词语:结构、修辞、手法、一语双关、理解、谈谈、你的想法、如果是你,会怎样……我们在日常的阅读练习中,要善于去发现和归纳这些高频词语,它们一般会出现在中心句里。这时候又会有家长和同学来问啦,中心句是怎么找的?在小学阶段的阅读理解考试中,中心句一般都会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这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发现方法。确定中心句之后,我们根据高频词的提示,找出中心句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是我们答题的得分点。

中心句在开头,那么这句话就是概括这一段落的主要内容。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把这一句标出来,做好提示,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这就是高频词,结合问答题,组织好主观题问答的答题话术,尽管我们只写了1-2句话,但是这1-2句可以全部卡中答案的得分点,避免了失分。而且中心句中的高频词,也是总结和概括的方向,很多同学读完了文章,貌似文字都能认识,但是文章所传达的内容和情感,理解不了,我们尝试去练习找到中心句和高频词,你就会发现,在阅读理解的练习中,逐渐就能读懂题目,找到贴近答案的答题规律了。

2、对高频词句进行提炼和归纳

在阅读理解练习中,有些课本里的问题形式是直接放在这些阅读理解里的,比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中,“词句段”的运用,这就是在考察同学们对高频词句段提炼和归纳的能力。如果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做好了课堂练习,紧跟老师的教学节奏,学习如何归纳段落的结构,就可以对高频词句提炼出中心意思,这一句概括就是对全段的概括和全文的总结。在实践中去体会提炼和归纳在语文学习中的规律,多做练习,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通过对高频词句进行提炼和归纳,适合我们去抓取没有直接概括中心句的段落。这在考试中就是常考的阅读理解题型,找出中心句或者有高频词的句子、短语进行提炼和归纳,再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和重新梳理,就能理解主要内容。比如五年级上册中《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这篇文章,高频词语就是“比谁更快”“速度”,找出关键的高频词句后,我们对文章进行提炼和归纳,就能快速总结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若学到这一课,可以在老师的启发下去尝试一下,你会发现,这篇文章很好理解。

3、搞清楚结构才能准确体会作者的情感抒发

通常在小学阶段,我们的阅读理解文章的结构都是总分总这样的结构,一般总分总的第一句都是中心句,后面的段落和句子就都是为了阐述这一句中心句的。找到了中心句,搞清楚文章结构,我们就能准确体会作者的情感抒发了。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就是找词、找句、找段落,找高频词,找能总结和概括全文的句子,划出作者重点描写的段落,去体会情感的表达。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通读文章,明确中心

现代文阅读理解的文章和题目字数挺多的,刚开始要通读一遍文章,明确文章主旨,抓住重点。在高考试卷中,会标出每一题文本阅读的类型,依照这个提示,把握这几处:文章开头、结尾、每段的开头和结尾,确定文章的主题。

带着问题,提取信息

通读一遍文章后,紧接着看一下题目,带着问题再去寻找答案可能所在的语段处,有的题目能在文章中找到原句,有的则隐藏在多个句子中,需要将其全部提取出来,然后总结出答案。

组织答案有技巧

有的同学在组织答案时往往不够简练,写了一大段,结果得分却很低,在组织答案时应该要注意以下这几点:

踩点。根据题目的分值来确定答案的要点和内容,切题点要明晰,就是答案的开头要能够踩到得分点。

语言简练一点。答案不要啰嗦,挑关键点回答,答案简洁一点,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到你答案的得分点。

掌握答案的固定套路。不同文体都有一定的答题固定套路和句式,平时要多了解这些答题句式,这些固定的套路大多数时候都是得分点。

引用原文。在答题时,有的在原文中有现成的句子,这时候就可以引用。

归纳总结。在碰到原文中找不到现成的句子时,这时就需要根据上下文,找到相关的句子处,经过归纳总结,组织出答案。

如何让孩子养成阅读好习惯

01.创造环境

让孩子养成阅读好习惯,第1件事情就是创造阅读的环境,在家里父母应该自觉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阅读。可以在家里的每个角落放一些书籍,比如:鞋柜、电视柜、茶几、洗手间等。当孩子玩累了,也可以翻一翻书,耳濡目染,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我身边有个朋友,她以前不爱看书,但是她深知看书对孩子的好处,于是遵从三少一多原则,三少是指:衣服少、鞋子少和玩具少,一多是指书多。

在她家里,进门口鞋柜上摆着书籍,饭桌、茶几、卧室、阳台,就连卫生间都是书籍。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发现孩子无聊时,就会随手拿一本书阅读,自己也会拿着书阅读。不知不觉中,原本不爱看书的她,变成了看书达人,每天都会花点时间看书,孩子也是有一样学一样,非常喜欢看书,不管去超市,还是逛商场,有书的地方,孩子肯定会被书吸引。

环境影响一个人,同时也能改变一个人。

02.亲子共读

孩子小的时候,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等孩子上小学后,孩子已经认识很多字了,可以自主阅读一些书籍。要想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亲子共读就是培养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每天坚持陪孩子阅读20分钟,家长可以孩子们一起阅读,也可以是讲给孩子听,也可以是孩子讲给家长听,不管用什么方法,坚持最重要。

03.选择孩子爱看的书籍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选择孩子爱看的书籍也同样非常重要。

0-3岁的孩子喜欢黑白卡片、彩色卡片、游戏书等;

3-6岁的孩子喜欢则非常故事书;

6岁以上的孩子推荐儿童历史地理书籍,孩子会非常感兴趣。

在不同的年龄,为孩子选择不同的书籍,选择孩子喜欢的书籍,让孩子自由畅读,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

04.以身作则,当孩子的榜样

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得是什么样的人。

上一篇:人力资源市场调研分析报告下一篇:法制宣传活动周主持人总结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