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精选12篇)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篇1

授课者____陈老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特点,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速度公式,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

2.通过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并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激发探索与创新的欲望.2.通过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不同方法表达同一规律的科学意识.教学重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的推导.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速度—时间图象的意义: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即质点在不同时刻的速度.如图:v-t图象中的直线a、b、c做什么样的运动?

分析讨论:直线a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线b,c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讲授新课

A.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注:a恒定且a≠0;直线运动)

②v-t图象:一条倾斜的直线

③特点:(1)相等时间Δv相等,速度均匀变化;

QQ358100837 1

(2)v=a恒定,保持不变; t

(3)v-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匀加速直线运动:a与v0同向,v越来越大.④分类

.匀减速直线运动:a与v0反向,v越来越小B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1)把运动开始时刻(v =0)到t时刻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变化量,记作△t;2)当t时刻的速度v与开始时刻的速度v0之差就是速度的变化量,记作△v 即:△t=t-0...① △v=v-v0...② 由加速度的定义式②/①可得: a=

vvv0v-v0== xt0t

解出v=v0+at 注:v,v0,a都是矢量,单位分别:m/s;m/s;m/s; t为标量,单位;

2求某时刻的速度:vv0atvv0C.公式应用求加速度:a

tvv0求运动时间:ta三.例题讲解

例1:汽车以40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 m/s2的加速度加速,10 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

分析:此问题已知v0、a、t,求vt,因此可利用速度关系来求解.解:设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v0=40 km/h=

m/s=11 m/s 3.6

因为加速,故a与v0同向,a=0.6 m/s2,时间t=10 s s后速度为:v=v0+at=11 m/s+0.6 m/s2×10 s=17 m/s.答案:17 m/s 知识拓展

以上是关于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练习,而对于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解题结果要符合物理实际,物理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数学运算.QQ358100837 2

例2:某汽车在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6m/s2,如果必须在2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最高不能超过多少?

分析: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6m/s2,由于是减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

2方向相反。则汽车加速度取负号,即a6m/s。末速度v0;整个过程t=2s 解:根据vv0at,则v0vat0(6m/s2)2s12m/s43km/h 故: 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43km/h 四.课堂训练

如图2-2-6所示为四个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以看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是()

解析:v-t图象的斜率就是物体的加速度,A中图象平行于时间轴,斜率为零,加速度为零,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B图象斜率不变,加速度不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且由图象可看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减小,所以是做匀减速直线运动.C图象斜率不变,加速度不变,做匀加速直线运动.D图象的切线斜率越来越大,表示物体做加速度越来越大的变加速运动.答案:C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关系以及图象.本节课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渗透着探究科学问题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这在物理学研究中以及整个人类探索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2.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v0+at.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一条倾斜的直线.六.布置作业

1.教材第36页“问题与练习”

1、2、题.2.课下观察现实生活中哪些运动可近似认为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本节所学内容,探究如何避免车祸的发生.QQ358100837

板书设计

2.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篇2

一、探究匀速运动过程中的位移与时间关系

从学生已经掌握的匀速直线运动规律开始研究,得到物体在时间贼内的位移,从图1 可以看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为v-t图象下面的面积.

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以教材《思考与讨论》为基础,定性体会估算匀变速运动位移的思想和方法,数据和处理方法如表1.

可以这样估算:

在此基础上,可用简化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数学模型,例如: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初速1m/s,加速度为1m/s2,运动时间为1s. 这段时间最小速度为1m/s,在1s内运动的位移应大于1m,这段时间运动的最大速度为2m/s,运动的位移应小于2m,由于匀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均匀变化的,运动的位移可能是多少,让学生去猜想,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感知到好像应该是1.5m. 当学生猜想出位移的准确值之后,就为研究过程提供了可靠的方向性量化证据.

如果将全过程认为速度是1m/s的匀速运动,得到:x=vt=1×1=1(m). 则位移是1m,比我们猜想的距离少了0.5m.

如果每小段用0.5s时间间隔来估算整个过程,这样全过程就分为2 段处理,得到:x=1×0.5+1.5×0.5=1.25(m). 比我们猜想的距离少了0.25m,有极个别同学发现并注意到是原来的二分之一.

如果每小段用0.2s时间间隔,分为5 段处理,有的同学在计算求和时,还应用了如下所描述的数学取平均思想,这正是匀变速运动求平均速度的思想萌芽,为理解匀变速运动平均速度奠定了坚实的数学基础.

此时,相当多的同学惊喜地预见了个别同学的结论,比猜想的结论少0.1m,为原来的五分之一.

最后,让学生验证,如果每小段用0.1s时间间隔来估算,分为10 段处理,是否是十分之一. 此时学生的研究热情很高,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验证,如下式,差异0.05m,为第一次的十分之一.

通过数学归纳和推测,学生很清楚地得出定量结论,如果时间段是原来的几倍,与真实结果的差异就是原来的多少分之一,如果取很多很多个时间段,就可以认为等于原来的真实值了.

三、利用图象进一步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教材利用了如图2 所示的四幅图,定性说明,时间间隔越少,很多很多的小矩形顶端就“看不出来了”,物体的位移就是v-t图象的梯形面积.

四幅图让学生直观清晰地领会了前面处理的思想和方法,再进行以下定量拓展研究,会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如图3 所示,以vc速度运动OA时间,比匀变速运动的v-t图下的面积差异了S0. 如图4,如果将OA时间分为二段,物体第一段运动图线CD,第二段运动EF,则运动图线下面的面积与匀变速运动的CB段下面的面积相比,差异的如图4 所示的两个三角形△CDE和△EFB的面积,其面积刚好为原来S0面积的二分之一. 如果将时间段变为四段,如图5 所示,四段匀速运动的位移与匀变速运动的CB段下面的面积相比,差异了四个小三角形△ab c的面积,△ab c的边长是△CG B的四分之一,其面积为S0面积的十六分之一,四个就相差了S0面积的四分之一,这样从理论上得到同样的定量结论,如果估算时所取的时间段为原来的几倍,两者相差的面积就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当所取的时间段“很多很多”时,两者图线下的面积就可以认为相等了.

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为CB图线下的梯形面积,为: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篇3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会用公式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将已学过的数学规律运用到物理当中,将公式、图像及物理意义联系起来加以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提高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析能力,着重物理情景的过程,从而得到一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的方法和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既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位移与速度关系的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难点: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具体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对物理意义、情景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

学生属于异地客体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差距,且老师与学生间属于初次合作,会有陌生感。有些学生仅仅对公式的表面理解会做套公式的题,对物理公式的内涵理解不是很透彻,所以课堂教学备课中降低难度,讲解时需要详细,注重方法教育。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法、小组PK对抗、利用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五、课前准备

1. 学生的学习准备

预习已学过的两个公式(1)速度时间公式 (2)位移与时间公式;学生按性别分成男生(喜羊羊代表队)女生(美羊羊代表队)两个小组。

2. 教师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教师播放视频,卡车刹车失灵导致交通事故,连撞多辆车。)

【情景1】通过下面一道题目,回顾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与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利用下面这个题回忆:①对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取v0方向为正方向时,则v0>0,a<0。②对汽车刹车过程,在给定的时间内的汽车是否一直在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还需要进行判断。③让学生感受到逆向思维法的好处。

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驾驶员发现前方道路施工,紧急刹车并最终停止。已知汽车刹车过程的加速度大小是5 m/s2 ,假设汽车刹车过程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则汽车从开始刹车(1)经过多少秒停下来?(2)刹车过程所通过的位移是多少?

通过物理情景1的分析,让学生寻找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情景2】射击时,火药在枪筒中燃烧。燃气膨胀,推动弹头做加速运动。若把子弹在枪筒中的运动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假设枪筒长0.64m,子弹的加速度5×105m/s2,我们根据已知条件能否求出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

问题1:能否根据题意,用前面的运动规律解决?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问题2:在这个问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结果都不涉及时间t,它只是一个中间量。能否根据前面学习的运动规律,得到位移x与速度v的直接关系呢?

[教师活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如果说问题的已知量和未知量都不涉及时间,利用v2-v02=2ax求解,往往会使问题变得简单、方便。

[学生活动]用公式v2-v02=2ax求解上面的问题,并与前面的方法进行比较。

(三)典例分析、反思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 v2-v02=2ax中速度、位移、加速度对应的参考系;

2. 矢量方向的处理;

3. 速度是否可以为零;

4. 单位要统一为国际单位制;

5. 速度、位移、加速度需对应于同一参考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本节公式,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例:若我国“辽宁”号航空母舰上装有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歼-15”型战斗机在跑道上加速时可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0m/s2,起飞速度为50m/s。若要该飞机滑行100m后起飞,则:

(1)弹射系统必须使飞机具有多大的初速度?(可保留根号。)

(2)假设某航空母舰不装弹射系统,但要求“歼-15”型战斗机能在它上面正常起飞,则该跑道至少多长?

[教师活动]分析问题,用公式v2-v02=2ax求解问题,并注意匀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取负值。

[学生活动]用公式v2-v02=2ax求解问题,同时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板书提醒学生解题规范化。

(四)当堂检测,及时补救

分层次进行,ABC三组由学生自由选择,达成教学目标。

1.一个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到达B点时速度V,到达C点时的速度为2V,则AB∶BC等于?

2. 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交通警察测量出肇事车辆的刹车痕迹是30m,该车最大的刹车加速度是15m/s2,该路段的限速60km/h则该车是否超速?

3.飞机在跑道上滑行,离地起飞的速度是60m/S,若飞机的滑行最大加速度是4 m/s2,则飞机开始滑行至起飞,跑道需要多长?

4. 通过测试得知某型号的卡车在某种路面上急刹车时加速度大小是5m/ s2。如果要求它在这种路面上行驶时在22.5m内必须停下,它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km/h?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位移速度公式,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其它一些扩展公式。

3、牢牢把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灵活运用各种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三【重点难点】

1、v2-v20=2ax的应用

证明:

三【新知呈现】

【典型例题1】某飞机起飞的速度是50m/s,在跑道上加速时可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是4m/s

2,求飞机从静止到起飞成功需要跑道最小长度为多少? 【答案】312.5m

【反馈练习1】某型号的舰载飞机在航空母舰的跑道上加速时,发动机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m/s2,所需的起飞速度为50m/s,跑道长100m。通过计算判断,飞机能否靠自身的发动机从舰上起飞?为了使飞机在开始滑行时就有一定的初速度,航空母舰装有弹射装置。对于该型号的舰载飞机,弹射系统必须使它具有多大的初速度?【答案】不能、39m/s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始末速度的平均值。证明:

【典型例题2】一辆正在匀加速行驶的汽车在5s内先后经过路旁两个相距50m的电线杆。它经过第2根的速度为15m/s,求它经过第1根电线杆的速度及行驶的加速度。(至少用两种方法求解)

【答案】V1=5m/s,a=2m/s

23【反馈练习2】汽车从甲地由静止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丙地,乙地在甲丙两地的中点,汽车从甲地匀加速直线运动到乙地,经过乙的速度为60km/h,接着又从乙地匀加速到丙地,到丙地时的速度为120km/h,求汽车从甲地到丙地的平均速度。【答案】45km/h

(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t/2=V

证明:

【结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其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典型例题3】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初速度

v0=2.0m/s,它在第3秒内通过的位移为4.5m,则它的加速

度为多少?【答案】1m/s2

【反馈练习3】一辆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历时5s。已知小车前3s内的位移是7.2m,后3s内的位移为16.8m,试求小车的加速度。

(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位移中点瞬时速度等于初速度

v0

和末速度

vt

平方和一半的平方根,即

vs/2

v

20v2t/2。

证明:

【典型例题4】如图所示,物体以4m/s的速度自斜面底端A点滑上光滑斜面,途经斜面中点C,到达斜面最高点B。已【反馈练习5】

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在相邻的两个1s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1.2m和3.2m,求物体的加速度a和相邻的两个1s内的初、末速度v1、知VA:VC=4:3,从C到B点历时(2)s,试求:(1)到达斜面最高点的速度;(2)斜面的长度

【答案】()vB= m/s(2)7m

【反馈练习4】有一物体做初初速为零,加速度为10m/s

2运动,当运动到2m处和4m处的瞬时速度分别是V1 和 V2,则

v1:v2等于

A.1:1B.1:2C.1:2D.1:

3证明:

(4)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是个恒量,△S=at2

证明:

推广: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任意两个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S2

M-SN=(M-N)at

【典型例题5】一物体正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第1s内和第3s内通过的路程分别为2m和4m,求:(1)第2秒末的速度v2(2)3s内的平均速度?【答案】(1)v2=3.5m/s(2)2m/s。

v2、v3。

(5)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将时间t等分①1s内、2s内、3s内、……ns内物体的位移之比S

21:S2:S3:…:Sn=1:4:9:…:n

②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SI:SII:SIII:…:SN=1:3:5:…:(2n-1)

③第2s末、第2s末、第3s末、……、第ns末的即时速度之比v1:v2:v3:…:v

n=1:2:3:…:n

④第1m、第2m、第3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21证明:

【典型例题6】观察者站在列车第一节车厢前端一侧的地面上,列车由静止开始匀加速直线运动,测得第一节车厢通过他用了5秒,列车全部通过他用了20秒,则列车一共有几节车厢?(车厢等长且不计车厢间距)【答案】解16节

【反馈练习6】完全相同的三个木块,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颗子弹以速度v水平射入,子弹穿透三块木块后速度恰好为零,设子弹在木块内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子弹穿透三木块所用的时间之比是;如果木块厚度不同,子弹穿透三木块所用的时间相同,则三木块的厚度之比是

(子弹在三木块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是一样的)

【同步测评】

1.火车从车站由静止开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最初一分钟行驶540米,则它在最初l0秒行驶的距离是()A.90米B.45米C.30米D.15米

2.一物体由静止沿光滑斜面匀加速下滑距离为L时,速度为V,当它的速度是v/2时,它沿斜面下滑的距离是()A.L/2B. 2L/2C.L/4D.3L/43.用

v0vt的式子求平均速度,适用的范围是()

A.适用任何直线运动; B.适用任何变速运动

C.只适用于匀速直线运动 D.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4.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车头通过某路标时的速度为v1,车尾通过该路标时的速度为v2,则火车的中点通过该路标的速度为()A、B、C、D、5.一个物体沿着斜面从静止滑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已知

它头2s内的位移为3m,则它在第四个2s内的位移是()

A、14mB、21mC、24mD、48m

6.如图所示,光滑斜面AE被均分成四段,一物体由A点静止释放,则

()

⑴物体到达各点速度之比vB:vC:vD:vE=1:::2 ⑵物体到达各点所经历的时间tE=2tB=2tC=2tD/3 ⑶物体从A到E的平均速度等于vB ⑷通过每一段时,其速度增量均相等 A.只有(2)B.⑴⑵⑶C.⑵⑷D.⑶⑷

7.物体沿某一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通过的s

路程为s,它在2处的速度为,在中间时刻的速度为.

则和的关系是()

A.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B.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C

.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D.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38.关于公式v2v2

02ax,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公式只适用于匀加速直线运动B.此公式也适用于匀减速直线运动C.此公式只适用于位移x为正值的情况D.此公式不可能出现a、x同时为负值的情况

9.某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若第1 s末的速度为0.1 m/s,则第3 s末的速度为__________,前三秒内的位移为__________,第三秒内的位移为_______。

10.初速度为零的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3:2:1的连续时间内所通过的位移之比为___________,它在1:2:5的连续三段位移上所用的时间之比为____________。

11.一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从光滑斜面底端a点上滑,最高可滑至b点,c是ab的中点,如右图所示,已知物块从a至

c需要的时间为t0,问它从c经b再回到c,需要的时间是

多少?

12.某次实验纸带的记录如图所示,图中前几个点模糊,因此从A点开始每打5个点取1个计数点,则小车通过D点时速度是___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___m/s2

。(打点

计时器的电源频率是50Hz)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篇5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

2.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前两节学习了速度与时间、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而这节课主要是学习位移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因此学生可以通过本身的数学知识消去两个公式中的t而达到这节课的学习目的。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弱,虽然可以记住这三个公式,但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分析就不透彻。【教材分析】

教科书这一部分是直接以实例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利用公式2v=v0+at和x=vot+1/2at,推导出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在解决物理问题时非常重要的是分析物理过程,这里就要分析清楚物体的速度、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正确的应用公式,并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必要的检验、讨论。【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科学态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物理知识与生活情境结合,培养学生知识从生活中而来而又运用于生活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及其应用

【设计思想】

从生活情境中得出问题,然后从数学角度分析得出V与x的关系。然后又把这个2v2-v0=2ax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中生活中体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环节】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知道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等于物体的位移;并推导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xv0t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12at。这节课我们继续探2“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 物理备课大师 wl.eywedu.net【全免费】

教师活动:我们分别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有时还要知道物体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请同学们做下面的问题:

“射击时,火药在枪筒中燃烧,燃气膨胀,推动弹头加速运动。我们把子弹在枪筒中的运动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假设子弹的加速度是a=5x10m/s,枪筒长x=0.64m,计算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并推出物体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

2学生活动:学生做题并推导出物体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2v02ax

32点评:培养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简化问题的能力和推导能力;在解答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

2题时,如果已知量和未知量都不涉及时间,应用公式 v2v02ax求解,往往会使问题变得简单,方便。

教师总结:vv0at ①xv0t122at ② v2v02ax③是解答匀2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重要公式,同学们要理解公式的含义,灵活选择应用。

教师活动:投影课堂练习(见“实例探究”),适当加入学生的讨论。学生活动: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点评:在应用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vv0at ①xv0t122at ② v2v02ax③,这是解答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重要公2式,同学们要理解公式的含义,灵活选择应用。

在利用公式求解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矢量性问题。一般情况下,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当a与v0方向相同时,a为正值,公式即反映了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当a与v0方向相反对,a为负值,公式反映了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代入公式求解时,与正方向相同的代人正值,与正方向相反的物理量应代入负值。

四、实例探究 1.公式xv0t12at的基本应用 22[例1]一辆汽车以10m/s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6秒(汽车未停下)。汽车行驶了102m。汽车开始减速时的速度是多少?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 物理备课大师 wl.eywedu.net【全免费】

分析:汽车一直作匀减速运动,其位移可由多种不同方法求解。

11xat2102(1)621222解法1:由xv0tat得v020 m/s 2t6所以,汽车开始减速时的速度是20m/s 解法2: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v又vv0vtat,而vtv0at,得vv0

22x102at1617 m/s,解得v0v1720 m/s t622所以,汽车开始减速时的速度是20m/s 点拨:①运动学公式较多,故同一个题目往往有不同求解方法;②为确定解题结果是否正确,用不同方法求解是一有效措施。

2.关于刹车时的误解问题

[例2] 在平直公路上,一汽车的速度为15m/s。,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的加速度运动,问刹车后10s末车离开始刹车点多远?

读题指导:车做减速运动,是否运动了10s,这是本题必须考虑的。

分析: 初速度 v0=15m/s,a =-2m/s,分析知车运动 7.5s就会停下,在后 2.5s内,车停止不动。

解:设车实际运动时间为t,v =0,a=-2m/s 由vv0at知 运动时间t

222v0157.5s a2说明刹车后7.5s汽车停止运动。

2由v2v02ax得

2v2v015256.25m 所以车的位移x2a2(2)点评:计算题求解,一般应该先用字母代表物理量进行运算,得出用已知量表达未知量的关系式,然后再把数值代入式中,求出未知量的值。这样做能够清楚地看出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计算也比较简便。

3.关于先加速后减速问题(图像的巧妙应用)

[例3]从车站开出的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走了12s时,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 物理备课大师 wl.eywedu.net【全免费】

于是立即做匀减速运动至停车。汽车从开出到停止总共历时20s,行进了50 m。求汽车的最大速度。

分析:汽车先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最大速度后,立即改做匀减速运动,可以应用解析法,也可应用图象法。

解法1:设最大速度为vm,由题意,可得方程组

x1212a1t1vmt2a2t2 tt1t2 22vma1t1 0vma2t2

整理得vm2x2505m/s t20解法2: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

vmvm匀加速阶段和匀减速阶段平均速度相等,都等于,故全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22由平均速度公式得vmx2x2505m/s =,解得vmtt202可见,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非常简便快捷,以后大家要注意这种解法。

解法3:应用图象法,做出运动全过程的v-t图象,如图所示。v-t图线与t轴围成三角形的面积与位移等值,故

xvmt2x2505m/s,所以vmt202

四、作业

(1)已知某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试证明:在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点t/2时刻的瞬时速度。

(2)P42 第1、2题 【板书设计】

2.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 物理备课大师 wl.eywedu.net【全免费】

由 vv0at

xv0t12at 2消去时间t可得:

2v2v02ax

【教学反思】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篇6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知道它是任何推导出的,知道它的图像的物理意义,会应用这一公式分析和计算。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会应用这一公式分析和计算。会推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并会运用它进行计算。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典型例题】

例1.以12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的加速度大小为5m/s,求:

(1)刹车后1s内所发生的位移和1s末的速度;(2)刹车后6s内的位移。

2例2.某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是s=4t-2t,s和t的单位分别是m和s,求:

(1)质点1s末的速度和2s末的速度;(2)质点2s内的位移与路程。【巩固练习】

1.匀变速直线运动是(A)加速度不变的运动(B)加速度均匀变化的运动

(C)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相等的运动(D)速度的变化总是相等的运动 5.以54km/h的速度行驶的火车,因故需要在中途停车.如果停留的时间是1分钟,刹车引起的加速度大小是30cm/s,起动产生的加速度大小是50cm/s.求火车因临时停车所延误的时间.

6.图中所示为直升飞机从地面起飞过程中的v-t图象,试计算飞机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及25s时飞机所在的高度.

7.汽车以18m/s的速度行驶,紧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6m/s,求刹车后4s内汽车的位移.

8.滚珠沿光滑斜面向上作匀减速运动,第2s内滚上30cm,第4s末速度为零.求:(1)滚珠的初速度;(2)滚珠的加速度;

(3)滚珠滚到位移为72cm处的速度. 【课后探究】

1.飞机是靠空气的作用力而起飞的,因此飞机要想起飞,它必须相对于空气达到一定的速度.若遇到顺风天气,则飞机的起飞难度就比较大.因此在送客人上飞机时,一般不说“祝您一路顺风”。

航空母舰上的飞机跑道长度是一定的,为了减少飞机在跑道上的起飞距离,保证飞机安全起飞,有一些航空母航上装有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使飞机在跑道上滑行前获得初速度.

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有一战斗机要去执行一紧急飞行任务.而该舰的弹射系统出了故障,无法在短时间内修复.已知飞机在跑道上加速时,可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 5 m/s,起飞速度为 50 m/s,跑道长为 100 m .经过计算发现在这些条件下,飞机根本无法安全起飞(请你计算,作出判断).航空母舰不得不在海面上沿起飞方向运动,以便使飞机获得初速度,达到安全起飞的目的,那么航空母舰行驶的速度至少为多大? 思考:当航空母舰和飞机同时运动时,飞机运动的位移还是 l00m 吗? 2

22.中央电视台新闻播出题目为:“但愿比翼飞,互相不干扰”的新闻报道.报道称:人类是从鸟的飞行中受到启发而制造出飞机的.但现在由于飞机在起飞和降落过程中,经常和栖息在机场附近的飞鸟相撞而导致“机毁鸟亡”.单就美国来说,由于美国的军用机场大多数建在海边附近,近几十年来,因飞机和鸟类相撞而造成的“机毁鸟亡”的事故就有 300 多起.鸟类撞伤飞机的事件时有发生,撞死的海鸟不计其数.因此各机场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寻求各种尽可能的方法来驱赶机场附近的飞鸟.

匀变速直线运动解题思路 篇7

(1) 解析法。即根据题意, 找出题中所给的已知量, 由物理公式和结论求解相应未知量的过程。例如:甲乙两辆汽车都从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在第一段时间间隔内, 两辆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 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是甲的两倍;在接下来的相同时间间隔内, 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增加为原来的两倍, 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求甲乙两车各自在这两段时间间隔内走过的总路程之比。点评:设汽车甲在第一段时间间隔末 (时刻t0) 的速度为v, 第一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S1, 加速度为a;在第二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S2。由运动学公式得.设汽车乙在时刻t0的速度为v', 第一、二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S1'、S2'.同样。设甲、乙两车行驶的总路程分别为S、S', 则有S=S1'+S'2, S'=S1'+S'2.联立以上各式解得, 甲、乙两车各自行驶的总路程之比为

(2) 图像法。即由图像判断运动的性质, 结合所给的已知量, 列方程求解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注意在v-t里, 图像与横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应用。例如:如图所示, 是一辆汽车在某段平直公路上行驶30s内的v-t图像, 试计算汽车在30s内的位移。点评:由图像可知, 在0~30s的时间内, 图像与横轴t围成一个上底为8, 下底长为20, 高为30的梯形。由梯形面积公式知, 30s内位移X=30x (8+20) /2=420m.

(3) 逆向转变法。如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可等效为反向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例如:飞机着陆后以6m/s2大小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若其着陆速度为60m/s, 它着陆后, 还能在笔直的跑道上滑行多远?点评:这道题以飞机为研究对象。正着看做的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且末速度为0;倒着看, 做的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而且加速度大小为6m/s2, 求速度达到60m/s时滑行的距离。用逆向转变法,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S关系式V2-V02=2ax, 得X= (V2-Vo2) /2a=300m.

(4) 比例法。如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T末、2T末、3T末、…、n 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V1:V2:V3:…:Vn=1:2:3:…:n等的应用。现以例题为例, 对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解题思路做一简单讨论。例如:物体以1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 求物体在停止运动前第4s内的位移。点评:本题用逆向思维法, 由于初速度为0, a=1m/s2的匀加速运动, 第1s内位移:因为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比等于连续奇数比, 即:SⅠ:SⅡ:SⅢ:SⅣ:…=1:3:5:7:…则第4s内位移:SⅣ=7SⅠ=7×0.5m=3.5m

(5) 巧用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平均速度 (例略)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复习教案 篇8

新课标要求

1、通过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体会公式表述和图象表述的优越性,为进一步应用规律奠定基础,体会数学在处理问题中的重要性。通过史实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所用的实验和推论方法,体会科学推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2、在掌握相关规律的同时,通过对某些推论的导出过程的经历,体验物理规律“条件”的意义和重要性,明确很多规律都是有条件的,科学的推理也有条件性。复习重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教学难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际应用。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讲练结合。教学过程

(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匀变 主要关系式: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vv0at

vv0v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

212xvtat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02位移和速度的关系:

2v2v02ax

直线 运动

图象

速度-时间图象 位移-时间图象

意义:表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应用:①判断运动性质(匀速、变速、静止)

②判断运动方向(正方向、负方向)③比较运动快慢④确定位移或时间等 意义: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应用:①确定某时刻的速度②求位移(面积)

③判断运动性质④判断运动方向(正方向、负方向)⑤比较加速度大小等

(二)本章复习思路突破 Ⅰ 物理思维方法

l、科学抽象——物理模型思想

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为了研究的方便,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理想模型,把实际复杂的问题简化处理。如质点、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都是抽象了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数形结合思想

本章的一大特点是同时用两种数学工具:公式法和图象法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把数学公式表达的函数关系与图象的物理意义及运动轨迹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更透彻地理解物体的运动特征及其规律。

3、极限思想

在分析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时,我们采用无限取微逐渐逼近的方法,即在物体经过的某点后面取很小的一段位移,这段位移取得越小,物体在该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就越小,在该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g)(重力加速度)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

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 数值:在地球不同的地方g不相同,在通常的计算中,g取9.8m/s2,粗略计算g取10m/s2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特点: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注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把v0取作零,用g来代替加速度a就行了 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越精确地描述物体在该点的运动快慢情况。当位移足够小时(或时间足够短时),该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等于物体经过该点时的瞬时速度,这充分体现了物理中常用的极限思想。

Ⅱ考试趋向分析

本章内容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近年来高考对本章考查的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图象。对本章知识的单独考查主要是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命题,没有仅以本章知识单独命题的计算题,较多的是将本章知识与牛顿运动定律、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等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Ⅲ 解题方法技巧及应用

1、要养成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的习惯,特别对较复杂的运动,画出图可使运动过程直观,物理图象清晰,便于分析研究。

2、要注意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搞清整个运动过程,按运动性质的转换,可分为哪几个运动阶段,各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各个阶段间存在什么联系。

3、由于本章公式较多,且各公式间有相互联系,因此,本章的题目常可一题多解,解题时要思路开阔,联想比较,筛选最简捷的解题方案。解题时除采用常规的解析法外,图象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换法(如将一匀减速直线运动视为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等也是本章解题中常用的方法。

(三)知识要点追踪 Ⅰ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实质上是研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初速度v0、末速度v、加速度a、位移x和时间t这五个量的关系。具体应用时,可以由两个基本公式演绎推理得出几种特殊运动的公式以及各种有用的推论,一般分为如下情况:

(1)从两个基本公式出发,可以解决各种类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2)在分析不知道时间或不需知道时间的问题时,一般用速度位移关系的推论。(3)处理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和末速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通常用比例关系的方法来解比较方便。

2、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解题思想(1)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各阶段运动性质;(2)根据题意画运动草图

(3)根据已知条件及待求量,选定有关规律列出方程,注意抓住加速度a这一关键量;(4)统一单位制,求解方程。

3、解题方法:

(1)列方程法(2)列不等式法(3)推理分析法(4)图象法 Ⅱ 巧用运动图象解题

运动图象(v-t图象、x-t图象)能直观描述运动规律与特征,我们可以用来定性比较、分析或定量计算、讨论一些物理量。

解题时,要特别重视图象的物理意义,如图象中的截距、斜率、面积、峰值等所代表的物理内涵,这样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四)本章专题剖析

[例1]一物体以初速度v1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经时间t速度变为v2求:(1)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2)物体在中间时刻和中间位置的速度.(3)比较vt/2和vx/2的大小.【解析】(1)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v则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 x=vtv1v2,2v1v2t 2(2)物体在中间时刻的速度 vt/2=v1+a·t,v2=v1+at,故 2vt/2=v1v2.2物体在中间位置的速度为vx/2,则

x22vv2ax/212 v2v22ax12①

22vv2由①②两式可得vx/2=1(3)如图所示,物体由A运动到B,C为AB的中点,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经tt时间物体运动到C点左侧,vt/2<vx/2;若物体做匀减速运动,则经时间物体运动到C点右22侧,vt/2<vx/2,故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vt/2<vx/2

【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较多,每一问题都可以用多种方法求解,解题时要注意分析题目条件和运动过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公式和简便的方法求解.[例2]特快列车甲以速率v1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在正前方距甲车s处有列车乙正以速率v2(v2<v1)向同一方向运动.为使甲、乙两车不相撞,司机立即使甲车以加速度a做匀减速运动,而乙车仍做原来的匀速运动.求a的大小应满足的条件.【解析】 开始刹车时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两车之间的距离不断减小;当甲车速度减小到小于乙车速度时,两车之间的距离将不断增大;因此,当甲车速度减小到与乙车速度相等时,若两车不发生碰撞,则以后也不会相碰.所以不相互碰撞的速度临界条件是:

v1-at = v2

不相互碰撞的位移临界条件是 s1≤s2+s 即v1t-

③ 12at≤v2t+s 2(v1v2)2由①③可解得 a≥

2s【说明】(1)分析两车运动的物理过程,寻找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2)利用不等式解决物理问题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在解决临界问题时经常用到.[例3]一船夫驾船沿河道逆水航行,起航时不慎将心爱的酒葫芦落于水中,被水冲走,发现时已航行半小时.船夫马上调转船头去追,问船夫追上酒葫芦尚需多少时间? 【解析】 此题涉及到船逆水航行、顺水航行两种情况,并且有三个不同速度:u——水速、(v-u)——船逆水航速、(v+u)——船顺水航速.虽然都是匀速直线运动但求解并不很容易.该题如果变换参考系,把参考系在顺水漂流的葫芦上,则极易看到,船先是以船速离去,半小时后又原速率返回.取葫芦为参考系,设船远离速度为v,则s = vt1,式中s为船相对葫芦的距离,t1为远离所用时间.设船返回并追上葫芦所需时间为t2,由于船相对葫芦的速度仍然是v,故 s=vt2易得t1=t2.【说明】由于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所以当问题在某参考系中不易求知,变换另一个参考系进行研究常可使问题得以简化,其作用在此题中可见一斑.[例4]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在离地面224 m高处,由静止开始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一段时间后,立即打开降落伞,以12.5 m/s2的平均加速度匀减速下降,为了运动员的安全,要求运动员落地速度最大不得超过5 m/s(g取10 m/s2).(1)求运动员展开伞时,离地面高度至少为多少?着地时相当于从多高处自由落下?(2)求运动员在空中的最短时间是多少? 【解析】(1)设运动员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高度为h时速度为v,此时打开伞开始匀减速运动,落地时速度刚好为5 m/s,这种情况运动员在空中运动时间最短,则有 v2=2gh

① ② vt2-v2=2a(H-h)

由①②两式解得h=125 m,v=50 m/s 为使运动员安全着地,他展开伞时的高度至少为H-h=224 m-125 m=99 m.他以5 m/s的速度着地时,相当于从h′高处自由落下,由vt2=2gh′

v25得h′=t m=1.25 m

2g210(2)他在空中自由下落的时间为 2t1=2h2125 s=5 s g10他减速运动的时间为 t2=HhHh224125 m/s=3.6 s vv505vt22他在空中的最短时间为 t=t1+t2=8.6 s

(五)课堂练习

1.几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 s内位移最大的是 A.加速度最大的物体

C.末速度最大的物体

B.初速度最大的物体 D.平均速度最大的物体

2.若某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 A.第4 s内的平均速度大于4 s内的平均速度 B.4 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2 s末的瞬时速度 C.第4 s内的速度变化量大于第3 s内的速度变化量 D.第4 s内与前4 s内的位移之比是7∶16 3.一物体由静止沿光滑斜面匀加速下滑距离为l时,速度为v,当它的速度是v/2时,它沿斜面下滑的距离是

A.l/2

B.12l

C.l

42D.3l 44.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某物体自A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B点的速度为v.到C点的速度为2v,则AB与BC两段距离大小之比是

A.1∶4

C.1∶2

B.1∶3 D.1∶1 5.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5 s内通过相距50 m的A、B两根电线杆,若汽车经过B杆后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达下一根电线杆时速度达到15 m/s,若B、C两杆相距也是 50 m,则此汽车的加速度是______ m/s2.6.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初速度是1 m/s,在第1 s内的平均速度是15 m/s,它在第6 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m/s.7.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第3 s内的位移是15 m,第8 s内的位移是5 m,则物体的初速度为______,加速度为______.8.一滑块由静止从斜面顶端匀加速下滑,第5 s末的速度是6 m/s,求:(1)第4 s末的速度;(2)前7 s内的位移;(3)第3 s内的位移.参考答案

1.D 2.ABD 3.C

4.B 5.1.25(提示:vB=vs

vC2-vB2=2as)t6.6.5(提示:vtv0at(t=1 s),故a=1 m/s2,v6v1 =aΔt,Δt=5 s)227.20 m/s;-2 m/s2(提示:利用平均速度求解)8.解:(1)由v=at得a=v/t=6 m/s

=1.2 m/s25 s

所以v4=at4=1.2×4 m/s=4.8 m/s(2)前7 s内的位移 s1=12at2=12×1.2×72 m=29.4 m(3)第3秒内的位移: s2=12at32-12at22=112a(t32-t22)= 2×1.2×(9-4)★课余作业

复习本章内容,准备章节过关测试。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篇9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高一物理同步教案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 2、会推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 ,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公式解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本部分矢量较多,在解题中要依据质点的运动情况确定出各量的方向,不要死套公式而不分析实际的客观运动。教学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学难点:据速度和位移公式推导得到的速度和位移关系式的正确使用教学方法:讲练法、推理法、归纳法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CAI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我们来学生上述规律的应用。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生目标 1、会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 2、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求解有关问题。 3、提问灵活应用公式解题的能力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学生在白纸上书写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 (2)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检查和评析 (3)据 ,消去时间,同学们试着推一下,能得到一个什么关系式。 (4)学生推导后,抽查推导过程并在实物投影仪上评析。 (5)教师说明:一般在不涉及时间的前提下,我们使用刚才得到的`推论 求解。 (6)在黑板上板书上述三个公式: 2、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1)a.用投影片出示例题1: 发射炮弹时,炮弹在枪筒中的运动可以看作是匀加速运动,如果枪弹的加速度是 ,枪筒长0.64m,枪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是多大? b:用CAI课体模拟题中的物理情景,并出示分析思考题: 1)枪筒的长度对应于枪弹做匀加速运动的哪个物理量? 2)枪弹的初速度是多大? 3)枪弹出枪口时的速度对应于枪弹做匀加速运动的什么速度? 4)据上述分析,你准备选用哪个公式求解? C:学生写出解题过程,并抽查实物投影仪上评析。 (2)用投影片注视巩固练习I: 物体做匀加速运动,初速度为v0=2m/s,加速度a=0.1 ,求 A:前4s内通过的位移 B:前4s内的平均速度及位移。 (3)a.用投影片出示例题2 一个滑雪的人,从85米长的山坡上匀变速滑下,初速度是1.8m/s,末速度系5.0m/s,他通过这段山坡需要多长时间? b:用CAI课件模拟题中的物理情景。 c:据物理情景,同学们思考 1)该滑雪人的运动可当做哪一种匀变速运动? 2)你认为所给的已知条件等效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哪些物理量? 3)要求得时间t,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求? d:经同学们讨论后,用投影片展示课本上的解题过程: 解:滑雪的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 e:说明: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求解有两个途径:(1) (2) 这两个公式综合使用往往可使问题简化。三、巩固练习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从v增加到2v时结果的位移是s,测它的速度从2v增加到4v经过的位移是多少?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下述公式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vt=v0+at;s=v0t+ at2; =2ass= 这些公式共涉及v0、vt、a、s、t五个物理量,对于一段直线运动,只要已知三个物理量,总可以就出另外两个物理量。 四、作业课后习题 五、板书设计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篇10

教学实践和经验告诉笔者, 学生在学习某一项物理知识之前, 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 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和解释, 往往有一套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其中一些观点和想法有时与科学的物理概念、思维方式并无冲突, 但许多时候与科学的物理概念、思维方式大相径庭。因而, 国内外的研究者们把上述后者的这种现象称之为“前概念” (preconception) 或“相异构想” (alternative frameworks) 【1】。

研究与实践表明, 学生的前概念具有顽固性, 与科学的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相抵触。学生头脑中这些不同于科学的物理概念的相异构想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 它将影响新物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并使他们对新物理知识只停留在表面接受上, 甚至歪曲新物理知识的科学含义。为了在“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过程中纠正这些相异构想, 进而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 现在有必要对中专学生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异构想进行调查研究, 以便分析其中产生的相异构想的原因, 并提出转变相异构想的教学策略, 以期为今后中专物理教学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异构想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1. 调查目的与意义

本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中专学生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时主要存在的相异构想, 通过对中专学生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异构想及其原因的深入调查研究与分析, 探究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缺失, 分析中专学生“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知结构、认知过程的特点, 以便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以期帮助学生在中专物理的起始阶段顺利过渡, 逐步形成正确的物理认知结构, 提高学习水平。

2. 调查时间与对象

本调查研究的时间考虑到“匀变速直线运动”内容都在中专第一学期中完成, 其内容涉及到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和自由落体运动三部分, 并且本课题主要关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异构想, 所以测试时间定在2008学年中专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之后为好。

本调查研究的对象是浙江省温州电视中专瑞安分校和瑞安市职业中专的218名学生。

3. 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问卷调查内容可分三个项目:主要是加速度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自由落体运动。共10小题。

本调查研究的方法是通过座谈、问卷及专项调查等方法, 对2所中专学校218名学生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异构想情况进行了调查。

4. 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专学生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相异构想的一些基本情况, 我在浙江省温州电视中专瑞安分校2个班和瑞安市职业中专2个班一共发了218张调查问卷, 最后收回的问卷有218份。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100%。下面是对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具体情况见表2.3【2】。

通过对2所中专学校218名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结合学生座谈, 笔者认为中专学生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异构想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初中科学教材对于某些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阐述不够科学和严密, 在初、中专教材的衔接上出现脱节。如由表2.3可知, 关于速度的变化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自由落体运动的描述等知识, 在初中科学教材的编写时,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 采取了不够科学或不甚确切的定义和叙述, 认为速度变化等同于速度变化量、重的物体总比轻的物体落地要快。这种做法减轻了初中学生的学习负担, 降低了初中科学教学的难度, 但在中专阶段学习同一概念和相关知识时, 这些非科学观点就会长驱直入, 严重影响了科学概念、规律的建立和理解。

(2) 教师在阐述物理知识、演示物理实验时, 为了某个知识点的教学需要而过分地突出某一方面现象或结果的观察和分析, 忽视了相关的其他知识, 造成以偏概全, 产生相异构想。如表2.3中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教学时, 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理解, 在小车开始拉动纸带时, 过分地引导学生对纸带上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变化越来越大这一现象的观察, 忽略了相邻两点间的速度变化是始终不变, 以致有53%的学生认为“随着时间的变化, 速度变化会越来越大”, 同样在后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的教学中, 也出现了相类似的问题。再如在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 由于强化了在地球表面同一地点, 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是不变的, 忽视了纬度对重力加速度的影响, 以致有51%的学生认为在地球表面, 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3) 由于中专物理课时安排较少, 教师又迫于升学的压力, 加快教学进度, 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传统观念上的“结论性教学法”, 学生对物理知识死记硬背、一知半解, 对物理问题的分析缺乏科学的观察、科学的依据和方法【2】。如表2.3中学生关于对加速度的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现象的解释等, 都说明学生缺乏科学的观察素质, 缺乏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三、笔者的问卷调查对中专物理教学的启示

相异构想的研究, 其实质就是为了掌握学生的认知结构。关于原有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不仅可以从古代教学思想中找到如“以其所知, 使其知之”, 而且从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更加得到了强调【3】。根据调查研究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走访一线教师, 针对如何转化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相异构想,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发挥教师主导, 弄清相异构想

在教授学生物理概念之前, 教师自己必须首先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的物理概念, 努力纠正本身认知结构中的一些相异构想, 不断进行观念的自我更新, 排除人为造成学生相异构想的干扰源。由于传授知识是通过语言、表情、教具、实物等教学手段来实现的。因此,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时刻注意自己言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并在采用教具、实物的授课前对其存在的局限性和容易导致错误的地方作深刻地了解和研究, 再结合具体概念向学生做适当的交代。

教师对所教的学生进行充分地调查和了解, 针对学生头脑中确实存在的“相异构想”来制订教学计划, 选择并实施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来帮助学生实现“概念的转变”。例如, 学习加速度之前, 教师可以与学生谈话, 或编制相关的诊断性题目来了解学生头脑中对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等存在的相异构想。这样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转变学生的相异构想。

2. 创设教学情境, 引发认知冲突

中专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 对与自己有关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会很感兴趣。因此, 物理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愿望。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 “重的物体下落快, 轻的物体下落慢”, 这种思维定势在学生的大脑中根深蒂固。教师可以出示一张纸和粉笔, 设疑:同时放下时, 它们谁下落得快?根据学生已有思维定势, 他们一般猜测粉笔下落得快, 而这时教师将纸揉成一团, 将纸团和粉笔同时放下, 它们竟几乎同时下落。利用这些认知冲突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意识, 学生就会想:为什么粉笔不先下落?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从而顺利提出了问题, 进入了要探究的课题。

3. 利用实验教学, 增加感性经验

感性经验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是心理活动的基础, 也是学生实现相异构想转变的基础。相异构想转变过程中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主要途径是观察和实验, 教师经常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 运用实验来展开有关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来获得更丰富、更生动、更深刻、更能反映事物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的感性经验【4】。例如,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羽毛和石块在真空中同时下落,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过程, 学生头脑中存在的相异构想“重的物体先下落, 轻的物体后下落”就较容易转变。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模型、幻灯和视频录像等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 为相异构想的转变打好基础。

四、结束语

新课改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 因此要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 如果忽视学生的相异构想势必会造成对学生开放性思维的束缚。希望通过此文, 能够给其他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带来一些启示, 并期待着今后有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郑晓宇.中专学生物理学习相异构想的教学对策研究[J].物理教师, 2006 (09) :5-6

[2]杜军义.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相异构想初探[J].物理教师, 2002 (06) :1-3

[3]鲁志祥.高中力学相异构想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0:2-8

[4]沈金林, 霍万林.从建构主义认识论谈相异构想的形成及纠正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5, (07) :4-7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设计 篇11

一、课程标准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所学实验的复习,理解小车在砝码拉动下运动的特点及规律,体验物理研究的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复习,会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3.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复习,理解其特点、规律,会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理解在物理中对一些问题理想化的研究方法

律中的作用。

3、能用公式和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教材设计

本章从最简单的匀变速运动开始研究,通过对实验的分析了解关于匀变速运动的规律,从本章的基础性地位同时还体现在方法和能力培养方面,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是高中物理的重要数学方法之一,作为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学习将为认识其他更复杂的运动创造了条件。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才能进一步了解必修2的平抛运动规律;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特点,才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匀速圆周运动和简谐运动加速度的特点;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就能进一步推导出动能定理的关系式。可见,本章的知识在整个力学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三、教学分析

这节课是对第二章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一共安排两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对本章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概括,学生的自行归纳为主,教师的总结为辅。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上进行交流,互相补充,争取形成知识网络。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最后利用学案的习题进行巩固,使学生能够应用总结出的结论、公式解决具体问题,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本章学生在已经学习了关于运动的基本概念之后,具备了学习本章新知识的基础,由于学生对匀变速运动的规律还不是很了解,思维方式,解题习惯,计算速度等方面还有很多不同,学习观念、方法还有待改进,对规律的掌握还须加强,公式的掌握的不扎实,甚至有些学生,概念不理解,公式记不准,练习又做的少,导致产生一些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及时发现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五、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打点计时器、会对纸带数据处理和测量瞬时速度、加速度 2.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

4.掌握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通常情况下g的取值 5.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规律、会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通过对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复习,培养学生在物理中用图象法解题的思维,认识数学工具在物理解题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的理解,体验物理研究的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作图,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初步体验到科学的简单美

3.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观察,体验自由落体在生活中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

4.通过学习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教学难点

具体公式的选择。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讲练结合、整理、交流和总结

六、教学流程

(一)小组汇报,基本知识点:

1.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实验装置、探究方法、数据处理、实验结论、注意事项 2.匀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分类,特点,公式及推导 其他小组,教师补充,学生练习反馈,小结

(二)小组汇报,基本规律整理

3.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中间位移瞬时速度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为定值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比例关系 4.自由落体运动

(三)图像应用

(四)小结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案) 篇12

1.关于物体的运动是否为自由落体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重力大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B.只有很小的物体在空中下落才可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C.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任何物体在下落时都为自由落体运动

D.忽略空气阻力且物体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

2.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与末速度和的一半

B.某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与末速度和的一半

C.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同

D.在任何相等时间内位移变化相同

3.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的3倍,它们在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C.甲、乙同时着地 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

4.自由落体运动在任何两个相邻的1s内,位移的增量为 [ ]

A.1m

B.5m C.10m D.不能确定

5.物体由某一高度处自由落下,经过最后2m所用的时间是0.15s,则物体开始下落的2高度约为(g=10m/s)[ ]

A.10m B.12m C.14m D.15m

6.从某高处释放一粒小石子,经过1s从同一地点再释放另一粒小石子,则在它们落地之前,两粒石子间的距离将 [ ]

A.保持不变 B.不断增大

C.不断减小 D.有时增大,有时减小

7.图1所示的各v-t图象能正确反映自由落体运动过程的是 [ ]

8.长为5m的竖直杆下端距离一竖直隧道口为5m,若这个隧道长也为5m,让这根杆自由下落,它通过隧道的时间为 [ ]

9.甲、乙两物体分别从10m和20m高处同时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

A.落地时甲的速度是乙的1/2

B.落地的时间甲是乙的2倍

C.下落1s时甲的速度与乙的速度相同

D.甲、乙两物体在最后1s内下落的高度相等

10.为了得到塔身的高度(超过5层楼高)娄据,某人在塔顶使一颗石子做自由落体运动。在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下面哪几组物理量的测定,求出塔身的高度()

A.最初1s内的位移 B.石子落地的速度

C.最后1s内的下落高度 D.下落经历的总时间

11.一个小球自高45m的塔顶自由落下,若取g=10m/s,则从它开始下落的那一瞬间起直到落地,小球在每一秒内通过的距离(单位为m)为()A.6、12、15 B.5、15、25

2C.10、15、20

D.9、15、21 12.对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1s内、2s内、3s内……的位移之比是1∶3∶5∶…

B.在1s末、2s末、3s末的速度之比是1∶3∶ 5

C.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的平均速度之比是1∶3∶5 D.在相邻两个1s内的位移之差都是9.8m

13、甲、乙两位同学做测反应时间的小实验,甲同学的两个手指捏住直尺的上端,乙同学用一只手在下端做准备。当看到甲同学放手后,乙同学立即捏住直尺,发现直尺下降了0.2米,则乙同学的反应时间是(取g=10m/s2)()A、0.4s

B、0.3s

C、0.2s

D、0.1s

14、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的过程是这样的:让沙龙头的水一滴一滴的滴在其正下方的盘子里,调整水龙头,让前一滴水滴到盘子而听到声音时后一滴水龙头恰离开水龙头,测出n次听到水击盘声的总时间为t,用刻度尺量出水龙头到盘子的高度差h,即可算出重力加速度。设人耳能区别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声速为340m/s,则()

A.水龙头距人耳的距离至少34m B.水龙头距盘子的距离至少34m

C.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式为2nh/t

D.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式为2(n-1)h/t

15、关于重力加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加速度g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通常计算中g=9.8m/s B.在地面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但它们相差不是很大

C.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

D.在地球上高纬度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大于低纬度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 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变化的位移相等,则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B.加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C.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D.加速度方向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17.质点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正确的说法是 [ ]

A.若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虽然加速度减小,物体的速度还是增大的 B.若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虽然加速度增大,物体的速度还是减小的 C.不管加速度与速度方向关系怎样,物体的速度都是增大的 D.因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故其加速度是均匀变化的

18.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从v减小到v/2的时间内位移为S,则它的速度从v/2减小到V/4时间内的位移是()

A.S

B.S/2

C.S/4

D.S/8 19.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位移与时间关系是:s=2t+4t,可知()

A.物体初速度是2m/s

B.物体的初速度是4m/s C.物体的加速度是4m/s

D.物体的加速度是8m/s。

20.做匀加速运动的列车出站时,车头经过站台某点O时的速度是1m/s,车尾经过O点时的速是7m/s,则这列更车中点经过O点时的速度为()。

A.5m/s

B.4m/s C.3.5m/s

D 8m/s。

21.一辆以12m/s的速度在水平路面行驶的汽车,刹车过程中以4m/s的加速度作匀减速直线运动,则汽车在5s内的位移是

A 10m

B18m

C50m

D70m

22、一汽车从车站开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开出一段时间后,司机突然发现有一乘客未上车,急忙制动,车又做匀减速运动,结果汽车从开始启动到停下共用时间10s,前进了15m,则在此过程中,汽车达到的最大速度为()

A.6m/s

B.1.5m/s C.3m/s

D 8m/s。

23.有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在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是24米和64米,每一时间间隔为4秒,求质点运动的加速度()

22A.5m/s

B.4m/s C.2.5m/s

D 10m/s。

24.一质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1,经过时间t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2。若再经过时间t恰能回到出发点,则a1:a2应为()

A、1:1; B、1:2; C、1:3; D、4:1.25.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米/秒,1秒钟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米/秒.在这1秒钟内该物体的().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米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米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m/s

2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2

26.在平直公路上,自行车与同方向行驶的一辆汽车在t=0时同时经过某一个路标,它们的位移s(m)随时间t(s)变化的规律为:汽车

[ ]

A.汽车作匀减速直线运动,自行车作匀速运动

B.不能确定汽车和自行车各作什么运动

C.开始经过路标后较小时间内自行车在前,汽车在后

D.当自行车追上汽车时,它们距路标96m 27.一物体由静止沿光滑的斜面匀加速下滑距离为 L时,速度为v,当它的速度是v/2时,它沿斜面下滑的距离是 [ ]

C.L/4

D.3L/4

28.物体在直线上作加速运动,从开始计时起,第1s内的位移是1m,第2s内的位移是2m…第ns内的位移是 n m,由此可知 [ ]

A.物体肯定是作匀加速直线运动 B.物体的初速度为0

C.物体的加速度是 1m/s D.物体在前5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29.物体先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1,当速度达到v时,改为以a2作匀减速运动直至速度为零,在加速和减速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分别为s1,t1和s2,t2。

2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 ]

30.汽车甲沿着平直的公路以速度V0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它通过某处时,该处恰有汽车乙正开始做初速为0的加速运动去追甲车,根据上述已知条件 [ ]

A.可求出乙车追上甲车时乙车的速度

B.可求出乙车追上甲车时乙车所走的路程

C.可求出乙车从起动到追上甲车所用的时间

D.不能求出上述三者的任何一个

31.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 1s末的速度是 6m/s,第 2s末的速度是 8m/s,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初速度是 3m/s B.物体的加速度是 2m/s

C.任何 1s内的速度变化都是 2m/s D.第 1s内的平均速度是 6m/s 32.某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设它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1,运动到中间时刻的速度是v2,经过全程一半位置时的速度是v3,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

A.v1>v2>v3 B.v1<v2=v3 C.v1=v2<v3 D.v1>v2=v3

33.某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先后通过A、B两点,经A点时速度是vA,经B点时速度是v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D.通过AB段的中点时的瞬时速度等于 AB段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

34.几个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同时间内位移最大的是 [ ] A.加速度最大的物体 B.初速度最大的物体 C.末速度最大的物体 D.平均速度最大的物体

35、已知一物体第1s内由静止向右做加速度为a的匀速直线运动,第2s内加速度的方向变为向左,大小不变。以后每隔1s加速度的方向都改变一次,但大小始终不变。那么,1min后物体的位置是下列三种情况中的()

A.原位置 B.原位置左侧 C.原位置右侧

36、由于扳道工的失误,有两列相同的列车都以72km/h的速度在同一条铁路线上相向而行。已知列车刹车时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0.4m/s2,为了避免发生车祸,这两名驾驶员至少要在两列车相距多远处同时刹车?()

A.500m B.1000m C.800m D.400m

37、A、B两列火车在同一轨道上同向行驶,A车在前,其速度为10m/s,B车在后,其速度为30m/s.因大雾能见度低,B车在距A车500m时司机才发现前方有A车。这时B车立即刹车,但要经过1800m,B车才能停止。问:A车若仍按原速度前进,则()

A.两车会相撞,在B车运动了810米处相撞 B.不会相撞 C.两车会相撞,在AB两车经过31秒时相撞 D.无法确定

38、某汽车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某时刻,汽车离站已有1000m.此时有一摩托车正从汽车站出发追赶该汽车。已知摩托车的最大速度可达30m/s,若要求在2min内赶上汽车,则摩托车的中速度至少应为()

A.0.47m/s B.2.25 m/s C.0.13 m/s D.0.25 m/s

38.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将以下步骤的代号按合理顺序填空写在横线上().(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纸带;

(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路;

(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重量适当的钩码;

(D)断开电源,取下纸带;

(E)将平板一端抬高,轻推小车,使小车恰能在平板上作匀速运动;

(F)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G)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复做两三次.2

239.测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接通电源与让纸带随物体开始运动,这两个操作的时间关系应当是:

上一篇:新闻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下一篇:公司规章制度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