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大学生与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对比分析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沈阳市大学生与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对比分析(通用10篇)

沈阳市大学生与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对比分析 篇1

沈阳市大学生与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对比分析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以沈阳市大学生与中学生为调查对象,以此分析沈阳市大学生与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不同.从态度结构的`认知、情感、动机几个方面研究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从而制造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需要.

作 者:邱梅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体育部,辽宁,沈阳,110136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 中学生 对比分析

沈阳市大学生与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对比分析 篇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样本随机取了湖南一师、长沙医学院、长沙学院等6所普通高校(分别来自大一至大四)的大学生,正式调查于2014年3月实施,调查表回收截止日期为2014年5月初。对6所普通高校的300名大学生共发放了调查问卷表30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表293份,有效回收率97.7%,后经信度和效度检验,有289份合格,合格率为98.6%。后结合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2调查与分析

2 . 1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游戏所持态度的统计与分析

众所周知,体育态度是调节着个体对体育项目或所参与体育行为的一种心理倾向,其影响着个体的体育学习或锻炼效果。是个体对某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的综合体现。[1]从表1中可以看出:持非常喜欢的态度的大学生有7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4.2%,

其中喜欢的159人,在排序中占第一位,两者共占总数的79.2%,接近于总数的80%。不喜欢的人数占1.0%。调查走访得知,此三人认为体育游戏只适合中小学学生,运用到大学生体育课堂不太合适;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数占19.7%,这部分持模棱两可态度的大学生,如果不从思想认识上加以引导,也可能逐步向“不喜欢”的态度方向靠近。[2]长期下去,就会导致体育游戏在普通高校将逐步失去魅力。

2 . 2普通高校大学生喜欢体育游戏的类型倾向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此次普通高校大学生喜欢体育游戏类型调查统计,从表2中可以看出:普通高校大学生多倾向与娱乐性和观赏性强这种类型的体育游戏,健身性强却退居第三位。部分男大学生为张扬个性、增强竞争意识,在多选中侧重于竞争性强和挑战性强类型的体育游戏,部分女生则侧重于观赏性和节奏强类型的体育游戏。这和她们想通过节奏感较强的韵律来展示形体美和青春活力。

2 . 3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教师运用体育游戏满意度的统计与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持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态度的共有159人,占总数的57%,不满意的多达105人,占总数的36.3%,排序第一。

与表1相比较,明显可以看出,持不满意态度的这部分大学生,他们是喜欢体育游戏项目本身,不满意的原因是由于体育教师的运用方法不当等原因而造成的。

2 . 4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教师运用体育游戏不满意原因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此次调查发现:普通高校大学生对教育教师所选用的体育游戏不满意的原因排序第一位的是不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实地走访调查得知,个别体育教师课堂上还在用“推小车、叫号抱团、小青蛙跳荷叶”等适合中小学生体育游戏项目。对大学生而言,太儿童化了;原因排序第二的原因是缺乏新颖性。课堂选用的中小学基本都学过、用过、玩腻了的体育游戏项目;原因排序第三是缺乏实效性。据个别大学生反映,体育教师选用的体育游戏,个别同学在课的基本部分前就累倒了,其他的还没有热身;缺乏监督管理和缺乏评价是导致当前大学生不喜欢体育教师所选用体育游戏的另外两个主要原因。分别占51.4%和46.7%,均在半数附近,问卷上大学生所填写的原因是由于体育教师的疏忽管理所致,大学生认为体育教师不认真当“裁判员”,也不做总结性评价,仅仅是让大学生在玩中热身、或放松或凑时间热闹一会而已。(见表4)

(注:表4中105人数来源于表3中持不满意态度的大学生)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教学实践已证明,利用好体育游戏服务于教学,还可以起到弥补体育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因为体育游戏项目可以不受场地、器材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对课堂教学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调查显示出,大学生喜欢体育游戏项目,游戏类型上喜欢娱乐性、健身性、竞争性、节奏性、挑战性和观赏性都比较强的体育游戏项目。但对体育课堂上教师所选用的体育游戏不满意。原因是多维的,主要原因分别是缺乏新颖性、缺乏实效性、不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缺乏监督管理和缺乏评价。

3.2建议

3.2.1注重主体性原则

新课改强调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高校体育教师在选用体育游戏时,要以当代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为基础,结合本节课基本部分的重难点,合理选用适合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游戏,突出主体性原则。

3.2.2注重体育游戏的筛选、整合和创新

建议从生活实践中、从众多民间体育游戏中,筛选、整合和创编新体育游戏,来辅助体育课堂教学。尤其是要发挥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他们发散创新思维,创编出新的具有新颖性体育游戏,一方面可以激发出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体育教师的收集、整合与实现教学相长。[3]

3.2.3要注重实效性

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所用的体育游戏要注重实效性。例如:在课前准备活动中,运用体育游戏的目的就是达到身体完全活动开,积极性调动起来,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做准备,同时还能避免在运动中肌肉拉伤等安全事故发生。例如:足球游戏中通过颠球、带球绕障碍、小组传接球比赛等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大学生都在热情、认真投入到游戏之中,则游戏目的就达到了。[4]

3.2.4要加强监督管理

大学生在做体育游戏时,尤其是体育教师不能放任自流,闲而旁观之。要当好“裁判员”,运用体育游戏规则,公平、公正地对游戏全程进行监督管理,赏罚分明,才能满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进而促使大学生爱上体育游戏项目。[5]

3.2.5游戏后的评定要客观公正

沈阳市大学生与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对比分析 篇3

摘 要 本文根据本人多年的基层体育教学经验,结合对本校学生的大量调查走访,较为深入的分析了中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态度,并据此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改革措施,希望对基层体育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中学 体育教学 学生态度 改革措施

通过与本校各科教师的交流,大部分文化课教师认为学生对体育教学应该是呈支持态度的,而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却反映,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找各种理由与借口不参加体育活动,这就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态度并不全部都是喜欢与支持的,本文就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走访对中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态度做了着重分析。

一、中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态度

为清楚了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态度,取长补短,更好的开展进一步的体育教学工作,根据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及对本校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走访工作,发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态度,喜欢与不喜欢的比例大概为6:4,而学生喜欢与不喜欢的原因却有所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中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原因

1.体育教学可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本身具有强身健体、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能,而体育教学不仅将体育运动更加系统化,也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为己用,使自身体质得到有效改善,同时,通过体育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整体体质水平。

2.通过体育教学可降低学生肥胖指数对学生体型塑造有促进作用。

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起居饮食,对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营养尤为重视,由于缺乏专业养生常识,一味给孩子吃各种高营养的东西,不但无法起到促进孩子身心发育的作用还会导致中小学生肥胖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为孩子的身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据科学证实,通过体育锻炼进行健身减肥是当前最为健康的减肥方式,而体育课又是较为固定且当前大部分学生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因此,通过体育教学可降低学生肥胖指数对学生体型塑造有促进作用。

3.体育教学具有缓解学生压力的效果。虽说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已有十几年时间,但各地中学为提高学校知名度、维护学校名誉,当然也为学生能有一个好的前程习惯性的将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成果的最重要标准,学生也因此需要承担来自学校以及家长所施加的双重学习压力,学校为提高升学率往往会想尽办法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而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落后于其他学生也会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等,而没有考虑到处于青少年学生如果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会使其出现压抑、烦躁进而抑郁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此时,学生就需要一个可以合理、有效的释放压力的途径,而体育课相对来说时间固定且开展方式与内容也更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因此,通过体育教学可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有效释放,为其今后更好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4.体育教学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信心的获得是需要通过一定途径,有些人的自信可能来自于优越的家庭条件、出众的外貌以及优秀的学习成绩,但具备以上条件的学生必竟只占少数,大多数学生是无法通过以上途径获得自信的,而体育教学则可通过对教学任务及目标的调整达到增强学生自信心的目的。

(二)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分析

1.部分学生怕苦怕累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去。由于当前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典型四二一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往往对唯一的孩子较为溺爱,很多事情都由家长代劳,这也就导致很多学生行力能力与意识较差,而体育运动本身就有一定的运动消耗,这也就成为了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生本身体质较差,参加体育活动感觉吃力。因体育教学考核机制还不完善,一部分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与目标,使一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时较为吃力,这一部分学生自然对体育教学颇有微词。

3.部分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有限。由于多年来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无法得到其应有的重视,导致一部分学校没有专业体育师资的配备,这就将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模式,因此,会有部分学生因此而不喜欢体育课。若教师缺乏专业素养,也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不够融洽,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常见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明确教学目标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体育教学主旨

体育教师应积极响应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以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指导方向。因此,体育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增强学生整体体质水平的同时,从根本上使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态度得到改观。

(二)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研究发现,因体育教学在教学方法与内容的选择上比其他科目更加灵活,因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也显得更为自然,因此,体育教师可通过对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合理安排,分阶段对学生的优良品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接力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保证教学收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应定期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另外,在体育新教师的聘用方面要严格把关,为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以及改观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丽君,苏庆永,马卫东.高校研究生的体育态度、动机、兴趣的调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02).

[2] 陈佩华,王家林.普通高校研究生与本科生体育态度及行为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沈阳市大学生与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对比分析 篇4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校园生活的陪伴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师生实际并不平等,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又具有象征或符号意义。那么,学生们当然会“在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凡是事业有成的人经常会说:“态度决定一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如语言、口气、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是否有同情心、正直、诚实、有礼貌,还是生硬、虚伪、粗暴等,都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其作用直接反应在实际教学效果中。学生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察到教师的态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畅、很轻松;当我们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

教师的态度怎样影响学生?

一、教师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进出校门下车推行,随手捡起地上的杂物,不随地吐痰,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与人交流温和坦诚而不是动辄发脾气,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品格、修养等

二、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课堂教学严谨、细致,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它当然会影响教育计划的有效性,会影响教育者的正确决策。从而对整体的教育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老师的态度会逐渐被当事人觉察。会在教育对象身上产生回应,而回应又会加重负面影响。

教师有两种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一是忽视。教师长时间把某些学生放在视线之外,不在意,不关心,不了解。二是轻视。教师一般不会有意为难学生,整他们,但有些教师会对那些与自己闹对立或“屡教不改”、“没有长进”的学生.暗含不屑,认为“不可救药”、“没有希望”,因而把他们“打入另册”,有意地不予理睬。

一般来说,学生会有两种回应:一种是那些迷信教师权威、相信教师言行都有符号意义的学生,他们会在老师放弃自己的同时,自己也放弃了自己,形成所谓的“破罐破摔”,放弃相关学科或全部学科的学习。另一种是年龄较大、自主意识较强的学生,他们会产生对立情绪。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这些学生力求在非主流文化中寻找支持.除了少数人会通过自我奋斗去“证明”自己以外。其他学生常选择同教师“作对”,用所谓的“英雄”行为来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最终形成所谓的“双差生”,形成班级中的另类。在非正式场合,这类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恨”老师的情绪,他们会以“气老师”为荣.会把“就不好好学习”视为对教师的反抗或惩罚。他们的意识有相当的扭曲成分,他们对教师的指责也不尽符合事实,他们的问题会发展到或超出学习困难,但是,他们的问题却是由师生关系不良、由学习困难开始的。

三、教师积极的亲和力对师生间情感的影响

热情回应学生的问好,主动与学生交流,闲谈(关心学生的衣着、身体、家庭事件等),美国一位教育家在对9万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后,归纳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①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②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她不

会在他人面前把你像猴子般戏弄。”③耐性——“她绝对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能做到为止。”④兴趣广泛——“她带我们到课堂外去,并帮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⑤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和笑容使我很舒畅。”⑥公正——“她会给予你应得的,没有丝毫偏差。”⑦幽默感——“她每天会带来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⑧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⑨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⑩伸缩性——“当她发现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12)颇有方法——“忽然,我能顺利念完课本,竟然没有察觉到这是因为她的指导。”

显然,学生对好老师与坏老师的评价主要是以教师的态度为参照标准的。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态度被认为是对学生的“心灵施暴”或“心理虐待”。施暴和虐待有的是有形的,有的则是无形的。有形的是指教师直接用语言、手势、强烈的脸部表情等,来嘲笑、侮辱学生,使之受到伤害。而无形的则更可怕、更隐蔽,国外有心理学家称之为“看不见的灾难”。

作为教师要清醒认识到学生只是暂时的社会角色,其人格.是平等的。他们是受教育者,是发展中的人,存在问题是正常的,有赖于教师的教育。

1.语言方式。言为心声,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态度情感,教师应该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

2.动作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人的态度情感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外部的表情动作而流露出来。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使学生产生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

3.眼神方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讲课时,眼睛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使坐在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看见我了,老师在跟我点头呢!”

“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学生情感激励的实施策略与思考

情感激励是指运用情感手段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情感激励,在某种刺激的影响下,使学生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本质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班主任作为班级各项工作的“总枢纽”,是全班学生团结协调的“调节器”,必须学会与学生以心交心,注重用真心感化学生,用真情关爱学生,科学实施情感激励。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主要的是学会赏识、学会表扬、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学会关心。

一、学会赏识

最近看到周弘老师的事例,很有感触。他所提倡的赏识教育使女儿周婷婷由一个自卑自怜、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自信自立、处处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大学生,原本备受命运嘲弄的父女,反而更多地享受到了生命成长的快乐,同时周弘先生也由一个普通的、曾经羡慕所有父亲 的父亲,成为改变了千千万万家庭孩子命运的教育专家。可见赏识教育会给人的生命历程带来巨大变化。

(一)赏识的本质就是爱。教育实践与日常生活中常看到家长主动或者被动地给孩子买许多漂亮衣服、零食等等,宁愿抠自己也不愿让孩子受委屈,目的只有一个:只要你好好学习,怎么都行。而在学习中却出现了不懂得赏识自己孩子的种种行为: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拔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甚至殴打的滋味,尝到了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长此以往,学习便成了一种无尽的苦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的幼芽正被无情地掐掉。

日本大教育家铃木是这样对待一个让父母感到失望的学小提琴的孩子:当男孩吱吱呀呀拉了一遍,比青蛙叫好不到哪里去,母亲拉长了脸,而铃木却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把搂住孩子说:

“天哪,你拉得太好了,太动听了,你再拉一段给我听听好吗?”孩子激动得脸都红了,接着又拉了一段,比第一遍好一些。母亲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拉完了,铃木又是鼓掌又是表扬,到走的时候,孩子已完全沉浸在了小提琴神童的感觉里。母亲悄悄问铃木先生:“我真搞不懂,你怎么能在孩子面前说假话呢?明明我儿子拉得难听,您还夸奖他?”铃木回答道:“你有没有发现,我第一次表扬他时,他的眼睛一亮,这说明孩子受到了震荡,心灵开始转变了,感觉找到了。”只要施教者充满爱,保持赏识的心态,让孩子的心灵舒展开来,这样就会使教育成为学生与父母、教师健康互动、幸福成长的教育。

(二)赏识是促进学生良好性格形成和发展的推进剂。在课堂教学中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往往对某些学生产生偏爱,并有较高期望,在课堂上对这些学生常有激励之词。结果这些学生期盼上该老师教的课,课堂上情绪饱满,回答问题时很有信心,对老师的指令心领神会。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在于教师赏识这些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形成向上的力量和信心,进而发展为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

学生都喜欢和教师搞好关系,希望得到教师的喜欢,特别是自己尊敬的教师。他们往往认为教师对自己的情感态度反映着班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一种评价。经常遭受冷落、训斥的学生,往往因此体验到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否定和排斥,产生一种被遗弃感、压抑感和自卑感,以及嫉妒怨恨的心理,感到别人不理解他,易形成抑郁、冷漠或暴躁的性格,从而影响性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保持谨慎的态度是很有必要的,让每个学生时刻都感到教师在赏识他,并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来体现,这样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满足的情绪,促使其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注重赏识过程,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一提到赏识,很多人本能地认为赏识就是表扬加鼓励,实际上这完全误解了赏识教育。

首先,赏识并不是不能进行批评,而是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只是要注意策略,要与学生站在同一立场上,特别不要以讽刺、挖苦的方式批评学生,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规则,一种学生乐于接受,并有能力承担其责任的规则,这样学生的行为会得到有效的控

制和改善,一旦犯规,学生会主动接受批评,因为这是他应承担的责任。

其次,赏识并不局限于优等生,否则就是对赏识教育的误解。赏识注重的是过程,它包括一直保持优势的优等生,也包括正在进步的中等生,还包括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勇敢地准备改正的落后生。在赏识过程中,只评价学生的具体行为。比如在课堂上学生表演了自编的歌舞,教师给予评价,不要笼统地说:你真棒!你表扬的原因是因为学生表演得精彩呢?还是因为有勇气上台表演呢?最好给予一个具体的行为评价,比如说“你表演得真棒!”,或是“##同学能有勇气上台表演,让我们为他的勇敢鼓掌!”这样学生就能够清晰地感到自己被赏识的原创动力。与此同时教师再说些期望的话语,学生便可以此为基础,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学会赏识学生,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赏识,拥有一颗开放心,能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教育者就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学会表扬

一是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长处和短处,作为班主任,不能以“医生心理”去对待人,而是要辩证地、客观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优点要善于发现,及时肯定。作为一个教师,你可以不知道学生的短处,却不能不知道学生的长处。

二是要把握分寸。就是表扬要适当,要坚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相反,如果表扬不尊重事实,片面夸大,凭空“拔高”,甚至无中生有,张冠李戴,表扬就站不住脚,说的话就没有人听,在学生中就没有说服力。口头表扬时,起初可以放宽行为范围,然后逐步缩小表扬的范围,并把口头表扬过渡到一个间歇的强化上。这样不但可以使行为得到延长,而且可以避免表扬过多。过多的表扬会引起人家反感,觉得你在捉弄人、讽刺挖苦人。

三是要讲究艺术。在方法上,有的时候,举手投足之间,就完成了一次表扬。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语。在时机上,一般来说,在一个好的行为发生后,要立即给予表扬,两者的时间间隔越短,表扬效果就越好。在对象上,注意兼顾层次,不能始终把赞扬集中在那些比较听话、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要避免教育中的“马太效应”。

三、学会尊重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的一种高层次的需要。现在的学生,渴望尊重、追求平等的需要表现得比过去更为强烈,他们喜欢和老师平等交流和沟通,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尊重人、信任人,可以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激发学生自尊心和责任感,可以创造一种愉悦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学会尊重,首先是要平等待人。在班级内部,学生与学生之间,尽管在学习成绩、家庭贫富、综合能力上有种种差异,但在人格上却是一律平等。作为教师,绝对不能嫌贫爱富,对“后进生”讽刺挖苦,一定要用真心爱生,用真情待生,视学生如儿女,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同一个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学会尊重,要胸襟开阔,也就是要有容人之量,包括容人之短、容人之过、容人冒犯。容人之短,就是允许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缺

点和不足,作为教师就要努力扬长补短;容人之过,就是对学生出现的失误要区别对待,该究则究,当容则容,人难免有失误和过错,不能抓住学生的“小辫子”不放;容人冒犯,就是容许学生与你的意见不一致,甚至顶撞你。

学会尊重,还要有包容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有个怎么看的问题:以欣赏的眼光看,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越看越可爱;用挑剔的眼光看,就会感到他们浑身都是毛病,越看越不顺眼。可以这么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没有个性的班级就没有活力,当然,还要处理好个性与班级集体共性的关系,要把个性融入共性,为共性服务。

四、学会沟通

沟通是人们通过语言、文字、表情、行为、通讯工具等进行的思想和认识的交流。《有效的经理》一书的作者兰斯登认为,沟通就是“在一群人面前,说明一个想法,交换观点,并且赢得别人赞同的能力”。情感上的沟通,能够使人们互相交换彼此的观点和意见,表达喜怒哀乐的情绪,分担挫折,分享快意,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现代学生思维活跃、思想激进,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会说出来,不会去刻意隐瞒什么。作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用沟通去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进而形成良好的内部关系。

实施有效的沟通,一是用目标引导激情。美国心理学家佛隆姆认为,人们有了某种需要,这个需要就会引起人们用行动去实现目标。当这个目标还没有实现时,这种需要就变为一种期望。期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因为它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鼓舞人们努力奋斗去实现预定的目标。教师在制定计划时,要设置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话题,大家都围绕这个目标,使全体班级成员的心理定势指向凝聚一致。设置目标时,一定要走群众路线,让大家都来参与,这样目标设置好了,大家的认识也统一了,主人翁意识也强化了,也就完成了第一次有效沟通。

沈阳市大学生与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对比分析 篇5

周平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

摘 要: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发育的旺盛期,是其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当代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身高、体重等生理指标大多都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心理也日趋成熟。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所以健康,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对于一个国家是十分重要的。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要求促进青少年茁壮成长,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但是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却日益严峻。以江苏省常熟市初中阶段学生为例,通过多个方面研究体育课程设置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实施的对策。

关键词:体育课程设置;学生体质;课程标准

一、当今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由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今的青少年身高普遍有所增长,而且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率也有了较明显的下降,这都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带来

的。但是同样也给学生体质健康带来了许多问题。特别是身体素质上不少指标下降,比较突出的是柔韧性和耐力的下降。在中国举行的中、日、韩三国青少年学生体能对抗赛定向越野赛的比赛中,日韩学生表现优秀,而中国学生却体力不支,有的甚至在比赛中中暑而退出比赛;在攀登居庸关长城时,日韩学生中间休息的情况较少,而许多中国学生则气喘吁吁,中途不停地休息。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中国学生运动的耐力水平和恢复能力都远远低于日韩学生。

从最新的调查报告上看:初中毕业生在近两年的征兵中因体检不合格而被淘汰的比率高达60%以上。通过对常熟市中学生~的健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肥胖率比2007~上升了1.2个百分比。因此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学生面临的一大问题。我们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幅度增大,特别是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力量素质、柔韧性素质、爆发力素质等。在调查中,有一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是不重要的。其原因是运动场地差、体育器材不足。在教学上老师先组织教学,之后由学生自由练习,这样的“放羊”式教学在实际中仍然存在。

二、初中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出现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样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那么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呢?首先是家庭教育的因素。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将巨大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家长的思想观念中,文化成绩优秀就代表孩子是优秀的。这样的观念偏离了教育的方向,与提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相背离。而且这样的观念让学生一心扑在学习上,让他们慢慢脱离了社会生活。另一个由家庭引起的问题使现在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大大减少。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家长都没有时间精力去陪孩子运动。

其次是学校的因素。现如今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学校一般只重视理论学习,体育锻炼在学校的执行并不强。虽然国家出台了提高体质健康的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在许多初中,特别是初三的学生,由于学业紧张,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经常被文化理论课占用。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比如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减少,更多的孩子深受网络影响,沉迷于网络世界;学校体育硬件设施缺乏,运动场地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体育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缺少创新,难以调动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体育课程设置对常熟市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

1.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影响

因为体育课程内容是为了配合体育目标而制订的,所以其制订依据不同目标和不同层面的需要。首先是课时的安排,根据国家的规定,初中体育课程至少要三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个要求还是没有达到。而且体育健康的理论课往往被其他文化课占用,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课时数。

在课程结构上,体育课程一般都是由体育课、课外活动和体育理论知识课构成的。

对于课程的制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本土特色,在大纲规定教材的前提下进行课程结构的制订。通过对常熟市初中阶段学生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学校的体育课程结构更倾向于体育课,而课外活动和理论活动所占的比率较少,特别是在体育心理课程的安排上。在教学中,教师更多注重的是运动项目的`开展,而在理论上注重的比较少。国家要求开展一小时的体育活动,这活动在实际中是有开展的,而且也达到了一小时,但是这一小时的活动质量却不尽如人意。

体育课程教材对于学生的体质健康也有着一些影响。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载体,不管是对教师教学计划的制订还是学生的预习、复习都有重大影响。所以教材是否体现时代性,是否符合教学实际和实用性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影响很大。而这也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质量,从而影响学生体质健康。

在教学方法上,体育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吸引学生眼球,引起学生兴趣,带动学生更投入地参与体育活动。

2.体育课程评测方法设置的影响

体育课程评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体育课程的学习目标,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体育课程评测中,应该以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习进步的水平和努力的程度为前提,理性又不失感性地进行评价。然而,在实际的调查中教师一般都是以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评测的。因为受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和体育中考的影响,选拔性地评价学生成了教师的评测方法。由于这样的方法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状况,所以容易挫伤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学生都不喜欢上体育课。在过去的课程评测中,老师往往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所以教师与学生经常站在对立面,这也让学生感觉到对体育评测的恐惧。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恐惧,又怎么可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呢?

3.体育课程目标设置的影响

学生对于体育课程有一定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对于教师而言,体育目标设置有利于教师把握课程安排的内容和方向。教师在体育课程目标的设定上应该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其目标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目标。通过研究调查发现,现在许多中学生将体育课程目标定为完成考试项目,这样的情况在女生中尤为明显。学生上课的目的是完成考试,这样的想法让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程,甚至会产生厌倦。

四、改善体育课程设置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的对策

1.转变观念,注重对学生体育健康状况评测的多样化

一些学校认为:体育成绩再优秀,也不能在升学中起到太大的作用。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体育价值,提高学校和家长的体育意识,从而改变教师、学生的体育观念,让其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进行体育健康评测时因人而异,注重学生的发展状况,不应该仅仅根据死板的数据进行衡量,而应更多地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和健康成长。采用多样的方法综合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表现,让学生改变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的学习目标。

2.加大体育硬件设施的配置

在许多学校体育器材的质量和数量都存在问题。由于体育器材的使用频率高而且更新换代的时间长,导致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器材供应不足,许多体育活动无法开展。针对学生数量大而器材少的情况,相关部门和学校应该增加体育器材的配置,满足学生的要求。购置质量较好的器材,对器材进行日常维护,以延长器材的使用寿命。努力开放校内外的场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课程,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有充分的场地。

3.改善教学方法,完善体育课程内容,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加大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力度。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运动项目从降低难度、简化规则、简化技术等方面进行改造,挖掘中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引入课堂,通过改造使其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还可以增加富有趣味性的民间体育项目,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特色,但最终都是为达到学生锻炼身体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更多地与学生进行互动,避免过去学生在流汗,老师在旁边看的情况。让教师与学生在一些体育项目中共同互动完成,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归属感。

在中考问题上,处理好体育课程与中考之间的关系。初中阶段体育课程开展的目的不是为了体育中考,而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避免在体育课程中过分强调中考成绩。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发育的旺盛期,是其由儿童阶段走向成熟

的过渡阶段,当代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身高、体重等生理指标上大多都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心理也日趋成熟。常熟市初中阶段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是较好的,但是在速度、耐力和力量上存在不足。这样的不足是中国青少年普遍存在的。而教材运用的不充分和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也是比较明显的。体育课程内容的不完善影响着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积极性。还有场地和器材不足的问题等。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清晰地发现了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一些问题,同时我们也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相信这些对策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李小莉。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侯乐荣,张艺宏,秦朗,等。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0.

[3]于道中。体质健康概念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4.

[4]王坦,张志勇。现代教育科研[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5]魏俊民。体质与健康关系的定性分析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沈阳市大学生与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对比分析 篇6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2011、2012、2013级运动训练专业共13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满分=5。

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满分=5。

通过中国期刊查阅收集与态度、体育态度、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等相关的文献,通过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查阅收集相关书籍资料。

1.2.2问卷调查法

在王纳新体育专业学生学习态度调查问卷[2]基础上,设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理论课与技术课学习态度调查问卷》,问卷“克朗巴赫系数”效度系数为0.91,重测信度值为0.86,表明问卷有效可信。

共发放问卷132份,回收120份,有效问卷113份,收率91%,有效率94%。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19软件对收集到的问卷所得数据做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 . 1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专业理论课与技术课学习态度总分比较

结果如表1显示:一、三年级和专业整体理论课学习态度总分低于技术课学习态度总分,差异非常显著;二年级理论课学习态度总分也低于技术课,有显著差异。无论理论课还是技术课学习态度总分,二年级均是最低。

结果表明:无论从年级或是整体上,学生的理论课和技术课态度水平都较差;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学习态度远差于技术课的学习态度。其原因可能是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在技术的专项性极强、在校学习文化层次差异较大、学习氛围不乐观,尤其是多年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自我约束力不强,自律意识尚未建立等特点。同时,运动训练学生较强的特殊专业性,即“体育技能”的功能十分突出,凭借出色的专业成绩,进入大学学习的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由于长期从事专业训练,使学生偏重于技能的提升[3]。

年级间的比较结果表明:三年级学生理论课学习态度最好,一年学生技术学习态度最好,无论理论课还是技术课,二年级的学习态度相对来说都是最差的。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大一学生刚升大学,还未来得及改变高中时期的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故而理论学习态度较为认真;大三的学生即将进入大四面对就业的压力,明白只会做不会教也无济于事,专业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同样重要,自然要更加认真;而大二的学生已经融入大学相对自由学习的气氛,秉性不拘小节,学习主动性差,比较散漫一些,因此学习态度稍差。

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可能是一年级学生升学后,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发现了很多强手,有竞相追逐之势;三年级学生已经到达一定的年龄,身体素质各方面都已经到了一个饱和的状态,在专业技能方面没有多大的升值空间,故而次之;而二年级学生可能是觉得自己技能已经到了一定的水平对所设课程兴趣缺乏,所以技术课学习态度较差。

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满分=5。

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 . 2运动训练专业专业理论课与技术课学习态度认知维度得分比较

结果如表2显示:在认知维度上,不同年级或年级整体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课学习态度也都没有明显差异。无论理论课还是技术课学习态度认知维度得分,二年级均是最低。

结果表明:在对专业理论课和技术课的认识上,运动训练各年级及专业整体对技术课或理论课的认知无明显区别,且都居于偏低水平。可见,学生对不同性质专业课程的重要性、价值等都没有足够的认识,要么没有重视,要么认识不到其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二年级学生在态度认知维度的水平上最低,且理论课认知与技术课认知趋近一致(显著值接近1),这反应出二年级学生的不分科目性质的低基本学习态度。这种现象的存在可能受多方面的影响,如当年招生的生源特征、年级的管理、专业理论或技术课老师引导等因素。

2 . 3运动训练专业专业理论课与技术课学习态度情感维度比较

结果如表3所示:专业整体情感得分水平与总分一致;二年级在理论课学习态度的情感维度得分最低;各年级学生理论课情感维度得分均低于技术课,都有非常显著差异。

结果表明,学生对理论课学习在情感上是比较消极的,与态度总体一致。从问卷选项看,学生对学习理论课在情感上有对内容的厌倦,也有对教室安坐的不适,甚至有对教师的逆反。这可能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有关,与理论课课堂气氛和课堂要求有关,也可能与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关。

2 . 4运动训练专业专业理论课与技术课学习态度行为意向维度比较

结果如表4所示:整个专业学生态度的意向得分水平较低;在三个年级中,二年级学生两类课程的学习意向得分均为最低。学生对理论课和技术课行为意向的比较,一、三年级和年级整体表现出非常显著差异,二年级表现出显著差异。

结果表明:从数面上看,无论是对理论学习还是技术学习,学生态度各成分的得分中在意向得分都是最低,说明由态度转化到行为的关键因素处于消极状态,这与可观察到的学生实际学习行为更相符。

学生学习态度上的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的。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快速提高,而在品性上还不完全稳定成熟。因此,对不同类型课程学习的认识强于情感和意向;意向是态度中最低水平的成分,则说明作为刚成年的大学生在执行力和自制力方面还较差。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无论理论课还是技术课学习的态度得分均不理想,认知强于情感,情感强于行为意向。

(2)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总体态度差于技术课;认知维度上,理论课学习与技术课学习无差异;情感维度和意向维度、技术课学习态度要好于理论课学习态度。

(3)二年级学生无论是态度总体还是认知、情感、行为意向都是三个年级中最差的,这可能与招生生源,年级教、辅人员引导等有关。

3.2建议

(1)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建立良好的普遍学习态度,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更要规建合适途径将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和热情转化实际学习行为。

沈阳市大学生与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对比分析 篇7

【关键词】中学生家长 体育行为 体育态度

1 前言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在很大的程度上将影响着孩子的态度、习惯和行为,父母对某一事物的态度、行为将会影响着孩子对同一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家长的体育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样影响了其子女在体育方面的行为。作为中学生的家长,能否良好地运用其体育教育方式,能否通过体育活动密切家庭关系及改善家庭生活方式,将决定子女将在什么样的家庭体育环境中成长。

从大量文献中对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进行鉴定,并通过自编学生基本情况及体育行为问卷和家长的体育态度及家庭基本情况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并访谈一些家长,了解了中学生体育行为及家长体育态度的现状,并分析其中的影响,从而帮助解决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使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能够更好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调查对象和方法。

2.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泉州市区及郊区的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及家长。其中,对初中抽取了4所学校。共发学生和家长问卷250份,回收221份,删除无效问卷11份,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为95.59%。对高中抽取了4所学校共发学生和家长问卷250份,回收210份删除无效问卷10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95.2%。合计总共回收有效问卷410份。

2.2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的资料,并听取了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相关专业教授和导师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有关的调查问卷。并在为期一個多月的实地调查中,访问了近百名的学生及其家长,了解该校学生的体育行为现状及其家长对体育态度的情况。

(2)文献资料法:通过INTERNET和手工查阅体育类学术期刊和体育教育专著,对有关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3)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 FOR WINDOWS,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和比较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泉州市中学生体育行为的现状

从学生的参与行为上看,泉州中学生中男生绝大多数较喜欢球类的运动和相对富有竞争性和对抗性的体育项目。相比较,对田径类运动较为冷淡。其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球类活动灵活些,有趣些。而田径类活动比较呆板枯燥,难度较高。女生较喜欢小球类的运动和能够陶冶情操,塑造形态美和动作美的体育活动项目。

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上来看,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更趋向自主性的课外活动。

从观赏行为上看,绝大部分学生没在其中花费时间。

从价值认识上看,大部分学生都认可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却对体育课的热情不高。绝大多数的中学满意程度偏低。

调查结果显示:球类运动项目是中学生较为喜欢的。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不够。对体育课的重视和喜爱程度不高。通过访谈结果得出:学校体育设施差,器材的缺乏和高考面临的学习压力也是导致此状况产生的重要因素。

3.2泉州市中学生家长体育态度现状

从家长对体育的认知方面看,大部分的家长认为体育运动对保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家长对健康观念普通有所提高。从家长对体育情感方面来看,大多数的家长都喜欢进行体育运动。但从家长的体育行为来看,却较少数家长实际进行体育活动。从消费上看,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经常从事体育旅游、网球、台球、保龄球、健身器活动的家庭,一般经济条件较好。月收入在1500以下的家庭体育消费主要是用于购买体育服装和观看比赛;1500-3000元的家庭消费主要是体育器材,保健品和服装。而3000元以上的家庭体育消费的主要是旅游体育器材和培训。总体来说大部分家长都愿意进行体育消费,只有少数家长认为体育无须花钱也不愿进行体育的投资。

3.3家长体育态度对中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形成以后会对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及其效果产生重要的关系;体育行为是个人或群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体育意识的支配和动机的驱动下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它主要包括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观看体育节目和书刊的时间和体育的消费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家长的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及体育行为意向和学生的体育行为之间都成弱的正相关。对学生的体育行为上来看,相关程度最大的是家长的体育情感,然后是体育认知,最后是体育行为意向。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说明家长的体育情感越高,对其子女体育行为的影响程度也越高。所以说提高家长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和认知程度,对其子女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3.4学生体育行为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检验

初中生和高中生体育行为相关程度最大的是同学朋友其次是教师,然后是父母,最后是社区。然而,父母在对子女不同年龄阶段上体育行为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其影响程度随着子女年龄增大而降低。分析可得:如果父母同学朋友的体育态度、行为较好,学校对体育教育重视,那么学生的体育行为也就较好。

4讨论和建议

4.1讨论

(1)泉州市大多数中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运动量都不够。大部分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体育课。认为其原因主要是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多采用“注入式”、“强制式”等方法,抑制了学生情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2)泉州市多数家长的体育态度中的体育认知、体育情感都较好,但是与实际的体育活动行为并不一致,根据访谈得到的资料认为多数受到客观因素比如职业、工作时间、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制约。

(3)在调查分析中发现家长的体育态度与其中学生子女的体育行为成弱的正相关。而与其相关较大的为同学朋友和教师。说明了学校教育还是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起辅助作用。并且,家庭教育随孩子年龄的增长其作用也越来越弱。但是,家长对子女在初级阶段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2建议

(1)学校体育教育应根据学生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开设体育选修课以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兴趣爱好,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向学生提供确实有效的体育教育。真正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使他们将来能成为家长时具有良好的、稳定的体育态度。

(2)孩子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家长要提高自身的体育意识,养成正确对待体育的态度,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努力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并持之以恒,养成习惯,这样起到了模范作用,让孩子感到体育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么就容易养成锻炼的行为和习惯了。

(3)学校应当定期邀请家长召开体育讲座和会议。向家长传播体育知识和正确的体育观念。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与学好文化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真正为孩子减负,使家长从片面关心子女(只强调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成长转变到全面关心子女(德、智、体、美)成长。

沈阳市大学生与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对比分析 篇8

关键词:体育 情感 健康 成长

一、要把体育与健康课堂作为师生情感的交流场

过去,体育教育过于强调技能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造成师生间的“情感空白”。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起心心相通的桥梁,才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

1.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

体育教师面对的是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因此要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真诚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获得心灵沟通,师生才会成为朋友,甚至合作伙伴。这样可以使体育与健康课成为学生的乐园,寓教于乐。

2.用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关爱。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用温暖的目光注视学生,用热诚调动学生、用细节感染学生,用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使学生如沐春风。

3.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

体育教师要把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要以亲切、热情、平等的授课态度,把尊重和信任送给每一位学生,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营造轻松、民主、舒畅、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师生间自然形成一种心灵相同的情感交流和体验。

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体育教师必须加大情感投入,努力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共振”,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学习。

二、要让体育与健康课成为学生情感健康发展的乐园

一个人的情商要比智商更能左右一个人的成功,所以,体育与健康课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商。

1.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满足学生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使他们无拘无束地成长,以健康、自由的心态去学习、去创新。心理学家哈里斯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持积极态度和较高期望,与学生相处时的气氛比较和谐、融洽,学生将有机会学习更多的知识,并积极合理地表现自我,建立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避免用消极的态度和否定、贬低、压抑、不公正的方式对待学生。要在学生周围形成一个情感场,使课堂成为孕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乐园。

2.营造民主、平等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建立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把握好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鼓励学生勇于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形成良好的习惯,这对学生的自主、独立等个性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体育教师和学生切忌轻率地否定、责怪或讽刺他人,而应该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尤其是对那些独特、新颖的见解和观点,应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赏。这样才能营造和谐、民主的体育与健康课堂,形成培养激扬创新的意识、创新精神和自由驰骋创造性思维的天地。

三、要让体育与健康课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从某种意义来说,失败能促进学生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成功。但对于一个毅力脆弱、信心不强的学生来说,在体育教学中总是经历失败而很少品尝成功的甘甜,甚至从未品尝过成功的喜悦,就很难以持久的动力去发展,去战胜挫折和失败。现代心理学表明:一个人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发一百次追求成功的欲望。在练习过程中,成功的欢乐往往会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参与更多练习。学生通过一番积极的练习后,会有一种强烈的期待感。如果他们对自己的表现是满意的,就会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如果不满意,就更希望教师能诚意地指正。这时教师的态度和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练习情绪。因此作为教师,不管对学生的表现是否满意,都要十分重视,认真对待,给以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励。学生的基础各有不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与自身进行纵向比较,看看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样无论是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还是身体素质差的学生都能享受到进步的欢乐,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积极参与的热情,从而不断去追求新的进步。

总之,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上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体育与健康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收获成功的乐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一片成功的欢歌笑语中走向更大的成功。

沈阳市大学生与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对比分析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乌鲁木齐市的初中学校中随意抽取了第11中、29中、7 0中、7 3中和新疆师范大学附中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国内相关初中学生体育健康态度的文献。

1.2.2 问卷调查法

在乌鲁木齐市的初中学校中随意抽取了第11中、29中、70中、73中和新疆师范大学附中的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然后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这些学校中共有效调查对象432名学生进行调查, 其中男生212人, 女生220人。在整个问卷调查中共发放问卷450份, 回收问卷440份, 回收率为97.8%, 有效问卷432份, 有效率为96%。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和SPSS10.0软件对调查所取得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健康的理念

所谓体育理念是人们对未来体育发展或体育面貌的一种理想期盼, 或者可以理解为在对体育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体育观念和理性信念[3]。人们对健康的理解, 从上世纪的单纯体力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已经上升到了身体的、心理的、社会适应性以及道德的发展。

2.1.1 体育成为健康的理念

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 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从多方面对人们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 其中, 既要求人们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又要求人们具有有效的保健手段, 时刻保持强健的体魄, 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在对乌鲁木齐市的初中生进行调查时发现, 有51.62%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对自己未来的学习、事业以及生活有关系;有38.2%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对自己未来的学习、事业以及生活有很大的关系。有上面的数据可得知的, 生命在于运动, 体育锻炼是促进人体健康发展积极有效的手段和重要方法, 为大家今后的学习、事业以及生活都是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

2.1.2 对科学健身方法的了解

体育认知是体育参与者对体育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常识的认识和了解, 认识和了解的越多, 对形成更高级的体育意识越有促进作用, 越有利于体育行为的形成, 更利于终身体育的培养。在所调查的学生中, 有75人, 占总数的17.36%的学生认为, 不论什么样的运动都可以健身, 并且运动强度越大越有利于提高身体的健康;有361人, 占总数的83.80%的学生不这样认为。在参加体育锻炼时, 有19.68%的学生会经常控制自己的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30.09%的学生有时会控制自己的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有28.01%的学生偶尔会控制自己的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14.35%的学生很少控制自己的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9.26%的学生从来不控制自己的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 较大部分的学生对科学健身的方法了解较少。

2.1.3 对体育兴趣认知状况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3]。它是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感兴趣, 就会积极参加, 全力投入, 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 并由此得到积极地情绪体验。问卷对男生有没有必要参加形体练习和健美操练习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有11.57%的学生认为形体练习和健美操是女生参加的运动, 88.43%的学生认为形体练习和健美操练习不只是女生参加的专属运动, 它不仅可以塑造体形, 还可以强身健体。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 体育兴趣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相联系的意向活动, 也是体育参与者的基本动力之一, 它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

2.1.4 终身体育的理念

“终身体育”派生于“终身教育”[4]。在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 伴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和人类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而逐渐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乌鲁木齐市部分初中学生对终身参加体育锻炼持肯定的态度, 有56.6%的学生认为掌握一种可以终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本领是有必要的;有31.7%的学生认为掌握一种可以终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本领是非常有必要的。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不只是靠锻炼, 它包含着复杂的认识过程和丰富的实践、情感的体验。它以能力为前提, 习惯作保障, 思想、能力、习惯互为条件、互相作用, 共同促成。

2.2 健康态度

2 1世纪社会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这种竞争不在是单纯的智力竞争, 它包括体能、心理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竞争, 而决定竞争成败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就是人的健康状况。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健康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 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和谐、民族强大, 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小康社会进程中保障性的问题[5]。学校体育教育不仅完成体育教育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必须看到学生健康文明程度的提升, 要培养学生正确全面的健康理念, 确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体育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从而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并终生受益。

2.2.1 健康态度的概念

健康态度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人们对以人为主体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认识、评价和体验, 并以此调节自己行为的各种意识现象的总称[6]。现代健康的意识与态度是建立在现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基础上的, 研究健康与疾病、心理及社会的关系, 是对健康全新的、本质的认识。要获得健康就不能单纯依赖医生的治疗, 而是要树立较强的健康意识, 降低和消灭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 已达到身心平衡并且与环境协调统一。

2.2.2“健康第一”的理念

健康的概念是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制定出健康定义中提出全面健康的四要素: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物学基础, 包括机体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生活方式;保险设施。其范畴概括起来是三维的, 即身体、心理、社会适应[8]。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的健康概念:“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 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对乌鲁木齐市初中学生调查结果表明, 有95.6%的学生认为身体健康不只是身体的上没有疾病, 也包括心理上无疾病、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道德健康这几个方面。健康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扩展, 成为人们提高健康水平的新要求。

2.2.3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1) 中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问卷调查可知: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中, 7年级学生经常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有51.03%, 8年级学生经常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有46.53%, 9年级学生经常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有47.47%。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较好, 大部分的学生会经常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2) 不同年级中学生中出现紧张的状况:问卷调查结果如图1显示:7年级中很少出现紧张而无法放松的状况有44人, 占7年级总人数的30.2%;8年级中很少出现紧张而无法放松的状况有51人, 占8年级总人数的35.93%;9年级中偶尔出现紧张而无法放松的状况有45人, 占9年级总人数的30.82%。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 9年级中已经偶尔出现紧张无法放松的现象, 因此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促使其向良好的状态发展。要从学生的运动参与入手, 积极倡导学生课余时间的运动参与, 以达到个性发展的心理需求, 身体需求和高质量的生活需求。

(3) 不同年级中学生中出现焦虑的状况:从图2中显示可知, 7年级中很少出现焦虑的状况有47人, 占7年级总人数的31.69%;8年级中很少出现焦虑的状况有48人, 占8年级总人数的33.2%;9年级中偶尔出现焦虑的状况有53人, 占9年级总人数的36.3%。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 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有待形成, 认知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在这个阶段, 由于面临中考的压力, 学校及家长比较重视文化课, 忽视了体育课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向, 导致中学生出现焦虑上升的趋势。

(4) 不同年级中学生中出现缺乏自信的状况:通过调查可知, 7年级中很少出现缺乏自信的状况有38人, 占7年级总人数的26.0 4%;8年级中偶尔出现缺乏自信的状况有3 5人, 占8年级总人数的24.65%;9年级中偶尔出现焦虑的状况有40人, 占9年级总人数的27.4%。在这个阶段, 由于面临中考的压力, 使中学生出现焦虑上升的趋势, 导致中学生缺乏自信的人数也不断地上升。

3 结论

(1) 中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总体认识不高, 而且对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了解不够;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了解普遍低, 终身体育意识尚有待于提高。

(2)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 9年级中已经偶尔出现紧张无法放松的现象, 因此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促使其向良好的状态发展。积极倡导学生课余时间的运动参与, 以达到个性发展的心理需求, 身体需求和高质量的生活需求。

(3)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 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有待形成, 认知发展处于上升阶段。

(4) 在这个阶段, 由于面临中考的压力和成绩好坏同学之间的对比心里, 使中学生出现焦虑上升的趋势, 导致中学生缺乏自信的人数也不断地上升。是中学生的健康态度降低。

4 建议

(1) 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对体育健康态度有一定的差异, 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引导和激励,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

(2) 加强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的培养。从心理机制来讲, 良好的体育态度的形成来源于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中学生由于受到生理和心理诸多因素的影响, 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表现为情境性, 不稳定性, 逆反性等。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必须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使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

(3) 加强中学生对体育健康态度的认知, 多数中学生已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对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较为有利, 但是中学生在付诸行动时, 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即认知与行为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要从学生的运动参与入手, 积极倡导学生课余时间的运动参与, 以达到个性发展的心理需求, 身体需求和高质量的生活需求。

(4) 体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敬业爱岗, 踏实工作, 锐意改革, 不断创新, 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学校最好能提供指导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专业教师, 以便于学生能更好学习体育知识、体育技术、运动损伤及其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 从小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

(5) 减轻学习负担, 提供锻炼时间现在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锻炼。因此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必须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在运动中形成良好的体育健康态度。

(6) 优化校园体育教学、体育文化环境。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学校应该多举办一些体育知识竞赛、辩论会、演讲比赛、各种体育项目比赛等等, 并要求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参与。有针对性开设有关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讲座, 使中学生焦虑水平降低, 提高注意水平, 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 提高中学生的自信心, 把从紧张的中考压力下解脱中走出来。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对乌鲁木齐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态度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进行了调查研究, 目的是对乌鲁木齐市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态度进行描述和解释, 发现其一般规律, 以便预测初中学生的体育行为和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概念。结论是中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总体认识不高, 而且对科学健身的知识和方法了解不够;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了解普遍低, 健康态度意识有待提高。

关键词:乌鲁木齐,初中学生,体育,健康态度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教程标准解读 (实验版) [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

[3]唐健.大学体育与健康[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

[4]尚紫来.面向未来构建21世纪的体育教学目标[J].体育教学, 2002.

[5]刘旻航, 孙庆祝.付玉坤.对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反思[J].体育科学, 2006.

[6]王伯金.吉林省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沈阳市大学生与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对比分析 篇10

关键词:考试方式,中专学生,机试,笔试,学习态度

考试是学校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主要手段, 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1]。考试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反馈, 是对所授重点知识的重现, 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展示。

自2001年国家卫生部开始实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CLEN) 以来, 我校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CLEN的过关率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率, 自2006年起开始举办CLEN考前辅导班。为了让学生提前适应这种考试模式, 实现无纸化考试, 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学校将一些专业课程的考试方式逐步由综合试卷考试 (笔试) 转变为上机考试 (机试) 。笔者长期承担儿科护理学的教学工作, 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习态度、应试状态等进行对比, 认为不同的考试方式各有利弊, 只有优化考试方式, 充分发挥考试的检验和激励作用,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 才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1 成绩对比

笔者选择2012级普通护理专业9个班的344人为研究对象, 授课教材统一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叶春香主编的《儿科护理学》, 课程统一安排在第四学期。在期中、期末考试时, 选取9个班中的4、5、6、7班的149人 (实验组) 进行机试, 由计算机随机从学校题库中抽取100道单项选择题组成试卷;其余5个班的195人 (对照组) 采用笔试, 试题类型及分值如下:名词解释15分, 填空10分, 单项选择题40分, 判断题10分, 简答题25分。两组儿科护理学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2 学习态度调查及分析

2.1 调查内容及情况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笔者对上述9个班344人发放调查问卷, 目的是了解不同考试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共发放问卷344份, 收回有效问卷342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4%, 调查结果见表2。

2.2 调查情况分析

2.2.1 从考试成绩上来看

期中、期末考试实验组的及格率和平均分分别为76.13%、71.42分和75.32%、73.53分;对照组的及格率和平均分分别为74.12%、66.35分和70.16%、64.54分, 实验组学生整体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2.2.2 从学习目的上来看

64.32%的学生是因为没考上高中, 又不想过早就业, 选择上中专学一技之长, 方便将来找工作;仅有6.58%的学生是因为热爱医护专业, 想实现人生梦想。说明大多数学生上中专是无奈之举, 热爱医护专业的比较少, 学习目的很盲目。

2.2.3 从学习动力上来看

54.28%的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 方便将来找工作;仅有17.14%的学生是因为热爱所学专业, 希望通过学习护理专业知识, 将来成为一名出色的白衣天使;24.29%的学生因为担心挂课太多被留级, 才被动性学习。

2.2.4 从学习计划和课余学习时间上来看

73.55%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制订明确的学习计划, 23.67%的学生虽然制订了学习计划但是没有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仅有2.78%的学生能按照制订的学习计划严格执行。而在课余学习时间的投入上, 54.10%的学生平均每日投入学习的时间不足30分钟, 时间投入严重不足。学习上没有明确的计划、时间投入及动力不足, 再加上自我控制力差, 学习成绩自然就不理想了。

2.2.5 从考试方式上来看

针对儿科护理学而言, 64.24%的学生赞同机试, 因为机试题型单一, 均为单项选择题, 记忆量小, 甚至有些学生不复习, 在考试时乱选一通, 也能得上几十分;仅有23.16%的学生赞同笔试, 因为综合试卷包括名词解释、填空和简答题等, 记忆量大;12.60%的学生对考试采取什么形式抱无所谓的态度。

2.2.6 从考前准备上来看

就学生为考取优异成绩, 考前积极准备来对比, 笔试比机试高出9.00%;就依靠考前突击, 死记硬背复习题册, 记忆教师所划的重点, 争取考试及格来对比, 机试比笔试高出10.35%。所以, 学生选择机试而不愿笔试的主要原因是机试题型单一, 有复习册, 记忆量小。

2.2.7 从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上来看

54.18%的学生认为笔试更能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全面掌握知识点。

3 讨论

3.1 增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项系统的、有计划的、反复性的任务, 需要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 并严格按计划执行, 这样学习才能高质高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帮助学生走出中考失利的阴影, 让学生充分认识目前中专学校的就业现状, 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目的, 重拾学习信心。

3.2 培养学习兴趣, 转变学习方式

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明确的学习计划,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 增强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 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3 提高学习自控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稳定的学习习惯, 努力克服浮躁情绪, 结合所学专业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认真执行。

3.4 优化考试形式

在知识点的考查上, 机试清楚明了, 但在临床操作过程的系统考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上, 笔试又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当然, 没有一种考试模式是完美无缺的, 不论是机试还是笔试都各有缺陷, 只有综合考虑, 充分发挥考试的检验和激励作用, 结合专业特点, 优化考试形式, 扬长避短, 取其长处, 才能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指导和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充满爱的早餐作文300字下一篇:服装专业课组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