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山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推荐8篇)

山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 篇1

山东省人民政府令 第306号

《山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16年11月16日省政府第9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

省长 郭树清 2016年11月30日

山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居住证暂行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居住管理、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适用本办法。

外国人、无国籍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的居住登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跨县(市、区)居住3日以上的人员。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具体确定纳入服务管理的流动人口范围。第四条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遵循公平对待、便捷服务、合理引导、规范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建立健全覆盖流动人口的管理、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的发放、管理工作。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发放免收任何费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民政、司法、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房产管理、卫生计生、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应当协助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健全完善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根据实际情况配备和充实流动人口协管人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接受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的委托,协助做好流动人口居住信息采集和居住证受理、发放等服务管理工作,集中为流动人口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教育等公共服务。第二章 居住管理

第八条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行居住登记制度。

流动人口应当自到达居住地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等有效身份证件,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居住登记,由公安派出所发放居住登记凭证。

流动人口在宾馆、酒店、旅店等旅馆业内住宿,在医疗机构住院就医,在学校、培训机构寄宿就读以及在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住宿、住院、入学或者救助登记的,可以不办理居住登记。

第九条 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可以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申领居住证。

居住证一人一证,每年签注一次。

第十条 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应当在流动人口入住后24小时内登记其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等基本情况,并在3个工作日内向公安派出所报告,督促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流动人口终止居住的,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应当自流动人口离开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报告公安派出所。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聘用流动人口,应当自聘用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组织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与流动人口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应当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报告公安派出所。

第十二条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将房屋出租人告知的承租房屋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在3个工作日内报告公安派出所,并督促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

第十三条 从事房屋租赁的中介机构和从事职业介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自介绍成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或者雇主、受雇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报告公安派出所。

第十四条 大型集贸市场、商品集散地管理机构应当自流动人口入驻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流动人口基本情况报告公安派出所,并督促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

第十五条 流动人口在县(市、区)内变更居住地址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居住变更登记。

第十六条 居住证遗失、损坏的,流动人口应当及时向公安派出所申请补领或者换领。

第十七条 流动人口申领、换领、补领居住证的,公安派出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发放居住证。

第十八条 流动人口离开居住地到其他县(市、区)居住的,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房屋出租人、用人单位等应当及时到公安派出所办理居住登记注销手续;流动人口死亡的,由其近亲属、房屋出租人或者用人单位等办理居住登记注销手续。

第十九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依法执行公务时,经出示执法证件,有权查验居住证,流动人口不得拒绝。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机构的工作人员在依法执行公务或者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时,经出示执法证件或者工作证件,可以要求流动人口出示居住证,流动人口应当予以配合。

除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依法执行公务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缴或者扣押居住证。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买卖居住证或者买卖、使用伪造、变造的居住证,不得骗取、冒领、出租、出借、转让居住证。

第二十一条 公安机关为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办理居住登记时,应当核查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没有婚育证明的,应当及时通报给居住地卫生计生部门;卫生计生部门在核查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时,发现没有办理居住登记的,应当及时通报给公安机关。

第三章 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

第二十二条 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将流动人口居住管理、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等纳入居住登记制度,完善和扩大居住证的使用功能,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十四条 流动人口持居住证或者居住登记凭证,在居住地依法享有下列权益和公共服务:

(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登记、就业信息查询等服务;

(二)参加社会保险,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

(三)国家规定的传染病防治、儿童计划免疫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四)国家规定的对育龄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技术服务;

(五)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六)按照规定参加居住地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定或者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执业)资格登记;

(七)居住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住房保障政策;

(八)居住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给予的表彰和奖励;

(九)居住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公共服务。

第二十五条 流动人口持居住证或者居住登记凭证,在居住地享有下列便利:

(一)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登记手续;

(二)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出入境证件;

(三)按照有关规定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

(四)居住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便利。第二十六条 流动人口符合居住地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其适龄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应当与常住户口学生同等对待。

第二十七条 流动人口符合居住地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常住户口。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

第二十九条 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加强流出人员的教育、培训,保护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服务组织应当为居住证的使用提供便利。第四章 信息管理

第三十一条 建立全省统一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居住登记、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等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流动人口信息应当包括流动人口的姓名、性别、民族、公民身份号码、常住户口所在地和现居住地址、服务处所、政治面貌、婚姻状况、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受教育状况、社会保障等内容。

公安、教育、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房产管理、卫生计生等部门和机构管理的流动人口信息,应当统一汇入流动人口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第三十二条 流动人口在申报居住登记时,应当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流动人口发现居住证记载的信息错误或者居住信息变动的,应当申请更正或者变更。

第三十三条 公安机关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商业服务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流动人口信息予以保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查询、使用流动人口信息。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法律、法规、规章已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流动人口未申报居住登记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未登记、报告流动人口居住或者终止居住情况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用人单位未组织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或者与流动人口终止、解除劳动关系后未报告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对法定代表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物业服务企业未报告承租房屋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对法定代表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从事房屋租赁的中介机构和从事职业介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未报告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或者雇主、受雇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对法定代表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大型集贸市场、商品集散地管理机构未报告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对法定代表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公安机关、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侵犯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居住证,是指流动人口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合法居住的证明和享受权益保障、公共服务的有效证件。

居住证式样由省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统一规定。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有效身份证件,是指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临时居民身份证等。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2012年6月5日发布的《山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53号)同时废止。

分送:省委书记、副书记、常委,省长、副省长,省政府特邀咨询。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各民主党派省委。

山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 篇2

人口发展是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趋于合理的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人口发展取得可喜成绩,特别是人口规模控制为改革开放争得了先机。人口发展的实现依靠一系列的人口管理方式方法。以往的人口管理基本上基于社会管理的背景,也就是说,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进行人口管理,进而谋求山东人口发展。但是,社会管理过度强调政府的一元化管理主体,使人口管理的效果不尽人意,而且容易引发一系列人口社会问题。因此,在新时期应倡导社会治理模式,注重多元化的管理主体,提升人口管理的民主化程度,提高公共管理的居民满意度。社会治理不但能解决人口发展的宏观问题,而且注重微观层面居民的社会参与,大幅度提升人口管理的效能,本研究将以社会治理为视角,考察山东省人口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对2015年的山东人口管理进行展望。

1山东人口管理现状特征

人口发展是一个渐变过程,当前显现的人口特征是长时间人口变化积累的结果。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人口发展表现在如下几方面: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山东人口规模继续扩大,五普和六普比较表明,山东省总人口由2000年的8997.18万人提高到2010年的9579.27万人;城镇人口规模增速较快,城镇人口由2000年的3432.59万人提高到2010年的4762.07万人;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老化,0-14岁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20.8%下降到2010年的15.7%,15-64岁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71.1%提高到74.4%,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8.1%提高到2010年的9.9%。综观2014年的山东人口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山东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老龄化程度更加严重,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明显。据《2014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省2014年末常住人口9789.43万人。其中,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6.44%,15-64岁人口占72.00%,65岁及以上人口占11.56%。全年出生人口139.30万人,出生率14.23‰,死亡人口66.96万人,死亡率6.84‰,人口自然增长率7.39‰。上述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是人口管理的结果,2014年,山东省人口管理呈现出如下特征:

1.1“全面二孩”政策对提高生育水平存在局限性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标志着育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全面两孩政策依法启动实施。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积极着手计划生育法规的修订工作。2016年1月22日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新条例内容第十九条规定,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生育第一个、第二个子女实行免费登记制度。夫妻可以自行选择生育子女的时间,依法享受母婴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山东社会科学院主持的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数据显示,84.4%的受访者认为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孩子最为合适,89.9%的人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未有明显的性别偏好。“全面二孩”实施后,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是否被推高?调查显示,5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只有26.1%的人表示“将来打算要孩子”,在已经有一个孩子的家庭中,还打算要孩子的比例只有15%,总体生育意愿较低。另外,女性生育意愿明显低于男性,农村居民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1.2新型城镇化战略指导下的人口城镇化有序推进

人口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的过程,同时也包括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一般而言,人口城镇化程度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度。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82年的19.1%提高到2010年的49.7%,与全国相比,六普的山东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略低于全国。(见表1)

资料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11》.

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经济增长带动的结果。但是由于传统经济增长具有粗放成分,不免存在为了盲目扩大城镇人口容量的就地城镇化的现象,导致人口城镇化率较高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高,城镇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等问题。人口城镇化面临的问题迫切要求全新的理念进行破解。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人口宏观管理的战略部署,在新型城镇化战略指导下才能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2013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将新型城镇化战略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其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2014年3月16日,新华社授权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10月9日,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鲁发[2014]16号),将《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根据《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见表2),山东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目标,加快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以小城镇为基础、以农村新型社区为单元的城镇体系。据《2014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01%,比上年提高1.26个百分点。

1.3户籍管理更加人性化

以人为本是贯穿公共管理的主线。在户籍管理制度建设中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户口登记方面,2014年4月,山东省公安厅向各地市公安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生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1),明确提出《出生医学证明》是办理出生人口户口登记的法定证件,无需村(居)或乡镇、街道办事处开具落户介绍信。出生人口落户手续的简化,方便了居民生活,减少了工作成本。

资料来源:《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鲁发[2014]16号).

在城镇落户方面,早在2009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鲁发[2009]21号)指出,要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在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基础上,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降低农民进城门槛,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转移。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购房落户政策。落实优秀农民工落户政策,进城农民工获县级以上荣誉称号或高级职称的,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可申请落户。(2)201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14]25号)。山东省人民政府为了贯彻国发文件,发布《关于贯彻国发[2014]25号文件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鲁政发[2014]18号)。意见提出了城镇落户的两点要求:一是县域突破。针对山东省是农业大省的实际,将国务院规定的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一个条件,修改为“合法稳定就业”或“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两个条件之一,进一步营造宽松的落户政策,以利于农村人口就地就近转移,降低市民化成本。二是市域放开。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县域综合实力”要求,全面放宽除济南、青岛两市以外的其他市区市域范围内本市户籍人口到市区落户的户口迁移限制;允许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合法稳定就业并在当地参加社会保险1年以上的市外人口,在市区范围内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城镇落户门槛降低,显著提高了城镇户籍人口数量,促进了人口城镇化由“半城市化”向“完全城市化”转变。

1.4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流动人口管理首先要摸清人口流动的基础信息,通过登记信息和证件进行跟踪管理。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转发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居住证管理制度不但抓住了流动人口管理的关键,而且增强了流动人口对城镇居民身份的认同。自2012年6月山东实施居住证制度以来,截至2014年10月份,山东全省已登记流动人口890余万人、制发居住证380余万张,(3)有效地改善了居民区的社会治安状况,同时也使流动人口公共服务投放的目标更加准确。以居住证为基础,政府还提出了创新人口管理的策略,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4]25号文件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鲁政发[2014]18号),提出要创新人口管理,主要包括认真贯彻《山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深化实施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切实解决不能或不愿在城镇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问题;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强化人口基础信息登记、统计调查,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和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等内容。

2山东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短时间内难以彻底解决

从全国层面看,2008年至2014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依次分别为120.56、119.45、117.94、117.78、117.70、117.60、115.88。(4)。但就山东省而言,2006年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回升,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山东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1,被原国家人口计生委列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重点省份,(5)而后出生性别比出现回落,2013年为116.6,但仍在全国列第8位。无论是从人口学角度还是从全面排名看,山东省人口出生性别比问题非常严重,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郭树清省长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一些地方超过120∶100。从制度建设上来看,1998年,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山东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规定》。尔后连续出台相关文件,将“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趋势”列入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并将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纳入重点考核内容,但是出生性别比管理效果仍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农村居民生育男孩的愿望较为强烈,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无论是在家族意识还是实际生产方面,生育男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基础,这是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经济、社会、文化根源;二是一些医务部门或基层社区组织法律意识不强,认为非法医学检测、非法终止妊娠无所谓,执法不严、执法犯法现象严重。

2.2农村“三留守问题”较为突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发展与否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家庭成员的幸福美满。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加剧,家庭在城乡之间被割裂开来,家庭中的相对弱势成员在农村留守。从全国层面看,中国农业大学一项针对农村留守人员状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6)据共青团山东省委提供的数据,目前山东省外出务工农民达1237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10多,山东省已有留守儿童超60万人,其中14岁以下占86.5%。(7)山东留守老人有多少,目前没有检索到准确的数据,以聊城市东昌府区为例,聊城市东昌府区农业人口70多万人,近年来有18万青壮年外出务工,有近9万名60岁以上的老人留守在农村。(8)山东省留守妇女规模没有检索到,但有文献描述了留守妇女的特征:31-45岁是“留守妇女”较为集中年龄段,她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据统计,85%留守妇女的丈夫打工时间在1-5年,最长的已经有20年之久;从回家次数来看,86%的务工者每年回家一两次。(9)

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主要表现在:(1)农业生产遭遇劳动力危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妇女和老人无法支撑起重体力劳动,尽管农村的重体力劳动大为减少。(2)留守儿童犯罪行为较多。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他们的成长缺乏亲情呵护,遇事肆意而为,导致犯罪行为发生,据统计,留守儿童犯罪约占未成年人犯罪70%。(10)(3)留守人口成为农村违法犯罪的重点目标。农村留守妇女处于弱势,农村性侵案70%受害者为“留守妇女”,(11)更为恶劣的是,不时有性侵儿童和老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发生。(4)留守使得家庭成员的关系淡漠。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其目的是获取农业之外的工资收入,用以改善家庭条件。但是,长期的家庭成员分离,造成了农村留守人员的实际困难,同时,家庭成员之间交流不畅通,难免造成误会和隔阂。因此,留守人口问题已经对社会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留守人口问题是由人口流动造成的,但是,由于人口流动是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解决留守人口问题只能从人口流动的社会背景下寻找突破。如何破解农村“三留守”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14年11月,山东省民政厅、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公安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妇联《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鲁民[2014]87号),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用以解决“三留守”人员的生活、生产、精神、安全等方面存在问题。

2.3城乡基层社区组织难以支撑人口管理的日常职能

城镇社区组织建设优于农村,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城镇公共资源配置优于农村,公共管理人员待遇较高,城镇社区人员较强的维权意识对社区组织建设起到激励作用;主观原因是城镇公共管理人员思想意识先进,组织纪律性强,专业化程度较高。城镇社区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将政府下达的任务作为社区的主要工作,在社区自治方面缺乏创新管理的意识;社区居民平台建设较差,自治未能真正得以落实;人口管理未能落实到户,特别是违规租房现象较多,处于政府和社区的监管之外等。农村社区组织建设令人堪忧,山东省政协委员连方举例,一些村子甚至专门买来B超机器,供全村妇女鉴定胎儿性别,(12)说明基层两委知法犯法,纪律涣散到何等程度。由于农村社区的熟人社会,关系大于规则的现象屡见不鲜,基层组织违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山东省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农村社区组织涣散的情况,肥城市、章丘市、沂水县、单县、广饶县、新泰市、青岛市城阳区、淄博市博山区等已着手整治软弱涣散村。“以房管人”作为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在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提高流动人口生活质量、调控城市流动人口规模等方面,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13)但是“以房管人”的落实主体仍然是基层社区组织,所以说,城乡基层社区组织建设的质量与否对于社区人口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就意味着奢谈社区流动人口管理。

3社会治理视野里的山东人口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3.1大力加强城乡社区党组织和委员会建设

城乡社区是自治单位,而不是政府序列层级。村居党支部和村居委员会是村居社区各项活动的领导力量,它不但贯彻落实党对农村的各项政策,而且要领导村居民建设美好幸福家园,因此,村居两委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村居两委强化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促进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因地制宜搞好集体经济建设,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奠定经济基础;开展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人口管理方面,村居两委应不折不扣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贯彻地方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做好出生、死亡、迁移的日常报告工作;对计划生育家庭落实好奖励扶助政策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

3.2加大公共资源向社区层面投入的力度

当前,农村公共服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比如,农村公路网、通讯网建设、自来水工程、文化设施建设等。但是与城镇社区相比,农村社区投入仍严重不足。其中的原因包括村集体没有收入、基层政府财政紧张、村居存在搬迁聚集的可能等。鉴于此,应有针对性地对村居民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投入,积极推动农村合村并居建设,在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将公共服务规划列入其中并做好预算。

3.3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

非政府组织是在公共管理领域作用日益重要的新兴组织形式,它对公共领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国际视野看,非政府组织对公共领域的贡献将越来越大。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非政府组织难以取得共识,使得非政府组织没有获得长足发展。社会各界应正视非政府组织的功能,深刻认识到它是政府功能难以达到的公共领域进行的有益补充。但也有人认为,非政府组织特别是境外非政府组织可能以服务公共的名义进行非法活动,当然并不能排除此种可能,但是类似这种情况属个别现象,政府应强化监管,但是不能一概否认它的公共服务属性。

3.4继续深化以人口过程为内在逻辑的人口管理

上述几个方面为人口管理提供外围环境。(1)扎实做好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应加强基层党委和政府的组织纪律,严肃整治村居两委领导成员的违法行为。大力开展生殖健康和围产期保健宣传医疗服务。开展好生殖健康服务目的在于,使前育龄期人口有一个好的身体条件,为生育健康的新生儿提供好的身体条件。开展好围产期保健服务的目的在于,妇女怀孕之后,保证胎儿健康成长,为新生儿提供较好的先天素质。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做到位,将大幅度减少病残儿的出生,将会为家庭和社会节约一大笔开支。(2)加强社区建设,优化流动人口管理组织结构。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意见》([2013]17)提出,要强化政府指导和职能转变,实行权力下放、工作重心下移,实现权力、责任、义务、经费同步下放到社区,创新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机制。这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创造了制度条件。另一方面,目前,流动人口管理部门设置卫计委,在业务上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为主,兼有流动人口社会服务管理的内容。事实上,由于部门职能的限制,卫计委难以承担起流动人口社会服务管理的职能。进入21世纪以来,流动人口成为中国波澜壮阔地社会流动的主体,因此,应以流动人口管理为主线,整合各部门流动人口管理职能,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设在发改委,在理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计划生育、公安、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共享的流动人口信息平台。

摘要:本文梳理了山东省人口管理的主要特征,即全面二孩政策对生育水平具有局限性,城镇化管理有序推进,户籍管理更加人性化,流动人口管理进一步推进等;提出了当前人口管理存在出生性别比偏高、农村三留守突出、基层社区管理涣散等问题;最后提出应对山东人口管理的大力加强城乡社区党组织和委员会建设,加大公共资源向社区层面投入的力度,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继续深化以人口过程为内在逻辑的人口管理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山东人口,社会治理,以人为本,人口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曾凡华.上海、广州人口管理经验及给我们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7(03).

[2]接栋正.发达国家人口管理办法对我国的启示与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8(04).

山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 篇3

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河南省的总人口已经达到9869万人,其中常住人口9360万人,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省的劳动力输出规模位居国内前列。正因如此,随着大量人口外流内涌,河南省有关部门也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纳入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上面的情况,河南省人大在2001年8月24日的常务会议中还审议通过发布了《河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并于2002年1月1日开始施行。

6年过去了,这个办法究竟执行得怎样?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减轻全省人口压力的作用?

据了解,自2002年《办法》实施以来,河南省各地各级计生部门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在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提高流动人口计生服务水平、保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河南省的一个劳务输出大市,周口市每年有200多万的农民兄弟要到外地务工,其中已婚育龄人数超过了总数的四分之一。为了提升管理质量,更好地服务周口的外出流动人口,当地各级计生部门在工作保障、制度建设和服务质量上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有效地加强与创新。

在外出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工矿、企业、市场里,周口市计生协在这些地方建立了网络健全的协会分会,对流动人口进行点对点的针对性管理。他们通过协会的网络建设,依托流动人口中的协会会员开展工作,及时解决了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一些难题,拉近了社区同流动人口的距离,减轻了管理的难度,实现了双向互通的動态交流。

有了好的管理网络,流动人口的计生工作更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来作为保障。对此,周口市计生协通过加强外出办证制度、坚持“六个一”制度、信息交流制度,创新“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构建了一套流动人口协会规范的新模式,效果显著。

作为周口市远赴浙江台州市务工群众最多的村庄葛岗村,很多群众的子女在家乡都是由老人照看。得知情况后,计生协会会员专门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并协调村小学教师义务为这些孩子进行学习辅导,这些积极主动的服务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认同。

被誉为毛尖之乡、地处淮河之滨的信阳市,其总人口共计786万人,拥有协会组织3499个,会员90多万人。

谈到当地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时,一位计生协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信阳的流出人口为190多万人,占到了全市总人数的24.1%,流入的人口也有近9000人。据统计,这190多万人中,绝大多数都涌向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从事加工、建筑和服务等行业。

为了做好流动人口的计生工作,当地计生协深入开展了对流动人口劳动技能培训关爱;对流动人口务工介绍关爱;对流动人口维权服务关爱;对流动人口回归创业关爱;对流动人口困难家庭关爱的“五关爱”活动。另外,当地还在上海、杭州、深圳等地建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155个。

比如,罗山县计生部门在100人以上的企业如龙马集团、医药公司、粮食局建立起了企业协会;商城县计生部门同县教育局、县妇联组织及各乡镇一起,为当地的留守儿童进行了帮扶关爱活动;新县计生协先后帮助解决农民工工伤纠纷32起,理赔资金185万元,追讨工资案65起,金额达3200万元。

在商丘永城市,当地的计生部门在流动人口管理上创新建立了“六个一”制度。即在流动人口外出前对其进行一次生殖健康检查,落实一项避孕节育措施,与其签订一份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合同,为其办理一份《婚育证明》,流动人口外出后要求其提供一份详细流入地址和联系方式,每季度寄回一次合格的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濮阳市,为了搞好服务,当地计生部门采取了多层次保障,建立生育关怀行动机制。首先,他们以健全政府机制为主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其次,建立完善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保障制度。接着,他们还建立了优待扶持制度。最后,当地计生协还建立了困难救助制度。其中,今年上半年濮阳市濮阳县共筹措资金117.2万元,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帮扶基金,帮扶计划生育户1674户。

山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 篇4

文章来源:广东人口网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粤发〔2006〕9号)和《关于全面开展乡镇(街道)无政策外多孩出生和村(居委会)无政策外出生活动的意见》(粤人口计育〔2006〕1号),规范我省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依托社区,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新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 城市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人口计生工作。街道办事处党政一把手是本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保证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各项任务。

第三条 街道要成立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办事处主任和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街道领导小组的职责和任务是:

(一)全面负责本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二)定期研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落实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三)负责本街道人口计生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的建立、实施、检查和考核,逐月研究、下达所属各居委会人口计生工作任务,并把任务落实到每位干部,逐月检查、考核任务完成情况,落实“一票否决”制度,与单位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

(四)大力开展“两无”活动,根据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力争做到本街道无政策外多孩出生,并领导辖区内各居(村)委会开展好无政策外出生活动;

(五)按照“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方针的要求,抓好街道、居委会两级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阵地、宣传教育阵地和行政管理队伍、技术服务队伍、群众工作队伍建设,做到机构、经费、场地、设备、人员、待遇和制度等方面的落实;

(六)按规定做好辖区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七)指导辖区内各居委会制订《居民公约》和《计划生育合同》,督促各居委会完成计划生育各项工作任务;

(八)把做好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结合起来,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与分配集体福利结合起来,与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合法权益结合起来,抓好计划生育各项奖励优惠政策的落实;

(九)协调妇联、卫生和公安等单位,采取得力措施,严肃查处溺婴、弃婴、虚报新生婴儿性别等的人和事,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努力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

第四条 街道办事处设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街道人口计生办设主任1名,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实际情况配备人口计生行政管理人员。街道人口计生办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

(一)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及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执行、落实上级政府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各项任务;

(二)掌握人口计生工作动态,及时向党工委、办事处和领导小组汇报情况、提出工作建议,当好参谋、助手;

(三)做好人口计生宣传教育、技术服务、政策法规、人口统计、流动人口管理等各项业务工作,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四)指导所辖各居(村)委会制订好《居(村)民人口和计划生育自治章程》,做好对所辖各居(村)委会人口和计划生育的业务指导、检查、督促,做好对所辖居(村)委会党支部委员、居(村)委会成员、居(村)委会计生专干、育龄妇女小组长和人口计生宣传员的专门业务培训;

(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推动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度的落实,负责辖区内各单位的计划生育达标审核工作。

第五条 街道人口计生办应张挂人口与计划生育情况板和有关行政事业收费许可证,实行政务公开,公开办事程序,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第六条

建立街道人口计生工作例会制度。

(一)每月定期召开街道人口计生工作例会;

(二)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人口计生办主任、各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等有关人员参加会议;

(三)例会的主要任务是核实通报人口计生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落实情况,并兑现奖罚,根据上级部署,结合实际情况,布置当月人口计生工作。

第七条

街道分管人口计生工作的领导、从事人口计生工作的专职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专门业务培训。

第八条 街道人口计生工作人员要按照省人口计生委《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人员道德规范》的要求,争做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二、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

第九条 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是街道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的基础运行机制。通过实施人口计生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责任到位,动态管理,奖惩分明,全面提高街道人口计生工作管理与服务水平。

第十条 街道要出台实施人口计生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的具体规定,制定街道干部人口计生工作月(或季)度责任书,并由街道党政一把手与挂点居委会的街道干部及居委会干部签订责任书。

第十一条 街道人口计生办利用育龄妇女管理信息系统或统计资料,为街道提供每月各居(村)委会人口计生工作任务清单,制订街道干部逐月(或逐季)责任书,协助督促责任书的落实,并将责任书落实情况及时上报街道党政一把手。

第十二条 挂点居委会的街道干部和居委会干部应按月完成责任书规定的各项人口计生工作任务。

第十三条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应逐月检查街道干部、居(村)委会干部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落实情况;建立落实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预警制度,对没有按期完成任务的干部给予提醒注意;将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落实情况,与公务员(或职工)年终考核是否合格挂钩,与浮动工资或奖金挂钩,与评先选优及晋升等挂钩,奖勤罚懒。

三、政策法规

第十四条 依法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的人口计生行政执法程序,认真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工作八项纪律,协助做好人口计生行政诉讼、复议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工作。

建立健全人口计生行政执法责任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公开办事程序。

第十五条 街道人口计生办负责《计划生育服务证》的发放及办理一孩生育登记和再生育一胎子女的审批、登记手续,并在5个工作日内报上一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备案。

对申请再生育一胎子女但不符合政策规定的群众,在发出《不予安排再生育一胎子女决定书》前,应先发出《不予安排再生育一胎子女听证告知书》;对需要举行听证的申请人,要发出《不予安排再生育一胎子女听证通知书》。

第十六条

建立信访处理和举报受理制度。

(一)建立人口计生信访首问责任制,认真处理群众来电、来信、来访,按时完成上级交办的信访任务;

(二)在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和各居委会设立人口计生举报箱或热线电话;

(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制定举报奖励办法,对举报情况属实的群众给予奖励;

(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举报人,严禁将举报情况和举报人的信息泄露给被举报的单位和个人;

(五)在接到举报的5个工作日内,对举报内容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并按规定及时作出相应处理。

第十七条 认真落实《广东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完善工作制度,协助区级人口计生行政管理部门做好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使用工作。

第十八条 街道人口计生办应协助做好社会抚养费征收、落实独生子女保健费。

第十九条 对辖区内的各单位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评议。

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第二十条 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全面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和《广东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一)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做到“三有四同”(有机构、有队伍、有经费,同管理、同服务、同考核、同待遇);

(二)按常住人口基数(包括户籍人口和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拨付计划生育服务经费及管理经费,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服务,定期组织流入人口中的已婚育龄妇女接受查环查孕查病,免费提供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二十一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共同负责,以现居住地为主,纳入现居住地的日常管理。

第二十二条 流动人口户籍地的主要职责: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提供政策法规、生殖健康和避孕节育等的咨询服务;

(二)为流出人口办理或发放《计划生育服务证》或《流动人口婚育证明》,落实节育措施及信息反馈等工作;

(三)指导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知情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长效避孕节育措施,适时提供随访服务;

(四)建立与现居住地的经常性联系协调制度,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工作;

(五)根据本地实际,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与流出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签订计划生育合同;

(六)帮助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家庭,解决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实际困难;落实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奖励、优惠政策。

第二十三条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主要职责:

(一)建立育龄流动人口登记制度,负责辖区内流动人口日常监测,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婚姻、生育、节育、流向等动态信息,建立和及时更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档案数据;

(二)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夫妇提供优质的避孕节育、生殖健康服务,督促流动人口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坚持每年不少于3次孕情检查(查环查孕),及时准确地出具《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和将有关变动信息及时录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应用系统;

(三)将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的计划生育情况及时通报其户籍所在地;

(四)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各项制度,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纳入社会治安、出租屋管理、物业管理、市场管理和劳动用工等相关管理工作中;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城市社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日常管理服务和统计评估考核;

(五)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六)指导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和用工单位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开展计划生育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七)接受委托征收流动人口社会抚养费,对违反计划生育行政法规的流动人口实行行政处罚。

第二十四条 对辖区内的各单位综合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议。

第二十五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具体实施办法,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五、宣传教育

第二十六条 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生育关怀行动、新农村新家庭人口健康促进项目等宣传教育主题活动。

(一)在有线广播、有线电视设立经常性的人口计生栏目;在政务网站开辟人口计生工作模块;运用远程教育网络开展人口计生宣传;

(二)结合民风民俗、文化体育活动,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活动;

(三)大力宣传政策法规、婚育新风、优生优育、性与生殖健康等知识;

(四)建立大联合的宣传格局,协调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口计生公益宣传活动。

第二十七条 积极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优生优育、性和生殖健康基础知识教育。

(一)街道应建立婚育学校,并配备能够正常开展工作所需的基本设备;

(二)婚育学校要办好青春期、新婚期、孕产期、育儿期和更年期等培训班;

(三)婚育学校应加强师资培训,利用上课、座谈、竞赛、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四)综合利用婚育学校,推进新家庭文化屋建设,配置生产、生活、生育等方面的图书和音像资料,向群众免费开放;

(五)协助街道内各中小学开展人口国情教育和青春期教育;

(六)协助街道党校开设人口理论课程,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人口形势和理论教育。

第二十八条 在本街道范围内的道路两旁、农贸市场等地方设立固定的人口计生宣传标语、宣传牌、宣传画,宣传内容要贴近群众,规范、简洁、温馨。

第二十九条 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品的发放工作,在辖区内居民楼、住宅小区、商铺、工厂企业等人流密集场所设立免费宣传资料取阅箱。

六、技术服务

第三十条 依托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为育龄群众提供安全、方便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

第三 十一条 依照法律法规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夫妻双方为农村居民,生育有一个子女且是男孩或一方为城镇居民已生育一个子女的(符合再生育的除外)已婚育龄妇女在生育后90天内首选使用宫内节育器;剖宫产术后对象90天内指导其使用避孕药具,半年后落实相应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已生育二个以上子女的,在生育后90天内,一方首选结扎措施。

第三十二条 积极、稳妥开展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指导已婚育龄夫妻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

第三十三条 按照《广东省计划生育孕情检查工作管理办法》要求,建立育龄妇女孕情检查或见面制度。

第三十四条 建立避孕药具的发放、管理制度,做好避孕药具进销存和使用、随访情况记录,督促、指导社区居委会和各单位及时、免费发放避孕药具,在合适地点设立免费避孕药具发放点,悬挂自动售套机,方便育龄群众随时取到所需避孕药具。

第三十五条 建立并完善计划生育术后随访制度,及时探访实施节育手术的育龄妇女,为群众提供科学育儿的有关知识,帮助困难家庭解决生活、生育方面的问题。

第三十六条 协助做好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鉴定、回访、咨询及管理工作,协助做好病残儿鉴定的社会调查、咨询、回访及管理工作。

第三十七条 为辖区内育龄群众提供免费的基本项目节育手术,督促辖区内各单位按规定支付所属员工的计划生育手术费用。

七、人口统计与信息化管理

第三十八条 严格执行《统计法》和《计划生育统计管理办法》,落实《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应用与管理办法》,依照广东省计划生育统计报表统计口径,真实反映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情况。

第三十九条 街道人口计生办应配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专(兼)职统计人员,并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经培训持证上岗,能熟练掌握《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的操作与使用。

第四十条 建立动态生育管理制度。每年9月街道人口计生办要根据《信息系统》生成的下一统计符合政策生育一胎、二胎的已婚育龄妇女名单,督促居(村)委会上门核对,查漏补缺。根据居(村)委会上报的出生预测名单,形成本街道的下一统计生育计划草案,并报区级人口计生局备案。

第四十一条 建立属地化育龄妇女信息管理制度。指导居(村)委会及时采集辖区内所有育龄妇女怀孕、生育、节育信息及变更情况,并按时录入《信息系统》。

第四十二条 建立统计报表和统计分析制度。

(一)街道人口计生办将《信息系统》生成的月报表于次月6日前、半年报表于每年4月13日前、年报表于每年10月13日前上报区级人口计生局,所有上报的统计报表均应经街道分管领导和人口计生办主任、统计员签名,并加盖人口计生办公章;

(二)街道人口计生办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和情况,每月向上级提交统计分析报告。

第四十三条 建立统计例会制度。

街道人口计生办每月定期召开各居(村)委会人口计生委主任、计生专(兼)职人员和街道统计员、技术服务人员参加的统计例会。汇总统计数据,通报、交流有关工作情况,查找、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作要求。

第四十四条 建立信息质量检查制度。

(一)街道人口计生办每月对各居(村)委会的变更信息进行核查,对有疑问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居(村)委会或派人入户核实,核实后在《信息系统》上及时变更保存;

(二)街道人口计生办定期对信息质量进行自查,并配合上级业务部门做好质量检查、考评工作。

第四十五条 建立统计档案资料保管制度。

统计报表及新婚、怀孕、出生、计划生育手术、独生子女办证、社会抚养费征收、下符合政策生育对象、死亡、未及时落实节育措施、查环查孕、奖励对象等登记册应利用《信息系统》生成。

(一)半(全)年报表应保管10年以上,月报表、各种登记册及其它资料应保管5年以上,保管过期后应集中统一销毁;

(二)档案资料应分、按月份顺序装订成册,分类归档;

(三)街道人口计生办设立档案资料专用保管柜,指定专人保管。

八、辖区各单位工作职责

第四十六条 辖区内各单位应依法做好本单位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一)落实好单位法定代表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各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是本单位人口计生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做好本单位的人口计生工作;

(二)依法落实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员工的各种奖励优惠待遇,承担员工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手术费用,并保证落实本单位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经费;

(三)协助所在街道人口计生办做好所属员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发挥本身资源优势,支持所在辖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九、计划生育协会

第四十七条 街道要成立计划生育协会。

(一)街道计生协会是协助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群众组织,是人口计生工作重心下移的重要工作力量,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加强对计生协会工作的领导,支持协会开展各项活动;

(二)要推选一位热心人口计生工作、善于为群众服务、在群众中有威望的人士担任会长,协会理事会由各界人士组成,由专(兼)职会长或秘书长负责协会日常工作。

第四十八条 建立和健全协会规章制度,制定工作计划,开展经常性的学习、宣传、服务等活动,组织群众开展计划生育居民自治。

第四十九条 指导辖区内社区居委会、企事业单位、流动人口聚集地及集贸市场等成立计生协会。指导社区协会依托社区资源和辖区内各单位的资源优势,建立“会员之家”,按项目管理的办法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服务活动,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十、附 则

第五十条 本规范的执行与落实情况是平时检查及年终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的主要依据。街道制定检查、考评指标时应参照本规范。

大同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 篇5

(2014年1月7日大同市人民政府同政发〔2014〕5号印发)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规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根据《山西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活动。本办法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进入本市行政区域内居住或者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跨县(区)居住的人员,不包括市内跨区居住的人员。

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华侨和外国人、无国籍人的居住登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遵循公平对待、便捷服务、合理引导、依法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建立健全覆盖流动人口管理、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第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并做好流动人口协管员的配备和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社区)委员会应当配合公安机关做好辖区内流动人口居住信息采集和居住证受理、发放等服务管理工作。为流动人口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教育等公共服务。

第六条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应当协助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 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应当协助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

第二章 居住管理

—1—

第八条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

居住证是流动人口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居住证明及享受有关待遇和服务的凭证。

第九条 流动人口拟在居住地居住10日以上30日以下的,应当自到达之日起10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户口簿等有效身份证件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居住登记。

第十条 流动人口登记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公民身份号码、近期照片、常住户籍所在地住址、居住地住址、服务处所、受教育状况、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未满16周岁的随行人员、签发机关和签发日期等内容。

第十一条 流动人口在申报居住登记时,应当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

第十二条 流动人口登记信息错误或发生变动的,居住登记申报人应当自变动之日起10日内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更正或变更登记。

第十三条 在宾馆、酒店、旅店、招待所以及可供住宿的其他经营性服务场所住宿的人员,由经营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登记。

在医院住院就医的人员,由医院按照患者住院管理相关规定进行登记。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寄宿就学或者培训的人员,由其寄宿的单位在入学时进行登记。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负责对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登记。以上负责办理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的单位,应当将流动人口住处及时上传至公安机关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平台,或者自办理居住登记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登记情况书面报告居住地公安派出所。

第十四条 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中介服务机构应当在流动人口入住后24小时内登记,并在10日内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报告,督促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流动人口终止居住的,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中介服务机构应当自流动人口离开之日起10日内报告居住地公安派出所。

第十五条 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等用人单位聘用流动人口,应当自聘用之日起10日内组织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与流动人口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应当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10日内报告居住

—2—

地公安派出所。

第十六条 大型集贸市场、商品集散地经营管理机构以及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委托的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当自流动人口入驻之日起10日内,将流动人口登记信息报告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并督促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

第十七条 年满16周岁拟在居住地居住30日以上的流动人口,应当在到达居住地10日内申报居住登记的同时,申领《山西省流动人口居住证》(以下简称居住证)。但是,下列人员只办理居住登记,可以不申领居住证:

(一)探亲、访友、旅游、出差、休假的;(二)就学、就医、疗养等依法不需要领取居住证的;(三)未满16周岁的公民应随其监护人登记,不领取居住证。

第十八条 流动人口申领居住证时,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近期照片、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证明或借住证明等材料。

符合申领条件的,公安派出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日内发放居住证,偏远地区可延长至15日;对不符合申领条件的,应当告知申领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九条 居住证一人一证,有效期为五年。

居住证的名称、式样、规格、材质和制作单位由省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统一规定。

第二十条 居住证由县(区)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签发。每年签注一次。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连续居住的,应当在居住满一年前30日内,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受公安派出所委托的社会服务机构办理签注手续。

逾期未办理签注手续的,居住证废止;补办签注手续后,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的居住年限连续计算。

第二十一条 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证有效期限内,居住地址变动的,应当自到达现居住地10日内在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居住登记变更,跨公安派出所管辖区域变动的,居住证持有人应先到原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居住登记注销手续。

居住证持有人离开登记居住地不再居住的,应当自离开前10日内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居住证注销手续,并交回居住证。流动人口死亡的,由其近亲属、房屋出租人或者用人单位等办理居住证注销手续。

居住证持有人在30日内返回登记居住地的,不办理居住证注销手续。

—3—

第二十二条 居住证有效期满,居住证持有人需继续在居住地居住的,应在有效期满30日前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换发手续。

居住证严重损毁不能辨认的,居住证持有人应当及时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办理换领手续。居住证丢失的,原居住证持有人应当持有效证件或证明及时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办理补领手续。

居住证持有人换领新证时,应当交回原证。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依法执行公务时,经出示执法证件,有权查验居住证,流动人口不得拒绝。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机构工作人员在依法执行公务或者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时,经出示执法证件或者工作证件,要求流动人口出示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应当予以配合。

除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依法执行公务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缴或者扣押居住证。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买卖居住证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居住证,不得骗取、冒领、出租、出借、转让居住证。

第二十五条 公安机关为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办理居住登记时,应当核查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没有婚育证明的,应当及时通报给居住地人口计划生育部门。人口计划生育部门在核查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时,发现没有办理居住登记的,应当及时通报居住地公安派出所。

第二十六条 公安机关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商业服务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知悉的流动人口信息予以保密。

第三章 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

第二十七条 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流动人口依法享有居住地人民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流动人口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义务。

第二十八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纳入居住证登记制度,研究建立覆盖我市流动人口的动态服务管理体系。

第二十九条 市、县(区)发展和改革、财政、公安、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建设、房管、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司法、工商行政、外事、保险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流

—4—

动人口管理、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工作。

第三十条 发展和改革部门要积极参与流动人口管理有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根据公安、教育、民政、卫生等部门对流动人口、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来同境外人员服务管理的需求,研究提出的相关设施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建设投资。

第三十一条 财政部门负责将流动人口居住证工本费和服务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公务费保障),并负责有关财政政策的解释和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 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的发放、管理工作。

公安机关积极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发放居住证,对流动人口中具有现实和潜在社会危害性的人员实施重点管理,依法打击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出租房屋、中小旅馆、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站点、劳务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及城乡结合部等流动人口容易聚集的场所、部位的治安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重点时期、重点区域集中外出务工群体的疏导工作。加强来同境外人员入出境居留管理,查处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外国人。

第三十三条 教育部门负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管理工作。指导和督促全市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做好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工作,配合民政等部门做好接收流浪未成年人就学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公办学校的建设规划、经费投入和教师编制计划。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就学情况进行统计。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及之后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的相关办法。

第三十四条 民政部门负责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和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负责救助管理站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管理工作。指导加强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切实做好社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参与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

第三十五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和对流动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为流动就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就业信息、职业介绍、社会保险接续等公共服务。依法处理用人单位与流动就业人员之间的劳动争议。依法开展劳动保障行

—5—

政监察,查处侵害流动就业人员劳动权益的违法行为,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打击针对流动人口就业人员的职业中介欺诈行为。

第三十六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建筑行业在岗从业人员,特别是流动性强的农民工的管理教育。

第三十七条 房管部门负责指导房屋租赁管理和登记备案。第三十八条 卫生部门负责对流动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第三十九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免费发放和查验,做好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工作,为流动已婚育龄妇女提供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技术服务,大力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

第四十条 司法部门负责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并大力开展保障流动人口权益的法制宣传。

第四十一条 工商行政部门负责在流动人口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保护流动人口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十二条 外事部门建立来同境外人员服务管理联动机制,协调配合主管部门处理包括外国人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在内的有关涉外刑事、民事等案件,做好对外联络工作,提供外事政策指导。

第四十三条 保险公司要发展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符合流动人口保障需求、缴费和服务便捷的保险产品,为流动人口提供补充养老、补充医疗和意外伤害等保险服务,提高流动人口的保障水平。发挥保险机构网络优势,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

第四十四条 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下列权益:(一)依法参与居住地有关社会事务管理;(二)依法参加居住地社会组织;(三)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相应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并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四)居住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住房保障;(五)实行计划生育的,按照规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获得支持、优惠,在社会救助等方面享受优先、优待;(六)享受法律服务并获得法律援助。(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益。

第四十五条 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下列公共服务:

—6—

(一)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信息查询等服务;(二)按照规定参加居住地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定或者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执业)资格登记;(三)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获得避孕药具,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已婚流动人口拟在居住地生育第一个子女并符合国家和本省、市规定条件的,可以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办理生育登记。

(四)国家规定的传染病防治、儿童计划免疫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五)在居住地办理往来港澳地区的商务签注;(六)在居住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七)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享受与常住人口同等优惠;(八)参加科技发明、创新成果申报,按照规定申请科技人才计划资助、科技项目资助或者专利补助基金;(九)子女符合义务教育入学条件的,由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就学;(十)在我市居住的流动人口,同时有合法稳定住所,依法取得房屋所有权(房屋来源合法、拥有使用权)的;或租赁房管部门、企事业单位、政府直管住房、廉租房、公租房和他人合法私有住房并与房屋所有权人签订租赁住房协议,且办理了租赁登记备案手续和《居住证》的;或者流动人口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依法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依法纳税的,流动人口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本市(县)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十一)对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开展救助管理和救助保护;(十二)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纠纷调解工作,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十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享受的其他公共服务。

第四十六条 各县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居住证持有人享受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

第四十七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服务组织应当为居住证的办理和使用提供便利。

—7—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法律、法规、规章已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流动人口未申报居住登记和申领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

第五十条 违反本办法,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中介服务机构未登记、报告流动人口居住或者终止居住基本信息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并对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处10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对中介服务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用人单位未组织、督促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或者与流动人口终止、解除劳动关系后未报告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并对法定代表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处3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大型集贸市场、商品集散地经营管理机构以及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委托的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单位未报告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并对法定代表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伪造、变造、买卖居住证或者买卖、使用伪造的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的关规定处罚。

违反本办法,骗取、冒领、出租、出借、转让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收缴居住证,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违法行为人有非法所得的,没收非法所得。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非法收缴或者扣押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

(一)拖延办理有关手续,故意刁难申请人的;(二)泄露流动人口登记管理信息,侵犯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三)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四)违反规定查验居住证的;(五)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敲诈勒索的;(六)其他违反本办法的情形。

第五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居住证,是指流动人口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合法居住的证明和享受权益、公共服务的有效证件。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有效身份证件,是指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临时居民身份证等。

第五十八条 首次申请领取、到期换发居住证,免收证件工本费。损坏换领、丢失补领居住证,应当缴纳证件工本费。

损坏换领、丢失补领居住证工本费标准,按照省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九条 流动人口在本办法施行前领取的暂住证,在有效期内继续有效,并享受本办法规定的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的权益和公共服务,有效期满需要继续居住的,依照本办法申领居住证。

第六十条 本办法自文件下发之日起施行。

山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 篇6

(2012年11月22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2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2年11月22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49号公布 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居住管理与服务、权益保障与服务,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流动人口,是指在本自治区居住的非本自治区户籍人员以及具有本自治区户籍跨县(市、区)异地居住的人员。但是,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市辖区到本市其他市辖区居住的人员除外。

国家对流动人口范围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人口计划生育、民政、卫生、财政、教育、文化等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应当协助做好流动人口的相关服务管理工作。第五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区域建立社区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站(点),纳入民生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统一受理公安、人口计划生育等主管部门委托的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及居住证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劳动就业和房屋出租信息发布、有关税费代征代缴、采集信息等事项。

第六条 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流动人口应当遵守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居住管理的规定,遵守社会公德,履行法定义务,服从有关主管部门的管理。

第二章 居住管理与服务 第七条 流动人口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持本人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到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站(点)或者公安派出所申报居住登记、申领居住证。

办理居住登记的具体范围、程序等事项以及居住证的使用和管理,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第八条 自治区按照“综合采集、集中管理、信息共享”的原则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综合数据库,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

流动人口信息综合数据库的建立、运行和维护,由自治区公安机关负责。第九条 公安机关应当将流动人口纳入实有人口,实行动态化、全覆盖管理。公安机关应当开展经常性流动人口核查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公安机关的核查工作,及时提供流动人口相关信息。

第十条 公安机关应当对居住类建筑物进行逐一登记编号,并将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和其他各类人口信息数据加载其中,实现人口和住所的对应定位管理。

前款规定的居住类建筑物,包括住宅建筑、建筑工地的工棚以及可以居住的其他建筑。第十一条 本自治区涉及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就学、就医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向公安机关报送流动人口的去留信息,并配合公安机关等有关主管部门开展的其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公安机关应当在流动人口聚集区域和办公场所,公开申报居住登记和申领居住证的地点、期限、需要提交的证明材料等信息。

公安机关应当拓宽、完善流动人口信息传输渠道和系统,方便单位和个人传输流动人口信息,提高信息采集传输效率,并采取方便流动人口、单位和个人就近报送信息的方法。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招用流动人口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招用的流动人口信息报送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站(点)或者公安派出所。

用人单位与被招用的流动人口终止劳动关系的,应当自终止劳动关系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人员名单报送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站(点)或者公安派出所。

第十三条 房屋出租人应当自房屋出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信息及出租房屋信息报送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站(点)或者公安派出所,并督促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房屋出租人与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终止租赁关系的,应当自终止租赁关系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人员名单报送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站(点)或者公安派出所。

第十四条 从事房屋租赁的中介机构和从事职业介绍的中介机构,应当自介绍成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或者雇主、受雇流动人口的信息报送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站(点)或者公安派出所,并督促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

第十五条 集贸市场、商品批发市场等市场开办者,应当自流动人口入住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流动人口基本情况报送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站(点)或者公安派出所,并督促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

第十六条 市、县(市、区)行政区域之间应当建立健全沟通、协调、协作机制,实现不同区域流动人口信息网络无缝衔接。

县(市、区)公安机关应当将本地区流动人口数量反馈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县(市、区)公安机关。

第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本地区外出务工农民及其家属纳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范围;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外出务工农民及其家属的服务管理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民政、教育、人口计划生育等主管部门以及基层妇联组织,应当建立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妇女的工作机制,配合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学校开展关爱留守老人、儿童、妇女工作。鼓励志愿服务者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妇女关爱抚慰活动。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帮助留守老人、妇女建立生产、生活互助组织。

第十八条 本自治区农民外出务工的,应当将其去向及外出期限报告村民委员会;本人没有报告的,由其亲属报告。

村民委员会应当定期核实本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去向、外出期限等相关情况,建立专门档案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公安派出所备案。

第十九条 劳务经纪人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的,应当将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信息报送乡(镇)人民政府和公安派出所。

第二十条 外出务工农民较多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警务室建设;外出务工农民较多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公安派出所、人民武装部、村民委员会开展农村治安联防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公安派出所、村民委员会,均应当建立紧急救援响应机制,及时救助危困留守人员。

第二十一条 本自治区户籍流动人口的流入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要求协助解决有关流动人口问题的,本自治区有关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公安机关应当建立与流动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通报流动人口相关情况。

第三章 权益保障与服务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措施,应当统筹兼顾流动人口。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流动人口就业、居留等方面意愿以及流动人口数量变化等情况的调查研究,并根据调研情况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流动人口聚居区域的治安管理,查处危害流动人口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及时为符合入户条件的流动人口办理入户手续。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定期开展流动人口居住区域的消防安全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宣传消防安全知识。

第二十五条 流动人口较多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纳入城市住房保障目标责任,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统筹兼顾流动人口的住房需要。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流动人口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取得居住地户籍,或者与居住地户籍人口结婚,符合享受保障房条件的流动人口,应当将其纳入保障范围。

鼓励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向流动人口低价出租其自有房屋。第二十六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履行下列流动人口服务职责:

(一)有计划地开展专项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二)推进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提高参保率;

(三)定期开展流动人口签订劳动合同及工资保障、同工同酬、休息等情况的专项监督检查;

(四)及时提供劳动争议法律服务;

(五)及时提供有效就业信息;

(六)受理流动人口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及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或者鉴定申请;

(七)其他劳动保障服务职责。

第二十七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培训流动人口,应当针对流动人口的不同需要,注重培训实效,就近安排培训场所,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加强培训管理,促进流动人口就业。其他主管部门举办的适宜流动人口的专业技术、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培训,应当鼓励流动人口参加。

鼓励学校、技能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举办符合流动人口需要的培训班。第二十八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履行下列流动人口服务职责:

(一)加强对流动人口聚居区域的卫生监督检查;

(二)提供妇幼保健;

(三)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的预防接种和传染病防治服务,开展流行病监测;

(四)定期组织医疗机构开展流动人口义诊服务;

(五)组织开展健康、生理卫生知识宣传和心理咨询服务;

(六)其他卫生保健服务职责。

第二十九条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履行下列流动人口服务职责:

(一)免费向城市居民开放的公共文化场所向流动人口开放;

(二)向流动人口聚居的区域提供流动图书服务;

(三)为流动人口举办专场文艺演出,放映电影;

(四)组织流动人口开展文娱活动。

(五)其他文化服务职责。鼓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向流动人口捐献报刊书籍及其他文化用品。第三十条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教育教学机构履行下列流动人口服务职责:

(一)就近安排流动人口子女入园、入学;

(二)向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免费营养餐;

(三)流动人口子女在本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就读的,免学杂费;

(四)招收流动人口子女就读职业学校;

(五)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安排流动人口子女就地参加中考,安排符合报考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地参加高考;

(六)其他教育服务职责。

第三十一条 民政部门应当履行下列流动人口服务职责:

(一)帮助流动人口中的流浪乞讨人员解决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

(二)向符合条件的老年流动人口颁发老年证并享受相关待遇;

(三)将居住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纳入村(居)委员会选举选民登记的范围;

(四)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其他服务职责。

第三十二条 人口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向育龄流动人口宣传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避孕节育、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知识,免费提供相关检查,为育龄流动人口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服务。

第三十三条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教育和纠纷调解工作,引导、帮助流动人口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及时为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将本区域的流动人口作为本组织的服务对象。

第三十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为流动人口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办理注册登记,支持流动人口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流动人口在城镇从事流动经营活动的,应当遵守城市市容管理规定。

第三十五条 体育、旅游等主管部门举办群众性健身、旅游等活动的,应当组织流动人口参加,并给予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等的相关优惠待遇。

第三十六条 鼓励社会力量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组织,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就医、就学、心理、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鼓励社会力量资助流动人口。

新闻媒体应当关注流动人口生产、生活、学习情况,并为亟需救助的流动人口提供舆论帮助。

第三十七条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将本辖区流动人口纳入服务管理范围,定期听取流动人口代表的合理诉求并向有关主管部门反映,帮助流动人口落实国家和本自治区给予流动人口的有关服务。

长期居住并履行社区义务的流动人口,有权监督所在村(居)民委员会的村(居)务公开事项。

第三十八条 向流动人口出租或者提供住房、供应伙食的单位、个人,应当保证流动人口居住、饮食安全。

公安消防、食品卫生等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开展流动人口居住、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安全隐患。

第三十九条 招录、聘用流动人口的单位,应当与招录、聘用的流动人口签订劳动合同,实行同工同酬并逐步提高工资水平,依法办理社会保险,为流动人口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环境。

聘用流动人口较多的企业,应当提供电视等基本文化娱乐设施,组织开展文娱体育活动。

第四十条 国家对流动人口服务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依照本办法制定流动人口服务的补充规定。

第四十一条 流动人口、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可以向公安机关或者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站(点)投诉、举报,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予以处理。公安机关应当在其办公场所、流动人口聚居场所公开投诉、举报电话,设立专门投诉信箱。

第四章 罚则

第四十二条 公安机关及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不履行本办法规定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职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公安机关及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用人单位未报送招用流动人口信息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信息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房屋出租人未报送流动人口租赁房屋或者终止租赁的信息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房屋租赁中介机构和职业介绍中介机构未报送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或者雇主、受雇流动人口信息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集贸市场、商品批发市场等市场开办者未报送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章 附则

山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 篇7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背景分析

1.流动人口权利意识日益增长, 公共服务需求强烈。目前中国流动人口群体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新生代流动人口逐步占据主体地位。截至2012年3月31日, 江西省流动人口总数为745.3万, “80后”人口301.3万, 占劳动年龄人口的43.88%。与上代流动人口相比, 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挣钱养家糊口, 而是更加注重情感交流、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等价值, 追求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及渴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用工荒”现象严重, 流动人口相关问题引起政府高度重视。“用工荒”现象最早是出现在珠三角、长三角沿海发达地区, 但是近年来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规模招商引资, 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等原因, 区域内企业数量增长迅速, 用工需求猛增, “用工荒”现象已经蔓延到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以南昌市为例, 2012年企业人才需求总量为21 649人, 比2011年多2 873人。全市工业园区缺工13 025人, 缺工严重的企业集中在制鞋、电子、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1]。用工荒现象严重不利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发展, 这已经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3.江西省居住证制度的实施, 为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供了制度支持。《江西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办法》于2011年11月1日正式施行, 标志着江西省流动人口由暂住证管理时期进入居住证登记管理时期。居住证取代暂住证, 不是简单的一字之差, 而是体现了以管制为主向以服务与管理并重的理念更新, 是中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的重大制度创新。江西省居住证制度保障了流动人口享受很多与常住人口一样的“市民待遇”, 如子女义务教育、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等权益和公共服务, 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流动人口的特征及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近年发展迅速, 已成为江西经济重要增长极。2012年1—7月,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38个县 (市、区) 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67.35亿元, 占全省工业比重58.9%, 同比增长13.3%。

(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流动人口的特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 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对流动人口吸纳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并呈现出以下特征: (1) 江西籍流动人口回流现象明显, 省内务工比重逐步增大。截至2011年底江西省流动人口达到733.7万, 其中在省外就业的有512.84万人, 比上年减少5.94万人, 下降1.14%;在省内就业的有220.86万人, 同比增加21.34万人, 增长10.7%。 (2) 流动人口以省内流动为主, 外省流入呈现就近流入的特点。截至2012年3月31日江西省省内流动34.39万人, 跨省流入14.7万人, 其中省内流动人口中跨市流动的占46.96%, 市内跨县流动的占53.04%。外省流入主要是湖北省、湖南省、福建省、安徽省、浙江省, 五省流入人口占全省跨省流入59.64%, 五省均为临省, 流入人口呈现就近流入的特点。 (3) 流动人口文化程度偏低, 从业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江西省内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 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分别占66%和17%, 与前往发达地区省际流动务工群体文化程度相比, 省内流动人口文化程度偏低。这印证了一观点:受教育程度越高, 越倾向于长距离流动;受教育程度较低, 越倾向于近距离流动[2]。江西省内流动人口主要从事的行业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主要集中在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服务业等行业, 一般从事的都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

(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流动人口管理中依然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

目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流动人口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长期以来形成地方政府对外来流动人口管理都是以“谁主管, 谁负责;谁聘用, 谁负责;谁容留, 谁负责”的防范型管理模式, 这种重防控、轻服务的管理意识及管理机制, 把流动人口当做对立面, 使流动人口被排斥在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保障及公共服务体系之外, 流动人口的公共需求和公民待遇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略和排斥, 造成了大部分流动人口对城市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2. 城市的流动人口增多, 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

大量的流动人口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由于种种原因, 其对城市的社会治安也带来了很大压力, 暂住人口违法犯罪一直呈高发态势, 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据调查, 2008—2011年6月, 江西省共批准逮捕流动犯罪人员9 510人, 其中查处的务工、经商及从事服务性行业的的违法犯罪人员即有4 706人, 占49.49%。流动人员犯罪呈现四大趋势, 即涉案罪名更加多元、犯罪目的转为敛财、作案形式渐趋隐蔽、作案手段智能化[3]。

3. 城市化的发展较快但经济总量偏低, 对高素质流动人口吸引力不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较快但经济总量偏低。2008年,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湖区11个县GDP最低的星子县只有18.33亿元, 超100亿元的有3个县, 分别是南昌县225.08亿元、新建县134.88亿元、进贤县134.19亿元。可见, 整个环湖区除了南昌市所辖南昌、新建、进贤三县外, 其余各县经济总量普遍较小, 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城市化进程加快, 必然吸引更多流动人口的涌入。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无法吸引外省及本省大学毕业生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内工作, 区域内流动人口更多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主。

三、创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1.政府执政理念转变:对流动人口强调管理与服务并重。长期以来,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沿用了计划体制下的防范式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由公安局各地区派出所负责, 重点在于维持地区治安。这种防范型管理的管理理念, 对于防范犯罪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 但它因不能体现流动人口的利益而遭到反感和抵制。在当今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政府要转变强硬的管理政策, 要从流动人口个人的利益出发, 逐步从粗放型“管理”转向精细型“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流动人口的管理中要转换管理理念, 实现“管理角色”向“服务角色”的转变, 成为流动人口管理的掌舵手, 为城市流动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2.大力推行居住证制度, 实现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行居住证制度是对地方政府从执政理念到配套设施、公共服务的全方位考验, 不断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的流动人口服务的配套政策, 逐步扩大流动人口公共服务覆盖面, 最终实现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年来, 江西省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为居住证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江西省2010年全省财政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达到1 226亿元, 同比增长32%;2011年全省财政收入达到1 645亿元, 同比增长34.2%, 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均实现三年翻番。大力推行居住证制度, 既可以避免沦为制度性“鸡肋”[4], 又能吸引更多流动人口成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生力量。

3.加快推进流动人口综合信息系统建设, 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加快推进流动人口综合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包括覆盖各市、县 (区) 、乡镇、街道在内的省市联网的信息系统, 将人口流入系统、人口流出系统、出租房屋系统、用工单位数据系统、劳资关系系统、社会保障系统、子女入学教育系统等子系统纳入其中, 通过高效、畅通、安全、实用的网络平台, 为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实现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江西省一些公安机关已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如九江市公安局浔阳分局自主研发了“流动人口社会化信息采集系统”, 通过该系统实现企业、职业中介、房屋中介等社会组织方便将流动人口相关信息及时上报至公安机关, 实现了流动人口信息的鲜活性和动态性。

4.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好发展平台。江西省作为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近年来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了“用工荒”, 其主要原因是其经济发展方式并没有得到改变, 缺工严重的企业集中在制鞋、电子、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此, 江西省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应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要推手,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照明、新动力汽车、民用航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必将减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低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有效克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瓶颈, 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发展平台, 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赣创新创业。引进高层次人才, 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妍, 等.劳务输出大省陷入“用工荒”迷局[N].国际商报, 2011-03-24.

[2]周小刚.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以江西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 2010:59.

[3]欧阳晶.流动人员犯罪呈现四大新趋势[EB/OL].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70731/15844990.html, 2011-10-10.

山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 篇8

一 流动人口的现状及特点

三门峡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城市边沿,是城市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区,流动人口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来源广泛,农业人口比重大。外来人口涉及全国众多省份,农业人口比重大,占81%;青壮年和男性比例高,占74%。二是居住时间短暂,从事职业多样化。他们主要从事建筑、运输、贩卖、餐饮、服务、加工、收旧等职业,大多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苦、脏、累、险行业工作,还有部分无正当职业,从事拾脏扒荒等。三是居住点分散,居住环境较差。大多数流动人口居住在个体小旅店、施工工地的工棚、居民出租房屋内,居住环境较差,且多以同乡、同族等关系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以地域为纽带的"民工群"。四是文化程度不高,收入普遍较低。

二 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存在主要问题

从我区现实情况看,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的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三门峡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区、站、村(街道)三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运作机制,但在具体工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制约措施。流动人口管理没有纳入区委及相应职能部门任期目标,使一些基层部门缺乏具体明确的管理职责、任务和指标以及在检查、制约措施等不到位。二是专职管理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低,能力差,难以适应新时期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发展需要。三是职能部门缺乏协调配合。流动人口管理涉及公安、工商、劳动、税务、民政、交通、计划生育等多个部门,长期存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配合,资源信息不共享,综合治理效能差的现象。四是服务意识不强。有些部门对流动人口重于管理疏于服务,甚至出现有些用人单位对流动人口管理有抵触情绪,不配合、不支持、逃避正常检查的现象时有发生。五是管理经费不足。

2.流动人口婚育信息难掌握

流动人口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就业行为的随意性、生育行为的隐蔽性、文化层次的多样性增加了服务与管理的难度。同时,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差,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不高,难以及时获得避孕节育指导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流出地和流人地人口计生部门也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其婚育动态。

3.流动人口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农民工除了存在的工资拖欠、劳动安全无保障、居住条件差、就医、子女入托入学难等较为普遍问题外,就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来说,还存在着流人地没有真正将流入人口纳入常住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未能使其真正享受同等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和妇女保健服务,对法定的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服务未落实到位。

4.流动人口违法生育难处罚

一是流动人口流动性大,违法生育查证难、送达难。二是流动人口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境贫困,即使有违反计生法规被处罚者,有的也因其无偿付能力而难以执行到位。三是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征收标准差异悬殊,一些违法生育行为人想方设法钻法律的空子,恶意规避处罚。四是对不按时参加生殖健康检查、不及时终止意外妊娠、不按时寄回有关证件者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基层在日常工作中有时陷于两难的境地。

三 关于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问题的思考

1.提高认识,健全机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作。因此,要提高认识,健全机制,按照“城市流人抓社区、市场流人抓雇主、单位流入抓法人、房屋租赁抓房东”的原则,突出四个依托。一是依托社區,夯实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根基。二是依托单位,落实法定代表人管理责任。街道与辖区内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签订责任书,与民营、股份制企业签订协议书,落实管理责任,配合计生部门做好外来人员的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三是依托房主,加强对房屋租赁中的流动人口管理。做到对在社区租赁房屋的流动人口,实行户况显示、联合服务和逐户建卡、依房管人、同住同管、优质服务,并在社区划分责任区域建立“房主管房客”制度。四是依托协会,开展村(居)民自治。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等处建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2.摸清底数,夯实基础,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控”转变。一要摸清底数。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和建筑工地及中小旅馆、公共娱乐场所等流动人口易聚集的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控管理,彻底澄清流动人口底数。二要登记造册。清查收集暂住人口信息,通过身份证、照片、人口数据信息“三对照”后登记造册,并分别录入派出所综合信息和暂住人口管理系统。三要完善档案。以村、街、厂、矿、队为单位,把暂住人口归档建册,与暂住人口管理系统配套使用,健全辖区流动暂住人口的信息资料。四要核实身份。对无有效身份证件、来历不明、形迹可疑的流动人员进行多方查证,直到查清真实身份。

3.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水平。一是完善流动人口信息交流共享制度,形成稳定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二是强化流动人口信息网上交换和交流的监控督查,促进服务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三是加强系统内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交流协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发展的工作格局。四是以区域内人口计生系统“三网一库”为基础,充分利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信息网络,加快建立和完善横向互通、纵向延伸、良性互动的人口信息共享体系,推动人口信息跨部门、跨地区资源互补、信息共享。

4.建立科学务实的考核评估制度,促进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上水平。一是制定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双向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促进流出地与流入地,两地共同管理职责的落实。二是加大平时抽查、薄弱环节专项调查和通过网络交换流动人口信息准确度的考核力度,提高对流动人口的平时抽查和信息网络的覆盖率、准确率及有效监管能力。三是实行常年有奖举报制度,把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中。四是加大对相关部门履行法定职责的考核力度,强化流动人口的综合治理,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水平。

5.以人为本,心系民生,由重管理轻服务向优服务促管理转变。应把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坚持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一要加强流动人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二要推动有关部门和社区认真落实涉及流动人口安全生产、卫生环境、子女就学、劳动技能培训、工资支付、社区保障等

上一篇:商务局202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思路下一篇:我是中国娃 爱说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