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考察报告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产业发展考察报告(通用8篇)

产业发展考察报告 篇1

创新思维和国际化水平提升培训班第三学习小组

月 28 日至 7 月 8 日,新津县“创新思维和国际化水平提升”专题培训班在上海黄浦区委党校举行,在为期十天的学习期间,上海市委党校的教授给我们讲授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科学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涉外礼仪、国际化都市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等知识。此外我们还考察了浙江奉化滕头村新农村建设,上海田子坊文化产业创意园、8 号桥、外滩、宝钢等在城市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中富有特色的教学实践基地,每到一处,大家在认真聆听介绍的同时,还积极主动就自己的工作与先进地区进行比对,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想法进一步深入了解的相关情况,与授课指导专家进行探讨交流,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真正达到了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特别深的感受是上海作为全国创意产业发展最早的城市,在创意产业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市场运作等方面有许多优秀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上海是我国创意产业的首发地。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自发地形成了四行仓库、田子坊等一批上海最早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始,到 90年代后期八号桥、张江高科技园等一批新型都市产业园兴起,上海创意产业发展不断加快。2004 年 11 月,上海创意产业中心成立,在市委宣传部和市经委的具体指导下,专门从事全市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推

动工作。同年 12 月,首届创意产业论坛举行,标志着上海开始着力发展创意产业。

2005 年,上海首批 18 家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式揭牌,之后,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成立,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启动,《上海市创意产业“十一五”规划》正式出台,提出打造“创意上海”,建设亚洲最有影响的创意中心的目标。随后发布的《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中,将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明确定为五大类,即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创意,既体现了扬长避短的原则,又注重了与上海城市转型的需求及其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相适应。

2009 年,上海创意产业总产出 3900 亿元,增加值 1148 亿元,占全市 GDP 比重的 7.7%,从业人员 95 万人。目前,上海已建成并挂牌80 家创意产业集聚区,总建筑面积超过 250 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6000 家,吸引了来自世界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从业人员 12 万人,累计吸收了近百亿元社会资本参与建设。2010 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依琳娜•博科娃女士向上海颁授了“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的铭牌,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上海)推进工作办公室正式成立。

二、考察园区及企业情况 (一)

田子坊文化产业园区

田子坊文化产业集聚区起始于 1998 年,位于黄浦区西部。它是一片保留完整的历史街区,是文化创意者的乐园,其核心区“三巷一街”占地 2 公顷,建筑面积约 3 万平方米。

园区具有五大文化特色。

一是建筑文化。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和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不仅有典型的江南民居、花园洋房、老式石库门和新式石库门建筑,还有 20 世纪70 年代前后的工业厂房建筑,记录了上海开埠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空间意向表达。

二是文化艺术。这里既是艺术家的生态社区,也具有海派文化特质的艺术消费区,入驻了众多有较强参与性、体验性、观赏性的文化项目。

三是里坊风貌,至今仍保存着率真的里弄生活,是展现上海海派文化、传承历史文脉的“文化湿地”,上海历史风貌和石库门里弄生活的“活化石”。

四是时尚文化。拥有众多个性化商铺,出售的多是设计师的最新原创作品,基本形成了以旗袍、围巾、高级成衣等为代表的特色产品。

五是休闲文化。在这里云集了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味美食。

目前田子坊共有各类商户 426 家(工厂区域 209 家,石库门区域217 家),其中文化创意企业有 297 家,占总量的 69.7%,其他相关产业63家,占总量的14.7%,商业配套服务性产业66家,占总量的15.5%。入驻企业包括:美术业(画廊)、出版业(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零售)、影视业(电影后期制作)、会展文化业(展览服务)、创意设计业(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饰设计、形象设计)、文化相关产业(琉璃艺术品制作、老相机制作、摄影作品制作、陶瓷艺术品制作)。代表企业有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陈逸飞工作室(原“逸飞旧址”,现“逸飞环境建筑设计”公司)、陈海汶摄影工作室(上海老相机制作中心)、尔冬强艺术中心、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麟研部建筑设计咨询、家具之美(SQ DECOR)、“妩”围巾、金枝玉叶、金粉世

家服饰等。创意设计类外籍人士、海归派投资企业占较大比例,据统计,外籍和海归派投资者共有 72 户,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 36 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占总商户的 19.6%。

(二)8 号桥创意产业园区。号桥位于建国中路 8~10 号,占地面积 7000 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2000平方米。这里曾是旧属法租界的一片旧厂房,解放后,这里成为上汽集团所属“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所在地。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原企业重组,留下了这七栋旧厂房。

2003 年下半年,在市经委和卢湾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由上海华轻投资有限公司、香港时尚生活策划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和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对“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旧厂房实施开发、改建、招商、管理,历时一年,把凝聚着特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老厂房变成了吸引创意人才、激发创意灵感、集聚创意产业的新载体。目前,8 号桥已有境内外近百家著名设计公司和著名品牌落户,成为顶级品牌展示和信息发布的平台,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产业创意化、创意产业化,不但保护了老工业建筑、保留了城市发展的历史风貌,还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现在 8 号桥已成为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新地标、上海七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之一、上海三家信息化示范园区之一。

(三)

世博会中国馆+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构思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其气势之恢弘、造型之雄浑自然不必多说,有镇馆之宝之称的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更是令每位亲临现场的游客为之

惊叹。而这幅《清明上河图》的动态影像就是由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意、制作的。

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5 年,目前人员规模达到2200 余人,在北京、上海、香港、伦敦、东京等地设有 10 余家分支机构和办事处。作为全球领先的数字视觉技术及服务企业,水晶石数字科技致力以数字化三维技术为核心,提供与国际同步的全方位数字视觉服务。水晶石公司的核心业务是三维可视化的开发和应用服务。同时,由水晶石策划开发的永不落幕的网上世博会更是本届上海世博会一大亮点。网上世博会是通过互联网、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将实体世博会的精彩内容,特别是上海世博会园区和展馆的精彩场景呈现在网上,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营造一个访问者和实体世博会进行互动的网络平台,是信息化时代世博会展览方式的重要创新,实现了实体世博会和网上世博会的联动,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了世博会理念,被国际展览局评价为“世界展览历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创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三、体会与启示 (一)高度重视,长远考虑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萌芽出现在 2002 年,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节能、低碳、环保等一系列行业特性,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已经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海市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最初面对产业结构升级、老旧厂区改造等工作时,市政府并没有急功近利地单纯性的用各种经济指标对产业的发展进行衡

量,更没有将闲置厂房拆除,重新规划、开发房地产等“短、平、快”产业项目,而是高瞻远瞩地选择了发展在当时看似属鸡肋地位的文化创意产业。随着几年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步的发展壮大,每年的增加值能够占全市 GDP 的 8%左右,稳定的财政贡献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一个个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当地文化的新名片,对文化品位的提升、城市形象的塑造和社会效益的丰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提早谋划,科学推动 2005 年,上海市就出台了《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依托工业设计等方面在国内的固有优势,将“十一五”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确定为五大类: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做好发展方向定位。其次是根据市场和自身特点进行中后期开发利用。在入驻企业的选择上,各园区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特点,不惜以降低租金的方式,有的放矢的进行招商引资。最后是做好后续宣传服务与管理工作。在市委宣传部和市经委的支持下,上海市相继成立了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上海创意产业协会、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创意产业研究所等一批社会中介组织、投资机构和研究机构,由这些机构与各创意产业园区管理者相配合,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论坛、会议、沙龙、笔会等各类活动,并利用各类节日,开展庆祝活动,打造一批形象工程以进一步扩大园区影响,提升知名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首先,政府在闲置厂房和土地的开发上,大胆采用了 BOT(建设-

运营-移交)投资模式,有的甚至采用了 BO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模式,其定义为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上海通常合约为 15 年),许可其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BOT 投资模式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减少政府直接投资,缓解财政负担,规避政府各种投资风险;另一方面能够刺激私营企业加强管理,控制造价,有效地减低项目建设费用,缩短建造期。

其次,现阶段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要采用完全民间资本投入,整体包装、改造、招商,以企业招引企业、以企业服务企业、以企业管理企业的模式,标志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从传统的政府派出管委会管理运作的“政府主导型”转化过渡到“市场主导型”模式。

(四)依托高端,辐射发展 纵观上海市各个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核心技术、知识、人才和企业为依托,从而带动整个园区发展,并向周边产生辐射效应,例如田子坊就聚集有有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陈逸飞工作室(原“逸飞旧址”,现“逸飞环境建筑设计”公司)、陈海汶摄影工作室(上海老相机制作中心)、尔冬强艺术中心、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麟研部建筑设计咨询、家具之美(SQ DECOR)等代表企业。这些企业在业界和全世界都有较高的影响力。据统计,田子坊吸引外籍和海归派投资者共有 72 户,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台湾、香

港等 36 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占总商户的 19.6%。此外,在水晶石公司的影响下,在其周边也逐渐开始集聚一些广告公司、数字制作公司、外包服务公司等。由此可见,优秀的人才和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和吸附影响效应是十分巨大的。

四、关于我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及智慧,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包括出版、音乐、表演艺术、电影与录像、电视与广播、软件设计、互动休闲软件、广告、建筑、设计、艺术与古玩、工艺、时尚设计等 13个行业(英国分类法)。目前,这一分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我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水资源禀赋独特、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较好条件。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各地的重要选择。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已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巨大,必将成为世界新一轮经济浪潮中的主打产业。我县已处于工业发展的中期,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需要,而且必然,目前成都创意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尚无一个郊县真正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列入议事日程,及早谋划将占据先发优势。具体建议如下(一)

实现文化创意与现有产业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必须着眼于现有产业基础,以利于推动现有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通过设计、研发、管理经营等营运方式,不仅卖产品和设备,更卖理念、卖创意、卖设计、卖增值服务。以国际名校赛艇赛为例,作为新津在西部乃至全国

知名的活动,一年一届中仅两三天热闹一下,非常可惜。如果以赛艇赛为基础,依托水上运动项目的规划建设,注入水文化创意元素,建设水上运动乐园、特色水产园、河鲜美食城、水文化博物馆,举办国际赛艇小姐大赛、国际赛艇摄影大赛、国际钓鱼大赛等水文化创意会展系列活动等,可以大大提升水上运动产业的附加值,构建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态。

(二)

因势利导和因地制宜进行产业规划。

在旧城改造和场镇改造中,全县要注意对具有一定规模、具备一定特色的居民区、老场镇等建筑或建筑群,通过“功能”置换等方法,因势利导,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减少建筑物破坏度,降低建设成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速度。如针对新津历史人文资源丰富、遗存多等特点,因地制宜,借助林盘古镇民风古朴、历史厚重和环境优美等特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意、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以及文化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完美融合。

(三)

突出重点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突破

按照“集中资源、选择重点、优先发展、实现突破”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新津优先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类别是:

一是文化休闲娱乐业。新津作为成都的南大门,独具特色的山水资源、文化底蕴、区位优势,为新津优先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产业提供了天然条件和环境,特别是已建成的花舞人间、在建的亚特兰蒂斯、即将开建的宝资山文旅、在谈的新平古镇宽窄水巷、规划中的宝墩遗址保护利用开发等文旅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和闻名全国的河鲜美食,为新津优先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 是生态文明与幸福文化创意产业。新津在成都乃至西部率先提出了建设幸福新津的目标,获得全国绿化县,已通过全国生态县的技术核查,在城乡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中注重生态文明与幸福文化建设,涌现了诸如袁山社区、月花社区、水乡兴义等在有一定影响新农村示范社区(镇),在生态文明与幸福文化方面,新津应该做出独具特色的创意文章来。

二是会展服务产业。近年来,新津已先后举办国际新材料论坛、国际有机峰会等高层次会议,近几年一批星级酒店和大型文旅项目将建成,如果我们能利用新津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的影响力,争取一些国际国内的大型高层次会议和会展在新津举行,将极大地推进我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产业发展考察报告 篇2

1 新疆红枣主产区发展现状

1.1 哈密市红枣产业不断壮大

哈密市位于东疆地区的哈密盆地中部, 是哈密大枣的故乡, 已有近2 000年的红枣栽培历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该市将哈密大枣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 大力推广枣棉间作、枣瓜间作模式, 实行连片种植, 标准化管理;至2007年底, 哈密大枣栽培面积达9 200hm2, 其中结果面积达6 666.67hm2, 年产量1.09万吨, 产值5 760万元, 农民人均红枣收入250元。

1.2 若羌县红枣产业迅速发展

2001年, 该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 制定了《若羌县红枣产业发展纲要》, 以建设中国最优红枣基地为目标, 全方位推进红枣产业发展。先后从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区的红枣主产区引进20多个优良品种, 经过多年的栽培实践, 确定灰枣、赞皇大枣和冬枣为主栽品种。从2004年起, 红枣基地每年以1 333.33hm2速度扩展, 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过近7年的不懈努力, 红枣种植初具规模, 经济生态效益开始显现, 初步实现了红枣“十化” (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栽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产品有机化、管理集约化、枣农知识化、装备现代化、经营产业化、效益最大化) 的目标。至2007年底, 全县红枣种植面积达到8 000hm2, 共1 400万株, 其中结果面积3 333.33hm2, 年产红枣1.05万吨, 红枣人均收入达3 923.38元, 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 076.16元的64.57%。

1.3 且末县红枣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且末县地处塔里木盆地东南缘。2002年, 且末县提出超常规发展红枣产业的战略决策, 确定到2010年全县定植红枣6 666.67hm2。至2007年底, 红枣定植面积达到4 133.33hm2, 其中结果面积达2 333.33hm2, 年红枣产量2 200t, 年产值1 440多万元, 人均红枣收益达到375元, 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 114元的7.3%。栽培品种以赞皇大枣、灰枣为主, 其中赞皇大枣占40%、灰枣占60%, 这2个品种均为我国干鲜兼用的优良品种, 引入且末后, 其结果能力、枣果品质均优于原产地, 形成独具特色的枣中精品。

2 新疆红枣主产区发展红枣产业的经验和做法

2.1 上下合力, 全力推动红枣产业发展

新疆的红枣主产区均把发展红枣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 制定了红枣产业发展规划, 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红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实行市、县四套班子领导包乡 (镇) 、部门和乡 (镇) 领导包村的工作机制, 签订目标责任书, 严格考核奖惩, 奖罚落实到包乡、包村领导及挂靠帮办机关干部和技术人头上, 形成了全县抓红枣产业的工作氛围, 推动了红枣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2 政策激励, 大力支持红枣产业发展

新疆红枣主产区均认真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 并根据各自的实际制定优惠政策, 扶持红枣产业发展。哈密市政府出资为农户代办苗木安全越冬农业保险;对定植大枣株行距达到造林标准的农户, 第1年补贴3 000元/hm2, 第2年2 250元/hm2, 第3年1 500元/hm2。若羌县对栽植枣树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85%以上的农户给予每株1.5元的苗木补助, 重奖发展红枣生产的先进农户, 8年间兑现奖励资金230多万元。且末县为红枣定植户无偿提供苗木, 打井灌溉红枣的农户5年内免收水资源费, 新开发土地发展红枣的农户5年内免征任何费用。

2.3 技术指导, 切实保证红枣产业发展

为切实加强技术指导, 促进红枣产业健康发展, 各市县都成立了红枣科技推广中心, 大规模培训干部群众;每个种植红枣的乡镇都有技术指导组, 每个村都有技术服务队, 根据农时季节, 做好开沟、定植、沟灌、铺膜、施肥、喷水、开甲、疏花疏果、果品采摘、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组织机关干部深入田间地头, 帮助农民栽植树苗、嫁接良种、修剪枝条、采摘红枣, 保证了枣树栽得活、长得好、结果多。

2.4 科学定位, 积极引导红枣产业发展

新疆红枣产区为了走出一条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发展红枣产业路子, 确立了以发展灰枣为主, 冬枣、赞皇大枣为辅的优选品种结构;对劣质红枣全面进行嫁接改造, 强化质量意识和营销理念, 统一采收时间, 统一红枣包装, 规范红枣采收和红枣流通市场, 规范了红枣的收购、分选、清洗、杀菌、包装等各个环节, 提升了红枣品质, 培育了地方品牌。先后向国家商标局注册了“楼兰”、“阿尔金”等系列商标, 申报了“楼兰红枣”绿色食品和原产地域保护认证;引进郑州奥星集团等有实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枣酒、枣饮品等红枣深加工生产线, 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相衔接的运行机制。

3 新疆红枣产区与临泽县红枣产区优劣势对比分析

3.1 自然条件对比

新疆红枣主产区主要分布在东疆地区的吐哈盆地和南疆地区的塔克拉玛干盆地, 属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区, 光热资源非常丰富;枣树生长季节平均日照时数达10h以上, 年日照时数均在4 000h以上, 4~9月累计日照时数达1 700~1 800h, 远高于一般制干品种1 500h要求, 全年≥10℃的有效积温在4 000℃以上, 远高于枣树对积温需求的上限;果实生长期的6~9月, 气温日较大, 平均为17.4℃, 最大可达27.8℃, 气温日较差在20℃的天数在20d以上, 无霜期达190d以上, 海拔低于1 000m。总的气候特点是日照时间长, 有效积温高, 昼夜温差大, 无霜期长。所产红枣色泽纯正、含糖量高, 制干率高, 是生产精品红枣的理想地带。临泽县红枣主产区属温带干旱荒漠气候, 年均气温7.6℃, 极端最高气温39.1℃, 年极端最低气温-29.1℃, 1月平均气温-8.8℃, 7月平均气温22℃, 年日照时数为3 045h, 全年≥10℃的有效积温3 085℃, 在枣果成熟期的9月, 昼夜温差为13.4℃, 无霜期156d, 海拔1 370~1 500m。尽管临泽县的自然环境也适于枣树的生长发育, 但同新疆红枣主产区相比, 表现为热量不足、有效积温偏低、枣树生长发育期短、冬季气温偏低, 不利于枣树安全越冬。尤其是从外地引进的枣树品种, 生长势强, 果实发育期长, 对温度的要求较高, 临泽县多年的枣树引种试验证明这一点。因此, 临泽县红枣产业发展的主栽品种必须以临泽小枣为主, 尽管其果个偏小, 但含糖量高, 品质优良, 是全国的知名品牌。

3.2 区位优势比较

枣树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优势农产品之一, 长期占据着世界枣业的超强地位, 主要出口对象是东南亚、欧洲、北美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80%以上在东南亚。同时, 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具有广阔前景。新疆红枣主产区处于南疆地区的塔里木盆地外缘, 受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千里戈壁的分割, 交通异常不便;且新疆远在我国西北边陲地区, 尽管红枣品质优良, 但销售路途遥远, 成本较高。临泽县处于河西走廊中部, 交通便捷畅通, 劳动力价格低, 销售成本低, 有着新疆枣产区不可比拟的区位优势。

3.3 栽培品种比较

新疆红枣主产区栽培的红枣品种除哈密市的哈密大枣外, 其余均为红枣古老产区引进的优良品种, 如河南新郑的灰枣、河北的赞皇大枣等这些枣树品种引入新疆枣区后, 其丰产性能、枣果含糖量、Vc含量指标均超过原产地。如若羌县引种栽培灰枣, 干枣的总糖含量达68.73%, Vc含量达154.1mg/100g, 分别比原产地河南省新郑市所产灰枣高21.62%和12.48mg/100g, 制干率达到51.8%。临泽县所产的临泽小枣, 是我国700多个枣树品种中的优良品种之一, 表现为含糖量高 (干、鲜枣果含糖量分别为72%~80%、33%) 、Vc含量高 (662.7mg/100g) 、制干率高 (56%) , 但果个小 (平均单果重9g) 、生长量小、树势稍弱, 产量偏低。

3.4 栽培技术比较

新疆的红枣主产区大多是2 000年以后发展起来的, 起步较晚。在红枣产业发展初期, 政府部门就对枣树的栽植、管理技术的落实非常重视, 采取建立示范园、出台优惠政策、严格奖罚制度、完善栽培管理技术体系等措施, 指导、帮助农民发展红枣, 并加强红枣文化的积累和对外宣传, 使红枣产业在短期内显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由此激发了广大枣农发展红枣的积极性, 推动了红枣产业迅猛发展。而在临泽县枣区, 由于红枣价格偏低 (临泽县为2元/kg, 新疆若羌为30元/kg) 、效益较低以及受传统栽培管理观念的影响, 使诸如枣树开甲、花期喷水 (肥) 、修剪、施肥等一些常规的丰产技术, 没有得到群众重视, 从而制约了临泽县红枣产业的健康发展。

4 对临泽县红枣产业发展的启示

4.1 切实加强领导, 全力推动红枣产业发展

学习借鉴新疆红枣主产区推动红枣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制定科学的考核细则, 进行严格考核奖惩, 奖罚措施落实到包乡、包村、包户领导、干部及挂靠帮办部门和技术人员头上, 形成上下联动, 合力抓红枣产业的工作氛围。

4.2 出台优惠政策, 增强红枣产业发展动力

一是建立红枣发展专项基金, 用于枣树病虫害防治、标准化示范园建设、种苗补助、栽植补助等;二是积极与保险公司协调, 启动枣树安全越冬农业保险;三是认真落实中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 实行“谁造谁有, 自主经营, 利益归己”的政策, 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和个体大户发展红枣产业。

4.3 依靠科技支撑, 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覆盖全县的红枣科技服务体系;二是完善科技承包制度,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鼓励科技人员领办红枣科技示范园, 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切实把红枣丰产栽培技术落实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三是建立涵盖红枣产业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体系。

4.4 加强品牌保护, 着力提高“临泽小枣”的知名度

一是申请临泽小枣绿色食品标志, 与临泽小枣证明商标、临泽小枣地理保护标志共同构成临泽县红枣品牌保护体系;二是成立由企业、运销户、种植户代表参加的红枣产业协会, 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三是在国家、省级以上媒体开展广告宣传, 大力宣传展示临泽小枣, 进一步提高“临泽小枣”知名度。

4.5 做大做强加工企业, 带动红枣产业快速发展

充分利用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 积极引进新技术, 扶强红枣加工生产龙头企业, 带动红枣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优惠政策, 积极协调金融部门, 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 鼓励引导建设一批集收购、贮藏、贩运、烘干、优选加工等的红枣初级加工企业, 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红枣产业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朱建等.名优枣树栽培新技术[M].香港: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2001.

[2]曲泽洲, 王永惠.中国果树志 (枣卷)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

[3]张新华, 李富军.枣树标准化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产业发展考察报告 篇3

应新西兰维多摩市议会等单位邀请。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夏贤忍为团长的湖北省农牧业考察团一行6人,于2007年10月19日至11月2日访问了澳大利亚、新西兰,重点了解畜牧业的发展情况。这次出访,除听取有关方面的情况介绍外,实地考察了3个牧场、1个羊毛制品厂、4个畜产品经销店。通过考察,考察团成员对澳、新两国畜牧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及相关生产体系状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尤其对草地畜牧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畜牧业发展途径和先进的生产与管理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1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概况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为768.23万km2,现有人口2230万人,80%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全境地势低平。草场辽阔,以养羊、养牛为主的畜牧业非常发达,在农业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澳农牧业用地4.9亿hm2,其中牧业用地占55%。畜牧业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常年养羊1.7亿只,年产羊毛10亿妇,占世界羊毛总产量的1/3以上;养牛2 620多万头。其中肉牛2340万头,奶牛约280万头,年产牛肉204万t、牛奶1 140万t。

新西兰国土面积为26.81万km2,现有人口410万人,其中140万人居住奥克兰市、55万人居住惠灵顿市。近年统计,新西兰农业用地1 564.03万hm2(折合15.6万km2),其中畜牧业用地1 152.91万hm2、耕地75.94万hm2。新西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畜牧业国家之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从事畜牧业的人口约占农业人口的80%,是世界上按人口平均养羊、养牛最多的国家。新西兰各类牲畜存栏数量:奶牛516.16万头,肉牛449,47万头,奶牛和肉牛合计965.63万头;绵羊3 954.56万只,山羊15.31万只,绵羊和山羊合计3 969.87万只;鹿164.39万头。马7.59万匹。新西兰的大部分工业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农牧业产值约占国民收入的3/4,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的商品出口值占总出口值的近一半。

2澳、新两国畜牧业经济特点

澳、新两国畜牧业经济特点大同小异,概括地讲有以下5点。

2.1生产发展迅速,波动较小

在澳、新两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畜牧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近120多年来,畜产品生产没有大起大落,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2.2畜牧业生产以草食家畜为主

在澳、新两国。家畜饲养以牛、羊、鹿等草食家畜为主,其产值均占畜牧业产值的90%以上,而猪和家禽所占比例一直较小。

2.3 草食家畜饲养方式靠放牧

在澳、新两国,养羊、养牛采用铁丝栅栏或生物围栏放养的方式,没有畜舍,羊群、牛群昼夜都在栅栏内自由活动,不需人看管,喝的水来自自流井,烈日下自动走到巨大的树冠下遮荫。必要时,靠牧羊人培训的牧羊犬赶羊、赶牛或骑摩托车亲自驱赶。这种放牧方式,不仅比舍饲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生产成本低,而且畜产品的品质和风味好,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2.4实行畜牧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劳动生产率高

澳、新两国所饲养的牲畜已全部良种化,并按各地的雨量、温度与自然条件饲养不同畜种。实行区域化、专业生产。目前,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已形成肉牛生产区,南部为肉羊、羊毛生产区。新西兰北岛北部以肉牛生产为主,南部以奶牛饲养为主,南岛以生产羊肉、羊毛为主。目前有将近3/4的牧场以经营某一产品为主。专业化生产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机械化代替了笨重的体力劳动,如牧草的种植和管理、饲料加工、挤奶、剪羊毛、屠宰和加工、运输、冷冻等,主要依靠机械设备完成。在新西兰,我们驱车前往牧场的途中,经常看见几百头奶牛自动排成长队缓步走向挤奶站等候机械化挤奶的壮观场景,令人惊叹!新西兰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肉0.92万kg,奶5.2万k,高于世界上所有的畜牧业发达国家。

2.5 畜牧业经济具有很强的外向性

由于澳、新两国地广人稀,国内市场有限,绝大部分畜产品需要到国际市场上寻求销路。近年来。澳大利亚年出口牛肉120万t、原羊毛49万t(占全世界贸易量的70%)、带毛绵羊皮15万t,均居世界首位。全澳畜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高达30%。新西兰70%以上的畜产品供出口外销,每年出口羊肉38万t、牛肉46万t、奶粉62.34万t,在全世界分别居第一、第四、第一位。其出口的肥羔肉和各种风味的干酪居世界前列。尤其是肥羔肉,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市场上极负盛名。

进入21世纪,澳、新两国创新畜牧业经营方式,注重把畜牧业与现代旅游业结合起来,成功实现由“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向“骑在游客身上的国家”的转变,为国家创汇带来滚滚财源。新西兰2003年接待海外游客216万人。我们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考察的天堂农庄,实际是一个旅游观光牧场,游览车、餐饮店、旅游品商店一应俱全,饲养的牛、羊、鸸鹋、袋鼠、考拉供人观赏,还举行剪羊毛表演,吸引了众多国外游客。

3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途径

3.1 大力建立低成本、高产出的人工草场

澳、新两国草地建设始于19世纪初或中叶,国家无偿投资建设水、电、路基础工程;家庭牧场自营部分的建设向国家贷款。全澳牧场约6.7万多个,面积从几百公顷到几千公顷不等。最大的达40万hm2,牧草施行喷灌,每隔3~4年施1次化肥。小块牧草由人工培植,大面积牧草地用飞机播种、施肥。目前,新西兰人工草地占草地总面积的67%,并全部围栏化。两国草地利用方式均以放牧为主,很少补饲。在草地经营的技术措施上,通过清理、施肥、播种(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和草地围栏化来兴建稳产高产优良的人工草地;严格实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定时施肥。由于建立科学的草地利用制度,人工草地可以利用10年以上。通过兴建人工草地,极大地提高了天然草地的利用率。天然草地一般每公顷养1只羊。而人工草地可养5~6只羊。我们在新西兰路多路亚考察的一家私人合伙经营牧场。拥有140hm2人工草场,仅靠1.5个劳动力养了1 500只绵羊、40头肉牛、30只鹿,加上果园、旅游业,年收入50多万纽元。目前,新西兰平均每公顷人工草场生产肉类76kg、奶438kg、羊毛45kg左右,生产效率非常高。

澳、新两国政府十分重视天然草场的保护、改良和合理

利用,严格限定载畜量。对人工草场的保护工作也做得很好,牧草由多年生品种组成,3年翻耕1次,每21d为一生长期。每个草场在使用时划分若干小区实行轮流放牧,每块小区放牧时间不超过2d,保证草场不受破坏和牧草的优质生长。在新西兰,我们从奥克兰驱车360多千米前往路多路亚牧场,高速公路两旁大多是由林地改造成的人工草场。牧场一望无际,绿草如茵,牧道绿树成荫,百花盛开,成群的羊、牛、马在蔚蓝的天空下,呼吸着特别清新的空气徜徉其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新西兰被称之为“花园式国家”,名不虚传。

3.2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部门配合,拓展国内外畜产品市场

澳、新两国都是市场经济国家,农业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所以政府在发展畜牧业方面始终坚持培育国内市场、立足开拓国际市场。

国内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实现畜牧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澳、新两国人均GDP均呈上升趋势。澳大利亚1993~2005年间GDP年均增长3.1%,2006年增长3.5%,2007年预计达到4.1%;2005年人均GDP由1960年的不足1万美元增加到3.2万美元。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良好,人们的收入逐渐增加,从而潜在地刺激了本国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

澳、新两国发展畜牧业的主导方针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早年制定了《变澳洲为亚洲的超级市场规划》,目标是向亚洲每年至少出口160亿澳元食品。其办法是在当地寻找市场调研与推销人员,按亚洲人口来生产、加工食品。这一规划的实施由总理负总责,初级产业由能源部、交通部、工业部和贸易部4位部长共同参与。通过实施这一规划。国家已成功地将牛奶打人日本市场,将鹿肉、鹂鹋肉打人韩国市场。同时,澳还推出了“质量保险”计划及立法,保证商品的食用安全、质量和声誉。如规定:凡标有“澳大利亚产品”的,必须基本保证由100%的澳洲原材料制成;凡标有“澳制造”的产品,也必须保证其成本的构成绝大部分来自澳洲。在新西兰政府的主导下,国内3大乳业公司于2001年合并为新西兰最大的乳产品企业一方塔拉集团。通过统一的管理和运营,目前方塔拉集团已成为世界乳产品第一大出口商,其生产能力占全国的96%,收入占新西兰出口利润的20%。

3.3规模饲养,集约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

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总趋势是:牧场数量减少,饲养规模扩大,单产水平提高,畜产品总产量稳定增长。

澳大利亚1979年有奶牛场2.2万个,到2004年减少到0.96万个,下降了一半多;饲养量也由1960年的300多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201万头。可是,奶牛场的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到2004年,全澳小于100头规模的奶牛场只有919个,100-14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733个。140-22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 540个,22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场有1 237个。实现规模化养殖以后,由于所需的劳动力减少,加之拥有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以及现代化机械设备,单产水平明显提升。1960年澳大利亚奶牛单产2t,到2004年增加到5t。

新西兰以家庭农牧场为主,牧场经营规模虽比澳大利亚小,但经营方式比较集约化。新西兰饲养牛、羊的农场平均规模为538hm2,拥有2 600只羊和214头牛。养牛和养羊农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占总数的43%的大农场拥有全国66%的牲畜。而其余57%的农场只占有34%的牲畜。

3.4注重牲畜品种与牧草品种的改良

澳、新两国通过多年的选育和不断的引进欧美优良品种,目前饲养的牛、羊全部是良种。肉牛品种主要有安格斯、海福特、夏洛来、肉奶兼用西门塔尔等;奶牛品种主要有荷斯坦牛、杰西牛(Jersey)等。新西兰的纯种马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品种之一,新西兰马在比赛中的获胜率达58%,并获得多项国际赛马奖。新西兰良种马的年出口额,现已超过1亿纽元。绵羊品种主要是澳洲美利奴、罗姆尼、边区莱斯特、考力代、萨福克、道赛特等。这些优良的家畜品种为澳、新两国生产、出口品质优良、数量众多的羊毛、牛羊肉、奶制品等畜产品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澳、新两国还非常重视特种经济动物的繁育及开发利用。驼羊,是原产南美洲的古老畜种,澳、新早年就引进国内培育,现已初具规模。目前,新西兰约有驼羊50万只。驼羊毛强度大、韧性好,保暖系数是棉花的2.5倍。驼羊绒毛制成品由于坚韧耐用,轻柔暖和,手感如丝绸,且不变形,价格昂贵。被人们称为“软黄金”。我们在羊皮毛制品免税店看到,一条驼羊皮毛床垫售价高达1500多美元。驼羊绒毛及其制品,已成为澳、新两国出口和旅游创汇的“拳头产品”。

澳、新两国还注重高产优质牧草品种的选育工作,主要品种有三叶草、苜蓿和黑麦草等。目前,澳、新两国已普遍采用先进的生物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牧草(饲料作物)的育种工作;采用先进实验方法,研究草地牧业低成本、高产出的最佳模式。并设立专门经营牧草种子公司和种子繁殖场进行牧草种子的选育、繁殖和加工,由国家授权的种子检测部门进行牧草种子的检验和监控。

3.5 建立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

澳、新两国都有完善的畜牧业服务体系。牧场主如需药物、草子、机械等生产资料,只要打一个电话,有关厂家或销售商就会送到。澳大利亚全国有1.5万人的流动剪毛工,打个电话剪毛工就来剪羊毛,剪毛由专门定级工人按粗细、长短、软硬、光泽度分级分类,每包印上等级、重量,交澳大利亚羊毛局统一组织出口。据新西兰路多路亚的一位牧场主介绍,出售肉牛、肉羊,大多是采取拍卖形式,保证公平交易。

3.6 重视科技进步,教育、科研和推广紧密结合

澳、新两国的牧业高等教育主要由国内一流的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和梅西大学、林肯大学承担。这4所大学设有草原、畜牧、兽医等专业和各种学位课程。澳、新两国十分重视农牧民的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目前,在澳大利亚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1%。

新西兰草地畜牧业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由农业部的23个研究站(所)承担,有技术开发研究、基础研究、国际市场研究三类,各研究站(所)均设有技术咨询和推广机构。推广服务包括指导牧场主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协会、合作组织或出口部门规定的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学、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占整个科研经费的70%,其他的由企业、社团赞助或来自合作研究、技术转让及各种有偿服务的收入。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和科研机构紧密联系生产实际,运行机制很活,从良种引繁、品种选育到疾病防治、检疫监测、灾害预测防范、产品保险与供应等均为服务内容。

澳、新两国的农牧业执法工作非常到位,对保护自然环

境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国前,有关人员告诉我们澳、新是世界上动植物检疫最严格的国家,不要带鲜水果、蜂产品等食品入境,当时不以为然。当我们踏上澳、新国土时,在海关遭受非常严格细致的检查,体验深刻。近几年,当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肆虐全球时,唯有大洋洲保持了一块净土。通过这次考察,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4启示与建议

澳、新两国发展畜牧业尤其是草地畜牧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虽然两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但是我们湖北也有自身的优势:一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山草坡面积大,且青草期长,饲草资源丰富,适宜牛、羊等草食畜禽生长;二是目前全省人均仅占有牛羊肉3.8kg、奶类2.3kg,消费水平很低,省内潜在市场大;三是农村劳动力多,劳动成本低。因此,我们应当继续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加快发展草地畜牧业。

4.1正确处理农林牧关系,切实解决发展草地畜牧业“无立锥之地”的问题

建议省、市、县人民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和增加农民收入出发。确定草山草坡的利用方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对宜牧草山草坡,应当逐户落实和发放使用权证。由政府扶持逐步建立人工草场。要以武汉“8+1”城市圈为重点,大力发展奶牛业。拿出一部份耕地建立高产优质的饲草基地。

4.2加强畜牧业的地方立法工作

澳、新两国十分重视畜牧业的立法与执法工作,先后颁布了《自然资源管理法》、《兽用生物制品管理法》、《动物福利法》、《肉类管理法案》及其配套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有效规范了畜牧业生产、经营者行为。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已颁布实施多年,建议省人民政府和省人大常委会通力合作,组织有关部门抓紧制定这两部法的湖北省实施办法,以利提高湖北的以法治牧、以法兴牧水平。

4.3认真做好草食畜禽的品种改良工作

陕西果业发展考察报告 篇4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为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的经验,省政府参事室去年11月组织部分参事考察陕西果业发展情况,亲眼目睹了陕西做大做强特色果业取得的骄人成绩,倍感鼓舞,受益匪

浅。

一、陕西壮大特色果业取得的积极成效

陕西省把做大做强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依托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果业绿色化、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是产业规模优势日益凸现。到底,全省果业面积达到1426万亩,水果总产达到1067万吨,约占全国水果总产的1/10,其中苹果产量745.5万吨,约占全国苹果总产的1/3和世界总产量的1/9。全省浓缩果汁年生产能力80万吨,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果汁加工基地。预计水果面积达到1500万亩、产量1100万吨,其中苹果面积850万亩、产量810万吨,均居全国第一,在全国和世界苹果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凸现。

二是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持续优化。建成了渭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业带、无定河以南至渭河以北酥梨基地、黄河沿岸红枣基地、秦岭北麓和汉江流域猕猴桃基地、汉中盆地和秦巴山地柑橘基地、城市近郊时令水果基地。建成了全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品种繁育推广步伐加快,早、中、晚熟品种比例调整到5:l5:80,形成了从7月到11月每月都有主打品种上市的结构布局。桃、杏、李、樱桃等时令水果种类不断增加,形成了多元化的品种格局。

三是果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以苹果生产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为重点的标准化生产得到推广普及,全省苹果优质率达到70%,高出全国水平近30个百分点。建设认证绿色果品基地297.1万亩,其中苹果270万亩,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绿色果品基地。认证对欧盟、东盟、北美等出口注册果园72万亩,建设中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果园5.5万亩,建设经欧盟和国内与欧盟互认的有机果园11.5万亩,年产有机苹果15万吨,为扩大国际高端果品市场奠定了基础。

四是产业化发展关键环节不断加强。果业的发展吸引了国内外大量资金,果汁加工业自以来吸引投资累计超过20亿元,果汁加工能力比增长4倍。果品贮藏业快速发展,果品贮藏能力达到300多万吨,果品年供应能力大为增强。鲜果企业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商品化处理能力得到增强,果品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果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增强,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快速发展。

五是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快速扩大。随着果业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果品已销往东盟、欧盟、阿盟、非洲、北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果品出口连续1o年实现了两位数的持续增长,出口产品种类由的5种增加到27种,浓缩苹果汁成为陕西外贸出口第一大宗商品,全年出口和创汇均占全国一半以上,占到世界贸易量四成以上。陕西果品出口40.88万吨,创汇6.3亿美元。

六是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增强。全省果业增加值达到121亿元,比增长2.53倍。果农收益持续增长。基地县农户人均苹果纯收入达到元,比增长1.5倍。洛川、白水、宜川、旬邑、印台等一批苹果基地县,果业发展,果农富裕,村容巨变,以苹果为主的果业正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果区公益事业也迅速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综合指数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二、陕西经验对我省壮大特色农业的启示

(一)做大规模是提升特色农业优势的重要基础。有特色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在市场竞争中争得先机的第一要素,但形不成一定的规模难以有效占领市场,也就难以推动农民增产增收。陕西紧紧抓住世界苹果产业向以我国为中心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苹果产业向以陕西为中心的黄土高原转移调整的机遇,依靠资源禀赋和区域比较优势,组织制定果业发展区域布局规划和基础建设标准,积极引导各地加快果业结构调整,促进不同优势水果向优生区集中发展,大力推进渭北黄土高原苹果基地、无定河以南至渭河以北河流沿岸酥梨基地、黄河沿岸红枣基地、秦岭北麓和汉江流域猕猴桃基地、汉中盆地和秦巴山地柑橘基地、城市近郊时令水果基地建设,着力提高特色水果优势产业带建设水平,加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水果生产布局,有效提高了陕西果业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陕西的经验启示我们:特色农业必须立足于禀赋(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优势和区域优势,必须着力集

约发展,实现规模经济,只有形成特色显著、产业链条完整、市场规模庞大的优势产业群,才能有效带动区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当前我省各地正在大力建设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现代农业,各地应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坚决而有力有效地推动特色主导产业、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特别是河湟地区特色农业百里长廊的建设,要下大力优化产品结构,扩大优势产品规模,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努力推动优势产品成片成带、形成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真正使特色产品成为有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的优势产业,成为带动区域发展、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

(二)做优品牌是提升特色农业优势的必然要求。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品在市场上占领先机、赢得青睐、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金钥匙,特色农业产品也毫不例外。陕西高度重视果业的品牌建设,积极培育壮大绿色安全果业,他们坚持以果业绿色为目标,严格执行建设标准,加强科学规范管理,多措并举确保绿色果品质量,提升特色果业水平;注重开展出口注册果园建设认证工作,引导各地稳步发展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果园;积极开展出口果园和有机果园建设认证工作,着力建设经欧盟、东盟、北美等认证的出口注册果园,有效树起了陕西果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品牌,提升了陕西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陕西的经验启示我们:品牌是特色农业走向市场、扩大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特色农业真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金钥匙。近年来,我省各地重视特色农业品牌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批诸如乐都长辣椒、循化红线椒、小西牛酸奶等在省内外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占有率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但尚缺乏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站得住,占有一定市场规模、能够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特色农业名牌产品,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各地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尤其是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有机畜牧业基地建设、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过程中,应着力在扩大特色优势农业规模的同时对现有品牌做必要的整合,全力培育壮大各自最有特色、最有优势的特色农业知名品牌,打响区域特色农业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原产地品牌,有力推动特色优势农业加速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生力军。

(三)做强科技是提升特色农业优势的重要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是发展现代农业、壮大特色经济的重要保证。陕西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中国苹果之乡白水县建立国内首个苹果专业试验站,强化苹果种质资源评价、新品种选育、砧木育种苹果病虫害防治、绿色果品生产技术、果园微环境等研究,积极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有效地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示范推广溶为一体,为陕西苹果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陕西的经验启示我们:发展壮大特色优势农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农富农之路,花大气力建立和健全科学研究、人才培训、示范推广一条龙服务的现代农业科技平台和网络,为提升特色农业优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我省特色农业加速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科技水平依然十分低下,尤其是科技示范、推广、服务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需要下功夫抓紧解决。一是现代农业示范园、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建设要硬件、软件并重,设施、科技并举,切实有效地提升示范园区的科技水平。二是要鼓励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推广机构与园区联姻、与农牧民牵手,积极推行平安县农技人员实行科技承包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到农家牧户、田间地头,充分有效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三是要不折不扣地抓紧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政策,抓紧启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着力充实县乡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力量,夯实科技兴农富农基础,增强特色农业科技支撑。

赴绍兴黄酒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篇5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老酒产业发展,在前期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带着即墨老酒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赴浙江XX市考察学习。我们在听取XX市黄酒协会、XX县黄酒协会情况介绍的基础上,实地考察了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和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拜访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黄酒分会秘书长,进行了认真的沟通交流。现形成考察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参考。

一、绍兴黄酒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从考察的情况看,XX市政府对绍兴酒发展的定位明确、规划科学,职能部门共谋发展、监管有力,行业协会制度健全、管理规范,企业自身积极作为、个性品牌突出,整个黄酒产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年,XX市黄酒企业共有86家,从业人员1.1万余名,黄酒年产量45万吨(XX县14.86万吨),占全国黄酒产量的17%。其中万吨以上规模企业4家,5000吨以上4家,1000-5000吨21 家,1000吨以下57家;销售收入37亿元,实现利税5.5亿元。同时,黄酒整体质量保持稳定,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15家绍兴黄酒冠名生产企业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100%。绍兴黄酒销售区域主要在江、浙、沪一带,部分系列产品销售全国各大城市,远销日本、香港、东南亚、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古越龙山进驻卡慕全球3000多家免税店的“中华国酒”专区,被誉为“国粹黄酒”。

2、发展基础条件较好。XX市有国家级黄酒评委16名,占全国总数的42%。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申请国家对绍兴酒实行原产地特别保护,专门制订了绍兴酒gb17946-标准。国家黄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设在绍兴。在黄酒基础性研究方面,黄酒企业与浙江大学、江南大学开展合作,运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从酵母培养、麦曲工艺、黄酒的发酵机理及黄酒后修饰,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

3、品牌优势比较明显。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女儿红、咸亨、绍兴黄酒、太雕),中国名牌产品4个(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沈永和),国家免检产品4个(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女儿红),中华老字号6家(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女儿红、沈永和、王宝和);古越龙山是中国黄酒行业标志性品牌,“绍兴黄酒”是原产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这在全国酒类行业中是唯一的。

4、龙头企业地位突出。使用“绍兴黄酒”证明商标的15家企业,2008年产量36万吨,销售收入32亿元、利税近5亿元。其中,古越龙山和会稽山两大龙头企业,2008年产量约20万吨、销售约29亿、利税约4亿。古越龙山年产13万吨,销售20多亿,利税2.6亿,主要产品品牌有“古越龙山”、“沈永和”、“女儿红”、“鉴湖”等。会稽山年产6.8万吨,销售8.5亿,利税1亿,单一品牌 “会稽山”。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制定振兴规划,加大政策扶持

年,为振兴绍兴黄酒业,提升绍兴黄酒在绍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XX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振兴绍兴黄酒业纲要》(文件附后)。《纲要》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四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三年振兴计划是:争取到20绍兴黄酒产量达到30万吨左右,销售达到25万吨左右,出口量达到3万吨左右,绍兴黄酒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20%左右,其中XX市场占有率40%以上。为配合《纲要》的实施,出台了《关于振兴绍兴黄酒业的若干意见》,从税费征收、财政补贴、品牌创建、市场监管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到年,三年规划的主要指标都超额完成。

2008年,为加速黄酒产业集群升级,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增强产业的辐射功能,提升黄酒业核心竞争力,出台了《绍兴黄酒产业提升规划(2008-)》(文件附后)。规划到绍兴黄酒产业集群建成五个中心:①全国黄酒的生产中心。产量达到90万吨,销售达到110亿元,出口量达到4万吨。②全国的品牌中心。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③全国黄酒的技术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建立国家黄酒研究中心。创建1-2个国家级黄酒研发中心。④全国黄酒的人才培训中心。加强黄酒职业教育投入,培养黄酒生产专门人才,尤其要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与国内江南大学等相关大专院校合作,使绍兴成为全国黄酒人才培训中心。⑤全国黄酒的交易中心。推出原酒交易市场,开展网上交易,成为全国最大的黄酒交易集散地和信息发布中心。

2、成立黄酒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1992年,XX市黄酒行业协会成立。协会设在市经济贸易委员会,由市场处主管。目前,协会主席由古越龙山一名退休的老总担任,副主席由企业老总担任,秘书长是专职人员,市财政全额拨款,常驻协会,负责日常工作。协会的业务范围主要是接受政府委托,行使组织起草协会章程、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政策服务、维护企业利益等行业管理职能。

3、申请证明商标,实行原产地保护

,为保护“绍兴黄酒”这一无形资产,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和扩大对外贸易,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XX市黄酒协会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注册了 “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享有商标的专用权。该商标使用于原产地浙江绍兴鉴湖水系区域,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用绍兴鉴湖水和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黄酒产品,并达到规定质量、服务、标准。凡愿意接受使用证明商标的生产者,经审查符合条件,可以使用证明商标。目前,XX市已有15家企业获得“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使用权。行业协会出台了《绍兴黄酒证明商标使用管理章程》、《绍兴老酒证明商标使用管理章程》、《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申请使用企业初审细则》,成立了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使用认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委员会及其工作办公室的工作职责,明确了证明商标申报程序、准用证、申请表、使用许可合同等,保证了证明商标规范有序的使用。

4、加强市场整顿,促进行业整合

①整顿历程

1995年,绍兴黄酒企业240家,呈现“多、小、乱”现象。XX市政府召集工商、质监、卫生等10多个部门和下辖各县(区)政府进行了一次全市黄酒企业大整顿,依靠行政手段关、停、并、转了不合格企业124家,对绍兴黄酒进行了初步的内部规范。

20,黄酒行业协会注册“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树立了地域和行业品牌,筑起了一道产业进入门槛。

2004年5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对绍兴湖塘酒厂生产劣质兑水黄酒进行了曝光。这一事件在绍兴黄酒业引起了巨大震荡,给原本戴着“原产地域保护”光环的绍兴黄酒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6月,市政府举行振兴绍兴黄酒动员大会,绍兴黄酒整顿拉开序幕。在动员大会上,XX市委书记、市长王永昌强调,振兴绍兴黄酒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开展一场大整治,包括对所有品种的黄酒进行彻底检测、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和长效的检查检测制度、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加强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将卫生、环保、生产环境、技术、流通环节全部纳入整顿范围。经贸委、工商局、质监局、卫生局、环保局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黄酒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有关意见》,要求各相关部门、黄酒企业进一步规范黄酒生产工艺、确保产品质量、强化企业管理、严格准入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数月后,12 家黄酒企业被关停,60家黄酒企业被勒令限期整改。

4月,经过一年的调查和测评,XX市卫生监督所对辖区内127家黄酒生产企业的食品卫生信用度进行a、b、c、d四个等级的评级,被评为d级的10余家企业被关停。

,国家黄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落户绍兴,这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对黄酒产品质量检测鉴定,绍兴有了最终话语权。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黄酒产品质量国家抽查结果显示,绍兴黄酒产品质量合格率100%。

经过反复的淘洗,淘汰了一批工艺不规范的小企业,开启了绍兴黄酒业更广阔的发展活路,成为市场规范的典范。经过优胜劣汰,目前XX市有黄酒生产企业86家。

②整顿措施

绍兴黄酒产业整顿,主要把握四个方面的关键环节。一是生产环节:企业按国家标准和操作流程生产,倡导企业自律。绍兴黄酒集团牵头首倡“行业自律”,并邀请上海13家新闻媒体举行情况说明会,数十家大小黄酒企业迅速跟进。15家绍兴黄酒生产企业联合发出倡议书,表达了重振黄酒产业的`信心。行业协会从源头上治理和整顿。定期进行抽查,1次抽检不合格限期整改;连续两次不合格就停产整顿,企业停止使用 “绍兴黄酒”商标;连续3次检查不合格将依照法律程序取消其生产资格。二是监管环节:政府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质检局、卫生局、环保局、工商局等部门分工具体,从各自职能出发,监督企业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和操作流程进行生产。成立绍兴老酒知识产权保护委员会和地域产品保护委员会。知识产权保护委员会设在工商局,地域产品保护委员会设在技术监督局。首次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建立黄酒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制定生产淡季每季检查1次、旺季每月检查1次的例检制度。每次抽查产品在100批次左右,企业覆盖率在90%以上。为避免企业因检测费用等原因弄虚作假,每次产品检测的7万元左右费用都由政府买单。三是流通环节:为了保证进入市场的产品质量合格,实施全国协作打击假冒伪劣。组建黄酒打假全国协作网,政府拨出专项经费运作打假协作网,在全国28个地区建立打假联络站,形成全国范围内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之势。四是资源整合环节:积极探索行业整合形式,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政府支持,采用联合、并购、重组、控股等市场化运作方法,整合现有资产,培育和扶持大企业、大集团。例如,XX市酿酒总公司和沈永和酒厂合并,成立绍兴黄酒集团(古越龙山),兼并了鉴湖酒厂,建立了3个分厂;会稽山兼并嘉善酒厂等。

5、积极培养推介,树立品牌形象

坚持整体品牌宣传与具体品牌宣传相结合。采取政府政策扶持,企业积极参与的措施,大力宣传和打响黄酒品牌,提升绍兴黄酒品牌效应。①市场攻艰。适应消费需求,实施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巩固发展绍兴黄酒传统市场,主攻XX市场,开拓北方市场,构建产销网络,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政府对企业开发的经省级以上认定的、当年销售在500吨以上的新产品;参加省级以上政府组织的展示、展销活动的,给予适当财政补贴。②文化搭台。研究绍兴黄酒产业和酒文化,发掘历史资料,编撰《绍兴黄酒发展史》一书。成立绍兴黄酒文化研究会,开展绍兴黄酒传统酿制技艺及非物质文件遗产保护工作。建立黄酒博物馆,集文化、旅游、服务于一体。企业突出自身的文化品味,融酒与企业文化于一体,着力打造企业自身文化品牌。③品牌唱戏。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注册成功、绍兴黄酒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是重要里程碑。确立了“天下黄酒源绍兴”的品牌定位,由专业广告公司负责策划并组织实施绍兴黄酒整体品牌宣传活动。抱团参加各种展销会。在沪甬高速公路推出以“天下黄酒源绍兴”、“绍兴黄酒健康之友”为宣传主题的大型广告路牌。市政府对新获得 “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或“浙江省名牌产品”的黄酒品牌,新获得绿色产品“环境标志”的黄酒企业产品,给予不同的奖励。

二、加快我市老酒产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我市老酒产业存在的企业规模小、发展速度慢,产品良莠不齐、竞争力不强,市场开拓不够、占有率低,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缺少产业定位等方面的问题,学习借鉴绍兴黄酒产业发展的经验,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正确把握黄酒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提出“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的发展思路,为老酒产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宏观上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家扶持发展。近几年,国际国内消费趋势分析,低度、保健、营养是主流,我国提倡低耗粮、低酒精度、高营养酒类发展。黄酒是发酵酒,具有低酒度、低耗粮、高营养的特点。属于国家引导发展的酒种,实行240元/吨的从量消费,税赋最轻。黄酒酿造技术已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同时在消费上,国家积极倡导节约消费,绍兴加饭酒也成为国宴用酒。加之民间健康消费理念逐步成为共识,黄酒以其营养和保健的特点,必将因健康而快速发展。从微观上看,即墨老酒与绍兴黄酒相媲美。一是相对于南方黄酒用大米为原料,我市老酒用大黄米为原料,采用“古遗六法”传统工艺精心酿造,营养成份不逊于绍兴酒。二是即墨老酒有“醪酒助田单破燕军”、“田横五百义士饮酒亮高节”、“李白饮酒欲成仙”的酒文化,同样可以与绍兴黄酒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相媲美。三是“南绍兴,北即墨”生产格局和市场格局,虽然存在“南黄北白”的消费差异,使北方黄酒的消费市场比南方市场小的多,但随着人们饮酒习惯向营养、健康等方面的转变,即墨老酒口感更适合北方消费群体,除山东市场外,北方市场还没深度开发,蕴涵的商机很大。由此可见,无论从产业政策环境,还是我市老酒的发展前景看,黄酒产业正面临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必须抓住这一机遇,以“行业兴则企业兴,行业衰则企业亡”为主旨,求同存异,个性发展,营造健康的发展氛围。

2、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振兴即墨老酒纲要

建议在发展战略上,按照“产业为支撑,品牌为龙头,文化为脉络,旅游为联动”的发展思路,制定老酒产业3-5年发展规划和振兴纲要。组织专家论证我市黄酒产业发展可行性,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在此基础上,研究出台加快黄酒产业发展纲要,制订具体的配套政策,加大财税、金融、用地、品牌创建、人才引进、技术创新、优化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我市黄酒产业在生产规模、黄酒产量、国家级品牌数量、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真正实现“南绍兴、北即墨”的发展格局。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议成立振兴即墨老酒领导小组,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成员由企业发展局、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外经贸局、宣传部、旅游局、工商局、质监局、卫生局、环保局等部门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企业发展局,负责全市老酒产业发展规划的综合协调与组织实施。同时,在技术监督局设立即墨老酒质量监管办公室,在工商局设立证明商标管理办公室,由领导小组统一领导。

3、成立即墨老酒行业协会

由企业主管部门牵头,尽快成立即墨老酒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可设在企业发展局,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作班子和工作机制,配备1-2名专业人员。协会秘书长是协会正常高效运转的中枢。秘书长要由一名经验丰富、协调能力强、文字功底深厚的专职人员担任,常驻协会,主持日常工作。协会的主要职能:一是受政府委托,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服务;二是协助政府加强行业管理,促进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推进行业自律;三是代表行业利益,向政府及社会各界反映企业的愿望和要求,争取政府支持和帮助;四是推进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素质;五是申请和颁发“即墨老酒”或“即墨黄酒”证明商标,研究出台使用标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六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外宣传与推介。

4、申请“即墨老酒”或“即墨黄酒”证明商标

目前,我市的即墨老酒已具备了申请证明商标的条件。调研中了解到,大部分黄酒生产企业对此呼声很高,普遍认为申请即墨老酒证明商标、实行原产地保护是即墨老酒得以发展壮大的最好契机和必经之路。“即墨老酒”享有“黄酒北宗”的声誉,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和经济利益,申请“即墨老酒”证明商标是最好不过的了,但鉴于即墨老酒商标已被山东即墨黄酒厂注册,以此申请“即墨老酒”证明商标难度很大,建议由市政府一名领导牵头,咨询专业机构和专家,责成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做好即墨黄酒厂工作,力争申请“即墨老酒”证明商标,让老酒生产企业都能有偿共同使用。如果不能使用,建议由老酒行业协会申请“即墨黄酒” 的证明商标,对老酒进行原产地保护,促进即墨老酒产业的发展壮大。

5、加强市场监管

加强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监管力度,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生产领域:一是建立企业档案,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生产、质量、管理等基本情况。制定行业准入和退出制度,加强现有企业标准化资格审查。强化进入市场的老酒质量跟踪。规范年份即墨老酒检测标准和检验方法,加强市场监控。二是加强标准化管理,制定推行地方强制标准。集中现有企业资源,建立即墨老酒检验检测中心。完善即墨老酒生产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重点抓好质量稳定、风味稳定、各项理化和卫生指标稳定等技术保障工作。三是严厉打击劣质老酒、假老酒,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流通领域:一是联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侵权行为。采取设立全国打假协作网、打假专项基金、举报有奖电话或聘请专人打假等形式,为监管部门提供线索。要在近几年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查处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即墨老酒的问题。二是维护品牌形象。成立即墨老酒知识产权保护委员会和XX市地域产品保护委员会。知识产权保护委员会设在市工商局,负责处理假冒伪劣侵权问题。地域产品保护委员会设在市技术监督局,负责企业认定、规模、硬件等考评工作。

6、提升品牌影响力

一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品牌内在品质。建立技术研发平台。以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集老酒生产技术研发、成份分析、生成机理研究和技术人才培养等为一体的老酒技术研发平台,保证老酒质量。加强产学研联合,在挖掘、继承和发扬传统酿造工艺的同时,引进、推广、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在酿酒行业的应用,开发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即墨老酒。二是鼓励企业整合,打造地域品牌。长远看,我市老酒要做大做强,产业整合是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借鉴绍兴酒通过申请证明商标进行产业整合的经验。建议我市在申请证明商标后,用足用好这一资源,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保护范围。鼓励引导企业在自愿结合、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采取强强联合、贴牌、生产原酒等形式,加强合作,互利共赢。三是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打造个性化品牌。发挥好“即墨老酒”整体品牌的龙头带动作用,全力推进“即墨牌”、“妙府牌”等品牌齐头并进。将即墨牌、妙府牌列入国字号品牌培育,将即宝、齐鲁、封缸、大兴坊等列入省级品牌培育。

7、加强即墨老酒宣传和推介

树立现代营销理念,确立即墨老酒品牌定位,采取竞合策略,聚集优势,花大力气进行品牌宣传与推介。一是成立即墨老酒文化研究会、挖掘文化健康卖点。发掘即墨老酒的历史和人文资源,编辑出版《即墨老酒发展史》,赋予产业集群品牌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地域优势。编辑出版《即墨老酒推广实用手册》,着重介绍即墨老酒的品质、功效和饮用方法,重点突出文化、营养、健康等价值元素。二是规划黄酒工业园区、建设即墨老酒博物馆。按照产业规划,遵循企业发展规律,规划1处工业园区,引导黄酒产业布局向园区集中。同时,整合即墨黄酒厂、妙府酒厂等的资源和力量,建设即墨老酒博物馆,纳入工业旅游。三是建立发展宣传推介基金。按照“财政支持、企业自筹”的原则,建立发展推介基金。冠名“即墨老酒”或“即墨黄酒”地理标志的生产企业当年新增地税部分的一定比例,用于发展基金。由行业协会统筹集中统一使用,主要用于举办“即墨老酒节”、广告宣传、参加各种展销会、外出考察等。其中,对黄酒企业参加省级以上政府组织的展示、展销活动的,经有关部门审定后,可按标准摊位给予一定比例摊位费补贴。四是把即墨老酒纳入城市营销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将产业发展与城市推介有机结合,将老酒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文化有机结合,在对外城市推介和开展各种节会活动中要一并对即墨老酒的历史、文化、功能等进行宣传。尤其要把老酒重点企业、知名品牌作为对外宣传、经贸洽谈、招待指定用酒或公务活动礼品酒等进行推介,达到创品牌、树形象的目的。策划并实施即墨老酒整体品牌宣传方案,突出文化、健康主题,借助多种传媒,采取新闻、专访、专题报道、专题片、广告、形象代言人等形式,做精做细XX市场,主攻山东市场,开拓北方市场,构建营销网络,逐步扩大和提升即墨老酒知名度和美誉度。

党员发展综合考察报告 篇6

第一部分:X X X 的基本情况

个人简况(包括自然情况、学习经历、获奖情况)

申请入党情况包括:何时交的申请书、何时确定为积极分子、确定的联系人是谁;何时参加院党校及考核情况;何时确定为发展对象; 第二部分:X X X的现实表现

包括:

1、思想政治表现

2、学习上(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科研竞赛等)

3、工作上(是否积极主动以及参加了哪些院、校、班级党团学活动,参加社团活动情况、班级及党团任职情况,具体表现和成绩)

4、人际关系等其他方面

5、政审情况、存在问题(要明确指出,不能以希望等词语表述)

第三部分:考察结果

例文:

对XXX的综合考察报告

XXX,男,XXXX年X月出生,XX年X月入团,现为我院XX级XX专业XX生。

该同志与XXXX年XX月向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根据其表现,支部于XXXX年XX月XX日召开了支委会讨论研究,同意将其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并指定XXX、XXX做其培养联系人。XXXX年XX月参加了学院第XX期党校学习,成绩合格。XXXX年XX月XX日支委会会议确定其为发展对象。

经过X年X个月的考察,支部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以及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认为:

1.该同志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政治思想表现情况、入党动机……)。

2.该同志能以党员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工作勤恳,表现突出(工作表现情况……)。

3.该同志专业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刻苦(学习情况、成绩……)。

4.该同志团结同学,关心同学,乐于助人(向党组织靠拢等情况……)。

5.经过审查,该同志及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政历清白,无重大政治、历史问题。不足之处是……。

鉴于以上意见,经过XXXX年XX月XX日支委会研究,认为该同志已基本符合党员条件,可以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

XXX党支部(书记签字)

产业发展考察报告 篇7

1 双城市的基本情况

1.1 双城市的现状

双城市位于黑龙江省最南端, 总面积3 112km2, 总人口80.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60万人, 耕地面积21.93万公顷, 草地面积2.83万公顷, 辖9镇15乡246个行政村661个自然屯;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7.3亿元, 农业总产值92.56亿元, 其中牧业产值46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49.7%;奶牛存栏27.1万头, 肉牛存栏45万头, 生猪存栏100万头, 家禽存栏1 890万只。年产商品奶77.8万吨, 奶业产值25亿元, 占牧业产值54%。

1.2 奶业发展状况

双城市1991年仅拥有奶牛2万头, 以后以年均递增1.57万头的速度增长, 到2007年末达27.1万头。其奶业规模大, 发展速度快, 主要来源于以下几项有利措施。

1.2.1 经济实力的推动作用。

市政府与金融部门协调, 在全市设立奶牛周转金, 用于扶持奶农发展规模经营和建设奶牛小区。市政府每年都从财政拿出一定资金作为奶业发展专项基金, 用于乳业项目补贴、调控乳业发展风险以及对乳业发展贡献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的奖励。

1.2.2 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

进驻双城市的奶业企业有双城雀巢公司、娃哈哈公司等。双城雀巢公司1990年投产, 经过3期改造, 总投资达7亿元人民币, 日加工鲜奶能力1 500t, 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 是全国工业500强之一、亚洲最大的乳品加工企业, 总投资3亿元的第4期改造目前正在进行, 日处理鲜奶能力将达到2 000t。2007年, 仅双城雀巢公司一家就上缴税金2.5亿元, 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4%。

1.2.3 优惠政策的促进作用。

这主要是政府重视, 积极出台优惠政策, 促使奶业呈良性发展。在组织人事制度上, 规定机关和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均可离岗发展奶牛养殖, 离岗期间, 其原有的身份、职级、工资标准保持不变;同时, 对养牛达到一定数量且符合干部管理条例的, 一般干部提拔为副科级, 副科级干部提拔为正科级;对建成奶牛专业村的村书记或村主任, 由财政为其购买养老保险, 享受退休待遇, 有的予以提职上挂乡镇党政副职。在物质奖励上, 市委市政府按各乡镇年增奶牛数量和向市内乳品企业提供鲜奶量的大小, 规定了对乡镇领导班子和党政一把手的奖励额度。

1.2.4 优质服务的保障作用。

双城市善于整合方方面面的服务资源,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使养殖户无力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一是奶牛防疫灭病体系。2007年, 双城市政府安排400万元防疫经费, 全市各村都确定了1名个体兽医兼任防疫员, 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市乡村三级防疫灭病网络。二是奶牛风险防疫体系。建立了奶牛风险基金, 养牛户每年为每头牛交纳风险金 (20元/头·年) , 奶牛出现意外死亡的, 每头牛可得到3 000~6 000元补偿, 由免疫造成死亡的, 全部赔偿。基金不足时, 由市财政补充。三是鲜牛奶销售体系。由政府协调雀巢公司在全市建立了73个奶站, 使养殖户能就近挤奶, 公司每月按时把奶资划拨到城乡28个储蓄所, 实行电脑联网, 奶户持卡领取奶资, 从而既保证了奶资的及时兑现, 又保证了鲜奶质量。四是建立奶牛溯源系统。为了规范奶牛管理, 双城市政府投资300万元逐步在全市建立奶牛系谱档案标识, 实行动物标识和档案信息化管理, 推进奶牛生产标准化。另外, 还建立了饲草饲料生产供应体系、品种繁育改良体系、科技推广体系等。

2 红花岗区奶业的基本状况

红花岗区地处黔北腹地, 是遵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也是黔北的交通枢纽和商贸流通集散地。全区总人口54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20万人, 耕地面积1.05万公顷, 林地2.53万公顷, 牧草地2 867hm2, 人均耕地600m2。

红花岗区的乳业起步较早, 从1956年建国开始有奶牛场饲养奶牛, 但发展速度较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户养奶牛开始起步。截至2007年, 全区只有遵义市乳制品有限公司1家, 奶农户300户, 奶牛1 300头, 这些奶牛主要分布在1个场和2个基地, 即遵义市乳制品有限公司奶牛场, 海龙、金鼎山奶牛基地, 年产奶6 000t。有国内较先进的奶粉生产线、液态奶生产线、无菌奶生产线, 生产“遵义”牌奶粉、液态奶品种30余个, 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公司已全面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HACCP食品安全质量体系认证, 并在全省乳制品行业首家通过QS认证和市场准入。该公司在红花岗区发展奶业上已经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 具备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客观条件。

3 红花岗区奶业发展的市场分析

红花岗区的奶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处在关键时期。一方面, 周边地区奶业发展非常迅速, 对各类资源和市场的争夺日趋激烈, 形成了不进则退的竞争态势。2008年7月17日, 《重庆商报》第21版登载了:天友乳业将斥资1亿多元接手内蒙牧场, 打造山城奶粉, 将发展重心集中在二、三线城市 (如贵州、合川等11个城市) , 主攻中低端市场。另一方面, 由于市场的原因, 养牛效益的波动, 影响了部分农户发展奶牛养殖的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奶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 红花岗区发展奶业机遇和挑战并存, 必须按红花岗区政府《关于加快奶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区府办发[2008]98号) 的要求, 力争到2010年, 全区奶牛存栏达到5 000头, 建成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5个, 产奶量1.25万吨。奶牛养殖业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 税利1 000万元以上。

4 加快红花岗区奶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4.1 加强领导, 强化宣传, 营造大力发展奶业的整体氛围

加强对奶业的统一规划、统一引导和统一协调, 建议建立全区奶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 主管同志主持, 由发展计划、财政、科技、教育、国土、水利、电力、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参加, 定期分析奶业发展形势, 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利用各种媒体优势, 大力宣传发展奶牛业的先进典型, 定期通报发展动态, 有针对性地解除群众在奶牛养殖上的疑虑, 使广大干部群众支持奶业, 以实际行动参与发展奶业, 真正形成各级干部抓奶牛、各界群众养奶牛的强大氛围, 在全区上下掀起加快发展奶业热潮。

4.2 进一步加大对奶业的发展扶持的政策

在用地方面, 要认真研究上级出台的养殖业用地优惠办法, 结合红花岗区实际加以落实。在融资方面, 要协调金融部门在借贷方面加大对奶业的扶持力度, 对养牛积极性高的农户, 动员遵义市乳制品有限公司为其担保, 特别是农行、信用联社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小额信贷操作办法, 大胆探索联保等切实可行的信贷方式, 给农民购牛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另外, 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向上级政府或部门争取用于奶牛发展的周转资金 (5 000头牛大约需要5 000万元的资金量) 。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 区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每年拿出一定资金专项用于良繁体系建设、防疫灭病、技术培训、牧草和饲用玉米种植补贴、龙头企业贴息等公益性事业。与保险公司协商研究建立奶牛风险基金或奶牛保险制度, 切实降低农户的养牛风险。在奖励政策方面, 加大奖励力度, 设立奶牛发展专项奖励项目, 对在奶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授予荣誉称号, 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4.3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一是扶持壮大现有的遵义市乳制品有限公司。在确保奶牛小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完善基础实施的前提上, 积极协调引导奶牛小区建设项目进入二期工程。二是建立竞争机制, 引进新企业。要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推进奶业对内对外开放, 积极争取区外大型知名乳品企业的投资合作, 引进大型乳制品生产企业和奶业相关企业。

4.4 高标准建立规模养殖小区

加大与遵义市乳制品有限公司的合作力度, 积极协调解决占地、资金等方面的问题, 加快建设一批600头以上的高标准养殖小区, 带动全区奶牛规模化养殖;继续鼓励社会资金多元投资养殖场、区建设, 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场区标识和建设标准, 提升档次。结合规模场区和专业村、特色村建设, 积极引导养殖场区、村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饲草、饲用玉米种植, 推广全株玉米青贮、全混合日粮 (TMR) 、性别控制等技术。按照农业部《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 (试行) 》 (农办牧[2008]3号) 要求, 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 积极做好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场地和无公害畜产品的申报工作, 组织商标注册, 使奶业品牌化经营实现零的突破。

参考文献

陇南市引种蓝莓考察报告 篇8

关键词 蓝莓;引种;考察报告;甘肃省陇南市

中图分类号:S66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0-3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秦巴山区、长江流域,东邻陕西,南接四川,境内海拔550~4 187 m,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年均温10~15 ℃,年降水400~1 000 mm,无霜期120~260 d,全市辖8县1区,总人口285万,总面积2.79万km2,耕地面积55.33万hm2,全市森林覆盖率42%,生物资源多样。

根据省、市领导蓝莓引进试种的安排,2014年7月中下旬,对云南大理、山东青岛、辽宁丹东等国内蓝莓主要生产地生产情况及种植技术进行了专题考察,以期为陇南市蓝莓引进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1 蓝莓生物学特点及国内外生产概况

蓝莓为越橘属杜鹃花科双子叶灌木类多年生植物,其蓝色浆果可食率100%,酸甜适口,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在所有水果中花青素含量最高,不仅具有很好的明目、抗视力退化作用和营养保健作用,还具有防止神经老化、强心、抗癌、软化血管、抗氧化、抗衰老、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蓝莓栽培历史虽不足百年,但因其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而风靡世界。1998年,美国研究表明,在41种具有抗氧化功效的蔬菜水果中,蓝莓抗氧化能力排名第一;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蓝莓定为“21世纪首选十大健康食品”之一,世界粮农组织将蓝莓推荐为“五大健康水果”之一;2010年,美国《时代》杂志将蓝莓评选为“十大最佳营养食品”之一。因此,蓝莓享有“世界水果之王”的美誉。

蓝莓原产于北美和东亚,我国东北及西南地区分布有蓝莓类植物的野生品种资源。蓝莓栽培始于美国,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无论从面积、产量、技术研发、产业化水平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其次是智利和波兰。我国1983年开始在东北开展蓝莓引种栽培,经过30多年的试种,近年取得较快发展,现种植区域遍布全国20余个省份,主产区为山东、辽宁、黑龙江、云南、贵州等地。目前,全国蓝莓种植面积约2万hm2,挂果面积0.6万hm2左右,产量2万t,全国有蓝莓种植加工企业700余家。其中,超亿元规模的企业20多家,1 000~5 000万元规模的企业200多家。

2 各考察点情况

2.1 大理蓝莓产业发展现状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州府所在地,海拔2 020 m,年均温15 ℃,无霜期225 d,年日照时数2 240 h,年降雨量1 092 mm,年均相对湿度64.4%。2010年在洱海流域大理市银桥镇及洱源县凤羽镇从辽宁、上海招商引进两个企业发展蓝莓育苗及生产,现已建立蓝莓生产基地373.3 hm2,其中挂果173.3 hm2,年产鲜果100多t,露地栽培4月下旬可成熟上市,大理是旅游胜地,蓝莓鲜果售价高,每667㎡产值可达10万元左右。大理天赐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计划投资10亿元,在中国西南打造最大的蓝莓加工产业化基地,并将大理培育成中国精品蓝莓之乡。目前,公司建有五个系列40多个品种的蓝莓品种园、100 hm2蓝莓种苗基地、266.7 hm2蓝莓种植基地,每年可出圃组培脱毒种苗2 000万株,种苗售价(三年生大苗)高达50 元/株。云南上汇蓝莓发展有限公司建有种植基地、育苗基地,并代理经销澳洲“澳之蓝”蓝莓系列保健品(酒、汁、胶囊、护肤用品等)。

2.2 青岛市黄岛区蓝莓产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位于山东半岛中东部,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12 ℃,无霜期202 d,年日照时数2 447 h,年均降水量798 mm,年平均湿度70%以上,土壤为棕壤或沙壤,pH值6~6.5。黄岛区蓝莓种植面积统计数据5 466.7 hm2,其中挂果2 666.7 hm2,年产量6 000多t。我们主要考察了联想控股佳沃集团沃林农业(青岛)有限公司,参观了公司全产业链生产过程。联想2000年开始多元化发展,2009年进入金融服务和现代农业食品等领域。目前,联想佳沃集团业务布局包括猕猴桃、茶叶、蓝莓、葡萄酒、食品等,具有“三全模式”(全产业链运营、全球化布局、全程可追溯)和“四先优势”(领先的农业食品技术、领先的产业大军、领先的信息化、领先的产业生态)。沃林农业(青岛)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专门从事蓝莓种苗繁育、种植、加工、销售及进出口业务的大型综合性农业企业,公司拥有省级蓝莓工程技术中心、高规格组培中心、自动化育苗温室、品种资源圃、育苗基地、蓝莓分选车间、包装车间、加工车间、产地保鲜库、蓝莓示范园、蓝莓观光采摘园,产业链涵盖品种繁育推广、种植、分选包装、深加工、冷链储运、销售各个环节,配套设施栽培、生物农药、有机肥、全程可追溯、新型农机具、节水灌溉、物联网等全面应用。公司已建成包括36个苗木繁育基地在内的规模化基地,总面积1 000 hm2,每年可培育60多个品种、3 000万株蓝莓种苗。目前,沃林已基本完成从种苗培育到产品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打造,沃林农业已经成为国内蓝莓业界当之无愧的行业翘楚。

2.3 丹东市振安区蓝莓产业发展现状

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位于辽宁省东南部,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8~9 ℃,年降雨800~1 200 mm,是东北地区最温暖湿润地域,土壤以酸性棕壤为主,pH值5.1~6.9。我们主要考察了公司位于五龙背镇的种植基地。该基地面积33.3 hm2,全部为日光温室栽培,蓝莓树龄8年,树势健壮,蓝莓6月份已采摘销售完毕。沃林公司目前在东北拥有蓝莓种植基地100 hm2(丹东、大连、长白山等地),今年准备新发展或并购133 hm2。

3 蓝莓生长习性和主要种植技术

蓝莓为灌木,每丛有结果枝25~30条,栽植后第3 a有适当的产量,第五年进入盛果期,寿命50 a,平均株产量3~6 kg,平均单果重2 g,一般定植330株/667 m2左右,平均单产1 000~2 000 kg/667m2。

蓝莓对温度条件适应性较强,有的品种可抗-30 ℃低温,多数品种要求冬季冷温(7.2 ℃以下低温)需要量600~1 000 h,否则影响开花结果。

蓝莓根系分布较浅,且纤细无根毛,因此,对土壤条件要求较严格,喜疏松、湿润,有机质含量高(>5%)的酸性(pH值4.5~5.5)沙壤土、沙土和草炭土。土壤中性或酸性不足时,要在定植前1年用硫磺粉等调酸,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的,要挖宽50 cm、深60 cm的定植沟,按有机质、有机肥、原土1∶1∶1的比例进行改土,有机质最好用酸性草炭。

蓝莓栽培管理主要是施肥和修剪。蓝莓更适合营养齐全、微生物丰富、盐分低的有机肥,如发酵鸡粪、猪粪、牛粪、各种饼肥等。蓝莓修剪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发枝、合理确定结果部位和结果量、杜绝“大小年”,修剪技术与桃树较近似。蓝莓病虫较少,几个考察点都介绍可基本不考虑除地下害虫外的其它病虫防治问题,防治地下害虫只需结合土壤调酸施入辛硫磷即可。

蓝莓栽培种分三大类,即高丛蓝莓、矮丛蓝莓和兔眼蓝莓。其中,高丛蓝莓又分为北高丛蓝莓、南高丛蓝莓和半高丛蓝莓。矮丛蓝莓和半高丛蓝莓适宜在温带寒冷地区种植,北高丛蓝莓和一些半高丛蓝莓适宜在暖温带地区种植,兔眼蓝莓和南高丛蓝莓适宜在亚热带地区种植。每个类别都有一些代表品种。北高丛蓝莓果实大(直径可达1 cm),品质佳,鲜食口感好、喜冷凉气候,抗寒性较强,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栽培最为广泛,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群,代表品种包括公爵、布里吉塔、蓝丰等。

蓝莓春栽和秋栽均可,但秋栽成活率高。株行距兔眼蓝莓2 m×2 m或1.5 m×3 m;高丛蓝莓1.2 m×2 m;矮丛蓝莓(0.5~1)m×1 m。兔眼蓝莓自花不实,须配置授粉树,授粉树可选用高丛蓝莓。高丛蓝莓和矮丛蓝莓自花结实率较高,但配置授粉树可提高品质和产量,配置方式采用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1:1比例栽植。蓝莓栽植种苗330株/667m2。目前,国内种苗市场价格因品种不同,每株小苗(一年生)10~20 元,大苗(三年生)25~50 元不等。

4 对蓝莓生产的一些认识

蓝莓果实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国内发展势头好;国内从南到北,许多地方都能种植,适生范围较广;蓝莓生产大多采用公司化运作,很少有农户零星种植,产业化程度较高;蓝莓种植后,3~5a(大苗3a、小苗5a)进入盛果期,且树体寿命长(50 a),丰产性好,产量一般在1 000 kg/667m2以上,按不同季节、不同品种市场售价40~100 元/kg计,年收入在5~10万元/667m2,生产效益较高;蓝莓栽培技术较易掌握,病虫害少,除建园时改良土壤、调运种苗投入较大外,种植管理投入成本较小;蓝莓扦插繁殖成活率较高,但目前国内种苗扩繁大多采用组织培养,售价偏高,似有种苗炒作之嫌。

5 陇南引进蓝莓的建议

5.1 陇南市引进试种蓝莓在部分区域完全可行

武都区、文县、康县三县(区)交界的三角地带,土壤中性或偏酸,气候温暖湿润,多类蓝莓品种在该区域都能种植。

5.2 陇南市引进蓝莓种植有其必要性

可填补市内、省内空白,丰富市场果品供应;可建成休闲观光园,结合采摘让游客体验品尝,丰富旅游内容;可为部分地区农民探索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5.3 陇南市引进蓝莓种植的方法步骤

根据陇南市实际,一是陇南市大多区域土壤为碱性,气候干旱,灌溉条件跟不上,真正适宜蓝莓种植的地域有限;二是陇南市土地零星、龙头企业少,招商引资难,实现蓝莓规模化生产,公司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可能性不大;三是陇南市蓝莓生产现阶段只能是鲜果供应,但由于价格偏高,市场购买力有限;四是蓝莓种苗价格高,外调苗木建园投资偏大;五是蓝莓根系浅,树体较小,生态价值及观赏价值一般。因此,首先应进行多点试种观察,确定适宜品种和区域,然后示范推广扩大到适度面积。

5.4 陇南市引进蓝莓种植的建议

第一,以陇南市南部武都区、文县、康县三县(区)交界的三角地带为主,重点在旅游景区、新农村、干线公路附近布点,每点面积0.67 hm2。成县、徽县、两当县重点在示范园区布点,每点面积0.3 hm2。

第二,现在着手,尽快请蓝莓主产区专业技术人员来陇南市考察指导、帮助选择试种点、培训传授技术,然后在试种点确定地块,提前一年进行土壤改良。

第三,2014年秋季市上统一调进多类、多品种蓝莓三年生大苗,选择合适地点集中管理,进行抗逆性、适应性驯化,并观察记载其表现,明年再分送已确定并经土壤改良的各种植点规范栽植。

第四,试种成功并筛选出最佳种植区域、最适宜当地的品种后,采取调苗和自己扦插繁殖两步走的办法,在全市适宜区扩大种植面积。

上一篇:投资理财的选择 导学案下一篇:自动化导论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