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论教养教案新人教版(共10篇)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经常听见有人在骂:“你真是没教养!”那么,教养是什么呢? 教养来自哪里? 体现在哪里?教养,离我们有多远呢? 教养和礼貌、教养和风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今天,我们就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去一探究竟。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利哈乔夫(1906—1999),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进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在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2.生难字词
(1)字音
彬彬有礼(bīn)
贸然(mào)
涵养(hán)
恪守(kè)....矫揉造作(jiǎo)箴言(zhēn)絮絮叨叨(xù xù dāo dāo)......(2)词义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贤达】有才能、德行和声望的人。【恪守】严格遵守。【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绪。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课文中作者认为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
明确: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2.课文中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
明确: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3.课文中没有教养的种种表现有哪些?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1)在家里,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 家里有人在看书或做功课,也总是把收音机或电视机的音量放得很响,或高声说话。(2)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3)进入成年后,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4)当着外人的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
步骤四 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
1.快速朗读课文,找出有教养的表现有哪些。试着列举出来。
明确:(1)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2)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3)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4)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5)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不会摆架子、“翘鼻子”。无论何时何地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2.作者谈论“教养”又转向谈论什么? 明确:谈论“风度”。
3.“教养”和“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它们是一脉相承的,风度主要体现在外表,它是教养的一个方面。风度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4.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简述作者的论证过程。
明确: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本文作者不泛泛而谈,而是从对众多事例的比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针对性强,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
2.拓展延伸
一个讲礼貌的人,是不是就是个“有教养”的人?
明确: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表面有礼貌,讨人喜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好,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论教养 利哈乔夫
无教养——不洗餐具、对家人大发雷霆、对亲人缺乏了解、理所当然地接受父母的关爱、随心所欲地开大电视或收音机音量或高声说话、开家人的玩笑却不顾及其自尊心。
有教养——尊重别人,礼貌待人,对人谦让、礼让,不自吹自擂,珍惜别人的时间,恪守诺言,不摆架子“翘鼻子”。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进行“教养”方面的学习教育是很有意义的。俗话说“人有教养行走八方,无教养寸步难行”。提升教养不仅是对人格的培养,也是进入社会的“必修课”。同
教学目标:
1、了解扩写与缩写的相关概念;
2、掌握扩写、缩写的基本方法;
3、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训练概括能力与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当堂实践,掌握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首歌,名字叫《小芳》,有几句这样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好看。”到底美在哪里呢?这就要有具体的形象。所以歌中唱道:“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通过大眼睛和粗长的辫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来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A:冯巩对观众很热情。B:冯巩对观众很热情,他一走上舞台,就快步走向观众,一边挥手一边笑容满面地在大声喊道:“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
小结:A句很概括抽象,B句描绘出他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具体形象,就能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把文章写好,有时必须略写,要用概括表达;有时必须详写,要用形象表达。
本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扩写和缩写的相关知识。
二、扩写的相关概念及要求
扩写,就是对原文进行扩展、充实和深化,把简略的原文扩展成符合要求的文章。基本要求:
1、忠于原文。只要不改变原文的体裁、人称、主题、主要情节,增写的内容紧紧围绕原文的主题,突出重点,无论怎样扩展,都是合理的。
2、找准扩写点。片断扩写可以抓住原文的重点词语、关键语句等加以生发、扩充;全篇扩写要通盘考虑,根据原文体裁、主题等确定扩写点。
3、发挥创造性。要放开思路,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合理创造。增加由原文扩展的细节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也可以增加一些议论、抒情,增加必要的资料或补充论据(议论文)。
三、扩写举例:
材料:武松打虎
梁山好汉武松在回家看哥哥的途中,在景阳冈遇到一只猛虎,在喝了十八碗酒的情况下把这只猛虎打死,为当地老百姓除去一大害。
示例:武松打虎 武松回家探望哥哥,途中路过景阳冈。在冈下酒店喝了很多酒,踉跄着向冈上走去。行不多时,只见一棵树上写着:“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冈客商,应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武松认为,这是酒家写来吓人的,为的是让过客住他的店,竟不理它,一步步走上岗来。走着走着,醉意涌上越发走不稳了,就选一块青石在石上躺下,很快的就睡着了。朦胧中,一阵腥风中听得一声吼,武松勉强睁眼望去,就着月光只见一只斑斓猛虎就在数步之外。武松叫一声不好,挺身而起酒意化作一身冷汗全去了。那虎跃起扑过来,武松闪过忙举齐眉棍向虎打去,虎向前一窜齐眉棍打在树枝枒,将树枝和棍都打断了。武松丢下断棍,那虎又向他扑来,向后一跃那虎就落在他的面前。急忙中用一只手尽力将虎头向地下按住,另一手举起钵大的拳头打虎的头。
虎极力挣扎,四只脚将地抓出一个坑,也难脱武松神力,也不知打了多少拳,那虎竟七孔流血不再动了,武松见虎不动了,松开手再拖那死虎却一丝也动不了,原来急切中已将力用尽,腿一软倒在地下动弹不得。
四、扩写答题思路
读:把握文本 审:针对题目,确立内容(写什么)添:(人物/环境)描写(怎么写)
五、扩写练习:扩写下面这段话。
父亲走在我旁边,他帮我拿着行李,满脸是汗,然后帮我把行李放到行李架上,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扩写练习示例: 父亲走在我旁边,他的胸前挂着我的零食,背上背着我的特大号的装得满满的书包,肩膀上扛着我的行李。瘦小的父亲驮着这些大山小丘,如一辆超载的独轮车,每挪动一步都缓慢而艰难。父亲脸上的汗顺着面颊向下爬动着,滴滴嗒嗒从下巴上跌落。可能是汗液流进了眼睛吧,父亲边向前挪着脚步边夸张地眨动着他的眼睛,却没顾腾出手擦一下。终于蠕动进了车厢,父亲稍作喘息,铆了铆劲儿,一下子把那个装满书的大包举过了头顶,包颤巍巍的搭上了行李架的边缘,他又挺了挺身子,踮了踮脚,把包塞进了行李架。然后又一个,又一个„„,独自将一切都安排妥当,父亲才长出了一口气,挺了挺腰杆„„那一瞬间,我看见,他的衬衫如同水洗过的一般,紧贴在他的脊背上。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六、缩写的相关概念及要求
缩写,就是在保持中心思想、保留主要内容的前提下,对原文进行压缩。剧情简介、小
说简介、报告纲要、著作提要、论文摘要都是缩写。
1、突出要点。要在认真阅读原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原文的主旨和内容,理清思路和结构,突出原文的要点。缩写不能加入新的内容。
2、适当概括。可遵行保持主干,删除枝叶的原则,恰当概括文意或摘取原句。3、文气连贯。要将保留的内容和压缩后的句段连缀成篇,上下句、前后文的文气保持连续、畅通。
七、缩写举例:
电影《举起手来》剧情简介:一位农民和几位八路军战士,为了保护国宝与一群日本兵展开周旋,并彻底消灭日本 鬼子的故事。
《西游记》小说简介:唐太宗贞观年间,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四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历经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七、缩写解题思路
留:主要情节删: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人物、情节 改:以叙述为主,人称不变 连:条理清晰
八、作业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具体感知内容。
2.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3.感悟作者为信客树碑立传的原因。4.品味“质朴典雅、警辟畅达”的语言。
5.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正直无私等的品质。【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脉络,了解信客职业品格,积淀人文素养。2.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品味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素 【教学设想】
1.导读课,“读思说写”的训练与展示; 2.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正如一则广告语所说的:“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手机短信相互祝福已悄然成为一种时尚。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也许人们难以想象,其实在很长时期中,信客沉重的脚步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余秋雨先生的《信客》将向我们讲述一段故事。“信客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让我们在故事中去认识信客,体会他们的苦涩人生吧!
2.余秋雨,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 1 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二、整体把握: 1.检查预习:
唏嘘xīxū 嫉妒jí 晦气huì
噩耗è
猝然cù
诺诺nuò
呵斥hē
诘问jié
文绉绉 焦灼zhuó 伎俩jì
吊唁yàn 跋涉bá shè 颠沛pèi 2.信客职业及其工作:
信客终年跋涉,非常劳苦。到了一地,又非常繁忙,既要散发信、物,又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信、物。还有额外工作,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有时还要充当代理人,某个谋生者死了,得尽同乡情谊,匆匆赶去,代表家属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又要通报噩耗,帮着安慰张罗,交送遗物,汇报处置后事的情况。“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信客身上。
做一个信客,主要负责乡村城市间的信,物的传递;他还要代读,代写书信;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时,他还要处理后事,安慰家属。
3.本文可分为几部分?请用一句话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①做信客理由②如何做信客③为什么不做信客④当教师,校长是好样的。4.信客工作的初步印象--苦。
工作劳苦:终年跋泼;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5.年轻信客自己评价信客这份工作:“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①为什么说越来越凶险了?②以前是怎样撑持的?③为什么撑持不了了?
★★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 2 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6.总结信客这一生,他在哪里是一个转折? 回乡教书。
7.他这一生正好验证了那一句话--好人有好报。
社会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人们常送些关怀与温暖。发财的同乡回来道歉,并请他代办邮政事务,后来大家又推举他当老师,当校长等等。等到临死时,又来纷纷吊唁。
8.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觉得信客具有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三、质疑探究: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3.本文作者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第一个特点,质朴而典雅。第二个特点,警辟而又畅达。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感悟了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笔下的信客形象,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但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信客的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等美德深深地铭刻在了我们的心里。信客是无数奉献者中普通的一员,让我们从心底里去敬重他们,学习他们,将来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千万别抛弃了这些美德。
2.请你为信客写一篇墓志铭(提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内容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
信客之墓志铭: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3.请每一个同学给课文中的信客或普天之下辛劳奔波的邮递员写一首诗,或一篇散文,表达我们的理解、同情和崇高的敬意23 4.也请同学们课外读一读余秋雨的散文来开拓一下我们的视野。
五、阅读迁移 谦卑的人有福
先民造出庙宇叩拜的理由之一,在于表达自己对造物主的谦卑。无论造物主是上帝,抑或就是大自然本身。他们谦卑,并非真的见过上帝,而是生活中的种种奇迹——譬如土地上生长庄稼,清澈的河水可供饮用,孩子们健康成长——在表明,人的存在并不仅由人的力量完成。于是他们谦卑,伏在地上求得神的喜欢,使庄稼明年继续生长,让孩子们的孩子依然健康。如果不讨论被膜拜的一方,即神,是否真的存在,我们所感动的,是先民对待周遭的姿态:虔诚、恭顺以及明智的位置选择。谦卑正是一种姿态。
如果认识到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一员而非一霸,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的疆域中的距离,认识到气象蔼然是别人最喜欢的一张名片,那就会选择谦卑。
谦卑是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一个人在时代、事业与家庭中都有一个最合适的位置。聪明的人最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坐下来,像观赏电影一样展开自己的人生。而另一些人,终生都在找位置,而无暇坐下来做应做的事情。无论在什么样的际遇里,你只要谦卑,生活的位置就会向你显示出来。
谦卑是一种睿知。许多人对牛顿晚年的一段话不解。他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拣石子的小孩。这并非伪逊,实为感叹。牛顿穷毕生之力,终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无际,也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爱因斯坦正是发现了牛顿古典力学在特定情形下的谬误后,才开创了相对论。这一点,牛顿即使活着也不会惊讶,因为他从不为创立了足称不朽的定律而狂妄。所有称得上大师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谦卑。如果在乞丐面前不够谦卑,证明他是一个有钱人;如果在世界的壮美面前仍不谦卑,则证明他是愚人。
教学目标
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如《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栏,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二、新课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内容(媒体辅助教学):(1)注音:繁衍()刹那间()
麦穗()忐忑()
一抔()伫立()
(2)拼音填汉字:bó()然大怒 迷huò()不解
怒不可è()无与lún()比
仁立níng()视 shǔ()光(3)解释词语:化为乌有__________________ 无与伦比__________________ 怒不可遏__________________ 勃然大怒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______(国籍),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_______》《学生的精神世界》《_______》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2.课文内容研讨:
(1)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检,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3.积累: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摘自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入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水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三、讨论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四、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五、拓展活动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2.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
1.大声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2.品味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人,领会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1.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3.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第1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诗人柳宗元,也曾描写过苍莽雪飞的大世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是一个孤寂死灭、了无生气的世界。在毛泽东的笔下,又将是一个怎样的雪的世界呢?被冰雪覆盖的世界不仅没有沉寂,相反,诗人之心激活了历史的灵魂,让雪世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多娇的江山,上演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壮举啊!同样是写雪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出示课题《沁园春·雪》)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初谈感受。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做好标记。(1)字词积累 分外(fèn)
莽莽(mǎng)
妖娆(ráo)...折腰(zhé)成吉思汗(hán)稍逊风骚(xùn)...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词中取第②义。)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①弯腰行礼。②“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词中取第②义。)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
(2)交流反馈听读感受。提示:豪放,气势磅礴,令人振奋……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教师要充满激情地朗诵这一节,继续为课堂营造豪迈的氛围)3.学生模仿录音自读,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好重音、节奏、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
三、探讨朗诵,品味语言
1.语文活动设计:你最喜欢读哪句词?你认为应该怎样读?请选读词句,并结合词句所呈现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说说这样读的原因。
学生朗读,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2.交流反馈。学生朗读词句,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揣摩富有表现力的、凝练的语言。
A.赏析词作上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重读“千”“万”,感受雪景的广阔、意境的开阔、气魄的宏大。重读“封”“ 飘”,“封”凝然安静,“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重读“望”,它一字领起了描绘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雄伟景观的词句。“惟”“顿”重读,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雪景以及寒风之烈、变化之速。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一句运用比喻,充满生机与活力,“欲”和“天公”重读,读出精神奋发之感。“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字重读停顿,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是作者想像雪后晴 日当空的景象。
教师点拨:诗人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个特点。
学生齐声朗读词作上片。B.赏析词作下片: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教师补充材料:这首词在1936年并没有发表,它发表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持下,玩弄和平阴谋,妄图夺取胜利果实。1945 年8月28日,毛泽东亲自飞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重庆谈判期间,他应柳亚子先生索句的要求,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
给他。不久,这首词就发表在重庆的《新民晚报》上,一时震动了文坛,传遍了全国。据说,当蒋介石看到之后,是又急又气,吓坏了,马上召集了很多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没有一首能比得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蒋介石的阴谋不得不又一次破产。这正表明《沁园春·雪》词才是真正的千古绝唱,当年柳先生读过后曾写过一首和词,对它进行了高度赞赏,其中有两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它是由《沁园春·雪》词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化用而来的,这两句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竞”字重读,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学生介绍五位帝王的业绩。“惜”重读停顿,总领七个句子,定下评论基调,意味丰富。“惜”含褒意,肯定了秦皇、汉武等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又委婉地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自信。“略输”“稍逊”重读,两词照应“惜”字,措词极有分寸。“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师补充材料: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他感慨万千,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作出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同学们想一想:谁主浮沉?——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教师点拨:词作下片,作者通过评论历代英雄,赞颂今朝人物,抒发了豪情壮志。学生齐声朗读词作下片。
3.总结并引导学生体会本词写景、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的特点。
这首词,上片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片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4.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举世瞩目的业绩,渲染浓浓爱国氛围并激发学生树立为祖国再创辉煌而努力的远大志向。
第2课时
一、检查作业
检查学生朗诵,教师给予点评。
二、品味诗词,感受伟人
毛泽东的诗词向来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正因为诗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
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再次品味诗词,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魅力。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从遣词造句上品析诗词,用下面的句子来交流:“从课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我发现词人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给学生示范:从课文句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发现词人毛泽东善于用词,善于造境,简练的“冰封”“雪飘”“千里”“万里”,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实践,课堂交流提高。
2.再细读词句,从情感内容上体会,用“从课文句子________________,我感受到伟人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来交流。
三、比较赏析,了解伟人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回答问题。(出示图画和问题)这幅图也隐含着一种生活的道理:世界是千变万化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角度不同,问题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谈创造性思维”。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生难字词(1)字音 汲取(jí)根深蒂固(dì)
锲而不舍(qiè)...孜孜不倦(zī)不言而喻(yù)持之以恒(héng)...(2)词义
【汲取】吸取。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读一读,把握观点。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说一说作者论述了哪些主要的观点,是怎样论述的。(2)教师出示阅读提示。
明确:阅读全文,勾画关键句子,分清问题和观点,在阐述“作者是怎样论述”时可以用“首先”“然后”等词语使自己思路清晰。阅读时,特别关注关联语、总结性的词语等关键性语句,它们将帮助你快速把握观点。
2.速读课文,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归纳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第二部分(第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第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第4~5段):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第三层(第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第四层(第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总结,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所在。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课文开头的图形揭示了一个什么问题?开头有什么特点?
明确: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生活中的现象谈起,开门见山,通俗易懂。2.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明确: 因为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有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3.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明确: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4.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明确:①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1.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关键在哪里?
明确: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2.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明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3.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明确:(1)例证法:谷登堡的事例(第7段);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第8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2)引证法:第5段和第10段。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个中心论点。创造性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
2.拓展延伸
请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家。如: 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贝多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等。
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书信的写法;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释抽象道理的好处;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爱情教育,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
教 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二、简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信息)。
过渡: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教育家,是用什么形式给女儿解释爱情的呢?好,是故事。这个故事具体体现在文中哪些段落?
三、品读课文
1、朗读:(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睛里读到了哪三种东西?上帝有哪些不同表现?)找三组同学分角色分别朗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段落,其他同学把有关答案做上记号。
2、提问:①上帝从男女的目光中三次各看到了什么?他分
别持何态度?
②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③从第七段可以看出上帝创造了一切,那么上帝也创造了爱情吗?
3、讨论:什么是爱情?
首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爱情的名言、诗句;然后多媒体显示老师搜集的名言、诗句;接着分发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另外两封关于爱情的信;最后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
4、案例分析:这是真正的爱情吗?
某中学一女生在宿舍告诉舍友,她特别喜欢一同班男同学,这次是真的喜欢,和前几次说的那几
个截然不同。因为她总想看到他,她去校外学习就是想要见到他。后来她主动给他写纸条,他俩常常单独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为此,她成绩下降,上课神情恍惚,和同学相处情绪也很不稳定。老师家长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她做工作,可她就是抹不去他的影子。再后来,家长让她转学了。他们再没联系。
小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5、本文是大家的作品,用故事来阐释抽象道理,在构思方 面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四、质疑:怀疑精神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怀疑是创新的源泉。对于本文,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商讨吧。
过渡:同学们,老师祝你们在爱情的道路上一帆风顺,收获美满与幸福。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从出生开始就有一种感情始终呵护在左右,那就是父母对我们的至爱真情。现在我们来看一个片段吧。
学生观看本年级“家长会”配乐录象片段。
学写传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人物小传的基本特点和写法。学会写简单的人物传记。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物带来的正能量,提高自身素养。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
课件。
一、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有同学问:“什么是人物传记?是不是写人物事迹的文章都是人物传记啊?”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不妨在课堂上先交流一下,然后说一说人物传记有什么特点。
二、例文引路 感受特色
母亲小传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深深影响着我们。在我的生命中,那个影响我一生的人便是我的母亲。我特别爱在闲暇时缠着她,听她讲述过去的故事。
儿时轶事
我的母亲出生于××市。小的时候,家里还算富裕。但是因为那个时代孩子多,母亲又是大姐,所以她的童年自然就不太平静了。那还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在乡下尤为严重,一般的家庭是不会让女孩子读书的,长到十岁左右就要下地干活。而母亲发誓要读书,于是凭着韧性,始终在学校名列前茅,老师也不断上门劝说,就这样坚持读完了初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入学通知书已经下来,但是那年外公患病,家中困难。为了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母亲毅然放弃了学业,年仅十五岁的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创业艰辛
等到弟弟妹妹们都长大了,母亲决定进城找工作。因为学历只有初中毕业,母亲找到的也就只有保洁员、营业员等工作。尽管每天工作时间很长,但母亲很珍惜自己的工作,无论做啥事都不怕吃苦,干活又比一般人勤快,两年后便升职做到了推销经理,也就在这时,她认识了我的爸爸。他们彼此欣赏,互相照顾,于是一年后他们结婚了,第二年,又迎来了我的出生。
良师益友
渐渐地,我可以上幼儿园了,母亲又出去工作了。再后来,我读学前班了,开始有了学习任务。从此,母亲又多了一项使命:陪读。十几年来,她只要不上班,就会和我一起做功课,帮我复习;后来她感到实在没有能力辅导我了,就默默地坐在我身边,看着我做功课,在我需要的时候陪我聊聊天、递一杯热茶。
当我埋怨同学不都是真诚善良时,开导我的是母亲,她说:“无论别人如何对你,你问心无愧就好。”当我在考试中失败了,鼓励和安慰我的也是母亲,她说:“只要你尽力了,妈妈不怪你。”当我偶尔耍耍小性子冲母亲发火时,她总是体谅地走到一边不理我,用行动逼迫我记住“生气是惩罚自己”。
或许在别人眼里,母亲只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而已,但是在我心里母亲是我这辈子最敬爱的人。是她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化解同学、朋友之间的矛盾,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
母亲对我的关怀无微不至,我会以母亲为榜样。我发誓要做得和母亲一样,甚至超越母亲。用母亲的话就叫“用责任为梦想努力”。
【名师点评】
作者用小标题的方式深情地记叙了母亲的生平经历。将笔墨着重放在一些典型的、特别能体现人物个性特点的事件上,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的好强、勤劳、能干、任劳任怨等优秀品质。文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符合人物传记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三、文题展示 小试牛刀
1.从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个少年学生,你已经有了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写一篇自传,回顾自己过去的经历,也说说自己对未来的想法。不少于500字。
2.你和家人朝夕相处,但你知道他们的生日、爱好和经历吗?请为你的一位家人写一篇小传。不少于500字。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位名人,搜集他的生平事迹和相关材料,为他写一篇小传。不少于500字。【写法指导】
1.要深入了解所写对象的事迹,注意对材料的选择和分析,写出人物的个性和风貌。
任何文章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写。为此,首先必须要有大量的资料,然后认真分析其特点,确定写作中心。围绕中心选择与组织材料,不需要面面俱到。只有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其材料才有用,其作品才有灵魂。同学们千万要注意避免出现以下情况:只是罗列材料,事无巨细,芝麻豆子摊一堆,没有一条线索来贯穿,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这样写小传是不成功的。
2.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不编造。
传记作品要完全真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重要细节。一个细节的失真就会动摇全篇传记的价值,更不要说重要情节了。但这并不是说撰写传记要照葫芦画瓢,眉毛胡子一把抓,把人物的一颦一笑都毫不遗漏地记录下来。恰恰相反,传记要有重点、有详有略,要选取那些与人物生活、思想、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事件和情节来写。为了将人物写得形神兼备,也可以适当地作些文学渲染,如《邓稼先》中的多处描写大漠,写作者自己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自然使文章读起来更充满情味。同学们给父母写传记一定要带着感情去理解和认识他们的经历,在客观的讲述中传达对父母的认同和敬爱之情。当然这些渲染又是必须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
此外对传记人物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刻画,不能因为喜欢就只写好的,对其进行美化;也不能因为不满就只写坏的,对其进行丑化。对传记人物的刻画要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和全面,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任意胡写。
3.要有文学色彩。
传记是写人的。为此,在写作中一定要抓住人物特点,记叙其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大事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特征的典型小事。不写大事,无法表现人物的贡献;不写小事,无法使人物鲜活起来,甚至还往往会使文章流于一般化与浅薄。要使传记写得生动感人,就应该认真研究人物的生平事迹、性格特征和思想品德,用创造性的笔法来展现人物的思想面貌和个性特征。为了把人物写活,就必须从各个侧面挖掘足以表现人物特征的典型事例和细节,即最能体现这种特征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及轶事、趣闻等,进行描写和渲染。
【学生写作实践,集体评议】
四、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小明想了解老子的言论,他应该阅读()A.《论语》 B.《道德经》 C.《孟子》 D.《韩非子》
2.《论语》记载的是我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言论()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墨子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属于孔子的 A.礼治思想 B.教育思想 C.仁政思想 D.法治思想
4.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是()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5.把下列人物前的序号填到下面相应内容前的括号里。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庄子 E.韩非(1)()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2)()提出“仁”的学说,注意“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3)()“春秋无义战”“仁政治国”。(4)()“兼爱”“非攻”。
(5)()提出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国家。
1.《淮南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塞翁,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那里。人们都来宽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塞翁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不久,他的儿子因骑马摔断了大腿。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和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一致()A.孔子 B.孙武 C.老子 D.孟子
2.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的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孙武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下列关于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说法不正确的是()A.他创办私学,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B.他编订的《诗》《书》和《春秋》等,成为后世重要的教学内容 C.他坚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
D.他晚年编订的《论语》为后人研究儒家思想提供了宝贵资料
4.下列甲乙丙三位同学关于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乙 B.丙 C.甲、乙 D.甲、丙
5.学习了《百家争鸣》一课后,同学们在一起讨论本班任课老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语文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谙儒家真谛 ②数学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③英语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 ④历史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百家争鸣”电视台要招聘栏目主持人,有下列人员最后入围,请你给他们安排最适合的主持栏目,并说出道理。
《人与自然》:主持人
,理由。
《法制时空》:主持人
,理由。
《军事天地》:主持人
,理由。
《爱心世界》:主持人
,理由。
《教育论坛》:主持人
,理由。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儒、法、道、墨、阴阳等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二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这一著作里的“泛爱众,而亲(接近)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治理)之以德,齐(整顿)之以礼”“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等,意蕴深刻。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各学派论争的共同问题。
(2)概括材料二中孔子的思想主张。
★8.2017年9月,为了纪念孔子诞辰2 568周年,某实验中学同学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名人就在身边图片展”“先人思想伴我行”等。以下是广播站的小记者在活动中的剪影展示,请你参与。
剪影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儒家的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儒家最终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逐渐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剪影二:与孔子有关的图片
周游列国
杏坛讲学
请回答:(1)剪影一中“仁”的含义是什么?儒家所强调的“和”指的是哪两种“和谐”?
(2)结合剪影二中三幅关于孔子的图片,请你谈谈获得的历史认识。
(3)结合背景材料,请你谈谈儒家思想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与解析
夯基达标
1.B 2.B 3.B 4.A 5.参考答案(1)D(2)A(3)C(4)B(5)E 培优促能
1.C 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和灵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我们可以得知塞翁从失马(坏事)到“得马”(好事)再到儿子“摔断腿”(坏事),“祸”和“福”是相互转化的,这符合老子的思想,故选C项。
2.B 3.D 4.A 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相互争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故选A项。百家争鸣并不是发生于秦汉时期,甲的说法错误;百家争鸣中的“百”是虚数,意思是派别很多,丙的说法错误。
5.B 6.参考答案 《人与自然》:庄子 他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应顺应自然,和谐发展 《法制时空》:韩非 法家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
《军事天地》:孙武 著有《孙子兵法》,拥有丰富的军事思想和战略谋断
《爱心世界》: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或选孔子,他主张人们相互爱护,反对暴政)
《教育论坛》:孔子 伟大的教育家,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7.参考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共同问题:如何治理国家。(2)仁,爱人;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用礼约束自己的言行;提出一些教育、教学思想和学习方法:有教无类;温故知新等。
8.参考答案(1)一切美德。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教养”的内涵。2.了解本文通过对比众多事例分析论述的特点。
3.积极培养自己的高雅情趣,提升自己的内涵素质,做有教养的现代人。*[教学重、难点]
1.理解论证的层次。
2.学习由现象到本质、对比分析的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谈起教养,老师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曾被许多政治家认为是“真正有教养的中国人”,大家猜猜他是谁?
教师展示周恩来的数张图片,并分析:一言一行皆显魅力,一举一动皆见教养,这就是我们的周总理。请同学们结合你所了解的总理谈谈你如何理解教养。
同学们结合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分组思考并讨论:一个有教养的人会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教师引导学生用“有教养的人,有……”的句式来回答。交流明确:(1)有教养的人懂礼节,有礼貌。(2)有教养的人,有尊重别人的心。(3)有教养的人,有宽广的胸怀。(4)有教养的人,有注意生活细节的品质。(5)真诚、勇敢、勤奋、节俭、坚贞不屈……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苏联学者、作家利哈乔夫是如何理解教养的。
二、作者简介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作家。
三、整体感知,小组合作
1.作者在本文表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试归纳。(学生说出大意即可)交流明确:文章认为良好的教养可以得之于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有优雅的风度,教养的本质就是尊重。
2.本文阐述主要观点的整体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交流明确:文章开门见山,引出“教养”这一论题,接着列举日常生活中众多“无教养”的现象,再论述“有教养”的表现;然后由讨论教养本身转向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最后指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的观点。
四、个性化阅读,揣摩探究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学生互动提问、讨论解答。2.教者准备以下问题供讨论参考:(1)作者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时,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你怎么看?
交流明确:这篇文章是写给青少年的“书简”,没有从深奥的道理谈起,而是列举教养在家里的一些具体体现,这样深入浅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另外,相对于青少年而言,教养总是体现在言行举止的细节中,从一个人对自己和家人的态度,就能折射出他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
(2)作者在谈什么是真正的教养时,先列举众多“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明确: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观察到很多“无教养”的现象,作者从这写起容易引起读者注意和兴趣,作者将众多“无教养”和“有教养”的事例比较、分析,这样能自然而然得出自己的结论。
(3)“教养”和“风度”有什么内在联系?文章谈论“教养”,为什么又转入写“风度”?“优雅的风度”与“教养”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明确:“教养”和“风度”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为要具有“优雅的风度”的基础也是得之于自身,是自我素质和自我修养的表现,具有“优雅的风度”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养,所以“优雅的风度”是教养的重要表现。
(4)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自始至终谈论的“教养”的本质是什么?
交流明确:作者自始至终谈论的“教养”的本质是尊重。无论是列举众多日常生活中“无教养”的例子,还是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教养”,还是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都无不贯穿“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的看法。
五、拓展迁移,回顾反思
1.搜集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无教养”的现象和行为,课后用文字、图片、音频等方式记录下来,小组交流活动后的感受。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比如国庆升旗仪式后现场的一片狼藉;巴黎圣母院专门提醒中国人“请保持安静”的中文标志;美国珍珠港只写给中国人看的“垃圾桶在此”的中文标志;泰国皇宫只写给中国人看的“请便后冲水”的中文标志……
在学生引起震撼的时候适时提出问题:(1)为什么在这么多国家只有我们中国不约而同地遭遇如此尴尬的“礼遇”?(2)此时此刻你的感觉如何?你想说些什么?
2.课文谈论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可是我们怎样获得教养呢?你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有哪些呢?
学生可充分交流讨论,比如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就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六、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论教养 利哈乔夫
教养→风度
事例对比论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论教养教案新人教版】推荐阅读: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试卷06-15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__练习_8__教案07-19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09-29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九单元总复习教案10-14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06-10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分析苏教版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