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第一课时教案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教案(通用14篇)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

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习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2、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前面都是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3、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4、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7、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

我们常说愚公精神,那么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畏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中,都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必将一事无成。

四、布置作业

1、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教案 篇2

1. 初步了解24 时计时法, 知道24 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 会进行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 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感受24 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生活能力。

3. 在探索活动中, 发展空间想象力, 培养探索精神, 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的互化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每人一个小钟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教学导入

1. 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天线宝宝》视频片段。

教师:大家看, 这是谁啊?

2. 教师提问: 大家看到的是电视台的一档栏目, 你们想知道这档栏目在电视上几点播放吗? ( 夜间8 点) 电视台的播音员阿姨又是如何报时的呢? ( 20 时) 为什么会这样呢?

3. 教师揭题: 大家通常说的夜间8 点采用的是普通计时法, 但是播音员阿姨报时用的是24 时计时法, 这两种计时法其实反映的都是同一个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家不熟悉的24 时计时法。

二、实践操作, 加深认知

1. 教师提问: 大家对于24 时计时法有怎样的了解呢? ( 让学生交流探讨)

大家刚才的讨论中有的同学说的是对的, 有的则不对。那么24 时计时法到底是如何计时的呢? 怎样用这种方式表示一天中的具体时刻呢?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2. 认识0 时到12 时。

( 1) 如果我们将晚上12 时设定为新的一天的开始, 这个时刻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是0 时。大家想想那个时刻我们都在做什么呢? 估计在美好的梦乡里吧。

( 2) 时针慢慢转动, 到了早上6 点, 这时候我们应该要起床了。大家看到的上午6 时用24 时计时法也可以简单表示为6 时。

( 3) 时针继续走动, 到了上午7 时,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上学了。上午7 时用24 时计时法又应当如何表示呢? 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上午7 时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7 时。

( 4) ( 时针继续转动到10, 汇报, 再转到12) 时针走了一圈, 现在是什么时间了? 你会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吗? 自己轻声说一说, 谁来说?

中午12 时用24 时计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2 时。

( 5) 从0 时开始到12 时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 在这12个小时中, 用24 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一下, 谁来说?

小结: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看到, 在上午的12 个小时内, 如果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时需要在时间点前注明上午, 用24 时计时法则不需要。

教师提问: 大家来说说, 在上午的12 个小时内, 大家除了上学、上课外, 还会做什么事情呢?

3. 认识13 时到24 时。

( 1) 大家看自己的钟表, 当时针转动到13 时时, 这是什么时间呢? 如果用24 时计时法来表示这一时刻点, 又应当如何表示呢? 大家可以和同桌进行讨论。

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想法, 到底哪个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我们来看看电脑显示。原来13 时就是下午1 时, 你有猜对吗? 其实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转化, 12 + 1 = 13 便是两种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大家明白了吗?

( 2) 时钟继续转动着, 一天终于要结束了, 这也意味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大家想一想, 从13 时到24 时之间一共经历了几个小时呢? 这段时间内的每一个时刻用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在表示时有哪些不同呢? 大家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 原来在这段时间内, 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时需要在时间点前注明下午或晚上, 用24 时计时法计时则不用加, 但是要在时间点上加上12。

三、知识巩固, 教学拓展

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1. 教师提问: 从上面的知识学习中我们认识到, 从0 时到24 时代表一整天, 在这一天中我们可以做很多不同的事情,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小朋友对于自己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吧。

2. 教师出示四副图画, 让学生结合图画进行说明: 大家可以尝试用24 时计时法来说说图画中这些小朋友在哪些时刻正在做哪些事情吗?

这个教学过程旨在巩固学生对于24 时计时法的认识, 并且培养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作息规律, 让他们能够更加珍惜时间, 并且合理安排与利用时间。

3. 教师提问: 大家看到了这些小朋友一天的安排后, 你们还有哪些疑问吗? ( 教师隐去两幅图, 留下上学的图画和睡觉的图画)

大家看到这两幅图中, 始终都是指着九点, 为什么其中一个是9 时, 而另一个却是21 时呢? 大家来相互讨论一下。 ( 两个分别是上午九时和晚上九时)

4. 展示资料。

教师提问: 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仔细学习了24 时计时法, 大家从搜集的资料中了解到, 哪些地方是采取这种方法来计时的呢? 下面请大家进行资料共享。

教师提问: 大家都说得很对。除了大家找到的这些资料外, 还有这些地方也是采用24 时计时法的 ( 教师出示: 火车票、电影票、营业指示牌) , 大家能用两种计时法分别读出上面的时间吗?

总结: 生活中不同的行业都有着自己的标准与制度, 我们应当遵守这些规则, 这样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够更加井然有序。

教学总结:

桥第一课时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的新词。

2.过程与方法:自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导入。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出段序。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分小组合作完成。

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课文,勾画出本课生字新词; 2)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内交流; 3)读完课文后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指导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指名认读。

2.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教读生字,并说说识记方法。

3.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感受课文主要内容

1.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下面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来完成刚才的自读要求,思考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指名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小结:课文主要写了黎明时,一个小村庄突遇洪水,一位老汉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人们有序地过桥逃生,最后桥塌了,老汉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3.这个感人的故事发生在黎明山洪突然暴发的时候,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文中哪些文段描写了山洪暴发时的情景?学生找到后指导学生朗读1-4自然段,从读中感受山洪的可怕,体会人们当时所面临的危急情况。

4.从刚才的内容中我们已经知道山洪暴发,人们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为了逃生,人们涌到了木桥前,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5-13自然段,看看人们在木桥前遇到了谁,遇到他之前人们的表现怎样,遇到他之后,又是怎样过桥的?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5.在老汉的指挥下,一百多号人有序地上了桥,这时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同学读读课文的14-2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撤离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结果怎样?

6.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24-27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读这几个自然段。(学生齐读)读完以后,从这几句话里你知道了些什么?请同学们联系前面的内容想象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7.教师小结,板书课文主要内容。

五、教师课堂总结

六、板书设计

突遇山洪

疏导撤离

桥塌殉职

水第一课时教案 篇4

江宁区横溪中心小学 王芳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写“膝”字。

3、通过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感受村民“吃水难”和“洗澡乐”,体会反衬写法的好处。

4、感悟作者生动具体的描述,明白水的珍贵。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感悟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明白水的珍贵。体会反衬写法的好处。

四、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

1、学生读小诗,回答问题

有个地方多烦恼,自古至今不长草。农民洒下万千种,不见一颗长出苗。有牲畜,无温饱,多数动物活不了。男人三年不洗头,女人四年不洗澡。大家不妨想一想,什么原因这么糟。

2、教师小结,提问。

刚才大家读了这首小诗,你觉得这样的生活好吗?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可见水,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果没了水,人们将无法正常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文章就和水有关。

3、教师板书课题:水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出示 水窖 配图:这就是水窖,谁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相机出示 储水 读字音。

2、(课件出示“膝”字)“膝”字几画?第八画的名称是什么?这是“木”字,原来是捺,改写成点,知道为什么吗?汉字书写时有“避重捺”的习惯,就是一个字中要避免重复的捺,所以就把捺写成了点。明白了吗?

3、(课件出示句子)(1)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指名读、女生读)

(2)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xuè)管里血(xiě)的流动在加快。

师提醒:血单独念和口头语时读xiě(指名读、齐读)

师强调: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同,读音也不同。

4、过渡:师:这么难读的长句我们都会了,读全文当然不在话下,请全体同学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一下课题:()的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围绕水的珍贵向我们描绘了几个场景?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炼的话说一说。师:你说得不够简洁,老师帮你提炼一下。相机板书:挑水 雨中洗澡 一勺水消暑

2、过渡:现在,我们先走进挑水的场景,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汇报交流。

(“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里酒比水贵,他们缺水,所以水比酒贵)(“十公里”“一小时”“一担”这几个词感受到水的珍贵)

1、课件出示:记得那时侯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2、(课件凸显数量词)师:注意数量词,看到它,留心它,再请同学读这段话。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课件出示图片,师:这就是村里人的挑水,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4、如果你就是挑水的人,你又想说些什么呢?品水中滋味(板书:“苦”)

5、师:炎炎的日,长长的路,久久的等,沉沉的担。这便是村里人的日子。这里面包含着多少艰辛与沉重啊!现在我们明白了村里人为什么说得最多的话是——“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所以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6、作者为什么在“水”字的后面标逗号?是啊,就是这短暂的停顿更彰显水的珍贵。(齐读这句话)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那处很小的泉眼是全村人生命的源泉,但远水难解近渴,因而下雨天便成了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中哪些语句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指名说: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盼望的日子。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师:很长一段时间,会是多长?

师:是的,那么长的时间是缺水的,于是----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盼望的日子。我们这里下雨,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一起去看看那里的孩子们如何面对下雨的日子呢?

3、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水给我们的抚摸和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4、师:通过你的朗读,你体会到了什么?(痛快、舒服、享受、幸福)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5、师:你瞧,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师引读)

六、小结写作手法

这雨中洗澡洗的是多么的痛快啊,而这短暂、难得的痛快背后是多少缺水的苦痛和期盼啊!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反衬。这样鲜明的对比,更让我们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七、留下阅读期待。

学完全文后,我们对水才会有更深的体会。下节课,我们再从消暑的场景中去感受水的珍贵。

板书: 水

《老王》第一课时教案 篇5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

2、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匠心。

3、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感悟爱的博大。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一群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的三轮车夫。请问,同学们平时是如何看待他们的?……请暂停讨论,先一起来看看人力车夫老王和“我”的故事。

2、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说说老王的生活过得怎样?

3、问题探究:

A、仔细研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说说老王是怎么待“我们”的?“我们”又是如何待老王的?

B、由这些行为可看出老王和“我们”的心态各是怎样的?

明确:

老王:尊重、理解、同情——(瞎而不瞎)——人格的伟大

“我”:歧视、淡漠、害怕——(虽明而瞎)——人格的渺小

小结:这些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少量的心理描写来表现的。

C、文章结尾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

人是生而平等的,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而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对话,真诚相待,互相尊重。作者回想起自己曾经有过对老王的不真诚、不平等的行为,所以感到“愧怍”。

4、拓展延伸:

那么,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公民,该如何对待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如清洁工、拣垃圾的人、班级里家境困难且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等。

[资料]

有一个长着一头红头发的孩子,叫克洛西。他家里很穷,靠卖野菜谋生。他自己又有残疾,一只残手总是挂在脖子上。这样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是很容易受到同学的欺侮的。安利柯的日记里,描述了克洛西受欺侮的场面:三四个同学聚在教室里戏弄他,有的往他投上扔栗子皮,有的用三角板打他,嘲笑他是“残废者”,喊他“鬼怪”,还把我挂在脖子上学他的样子,甚至学他母亲挑菜担卖野菜的样子。

教师说:“你们欺侮了无辜的人!你们欺侮了不幸的小孩,欺侮了弱者了!你们做了最无谓、最可耻的事了!”

——《爱的教育》

[星期四上这一课之前,科学课代表报告说班里一位学习有困难的、平日不善于交际的同学的科学作业本被撕掉一页。于是,课堂上就就这件事展开讨论。]

小结: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使老师深感欣慰。你们这一代人对平等、真诚的人际关系有了正确的、清楚的认识,那么我们人类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普及就指日可待了。

5、语言揣摩:[此环节是候补,视课堂进度而定,如时间不够,就作为作业。]

本文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但意味深长,很有表现力。请同学们找出有表现力的语句,深入体会。(结合课后练习二)

(三)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一件小事》(鲁迅)。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品味语言, 认识草原特点, 感受草原的境界, 受到美的熏陶。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感知草原“境界”

1.师:你们去过草原吗?我没有去过那儿, 但对那儿充满了向往, 最初就是缘于老舍先生写的散文———《草原》。我们今天来学习这篇文章, 相信你们读了, 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2.学生自读课文。

3.请学生谈读后感受, 根据学生的发言, 相机板书关键词, 自然理出课文结构。

4.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标出陈巴尔虎旗的位置, 师生共同介绍陈巴尔虎旗及陈巴尔虎草原。

二、连词缀句, 走近草原“境界”

1.出示生字词, 指导读。

2.提问。

(1) 你觉得哪个字容易写错, 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不能多写一点:吟、貌;不能少写一点:襟、涩。)

(2) 哪个词不理解?圈出这个词在课文中的位置。再读读这个句子, 看看是不是懂了。

3.重点词交流。

(1) 渲染:指名读含有该词的句子。先讲文下的注释, 再看图, 着重讲“渲染”效果。 (颜色漫漫渗透开来, 越来越淡, 没有生硬的边界线, 柔美。)

(2) 迂回:让学生联系句子理解“迂回”的意思。课件出示莫日格勒河图片。介绍:流经陈巴尔虎旗的莫日格勒河据说有900多道弯, 被称为“天下第一曲水”。

(3) 襟飘带舞: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 弄清“襟”是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带”指的是腰带、头巾。猜一猜, 腰带展开来多宽?多长?介绍: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 宽一米左右, 长可达五米。在重大的日子, 蒙古族男女都穿民族盛装, 配以彩色丝绸腰带。群马疾驰, 所以说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4) 比喻句:课件出示含有以上三个词语的句子, 指名读。

师:这三个句子都是比喻句。阅读老舍的文章, 不经意间就会碰到一个比喻句。生动的比喻, 令人对陈巴尔虎草原浮想联翩。

三、研读文本, 品味草原“境界”

(一) 学习第1节:“天”

1.这次, 我看到了草原。

(1) 指名读课文第1句话。

(2) 提问:把“这次”放在前面, 还有个逗号, 强调什么呢?

(强调:终于看到了, 满含期盼已久的喜悦, 如愿以偿的欣喜。)

(3) 师:1961年夏天, 老舍等二十多人, 到内蒙古参观访问。那一年, 老舍62岁。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 一个看似普通的逗号, 却饱含着作者的情。这样的句子, 是要慢慢品的。

(4) 指导朗读这句话, 既可以高歌, 也可以低吟。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 指名读。

(2) 对比: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可爱, 空气清新, 天空明朗, 使我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 读读这两个句子, 看看文字上有什么区别?

(2) 文字的差别带来了意思上的什么差别?

(3) 文字的差别还带来了感情的差别!老舍此时心中满满的愉快, 渗透在字里行间, 要喷发出来。谁再读一读?

3.小结。散文, 贵在有情。

(二) 学习第1节:“天底下”

1.体会草原的“一碧千里”。

(1) 借助《北朝民歌》“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帮助学生体会草原的一碧千里。

(2) 提问:文中还有什么地方, 再次写到了草原的辽阔? (强调:全是……也还是……)

2.体会草原“并不茫茫” (学生介绍) 。

(1) 提问:什么叫“茫茫”?谁去过草原, 你能描述一下“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的景象吗? (三个层次:清晰, 一眼看到远方;不单调, 有不同的颜色, 有草地小丘河流的景, 有马牛羊的趣;有草原人民的情。)

(2) 小结。这就是草原!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

3.体会草原“并不茫茫” (读议结合) 。

(1) 体会“绣”。羊与草地和谐, 融为一体。一个“绣”字又让这幅图变得精美。

(2) 体会“流”。草原与蓝天相接, 一直伸向云天深处。远远望去, 会给人流动的感觉。草原有种内在的力量, 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在涌动。

(3) 小结。老舍被公认为“语言艺术大师”, 他说过, 我们写作须找到那最恰当最自然的字, “绣”“流”就是这样的字。

如果说“绣”让老舍笔下的图画精美, 那么“流”则让画面动起来了, 突显出草原的生机与活力。草原赋予天空大地明丽的色彩, 赋予小丘河流柔美的线条, 赋予了马牛羊生命的活力。这就是草原!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

四、朗读背诵, 回味草原“境界”

1.听一段马头琴演奏的旋律, 进一步理解草原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音乐表达了对草原的情感。

2.播放音乐, 先请学生先静静地听, 后请学生和着音乐朗读第1节。

3.欣赏摄影作品, 通过照片感受草原的美。

4.再请学生和着音乐轻轻地读或者背第1节。

《奴性》第一课时教案 篇7

课 题

奴性

№2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纪伯伦和他的散文诗歌特点

过程与方法

思考作者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透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劣根性

教学重点

11种类型的奴性都分别代表了什么

教学难点

“奴性”的最大危害

教学关键

自主—合作—探究,价值观教育

课 型

讲课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师生讨论

教 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总结

练习

作业

导入,深入分析课文

本文可以分三部分,你能概括出来吗?

第一部分:描述奴性的随处可见,无时不在。

第二部分:描述奴性的类型及特征。

第三部分:假助“我”与“自由的幽灵”,表明自己对于打破奴性的前景的认识。

怎样理解“奴性总是和荣誉、尊严并驾齐驱”和“在他面前下跪,奉他为金科语律”,你认为奴性最大的危害是什么?

最大的危害也是最大的悲哀:人们生活在奴性的世界,自己却不知道,反而感到很幸福。

你说说11种类型的奴性都分别代表了什么?

盲奴性:白发的奴性:代表对孩子心灵的毒化和压制;

有斑点的奴性:代表颠倒黑白的欺骗;

罗圈腿的奴性:代表被歪曲的言论自由;

驼背的奴性:代表以法律为名进行的社会压迫

代表因循守旧;哑奴性:

代表旧式婚姻;聋奴性:

代表媚俗;跛脚的奴性:

代表权术;生癣的奴性:

代表权力的世袭制度;黑色的奴性:

代表“唯出身论”的社会评价;

为奴性而奴性:代表奴性变成了一种难以消除的痼疾

作业:对比鲁迅,思考“奴性”在我们身上都体现在哪里

导入

疏导

归纳

引导

布置

了解

识记

理解

巩固

完成

奴性

奴性的随处可见,无时不在

奴性的类型及特征

课后记事

《江南》第一课时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江、南”等 9 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 2 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 个字 和竖钩、竖弯 2 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

2、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3、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江南》。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习“江”。

三拼音节

加一加:氵+工=江。 字谜:工人在水边——江。 换一换:“红”的部首换成“氵”就是江。

2、学习“南”。

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

1、导学: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

2、导学: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介绍?

3、感知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诗,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老师、字典等。

(2)指名读全诗,学生评价。引导学生重点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畅两个方面来评价。

四、发现规律,集中识字

1、字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采、莲、鱼、东、可、西、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认。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新|课 | 标|第 | 一| 网

谜语:(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2)大丁遇小口。(可)

五、示范引领,自主写字

1、课件演示“可、东、西”三个字的书写过程,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可”的最后一笔是竖钩。)

3、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书空。

4、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

六、自主学习,边演边悟

提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

1、给生字找朋友,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丑小鸭》第一课时教学 篇9

1.听写词语。

2.认读新词短语。

3.简介作者安徒生。

[设计意图:坚持先预习再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了解与众不同的出世

出示:它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它“丑小鸭”。

1.形象对比,突出“又大又丑”。

它的哥哥毛(黄黄的),嘴巴(扁扁的),身子(圆圆的),大家都叫它(小帅哥)。

它的姐姐毛(绒绒的),嘴巴(黄黄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她(白雪公主)。

它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它“丑小鸭”。它一出生就不大招人喜欢。

2.体会叠词在此处的表达效果。

三、品读、感受悲惨的遭遇

(一)不幸的童年生活

1. 家是幸福的摇篮、避风的港湾,然而这位姗姗来迟的丑小鸭感受到温暖幸福了吗?自由读第3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是一只______的丑小鸭”。

2. 师生合作背诵。

(二)悲惨的成长经历

在家中,它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没有朋友,没有快乐,没有它生存的地儿,它只好离开家,继续寻找,幻想着外面的世界中能有知心的朋友,能有期待已久的快乐。然而,我们已经知道,它成长的经历是不幸的。读课文第4、6自然段,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深深刺痛了你的心?

预设1.“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它。它没有朋友,只好继续流浪。”

(1)练习说话,理解“讥笑”。

(2)呈现原文中猎狗追赶丑小鸭的镜头。

(3)说话练习:丑小鸭来到池塘里,______。

丑小鸭来到,______。

预设2:“秋风瑟瑟地吹着,树叶飘落在丑小鸭身上,它孤零零地走着,走着,泪珠扑嗒扑嗒往下掉。”

大雨哗哗地下着,丑小鸭_________

寒风呼呼地刮着,丑小鸭____________

(1)说话训练。

(2)男女生分别读。

[设计意图:牢牢抓住说话训练的契机,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和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再造想象,走进丑小鸭的内心世界,把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四、书信诉说心中的痛楚

“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疼爱它,谁都欺负它。”现在,你就是这只丑小鸭,请提笔诉说悲惨的遭遇和心中的痛苦,给世界上唯一爱自己的鸭妈妈。

[设计意图:在写话练习中简要复述本节课所学的故事情节,旨在检查教学重点的落实是否到位,教学难点是否化解,文本语言是否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五、总结本节课所学,提出下节课任务

1.了解丑小鸭变成了一只怎样的天鹅。

2.丑小鸭为什么能够变成美丽的天鹅?

六、拓展作业

1.阅读《丑小鸭》原译文以及安徒生的其他童话。

2.搜集资料,大致了解安徒生与他的《丑小鸭》。

草原第一课时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四、感悟草原的景色秀丽,朗读背诵第1段。

教学重点:

感悟草原的景色秀丽。

教学难点:

感悟草原的景色秀丽。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法、朗读想象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配乐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简介作者

打出ppt,让个别学生朗读介绍。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认读生词。打出ppt2、逐节朗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1、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板书)

五、精读第1自然段。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饱览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1自然

段。

1、师范读第1自然段,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2、思考:打出ppt

(1)这些文字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个别生回答)

(2)是哪些语句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觉呢?用笔在书上标一标,小组之间相

互交流讨论。(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3)这样美的风光让作者有怎样的感受?体味“惊叹”“低吟”“回味”等词

语。

3、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把它永远记在脑海中吧。齐声朗读,练习背诵。

六、练习写字,师巡视指导、展示、评议。

七、布置作业

燕子专列(第一课时)教案 篇11

一、教材分析

《燕子专列》是一篇人文情怀很浓的文章。讲述的是:有一年春天,欧洲的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成千上万的燕子在瑞士境内,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将它们送到车站,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这是一个人们爱护、保护燕子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表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博大爱心,一种浓浓的关爱之情贯穿于整篇文章之中。课文的叙述顺序较为独特,先将事情的结果呈现出来,人们给乘坐专列的燕子送行,然后描述事情发生的经过,单独介绍小姑娘贝蒂救助冻僵的燕子,最后再回到开头送行的一幕,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二、教学目标

1结合介绍瑞士等随文或集中认识“欧、洲、瑞”等11个生字,正确认读“欧洲、瑞士、启程、长途跋涉”等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理解“骤降、濒临、料峭、跋涉”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叙述顺序。

3.初步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恶劣气候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理解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初步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恶劣气候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四、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朗读课文,初步认知生字词。2.学生搜集有关瑞士的资料,如瑞士的气候等。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

1,听歌曲<<小燕子>>.2,复习背诵<<燕子>>第二自然段.(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2,生领读生字.3,件出示词语(欧洲、瑞士、舒适、启程、麻烦、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风雪不止、皑皑白雪、饥寒交迫、濒临死亡、春寒料峭),自由读,组内开小火车读,齐读。

4,交流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三)细读课文,感悟爱心

1.燕子乘坐专列是因为它在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燕子遇到了哪些麻烦?请快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描写燕子遇到麻烦的句子。找到后,再好好读一读。

2.自由读课文,找找燕子遇到麻烦的语句。指名读,感受“麻烦”。(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燕子的饥寒交迫,长途跋涉,濒临死亡,感情朗读课文.3.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前,燕子是不幸的,然而我们的燕子又是幸福的。瑞士政府和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

政府:决定用火车送燕子;呼吁人们寻找燕子

出示文中泡泡“能够作出这个决定真了不起!”谁了不起?怎么了不起?

呼吁什么?怎么呼吁的?(动笔写呼吁内容,推荐学生汇报作为瑞士政府工作人员向全体瑞士市民呼吁).4.下节课继续学习.《燕子专列》教学思路 《燕子专列》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增强孩子们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在课堂设计中,我以爱作为主线来贯穿课文打动学生。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本册第一课学习了《燕子》,孩子们喜欢燕子,热爱大自然,对课文内容记忆犹新。我预设新课伊始,以孩子们喜欢的《小燕子》儿歌导入,引出故事的主角燕子,复习背诵课文《燕子》第二段,接着,以可爱的燕子遇到麻烦为切入点,学习新课,一定会唤起孩子们学习新课的欲望,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本课生字新词比较多,孩子们初读课文后,我这样预设:把这些生字新词从课文中单独抽出来,指名学生认读,接着出示词语,巩固记忆,同时重点指导练习一。两个生字。

三、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本课是第一课时,着重借助对“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长途跋涉”、“饥寒交迫”、等重点词语的理解组织教学。通过多种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实现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读都有收获,每一次读都能使自己与文章的情感更贴近。这样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四、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文中,把孩子们带进文中。《新课标》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学生理解政府号召居民拯救燕子时,让学生当电台主持人、记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居民救助燕子

第一课时教学:不该忽视这些 篇12

注意点之一:教学模式适当变化一点

在很多教师看来, 似乎无论什么样的课文,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几乎差不多。这已经是司空见惯了的固定程式。因此, 时间久了, 这便成了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通病。因而, 但凡公开课、赛课等活动, 鲜有人愿意展示第一课时的教学。

其实, 笔者以为,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 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 除了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创新处理之外, 应该跳出第二课时, 观照第一课时, 通盘考虑整篇课文的教学流程。结合课文特点, 将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安排。这样一来, 看似“越位”, 实则创新。学生会在变序的教学过程中, 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夜晚的实验》一文的时候, 就将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调整到第一课时进行。究其原因, 一是学生提出了原本预设在第二课时的问题:是谁在夜晚实验?做什么实验?是怎么样实验的?一共做了几次实验?这样的实验有什么样的意义?二是本课的生字很少, 学生的阅读难度不大。此刻, 学生对质疑问题的兴趣度最高。这样的课堂生成资源, 理应得到足够重视。这样一来, 原本第一课时的生字教学被安排到了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围绕质疑问题对话文本, 学生兴趣度和学习效度不言而喻。

注意点之二:课堂提问应该合理一点

很多教师在第一课时中的提问过于极端:要么问简单的、固定的问题, 如每一小节写了什么,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要么将教材问得支离破碎。

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螳螂捕蝉》第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感受到吴王的“固执”, 在读完第1小结以后引领学生思考:谁知道“固执”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他固执的?什么叫“死命令”?吴王下了什么死命令?大臣们是怎么看待这个死命令的?他们是怎么劝吴王的?劝成功了吗?很显然, 这样的提问并不会激发学生多大的兴趣。他们会在教师一连串的问题中疲于应付, 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无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让学生在课堂上静思默想, 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努力实现的目标。好的课堂提问, 应该充分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修炼, 充分考虑与文本重点和难点以及教材所要求的人文目标的关联。这样的提问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趣味, 学生才能深入地对话感悟,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以为,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也能够关注关键词理解句段, 这是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学习方法。因此, 这一教学案例中, 教师可以提问: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否先把视线缩小到某个词, 然后再将这个词语放大, 谈谈你的思考。这样一来, 学生静思默想的画画便会因合理有效的提问变得美丽起来。

注意点之三:练习安排可以前置一点

静观我们的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训练, 已经成了阅读教学的主旋律。但是, 仔细分析, 我们会发现:在第一课时, 教师关注的重点是怎样引导学生将课文读准确, 读流畅, 并且在读书的基础上初步知道课文的内容。对于写字、写写感悟、课堂练笔等需要动笔的练习, 往往成为课堂上被遗忘的角落, 而这些虽然被移至了课外, 或者第二课时, 但是训练效果往往会不尽如人意。

尽管我们在第二课时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 将课堂更多的时间空出来, 留给学生听说读写, 但是, 往往依旧不能满足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时空的要求, 有的环节始终是蜻蜓点水式, 在训练效果上往往大打折扣。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读写结合,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练笔。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教师这样委婉地打断学生的练笔:“孩子们, 教师知道你们想写的话很多, 但是课堂时间有限, 我们先请几个同学交流一下。”于是, 很多本来正在奋笔疾书的同学被迫停止, 他们的练笔思路也被教师干扰了。

笔者以为, 出现如此现象跟我们对课堂练习的合理安排不无关系。其实, 我们经常感觉第一课时, 学生的学习任务偏轻。就读课文这一任务而言, 很多孩子在课前已经读了很多遍, 有的孩子甚至已经在上课前读熟了课文, 但是教师在第一课时依旧将学生当成第一次与文章见面, 不惜花很多的时间练习朗读, 无形之中耗费了很多的课堂时间。因此, 在可能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将随文练笔等环节前置到第一课时。这样一来, 第二节课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感悟文本, 沟通作者以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而第一课时, 却因为这些练习的前置, 变得“丰满”起来。

金子第一课时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写“彼、干”等10个生字。

2、认识7个二类字。理解:蜂拥而至、一无所获、埋头苦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通过理解“蜂拥而至、一无所获”感受淘金者由高兴到扫兴、由满怀希望到失望的心路历程。

5、通过理解“埋头苦干”,借助:几个月、翻遍了、整块土地,体会彼得淘金的苦。

6、通过仿写。理解何为不甘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每一个人都有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呀?(2人)

2、今天我们就学一篇有关梦想的课文——金子(板书)(生书空)

3、通过预习你知道金子讲的是谁的故事啊?(板书:彼得,带着学生书写彼)

4、那他的梦想又是什么呢?(板书:淘金)

5、过渡语:他淘到金子了吗?

二、初读课文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在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请打开书本的118页,带着刚刚的问题读课文。

1、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

(1)出示词语:(两个人初读、去音开火车读)萨文河畔

淘金

蜂拥而至

一无所获 扫兴离去

不甘心

挖掘

埋头苦干 一丁点儿

坑坑洼洼

倾盆大雨

冲刷平整 松软

若有所悟

肥沃

娇艳 装扮

实现

唯一

真金(2)读课文

词读的真好,把词放到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它吗?谁来试试,其他人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你能用其中的词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淘金

一无所获

不甘心

埋头苦干

实现

真金

三、精读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讲这个故事:听说。。

(一)第一自然段

(1)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出示:听说有金)淘金者的反应是?(出示:蜂拥而至)

① 出示图片:从图中你看着了怎样的场景?看到这样的场景,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蜂拥而至。② 出示图片:看到这样多的人来到这里,你会用哪个词来形容?(蜂拥而至)③ 此时,淘金者带着怎样的心情来的?(板书:高兴|希望)

④ 读“蜂拥而至”(2)结果呢? ① 一无所获

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什么叫一无所获? ② 此时他们的心情怎样呢?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扫兴离去)(板书:扫兴)(3)指导朗读

现在把这些词带到课文里去读,你能读好它吗?

(4)是所有人都一无所获吗?从哪里看出来的?(绝大多数)绝大多数说明了什么?(5)那彼得是哪种想法?

(6)课文第二自然段就有一个词体现了他的这种想法,哪个词?请同学们默读一下第二自然段。

(二)第二自然段(1)出示第二自然

(2)不甘心落空(点红:不甘心)(学写:甘,生书空)

(3)既然他不甘心,那他是怎么做的?用直线在第二自然画出他是怎么做的。(4)学生自读勾画(5)指名说

(6)出示句子(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的挖掘着。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

(7)这句话中哪个词让你印象深刻?你从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A、默默地挖掘(我体会到彼得的认真,心无旁贷的专注的做一件事)B、几个月(时间长)C、翻遍整块土地(工作量大、耗费精力大)翻得的很仔细,而且是整块土地 D、埋头苦干(苦)【你和老师想到一块去了哎】

(8)除了这些苦,想象一下彼得还会遇到哪些苦?受了这么多苦,彼得仍然——埋头苦干(9)过渡,这么苦,结果找到金子了吗?他这样埋头苦干,却什么也没有找到,他此时的心情?板书:失望

(10)让我们带着彼得的不甘心、埋头苦干、失望来读第二节。(两个人读,全班齐读)(11)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不甘心过,后来呢?请看大屏幕,你能来说一说吗?(12)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写一写,或者你可以写只属于自己的

(13)面对此时很失望的彼得,老师特别想把同学们不怕困难,仍坚持不懈,最后获得成功的故事读给彼得听一听,借此鼓励一下!总结:彼得听了同学们的故事,接下来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这个悬念就留到下节课来揭晓吧!仿写练习:

1、当我看到别人都会骑自行车,而自己却不会时候,我就特别不甘心落后,于是,最后。

2、当我看到同学们都会游泳,而自己却不会的时候,我就特别不甘心落后,于是我就,最后。

九色鹿 第一课时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通顺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3、学习课文一、二两段,抓住重点词语感悟九色鹿舍己为人、不求回报的品质,并有感情朗读1—5自然段。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象形字鹿。同学们,你们看,这是我们祖国古老的象形文字,他像什么动物?

2生汇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民间故事,故事中也有一只鹿,他叫九色鹿。板书课题 你知道它为何叫九色鹿吗?指名说。出示第一段。看看课文中是怎么介绍的?指名读。从这段文字中,你觉得这是只怎样的九色鹿?美在哪儿?请你来读一读。一起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1、课文预习过了吗?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说说故事主要有哪些人?板书“调达”。九色鹿与调达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自由大声的读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九色鹿与调达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生汇报,师板书:救、出卖。师说,生再说

3、课文中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词语。指名逐行读。有没有发现二、三两行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指导读好词语。能读出区别吗?

4、看,这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字“义”,义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正义,那在这个故事中,义指的是什么?课文那些自然段写了这个义呢?下面我们来读读这几个自然段。

三、学习2——5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点红“救命”,这是谁在什么情况下的呼喊?从哪里看出来的?

如此危险的处境,马上就要被汹涌的波涛给淹没了,该怎么喊?指名读。此时的调达正在生死边缘奋力挣扎,水一口一口的呛进嘴里,声音会如此清脆洪亮吗吗?指名读。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纵身是什么意思?九色鹿跳之前考虑过后果吗?我们来帮他考虑一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如此危险,他为何毫不犹豫就跳了下去?从“立即纵身”这四个字中你认识了一只怎样的九色鹿?生汇报,师板书“舍己为人”。自由读这段,指名读。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你是用什么样的情感读这段话的?像别人借你钢笔时你的那种感激吗?你从哪里感受到这种万分的感激的? 抓住“连连叩头”(理解叩头。叩头是人们用来表达感激的最高礼节,此时的调达连连叩头,那是多么的感激呀)抓住“永远”“终身”。好一个感激涕零,竟愿意牺牲自己的自由去报答。谁再来读读这段话。3、面对调达的感恩戴德,九色鹿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九色鹿,你刚才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别人,为什么不要别人的报答呢?哪怕一点点也好呀。生汇报,师板书“不求回报”。

对别人是恩重如山的救命之恩,可他却如此平静与淡然,谁来再读读这段。、听了九色鹿的话后,调达郑重起誓。什么是起誓?你们看誓拆开来,为折、言。古人发誓时,常常手拿枝条,说完后将枝条折断,表示如果违背誓言,就像这枝条一样,一折两段。所以,誓言是要有决心的。调达会怎么发誓?生汇报。决不说出和不说出一样吗?齐读这段话。、下面我们再来完整的读一读2——5自然段,分角色读。

四、指导写字。

1、学习语文,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写好字,下面我们就来写写字。出示生字,指名读

2、这些生字那些你认为比较难记得?选一个记一记,指名板演自己记住的字。

3、指导魂的写法。你是怎么记住他的?写好魂,有一个笔画很重要,讲解,竖撇要写到云的下面,汉字讲究穿插的美,这样一写,整个字就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师板演,生描红。

4、指导誓。你觉得写好誓字,关键是哪一画?这一横是整个字的横向主笔,一定要舒展。皇和弃也有他们的横向主笔,该长的横一定要长。师板演,生描红。

上一篇:学生代表大会致辞下一篇:幼儿园大班音乐游戏活动教案《小鸟捉虫》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