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学院构建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上海电力学院构建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精选3篇)

上海电力学院构建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篇1

构建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姚丽丽

(上海电力学院 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上海200090)

摘 要: 庞大的高校贫困生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做好高校贫困学生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教育改革的深入。结合上海电力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总结出可从物质资助、精神关爱和能力培养三方面入手来形成对贫困生的帮扶体系,构建出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

关键词: 贫困生;经济资助;人文关怀;素质拓展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of Aid System

for Poverty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Yao Li-li

(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and Automatic En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hanghai 200090,China)

Abstract: Large groups of poverty college students attract the great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On background of build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work on poverty university student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s.Based on the practical work of our school aid situ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by establishing aid system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material support,spiritual care and capacity-building,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for poverty students.Key words: poverty college students;financial Assistance;humanistic care;quality development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大学生人数也随之大量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2103.27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为158.3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53%。”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一个特殊庞大的群体,能否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成才,将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上海电力学院一贯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除了通过“奖、贷、助、补、减”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的多元化、多层次资助体系来为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外,还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贫困大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帮助,引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其提高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提高对学校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近年来,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从物质资助、精神关爱和能力培养三方面入手,构建出“资困、励志、素拓”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经济资助

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我校围绕国家和上海市出台的多项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完善了“奖、贷、助、补、减”并举的贫困生就学资助体系。资助形式包括: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特困补助以及冬令补助、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新生“绿色通道”等。同时,学校还努力挖掘各种社会资源,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无偿援助,动员有名望的专家、校友及成功人士设立各种奖助学金,多方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减轻政府和学校的负担。目前我校已拥有宝钢奖学金、索尼奖学金、艾默生过程控制奖学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助学金、上海市红十字会助学金、南汇电信局帮困助学金、电力电子暨电院电气帮困助学金、新中环保励志助学金、甬协帮困助学金、绿叶助学金等,部分单位和组织在经济帮困的同时,还开放一些岗位让贫困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见习。另外,我校还建立起了全国首家高校“爱心银行”,旨在为发生短期经济困难的同学提供自由定息的贷款,以缓解一些贫困生的燃眉之急,学生向银行最高借款额可达500元。

实践表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经过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上述政策和措施在资助贫困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基本解除了困难家庭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放下思想负担,专心学习。至今,我校没有一个同学因为经济困难而在学习上、政治上掉队。人文关怀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培养德才兼备、具有良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人是高校的首要任务。”2因此,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能只单纯地停留在经济资助的[]

层面,应立足于贫困生的发展、成才,高度重视起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和效果。对此,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在完善经济援助的基础上,健全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强化对贫困生的“三观”教育,培养贫困生健康的心理,心怀感恩、自强自立、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和价值取向。

2.1 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经济困难,贫困生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远比其他学生大得多,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更多。调查显示,“贫困生中普遍存在自卑、自闭、焦虑、孤僻、虚荣、嫉妒、多疑、敏感和愤世嫉俗等心理心理现象”[3]。高校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场所,也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经济上最迫切、最基础的问题,还应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目前,我国高校都开始重视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90%以上的高校都已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中心。我校早在2002年就建立起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中心逐步探索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模式,即构建起校、院系、班级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应对预案,形成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专职教师、二级学院(系)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的三级网络体系。在这种模式中,针对大学生在环境适应、学习、交往和就业中的各种发展性心理问题,我校依托三级心理健康教工作的网络,开展团体训练和个案咨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①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测。每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组织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建立心理档案,并在普测后对存在心理危机倾向和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高危群进行筛查跟踪并开展定期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开设全校选修课,指导大学生社团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和朋辈辅导等方面的培训与教育,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系列活动,期间举办多层次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新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播映心理影片、评选校“阳光大使”、组织心理剧展演、建设心理走廊等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③建立心理健康网。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扩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的范围。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培训与辅导,有效地解决和解除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提高了贫困生的心理素质。近年,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的事例大大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重大恶性事故也未发生,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控制和处理,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学校的稳定。

2.2 “感恩·励志·奉献”教育

中华民族感恩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等古训,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格基础,是每一个自强者立足社会的基石。我们要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极回报社会,将感恩之心化为日常行动,使对贫困生的教育走向“感恩·励志·奉献”的良性循环轨道。我校历来非常重视“感恩文化”建设。围绕培育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的目标,学校把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贯穿于整个德育教育始终。具体来说,①在实践教育方面,我校学生处每年在新生中开展“六个一”主题教育,感恩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容包括感恩父母,“与父母做一次交流,牢记他们的期望与建议”,引导学生感恩父母,不辜负

社会和家庭的期望;饮水思源,母亲节前后开展以“感恩的心”为主题的班会以及开展“亲情·友情·师恩—征文及摄影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学校、感恩社会。针对毕业生,每年开展“成长思源 毕业思进”系列教育活动,对毕业生开展思源感恩、走向职场、党员教育以及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旨在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激励广大毕业生切实做到“铭记师长教诲,肩负时代使命,谨记电院校训,服务国家社会”。以活动为载体的感恩教育,充分体现出了时代的特征,形式生动活泼,内容紧贴大学生生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点滴当中学会感恩,全校营造出了和谐的感恩教育氛围。②在济困助学方面,在党和国家对济困助学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贫困大学生都不同程度的享受到了资助的情况下,学校利用这一契机,通过组织开展捐赠仪式、贫困生座谈会、走访贫困生宿舍等方式,教育学生在得到资助的同时懂得回馈和奉献,将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唤起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步引导贫困生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真正达到帮扶之意。在这方面二级学院也有很多好的做法,如能环学院的传统项目,与受资助学生签订《互助协议》,即通过签订这份“道德协议”的形式来提醒和督促受资助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保持良好表现,以实际行动感恩母校、回馈社会。素质拓展

受到经济条件和地域等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阅历不足,素质、技能相对薄弱,创新能力欠缺,人际交往存在障碍等情况,这些缺陷制约着贫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择业就业。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好贫困生问题,“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必须由‘输血式’资助向‘开发式’资助方式转变,实施贫困生综合素质培育计划,使贫困生学有所长,学有专长,并有相应的资质证明,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为其未来就业搭建平台”。上海电力学院秉承“授之以渔”的资助理念,创新性地成立了大学生项目化运行中心和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为广大贫困生提供了开阔眼界、锻炼能力、拓展素质的校内外实践平台。

3.1 “项目化”促发展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项目化运行中心已先后创建了一大批校级和院级校园品牌项目和建设项目。中心通过“发布指南→项目计划→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总结评价”的一整套运作体系,充分鼓励学生围绕学校的主题教育,积极创新,竞争立项,人人争做“项目负责人”和“小干部”。校级品牌如“导师制”、“环保周”、“师生体育节”、“95598”热线、“学长制”、“值周班长”、“电之月”、“JA国际青年成就”、“早自习小贴士”、“党员之家”、“爱心银行”、“学子讲堂”、“谈心坊”、“英语沙龙”等项目,都已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影

响较大、参与度极高的优秀学生项目。仅去年,全校就有二百多个班级参与到了项目化活动中,参与学生高达1万余人次。

大学生利用项目化这个平等参与的锻炼平台,不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还极大地激发了个人潜能和创造性,大大提高了将来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我校项目化工作的成功经验被新闻媒体报道多达30余次,其规范的学生工作项目运作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同。

3.2 “校中校”拓素质

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是我校首创的一个“校中校”,学校围绕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挑选校内外优秀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内容涉及到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六大方面。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校外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定期举办的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包括大学生新生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体育健身节、大学生科技节、一二·九歌会等文化体育艺术展演、竞赛活动等等。

目前,学校已形成统一、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评价认证体系,按照培养计划,我校全日制本科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应累计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可毕业。学生在参加“第二课堂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校园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提升。结束语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一项长期艰巨的课题,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必须将经济资助与育人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多层面的经济资助、多渠道的人文关怀、多平台的索质拓展来构建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支持体系。我校助困工作者将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推进资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以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参考文献

教育部: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

[EB/OL].http:///edoas/website18/71/info***1.htm.2009年8月6日

[2]

上海电力学院构建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篇2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校的教学管理体制, 已经从单一的校级直接管理, 发展到校院 (系) 二级管理, 这一发展变化对教学教务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管理工作的诸多环节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二级学院在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既要考虑目前学校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校级层面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之间的协调和数据接口, 又要充分考虑学院教学管理的自身特点。针对经济与管理学院目前在教材、免听答疑信息管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提出基于学院办公平台, 开发有效的模块, 通过信息化方式解决二级学院教材、免听答疑时间、地点、考试方式等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使用问题。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院级相关教学文档的共享, 例如各种文档和教学成果等。同时为各位教师提供全面、不断更新的教学相关的信息、表格和数据等。从而保证教务信息收集的正确性、及时性、公开性, 减少了教务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错误率及重复劳动, 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1 拟解决的问题

建立上海电力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二级管理体制下的信息管理模式, 拟解决如下问题。

1.1 难以在规定时间内收集教务信息

由于学院在职教师加外聘人数较多, 教务信息收集一般通过教研室主任收集, 即由教研室主任负责统计、汇总后上报教务员。在此过程中, 由于教研室主任本身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又受到教研室教师的配合度的影响, 常常使得信息无法及时收集, 影响工作效率。

1.2 教师的配合程度低

由于一定数量的教师工作主动性低, 责任感差, 往往需要教研室主任反复催促才能上报教务信息, 影响了整个教研室的工作进度。显然, 教师缺少价值驱动。配合与否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显现出来, 缺乏落后危机意识。

1.3 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错误率较高

一般情况下, 信息传递采用电子邮件方式, 但对于某些紧急的教务状况, 往往需要通过电话传递信息, 错误就无法避免。当错误产生时, 没有历史资料可供查询, 也无法辨别责任人, 所以很难从源头上遏制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

1.4 教研室主任的能力没有被充分发挥

教研室主任一般是一个学科的带头人, 科研、教学两不误的工作积极分子, 因为担当着教研室主任这一行政职务, 每天都忙于这些琐事之中, 实在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教学中去。如果在信息平台支持下由教务员来负责这一工作, 工作量又太大, 难以实现。

2 拟采用的方法

2.1 教师在学院网页上成为上传教务信息主体的实践。

学院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上传教务信息, 在保证及时性的同时还要保证教务信息的准确性。教务信息主要分为3部分。 (1) 重修免听选考方面的教务信息。包括答疑时间、地点、考试方式汇总和考试所用配套教材。可供参加考试的学生随时查询。 (2) 教材管理信息。教务信息平台上提供本门课程以往使用的教材供教师参考, 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 选择或自行填写教材。 (3) 课程考试方式汇总。针对所有的考试考查课 (包括全院性选修课) , 任课教师根据课程要求, 上传考试方式, 开卷、闭卷或者是非笔试。

2.2 建立教师信息上传的评分方法。

参照以往制定的教师工作评分方法, 根据教师上传教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细致性进行满意度评比。

3 特色与创新之处

3.1 全院教师都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 责任到人, 统一管理, 保证教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及时、有效。

教务工作如果利用传统的方式需要经历教学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教师三个层次, 而且信息的处理涉及很多工作量, 处理周期长, 又难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信息化工作模式下就变成教学管理人员-教师两个层次, 信息的处理、统计等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二级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使得组织扁平化, 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2 通过信息平台, 优化教学管理流程, 提高了效率。

例如以前每个学期末要进行重修免听及教材确认时, 学院办公室会把每个教师的信息打印出来 (每人一张A4纸) , 找教师签字确认, 有问题的重新打印再签字确认, 整个过程需要的时间比较长。现在整个流程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完成, 只需要几天就可以完成。在此成功的基础上, 要对二级体制信息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把教务管理工作的其他方面也纳入进来, 诸如监考安排、师资配备等。

3.3 对教师的考评引入了新的因素和考核标准, 增强了考核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由于“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学规范和教学质量考核标准”涉及到30个二级指标信息的收集, 具体实施中信息多, 数据处理工作量大, 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紧张, 如果人工处理, 工作量极大。现通过“二级学院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使得信息得到及时收集, 由系统进行汇总和统计得到需要的结果, 保证了考评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4 结语

从经管学院教学管理实施信息化的经验来看, 必须理清楚自己学院的特点, 做好细致规划, 明确哪些应该纳入学院信息平台建设内容, 避免重复操作。二级学院信息平台的建设需要在使用中不断更新, 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分步实施, 逐层深入。相信随着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心向二级学院转移, 二级学院教学信息化是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洪进, 侯加林等[1].构建科学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系统[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6) :45-46.

上海电力学院构建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篇3

200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 要始终坚持“把育人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全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理论研讨会”提出, 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是今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方向。但如何更好地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真正做到在资助中育人, 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学者从高校微观角度, 对贫困生全员育人与资助理论和实践作出了不少研究。张明菊和范天森 (2009) 指出, “全员育人”中的“全员”不仅包括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 还应包括社会、家庭、甚至学生本人对自我的教育与提升。马彦周、杜坤林等立足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实际, 提出了“发展型资助”新理念并指出:高校应当根据教育规律和贫困生成长规律, 以资金、项目、物品、人力、时间等多种更加贴近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求的方式, 在帮助贫困生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从而实现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功能性”资助、“造血型”资助。以上研究大多从高校主体出发, 就“全员育人”理念而言,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团体以及学生个人的作用。本文探究高校贫困生的立体化资助模式的构建, 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推动作用、学生团队的带动作用、学生个体的能动作用, 以真正落实全员育人与资助相结合的育人目标。

2 高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的构建

新资助体系下高校资助过程中存在着不足。具体体现在:对贫困生的思想、成长状况了解和关注度较少;学生未得到同等力量的物资资助和教育帮扶, 是单向流动的资助;仍以无偿资助模式为主。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探索立体化资助模式, 有助于实现贫困生“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资助目标。

2.1 立体化资助模式的内涵

在立体化资助模式下开展高校贫困生教育, 学校教师应遵循“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资助工作理念, 坚持文化育人理念, 搭建学生能力锻炼平台。学生团体通过开展团体活动, 并带动贫困生实现由“受助到自助, 再到助人”的转变。学生个体在参与团体活动中实现“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实现”的正向发展,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成长发展系统。如此, 学校作为环境刺激推动、学生团队作为外部力量拉动、学生个体充分发挥内生能动作用, 最终实现“助困、励志、强能”的育人目标。

2.2 立体化资助模式的构建要求

(1) 基础在于发挥高校和教师对贫困生资助的推动作用

高校作为贫困生资助的组织者, 应高度重视资助工作, 建立健全资助的制度, 构建完善的工作组织, 在制度和措施上充分保证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推进。同时, 高校教师是贫困生资助的直接执行者, 应准确把握贫困生的基本信息和思想动态, 掌握资助工作方法和艺术, 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构建立体化资助模式, 高校需要加强以下四个方面建设:

①加强文化建设。结合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 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感恩、励志、有得该有偿”的受助文化建设。开展诚信教育和感恩的系列活动, 激发学生培养诚信和感恩意识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志愿组织的作用, 有针对性地组织贫困生参加公益活动, 让贫困生明确获得权利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在锻炼中学会感恩、学会回报。

②充分利用能力建设平台的育人作用。助学贷款机制的长久运行取决于贫困生的偿款能力, 提高贫困生的竞争力尤为必要。高校应充分利用环境的育人作用, 打造科技、文化、体育等综合能力培养平台, 营造出一个相互信任、健康和谐积极上进的校园环境。

③全员育人制度化。在激励相容约束原理的指导下, 高校可构建一种使组织和个人追求个体利益的行为, 且与学校实现贫困生育人目标相吻合的制度安排, 包括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 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具体衡量性。在合理的制度下, 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学生团体和贫困生等积极参与, 实现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立体化资助和育人模式。

④持续改进。坚持持续改进原则, 注重模式的适应性和效用力, 优化改进步骤, 遵循“改进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原理, 使全员育人理念下的立体化贫困生的资助模式保持持久力, 提高模式的实践性和成效性。

(2) 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团体对贫困生的带动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大学生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发成立的志愿型群体, 具有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交流的功能。充分发挥学生团体对贫困生的带动作用, 有助于实现贫困生团体教育目标。

①学生团体带动贫困生思想进步。

学生党员团体应提高党性修养,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团体带领贫困生开展各类公益活动, 如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 增强贫困生的感恩回馈意识;组织和参加诚信讲座, 培养贫困生诚信意识;号召向思想、学习和能力等方面的模范学生学习, 带动贫困生自立自强。

②学生团体带动贫困生能力提升。

团委和学生会举办高质量、贫困生参与度高的科技、文化、体育、社会实践和竞赛活动, 带动贫困生展示才华、全面发展、锻炼能力, 提高其自我认知水平和自信力。学生团队给予贫困生更多的环境和情感支持, 传递给学生一种正确的、合理的期望, 在罗森塔尔期望效应的影响下, 促进贫困生不断进步。

③学生团体带动贫困生与人交流。

团队中的学生, 特别是一种以兴趣和需要自主结成的非正式组织的学生, 背景、爱好相近, 在团队中地位平等, 更容易相互交流, 相互帮助, 便于学习和能力提升。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可以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结合的办法:“一对一”就是让优秀的人带动需要帮助的贫困生。优秀贫困生应是认识和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的贫困生, 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来结对帮扶低年级的贫困生。“面对面”即学生团体通过团队参与科技、文化、竞赛和实践等活动来实现资助和育人的目的。在活动中, 广泛交流, 取长补短, 提高认识和能力, 从而由资助对象转变为自助, 再由自助转为助人, 实现学生团体对贫困生带动的最终目的。

(3) 核心在于激发贫困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立体化资助模式的核心在于挖掘贫困生的潜力, 激发贫困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重点在于自我教育和自助。自我教育主要是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思想方面包括培养贫困生“人无信而不立”的诚信意识、“人穷志不穷”的自立自强的进取意识、“知恩图报”的感恩回馈意识。能力培养方面包括各种基础性能力的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 特别是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自助的实现根本也在于自我竞争能力的提高。首先, 贫困生应该认知自我需要的能力, 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并在此基础之上做好其职业和学业的规划。其次, 贫困生制定合理有效的步骤, 不断地参与和挑战自己, 来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贫困生自我主观能动性的激发, 遵循“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实现”的内在循环原理。贫困生在充分认识能力水平、爱好和兴趣、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之上, 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来不断调控自我, 使之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不断认真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形成良性的循环, 激发其内生能动性, 促进贫困生竞争能力的提高。

3 西南科技大学“立体化”资助模式的实践和成效

西南科技大学充分认识了新资助体系的特点, 积极遵循“关爱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的学生工作理念, 按“主体在学生, 关键在认定, 核心在教育, 重点在机制”的指导方针, 构建并完善西南科技大学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在组织机构上, 学校已建成三级网络资助体系, 即:学校—学院—班级。学校层面由学生处勤工助学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 学生勤工助学中心具体实施;各学院组织学生勤工助学分中心和各班积极开展励志教育活动。各个行政班设立班级资助委员, 辅助院开展工作, 成立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学生团体。学校依托三级网络资助体系, 着手开展了诚信、感恩、励志等教育和培养。充分利用大学学工体系的优势, 构建学生能力培养平台, 举办内容丰富的科技、文化、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号召贫困生参与。从2008年起, 全面启动了贫困生资助和教育的“励志成才2+4”工程, 以培养感恩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乐群性、增强自信心和丰富个人认知为目的, 不断丰富和发展励志工程的具体内涵和形式, 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到目前为止, 学校针对贫困生开展了自强之星演讲比赛、励志杯辩论赛、诚信征文知识大赛等励志活动, 联合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联合后勤集团开展学生校内公益劳动, 学校组织贫困生赴灾区及边远地区开展“阳光家教”志愿服务活动, 学校创业超市、爱心屋成为了学生能力训练的两大重要基地。学生的感恩奉献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阳光家教”志愿服务团被北川县授予“阳光家教, 支教先锋”光荣称号, “新华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贫困生在学校教师的帮助下经营学生创业超市在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和创新创业意识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 在全省“大学生征信征文”比赛中, 学校获得最佳组织奖和征文三等奖;学生诚信意识增强, 2011届毕业学生一次性提前还清国家助学贷款194人, 提前还贷率为历史最高的41.81%。经调查统计, 参与“励志2+4”公益劳动和励志成才教育活动的学生, 在理解热爱专业知识、拓展素质能力、加强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10年度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评选活动中, 我校材料学院黄通昀同学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我省仅有5名青年大学生获此殊荣。2011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中, 我校共有59名获得该奖项, 其中一半左右为贫困生。贫困生不仅思想上进步, 而且能力得到了提升。三级网络体系下, 贫困生的资助育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黄建美.“全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12) .

[2]马彦周, 高复阳.高校构建发展型资助的必要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1) .

[3]余辉, 唐继平, 邓巧玉.新资助体系下高校助困育人模式探索[J].中国市场, 2011 (48) .

[4]张建明.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四全”[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21) .

上一篇:形成权下一篇:中央中秋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