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毕业生个人简历(精选8篇)
出生日期: 1986-07-28 民族: 汉族
身高: 162 体重:
52籍贯: 福建省 目前所在地: 福建省
学历: 本科 政治面貌: 团员
毕业院校: 漳州师范学院 毕业时间: 2009年7月
所学专业类别: 师范 专业名称: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背景/培训经历
2005年11月在政法系新生三笔赛中 获得优秀奖并获得证书
2006年4月 在政法系教职赛“三笔赛”硬笔赛中 获得优秀奖并获得证书
2006年4月 在政法系教职赛“三笔赛”粉笔赛中 获得三等奖并获得证书
2007年4月 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及应用培训”教育工程的培训 并获得证书
2007年10月至2007年12月 漳州师范学院 漳州市普通话测试站 普通话 二乙
专业情况及特长
外语语种: 英语 外语水平: 六级
计算机能力: 省一级 普通话程度: 一般
专业介绍及其他专长
(必修)大学体育、大学英语、法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军事理论、教师口语、思想道德修养、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政治经济学、现代教育技术、伦理学、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概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社会学、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法
(选修)中国书法美学概论、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社会学理论、京剧流派、环境伦理、姓氏与族谱、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运用、老子智慧的当代解读、民法学、生殖与发育、中国法制史、宪法学、现代教育思潮、环境教育、科技伦理、自然科学基础、律师实务、影像台湾:台湾电影与文学、中学班主任工作、诉讼法学、邓小平理论前沿专题、婚姻法学、基础教育改革动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学前沿专题、经济法学、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论文写作、行政法学
(特长)大学一年级上个学期加入政法系宣传部担任干事,本人对书法感兴趣并认为有这一方面的特长
实践、工作经验
2005年10月 漳州师范学院政法系 担任宣传部干事
2006年4月 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 担任家教工作
2007年7月 莆田市城厢区柯朱中学 担任英语辅导班教学工作
2007-2008年 担任宿舍舍长
2008年7月 莆田市华亭镇云峰村 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08年9月 莆田市城厢区柯朱中学 担任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及班主任工作
求职意向
求职类型: 全职 月薪要求:
希望应聘的岗位: 中等教育 应聘的其它岗位: 文秘/高级文员
希望工作地点: 福建省 其它工作地点: 莆田市
自我评价
我的个性比较安静、大方、性情耿直;
在工作态度上责任心较强,有团结协作的能力。凡是自己选择的工作会坚持把它做好、做完整才罢休;
关键词:教育学,本科生,社会需求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 教育学本科生就业率普遍偏低, 很多教育学本科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就业窘境。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专业是全国重点学科, 在师范学校的教育学专业中名列前茅, 该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每年都是在师大所有专业里分数线最高的。然而, 那么多优秀的学生, 学习全国重点的专业, 在大四本科毕业时, 却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很多该专业的学生从大一时就开始担心自己在毕业时无法找到适合的工作, 并且有一部分同学因此而后悔当初选择这个专业。那么社会对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究竟如何?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真的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吗?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何去何从?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毕业生、教师、招聘单位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研究组通过对毕业生访谈了解当前就业状况, 对教师访谈了解到教师对当前教育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看法与当前措施, 对招聘单位访谈确定当前招聘单位对教育学本科毕业生的招聘现状。
三、研究成果
(一) 总体现状分析
1. 教育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有考研、出国、就业三个方向, 其中选择直接就业的人数偏少。以北京师范大学08级教育学就业情况为例进行分析:出国与国防生各占25%, 考研占50%。由于很多学生认为教育学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早早地就做好读研究生和出国的准备, 而那些考不上研究生和无法出国的毕业生, 才选择了本科毕业找工作。
2. 教育学的社会需求现状
(1) 社会需求类型
教育学的“社会需求”可以分为三类, 如图所示, 社会用人单位对于教育学本科生的需求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包括经济型需求, 事业型需求和行政型需求。经济型需求是指公司企业需求、媒体需求等, 比如一些公司招的销售人员等属于此类。事业型需求是指学校需求、出版社需求等, 如学校的学科教师、杂志社的编辑等都属于此类。行政型需求包括学校教育行政需求、政府需求等, 如教育局公职人员等都属于此类。
(2) 社会需求统计分析
我们分析了北京师范大学10月到11月份的校园宣讲会情况。统计的总招聘单位数为63个, 其中招教育学专业单位总数为9个, 明确表明不招教育学专业单位数为8个, 招聘学科教师的待定单位为46个。与此同时, 在待定的学校中80.95%表示能够接受有辅修背景的教育学毕业生, 16.67%表示完全无法接受。由此可见, 首先, 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在社会企业中的就业前景是较为乐观的。虽然专业对口的工作数量较少, 但是由于教育学作为文科专业, 在招聘时该专业的学生仍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很多工作都对专业没有非常明确的要求, 不会明确规定不招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其次, 有辅修或双学位证书的教育学本科毕业生由于具有一定的专业学科背景, 在就业时更具竞争力。
与此同时, 我们也对招聘岗位数目进行了分析, 大多招聘教育学的岗位对招聘人数没有具体限制, 而不招聘的岗位数为500个, 待定 (指招聘学科教师的岗位) 为1978个, 待定的岗位数中, 13%的岗位数明确表示不接受教育学专业毕业生, 余下的87%表示能接受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因此当前社会对于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还是有一定的需求的。
(二) 原因分析
根据研究所得出的教育学本科生就业及需求现状, 我们进行了分析并从学生个人, 学校, 用人单位三个方面总结出相关原因。
1. 教育学毕业生
教育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 教育学毕业生对当前就业信息的了解不足, 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很多毕业生在没有了解社会需求的情况下就盲目悲观, 因此在就业季的时候并没有积极去找工作;其次, 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在大学四年中所学的知识都是理论方面的, 而且大多是属于社会学范畴的, 具有抽象性, 可操作性低, 不能完全适应岗位的需要;最后, 部分教育学毕业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没有走到社会上进行实践, 缺乏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
2. 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当前用人单位对教育学缺乏足够的了解, 在访谈过程中很多招聘单位负责人对于教育学存在诸多误解, 认为教育学就是培养师范教师的专业;其次, 随着高校扩招, 硕士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 用人单位提出更高的学历要求 (硕士及以上学位) , 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接受本科学历的毕业生;最后, 部分学校对专业对口要求较高, 这些学校大多是高中或者重点初中等, 为了学校发展的需要, 对于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
3. 学校
学校方面,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 随着高校的扩招, 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有了很大增长, 毕业生就业竞争比之前愈加激烈;其次, 学校当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理论研究型教育学毕业生既缺乏学校需要的学科知识能力, 也缺乏企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在大学四年中, 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 很少学习实用的知识, 也很少参加实践活动;最后, 学校对与就业相关的指导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 往往是学生到了四年级才会通知参加一些重要的宣讲会, 在之前的三年很少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相关指导。
四、结论及相关建议
我们根据以上教育学本科生就业及社会需求的现状和原因的分析, 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用人单位对教育学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主要有三种, 包括经济型、事业型和行政型需求;教育学专业在学科教师这个领域就业前景比较乐观, 有很多学校都接受教育学的本科毕业时到其学校担任学科教师;用人单位对教育学人才有一些共性的要求, 如: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 热爱教育, 有较高的学历 (硕士优先) ;不同需求主体对教育学人才的要求呈现明显的不一致:学校要求应聘老师的毕业生有良好的学科知识能力, 对专业对口的要求较高, 而教育相关的企业更加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根据以上结论, 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 学生应注重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
1. 本科生应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例如在校期间可以利用地处北京的优势, 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此外也要加强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能力, 对于word、excel、ppt、简单的视频制作等要比较熟练;
2. 学部本科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 可以选择辅修或选修别的专业的双学位, 教育学的本科生在学习教育学的基础上, 再辅修一门基础学科, 能够使自己拥有学科专业背景, 在应聘学校教师时更具竞争力;
3. 在学习之外, 学生还可以积极寻找锻炼自己的机会, 比如去公司实习, 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了解自己未来应聘时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或者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实践活动等, 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等;
4. 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 也可以学习其他使用的知识, 考取自己需要的证书。比如有的同学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有的同学考取了会计证等, 这些证书都能够在应聘时为自己增加获胜的砝码。
(二) 教育学院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1. 教育学院可以适当调整教育学本科生课程结构。在着重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大背景下, 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比如, 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开设实用的就业指导课程, 让学生尽早了解就业情况, 逐步发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 教育学院可以给本科生积极的指导, 让同学们了解辅修以及双学位的重要性, 提醒本科毕业不读研的同学在大一时选择适合自己的辅修或双学位专业, 以增加其在就业时的竞争力;
3. 教育学院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样信息。除了各种讲座论坛外, 学院的就业先锋队可以收集招聘单位宣讲会的信息, 利用飞信平台及时传达给院里所有同学, 使同学们在平时能够多了解社会需求, 从而通过有方向性的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4. 学院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配备导师。毕业后继续读研的学生配备学术研究方向的老师, 而毕业后就参加工作的学生则配备与研究方向更具实践性的导师。通过不同导师的指导, 学生能够在其大学生活学习期间得到更适合的指导, 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综上所述,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目前社会对教育学本科毕业生的需求现状, 为毕业生的工作提供了依据, 也为缓解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焦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要实现毕业后顺利就业, 学院方面在加强指导的同时, 学生个人的努力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大学中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己的能力, 从而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3) .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三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1991 (26) .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4]王金燕.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原因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12) .
关键词:毕业论文改革实践
0引言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中重要的综合教学环节,是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但是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论文水平有所下降,状况令人堪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结合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2005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组织过程中的一些情况,拟对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作些探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通过研究,意在革新毕业论文的训练方式和制度设计,力图建立一套“早期培训、课程教学、专业实践、毕业论文”一体化的行之有效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与管理模式,切实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毕业论文整体上趋于规范化、科学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绵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5届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其部分论文指导教师。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毕业生论文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20份,收回80份,没有无效问卷,问卷有效率占发放总数的78 3%。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与绝大多数部分教师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1毕业论文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选题仓促、被动,盲目性大
1.1.1多数毕业论文选题与社会现实衔接不紧、创新性不足而重复性劳动过多。80名被调查的学生当中,有42名大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中谈到多为随意性比较强,占到全部学生的52,5%。这些同学大多到毕业论文开题时,随机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内容进行撰写,没有考虑与现实的联系,搜集资料也多为网络、期刊文章等,多为资料的堆砌,缺乏创新性,多为重复性劳动。
1.1.2面对供选择的课题,题题都好奇,都想涉猎:或选题过大,或失之过小。
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也有一部分(24人,占30%)是和指导老师进行沟通的,愿意参加老师的课题,但是面对课题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都很好奇,自己没有独立的思考,个个都想研究,都要涉及。结果导致很多学生的选题过大,可以做一篇博士论文,还有一些学生的题目过小,只是针对一个问题的某一个方面,论述不深。
毕业设计的选题本身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技术工作。正确、适当的选题是搞好毕业设计的前堤。实际上也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正确适当的选题上。要花费一番心思、要花费一定的财力和精力的。既然选题是整个毕业设计的开始,就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可以说选好题目就为毕业设计铺平了道路。
1.2普遍写作基础较差,平时缺乏系统训练大多数学生写作功底差,导致论文质量不高,通过被调查的20多名指导老师反馈的信息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
1.2.1写出的文章论述不力,或理直而据空,或被材料淹没,或论点不能统领资料,论点与论据间缺乏应有的逻辑性,
1.2.2驾驭论文的能力差,操纵不了长篇文章的布局结构,语句毛病比较多,基本表达方式运用不当;
1.2.3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和注释混淆不清、书写混乱,不符合学术规范,需要指导老师多次修改。
1.2.4更有严重者,出现少数抄袭的现象尽管,由于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后学校加大了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力度,因而2005届毕业生在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上比较到位。大部分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的意义、作用认识正确。但从表2可见,学生在毕业论文的组织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主要困难如下
1.3指导过程费力,教师感到工作量大面对学生基础较差,理论水平较低等存在的客观状况,以及就业在即的客观情形,指导老师感觉工作难度比较大,费力还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由上表我们不难看出,在学生方面,面对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40%的学生置若罔闻,全然不顾自作主张修改。难免带有敷衍了事的情绪,对老师介绍提供的写作资料能够充分了利用的也不及半数。很多学生是“复制+粘贴”,没有自己的观点,学术态度不严谨。写作水平能让老师的满意的仅占到总数的31.3%。
1.4答辩有走过场倾向念完即答完,有答无辩。个别答辩小组形同虚设,在答辩过程中,仅仅触及皮毛象征性提几个问题。另一方面,部分答辩负责老师未真正负起责来,未认真阅读学生的论文和听取学生的论文答辩词,从而导致提问不能切中要害,有的甚至不着边际。因而不能真正检验出学生论文水平。这个也是论文组织过程中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2.1加强专业建设,突出优势学科,发展弱势学科专业建设是普通高校教学系的基本建设之一,其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本科教学的质量,也影响着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针对本科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学系既要做到突出优势学科,形成品牌效应,也要注重弱势学科,达到协调进步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随意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而不是面对几个名师、几名教授形成“一哄而上”的局面。其实弱势学科发展中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学校只有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利用引进、培养等多重发展的模式,才能迅速改变师资队伍结构,为毕业论文指导提供足量的高水平教师。
2.2提高学生技能,注重“三个延伸”毕业论文的成功与否归根到底还是和学生的学习积累、技能等有关,如果想彻底改变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差的问题,只能从学生一入学就做起。要在平时多培养学生查阅和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多锻炼学生写作的技能,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多安排一些小论文或学术讲座,对其进行学术引导,寓教于乐。论文的价值实际还体现在它是不是具有创新之处。只有对毕业生提出高标准的要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在这个方面,我们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延伸、进行拓展,即:向课程教学延伸、向平时训练延伸、向课外实践延伸。
2.2.1向课程教学延伸。根据课程的开展情况,在大一、大二就开始毕业论文的早期训练,对学生开设毕业论文教学培训专题,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写作规范等进行讲解体现出毕业论文与教学计划的有机结合。在我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中专门开设了《毕业论文写作与规范》课程作为必修课,加大对学生的培训力度,让学生尽早熟悉毕业论文写作的一系列规范。
2.2.2向平时训练延伸。对毕业论文改革工作采取“分段切开、逐步渗透”的方式进行训练。每学期在课程中开设的考查课程、考试
课程的中考、小学期的社会调查等均采取小论文的格式进行考核,加大在平时的分段训练,逐步渗透毕业论文的规范化写作。这样就让毕业论文的撰写轻车熟路,也就不会出现在调查中反映的“不知从何下手”“对于文献资料不会运用”等问题。
2.2.3向课外实践延伸。利用专业实践、教育实习、节假日布置收集材料、开展写作训练任务、开展知识竞赛等推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3规范过程管理,力促质量提升毕业论文是本科生重要的教学环节,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学生在此期间与教师接触时间最长,易建立密切关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时期。在毕业论文每个环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并进行规范化管理,无疑是有关教师与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几个环节:
首先,选题环节严格化。毕业论文选题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论文本身的质量,还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及质量。如果对毕业论文的选题不进行专门指导和严格审核,势必会造成论文写作离题千里、不着边际,论文的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对于目前学生选题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采取选题灵活但不失严格,学生可以在建立的毕业论文题目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平日的积累和特长确定研究项目。此外,学生也可以和指导老师进行协商,师生共同进行课题研究。这些选题制度的灵活处理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发挥。
其次,导师制度优化。选题结束后,根据选题方向师生进行双向选择。其中主要指导教师(院系内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外聘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或者调查报告进行评阅,并对其中的关键问题作深入指导。同时,院系青年教师可以作为副导师对论文的英文摘要、论文的排版格式等进行审定,以高职称教师的助手身份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这样的导师制度优化了系部的师资力量,也使得教师分工明确,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规范化。
第三,管理过程灵活、网络化。近年由于就业市场的巨大冲击,学生普遍在第八学期会将工作重心转向职场,部分学生甚至难以保证在校连续学习的时间。面对这种情况院系一方面必须强调质量意识,绝对不能放松对论文的质量监控。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一些特殊方法和人文关怀,例如论文写作时间、答辩时间可以前置或分时进行,指导方式可以运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还可以多安排一些有关论文选题、开题、写作等为内容的系列讲座等来帮助学生完成论文。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使得毕业论文完成的方式更加灵活。
第四,阶段督查定期化。必须加强对指导教师工作的阶段性检查和中期检查。尽管绝大多数教师按照要求进行工作,但是还有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或者因个人事务繁忙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及时指导,所以必须对教师辅导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毕竟对于本科生而言,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仅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是比较困难的,多强调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也是希望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及其学术风范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以利于学生今后在学术方面的发展。
第五,答辩试行两级制。针对目前毕业论文答辩中出现的学生积极性不高、以及走过场等情况,毕业论文采用两级答辩方式,第一轮答辩结果为“通过”和“不通过”,“不通过”者继续准备复答辩。通过者可由指导教师推荐或自己报名参加优秀论文答辩。第二轮为优秀论文答辩。选取优秀毕业论文进行奖励。
对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上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和学生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同时把每年评选出的优秀毕业论文汇编成册,树立典范。通过充分发挥评比表彰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激励作用、示范作用、促进作用和强化作用,为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X月X日至X月X日期间,我到Xx市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为期28天的教育实习。28天的实习生活是辛苦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在高专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帮助和辅导下,我们的实习工作取得了比较圆满的成功。现将我的实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教育工作方面
1、听课实习期间,我担任的商务英语口语谈判实习老师。教学工作最基础的方面是听课,实习教学工作的第一件事也是听课。实习期间的听课不再是以前读书时那种专门听老师讲课的内容,而是听指导老师讲课的教学方法,讲课思路等等;学习指导老师的教学经验,和处理课堂的方法,与学生互动的技巧等等。在听课过程中,我深感,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语言是这种艺术的传达方式。听课的过程,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在了解教学流程的同时,也应注意教学方式和组织教学能力的积累。
2、备课教学工作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备课。一般在实习的第一周以听课为主,但听课的同时要准备好自己上课的内容,也就是备课。备课是教学的开始,备课不仅仅要联系书本上的内容,还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还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对课堂的反应,教学实际情景等方面的情况。在备课的时候,我的教案教案一般是祥案,一字一句把上课的每一句话写出来。在备好课后,首先要把教案交给指导老师修改,郭老师会告诉我哪些地方需要更多的加重,提醒那些地方该更多的与学生互动,那些地方注意引导学生勾勒重点等等。在老师指导完初稿后,会再次整理,整理后交给老师郭检查,然后才可以上讲台讲课。这一系列的环节我都非常认真地对待,以争取在讲台上发挥出更加好的效果。
3、讲课教学工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上讲台讲课,这个步骤是把前面所有工作拿到实际环境中去的重要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看到每位教师的真正实力,每位教师是否在前面的过程中认真对待,是否把上讲台讲课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是否对实习学校、对学生负责。以前作为学生听课,目的是学习知识;现在作为教师上课,是为了学生学习。目的不一样,我们的注意点就不一样。刚看教材的时候,我觉得40分钟怎么就说一两页书;后来经过备课、上课,我发现要讲解的问题很多。
教师既要讲授知识,又要管理课堂纪律,并且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我在刚开始时心情特别紧张,由于经验不足和应变能力不是十分强,课堂出现了实习老师会经常会犯的问题:备课“太完美”了,一直按自己的思路讲,不够顾虑到学生的反应;语速过快、提问技巧不够到位等,但这些问题在经过指导老师的提点后在后面的课中逐渐得到了改善和克服。
为了使每位免费师范生详细了解我校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思路和过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和针对性,保证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做如下说明:
一、培养思路
师范生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属同一学位层次,只是规格不同,各有侧重。师范生教育硕士具有在职攻读、本硕连读和职前职后贯通式培养的性质。基于此,我们在设计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了与本科课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采取“网络学习与指导”和“集中面授与研讨”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并且通过课程设计和环节控制使两者相互促进,有机结合;注重使用案例教学、行动研究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侧重对本科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掌握;始终强调将研究生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的实践研究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期望通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全面提升研究生的教育实践研究能力和自主专业发展能力,为将来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养流程
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流程参见下图。
教育硕士培养流程由课程学习、实践研究和学位论文三个主要培养环节构成。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我们强调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和实践研究等环节并行而非继时地展开,即学位论文和实践研究贯穿于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基本科研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使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可以更好地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主要培养环节
1.关于师生互选
师生互选即导师和硕士生通过相互选择确定指导和被指导关系。免费师范毕业生取得研究生学籍后一个月内需在网上完成师生互选。具体步骤:师范生教育硕士登陆网络学习的平台,查看各个专业指导教师的详细信息,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两名导师。在选择时系统会提示每位研究生可选导师的人数和每位导师学生已选择的人数。指导教师通过系统,可以看到每位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和学生选择自己的情况。最终导师根据学校师生互选的相关规定和学生选择的情况,选定自己愿意指导的研究生,完成互选工作。在师生互选时有可能出现学生想选择的导师选不到的情况时,这时将由学院统一协调处理,帮助研究生选择一名导师。一入学就进行师生互选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导师能够参与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提高指导效力,强化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关于学习与研究计划
师范生教育硕士在选定导师后应尽快与导师协商,拟定学习与研究计划,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在网络学习的平台上完成学习与研究计划电子版的提交,同时将纸质材料于第一次集中学习时提交各学院备案。学习与研究计划包括学习计划和研究计划两部分,内含课程学习计划、文献阅读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等内容。制定学习与研究计划的目的是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引导研究生尽早进入研究状态,做好研究准备。
3.关于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采取平时的网络与假期集中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至少要修读34学分,13门课程,其中8门课程采用网络+集中方式进行授课。
网络授课:平时的网络教学以研究生基于网络课程进行的个体学习为主,辅之以研究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实践研究和教师基于网络进行的辅导答疑等过程指导。每门网络课程以专题形式呈现,包括课程电子文本、课程教学PPT、教学视频和一定量的课程辅助资源,包括文献资源、案例资源、课件资源和其他辅助课程资源等。每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课程论文。
为进一步保证网络课程教学质量,学校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还增设了教师在线答疑、同步辅导、在线研讨、小组合作研究和阶段测试等教学环节。
辅导答疑:任课教师在规定的时间通过网络学习的平台的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一次实时在线答疑,同时还要在规定时间内解答学生们在课程讨论区提出的问题。
在线研讨:教师组织不少于2次的网络在线研讨,每位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参与实质性研讨,并有详细的发贴要求。
合作研究:教师要组织学生完成一次小组合作实践研究。学生可以在教师给定的范围中选择研究题目或者经教师允许后自主拟定与本课程内容有关的课题。每个研究小组的人数根据课程类型与选课人数由教师确定,一般以5-8人为宜。每个小组在课题完成时应提交不少于6000字的研究报告。
阶段测试:每门课程都要进行期中和期末两次阶段测试,测试方式为实时在线测试。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通过网络真正学习了课程文本内容和相关资料。测试未通过者,需要重新学习。
集中面授:假期的集中面授采用研讨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学期间需到校进行两次集中学习,第一次集中面授时间定于第一学年末的暑期,集中时间大约一个月左右(其中3学分课程需集中5天,2学分课程需要集中3天)。这样安排主要是基于只有经过系统的网络学习后才能进行有效集中面授的考虑,同时也是出于节约学生来校集中学习成本的考虑。面授采用研讨的方式进行,主要是检验与调节研究生的平时学习成果,研讨方式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第一次集中除进行课程学习外,还需完成论文开题工作和听取小组合作研究20分钟左右的PPT汇报。第二次集中时间定于论文答辩前一周,此次集中学习主要是安排系列的专题讲座,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研究生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前沿问题的理解与认识。第二次集中还需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工作。
4.关于教育实践研究
教育实践研究是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完成的程度关乎研究生教学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教育实践研究与学位论文和课程学习互相融合,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教育实践研究可以是教育调查,也可以是教学反思、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评价以教育实践研究档案袋的形式进行。教育实践研究档案袋至少包括1篇教育实践研究报告(不少于4000字);4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每篇不少于2000字);1篇总结反思报告(不少于4000字)。档案袋分两次提交,第一次提交1篇教育实践调查报告和2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第二次提交1分总结反思报告和2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5.关于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是基于基础教育需要,依托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主旨的实践研究。论文可以是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和教材分析等形式。学位论文字数不少于20000字。论文开题报告需要在第一次集中结束前完成。关于论文答辩的时间和要求,学校会通过网络等方式另行通知。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1.关于任教学科与本科所学专业不一致问题。我校今年的免费师范生一旦出现此种情况时,可经本人申请,所在工作单位推荐,开课学院批准,选读现任教学科的网络课程。
2.关于奖学金的问题
师范生教育硕士奖学金评比办法待学校研究后出台相关文件。
3.关于档案管理的问题
师范生教育硕士在读期间不需要调转档案。
4.关于外语免修的问题
师范生教育硕士研究生外国语实行免修制度。具备如下条件之一均可申请免修。
(1)TOEFL成绩90分以上(3年内有效);
(2)GRE成绩1200分以上(3年内有效);
(3)国家英语六级考试优秀或成绩500分以上(3年内有效);
(4)雅思成绩6.0分以上(3年内有效);
(5)本科阶段为外语专业,现攻读非外语专业的硕士学位;
(6)在相应的外语国家或地区获得过学位,或在相应的外语国家有一年以年留学经历。
一、专业规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创新精神,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为其将来成为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各级各类管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青海省高等学校的老牌专业,专业定位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注重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为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服务,立足青藏、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培养具有优良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创新精神,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及在各基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型专门人才。总体来看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清楚、适当可行,符合学校整体发展规划,适应地方社会对思政人才的需求,具有明确的职业导向。
此项自评为A。
(二)专业特色与发展前景
2003年11月青海省教育厅确定我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青海省重点建设建设学科,按照“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教学优秀”的要求,力求达到在专业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设臵、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诸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在省内高等学校明显领先,在国内高等学校中有一定影响的目标。根据我院 “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有思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哲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1、专业特色
本专业自1956年设立以来,在五十多年的专业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作为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形成了如下专业特色。
1)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质
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设臵及人才培养方面,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政治学、伦理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的教学,塑造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优良的道德品质,为学生胜任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精品课建设要围绕本学科性质,在建设过程中要达到五个提高:即提高认识、提高质量、提高层次、提高使用、提高效果。增强教研室主任和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责任感。课程建设包括精品课程建设,是研究室主任的主要工作与职责,在今后将作为研究室主任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建设的目标是:保持现有4门院级精品课程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和“社会学概论”课,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在5年内争取1—2门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教学名师建设工程”是学校基于巩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得的优秀成果,提高学校人才队伍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而采取的改革措施。此项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要求名师教授为一年级新生上课,而且要参与到新生的入学教育中,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一入学就感受到学校丰厚的师资力量和浓厚的人文氛围,从而产生对大学生活的好感。所以要加强名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通过培养培训,使广大教师在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大幅度提高,逐步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2)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突出民族地区和法学理论的教学
在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选修课程中,开设了必要的民族理论知识教育和法学课程,如民法学、宪法、行政法理论与实务等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法治精神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素质与现代公民意识,使学生既能胜任中小学法律常识等课程的教学与教育管理工作,又能从事机关与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
3)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 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农村基础教育阶段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按照中小学对思想政治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三字一话一画”训练,将说课、试讲、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教育见实习等作为职业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开展校校合作,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做到“早接触、不间断、长流水”,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
4)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当前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形成了较有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地方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着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立足本地,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优势与特色。为此,坚持注重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除参加学校安排的教育实习外,还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二年级暑假和三年级暑假,专门安排本专业教师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并由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考评。通过调研增强学生了解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应侧重放在指导学生参加社会科学研究上。鼓励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马列研读社和演讲协会主办的各种演讲比赛和征文活动,在参加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素质。
5)坚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树立面向基层的特色人才观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发展和思政工作队伍建设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与时俱进、弥久长新的学科专业。在专业建设中,我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科发展的规律,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注重操作,落实到措施。如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组织参观革命胜地和遗址等。从课程设臵到毕业论文选题都突出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方向,努力培养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
本专业强调面向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体,同时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中学师资和其它行业人才。多年来,始终坚持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坚持教师教育特色;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基础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宗旨,大力培养服务基础教育的新型中学师资,人才培养呈现出“面向基础教育、完善教师职业基本素质培养体系、毕业生扎根基层”的“三基”特色。
6)发挥思政专业实践性强特点,明确服务社会、服务地方职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必须成为面向社会,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我校是地方性本科院校,不仅应该为地方培养师资,也应该为地方党政机关、工青妇、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思政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开始进行非师范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把党政机关、工青妇、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把应用理论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探索这些领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规律。近年来,我们开展了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并进行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等专题研究。通过这些研究使我们看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广阔前景。
2、专业发展前景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我校建校(1956)以来最早招生的专业,该专业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适应现代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各级党政机关,第三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青年工作、组织与社会服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和研究的专门人才。我们认为,决定专业发展前景的因素有四个:一是专业自身的科学性,二是政府对此专业的重视程度,三是从事此专业的人的学习和研究状况,四是未来社会的需要如何。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明确地以巩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学科使命。随着我国“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治国方略的实施运行,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从党政机关、非政府公共机构、高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大量经过专业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我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调整整合,可以说适逢其时,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生存空间。面向青海和谐社会建设主战场,培养能扎根基层、献身基础教育的人才既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也是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正确的就业观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政府和几代领导集体都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思政专业发展前景取得良好势头的基本保证。目前城乡中学具备合格学历的政治课教师较为缺乏,其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均需要合格学历的政工干部来充实队伍,近年来许多毕业生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并被录用到政府机关工作,有的已到沿海各城市工作,就业前景较好。此项自评为B。
二、师资队伍建设
优质而充足的师资力量是办好新专业的根本保证。培养一支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高、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根据“2005迎评方案”的要求,近年来,我们切实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建设了一支学历、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0名,其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7人(此项自评为B)。硕士以上学历3人,在读硕士5人。接受本专业正规教育的教师比例为100%(此项自评为A)。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33.33%(此项自评为B)。硕士生导师3人。师生比 小于12(此项自评为A)。在教学过程中,95%以上的专业基础课均有教授、副教授担任主讲(此项自评为A)。目前尚无教学名师和团队(此项自评为D)。近三年该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司法部课题1项,省级项目3项,人均0.5项(不含参与,此项自评为A)。近三年共发表29篇,人均2.9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重点刊物以及CSSCI级刊物上发表6篇,人均0.6篇(此项自评为B)。
(一)教师发展
有较为完整的教师发展制度,主要采取的做法有:
1、重视师德建设,强化师表意识。
学院加强和规范了教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立了师德建设领导小组,以“崇教厚德、为人师表”主题活动为载体,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开展了“比、学、帮、带”活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信”、“真用”、“真讲”,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党性原则和思想政治觉悟。
2006年以来,有 位教师 ; 位教师是 ; 位教师为省第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培养对象、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优秀教师;有30余人次获得 学校优秀教师、教学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重视队伍建设规划,优化队伍结构。
学院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把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列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学历提升、职称评定、业务进修、学术交流、评优选先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使我院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培养了一批教学科研骨干和先进个人。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思政专业专任教师14人。专任教师的工作量超过学校规定的工作量额度。教师队伍的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较为合理。其中教授3人在读博士1人,副教授5人,50%以上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含在读);有3人是硕士研究生导师。
3、重视青年教师成长,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我们坚持新教师试讲和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制度,通过集体听课、评课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堂教学竞赛、精品课程建设、优秀教案比赛等活动,促使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稳步提高。其中3位年青教师的论文曾经在学校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论文研讨会上获奖。在学校2004年、2008年举行的两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我单位1位参赛的教师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4、重视教师社会实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在注重提高教师理论素养的同时,力求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利用暑假选派教师到延安、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参观考察。近5年来,我专业大部分教师都参加过相关的考察和学习、进修、培训活动。对于省外有关教育机构举办的以教学研讨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或各种学术研讨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经常与兄弟院校交流学习,拓展学习交流平台,吸收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此项自评为B)
但目前我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资严重不足,现有师资在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地缘结构上不尽合理。这直接制约着专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当务之急,一方面是整合力量,由主管学院(法商学院)统辖,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另一方面是积极引进相关学科的博士和优秀硕士,力保每年有1名博士。与此同时,可以从外校聘请有正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副高职的学科带头人,调入副高职称的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对现有教师鼓励在职攻读学位,进修研究生课程,做访问学者等,从而改善学历层次,提高理论素养。争取四年内,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总量达到20人,讲授专业核心课教师数量达到10人以上,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90%,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达到80%,博士学位20%。在职称结构中,具有教授达到3人以上,副教授达到7人以上,讲师5人左右,尽最大努力建设一支数量相当,硕士、博士学位比例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此项自评为C。
(二)专业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专业评估的工作重点在于建设自2005年迎评工作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以确保本专业能够如期完成预期建设目标,达到预期建设效果。
1、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实行责任分解。
(1)由院主要领导、本专业系主任、本专业学术带头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筹划重点专业建设的重大事宜;(2)召开本专业全体教师会议,讨论并审核重点建设专业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统一认识;(3)根据所担任的课程和专业建设的需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实行责任分解,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和全身心参与。
2、完善制度、规范程序、民主决策、科学管理。
(1)围绕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选聘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同时为新开课的教师和新教师建立岗前培训制度;(2)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在建设期内,学术带头人对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教材建设、教研教改、科研工作负有直接责任;(3)完善教师个人教学档案,落实专业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健全并规范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大纲、考试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学期教学总结 7
等在内的教学文件,成立一个专门的专家组,对教学和管理实行全程质量监控;(4)坚持民主集中制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专业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重大事件交由全体教师审议,民主决策,科学管理;(5)制订相关的制度,规范建设资金的使用,其使用原则是:突显专业特色,形成学科团队,加强应用服务。
3、以质量监控为保障,规范教学工作。(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本专业教学管理一向抓得严、抓得实,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教学改革激励机制,能坚持做到日常工作抓规范,规范之中抓创新,创新之中抓提高,提高之中抓特色,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在严格执行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考试质量标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质量标准》等。同时,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奖励制度,如《法商学院教学奖励制度》(包括教学名师奖、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多媒体课件竞赛奖等)、《法商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包括优秀教学成果奖、教改立项奖等)。
这些规章制度覆盖了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各个教学环节和各项教学工作都有章可依、有规可循,从制度上保证了对教学质量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控。
(2)建立集体听课和评课制度。
思政系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通过集体智慧,加深对课程内容与理论体系的理解,交流教学案例,探索教学方法,集思广益,提高了备课和授课的质量。严格实行听课、评课制度,班子成员每学期必须听课2次以上,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4次以上,并有听课、评课记录。通过听课、评课,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通过卷调查、学生信息员、教学督导组等渠道获得的教学评价信息,由教务处统计和整理后,反馈给我单位。我们根据反馈信息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形成整改措施。还通过座谈、走访、问卷等形式不定期地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开展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加强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4、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完善教学计划,强化马列主义理论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核心课程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选派骨干教师任课,开足课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正确分析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初步能力。
(2)突出特色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并将民族理论与相关法学课程纳入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3)加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内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将“三字一话一画”、说课、试讲、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活动纳入教学常规并建立过关考核机制。
(4)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增加见习和教学观摩活动在课程计划中的比例,利用毕业生的资源优势,促进校校合作,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不定期来校开展讲座并作为学生实习实训指导老师。
5、推进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出发,以优化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和教学内容的精选与优化,形成全新的课程方案,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和课程的综合性与应用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的发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课程门类的改革上,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中小学素质教育要求,增设多门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和实用技能训练的选修课。按照系统化、综合化、前沿化的思路,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连贯和衔接,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精选、优化,力求更好地体现本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使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三、学生情况
(一)招生情况
学校招生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基础和前提。生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成为评价一个高校办学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成为反映一个高校在社会和群众中认可度的社会评价指标。招收到高分数区段的学生,吸引优秀生源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近几年来,随着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报考我校,我院思政专业的招生形势逐年看好,第一志愿录取率、投档线和投档 9
平均分逐年升高。近两年生源数量较为充足,2007年,第一志愿录取率为60%,平均录取分数线为466.76分,高于二本线(425分)41分之多,2008年,第一志愿录取率68%。
此项自评为A。
(二)就业情况
作为西部落后省份的地方性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我们在师资力量、图书资料、教学工具等方面的办学条件还相当薄弱,相关经验方略较为欠缺。但是我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几十年的传统积淀、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尤其是作为青藏区学校,我们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赖以依托的独特地域空间。我们有信心在青海省以及学校的统筹协调、学院精心组织下,整合力量、齐心协力,在短时间把该专业办成具有青藏特色的品牌专业,并为下一步争创名牌专业奠定基础。
目前,我院思政专业毕业生遍及全青海,扎根基层,已经成为当地基础教育和基层的中坚力量。本专业的毕业生一进单位即能上岗工作。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向社会证明,他们有技术、有知识、有能力;谦虚、踏实、能吃苦、竞争意识强,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许多学生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为学校赢得了广泛良好声誉。思政专业2004级、2005级和2006级的毕业生就业率是86%、89.13%和89%。高于学校平均就业率。在今后,我们力争继续保持80%以上的毕业生就业率,考研率逐步上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创新人才。
此项自评为B。
三、课程建设
质量是高等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从教学的最基本建设--课程建设做起。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必须强化改革意识,转变教学观念,发展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第三属性,是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而变化,是适应性质量的衡 量标准。既要 10
继承传统,又要突破前规;要从教 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方面转变认识;要从课程 的地位和作用,课程的特点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上 进行探讨;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上进行探索;要从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和培养创 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我院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主要是:
(一)课程计划
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专业特点、办学 层次、招生规模以及各门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所处的地位,制定出课程建设目标,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围绕知识、能 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选择性和学习兴趣。各种选修课程的安排相对不集中 在一段时间内,而是根据专业需要和教育的不同阶段,分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利主干与分支 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主体交叉,有利于主干 课程的发展和各课程的相互贯通。课程计划充分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与学生基本了解课程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的开设较为合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安排得当。
此项自评为A。
(二)课程内容与教材
在本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通过教学计划的修订,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修订了一批课程的教学大纲,调整、更新教学内容。2008年修订了《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课程的教学大纲,增加了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淘汰了过时的内容。2010版培养方案课程大纲修订或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与此同时,我们以《社会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为龙头,制定了合理的课程改革与建设计划,先后启动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政治学》三门院级重点建设课程,执行情况良好。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多门课程的研究对象都是人,各门课程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重复。为了杜绝教师上课内容的重复,我们多次进行研讨,整合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选择 11
地向学生传授各门课程的重点知识,扩大了课堂信息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充分发挥教师授课的个性与专长,因而本教研室教师的授课绝大部分都能获得学生的好评。下一步要积极申报校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教材及参考书是实施课程教学的和贯彻教学大纲的基础。在教材选用上,坚持规范化、制度化的原则,本着服务于专业教学目标,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坚持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教材中面向高职、高专学校的教材,力争体现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目前有相关教材的编写规划。
此项自评为B。
(三)教学方法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逐渐认识到,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推动思想政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是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手段上,除课堂讲授外,采用了电教、讨论、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模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在改革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做到了“坚持一个中心”、“实行两个结合”。
“坚持一个中心”,是指以改进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始终是获得系统理论知识的最重要方式。我校教师在公共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以改进课堂教学为中心,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注意教学双方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得到极大改进。
探索实行专题授课制度,打破原有的教材章节,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抽取出来,结合知识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实际,加以综合整理,按照少而精的原则,从理论上进行深刻的分析,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在完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开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实行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开放式教学方式,活跃了教学气氛,寓教于乐,这些教学形式收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注意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现在,计算机网络和声光电音像技术正在教学领域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教师应当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把现代教学手段适时地引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改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呆板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始终做到 “两个个结合”:一是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大学生是理论教育的对象和受体,我们通过课内、课外的各种方式,要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实际,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要全面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总是以及疑惑和疑难问题,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针对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结合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学生的吸引力。二是结合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最新理论成就进行教学。用最新理论成就丰富充实教学内容,以增强课程的说服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项自评为A。
(四)评价方式
为配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及时记录和登记学生的平时成绩,综合评定学生最后成绩,做到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综合。本专业从注重学生学习结果转变为既注重学习过程又注重学习结果,通过目标管理来评价教学的全过程,时刻注意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以下几个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
(1)课堂观察与课堂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课堂的学习效率,因此课堂学习效果的检查很重要。教师在讲课的同时,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习惯,进行多种方式的检查,如提问、即兴演讲、辩论等。这些既可以作为对学生平时学习效果的评价,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与课堂教学评 13
价有机结合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生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评价,从而制定进一步的学习计划,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由教师主导互评过程,可以培育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动态考核与静态考核相结合。对《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课程采取多方参与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笔试成绩与日常的个人素养、行为表现结合起来。综合成绩由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共同评定,变单一静态评价为动、静态评价相结合,既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考试课命题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体现本学科的主要内容,覆盖全学期所讲内容的主要章节。要体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的要求,着重检查学生对本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知识的能力。有适当难易度和较高区分度。为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要求阅卷前首先确定评分标准,制定实施细则,做到统一标准,严格评分,严禁送人情分。教师在评卷过程中做到“给分有理,扣分有据,宽严适度,前后一致”。近几年的考卷质量较高。
此项自评为A。
五、专业管理
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教学制度、考核制度、岗位责任制,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能起到发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我们历来重视管理,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和其它教学基本建设,通过教学督导、教学考评、教学检查观摩、教学 追踪测评、检查评比、听课评课、听取学生意见、考试成绩分析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从教学基本环节抓起,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严格教学管理,强化了全体教师的质量意识。
(一)专业事务管理
1、较完善的教学档案管理
教学档案是学校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工作状态的真实记载,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和评估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校风、学风的 14
物化反映。我们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尽量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制度上不断完善合理。三年内的教学日志、试卷、成绩分析等资料保存完整、清楚、规范。
此项自评为A。
2、教学专业负责制度
目前,我们正在商定制定专业负责人制度。每专业至少指定2名专业负责人。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本专业发展规划、本专业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组织本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的改革;负责本专业教材建设和实验室的建设;至少参加一项科研项目(以科技处任务书为准),每年至少发表教学或学术论文各一篇;每年承担该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至少一门,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00学时,教学效果优良;每年至少作一场教学改革或专业建设学术报告。
此项自评为C。
3、学生专业咨询机制
为了适应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要,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科研水平,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学习风气,特别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我们决定从本科2007级学生开始实行本科学生班主任制。其主要职责是:
1、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着重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阅读专业书籍、撰写专业论文等,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刻苦学习的态度和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
2、帮助学生适应学分制的学习要求,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特长选择学习的课程,确立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对学生选修、辅修第二专业、考级、考证、报考研究生等方面的意愿给予建议和指导。
3、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大学生活,正确处理学习、社会活动及娱乐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面对困难、压力和挫折,制定适合个人实际的职业发展规划。
4、指导学生按时顺利完成各级目标。此外,学生科负责本科学生全面管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此项自评为A。
(二)教风
学院高度重视教风建设工作,自觉加大对教风建设的领导力度。学院行政主要负责人是学院教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党总支对教风建设起监督保证作用。我们不定期开展教风工作调研活动,通过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现场听课和走访等形式,听取师生对教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切实整改。学院采取“传帮带”、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开展科研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规范政治学习和组织活动,提倡教师自我修养,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重视教师岗前教育理论培训,经常性开展教育思想观念讨论、教学经验交流、教育教学征文等,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开展观摩教学、教学竞赛、课件比赛、课案评比等,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认真落实学校制定的《教师工作规范》、《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制定植物科学学院教师管理和教学工作实施细则,依法治教,从严治教,严格规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做到教育教学工作有章可依、管理从严。教师关爱学生,治学严谨,无教学事故。
此项自评A。
(三)学风
长期以来,我院一直重视学风建设,学风建设的整体情况良好。但是,在学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很多新的挑战、新的问题。因此,我院的学生工作一直以切实加强学风建设,促进良好学风为目标,立足于将学生的学风建设与研究生的培养、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综合考虑,全面整合教务、学生管理还有其他部门的资源,全面规划全面布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学风建设,制度先行。为匡正学风,严肃纪律性,我们对课堂出勤率进行严格考核。由班长、任课老师对出勤率及课堂质量进行登记、评价,同时院领导进行不定期抽查,及时对同学开展教育,端正了同学的学习态度。为将学风建设落到实处,制订了一系列为学风建设保驾护航的制度措施。在学风建设中,以诚信为核心和特色,坚持诚信教育常态化,考试管理制度化,以考风正学风。我们还建立了家长联系制度,家校互动,共同育人。目前该专业学生学习风气浓厚,无违纪现象。
此项自评为A。
六、教学资源
(一)教学实验室:近两年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经济实验室和金融实验室,不断更新和完善了实验条件。能够充分保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出相关课程实验,并为学生创新性实验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目前尚无专业实验人员。
此项自评B。
(二)实习与见习:建立和完善毕业实习管理制度,重视毕业实习环节,建立起校院(系)两级实习管理制度。院(系)级实习管理主要是制定实习大纲,安排既懂理论又精通实践具有责任心的指导老师,具体指导学生实习。校级实习管理主要是宏观管理,对毕业实习进行检查监控,加强实习目标管理,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健全毕业实习的考核环节,强化考核制度,确保实习质量。
我专业与省内相关中小学以及相关行业、企业单位建有密切联系,安排见习、实习能力较大。目前在省内建立了多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开设教育见习、实习、普法宣传等,见习、实习地点遍布全省各地。这些基地的建设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心素质方面得到了提高;以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切实加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为毕业生创造实习实践的机会,提高其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扩大知名度、增加吸引力,科学地选录、配臵、优化毕业生资源创造了条件。
此项自评为A。
七、教学效果
(一)教学评价
1、课堂教学评价
近三年,督导听课的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总体良好。大部分教师教学认真,课前准备充分,能认真钻研教材。讲课条理清楚,语言表达清晰,教法处理得当,学生课堂纪律好。注重教书育人,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育和管理,学习纪律良好,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及课前课后师生互动好。督导听课评价优秀比例 %。
2、学生评价
近三年来学生对思政主要教师的评教结果。
(二)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校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全面、综合的检查。因此,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阶段。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使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制度化、科学化是非常必要的。在学生毕业论文管理方面,我院强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科学规范答辩的程序,保证毕业论文答辩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建立和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机制:首先根据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相应的《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各个环节做出详尽的要求和规定。其次,强化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机制,注重过程管理,强化对毕业论文指导流程和撰写过程的监控,使毕业论文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质量监督保障。再次,建立和完善对指导老师的考核制度,以确保指导老师时间到位,精力到位,指导到位。总体来看,近三年的毕业论文能结合实际,全面反映培养目标,指导记录完整,质量较好。
此项自评为B。
八、交流与服务
(一)留学与访学
本专业师资极为短缺,近几年无国外留学和访学教师。此项自评D。
(二)学术会议
1、出席学术会议
为加强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为提高我院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和对学术前沿信息的把握,学院从整体管理和科研、教学需要出发,统筹安排与我院学科、学位点建设关系重大的高层次学术会议,学院积极支持我院教师参加各类与学院学科发展方向相符的学术会议。近三年我专业教师参加学术会议4人次,对思政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此项自评B。
2、主办学术会议
主办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专题研讨会对提高学校的学科水平、学术地位,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将起重要作用,可以使更多的教师掌握最新科研动向,增 18
进我校教师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是花钱少,收效大的对外学术交流渠道。但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限,近三年我专业没有主办过任何级别学术会议。
此项自评D。
(三)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它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思政专业在加强科学研究、搞好人才培养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工作。基于思政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区域定位,我们积极主动地融入到青海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中,从中找到我们社会服务的生命力源泉和强大需求,并参与到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市场中,打造师大品牌。
近三年提供法学教育、培训、研究、咨询等服务和法律事务服务。
九、今后的目标、工作方向
目前,学院以思政教学团队为基础,以其它学风、教风建设工程为依托,正在努力申报校级教学团队,学院领导对此非常重视,集合全院力量大力支持申报工作,教学团队成员上下一心,分工明确。为了使我们的团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下一步我们要将申报材料和准备工作进一步细化,整合成知识、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大教学改革的投入力度,加强教材建设,鼓励教师撰写教改论文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资助方案;积极申报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进一步挖掘团队特色,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教学等方面;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质量工程的建设离不开我院教师员工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兄弟学院的支持和帮助,在这里我向支持我院质量工程建设发展的所有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思想政治教育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工作自评报告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专业自2006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以来,按照省教育厅文件要求,依据重点专业管理办法,结合学校十一五专业发展规划,深入落实专业建设发展目标,重点抓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体系 19 的建设等,在建设周期内,学校重视,加大资金投入,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对工作总结如下。
一、专业建设目标明确
专业建设的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硬件建设为保障,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努力探索“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把本专业建设成省内同类专业中的先进专业,建设成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目标执行情况:本专业在确定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建设点后,认真贯彻落实建设目标,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指导,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以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件建设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为保障,边改革,边实践,边建设。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学位授予率、就业率、考研和录取率学生素质综合评估等各项指标均有较好表现。本专业建设运行良好,较好地完成了建设任务。
二、改革与建设取得的成效
1.目标、思路与培养方案
1.1建设目标和思路
1.1.1准确定位专业建设目标,建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建设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继续发挥基础学科优势,主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需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硬件建设为保障,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强能力”的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2009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增强学生的政治理论与知识水平、竞争能力,以及综合创新能力,使本专业建设水平跻身黑龙江省及至国内同类专业的先进行列。2008年,本专业被评为省特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
1.1.2加强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四年来,重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来建设,学科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本专业2006年获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建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现已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思想政治教育2个校级重点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1个校级重点建设一级学科。2009年获得高校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硕士点及重点学科为本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促进本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建设成果。
2.专业师资队伍
2.1专业结构
2.1.1专业带头人有较大社会反响
带头人蔡丽华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牡丹江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院长。2004年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师,2006年分别获得牡丹江市优秀共产党员、黑龙江省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8年获黑龙江省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黑龙江省第四届普通高校教学名师奖、牡丹江市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牡丹江师范学院首届教学名师、教学标兵。马克思主义理论牡丹江市重点学科—带头人,思想政治教育校重点学科带头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校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团队带头人,省级精品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负责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同行评议专家;黑龙江省政治学会理事、牡丹江市生产力学会理事,黑龙江省高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学科组成员。2010年受聘牡丹江市社科联特邀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国高教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共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网络德育研究》1部,主编副主编教材4部。曾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牡丹江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主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和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多项。
2.1.2队伍结构日趋完善
专业教师共计18人,50岁以上教师1人;40—49岁教师7人;30—39岁教师8人,30岁以下教师2人;教授、副教授11人,占专任教师61.11℅;讲师6人,占专任教师33.33℅;助教1人,占专任教师5.55℅;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占专任教师的31.25℅;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7人,占青年教师的100℅。
师资队伍的结构初步显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成为教师队伍主体;二是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成为教师队伍主体;三是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骨干。
2.2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教师情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4门专业基础课全部由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担任,17门专业主干课有11门课由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承担,71.42%专业必修课是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讲授,并形成了合理的课程师资队伍。
四年来,1名教师获得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奖,1人获得黑龙江省首届教学新秀奖,4名教师获得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名师奖,2人获得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新秀奖。3名教师获黑龙江省优秀教师等称号,4名教师获得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标兵称号,1名教师2次获黑龙江省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2名教师评为牡丹江市优秀中青年专家,多名教师获得牡丹江师范学
院优秀教师、教学优质奖等称号;晋升教授5人,副教授2人,遴选硕士生导师8人;2009年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团队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2.3强化教师教研、科研意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专业教师中倡导“优秀教师必须学者化”,努力提升本科教学的科研学术含量,做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四年来,承担黑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9项,研究生课程创新项目2项。获得黑龙江省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近60篇,其中核心期刊28篇。主持黑龙江省教育厅以上项目15项;在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4篇,出版著作9部;科研成果获得各层次的科研奖励共计43项。已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等学术特色,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教学条件
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和建设时期学校的经费投入,本专业办学设施不断更新,具备了比较好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
3.1经费投入
2006年以来共投入专业建设费920000元。具体项目是:专业建设费:152500元;教学旅差费27000元,图书资料费:538000元,仪器设备206000元。基本满足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3.2教学设施建设
专业图书资料颇为丰富,使用效果好。实习基地稳定,满足了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3.2.1实验室和图书资料
专业实验室——模拟法庭和法律援助中心,建成于2007年,在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同时本专业图书资料颇为丰富。学校图书馆共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的图书132678册,期刊154种。其中,07年进书7887册;08年进书6339册; 09年进书1836册。10年进书8527册。本专业现有174名学生,图书人均拥有量达110余册。另外,政法学院资料室有专业书籍7000余册,本专业相关学术刊物近百种。
3.2.2本专业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目前和牡丹江市及周边县市20余所学校建立了长期的教育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设施齐全,长期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指导教师数量充足,富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满足了学生的专业实习的要求。学校有教学技能训练中心,进行微格教学培训,通过培训,使学生的教学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
4.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4.1.1课程建设成果显著。根据专业建设目标,现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稳定的课程体系。就通修课来说,强化了对中小学的心理学教育学的教学。就专业基础课来说,加大若干门学科基础课,突出本专业的基础性作用。就专业选修课来说,明确区分了教师教育和行政管理课程模块,以适应中学新课程改革和学生报考公务员的需要。就任意选修课来说,增设“申论”、“公共管理学”等课程,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观察分析现实社会的能力。现有省级精品课2门,校精品课1门,校优秀课程2门。
4.1.2深化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显著。一是发挥专业教学委员会的作用,就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的瓶颈和对策等方面进行讨论,为本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打开了思路。二是根据专业建设规划要求重新编写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教学体系。三是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做好三个衔接:与高中课程的衔接,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四是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教学改革项目为动力,加强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开展课程评估,推进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五是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开放和利用。目前专业课程中,多媒体课件比例达80%。六是积极动员、组织申报教改课题。四年来承担黑龙江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11项。
4.1.3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一是重视实习和实训活动,计划早安排,时间有保证。二是制订了完善的配套措施,确保实习效果。在学生实习前的第六学期,安排相应学时进行微格教学,由教法老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学生反复试讲;还要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中学教师来校做专题讲座。同时建立了大量实习基地,并聘用了一批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每位学生实习期满必须写出相应的实习总结报告。并且对申报优秀实习生的学生本专业教师要进行讲课复评,形成了切实有效的实习教育模式。三是实习效果显著,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有明显提高。
4.2教材建设
四年来,本专业共选用面向二十世纪课程教材”6部,“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九五”重点规划教材1部,使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比例达65%。教师中参编“面向21世纪教材”2部,主编或参编各类教材3部。
4.3教学管理
4.3.1教学管理制度健全。严格遵守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基本文件的相关规定,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并明确规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课表、试卷、成绩表、试卷分析、毕业论文等,按学期装订存档。为评价专业内部教学质量,严格执行政法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听
课及教学经验交流制度、阅卷制度、毕业论文指导、答辩制度等,制定了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认真落实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反馈制度。以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3.2质量监控体系运行良好。通过四年多的建设,本专业形成了以专业负责人、各教研室主任、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教学运作机制。①组织专业教师认真学习相关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文件。②严格执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③构建了完备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④教学检查与评价制度化。⑤规范毕业论文的管理。质量监控体系运行良好。
4.3.3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化
每年组织教师利用学生专业实习检查的契机了解社会需求,同时对本专业历届毕业生质量进行跟踪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等十个方面。用调查结构指导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4.4合作办学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牡丹江市司法局合作,成立了牡丹江市法律援助中心牡丹江师范学院工作站,为全校师生、社会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能力
5.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
自立项以来精心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①以学科发展支撑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形成了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关系,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②借助本专业教师总体层次高、学术力量较强的优势,长期实行教师学生导师制度。③优化成才目标,分阶段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第一阶段(1-3学期)重点抓学风,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四级通过率;第二阶段(4-6学期)抓专业知识学习和素质拓展,提高就业竞争力;第三阶段(7-8学期)抓就业培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④结合本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实践教学。一是积极指导学生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各项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二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增强实践活动。先后带领组织学生到八女投江纪念馆、杨子荣烈士馆、爱民区法院等单位参观。同时法律援助站积极为牡丹江各社区和本校师生作咨询服务。
近年来,本专业学生不论是思想素质方面,还是学风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篇,在校刊校报发表文章2篇,2003班级2007年获得了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7班级2010年获得黑龙江省先进班集体称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获得了2009黑龙江省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优秀社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伊娜同学2006年3月光荣成为我校首位“造
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2007年被评为牡丹江市十佳大学生。她的事迹被《黑龙江日报》2008年8月29日“特色引领办学路 精神铸就新篇章――牡丹江师范学院五十年教育发展纪实”进行了报道。英语四级通过率逐年上升,2010年达到了53%,本专业近五届学位授予率都达到了100%。
5.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
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文化活动,在各项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专业立项以来,学生创新项目立项1项;获校级以上(含校级)各种奖励7项,这些活动的参与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四进社区、法律援助等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1名同学2009年到宁安平安中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顶岗支教,受到所在学校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5.3服务经济和社会能力
“根据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情况跟踪调查结果反馈,本专业毕业生在全省教育系统中受到了普遍的欢迎,有关领导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工作能力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如最能反映教师基本功的实践能力、学习新知识能力等九个方面内容的评价“强”、“较强”两项指标的百分比之和均超过95%。这充分说明本专业毕业生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实践能力较强。本专业面向全国10多个城市招生,生源充足,质量好,第一志愿录取率2110年达到100%。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四年来平均就业率超过80%。近五届本专业学生考研录取率分别为14% 13.5%、12.1%、27.2%、28%。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5.4专业建设的社会辐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成果的示范辐射作用日益显现,具有较好的影响。蔡丽华、张丽、董一冰、程守梅、赵丽霞等教授先后参加牡丹江处级干部公开选拔的出题和阅卷、穆棱一中校级干部公开选拨的命题面试等工作,参加牡丹江出租车改制征求意见会、听证会、以及牡丹江疑难案件分析会,并且为牡丹江市工商局、牡丹江公检法等系统做学术报告,提高了该专业在牡丹江市的办学影响,同时该专业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全校开展的讨论式教学法改革中,程守梅教授获得了讨论式教学法(高级职称)授课大赛第一名,李岚获得初级职称授课大赛第三名,朱晓庆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成为全校讨论式教学法示范课。
6.专业的优势特色
1.学科特色:以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学科为依托,发挥学科优势,夯实专业基础,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2.学术特色: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跟踪学术前沿,创新理论成果,并形成自成体系的研究版块来作为理论课堂教学的支撑。
3.课程特色:紧跟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坚持“强化精品课程、整合基础课程、拓宽专业课程”的原则,形成了层次结构合理、知识体系全面、教学内容先进、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并重的课程体系。
4.人才培养特色:一是长期实行导师制度;二是优化成才目标,分阶段培养,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三是理论联系实际,融课堂教学内容于社会实践为一体。
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1.学科发展如何与教学理论研究衔接,使广大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研究中来。2.教材建设有待进一步努力,教师参与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很少。3.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
毕业论文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的最终结果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师教育学校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这一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提出毕业论文管理及教学环节改革建议,对实现学校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不可否认,近年来高职高专毕业论文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论文质量不断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学生主观思想而言,每个人都想有一篇属于自己的高质量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反映出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困难重重,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如,学生普遍认为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最大的困难主要集中在“选题困难”和“写作能力差”两方面。上述现象,除了学生自身平时专业敏感性较差,缺乏从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意识,缺少参与科研活动、获得科学地研究幼儿的经历与体验,以及平时缺少写作练习的机会,写作基本功不扎实原因之外, 学校在毕业论文管理及教学环节存在的体制问题也不可忽视。
根据我校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问卷调查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间安排不恰当。根据问卷显示,50.0%的学生认为我校目前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不恰当。目前我校毕业论文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 从选题到提交最后定稿时间只有5个月(因为下学期学生要到幼儿园实习 ), 时间非常仓促 , 其中有1个多月是在暑假期间,根据学生反映,这个时间学生在家查阅资料非常不便,影响了论文写作质量。第二,指导老师分配不合理。根据问卷显示,65.0%的学生认为由学校调配给自己的论文辅导老师专业与自己选题专业方向不一致。目前,我校对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分配原则是, 在学生选题方向与指导教师专业对口的基础上, 按毕业生总人数平均分配给全校具有毕业论文指导能力的老师。但由于90.0%以上的学生选题方向基本都集中在本专业的某一个点上, 我校教育专业教师数量有限, 于是就存在很多学生选题方向与指导教师专业方向不一致的现象,这也极大影响了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水平第三, 平时教学缺乏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及写作能力的锻炼。45.7%的学生认为自己毕业论文质量差,主要原因是自己的资料搜集能力差, 写作能力不强。写作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 在平时教学中, 学生的书面作业一般都是照教材抄写答案,缺乏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机会,类似论文写作这样的作业几乎没有。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管理体制及教学环节改革的策略
首先,加大毕业论文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一,加强毕业论文的全程管理,规范毕业论文管理体系。学校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将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纳入课程管理体系中,进行宏观部署,统一安排。建议毕业论文具体实施工作由教务科专人毕业论文工作负责, 这样便于从上课程安排、指导教师的协调、学生见实习的安排、论文写作时间的调整等各方面整体协调;同时,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及教师指导情况实施全程管理: 从最初的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及指导教师的动员及培训到过程的监管再到论文结果评审和反馈。此外,学校应制定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规范和实施细则。诸如,《毕业论文管理细则》、《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毕业论文撰写规范》、《毕业论文辅导奖惩办法》等管理规定第二,加大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指导水平高低,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面的宽和窄、深与浅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评审所能达到的水平[1]。第三,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改善学校教学环境。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应尽早提前, 将论文写作时间放长、论文提交时间灵活放宽,避免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与见实习及学生毕业找工作等方面的冲突, 比如可以在大二下期就布置毕业论文任务,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中早做准备,在见实习中注意积累相关素材。
【关键词】免费师范毕业生;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学习动力
【Abstract】Research of education master learning motAbstract: T quality training of free-normal education candidates of masters degree in education if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ingent of teach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improve of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guarantees the premise and is the key of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This paper survey and analysis the education master learning motivation problem of Free Normal Graduates, and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Key words】Free Normal Graduates; free-normal education candidates of masters degree in educ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一、背景
從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国家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自2012年起,国家六所部属师范大学从中小学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中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是我国教育实行的重大举措,关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教育问题的根基和关键。只有把教师队伍建设好,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提高免费师范毕业生(以下简称“学生”)攻读教育硕士的学习动力,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生在攻读教育硕士的学习过程中存在态度不够端正,动力不足的现象。本文以西南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为例,通过调查学生的学习动力情况,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系列可行的建议和举措,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二、调查结果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2012级、2013级和2014级三个年级7720人,发放了调查问卷。根据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问卷设计包括: 政策解读、理论课程学习、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中,学生疑惑比较大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1.政策解读方面
(1)《实施办法》指出“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符合要求到底是什么标准?是不是说工作一年后就可以来攻读教育硕士?
(2)“任教合格”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算是任教合格?考核方式又是什么?
(3)“双导师制”学业导师怎么样指导学生?具体的指导方案是什么?实践导师怎么样指导学生?具体的指导方案是什么?
(4)“将免费师范毕业生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岗位的实际表现作为教育硕士研究生成绩考查的重要内容”,考核采取什么方式?由谁来实施?具体标准时什么?
(5)学生的具体培养方案和《实施办法》是否一致?怎么样体现基于实践?
2.理论课程学习方面
(1)课程学习为了什么?课程学好和学坏的区别何在?60分与100分有什么不同?
(2)课程学习中应该学习哪些知识?与本科课程学习内容的有什么不同?
(3)同是教育硕士,同一学院不同专业的教育硕士区别在哪里?比如计算机专业教育硕士和教育技术专业教育硕士有什么不同?
(4)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就是通过课程,得到学分吗?
(5)理论课程学习的内怎么样与实践结合起来?
3.实践能力方面
(1)实践能力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学习和提升?
(2)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考核?考核的标准是什么?
(3)导师在实践能力方面是如何进行指导的?
4.专业发展方面
(1)取得了教育硕士的学位证和毕业证后对以后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
(2)教育硕士学位是否能得到各个中小学的认可?是否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3)是否可以考博?是否可以出国,十年内出国深造算不算违约?
(4)如果读博士可否读专业性的博士?是否必须读教育博士?
三、调研情况分析
1.政策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实施办法》中提到“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各个学校就很难把握,没有考试的选拔,只是使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觉就是他们只要拿钱就可以读,学习机会来的太容易就会不珍惜,所以很多同学根本就不去上课学习;当前的政策一再强调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考核,学生认为我天天都在上课,学校领导和学生对我的评价还不错,实践能力的考核肯定没有问题,实践能力的要求和考核标准如果不严格,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动力。就目前政策而言,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出国深造,很多学生认为我也不教外语学了也没用,所以对外语的学习动力也会下降。
2.理论课程引导的力度有待提高
由于学生攻读教育硕士采用在职学习的方式,大部分的课程必须采取网络课程的方式开设。网络课程的课程负责人是各专业学科带头人或者全国知名教师,课程资源很丰富,但是课程建设方式有待改进,现在的网络课程主要是资源的堆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学习哪些内容,从而造成很多学生认为将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完成了,就算完成了课程的学习。还有很多专业的专业课程,在本科阶段都有开设,在硕士学习阶段又在开设,甚至任课教师都是一样的,很多学生感觉本科都学过了,现在又要学。任课教师,没有提供有力的引导工作,使学生形成课程学习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错误观念。
3.导师指导工作有待加强
学生在攻读教育硕士时,学校确实为其提供了“双导师”。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没有按照要求如实展开,还是让学生感觉处在没人管的状态。甚至有很多学生要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的老师是谁。理论导师一般就是审核下开通报告,帮学生修改下毕业论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实际的指导。在为学生分配实践导师时,虽然本着就近原则,但实践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更是甚少,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在问,实践导师是指导什么的。当然,学生能主动联系导师最好,对于那些没有主动联系导师的学生,导师应该主动联系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校也要制定相应的导师管理指导,加强导师的指导工作。
4.考核制度和标准有待完善
考核,即考试,考定核查。学习效果的评定必须有相应的考核方式和标准。要想“以考促学,以考促教”通过考核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要有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和具体明确的考核标准。目前,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和标准不够具体,学生在学起来也比较迷茫。现在的学生,认为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能考60分,拿到该课程的学分就可以了,考的再多也没有意义。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对策和建议
1.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
从学生攻读教育硕士的选拔的考核开始都要有合理、具体科学的考核制度,使学生感觉多得攻读教育硕士的机会是有难度的,必须经过努力才可以达到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并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不能仅仅通过几个作业,就给予通过。实践能力的考核,更应该具体严格,考核在平時的课堂,比如形成专家组到学生所在的课堂进行听课或者在毕业答辩时加一讲课环节,同时应该加上学生所在教班级同学以及家长对其的评价和所在学校领导的评价。最后实践能力的考核必须具体,深入和全面,才能真正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2.构建合理的网络课程模式
现在的网络课程主要采用的是精品课程的方式,主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展示,对于现在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并不适用。网络课程应该向慕课和微课方向转变,大的框架可以采用慕课方式,加强教学团队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小的单元可以采用微课的方式,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而不是仅仅是完成作业。
3.制定高效的导师管理制度
为学生安排了“双导师”,同时要对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分别制定具体详细的指导方案和工作。并与他们的工作量联系起来,比如,一个学习要对学生集中开几次会,并指导完成一篇论文或者一节精品课程,只有他们的指导任务完成,才算完成工作量。只有导师的积极性上来了,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4.加强培养方案的建设
各个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详细的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清了解到自己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对国家相关政策不清楚地方,进行详细说明,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总之,现在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的学习动力不够,随着相应制度的完善和资源的建设,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也会逐渐被调动起来。才能保证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从而保证我们教师队伍得到很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EB/OL] (2007-05-09). http://www.gov.cn/zwgk/2007-05/14/content_614039.htm
[2]教育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EB/OL] (2010-05-21). http://www.gov.cn/zwgk/2010-05/27/content_1614565.htm
[3]百度百科. http://www.baidu.com/s?word=kaohe&tn=sitehao123&ie=utf-8
[4]崔世莹.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问题调查及对策分析[J].学理论. 2009,(10).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毕业生个人简历】推荐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导论07-01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书目11-06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选题06-03
思想政治教育个人总结11-01
政治思想和专业技术业务工作总结06-28
思想政治教育分析09-23
思想政治教育征文11-02
个人总结—思想政治07-13
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