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学习心得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方课程学习心得(推荐8篇)

地方课程学习心得 篇1

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19年生活在这片哺育我成长的土地上,却不曾有很深入的了解,第一次接触这门课让我对新疆的疆域、宗民族问题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加强了自身民族团结的意识和爱国精神。以下就是我对这门课所学知识的总结及看法。

一、总括新疆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远古到现代经历了数千年的风云变幻、民族兴衰形成了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物产丰富,文化灿烂的美丽新疆,166万多平方公里的疆域上哺育了维吾尔、哈萨克、汉、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回、达 尔13个民族的新疆人,各民族组成了一个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团结奋斗,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族大家庭。

二、新疆疆域

新疆总面积166万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6是全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区。国内与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相邻,国外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国接壤,边界线长达5600多公里,是我国边界线最长的省区。

三、新疆的宗教

新疆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地区,从古至今外来宗教不断传入新疆,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演变现有宗教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其中伊斯兰教是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为保证宗教活动正常开展,新疆成立了伊斯兰教经学院,专门培养伊斯兰教高级教职人员。为保证宗教人士获得经文等宗教读物,在新疆翻译、出版和发行了维吾尔、哈萨克、汉等多种文字和版本的《古兰经》、《卧尔兹选编》、《中国穆斯林》等书籍。

四、新疆存在的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历来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民族问题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复杂性、普遍性、敏感性和国际性,只有处理好民族问题才能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使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才能稳定,国家才能欣欣向荣。近年来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打着“东突厥斯坦独立”的反动旗号,妄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伊斯兰国家”,疯狂的破坏民族团结,严重危害祖国统一,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拥有丰富水土光热资源、矿产资源和人文自然资源的新疆在地理位置上也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因此解决好民族问题尤为重要,只有搞好民族团结,平等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国家的长治久安。2008年发生的7·5事件就是典型事例,“三股势力”勾结境外暴力恐怖分子制造的一次大规模的打砸抢烧事件,许多人无辜丧命,社会治安遭到破坏。给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反对“三股势力”斗争的性质,旗帜鲜明的反对“三股势力”

地方课程学习心得 篇2

一、概念的界定

地方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 “地方”与“地方性”是它的内在规定性, 是其特质与边界。研究和开发地方课程应界定和掌握好“地方”和“地方性”的本质, 紧紧围绕“地方”和“地方性”开发和建设地方课程。

1.“地方”的内涵

从本义上讲, “地方”是指地域, 地方课程中的“地方”有其特定的意义。地方是相对于中央而言的。省、市、县 (区) 、乡 (镇) 等均为地方, 地方是一个区域概念, 同时地方往往指一级政府及其行政职能部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规定, 各级地方政府在地方课程中享有一定的权利, 并承担不同的责任。

“地方”还是一个负载着文化的概念。所有的地域都负载着丰富的文化, 每个地方都有它代表性的文化标志。从文化学的角度看, “地方”是一种文化标志。地方课程实质上是关于地方文化的课程, 通过开发地方文化资源, 关注地方文化现象, 注重地方文化价值, 构成地方课程的文化特色, 从而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情怀,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 “地方”的内涵呈现出更大的开放性, “地方”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只有在开放的状态下, “地方”才有可能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 吸取外域多元文化, 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地方课程建设中的“地方”是本土与外域的结合, 以地方为主, 或立根于地方, 面向外域, 甚至面向世界。地方课程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同时, 还应当培养他们的世界胸怀、全球眼界、国际意识。

2.“地方性”的内涵

首先, “地方性”是指地方所特有的和固有的性质。所谓地方特有的, 即只有本地才具有的, 是在经济、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 吸收多种外来文化和信息形成的;所谓地方固有的, 即是传统的、原本就存在于本地历史和传统之中的, 从本地文化之根中提炼出来的。依附本地所生长的, 无论是固有还是特有的, 均揭示了“地方性”的基本特质。这时“地方性”往往指领域, 由此可被引申为视域, 即从本土出发, 在本土的视域中寻找、发现或生长的。这样, “地方性”被赋予了文化的解释, 这种阐释引导我们从文化的立场去看待、审视和归定地方性。同时, “地方性”就是要追求显著的地方特点, 即追求地方差异性。可见, 关注和追求“地方性”是为了追求地方课程之异, 否则地方课程就失去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失去了开发和发展的必要性。

其次, “地方性”主要指地方性知识。上世纪60年代, 地方性知识就已经在人类学界乃至全社会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地方性知识主要针对普遍性知识, 是对历史特殊主义的认同和具体解释, 强调各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特征, 主张作具体、深入和真实的考察;追求社会科学本土化, 主张社会科学在本土生根、在本土发展、为本土所用。

最后, 用地方性知识的内涵与价值来关注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地点性知识的载体, 其主旨就是要从地方的文化特点、资源特色和发展需要出发, 重点、突出地反映地方性知识。但是, 地方课程不能被完全地局限在地方性知识上, 而要对地方性知识有所超越, 因为, 地方性知识具有发展成为普遍性知识的可能, 每个局部知识又包含整体的意义。因此, “地方性”具有超越性。可以这么认为, 地方课程着力于地方性知识, 但更着眼于整个文化的意义和文化的整体发展。地方课程的根源是在本土上, 但是如果缺少宏大的知识背景和视野, 缺少对外域的地方文化的参照, 地方课程就有可能变成对本土文化的怀旧与守旧, 从而显得狭隘、保守和封闭。

二、地方性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意义

1. 地方性文化的客观存在

地方性文化是在一定的的自然区域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在一般情况下, 共享同一区域的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并一代一代地传递、积累、保留下来, 从而形成共同的比较稳定的文化。

从文化存在的现实性看, 文化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中, 生活着不同的人群, 在长期的生活中, 这些人群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文化,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自己的宗教和意识形态、自己的人种特征、自己的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体系。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 由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差异, 加上人们自由选择中的结果, 从而形成不同地域空间中的文化模式, 表现出文化与空间之间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 每一种文化就其实质来讲都有其地域性。这种不同的地域性文化的存在就是“地方文化”。

2. 地方性文化存在的意义

人类依据一定的生活环境创造了相应的文化, 文化因人而存在, 也为人而存在。从人的发展角度看, 文化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对于具体的人来说, 其面对的是具体的、独特而现实的地方文化。人是文化的主体, 人生命的保持与优化寄予于文化世界的存在与发展当中, 当地人是当地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本体, 同时当地人生命的保持与优化也必须以当地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为其前提。由此可见, 人是生活于特定的文化世界中的人, 人的发展首先是当地文化感染和熏陶的结果, 教育过程必须考虑学习者的文化处境。

三、地方性文化和地方课程开发

地方课程开发的题旨就是要从当地的文化特点、资源特色及发展需要出发, 集中、突出地反映“本土化”, 即地方性文化。即使是普遍性知识, 也应“本土化”, 赋予其“地方”的理解和“地方”的内涵, 经历“本土化”的过程。

地方课程是为了求异, 而不是求同。所谓求异, 是寻找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差异, 凸显地方课程的特质与价值。对差异的认同和关注汇集于一点, 是为了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 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 热爱本土文化, 这样才有可能为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贡献, 满足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课程的求异可以促使课程结构的完善和丰富, 使地方课程从一元走向多元, 进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全面发展。

从知识的角度去考察, 地方课程负载的是地方性知识, 地方课程着重反映地方性文化。在某种意义上, 地方课程应是地方的文化, 是地方文化的描写和反映。地方课程试图为当地学生提供体现地方性文化的课程, 地方性文化的客观存在要求进行地方课程开发, 着眼于地方性文化的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 可以打通教育与生活、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对接, 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 指出现实生活的教育意义, 认为生活应是教育的根本和中心, 书本教育应与生活实践相一致。“生活教育”理论深入揭示了地域性知识合法地位和地方课程存在的深刻价值, 充分表明地域文化对于重建课程与儿童的价值, 实现缓解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的对立、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对立的重大意义。课程必须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而超越理性生活, 建构一个真切的、完整生活的世界。课程内容应突破狭隘的科学世界的束缚, 达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和谐统一, 使学生的个人知识, 以及他自己的特殊文化世界在学校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其次, 着眼于地方性知识开发的课程, 对实现课程文化有显著的作用, 课程作为文化必须摒弃课程被简单地理解为知识载体的文化工具的逻辑与机制, 还原其本体地位, 彰显其内在自为性和超越性品质。教育不仅承担着个人发展的使命, 而且担负着文化发展的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 为地域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是课程建设应负的历史使命。

总之, 在地方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我们应坚持为学生和为地方的原则, 国家课程已开始关注地域间的差异, 但从总体上讲, 国家课程注重的是基础性, 是国家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 表现得更为充分的是统一性, 这样就很难适应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要求。设置地方课程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同时可以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服务。但是, 课程的主体是人, 为地方服务是由人来实现的, 因此, 地方课程必须面向学生, 关注学生, 促进学生的发展。从价值目标看, 让地方的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文化, 尊重本土文化, 重视本土文化存在的空间, 培养热爱本土文的情怀;从内容上看, 所开发的内容是适合学生学习的, 是学生感兴趣的, 只有这样, 地方课程才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丰富学生的心智, 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

摘要:地方性文化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形成的特有文化。地方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 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新点。地方性文化的客观存在呼唤着地方课程开发, 关注地方文化的课程开发对打通教育与生活、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对接、实现课程文化的意义进而保持地方文化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地方课程,地方性文化,地方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田景正.文化体与地方课程开发[J].中国教育学刊, 2009, (10) .

[2]成尚荣.地方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9) .

[3]孙宏安.课程概念的一个解释[J].教育研究, 2000, (3) .

[4]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学习地方课程之我见 篇3

关键词:课程;提升;情感

《锦绣金华》作为金华市7~9年级学生使用的地方课程教材,“本着‘来自本土,面向本土,服务本土’的原则,充分利用金华丰富的教育资源,编写了这套地方课程教科书,旨在通过学习,使学生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金华、认识金华,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家乡、服务人民的情感,提高他们的科学和人文素质,使之成为一个合格的金华市民,并为他们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课程精髓、如何使用教材、如何建立自己的地方课程教学风格,不可避免地成为任课教师必须探索的课题。

一、学习地方课程,不能浅尝辄止

地方课程纳入中考命题范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开始重视起来,但是,教师也只是到九年级复习的时候才选了一些所谓的重点,让学生在教材上点画出来,去读、去记,强调熟读、背诵,一节课下来可以搞定整本书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应付考试。所以,七、八年级的《锦绣金华》发下去,成了学生的闲置书,甚至有的老师有无《锦绣金华》这套地方课程教科书也不晓得,哪里还知道怎样去用好来呢。所以,地方课程的教学语文老师要形成共识,像抓教材课文那样,抓地方课程教科书中内容的学习、知识点的落实,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有所得。

老师如何教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所得呢?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多媒体的运用不失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的音响和视觉效果,确实能大大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但过多的图片、资料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看看课堂热热闹闹,其实质缺失了地方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智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地方课程教学只有通过学生对于来自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的体验、省悟、内化,才能达到目的,实现效果。但是,目前的地方课程教学中,教学活动常常出现走过场的情况,教学活动蜻蜓点水,学生缺乏深入体验。

二、学习地方课程,重在深入了解,拓展延伸

点点画画应是老师教给学生的一种自学方法,锻炼学生阅读的一种能力,而不应老师现成的强调哪些是重点,哪些不是重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了解,拓展延伸上来。金华古建筑很多,如被李清照誉为“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八咏楼,有“北有古宫,南有卢宅”之誉的东阳卢宅,依八卦而建的兰溪诸葛八卦村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从只知金华有很多有名的古建筑“八咏楼”“东阳卢宅”“兰溪诸葛八卦村”等的认知,迁移到语文知识的积累上来,深入了解这些古建筑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学习地方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地方课程课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了解家乡,建設家乡的思想感情的课,情感对于一个学生的爱家乡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作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启动学生的情感,才能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最有效地去开发自身潜能,使爱家乡的教育深入到他们的内心,表现到他们的一言一行当中去。

1.情境设置,引发激情。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在地方课程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地方课程的教学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便会有一种好的情感。

2.以情动情,产生共鸣。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所谓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即产生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教师要想感染学生,首先自己要激发出情感。在上《我爱这土地》时,我深情地朗读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着音乐声,学生深深被我的朗读感动了。我的激情感染着学生,唤起了学生对作者的热爱。从而使他们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地方课程学习心得 篇4

【篇一】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条例》的实施为地方换届工作的筹备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是党员干部做好换届选举工作的新考卷。答好这份考卷,党员干部应当以《条例》为准则,做好换届选举的“三道题”,了解基层群众的心声,为换届做好前期准备,确保换届选举顺利完成。

精准摸排,答好“调研”基础题。地方选举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也是广大群众履行权力的重要载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就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诉求,同时也可能给换届选举埋下隐患,因此前期的全面调研为顺利完成换届选举提供了保障。研究问题、推进工作,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党员干部应走进田间地头、走入工厂车间,向基层群众解读《条例》的章程精神,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以线上结合线下的方式,借助现代科技力量,通过互联网、电话访谈等渠道了解群众想法,解答群众疑惑。

深入研究,答好“谋划”思考题。“磨刀不误砍柴工”,周密的准备、长远的布局可以减少在换届选举中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同时也是保障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实施的依据。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召开换届选举工作会,总结以往换届经验,分析研判收集到的问题,谋划换届新布局,对于重难点问题提前制定预防与化解机制。同时对现任领导班子成员履职胜任问题进行民主测评,对后备干部、拟新进人员做好资格联审。优先推荐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经济发展方面有能力有魄力、敢闯敢干的青年干部进入后备队伍,为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全面实施,答好“落实”必答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充分谋划是为了保证换届选举的顺利实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要继续弘扬民主精神,通过广泛宣传调动群众的选举积极性,充分保证广大群众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得到依法实施。同时严肃换届纪律,避免选举中出现徇私舞弊和贿选问题,坚持依法办事,严格依照章程有序组织换届。同时保障选民知情权,组织实施候选人与选民见面会,候选人介绍自己工作规划,回答选民问题,让群众选出自己满意的“心上人”,真正体现“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

【篇二】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条例》的修订和实施,是党内选举实践探索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对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做好新时代地方党组织选举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地方党组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层级,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条例》对加强党的地方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意义重大。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行动自觉,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确保组织建设之“车”行稳致远。

《条例》为代表行使民主权利系上“安全带”。《条例》充分尊重代表的主体地位,保障代表的各项权利,这是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具体体现,必将进一步调动广大代表行使民主权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组织选举工作公平正义,就能充分体现每名代表的意志,就能选出群众满意的好干部,配强群众认可的好班子,呈现群众希望的好面貌,干出群众期待的好业绩。因此,《条例》的修订和实施,为代表行使民主权利系上了“安全带”。

《条例》为规范组织选举工作制定“路线图”。《条例》对地方党组织的代表资格、结构、名额以及参加选举的人数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是开展选举工作的教科书。《条例》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的原则,强调在选举中必须严肃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换届纪律,强化监督问责力度,对确保地方党组织选举工作风清气正提供重要保证。《条例》强调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原则和结构合理的要求提名委员候选人,这为保证代表质量、真正选出党和人民信赖的地方党组织班子制定了“路线图”。

《条例》为加强地方党组织建设把稳“方向盘”。地方党组织是党中央联系基层的中间环节,地方党组织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党中央各项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条例》要求地方党组织在选举中必须牢牢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于不断提高地方党组织选举质量、全面提升地方党组织建设水平,意义非凡。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时刻把稳党组织建设的“方向盘”,沿着正确方向提升执行力、增强组织力、提高战斗力。

《条例》为提升党的执政水平提供“源动力”。党的一切力量来源于组织,只有严格执行地方党组织选举相关制度规定,才能提高党内选举质量,选好干部配强班子,把地方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更好地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推动改革发展,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党员领导干部要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带头学习、带头研究、带头执行,为提升党的执政水平提供强大的“源动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篇三】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条例》的修订恰逢其时,为各地区做好新时代组织选举工作提供正确指引与科学遵循。《条例》的贯彻执行、顺利实施,离不开地方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因此,用好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党员干部必须做到“三个带头”。

带头学习,学深悟透总则细法。《条例》共分为八章,对代表的产生、委员会委员的产生、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书记、副书记的产生、选举的实施、呈报审批等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只有学深悟透其中的各项内容,才能在推动地方选举工作中有遵循、有抓手。党员干部应当主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学习,认真学习每一章的原文,细读《条例》每一条的具体规定,带着问题读全文、揣着困惑学规定,让《条例》内容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要注重加强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相结合,既积极参加《条例》相关的培训,详细记录学习内容,又要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条例》解读,确保对《条例》的理解领悟更加精准到位,为更好地活学活用奠定扎实基础。

带头研究,深入领会程序步骤。此次修订后的《条例》,对地方组织选举工作相关的各项程序进行了再次细化与完善,不仅弥补了先前的些许不足,也注入了符合新时代的新内容,值得认真研究、深入领会。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有责任也有义务带头对《条例》进行研究,从代表产生的名额分配到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产生,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酝酿、逐级遴选的“四步”程序再到选举实施细则,都需要认真琢磨、反复钻研。一方面,要主动拿出专门的时间与精力,对《条例》进行深学细研,立足实际对相关程序步骤进行思考探究,列出可能存在的难点、发生的突发状况,并对应着在《条例》中找到相应解释,梳理应对举措。另一方面,要加强研讨交流,结合条例内容,向身边同事学、向领导取经、向实践问策,把地方组织选举工作的程序步骤用准吃透,力求真正学以致用。

带头执行,知行合一抓好落实。《条例》重在贯穿落实。其修订实施带来的一系列重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一步一个脚印的贯彻落实。《条例》落实不能停于纸面、挂在嘴边,要转化成实打实的行动自觉。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执行,注重学习成果转化、加强研究成效落实,在知行合一中抓好落实。在推动地方组织选举工作过程中,要时刻把《条例》放在手边,实时进行翻阅查找,用严谨的规定为工作的各个环节提供基本遵循。尤其是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不能用“应该是”“大概是”解决问题,要用好用实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用《条例》中的准确规定回答百姓问题、解决具体矛盾。

正所谓选举工作无小事、选举过程须严谨。只要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带头研究、带头执行,把《条例》内容学扎实、程序研究透,定能真正用好地方组织工作条例,让其在新时期的地方组织选举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

【篇四】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以下称《条例》)指出,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规范基层党组织选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条例》关于基层党组织选举提出“两个民主”“一个规范”,为选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换届工作就在“下一个转角”,唯有精准研究、精心组织、精确落实,才能让基层党组织在“强起来”的道路上不“停歇”。

稳有序是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而平稳有序的关键在“制度”。

制度是规矩,只有了解制度,才能筑牢防线、不逾规矩;制度是笼子,只有执行制度,才能守住底线、不越边界;制度是戒尺,只有敬畏制度,才能不碰红线、不踩雷区。

夯实“压舱石”,做到胸中有谱。党内选举制度在党的组织制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此次《条例》制定,对发扬党内民主,规范基层党组织选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等有着重要意义。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思想站位,认识《条例》的重要意义,及时跟进学、原原本本学、对标对表学,深入领会《条例》精神,全面掌握《条例》内容,自觉增强落实《条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谱,以理论指导实践,确保选举工作有规可依、有理可循,做基层组织选举的“行家里手”。

精选“领头雁”,配强领导班子。群雁在飞行时,前面总会有一个领袖,这个领导者被称为“领头雁”,对基层党组织而言,领导班子就充当着“领头雁”的角色,只有选出具有“领头雁”能力和水平的“强人”,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带头示范和凝聚作用。“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因此,在推选委员时,要严格按照《条例》要求,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全方位考量、多角度考察、深层次斟酌,既要把好政治关、品德关、能力关、廉洁关,及时发现那些有担当、有能力、有水平的党员;又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推出服务意识强、为民情怀浓、基层经验丰富的候选人,选出群众和组织都认可的领导班子。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选优配强基层“代言人”,领导干部“头雁”领航方阵,党员干部立足实际需求,紧跟时代步伐,让干事创业思路活起来、作风实起来、效能提起来,让为民“代言”声音更洪亮、行动更自觉,保证选举平稳有序进行。

【篇五】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地方组织选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必将有力推动地方党组织建设。近日社区组织工作人员集中学了《条例》的有关内容。

“两委”换届工作是社区重要的人事调整和重组,作为社区工作者认真学习《条例》很有必要。《条例》分为八章,对地方基层组织中的代表、委员会委员、常委会委员、书记、副书记等重要领导成员如何产生、如何选举等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开展好换届选举工作,是提高基层党组织民主执政能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扬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的必然要求。把学习《条例》与自身工作实践结合来,真正让《条例》内容和精神成为武装自己的思想利器。学懂、学透《条例》,为明年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作好准备,做到依法选举。

地方课程学习心得 篇5

近日,中央印发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这是原《条例》实施20年后首次“升级”,进一步完善了地方党委制度。地方党委制度为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完善这项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意义重大。党员干部是相关工作的实践主体,其对工作理解的深度、实践的完整度以及效果的满意度关乎党的事业的发展。我们只有从源头上即学习贯彻新动态上做“明白人”,才能切实保证后续高完整度的实践和和高满意度的效果,从而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实现党的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

要做“明白人”,必须全心全意在实践中提升忠诚度。党员干部只有保持纯粹的“忠诚度”,才能在根源摆正学习的心态,愿意学习,想学明白,学以致用。对共产党人来说,我们要把嘴上讲的、纸上写的忠诚,体现到工作的生动实践中,把工作当作信仰来坚守,当作生命来珍惜,当作科学来研究,在不断实践中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部自己的忠诚度,坚定自信不动摇。

要做“明白人”,必须脚踏实地在实践中提升学习力。对于新动态的学习,共产党人只有绝对的忠臣度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学习力,良好的学习力帮助我们更快速掌握动态的脉搏核心,更清晰定位自己在新动态中的局面,更准确做出反映跟上变化的节奏。学习力不是闷头看书照搬照抄就能得来,学习力的提升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习过的影子,应对变化不断调整自己路径,对照初衷不断总结整改,做到每一个阶段都把时间和精力放到提升自我的学习中去。

地方类网站建立的心得体会 篇6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刚刚刚刚开端教建站时,只晓得购个空间,上传一个流代码,传一些个数据,搁在那女,以为我的网站做起了,认为就有人来看的,没想到不是那么归事,没有人来阅读,新手网站如何投放广告,搁在那女,功了一暮年也没人来答底,空间省,域实省,花了几百元,却没什么收成。这个时候,我借不晓得怎样宣扬自未的网站,隐在,交触这东中时光少了,算是懂了些皮毛,于是到取网站相干的水爆论坛外收些帖子,说止发帖子,非主流网名,也不是瞎收,光是发一些没用的灌火的揭,他人看了口烦,也不会正点打你的链交,要发一些有用的贴子,例如,能系决实践问题的大技能帖,还有一些学程帖等,最好是本创,传载过去的,面打质不会太下,逛主们搜帖子普通是觅问案的,假如你的帖子没有谜底,人野是不会来看的,更道不上归帖了,来单率长的揭女,阐明是灌火的,望的人不会多,看揭子的人取入餐馆吃饭是一样的讲理,这里来的人越多,越要去外入,看瞅有什么不同。

还有的宣传方法是写一些硬白,在相干的网上或者论坛上发里一些白章,外面加进一个自已网站的链接,这些链交不要成心加出来,要在恰当时候加入来,争读者感觉不到你反在做宣扬,参加的网站网址与硬文文章上下文贯通起来,争读者在这种猎奇的口里之下,不知不觉之外正点打一下你的网址。再次,如因你的光阴充分的话,也否创立个专客,建个博客能够五颜六色,不必定与行业相干,在专客里鼓吹的时候讲求一下技能战时机就止了,博朋们如果想了系你,就在博主空间里找与你个人相闭的外容,也否以找到网站的链接,因为时光闭解我没有阅历建专客,我只知讲我们双位有个同事,她速五十岁了,每天在QQ博客里写文章,白章里什么都有,也一些数学语学程,有闭名人实事,百科等,实是上知地闻,下知地舆,天天有几百人来阅读,这比我的网站的Ip浏量还下,该然,我的网站刚刚把代码东东,栏纲设放,模板等搞好,现在还没有动手去鼓吹,宣传简直为整,也没有做劣化,不外,现在还是被baidu,Google,搜到了,我仅仅在织梦论坛上降了几个问题,发几个贴子,就被支录几百个。由于没有搞好,最好不要小势宣传,隐得这个网太随意,给人第一印象就不好,宣传的方法良多,我这里不再多说了,下面只是罕见的几种鼓吹方法。来到反题,在这里,我要道的是,刚刚建站的时候,我仍是推举自己做个地方站比拟好,这样能够锤炼一下自已多方里的才能,有些文章里说,地方站不好做,花的时光多,又省力,范畴有限,人淌量有限,归效缓,其真,这些缘由,自己都知道,但是,我仍是要说,刚建站,要做个地方站,不论你哪儿地方站多也好,少也好,我都会保持这类见解。

果为,尾后,地方站做起来,就程序代码来说其实是个小站性量,里面触及的行业许多,功能性要弱,也包含你未来要抟行的某个行业网站,例如你刚开初时,肯订没有想到搞个论坛在网站在前面,也没有想搞个家园代码在下面,当然,要看你怎么做了,如果你只是下载个地方源程序,不加些功能,加些其它外容等,也只是个小站,地方门户站触及的行业多,这决议了你学问面要狭,这也反好锤炼一下你的学问面,开始做地方站的时候,有是就是房产出租出售,合类信息,人才信息等,确定不会触及到良多行业,重要还是地方一些威严谷,特点,比仿说我的)是开发区外的网站,厂房信息比拟多,我会尾先把厂房这个频道加进来,其它行业也有,依据须要,渐渐加,只需是你想到的东西都可以做个栏目在外面,如果你做个Ip教程的网,放些售鱼的栏纲确定不合适,这里,我在我的地方网上加了个大说程序,我可以把杰偶小说加进来,我又加了个商乡,售东中,这与地方网零体功能,计划不相冲突。分之,免意加,恣意加,你想怎么弄就怎么弄,弄一个功能,也是不续进修的进程,在这个时候,我睹意大家不要焦急,不要废弃,耐烦的在各大论坛找一些谜底,有些问案一时半会儿,能够找不进去,比仿我有个问题,在论坛上找了好多遍,在baidu里搜了好屡次,都找不到谜底的,这时候放上去后,不要再问案了,放下这个问题,去解决其它问题,建站的历程,其实不光是一个不时学的历程,也是一个不续找发明问题解决问题的进程,我建站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时解决问题的历程。

去去看睹他人的站外观多么的优美,过能多么的强盛,其时,这些站的负先,是这些站长们不时的进级,不断的更旧,不续完美的进程,我们所羡慕的好站点,是经由站长们经由长时间改动战调试,一步一步的走过来的,不是一夜之功,所以说,有的站长,为了去完擅一个功效,每天去想这个问题,其真没必要,成果时间担阁了,问题也没找进去,我刚开始也是这样,当时,我不会管了,临时放上去,过了几天,我发另一个站点与我的站有点像,我就去在这站上找不同点,这样,一个以后对于我来说好易的问题,现在却十分简略,我是在不经意外解决了这个问题,例如,刚开初时,我频道栏纲在织梦默许状下是背下排的,我想了好多地方,都没有查出缘由,最初在不经意发明一个网站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我倫来他的样式,查看他的网页源文件,细心剖析,找出不同点本来是CSS文件一个是常不隐眼的地方做一点篡改就行了,我说的这个道理是,如果你自已犟脾气一根筋的找上去,光阴会花的很长。

我没有教功编程,但我可以瞅出代码是一些什么过能,我只需晓得它是什么功能就行了,至于它是什么构造,什么算法,我不用关怀,我只知讲怎样用便止了,你别指望你正在学好了代码,粗通了代码,精晓了算法,再来写程序修网站啊,千万别有这类盘算,不然,你会掉到有顶淡渊,插不止来的,我只是过来,懂正点DOS命令,历来没有通晓过代码,我也不念去剖析他人的代码,如今代码不计其数,你不必来研讨这些代码,你花点钱觅专人去完成就行了,你鸣他把代码做用,这样写的缘由道你听就行了,A5上的技术型人才许多,吃技术饭人良多,你的目标是站长,淌质是你网站的性命,不要说你的技术有多么的壮大,pHp技术很强盛,但ASp的站仍是占少数,技术不是一个站最从要的,功效也不是一个站最重要,做个好站,靠的是保持,靠的是宣扬,每地有更旧,天天有变化,看你够不够当真,够没有够细心,你站下东中有出有用,假如你到达这几面,即便你的技术,功能并不弱小,仿主普通不会太在意的,假如你小是抄别人,还用别人的东西,没有立异,有时分连LOGO图像也抄过去了,佳多图片色彩勤失换就收里了,逛客望了,感到你的站不够严正,站少不够认实,来的主数会加长了的。

为什么自地方站开初呢?果为是你的诞生地,是你最了解的地方.而其它的,像学程类,Ip技术类,你都不是很精晓,你支散的资粗不会好到哪的去,如因不通晓,你搜集的东东不够淡度,有时候合类都合对了,像Ip方里类把网页制造与CSS离开说,把网络农程与网站建设搞到一同道,有点专业人士出去一看,没什么淡度还搞技术,这样是留不住仿客的,菜鸟启始来看几回,过几地菜鸟进步了,就不会来了。

这几天,为在外地宣传我的网站,我接触了不少人,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这不光接了不少冤家,又可起到宣传的目标,不论哪个行业,我都有机遇去与别人交换,别人也愿意与我挨交道,别忘了,你后期做的事全体是收费的农做,别人招待你,就给脚你面子了,也有不好接触的人,他们的时间太可贵了,你搜集的信息,QQ头像,他们是不会自已发的,这些都由自已来,最好的是,长光阴被拒之门外,一点信息收散不到,这是最无用的。

佳少站少,皆是自高地圆站做止来的,我提示自己的是,天方站一两个己非做不好的,由于处所疑作的搜集,录进,义务质都对比沉,地方站又请求天天更旧的东西太多,如因盘算把地方坐不断做上去,最好多觅一些冤家,协作,开资,多推一些行家的友朋参进出去,多接一些无影响的人助闲,这样以来,人念,把您的站搞失白白水水应当没有成问题.假如想做一些比拟专业的网,像修建类,装潢类,大道类,逛戏类,博业论坛类的网站,那个时分,假如你有地方站的经验,要系决技术问题当当不败答题。

其真地方坐并不是我的亡趣,但为了进步自未,为了多接些友朋,丰盛一上自已的生涯,我后挑选建地方网站了,我并没有刻意的来请求自已,人要做到怎样好,超功哪个网,只该是一主操练,一类兴致忧,一种喜好,开端时,不要寻求什么本害,不然,你能够失不您的好处。有的冤家会问,我的故乡非个贫山僻霄的鬼地方,建什么站呀,要是正在乡市就好了,个性签名,其实免何事情都是绝对的,乡村的门户站也易做啊,由于做的己太多了,我那么一个区级地方,里积不小孩儿心也不多,网站就几个,政府网,人才网,疑作网啊,论坛网,皆号称是处所第一门户网,人淌便这少,搞这么多地方站也出有用啊,减下各双位自身有单位网。要道贫山僻霄的地方,只需地方有特点,像随州三外巷这个地圆就有特点,高地方经济,特产就搞的不对嘛.假如你捕住时机,取外地政府协作,修个地方博业网站应当是个第一门户网,外界搜你的网没有会无第两个,baidu排实相对尾位,只要你一野,如今有些忘者专到这些山区搜罗怪人怪事,像电视金飞传偶,牛群说新事,佳多就是山里的事情。只要你脑筋机动,面女多,有免你诞生在什么地方,建个天方网站,最初委婉营本是不败答题的.我有时分借埋怨,乡村地方网太多,我都没信念做上去,合作太剧烈了。

正在我的忘忆外,我刚刚开端时,人同心专心念要做个攻水网站如今停了,我便到baidu一搜,攻火网实少啊,随意仿造一个吧,下载个流码,修个站,就是我后面道这个搁在那女出有动态的站,借有个脚机玩玩类的论坛站,一些疑息太博业,我支信的西东皆非委婉载的,很长无本创的,很少有人来瞅,来的己望一下,上主估量也没来了.最初.双位几位同事,常常到到外地的一些网站启上查一些信作,如网上拼车,网下台球俱忧部,还有处所网论坛,还有启口野园,本来高地方坐能够这样做啊,外面一无所有啊,那齐是我们所熟习的信息,我才对于地方站感兴致,自往年9月份不断做到隐在,到隐在这个样女,海内一些天圆网模式能有的过能,我基础上都加上了,下面有Ip地址查觅,电话号查觅,夜早期,天色查觅等,这些功效的完成,实践上是减一个个网页,减几止javaScript语句,该然这些语句不必您自未写,网下现亡的流码,你单造过去,拆出去就否用了,除是你盘算教编程,计划败为一位下脚,就渐渐研讨代码,写一上代码。

在网上找答案,渐渐的找到了一个ucenter一个用户治理中央,了解到了零合的概思,本来一个一个网页加起来功能,现在间接零开就搞订,会整开就行,不必懂太多代码得太多,一样建个很优美网站。我想,如果你经由这样地方站尝试,你的生涯会很快活。网站建设学问会进步很速的。如果更上一层楼,研讨代码吧,不外,你的生涯就没那么丰盛了,这个自已尝尝即知道了。

文章

来源莲山

对农村地方课程开发的思考 篇7

一、农村地方课程开发的困境

(一) 课程理念陈旧僵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是农村地方课程开发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但是在我国许多农村, 并没有开发出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 存在着忽视学生发展、抹杀地方特色、脱离农村生活实际的问题。直至目前, 不少农村教育基本上还是在单纯的升学教育轨道上运转, “应试”教育的现状没有明显改变。农村教育过度强调知识目标, 追求“技术兴趣”[1], 把课程开发过程视为一种普适性、划一性的模式。这种陈旧僵化的课程理念把学习者看成是被控制的对象, 师生在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中仍然处于客体地位, 课程成为外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客体, 他们的主体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压抑。有学者提出, 新课程要求课程要“使儿童由单纯的认识性生存走向存在性生存”[2], 但许多农村中小学, 依然把学生看成是知识接受的装置, 而非独立存在的主体。

(二) 农村课程资源重视不够

地方课程开发是以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先决条件的。一些人认为:农村学校大部分都在偏远山区, 交通不便, 经济落后, 教室简陋, 就连起码的学习环境、条件都保证不了, 根本谈不上什么课程资源, 当然也就无所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了。[3]他们以城市拥有图书馆、计算机等课程资源为参照, 推断农村课程资源严重缺乏, 忽视农村丰富的民间文化和自然物产以及学生身边的实践活动等潜在的优质课程资源。例如农村孩子在小河里抓虾、摸鱼, 到田野里烧红薯、烤毛豆等乡土资源, 教师开发这些课程资源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乡土认同感。然而长期以来, 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采用统一的课程标准、教材, 农村的课程围绕“考试”的指挥棒旋转, 课程内容选择以中、高考知识为中心, 与考试无关的被排斥, 农村浓郁的风俗民情、独特的地理风物和优良的民族文化等在农村地方课程中“难觅踪迹”。

(三) 农村教师的文化阻隔

课程改革植根于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源于信息化、多元化和民主化的时代诉求。农村文化是学校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 但是传统农村文化的封闭性、保守性、贫困性、乡土性等特征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教师, 使教师陷入相应的文化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封闭性, 它易产生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 规模较小的农村中小学, 同科教学人员少, 有些教师半工半农, 交流、教研机会都不多,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独立地处理教学上的大部分问题, 使教室成为教师孤立的王国, 学校成为文化的孤岛;二是保守性, 它使许多农村教师维护现状而排斥变革, 原因很简单, 改革意味着教师要放弃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 要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 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三是贫穷性, 因为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融合, 农村形成“贫困文化”[4], 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 不利于调动教师参与地方课程的积极性。

(四) 课程评价单一化

评价是对地方课程价值实现程度的准确判断以及对课程预期目标达成度的全面检验, 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5]。但是城乡仍然沿用“应试教育”的那一套评价机制, 用陈旧理念、单一指标、简单方法等对地方课程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调查资料显示, 85.8%的家长“希望子女毕业后升学”, 89.2%的农村初中学生具有升学要求, 55.0%的学生“希望通过升学改变自己的命运”。[6]由此可见, 评价仅局限于学生学业成绩, 忽视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倾向、心理素质等。特别是中、高考, 已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设置的“指挥棒”, 这必然使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课程为考试而设置。这样的课程评价机制, 与地方课程的理念相脱节, 没有体现地方课程的评价特色。据访谈中小学部分教师得知, 地方课程无论作为文本还是活动, 大多游离教学之外, 因为地方课程没列为考试范围。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 严重制约地方课程开发。

二、农村地方课程开发面临困境的原因

必须从农村地方课程开发面临的困境入手, 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当前农村地方课程的困境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一) 教育价值取向:城市化

中国的教育主要以城市为出发点, 以城市的教育需求为先, 以城市的发展规格为标准, 以城市的需要来制定与教育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对城市教育的倾斜性政策使得农村学校无论是在教育经费上、师资水平上, 还是在教育政策上都处于弱势地位, 没有话语权。倾斜性教育政策使城乡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农村地方课程开发更是困难重重。农村学校在教育经费和师资力量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 在必需的国家课程的教学前提下, 农村很难有财力、物力和人力完成地方课程的开发。教育城市化取向使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村教育在其各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城市偏好, 在各方面都向城市靠拢, 竭尽所能地追逐城市化价值的梦想。“城市化”教育价值取向是地方课程开发几乎无法逾越的文化障碍。

(二) 课程内容选择:城市文化、精英文化

课程是如何对文化进行取舍的呢?在一些学者看来, 课程是建立在对文化内容任意选择基础之上的。这一论断显然是不成立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实质就是一个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追问过程, 以前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现在应该反思“谁的文化最有价值”以及“什么文化最值得保存和传递”。课程内容的选择其实就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纵观现实来看, 农村文化可以说是一种“被压迫文化”、被忽视的文化。在人们的眼中, 城市文化常常是文明的、科学的、先进的象征, 而农村文化往往是“愚昧”“迷信”等代名词。众多农村教育改革都试图以城市文化、精英文化来同化农村文化, 最后往往是以农村趋同于城市而告终。那么, 关于课程究竟该如何取舍文化这一问题, 答案似乎也就不言自明, 于是农村文化顺理成章地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农村教师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文化动力, 也就不难理解。以农村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方课程开发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三) 教育实然目的:离农教育

农村地方课程开发的困境与乡土文化不被认同有很大关系, 农村教育的目的就是脱离农村, 进入城市。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虽说给地方课程开发以合法性, 但是国家课程强化官方知识、城市文化的优越地位, 导致了学生对本土知识、乡土文化的鄙视。正如甘地所说:“毫无疑问的是, 当年轻人从学校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以后, 对农业却一无所知。不仅如此, 他们还从心底藐视自己父亲的职业……现代学校的一切事情, 从教科书到毕业典礼, 从来不会使一个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感到自豪。他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 就越远离自己的故乡。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 就是使他不断地疏远这种环境……他自己祖祖辈辈所创造的文明在他的眼里被看成是愚蠢的、原始的和毫无用途的。他自己所受的教育就是要使他与他的传统文化决裂。”[7]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本土文化不被认同, 即使“跳出龙门”, 也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主流文化, 以致成为城市的“边缘人”。

(四) 教育言语选择:精密编码

伯恩斯坦提出“社会语言编码”理论:一种是精制编码, 它具有普遍性、关联性和文化修养性, 上、中等社会阶层的语言具有该特征;另一种是局限编码, 它具有特殊性、孤立性且缺乏文化修养性, 下等社会阶层的语言具有该特征。[8]国家课程具有精密编码的特征且影响深远, 而能体现局限编码的地方课程不受重视。人们日常所使用的语言实际上是一种包含文化编码特征的语言, 它呈现着言语者不同的文化状况。农村师生大多使用的方言具有局限编码的特征, 而教科书和考试等具有精密编码的特征。冲突由此产生, 农村学生不适应精密语言编码。以写作为例, 特别是在边远乡村地区, 学生习惯用方言写作, 这种做法与中、高考的要求相悖。农村学生用方言写作就得不了高分, 老师告诫大家要努力学习用普通话写作。学生只有适应精密编码, 直至被同化。在过去的写作教学中, “伴随着方言而去的, 是学生们真实、丰富而新鲜的生活经验, 是学生赖以成长和自我认同的乡村文化, 是学生从内心深处对于自己从小熟悉的环境的真切观察、思考和感受”[9]。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改造、塑造学生言语编码和脱离学生生活体验的过程。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再具有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甚至成为日益陌生的异己世界。

(五) 课程评价:功利化

课程评价的功利化取向, 无论城市与农村都是存在的, 而农村学生通过“考试来改变命运”的愿望就更加强烈。考试是一种评价手段, 其本身并无过错, 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 但教育的目的不是考试, 更不纯粹是考试的结果。但是应试教育以知识为中心, 将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世界里剥离出来, 把学生训练成为考试的机器, 农村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无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应试教育文化”的熏陶下, 农村教师形成了一种适应性的“教师文化”, 教师在这种“教师文化”下形成的教育理念、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阻碍农村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由此造成许多农村教师不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只关注学生的分数高低;不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只关注知识的单向传授。同时, 教育相关部门没有建立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等科学的评价体系, 地方在执行中仍然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为主要评价标准。

三、农村地方课程开发的出路

从上述对农村地方课程开发的困境及原因的分析来看, 农村地方课程开发问题是较为复杂的, 我们不能“头疼治头、脚疼治脚”, 其解决的途径可以从这样几个层面进行思考。

(一) 尊重和重视乡村文化

教育相关部门不仅要给予农村学校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 提高农村教师地方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以摆脱农村课程开发的困境;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要给予乡村文化同样的尊重和重视。首先, 乡村文化不是低劣的。它是一种个性文化, 具体独特的亚文化, 与城市文化不同。其次, 乡村文化对学生发展很重要。把乡土文化作为地方课程开发的内容, 可以激发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再次, 保持乡村文化与主流文化的适度张力。农村绝不应该是城市的跟班, 农村需要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取向。农村教育更应该代表的是一种真实存在于农村生活中的价值观念, 农村教育姓农不姓城。把外来的城市文化价值观念和农村原有的传统习俗共同作为可利用的资源, 合理借鉴, 走出适合农村实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当农村文化被认为是“低俗”“愚昧”时, 它自然不会得到城市和农村自身的认可, 农村教师也就缺乏足够的文化动力去开发它。当农村是被改造的对象, 它要做的就是以城市为模板来改造自己并逐渐趋同于城市。简言之, 如果乡土文化没获得普遍社会认同, 我们对这种文化进行保存、保护和延续的技巧或措施即使再完善也是徒劳的。只有我们对乡村文化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重视, 置于与城市文化同样地位, 以乡村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方课程开发与利用才能获得原动力。

(二) 挖掘农村课程资源

农村课程资源有不足也有优势, 应高效地盘活现有优势的课程资源, 同时弥补其不足。一是强化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要正确认识农村课程资源的优势和不足, 扬长避短, 积极挖掘农村优秀的课程资源。二是农村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以“有效性”为标准。只要有利于农村学生的发展, 能体现地方特色的自然山水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故事传说、文化需求等都可以列为地方课程开发的范围, 建立农村地方课程体系。三是建立课程交流机制, 优化整合资源。交流范围可以是农村学校之间、城乡学校之间、大中小学校之间。采用校际间教师的交流研讨等方式, 实现师资共享, 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库等, 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率。在不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 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四是地方政府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强化地方对课程改革必备设施以及资源供给的宏观调控力度, 解决农村学校人力、财力和物力不足的问题。明确省、县、校的开发权责, 进一步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 完善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发机制。

(三) 重建教师文化

突破农村教师的文化阻隔, 重建新型教师文化。一是合作文化。要实现“关系的规范”的转型, 要把个人竞争的交互作用转变为相互关怀、合作共享的文化。[10]农村教师除参与校内教师合作外, 还要在城乡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二是开放文化。教师只有建立起开放性的思维结构才能吞吐大量的信息和高效率选择运用信息。农村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新课程的培训, 认真理解、体会与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知识,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 接纳新课程的理念,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参与新课程的能力。三是民主文化。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交往, 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为“平等中的首席”[11]。四是创生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热爱农村生活的人。

(四) 改革评价制度

地方课程学习心得 篇8

关键词:地方课程背景 园本课程 开发

【中图分类号】G6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园本课程开发就是伴随着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借鉴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程开发模式,同时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成为幼儿园展现办园特色,提升教师素质和办园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在地方课程背景下必须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园本课程的关系,有的放矢地开发园本课程,让园本课程正真发挥其价值与效应,达到促进孩子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一、正确地认识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在开发园本课程时由于对课程的涵义、课程要素、课程编制基本原理等认识不到位,认为园本课程就是搞一些特色教育活动,编写一些教材即可,在组织与实施上缺乏理论指导,缺乏制度与监管,使园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甚至部分课程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走入误区。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这个词早在五六十年前就已被我过幼教界普遍使用,有着多种解释和理解,教育部“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幼儿园课程政策研究》课题组经反复讨论认定:“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组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其中活动是课程的主要载体。其次要了解课程体系组成的要素:课程理念、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些产品和成果,如:教材、教辅资料等。最后要掌握课程各要素在开发和制定中的原则与方法。因此在园本课程开发之前,对管理层和教师都应该进行有关课程的相关理论学习与培训,提高认识,掌握方法,才能使开发工作有质量的开展。

二、以园为本地确定开发园本课程的方向

在地方课程为主的情况下,园本课程作为一种辅助的课程或者是特色课程,在开发方向和内容上必须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例如幼儿园的发展还处于规范办学阶段,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等方面还不具备独立开发的条件时,可以采取直接借鉴国内外优秀课程资源,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做适度调试、改编、创新,做为园本课程使用。

当幼儿园具备独立开发的条件时,可以通过挖掘幼儿园自身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园本课程,如:幼儿园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幼儿园长期文化的积淀、幼儿园环境的资源、人文资源等。也可以通过挖掘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社区资源等开发课程。更重要的是从满足幼儿发展需求出发,发现幼儿发展中“短板”有针对性开发的课程。

三、精选园本课程的内容

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直接受益者是幼儿,孩子在课程实施中得到有益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价值和目的,否则只是流于形式和重复已有的过程,增加幼儿和教师的负担,在内容选择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价值性原则。选择课程内容时首先应进行“价值性筛选”,把在地方主课程实施中的薄弱方面以及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失的教育作为课程内容进行开发,才能让孩子真正做到全面发展。

2、可行性原则。要综合考虑幼儿园基础、现状、环境资源、师资的素质等条件,能否使课程顺利实施,避免盲目跟风和脱离幼儿园实际的一些课程开发。

3、稳定性原则。园本课程的开发不是对阶段性工作的促进,更不能突一时的轰轰烈烈,必须与日常工作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促进幼儿园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具有稳定性,不受学校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影响而消失或淡化,是可持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课程。

4、生活性原则。陶行知提出“教育及生活”,意指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内容,成为课程,也就是说园本课程不能脱离孩子生活的环境,课程要基于孩子日常的生活,充分地與生活建立联系,孩子密切接触的自然界、周围环境、身边发生的事件,孩子能亲身感受、便于操作的的内容才是适合孩子的课程。

四、发挥教师园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作用

在课程开发中,教职工、幼儿、家长、社区人员等都可以作为参与主体,其中孩子是学习主体,家长是支持主体,教职工是建构主体。英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斯滕豪斯宣称:“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编制”, 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一个研究课程的过程,教师的教育实践本身就是课程开发的过程,因此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与实施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利用者,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开发的过程中加强师资培训,营造积极向上工作氛围,提供及时的支持与帮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才可能真正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如: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园本课程开发知识与技术、先进课程模式等培训提高理论层面的认识;园本课程开发与科研、教研结合,人人参与,积极互动;园本课程开发与地方课程实施有机结合等,让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和眼光来审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挖掘资源,整合资源,提高设计课程的能力。从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主动、能动、创造性动的开发者。

五、园本课程开发实施与幼儿园各项工作有机整合。

在开发园本课程中必须紧紧围绕幼儿园工作全局性,与幼儿园各项工作有机整合,避免为了开发而开发影响幼儿园其他工作的开展,甚至影响到地方主课程实施的质量,不仅增加幼儿和教师的负担,也使幼儿园办学宗旨偏离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轨道。

1、与幼儿园地方主课程整合:地方主课程系统性强、科学性严谨、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对孩子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数学六大领域大发展几乎全覆盖。在园本课程中注意发现主课程里已经呈现、囊括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替换和删减,避免重复;同时主课程的实施有时也会利用园本课程来完成。例如:幼儿园开发了种植特色园本课程,在主课程的科学领域里关于认识植物的形态、生长,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社会领域里关爱生命、爱护环境、爱劳动等内容可以直接替换为种植园本课程里相关内容,能更直观和真实地带给孩子们以体验与感受。主课程内容也可以利用种植课程为载体进行活动,如:数学测量活动可与种植观察活动结合,教师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测量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叶片的大小等;艺术领域里的粘贴美工活动,可利用种子、叶片粘贴。

2、与幼儿园一日活动整合。园本课程实施必须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使之不孤立,不占用更多时间,才能常态实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作用。一日活动中晨间活动、生活环节、游戏活动、区域活动中均可融入园本课程内容,仍以种植园本课程为例,在晨间活动中可以开展如浇水、观察、记录等活动,区域活动中美工区种子粘贴、叶片制作等,角色游戏中餐馆、娃娃家的烹调,进餐环节可以品尝收获的作物,体育活动中利用种植的植物藤蔓、果实等开展游戏等等,让孩子在同样的时间和更丰富的活动中收获快乐的童年。

3、与教师专业发展整合。园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专项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必不可少。但现实中幼儿教师工作琐碎与繁杂,班级教学与案头工作占据教师大量时间,因此课程开发相关工作要与教师继续教育和教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尽量减少另起炉灶,如:业务学习汇中对教师进行有关课程理论、课程开发、特色课程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观摩现场活动、评课、赛课等围绕园本课程内容进行,建立网络论坛研究讨论,围绕课程开发撰写文章等等,这些方式均能有效地提升教师专业发展速度,为教师专业成长插上翅膀。

总言之园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漫长和系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即就,要站在幼儿发展、幼儿园提质的高度,积极调动一切资源,处理好地方课程等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让课程实施正真成为达成幼儿园教育目标发展的载体。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 幼儿园课程 冯小霞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上一篇:威尼斯商人读书笔记下一篇:感恩教师实践活动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