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为国争光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精选8篇)

报效祖国为国争光 篇1

文 天 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南 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邓 世昌:“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邓 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1867入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关 天培,(1781~1841.2.26),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后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擢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势,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为信炮台;在上横档岛一线,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远),改建横档、镇远炮台,增建永安、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在虎门底,改建大虎山炮台。

雷 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保送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陈 露,中国第一位世界女单滑冰冠军,让世界知道中国的滑冰界开始出现强人。

李 四光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邓 亚萍小球(乒乓球)为国家赚来无数荣誉。

董 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徐 悲鸿.(1895-1953),是兼采中西艺术之长的现代绘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身农村,家境清贫。父亲徐达章是个村塾教师,擅长花鸟,人物画。徐悲鸿4岁开始在家塾中读书,耳濡目染,自幼对绘画发生兴趣。9岁随父学画,10岁已能作父亲的助手。农忙时,兼做耕作,贫苦的劳动生活,使他从小养成了勤劳,简朴的作风和诚实正直的性格。他13岁时遇上大荒之年,随父走江湖,依靠鬻字卖画为生。17岁时,父亲染上重病,家境每况愈下。八口之家的生活重担,从此落到徐悲鸿的肩上。他在小学,中学任图画教师,也到上海等地靠卖画为生。19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愈加贫困。

林 则徐: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禁烟,协助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并指挥水师多次与英舰船交火。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钦差大臣琦善至广东,一意主和,懈于防务。1841年1月7日,英方发动虎门之战,企图以武力迫使琦善屈服,出动舰船10余艘,攻占沙角、大角炮台。2月26日,英军又以战舰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陆部队,猛攻横档岛一线6炮台。关天培于靖远炮台督军顽强抵抗,并亲燃大炮对敌轰击,负伤力战殉国。其办理广东海防的奏折公牍,辑为《筹海初集》。

刘 胡兰 ,1932年10月8日生,乳名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945年进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分配回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任村妇救会秘书,同年任五区妇救会干事,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

1947年1月12日,她的家乡突遭军阀阎锡山的部队袭击,不幸被捕。面对敌人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后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时年15岁。牺牲后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毛泽东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黄 继光,(1930-1952)四川中江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夺取某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被敌人一个集团火力点所困。黄继光挺身而出,要求担负爆破任务,勇敢地冲向敌人地堡。当他掷完手雷,打垮几个火力点后,发现还有一个火力点在顽抗,就忍着重伤巨痛,跌倒了爬起来,毅然直扑上去,以胸膛堵住敌人正在扫射的机枪射孔,保证部队完成攻克高地的任务,全歼敌人两个营,自己壮烈牺牲。根据黄继光生前的申请,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李 四光,原名李仲揆,13岁那年,李仲揆一个人到西湖新学报名上学,买了报名单后,忙中出错,误将年龄“十四”岁填入了姓名栏,再买份报名单吧,又没有钱,无奈他将“十”字添上几笔,便成了他的姓“李”,这样,姓名栏便写成了“李四”,受墙上横匾直书“光被四表”的启发,他又在“李四”后面添了个“光”字,这样李仲揆就变成了李四光。李四光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在鉴定古生物蜒科化石、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和创立地质力学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无冰川的谬论。为了证明中国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李四光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先后考察了太行的东麓、大同盆地、扬子江流域,几上庐山,发现牯岭西谷的一块巨石矗立在另一块巨石之上,并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坚定地认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涉足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发现了比较典型的冰蚀地形和冰川堆积泥砾剖面„„1936年,李四光在黄山找到了冰磨条痕,发表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至此,中国无第四纪冰川之谬论不攻自破。

李四光在科学史上的贡献,莫过于创立了地质力学这一新兴边缘学科。他著有《地质力学概念》一书,认为地壳运动中发生岩石变形是由于地应力作用的结果。

1947年7月,他代表中国出席第 18届国际地质大会,第一次应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新华夏海之起源》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地质力学这一由中国人创立的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

詹天佑,字眷诚。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县。詹天佑是我国最早的杰出的铁道工程专家,为我国铁路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周恩来曾赞誉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18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并于同年回国。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学推荐,到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被湮没了七年之久的詹天佑才有机会献身于祖国的铁路事业。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

1920年秋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尤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1921年与朋友一起参与半月社和均社等社会团体的工作,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1923年4月离开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东南大学附中读完中学。1925年与朋友组织民众社,办《民众》半月刊,并从事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

冰心,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县,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市。童年,她在烟台度过了七八载山陬海隅的生活。冰心早期的作品,常常亲切地写到大海。幼年,她广泛地阅读了中国古典小说和汉译外国作品1912年她考入福州女子师范预科。1913年随家到北京,进入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1918年,冰心抱着学医的目的考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后改变初衷,转学文学。192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

老舍(1899.2.3-1966.8.24),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时候。老舍是他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的笔名。他的笔名还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刘翔,上海人,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的世界纪录。这枚金牌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

刘翔的一跑,说明黄人也能飞。“人种论”就像麻醉剂,当日本足球、韩国足球、日本的男子游泳、马拉松等项目悄悄地大踏步地向前迈进的时候,中国足球、田径、男子游泳等很多项目还在这麻醉剂的安慰下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刘翔对中国体育的贡献是田径短距离径赛项目的突破;对于世界体育界,他的贡献在于突破了“人种论”的偏见,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谁说中国人不能进入世界前8名,我,是世界冠军!” 而且针对刘翔平了世界纪录这一点,还说黄人不仅能飞且飞的一样快。而且刘翔因为年轻有着不可限量的未来,特别是2008,我们期待刘翔再突破0.01秒——看来这是很快很容易的事情——那么就是黄人不仅能飞且飞的更快了。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江西省德安县人。

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带领学生下农村生产实习,目睹了农村粮食短缺、群众生活困难的现状,决心从农作物品种改良入手,探索科技兴农之路,与饥饿和灾荒作斗争。

按照米丘林、李森科“无性杂交”学说进行教学和科学试验。按照他们经典的理论,以及当时国际上的普遍观点,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对这些学说产生了怀疑,而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休学说进行探索,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强,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他设想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方法,来代替人工去雄杂交,生产杂交种子,并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讯》1966年4期杂志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着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着作、11本数学科普着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用成功报效祖国 篇2

用成功报效祖国,是支撑他们爱国奉献的精神支柱

载人般天工程是我国继“两弹一星”之后,又一项高科技国家重点工程。它不仅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上有着重要意义,更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象征标志。载人航天开程是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工程,而“神舟”号飞船系统工程同样是一项伟大壮丽而又全新的开创性工程。

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初,面对中国人有没有技术和能力研制飞船,中国的飞天“神舟”该怎样起步的一个个疑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力担这一历史重任,总设计师戚发轫等一批空间技术老专家和一批年轻俊才力担这一历史重担。为了民族的渴盼,为了祖国的重托,这支队伍凝聚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他们要倾心尽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打造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飞船。

一切为成功,一切为祖国。“神舟”飞船载制队伍一开始就深深知道所从事这项工作的重大

意义,就深深知道应该竭尽全力,义无反顾地去拼搏!

背负着希望和重托,飞船研制工作在艰难中铿锵起步。尽管早在七十年代,我国曾有过飞船研制的短暂历史。由于那时的国力与研制飞船的实际不相符,刚刚启航的飞船不得不被搁浅。

“神舟”号飞船上马之初,没有研制经验,没有资料借鉴,就连起初研制队伍中一些搞返回式卫星的老专家们连飞船是啥模样都没见过。“神舟”飞船队伍硬是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飞天之路。

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职务的戚发轫,刚刚卸下“东方红三号”通讯卫星总设计师的担子,已59岁的他把院长和总设计师的两副担子一肩挑起;卫星资深专家王壮、郑松辉挑起了副总设计师的大梁。

搞返回式卫星的专家来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了,留学国外的赤子们也来了,他们要把自己那颗赤诚的心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献给祖国的飞船事业。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现任院长、飞船总指挥袁家军,当时毅然放弃在国外继续深造的机会,

踏上了报效祖国的回归路。

吴国庭,飞船结构防热专家,面对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优厚的待遇不动摇,回国后把自己的智慧全部用在了“神舟”飞船上……飞船研制的艰难路程,更加激发了队伍的爱国情怀,更加坚定了队伍的信心,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涌跃加盟到这支队伍里来,他们要在这支队伍里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到首次无人飞行试验成功,这支队伍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从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神舟”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到2003年10月15日首次载人飞行成功,仅仅4年时间他们就实现了飞船从无人试验到载人飞行质的飞跃,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迹。

捷报频传,更加坚定了飞船研制队伍“用成功报效祖国”的信念,他们坚信“成功才是硬道理”,他们用行动实现着对民族、对祖国的承诺。

现任副总设计师的杨宏,面对“猎头”公司几次前来挖人,面对在美国“硅谷”高就同学的游说,般天报国的宏志岿然不动。

一批批年轻的博士、硕士被队伍的这种爱国精神深深地感染着、熏陶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都以自己是“神舟”飞船研制队伍的成员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了这种爱国、报国的行动中。

“神舟”飞船5次发射5次成功,是这支队伍用成功报效祖国的最佳追求;十余年来,“用成功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已嵌入到他们魂魄的深处。

用成功报效祖国,是鼓舞他们攻关克难的精神动力

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初,如何突破高可靠的应急救生技术和安全返回技术是摆在飞船研制队伍面前的最大难题。

载人航天器与无人航天器最大的区别在于上面有了人,飞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更高。如何确保飞船成功返回地面,如何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是飞船研制工作的关键所在。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攻克系统设计、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应急救生、再入升力控制、手动适动控制,再入防热、仪表与照明、测控通信、着陆冲击等关键技术难题。

总设计师戚发轫、第一任总指挥汪国林带领工程技术人员,以“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用成功报效祖国”的理念,以“一切为载人,全力保成功”的豪情壮志,将这些难题分解成“戴人飞船返回控制技术”、“返回舱舷窗防热与密封结构技术”、“主用特大型降落伞技术”、“着陆缓冲技术”等17个关键技术,一一突破。

这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被突破,为“神舟”飞船的初样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工程进入实施阶段扫平了障碍。

副总设计师王壮带领科研人员完成了整船的机械和热控专业总体的攻关工作;

副总设计师厥松辉带科研人员完成了飞船信息管理系统的攻关工作;

副总设计师刘良栋带领科研人员完成了返回控制的攻关工作……

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计划表上,有按既定的“争八保九”即争取1998年、确保1999年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的进度要求。用于发射飞船的新型火箭将进行一次试验发射,以考验火箭的性能与可靠性。而安以往研制卫星的惯例,飞船并没有安排类似试验。

飞船队伍大胆提出借火箭试验的机会搭载发射第一艘试验性飞船。通过制订这样一个近斯的、明确的发射目标,可以激发和调动广大飞船研制人员的积极性,还可以让飞船上主要分系统和全工程7大系统都能得到实际考验,飞船许多技术细节在地面难以模拟,提前飞行试验可以尽早暴露问题,尽早加以改进。

试验飞船从何而来?根据飞行试验目的,戚发轫总师带领大家苦思冥想,拿出了一个对初样电性船做适当简化、改装成一艘试验飞船的方案。“两总”系统经过多次会商,决定采用飞船最小配置进行首飞,砍保飞船上得去、回得来。

1999年下半年,试验船进入发射场进行合练准备,仅4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完成了飞船全部技术流程的演练,并与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和测试系统进行了对接。1999年11月20日凌晨6时30分,“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直上九宵,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后,平安降落在内蒙古中部草原。试验飞船的发射成功,大大鼓舞了飞船研制队伍的士气,“神舟”二号、三号、四号飞船随之相继发射成功。

为确保“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最大安全值,他们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75个安全性可靠性问题的论证和试验;副总设计师张柏南带领攻关小组,三个月解决了舱内有害气体超标的难题,又是他带领攻关小组在很短的时间里拿下了载人飞船座椅缓冲器装置的再设计及试验考核工作。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的壮举,震惊了国内外。

用成功报效祖国,是鞭策他们追求一流的精神理念

“用卓越造就辉煌,用成功报效祖国”,是“神舟”飞船研制队伍对祖国的承诺,是“神舟”飞船研制队伍追求一流的精神理念。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神舟”飞船总指挥袁家军说,追求一流,跨入世界空间技术研究先进行列,是飞船研制队伍用成功报效祖国的最具体的表现。

从飞船研制之初,到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飞船系统工程的每一点进步,无不体现着他们追求一流产品质量、一流科学管理、一流技术水平的思想境界。

“神舟”号飞船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复杂、协作面广的宏伟工程,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作保证,就不可能按计划完成研制、试验任务,更不可能在4年内完成5艘飞船发射并实现从无人试验到载人飞行质的飞跃。

飞船研制队伍在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以新的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和创新飞船系统的管理模式。现任飞船副总指挥的尚志,全力配合总指挥袁家军的抓飞船工程的管理,抓飞船队伍建设,他们从最初创立飞船特有的管理方式,到建立飞船发射文件体系,制定飞船飞控管理标准,完善飞船回收操作体系,强化飞船质量管理工作,再到目前规范飞船项目管理,飞船队伍已逐步完善形成了计划管理超前化、技术管理机制化、质量管理制度化的一整套独具飞船特色的管理模式,给飞船系统的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考核飞船各舱段之间是否能正常、安全的解锁分离,仅飞船返回舱与推进舱连接面的火工锁就进行了100次可靠性试验;为了考核飞船关键电子设备的可靠性,他们对近100件关键电子设备进行综合应力试验,确保它们连续工作100小时无故障;为了确保回收着陆分系统各项仪器设备工作正常,他们从不同高度先后进行了70多架次的返回舱空投开伞试验。

飞船队伍还特别注重打造一流的飞船文化品牌。作为院长和飞船总指挥的袁家军大打飞船质量文化牌,倡导“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使其溶入到每项工作、每项任务、每个成员的心目中。

同时,他们更注重“同舟共济”的团队文化,在各种场合,他们都营造为祖国争光、为“神舟”添彩的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使每个同志都自觉地溶入到“神舟”这个大集体中。

“零缺陷”的质量文化,“同舟共济”的团队文化以及“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文化、“祖国利益至上”的政治文化形成了“神舟”队伍特有的文化品牌。在这面先进文化的旗帜下,“神舟”研制队伍满腔豪情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奋斗拼搏!

10余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院领导、院党委和“飞船”两总系统在强化管理的同时,还特别培养了飞船队伍的思想作风,“质量第一,安全第一”,这是原院长徐福祥在指导飞船研制、试验工作时常说的一句话。“对飞船负责,对航天员负责,对中华民族负责”,这是院党委书记王永汉在每次飞船队伍进入发射场时必讲的话……

如今,飞船研制队伍已以一流的工作标准在创造着一流的业绩,正以一流的质量、技术和管理水平,擎举起中国航天科技的一面旗帜。

用成功报效祖国,是褒奖他们甘于奉献的精神勋章“神舟”号飞船工程是我国空间飞行器研制使用新技术最多、技术难度最大、系统最复杂、质量可靠性要求最高的系统工程。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为了用行动实践“用成功报效祖国”的诺言,10多年来,“神舟”飞船研制队伍不但自觉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而且还为其注入了时代内涵,顽强攻关、无私奉献,谱写着新时期航天人的飞天壮歌。

从1994年到1997年的3年间,作为“神舟”飞船第一副总指挥和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建设负责人的袁家军,每周几乎都有4天是在工地建设现场度过的。3年时间,一个国家级现代化的大型航天器研制试验中心拔地而起,有力地保障了飞船研制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飞船各项工作齐头并进,从1998年起,袁家军每周六都坚持主持召开一次由飞船各个分系统参加的周调度例会,仅1998年这一年,就召开了42次例会,解决了飞船研制中的2000多个问题。

戚发轫担纲飞船总设计师时已年近60岁,10余年来,他不顾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病症带来的痛苦,始终坚守在飞船研制一线。2000年底,戚发轫的老伴被查出患有肺癌,可为了不影响“神舟”二号飞船的发射任务,他不得不把照顾老伴的任务推给女儿。2002年3月,也就是在“神舟”二号发射成功后的两个月,戚总的老伴就病逝了。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天平上,戚发轫总师知道孰轻孰重。

1996年9月,飞船各分系统产品进行第一次电性能系统联试,这是“神舟”飞船研制实现从图纸到实物的关键点。400多台设备、8万多个电缆网节点、20多个计算机软件模块参加了此次联试。为了按计划节点完成此项工作,飞船研制队伍一鼓作气加班加点奋战9个月,桌面联试成功了,但当时参加桌面联试的一位54岁的测试指挥江泽刚,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至今还没有完全康复。

2003年“非典”肆虐的日子里,为了确保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按期完成研制试验任务,飞船研制人员集中起来,吃住在单位,有家不能回,他们个个毫无怨言。

报效祖国为国争光 篇3

邓世昌

邓世昌:“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邓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1867入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保送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

缅怀先烈报效祖国 篇4

东曲中心校国岱小学三年级郝鑫瑞

短短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加上黑黑的圆脸。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电影《小兵张嘎》里的小英雄“张嘎子”。

说起嘎子,我有说不完的话,有一次,嘎子为了引开鬼子,用弹弓把一个日本军官的头给射破了,嘎子和胖墩分两路引鬼子出城,可是不幸被鬼子抓住了,敌人给嘎子糖和金表,让他说出八路军的粮食在哪里,嘎子死活不说,鬼子只好毒打他,可是他还是不说。一开始我觉得嘎子是个十足的大傻冒,如果他收了敌人的好处,说出粮食藏在哪,就不会被打了。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这个问题让我百思不解,直到嘎子说的一句话——“呸,我死也不会告诉你们,总有一天,中国人民的仇恨和决心一定会打到你们的”让我明白。因为有比海深的仇恨,比天大的决心,才使嘎子宁死不屈。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发扬。

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篇5

祖国是伟大的,他不仅孕育了我的生命,也造就我的理想

——题记

“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这几个大字,使我禁不住回忆起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小故事。记得那是我走进高中的第一天,我给我爸爸写了一封信,信得内容是:“爸爸今天是我走进高中的第一天,现在我把我积压多年的想法向你坦露。爸爸在这个贫困的家庭里,你是最苦,最苦的一个人。由于妈妈常年生病在床,不能过于劳累,在我和哥哥哇哇坠地后,你是又当爹,又当妈,里里外外的都是你一个人在张罗着,农田由你一个人操劳,我们兄妹两的学费靠你一点一点从牙缝里扣出来的。您就像一头负重的老黄牛,每天在默默的耕耘。终于在我初一的时候,生活的重担把你压倒了,由于你过度疲劳,得了非常严重心肌梗塞,您身体本来就不好,您现在又得了这个病而您好像垮了,一连几天茶不思,饭不想。他拉着我的说:“萍儿你以后就是吃百家饭也不能退学,不然我会比现在还难受。”好多次,邻居劝您“:萍上到初中就行了,女孩子吗不必再浪费时间上学,找份好工作,你看看你都病成这样了,应该让她来照顾你!”你总是笑着对他们说“:娃还是上学好,这样我不能让她有什么遗憾,她应该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你却换来了他们的冷嘲热讽。

记得在我初三时,我满怀热情的参加了中考,成功的考上了高中。当我看到你挨家挨户的借钱时,我打过退堂鼓不想上了,当我看到你满怀骄傲时,我想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您的大恩大德我永远难忘,我要感恩不仅要感恩您,我还要感恩这些支持我的人,我要为国家尽我的一份力量。我一定会好好学习。

正因为爸爸的教导一直激励着我,所以在我心中我一直有一个理想就是要“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为国效命,我还要对的起我的父母,对得起自己,更要对得起祖国。虽然我现在的成绩不是很好,但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聪明的,也没有人是天生愚蠢的。只是有了自己的理想去朝着这个理想而努力奋斗拼搏。周恩来从小立志:要为中国崛起而读书。而他在以后的奋斗中为了这个理想而努力奋斗,在建国后他在外交政策上展示着自己的才华,而为国家争取了很多的应有的权利。刘翔中国的骄傲,他从小善于田径,努力刻苦,在遇到困难时候,想着我们伟大的祖国时,他就会努力向前来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而他登上了田径的最高领奖台时,当他披着国旗绕着田径场跑时,无数中国人流下泪水,这是开心的泪水,这是自豪的泪水,同时这是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的泪水啊!

现在我很幸福我不仅有一个好爸爸,还有一个富强的祖国,每当看到非洲小孩可怜的眼神,我便想,我有这么好的环境,不用为了一日三餐而忧愁,不用为了少医,缺穿而担心。祖国为了我们奉献出了一切。我们要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的未来而读书。当想到钱学森拒绝国外物质金钱的诱惑冲出重重的阻力,当看到邓稼先放弃国外优越的生存条件而回国,我看到了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为了中华民族不在受到侮辱,有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身虽陨但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当翻开这历史的长卷,我无不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而且我也时刻要为这片热土奉献出我的一切。

这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应该要树立远大的目标,一步步去完善自我,在平时的学习中,以诚为本,脚踏实地,严谨求实,保持对学习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取得成功,更接近于自己的理想,从而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应把握自己的青春,在家庭中孝敬长辈来增加爱心,在学校里努力学习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在社会中磨练自己来加强自己的体魄,不论你有多贫穷,不论你有多伤感,不论你有多落魄,不论你有多失败,在你绝望,在你悲伤,在你痛苦时,祖国都不会抛弃你。记住祖国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无论你成功,还是失败祖国都是你不变的依靠。因此我们要时刻要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伊吾县高级中学 高二(2)班

报效祖国是我的梦想 篇6

访问学者的访问之路

1998年1月,我赴美国休斯顿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主攻油田地面工程系统优化方向。一年多,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除了专业上的提升外,给我思想上带来的冲击和变化很大。

当时,最让我吃惊的是美国开放式的办学。美国大学非常开放,一方面美国大学都没有围墙,校园区与社区高度融合,这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另一方面,美国大学包容多元的思想,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有不同信仰、不同肤色却都可以平等相处。

同时,美国高校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也很充分。20世纪初,威斯康辛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提出的“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成为现代大学发展的新里程碑。美国大学面向社会办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同时,美国政府特别重视大学,依托大学制定政府的规划和决策,充分发挥大学的人才、科技和文化的辐射作用。

此外,美国高校还特别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通过高考指挥棒,培养了大批具有应试能力的“精英”,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不足。而美国大学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本科生直接参与科研等方式,逐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意识。

美国之行,带给我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厚的学术成果领先于世界,优厚的待遇和个人广阔的发展前景充满着诱惑力。但我并没有为之所动,我从小接受传统爱国主义教育,身为一名中国人、一名中国科技工作者,我始终记着自己的座右铭。更重要的是,当时我们的祖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科研环境,还是学术氛围都越加宽松和浓厚。特别是国内石油石化行业对科技人才的需要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状态。也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对石油的无比眷恋,我毅然决定回国投身到祖国的石油教育和科研事业。我觉得只有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才能无愧于国家对我多年的培养。

选择石油教育作为终生事业

当时的石油部特别重视海外留学经历的学术型人才,1998年未回国前,就任命我担任原大庆石油学院的副院长,而后学校相关领导也辗转找到我,希望我能够尽快回国履新,为石油高等教育的发展尽一份力,我责无旁贷地答应了。除了组织需要,也有我个人的价值追求。报效祖国的石油工业一直是我的梦想,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我深刻认识到,促进石油工业的最紧迫问题是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因此,我选择了石油教育作为我的终生事业。

从教30多年,对于大学之道的求索,对于教学理念的定位,始终是我苦苦追求和不断探索的重要方面。特别是美国大学所给我全新的体验,激发了我的思维,让我的思想不断碰撞,智慧不断闪现,慢慢地,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即致力于建立一个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模式。第一是知识,要着力培养学生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知识、先进的专业知识、全面立体的交叉知识。第二是能力,要努力造就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对外的表达能力、新锐的创新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三是素质,要使学生具有坚强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成熟的职业素质。

新院长破开新校区困局

2002年,我被组织上任命为大庆石油学院院长,成为学院搬迁后的首任院长。上任伊始,就面对新校区建设的繁杂事务,资金大量缺口、内部管理体制不顺、外部运行环境不佳、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引进困难、学科增长乏力、后勤改革阻力重重、科研深陷困境等等问题和矛盾,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发展举步维艰。面对千头万绪的新校区建设工作,我能做到的就是带领我的团队凝神聚力、负重前行、攻坚克难,征服一个个难关,克服一道道难题。

首先,极力争取省、市政府的支持,在银行贷款、教职工待遇、医疗和保险政策、住房改善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突破,学校资金瓶颈得到有效破解,教职工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逐步解决了学校生存和教职工稳定的问题。其次,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理念,在办学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在得到教职工充分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我们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如津贴分配制度改革、职称评审制度改革、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逐渐捋顺了体制机制,极大增强了办学的活力,提高了办学效益和质量,逐步解决了学校的制度壁垒、释放了发展活力。再次,根据内外发展形势,适时提出“三结合一融入”的发展理念。即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油田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融入高教强省战略,实现了“以贡献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的战略,逐步解决了学校健康科学跨越发展的问题。

“奉献”是教育最重要的关键词

在校长的岗位上,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家办学是教育的本质要求,要做到不容易。我认为,所谓教育家,首先要懂教育,熟悉教育规律,懂得国家教育方针,知晓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次要善管理,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能力去完成自己所承担的教育或管理工作,不能“外行领导内行”;再次要知奉献,教育不同于经济,不能用“GDP”思维去考量,必须投入真情、真心,因此“奉献”是教育最重要的关键词。

东北石油大学:实现华丽转身

近年来,东北石油大学教学质量不断提升。2007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成绩。2009年,石油工程与地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课题《石油石化行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另外,学校还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学校。“十一五”期间,学生在国内外各种科技竞赛中,获国际奖6项、国家级奖259项、省级奖144项。同时,学校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学校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形成了“立足大庆,面向东北,辐射全国”的服务理念,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企业发展深度的合作关系,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应用率达85%以上,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9年,学校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获批,成为黑龙江省第三家,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新平台。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油气专项等国家级项目9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2.5亿元;有13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0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二等奖4 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 项。

教学质量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现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55种本科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有1个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二级重点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4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室,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工程研究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2010年4月,大庆石油学院正式被批准更名为东北石油大学。由学院升格为大学,这一华丽转身完成了学校几代人的夙愿,开启了学校发展史上的新里程。东北石油大学确定了学校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到2015年,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高水平特色大学;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优势学科国内一流、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科学研究水平高、综合办学实力强的研究教学型高水平大学。

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篇7

近年来,学校开展了勤奋学习,报效祖国“六个一”活动,我们六(1)班全体同学在刘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认真投入到这项活动当中。

在新闻方面„„

每天早晨,我班都有新闻发布会,大家在一起互相交流一下前一天的国内外新闻,大大拓展了同学们的知识面。

以前刚开始摘抄新闻时,同学们总局限于新闻标题或花边新闻,一句话就完了,意义不大。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有选择性地收集新闻了,我们把听广播、看报纸、看电视得来的与社会发展进程紧密联系与我们学生相关的摘抄下来并用自己的语言在新闻发布会上复述出来。每月我们还评选最佳新闻发布员,一段时间下来,同学们不仅关心时事,而且学会了正确选择信息,增强自己判断力。“六个一”活动已渗透到我们日常活动中去,同学们利用中午15分钟练习硬笔书法,同时要求在写“六个一”的过程中,按照练书法的要求进行书写,把书法练习落到了实处,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效果。

在书法方面„„

我班还开展了一次“我是小书法家”的队会活动,展示了他们的书法作品,让同学们欣赏书法的同时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同时要求同学们讲讲苦练书法的感受,对其他同学进行一次磨练意志品质的教育。

在古诗方面„„

我班推选了“古诗小博士”引导同学们朗诵古诗、理解古诗。每周固定背一首,写在版报栏里,到了周五,再由“古诗小博士”来检查同学们的背诵情况,不能达到要求的,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补上来。

这样,一周背一首,一学期下来,至少可背诵20首古诗。一年就可以诵读40首。古诗积累自然是水到渠成。另外我们还要求“古诗小博士”对古诗进行阶段性、系统性归类。如赞美春、夏、秋、冬四季的古诗,李白、杜甫等有名的大诗人的诗。使大家可以在写作时灵活地加以引用。除此之外,我们班还利用队会进行赛诗会、唐诗拾趣等活动。如“古诗考级”活动,级别根据同学们背诵古诗的篇数来确定。

另外我们还要求同学们配乐朗诵,同学们和着轻盈的曲子,摇头晃脑、拖腔提调学古人吟诗,不但较好理解了诗的意境,陶冶自己道德情操,而且在玩中学,学中玩,进一步加强了古诗的积累,又为下一阶段的积累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

成语接龙方面„„

我们班利用班会进行成语接龙、成语纠错、做动作、猜成语等活动,同学们将自己积累的成语运用到游戏中,锻炼思维、达到积累理解、运用成语的目的,体验到成语无穷的魄力。同学们对于简单些的成语往往理解比较深刻,而对于一些较复杂又不常见的成语,如“三复斯言”(指反反复复体会这句话)则理解得较肤浅。因此,我们要求同学们在上来将这些很难从字面上来理解的成语时,还要追溯这些成语的来源,比如有的来自神话,则要求讲讲神话寓言,有的来自历史,则讲讲历史故事,在学习成语时领悟中国文化的精髓。本学期我们还将在原有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表演成语故事,将成语编成生动的故事情节,通过自己活灵活现的表演,栩栩如生的头饰、道具展现在大家面前,使大家更加深刻理解成语、掌握成语,提高自己语言技巧而不流于形式。

每周周一,我班收交六个“一”记录本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本周记录认真的同学除全班表扬外还能得到一颗星,学期末统计得星数,选出班级六个“一”之星。

每星期利用一天进行优秀六个“一”本展览,以便供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开学初,针对上学期有些同学六个一本版面不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还利用队会请一些同学上来介绍,展示一下自己如何设计安排好版面,以让本班六个“一”本的质量再上一个台阶。

对于学校开展的六个“一”活动,我自始自终都积极参加。坚持按要求每天写六个“一”,坚持每天读报,看新闻联播,及时写新闻,在写新闻时,我不仅把新闻的主要内容复述出来,还剪下报上的图片以让人看得明白。为了写好每天一条英语,我自己准备了<<3L>>、<<新概念英语>>等书,每周自学一课,用复度机一遍遍朗读,直到和磁带说得一模一样,一段时间下来,收获不小。我在记录成语时,不仅理解整个词的意思,还把每个字弄明白,把它的来源弄清楚,古诗也是这样,每个字,每个词,每一句都要理解,并对古诗的作者和作者的背景有一定了解,并牢牢地记在脑中,而不是使他们流于纸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把每周发生的事写成体验周记,在周记中不仅记录、描写好整个事件,还提出自己的看法,抒发出自己的感情,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写六个“一”记录本时,我开动脑筋,合理布局,认真抄写,采用一天一页的记法,周记写在一周的后面,清楚明了,并运用图片、剪报等来表现六个“一”内容,动用了水彩笔、蜡笔、荧光笔等各种美工笔,还有装饰贴画等材料,使我的六个“一”本美观大方、内容丰富,成为我练书法、练美工,展示编辑才能的好场所。

六个“一”活动,使我和我的同学们思维开阔,视野宽广,各类知识增多,增加了编辑能力、美工排版能力,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活动。

青春报效祖国征文 篇8

经常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以前对这种说法一直比较模糊。直到发生了“5.12汶川地震”后,报道的那一幕幕感人的事例,才使我对于这句话,有了清晰的认识,也使我认识到“神圣”的真正意义。

记得当地震来临那一刻,大好河山顷刻间化为乌有,同时也涌现出一幕幕感人的画面。触动我最深的是地震中的教师们,因为他们用沉着、机智、无谓,甚至是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师尊,铸造了师魂!

在什邡龙居小学的废墟中,一位年轻女教师的身体被断成两截,脸部血肉模糊,可她的双手仍紧紧拥着俩个学生!人们怎么掰也无法掰开她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这位老师叫向倩。

在映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一角,救援群众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扑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俩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俩个孩子还活着,而“雄鹰”已经气绝,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他的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他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的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在地震中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

汶川的孩子是不幸的,但汶川的孩子又是幸运的,是他们的老师以那种学生生命高于一切的使命挽救了他们。地震摧毁了他们的校园,却铸造了不朽的师魂——为人师表,大爱无言!

如果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那么师德就是教育的光辉;如果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师德就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彩虹,是驿站,是理想之火,生命之光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的全部生命。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带着一颗赤诚的心踏上了工作岗位,来到了这所美丽的十七小学,曾几何时,和孩子们欢乐的游戏;曾几何时,与同事们谈笑风生;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亲切和熟悉。记得我刚刚开始孕育生命的时候,我毅然坚持在工作岗位,大着肚子领着学生们去“夏令营”,和学生们在一起,我感觉到自己的充实和满足;记得刚刚我休完产假回到工作岗位,自己的孩子小,为了专心工作,就把孩子放在母亲那里,我只感觉自己有一股向上的冲劲;记得在教学中,我经常学习到深夜,为了上好一节课,制定一个最合适的教案,我反复修改、制定多个教案……在这几年的磨练中我收获很大,我不仅结识了新的朋友,还接受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在这上下一心,共同进取的集体里,对我们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而言,想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但正是因为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有优秀教师的示范,才让我们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无怨无悔,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捍卫着神圣的职业。他们的真心和付出深深地激励着我,半年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为人师者的种种滋味尝遍过后,我越来越感觉到,这个职业需要我,我更离不开这个职业。我将一如既往,我愿在这片热土上播撒青春。

上一篇:我得到了关心500字作文下一篇:赤峰农牧业局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