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乐观为话题的作文的素材(共15篇)
植物大多都是静态的,哪怕是他们有一些动静,我们用肉眼也是很难憔悴的,可是不能否认的是,植物也是有生命的,而且他们有时候,活的比我们人人,更久。
看到那几十年的老树,甚至是上百年的老树,我不仅感叹,他们在这几百年当中见证了什么呢?他们会到寂寞吧。从前的人是怎么样生活的?从前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又是什么样的变化呢?如果他们能够说话的话,他们一定能把这个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树木的年龄可以根据年轮来判断,时间越久,所以树木才会越来越粗。人不可能像树木一样活那么久,但是树木也不能像人一样,那么自由。造物主是公平的。如果有来生,你会不会做一棵树呢?
我想我是愿意的,大概是因为我这一世成为了人,所以下一世,我想要成为一棵树。舒适伟大的他介绍了一个地方的许多历史,人文。想想,就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可是换个角度来想,树木的生命,也是人类的主宰。大部分人,对于树木并没有那么爱惜,他们会砍伐。所以,如果作为一个数不能够说到保护的话,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甚至可能会比人类更早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不管成为什么,都有一定的难处。我想见证过如此多历史的老树,一定能够理解其中的意味,他们在下一世,一定会想要做一个人。
可是百年的老树,就真的幸福了吗?说最大的不好就是它不能够行走。人类可以利用双腿利用交通工具看山川河流,看世间万物。我们只是小小的一只,但是我们可以看大大世界。而树比我们高大许多,却不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去追寻更大的世界。所以,我想爱旅行的人,一定不会想要成为一棵树。这像是树的悲哀,又像是人类的幸运。而在此时此刻,我也明白了成为一个人类,就拥有了那么多的权利,竟然是与生俱来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一、培养农村学生正确的素材积累意识
(一)农村有独特的作文素材资源
农村与城市有本质的区别,这导致学生在作文教学资源方面存在巨大的反差。农村学生的正规作文资源缺乏,并且其家庭成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阅读资料缺少,这都导致农村学生作文资源严重缺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村拥有广阔的天地,有不同于城市的环境和生活,富有诗意的农村生活成为他们丰富作文素材的源泉,这些素材完全可以写出独具农村特色的作文来。
(二)生活包含真善美和假恶丑
学生会认识到,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亦有假恶丑,这些都需要正确去面对,都能够成为作文素材。平凡的生活中有大量的作文素材,这些都需要学生敏锐地观察和发现。作文素材的积累要真实,要富有情感,因此面对身边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人情世故、亲情友情都能够成为良好的作文素材。
(三)自主获取作文素材
从调查发现,农村学生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更倾向于现成的作文资料,缺乏自主发现作文素材的能力,没有自己动手动脑积累作文素材的意识,总是通过模仿甚至抄袭、死记硬背来完成作文写作,这种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作文素材观,教会他们积累素材的方法。
二、农村学生得天独厚的素材资源
农村学生缺乏足够的作文资源,其作文基础相对较为薄弱,但是他们却具有独特的农村生活基础。因此农村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围绕自己身边熟悉的农村生活来积累作文素材和寻求作文写作灵感。总体来说,农村学生的独特素材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农村忙碌的劳动生活、农村淳朴的民风、农村所特有的风俗文化、农村生活和环境的变化、农村的动物和植物世界、农村的不良现象、农村学生的家庭和学校生活等。
三、引导农村学生搜集积累素材的方法和途径
(一)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作文虽然是由文字符号构成的,但其内涵和感染力却是通过情感来展现的,而情感多来源生活的感悟,因此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作文观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培养丰富的情感。搜集和积累生活素材的方法主要有三条。其一,观察是主要的方法,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是通过观察来实现的,观察是情感形成的开端。鼓励学生多走出校门去观察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感受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和朴实的农村生活等。老师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和自然。其二,组织或引导学生去采访和体验生活来增加他们的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理解。其三,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体开阔学生的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从阅读中积累素材通常包括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两个方面。作文创作除需要细致的观察之外,还需要阅读别人的作品来积累素材。在课外阅读方面,一方面可借助学校的图书馆给学生提供阅读机会,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鼓励学生和家长多提供阅读资源,建立读书和藏书意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辅助建立流动图书馆,图书资源主要来源于学生,使图书在所有学生中传阅。在课堂阅读方面,老师要制定系统的课堂阅读计划,适当的给学生留出阅读时间,创造阅读机会。
四、培养农村学生掌握写好作文的方法
(一)运用农村素材写好写景状物散文
灵活运用农村素材写好散文需要注意写景、状物的基本要素,要仔细观察事物,注重事物的细节,将细节观察和感悟写进作文。农村的农忙收获、各种动物植物,都是写景状物散文的素材,都能使作文内容更加充实。另外,要充分利用农村生活的独特优势,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感悟,细心体会家乡的风土人情和风俗文化,这些都能够成为写景状物散文的素材。
(二)运用农村素材写好叙事散文
叶圣陶说,练习协作,最好从记叙文入手,记叙文的材料是现成的,作者只须加上安排取舍的功夫,容易着手。农村学生要结合自身农村生活的经历和感悟,写出颇具农村韵味的作文来。可以选择自己在家或者学校的经历和感受为素材,也可以以留守儿童的真实情感为素材来写作文,这种具有鲜活素材的作文更容易成为优秀作文。另外,农村素材的叙事散文的选材要新颖,比如农村田间劳动的经历、农村风俗掠影等。在农村,多数学生都有农活的经历,这些经历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悟,这在学生作文写作中将是一种宝贵的素材,能够提升作文的深度和广度,使得作文更加鲜活。另外农村的一些风俗节日等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些同样能够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能够给学生提供许多可写的故事情节。
参考文献:
[1]唐永建.关于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才智,2014,(3).
[2]李淦.叶圣陶作文教学观的应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5).
[3]崔新.立足教材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模仿问题[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5).
人不可能有一帆风顺的人生,每个人生都会遭到或大,或小的困难。对于这样的困难,有的人绊倒后便放弃了,而有的人却乐观向上,盼到后又从新站了起来,变得更强,更强,更强!!!
有一次,兄弟俩在沙漠中走路。都只剩下了半杯水,一个人会说:“天啊,只剩半杯水了,唉,好不公平啊!!”于是,他还没有走完沙漠就自杀了。
一个人却说:“谢天谢地,我还有半杯水啊!!太幸运了!!”于是,他走了出去。
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心态,不同的结果。
这就是悲观和乐观的差别。
想一想,我们有什么可抱怨的?
比起那些贫穷的人,我们至少可以解决温饱问题;
比起那些身体上有残缺的人,我们至少可以自己上下楼,自己自由地活动;
比起那些饱受疾病痛苦的人,我们至少可以有着健康的身体;
比起那些饱受战争痛苦的人,我们至少可以有一个和平的社会;
我们是多么的幸福,为什么还要抱怨呢?整天抱怨自己的房子不够大,吃的饭不够好,总是对别人给予自己的东西不满足,总想不劳而获,而且获得的少一点都不行,自私,任性,妄为,这都是我们这一代的缺点。
反正日子总要过得,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那么悲观呢?毕竟,日子总是要过的,还不如乐观一点呢。
面对被贬的失意,李白尽管“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尽管心中抑郁难平,却依然能笑傲挥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的一生动荡不安,曾被唐玄宗礼待,也曾混迹鱼肆,但正因为他在这跌宕起伏的困境中,仍然保持最初的乐观,才使他终于成长为一代“诗仙”,为世人称颂。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在厄运的面前勇敢前行,与死神赛跑,与病魔抗争,誓不低头,正如她所说“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虽然她高位截瘫,但并没有选择放弃生命,反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活了下去,坚持着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最终学会了四国语言,成功翻译了16本海外著作。
保尔·柯察金在丧失自己的战斗能力后,并没有自暴自弃,相反,他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一事实,并以笔为枪奋斗在文学的第一线;法国的居里夫人在女人社会地位低微的那个特殊时代,仍坚持自我,以乐观之心克服重重障碍,最终提取出纯净的镭元素……
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例足以表明,乐观能够使人在困境中成长,变得强大。
瞿秋白曾说过:“如果人是乐观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会增强抵抗力。”反观我们的实际生活,没有战乱和饥饿,一片祥和安宁,有些人却在这种安逸的状态下渐渐失去了对抗困难的勇气。听不懂老师讲课,不是去积极想办法,而是选择逃课;面对父母的批评指责,不去积极改正,而悲观失望,有的甚至选择放弃生命……这不免使我思考:如果这些人遇到挫折的时候,想想李白、张海迪、保尔、居里夫人等,是不是就会乐观向上、性格开朗,而最终使自己真正成长起来,而不再那么任性和无理取闹?
导语:青春年少的你,又在乎些什么呢?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
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作文题目】
流云在乎疏朗的清风,草芽在乎晶莹的露珠,人儿在乎纯净的关怀……青春年少的你,又在乎些什么呢?请以“在乎”为题目,体裁不限,写一篇700字以上的文章。
【名师题解】
作为命题作文,“在乎”是动词,在乎的对象很宽泛,可以是物(一本书籍带来的知识、一个礼物蕴含的情思);可以是入(亲人、友人);可以是情(质朴的亲情,暖心的乡情)……
行文的重点,旨在将”在乎”这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呈现出来,这实际上就是作者成长、发展与情感变化、成熟的过程。可以按照“不在乎对方——理解对方——在乎对方——深爱对方”的顺序来写,不过要注意的是,在书写时,应该把事件发展的过程与情感变化的过程,交融在一起,相映生辉。
在文体的选择上,建议选择记叙文或者抒情散文。作文中除了交代清楚事情的发展与情感的变化,我们还可以在文末提升一下主旨,比如,因为在乎,让自己学会了珍惜;因为在乎,自己变得日臻成熟等。
【推荐素材】
素材一:钱穆妻子胡美琦回忆:“钱穆也喜欢围棋,但不喜欢和人对弈,他嫌那样费时伤神,所以更喜欢摆棋谱。在我觉得心情沉闷时,他常说,我来替你摆一盘棋吧。”有意思。人生亦可如摆棋,用不着与人争输赢,也能自得其乐。钱穆的不与人对弈,怕也是一种孤傲吧,不屑与人争输赢。我便想起兰德之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素树点拨:人的一生,该在乎些什么,不该在乎些什么,我想,大师钱穆给出了我们最好的答案。生命短暂而珍贵,我们要在乎的是自己的品性、人格、学识以及心胸,而那些名利、输赢,以及面子则应该从心中除去。这类经典人物的素材很适合写成议论文,比如讨论“在乎与不在乎”的话题时,就很有说服力。
素材二:2014年12月17日,“新疆”博主爆料:日前,新疆库尔勒市一位年迈的拾荒老人携老伴来到一家商场,用积攒多年的零钱买了一枚/ 5 钻戒送给了老伴,感动了现场的很多人。老人说:“苦了一辈子,就想让老伴开心一下。”也许这就是浪漫,它不分年龄不分身份,它就是两个人相濡以沫相守到老。
素材点拨:在乎,没有尊贵与贫贱之分,倾尽所有,是至真的情。法国著名批评家布瓦罗说过,美与真是一致的,“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这类素材,要对所写的对象有着深入骨髓的爱恋,才能写出其形、其神、其真谛。行文的过程,运用素材,不仅要源于生活,寻找与之相媲美的“原型”,更要观察、筛选、提炼出其中的真味,做到耐看、耐品。
素材三:日寇占领上海后,想方设法让梅兰芳参加演出为“圣战”服务。虽然外界都知道梅兰芳在蓄须明志,但日寇岂肯放过他?为彻底挫败日寇的阴谋,梅兰芳想出了一个自伤的办法。他让夫人给自己打伤寒针,这样就能引起高烧。但日本人并不甘心,派军医到梅家来查看。军医号脉搏后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他并没有揭穿,而是对梅兰芳敬了个军礼说:“我非常崇拜梅先生,更敬重您的艺术和民族气节,请您好好养病。”他回去对上司说梅兰芳病得很厉害,起码得个一年半载的才能痊愈。对此,梅兰芳的母亲说:“我儿的人缘儿真是好啊,连小日本的军医都被他感动了。”抗战胜利那天,梅兰芳在楼上好长时间不下来。半个小时后下来了,却见他手里拿着把扇子,将脸捂了个严严实实,当走到大家的面前时,只听“啪”的一声脆响,扇子合了起来,众人定睛一看,嚯,胡子刮掉了!
1 对教材进行文化素材分析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选择教材作为研究对象能够直观的反映出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状况。考虑到教材作为文化载体具有直观性, 对其文化素材选材进行分类总结分析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 是研究教材中文化素材二次开发策略的基础及导向。
目前来说, 国内外文献中没有单独对教材中文化素材的分析进行过确切的研究。有关教材的分析与“二次开发”的学术研究一般比较多地是在“教材设计”, “教学设计”以及“教材改编”的专题下进行的。课程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从强调教材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1]以上变化, 表明课程意识向着深层发展, 为课程变革的实践指明了方向。美国学者波斯纳 (Posner) 曾提出“操作的课程”的概念, 它是由教师真正讲授的内容和传递给学生的内容组成, 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 信念和态度而解释的课程。[2]无论从教师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看, 还是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个性差异来看, 教师都不可能绝对忠实地传递课程内容, 而是对其进行增减和加工。而英语教材在使用过程中, 应该具有更多的开放性, 需要教师和学生建构它的课程意义。施瓦布 (J.Schwab) 指出, 课程由教师, 学生, 教材和环境四要素构成。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教材只有在成为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时, 只有满足特定学习情景的问题, 需要和兴趣时, 才有课程的意义。因此, 教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可以根据学习情景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取舍。”[3]英语教材的使用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教育情境, 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它就失去了意义。由此可见, 英语教材的“二次开发”其实是通过改变教材来适应情景, 从而填补教材的普适性和教学情景的独特性之间的鸿沟。Cunningsworth (1995) 也曾经提到, 英语教材取舍和调整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 有方法, 语言, 话题, 技能, 顺序和进度, 文化和插图等。Mc Grath (2002) 指出教师既要考虑到教材本身的内部结构, 又要重视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他建议英语教材的取舍和调整可以从语言, 情景, 内容, 文化和课程管理几方面。[4]这就为研究关于教材中文化素材的分析做了铺垫。以大学公共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教材为研究对象, 对其文化素材的选材进行宏观及微观分析, 并基于教材“二次开发”研究的理论基础, 挖掘其文化素材的内涵, 为教师教学设计理论提供文化导入的借鉴, 使教师的教学设计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 珍惜教材中文化内容的价值, 重视文化对语言教学的作用, 解构和重构教材。
2 对教材进行文化素材分析的方法——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1-4册) 为例
对文化素材的分析是研究教材中文化素材“二次开发”策略的基础, 主要可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通过文献研究, 在搜集、阅读了从图书馆和互联网上的文献资料基础上, 对现有涉及大学英语教材中文化素材分析的文献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 从中了解有关文化素材分析及“二次开发”的基本问题和研究现状, 确立研究框架。文本分析是研究文化素材选材的重点, 对教材文本内容的构成要素、结构和维度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旨在描述和揭示文本内容的真实状况, 挖掘文本的潜在意义。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1-4册) 为例, 笔者从文化素材选材的角度对该教材进行宏观及微观的分析, 对相关的内容及数据进行收集及整理, 并基于文化素材选材的相关理论, 以系统的、有利于线性分析的目录对其进行归整, 同时借用计算机软件以列表的形式将内容清晰的呈现。通过对《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从文化素材、教材处理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和课例探讨等方面的分析, 为进一步文化素材二次开发策略的研究提供具体的参照点。该研究中对教材进行的文化素材分析理论是基于Risager (1990) 等学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的目录法分析教材理论, 并结合Kilickaya (2004) 关于教材中文化素材分析标准及注意事项提出的建议, 最终以具体表格形式呈现的部分目录类别如下:
3 文化素材分析的结果及意义
通过上述方法对《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1-4册) 教材进行文本分析及整理后, 教材中文化素材的内容及数据在表格目录下一目了然, 例如:
教材中提到国家共25个, 重复提到次数最多的为美国, 其次是英国。提到的国家中, 亚洲国家只有日本, 韩国, 菲律宾, 越南, 泰国。关于国家中城市或地区的名字, 美国的最多, 提到过14个州名, 以及20多个城市或地区名。仅次其后的英国, 被提到的城市及地区名称不超过10个, 而中国的地名只提及北京, 上海, 拉萨及台湾。
教材提到的人物中, 著名人物绝大多数是西方欧美著名人物, 其中美国人数多达一半。英国, 法国, 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著名人物也有提及, 亚洲著名人物提及的数量最少。提到的普通人物种类繁多, 但属于美国的超过一半, 其余多数是欧洲各国普通人物, 属于亚洲的普通人物最少。提及的历史事件主要有二次大战以欧洲战场为主, 美国战争, 美国奴隶制度废除, 种族主义等, 并不涉及亚洲的重大历史事件。
在该教材中, 基于教材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只有听, 读和写, 并没有设计针对文化素材进行的讨论, 演讲及角色表演等交流型教学活动。教材虽然包含丰富的文化内容, 但并没有直观丰富的图表, 照片, 音频, 视频等形式的材料做辅助。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大多是以事实型材料的形式出现, 却并没有给出相应的背景信息, 比如文章出处, 发表时间, 作者姓名, 国籍等。教材中以虚构型材料形式出现的文化素材非常少。
从分析结果很容易看出, 该教材虽然涉及的文化内容丰富多样, 但仍然有许多需要补充及进一步挖掘的地方。教师可根据自身文化教学的要求, 策略性的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从而达到良好的文化教学效果。宏观清晰的文化素材分析结果将为教材的二次开发提供客观的理论基础。
4 结束语
从文化素材分析结果中, 教学者将能直观的认识教材中文化素材包含的内容, 分配的比例, 及呈现的形式, 进而更易于做出判断及调整, 在设计和二次开发教材内容时更能有的放矢, 从而达到更佳的文化教学效果。对教材中文化素材的分析是研究二次开发教材中文化素材的奠基石, 基于文化素材分析结果, 教学者可进一步研究二次开发教材中文化素材的策略。
摘要:为了满足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对教材的文化素材进行“二次开发”, 而客观有效的认识及分析文化素材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基础。该文从二次开发教材的角度出发, 探讨对教材进行文化素材分析的意义和方法, 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1-4册) 教材为例, 对其文化素材的选材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将对进一步研究文化素材的二次开发策略有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文化素材,二次开发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11) :71-72.
[2]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一以英语学科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4.
[3]张华, 石伟平, 马庆发.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275-284.
[4]俞红珍.英语教材的取舍和调整-——本质, 内容和方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5 (1) .
[5]Risager K.Cultural References in European Textbooks:An Eval uation of Recent Tendencies[M]//Buttjes D, Byram M.Mediating Languages and Cultures.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1990.
[6]Kilickaya F.Guidelines to Evaluate Cultural Content in Text books[J].In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2004 (12) .
[7]沈倩.英语教材二度开发的实践与研究一以《牛津英语》 (上海版) 教材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1.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诗经·大雅》
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
3.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点温暖。
——巴金
[诗句]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
3.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
——卢照邻
[素材积累]
1.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治疗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来看你。它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低智能动物尚且会感激别人的救助,人类难道不也应该有颗感恩的心吗?
2.那是在洛杉矶郊县一所旅馆的早晨,我正在大堂的餐厅里就餐,发现自己的右前方有三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写着什么。当问他们在做什么时,老大回答说正在写感谢信。他一副理所当然的神情让我满脸疑惑。我愣了一阵后追问道:“写给谁的?”“给妈妈!”我心中的疑团一个未解一个又生。“为什么?”我又问道。“我们每天都写,这是我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孩子回答。哪有每天都写感谢信的?真是不可思议!我凑过去看了一眼他们每人手下的那沓纸。老大在纸上写了八九行字,妹妹写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写了两三行。再细看其中的内容,却是诸如“路边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之类的简单句子。我心头一震。原来他们写的感谢信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他们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对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
3.一个小男孩儿送给母亲的礼物:走了很远的路,捡回来的一个小石头。
[思维点拨]
立意角度较多,范围很宽。可以理解为手段、方法、措施等。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路径多种多样,可以是意志品质(坚强、勇敢);情感态度(乐观、进取);心理素质(谨慎,自信);技巧方法(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等等。可以从个人成长角度谈,可以从国家民族集体角度谈,可以就某人某事具体谈,也可以宏观立论。可以谈选择路径、最好的路径、适合的路径、捷径、与众不同的路径、唯一的路径、独辟蹊径等等。总之,范围宽泛,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路、各展所能。
2.偏离题意的情况。
路径应指向某个目标,没有目标只谈路径,或只谈目标而不再顾及路径,视为偏离题意。尤其在谈路径的引申义时,应该紧扣题旨。将路,路途,路径分清楚。
3.重视材料的选择和分析。
选材新颖,叙述得当,分析合理,认识正确。可以用多个材料充分证明一个观点,也可以就某一材料作深刻具体分析。
4.重视语言表达
“烤白薯嘞——”门外响起卖烤白薯的叫卖声。
“是啊,我何不用这100元买个烤白薯,再让他找给我钱呢?”想到这儿,我冲出门外,来到卖烤白薯的人的面前,他身后留下的,是一个个又大又深的脚印。
“大叔,我买一个烤白薯。”我一边喘着粗气一边说。这时,我才看清他的相貌:只见他头上围着一条旧头巾,皱纹爬满了他的额头,粗浓的眉毛,黑黝黝的皮肤,生活的压力把他原本直挺的背压得弯了下来。看着他,不知怎么回事,一股同情从我的心底油然而生。我刚想把手中的假币递给他,手却不由自主地缩了回来。我该怎么办?是把手中的假币给他,还是……我犹豫不决……最终,我决定把假币留下。我缓缓地从口袋中摸出5元钱,递给他。待他找完钱给我后,我拿着烤白薯飞快地冲进了屋内,又一次陷入困惑。
“砰、砰、砰”的敲门声把我从困惑中拉回现实。
“爸爸,你回来啦!”我打开门。
“嗯。对了,女儿,我今天给你交学费的那100元呢?”爸爸问。
“在这儿。”我低着头,像犯了罪一般。我缓缓地把它递给爸爸。
“女儿,你还不知道吧,这是一张假币!幸好今天早上赶集时遇到老王,他把真相告诉了我,不然,这张假币还不知道要祸害多少人呢!”爸爸说。
是什么拯救了安德烈?又是什么使他获得了生存的勇气?既不是什么伟大的思想,也不是什么崇高的精神,而是俄罗斯的天空!天空与人世百态是相容又相对的,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终极性的东西。没有它,我们就会浑浑噩噩,就会缺少敬畏。当安德烈发现了他的“天空”的时候,他也就因此而获得了宁静与超越!这就是美的力量!
2.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选自川端康成《花未眠》)
一旦邂逅,引发内心美的感受,就不要轻易放弃思考。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冲淡。“一朵花也是好的”,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具有哲思的力量!
3. 河北有一首民歌,讲的是孟姜女哭倒了千里长城;“朋友,你见过黄河吗……”一首《黄河大合唱》激起了多少英雄儿女对祖国的赤诚之心;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又奏出了多少人心中的呐喊——我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则奏出了恋爱男女心中的纯情,使人听了如痴如醉。
这,是听觉美的力量。
4. 徐悲鸿的马为人耳熟能详,他的马给人以“遥看群息动,伫立待奔雷”之感,更有“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之平”之意味;被称为“神秘的微笑”的蒙娜丽莎,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梦幻般的妩媚微笑使多少人陶醉其中;凡高的自画像,则有“似诉平生不得志”之意;希腊神话的普罗旺斯则是英俊潇洒,风度翩翩,迷倒众多女神;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通过健美的肌肉线条,凝聚的目光传达着作者对这位英勇少年的赞美。
这,是视觉美的力量。
5. “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战士”高铁成、“最美雷锋传人”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阿婆”陈贤妹、“最美护士姐”万永平、“最美清洁工”李成友、“最美农民工”王俊旺等中国“最美人物”,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爱与希望。我们在感动,我们更要行动,我们要让生活充满“最美”的阳光,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这,是人性美的力量。
6. 关于“美”的名言警句:
美是比任何推荐都更好的推荐信。
——亚里士多德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柏拉图
富有生机就是美。
——威·布来克
美是奇异的。它是艺术家从世界的喧嚣和他自身灵魂的磨难中铸造出来的东西。
——毛姆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
——契诃夫
美会在凝视者的眼睛里。
——刘·华莱士
美!这是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
——儒贝尔
一、音乐教育学理论在开发以传统音乐为素材教学的方法讨论
(一) 柯达伊教学法中关于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阐释
运用音乐教育学理论将传统音乐发扬光大, 不只是中国人的想法, 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匈牙利作曲家佐尔坦·柯达伊就做出了伟大的尝试。他在吸收其他教育学家的教育观点后, 和他的同事创立的“柯达伊教学法”享誉世界。并对中国的音乐教育界也产生很大影响。
柯达伊在他的教学法中提到柯达伊教学法:能够进行语言读写的人, 他们也有能力进行音乐的读写 (P83, 21世纪的音乐教学) 。音乐不是少数人的权利, 而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的资源。科学的不断进步, 人们在工作之后的时间用音乐来丰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研究表明, 音乐可以使潜意识和意识有效的结合, 提高人解决问题的效率。中国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更是我们受用不尽的宝库。我们要让每个孩子会唱自己家乡的歌。柯达伊:想要获得最有效的音乐教育, 则必须从幼小的孩童抓起 (P84, 21世纪的音乐教学)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 是明天的太阳。我们要想使传统音乐发扬光大, 光靠个别学者的努力, 国家的保护还是明显无力和不足。我们因该发动更广大的力量群体。从幼小的孩童抓起, 让孩子们在小时候就接受良好的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从会唱, 会跳到了解中国的传统音乐再到创作传统音乐, 这才是传统音乐继承和保护的直接有效途径。也是传统音乐文化的希望。
我们与柯达伊的音乐训练目标是相同的,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熟悉他们的音乐遗产, 我们自己的语言, 和我们的传统音乐。
(二) 来自美国音乐教学理念——体验音乐的启示
“音乐是一种体验, 这种体验式令人愉快的、实实在在的, 它充满情感, 富于理性” (P3体验音乐) 。“关于艺术, 我们有很多体验都是草率和肤浅的, 只有在我们真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艺术作品的质量上, 我们才能发觉艺术作品的全部含义, 从而有所反应”。 (P3体验音乐) 。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 研究者确定的是“理解”和“反应”是最终的目标。
学生不仅仅是课堂音乐的参与者, 更是课堂音乐的创造者, 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 体验音乐, 创造音乐, 不用固定性、唯一性的标准来评判学生创造出来的音乐是对是错, 体验音乐教学更关注的是, 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创造的能力。
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应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调动起来, 关注学生参与课堂的能力。教学活动的评判标准多养化。使学生参与、体验、创作, 真正融入到传统音乐文化中去。
二、有效传承对教育者所应具有素质和技能的分析研究
作为传承者的教师, 是传承工作的关键人物。更有效地传承才能使好的教学理念发挥到淋漓尽致。作为传承的关键人物教师在传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本人的素质和业务能力, 直接影响到传承效果。我们要对如何能更好的完成传承工作进行论述, 还要对具有较好完成传承工作的教师应该完善的方向进行论述。
(一) 完美独立的人格是优秀教师个人素质的核心要求
音乐教师做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 在工作时应保持轻松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这样才能影响课堂气氛。使课堂气氛高涨,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从而更加投入到音乐课堂和音乐活动中来。在热烈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并加深喜爱。
音乐虽然不是生产力的学科。学好音乐不能让孩子的数学得100分。在很多学校音乐课堂被“有用”的学科偷用。这是现实问题。音乐教师在面对这样事情的时候, 首先要坚持自己的音乐课堂是你自己的阵地, 不能轻易的妥协。要知道每个音乐教师都肩负着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要自信的面对教师同事。更要自信的面对你的学生, 要让学生知道, 每一门课程的设立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不是可以被取代的。音乐课堂也是如此。教师的自信影响学生, 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坚定的加入到音乐课程和音乐活动中来。
包容是每个教师需要具有的素质。教师不可能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加入到自己的阵营中来。这是人性的必然。具有传承能力的优秀教师首先应具有的素质就是包容。包容那些不喜欢这节课的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学生、影响课堂纪律的学生。在包容的同时要想策略让这些学生融入到音乐课堂, 让他们喜爱上音乐课堂。这是只有一个成功的传承者才可以做到的。在讲授音乐课程的时候, 动静结合, 收放自如。既能让学习气氛马上高涨, 也能让学生安静听讲。让学生很自然的加入到学习中来, 也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聆听。这是一个成功的教师, 对课堂完美掌控能力的体现。
(二) 较强的专业水平及综合教学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具特色
1.熟练的掌握并运用传统音乐文化知识
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者, 应熟练的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用音乐教育学的知识对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元素进行解读, 而不单纯照本宣科的讲解和介绍。
2.完美结合多种不同教学方法
柯达伊教学中关于传统音乐教学的启示, 奥尔夫教学中运用节奏的变化, 启发学生主动的参与创作。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等等教学法的综合使用, 使课堂传承教学更具新鲜感和多样化。
3.准确把握儿童心理需求
儿童心理包括对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喜欢的上课方式、感兴趣的内容。将学生兴奋时间和疲倦时间掌握好, 更有效地利用不同时间段, 做不同的调节, 时课堂保持良好状态。
4.具有自主创作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中运用节奏的不断变化及拉尔克罗兹体态律动, 及时的反思及自我评价
三、音乐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对小学生心理研究
年龄6、7岁到11、12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进入到小学接受教育, 我们将之称为学龄初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告别幼儿期进入到童年期, 心理特点与幼儿时期有显著差别。
(一)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是大脑结构与机能得到突出的发展, 神经系统也进一步完善。这一时期是儿童增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 (包括听觉、视觉) 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P14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 。低年级儿童擅长具体形象记忆, 高年级时抽象记忆得到了发展, 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想象力随年龄的增长逐年增加。注意力仍然是无意注意占据主导地位, 有意记忆逐年增强。情绪表现形式从外显转为内隐。
(二) 小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
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这一时期的小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写实阶段”。7~9岁的儿童正处在写实阶段的高峰时期, 这一时期他们对任何艺术作品都以像还是不像的刻板标准来评价;第二阶段:9~13岁, 他们才能逐步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艺术作品, 并形成对风格、表现性等审美特性的知觉敏感性。
(三) 小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发展特点
舒特-戴森和加布埃尔对小学生随着年龄增长音乐学习能力的阶段性进行了论述:“7~9岁, 有鉴赏协和与不协和之和音的能力;8~9岁, 在歌唱及演奏乐器时, 节奏感较过去好;9~10岁, 节奏、旋律的记忆改善了, 逐步具有韵律感;10~11岁, 和声观念建立, 对音乐的优美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和判断能力”。 (P142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
四、再诠释“参与-感知”“参与-体验”“参与-创作”三位一体教学让传统音乐的课堂生动起来——基于对传承者和被传承者分析基础上重新诠释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对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和柯达伊教学法的研究, 结合来自美国音乐教育的理念。我提出“参与-感受”的音乐课堂教学理念。基于对传承者所应具有能力的要求和对被传承者心理特点的分析, 我们提出:
1.“参与—感知”——让音乐形象具体、生动的展示在被传承者面前
由于小学生仍然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思维方式仍然是具体思维, 审美心理特点停留在“写实”阶段。传统音乐素材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能得到最好的效果。如, 讲授“船渔号子”, 把反映船渔号子的图片或影像资料开门见山的展示在学生面前。
2.“参与—体验”——让传统音乐的课堂“活”起来
直观的展示是教学的常见手段, 在直观展示之后,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讲授“船渔号子”的课程, 老师在直观的展示了什么是船渔号子并做介绍后, 让男女同学混合分成两组。这时教师把一根粗的绳子绑在树上, 一组同学模仿拉纤的动作用力拉绳子, 另一组同学喊口号。然后两组再互换。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什么是船渔号子, 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船渔号子的功能和用途
3.“参与-创作”——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同样还是因为小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审美心理也是由写实向审美心理发展, 想象力也是在不断丰富的过程。教师能顺利完成引导学深入思考的工作。在教师展示船渔号子和让学生扮演了船渔号子后, 教师讲授船渔号子的节奏特点、重音等知识, 并把学生组织起来站成一个圆圈, 教师在中间, 教师喊节奏, 学生在重音处拍手或跺脚, 然后再加快速度。最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
4.总结教学
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创作这三个过程的学习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有深的直观印象。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 加深学生的印象, 深入理解。至此一节以传统音乐为主要内容的音乐课程结束。
五、实践:三位一体教学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以“船渔号子”为例, 设计一堂音乐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什么劳动号子, 和劳动号子的演唱形式
2.让学生参与体验“劳动号子”的表演
3.让学生体验劳动号子的节奏, 通过游戏让学生学会并自主创作
教学过程:
首先, 将学生带到操场, 将男生和女生混合分成AB两组, 围坐一圈。 (目的吸引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心中充满好奇。)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船渔号子”。
教师:船渔号子是在伴随有水的劳动所使用的音乐, 具有典型的节奏特征。船渔号子的节奏目的是为让劳动者统一步伐, 更好地完成工作。
教师展示准备好的图片, 让学生看到反映船渔号子的图片。 (教师把道具拴在树上, 学生好奇的目光在研究教师的目的)
教师:首先让我们来听一下“船渔号子”听听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现在跟老师念一下“船渔号子”的节奏, 大家跟老师一起念, 看看我们念的像不像。
教师起头, 学生跟着教师大声念节奏。教师挥手示意大家停下来。
教师:好!现在请A组同学起立。A组同学每个人拉住拴在树上的绳子, 所有人向树的反方向用力。 (这时没有口号, 学生的力量很分散)
教师示意:现在A组同学停下来。
教师:我们请B组同学跟老师一起给A组同学喊口号。请A组同学在老师喊“嘿呦的时候保持力量, 喊道“嘿!”“嘿!”的时候向前一起用力。
(这次A组同学听B组的口令, 动作一致, 力量整齐。B组同学跃跃欲试。两组互换)
教师:现在两组同学都感受到了什么是船渔号子, 现在请两组同学站成一个圈, 跟老师念黑板上船渔号子的节奏。
(全体同学起立, 跟老师一起念唱船渔号子的节奏)
A哒哒 哒 哒
B哒哒 哒哒
C嘿呦 嘿 嘿
D嘿呦 嘿呦
教师:现在同学们跟老师在念到A组第一个哒的时候一起拍手, 念到每组C组第一个嘿的时候一起跺脚。我先来示范一下。 (教师示范)
教师:两组学生跟我一起来做。
(学生一开始的时候会犯错, 然后就进行的很顺利, 学生很兴奋)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改变, 每三个人一组进行表演 (学生活动准备, 并表演) 。
教学总结:
1.我们学会了什么是“船渔号子”
2.我们参与体验了船渔号子的表演过程
3.我们掌握了船渔号子的节奏特点
4.同学们还改变了船渔号子的节奏并进行了表演
相信通过这次课的学习, 同学们一定不会忘记什么时候船渔号子。什么样的节奏是属于船渔号子的。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10.
[2]周青青.中国民歌.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 12.
[3]江明悙.汉族民歌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2, 12.
[4]洛伊丝.乔克希, 罗伯特.埃布拉姆森, 埃冯.吉莱斯皮耶, 大卫.伍兹, 弗朗克.约克.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9.
[5]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验音乐——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9, 9.
[6]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4.
2、刚刚学骑自行车的人骑车上街,心里特别紧张,怕撞到别人,心理紧张,默念“别撞上,别撞上”,可结果却偏偏撞上。参加重大考试,告诉自己“别紧张,别紧张”,可往往是脑中一片空白……坚持心理上积极的自我暗示,对个人获得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3、例如,星期天,你本来约好和朋友出去玩,可是早晨起来往窗外一看,下雨了。这时候,你怎么想?你也许想:糟糕!下雨天,哪儿也去不成了,闷在家里真没劲……;如果你想:下雨了,也好,今天在家里好好读读书,听听音乐……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境遇,既不是一无所有,一切糟糕管理培训;也不是什么都好,事事如意。这种一般的境遇相当于“半杯咖啡”。你面对这半杯咖啡,心里产生什么念头呢?消极的`自我暗示是为少了半杯而不高兴,情绪消沉;而积极的自我暗示是庆幸自己已经获得了半杯咖啡,那就好好享用,因而情绪振作,行动积极。
所以,紧张的时候默默鼓励一下自己“我很棒,我是最好的,我有比其他人优秀的地方,我某某方面做得比较好”等等,真的会有用地哦!
4、死刑犯的自我暗示
有一个死刑犯,当他被绑起来,蒙上眼睛後,有人在他的旁边对他说,你要接受的刑罚是缺血死亡,然後用叶子在他的手腕上轻轻划了一下,当然,这不可能造成任何伤口。这个犯人的手腕旁边,有一个容器向下‘啪嗒,啪嗒’滴著水,一天後,这个犯人果然死掉了,解剖他的尸体,果然就是缺血而死,但事实上他并没有出过血。原因就是他经过了暗示後,以为自己的动脉已被割开,那水滴声就是自己血滴下的声音,在这样的自我暗示下,他竟然真的死了,并且表现出缺血的症状。
5、一位工人下班后被锁在“冷库”里,第二天被人们发现时已冻死了,而令人惊奇的是,那天根本就没通电,冷库里只是常温!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但能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还能影响到人体的生理机能。因此,消极的暗示能扰乱人的心理、行为以及人体的生理机能;而积极的暗能起到增进和改善的作用。
6、心理暗示的影响
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影响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一个人进行决策和判断的心理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实,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这样的决定和判断,我们称其为“主见”。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这样一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
但是,外来影响空间的存在、以及易受暗示的机会,并不等于一定会受到暗示。暗示的成功,还需要一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受暗示者,必须存在着针对外来的暗示者的自卑——觉得自己不如暗示者、觉得暗示者比自己高明、自己应该向其讨教、自己必须接受他的判断、自己必须接受暗示者的影响。其实,这样的暗示作用,在本质上,就是用自认为比自己强的别人的智慧、代替或者干脆取代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当然,这样的自卑、自贬,以及对于暗示者的崇拜和能力的夸大,很少能被受暗示者意识到,这些心理过程通常都发生在潜意识。所以,暗示作用通常都发生在不知不觉中。
而且,我们会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种对于自主判断的部分放弃,是有一定适应意义的,这可以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面,这种积极作用的前提,就是一个人必须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表面上看,有些积极暗示似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实,积极暗示对于被暗示者的作用,就象是“画龙点睛”。比如,如果一名运动员的成绩已经非常接近世界记录了,这时候,他非常敬佩的恩师在旁边轻轻暗示到:“你能行,你一定能得第一!”,正是这一暗示,激发了他全部的潜能,使他在比赛中真的得了第一。这样的积极暗示,起到的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相反,一个末流运动员,由于实力有限,即使暗示做得再完美、效果再佳,也难以创造奇迹。
心理暗示也有非常消极的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纵、控制,成为别人或异端邪说的受害者。心理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个人的自我非常虚弱、幼稚的话,这个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和统治。这种人的人格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倾向,甚至可以说,在这些人的潜意识中,就存在着接受暗示、接受控制、接受操纵的渴望和需要。由于这些人自身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和不安全感,他们的内心往往会通过幻想作用,制造各种神话,幻想着有法力无边的神,可以接管他们、主宰他们的命运、为他们带来好运。这样的心态往往和外来的暗示一拍即合,就如同存在着默契。
所以,那些没有主见的人,那些人云亦云的人、那些依赖性比较强的人、那些比较幼稚的人、那些患了病或者遭受了精神打击的人,往往容易成为接受不良暗示的群体中的一员。这些人更愿意相信各种灾难或神奇力量、神奇效果的迷信传言。而造神者或者制造各种迷信传奇者本人,要么就是深谙人性弱点的超级骗子、要么就是骗人、骗己的精神变态者,具有因为变态而畸形发展的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的艺术。造神者和需要“神”来接管和奴役的群体,是一对相互需要的病态心理互补综合体。两种需要汇合到一起,就形成各种迷信现象滋生的土壤和环境。此时,不良的消极暗示,就能大行其道了。
由于暗示作用的人格基础是脆弱的,暗示作用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虚假的幻想之上,所以,暗示作用总是面临着失效的危险,那些寻求暗示来支撑自己的人,不得不频繁变换顶礼膜拜的对象。所以,那些信誓旦旦地宣称相信某种功法的人,可以在某一天又突然对其大肆攻击,转而投在另一种神奇功法的脚下。我们可以断言,容易接受暗示的人,从来就不是某种真正的信仰或宗教的虔诚的信仰者,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真正主见、他们不是自己的主人,什么神奇、什么能满足他们的依赖需要、什么流行,他们就会信仰什么。由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这么多年来,没有一种所谓的“神奇功法”真正得以流传,它们几乎都是短命的。因为制造“神奇功法”的人和他们的追随者们,本身的人格就不成熟、不稳定,当然也就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更谈不上有什么坚定不移的信仰了。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少数民族语言,兴趣,文化遗产保护
新闻传播学对全人类全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近些年来对少数民族题材也加以报道, 但一般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计划生育、交通运输、生产和生活、科技工作、风俗习惯等方面。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的教学与教育主要集中在对汉族文化传播与研究、对汉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题材上。对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现状的关注和使用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现状及其使用尚未引起应有的兴趣和重视, 这主要是因为偏见和语言不通而造成的隔阂, 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随着针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风俗的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的较好较快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必将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的教学、教育和学术研究必须紧跟这一势头。
一、实现交叉科学的整合功能与综合价值
从少数民族语言的特殊性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交叉科学的发展和运用, 寻找其综合性的实用价值。少数民族语言有特殊的本质和审美功能, 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题材揉合在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和教育中,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新鲜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促进新闻传播学教学与教育, 能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与教育, 能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能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豪感, 促进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少数民族语言各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百花齐放, 多姿多彩, 与汉语异同并存, 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和特殊性。本文笔者长期在渝东南、湘西北、黔东北、鄂西南、黔西北、渝南、黔北等地区田野调查研究, 结合别的学者对其它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和文献研读加以对比可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土家语支 (湘西北, 渝东南, 鄂西南, 川北) 、羌语支等以“主语+宾语+谓语”结构为特色, 而现代汉语是“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形式, 这是很多非语言学专业的现代大学生不知道的特殊语法现象, 这甚至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使用。如果在报道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语言或汉语现状时不注意到这些特殊地方, 就会闹笑话, 犯错误, 使人哭笑不得, 甚至造成损失。很多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不同还在于词序位置不同, 例如优诺语中是Kjau13 (朵) pn13 (花) no22 (这) tshun35 (红) , 直译成现代汉语是“朵花这红”。又如在湘西北、渝东南土家语“生地、荒地”为li55xo55, 直译为“地生”;“长舌, 多嘴”为ji33la55γщe21, 直译为“舌长, 嘴多”;“小气”为mщe21suan53, 直译为“肚量小, 气量小”;“好吃”为ka35tsha35, 直译为“吃好”;“好看”为pa53tsha35, 直译为“看好”。笔者在渝东南、湘西北、鄂西南调查的材料与此相同。又如湘鄂渝黔川土家语称呼“奶奶”为“阿妈”、“把把”、“婆婆”, 称“弟弟”为“佬佬”, 称“吃肉”为“肉吃”、“吃嘎嘎”, 称“眼睛花”为“罗布花”, 称“溢水孔”为“冒水孔”, 吃“失去知觉失去感知”为“木打木煞”, 木, 是土家语, 含义为“呆子”, 秀山县“宋农”含义为“鱼 (类) 养 (殖) ”……苗族语言称“感谢”为“拿威”等, 主要是历史因素、文化传统及多民族语言影响造成, 是土家族、苗族和汉族等民族在历史上长期复杂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语言文化形象。新闻传播学专业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方言题材, 让他们看到不同民族语言从各个独特角度展示出语言和文化的多姿多彩, 这是新闻传播学应该涉及到的领域, 否则就是不完整、不科学的态度和做法。
二、方法的相通与借鉴
少数民族语言田野调查研究法、文献研读法、实验法、比较研究法、统计研究法、学科系统研究法等方法很有用, 新闻传播学研究、教学与教育可进行借鉴和利用。消极被动的新闻传播话语特点是把材料直截了当地叙述出来, 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式和写作框架, 缺乏审美优势。补救的方法是把语言学诸多方法加以利用, 形成科学优势互补的机制, 产生交叉科学的强大调适作用, 实现语言学和新闻传播双赢。一些新闻工作者近年来深入基层, 深入文物考古现场采访, 运用民族学和语言学方法, 获得珍贵的新闻素材, 运用统计学方法作科学处理, 平时研读大量文献, 借鉴前人观点、材料和论证方法, 运用学科系统的研究法, 结合实验结论, 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和评述, 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权威人士。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如能采取民族语言学诸多方法, 作为参与者和观察者介入社会实践, 必将获取大量的第一手新闻素材, 产生强大的知识效应, 从巨大的民族语言文化矿山中铸成巨大的智慧能量。不同学科间本来就有相通处, 在新闻传播学教学和教育中运用民俗学和语言学诸多原理与方法, 实现它们间的返璞归真和时空大融合。笔者十几年来长期在渝湘鄂黔调查研究, 获得很多素材, 验证了苗族三大方言间的较大差异, 发现了三大方言之间的历史联系。笔者在重庆市綦江区苗族村寨实地调查研究, 系统地调查记录了大量苗语和风俗习惯材料, 与湘西北、黔东北、鄂西南、渝东南有很多相同点, 笔者在黔西北调查研究苗族语言文化, 发现它与綦江苗族的相同点更多, 我在指导新闻传播学本科生学年论文中运用了相关材料和观点, 效果较显著。新闻传播学要求研究对象的真实性、典型性和新颖性, 这也是当代少数民族语言学的要求, 在新闻传播学和语言学教学中必须予以强调。
三、语言规范化的共同标准与要求
新闻传播要求媒体语言和新闻语言都必须遵守《中国语言文字法》, 符合现代汉语 (或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字) 规范语法的要求, 以规范化的语言文字实现大众传媒终极目标, 在法律、传播效果、新闻功能等方面构成有益的共同轨道, 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保护语言资源, 使新闻传播媒体受众数量增多, 媒体影响力加大,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这与语言学要求紧密扣合。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间有差异, 但在遵守语言规范上相同, 新闻传播隐性规范和显性规范都是语言学努力实现的目标。但“目前新闻媒体语言使用错误太多, 尤其是网络普及以来, 人们对规范语言文字的印象越来越模糊, 一些语言学家和国家有关机构不得不一再强调规范语言文字工作的必要性。”现在高等院校不少学生流连于网络交流, 很多人写错别字, 生造网络语言文字, 标点符号不规范, 书面文字无标点符号, 手写文字丑陋, 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使用大倒退, 这是语言文字教学教育的失误, 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与教育必须引起重视, 下大力气加以挽救, 学生必须下大力改正错误, 否则就是失职。
参考文献
[1]毛宗武、李云兵《优诺语研究》, 民族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1版, P113
[2]陈康《土家语研究》, 中央民族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P33
[3]汪增阳《黔江方言初探》,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老人,他们或睿智,或慈爱,或幽默,或有着更多让你备受感染的性格和品性。
请以“家族老人”为主题,写一段你与你家庭或家族中那位老人鲜为人知的真情故事。题目自拟,记叙文描写中要能“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场面”,不少于800字。
【名师题解】
题目限定了主题“家族老人”,对我们在如何珍惜亲情、关注老人,给他们以同等的爱的回报等问题上会有所启示。题目同时限定了文体,要求我们围绕“家族老人”,以写人为主,或者以叙事为主。
如果以写人为主构思全文的话,可以写家族中的某一个老人,并以他为主,我和其他人物为辅,在人物的活动中再现老人的品性或遭遇。
如果以叙事为主的话,涉及的人物只是一个故事的要素,不必作重点刻画,而所叙之事,可以是一个片段、一个事件,也可以是连贯之事。如何取材,要看事件对我和老人影响的意义大小。
为了更好地表现所写人物,写作时有必要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的场面。一般运用以下两种方法:
1.视听并用,点面结合。描述生活画面,一方面要善于抓住情景特征,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描写全景,包括背景、人物活动及自我感受;另一方面要选择典型镜头,具体描写神态、行为、语言、心理等特点。这样,有面有点,才能写出气氛和情感,生动地再现生活。
2.动静结合,以动为主。描写生活画面时注意动静结合,或以动显静,或以静示动,就会大大增强描述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更应当以“动”为主,力求通过特定环境中场景的转换、行为的变化和事物的发展等动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揭示事物的现实意义。
【推荐素材】
素材一:很多民族把乌鸦当做神鸟,比如彝族人,他们自己的日子过得再苦,只要自己碗里有吃的,必会从碗里拨一些食物给乌鸦吃。因为乌鸦反哺,懂得感恩。乌鸦,这种遭人嫌恶登不了大雅之堂、入不了水墨丹青的小鸟,却拥有一种真正的值得我们人类普遍称道的美德——养老、爱老,在养老、敬老方面堪称动物中的楷模,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
素材点拨:“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动物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我们要善于从它们身上发现、感悟并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使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反哺情结”,能够成为一种义无反顾的力量。
素材二:身穿发旧的衬衫,敞着胸膛,脚蹬黑色布鞋,一双干瘦如柴黑兮兮的手,捧着四捆全是一元的人民币……这个近日出现在西安市公安局莲湖分局大莲花池派出所值班室门前的老人叫史秉文,今年83岁。昨日上午,他在捡拾废品时,从垃圾桶里翻出了4000元,交给了民警寻找失主。尽管4000元老人可能要捡好几个月废品才能攒够,但老人却没有据为己有,只是反复地说:“不是咱的钱,不能要!不能要!”
素材点拨:曾几何时,人们都纷纷抱怨“老人变坏了”,然而,真的如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身边的大多数老人依然和蔼可亲,依然淳朴善良。他们中还不乏很多像史秉文这样的老人,他们善良而仗义,他们的言行一次次让我们感动与敬佩。
素材三:日前在美国,一位90岁老奶奶贝丝为给自己庆生,在教练陪伴下,搭飞机从4800多米高空纵身跃下。尽管风力较大,老人在着陆时摔了个跟头,但她仍神情自若,完成挑战。她说,不介意在95岁生日时再玩一回。
素材点拨:我们常说,再不疯狂就老了。可这位贝丝奶奶的故事却告诉我们:即便老了,也一样可以疯狂。“年轻”与“老”有时候并不是差在年龄上,而是体现在心态上。只要拥有一颗积极乐观、阳光明媚的心,那我们就会永远年轻,永远不老。
【以乐观为话题的作文的素材】推荐阅读:
以坚强乐观为话题的作文11-01
乐观的话题作文600字06-02
以平庸为话题的高考作文素材10-27
以回忆为话题的600字初中作文素材09-11
以勇气为话题的中考素材积累06-19
以公平为话题的高考写作素材10-20
以幸福为话题的中考经典素材12-14
以做人要乐观为作文600字07-15
关于做人要乐观600字话题作文10-15
乐观的作文素材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