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组织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研究组织(共12篇)

教学研究组织 篇1

现代教学组织管理,是以构建高效能的教学管理组织为其前提条件的。现代教学管理组织,是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班级授课制的出现,现代学校的产生而逐渐构建起来的。现代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推动和促进了教学组织管理的发展和完善。现代教学管理组织,作为现代教学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学管理者所运用,并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管理组织的特征

教学管理组织,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专门性组织,并不是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近代学校教育产生和发展的产物和结果。严格地说,现代教学管理组织是随着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班级授课制的出现和现代学校的产生而逐渐构建起来的。作为教学管理组织,从它构建的那一天起,就既是静态的组织机体,又是动态的管理职能,是两者对立统一的集合体。从静态看,教学管理组织是一个根据一定学校的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机体;是不断循环的教学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和保证。从动态看,教学管理组织反映了教学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围绕一定学校的教学目标建立组织机构,对组织中的全体人员安置职位,明确职责和职权,规定管理体制及信息交流等一系列管理职能,使之在实施教学目标的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效益。据此,我们认为教学管理组织,就是按照一定学校的教学目标,运用组织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进行动态管理的一种专门性社会组织。

教学管理组织与其它社会管理组织相比,既有相同于一般社会管理组织的普遍性,又有不同于一般社会管理组织的特殊性。就其特殊性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的永恒性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管理组织。但从总体上来看,它们大都是一个历史范畴,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又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消亡。而教学管理组织则不然,自从它产生以后,就为人类社会所必需。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教学管理组织就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人类自身的繁衍和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教育培养人的职能作用。教育的永恒性,决定了教学管理组织存在的永恒性。

2.自身的教育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行使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专门的管理职能,以保证所要控制的某种活动得以正常进行。而教学管理组织的产生和发展,除了必须行使教学方面的管理职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外,还必须发挥它的教育功能。这是因为学校里特别是中小学里的一切,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会对青少年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教学管理组织当然也不可能例外。不仅如此,教学管理组织自身的教育性,要比其它因素直接和明显得多。

3.结构的简明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特别是复杂的社会管理组织,其结构往往是大幅度和多层次性的。而教学管理组织,特别是本章所要着重研究的中小学教学管理组织,在其结构上则就要简单明了得多。一般情况下,它仅有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组)和教师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所管辖的人员也都比较有限,因而具有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小的特点。

4.沟通的精神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往往是围绕着一定群体的物质利益而展开各种各样的管理活动的,因而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往往带有明显的物质性。而教学管理组织虽然也可能服务和服从于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就其内部而言,不管哪一个层次,哪一类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都是围绕着“传道、授业、解惑”进行的,因而带有鲜明的精神性或者说非物质性的.特点。这种信息沟通的非物质性,使教学管理组织自身的纯洁,有了较为可靠的保证。

5.建制的灵活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特别是官方的社会管理组织,它的产生和发展一般都有严格的规定,从上到下也往往有固定的模式,在其建制上常常是大同小异。教学管理组织的建制,虽然也有一定的原则和规范,但适应教学管理的需要是其核心的要求。不要说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在其建制上可以有所不同;就是相同类型相同规模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在其建制上也可以有所不同。这在教育管理体制特别是学校内部管理制改革以后,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学管理组织建制的灵活性,带来了教学组织管理的有效性。

二、教学管理组织构建的意义

如前所述,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实施教学组织管理的前提条件。如果离开了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及其作用的发挥,教学组织管理就会走入死胡同。由此可见,构建教学管理组织,对于教学组织管理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组织调配教学人员,形成合理结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教学组织管理系统化的需要

教学组织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教学线的所有人员组织起来,纳入一定的组织系统之中,并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构建和依靠教学管理组织。这是因为,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的过程,也就是组织和调配教学人员的过程,也就是把不同性质的教学人员安置在不同的教学岗位上的过程,也就是把各类教学人员纳入组织系统之中并形成合理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根据教学的不同需要发挥不同教学人员不同作用并形成合力的过程。这就是说,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的过程,也就是实施教学组织管理的过程,它们之间具有内在同一性。

2.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建立健全教学网络,疏通联系渠道,做到上下沟通,左右协作,实现教学组织管理科学化的过程

教学组织管理,离不开教学管理组织内外的信息沟通。教学组织管理的信息沟通,当然不能排斥非正式渠道非组织系统的沟通,但在实际工作中,起着主要作用。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正式渠道组织系统的沟通。这就是说,要使教学组织管理的信息沟通顺畅、快捷、准确、有效,就必须构建和依靠教学管理组织,以建立键全教学网络,疏通联系渠道,从而实现上下贯通,左右协调,保证思想认识和行动步调上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教学组织管理的优势,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使之逐步走上科学化的轨道。

3.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分解实施教学目标,明确落实职责,做到各行其权,各尽其责,实现教学组织管理规范化的需要

教学组织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和实现教学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合格人才。要实现这个目的,有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其中首先是必须把教学总目标具体化,并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和个人,从而使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明确各自在实施和实现教学目标中,各有哪些权力,应负多少责任,做到各行其权,各负其责,避免权力争夺和责任推诿现象的发生。做好这项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这是因为,只有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才能使教学的目标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成为可能,并明确落实各种职责,使教学组织管理具有规范化的操作程序。

三、教学组织管理的内涵

根据组织管理的一般要求,我们可以对教学组织管理作一简要的界定:教学组织管理是指根据教学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组织,并在组织内部划分一定的层级,设置一定的职位,配备一定的人员,赋予一定的权力,落实一定的职责;同时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根本目的,来确定教学管理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隶属关系和横向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从而使教学管理组织的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促使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简单地说,教学组织管理,就是构建教学管理组织,并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以保证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过程。

从上述教学组织管理内涵的界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组织管理与教学管理组织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管理组织是教学组织管理得以须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教学组织管理是教学管理组织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教学组织管理如果离开了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及作用的发挥,它的发展就会走进死胡同。同样,教学管理组织如果不用来进行教学组织管理,那么它的存在就是没有必要的了。因此,教学组织管理与教学管理组织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研究教学组织管理不能不着重探讨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等问题。

教学研究组织 篇2

一、组织行为学重要理论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 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 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 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组织行为学跨越了多个学科, 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指导价值。在合班教学实践中学习组织行为学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管理,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 增强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合班教学所带来的问题

目前在大合班教学中, 课堂教学仍主要沿袭着教师讲解为主导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方式。课堂人数的增加势必使得这种教师角色的独角化、学生学习的惰性依赖授课模式不仅难以改变, 而且还会带来其他相关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 学生注意力容易不集中, 缺乏参与积极性;第二, 学生水平差异大, 教师不能顾及每个同学;第三, 不便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其主要原因在于:1、合班授课意味着很多学生可以离老师更远, 这对于课堂懒散的学习者而言, 更缺少紧张或压力感, 进而也容易分散课堂注意力。2、听课人数的增加使那些基础较弱、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更难以融人课堂学习之中, 甚至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低。3、学生人数的增加使老师很难具体了解学生,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很难顾全更多个体需要。

三、合班教学课堂组织策略研究

从组织行为学和组织心理学角度来看, 上述现象具有其普遍性, 因此合班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在课堂组织策略方面作出调整: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 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某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属于讨论式或主体性教学模式,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揭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的方案, 互相评价方案, 以开拓思路、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在授课中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围绕专题进行讨论, 将案例的背景资料引入课堂, 通过运用课程内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讨论, 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组织处理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团队学习

采用团队学习的方式, 以学习小组的表现作为评价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分基础。具体来说, 可以把学生分成3-5人的小组, 要求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指定任务分析, 同时要求学生进行组内工作分工, 每人承担一项独立的工作, 每个小组完成任务分析, 提交PPT和分析报告, 并进行课堂答疑。教师根据小组分析报告和课堂答疑情况给予团队基本分, 然后再根据每个人的表现酌情进行加减分。因此, 只有小组的团队成绩高, 每个成员的分数才能高。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增强每位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同时还能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实际上, 团队学习不仅限于课文分析, 在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以及课后作业的实践调查等方面, 学生都可以团队方式进行学习。

3、角色扮演

采用角色扮演模拟训练法, 由学生扮演某种任务的角色, 要求扮演的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认知自发地投入, 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所扮演角色的感受与行为。采用角色扮演法时, 扮演角色的学生数量有限, 其余学生则要求在一边仔细观察, 对角色扮演者的表现用“观察记录表”方式, 对其语言表达、姿势、手势、表情等项目进行评估, 以达到教学的效果。通过角色扮演, 一方面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角度去分析人们在现实工作中该怎样说和做;另一方面轻松的课堂氛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

综上所述, 为了有效地避免合班教学所带来的问题, 必须开拓新思路、尝试新方法, 而借鉴组织行为学的目标管理理论、团队精神和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导合班教学课堂组织, 则能够突破当下合班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从而有效提高合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Stephen P.Robbins组织行为学精要郑晓明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五版:64, 80, 82, 91。

教学研究组织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组织组织管理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高校学生组织是各大院校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而组成的为学校、学院和学生服务的团体,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学生组织主要有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两个机构,两者在指导老师的领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生活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组织的各个机构、环节都要紧密配合、相互协作,因此在组织结构上就要简单有效。随着各大高校学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组织的规模也在逐步发展。以往由学生会主席或社团社长直接管理各部门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已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组织管理的要求。因此,基于当前学生组织内部各部门间的横向信息传递和纵向的信息流通,本文提出了“箭靶型”组织结构设计。

一、“箭靶型”组织结构主要内容

如图所示,该结构以指导老师为管理中心,按照各层级向外部发散,因形状如同箭靶而得名。

该组织结构图中沿径向从内至外各层含义如下:最内层为指导老师,即学生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如辅导员、团委书记等;第二层为学生领导部门,如学生会主席团等,其中学生总领导,指学生会主席或社团社长,其余学生领导是指学生会副主席或社团副社长;第三层为各个部门主要管理者,如部长、副部等,具体部门配置可根据需要而定;最外层是各个部门的部员。沿结构图的径向和周向,表达了层级的划分和信息传递的方向,优化了学生组织管理结构。

二、徑向:层级分明,信息由上至下

沿结构图径向,即从圆心出发向外,以指导老师为中心向外扩散,不仅表明了学生组织层级的划分、也体现了各层级指令传递的方向。学生组织的最高领导是负责日常管理的指导老师,他通过学生领导部门作为桥梁,间接对组织进行控制。沿结构图径向向外,学生领导部门根据不同分工,管理不同部门,其主要任务是在保证信息尽快从指导老师处向负责部门传递的前提下,做好具体工作的安排和统筹。部门接到部署和安排之后,由第三层的部长和副部长牵头,进一步细化要完成的工作,将其分配到各部门的部员(即第四层)。反之,沿结构图径向由外至内,则是信息的反馈方向。

除了沿径向向外传递信息,下一层级也要注意将信息尽快反馈到上一层级,使组织领导者及时对活动进程做出调整,即沿径向的逆向信息传递。部员要将具体完成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向部长汇报;部长将信息整理、总结后,反馈给领导部门成员;经过领导部门内部协调,将活动进行的总进度或当前层面不能解决的问题上报到指导老师处,由他选择解决方案。逆向信息传递更反映了学生组织之间信息流通的迅速性和准确性,因为只有下级及时将出现的问题向上级反映,才能尽快找出解决方案。

三、周向:平行交流,信息横向扩散

沿结构图周向,即沿同一圆心的同心圆方向,表明了横向各个层级之间的联系。第二层的学生领导部门,根据职能大小又分为学生总领导和其余学生领导。在此层级内部,学生总领导具有较高权利,可以代替指导老师对其余学生领导做出部署和安排。学生领导部门内各学生领导之间要保持信息的通畅传递,除了向指导老师及时汇报信息之外,也要和部门内成员做出有效决策,以便将大部分细节问题在此层级得到商议和解决。

结构图周向第三层,即各个部门级,其横向联系应当更加紧密。一方面,由于部门人员限制,在活动的宣传和组织阶段,可能会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各部门的部长之间进行协商和人员分配;此外,在活动准备过程中,有些任务量较大的工作要由两个或多个部门协调完成,这个时候就要依靠部长之间的协调组织。第四层是部员层次。各部门部员之间的横向联系和交流,在不同情况下,发挥着不同作用:为了有利于干部培养,在每个部门的部员中选拔一到两个人作为部门的主要协调人,各部门协调人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性就不仅在于完成一个活动,也是为了未来能够在部门管理者层面做好信息流通而打下基础;普通部员之间的交流,则是在不同部门部员的相互合作之下,更好地完成细节、具体的工作。

四、总结:“箭靶型”组织结构设计的先进性

通过“箭靶型”组织结构模型,形成了指导老师、学生领导团、各部门、各部门部员的纵向组织层级,并且在每次信息传递过程中将指令、内容进一步细化,从而完成整体活动的组织协调;同时,此结构也保证了信息横向传递的畅通,增强了同一层级各部门或各学生领导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随着学生组织的发展,更多的学生开始从执行层走向管理层。进入管理者层面,其首要任务就是要认清管理者的职能与普通工作人员的差异。通过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箭靶型”组织结构的普及,有助于用简单、形象地方式将学生管理模式阐述清楚,易于使学生掌握合适的方式完成管理者的职能工作,为学生组织的进一步扩大和组织管理的合理方式提出参考,借此提高未来校园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郁刚.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教学组织形式 篇4

教学组织形式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

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种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应用。只有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运用于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采取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还有利于使教学活动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当代各国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发展的教学活动模式。而这些探索主要集中在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及相应的方法改革上,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活动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习要求,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

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

教学组织策略演讲 篇5

教学组织策略

3.1.1班内分层目标教学策略.3.1.2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策略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

3.2课堂教学策略

3.2.1课前有效准备注意学生的兴趣分析学情对不同层面上以组为单位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

3.2.2课堂组织实施.3.2.3课后辅导交流

3.3教学评价策略

3.3.1强化激励策略

3.3.2及时反思策略

3.3.3因材施评策略

萌芽阶段(1997 年—1999 年)。这一阶段的主

要特点是研究成果少, 三年时间共发表相关文章 5

篇, 占研究成果总数的 9.2%;研究范围比较窄, 3

篇文章介绍了国外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 2 篇文章

介绍了国内大学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发展阶段(2000 年—2003 年)。这一阶段的主

要特点是文章数量明显增加,繁荣阶段(2004 年—2007 年)。这一阶段有效

教学研究的特征为文章数量急剧增加, 共 30 篇, 是

前 7 年的 1.3 倍;研究内容进一步拓宽, 涉及有效

教学的特征、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教师开展有效

教学的方法等 9 个方面的研究;

有效教学”的涵义到底是什么? 什么样的教学

才是有效教学? 我国学者从 2003 年开始, 针对这个

问题进行了很多讨论。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的好不好。并且看他们如何将所学到的内容迁移。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篇6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1)随机分组:这是分组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所谓随机分组,就是按照某种特定的方法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例如,教师用报数的方法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常在比赛,游戏时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既简单,又迅速;缺点在于没有考虑学生在爱 好,能力上的差异,无法很好地体现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2)同质分组:所谓同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大致 相同.优点在于能增强活动的竞争性, 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 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缺点是易在学生中形成等级观念和弱势人群的自卑感等.因此, 教师在首次进行同质分组前, 最好能给学生解释一下实施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原因, 以免体能和运动技能较差的学生产生 自卑感和降低学习的信心,技能好的学生产生骄傲和自满情绪.(3)异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差异,各组之间 在整体实力上的差距不大, 异质分组不同于随机分组, 是人为地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岁平的学生分成一组,或根据某种特别的需要对“异质”进行分组,从而缩小各小组之间的差距, 以利于开展游戏和竞赛活动。

教学研究组织 篇7

通过对文献研究, 目前“人─组织能力匹配”研究的主要观点为:

1.以人力资源管理为研究出发点, 主要是通过招聘环节改进、职务再设计、组织培训和教育等方面改进以提升人与组织的匹配程度。

2.以个人能力培养为出发点, 通过培训、激励来开发员工的潜力和协调能力达到个人能力适应组织发展要求。

3.研究如何实现人─组织匹配的方法上, 主要是利用管理心理学的分析工具, 认为组织中的人主要受到内因影响, 提高工作满意度就能保证人─组织完全匹配。因此我国学者多是通过分析提升人与组织的价值观匹配和需求匹配的策略, 极少研究能力匹配。

本文从组织视角出发, 以实现个人与组织的高效能力为目的, 通过提升组织的整体运行效率, 保证能力使用的方向、路径以及最终的实现效果, 进而实现人─组织能力的完全匹配。这一分析仍然需要考虑员工因素, 仍然以人作为管理分析的中心。

一、建立组织中“人─组织能力匹配”现状的评估模型

利用“能力图”, 评估组织及个人现有的能力模式。“能力图”是保罗·格林提出用以帮助研究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组织身份 (即核心竞争力、组织潜能、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以及组织的行为取向之间的优先连接) 。

1. 利用“能力图”评估组织、个人能力匹配现状的目的。

第一, 分为组织、个人两个层面分别分析, 通过研究个人的技术知识与工作技能, 组织价值观等可以明确组织、个人能力现状及是否匹配;第二, 评估个人、组织能力改进及测评能力匹配的程度的工具。

2. 组织在进行考评时应坚持以下考评原则。

第一, 组织及个人的能力模式是否满足顾客的要求;第二, 对能力图里的四个维度分别考量;第三, 组织及个人技能知识与操作能力要以建立及保持组织核心能力为关键评价指标;第四, 组织及个人的才能、工作习性、人际技能能力是组织文化与个人价值观、心理的匹配程度为考核指标。

二、组织改进策略

1. 建立共同的组织价值观, 改变个人与组织的心智模式。

管理心理学认为人的能力是指个体能够顺利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的, 并直接影响该项活动绩效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人的心理又受到人的内在和环境的交叉影响, 因此组织要提升、改变个人的行为能力关键之处在于创造一种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即实现“能力图”第二、四象限的建设, 保证个人能力的内在标准与组织能力标准统一, 构建一种能适应人─组织协同发展的心智模式, 实现人─组织能力匹配的环境建设与能力行为的内在动力协同发展。

2. 建立目标管控系统 (TC系统) , 保证组织及个人行动目标、路径正确。

TC系统是邵雨在《管控力》一书中提出, 主要观点是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展开并追求目标实现的运营系统。组织建立TC系统, 提高能力匹配的程度, 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准确的目标定位, 详细的目标分解, 保证组织、个人行动的一致性, 形成整齐划一的行动准则。根据顾客群体的需求、组织战略等详细分析基础上, 让员工参与组织发展目标的制定, 也让组织、员工明确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具备哪些能力, 是否应该通过再学习、岗位轮换提高个人的执行能力, 组织是否应该通过招聘方式招聘更具有适用性的人才。

3. 控制组织、员工的行为路径, 杜绝浪费“能力”。

员工根据组织岗位要求、组织发展目标建立的“能力”实施路径应该加以控制, 人─组织能力匹配程度的评价最终体现的指标是个人的行动结果是否实现了组织既定目标及实现目标的程度。因此, 组织、个人具备了行动能力, 但能力的使用路径是否正确也是人─组织能力匹配的重要考核指标。因此对组织、个人能力实施路径加以控制, 定期考评, 及时反馈, 保证“能力”使用的效能, 进而增强匹配的效率。开发投资组织、个人能力培养方案, 提升组织、个人的“生产能力”能力, 只有将其转变为具有效益性的生产能力才是实现能力价值的体现。因此组织及个人主要通过教育性投资方式, 开发利用组织、个人的生产能力, 提高人─组织的能力匹配程度。在前面的“能力图”中我们知道组织、个人的能力与其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水平成同方向增长, 加大对能力建设的投资, 提高个人处理复杂劳动的知识、技能水平, 将组织与个人意识化的“能力”转变为现实的具有回报性的“生产能力”。提高人─组织能力的匹配程度也就是为了给组织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回报, “生产能力”的提升是实现组织利润最大化的关键。开发、投资组织与个人的“生产能力”应该注意:第一, 能力培养要以满足善顾客要求为方向;第二, 个人、组织“生产能力”建设要建立在组织的核心能力基础之上。

4. 组织建立激励机制, 增强人─组织能力匹配的密合度。

组织、个人实施“生产能力”需要一定的支撑体系。激励机制是保证组织、个人“生产能力”的效能与持久性的工具, 不断地对组织、个人的“生产能力”效果进行刺激 (以正刺激为主) , 能增强组织、个人之间能力匹配的密合度。组织在实施激励工具时也应当注意以下两点:第一, 明确激励的中心任务。组织实施激励的目的是加强组织的活力, 因此组织实施激励手段关键在于, 为个人提供心智成长、个人发展、组织归属等方面的机会与前景, 即增强“能力图”的第二、第四象限的“能力”。第二, 转变考评思路。对组织、员工个人行为的考评基本思路是将实施能力的行为与结果有机结合起来, 不仅要关注考评的奖惩作用, 更需要利用考评提升个人能力。在奖惩手段上, 应该以正激励为主, 负惩罚为辅的原则, 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组织教学的艺术 篇8

一、加强课堂常规训练

俗话说:“磨镰不误工”。尤其是对于一年级新生或新接手一个班,教师不要怕耽误上课时间,要进行必要的课堂常规训练。首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示范,让学生模仿你;其次,明确课堂行为规范,如,如何站,如何坐,如何听讲,如何发言等,让学生有章可循;最后,注重加强平时的思想教育及班级评比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慢慢形成良好的课上学习习惯。

二、树立教师的崇高威望

一位教师,如果能赢得学生的崇拜与喜欢,那么他的话就会在学生心中无比神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应该积极地通过自身的修养去塑造自己的形象。比如渊博的学识,独到的教法,宽严有度的管理,以身作则、言必行、行必果的人格魅力等都是树立教师威望的有效途径。教师的崇高威望树立起来了就必然会在课堂上产生“不怒自威”的效果,对学生起到潜在的约束和凝聚作用。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现在有些教师经常抱怨学生课上窃窃私语,嗡嗡不停,或打瞌睡、做小动作,认为学生无药可救了。其实不然,教师在抱怨学生的同时,是否反思过自己的教学?如果课堂上只是单调、枯燥地讲解,一遍一遍重复地抄、机械地写、乏味地读,是很难让学生爱学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课堂纪律差的根源,提升教学智慧,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在备课时吃透教材,了解学情,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前提,设计学生喜欢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把学生那种好说好动的天性迁移到学习中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这样纪律自然就会好起来,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课上得轻松愉快,上得成功,上得有收获。此外,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快乐学习情境,还要有富有激情、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语言和教态,来提升课堂教学的魅力。

四、合理安排课堂的密度和梯度

一堂课如果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太少或太简单,学生就会产生懈怠情绪,觉得过了半天,还学这儿,不听也能跟得上,或者觉得自己早学会了老师还在讲,耽误一会儿没关系。反之,如果内容太多或太复杂,学生会觉得吃力,也会影响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因此,老师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恰当设计教学层次,让课堂更紧凑、更科学、更有活力,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更有激情。

五、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上我们不能只关注个别学生,或只提问那几个爱举手的同学,让大多数学生当旁观者。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参与,给更多数学生提供发言、展示的机会。如讨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让每个学生都做学习的主人。

六、机智地处理课堂违纪现象

课堂上学生出现违纪现象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及时做出反应与处理,绝对不可以只顾讲课,忽略学生。否则即使教师夸夸其谈讲得再好,台下乱成一锅粥,学生各行其是,也是徒劳无功的。在这里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是鼓励先进,带动其他。一堂课里教师绝不能缺少了评价,学习的评价要有,纪律的评价也要有,尤其是在小学课堂里。古人云“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一些学生的积极行为得到肯定后,这种行为将在他们身上得到巩固与强化,同时会激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如“某某同学听讲真好!”“这位同学做得多精神啊!”“老师看谁坐得好就让谁来做这个游戏!”话虽简单,但对其他学生产生的效应却是不同凡响的。课堂上消极散漫的情绪会适度紧张、愉悦、积极起来,突然爆出的笑声会戛然而止,激烈的争论会转入冷静专注地聆听,大多数学生们会在老师的激励下自觉地控调学习情绪。此外还可通过开展小组竞赛等方式调动学生。

二是鼓励一面,鞭策另一面。如“这位同学回答得很正确,要是坐得再端正一点老师就更满意了!”那么这位同学一定会坐好的。

三是奖惩结合。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一定的批评也是必要的。但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因为这样会破坏多数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会影响老师讲课的情绪。有些情况教师可以有意无意地走到他身边悄悄地提醒他,然后等课下再解决。切忌在讲课中大声呵斥或把学生撵出课堂。

好的课堂来自于教师扎实的业务功底和巧妙地教学艺术。学生毕竟是孩子,年龄特征决定自控力差,反复性大,他们是在曲折迂回中成长。那么,教师的教育工作也要反复做,做反复,除了慧心,还需要有恒心和信心,给学生不断进步的空间。当然,一千个老师就有一千个组织教学的方法。特别是那些有经验的教师,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一名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组织教学艺术。

如何做好课堂组织教学 篇9

摘要:一个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需要良好的教学秩序来维持,课堂组织教学则扮演着重中之重的角色,它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个有着良好教学秩序,有组织且生动的课堂需要的它的“支持”。关键字: 课堂;组织教学;方法

引言:教师有效合理的去安排协调好课堂上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这一过程叫做课堂组织教学。这是一项紧跟时代脚步,富有极大的科学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因此,这不仅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学生与教师间的相互配合,更需要教师拥有一颗勇于求知创造的心,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总结出课堂组织教学的方法,实现教师轻松讲课,学生专心上课的目标。1.课堂组织教学的重要性

1.1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将是一个自然过程的教学,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在教室外的自由。相反的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取得高效的课堂的效率,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1.2教学方式新颖

出色的课堂组织教学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师因材施教,采用切实可行、灵活巧妙的教学方法去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再让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个地方。1.3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课堂不是老师的领域,而是学生的天下,“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优秀的组织教学往往可以带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2.课堂组织教学的方法 2.1处理好教学方面的关系

优秀的课堂组织教学取决于教学设计、教学节奏、教学技术、教学的信息量等等,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教师。教师要做好课堂组织教学,教学设计很重要,首先应做到教学活动目标明确,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有效的安排教学时间,根据教学环境条件,提前预估效果如何。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地备好课,明确重难点,实时了解学生情况,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馈,不要一昧的追赶教学进度,致使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师生之间零交流。这也就要求教师对每堂课学生能吸收的知识量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知识量少的课堂不利于学生发展,知识量多的课堂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做好合理的教学信息量,既能使学生接受,又能提高教学效果。如今现代传媒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也应用于课堂之上,原本枯燥泛味的传统教学已经焕然一新,多样的图片和生动的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课堂不再感到单调泛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求知欲所填充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因此,优秀的课堂组织教学对人才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2认真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常规组织教学

课前的组织教学、课中的组织教学和课后的组织教学是课堂组织教学的三个部分。课堂组织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就是课前组织教学。课前的准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上的效率。教师在课前准备充足,讲课就会胸有成竹,学生在课前主动预习,就会以充足的信心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来上课。课中组织教学是

重中之重,是教师必须把握的重点过程。教师要善于采用灵活多样的新式教学方法,每堂课可以提出一个悬念去引起学生的兴趣,讲的内容与教材内容相接,讲课时循序渐进,逐步突破重点、难点,把握好学生思维的进展过程,采用新式且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去学习。课后的组织教学往往需要教师和学生的自觉性,因为往往接近尾声的课堂,学生通常都已心不在焉,而教师则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保持学生的注意,保证一堂课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理清思路,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吸收。2.3教师要提升自我素养

教师是课堂组织教学的驱动者,对课堂组织教学的情况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加强教育方面的知识,不断在课堂上总结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学,还要重视学生正确学习思想的培养。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中应该与学生建立好一种和谐的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合作,向朋友一样互相交流,不要总是把教师架子摆出来,不然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被束缚,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并且教师要不断创新,勇于探索,不要总是墨守成规,局限于狭窄的空间,那样对自身发展也十分不利,更不要说学生了。3.结束语

优秀的课堂组织教学在教育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和学生都投入其中,教师能轻松授课,学生能专心上课,这无疑带来了双赢的效果。优秀的组织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潜藏的能力,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极大作用。而且一种具有新颖的新式教学方法是一种时代的进步,我们应该重视课堂组织教学的细节和方法,要落实到实处,不仅有利于个人,有利于教育,更利于社会和国家。参考文献:

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篇10

第三节 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程序与实施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优化的方案,教学组织则是将设计方案付诸实施的过程。教学组织形式是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作用,一种定型的教学活动结构的组合形式。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完成的,教学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体现出来,同时教学方法也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运用。

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任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学生、场馆设施和时间等进行合理安排所采取的措施。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要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是师生间组成 “搭配”关系的共同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步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结与综合。

(一)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1.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着多维性。

教学组织形式反映的是教学活动中人员、时间和空间的组织和安排,当我们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来说明一种教学活动时,我们至少必须从教师、学生、时间和空间等多方面来加以考虑,才有可能对教学组织形式有全面的了解。教学组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活动具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即教师的、学生的、时间的和空间的组织形式是同时并存的。例如,对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组织上是采取分组教学、在教师的组织上是采取小组教学、在时间的组织上是采取活动课时制、在空间上是采取课堂教学等等。因此说体育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在客观上是多维的。

2.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

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具有密切的关系,如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的,由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友伴群体教学等等。而后一种形式是对前一种形式的补充和发展。在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其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是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随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更加全面,对教学内容、结构的研究更加深入,以及对教学对象及其特点的认识更加科学化,势必会导致教学组织形式出现新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使得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种多样。

3.班级教学制仍是体育新课程教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

班级教学制包含了教学空间的组织---课堂教学。由课堂教学构成的班级教学制,是体育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最为主要的组织形式,尽管其他起辅助或补充作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不可忽略的,班级教学制本身的优点仍是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当然,班级教学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微博:@海拉尔中公教育

微信: offcngkzx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制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就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空间,才能使班级教学制在今后会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自组织作文教学尝试 篇11

一、自组织作文教学的三个“回归”

1.让作文回归写作本意

当下的小学习作教学,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教”上,但对写作主体却缺乏足够的体认,对儿童的写作行为的发生以及运动过程却知之甚少,这样的作文教学事倍功半。其实,写作不是靠“指导出来的”。“情动而辞发”,有效的作文教学,教师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上,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你看到的东西引发你内心怎样的情感冲突,在你心灵湖泊中又激起怎样的浪花。

2.让作文回归儿童生命状态

不少教师看到儿童写作时无话可写,习作中内容空洞,就认为繁重课业负担割断了儿童与生活的联系,阻碍了儿童的生活体验,于是,提出作文要走向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其实不然,儿童时时处处都存在于新鲜生动的生活中,他们自身就拥有取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学习优秀者学有余力,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协助老师组织和管理,他们的生活不乏丰富和精彩;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虽然不用参与“培优补差”,却有着富足而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过着童年本真的生活;学习落后的学生,经常被老师“盯着”,他们的体验也深切而真实……教师所要做的是让学生打开内在的眼,让学生学会守护和捕捉自身内在的心灵世界。

3.让作文回归生动的个性表达

托尔斯泰说过:“要描写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描写他给我的印象。”同一客观事物,对于不同的观察者来说,观察之后的“映像”是不可能相同的。写作要写的就是“错”的“不同”,如果所有人写得都跟摄像机记录一样,那便不成其为写作了。写作的目的是要表达各自内在的“不同”,因此,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个性化的生动表达。

二、自组织作文教学的三个“策略”

1.功夫下在动笔前

首先,留心观察,注重生活积累。引领学生走出狭小课堂,走向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观察要“留心”,让学生把心“落”在观察的对象上,这样才能获得鲜活的写作素材,生发真切的情感体验。其次,重视在阅读中积累。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积累,把阅读、记忆、悟性和德行融为一体,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维、情感的碰撞,进行智慧的较量、语言的积淀,才能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活动中丰富习作内容。各种各样的游戏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竞赛、模仿、表演、演示、辩论、猜谜语、演哑剧、唱歌、画画等。

2.让作文课堂成为“我”课堂

首先,要开放命题范围,让学生自主命题。“课标”要求:命题要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使他们有话可说。其次,打开心灵的窗口,让学生自由冥想。最后,开放指导过程,让学生自我尝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感受,互相启发,教师针对情况做必要的点拨。教师的点拨要根据学生的习作实际灵活进行,启发学生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3.在“交往”中修改作文

儿童的行为需要教育者的鼓励和赞赏,写作教学有责任为儿童打造“交往”平台。首先,引导儿童大声诵读自己的作文,诵读的过程其实是儿童对自己的习作自我诊断和修改的过程。其次,让儿童及时发表作文。这里的发表可以是儿童报刊上的刊登,也可以是群体性展示:在班上朗读,登上“习作墙”或者个人博客上发表等。最后,引导儿童互动点评,可以利用教室空白墙壁,让孩子将习作自由张贴其中,让班级所有孩子动眼、动嘴、动脑、动笔,充分浏览、赏读、品评、修改、推荐,还可以在网络上互动点评。

教学研究组织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对院内24个临床科室的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28份,回收396份,问卷回收率92%;其中有效问卷380份,问卷有效率96%。

1.2 调查工具

1.2.1 人口统计学资料

包括临床医生所在科室、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过去一年的月平均收入、学历、职称、员工身份、工作年限等方面的内容。

1.2.2 组织公平感量表

依据Niehoff&Moorman(1993)等人编制的组织公平感量表(Justice Scale)改编,保留3个维度、17个条目。三个维度分别是: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采用Likert5级量表形式,依次为非常不同意1分、不同意2分、不一定3分、同意4分,非常同意5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调查对象的组织公平感越强,总分85分。调查结果显示,组织公平量表整体克伦巴赫a系数为0.964,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三个维度的a系数分别为:0.948、0.890、0.972。一般来说a系数在0.7以上就是较好[2],本量表总体a系数大于0.9,各维度a系数也均大于或者接近0.9,说明本量表信度较好。

1.2.3组织公民行为量表

援用樊景立等编制的中国人组织公民行为量表(Chinese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Scale)进行改编,在专家咨询与预调查结果分析基础上进行修改,最终保留5个维度,21个条目。5个维度分别是:组织认同、协助同事、不生事争利、保护科室资源、敬业精神。每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法,分别代表“从来没有、很少如此、一般如此、经常如此、都是如此”,得分越高,表示调查对象表现出的组织公民行为越多,满分105分。本次调研中组织公民行为量表整体的克伦巴赫a系数为0.953,组织认同、协助同事、不生事争利、保护科室资源、敬业精神五个维度的a系数分别为:0.830、0.923、0.900、0.841、0.90。本量表总体a系数大于0.9,各维度a系数均大于0.8,说明本量表信度较好。

1.3 调查方法

培训调查员,分科室发放问卷,以无记名的方式填写。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0录入数据,导入SPSS13.0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相关分析等统计学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被调查者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380名临床医生中,共有男231人(60.8%),女149人(39.2%)。其中小于30岁的有47人(12.4%),31~40岁的有180人(47.4%),41~50岁的112人(29.5%),50岁以上的41人(10.8%)。未婚的49人(12.9%),已婚的323人(85.0%),离异或丧偶的8人(2.1%)。过去一年月平均收入不足5000元的111人(29.2%),过去一年月平均收入在5001~10000元的218人(57.4%),过去一年月平均收入超过10000元的51人(13.4%)。硕士及以上学历57人(15.0%),本科学历260人(68.4%),大专及以下学历63人(16.6%)。其中高级职称104人(27.4%),中级职称的151人(39.7%),初级职称及以下的125人(32.9%)。在编126人(33.2%),临聘254人(66.8%)。工作时间少于5年的153人(40.3%),5年以上10年以下的160人(42.1%),10年以上的67人(17.6%)。

2.2 组织公平感得分

临床医生组织公民行为总均分为(55.6605±12.09104)分,在组织公平感各维度的得分中,互动公平维度的得分最高,分配公平维度的得分最低。各维度得分见表2。

2.3 组织公民行为得分

临床医生组织公民行为总均分为(81.0895±15.1975)分,各维度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敬业精神、保护科室资源、不生事争利、协助同事、组织认同。各维度得分见表3。

2.4 相关性分析

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临床医生的组织公民行为与组织公平感进行相关分析,二者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440,t值的显著性概率P<0.01,这说明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组织公平感各维度与组织公民行为各维度也是显著正相关的,但总体上数值均不是很高。结果见表4。

*P<0.01,双尾检验

3 讨论

3.1 人口学变量对临床医生组织公平感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经Kruskal-Wallis单因素方差分析,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中,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工作年限与组织公平感总分没有显著差异,而员工身份对组织公平感总分显示有差异,临聘员工的组织公平感总得分低于在编员工。可能的原因是从事相同岗位工作的在编员工与临聘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差别较大,导致临聘员工心理上有落差感,故其公平感较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员工身份、工作年限对组织公平行为总分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收入、职称对组织公平行为总分显示有差异,收入越高与职称较高的员工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组织公平行为,可能是因为较高收入对医生来说具有激励作用,而较高职称的医生的成就感与责任感也会更强一些,所以表现出了较多的组织公民行为。

3.2 组织公平感各维度的得分分析

互动公平维度得分最高,说明该医院管理层与临床医生之间有较多的互动。分配公平维度的得分最低,除了临床医生认为他们的付出与获取的薪酬不成正比以外可能还有同事间相互比较的原因。

3.3 组织公民行为各维度的得分分析

敬业精神的得分最高,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临床医生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医生面对的是患者,需要很强的责任心、高度的注意力、较高的专业水平以及不断的学习提升才能满足职业需要,而且几乎不容许出错,所以临床医生均需要较高的敬业精神才能胜任工作。组织认同得分最低,可能是因为被调查医院近年来的业务量很大但是人手不足,医生多工作时间较长、工作量较大、休息时间少,疲倦感较强,对医院的认同感也随之下降。

3.4组织公民行为与组织公平感的相关分析

组织公平及其各维度对临床医生OCB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临床医生所感知的组织公平对其所表现出的组织公民具有影响力[3]。其中互动公平与OCB总分及其各维度的相关系数均最高,表明在科室里,临床医生更关注领导在传达信息、沟通决策等方面的公平性,其次是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

4 建议

4.1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的文化建设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优秀的医院文化不仅能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4],促进医院的变革与发展[5],而且可以培养医务人员一致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团队建设。可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员工的期望与诉求,加强人文与专业培训,指引与激励员工,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目标,增强组织认同感,从而产生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

4.2 建立合理的薪酬机制

薪酬待遇是影响临床医生分配公平感的重要原因。医院的管理者应该通过周密的调研,坚持相对公平的原则,以医生的需求为基础结合医院与科室实际探索建立薪酬制度,内容的制定要科学、全面,要以标准为依据,同时要符合工作实际,达到多数人接受的标准[6],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建立弹性薪酬制度。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应该严格执行“三公原则”,保证制度能够公正、公平、公开地实施[7]。

4.3 实施科学的激励机制

除了分配激励以外,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对医生进行组织公民行为激励。可以将医院的发展目标与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挂钩,为医生提供适当的培训与晋升机会,促使其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对确实有能力者委以重任[8]。同时创造医生参与管理的机会,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医务人员对医院的归属感。良好的人际关系、舒适的工作环境以及较好的组织支持、荣誉与表扬都能使医生感受到医院对自己的重视,提高组织认同感[9]。

4.4 完善沟通机制

管理者应该加强与医生的沟通,领导层不仅仅是决策者,更是信息的传播者。应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民主”的领导方式,与医生共同讨论组织的发展,同时了解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根据他们的价值观念指向一起探讨今后的工作方向和努力方向,使其理解并自觉地在工作中将自身的发展目标与组织的长、短期目标结合起来,更有效地为组织服务,不断提高组织的效能。

参考文献

[1]Bateman T S,Organ D W.Job satisfaction and the good soldi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ffect and employee“citizenship”[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3,26(4):587-595

[2]陈平雁,黄浙明.SPSS13.0统计软件应用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4.

[3]张丰.组织公平感、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66.

[4]杨旭东,韩九娥,何光峰.创建医院特色文化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131-133

[5]关建新.加强医院文化培训树立医院品牌意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151-152

[6]周莹.浅议医院制度建设[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43-144

[7]孔丽.护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管理与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64-65

[8]刘建红.双因素理论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6):66-67

上一篇:关于服装销售的若干想法下一篇:儿童谜语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