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征求意见稿)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征求意见稿)(精选6篇)

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征求意见稿) 篇1

二级甲等医院等级评审一票否决条款

内容 检查结果 检查方法

1、出卖、转让或出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外包、出租科室,违规 有□ 无□ 查阅医院、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部门和相 开展合作项目; 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或群众举报情况经查实;

2、未按时完成《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校验; 有□ 无□

3、使用 2 名以上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 有□ 无□否

4、未经技术准入擅自开展相关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 有□ 无□决

5、医院编制床位数和实际开放床位数达到卫生部规定二级医院床位数标 达到□ 未达到□ 查阅文件资料; 准;条

6、医院内部发生重大安全事件造成恶劣影响; 有□ 无□ 查阅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及其他相关部门关于

7、发生重大医疗安全事故不按规定上报,故意瞒报; 有□ 无□ 医院重大事件的记录;款

8、严重违反国家财务规定,发生违纪、违法事件,造成恶劣影响; 有□ 无□ 查阅医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物价主管部门提供 的资料或群众举报情况经查实;

9、帮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少于 2 家; 完成□ 未完成□ 查阅医院帮扶记录,了解受援医院情况;卫生

10、无故不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灾害事故紧急救治任务; 有□ 无□ 行政部门提供的资料;

11、未按规定上报医院数据、资料。有□ 无□

12、医院评审资料及评审过程中发现弄虚作假行为。有□ 无□ 查对资料。备注:被一票否决的医疗机构,整改 3 个月后可重新提交评审申请。

创建“二级甲等医院”达标分解任务表

二、医疗质量管理(260 分)项 目 扣 得 扣分 评 审 标 准 分值 检 查 方 法 判 定 结 果内 容 分 分 原因一 听汇报、查计划、实施方案 查核

1.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医疗有关资料: 疗

① 了解院、科二级质量管理体系及 管 质控网络组织情况,医务科、质控 理 科、护理部的组织及人员配备情况,(40 工作制度,互相配合情况。

②业务分)院长对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是否 熟悉、重视。是否有定期或不定期 ⑴建立院、科二级质量管理体系,院长作为 要点①到④项中,有1项达不到扣 召开相关会议研究医疗质量、医疗 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定期专题研究医 0.5 分。安全等问题。有无定期到临床检查、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科主任全面负责科 督促、处理医疗质量相关重大问题 室的质量管理工作。(查会议记录)③发生重大医疗事 故或医疗纠纷时,院长有无参与指 导处理。(查记录)

④抽查了解科 主任抓本科医疗质量管理的方法及 科室质控小组成员与质量控制的情 况。医务科、质控科、医院感染科、门

⑵医疗质量管理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全面质量 诊办公室、护理部有否定期开展活 对医务科、质控科、护理部、院感科、管理,指导、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价质量 2 动,对医疗、护理、医技、输血、门诊办公室职责不明或工作不到位,管理工作,严格监管,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药品、病案部门进行质量教育,监 发现问题无整改措施每一项扣 1 分。落实整改。建立多部门质量管理协调机制。督、检查、提出持续改进意见 1 ⑶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包括医疗质量管 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查各质量管理组织工作职责、制度 标准中的七个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缺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输 4 并执行情况(查活动记录、会议记 一个或有名无实扣 1 分,工作职责不 血管理委员会和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 录)。到位扣 1 分。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项 目 扣 得 扣分 评 审 标 准 分值 检 查 方 法 判 定 结 果内 容 分 分 原因一 医

2.全程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 疗 管 ①医院全面质量管理实施方案,组 ①无医疗质量管理实施方案扣 2 分② 理 织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纪录资料、文 无监督措施扣 1 分。⑴制定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40 3 件;②监督管理机制是否完善,措 并组织实施。分)施执行情况和整改意见等(举例说 明)。①检查医院必备的医疗管理制度: 病房管理制度、门诊管理制度、急 诊管理制度、护理工作制度、病历 ①必备的医疗管理制度缺一项或不 书写制度,查房制度、医嘱制度、⑵健全医院医疗规章制度诊疗常规、技术操 落实扣 1 分。②无诊疗常规及技术操 5 查对制度、会诊制度、值班、交接 作规程和医疗护理质量标准,并组织实施。作规程扣 2 分无医疗护理质量标准 班制度、病例讨论制度、消毒隔离 扣 1 分。制度等等。②有本院的诊疗常规、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和医疗护理质量 标准。按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要求检查: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住院病 无开展单病种质量监控管理扣 3 分,⑶开展单病种质量监控管理。3 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缺血性脑梗死、质量管理不达到要求发现 1 项扣 1 髋膝关节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 分。植术的质量控制管理。⑷积极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制定本医疗机构 临床路径开发和实施的规划和制度;成立医 查相关制度和文件;查实施临床路 未开展扣 4 分;无规划、制度扣 1 分; 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对常见病、多发病 5 径科室工作文本和管理档案;查相 管理组织未健全扣 1 分;科室实施不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相关科室有良好的流程 关工作记录。规范扣 2 分。管理文本和训练。2 查阅有关资料,检查有无专门部门 ⑸传染病的管理: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的 或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情登记及网络 法规、规章和技术操作规范,建立健全的规 4 直报制度及执行情况。感染性疾病 一项不落实扣 1 分。章制度并组织实施,法定传染病报告率 科建设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医务人 100。员掌握传染病防治知识的知晓度。⑹高度重视医疗安全,增强全院人员的安全 查阅有关医疗安全的规章制度、资 医疗安全制度不健全或资料不全扣 1 意识,加强缺陷管理及时发现差错事故苗头。2 料和登记本。(具体见医疗安全管理扣分标准)分。有防范和处理的流程和措施。项 目 扣 得 扣分内 容 评 审 标 准 分值 检 查 方 法 判 定 结 果 分 分 原因 3.医疗技术管理 ⑴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与功能和任务相适 按《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 有未经批准、未经临床实践开展 应,符合诊疗科目范围,符合伦理原则,技 1 检查医院医疗技术服务与功能、任务是 新技术、新项目 1 项扣 0.2 分。术应用保障安全、有效。否相适应,诊疗科目是否符合规定。无医疗技术和人员准入管理制 ⑵医疗技术管理符合规定,建立健全医疗技 了解开展医疗技术和人员资质准入管理 度或有制度不执行扣 1 分。术和人员资质准入、分级管理、监督评价和 2 制度是否健全;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 发现有一项重大的新技术、新项 一 档案管理制度。准入、应用、评价是否符合制度规定。目开展未按规定执行扣 1 分。医 查有无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预案:①查核 疗 ⑶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①缺 1 项资料扣 1 分。资料,了解开展新医疗技术的安全、质 管 费用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 2 量、疗效、费用等情况。②遇到有技术 ②有一例遇到技术风险处理不 理 发现医疗技术风险,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 风险问题时采取措施是否得当,降低风 当,造成损害不得分。(40 险。险程度。分)①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活动记录,①医学伦理委员会不活动的扣 3 ⑷科研项目的医疗技术符合法律、法规和医 学伦理原则,在科研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 了解科研项目是否符合伦理原则。②开 分。②无开展新技术审批扣 1 分。2 展新技术审批情况。③开展新技术、新 ③无知情同意书扣 1 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签署知情同意书,保护 患者安全。项目患者知情同意书的有关文字记录。①查看资料是否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①无制度的扣 3 分。②1 例重大 ⑸实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重大手术报告、②参看资料是否有重大手术报告、审批 手术无报告、审批记录扣 1 分。审批制度。3 制度;③抽查按照手术权限开展各种手 ③未按手术权限开展手术,1 例 术情况。扣1分

(二)① 查阅医务人员“三基”培训计划,组 “三 织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情况,有各科室 基” 1.医院要坚持对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基本技 组织医务人员学习计划,讲课内容考核 无“三基”培训计划扣 2 分,无 “三 能、基本知识(三基)训练,培养严格要求、情况。(现场随机抽 30 名医务人员进行 严密组织、严谨态度(三严)作风。“三基” 15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伦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病案管理委员会 输血管理委员会

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征求意见稿) 篇2

1.成立质控小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实施; 2.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院感工作; 2 质控组织 5 查看资料

3.每月开展质控活动并有记录,定期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反馈,落实整改。一项不符合扣2分。查医务人员“三基”培训计划及落实记录。3 三基培训 5 查看资料 无培训计划不得分,有计划无落实记录扣2分。1.规范设置抢救室,至少应配备除颤仪、监护仪、负压吸引装置、吸氧装置、抢救车仪器、设等设备; 4 备、物品5 现场查看 2.抢救车内抢救药品、抢救物品齐全并在有效期内; 管理 3.有适用于儿科病人的抢救用物,如儿童用面罩、复苏气囊。管理有缺陷此项不得分,无儿童用面罩、复苏气囊扣1分。分得序号 检查内容 检查方法 考核评分标准 亮点与不足 值 分 抽查10份在院或归档病例,病历书写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医学 5 病历书写 5 查看资料 术语使用规范、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

一处不符合扣0.5分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查看资料分级管理制度》要求合理使用抗菌药物。6 临床应用5

现场抽查 现场提问1名医师,了解相关制度、规范掌握情况,不熟悉扣1-2分; 与管理 抽查10份在院或归档病例实地查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份不符合扣0.5分。合理检查看资料随机抽查10份病历,评价检查是否合理、诊断依据是否充分、抗生素及其他药物使用 7 8 查、治疗 现场抽查 是否合理;一份病历不符合扣1分。急救设备、药品处于备用状态,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熟练掌查看资料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抢救设备完好率100%。8 急救管理 8 现场抽查 随机抽查医护人员急救知识及技能;检查急救设备、设施能否正常使用;常备抢救包、药物和抢救物品是否齐备、处于应急状态; 一处不符合扣2分。认真落实查对制度、首诊负责制度、值班及交接班制度、会诊制度、疑难、危重病例核心制度查看资料

8 讨论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

落实 现场抽查 现场提问及查看资料,医护人员未掌握核心制度或未有效落实,一项不符合扣1分 1.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医护人员熟知该内容; 医疗安全查看资2.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登记本,重大医疗安全事件无瞒报、漏报。10(不良)6 料;现场 一项不符合规范扣3分。事件管理 抽查

分得序号 检查内容 检查方法 考核评分标准 亮点与不足 值 分 四 门诊质量 24 1 门诊流程 5 现场查看患儿门/急诊病历、留观病历10份,应符合省卫计委《病历书写规范》要求,查看资料每次诊察均应填写日期,急诊病历应到具体的时间,发热患儿应记录体温,记录主诉、1 门诊病历 5 现场抽查 病史,体检、实验室或其他检查记录、诊断处理,并签名; 有缺陷者,每1份缺陷病历扣1分。查看资料继续现场查看上述患儿门/急诊病历、留观病历,抗菌素、辅助药物使用不合理或不合 2 合理治疗 10 现场抽查 理输液每例次均扣1分。1.有儿科分级诊疗双向 转诊制度、流程、《儿科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双向转诊2.有上、下级医院签订转诊协议; 五 6 查看资料 安全 3.对转入、转出的患儿进行转诊登记。一项不符合扣2分。合计得分:

保温复合管标准征求意见稿 篇3

×× CJ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

CJ/T ×××××

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酯发泡预制直埋保温复合塑料管 Preformed directly buried composite insulating pipes for

polyurethane[PUR]foamed-plastics and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PE]protect

pipes

(征求意见稿)(本稿完成日期:2012 年 9 月 20 日)

201X 年 ×× 月 ×× 日 发布 201X 年 ×× 月 ×× 日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住房和城乡建设 部

CJ/T ×××××-

目录

前 言…………………………………………………………………………………………………………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符号、缩略语 ……………………………………………………………………………2 4

结构、分类及标记 ………………………………………………………………………………………2 5

材料 ………………………………………………………………………………………………………3 6

要求 ………………………………………………………………………………………………………4 6.1

工作管 …………………………………………………………………………………………………4 6.2

外护管 …………………………………………………………………………………………………6 6.3

聚氨酯泡沫 …………………………………………………………………………………

………7 6.4

保温复合塑料管 ………………………………………………………………………………………8 7 试验方法……………………………………………………………………………………………………8 7.1 工作管……………………………………………………………………………………………………8 7.2 外护管……………………………………………………………………………………………………9 7.3

聚氨酯泡沫

…………………………………………………………………………………………9 7.4

保温复合塑料管

………………………………………………………………………………… 10 8

检验规则 ……………………………………………………………………………………………… 10 8.1

通则

…………………………………………………………………………………………

8.2

组批 ……………………………………………………………………………………………

8.3

抽样………………………………………………………………………………………………8.4 出厂检验……………………………………………………………………………………………

8.5 型式检验……………………………………………………………………………………………… 10 8.6 判定规则……………………………………………………………………………………………… 11 9

标识、运输、贮存………………………………………………………………………………………11 9.1

标识……………………………………………………………………………………………………11 9.2

运输……………………………………………………………………………………………………11 9.3

贮存……………………………………………………………………………………………………11

CJ/T ××××× 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 的要求进行编写。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参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GB/TXXX《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GB/T 18742.2-2002 《冷热水用聚丙烯管道系统第2部分:管材》,GB/T19998.2《工业用氯化聚氯乙烯(PVC-C)管道系统 第2部分:管材》,GB/T ××××.2—××××《冷热水用耐热聚乙烯(PE-RT)管道系统 第2部分:管材》等国标并结合我国生产及使用实际情制订。

本标准的附录A为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建设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住房及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负责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天津军星管业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天津鸿泰管业有限公司、浙江飞鱼实业有限公司、国家化学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建工测试部)、广州联塑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淄博洁林塑料制管有限公司、河北宝路七星塑业有限公司、天津市建材协会塑料管道专委会、沈阳建筑大学、青岛泰能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XXXX。

本标准为首次制订的国家行业标准。

CJ/T ×××××-1 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酯发泡预制直埋保温复合塑料管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酯发泡预制直埋保温复合塑料管的术语和定义、结构、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输送介质温度(连续工作温度)PP-R 工作管不高于 70℃,PVC-C 工作管不高于90℃,PE-RT(Ⅱ)型工作管不高于 70℃,工作压力不大于 0.6MPa 保温管的制造。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文件的应用时并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点)适用于本文件。

GB/T 1033.1 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 1 部分 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

GB/T 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 1 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3682 热塑性塑料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和熔体体积流动速率的测定 GB/T 4217 流体输送用热塑性塑料管材 公称外径和公称压力 GB/T6111 流体输送用热塑性塑料管材耐内压试验方法的规定(a 型封头)。

GB/T 6342 泡沫塑料与橡胶 线性尺寸的测定

GB/T 6343 泡沫塑料和橡胶 表观(体积)密度的测定

GB/T 6671 热塑性塑料管材 纵向回缩率的测定

GB/T 8804.3 热塑性塑料管材拉伸性能测定 第 3 部分: 聚烯烃管材

GB/T 8806 塑料管道系统塑料部件尺寸的测定 GB/T 8811 硬质泡沫塑料 尺寸稳定性试验方法

GB/T 8813 硬质泡沫塑料压缩性能的测定

GB/T 10297 非金属固体材料导热系数的测定热线法 GB/T 10799 硬质泡沫塑料开孔与闭孔体积百分率试验方法

GB/T 12811 硬质泡沫塑料平均泡孔尺寸试验方法

GB/T 13018 聚乙烯(PE)管材外径和壁厚极限偏差 GB/T 13021 聚乙烯管材和管件碳黑含量的测定热失重法 GB/T 18742.1 冷热水用聚丙烯管道系统第 1 部分:总则

GB/T 18742.2 冷热水用聚丙烯管道系统第 2 部分:管材

GB/T 18742.3 冷热水用聚丙烯管道系统第 3 部分:管件

GB/T 18743 液体输送用热塑性管材简支梁冲击试验方法 GB/T 18998 1 工业用氯化聚氯乙烯(PVC-C)管道系统第 1 部分:总则 GB/T 18998.2 工业用氯化聚氯乙烯(PVC-C)管道系统.第 2 部分:管材 GB/T 18998.3 工业用氯化聚氯乙烯(PVC-C)管件系统.第 3 部分:管件 GB/T xxx

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及管件 CJ/T 114 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 DIN 8077 聚丙烯(PP)管材尺寸 DIN 8078 聚丙烯(PP)管件尺寸 DIN 8079 氯化聚氯乙烯(PVC-C)管件尺寸 GB/TXXX-XXX

冷热水用耐热聚乙烯 PE-RT 管道系统

第 1 部分:总则 GB/TXXX-XXX

冷热水用耐热聚乙烯 PE-RT 管道系统

第 2 部分:管材

CJ/T ××××× 2 GB/TXXX-XXX

冷热水用耐热聚乙烯 PE-RT 管道系统

第 3 部分:管件 GB/T21300 塑料管材和管件不透光性的测定 3

术语和定义、符号、缩略语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符号、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合于本文件。

3.1.1 保温复合塑料管 Composite plastics tubular holder

由聚乙烯外护管、聚乙烯支架、聚氨基甲酸酯(简称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保温层及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管材、氯化聚氯乙烯(PVC-C)管材、冷热水用耐热聚乙烯(PE-RT)(Ⅱ)管材组成的预制直埋保温管。

3.1.2

工作管 working pipe 预制直埋复合塑料保温管中,用于输送介质的芯管。

3.1.3

支架

guiding holder 保温管内支承聚乙烯外护管的构件,防止工作管和外护管偏心。

3.1.4

保温层 protecting layer(Insulation layer)

在工作管与外护管之间,为保持管道输送介质温度而设置的保温材料层。

3.1.5

外护管

outer protecting pipe 保护保温层免受地下水侵蚀、运输、施工过程中不遭破坏,保证工作管正常工作的外防护层。

3.1.6 工作压力 working pressure 管材,管件,阀门等在正常操作条件下,承受的压力。

3.2 符号(需企业协调)本标准采用 GB/T 18742.1 给出的符号。

本标准采用 GB/T 18998.1 给出的符号。

本标准采用 GB/TXXX-XXX 给出的符号。

3.3 缩略语

(需企业协调)本标准采用 GB/T 18742.1 给出的缩略语。

本标准采用 GB/T 18998.1 给出的缩略语。

本标准采用 GB/TXXX-XXX 给出的缩略语。结构、分类及标记 4.1

结构 保温管是由工作管(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管材或氯化聚氯乙烯(PVC-C)管材或冷热水用耐热聚乙烯(PE-RT Ⅱ)管材)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保温层和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紧密结合的预制管。保温层内有支架,可有报警线。保温管的结构见图 1。

CJ/T ×××××-3

图 1 复合保温管结构图 1、外护管 2、保温层 3、支架 4、工作管 5、报警线

4.2 标记及分类

4.2.1 标记 4.2.2 公称外径为 160mm 等级为 S3.2 的 PP-R 保温复合塑料管的标记为:

PP-R 保温复合塑料管 dn160 S3.2 CJ/T××××-×××× 4.2.3 公称外径为 160mm 等级为 S6.3 的 PVC-C 保温复合塑料管的标记为:

PVC-C 保温复合塑料管 dn160 S6.3 CJ/T××××-×××× 4.2.3 公称外径为 160mm 等级为 S4 的 PE-RTⅡ的保温复合塑料管的标记为:

PE-RT Ⅱ 保温复合塑料管 dn160 S4 CJ/T××××-×××× 5

材料 5.1 外护套材料 5.1.1 高密度聚乙烯(HDPE)

由高密度聚乙烯(HDPE)添加必要的抗氧剂、紫外线吸收剂、着色剂、炭黑等用以提高保温直埋外防护性能的其它材料,其中高密度聚乙烯树脂的密度应大于 935kg/m 2。

5.1.2

炭黑

外护套用树脂所添加的炭黑应满足一下要求 a)密度:1500kg/m 3 ~2000kg/m 3 ; b)甲苯萃取量:≤0.1%(质量百分比); c)平均颗粒尺寸:0.01μm~0.025μm。

5.2

工作管 5.2.1 PP-R 工作管 生产 PP-R 工作管材所用原材料应符合 GB/T 18742.1 中对于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管材料的规定。

5.2.2 PVC-C 工作管 生产 PVC-C 工作管材所用原材料应符合 GB/T 18998.1 的规定。

5.2.3 PE-RT Ⅱ 工作管 生产 PE-RT Ⅱ工作管材所用原材料应符合 GB/TXXX-XXX 的规定。

5.3 保温层 保温层材料采用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所用原材料应符合 GB/T××××-××××的规定。技术要求

CJ/T ××××× 4

6.1 工作管 6.1.1

管材结构尺寸

工作管为 PP-R 管材的保温管规格尺寸见表 1,工作管为 PVC-C 管材的保温管规格尺寸见表 2,工作管为 PE-RT Ⅱ管材的保温管规格尺寸见表 3。

表1

PP-R工作管规格尺寸

单位为毫米

公称外径平均外径 工作管 S4 S3.2 S2.5 D cm,min

D cm,max

公称壁厚 e n

允许偏差 公称壁厚 e n

允许偏差 公称壁厚 e n

允许偏差 25 25.0 25.3 2.8 +0.4 3.5 +0.5 4.2 +0.6 32 32.0 32.3 3.6 +0.5 4.4 +0.6 5.4 +0.7 40 40.0 40.4 4.5 +0.6 5.5 +0.7 6.7 +0.8 50 50.0 50.5 5.6 +0.7 6.9 +0.8 8.3 +1.0 63 63.0 63.6 7.1 +0.9 8.6 +1.0 10.5 +1.2 75 75.0 75.7 8.4 +1.0 10.3 +1.2 12.5 +1.4 90 90.0 90.9 10.1 +1.2 12.3 +1.4 15.0 +1.6 110 110.0 111.0 12.3 +1.4 15.1 +1.7 18.3 +2.0 125 125.0 126.2 14.0 +1.5 17.1 +1.9 20.8 +2.2 140 140.0 141.3 15.7 +1.7 19.2 +2.1 23.3 +2.5 160 160.0 161.5 17.9 +1.9 21.9 +2.3 26.6 +2.8 200a

200.0 201.8 22.3 +2.4 27.2 +2.9 33.2 +3.6 注 a)

标记的管材外径尺寸参照德国标准 DIN8077:2007。工作管可以按使用单位要求使用其它技术要求的管材,但管材的力学性能须有明显的屈服极限。

6.1.2

颜色

颜色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6.1.3

外观

工作管的色泽基本一致。管材的内外表面应光滑、平整、无凹陷、气泡和其他影响工作管性能的表面缺陷,不应含有可见杂质,工作管端面应切割平整并与轴线垂直。

6.1.4 工作管物理及力学性能应满足表 4 规定。

6.2

外护管

6.2.1 外护管规格尺寸 外护管的公称外径和最小壁厚应符合表 5 的规定。

外护管的公称外径和最小壁厚,可以按使用单位的要求,选用其他公称外径的外护管,其最小壁厚应不小于本表最小壁厚。

6.2.2

颜色 外护管一般为黑色,其它颜色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6.2.3 外观 其内外表面采用无放大目测,不应有损失其性能的沟槽。不允许有气泡、裂纹、凹陷、杂质、颜色不均等缺陷,管材端面应切割平整并与轴线垂直。

CJ/T ×××××-5 表 2

PVC-C 工作管规格尺寸

单位为毫米 公称外径 D c

平均外径 工作管 S6.3 S10 D cm,min

D cm,max

公称壁厚 e n

允许偏差 公称壁厚 e n

允许偏差 25 25.0 25.2 2.0 +0.4 2.0 +0.4 32 32.0 32.2 2.4 +0.5 2.0 +0.4 40 40.0 40.2 3.0 +0.5 2.0 +0.4 50 50.0 50.2 3.7 +0.6 2.4 +0.5 63 63.0 63.3 4.7 +0.7 3.0 +0.5 75 75.0 75.3 5.6 +0.8 3.6 +0.6 90 90.0 90.3 6.7 +0.9 4.3 +0.7 110 110.0 110.4 8.1 +1.1 5.3 +0.8 125 125.0 125.4 9.2 +1.2 6.0 +0.8 140 140.0 140.5 10.3 +1.3 6.7 +0.9 160 160.0 160.5 11.8 +1.4 7.7 +1.0 180 180.0 180.6 13.3 +1.6 8.6 +1.1 200 200.0 200.6 14.7 +1.7 9.6 +1.2 225 225.0 225.7 16.6 +1.9 10.8 +1.3 250 250.0 250.5 18.4 +2.1 11.9 +1.4 280 280.0 280.6 20.6 +2.3 13.4 +1.6 315 315.0 315.6 23.2 +2.6 15.0 +1.7 355 355.0 355.7 26.1 +2.9 16.9 +1.9 400 400.0 400.7 29.4 +3.2 19.1 +2.2 450 450.0 450.8--21.5 +2.4 500 500.0 500.9--23.9 +2.6 560 560.0 561.0--26.7 +2.9 630 600.0 631.1--30.0 +3.2

表3

PE-RT(Ⅱ)工作管规格尺寸

单位为毫米

公称外径 d n

平均外径 工作管 S5 S4 d em,min

d em,max

公称壁厚e n

允许偏差 公称壁厚e n

允许偏差 16 16.0 16.3 1.8 +0.3 2.0 +0.3 20 20.0 20.3 2.0 +0.3 2.3 +0.4 25 25.0 25.3 2.3 +0.4 2.8 +0.4 32 32.0 32.3 2.9 +0.4 3.6 +0.5 40 40.0 40.4 3.7 +0.5 4.5 +0.6 50 50.0 50.5 4.6 +0.6 5.6 +0.7 63 63.0 63.6 5.8 +0.7 7.1 +0.9 75 75.0 75.7 6.8 +0.8 8.4 +1.0 90 90.0 90.9 8.2 +1.0 10.1 +1.2 110 110.0 111.0 10.0 +1.1 12.3 +1.4 125 125.0 126.2 11.4 +1.3 14.0 +1.5 140 140.0 141.3 12.7 +1.4 15.7 +1.7 160 160.0 161.5 14.6 +1.6 17.9 +1.9

CJ/T ××××× 6 表 4

工作管物理及力学性能

项目 试验参数 要求 试验温度 ℃ 试验时间 h 静液压应力MPa PP-R 工作管 纵向回缩率 135±2 e

n ≤8mm8mm<e n ≤16mme n >16mm-≤2% 简支梁冲击试验 0±2-破损率<试样的10% 静液压试验 20 1 16.0 无破裂 无渗漏 95 22 4.2 95 165 3.8 95 1000 3.5 静液压状态下热稳定性试验 110 8760 1.9 无破裂 无渗漏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230℃/2.16kg)

g/10min 变化率≤原料的30% PVC-C 工作管 密度/(kg/m 3)-(23±2)℃ 1450~1650 维卡软化点/℃ ~ ≥110 纵向回缩率/(%)(150±2)℃ ≤5 氯含量(质量百分比)/(%)-~ ≥60 纵向回缩率 110 e

n ≤8mm

8mm<e n ≤16mme n >16mm-<3% 静液压试验 20 ≥1 43.0 无破裂 无渗漏 95 ≥165 5.6 95 ≥1000 4.6 静液压状态下热稳定性试验 95 ≥8760 3.6 无破裂 无渗漏

PE-RTⅡ 工作管 静液压试验 20 1 11.2 无破裂 无渗漏 95 22 4.1 95 165 4.0 95 1000 3.8 纵向回缩率 110 e

n ≤8mm8mm<e n ≤16mme n >16mm-≤2% 静液压状态下热稳定性试验 110 8760 2.4 无破裂 无渗漏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190℃/5kg)

g/10min 与对原料测定值之差,不应超过±0.3 g/10min 且不超过±20%

6.2.4 外护管物理及力学性能应符合表 6 的规定。

6.3

聚氨酯泡沫

6.3.1

保温层 保温层材料采用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其物理性能应符合表 7 的规定。

CJ/T ×××××-7

表 5 外护管公称外径和最小壁厚

单位为毫米

外径分组 公称外径(Dc)

最小壁厚(emin)1 75 3 90 3 110 3 125 3 140 3 160 3 200 3.2 2 225 3.5 250 3.9 315 4.9

表 6 外护管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 检测项目

试验参数 试样 数量 要求 外观(目测)外护管应为黑色,其内外表面采用无放大目测,不应有损失其性能的沟槽。不允许有气泡、裂纹、凹陷、杂质、颜色不均等缺陷。

无杂质、无气泡 纵向回缩率/(%)外护管任意管段 3 ≤3 拉伸屈服强度/MPa-3 ≥19 断裂伸长率/(%)-3 ≥350 外护管外径增大率/(%)保温管发泡前后,外护管任一位置同一截面的外径增大率。≤2 热稳定性/(min)

外护管原材料在下的氧化诱导时间。≥20 最大轴线偏心距/(㎜)

外护管外径 ㎜ ≤160 3 3.0 ≥180 3 4.5 熔体流动速率,MFR(190℃/5Kg)管材熔体流动速率≤0.5g/min

表 7 保温层性能 项目 试验参数 试样数量 要求 泡沫密度/(kg/m3)

任意位置。≥60 泡沫的闭孔率/(%)-3 ≥88 泡孔尺寸/(mm)

泡孔应均匀细密,沿径向测量的泡孔平均尺寸。≤0.5 泡沫的吸水率/(%)在常压沸水中浸泡 90min 后。≤10 导热系数/[W/(m/•K)] 未进行老化泡沫保温层 50℃状态下导热系数λ 50。≤0.033 压缩强度(MPa)

保温层泡沫径向压缩强度或径向相对形变为 10%时的压缩应力。≥0.3 保温层截面上空洞、气泡/(%)

泡沫应均匀地充满工作管与外护管间的环形空间。任一保温层截面上空洞和气泡的面积总和占整个截面面积的百分比。

≤5;

单个空洞的任意方向尺寸与同一位置保温层厚度相比。

≤1/3

6.4 保温复合塑料管

保温复合塑料管物理及力学性能指标性能符合表 8 的规定。

CJ/T ××××× 8

表 8 保温复合塑料管物理及力学性能 项目 试验参数 试样数量 要求 轴向剪切强度/(MPa)

23℃的轴向剪切强度。0.025 保温层挤压变形量/(%)

径向变形量应不超过其设计保温层厚度。

≤15 外护管划痕深度/(%)

外护管划痕深度不应超过外护管最小壁厚的,且最大不应超过 1mm。

≤10 工作管端头留出尺寸/(mm)

裸露的非保温区以备热熔焊接或溶剂粘接。两段长度公差为±20mm。

150~250 管端泡沫脱层/(mm)

保温层应于工作管及外护管紧密粘接,管段泡沫脱层径向尺寸。

≤2 沿轴向的深度。

≤70 环向累计长度与圆周长。

≤1/3 外护管表面温度/(℃)

保温管的保温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并应保证运行时外护管表面的温度。

<50 报警线 MΩ 报警线与报警线、报警线与工作管之间的电阻值为

500

试验方法

7.1

工作管

7.1.1

规格尺寸

应按照按 GB/T8806 的规定执行。

7.1.2

颜色与外观

工作管内外表面检测时,采用无放大目测。

7.1.3

纵向回缩率 纵向回缩率应按 GB/T6671 的规定执行。

7.1.4

简支梁冲击试验 简支梁冲击试验应按 GB/T 18743 的规定执行。

7.1.5

静液压试验

静液压试验方法应按 GB/T6111、ISO 1167:1996 的规定执行((a 型封头))。

7.1.6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 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应按 GB/T3682 规定执行。

7.1.7 静液压状态下的热稳定性试验 静液压状态下的热稳定性试验应按 GB/T6111、ISO 1167:1996 的规定执行(a 型封头)。

7.1.8

密度 密度测试应按 GB/T1033 规定执行。

7.1.9 氯含量 氯含量的测定应按 GB/T 7139(GB/T7139-1986,eqv ISO1158:1984)的规定执行。

7.1.10 维卡软化点

PVC-C 管材、管件

维卡软化温度的测定应按 GB/T 8802(GB/T8802-2001,eqv ISO2507:1995)的规定执行。

7.2

外护管

7.2.1

规格尺寸

应按照按 GB/T8806 的规定执行。

7.2.2

颜色与外观

CJ/T ×××××-9

外护管内外表面检测时,采用无放大目测。

7.2.3

拉伸屈服强度及断裂伸长率

外护管拉伸屈服强度及断裂伸长率测试应按 GB/T8804 的规定执行: 7.2.4

纵向回缩率 外护管纵向回缩率测试应按 GB/T6671 的规定执行。

7.2.5

热稳定性 热稳定性应按 GB/T 17391 的规定执行。

7.3

聚氨酯泡沫

7.3.1

泡孔尺寸 泡孔尺寸检测应按 GB/T xxx 的规定执行。

7.3.2

保温层截面上空洞、气泡 保温层截面上空洞、气泡检测应按 GB/T ×××的规定执行。

7.3.3

泡沫密度 泡沫密度测试应按 GB/T6364 的规定执行。

7.3.4

压缩强度 压缩强度测试应按 GB/T 8813 执行。

7.3.5

吸水率 吸水率应按 GB/T

××××的规定执行。

7.3.6

闭孔率 闭孔率测试应按 GB/T 10799 的规定执行。

7.3.7

导热系数

导热系数测试应按 GB/T 10297 方法执行。

7.4 保温复合塑料管

7.4.1

管端垂直度 保温复合塑料管管端垂直度检验应按 GB/T XXX 的规定执行。

7.4.2

保温复合塑料管挤压变形及划痕保温管挤压变形及划痕的检验应按 GB/T XXX 的规定执行。

7.4.3

管端焊接预留段长度保温管管端焊接预留段长度检验应按 GB/T XXX 的规定执行。

7.4.4

管端脱层 保温复合塑料管管端脱层检验应按 GB/T XXX 的规定执行。

7.4.5 外护管外径增大率 外护管外径增大率按 GB/T ××××的规定执行。

7.4.6 轴向剪切强度 23℃的轴向剪切强度应按 GB/T ××××的规定进行试验。

7.4.7 报警线

报警线检测应按 GB/T ××××的规定执行。

8.检验规则

8.1

通则

产品应经生产厂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并附有合格标志方可出厂。产品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检验项目应符合表 1、表 2、表 3 的规定。

CJ/T ××××× 10 8.2

组批

同一原料,同一配方,同一工艺条件生产的同一规格保温管作为一批,每批数量不超过 50 根。

8.3

抽样 按 GB/T2828.1 用正常一次抽样方案,取一般检验水平Ⅰ,合格质量水平6.5。抽样方案见表 7。

8.4

出厂检验 出厂检验应逐件试验,不合格产品修复后应全部重新检验,修复次数不应超过 2 次。

8.4.1 工作管出厂检验的项目为外观、尺寸、纵向回缩率、简支梁冲击试验及静液压试验中 20℃/1h和 95℃/22h(或 95℃/165h)试验,按 5.1.5、5.1.3、6.2.1、6.2.2、6.2.3 有关规定进行检验。

8.4.2 保温管外护管的密度、拉伸屈服强度、断裂伸长率,保温管外径增大率,按 6.3.3、6.3.4、6.5有关规定进行检验。批合格判定数见表 4。

8.4.3

保温管保温层密度、保温管的尺寸偏差、轴向偏心距、绝缘电阻值按 5.3.2、5.4.1、5.4.3、5.4.4 有关要求进行检验。批合格判定数见表 9 8.4.4

检验项目,抽样方案也可由供需双方商定。

表 9 保温管出厂检验抽样和合格质量水平判定 批量 N 样本量 h 合格判定数 Ac 不合格判定数 Re <25 2 0 1 26~50 8 1 2 51~90 8 1 2 91~150 8 1 2

8.5

型式检验 8.5.1

若有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的试制定型鉴定;

b)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等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产品停产一年后,恢复生产时;

d)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e)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的要求时;

f)正常生产时,每两年或累计产量达 300km(按延长米计),应进行周期性型式检验。

8.5.2

型式检验按第 6 章规定全项目检验。

8.6

判定规则 8.6.1 样本中被检验出的不合格样本单位数不超过表 5 中规定的批质量合格判定数时,则判定交付批合格;超过批质量合格判定数时,则判定交付批不合格。

进行批质量的判定。复验结果作为最终判定依据。

8.6.2 不合格批未经剔除不合格品时,不得再次提交检验。复验应按表 4 进行抽取样本单位数和进行批质量的判定。复验结果作为最终判定依据。标志、运输和贮存

9.1

标志

保温管可用任何不损伤外护管性能的方法标志,标志应经受住运输、贮存和使用环境。

9.1.1 保温管

保温管生产者应在外护管上标志如下:

a)生产企业名称或代号、商标;

b)在外表面标注介质温度、压力及管径、编号等标识; c)对有安装方向要求的管件,应在外表面做出安装方向标识;d)工作管的外径和壁厚;

e)工作管的规格及等级;

f)产品标准代号;

CJ/T ×××××-11

g)生产批号。

9.2

运输

保温管必须采用吊带或其它不伤及保温管的方法吊装,严禁用钢丝绳直接吊装;在装卸过程中,严禁碰撞、抛摔在地面拖拉滚动。

长途运输过程中,保温管必须固定牢靠。不应损伤外护管及保温层。

9.3

贮存 9.3.1

保温管堆放场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地面应平整、无礁石等坚硬杂物;

b)地面应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保证堆放后不发生塌陷和倾倒事故;

c)堆放场地应挖排水沟,场地内不允许积水;

d)堆放场地应设置管托,管托应确保保温管外护管下表面高于地面 150mm。

9.3.2

保温管堆放高度不应大于 2.0m。

9.3.3

保温管不得受烈日照射、雨淋和浸泡,露天存放时宜用蓬布遮盖。堆放处应远离热源和火源。

CJ/T ××××× 12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管道系统对管件的附加要求 A1 带金属接头的管件

其螺纹接头 符合 GB/T7306 的规定。

A2 管件 按原料的不同可分为 PP-R、PVC-C、PE-RT Ⅱ管件三类。管件按连接方式的不同分为热熔承插连接管件、溶剂粘结型管件、法兰连接型。管件按系列 S 分类与管材相同,按 DIN8077:2008、GB/T18998.2-2003、GB/T18742.2-2002、GB/T ××××.3-200×的规定。管件的壁厚应不小与相同管系列 S 的管材的壁厚。管件应满足 DIN8078:2008、GB/T18998.3-2002、GB/T18742.3-2002、GB/T ××××.3-200×中技术要求中的各项使用要求。

A.2.1 材料 A2.1.1 生产管件所用原材料应符合 GB/T 18742.1、GB/T18998.2-2003、GB/T ××××.1-200×的要求。

A2.1.2 管件金属部分的材料在管道使用的过程中对塑料管道材料不应造成将解或老化。

A2.1.3 回用料 管件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回用料。

A2.1.4 外护管

外护管的使用条件、性能和规格应满足表 1、2、3 的要求。外护管的最小壁厚应符合中表 1、2、3 的要求。

A2.1.5 保温层

保温管件聚氨酯保温层的材料、结构和性能应符合 6.3 的要求。

A2.1.6 保温接头 热收缩式套袖接头:对于热收缩式套袖接头,宜采用先发泡后收缩的现场工艺,同时必须保证保温层泡沫密度。

a)所用热收缩带的剥离强度不应小于 60N/cm,热收缩带通过正确的火焰加热后,应能将管道外壳和接头套袖搭接处严密柔性连接。

b)现场外观要求:热收缩带收缩后边缘应有均匀的热熔胶溢出,不应出现过浇、鼓泡、翘边或局部漏烤等现象,封端盖片及发泡孔盖片应胶结严密。

A3 试验方法 A3.1 外护管 外护管取样应按 DIN8078:2008、GB/T18998.3-2002、GB18742.3-2002、GB/T ××××.3-200×的要求进行检验。

A3.2.保温层聚氨酯硬质泡沫保温层按 6.3.2 的要求进行检验。

CJ/T ×××××-13 A3.3 管件应按 DIN8078:2008、GB/T18998.3-2002、GB18742.3-2002、GB/T ××××.3-200×的要求进行检验。

A4 检验规则 产品需经生产厂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并附有合格标志方可出厂。

A4.1 组批 用同一种原料和工艺连续生产的同一批规格管件作为一批。d n ≤32mm 规格的管件每批不超过10000 件。d n >32mm 规格的管件每批不超过 5000 件。如果生产 7 天仍不足上述数量,则以七天为一批。一次交付可有一批或多批组成,交付时应注明批号,同一交付批号产品为一个交付检验批。

A4.2 出厂检验 A4.2.1 管件出厂检验的项目为外观、尺寸、纵向回缩率、简支梁冲击试验及静液压试验中 20℃/1h试验,按 6.3.3、DIN8078:2008、GB/T18998.3-2002、GB18742.3-2002、GB/T ××××.3-200×有关规定进行检验。

A4.2.2 外观、尺寸抽样按 GB/T2828 采用正常检验一次抽样方案,取一般检验水平I,合格质量水平6.5.进行。

管件外护管的密度、拉伸屈服强度、断裂伸长率,保温管外径增大率,按 6.3.1.1、6.3.1.3、6.3.4.2有关规定进行检验。

A4.2.3 管件保温层密度、轴向偏心距按 6.3.2.2、6.3.4.3 要求进行检验。

A4.3 型式检验 A4.3.1 型式检验项目为第 6 章规定全项目检验。

A4.3.2 若有以下情况之一,应进行型式检验:

a)正式生产后,若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b)产品因任何原因停产半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c)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d)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时。

A5 标志 A5.1 产品应有下列永久性标记:

a)产品名称:应注明原料名称,例:PP-R、PVC-C、PE-RT Ⅱ; b)产品规格:应注明公称外径、管系列 s; 例:等径管件标记为 PP-R d n 25 S3.2; 异径管件标记为 PP-R d n

25×20 S3.2; 带螺纹管件的标记为 PP-R d n

25×3/4〞s3.2。

c)商标。

A5.2 产品包装至少应有下列标记:

a)生产厂名、地址、商标;

CJ/T ××××× 14 b)产品名称、规格; c)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 d)本标准号。

A5.3 包装 一般情况下,每个包装箱内应装相同品种和规格的管件,包装箱内应有内衬袋,每个包装箱重量不超过 25kg。

A5.4 运输管件在装卸及运输使不得暴晒、污染、重压、抛摔和损伤。

A5.5 储存

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征求意见稿) 篇4

施工内控标准的通知

张吉怀铁路各参建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铁路总公司“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作主题,贯彻质量安全红线管理要求,切实加强隧道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提高隧道施工机械化水平,通过先进工装设备和施工工艺保质量安全,怀邵衡铁路公司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进行了研讨,制定了怀邵衡铁路公司关于铁路隧道施工内控标准,现予发布。

张吉怀铁路隧道施工内控标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铁路总公司“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作主题,按照《铁路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红线管理规定》(铁总建设〔2017〕310号)相关规定,并结合《高速铁路隧道工程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3-2010)、《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机械配置技术规程》(Q/CR9226-2015)、《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9604-2015)、《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工管质安函〔2016〕233号)等相关文件规定和要求,切实加强隧道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提高隧道施工机械化水平,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提升施工工效,特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 隧道施工内控制定的前提条件及原则

1、前提条件

⑴超前加固和初期支护按照设计施作到位; ⑵初期支护及早封闭成环;

⑶围岩及初期支护变形稳定后施作二次衬砌。

2、原则

⑴保证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 ⑵满足机械化施工的要求;

⑶充分利用超前地质预报成果、监控量测数据。第三条 本内控标准适用于张吉怀铁路隧道工程施工。

第二章 机械配置

第四条 铁路隧道施工前应对规、对标、对设计、对方案开展施工机械配置方案设计,并纳入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第五条 铁路隧道施工机械应根据隧道长度、断面大小、辅助坑道设置、围岩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工期要求、施工场地等综合因素进行配置并遵循下列原则:

1、施工机械配置应与主要施工方法相配套,与施工工期相适应。

2、施工机械配置的生产能力应大于均衡施工能力,均衡生产能力应大于施工进度指标要求。

第六条 隧道施工应按Ⅰ、Ⅱ级机械化配套要求,优先配置凿岩台车、湿喷机械手、自行式长仰拱栈桥、多功能二衬台车(带端模夹具、带压注浆和自动布料系统)等,减少劳动用工,降低劳动强度,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第七条 鼓励各参建单位发挥自身优势,结合项目实际改进、创新和研发隧道专用机械设备,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

第三章 开挖与支护

第八条 Ⅰ级机械化配套工作面,在设计建议工法基础上,Ⅲ、Ⅳ(Ⅳa、Ⅳb衬砌类型)级围岩增加全断面施工工法,Ⅳc衬砌类型增加二台阶法,Ⅴ级围岩施工工法可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动态调整工法(三台阶法、二台阶法)。第九条 Ⅱ级机械化配套工作面,在设计建议工法基础上,Ⅲ级围岩增加全断面施工工法,Ⅳ级围岩(Ⅳa、Ⅳb衬砌类型)增加二台阶施工工法,Ⅳc衬砌类型、Ⅴ级围岩施工工法可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动态调整工法(三台阶法、二台阶法)。

第十条 隧道辅助坑道宜采用全断面法施工。

第十一条 全断面法或微台阶法施工,初支封闭仰拱有钢架地段不大于35m,仰拱不一次开挖到底且无钢架地段不得大于60m;台阶法施工,初支封闭成环距掌子面不大于60m。

第十二条 Ⅲ级围岩每循环开挖进尺不大于4m,Ⅳ级围岩按设计进行超前加固后每循环开挖进尺不大于3榀钢架间距,Ⅴ级围岩按设计进行超前加固后每循环开挖进尺不大于2榀钢架间距。

第十三条 建议下台阶与仰拱一次开挖到位。

第十四条 初期支护是隧道的主要承载结构,是施工安全最关键、最重要的保障。隧道开挖后初期支护应及时施作并封闭成环,要将监控量测纳入施工工序,结果纳入信息平台管理。

第四章 衬砌

第十五条 隧道衬砌应及时施作,二衬距掌子面距离不大于170m。第十六条 隧道二衬环向钢筋与仰拱钢筋可采用一端机械连接,一端采用绑扎连接,衬砌环向钢筋之间采用机械连接。隧道衬砌纵向钢筋可在施工缝位置断开施工。

第五章 其他

第十七条 对于栈桥小于40m且未实行机械化配套或设计有特殊要求的隧道施工,仍按国家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文件规定和标准执行。

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征求意见稿) 篇5

(舞蹈表演专业征求意见稿)

1.前言

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归属于艺术学门类。作为人类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音乐与舞蹈类专业是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优化人的美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舞蹈学类专业既需要早期的专业训练作为基础,也需要更高层次的学位教育作为学科的拓展,本科专业教育是本学科承上启下的中坚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其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在于完成“三个转换”:从基础训练向技能与艺术的融合性转换;从模仿学习向艺术实践的创造性转换;从单一学科向全面发展的开放性转换。以使得本科培养人才能够储备足够的学识与素养,投身于各项让舞蹈艺术融入社会的实际工作,或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这种要求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三个结合”的特色:专业技能训练与艺术审美修养的结合;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教学的结合;艺术教育与人的培育的结合。

舞蹈表演专业是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类的下属专业,是舞蹈艺术通过职业化训练进行呈现和交流的基础专业。2.适用专业范围 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 130204 舞蹈表演专业 3.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主要从事舞蹈表演,以及与舞蹈表演相关的教学、研究等工作的舞蹈艺术专业性人才。根据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变化,本专业类的培养方案应该每4年测评和修订一次。4.培养规格

4.1素质要求

本专业培养人才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较好的自律能力和热爱舞蹈艺术的执着精神。在学习态度上应该勤奋努力,并且具有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学习视野上应该比较开放,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和涉猎与艺术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在学习道德上应该维护真善美的艺术品格,拒绝违背诚信的行为。

4.2能力要求

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通过训练掌握舞蹈技能;培养从课堂、书籍、媒体、网络等一切可能途径获取知识的习惯与能力;锻炼在演出、观摩、研讨、讲座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交流、分析、总结、归纳等方式对获得的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处理,并转化为自身的学养。

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对艺术作品的品位与质量、学术成果的是非与价值等形成基本的鉴别能力;对艺术发展的状况与趋势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能够对比自身学习的目的、方法、成效、方向等进行自觉的借鉴与判断。

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把课堂学习和艺术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转化运用其中获得的知识;在知识和技能积累的基础上,能够在学习和实践中体现创造性的思维,并积极进行创新尝试;能够对艺术实践和艺术创新进行思考、设计、策划和总结,并通过文字、话语等方式进行交流和表达。

4.3知识要求

舞蹈表演在舞蹈类专业中对舞蹈技能的要求是最高的,并且需要培养学生对表演实践全面而深入的体悟。因此本专业首先需要掌握在舞蹈表演方面所必需的基本舞蹈技能,在此基础上丰富表演方法与经验,并掌握舞台表演所需的综合性素养。其次本专业需要在技能性训练的基础上培养表演所需的人文素养,除了尽量获取舞蹈艺术的基本理论与文化知识,也需要获取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跨艺术门类的知识,并适度延展到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本专业需要创造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深入生活的丰富阅历。最后,本专业还应该通过训练和表演实践,学习、总结并掌握舞蹈的专业教学方法和相关应用理论。

4.4培养年限与学分

舞蹈表演专业的学制一般为4年,可实行3-5年的弹性学制,建议总学分在180-200。对达到本科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关专业方向并制定学分要求。5.课程体系 5.1总体框架

舞蹈表演以舞台表演活动为教学中心,需广泛吸取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

课程体系中与专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主要涉及到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应不低于60%。在保证专业特色的前提下,应兼顾学生全面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学校可建设发展内容丰富多样、反映学科前沿、具有院校特色的通识和选修课程。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应开展相应的艺术实践活动(非课堂教学),并给予一定的学分认定。有条件的学校可制定并实施国内(外)学生交换计划、各类形式和层次的联合培养计划。

5.2 课程设置 5.2.1课堂教学环节 5.2.1.1公共基础类课程

主要指文学、艺术概论、音乐、英语、计算机等相关的文化理论与综合素养课程,以及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类课程。

5.2.1.2专业基础课程

包括舞蹈史类课程(如中国舞蹈史、外国舞蹈史)、舞蹈基础理论课程(如舞蹈概论、舞蹈语言学等)、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等。目录外特色专业另有基础类课程,由开设院校自行制定。

5.2.1.3专业课程

包括基本功训练课程(芭蕾、中国古典舞、现代舞等身体技能训练课程)、舞蹈风格性训练课程(中华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国际标准舞等不同风格舞种训练课程)、剧目与排练课程、舞台表演理论、舞蹈专业教学法等。以上专业课程可根据不同表演方向有所侧重。以上目录外特设专业另有专业类课程,由开设院校自行制定。

(注:由于舞蹈专业在课程中已经包括了大量身体机能训练,因此建议取消体育课程。)

5.2.2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指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类教学内容,是舞蹈表演专业本科学生的重要环节,包括排练、表演、采风等实践教学活动以及相关的实习实训。

5.2.3 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成果要求

根据舞蹈表演专业的特点,毕业考核应该分为作品和论文两个部分,既考察学生艺术表现的能力,也考察学生思考总结的能力。本专业毕业考核以表演作品为主,论文为辅。鼓励论文的写作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尤其鼓励论文结合自身的表演作品进行写作。5.2.3.1毕业作品要求:

毕业舞蹈作品是舞蹈表演专业学生专业学习成效最重要的体现,也是舞台创造与实践能力最直接的检验。舞蹈作品须由学生独立表演完成,应具有完整性,能反映学生舞蹈表演技能和艺术修养的水平。

5.2.3.2论文要求: 选题:

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论文选题。在确定学位论文的题目时,应注意掌握以下原则:

第一,范围的限定性:学位论文不能选择与本专业无关的课题,必须限定在所学专业范围之内,可以涉及一定的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内容或进行跨专业的比较研究。

第二,内容的准确性:论文应建立在对本专业的学习内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基础上,选题应注意结合本人的实践经历与基础。

第三,操作的可行性:选题时应综合考虑本科生的编创实践与学术水平,以及收集资料、调查采访等方面的时间和条件上的可能性。

写作和答辩:

第一,论文写作应有导师检查进展情况,并进行写作指导。导师论文的指导必须是具体的、有阶段性的,并帮助解决困难。

第二,论文写作应满足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根据舞蹈编导专业的特点,论文可以是创作体会、作品阐释等贴近实践的内容,在写作字数上可控制在3000-5000字左右。

第三,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可安排答辩或宣讲环节,综合考察论文写作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6.师资队伍

6.1师资队伍结构 舞蹈表演专业的师资队伍,应根据专业的学科地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授课时数等需要确定。考虑舞蹈学教学的特点,最低师生比为1:8。

舞蹈表演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硕士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30%;年龄结构合理,30-55岁的专任教师不少于总数的2/3。重点综合性院校应略高于此比例。另可根据专业需要聘请特殊表演人才通过审核程序后担任相应课程的教师。

6.2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6.2.1教师背景:

应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其知识范围应覆盖专业知识体系所含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系统掌握舞蹈表演专业的基本理论和训练方法,要有必要的身体示范能力,并具有成熟的舞蹈表演实践经验。

6.2.2教师水平要求: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思想修养和创新精神,清晰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的最新趋势,能提出前沿性的学术问题、创新问题,并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计划,认真备课、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外辅导和教学质量自我评价。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耐心听取并认真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和研究,进行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6.2.3教师发展规划:

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知识,应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参加相关培训及研修,以追踪学科前沿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开阔学术视野,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和院系应重视和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在时间、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舞蹈表演专业教师尤其需要机会进行教学、演出实践与观摩。

7.教学条件

满足舞蹈艺术教育需求,各项设施完善的校园环境;积极乐观,鼓励创新的具有艺术开放氛围的学习环境;运转有效,体系完善的行政管理环境。

7.1基本教学设施:

舞蹈专业教室:足够面积与层高的空间(面积不低于120平米、层高不低于3.5米);舞蹈专用地板、地胶;专用把杆和镜子;多媒体基本设备;舞蹈伴奏用钢琴;适合舞蹈训练的恒温设施。

文化课教室:具有多媒体视频设备并且满足文化课教学需求的教室。

具备基本的教学办公场所和设备,能满足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7.2特殊教学设施:

应该有满足学生舞台实践基本需求的展示空间(剧场、黑匣子、展演教室等)。

学校图书馆或院系资料室应有一定数量的舞蹈类图书、期刊、专题文献、音像资料等,覆盖专业知识体系所含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7.3实践基地建设:

与舞蹈专业剧团、院校、剧场等建立艺术实践的联系,提供学生实践机会。

7.4教学经费:

除了日常教学经费,需要将艺术实践的经费,如演出、创作等经费纳入预算。

7.5教学质量监控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制定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评估办法及实施细则。对专业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评审、教学评估、公众监督,以及教学质量监控机构、责任人及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建立起对教务运行、教学过程、教学经费、设施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改革等全方位、分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定期进行全面的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

7.5.1生源质量:

舞蹈表演专业在身体技能方面要求较严格,应该通过专业考试确保达到舞蹈表演基本要求的合格生源。在此基础上保证招生环节的公平选拔,并制定特殊表演人才的遴选机制。

7.5.2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培养方案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教学对象受益的公平性;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性;多样化教学的全面性,以充分反映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舞蹈表演培养的是具有舞台表现能力的表演人才,要适度控制授课班级规模。其特点一是课堂学时量大,主要是身体训练类课程需要大量的接触性教学。这就造成舞蹈表演专业的课堂学时数远远超过普通高等教育,其他课程的教学时间以及学生自主的学习时间受到挤压。在控制课时总量的前提下,课程体系的整体均衡问题很重要。二是课堂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调节复杂多变。艺术实践是舞蹈表演人才培养的必需手段,舞蹈表演的参与性实践和集体性实践比例很高,往往和课堂教学发生冲突,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三是在高强度的身体训练之外,要注意舞台经验和人文素质的综合性培养。

7.5.3教学结果:

舞蹈表演专业的评价体系具有特殊性。作为以身体表达的艺术门类,舞蹈表演专业的评价以现场展示评价为主,并且具有主观尺度较大和描述性评价的特点,难以用简单的量化标准衡量。由于舞蹈专业训练的持续性,要将教学评价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避免单一的最终考试成绩评价。

教学结果的衡量应包括以下指标:技能水平——学生掌握舞蹈的身体机能水平与艺术表现水平;知识程度——学生获取舞蹈及其相关文化知识的程度;创造能力——学生独立进行有创造性的思考和实践的能力;行为表现——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道德规范等价值观的体现。

8.名词释义:

专业课:专业核心课程,反映学科前沿,深化专业知识的主干课程 专业基础课:关于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 公共基础课:国家规定及学校自设的文化与思政课程 通识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类课程

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征求意见稿) 篇6

(2018年版)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第一章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一、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明确医院发展战略,有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落实。

二、围绕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医院工作计划,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并按定期评价。

三、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引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作为重要指标。

四、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并制定鼓励措施。

第二章

队伍建设

一、医院人员配备合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二、制定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计划和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认真开展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和师承教育与培训。

第三章

骨伤专科建设

一、骨伤专科建设成效显著,亚专科设置合理,专科床位、设备、人员等达到规定要求。

二、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确定的优势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

三、中医类别和系统接受中医药专业培训两年以上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诊疗行为规范,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专科医师熟练掌握常用的中医骨伤诊疗技术。

四、骨伤专科中医特色突出,优势病种以中医治疗为主,充分利用中医技术方法,优势病种服务量逐年增加。

五、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

六、专科可独立开展骨伤专科常见临床技术,具有急性创伤等急症的救治能力,现代诊疗技术应与中医诊疗技术相结合。

七、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专科学术继承人。

八、开展骨伤专科临床经验整理与应用,积极开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专科临床科学研究工作。

第四章

临床科室建设

一、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 室,医院和科室命名规范。

二、参照《中医医院骨伤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相关要求,加强科室建设与管理。

三、中医类别和系统接受中医药专业培训两年以上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门诊诊疗行为规范,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得到患者认同。

四、住院诊疗行为规范,中医优势病种以中医治疗为主

五、积极开展骨伤专科会诊,体现对骨伤专科有效的技术支撑。

六、加强中医康复能力建设,提供有中医特色的康复服务。

七、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

八、积极开展中医综合治疗,广泛、合理应用中医诊疗技术。

九、研制和使用一定数量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使用达到要求。

第五章

中药药事管理

一、医院药事管理组织定期对临床使用中药进行监督、评价和指导,合理遴选医疗机构内使用的中药。

二、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三、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采购、验收、储存、养护、调剂、煎煮符合要求。

四、加强中药饮片处方管理,建立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制度,并落实。

五、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

六、积极开展个体化特色中药服务,挖掘整理特色中药疗法和传统中药加工方法,并推广使用。

七、临床药师参与中药药物治疗,促进安全与合理用药。

第六章

中医护理

一、护理管理组织体系健全,中医护理管理职能及各层次护理管理岗位职责明确。

二、加强中医护理队伍建设,中医护理人员配置合理。

三、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护理,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四、积极运用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人次逐年上升。

五、开展中医护理质量评价,并持续改进。

第七章

文化建设

一、医院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

二、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体现中医药文化。

三、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四、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五、参照中医医院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开展中医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

第八章

治未病服务

一、医院为发展治未病服务提供支撑。

二、治未病科功能定位准确。

三、治未病科基本条件满足业务需求。

四、按照要求规范提供治未病服务。

五、积极开展中医健康宣教,为下级医院提供技术指导。

第二部分 综合服务功能

第一章

基本要求和医院服务

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

(一)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二)医院的功能、任务和定位明确,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求,保持适度规模,医院编制及实有床位数均≥100张,科室设置、每床建筑面积、人员配备和设备、设施符合《二级中医骨伤医院基本标准》。

二、医院服务

(一)医院有改善诊疗环境,提高工作绩效,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缩短平均住院日、缩短患者诊疗等候时间 具体措施,支持医务人员从事晚间门诊和节假日门诊。

(二)急诊绿色通道管理规范,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三)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加强投诉管理。

(四)为住院患者提供营养指导、配餐、煎药等相关服务。

(五)执行《无烟医疗机构标准(试行)》及《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

三、应急管理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承担传染病的发现、救治、报告、预防等任务,主管部门对传染病管理定期监督检查、总结分析,持续改进传染病管理,无传染病漏报,无管理原因导致传染病播散。

(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级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认真执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要求,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援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

(三)有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应急队伍,落实责任,建立并不断完善医院应急管理的机制。

(四)明确医院需要应对的主要突发事件策略,建立医院的应急指挥系统,制定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五)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应急素质和医院的整体应急能力。

四、临床教学及科研

(一)承担政府分配的培养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才的指令性任务,制定相关的制度、培训方案,并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

(二)承担医学院校医学生的中医临床教学和实习。

(三)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和师承教育工作,有具体规划、实施方案,提供培训条件及资金支持。

(四)有鼓励医务人员参与中医药科研工作的制度和办法,开展与本区域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临床研究与临床经验总结研究等,并提供适当的经费、条件与设施。

第二章

患者安全

一、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

二、确立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

三、确立手术安全核查管理制度,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三、有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五、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和压疮发生。

六、有医院感染风险防范机制,保障患者安全。

第三章

医疗质量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与制度

(一)建立健全本机构医疗质量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按照《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细化并严格遵守18项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核心制度,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领导与决策职能。

(二)合理设置医院质量管理组织,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记录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为院长决策提供支持。

(三)有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有医疗关键环节与重点部门管理标准与措施。医疗、护理等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全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承担指导、检查、考核和评价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四)建立与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与临床诊疗指南;有医疗技术(包括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重点医疗技术和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的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全院医疗、护理、医技质量实行监管,并建立多部门医疗质量管理协调机制。

(五)科室负责人为科室质量与安全第一责任人。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成员接受质量管理培训,具有相关质量管理技能,开展质量管理工作。

二、医疗技术管理

(一)医院提供与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医疗技术服务,符合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行业规范的要求,符合医学伦理原则,技术应用安全、有效。

(二)有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医疗技术管理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与管理办法。不应用未经批准或已经废止和淘汰的技术。

(三)制定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对新开展医疗技术的安全、质量、疗效、经济性等情况进行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医疗技术风险。

三、医技科室质量管理

(一)临床检验质量管理

1.临床检验部门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

2.有实验室安全流程,制度及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遵照实施并记录。

3.由具备临床检验专业资质的人员进行检验质量控制活动,解释检查结果。

4.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5.实验室与临床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和途径,保证临床咨询及时受理与处理,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使用实验室信 息的服务。

6.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对床旁检验项目按规定进行严格比对和质量控制。

(二)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1.医学影像(放射、超声、CT等)部门设置、布局、设备设施符合《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服务项目满足临床诊疗需要,提供24小时急诊影像服务。

2.建立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职责,执行技术操作规范,提供规范服务,保护患者隐私;实行质量控制,定期进行图像质量评价。

3.提供规范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有审核制度,有疑难病例分析与读片制度和重点病例随访与反馈制度。

4.制定医学影像设备定期检测制度、环境保护、受检者防护、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防护等相关制度,遵照实施并记录。

四、其他科室质量管理

(一)手术治疗管理

1.制定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程序,实行手术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手术医师对授权知晓率100%。

2.实行患者病情评估与术前讨论制度,制定诊疗和手术方案,落实患者知情同意管理的相关制度,并记录在病历中。

3.医院建立重大手术报告审批管理制度,有急诊手术 管理措施,保障急诊手术及时安全。

4.有手术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符合规范。

5.手术的全过程和术后注意事项及时、准确地记录在病历中;手术切除的离体组织应做病理学检查,明确术后诊断。

(二)麻醉治疗管理

1.制定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2.实行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制订治疗计划、方案,风险评估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3.履行患者麻醉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治疗风险、优点及其他可能的选择)。

4.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实施麻醉操作的全过程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

(三)感染性疾病管理

1.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健全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完善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设置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有重点传染病防治专家组。

3.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标准防护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并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废物。4.开展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管理工作。有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5.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向公众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咨询。

(四)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

1.具备为临床提供24小时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需要,无非法自采、自供血液行为。

2.加强临床用血过程管理,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科学用血。

3.开展血液质量管理监控,制订并实施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传染疾病、输血不良反应、血液制品误输等)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4.开展血液全程管理,落实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核对制度,做好血液入库、贮存和发放管理。

5.落实输血相容性检测的管理制度,做好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五)医院感染管理

1.有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控制活动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规章要求,并与医院功能和任务及临床工作相匹配。

2.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与教育。3.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监测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采用监控指标管理,控制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4.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实施依从性监管与改进活动。

5.有多重耐药菌(MDR)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规范与程序,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实施监管与改进。

6.应用感染管理信息与指标,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7.消毒供应中心符合《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及《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

8.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监测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率及其变化趋势;根据医院感染风险、医院感染发病率和(或)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改进诊疗流程;定期通报医院感染监测结果。

五、住院诊疗管理

(一)由符合法定资质的医务人员按照制度、质量管理要求、诊疗指南与规范,对住院患者提供同质化医疗服务。

(二)科室负责人全面负责本科室住院诊疗,各级医师职责明确并落实,加强入院检诊与患者病情评估,落实知情 同意制度。

(三)对急危重症抢救患者实施多专业综合诊疗,有适宜的院内外会诊制度与流程管理。

(四)规范激素、肠道外营养、抗菌药物、化学治疗药物等重点治疗药物的使用。

(五)有规范的出院管理制度,向患者提供规范的出院小结、出院医嘱、出院后的治疗康复与随访方案。

六、病历(案)质量管理

(一)病案科(室)设置满足医院医疗需求;病案管理符合相关法规、规范。

(二)按规定保存病历资料,保证可获得性。

(三)建立病历书写质量的评估机制,定期提供质量评估报告。

(四)采用国际疾病分类与代码(ICD-10)、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与手术操作分类(ICD-9-CM-3)对出院病案进行分类编码,建立科学的病案库管理体系,包括病案编号及示踪系统,出院病案信息的查询功能。

(五)电子病历管理符合规定要求。电子病历个人信息有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

第四章

药事管理

一、加强药剂管理,有效控制药品质量,保证用药安全。

二、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开展处方点评,促进合理 用药。

三、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要求,合理使用药品,并有监督机制。

四、有药物安全性监测管理制度,按照规定报告药物不良反应。

第五章

护理质量管理

一、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制定护理制度、常规和操作规程。

二、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与医院的功能和任务一致。

三、根据《护理分级》(WS/T431-2013)的原则和要求,实施护理措施。

四、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和人性化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到位。

五、按照特殊护理单元的相关管理规范进行质量管理与监测。

第六章

医院管理

一、强化法律法规意识,依法开展执业活动。

二、建立健全医院管理制度,合理设置管理组织。

三、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满足医院管理、临床医疗和服务需要。

四、加强财务与价格管理,规范医院经济运行。

五、成立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建立并完善医学装备管理制度。

六、建立健全行风建设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并实施。

第三部分 党的建设

第一章

加强党的领导

一、健全并完善党委(党总支)工作制度,落实“一岗双责”要求。

二、建立重大事项管理制度,落实党务公开。

三、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

四、加强对统战群团工作的领导,推进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

五、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第二章

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一、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二、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功能,提高党员素质。

第三章 反腐倡廉建设

一、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和体系。

二、加强党风廉政、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完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实行廉洁风险防控。

上一篇:战争与和平作文500字初二下一篇:三年级第一单元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