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店自身建设范文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服装店自身建设范文

服装店自身建设范文 篇1

——安县加快绵安北产业带建设的调查报告

安县新县城地处全市绵安北产业带的腹心区域,一边是高速发展的高新区,一边是日新月异的**新县城。安县县委、县政府把灾后重建作为最大的发展机遇,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发展路径,在“规划项目产业投资”方面集中力量,握紧拳头,通过规划落实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产业,通过产业带动了投资,在“两面夹击”中完成了“聚变”,打造出一方发展热土。

一、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城乡发展

1、思路决定出路。

安县县委、县政府牢牢抓住灾后重建这一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机遇,按照市委“一主三化三加强”发展路径和“一核四带”、市县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布局,把灾后重建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集中力量抓好新县城建设、打造特色工业园区、打造灾后特色新农村作为绵安北产业带建设的三件大事,着眼长远,坚持规划引领,走活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盘大棋。

2、用规划统领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面:以县城为中心,规划建设了**大道、辽安路两条主干线,有效破解了制约安县腹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构建了震后安县新的交通体系,使新县城作为安县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突出。

在县城建设规划方面:以打造“科技城”后花园和城市功能接纳

区为目标,在原来县城建设的总体规划基础上,聘请**省规划设计专家,对县城建设进行了重新规划完善,按照“以河为轴、两岸开发”的理念,形成了“九曲花荄”的规划方案。将新县城打造成一朵盛开的郁金香,突出宜居、宜商、宜工特色。通过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旧城改造规划,充分考虑县城发展建设与产业、与民生相结合,合理划分四大功能区,调整了功能布局,使中心城区的集聚功能、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规划方面:按照绵安北产业带建设的总体部署,全面启动**省安县工业园建设,园区规划近期为8平方公里,远期为15平方公里,重点推进华晨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和银河科技园建设,在**大道沿线打造新型工业化亮点,同时将界牌镇、花荄镇、黄土镇在**大道沿线区域均纳入工业园建设规划,使之一面与高新区对接,一面与**的“**工业园” 对接,形成新的“工业走廊”,构建多元发展的产业结构和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

在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规划方面:以省级绵**农村示范片建设为重点,将灾后重建资金、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及各类农业项目资金集中打捆投放,在**大道、辽安路等公路沿线规划打造1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比如安县花荄镇柏杨村是全省有闻名的蛋鸡养殖基地,早在地震发生初期,县委、县政府就将柏杨村作为灾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进行打造,利用柏杨村的荒山荒坡,在山上集中建设规模化的蛋鸡养殖基地,山下平坦开阔地带修建规格高、配套齐、价格低的农民新区。

在县城人居环境规划方面:以实施“水韵生态家园”项目为重

点,对县城安昌河堤防进行水环境治理,同时规划了湿地公园、“三纵两横”道路网络、水韵风情一条街,整体提升县城风貌和品位,增加商气和人气。

二、坚持项目带动,产业资金聚集

安县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认真实施“规划项目产业投资突破年”,始终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集中资金、整合项目”,在统筹兼顾全县的基础上,集中把66个项目、近60亿元资金和产业安排到绵安北产业带,正在形成统筹发展的“聚变”。

——投资4.1亿元**30公里辽安路,投资2亿元改扩建设**大道。——投资3亿元完善安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5亿元建设华晨汽车及发动机零部件工业园,投资12亿元建设银河高科技产业园;投资5亿元加快好医生药业等重大工业项目。

——投资6.1亿元建设省级“绵**农村建设示范片” 并打造10个新农村示范点;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10.28万亩现代种植业科技示范园区。

——投资4342万元对县城进行旧城改造,并对市政管网、绿化、路灯和城区垃圾处理厂进行改造升级;投资2.6亿元**和加固7所学校和教育附属设施;投资2.6亿元**、改扩建5所医院;投资1.1亿元**职工文化活动中心,投资3600万元**2所福利机构;吸纳民间资金近2.5亿元,对“水韵生态家园”项目进行滚动开发。

安县通过以上大项目的实施,将快速推进绵安北产业带的建设步伐,拓展发展空间,正在成为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和农业产业化的热土。

三、坚持统筹兼顾,打基础利长远

安县把“科学重建**县,奋力推进新跨越”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在加快绵安北产业带建设中,坚持把灾后重建作为最大的机遇,立足三年重建数十年跨越,抓规划,抓项目、抓产业、抓投资,在发展中破解矛盾,在发展中改善民生,沉下身子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1、在机遇中破解资金难题

在灾后重建中,安县将的**对口援建资金、国家灾后重建资金、特殊党费和社会援建资金合理安排,把资金用在解决民生、发展产业、完善基础设施的节点工程上,全县城乡焕然一新,有效推进了灾后美好新家园建设。面对县城迁建靠县本级财力支撑,无力投入开发建设所需巨额资金的巨大困难,安县借鉴省内外成功的经验,在“水韵生态家园”项目开发中,由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项目实施主体,采取公司融资、公司开发、市场运作的方式,融资2.5亿元对县城安昌河堤防及水环境治理工程、湿地公园、“三纵两横”道路网络、水韵风情一条街的进行了滚动综合开发,整个“水韵生态家园”不仅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眼球”,所需的基础建设资金全部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得到解决,整个项目将吸引社会资金20多亿元。在此基础上,安县按照城县城发展总体规划,对安昌河沿岸荒、河滩土地进行整理,将生地整理为熟地,建立 “土地银行”。今年2月5日,安县拍卖县城的15宗499亩土地,吸引了**、**、**等省内外190多家企业参与竞拍,成交价7.58亿元,平均出让价达到152万元/亩,最高地块亩均达212.23万元,接近了**市区的水平。安县还储备了600多亩土地,准备建设水韵风情一条街,预计还可吸引社会资金20多亿元参与县城的开发建设。近年安县县城常住人口迅速增长,震后由3万人增加到近6万人,商气、商机、人气日益兴旺。

2、在发展中改善民生

安县通过生态韵家园项目的实施,使县城滨水地过去的“烂河堤、烂河滩、乱环境”逐步变为集公园、广场、亲水河道、景观建筑和特色步行街为一体“县城生活乐园”,将构建 “一水一堤一街一园”的景观格局,提升了安县的发展空间和人居休闲环境,改善了城市投资环境,盘活了土地资源,实现了政府、商家和群众利益的三赢。安县通过滨河带的开发,取得了较高的土地收益。但安县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同步提高了绵安北产业带内征地拆迁较多的花荄、界牌镇、黄土镇全征全迁户征地拆迁补偿标准,采取统建安置相和货币安置为主的方式,使征地拆迁群众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增加了群众收入,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效化解了征地拆迁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各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安县还拿出1800余万元实施原食品公司破产和职工安置,使长达11年涉及210余人的群访得到彻底解决;安县还拿出600余万元,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此文发表于XX年4月中共**市委政策研究室《**改革与发展》杂志)加快羽绒服装产业发展报告

羽绒服装业是的两大支柱产业之一,起步于年,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引导扶持下,发展成为有大小加工企业100余家,加工点近500个,从业人员近5000人,年羽绒服产量1500余万件,产值2亿元以上,税收200万元左右的强大产业,形成了以羽绒服装生产销售为主,印染、绣花、辅料生产等配套完善的产业链,产品遍销全国各地,是转变单一的青石开采加工经济结构的优先发展产业。

一、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镇羽绒服装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还存在许多制约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较小。我镇羽绒服装生产企业虽然有100余家,但达到一般纳税人规模的只有紫云服饰等2家,工人最多的也只有260人左右,其它为个体工商户,工人大多在30人左右,少的只有五六个人。

二是产品档次较低。我镇羽绒服装产品以背心为主,面对中低档市场,出厂价格每件15元左右。虽然大多都注册了商标,但没有一个有影响的品牌,产品品种单一,附加值不高。

三是生产方式落后。我镇羽绒服装行业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厂房、仓库设在家中,几台机器、几个工人就是一个工厂。规模较大的也由于厂房和工人等问题,采取分散设点的方式进行生产,加工点遍及全镇及周边乡镇和县区,安全隐患大,不利于先进工艺的实施和企业的管理,以至于在境内甚至无法找到一家有一定规模、较为正规的羽绒服装厂。

四是扩大生产困难重重。由于我镇羽绒企业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没有可用于进行质押的固定资产,无法获取贷款,企业很难做大。同时由于受场地、职工宿舍硬件设施等制约,也难以扩大生产规模。

五是行业管理松散。我镇羽绒企业户数多、规模小,缺乏统一的行业协调管理,没有技术研发、原料采购、市场营销等行业服务组织,各自为 政,相互竞争,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六是财政贡献率不高。我镇羽绒行业年产值2亿元以上,但财政贡献率却很低。一方面是由于企业采取分散设点的生产方式,有的加工点在外乡外县,税务部门无法掌握真实的生产销售情况,很难做到应收尽收。另一方面由于沿海等地区在开具增值税发票时给予较大优惠政策,许多产品进超市需增值税发票的企业都在外另设公司,导致大量税源外流。

二、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1、产业链条完整,成本优势明显。我镇有羽绒服装生产企业100余家,绒毛加工、印染、绣花、辅料生产、包装等配套企业30多家,布料、羽绒等主要原材料也有固定的供应商,产业链条完整,生产成本竞争优势明显。

2、销售网络健全,市场空间广阔。我镇羽绒背心遍销全国各地,在各大中城市都有直销点和代理商,与500余家大型超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加上每年秋冬季节遍及各地的企业直销短期门店和摊点,市场网络健全,销售方式灵活,若不断推出新产品,适时拓展国际市场,市场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3、人力资源丰富,发展后劲增强。我镇羽绒服装产业经过长期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熟练工人和经营管理销售专业人才,创造了“公司+农户”的灵活经营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和扩大再生产的资本。随着我镇青石行业扶大抑小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必将使大量资本转向羽绒行业,为羽绒服装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4、宏观环境优化,发展时机成熟。我镇距羽绒名城共青不足10公里,苏共大桥的建成通车为我镇利用共青的羽绒服装产业资源、承接产业发展、融入共青经济开放区和湖生态经济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大就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一系列政策,为我镇羽绒服装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支持。同时,随着“十二五”规划编制及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启动,用地等制约发展的问题 得到解决,加上3.5万伏变电站、万吨自来水厂等项目的投入使用,羽绒服装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加快发展的条件充分,时机较为成熟。

三、加快发展的建议要求

为解决制约我镇羽绒服装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快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工业园区化”的思路,经过广泛调查论证,建设羽绒工业小区是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镇拟在境内红星村星共公路边规划建设500亩的羽绒工业小区,第一期征用土地200亩,完成“三通一平”,将分散于各地的羽绒加工点集中到园区,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知名羽绒企业入园,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加快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知名度,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扩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升级。目前,我镇已完成羽绒工业小区建设的前期调查摸底、选址规划等工作,为加快建设步伐,特请县政府帮助解决以下问题:

1、安排用地指标200亩。羽绒工业区拟选址于红星村境内的山地,规划面积500亩,第一期200亩。我镇已向县国土部门提出了用地申请,应在这次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预留建设用地,并将周边农田退出基本农田保护区,预留发展空间。同时要尽快开展用地报批工作。

2、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园区道路建设资金立项支持,协调供电、电信等部门架线入园,同时从资金方面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

3、为企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协调金融部门为园区企业建设发展提供20**万元以上贷款,做好企业土地、厂房等固定资产质押贷款的协调工作,为入园企业安排500万元以上返乡创业等贴息贷款。

服装店自身建设范文 篇2

针对这一情况, 结合浙江省服装行业区域经济发展特色, 我院服装专业通过调查、访谈, 充分收集企事业单位有关专家和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骨干, 以及用人单位领导对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素质的看法, 从高职院校育人的角度进行分析, 并结合本专业实际自我剖析, 明确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在课程安排上, 存在各门课程之间条块分割明显, 特别是服装设计与结构、工艺课程之间的脱节, 造成理论与实践课不连贯的问题, 因而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不能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程序。 (2) 专业口径过窄, 与企业需求不能吻合。现代服装行业, 从服装设计到制作, 从品牌策划, 到市场销售, 从生产管理, 到工艺技术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 如何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和组合, 形成宽、专、交的课程设置模式和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体系, 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这两方面都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综合能力有限, 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 从而影响了学生与就业市场的适应性。

要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须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办学的目标。教育部《大力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 技术应用能力强, 知识面较宽, 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可见, 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的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为此, 学院专门组织师资力量, 优化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对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实训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改革, 并经过实践不断完善, 形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解决“知”与“行”的矛盾, 构建实践教学环节

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技能训练、岗位实践、社会实践等环节, 通过合理的结构配置, 对各个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与设计, 强调找到“知”与“行”的平衡点, 形成了以实训基地为平台, 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等层次划分, 以“从简单到复杂”, “从单项到综合”的训练原则, 循序渐进地安排三年的实践教学内容。强调的重点具体如下:

首先, 在服装基础和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强调实践性操作。在基础技能课程中, 要求学生尽量做出实物 (产品或作品) , 通过制作过程的指导和分析,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与掌握其相应的技能;在专业技能课程中, 进一步要求学生通过“服装设计创意———效果图———结构制图———制作成衣”四个步骤的具体实践, 掌握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要领及内在联系, 锻炼学生的各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

其次, 整合知识结构体系, 强调实践过程的思考性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过程的思考性主要是指在学生实践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带有一定理论探索性的问题, 即“智慧+技能”的智能化问题, 不再纯粹强调动作技能方面, 从而达到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整合起来的目的。

总之, 在课程设置上, 学院紧紧围绕“以职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来组织和重构课程内容”这一理念, 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 紧随高层次企业的用工实际, 使之既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 又融合了对实用型高新技术的掌握, 做到实际、实用、实效。这样的安排具有很强的驱动性, 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授课的质量, 也激发出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

以培养“能力”为主旨, 开展多元化的产学合作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 以此形成的能力将成为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学院通过对服装企业技术人才岗位和能力的解构, 分析并得出:目前主要以服装设计、服装制版、生产经营管理三个方面为岗位核心, 外设服装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服装CAD、服装跟单、接单和服装陈列等岗位群。由此可以得出, 其关键能力是服装设计能力、制版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为打造核心技术能力, 更好地搭建培养能力的平台, 学院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 大力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 在人才培养、技术与设备支持、学生就业等各个领域展开合作, 并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

其中, 本专业实施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立足于服装业的岗位要求, 以岗位 (群) 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构建服装教学课程体系, 使教学内容以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为载体, 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这不仅促使学生的学习以行动为过程, 完成岗位化的学习任务, 而且可使学生在自我建构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激发学习积极性, 整个过程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应用能力, 满足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在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当然, 也有一些课程受条件限制, 无法获得真实的课题, 这要由教师安排模拟项目或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来实施教学, 并尽量依据市场与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程序来安排, 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除以上实训基地和项目课程建设外, 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给予政策的支持, 出台很多的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当中, 保证与企业的合作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 并积极寻求校企之间更加广泛的合作。如, 对于某些与学校建立长期“订单”关系的公司, 可以建立产品研发中心, 建设专业教材等, 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完成, 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满足企业的需要, 同时也使自身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以跨专业选课机制与多通道交流为平台,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雅克·洛德尔先生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有这样的论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提供人才, 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 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如果纯粹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 片面强调技能而忽略素质, 强调产品而忽略人品, 忽略学生作为全面的人的教学, 当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 即使很容易上手某项技能, 成为熟练工, 但也会由于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 使他们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因此, 高职院校在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和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 也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人文素养、健康人格等方面的教育。

而对服装教育来说, 服装产业不仅是做衣服, 更是做文化。因此, 只有培养学生“文理兼容, 知行结合”的素质, 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 一方面, 突出培养跨学科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把能够体现服装专业特色的选修课程纳入全校选修课程的整体体系中, 与艺术、工程、管理和人文等多学科共同构建交叉渗透的选课平台, 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爱好选修相关课程, 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弥补专业学习的不足。另一方面, 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鉴赏能力、生活积极性、社会责任心等方面的培养。开设有关文化、法制、道德、人生规划等方面的讲座, 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意识, 进而全面发展其个性, 培养出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又独具特点的、宽适应性的服装人才, 真正使他们“专业有特长, 就业有优势, 创业有能力, 提高有基础, 发展有空间”。

总之, 通过对高职院校育人目标的正确把握和对行业发展的深入调查, 学院根据本校和区域产业经济的特点, 积极探索高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不断优化和完善服装专业的课程建设体系, 建立既相对稳定, 又具灵活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增强学科建设的比较优势和特色, 不断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教学管理的水平, 努力使培养的学生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也使学院成为具有区域竞争优势和专业知名度的高职院校。

摘要:以社会需求和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为切入点, 根据本校和区域产业经济的特点, 探索了高职服装专业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提出了不断优化和完善服装专业的课程建设体系, 建立既相对稳定, 又具灵活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对高职服装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了一些思路和观点。

关键词:高职,服装专业,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郭俊朝.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2) .

[2]陈志华.高职服装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8) .

[3]吴同喜.试析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之问题及解决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2) .

加快推进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 篇3

一、大力推进服装行业自主品牌建设,具有极为深远的重要战略意义

首先,加快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纺织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纺织服装出口1470亿美元,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额的25%,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但纺织行业的发展数量型增长特征较为明显,随着国际竞争加剧,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纺织数量型增长方式将受到严重制约,产业发展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新形势下要保持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尽快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根本性转变。品牌是质量、效益、文化、价值的综合体现,品牌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大力推进服装行业自主品牌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整个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是实现纺织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也是纺织服装行业牢固把握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其次,加快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需要。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也是我国在国际上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尽管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迅猛发展令世人瞩目,但与纺织服装大国的地位相比,我国服装品牌的发展现状却令人堪忧,不仅在世界服装品牌之林中难觅中国服装品牌的踪迹,即使在国内市场,中国服装品牌也同样面临着种种压力。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强势品牌,即使拥有世界一流的装备和工艺,也只能成为别人的加工厂,替人作嫁衣裳,其结果是长期耗用大量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换取微薄的加工费。自主品牌的缺失已成为我国服装行业大而不强的主要症结,成为制约我国服装行业由大变强的关键因素。要提高我国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在国际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实现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迈进,就必须加强服装自主品牌建设。

第三,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纺织服装业既是关系国计,又是关系民生的基础性产业。服装产业对农业、化工、纺织、印染、织造、服装市场等多个产业的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带动作用,并引领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提升与转变。同时,作为富民产业,服装产业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致富一方经济、创建和谐社会等多个方面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服装产业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的背景下,服装产业更是在繁荣中西部地区经济、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和今后,进一步注重和发挥纺织服装行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就必须迅速转变“以量取胜”的观念,走出“打工经济”的思维,摆脱“世界工厂”的定位,抓紧品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服装行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有的作用。

第四,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服装产业属于品牌驱动性产业,国际上服装强国的发展经历充分表明,服装产业上下游链条上的不同资源配置都是以品牌为中心而展开的。品牌在整个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的带动者、整合者及推动者。从国际纺织产业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到,纺织产业业态发展一般都经历过大规模低端加工制造到出口加工带动型,再发展到原创设计开发和品牌经营等几个阶段。当前,国际服装产业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通过强势品牌的核心带动,整合产业链,实现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确立在世界服装产业格局中的强势地位,已成为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和国际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第五,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全面推进我国自主品牌建设的需要。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也是我国在国际上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已经基本具备率先推进品牌建设的基础、条件、优势和时机。服装品牌建设对于全面推动我国自主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为此,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加快我国自主知名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服装作为全面加强我国自主品牌建设的重点行业率先推进,研究探讨加快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政策措施,从而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国家自主品牌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严峻挑战

加入WTO,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强势拉动下,我国服装产业飞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更是促使我国服装产业再度升级。目前,国内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品牌已经形成,企业创建品牌的意识普遍增强,服装行业向品牌化发展已成为业界共识。同时,一批具有行业发展特色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各服装产业集聚地之间和企业之间已经开始了全新、深化的合作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各产业集聚地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共同创建区域品牌。尽管我国服装企业已经具有了强烈的创品牌意识,但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道路还很艰难,还面临着严峻挑战。国内高端市场目前已被一批国际顶级品牌在一定程度控制着,90%的国际顶级服装品牌都已进入国内市场;在中端市场上,随着快速时尚品牌ZARA、H&M以及一批国际二、三线品牌陆续进驻中国,一批在价格上与其相近,但在设计、快速反应、品牌运营等各方面尚无法与之抗衡的国内服装品牌正在受到强烈的冲击;对于国内大量服装品牌而言,目前只能在二、三线市场以及县级市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还面临着同质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加之国外产业资本越来越多地以合资形式进入我国市场,可以说,国际服装品牌的本土化竞争之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危及到了国内服装产业的产业发展甚至安全。

综合分析,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培育自主品牌快速成长的大环境尚未形成。尽管各部门都在推进服装品牌建设,但尚未形成合力,难以对现有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个别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制假售假打击不力,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各种评比、摊派、也加大了企业的负担;消费者盲目崇拜洋品牌的心理等状况,使服装自主品牌的创建步履艰难。

二是企业创建品牌的实力仍然不够。创建品牌实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资金和人才两方面。我国服装企业仍处于资本积累阶段,自身资金实力不足,无力维系海外市场的营销成本,资金制约了硬件的提升、品牌的宣传、销售网络的建设和人才的引进,而品牌国际化经营的人才匮乏又从根本上制约了产品、品牌、管理、运营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没有形成。十多年来,中国的服装企业虽然有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品牌,但这些品牌在国际市场仍然力不从心。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形成独特的服饰文化,没有形成稳固的消费群体,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一个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价格战。即使一些服装界的领军品牌,他们的市场成功也不是品牌的胜利,而更多的是渠道终端模式的胜利,剔除终端营销模式的因素,品牌的贡献十分有限,而且相当脆弱。我国服装企业大多创新能力不足,不少企业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主要是以仿制、翻版为主,原创性的设计明显不够。有品牌的多数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仍在实施“跟进战略”,服装品牌的文化内涵不够深度,始终显得过于直白或比较肤浅。这是导致我国服装贴牌加工企业多,原创品牌企业少;产品风格雷同多,独创特色产品少;外贸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的重要原因。创新能力的不足和信息化建设的迟缓,又是对市场反应能力低下的必然反映,这两点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我国服装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三、大力推进我国服装行业自主品牌建设任务极为紧迫

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增强我国服装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促进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建设“纺织服装强国”的长期性任务。推进我国服装行业自主品牌建设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育服装自主品牌为基础,以推进服装自主创新设计为支撑,以大力推动品牌营销为依托,以提升服装行业发展水平为目的,走政府推动、社会参与、企业主体相结合的自主品牌发展之路,全方位、多层次推动服装产业自主品牌建设。我们争取用5—10年的时间,建立并完善多元化的自主品牌推进体系:创建不同层次的国家级、省级和重点企业的服装设计服务中心,支持企业提高营销运作能力,在服装行业中形成多个拥有市场优势地位、具备消费引导能力的原创服装品牌;鼓励加工型服装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升设计创新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强化采购和营销能力,经过一个时期的不懈努力,使一大批加工型企业发展成为可以主动向客户提供设计样品、一定数量的企业以自有品牌出口;促进服装产业集群向高质化发展,加强现代产业供应链,扶持服装产业集群创建一批公共性品牌。

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强化服装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树立正确的品牌发展观,不断加强企业研发能力的建设,逐步提升服装品牌的综合运营能力,全面推进自主服装品牌的创意提升。

其次,要加大对服装品牌建设的引导扶持。要积极创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服装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多方位品牌推广服务平台,加大对服装品牌建设的引导及扶持。

第三,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要积极探索建立“综合协调、整体推进”的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推进机制;要建立健全品牌保护体系,加大对服装自主品牌的依法保护力度;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做好服装自主品牌培育的服务工作;要积极推动产学研联合,鼓励、引导纺织服装科研院校与服装产业基地和知名品牌服装企业的联合创牌;要加大对自主品牌的宣传力度,大力倡导自主服装品牌消费;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的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服装自主品牌、争创品牌、营销品牌、消费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

服装店自身建设范文 篇4

各位理事和代表: 现在我受中国服装协会常务理事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理事、代表予以审议。一、一年来主要工作回顾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并实现良好开局的一年,是服装行业团结奋斗、成效卓著的一年。据统计,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均实现了新增长,服装产品国内销售额达75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9%;服装出口952亿美元,同比增长28.9%,这是中国服装业竞争力的表现,也是与世界各国同业人士谋求共同发展的结果。2006年我国服装行业进入了历史性产业调整升级阶段,产业资源开始进行流动重组,行业区域布局细微调整,企业梯度转移逐步展开。随着中国服装消费市场格局和出口格局的转变,我国服装行业形象面临重塑,国际竞争力面临升级。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服装行业全面、协调、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积极客观地面对机遇和挑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推进中国服装名牌发展战略,提高服装的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中国服装协会在过去一年里,以振兴和发展我国服装行业为宗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竭诚为会员单位提供服务,维护行业和会员的合法权益和共同利益,较好地履行了服务于政府、行业和会员企业的职能,充分发挥了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各方面工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同时协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也有所增强。

(一)加强行业品牌建设,推进中国服装名牌发展战略

1.2006年协会紧紧抓住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在归纳总结会员单位调研材料的基础上,向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提出了2006年中国名牌男西服(套装)、女装、童装和牛仔服装等产品的申请立项。积极协助男西服(套装)评价指标制定以及行业所有申报企业材料的初审工作,并协助进行中国名牌服装产品的评定工作。2006年有15个男西服(套装)品牌被评定为中国名牌,较好地完成了协助政府实施中国名牌发展战略的任务,提高了我国原创服装品牌及其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2007年协会建议并且通过了中国名牌衬衫、裤子、羊绒大衣、童装和婚纱晚礼服五个服装产品的申请立项目录,并协助名推委开展了这五个产品的企业推荐、实物质量评价指标和申报条件(门槛)的制定等工作,其它各方面的后续工作正在积极准备中。

2.为了贯彻温家宝总理推进名牌“坚持高标准、坚持自主创新、坚持市场检测”的方针,贯彻杜钰洲会长“大力推进中国服装品牌战略”的指示,为了加强会员企业的品牌意识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扩大会员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协会在成功举办两届“中国服装品牌大奖”的基础上,精心组织“2005-2006中国服装品牌大奖”。从报名开始到颁奖晚会结束,历时半年多的评审以市场检验为准绳,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本届大奖更强调“社会参与”的广度,有196个品牌积极参与,在全国各服装销售终端设立1200个投票点,有120万消费者参与社会投票、92万网民在新浪网上投票。活动采取社会选票、网上投票、市场调查、服装现场展示、品牌现场演讲、质量抽检、品牌报告审读等多种方式,由普华永道公司全程进行票务统计和审计监控。“装典中国2005—2006中国服装品牌大奖颁奖晚会”对荣获中国服装品牌风格、品质、策划、创新、潜力、营销、公众、价值、推动、成就和国际品牌中国表现大奖的品牌进行颁奖表彰。颁奖晚会的舞台设计充满超时空的元素,将流光溢彩的装饰主义、传承千年的文脉主义和后现代前卫的历史主义展现的淋漓尽致。以“穿越时空感的时尚魅力”,将中国服装原创品牌的内涵和底蕴,通过结构主义与场所精神结合的符号学设计表达方式,突出了地域化和全球化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将整个活动推到了高潮。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于4月21日和4月22日对晚会进行了录播。协会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是继续打造中国服装业的“奥斯卡”,开拓中国原创服装品牌发展的未来!

3.协会积极向商务部汇报行业工作情况,协助商务部开展2006年原称“中国畅销品牌”中服装产品(包括西服、衬衫、羽绒服装)的行业申请立项、申报企业推荐等工作。及时组织会员单位进行申报,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和行业推荐,参与专家组评审。服装行业最终有18个品牌荣获商务部评定的“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荣誉称号。协会积极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法院、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商务部等政府部门,提供企业申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和出口名牌的行业推荐证明,有力地推动中国服装名牌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办好展会,架起品牌桥梁

1.协会始终把提升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综合水平,帮助企业扩大商机和拓展市场当作为企业和行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被业内称为“时尚之约”的第15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2007)分两期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两期展出总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细分18个专业展区。首期男装·休闲装·服饰品展于3月18—20日举行;第二期女装·童装·服饰品展于3月24—26日举行。本届CHIC在传统办展思路的基础上有了新突破,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以“展团”形式亮相,如香港、日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韩国等都是以组团形式参展。本届CHIC会集了来自美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德国、比利时、加拿大、土耳其、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以及中国内地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个品牌参展,其中海外品牌数量达到近400个,现场观众人数达到12万。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继续保持亚洲最具规模与影响力、档次最高、专业性最强、辐射力最广、影响力最深远的服装专业展会的地位,在国际化运作、贸易平台搭建、品牌创新建设以及促进中国服装品牌发展方面走向了深入,展会的整体环境、形象更具时尚感,展会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提高。

2.2006年9月19-21日,协会在上海世贸商城举办了“2006中国服装跨国采购交易会”。本次交易会以商贸为主导,集交易会、产业高峰论坛、国际贸易配对服务和展后参观供应商工厂为一体,展会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150家国内优秀供应商云集上海世贸商城,为来自国外的专业买家提供优质产品。共有来自全球35个国家的1000余家采购商共计5000余人,携6大类产品采购需求亲临盛会,现场商贸洽谈氛围浓郁,买卖双方共创贸易商机。交易会顺应了目前行业的发展形势,架起了跨国采购商与国内生产企业之间交流、沟通和合作的桥梁。

3.为集合行业的优势商业资源,规范服装零售终端的操作模式,使销售企业与服装企业走入良性合作和共同发展的轨道,协会于2007年3月24-25日在北京召开了主题为“务实洽谈,分享经验,共同成长”第三届“中国服装经销零售商联席会议年会”。上届会议之后,2006年7月22日-8月1日协会组织12名会员赴欧洲商务出访,在参观欧洲第一大服装专业展会CPD之后,同期对德国、比利时、法国和西班牙服装市场企业和终端市场进行商务考察。不仅与主办方进行了交流,而且参观了Mango总部和快速物流体系,还与Mango集团CEO进行了沟通和交流。西班牙巴塞罗那时装公会寻找到14家服装品牌与会员进行了商贸洽谈对接,并且已经有3家达成合作协议。2006年9月组成6名会员赴美商务考察团,MAGIC展会主办方主动邀请联席会议代表团进行面对面沟通和交流,希望与中国优秀展商和代理商进行深入接触和商务洽谈,也为美国优秀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开拓渠道。应香港贸易发展局的邀请,秘书处分区域组织具有代表性的8名会员参观了香港国际时装节,并参加了时装秀、研讨会、企业家座谈相关活动,同16家优秀品牌进行一对一商贸洽谈。

(三)协助政府做好行业调研工作,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1.协会积极协助政府开展对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方向及战略的研究工作,根据有关政府部门需要和行业中心工作开展专项、专题调研。例如:协助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组织具有代表性服装企业召开座谈会,调研劳动力和能源等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后对企业和行业的具体影响等。协会坚持做好行业统计工作,分析研究行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探讨行业发展趋势,对行业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召开行业统计会议,做到月有数据、季有分析、年有报告,还特别撰写了出口美国敏感产品预警分析等,以便政府、企业及有关方面了解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2.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在征求协会意见时,协会在顾全大局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维护行业整体利益的做法以及为行业谋利益的务实做法,赢得了企业的广泛支持,增强了协会的行业凝聚力。协会多次把有充分数据支持的行业意见反映给政府有关部门;现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税务总局、质检总局、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开展重大决策时也主动听取协会意见。例如:按照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完成“2005年服装行业质量状况分析”和行业10年落实《质量振兴纲要》总结。协助政府编制行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代表行业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有关政策建议,引领行业全面、稳定、健康地发展。

(四)加强同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促进行业升级与发展

1.加强同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争取有利于行业整体发展的国家政策。2006年3月初在“两会”前,协会邀请十几位服装行业全国人大代表,建议联合向国家税务总局提交关于提高服装品牌企业的广告费税前扣除比例的代表提案。国家税务总局和协会联合召开了重点企业调研会和座谈会,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细致测算,最终得到国家财政、税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行业广告费税前扣除比例由2%提高到了8%。既减轻了品牌企业负担,最大限度地争取了企业和行业利益,又促进了我国服装品牌企业的发展。

2.《2006-2007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是由中国服装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共同研究编撰、修订并与中国纺织出版社合作印刷,于2007年4月已经完成,并在本次会议上作为行业资料发放给与会代表参考。报告总结了过去一年行业发展的特点,对2006年我国服装行业状况作了深入透彻的分析,针对2007年的国际贸易环境、竞争态势及行业发展走向进行分析研究,并对今年服装行业发展前景进行了科学性预测,为服装行业和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行业升级与发展。

3.协会本着跟踪、调查、指导、服务的精神,与服装产业积聚地试点地区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对推动试点地区和全国服装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服装品牌企业产品系列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各专业产业积聚地之间和企业之间开始全新、深化的合作模式,创新的业务流程。众多品牌经营者合作,彼此相互“贴牌”生产。在服装行业微利时代,产业集聚地之间的深化合作,专业化生产,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产品质量。业态变化更充分的发挥了产业集聚地的优势,每个集群和企业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一部分,携手共赢财富机会。

(五)努力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提高协会快速反应能力

1.会刊《服装界》一直秉承“前瞻剖析业内大事,忠实记录重大事件,引导行业有序发展,客观展现企业风范”的宗旨,是协会与会员单位及时沟通的重要渠道。《服装界》为进一步贴近行业、走近企业,更为客观全面地反映行业和企业的现象和问题,体现“替行业说想说的话,让企业看想看的文章”的思想,协会不断地寻找与行业和企业面对面的机会。在保证其品质和内容稳定提升的同时,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和资讯优势,致力于客观真实地反映行业的情况,以其专业性和权威性赢得了业界读者的肯定。并且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以便与关心服装行业发展的业内外人士进行沟通与合作,更好地服务于服装企业和行业。

2.中国服装协会网站中文版全面改版,全面改版后的英文版由静态变为动态结构,及时将行业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以焦点或专题方式整合相关资讯,为企业了解相关信息及其动态提供了方便,更为业界了解行业发展主流信息提供了权威平台。作为协会的网站,它不仅加快了协会与会员以及业界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努力地有步骤地使其成为整合产业链上的有效资源和集合行业专业力量,逐步深入地为企业服务的信息平台,是切实为行业服务的又一快捷手段和渠道。

3.《中国服装行业产业链配套资源》是中国服装协会为服装企业提供产业链的配套资源信息服务的专刊。2006年编撰出版了第一本专刊,在此基础上综合了企业的建议和要求,对中国服装协会网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提升和拓展,增设了“配套资源”频道,实现了协会利用传统的纸媒和现代的互联网取长补短、互为补充的“配套资源”立体信息服务。

(六)坚持“百强企业”活动、加强行业质量监督检测

1.为在服装行业中树立榜样,同时让企业找到自身的位置,2007年协会按照服装企业自愿申报的原则,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服装行业协(商)会初审和推荐下,经过对企业上报资料的认真审核,继续开展百强企业活动,对2006“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及“销售利润率”前一百名企业进行公布、表彰。并授予连续三年进入百强排序前十名的企业“中国服装行业优势企业”称号,授予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行业功勋奖章获得者”称号。从1995年开始的百强企业活动,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服装产业发展壮大的历程。由于历年严肃细致的工作,百强企业活动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得到了普遍认可。一批百强企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团队,作为行业的中流砥柱和领军集团,对我国服装行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2.开展服装产品行业质量检测工作。协会坚持通过各专业委员会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合作,在业内开展男女西服等产品的行业质量监督检测工作。协会通过对经检测荣获优等品以及连续三次荣获优等品的企业进行表彰的方式,同时举办工艺技术、国家标准和质量管理培训班,以达到强化企业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工作,进而促进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

(七)加强协会自身建设,深化各专业委员会工作

1.为使协会具有更强的行业代表性和凝聚力,秘书处把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代表性,积极要求入会并且符合条件的单位吸收进来,增强了协会的生机和活力,以保证协会健康发展的生命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推动中国服装行业科学技术发展,充分发挥专家在服装科技进步方面的指导作用,协会秘书处于2006年5月成立了中国服装协会科技专家委员会,其宗旨是利用多学科、多专业专家的综合优势,加速服装科技研发,推动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进而促进全行业的产业技术升级。秘书处新成立了协作和培训部门,顺应行业和企业的咨询服务要求,充实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了协会秘书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强了协会整体组织机构自身建设。

2.围绕协会总体工作目标,各专业委员会结合自己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活动,如召开工作会议、组织专家专题讲座、举办行业发展高峰论坛、组织参观学习企业、组织企业间相互交流、开展技术研讨和培训等活动。同时开展行业自律、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工作。2006年男装、女装、童装、内衣、羽绒服装及制品、服装辅料专业委员会等充实了组织机构,尤其羽绒服装及制品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从上海迁到北京,组织机构进行了比较大充实调整。各专业委员会增加了协会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密切了协会与会员单位的联系和沟通。

(八)加强同国内外联系,发挥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

1.为加强服装行业国际交往,协会分别组团参观、考察和出席国际专业会议。2006年协会率企业家代表团出访了德国、比利时、法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香港等23个国家和地区,18个出访团组,就服装贸易问题进行了磋商,就国际的产业和协会之间合作、信息互换、人员培训、共同策划活动等方面达成共识和协议。协会还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邀请许多国外的协会、企业、专家和设计师等来华交流,传授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国际间的相互沟通,开展国际间合作。注意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的联系,例如:组织召开亚洲圆桌会议,成立了亚洲服装产业联盟等,使协会与国外行业组织加深了解和增进了友谊,为进一步合作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协会在2006年10月1日和2007年2月25日,组织带领中国服装品牌“吉芬”和“例外”进入法国巴黎国际时装周,并且取得了相当成功,中国、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反响十分强烈,这也是中国服装行业的有志之士多年来的梦想。中国的服装品牌开始真正进入国际时装主流渠道,标志着中国服装品牌在国际最高端的服装平台上占有了自己的位置,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服装在世界的形象,对中国服装品牌、服装行业在国际地位上的提升和国际形象的重塑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3.协会在协调会员企业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积极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工业基地建设,推动产业优化和转移,为不同企业、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牵线搭桥,在提供各种咨询服务等许多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服装产业发达省市的企业有些已经到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开始产业转移。协会以服务为宗旨,积极开展各方面工作,较好地履行了协会的职责。

4.中国服装协会加强同各地服装协(商)会及行管部门间的联系与协作。同他们相互尊重和配合,组织召开行业工作会议、专题调研等,商议具体工作事项和沟通各地区行业情况。2007年1月8日在海南省三亚市成功召开了全国服装行业协(商)会秘书长联席会议,大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增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联系,极大地有利于共同服务于政府、行业和企业,推动行业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

二、今年协会主要工作的设想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十一五”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调整、升级使中国服装产业走上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服装产业日趋成熟,国际竞争力也由劳动力成本优势向产品质量创新优势、产品开发创新优势、品牌创新优势、文化创新优势的高层次转变。2007年是产业调整升级的关键年,产业的微妙变化都将对我国服装产业的未来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迅速发展和竞争的今天,我们应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勇敢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挑战。积极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经济新形势,以超前的意识和敏锐的目光做好行业发展形势的预测和研究,引领和推动行业全面、协调、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地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了加强行业自律意识,提倡行业公平竞争和诚信经营,提倡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树立我国服装行业良好的国内和国际形象。协会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紧抓机遇,加大推进中国服装名牌发展战略的力度

1.继续协助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做好2007年中国名牌衬衫、裤子、羊绒大衣、童装和婚纱晚礼服五个服装产品的行业初评、行业专家组推荐和评审等相关工作。积极准备组织2008年中国名牌服装产品品种行业调研、申请立项和行业评审等工作,大力推进中国服装名牌发展战略,提高我国服装品牌的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

2.“2006-2007中国服装品牌大奖”活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评价办法及措施,增强企业品牌和社会参与的程度,同时继续推行类似“星映江天”和“冠染枫华”这样的中国服装荣誉品牌市场推广联演,以及中国服装品牌大奖颁奖晚会等活动,全力扩大市场宣传和推介,扩大获奖服装品牌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我们希望各位理事和代表以及社会各界,对大奖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到品牌大奖组委会办公室,以完善和提高我们的工作,共同推进更多的中国服装原创品牌走向市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3.协会将继续协助商务部做好2007年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的行业推荐和评价工作。坚持为符合申报条件的会员单位,做好申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出口名牌商品的行业推荐工作。坚持开展2007年服装行业“百强”企业表彰活动。积极支持服装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的进一步发展。

(二)协助政府做好行业工作,维护我国服装产业的安全

1.加强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的研究。时代为我国服装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协会将加强国际贸易市场动态的及时发布、国际贸易规则和贸易技术壁垒的研究和培训、行业预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中,商务部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项目《出口羽绒服装技术指南》的继续推广和实施,对打破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将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坚持研究服装行业发展方向,对服装出口产品及时监督和监测,发布产业预警方面的信息。关注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跟踪主要出口市场的数据、政策信息,积极准备做好产业预警和应对贸易摩擦工作。争取有利的国家政策,有的放矢地制定应对策略,携手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行业外交,引导出口企业有效规避风险,为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迎接世界国际贸易一体化的挑战。服务政府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和维护我国服装产业的健康与安全。

2.服装标准化工作和服装基础科技研究是服装行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对行业规范化管理和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根据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国家、行业标准制、修定计划,抓紧完成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重要标准项目的研究工作。继续发挥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做好标委会的组织建设和服装标准的制定、修订及宣贯工作,积极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反映行业对执行标准的有关意见和建议。“十一五”期间把人体测量、号型、服装CAD应用作为服装标准化重点技术加以研究和推广。全国服装标委会将继续利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加强与欧美、加拿大、日本等相应研究机构沟通和联系,组织行业内外专家进行进一步专业考察、交流和学习,为我国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找出适合国情的思路和方法。

3.协会积极倡导企业提高服装产品的科技含量,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服装产品的科技贡献率,促进产业在节能、降耗、减污、绿色和环保等方面的建设。加强防静电、防辐射、防紫外线、防污、防水、阻燃等功能性服装,在医疗、卫生、农业、林业、煤矿、军事、航天等产业的研究、推广和应用,保证国家人民财产安全和相关产业员工的健康与安全,构建健康、安全、和谐社会。

(三)继续办好展会,搭建企业走向市场的桥梁

1.2007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2007)继续保持着亚洲最具规模与影响力的服装专业展会的荣誉。我们将于2008年在新展馆以“新起点、新协作、新挑战、新高度”为形象,继续致力于提升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的综合水平,塑造展会国际品牌,为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9月上海举办的“中国服装跨国采购交易会”,将是与全球专业买家零距离接触的国际服装采购大会,是一个致力于服务国际服装交易以及国内外服装企业和行业共同进行信息交流、贸易洽谈的重要舞台,搭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桥梁。2007年10月下旬在上海将与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同期举办一个时尚创意展示活动。协会将与业内相关机构联手,以静态展示、动态发布、理论研讨等多种方式组合,围绕流行趋势及时尚创意举办系列活动。此活动意在对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以及行业的科技创新和品牌创新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巴黎)将于2007年9月17日至20日在法国巴黎与Texword展同期同地举办。展出面积6000平米,展期为3天,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服装协会和法兰克福展览(法国)有限公司联合组织。Texword是国际知名面料展览会之一。每届有来自近百个国家的2万余名专业观众和买家参观,包括贸易商、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采购商和百货商店等。与该展会同期同地举办的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巴黎)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继在美国举办的中国纺织品贸易展览会之后在欧洲开辟的又一个中国纺织品贸易展,将成为我国服装企业开辟欧洲市场的直接贸易平台。

3.协会继续有计划地组团到国外参观、参展和考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强国际交往,引领服装企业和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行业“外交”工作,充分利用产业协会优势,积极与国际同行业间建立国际战略伙伴关系和对话交流渠道,加强贸易、文化、技术、信息等方面交流、沟通及合作,以削除新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对行业的影响,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四)加强服装科技创新、研发和应用,积极应对贸易壁垒

1.要实现企业和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协会以服装产业集聚地为依托,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开拓市场、贸易壁垒和信息化建设等企业关心的主题,继续开展服装行业中小企业管理者培训。协会组织成立的中国服装协会科技专家委员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建专家咨询机构,搭建服装科技交流平台、科研成果展示及转化平台。以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重点项目为切入点,组织有关专家、研究人员、机构组织进行交流研讨,带动整个服装科技的研发、创新、应用和推广。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升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核心竞争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2.由协会、全国服装标委会、上海市服装研究所、国家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在江苏常熟于2006年9月举办了《羽绒服装出口技术指南》宣贯、培训启动工作,商务部有关部门给予了充分肯定,2007年协会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工作。商务部技术性贸易措施建设项目《出口儿童服装技术指南》和协会已签订正式项目委托书,协会将积极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对我国儿童服装出口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帮助企业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从而使政府为行业和企业应对技术贸易壁垒进行有效服务能够落到实处。

(五)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和行业宏观引导工作

1.为贯彻“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使中国服装产业更好地融入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协会积极倡导和落实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总则及细则CSC9000T(2005版)。企业社会责任是利润的一部分,企业利润和社会责任应该有机统一起来。企业社会责任的执行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切实保障所有员工的合法利益,激励员工主人翁精神,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加强职业健康与安全的规范管理,降低企业的运行风险。同时有利于加快中国城镇化进程。

2.协会以维护行业的基本利益和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和社会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引导行业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和管理创新体系,落实和鼓励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服装发达地区重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上走在前面。提倡企业广泛应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行业风气。

3.协会将与集群地各试点地区进一步加强合作,提升集群地区产业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和服装行业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产业集群地区粗放发展、创新薄弱、管理不足、信息化滞后以及社会责任建设等问题还没有根本改善,因此,建设新型产业集群是比较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服装产业集群地区是我国服装产业的重要主体,我国服装生产能力有70%以上集中在产业集群内,提升产业集群是实现服装强国的重要基础。所以多年来协会一直把引导和帮助集群地区产业提升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与广大产业集群地区建立密切关系,进行集群工作试点,其试点过程也是不断贯彻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建设新型产业集群的过程。?

(六)提高协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企业和行业信息化建设

1.协会信息服务将一如既往地以企业需要、行业发展和协会定位为指南,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动向,有效整合行业内外的优势资源,做好信息服务。不断完善网站和《服装界》信息平台,为服装及相关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渠道沟通,并通过其延伸的服务项目(如《中国服装产业链配套资源》专刊及其在网上的配套内容),将信息服务工作做实、做细,“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做实”。《服装界》将继续秉承为行业代言、为企业服务的宗旨,以权威的行业立场、独特的视角观点、专业的资讯渠道,前瞻剖析业内大事,忠实记录重大事件,客观展现企业风范,引导行业有序发展。网站本着共建、共享、共赢的意识和思路,希望服装产业链上拥有有效资源和实力,并诚心为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而稳定服务的企业和机构,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共同不断完善协会的信息服务平台,在为企业服务好的同时赢得行业认可和自身发展。2007年我们将加强与有志于推动服装行业良性发展的各地行业组织、相关企业以及专家的沟通,努力通过我们的工作,使这项服务逐步地落到企业需求的实处,并在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指导下,着手建立健全配套资源信息服务网络,使“配套资源”信息服务的作用,通过这个网络发挥得更为充分、务实。专刊利用纸媒的直观可视和互联网的鲜活延伸,持续、立体地传递服装产业链的配套资源提供商及其产品信息,为服装企业和配套资源企业之间搭建了合作双赢的桥梁。

2.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业组织和会员企业对协会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发布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的形势,协会将对行业统计网络和统计信息数据库进行完善和改造,进一步扩大和加强行业统计范围。争取建立行业科学的统计信息系统,做好行业统计、行业调查等基础工作,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准确可靠依据。坚持做好行业产销趋势分析、预测和发布,为会员单位做好各种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促进企业和行业信息化建设。

(七)帮助企业走出去,加强国际化品牌和市场营销建设

从长远考虑,特保、反倾销、人权问题、劳工标准、生态环保标准等非关税壁垒将长期存在。“走出去”是企业主动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企业“走出去”一定要关注目标国家的政策法规、资源状况、产品市场、消费需求、风俗习惯、贸易环境等问题。服装企业“走出去”,将生产转向东南亚、非洲、中南美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及周边国家,可以享受欧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贸易安排及东道国提供的优惠政策,实现“产品原产地”的多元化,既有利于分散服装企业出口经营风险,减少经营中的不确定性,也可以扶植以纺织服装为支柱产业的国家,化解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日益增长的服装份额矛盾,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有关部门和中国服装协会鼓励企业分期分区赴海外进行实地考察,加强对海外市场及投资环境的研究和信息发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缓和贸易冲突,鼓励企业加强国际化的品牌和营销建设工作。

(八)加强协会自身建设,进一步发挥专业委员会的作用

协会不断加强和完善秘书处组织机构建设,加强核心会员发展及会员管理和服务工作。各职能部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今年秘书处更加强调“创新、协作、勤俭和实效”,力争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效率的队伍。2007年专业委员会将开展羽绒服装、衬衫、茄克衫、女装等产品质量检测和专业培训等工作。通过对在行业监督检测中荣获优等品的企业进行表彰,强化企业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工作,进而达到促进行业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加强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建设,使各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进一步专职化、正规化和制度化。2007年秘书处将集中精力联合各地服装行业协(商)会及行管部门,清理、整顿和发展会员单位,提前组织进行2008年中国服装协会换届的各项准备工作,进一步加强协会新一届组织机构建设。

各位理事、各位代表!中国服装协会的工作成绩是全体会员单位和业内外同仁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是与各级领导的关心、各地服装行业协(商)会、行业主管部门、媒体及社会各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服装协会四届三次理事会和全体会员单位对一贯支持和帮助我们的单位和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对山东省各级领导及南山集团公司给予此次大会的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成绩属于过去,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行业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创新、拓展和深化,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协会工作更及时、更科学、更有效。协会将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重心,以提高质量、创新和快速反应能力为目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行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开拓创新和团结奋进的精神,树立行业科学的发展观,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大力推进中国服装名牌发展战略,积极促进服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积极进取,恪尽职守,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好,开创行业和协会工作的新局面!

服装导购发言稿范文 篇5

我从XX年进进服装店工作以来,虚心学习,认真对待工作,总结经验,也获得了一些成绩。在工作中,我渐渐意想到要想做好服装导购员工作,要对自已有严格的要求。特此,制定我的20XX年工作计划,以此鼓励自我,获得列好的成绩:

第一,在店长的带领下,团结店友,和大家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销售团队:销售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一切销售业绩都起源于有一个好的销售职员,建立一支具有凝聚力,合作精神的销售团队是我们店的根本。在以后的工作中建立一个***,具有杀伤力的团队是我和我们所有的导购员的主要目标。

第二,热情服务。要以饱满的热忱面对每位顾客。留意与客户的沟通技能,捉住客户的购买心理,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

第三,熟习服装。了解我们商店每款衣饰的特点,对衣服的款型,模型,色彩,价格,面料,合适人群做充分了解。

第四,养成发现题目,总结题目,不断自我进步的习惯:养成发现题目,总结题目目的在于进步我本身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中能发现题目总结题目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把我的销售能力进步到一个新的档次。

第五,根据店内下达的销售任务,果断完成店内下达的xx万的营业额任务,和大家把任务根据具体情况分解到每周,逐日;以每周,逐日的销售目标分解到我们每一个导购员身上,完成各个时间段的销售任务。并争取在完成销售任务的基础上进步销售业绩。

服装订购协议书(范文模版) 篇6

甲方(求购方):地址:乙方(供应方):地址:甲乙双方本着精诚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甲方将产品委托乙方生产制作,经双方协商,特签定本合同,具体条款如下:

一、服装类别及质量标准

1、服装名称:

2、服装款式:

3、服装颜色:

二、服装数量及尺码

1、总数量:

2、号型:

三、成品价格

1、单价:

2、全部金额:

3、付款方式:

四、交货时间及地点

1、交货时间:

2、交货地点:

五、验收标准

甲方以合同约定的交货日期严格按照样品验收(按合同约定之质量标准)。

六、违约责任

1、乙方必须严格遵照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及技术指标,如经甲方验收不合格,由乙方负责修改、调换。

2、乙方必须严格按照双方规定的时间交货。

3、如乙方没有在甲方规定的时间内交货,甲方每天将以总金额的10%收取滞纳金。

甲方签字(盖章):乙方签字(盖章):

电话:电话:

浅谈我国运动服装品牌建设 篇7

1.1 国际性赛事带来的机遇

继北京2008年奥运会之后, 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等国际性运动赛事相继在我国成功举办, 这为我国运动服装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了人们对运动服装的消费与需求。自各大赛事申办成功那天起, 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日渐高涨, 从事健身活动人数逐渐增加, 从而刺激了对运动服装的消费和需求, 促进了运动服装企业的发展。二是为运动服装生产企业提供展示及宣传产品的机会。国际性运动赛事的举办为我国运动服装企业提供了更多接触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机会, 有利于增加与国外客商的合作机会;而且我国企业可以通过赞助这些赛事, 借助赛事的国际影响力宣传自己的产品, 打开国际市场, 提高品牌国际知名度。

1.2 国际知名运动服装企业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 在国内运动服装企业为数不多的时候, 耐克率先进入中国市场, 随着近些年我国市场逐步开放, 阿迪达斯、彪马、匡威等国际知名运动服装品牌陆续登陆。这些国际运动服装企业凭借先发优势、完善的管理模式以及国际品牌战略, 不断拓展在我国的业务, 占据了我国运动服装消费市场的半壁江山, 严重阻碍了我国运动服装企业的发展。据中国服装品牌研究中心资讯, 2011年3月, 运动服市场前十位品牌市场综合占有率合计为74.48%, 其中阿迪达斯和耐克两个国外品牌占50%以上, 以绝对优势继续领跑市场。如果我们没有强势品牌与之抗衡, 本土品牌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将会越来越小。

1.3 休闲服装向运动服装延伸带来的冲击

国际性体育赛事的举办刺激了我国运动服装消费市场, 休闲服装企业也抓住此时机实行战略大转变, 向运动服装延伸。保罗、杰克琼斯甚至女装品牌摩根也纷纷推出宽松版以及印有国家队标志的运动风格服装, 强烈冲击着我国运动服装市场。在越来越多普通消费者身上, 我们也看到了休闲服装的体育化发展。休闲服装体育化的潮流趋势还将进一步扩大, 继续抢占我国运动服装市场。可见, 我国运动服装企业要想抵挡住这股冲击, 在与休闲服装企业的市场争夺战中占据一席之地, 培养自己的著名品牌是唯一的选择。

2 我国运动服装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品牌建设意识薄弱

我国体育服装产业起步相对较晚, 运动服装企业以中小型居多, 企业管理者缺乏品牌建设意识, 企业长期走对外订单加工的路线, 只专注于谋取短期利润, 忽视了品牌建设带来的长远利益。然而, 很多国际知名运动服装品牌, 在企业开拓市场初期就十分注重品牌建设。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耐克进入中国市场, 就开始研究中国市场及消费特征, 大肆进行品牌宣传, 积极推进品牌建设。据“2010年Interbrand全球最佳品牌100强”排行榜显示, 仅有耐克、阿迪达斯两个运动服装品牌分别以137亿美元、54.9亿美元的品牌价值榜上有名, 而“2010年Interbrand中国最佳品牌”排行榜中, 李宁、安踏品牌价值仅为57.7亿元人民币、52.7亿元人民币, 与耐克、阿迪达斯相比差距还是很大。所以, 我国运动服装企业应深刻认识自身与国际知名运动服装品牌的差距, 强化品牌建设意识, 加强品牌建设, 进而提升品牌资产价值。

2.2 品牌定位模糊

国内运动服装品牌普遍存在定位模糊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品牌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国内运动服装品牌对于自己的目标市场或者品牌内某一系列产品的目标市场没有明确的定位, 导致企业不能专注于一个品牌或某个品牌中的一个系列, 当遭遇市场困境时, 企业不断改变市场定位, 导致品牌定位模糊。二是品牌内涵没有明确的定位。由于国内部分企业没有系统的品牌建设知识, 只是盲目确立一个品牌, 没有明确设计该品牌应有的内涵, 导致品牌推广过程中品牌要表达的内涵与消费者对其的理解难以统一, 推广过程受到重重阻碍。

2.3 品牌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竞争态势, 我国部分运动服装企业意识到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并培育了一批自主品牌, 但由于企业将精力与资金集中于各种生产经营活动, 以至于后期没有足够的实力对品牌进行宣传推广, 导致品牌的市场曝光率低, 难以在目标消费群体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或者, 有些企业虽然开展了宣传推广活动, 但是形式较为单一, 对新媒体的运用不够;宣传内容上与目标消费群体产生距离感。

康威是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先行者, 依靠央视加明星的模式成功造牌, 继而采用加盟连锁方式推进, 成为曾经的行业老大。但在品牌时代的激烈竞争中, 康威被后来者李宁、安踏、特步、361°等品牌超越。究其原因, 主要是康威忽视了加强品牌宣传对构筑品牌的重要作用。2003年, 中国女排在17年后再次夺得世界冠军, 康威首次使用形象代言人——签约排球美女赵蕊蕊。康威的签约时间点选择得相当不错, 但后续的推广宣传力度不够, 形式单一, 未将赵蕊蕊代表的中国女排形象与康威品牌形象进行有效整合, 品牌宣传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2.4 品牌国际知名度较低

就运动服装品牌的国际知名度来说, 国外知名品牌如耐克、阿迪达斯等, 一直位居前列, 而我国本土品牌的国际知名度普遍低于这些国际知名品牌, 主要原因是国内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未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在产品研发阶段, 盲目模仿国际知名品牌, 研发投入不足, 导致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内涵;在国际市场推广阶段, 未能根据目标市场特定的营销环境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国内运动服装产品和品牌一直徘徊在低端市场, 难以走出国门, 国际知名度低。

3 我国运动服装品牌建设的政策建议

3.1 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

美国营销专家拉里·赖特认为, 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为重要, 而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是拥有占统治地位的品牌。我国运动服装企业要想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在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 加强品牌建设, 走出中小企业没有实力进行品牌建设的误区, 及时关注行业中国际知名品牌的动向, 并以维护品牌形象, 拓展品牌影响力, 提升品牌知名度为中心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只有树立品牌意识, 不断进行品牌建设, 才能获得独具一格的竞争优势, 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 明确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品牌建设的关键。所谓品牌定位, 是要为品牌提炼一个与竞争者相比具有差异化和竞争力的识别点, 以使其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位置。国际知名运动服装品牌凭借自身的先发优势, 占据着全球大部分市场, 国内品牌想要争夺市场份额, 就必须通过对市场进行细分、细分、再细分, 挖掘潜在市场, 形成自己清晰明确的市场定位。同时, 品牌定位也包括品牌文化的定位。在进行品牌定位时必须将品牌文化渗透其中, 并贯穿品牌推广的始终。

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在1962年创建蓝带运动公司 (耐克的前身) 时, 阿迪达斯和彪马两个运动品牌占据运动鞋市场50%以上的份额, 当时奈特发现了被忽视的运动员细分市场, 注意到运动员对运动鞋有着特殊的要求, 耐克开始为运动员专门设计高质量的跑鞋, 定位于专业运动装备提供商, 在两年时间里, 销售额就达到了2万美元, 利润达3240万美元。耐克以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一举打败阿迪达斯, 领跑当时全球体育服装市场。同时, 耐克以“Just do it”为品牌文化精髓, 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进行品牌推广, 都始终如一地传达这一文化内涵。

3.3 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力度

品牌建立之后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向消费者宣传推广品牌, 让消费者认知、认可该品牌。进行品牌宣传与推广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大量广告宣传, 充分借助名人效应来增加品牌的曝光率, 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但是企业绝不能将品牌推广形式仅仅局限于广告, 应该整合多种途径进行宣传与推广。阿迪达斯一直热衷于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品牌推广,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1992年夏天在柏林市露天场所尝试举行3人街头篮球挑战赛, 到2008年凭着自身雄厚的实力, 成为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 阿迪达斯非常成功地向全球展示和宣传了企业品牌。此外, 实体店面宣传可以更加真实地将产品与品牌展现在消费者眼前, 这无疑是一种最直接的宣传方式。总之, 企业应该与时俱进, 大胆创新, 根据产品特点和自身实力寻找适合自身的途径, 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 提高品牌知名度。

3.4 重视品牌建设的社会支持

企业进行品牌建设也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政府应鼓励并扶持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为了扶持我国的运动服装企业搞好品牌建设, 政府要利用“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 “体育用品博览会”等大型平台, 为我国运动服装企业提供更多市场信息与交流机会;政府应该给予像李宁、安踏、特步等品牌建设上已经取得成绩的部分运动服装企业适当的经济支持;在一些投标活动中, 政府要给予我国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政策倾斜。例如2008年奥运会开幕之前, 李宁与阿迪达斯共同争夺奥运会合作伙伴权时, 我国政府应该从支持和发展民族企业的角度出发, 给予李宁公司一定政策倾斜, 不能仅仅以标价高低来选择合作伙伴。

3.5 提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 要想缩小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差距, 国际化势在必行。企业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 在全球树立品牌的高品质形象。消费者对于某个品牌的认识一般是由某些具体产品的印象累积而成, 因此企业应该严格把控产品质量, 打破来源国魔咒, 改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形象。其次, 实施国际化品牌发展战略。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初期, 可以通过收购国际知名品牌进入海外市场。尊重并理解当地文化, 强化品牌的东方内涵, 突出品牌个性, 针对不同市场的消费与需求特征, 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 提高品牌在各地市场的适应性。同时, 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品牌海外宣传与推广力度, 通过签约国际知名体育明星为品牌代言, 提升品牌国际形象, 提高品牌国际知名度。

摘要:品牌建设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全面分析我国运动服装市场现状, 深入剖析我国运动服装企业品牌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为我国运动服装企业进行品牌建设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智能纺织品与服装课程建设探索 篇8

【关键词】研究生 智能纺织品与服装 课程建设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raduate course “intelligent textile and clothing”, including the guide thought of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materials construction,curriculum contents construction, teaching general outline,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Keywords】graduate student; intelligent textiles and fashion; cours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062-02

前言

新世纪纺织科技的发展,使得功能纺织材料的研究日趋成熟,功能纺织品越来越多走进人们的生活。智能纺织品是一个全新领域,它是高新技术在纺织品设计、生产和应用的集中体现,是智能材料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信息技术融入纺织品的产物,是纺织工业的未来。

为了让研究生了解当今纺织品服装的前沿研究,培养的前瞻意识,结合纺织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方向,本专业从2008年开始面向研究生开设了“智能纺织品与服装”的课程。课程总共36学时,涉及材料、化学化工、生物、电子、信息等多种学科,主要讲授智能纺织品与服装的材料、设计、开发与应用。

1.课程总体思想于建设目标

总体思想: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培养为重点,拓宽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与研究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

建设目标:通过智能纺织品与服装课程的建设,改进教材内容和结构,提高针对性和系统性;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文字和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解释原理,加强理解;传授与探索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探索精神。

2.课程教材建设

原采用教材为: 顾振亚、陈莉等.智能纺织品设计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社.2006,1,该教材内容相对老化。

新采用的教材为:姜怀、刘晓霞等.智能纺织品开发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9

本课程建设的负责人为新教材副主编。该书由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纺织控股和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的相关专家联合撰写,内容新颖、丰富、系统,具有适合研究生教学的理论深度。

3.课程内容建设

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本课程具有涉及多种学科、概念新、领域新和用途新的特点。

课堂授课后,引导学生课后检索、阅读、分析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每堂课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课堂讨论与交流,同时,鼓励学生课后与老师沟通。

4.课程大纲建设

现有的教学大纲,根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教材以及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修订。明确课程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明确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的关系,根据授课内容对章节和学时进行合理分配。

5,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根据研究生的特点,使教学成为交互式和讨论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和对所学知识的积极讨论,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

6.课程特色和成果

本课程除了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从2013年开始培养学生的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课程的考核方式是撰写论文,论文大题目从第一节课就公布给同学,每个同学每次课后需要检索智能纺织品与服装方面的资料,逐渐积累和理解课程的相关知识。

从整体来看,同学通过检索、整理、归纳智能纺织品和服装的文献资料,训练写作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加深了对智能纺织品的原理、制备和性能的认识和理解,对本课程的知识掌握较好。同时,由于同学在整个学习过程每次课都要讨论各自检索资料的学习情况,对期末的论文有较长时间的准备,写作的认真程度和积极性较高,论文质量较以前明显提高,每年都有同学的论文发表在核心刊物或外文期刊上。由此可见,学生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获取了知识,激发了兴趣,提高了水平和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近3年,本课程已发表的综述性论文有:

(1)用于电子信息智能纺织品的导电材料,上海纺织科技,2014,07

(2)Progress in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Fabric Electrodes, Journal of Minerals and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and Engineering 2014,11

(3)Progress on Fiber Electrodes Used in Biological Signal Acquisition,Journal of Minerals and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and Engineering 2015,3

(4)浅析智能纺织品特性的评价方法,棉纺织技术,2015,4

(5)高分子水凝胶的研究进展及在纺织上的应用,印染,2016.04

作者简介:

上一篇:出乎意料的分数小学四年级250字作文下一篇:海事处党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