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好的眼光看世界作文
从名分上说, 记者一天也没有做过他的学生, 但在心里, 他却是我最崇敬的一位老师。
首先是金先生在专业领域精湛的造诣。金老师是国内哲学研究领域的权威, 他有着自己独到的哲学观, 即“打通中西方, 会通文史哲”, 这种哲学观在他的研究中表现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先进的研究方法。金老师著述等身, 他先后独立或与人合作出版有《生成哲学》、《物质可分性新论》、《科学变革论》、《跨学科研究引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科学革命的结构》、《知识管理》等18部著作。主持了社会科学院、国家科技部的多项重要课题。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 是目前科学哲学的领军人物之一。至于数量众多的论文, 则更体现了他新颖的学术见解和智慧的火花。
其次是金老师对和他交往人的关心和帮助。作为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兼管理创新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 金老师的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十分繁重, 但他总是对和他交往的人给以热情的关心和帮助, 即使对于我们刊物也是如此。我们和金老师可以说是素昧平生, 在记者专程到北京采访他时, 他最关心的不是采访, 而是我们刊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在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上要有重量级稿件, 并利用自己关系为我们的刊物联系相关的专家学者。
古人曾说“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从此可以看出, 金吾伦教授是一位集“经师”和“人师”于一身的好老师。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在自己的青春岁月中能有幸认识这样一位博学而善良的知识分子。我以此为荣。
把握哲学科研的灵魂
早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书时, 金吾伦先生就已经对科学方法、科学的理论与思维感兴趣了。
尤其是在1962年7月5日, 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教授到中国科技大学作报告, 报告的内容给当时的金吾伦先生以强烈的震撼。
钱三强告诫青年学生要把书读活, 不可死记硬背, 要把自己喜欢的那门学问搞深搞透。他说, 他自己若是退到年轻时的大学时代, 那他一定不追求门门功课五分, 而是集中精力把一门学问搞得精深, 这会一通百通, 就会有所作为, 有所创新。钱三强教授的话很精辟, 对金吾伦先生启发很大。
当时, 金吾伦先生在学校团委任职, 接触大科学家的机会很多, 受到的熏陶也很多。包括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教授谈的科学方法和做学问要专心等科学话题, 这些对金吾伦先生都有很深的影响。
至今金吾伦先生仍记起严济慈教授用浓重的浙江东阳口音所说的治学三部曲: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近朱者赤, 渐渐的, 金吾伦亦被赤化了, 关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渐渐在他心底形成。这影响着金吾伦先生的一生。
后来, 学校又邀请到于光远先生到学校作报告, 听了报告以后, 金吾伦先生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学问, 便决定报考于光远先生和龚育之先生的研究生, 当时报考50多人, 其中只录取3人, 童天湘、严家其和金吾伦先生。在录取之前, 导师龚育之还让金吾伦先生到其中宣部科学处他的办公室谈了话。
从此, 金吾伦先生真正走向研究自然辩证法的道路。
创新只局限于科技领域实乃短视
从1980年开始, 金吾伦先生将研究方向转向科学哲学。
全国第一次哲学大会召开, 金先生作为学术秘书参与筹备会议, 开始了长达近30年科学哲学的系统探索, 期间经历并参与第八次国际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 到美国做访问学者等一系列对金先生学术研究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这里, 库恩和诺齐克对他影响颇深。
这些使得先生学术成就不断提升, 他的生成哲学理论日趋成熟, 从而他看问题也别具一格, 尤其对创新的看法让人眼前一亮。
一般来说, 对创新型国家的定义为“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 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 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
这里金先生认为有两个重要问题:第一, 没有考虑到创新内涵的扩大, 随着创新进程的加速, 创新从技术创新推进到非技术创新;第二, 没有意识到社会创新本身及其对科技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学技术是主力军, 科技创新是基本动力。但是, 我们也必须指出, 创新不能只局限于科技领域, 它是整体性的, 是全社会的活动。因此, 建设创新型国家, 除了要考虑技术的创新之外, 同时必须要考虑非技术方面的创新, 更不可忽视人文社会因素对创新成败的重要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创新内涵的扩大, 非技术创新重要性日益增加。
事实上, 创新还包括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这两类创新本身并不是技术创新, 但它们对于生产力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组织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前提, 组织创新不仅是产品和工艺创新的支撑要素, 也是企业自身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新营销策略则对企业效绩起着重要作用。
金先生说,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很早就提出社会创新的重要, 他强调, 并不是只有科学和技术才会在知识上除旧更新;社会创新的重要性不亚于科学创新, 且往往更重要, “我们是不是把作为本世纪变革推动者的科学技术的作用过于强调了呢?社会创新中很少是由于科学技术产生的, 但它们却对社会和经济有着甚至更为深刻的影响, 事实上即使对科学技术本身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他认为我们不能把眼光只盯着科学技术, 还必须重视科学技术之外的社会创新。
金先生十分赞同彼得·德鲁克这样的话:“发展中国家可以轻易引进技术, 可以轻易引进资金。然而, 技术和资金只不过是工具。它们只有在能干、高效的管理人员的恰当使用下才会有效发挥作用。建立这种管理人才储备既是中国最大的需要, 也是中国最大的机遇。”
金先生说, 德鲁克的话是直接针对中国的, 而且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德鲁克还指出, 管理不但是一个新的社会功能, 也是新企业组织的普遍功能。管理者身负着社会资源的整合运作, 要有政治家的胸怀和体认, 他能为企业组织与社会在延续和变动之间找到平衡, 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与和谐。管理对我们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
金先生认为:“毫无疑问, 技术创新的战略地位不可动摇。但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项整体性的事业, 因此我们必须对非技术创新更加重视。”
未来社会必须尊重知识
科学家们, 特别是一些引导潮流的科学家们, 科学兴趣转移到带整体性的研究之上, 这可能引起思维的变革, 进而引发科学革命。
而哲学的作用更大, 不仅仅体现在方法上, 思维上, 更体现在看问题的实质上。
对哲学的长期深入体悟, 让金先生看问题, 看发展时有惊人之处。这方面, 在对知识社会第一生产力如何体现上, 他的观点就别具一格。
上世纪90年代以后, 科学技术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以因特网、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其后出现了知识经济时代问题的讨论, 创新成为了时代的新课题, 这些都让知识的作用和意义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 也带来了一系列理论问题的深入讨论。这种变化表现在生产力上, 就是从劳动者生产力转变为知识工作者生产力。
金先生认为, 过去100年, 主要立足于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 而从现在开始必须充分重视以系统的方法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因为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和劳动者的生产力有着多方面的差别。
过去100年, 在世界舞台上占有领导地位的国家和产业, 都懂得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 如美国、日本和德国。但现在, “发达国家未来要掌握竞争优势, 办法只有一个, 即培养、教育和训练知识工作人才。这是未来50年发达国家要在质和量上同时掌握重大优势的机会”。
18世纪以来, 知识的意义发生了3次转变, 或者说知识意义的变化分成3个阶段。需要说明的是, 知识不一定全指科学技术知识, 但主要是科学技术知识。第一阶段为时100年, 知识被应用于工具、工艺和产品, 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第二阶段从1880年前后到二战结束, 知识被应用于工作, 这次改变带动了生产力革命;最后阶段是把知识应用于知识本身, 就是管理革命。这里所谓的生产力革命, 实际上就是使劳动工作者的生产力转变为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
从这一点出发, 金先生认为, 我们不应该再拘泥于以前那种讨论, 即“第一生产力”的“第一”究竟放在什么地方?是用加法还是乘法?这里的加法是指, 有人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加在其他生产力要素的最前面;另有人提出“乘法”, 认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就是将原来的几个生产力要素加在一起再乘上科学技术这个第一要素。现在, 应该努力使劳动生产力尽快转变为知识生产力, 从而实现生产力革命。这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正的和实质性的涵义。
真理的力量、知识的力量, 都必须通过人民的力量来体现。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 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 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随着生产率的成长, 知识生产力越来越发展, 劳动生产力逐渐降低, 知识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些新型人才, 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本身又具备较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他们是能运用智慧创新和创造高价值的群体。如今, 知识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已成为各国的当务之急。
他说:“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 我国提出要在20年内建设成创新型国家, 这是新时期展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重要的用武之地。如果我们要使‘创新型国家’不仅仅是一个鼓动人心的口号, 而是准备实实在在地去实现的一个目标, 那么, 知识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就变得非常迫切。为了充分有效地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让他们的力量得到充分展现, 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氛围。”
为了繁荣创新, 我们必须大力培育和发展创新文化。
对此, 金先生认为有两个问题必须重视:
第一个问题:创新如何发生, 新想法源自何方?最通常的答案是, 提供良好的教育体制, 鼓励不同的观点, 培养协作精神。
他认为, 良好的教育体制主要是指, 一种良好的教育能让学生从孩提时就学会创新。教育体制要有利于培养年轻人的创造力, 更应该重视年轻人所犯的错误, 要鼓励年轻人大胆猜想, 消除错误是发现新想法的最好方法之一。
鼓励不同观点的发表和争论, 要营造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化氛围, 关键在于找到能鼓励不同观点发表的途径, 要鼓励不同专家之间的交流对话, 从而激发创造力。孕育新思想还有两个因素也很重要:鼓励冒险, 宽容失败;鼓励心态的开放和观念的分享。这涉及价值取向、心理素质和行为模式等文化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将对新思想的产生、创造性的发挥起到关键性作用。
第二个问题:要使新思想、新点子 (现在有人也称为创意) 有效地转变为产品和产业, 使之具有社会经济价值, 又需要怎样的文化环境?
他说:“这一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融合协同过程。协同过程不完全是一个技术过程, 更多的是一个社会过程, 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思想、愿景的交流和互动过程。毫无疑问, 文化不可少地渗透其中。只有把人们的愿景、价值观、理念、系统思考等等文化因素整合在一起, 这个建立在技术集成之上的创新创业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从系统整体论到生成整体论
花开花谢, 时光逝水长流, 梳理金吾伦先生几十年的学术历程, 记者以为, 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生成哲学。
说到生成哲学, 系统论是绕不开的坎。
在哲学界, 人们通常都把系统等同于整体, 实际上系统只是整体的一种描述方式。人们真正关注的不是系统而是整体, 人们着眼于系统的目的和实质在于整体。
系统的整体思维, 其精髓是它的整体性, 系统其实是整体的一种表达方式, 也即是说, 从系统的观点看, 万事万物的整体性可以通过系统的术语和手段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系统整体论。
鉴于系统整体论的不足, 金吾伦皓首穷经, 不断游历, 别出心裁地创立生成哲学。
在金吾伦的生成哲学体系中, 整体与部分不是组成关系, 不能强调整体是各相关元素的集合。它们是生成关系, 部分是整体生成的。因此生成整体论的前提是先有整体, 然后才会有部分。它与系统整体论相反, 没有整体就没有部分。
生成整体论的整体是动态的和有生命的, 整体不是由部分组成的, 整体就是整体。整体从生之时起就是整体, 它不存在部分之和这样的概念关系。生与成联在一起, 成长壮大, 是一般系统论中的系统所不具有的。生命系统整体有着自组织性和突现性两大基本特征, 它们是自己创造自己的, 不像机器系统自己不生长、不变化, 也不像系统观所认为, 部分是整体的构成成分。按照生成整体论, 部分只是整体的显现、表达与展示, 部分作为整体的具体表达而存在, 而不仅仅是整体的组成成分。整体通过连续不断地以部分的形式显现其自身, 而部分则作为整体的体现而存在。
生成整体论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同系统整体论中的关系。生成整体论中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是:“万物都在万物中”, 部分只是体现整体的一个场所。这就是生成整体论不同于系统整体论的根本所在。
生成哲学的作用无疑是重要的, 而且作用巨大。
对系统整体论与生成整体论的辨析, 有助于从整体性的高度反思创新系统的建构。
创新系统是以系统的方法来实现创新。国家创新系统就是在国家层次上用系统的方法实现创新, 区域创新系统就是在区域层次上用系统方法实现创新。其共同点就是集合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要素的合作进行创新。这样的创新系统, 我们可以称它们为构成系统的创新。但由于集合而成的各个要素都有它们各自的利益, 因此分离分割在所难免, 创新效率终究会受到影响。尽管外在的力量可以促使效率的提高, 但由于它们内在的本性使然, 总将受到限制。
如果我们能用生成整体论来指导创新, 那么, 创新系统的各要素 (各个组成部分) 不是通过集合来实现, 而是通过整体生成。例如, 大企业自己创立研究所与大学, 使研究机构与大学成为企业自身的一部分, 这个部分不同于从外面集合进来的, 而是它自己生成出来的。这就回答了为什么贝尔公司或微软公司等大公司效率高的原因。但如果它们一旦内部发生分裂, 集合难度加大, 创新效率便必然降低。
为了提高创新效率, 发达国家的创新系统已经历了一个从链式环路发展到复杂系统再进一步演变到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这一演变历程告诉我们:创新行动越来越趋向于向着生命有机系统的方向发展。但这种发展的力量多半是外在的。我们是否可以从生成整体论中得到启示, 自觉地从自生成、自组织的内在机制入手, 使创新系统有一个更快地向生命系统的方向发展呢?!
哲学, 不单单是悲天悯人博大精深的学术, 更是揽八方风云, 透视事物本质, 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聆听金吾伦先生的话语, 是一种思想的洗礼。
静看先生, 是那么儒雅、睿智、慈祥, 令人景仰。
“即使是奶奶要回老家,5岁的儿子都不会出门送一下。在路上碰到邻居,他也从来不主动问候。我希望能够培养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希望教会他一些基本礼节。可他怎么都听不进去。”一位苦恼的妈妈说。
不主动问候长辈,仅仅是因为他还是个孩子。对小孩子来说,主动向长辈问候既不习惯也不好玩儿,当然也有一些孩子是因为害羞。所以年龄较小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根本不能算是有问题。了解孩子的天性会让妈妈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轻松很多。
爱玩、爱模仿、爱打赌是孩子的天性,甚至可以说孩子就是这三者的化身,为了这三样东西,孩子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只要掌握了这三点特性,妈妈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征服”孩子。
孩子都爱玩。玩对于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一旦玩得兴起,孩子是不会管周围发生什么事的。即使爸爸下班回来,即使平时最喜欢的叔叔、阿姨出现在眼前,他也会不理不睬。所以大人们要耐心等到孩子玩尽兴。有时爸爸可以主动先向孩子打招呼:“爸爸要上班了!”“爸爸下班回来了!”等等。有些父母会担心,这样岂不是让小孩子太随心所欲,那就更不懂礼貌了?其实不然。孩子会逐渐学着大人,主动去问候别人。更何况,家里并不是只有爸爸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爸爸主动打招呼的时候,妈妈可以热情地予以回应,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种游戏,营造快乐的气氛。相信孩子也会喜欢上这种游戏的。
孩子都爱模仿。当爸爸下班回到家时,妈妈可以露出灿烂的笑容到门口迎接,越开心、越热闹越好。孩子也一定会跟着妈妈去迎接爸爸的。孩子就是在这种模仿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
有些妈妈会当众抱怨:“我们家孩子就是这样蛮不讲理,整天皱着个眉头。”其实,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我是个不称职的妈妈”。如果妈妈舒展眉头,平易近人,孩子也必定会成为众人称赞的好孩子。
另一位妈妈说:“5岁的女儿看到生人就会生气,而且会紧紧地黏着我。爸爸的同事她见过很多次,但是每次来访的时候,她都不看人家一眼,躲在房间里不出来,人家怎么逗她都没用,让我很没面子。”
其实这位妈妈完全不用担心,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还能马上表现出来的孩子无疑是非常健康的。我们往往是因为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才会有这样那样的心病,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母亲,没必要因为孩子自然的感情表达方式而感到没面子。
认生的孩子是因为某种无法名状的恐惧让他变得敏感,所以妈妈只要经常抱他、抚摸他,多做一些他喜欢的亲昵举动,和其他人交往时,也要亲切待人,这种情况会有所好转的。
以妈妈的眼光看,孩子不愿意亲近喜欢他的人是件奇怪的、难以理解的事情,但从孩子的立场去看,可能确实有他不喜欢的理由。父母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要尝试着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
妈妈不怕爸爸的同事,不代表孩子不怕。妈妈不要用自己的感受做标尺,而是要以孩子的感受为准。虽然那位同事很会逗小孩,但对想安静一会儿的孩子来说,则讨厌无比,所以并非孩子的态度有问题。
不要强迫孩子亲近别人,耐心等待就好了。看到别的孩子和爸爸的朋友玩得开心,喜欢和那位叔叔在一起,孩子或许会在观察一阵后也融入其中。
对于孩子来说,他没有义务在路上回答每一个陌生人的提问,也没义务告诉他们自己几岁,孩子有可能非常讨厌这种对话方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感受,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方式。只要不伤害别人,就请尊重他的意愿吧。
维纳说,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家所做的事情。但是,通过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经济学不仅是经济学家所考虑的问题,它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现实的社会联系,我们便能对经济社会生活的种种现象有更加清晰客观的认识;利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属于自己的“经济学家”。
讲授、答疑、讨论,在课堂上,老师将我们带入一个经济学的世界中,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去发现、去探索。我们谈论贩卖婴儿和城市黑车,重新权衡社会利益和资源配置,试图找到解决的可行方法;我们从《易经》谈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欧式的推理方法,博采众长,大浪淘沙;我们从舒尔茨对于小农经济的研究中了解思考问题的经济学视角、分析问题的经济学思路。在利用经济学思维和经济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我们辩证看待理性,锻炼科学思维,发扬科学精神格里高利·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谈到了经济学十大原理,其中之一便是“人们面临权衡取舍(people face trade-offs)”。我认为这条原理同样适用于我们对于经济学的思考。学习经济学,我们会学到系统化的知识,同时我们也会学到观察、思考和研究现象的方法。现实世界太过复杂而且充满不确定性,对于问题的思考有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从成本——收益的权衡中找到最优化的解决方法。马云说“企业家不要听经济学家的话”也许有其道理,但是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学的研究都有许多前提假设和限定条件。有了这些限定的范围,才能更好的解释和说明理论。而能成为经典理论的案例说明,也是经济学家精心“布局”的结果。现实千变万化,所遇情况也无所穷尽。我们遇到实际问题时既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生搬硬套。
用统计学的眼光看世界
——读《统计与真理》有感
宇宙,与其说是由逻辑,不如说是由统计的概率来支配的。
——题记
1.应用数理统计理论的浅显认知
在终极的分析中,一切知识都是历史。
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
在理性的基础上,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
——[美]C.R.劳
统计学是什么?统计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它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定义,而是对未知的、不确定的事件或者事物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对未来的事件进行预测。它和事件或事物的本身并无关系,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或者说是媒介来分析相关数据并得出符合逻辑的数据或者结论。
统计学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存在了很长的一段历史,其最初的出现形式是在赌博,其中对3颗骰子出现点数概率的计算的过程就是最简单的统计。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经过许多数学家的不断思考和总结,完善这统计学的理论基础,从概率、大数定律、期望、方差到正态分布曲线、归纳法,演绎法等概念,无一不蕴涵着前人的心血和努力。统计学的出现为人类对不确定或者未知的事件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2.应用数理统计理论的应用
在不断进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统计学发挥这巨大的作用,让人类对未来的预测有了一定的数据来依赖和分析,不会再显得盲目和无序。如今统计学已经应用到许多不同的领域中去了。
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先对某一研究领域中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阅读和总结,得到一定的假设或理论,进而进行演绎推理获得一定的结果。在数据信息有效的保证下,进行合理的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的数据信息进行归纳推理,的大的推论即对假设理论的验证,获得创造性的新思想或一些启发性的工作。这些内容正是我们在学习、研究应该应用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快速对完成我们的研究课题。
对一个国家政府来说,统计学是一种为达到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目的用于制定长期和短期计划的工具,比如国家对GDP、CPI的统计;工业生产中,特别简单的统计被用来改良和维持产品的质量,以达到期望的水平;商业中,统计方法被用来预测商品的未来需求量,制定生产计划以发展有效的管理技术来获得最大的利润;医学中,试验设计的原理被用于药效的鉴定及临床检验;文学中,统计方法被用于测定一个作家的风格。
统计学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强大的实际应用能力仍在不断得发展和壮大,继续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有效实用的方法。
3.数理统计的哲学思想
统计学不光有其强大的理论背景,而且在合乎逻辑的情况下,无限次的肯定了这个世界存在的真理,告诫人们去做着对的事,规范着人类的道德行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曾经无限次的证明着,法律不是人类的艺术结晶,它只不过是政府用来达到自己的通知目的所要执行的一些强制性措施,它代表不了全人类的想法。道德则不同,它是在人类学的范畴中,经过统计学的论证得出的结论。只有道德的不断完善,人类的发展才会真正强大,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统计学研究的是不确定的东西,或者可以认为是通过对过去已经存在或者实现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人类根据所统计学研究的结论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西方有句话:上帝从来不玩骰子。从神论的角度来想,上帝创造人类,它一定知道人类一切的行为,因为上帝是万能的,但为什么上帝不玩骰子呢?我们无从知道,否则我们就是上帝了。但从统计学的理论出发,骰子的游戏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你很难猜到骰子的下一个点数是多少的,虽然很难,但是有机会。上帝不是不知道这其中的原理,只是这是个极限的问题,上帝是智慧的,它不会在赌博游戏中消磨自己的时光。但我们同样要从中学习,我们要了解的是原理,宇宙万物都是有理可循的,在牛顿时代认为,宇宙就是因果论的产物。但是带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循着这些不确定性在步步向前。
统计学告诉我们要挑好机遇来完成自己的目标,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机遇会出现,不知道机遇是否会眷顾我们。统计学告诉我们:在机遇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但我们可以积累自己的基础,装备好自己的东西,就不会在机遇出现的时候手忙脚乱。统计学的数据已经不断警醒着我们,纵然有很多不确定的事件,但总有一件事需要我们来完善的,时不我待,厚积薄发。
俗话说的话:眼见为实。在这里要小小的质疑下,眼见真的就为实么?或许你此刻见到的就是一个假的事件呢?在人类的认知范畴中,没有正确的事实。哲
学的理论中,宇宙万物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同理可知没有绝对正确的事情,包括真理。真理只是在符合人类逻辑的情况下,利用统计学原理提出的科学假设,或许有一天这个假设在某一天不成立,也就没有了这个真理。哲学教会我们用本质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让我认识到世界的唯物性,但哲学的理论并不能推动人类真正的发展。世界是物质的,但人类要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摸爬滚打,需要对整个世界有足够的认知。统计学教会人类了解真正存在的物质事件,教会人类以历史事件为基础推理未来的事情,不光只是相信眼前的事实,更要在整个认知过程中不断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以求不断进步。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用事实说话。统计学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它不仅仅是数据的总结分析,它更是在告诉我们一种原理,无论在哪个领域,统计学都是单独的工具,它本身并不会参与到数据中去,我们更关注的是数据背后的事实,更想要了解的是国家GDP背后广大老百姓的民生疾苦。
我们想要的是事实,统计学在尽量的满足着我们的需求,只是人类在这其中有时候会不按套路出牌,统计学抽样的随机性或许会变得毫无意义。人类的发展是顺其自然的,不是拔苗助长。历史的长河中,统计学数据告诉我们,人类在犯错误的过程中,不去更正,必将变得无路可走。
结束语
我觉得外表美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内在美。但很多人觉得自我的样貌丑陋而没有留意身边的事物。“美是到处都友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还记得这句话是谁说得吗?
不记得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你是否能理解它的含义,并尝试这样去探索,去发现。人们的生活越是丰富多彩,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也会越充实,深刻、生活的情趣也更丰富,而多彩的生活情趣又能令人感到完美的生活。在我们身边,有些人总是开朗、煤田快快乐乐地生活时,羡慕之余,请你尝试用你的眼睛去观察,用你的头脑去思考,用心灵的美感受世界之美,去看清楚世界的事物,像用心参加群众活动,群众能够使彼此表达自我的思想、感情、增由友谊,又彼如在读书比赛中,一齐得到心灵得净化,在与伙伴们一齐活动,要注意鉴别不一样得情趣分享乐趣,不能盲目地跟“群体”参加无好处得甚至对身心有害得活动。有些人分不清好与坏,盲目地模仿别人,看到别人抽烟,自我也抽,看到别人“追星”,自我也“追星”。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的心灵已经被魔鬼占有,他们洁净的心灵已被污染;他们只会“随大流”到处飘泊,没有目标,也享受不到,不能用完美的心灵看世界。要是能用完美的心灵看世界,那么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世界呢?对于我来说,依然是属于一个谜。但是聪明的人类必须能用完美的心灵看世界,他们看的是非一般的世界。
一、联系生活,在情境中渗透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就要求我们以生活情境化的方式来 呈现教学内容。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想给每个小朋友一支铅笔,买了4盒(每盒10支)还多6支,你能帮助老师数数这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吗?想想怎样数最快?这样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孩子乐于助人的天性,使他很愿意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快乐中认识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在认识了这些数后,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请学生用100以内的数来说一句话,此时,学生能充分展开想象,联系了生活的诸多细节来说。
二、自主学习,在探究中体验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感。
如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我设计了“摆一摆,想一想”这样一个活动内容。活动是通过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以达到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的目的。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用2个、3个圆片摆出了不同的数。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怎样才能用一定个数的圆片既不重复、又不漏下地摆处所有的数的规律。然后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不摆圆片,能否直接说出5个圆片所能摆出的数。其实在猜想的过程中,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对以上所摆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归纳的过程。许多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互相讨论都找到了一定的规律,能有顺序地直接说出所摆的数。
三、动手操作,实践中掌握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于动手中做数学、用数学,而不仅仅是听数学、记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天空,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必将成为学生探究的乐园、创新的摇篮。同样,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一年级小朋友好奇好动,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他们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新课标实验教材中,为培养学生的数感,设计了好多有趣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会在头脑中有个具体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四、合作交流,品味中领悟数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数学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特点,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即使在相同的学习活动中,他们所思考、感悟的东西也是富有独特见解的。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认识数的时候,对数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都带有各自鲜明的生活印象,反映了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就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教材中,许多地方都安排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这样的交流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科学选题,练习中巩固数感
学生的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都必须以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为前提。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一要靠理解,二要靠练习,而数感就是理解与练习程度的指标。数学基础知识始终在智能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和主导作用,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反之,数感越健全,知识也就越扎实,而且知识更易活化。因此,课堂教学应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扩张和加深练习内容,通过科学选题,必要的训练作用于学生。因为,必要的科学性练习是学生形成数感的重要途径。经常将相同、相似和相异的数学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细心地比比、看看、想想,领悟其中的联系与差别,在比较中可以强化感知性、感应性,加深对易混知识的辨别程度。
六、融会贯通,运用中升华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数感的建立也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同时,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在学习中教师要开放时空,设置各种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在应用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有一位同学跟我说起,他总觉得身边的事情都很普通,找不到写作素材,怎么办呢?于是,我告诉他一个我曾经采访过的小发明家。这个小发明家有十多项小发明得奖,其中的“安全螺口灯泡灯座”获得“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成为此项奖得主中唯一的小学生。我在采访中了解到,她发明了好多人们熟视无睹而没有想到改进的生活用具,如防触电插座、自行车简易打气筒等很有价值的小发明。她的体会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她“喜欢用陌生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萌发了好多小发明的“灵感”。
用“陌生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这或许是她成功的“秘诀”吧。由此我想到,有些同学在寻找写作素材时,缺少的也许正是这种“陌生的眼光”吧。他们对难得参加的一次夏令营,偶尔去外地旅游一回,会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写;而对自己身边的事物却往往是熟视无睹,“身在宝山不识宝”。
他们对自己熟悉的生活,失去了某种新鲜感,好奇心。然而我认为,学生写文章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校园生活。如果你也“觉得身边的事情都很普通,找不到写作素材”,你不妨像那位小发明家那样,用“陌生的眼光”来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这样,你的大脑皮层或许会出现一种新鲜感,好奇心。你的笔尖或许会涌动起一种难得的,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创作激情。你也一定有可能找到好的写作素材。罗丹有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到处都有。
通过近期深入学习,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个重要思想不仅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有宏观指导意义,对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全方位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以我的理解,科学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内在的客观联系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发展就是突破质变,使事物更进一个层次,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变化。观就是一个人的信仰,一个人对世界、对周边事物的认识,也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等。科学发展观就是根据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矛盾、社会的特定阶段,用行之有效,符合相关规律要求的唯物辩证主义方法去认识、改造我们周边的人和事,改变我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使其朝着科学、有益于人类社会、有益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益于工作环境的改善、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创造而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而对于中国的教育,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
我国教育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施行应试教育,老师为知识的教授者,而学生为知识的学习者,不论学生、老师还是家长,都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为目标,在评价学生时也以分数为准,在选拨人才时以分数作为标准。在长时间的应试教育制度下,造就了不少高分低能的所谓的“人才”,出了不少“小皇帝”、“小公主”们。
反观西方教育,西方教育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这种观念的培养之下,西方的小朋友在十几岁的时候便有了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而在生活方面也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另外,欧美国家科技发展之迅速与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教育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思想的不断改变,我国的教育也逐步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教育,坚持 “学生为本”、“教师主导”,追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学应这是由教学的目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视角和方法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教育的科学发展观首先是指科学的思维与教育理念,其次是指科学的管理方法、原则、策略、思路。
这几年,我国的初中及高中都开始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也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尽管新课程正在试行阶段,尽管科学发展观正在学习阶段,但学校领导及学校老师的观念在逐步地改变。
学校教育者是人,被教育者也是人,学习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学生为本”,强调的是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的发展,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真实的发展。
就教学的定位来讲,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也是教学的目的;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学生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根本。一切教学都必须以“学生为本”,因为教学在本质上是人的教学,是一种“人为的”且“为人的”活动,这种活动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为根本目的。学生的发展,不能是单
一、片面的,不能只考虑到书本知识的学习。以发展的眼光看教育,要求教学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坚持学生是教学的最高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所赋予的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的体现。
就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由学生的地位所决定的。教学的对象始终是学生,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在这里,“主体”包含三层含义: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的活动充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时间和空间,他们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以配合教师的面目出现,完成某种特定的表演,它的活动指向是内在的、自身的;学生并不是被动地完全受制于或者听命于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学生还是他人发展的促进者,每个学生通过展示差异并与他人共享差异,不仅自身获得发展,而且也可以为他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他人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从社会发展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完善,以往以发展政治、经济为中心的传统社会发展观,已经让位于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首要目的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将这种观念贯穿于现代教学,体现的是更加重视以育人为本,重视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并把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核心,通过培养具有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从教学的价值追求来看,现代教学活动更多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生活领域,其直接目的是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致力于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建构学生充盈的精神世界和整体生成,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应当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首要价值追求。
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学生的发展,也是教师的发展。教师应在科学发展的的引领下,注重自身的发展,包括教育教学观念的发展、教学技能的发展、教师素质的自身发展等。
以发展的眼光看教育,不仅是学校领导、教师要注重,学生家长更应注重学生的全面、长远的发展。教育子女,不能只看成绩,还应该在子女能力及情感方面加以培养。此外,孩子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家长、教师、学校的不断培养中逐步形成的。故,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苏珊和丹尼尔夫妇
2011年5月的一天,一对来自美国纽约的夫妇在古方老师带领下到我家做客。他们曾向古方老师请教过很多玉器相关的专业知识,受益匪浅。此次来到中国,希望有机会利用业余时间参观一下国内藏家的藏品,互相交流经验。
几轮热茶过后,话匣子被慢慢打开。原来苏珊和丹尼尔在中国从事通讯器材的销售和租赁业务,长期往返于中美之间。夫妻二人都热衷于艺术品和古董收藏,藏品主要以绘画、摄影作品为主。近年来,他们逐渐对玉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涉足玉器收藏。得益于多年的艺术品收藏经验,以及与纽约斯宾塞艺术馆(Spencer Museum of Art)等机构的友好关系,他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顺利地积累了为数客观的玉器藏品。
有趣的是,他们所藏玉器无一例外都是高古玉,其中包括大量中美洲奥尔梅克、玛雅、阿兹泰克等文化的产物。当然,通过和美国藏友的交流,他们也藏有几件红山和良渚等中国新石器时期的高古玉器,并将它们视若珍宝。问其原因,他们的答案颇为有趣。原来,他们一直认为新石器时代,世界各地的玉文化,特别是奥尔梅克、玛雅等文化所使用的玉器,在造型、用途、制作工艺上都和中国同时期的玉器具有大量共同点或相似之处。原始人对世界的理解,对神灵的崇拜,对器物所承载的意义,相对于后世来说更为单纯、质朴,并未受到宗教、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原始美感”另他们为之陶醉。
夫妻二人对玉器收藏和玉文化的痴迷让我颇为惊讶,特别是他们对中国玉文化的憧憬与尊敬也令我大为感动。接下来的整个下午,他们几乎都泡在我家中的玉器仓库中,一件件仔细观察各个时期的玉器藏品,并时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交流了自己的观点。参观过后,我们又饶有兴致地继续饮茶、聊天,把玩小件藏品,并探讨了中外玉文化在历史、技术、艺术以及收藏市场等多个方面的区别和特色。
愉快的时间总会过得飞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下午很快就过去了。限于他们此次中国之行的日程安排无法逗留更长时间,夫妻二人都是一副意犹未尽地感觉。临行之际,我母亲取出一条手编项链送给了苏珊作为纪念。这串项链上串有数颗产自红山、良渚、齐家、西周、汉、唐等不同年代和文化区间的玉石、玛瑙珠、管,均是我母亲20年以来的私人珍藏。
得到这样意外的礼物,苏珊又是激动又是高兴,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这对一位高古玉收藏的外国爱好者来说,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礼物了。就这样,他们此次的中国之行也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来年3月,时隔将近一年,古方老师再次从美国回到北京,为我带来了一件东西和一张卡片,正是来自苏珊和丹尼尔夫妇。冷眼看到这件东西,心里感到颇为惊讶,貌似是一件来自外国文化的古老玉器。待翻开卡片仔细阅读,果然是来自夫妇二人的礼物。卡片内文字的内容除了表达了对我和母亲的感谢外,也大致介绍了这件精美的玉器徽章。
“A Mayan jade plaque depicting a Mayan ruler with jade beads and a head dress of an earth monster - circa 350-900 AD.”
译:“一枚玛雅玉徽章,描述了一位头顶大地兽冠,颈戴玉珠的统治者,约制于公元350-900年。”
这件礼物另我非常开心,甚至可以说是欣喜若狂。这是我的第一件,目前也是唯一一件西方文化出土的古玉藏品。鉴于我自幼留洋美国的成长背景,从小就在音乐、绘画、神学等多个领域接受了大量西方教育,对中美洲文化的神秘色彩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感。对我来说,这件古玉藏品不仅是友情的见证,更是一件具有大量欣赏、研究价值的宝贵样本。
仔细观察这件器物,和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玉器有着非常多的区别,一系列的问题立刻涌上了心头。这件精致的徽章所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人使用的?是做什么用的?是如何制作的?
即便暂且将人文层面的问题放置一旁,仅就其物理特质和材料特征来说,也是我无法确认的。在英文中,“jade”一词虽然被翻译成“玉”,却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其中包括硬玉、软玉、蛇纹石质玉甚至绿松石等。这件器物的材质明显区别于常规意义的软玉,那么到底是什么呢?
带着一肚子的问题,我利用业余时间,尽己所能地展开了各类调查和研究,学到了此前从未碰触过的知识领域,也得出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结论。就这样,我对玉器在海外的历史、文化和现状也开始产生越来越强的好奇心,进而又推想到现在的国际玉器市场现状,才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中美洲文化的“老祖母”:奥尔梅克(Olmec)
在对玛雅玉文化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必须对整个文化的历史进行挖掘,从而了解他们的整体发展。这样就不得不追溯到中美洲(Mesoamerican)文化的“老祖母”——奥尔梅克文化。
右图:奥尔梅克玉雕,怀抱婴儿的女子站立像,出土于墨西哥,约制于公元前800-500年,规格为21.9x8.3.4.1厘米,现收藏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女子怀中的婴儿头部雕有特殊纹饰,是神性(supernaturals)的象征,表达了对美洲虎神的崇拜。虽然玉像的左腿部分已经损坏缺失,但仍然可以看出其制作和抛光的精致程度。
曾经在学界,玛雅文化一直被视为中美洲文化的鼻祖。然而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最新进展被一一公布,大量证据和出土文物明确地揭示了奥尔梅克文化作为中美洲文化起源的确定性和重要性。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奥尔梅克文化系统就已经初见端倪,而主要文化区间介乎于公元前1500-400年之间,遍布于现今的墨西哥中南部。奥尔梅克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堪称中美洲文化的发源地,包括历法、数学、农耕技术、宗教仪式、艺术和建筑风格等都被后起的文明所继承。
nlc202309040104
仅就玉器相关领域而言,奥尔梅克人对玉器的崇拜和敬畏丝毫不亚于我国红山、良渚等新石器文化。玉器主要被用于制作代表神祗或祭祀的圣像,此外还有部分玉制的面具,其用途至今并不明确,且延续至玛雅和阿兹泰克文化。
提到美洲虎神,他被认为是奥尔梅克宗教系统中最重要的神祗。虽然出土文物显示了众多收到崇拜的动物或超自然生物,其中包括羽蛇、凤鸟等,但是以美洲虎神为题材的制品占绝大多数。他们有的是虎神本身的圣像,有的是身披美洲虎皮的战士形象(were-jaguar)。另外一些大型石像则以怀抱美洲虎战士装扮的婴儿为题材,代表神圣的降临,或对神祗的祭献。
在美洲虎神本尊玉雕形象上不难看出与中国红山文化的相似之处。头冠、坐姿等都有很多的共同特点。而在材质的使用上,奥尔梅克人使用岩石雕刻大型神像以示庄严,而其它使用硬玉(jadeite)制成的较小雕像可能用于祭祀仪式当中。
有趣的是,一位在美国德州某大学任教的学者曾经私人发表过一些文章,并用众多证据证明奥尔梅克文化与中国良渚文化之间具有某种密切的关联,不过目前为止并没有在考古和人类学等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可。
神秘的中美洲文明:玛雅(Maya)
提到玛雅文明,大家绝对不会陌生。无论是举世闻名的玛雅金字塔,还是电影《2012》所带来的“玛雅末世预言”都让全世界人对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文明充满好奇。
有关玛雅文明起源的时间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结论,但通常认为发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是奥尔梅克文化的直接继承人。而有史可考的结尾则在公园1697年,灭亡于西班牙人的殖民和侵略。在长达3500年左右的文明历程之中,玛雅人遍布现今的墨西哥、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地,成为了中美洲文化的核心。
作为一个石器文明而言,玛雅文化并没有发明并使用青铜器,更不用说铁器了。虽然在考古出土证据中没有证据表明“轮子”这一发明的实际使用,但有一些看似玩具的出土器物却拥有类似轮子的装置。
在建筑、文字、天文、历法和数学等领域,玛雅人都拥有非凡的成就:玛雅语系是一种象形文字的语言,也是目前已知在中美洲最早出现的完整文字系统;他们使用20进制的数学系统,并发明了数学概念中的“零”,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天文和历法方面的成就则可能来源于农耕技术的普及。
玛雅人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就开始了农耕生活,种植物以玉米、树署、棉花、向日葵籽等为主。为了表达对大地和谷物的感恩,玛雅人最为崇拜的神祗之一便是“玉米之神”(Maize God)。有趣的是,从出土器物的铭文和图画得知,玉米之神还有“带皮(Foliated)”和“去皮(Tonsured)”之分。这些形象大量地以浮雕和圆雕的形式出现在玉、石雕刻或壁画上。
除了神像之外,领袖崇拜也是玛雅宗教的核心价值。统治者的塑像用玉器制作,用以代表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同时,大量陪葬使用的玉器也伴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而出土。其中包括用玉石制作的覆面,其复杂程度堪比中国西周石器所使用的陪葬用玉,工艺之繁复,造型之精美都令人瞪目结舌。
不过对于玛雅文明有一个广泛存在的天大误会。玛雅文化虽然已经灭绝,但并不像很多科幻或玄幻小说、电影中描述的,玛雅人并没有从地球上消失。直至今日尚有约300万玛雅人生活在犹加敦半岛地区,并能够用玛雅系语言交流。
伟大的战士:毛利(Māori)
在风景如画的新西兰生活着能征善战却又手艺超群的毛利人。作为一个文明来说,毛利人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280年左右,来源于波利尼西亚的移民。毛利一词原指“正常人”(Maori),因为与之相对的,后期移民而来的白种人属于“不正常”(Pakeha)群体。
这一民族以能征善战而文明,古时更是“食人族”之一。去新西兰旅游过的人可能都参观过毛利人的村落,观赏过他们的战舞表演。众人手持武器,齐声轰踏地面,加上毛利特色的“鬼脸”表情和高亢的吼声,确实是震慑敌人最有力的武器。
刺青也是毛利人的传统之一,分为Moko和Kirituhi两种。Kirituhi泛指皮肤上的艺术装饰,而Moko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与宗教仪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或出于图腾崇拜,或出于祖先崇拜,每个纹身的图案都具有独特的意义。男性通常纹在面部、臂部和大腿处,而女性通常在嘴唇、下巴、小腹等处。纹身需要由被称为tohunga-ta-moko的具备特殊资质的人执行,使用信天翁骨制成的Uhi为工具,沾上冬虫夏草(awheto)或木炭灰(ngarehu)调配的染料,用近乎“雕刻”的方式刺在皮肤上,与现代意义的纹身有很大的区别。
在艺术造诣上,毛利人擅长于木雕、骨雕和玉雕等多种雕刻工艺。对于玉石的崇拜和使用也有非常系统化的认识。他们使用软玉(pounamu)进行玉器制作,但相比中国,在造型、用途上非常局限,主要用于制作神像和诸如扁棒之类的工具。
右图为毛利人佩戴的传统Hei Tiki坠饰,由新西兰软玉制成,眼部镶嵌有鲍壳作为装饰。该坠饰约制于19世纪,体积为22.9厘米高,现收藏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艺术博物馆。
传统上,毛利人在胸前佩戴一种被称为Hei Tiki的特定玉器。那是一枚使用软玉雕刻而成的人像,描述了一个正在表演战舞的人形。这些人形被认为是祖先智慧和勇气的附着体,被家族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有些时候还会给这些人形玉雕像起个名字。
玉石在毛利人心中无比神圣,不仅仅只是贵重矿物或宝石而已。在上海世博会新西兰馆中曾展出过一块重达1.8吨的碧玉石料,颇为震撼。而在这块玉料的启运、安置过程之中还需要进行大量的传统祭祀仪式,可见毛利人对它的崇敬之心。(第二部分待续:国际珠宝业界的软玉,国际玉雕艺术家)(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那时,人口聚增到200多亿,但人类的陆地活动范围在一天天减少,为什么呢?因为沙漠的范围在一天天扩大。经过检验,全世界不管理在哪里(除海上)。每1立方厘米的空气含有20至30粒细沙,风不断地把沙子吹到世界各地。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如果要在大街上走,必需戴上氧气瓶和眼罩。飞机根本无法飞行,因为沙子足足把露在外面的涡轮发动机塞得满满的。汽车在公路上跑几小时,就得清洗了。很多人因为受不了陆地生活,被迫搬到水底生活。
臭氧层被严重破坏
臭氧层可以抵抗强大的紫外线,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但因为人类不去爱惜,造成严重的臭氧层破坏,紫外线照射很强,植物无法生长,人类生存很困难,在出家门必穿好特制的衣服。
地球严重缺水
当时,地球水资源也减少,有些国家甚至无法得到水的补充,有许多人活活地被渴死,也许能得到一滴水就是最大的愿望了。人类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无动物的生活
动物因受不了这种生活,也全都绝种了,除了人,没有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人类最好的朋友动物再也不可能在人类身边了。
爱心、微笑改变世界 2月鸟巢奥林匹克公园、冰雪嘉年华活动,伴随春天脚步的逼近,已经进入了尾声。一个大哥哥来自北京郊区,今年二十岁,是这里的一名内保工作人员。他第一次来到,曾经举办过世纪盛会的奥林匹克公园。每当他驻足在这里,望着美丽的景色,雄伟的建筑,数以万计,朝圣班的人群,还有那些幸福笑容的时候。他自己对未来人生,也向这鸟巢的人群一样,充满了自信期望。于是他努力的工作着。
突然!一阵吵杂的.喊叫声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第一反应是出事了!马上赶到大门口,发现有人在争吵。工作范围内,他赶快上前劝解。由于他没有工作经验,没能及时的处理好当时的情况。他被单位解雇了。
带着烦闷,委屈,无助的他,回到了家中。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姥姥去世的消息。他的心都碎了。从一年前大哥哥的妈妈确诊得了癌症开始,他们全家都在为了,给妈妈治病努力的赚钱,姥姥也加入了。姥姥从几十公里外的新发地批发来卫生纸,冒着凛冽的寒风在菜市场门前叫卖。她是个坚强的人,多日的劳累使她突发心肌梗。见到了姥姥的遗体她的面容是那莫的安详,稍稍回头向外望去,能看到姥姥的卫生纸摊,那里还摆着没有卖完的卫生纸。迷昏中大哥哥仿佛望见了姥姥就站在那摊后,向过往的人群说笑着“看看吧这里最便宜的卫生纸8块钱一包”。面对困难姥姥总是乐观的说“一切难关都能过去”。昨天你还在那里叫卖,把零钱一张张的铺平,今天我在也听不到你说话了,在也吃不到你亲手做的白菜肉馅包子了,再也叫不答应了我的姥姥了。姥姥平时教育大哥哥做人要诚实,好人有好报。大哥哥在心里呼唤着:“姥姥啊。。。。。你安详的样子是在睡觉吗?我知道你着急,你累了,我等着你睡醒了,在给我做个包子吧,在告诉我一次做人的道理吧!”看到身边病的已经非常憔悴的妈妈,悲痛万分。为什么不幸、劳累、无奈总和贫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此时的大哥哥对生活,未来都失去了信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生活素材;数学实践
纵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我们发现现在的数学课很难调动学生兴趣,课堂教学未能联系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学习质量迟迟难以提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师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体验生活。
一、挖掘生活素材,教学内容生活化
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非常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依据教学需要,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与生活联系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师可依托生活现象,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人教版教材中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一年级认识图形、认识钟表,二年级长度单位、认识时间,三年级认识时、分、秒、长方形和正方形,四年级观察物体、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五年级位置、简易方程,六年级位置与方向、扇形统计图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教师在讲到这些内容时,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的内容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关注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兴趣。
例如,在“认识时、分、秒”一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这样设计教学:在黑板前挂一只时钟,给学生布置2秒钟起立、2分钟做一道数学题的任务,让学生感受时间长短;教师可告诉学生10时上课,11时下课等概念,让学生初步认知计时方法。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广阔的生活海洋中蕴藏了取之不尽的数学宝藏,教师应善于从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降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难度,使学生爱上数学,排除畏难情绪。
二、创设生活情境,教学方法生活化
世界上的每一个空间和每一段時间都有数学现象的存在,小到一分一秒的流逝,大到高楼大厦的修葺,无时不需要、无处不需要用到数学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情境,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形知识。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数学情境,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数学知识。
以教学三年级“多位数乘一位数”章节知识为例,在讲解“口算乘法”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购物情境:妈妈到菜市场去买菜,白菜的价格是每颗3元钱,辣椒的价格是每斤4元钱,猪肉的价格是每斤15元钱,买2棵白菜需要花费多少元钱?买2斤辣椒需要花费多少元钱?买2斤猪肉需要花费多少元钱?学生都有过购物经验,每天都要吃饭,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可以帮助小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顺利导入所要教学的内容。
小学生正处在逐步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中,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创设数学情境,使学生在与生活场景对比的过程中提炼出数学知识,找出数学规律,为相关数学概念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开展生活实践,教学评价生活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数学知识寓于生活中,数学知识还要用于生活中。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经历过实践,学生如何能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在教学六年级“圆”知识的过程中,讲解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等相关知识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请同学们放学回家的时候,观察马路上的交通工具,看一看公交车、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四年级学习过三角形知识,大家都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同学们仔细思考,想一想可将车轮设计为三角形吗?结合本次课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开展数学课程评价,教师不应将目光局限于学生考试成绩上,而是要为学生制造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以过程性评价代替结果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现数学作为应用性学科的课程理念。
华罗庚曾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生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广泛联系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使学生能真正学习致用,实现数学课程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亚娥.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J].数学教育研究,2013(7).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的世界太枯燥,太乏味了,或者说是自己的世界里就只有自己,看着别的同学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自己就越来越沮丧,觉得自己是一只孤飞的雁。我总是喜欢把自己悄悄地关进自己的小世界里,而我的世界却因缺少欢声笑语而变得无味。
刚上初中时,我也不怎么爱讲话。记得有一次考试,我的成绩不怎么好。数学卷上有几道题不会做。同桌见了我的卷子,看了看我错的题,对正在抓耳挠腮的我说:“我来给你讲讲吧!”正在艰难思考过程中的我仿佛抓到了一棵救命稻草,高兴得直点头。她拿起笔,在演算纸上飞快地算起来,过了十分钟,她终于讲完了一遍,问我懂不懂,在听我说过“懂了”以后,她便投给我一个会心的笑。从那以后,我便经常向她请教一些不懂的问题,她也总是耐心地为我讲解。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变得开朗了许多。我努力地和周围的人相处,却发现和同学交谈也没有那么难,我努力地打开世界的大门,让更多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我的世界里,让更多的笑脸在我的世界里绽放。
清晨,当阳光轻轻地散落在大地上的时候,我便背起书包上学,开始了我新的一天。在学校里,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一起玩耍,一起讨论问题。在学校的各项比赛中,我和同学们一起为自己的班级呐喊,加油。我沐浴在集体的欢乐中,沉浸在学校美好的时光中。
解放思想 干部要有世界的眼光 解放思想干部要有世界的眼光
县委在近期再一次开展解放思想教育活动,是动员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文化万年、活力万年、生态万年、和谐万年”的行动上来,使建设环鄱阳湖市场导向型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向前快速推进。
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以大无畏共产党人的气魄支持、领导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党、全国上下兴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在新时期新阶段,同志、胡锦涛同志牢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紧扣时代脉博,分别提出与时俱进,永无止境。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这次县委开展以“创新实干谋发展,三年跨越我先行”为主题的解放思想教育活动,就是始终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
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和锻炼,在实际工作中有斗志,但观念仍然落后;有目标,但信心仍然不足;有干劲,但措施仍然不新。具体表现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进即喜、小富即安、工作平平淡淡的倾向,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文化素质方面,极少数党员干部追求学历文凭,拿学历文凭当“大衣”,内在空洞无物,遇到实际问题想不出办法,拿不出措施,个别的连本职工作都做不来。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道德素质方面,常常有造假行骗的不守信誉的行为出现,缺乏诚信意识;关心集体、热心公益事业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倾向。这些现象都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针对这些现象,县委提出了“走向何方,能走多远,怎么走好”的问题,这也是在这次教育活动中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解放思想,实现县委提出的目标呢? 首先,要面向大海,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大力强化开放观念,最大限度地跳出万年、谋划万年、敞开万年时空胸怀,吸引和挖掘一切都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要素。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江苏等省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各方面都远远走在了内陆省份的前头,创造了一个个经济奇迹。县委抓住机遇,适时加强与浙江、上海的对接,提出了共建生
产基地、合作开发园区、建设共享机制的发展思路,推动双方合作从单个企业、单个项目向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延伸,力争使我县成为对接浙江、上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全县各地各单位要抢抓对接发展的好机遇,找准自身发展的新路子,着力解决好思路不清、目标不明、信心不足、胆子不大的问题,坚持向高标准看齐,树立敢闯敢冒,奋起直追的信心和观念。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要按照“人人参与环境建设、个个代表万年形象的要求,重点营造好规划环境、法治环境、政务环境、商务环境、金融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最大限度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把万年打造成为最适宜人居、最适合创业的和谐社会。
第二,要抬头看路,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神通”。要拥有这种“神通”,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终身学习、学习革命、学以致用”的理念,从书本中学知识,在实践中学技能,向能人们学
经验。努力做到学习时间全天候,学习对象全方位,学习内容全覆盖,学习方法全创新。通过学习学会用发展的、辩证的、科学的、积极的思维去想问题、看事情、作决策,达到提高理解力、执行力、操作力,控制力和公信力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明眼亮,做到目标明确,在实际工作中才会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全县各地各单位要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加大科技文化的投入,加大农村的职业教育力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技能服务,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切实改变农民科技知识低下,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只能靠卖苦力不能靠头脑赚钱的状况。同时,大力实施“出一本好书、编一部好剧、演一台好戏、唱一首好歌、建一个好场所、开展一个好活动”的“六个一”工程,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遏制赌博、封建迷信的抬头。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往一处
干,引领群众走上富裕、文明之路。第三,要躬身巧干,在有老黄牛的实干精神的同时,更要有破旧立新的创新意识。目标有了,技能有了,关键是怎么干了。苦干在某种程度上是按部就班地卖苦力。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思考问题、开展工作都要增强前瞻性、开创性,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探求新体制、新机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新的矛盾,敢于突破过去的、别人的经验和做法,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创造力,善于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解放思想不是乱想,而是要求我们去认识、遵循、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运用事物发展规律来发展我们的事业。这次解放思想教育活动,就是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决战三年,实践跨越”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战略,拓宽发展途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化,解放思想
【用美好的眼光看世界作文】推荐阅读: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07-15
用欣赏的眼光看07-27
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500字)作文11-23
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06-12
用发展、眼光看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06-22
第三节 面向世界的眼光教案11-14
实用的眼光作文500字11-24
眼光因人而异作文07-10
数学家的眼光10-14
关于环保的作文:让世界变得更美好07-21